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7 16:52:24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的设计

①夯实中医基础,设立学习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进步,肯定不能脑袋一片空白,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要及时回顾。②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学习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感,感觉所学和具体疾病相互脱节,根本不能紧密结合。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设计原则,要能够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③归纳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牢记了基础知识,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相关规律,归纳出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有关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化记忆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小组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要从自身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小组内的学习和相互协作,保证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学习步骤的实施。首先,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对当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讲解疾病的发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学小组组长要能够带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隐含在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和相关总结进行点评,新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逐步引导很重要,主要能够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学科,实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医药;整脊;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教学内容的设计①夯实中医基础,设立学习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进步,肯定不能脑袋一片空白,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要及时回顾。②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学习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感,感觉所学和具体疾病相互脱节,根本不能紧密结合。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设计原则,要能够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③归纳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

牢记了基础知识,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相关规律,归纳出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有关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化记忆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

划分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要从自身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小组内的学习和相互协作,保证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学习步骤的实施首先,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对当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讲解疾病的发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学小组组长要能够带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隐含在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和相关总结进行点评,新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逐步引导很重要,主要能够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学科,实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小结

中医教学在不断发展,但是社会对于中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单单是教条式和模式化的,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就要有一套适应教育发展的完整的教学方案,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策略。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药基础;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a)-157-02

《中医药基础》是一门着眼于中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学习与工作实践,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的基础课程[1],学生难以把握中医药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时存在畏难情绪。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2],结合市场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学习障碍,收到良好效果。

1 精选教学内容

《中医药基础》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和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部分[3],其中中医学基础知识既有中医基础理论也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里,如果不舍弃一些内容,则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做了取舍,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1.1 需重点讲述的内容

选择中药学基础知识进行讲述,尤其是重点中药的功能、主治和鉴别。重点中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常用中药,如麻黄、柴胡、金银花、大黄、茯苓、肉桂、党参、黄芪、甘草等。这些中药在临床上很常用,所以需要重点讲解。第二类是名贵中药,如人参、三七、鹿茸、天麻等,这些品种不仅临床常用,并且价格高昂,市面上容易出现假药,所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以期对这些药材能够正确识别。第三类是剧毒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等,这些中药由于毒性较大,临床应用时容易中毒,需要学生掌握。

1.2 需略讲的内容

中医基本理论只讲与中药药性相关的部分,如要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则要用到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时简单介绍一下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中成药部分主要讲述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功效和适应证,使学生能做到问病荐药即可。

1.3 需适当舍弃的内容

因为是药物制剂专业的学生,他们不直接接触临床,所以中医学基础知识中的中医诊断学、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中的方解,这两部分内容舍弃不讲。另外,由于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药用植物学,所以中药的来源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讲述时只需要让学生懂得来源的重要性,具体来源则不讲。

2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它不仅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方法,而且因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如在经络这一部分教学中,经络挂图和模型是最常采用的教具,但由于都是静止的图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常常需要多次重复,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采用flas技术模拟经络的循行,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将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经脉,以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可以配合经脉线的移动动画,同步讲解经脉循行知识,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再如讲授中药时,用多媒体图像把每一味药材炮制前后的彩色形态予以展示,既避免了文字、语言描述植物性状及药用部分的困难,又使教学的知识点更加准确、生动。由于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比较陌生的概念,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4]。

2.2 结合实物,情景式教学

在讲述重点中药时,除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图片外,还提前把药材饮片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闻、尝、看、摸等感官来感受,如黄连味极苦,尝一下便终生难忘;杜仲掰断后可发现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一般可拉长1 cm以上;肉桂香味奇特,单凭嗅觉就能判别[5]。在讲述中成药时,将市面上的中成药样品带到课堂上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有直观认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物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教师的讲述进行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印象深刻。

2.3 注重启发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6]。例如在讲解中药学基础知识中的泻下药时,可以先问学生知道哪些中药有泻下作用,大多数同学一般都能说出大黄、巴豆等中药,少部分同学能说出番泻叶、火麻仁等其他中药;然后再问学生这些药泻下的作用哪些强、哪些弱。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正和总结,再将这些药物按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种归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总之,为做好《中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营造宽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军.《中医药基础》课程建设之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 15(12):111-112.

[2]蔡晓玲.中职中药制药专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31-32.

[3]张志明.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627-3628.

[4]陈明祥.多媒体技术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3,31(6):619-620.

[5]黄显峰,吕鹏飞.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生药学理论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2):195-197.

[6]余巧.中职生在学习药剂学基础中的障碍及其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09,(17):122.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的设计①夯实中医基础,设立学习先行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进步,肯定不能脑袋一片空白,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要及时回顾。②典型案例分析,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学习基础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迷茫感,感觉所学和具体疾病相互脱节,根本不能紧密结合。那么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设计原则,要能够反映疾病的主要特点。③归纳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

牢记了基础知识,分析了典型案例,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相关规律,归纳出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和治疗原则等有关知识。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系统化记忆相关疾病知识,还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

划分教学小组教学小组是教学方案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使得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教师要学会转变自身角色,要从自身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老师主要负责小组内的学习和相互协作,保证案例完成的有效性。

学习步骤的实施首先,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对当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讲解疾病的发展史和容易混淆的其他疾病。然后教学小组组长要能够带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隐含在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学生要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每个小组都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具体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和相关总结进行点评,新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老师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逐步引导很重要,主要能够让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和学科,实现所学知识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小结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教育;低龄化;现状;意义;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09-02

在我国,虽然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早已确立,但与西医相比,中医药的发展却是相形见绌,甚至屡屡有国内学者提出废除中医的论调。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韩国等邻国大展移花接木之术,“洋中医”发展如火如荼[1]。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关键就在于教育。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医教育一直沿着一条传统之路缓慢前行着,教育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发展道路崎岖不平,“张悟本事件”更为中医学界敲响了学术边缘化、危机化的警钟。“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2]提出:“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来继承和发展中医。”如何找到“适合的道路”已成为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思考继承发展的同时,创新也不容忽视,中医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明确现状、有效继承的基础上跳出传统“金箍”加以创新。因此,建立中医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1 中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类院校的建立和成熟,中医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主的常规教育模式,即通过高考选拔学生,用若干年时间对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及后期临床培训。该教学模式确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中医专业人才,但长期遗留的教育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1 中医基础知识薄弱

中医是一门拥有庞大知识体系的学科,不少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阶段经常通宵达旦,因而会产生“学医苦、学医累”的消极观念,而最终在中医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却是凤毛麟角。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但过于薄弱的中医基础绝对是影响中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庞大的记忆量是大学才开始接触中医基础知识的学生所无法接受的。即便是医学世家,由于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也很少有精力或难得有机会向家人请教。因而,大学本科生在入学初期往往因为缺乏基础而入门太晚,这就给中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困难。

1.2 课堂教学难见成效

很多学生反应,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宽泛而晦涩,加上学习时间紧迫,缺少充足的课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和深入,基础学习很不到位。即便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也仅仅算是中医领域的九牛一毛。于是,专业知识的片面和缺乏使得许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困难重重甚至失去信心。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医专业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课堂授受为主、学生课后预习、复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首先,不仅很难使学生体会临床实践的思维过程,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有限的自学时间和临床实践时间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扩充和临床技能的提高[3];另外,中医古籍教学的缺乏和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分离又大大减少了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拓展,使得学生难以尽快入门。

1.3 学医兴趣严重缺乏

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经过调查发现,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回答为什么选择学医这一问题时选“父母所愿”、“被迫无奈”的占了大多数,而选择“兴趣使然”的很少。

兴趣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影响。通常非医学世家的子女在上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医,因而也就错过了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即使在大学阶段开始产生兴趣并勤奋努力,相比之下,学习成效也必定打了折扣。

以上问题如果得以解决,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医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足进步。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引入符合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

2 中医教育低龄化的意义

中医教育低龄化是以加快中医现代化建设为目的,通过可行而有效的方式将中医基础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的新型教育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选择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作为普及对象。青少年拥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充满好奇,是中医这一文化瑰宝最佳的传承者。将中医基础知识在青少年中广泛普及对中医创新发展、中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言而喻。

2.1 增加中医“粉丝”人群,改变中医发展窘境

中医师承授受经历了漫长的古代和近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医学术特色的教学规范[4]。但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限制,师承授受教学模式几乎都是从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考虑到师承授受融入义务教育可能性极低的实际现状,中医教育低龄化必须另辟蹊径,以适合青少年的形式展开。

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就能够在青少年中实现中医基础知识的普及,使中医教育年轻化、低龄化,就能够有效扩大中医学习的基数人群,让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中医,培养学生的学医兴趣,挖掘学生的学医潜质,也为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提供依据,筛选出一批真正适合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才。而在学习时形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必将引起社会对中医的再次高度重视,中医倍遭冷落的境遇也将一去无回。

2.2 缩短本科在读时间,改善年轻中医师无人问津的现状

临床实践的培训耗时较长、不易掌握,是考验医学生能力的一大难题。大学四到五年,基础学习尚嫌时间紧迫,临床实践就更捉襟见肘了,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又非同一般,所以怎样尽早掌握基础理论而转向临床实践是每个医学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美容方剂学教学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 教学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自2009年起新增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成为四川地区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美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类美容技能,热衷从事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笔者主要负责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工作,该课程为该专业必修课、考试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与传统中医类专业在方剂学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按照传统中医类专业方剂学教学方法进行该专业美容方剂学教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另一方面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现提出对美容方剂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全球出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美容热。“美容回归自然”已成为21世纪全球医学美容的呼唤,纯天然美容疗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中医药美容也已成为一门非常引人注目的学科。中医药美容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前人对美的不断追求下,传统中医药已经在美颜护肤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经验,其以标本兼顾、安全无毒、疗效可靠等优点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美容界人士的密切关注与高度评价。美容方剂学是中医方剂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中医美容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阐明和研究中医美容治法与中医美容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学习中医美容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美容方剂学与中医美容临床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美容医疗技术专业开设美容方剂学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有效掌握我国传统中医药在美容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和进一步研发打好基础。

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习美容方剂学的困难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学习热情差、方多学时少等困难。美容方剂学必须具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等相关知识。该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进程缓慢,效果差。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原因主要与课程安排有关,我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中医基础概论与美容中药方剂学教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生在学习美容方剂学时,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还未全面掌握,这就为整个美容方剂学的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难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差。笔者发现该专业学生总论部分学习时热情很高,但一旦涉及各论及具体方的学习时往往缺乏热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馈,笔者发现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的原因为:具体方剂讲解时涉及临床症状、辩证、治法、中药等内容,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感觉在“坐飞机”,老师讲授后很难完全理解消化;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非处方专业,学生毕业后无处方权,所以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所学方和美容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学生觉得实用性较差;美容方剂学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相当困难。美容方剂学学时较少,学生基础差,要想把具体各方讲深、讲透相当困难。我校美容方剂学按大纲要求共45学时,需掌握重点方43首,熟悉方30首,了解方36首,课时相当有限。笔者在实际教学过中已选择最基础的,与专业契合度最高的方进行重点教学,但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差,自学难度大,教学任务完成存在很大困难。

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美容方剂学学习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帮助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更好地学习、掌握美容方剂学。第一,调整美容方剂学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课时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中医基础概论和美容中药学因早于美容方剂学完成,笔者认为最好能提前一学期完成,因为通过期末考试后学生可以被动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这更加有利于美容方剂学的教学,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美容方剂学的学习效率。第二,教材内容的选择。美容方剂学是一个相对比较新兴的学科,现在可以选择的教材较少。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美容方剂学较为权威的教材之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丽萍主编的《美容中药方剂学》。该教材选方注重基础方,用知识链接展示基础方在美容中的实际运用,学生非常喜欢,但不足之处是未涉及具体美容方。笔者认为美容方剂学教材选方应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方,强调对方剂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便于学生今后的自学和深造。基础方的选择应突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像羚角钩藤汤、芍药汤等方学生毕业以后运用概率小,故可以不选入美容方剂学。第二部分是美容方,可选择中医外科的一些外用方或《香奁润色》等美容专著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容方编入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美容方剂的学习掌握其拟方思路和组方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今后开发利用古代美容方。第三,通过方歌背诵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任何一本学科的学习,记忆是掌握的基础。方剂学本身具有知识点多、难于记忆的特点。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方歌记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美容方剂学教学中为学生选取方歌,并随堂抽查记忆情况,通过强化记忆2013级医疗美容技术班学生对重点方的掌握达到100%,效果显著。第四,教学结合美容病案。美容病案比普通病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选用美容相关病案与美容方剂学教学相结合是美容方剂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美容方剂的实际讲授过程中可结合疾病进行专题讲授,以黄褐斑为例,可以通过其成因引出四逆散、逍遥散、四物汤、四君子汤等多个基础方,还可结合临床,故学生在学习时也更加有兴趣,效果更加明显。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医学生58名,其中男31名,女27名,年龄20~22岁,本着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参与改进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组(32名)与参与常规临床实践活动的对照组(26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改进教学方案。包括:(1)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投影设备,采用DB2数据库及pureXML格式存储人体经络及经穴数据,运用图像、三维模型等方式实现直观化教学。(2)实验室配备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供实践使用,首次临床实践课由教师讲解模型用法及基础知识,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自行使用。(3)教学活动类别主要包括中医检查、急症处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及示范,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点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4)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考核内容由学生重点练习,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及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评分标准以操作时间及准确性为准,笔试则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准。(5)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除少数贵重物品外,学生可随意使用设备及模型进行学习活动。

1.2.2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实践活动。仅进行传统的临床见习活动,以病例观摩及讨论为主,穿插于理论课的讲授之间,不进行教学实验室活动。

1.3成绩评价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包括经络、穴位识别、针灸操作、手法按摩等,所有学生的考评成绩均由同一考官给出,按照操作时间及准确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档。中医基础知识测验方面,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考卷作答并评分(由于本次教学活动为试验性教学,以上成绩均不记入学生档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法,检验水准设定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际操作能力考评实际操作能力考评中,观察组共31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96.88%,31/32),对照组共18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69.23%,18/2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中医基础知识测验本次测验满分100分,其中观察组平均得分为(85.5±9.2)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9.3±9.7)分,观察组中医基础知识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1089,P<0.05)。

3讨论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医学生58名,其中男31名,女27名,年龄20~22岁,本着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参与改进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组(32名)与参与常规临床实践活动的对照组(26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改进教学方案。包括:(1)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投影设备,采用DB2数据库及pureXML格式存储人体经络及经穴数据,运用图像、三维模型等方式实现直观化教学。(2)实验室配备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供实践使用,首次临床实践课由教师讲解模型用法及基础知识,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自行使用。(3)教学活动类别主要包括中医检查、急症处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及示范,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点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4)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考核内容由学生重点练习,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及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评分标准以操作时间及准确性为准,笔试则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准。(5)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除少数贵重物品外,学生可随意使用设备及模型进行学习活动。

1.2.2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实践活动。仅进行传统的临床见习活动,以病例观摩及讨论为主,穿插于理论课的讲授之间,不进行教学实验室活动。

1.3成绩评价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包括经络、穴位识别、针灸操作、手法按摩等,所有学生的考评成绩均由同一考官给出,按照操作时间及准确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档。中医基础知识测验方面,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考卷作答并评分(由于本次教学活动为试验性教学,以上成绩均不记入学生档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法,检验水准设定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际操作能力考评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中,观察组共31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96.88%,31/32),对照组共18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69.23%,18/2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中医基础知识测验

本次测验满分100分,其中观察组平均得分为(85.5±9.2)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9.3±9.7)分,观察组中医基础知识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1089,P<0.05)。

3讨论

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教学仍处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虽然各大院校均安排了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但主要仍以见习模式为主,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为有限,因此,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不能立即进入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而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严重影响了高等中医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1]。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其对于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的解释均与西医体系存在较大不同,对于新生来说,许多中医理论较为晦涩难懂,甚至是不可索解的。中医诊断方式亦与西医有所不同,医师需要直接与患者接触,而不能仅仅通过病历及检测报告作出判断。因此,单纯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无法满足中医学教学的要求。相比之下,更为直观和具体的实验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往已有学者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操作的能力[2]。蒋筱等[3]的研究显示,中医基础实验教学是一种医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医学院成立了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但当前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尚存在一些问题[5-8],主要包括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师生重视程度较低、实验室规模及管理不理想、教学模式无法脱离课堂教学的套路、实验室开放时间短、考核制度不完善等。

笔者通过修改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改善了以下内容:(1)充分利用投影仪、电子计算机、交互数据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内容。(2)增加考核内容,提升了师生关注度。(3)实验室增加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等,加强实验室教具配备,改善其实用性。(4)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增加小组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教师从课堂领导者向指导者的角色转变。(5)增加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拓展实验室应用范围。(6)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本研究显示,经过改进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水平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提示该教学模式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中医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1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和促进中医医院在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自2009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我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服务,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优势,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医院管理年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院如何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体会报道如下。

1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严格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病区实有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比例不低于1∶0.4,遇加床或突发事件时启动医院的紧急人力资源调配方案进行人力资源调配,保证临床一线的人力配置是保证医疗安全和中医护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对医院的中医护理人才进行合理的安置,让中医护理人才在各科临床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对中医护理工作起好示范和指导作用。

2培养护理人员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

中医护理以整体护理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色,此特色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素养。我院护理人员90%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均需培训。临床各科室每周有计划的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的培训,每两月科室组织一次操作考试、一次理论考试,考试成绩纳入科室奖金考核。护理部定期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中医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并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医院组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讲座,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必须参与学习,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我院还聘请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为我院的“西学中”人员进行培训。积极鼓励护士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为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

3实施中医特色的护理

开展有中医特色的入院评估,制定辨证施护计划单,据辨证施护计划单对患者实施病情观察、生活起居的护理和给药护理、饮食调护、情志护理、临症施护、健康教育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临床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每个科室≥2项,对开展的中医护理项目使用情况进行登记,观察使用后效果和反应。中医护理技术收费低廉,临床治疗效果好,特别是在慢性病的护理上有特殊优势,在我院穴位注射、穴位按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熏洗、耳穴埋豆、火罐、艾灸、针灸、中药坐浴、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了我院中医特色。

4每月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

上一篇:统计学管理范文 下一篇:医疗安全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