中医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30 11:12:53

中医相关知识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病因病机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07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41-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近年在我国广泛流行,以5~7月为高发期,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最流行的病毒是柯萨奇病毒。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手足口病以来,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日益增多,尤其是2008年在国内局部范围引起了大流行,少数重症患儿死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同时中医药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展现了中医临床优势与特点[6]。现将有关手足口病方面知识进行综述。

1 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

张立秋[7]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外发肌肤而成。肖达民等[8]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加之嗜食甘肥之品,素体内热偏盛,复感夏秋时令湿热邪毒;主要病机是心脾积热,湿热蒸腾。高英等[9]认为手足口病因感受疫毒时邪与内伤湿热蕴结所致。基本病机为卫表被遏和肺气失宣,故发热、头痛、身楚、咳嗽、流涕;心胃火盛,上蒸口舌,故口舌溃疡;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疱疹;毒邪耗伤气阴,则心悸、胸闷、气短;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故壮热、神昏、抽搐。

总之,中医基本认为手足口病是由于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卫表被遏,肺气失宣,心脾积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脾、心三脏,严重病例可累及心包经和肝经;疾病存在卫气营血传变,但很少深入血分。

2 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具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达高峰或易流行。有周期流行特点,间隔2~4年。

3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5]

患者和隐性传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便、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3.1 易发场所。幼托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的主要场所。调查发现,幼托儿童接触病人后,37%出现显性临床感染。家庭与散居接触者出现显性感染极少,约5%~10%。

3.2 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3.3 传播方式。手足口病容易传染,病菌主要通过口腔进入肠道,传染媒介可以是食物、水、唾液、空气、脏手、玩具等。

4 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主要感染对象为4岁以下幼儿,发病率可高达14.23%~32.85%。

5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该病有自愈特点,一般轻者常可自愈。病程最短3天,最长8天,3~6天者占90.6%。

5.1 中医对其治疗的基本方[4]: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黄连。若疼痛重、牙龈红肿则改用或配用板蓝根、黄芩、白藓皮、金银花、竹叶、薄荷等煎水漱口;若手足红肿明显则用黄芩、黄连、丹皮、红花煎水漱口;若患部瘙痒则用生地、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忍冬藤、红花煎水清洗患部。

5.2 中医对其治疗的参考处方[2]。

处方一:白6g、芦根15g、白茅根15g、生甘草6g;该处方用于舌苔发红的清热解毒。

处方二:金银花6g、麦冬10g、生薏苡仁10g、生甘草6g;该处方用于舌苔发白、发腻的清热利湿。

5.3 中医对其预防的措施[1]。

(1)用布做个中药香囊,把藿香、艾叶、肉桂烘干磨成细粉装入其内,每天让孩子挂在胸前,睡觉时放在枕边,每半个月更换一次香囊内的中药。

(2)把中药藿香、艾叶放入敞开的容器内,加入少量水,每天加热熏蒸房间30分钟。

(3)艾条1支,每天燃熏房间10分钟至15分钟。

6 手足口病的防治措施[3]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多引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同时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接触婴幼儿的家庭成员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7 结语[9]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手足口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是辨证施治、内外兼顾,起到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等作用。但目前国内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基本上是各专家小样本、回顾性的总结。今后,将挖掘更为有效的、便于推广的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莉,裴静怡.避手足口病有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9-04-01

[2] 郑筱倩.河南省公布预防手足口病中药参考处方[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1

[3] 记者,徐亚静.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必慌[N].中国中医药报.2009-04-07

[4] 陈国权.手足口病属中医浸淫疮[N].中国中医药报.2009-03-05

[5] 陈晰.手足口病小常识[N].中国中医药报.2009-04-07

[6] 张国梁,李泽庚,刘键.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12)

[7] 张立秋.加味解毒散治愈手足口病58例[J].中医药信息,2000(2):24

[8] 肖达民,刘艳霞.清心导赤散治疗d,JL手足口病30例[J].新中医,2002,34(8):51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承诺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周易》的道器之论之承诺,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题。

二、医易相通

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医易相通”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涵。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质。《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周易》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但是,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却令人倍感失望,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他说:“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了此生。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简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

总结前人在“医易相通”方面的研究,应当认为《周易》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是重大的。《周易》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其具体影响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方剂学和本草理论。而在当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气功”理论成功的运用易理,可以作为“医易相通”最好说明。

以当代的哲学观推定“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必然要求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次分析《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周易》的阴阳之论表明,阴阳之道是时间和空间产生的并由主体承诺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体是时空的阴阳变化生成的存在。阴阳之道的推定是主体所能发现本体存在之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体而言,《易传》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以,阴阳能对人体的存在发生生命的本质性作用是因为时空的本体性,而这种本体性作用与主体性方式的正确统一,是在主体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产生的正确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的命题承诺和推定。人作为一种存在,本身是属于《周易》哲学推定的哪一种形式呢?人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为哲学所关心的也必须给预回答的主体论哲学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问题。但在《周易》哲学中,是不作为问题的,因为结论已经内化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承诺之中。所以。对应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论承诺而言,《周易》对这一问题没有作出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关于人的主体性的中医学中推定这一与《周易》相关的哲学问题,对今天的人类哲学而言是重要的。我认为,《周易》的哲学模式表明,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承诺的主体论作出的形式推定,说明了人的主体形式既不属于形上之道,也不属于形下之器,而是属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谓之人。所以,主体被形而中所承诺──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谓的形而中者,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时空层次和主体意识时空能力的对应和中,通过主体时空方式所能把握主体自身存在和客体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过主体的形而中实现对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确认识。

“医易相通”是中国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命题。“医易相通”的形而中论哲学推定,使主体的生命存在形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形而中者谓之人的主体论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体将通过对时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实现主体的价值。主体能够适应时空层次,并通过时空阴阳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从而超越生命的时空形式。这是形而中论哲学承诺的生命科学原理。形而中者谓之卦──形而中者谓之人的统一,从而解决了认识论的主体性问题。形而中论哲学表明的认识论本质是:人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客观实在也没有独立的客体性,自为是自在的自为,而自在也是自为的自在,世界的时空统一性要求人类把握的世界要成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对客观的存在而言,绝没有独立性可言,人的主观存在也绝没有独立性,因此,在方法论上的建构,《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形而中论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对人类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其由形而中的主体方式承诺和推定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学将成为人类科学的终极形式。

在“医易相通”中,以阴阳的概念范畴承诺了哲学认识论。《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的推定成为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在中国文化中,阴阳范畴的具体应用,可谓一以贯之。在中医哲学中,阴阳承诺了哲学本体论的逻辑推定和主体论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等等。张介宾认为:“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石寿棠认为:“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为父”(《医源·阴阳互根论》);吴谦等认为:“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和者,动静之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郑寿全认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医理真传》卷二·阳虚证问答目录)柯琴认为:“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一·伤寒总论》)等等。从上面众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而重要,并且在逻辑上是自恰的。如果阴阳的推定方式对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论哲学的对应和中的推定方式,将使这一自律由主体的自为而实现。这是“医易相通”承诺的中国生命科学自在性的表现。

三、形而中论与中医学

如果把《周易》作为群经之首,那么,中国的哲学原理就应当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为哲学形式的──形而中论是对“卦”的时空本质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谓之卦”的命题产生的哲学原理。关于“形而中者谓之卦”,我已多次进行论证⑴,在这里再简单的作一介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维以时空方式生成对存在的认识,中国哲学是以“卦”作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认识论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这就是说,“卦”是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方式──存在与思维的对应和中,“卦”是“道”、“器”的对应和中者也。因此,笔者认为“形而中者谓之卦”,这是中国哲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现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质性而言,因“卦”承诺了主体论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就有形而中者谓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谓之人的哲学推定表明,主体的对应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是由形而中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及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的统一而实现的。

笔者在关于《周易》的研究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卦”的哲学内涵归结为“形而中者谓之卦”,“卦”的形式为阴阳爻表示的“时”和“空”,由此使“卦”无所不包,“卦”作为万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极”,才能推定“太极”承诺的本体。把“太极”以“太极图”和“八卦图”统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论的哲学推定。具体讲,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与主体对应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极”或“无”是不能与主体的形式对应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体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体,即本体不能作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体只能以时空进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简单的讨论形而中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新晨

“卦”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形而上者谓之道”《周易》的一个基本承诺是关于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推定方式,即主体的形而中性决定了和中为是。和中为是来源于《周易》的本体论承诺。《易传》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推定《周易》本体论承诺的依据。一阴一阳者,太极所生之两仪也,故,两仪之所统者,乾、坤者也。关于乾,《周易·乾·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关于坤,《周易·坤·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始,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和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乾坤作为“万物资始”,太极之生也。所以,“太极”作为本体,是形而中对形上之道的的推定方式。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378.91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70-02

【关键词】 结核;知识;态度;学生,医科

结核病在我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医学生对结核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对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医学生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2008年对广西某中医学院学生进行了有关结核病知识和态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广西某中医学院各专业一~三年级共69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60份,有效率为94.42%。其中男生234人(35.45%),女生426人(64.55%);一年级342人(51.82%),二年级180人(27.27%),三年级138人(20.91%)。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按照统一的调查原则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自填问卷形式,被调查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完成问卷,当场收回问卷。调查问卷参照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指标定义,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结核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结核病传播途径、控制和治疗手段以及结核病知识获得途径和相关态度等内容。计算方法:

核心信息总知晓率=正确回答核心信息条目总和问卷数×5×100%

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5条核心信息的正答人数调查人数×100%

单一知识知晓率=某一知识点正答人数调查人数×100%

态度持有率=持有某种态度对象人数调查人数×100%

媒介覆盖率=从某媒介获得信息人数调查人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 以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核心信息总知晓率及主要核心信息人群全部知晓率 调查对象对结核病防治知识5条核心信息的总知晓率为81.0%,5条主要核心信息人群全部知晓率为39.1%。3条主要核心信息(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该考虑可能感染肺结核病,病人应到专业结防机构检查、治疗和管理 ,国家免费治疗政策)全部知晓率为41.8%,2条主要核心信息(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该考虑可能感染肺结核病,国家免费治疗政策)全部知晓率为44.2%。

2.2 结核病症状、传染性、预防知识认知情况 95.3%的学生对结核病的传染性有所了解。能正确回答“怀疑得了肺结核病应到当地防疫站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结核病专科医院治疗”的占86.7%;知晓肺结核病是可治愈的疾病的占93.2%,了解“治疗肺结核病有免费政策”一项者占81.5%,但知晓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该考虑可能感染肺结核病的仅占48.3%。

2.3 对结核病的相关态度 有86.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了解有关预防肺结核病的卫生知识,也有70.5%的学生很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 64.9%的学生也曾经主动了解过有关肺结核病的知识。

2.4 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途径 调查显示,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以校内宣传、展览、讲座(72.4%)以及宣传栏、墙报、黑板报(68.8%)为主要途径,其次是从报纸、杂志、书刊(66.2%)和传单、折页、宣传画(61.5%)中获取,而来自广播(22.9%)以及磁带、录像带、光盘(15.5%)等途径的相对较少;有46.8%的医学生喜欢以图画为主的宣传材料,而文字材料的认可度只有16.4%。

3 讨论

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直接影响到结核病人的发现和治疗,提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是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学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掌握结核病基本知识不仅是保护自身健康的需要,更是将来预防、治疗乃至消除结核的需要[2]。此次调查显示,广西某中医学院学生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81.0%,达到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目标要求(2010年达到80%),对3条主要核心信息以及2条主要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分别为41.8%,44.2%,明显高于徐瑛等[3]的报道(9.4%,11.7%),也高于广西常住人口结核病知识知晓率(25.9%,24.9%)[4]。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宁市在高校中开展的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有关结核病的知识和信息中,单项知识的知晓率差别较大,大学生基本懂得怀疑得了肺结核病应到当地防疫站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结核病专科医院治疗、肺结核病是可治愈的疾病、国家治疗肺结核病有免费政策;但仅有48.3%的大学生知晓肺结核病的可疑症状,易引起学校结核病病例的延误诊断和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也提示学生对结核病信息掌握不均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结核病宣传的深度,特别对5条核心信息要反复强化,突出重点,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结核病知识。

大学生对结核病的认识态度比较端正。有86.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了解有关预防肺结核病的卫生知识,70.5%的学生很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但只有64.9%的学生曾经主动了解过有关肺结核病的知识。提示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要及时将结核病新知识、新进展交给学校,通过校内宣传及课堂,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国家的新政策和结核病知识,了解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同时采取讲座、专题小组讨论、参与制作结核病宣传资料、下社区访视病人等方法,改变学生获得结核病知识途径的单一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建立相应的健康行为。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是从校内宣传和课堂中获得的结核病知识,与刘北斗等[5]的调查一致;其次是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有46.8%的学生认为传单、宣传画是他们获得结核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提示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要拓宽宣传面,采取多途径多样式的宣传活动,可适当加强使用现代传媒的方式进行宣传。此外,通过医学院校尤其是预防专业学生掌握的结核病知识,向家庭和社区辐射,可提高当地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对预防结核病的发病可产生较大的影响[6]。

4 参考文献

[1] 许丽,杨应周,谭卫国,等.深圳市大中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调查.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726-1727.

[2] FITZROY A, ORRETT MD, SIMONE M, et al. Knowledge and aweareness of Tuberculosisamongpre-university students in Trinidad. J Comm Health, 2001,26(6):479.

[3] 徐瑛,李尚伦,万莹.医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和相关态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256-2258.

[4] 罗丹,刘飞鹰,崔哲哲,等.广西常住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现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8,24(6):446-448.

[5] 刘北斗,李群,徐旭卿,等.浙江省结核病特定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5,27(6):385-388.

[6] 屠德华,万利亚.现代结核病控制理论与实践.北京: 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266-275.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药;药性;功效;配方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逐渐的将中药大量的运用到了医学当中。中药与西药相比,无论是在药性还是在治疗疾病的功效方面,都有着自身比较独特的特点。除此之外,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所包含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零散复杂。因此,要想全面的掌握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那么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

1 功效在中药学当中的地位

一种药物质量的高低以及被应用范围是否广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看这种药物的功效。因此,药效在中药当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中药的治疗效果以及保健方面的作用是中医药功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当药物作用于人体当中时,医学上面就是用功效来全面的衡量这种药物对于治疗相应疾病的效果。因此,中药的功效在中药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当中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要想全面了解与掌握中医药的相关内容,我们首先必须对中医药的功效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中医药的药性又与中医药的功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所以,我们先了解与认识清楚中医药的功效,对我们后续研究中医药的药性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医药的药性之前,没有认识与掌握中医药的功效,那么将会出现盲目的研究现象,最终会得到得不偿失的结果[1]。因此,要就中医药的功效是我们研究中医药相关内容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2 掌握中药药性以及功效相关知识的方法

由于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在中药所包含的内容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想全面的研究中医药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必须对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首先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所包含的内容具有着非常特殊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认识与了解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所采取的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介绍。

2.1 分析古配方的组成成分 分析中医药配方的组成是我们对中医药药性以及功效的相关内容进行与了解的第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医学人员长期对中医药的不断探索以及对中医药临床效果的观察,医学人员已经将中医药药性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药性总结出来之后,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病情来选用不同种类的中药来进行治疗[3]。因此,要想研究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我们必须对古配方的组成成分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因为古配方都是经过前人的临床试验以及相关的理论组合而成的,因此这对我们后续研究与学习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在研究古配方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采取较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根据笔者对中医药药性以及功效相关知识长期的研究,要想充分全面的从古配方当中展开学习研究,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将药对与单方作为研究古配方的重点内容以及出发点。单方与药对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种类非常的少,但是单方与药对最能够反映出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因此,我们必须从少量的单方与药对当中,对其展开分析研究,以此来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中医药的药性与功效。第二,将中药的复方作为研究古配方的切入点。古配方的组成是经过前人大量的临床试验以及相关理论知识所组成的,因此要想从古配方当中了解与认识中医药的药性与功效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必须首先明确古配方的组成成分到底有哪些。在认识与了解清楚古配方的组成成分之后,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针对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成成分的药物所对应的药性以及功效;组成成分在古配方当中所占据的比例[4]。总之,要想全面的掌握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的相关知识,我们必须对古配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2.2 加大对临床的研究力度来全面掌握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 我们在研究中药药性以及功效的过程当中,除了从理论上进行展开之外,还要不断的加强对临床的研究。因此,大量的理论知识是从临床试验当中总结出来的,而理论知识又服务于临床治疗。因此,要想全面的掌握与研究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所包含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必须加大对中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力度。除此之外,我们在对中药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还要将一些理论知识具有针对性的运用到临床的研究过程当中,做到临床与理论相互结合。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实际需要出发,主要对中医药的功效在中医药当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全面了解与掌握中医药的药性与功效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述[5]。我们在今后对中医药的药性以及功效所包含的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比较合适的方面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的对中药的药性以及功效进行全面的掌握。

参 考 文 献

[1] 常惟智.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中药与临床,2011,(4):104105.

[2] 常惟智,刘树民,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时珍国医国药,2009,(3):1819.

[3] 梁琦,谢鸣.从药性多维性的角度认识中药药性理论.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12):5051.

[4] 赖昌生.入肝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陕西中医,2010,(2):4344.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讨论研究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根据情况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方法:选取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对其进行中医养生康复认知情况、需求及获得相关知识等方面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主要包括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和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结论: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懂得进行自我保健、自我养生及预防疾病的知识。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可发现其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及掌握情况,并根据所得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地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慢性疾病患者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 护理及宣传教育 疗效与影响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Peng Zheju

The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ling community,Guangyuan City,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patients who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to do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situation.Methods:3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ere selected.We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situation,demand and obtain relevant knowled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and analyzed the results.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in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as generally low.The demand rate for health education was high,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knowledge demand rate was above 90%,including the adaptation to the four health law knowledge,medication,disease prevention,health supplements , rest ru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knowledge.The way of health education mainly included professional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lectures and issuing brochures,and also the posters,TV and other ways of education.Conclution:We ta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to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was conduciv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about disease correctly and completely,and to make them study the knowledge of self care,sel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We will find the demand and situation of grasp about relate knowledge in them b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btained,so that,w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self prot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help them to control the disease development better,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m.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Health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Nursing and education;The effect and influence

近年来,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发展。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的生活作息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均有一定关系[1]。养生与康复在中医中属于“治未病”范畴,是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并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整、改变生活方式等养生保健手段更好地调整自身身体机能,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及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生保健对自身的重要性,但对于养生保健知识认识不够,因此本试验对300例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育需求并提出针对性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随机选取我社区慢性疾病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57~69岁,平均(63.3±6.4)岁。所有患者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8例,高血压90例,慢性肝病30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调查方法:使用社区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对各类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康复知识的需求情况,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等[2]。每位患者填写完毕后将调查表统一上交,经相关专家进行审定,可靠度高。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并为其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回答要求。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疗效观察:统计所有患者问卷调查中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宣传教育知识的需求程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所有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情况,见表1。

所有患者对中医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见表2。

患者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教育、组织讲座以及发放宣传手册为主,另外还可采取张贴海报、电视宣传等方式进行教育。

讨 论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慢性疾病患者对中医养生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健康教育需求率高,对中医养生各方面知识需求率均>90%。说明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保健意识较强,希望通过不同渠道获得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信息。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需求进行中医养生康复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帮助患者正确、全面的认识康复养生知识并改变自身不良的生活作息方式及饮食习惯,努力控制疾病发展,促进身体恢复;另一方面可督促患者从自我保健做起,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坚持锻炼身体,遵循四时变换规律进行保健养生、注意情志调养及饮食调护等,最终达到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改善健康质量的目的[3~5]。

另外,调查显示,慢性疾病患者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及作息规律等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说明患者对如何预防疾病、更好地进行日常养生及药食同补的中医药知识兴趣较大。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慢性疾病患者长期与疾病作斗争,对疾病的过程非常了解,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自我保健的知识及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身治疗依从性,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类躯体及情绪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时应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教育需求特点,以改变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及生活方式,提高其行为管理能力为目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此外,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应以家庭化、连续化为主。调查显示>80%患者希望进行健康教育时有家属共同参与。因为家庭生活习惯对患者健康观念及行为有较大影响。中医养生康复教育通过自我保健、自我康复及开展健康行为知识的教育,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养成。对患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培养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长期反复的教育及强化才能够实现。因此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养生知识教育不仅能够使患者更加了解保健养生知识,更能够制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督促家属共同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培养其正确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医养生康复健康知识宣传有利于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提高老年患者预防疾病、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帮助其更好的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晔.以中医养生提高生活质量之我见[J].统计教育,2007,31(2):56-57.

2 张安玉.慢性病的干预原则与健康传播[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5(2):95-96.

3 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4.

4 黄敬享.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8.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诊科血糖异常;健康教育

血糖异常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属于一种介于糖尿病血糖值与正常血糖值之间的一种状态,该种状态属于糖尿病危险因素。据报道,血糖异常的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报道指出,血糖异常患者每年的糖尿病转化率高达14%。所以,急诊科中一旦发现患者血糖异常,就必须给予患者健康教育,避免患者血糖异常进一步发展,防止病情进展为糖尿病[1]。另外,在给予血糖异常患者健康教育的同时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急诊科血糖异常患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取得患者同情的情况下,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急诊科中收治的血糖异常非糖尿病患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选取的患者均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不相符,首次检测出血糖异常。排除听力、认知障碍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例数均为50。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55岁,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68.4±5.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均为25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54岁,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67.9±5.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于临床比较。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采取对照组同样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另外,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急诊科血糖异常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两组均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并对日常的血糖监测结果做归纳统计。

1.3健康教育①一旦患者检测出血糖异常,可以将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给患者并进行指导,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从中医的角度看,糖尿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胃燥津伤型、燥热伤肺型、阴阳两虚型及肾阴亏虚型,在给予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学习时结合讲解糖尿病中医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中西医知识,更好掌握自身病情;②在组织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沟通活动;通过给予患者社会关怀及支持,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支持与关怀,缓解患者对疾病的焦虑与抑郁,积极面对治疗,乐观面对生活,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③在患者治疗期间,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叮嘱患者少进含糖类食物,还要戒烟酒,适当禁食水果,禁止使用高脂肪、高钠盐及高胆固醇食物,增加食用粗纤维食物及精蛋白如瘦肉及糙米等;中医强调食疗、药疗及情志结合的疗法,所以,饮食方面,可以充分结合中医知识,针对患者的体质,给予患者相关的食疗,必要时可以配合药疗;④指导患者适当加强锻炼,在不会对患者的心肺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前提下,适当指导患者进行室内外活动,如做操、散步、慢走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费力、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及头晕等不良症状,就要及时停止运动,并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措施;⑤指导患者要注意监测血糖水平,检测空腹血糖水平,另外,患者三餐后2h的血糖水平也要及时检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血糖不稳定的现象,就要及时分析患者血糖不稳定的原因,针对原因给予患者相关的纠正措施[2]。不方便到医院检测血糖可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血糖仪自行监测,血糖仪定期要进行质量监测;⑥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观察血糖异常时常伴随的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冒冷汗、心慌、四肢无力、头晕、晕倒等症状,并指导掌握应急处理措施,如随身携带糖块,口服糖水,平卧,呼救120等。

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χ±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的遵医情况通过护理,观察组患者的遵医情况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通过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h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健康教育护理对于血糖异常患者预防糖尿病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治疗期间,通过给予患者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饮食、服药依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自觉监测血糖情况等遵医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另外,通过在健康教育中结合中医消渴知识教育,患者在饮食方面充分执行中医强调的食疗、药疗,同时结合情志护理,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有效控制,这充分说明给予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结合护理干预,对于血糖异常患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3]。

3.2健康教育护理有利于控制糖尿病发生观察组患者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且患者能够自觉监测血糖水平,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病情,配合护理,使血糖水平得以有效控制,有利于控制发生糖尿病;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充分说明护理干预结合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从而控制发生糖尿病。

3.3健康教育护理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观察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护理,能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中,指导患者按照中医的理论,进食杂粮及粗纤维蔬菜等,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胃肠蠕动,在补充维生素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发生便秘;另外,适当的运动锻炼,会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提升,使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及运动习惯,避免发生糖尿病。

在临床上,急诊科血糖异常较常见,如果没有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那么患者很有可能会转化成为糖尿病患者;面对这一类型的患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是无法很好地控制患者病情的,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发生主要是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一劳欲伤肾等原因导致的,所以,要想有效控制血糖异常患者病情进展,就要针对上述情况,给予患者适当的食疗、药疗及情志护理,降低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4];本组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使患者血糖水平得以控制,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慧.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消渴病人的饮食及情志护理[J].中国医药学刊,2009,9(1):47-48.

[2]童莉,孟庆华,杨世金.高度重视低血糖症的发生与自救[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255-1256.

[3]李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的低血糖原因分析及对策[J].亚太传统医药,2010,6(8):121-122.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22-02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作用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医学生而言,学习影像诊断学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的理解,同时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诊断方法。中医医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培养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检查应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但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着以下困难。

1、时间短。内容多

实习时,学生在放射科实习的时间一般为1-2周,需了解的内容多,例如要求掌握常见疾病:肺结核、消化道溃疡、骨折、脑出血等的影像学表现,在较短的时间里,需掌握较多的内容,对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困难。

2、中医医学生的解剖学、病理学等的基础较差

解剖学、病理学是学习、理解、掌握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中医医学生解剖学、病理学的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对影像诊断学相关内容的理解较困难,易造成学生实习时出现畏难情绪,对实习缺乏兴趣及信心,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对影像诊断学的意义理解不充分

中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阶段,需学习中医理论及一些西医理论,因为影像诊断学的课时较少,一般为15―20个学时,因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易造成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而在实习时学习态度不积极。

4、对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的结合理解不充分

学生在学校里以理论学习为主,所掌握的知识以理论为主,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因不知道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感到手足无措,造成对实习缺乏信心。

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在实习时对这门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畏难情绪明显,由此造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学,实习时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合格的中医医生,在教学实习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进,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操作为主的“填鸭式”、“包办式”教学改为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辅导为辅的教学,这样增加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学生理论基础差、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良等情况改善不明显,因而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指: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通过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来完成学习内容。PBL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第二,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PBL教学法的特点概括为: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找本人所需的信息源,有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②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按学习需要来驱动;③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④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加强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避免了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⑤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密切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流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PBL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最初是在一些西医院校试行,目前仍处在实践探索阶段,部分中医院校已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关于PBL教学法的研究还未提及,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医医学生在进行影像诊断学实习时面临的困难,可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原因为:

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BL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办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要求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及思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压力就促使学生在下面必须做足功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教师包揽一切而学生不感兴趣的矛盾,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习时间短,但学习内容多的问题。

②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PBL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将查到的相关知识总结后,才能得到需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必须掌握所学的知识及将其融汇贯通,这样使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如影像学原理、解剖、病理等相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可以弥补基础知识及影像学原理掌握不好的问题。

③提高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需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加强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让学生了解影像诊断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方法

在影像诊断学的PBL教学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病例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影像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了解影像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PBL教学法有必要在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应用,但也需解决PBL教学法中常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提的问题如何既与临床结合,又能与中医院校的专业实际结合,使学生学能致用;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既能思维开阔又能切中要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发挥PBL教学法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医生,为弘扬中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斌,谈PBL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10(5):343-346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性病患者; HIV传播; HIV筛查

艾滋病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全球性疾病,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特别是性途径传播在HIV的发病比例中有逐渐增高之势。如何有效防止HIV通过性途径传播,如何早期发现和干预HIV携带者是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性病专科门诊从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对每位就诊患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HIV相关知识的了解,对HIV筛查的认知度和自愿度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所有被调查人群均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性病门诊患者,病人总人数为2260人,其中男性患者1776人,女性患者484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6岁;其中初次发性病的1470例,复发性病的790例。

1.2 方 法对每一位患者在就诊时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放调查表2252份(8位16岁以下患者没有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44例,要求每位患者在就诊时立即将问卷做完(有效做完问卷者予退挂号费奖励)。

1.3 问卷调查表

2结果

2.1被调查人群患者掌握HIV相关知识情况男性患者对HIV的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多,知晓率为64%;女性患者对HIV相关知识了解比较少,知晓率为31%,明显低于男性;而初次发病和反复发病患者之间比较,反复发病患者对HIV相关知识知晓率54%,明显高于初次发病患者32%;HIV是否可以治愈回答正确率,男女患者之间比较及初次发病与反复发病患者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2.2被调查人群主动接受HIV检测的行为和意愿情况所有被调查患者在患性病后能主动进行HIV检测的只占12%,不主动去做的占75.5%,无所谓的占12.5%,被调查人群中愿意接受HIV检测的占89.3%,不愿意接受HIV检测的占2.1%。

3讨论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患者对HIV相关知识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在HIV传播途径中,很多人对握手、拥抱等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HIV的认识有较大误区,说明高危人群中HIV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恐艾心理依然存在;人们患性病后虽然主动要求进行HIV筛查的不多,但绝大部分患者愿意接受HIV筛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知如何进行相关检查,另一方面是由于恐惧和害羞心理。以上情况表明,我国HIV知识宣传和普及虽然成绩显著,但对HIV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还不够,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的HIV防治知识更要加强;另外对性病患者普及HIV筛查工作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作为医务工作者在接诊高危人群时,要耐心解释、积极动员,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尽早进行HIV筛查,及时发现和控制HIV的传播与流行。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9篇

目的探讨混合痔手术患者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将80例混合痔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制定好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伤口愈合情况、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下降,伤口愈合情况、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能使患者更多地了解疾病知识,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住院费用,提高其满意度,促进伤口愈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混合痔;围手术期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某类患者所设定的特殊护理图示[1]。它由患者某一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护理之中,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最佳效果[2]。结合了“治未病”理论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更是把维护与朝向健康状态作为核心与本质。混合痔手术属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如何控制该类手术患者的伤口感染,提高护理质量,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本院将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应用于混合痔手术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混合痔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2组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纳入标准:符合混合痔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的诊断标准),内痔Ⅱ期或Ⅲ期;外痔为结缔组织性外痔或静脉曲张性外痔;年龄18岁~65岁,平均(46.37±10.62)岁;性别不限;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虽符合纳入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入院时患有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肥大者,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及精神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中途退出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2组患者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

1.2.1入院第1天(术前日)①入院介绍。②检查项目、目的、注意事项。③术前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人员、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配合、手术优势、饮食宜忌、手术费用等。④练习床上排尿。⑤清洁肠道的时间、方式、目的和注意事项。

1.2.2入院第2天(手术日)①术晨禁食;测生命体征;排空大小便。②备皮;更换清洁手术衣裤;除去身上的金属物品(手表、首饰、假牙等);佩戴腕带。③术后去枕平卧6h~8h;禁食6h后半流质。④观察生命体征;出血、排尿情况;输液反应。⑤疼痛处理:听音乐、深呼吸和松弛法;按摩承山、合谷、太冲、三阴交等穴;必要时给予止痛药。⑥排尿困难处理,可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按摩中枢、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位。⑦用药指导。

1.2.3入院第3天(术后第1天)①普食,多食果蔬及粗纤维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②中药熏洗目的、注意事项,具体方法:痔疾洗液1瓶加温水2000ml~3000ml先熏后洗,温度35℃~40℃,时间10min~15min。③换药。④观察有无烫伤、湿疹、出血等。

1.2.4入院第4天(术后第2天)①自由活动。②病情观察。③健康宣教:蹲厕时间<5min;便时勿过于用力。④便秘处理:用艾条灸天枢、大肠俞、肺俞、合谷、曲池等穴;或摩腹法,将2手搓热,相叠于腹部,在脐的周围,右边上来,左边下去,转摩数10次。

1.2.5入院第5天(术后第3天)①病情观察。②功能锻炼:提肛运动即吸气收小腹同时提肛,持续5s,然后呼气放松,每次30下~40下,每日2次~3次。③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1.2.6出院前1天①出院宣教:饮食有节,保持大便通畅及肛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等;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适当锻炼。②出院手续办理流程。③复诊时间。④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指标采用国际临床路径常用指标[3]:①住院时间:计算方式自住院第1天至出院日。②住院费用:住院期间除餐费以外的所有住院费用。③创面愈合情况[4]:混合痔手术均属Ⅱ类切口手术,切口的愈合分为3级:甲级愈合,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等处理。④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本科自制《疾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包括有关疾病认知、手术注意事项和自我保健知识,共10道题,每道题分3个等级,知道(10分)、部分知道(6分)和不知道(2分),分数越高代表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⑤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士态度、护士技术、健康宣教和患者隐私,共10道题,每道题分5个等级,满意(10分)、较满意(8分)、一般(6分)和不满意(4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出院当日由责任护士负责发放、回收。共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比较,见表1。

2.22组患者创面愈合、疾病知识掌握及满意度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3.1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减少了混合痔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临床路径已经成为促进护理质量管理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一是能够使护理人员按照临床路径的具体要求严格、准确地执行,从而确保了患者诊疗活动的规范化和一致性[6],弥补了护士间中医护理能力的不均衡,为临床中医护理质量实时控制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二是为患者建立了临床护理的指示图,保证护理在既定的时间内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以术后排尿困难为例,在路径中列入利尿穴按摩流程,对术后可能出现的排尿困难进行预防性的穴位按摩,有效减少了排尿障碍的发生率。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阶段护理措施的落实,减少了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本结果张爱萍[7]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效果一致。

3.2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促进了混合痔手术患者伤口的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混合痔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后,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混合痔手术患者的特点,中医护理临床路径中规定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训练;并且在加强饮食调护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坐浴熏洗的目的、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的指导,并按流程协助坐浴、熏洗,有效地缩短了伤口的水肿期,促进了伤口的早日愈合。而常规护理中没有严格规定坐浴以及熏洗的开始时间与规范化流程,从而影响了坐浴、熏洗的临床效果。

3.3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患者更多地了解了疾病知识,提高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混合痔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做入院宣教,具体介绍环境设施、规章制度、责任医生、护士、科室特色等,消除陌生环境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心理[8],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可信的首因效应。通过自然得体的语言帮助患者了解住院期间要达到的治疗效果及护理目标、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产生的费用、具体手术安排等,让患者事先了解相关问题,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后再向其解释。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是知识的象征,他们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满足治疗需要。所以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情感及信息支持[9],让患者知晓疾病的相关知识,满足其强烈的健康知识需求,同时也使患者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使其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使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中都感受到护理人员细心、体贴、周到的护理,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小结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的、综合的、深化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能够提供有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促进了伤口的愈合,增加护患交流,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灵.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8:88~91.

2陆频.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6:90~92.

3董纪华,程红霞.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术期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4,28(11A):3887~3888.

4黄诗涵,蒋维连,胡悦.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下拖出可吸收缝线吻合术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1,2:83~84.

5蒋维连,李月玲,文国英.乳腺癌患者诊疗过程心理体验及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J].护理杂志,2015,32(3):18~20,48.

6王赛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漏斗胸矫形术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41~43.

7张爱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4):1700~1702.

8龚艳,蒋维连,崔莉青.基于坚强概念的心理干预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2):125~126,131.

9李月玲,文国英,蒋维连.治疗性沟通系统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2:1~3.

中医相关知识范文第10篇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知识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在听每一节课时都兴趣盎然,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一)运用比喻[1]。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法,可以将深奥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用简单的、熟悉的、直观的事物表达出来,便于理解记忆。比如,讲“风能胜湿”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湿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让它尽快变干呢?同学们可能就联想到,打开风扇,风一吹,地面上的水湿很快就没有啦。所以,“风能胜湿”。

(二)结合典故。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知识密切相关。如讲到“肝主藏血”、“怒能伤肝”时,可以举《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从革,有收敛、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发、生长等特性。讲授到这里时,可以联系到成语“击鼓鸣金”。古人打仗时有击鼓前进,鸣金(敲锣)收兵,因为鼓是木头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锣是金属做的,可以收敛士兵情绪。

(三)应用多媒体[2]。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五脏的形态结构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将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课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举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讲授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时,可联系到范进中举的例子。范进中年中举,大喜过望,精神涣散,变得疯癫。医生请范进平时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复常态啦。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人变得疯癫。恐能胜喜,他平时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这些例子,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理论知识很快就记住。

3.2梳理归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3]《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结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机等相关知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3.3督促学生理解记忆,强化理论知识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讲述重难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记忆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为达到这种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督促学生,比如,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4]。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此外,可根据章节内容,设立专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能督促学生记住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上一篇:科研情况管理范文 下一篇:保险公司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