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06 01:31:14

中学生美文摘抄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1篇

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这样的观点。但是,认真探究起来,因为没有有效的具体的措施,这话和没说有什么不同呢?就拿“多读”来说,如何才能让学生实现“多读”呢?因为条件限制,许多学生手中并无足够的、优秀的可读物。尤其是农村学生,家中极少订阅、购买书籍。不要说“多读”,虽欲“少读”,亦不可得。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也开始投入使用。阅读课也开始走进课程安排。无书可读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没有认真的规划,到位的要求,及时的检测,学生只是随意地浏览,茫无目标地阅读,极容易使阅读课流为形式,甚至变为消遣。那么,阅读课究竟应该怎样上?

通过与语文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沟通,自己上阅读课的实践,我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有了一些体会,一些思考,一些总结,一些方法,想与大家分享。

我把阅读课的组织分为三个步骤。

一、读

阅读课当然首先要读。

读的过程中,应解决好两个问题。

1、内容的选择

古人云“开卷有益”,其实在劣质文字泛滥,鱼目混珠的今天,这句话已不再是真理。读不好的文章,犹如吃饭吃到一只苍蝇,不仅没补充营养,还让人恶心呕吐,受到伤害。所以阅读时首先要选择优秀的、经典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这样,阅读才是有效的,良性的。我们才能从中品味语言之美,汲取思想精华。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清作品优劣的能力有限,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特别是对一些有争议的作品,教师要结合现实,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人生观。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组老师们的认真筛选和精心推荐下,《美文》《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阅读》《意林》《中华活页文选》《阅读与鉴赏》《思维与智慧》《演讲与口才》《微型小说选刊》《快乐阅读》《青年博览》《博客》《中外书摘报刊荟萃》《作文与考试》《共同关注》等是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精品。

2、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的选择

选择了好书,仍不是解决了所有问题。并不是所有好书都适合在阅读课上读。有的老师建议,可以让学生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利用阅读课认认真真,完完整整读一本经典名著,比如《红楼梦》,理由是这样的好书“读一本胜过读一百本”。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道理很简单:某种维生素对人体再重要,但如果你长期只补充这一种,人仍然会营养不良。

对中学生来说,那些应该精读的经典名著,可以放在假期读。阅读课上的阅读,应以短小精悍为主。一节课的容量应该大一些。书籍的品种可以全面,甚至可以杂一些。不仅文学的,经济的,新闻的,法律的,历史的,都可以读。

但仍然要注意,即使在阅读课上,仍然有精读泛读之分。

阅读课上的阅读,既要有宏观地浏览,又要有重点地阅读。

首先应对书架上的书报种类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确定本节大致的阅读方向,最终选定阅读的对象。

开始阅读,先浏览目录,确定重点阅读的篇目,进行重点突破,其他的内容可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二、抄

抄即摘抄。重点阅读的内容,要做好摘抄的准备。

摘抄时,可以摘抄其中精彩的只言片语,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段落,特别精彩的,语言、结构、内容皆有可取之处,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鼓励全文摘抄。

全文的摘抄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花费时间太多。

但我认为,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

我们可以算一笔细帐。两节阅读课,加上中间一个课间,一共90分钟。在这个时间里,摘抄三篇完整的千字文章完全能够做到。

有些文章当然也可以不必摘抄,采用其他形式得到亦可。如在网上搜索下载、复印等。但一是相当多的同学没有这样的条件,二是即使有条件,这样的收获也远远比不上亲自摘抄的收获。

亲自摘抄的益处有:

1、练习书法,提高卷面质量

许多学生从小不重视书法和卷面的训练,虽已是初中生了,字还写得东倒西歪,潦草难看。卷面又脏又乱,不堪入目。通过摘抄,达到让学生重视卷面,练习书法的目的。这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对其他学科都有促进作用。

2、陶冶性情,修身养性

许多书法家都认为书法和太极有相通之处。通过书法练习,可以调整情绪,陶冶情操。舒缓心情,修身养性。

3、汲取文章精华,提高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摘抄的过程,同时又是凝神屏息,专注阅读的过程。这时候,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只有笔如龙蛇,思接千载。

想一想,坐在书香弥漫的阅览室中,摊开印着婆娑竹枝的精美摘抄本,一字一句专心摘抄,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这种幸福是什么快捷的方式也取代不了的。

有许多美文,学生百读不厌,摘抄、背诵的兴趣极浓。如林希《石缝间的生命》,毕淑敏《孝心无价》等。还有同学把张洁的《我的四季》摘抄下来,反复诵读,十分喜爱。

三、写

写即写点评和感悟。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写是读的延续和升华。

为巩固摘抄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对所摘抄内容的认识,摘抄之后,应要求学生对所摘抄内容进行点评。点评可从语言、结构、主旨等方面入手。

除了点评之外,还可以写感悟。如果说阅读是“读别人”,写感悟则是“写自己”。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2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今,作为教学的指挥棒的高考,语文考题中阅读题、作文题是重头戏,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是生命的足迹,阅读是生命的双脚。听、说、读、写是基本功,铸造着当代学子的天赋。阅读的质和量,决定着一个人倾听的水准,说话时发挥的水平,写作笔下灵机应变的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充分利用课文的教学内容,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们都知道教在课内,用在课外。设置一些与阅读有关的问题,诱导中学生。让中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寻找阅读的资料。

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给中学生介绍、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扩大中学生的阅读量。

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学生个性张扬,有着自己的独特主见,老师或家长不妨在尊重中学生的意愿的同时做科学的引导。让他们自由的进行阅读。课余时间和中学生交流心得和感受,慢慢中学生们就会发现,经典的作品更有文化内涵,能不断充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名着感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轻松的阅读氛围。在阅读课上,老师带中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书,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课后组织中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教室里展览出来,让造型师们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各抒己见,这样他们动手、动口又动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原来想读书的中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原来被迫读书的中学生在这样氛围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主动,从而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指导中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既有所侧重,又提高了阅读效率,即使很长的作品也不会丧失兴趣。

一、课外阅读——养成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有兴趣, 他们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与书为伴的好习惯,每天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尤为重要。在一个经典被冷落的特殊时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点“经典文化之钙”。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背有情趣”,课前几分钟,我给学生讲成语故事,或把当前报纸上的最新消息带给他们,或给他们推荐一篇美的散文、一首美的诗歌,或给他们讲某个名人的故事……让他们在“收听”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强烈的“录取”愿望,自己去寻找,自己去阅读。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利用早自习让三四个同学每人推荐一篇美文,并写出推荐理由,再把推荐文章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供同学阅读。

二、课外阅读——范围要广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之所以能穿越时代、跨越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就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要求高中生遍览中外名著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若能再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结合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进选出若干经典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则是现实可行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不断涌现出反映当今社会变迁的有益精神食粮,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优秀著作来感受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变迁,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情趣的培养和意志的历练都大有裨益。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去追逐形形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这就需要老师要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

“文、史、哲”相通,这一点不假,而且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语文阅读并不限于此,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当然,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经典系列:散文兼有“美文”之称,多读名家散文,能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关注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笔者推荐学生阅读《美文》《散文》《名作欣赏》等杂志;现代作家朱自清、老舍、周作人、巴金、胡适、梁实秋、钱钟书、丰子恺、季羡林、林语堂等名家经典作品;当代张晓风、余秋雨、余光中、林清玄等散文大家的作品……

优秀报刊杂志系列:报刊杂志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新的特点.。如《读者》《读书》《南方周末》《语文报》《作文与考试》《文摘周报》《青年文摘》,还有一些报纸的副刊也值得一看。

三、课外阅读——培养习惯

习惯的培养,也必须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的一人任务。主要有以下这些习惯应予重视:

1、“读思结合”的习惯。只读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和消化,即用“心”读书才能有所收获。

2、“读说结合”的习惯。在开展大阅泼活动中,学生看了许多书籍、报刊,学习了丰富多彩是知识。但在这种知识只是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所获,常常是不求甚解的。为了使学生能学有所得,我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等,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提取精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读写结合”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作妤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以不断增加白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这儿的“笔记”既包括摘录,也包括读后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喜欢的,把自己感悟较深的文字摘录下来。积水成渊,你就拥有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当然,你还可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作为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或许那恰是你瞬间迸发出来的心灵火花,而你却“兔起鹘落”流于笔间。

4、“精泛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的面是非常广的,必须做到精读和泛读有机地结合。突出与课文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兼顾其扩展视野的知识。对于那些与当前书中有直接关联的和亟待掌握的知识,要精读,就是不仪要深入细致、咬文嚼字地读,而且要反复琢磨、多方研究,从具体细节到文章整体都要把握。而对于那些属于扩大眼界,丰富知识的读物,浏览一遍即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外阅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5、让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成就感。关注中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认真阅读的中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中学生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其实,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希望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让中学生热爱阅读,用心阅读,对阅读真正的感兴趣!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阅读;兴趣

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积累词汇、句子就像为大楼打地基。让学生从平时便注重基本功――词语、句子的积累,就会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基础的宝库,从而为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三年不少于250万字,并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启发引领,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语文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存在着良莠不分、参差不齐的现象。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1.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周,我都会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让每位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一本好书,要向同学们介绍推荐的理由,比如你最喜欢的情节、人物等,在推荐理由叙述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次学习,通过这个活动,就可以了解班里学生读书的种类、内容、喜好、深度,又可以引起读书少的学生的关注,为进一步开展阅读打下了基础。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外名著拍成的电影、电视视频片段,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比如,关于《红楼梦》,我制作了情节、人物等内容的幻灯片,学生看后很感兴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可以播放精彩片段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愿意走进原著,感受作品的魅力。

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

1.课前两分钟美文赏读

阅读积累重在日积月累。所以我在每节语文课前都安排两分钟美文赏读,每位同学按学号顺序到讲台上,为大家背一篇美文,或者是摘自名著片段,然后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赏析。讲完后全班同学评星级。通过这种方式,督促学生每天坚持阅读,形成良好习惯。

2.天天坚持美文摘抄

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摘抄本,并为自己的摘抄本命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积累的好词佳句很多,面很广。首先应该对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读。一般向学生讲解可以从书中的目录开始,了解书的总体内容及章节,这样,就可以对全书有一个概貌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字中有线,脉络清晰。其次,摘抄的可以是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可以是数据和材料,也可以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既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也可以摘录重要数字。再次,还可以写写阅读心得,可以写你对词的认识与学习,也可以写你对句子的理解与品读、可以体会作者用词写句的精妙之笔,还可以是对人物的行为思想的感受与评价。

3.共读名著

每一个学期我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利用上课的时间一起读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让学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落实阅读计划。然后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真正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重塑。

4.进行名著阅读的测试

每次读完一部名著,都会对名著的文学常识、情节、人物等内容进行测试,通过这种方式,检测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当然,阅读测试的题要灵活,要有层次。

三、尊重个体,因材施教

七年级的学生因学生个人的语文基础不同,阅读兴趣能力有高低,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计划,分层施教。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以激发兴趣为首,以熟悉原著、摘抄原文为主,

基础好的学生要谈感受,写赏析,引导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因阅读目标分层设定,所以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有所收获,积极性很高。

经过三年坚持开展阅读积累工作,学生三年内共同完成了中外名著近三十多部的阅读,积极性高的学生完成得更多。我班学生因积累丰富,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参加部级、自治区作文大赛屡次获奖,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总之,扎实开展阅读积累教学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张婷.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1).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83-02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够大幅度提高成绩的“慢性学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就很难把语文学好。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看到沿海一些省市实施“大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真正使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使语文深入人心。而我们学生平时对语文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单纯的教材教学太枯燥无味,于是笔者就开始模仿他们的做法,大胆开拓尝试,实践“大语文”教学,在语文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要通过开展以下几项语文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读课外美文、每日一讲、编辑手抄报、看新闻联播、举行语文知识竞赛。通过五六年的尝试,得到了一些收获,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读课外美文

(一)读美文的作用

一是读美文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二是读美文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美文,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转化为能力。三是读美文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

(二)读美文的途径

每个学期开学初,笔者就要求学生在搞好课堂学习的同时,坚持课外阅读,每日摘抄,写读书笔记。阅读和摘抄的内容天文地理、名言警句无所不包。课外阅读是课堂的补充,学到什么文体,便阅读相应文体的课外美文,摘抄相关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这样做,既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的针对性。自从开辟美文阅读以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并发表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从学生的发言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变化。

1.我们农村学校,缺乏课外读物,为了解决读有物、抄有文的问题。笔者向他们推荐《读者》、《疯狂阅读》、《时文菁华》、《青年文摘》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要求三五位学生合订一份语文方面的报刊或杂志,并尽量做到不重复,这样全班五六十位学生有近20种报刊杂志,建立班级图书角,供学生交换课外书籍。

2.学生摘抄的数量每日在200-300字之间,要持之以恒,养成自觉摘抄的习惯。通过一个学年的摘抄积累,很多同学解决了作文素材缺乏问题,写起作文来,洋洋洒洒,言无不尽。甚至平时连说话也带点书卷气了。

二、每日一讲

我们农村的学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少重视“讲话”训练。为了弥补这一教学缺陷,笔者每天上课前让一位学生讲述自己摘抄的内容,可以讲故事、说新闻、解释名言警句、说心得体会、口头作文、朗诵诗歌、“我是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通过一年的试验活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解决课外文段阅读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班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语文科的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1.这项活动利用课前5分钟来完成。开学第一周就把“每日一讲”顺序安排好,方便学生做准备,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能如期完成,不会占用更多课堂时间。因为有了课外阅读摘抄积累,学生逐渐都能做到言之有物,而且整个过程也比较流畅,语言表达流利,讲者的姿态也自然。

2.笔者经常找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的演讲视频给他们看,用于激励那些胆小怯场的同学,让他们相信,只要我敢去说,我也一定能够讲得很精彩。同时,笔者作为主导者、引导者,也常常博览群书,收集资料,积极参与,给他们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向学生介绍一些说话、阅读和摘录的技巧及方法。

我们以前也断断续续办过一些手抄报,但占用学生的时间较多,后来就停办了。前年桂林地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高考经验介绍时大篇幅地强调了他们学生编辑的手抄报在高考语文成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河池市教育局再次要求全市的中学生都要学会编辑手抄报,积累知识,力争提高语文成绩。

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办报基础,在这个大环境中,他们更是如鱼得水。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摘抄,积累了很多知识,小有收获,他们都想说出来给别人听,苦于无机会叙说。笔者就提示他们可以通过举办手抄报展评来显示自己的风采。于是学生3人一组合作办报。排版、誊写、插图等既分工又合作,又学会了当小编辑。通过手抄报展览,无记名投票评比,选出优秀的手抄报上送学校宣传栏加以展览。这样,很多以前对语文学习漠不关心的学生也有了兴趣,有了热情,这样,语文课不再无味了,因为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用到了语文知识。

四、看新闻联播

作为当代中学生,既要读好书,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而新闻联播是最好、最易实践和坚持的途径。

1.笔者在每天19:00-19:30的时间段让学生看新闻联播。让学生在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的同时也学会了对问题的表述,又学会了说话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听“国标”普通话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模仿,矫正自己错误的发音,在说话中避免夹杂壮语方言,为学生说好普通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2.看新闻联播还有利于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写文章用语不规范,看新闻联播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机会,它有很多经典的话语,是可以现学现用的,比如“继续深入学习、落实xx精神,以xx精神指导各项工作;切实贯彻xx思想,努力实现xx目标;一定要紧紧抓住xx机遇期,加快推进xx,为xx而努力奋斗……”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不用多长时间,培养了学生规范行文的能力。

五、举行语文能力竞赛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的热情,笔者每学期都举行一次语文能力竞赛,择优予以奖励。

考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组织学生参加县邮政局主办的“书信比赛”以及“步步高”全国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知识竞赛。班级曾有37位学生获得书信比赛奖励,两位学生分别获得2012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这些学生的获奖大大增强了大家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每位学生出一道题,综合起来作为竞赛的试卷,这样内容涉及面广,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掌握了考试及出题的方法及规律,为语文考试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制作竞赛试卷的过程中了解了出试题者考察意图,对于平时语文考试试卷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考试中就能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通过开展以上五项语文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黄麟生.中学语文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汉青,黄麟生.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韦永麟,冯力行.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畏惧作文 广泛阅读 积累作文素材

我校地处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底子很薄弱,写作材料几乎没有,大部分学生畏惧作文,对写作兴趣不高,写出来的作文题材狭隘,内容陈旧贫乏,立意不深远,因此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少之又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的学生,想写出一篇内容充实、题材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而且枯燥。”因此,我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传授一种理念:要写好作文,必须“采百家之花”,才能酿出“一家之蜜”。于是我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保证学生有文章读,找到许多“花粉”“酿蜜”。

新课程标准对“积累”教学进行了反复强调,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

积累的目的是运用,那么如何解决找“米”的问题呢?通过什么渠道使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丰富起来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从广泛的课内课外阅读中寻找、积累写作素材。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从阅读开始,积累作文素材。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我指导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自习课和其他课外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带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读书,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如:《读者》、《课堂内外》、《青年文摘》、《现代中学生》、《大阅读》、《小小说选刊》、《中学生博览》、《海外文摘》、《全国优秀作文选刊》、《奇趣故事创新作文》、《青少年科技博览》、《作文素材满分阅读》、《今日文摘》等。

在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准备摘抄本,抄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片段,摘抄时加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把书名、作者、文章体裁、重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感悟启发写在读书卡片上,写读书心得体会,鼓励学生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仿写又从摘抄经典句段和精彩片段开始,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让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兴趣。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笔记,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授予“读书标兵”、“读书进步奖”的光荣称号,从而树立了榜样,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同时穿插利用早读、晚读和晚上新闻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课外书和做摘抄笔记的精彩片段或者美文,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和收获,这样的活动能加深阅读印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生活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悟,进行评比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懂得从初一开始,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课外阅读中,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写作就不那么难了。让学生懂得语文知识范围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文学、建筑、音乐、美术、花草虫鱼、书籍刻绘等,都要广泛涉猎,只有采百家之“花”,才能酿一家之“蜜”。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充分利用校本资料,指导学生互相传阅,从而积累作文素材。

我校创办了作文期刊《浪花》,从创刊开始我就注意收集,到现在已经有35期了,我把每期《浪花》分给组长,让学生到组长那里借阅,轮流交换阅读,并要求做摘抄和读书笔记,浪花里的优秀作文均选是本校学生的作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心,使他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信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投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收集的学生优秀作文,指导学生收集作文素材。

学生优秀作文内容比较丰富: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写诗的、游记散文的,等等。我把这些优秀的作文印成册子,让学生互相传阅,做摘抄笔记,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觉得作文就在自己身边,并不是很难写,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四、充分开发教师自身的潜能。

在作文教学中,我尽自己的能力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传阅,做摘抄笔记,并写下心得体会,因为我深深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发动学生力量,建立小小图书角,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筹集图书的渠道有以下三个:

1.献书。我发动学生每人每月从家里拿来两本书,与全班学生资源共享,定期更换。

2.购书。发动同学们自愿捐献出自己的零用钱,筹集起来购买新书。

3.征订。用同学们平时卖废品的钱征订报纸和杂志。

这样,学生的书源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当然,在学生交来的课外读物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读物有所筛选:(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内容要健康;(3)类型多样化:名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科普知识,等等。

在图书角的读书活动中,评比好书推荐卡、阅读之星,给予学生奖励,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量。

有了丰富的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学生通过积累,找到了“米”,有了“米”,这样“炊”就不会那么“难为”。换言之,学生就不会存在作文素材缺乏的问题了。作文素材丰富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表明:中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越是丰富、深厚,越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厚积而薄发,不仅提高欣赏能力,更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写作文。

参考文献: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6篇

故事具有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演讲兴趣,取得积极的训练效果。因此,我便利用每堂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讲故事,内容包括名人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之前,学生要做搜集、筛选、阅读、记忆的工作,大家都十分重视,人人积极准备,兴趣高涨。他们讲到爱迪生、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讲到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的故事,讲到望梅止渴、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讲到后弈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思想含量较高,教育意义较大,同学们演讲时感情容易投入,他们或娓娓而谈、或声情并茂、或客观讲述、或边讲边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为了衡量表达水平,提高演讲的兴趣,每一轮演讲后,由全班的同学对演讲者进行一分钟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同学们的评价涉及演讲时的声音、体态、感情、内容诸方面,使得每个上台的同学每演讲一次都有所提高,其他同学在听、评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也吸取了经验教训,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读诗词,作鉴赏,培养鉴赏能力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内蕴,动人的艺术境界,深挚的思想情感陶冶了一代代青年。当代中学生不但要背大量的诗歌,更要学会鉴赏品析好的诗歌。因此,我把诗歌鉴赏纳入了日常教学,但我认为若漫无边际,随意品评,势必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布置学生每周背两首诗歌,但必须是有关联的两首诗,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但积累了许多诗词,而且了解了许多著名诗人的思想轨迹、人生经历和诗歌风格,很多学生懂得了欣赏诗,并热爱上了诗歌。

三、读美文,作摘抄,培养评价能力

美的事物带给人愉悦的心情,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为了让学生在文学领域能发现美、留住美,继而创造美,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平时阅读中发现的好文章分门别类摘抄下来。学生在本上设置了“美丽自然”“美好感情”“优美人生”“哲理美文” 等板块,阅读量大大增加,许多优秀刊物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成了他们的最爱。在阅读与摘抄中,他们不但收获了美的语言、美的思想,也收获了美的人生。他们的摘抄本内容丰富,保存价值也较高,简直成了美文大全。

好文章各有独特之处,为了让学生认识这“独特”,我让学生给摘抄的每篇美文作点评,可三五句,也可更长,语言尽可能精美、雅致。这样,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大胆地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能力上的要求更高了。

四、品课文,作迁移,培养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高尔基说想象是人们预见未来的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正因为此,素质教育更需要想象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我们无须准备其他材料,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想象的空间十分广阔。我们可把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课文的教学当中。

五、作计划,定目标,提高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天分、兴趣、及阅读积累的差异,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低差别很大:高的每次都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一类作文,而差的却往往连语言通顺也做不到。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实行一刀切是不行的。我的做法是对学生作文进行一定摸底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所在:是词语匮乏,还是素材短缺,是思路混乱,还是扣题不紧,是开头滥俗,还是结尾直白。然后帮学生制定可行的训练计划和目标。为了配合这一点,全班每次共同作文的目标都是多层次的,达到了目标就是成功作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提高。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选择 运用 整理加工

一、精心选择阅读的材料

庄子曾发出如此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上每天出版的图书,一个人即使整天呆在家里读书,直到死,也无法读完。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我们必须独具慧眼,帮助学生精心选择有价值读物,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首先是经典著作。经典名著是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文化主食。因为那些可以称得上经典名著的作品,大都经过了历史的筛选,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但是,随着社会进入高科技和声讯网络时代之后,传统书斋生活的平静与安稳已被打破,书香馥郁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也不再是皓首穷经的学者和莘莘学子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人们将进入一个彻底的“读图时代”。面对这种挑战,全社会都有责任树起经典这面大旗。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重要途径。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中学生阅读推荐书目,就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不足,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是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当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贴近我们的现实,这些书籍对于丰富学生的阅历,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许多当代作品的价值尚未得到权威的认同,或者作品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具备相当的鉴赏水平,力求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作品。如近年来,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散文系列,涉及到中外文化的许多方面;又如港台著名作家张晓风、席慕容、林清玄、刘墉、董桥等人的作品,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都有显著的效果。

再次是“文化快餐”。这里所谓的“文化快餐”,就是那些篇幅短小,言简意赅,阅读时间不长的文章,区别于那种庸俗,格调低下的读物。作为在校求学的学生,持续一整天或几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并不多,更多的则是几分钟、十几分钟的零散时间。因此,作为老师,有必要推荐一些品味较高、可读性较强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选刊》、《随笔》等。其它一些轻松、健康的消遣性读物,也可适当涉猎。

二、恰当运用阅读的方式

从阅读的内容来看,“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咀嚼消化。”(《谈读书》,培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浏览,泛读,精读等等。

从阅读的目的来看,读书有消遣性阅读和求知性阅读。消遣性阅读是一种调节紧张身心,消除工作和学习疲劳,减轻工作压力的精神活动,阅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轻松的读物,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考虑读物的审美价值。求知性阅读有比较明确的阅读目的,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启迪心智,从而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对于处于求知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这种阅读应该成为主导。

从阅读的形式来看,一是精读,即按照顺序,逐字逐句阅读,对全篇、各段、各句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力求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一是略读,即通观大意,不求甚解,对于无关的内容,可以略去不看;此外,还有跳读,猜读,浏览等等。这些阅读方式经常交替运用,互为补充,恰当运用,将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整理加工阅读的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时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或抄书人。明代的张溥读书时常常手抄口诵,抄完即烧,反复七次,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可谓读书人的典范。而今天的学子,已经不必像过去那样将大量精力放在抄书上,可是抄书的传统却不能完全放弃。只不过,抄写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抄写应以有用为原则。学生平时从阅读中获取的有用的材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积累的形式要规范。学生通常也有阅读笔记,但大多凌乱不堪,不利于日后的查阅。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时,教师应该做示范解说。例如:笔记的开头应编制目录,附上页码;中间部分是材料的内容,材料的内容大致分为这几类:一是美文摘抄(全文或者精华部分,也可剪贴),二是书海拾贝(主要是摘抄文中的哲理性语句),三是心得体会(及时记录读书的感受)。

中学生积累材料的目的,往往是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平时积累的材料和阅读视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一起,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作文材料库。

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性灵不断成长的泉源。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只要我们能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炷青灯”,将阅读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阅读内容和方式,提高阅读的效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40-02

在应试教育的天空下,学生的阅读行为常常得不到老师、家长们的鼓励,渐渐地,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把书当做精神食粮享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钟情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包括迷恋网络小说),阅读的快乐多来自猎奇心理的满足。至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常常把它当成枯燥乏味的作业而排斥。

初中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阶段,如果此时对学生疏于引导,会使其错失发展的良机。作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地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真正让课外阅读“芳香怡人”。

然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营造自主的阅读氛围

片面的阅读观或以为课外阅读就是受罪,是端起架子啃读大部头名著;或以为课外阅读就是视觉的盛宴,脑子的休眠,就是观漫画、看电视。教师要尽力扭转这种偏见,不放弃每一个影响学生的机会,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要用心去触碰每一个文字符号,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看名著是课外阅读,翻阅报纸杂志也是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的氛围。

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充分准备以后,为学生营造自主的阅读氛围。从初一开始,我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为学生提供了《读者》、《读写月报》、《语文报》、《报刊文摘》等报纸杂志,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美文、时文来阅读学习。这些文章内容新颖、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郁、非常适合学生阅读。阅读这些美文,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使学生学到不少的语文知识。要求学生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思考摘抄这些内容的原因。学生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选择自己爱看的报纸杂志,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抄边记。之后的阅读课,我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还努力办好班级图书角,切实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并发动学生订阅报纸书刊,使学生有较为充实的精神食粮。还在班内开展“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活动,内容大多来自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报纸杂志中。这样,既督促了学生认真阅读,又检验了学生阅读的效果。

二 课前朗读美文

有些学生除了读名著外,就不再读什么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往往是良莠不齐。与其这样,还不如教师自己花点精力和心思,寻找一些优秀的时文、美文,利用课前几分钟读给他们听。于是,我经常浏览《读者》、《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书刊,挑选出充满时代气息的美文,充分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读充满哲理的小品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散文,以及弘扬真善美的时文。

三 课内外阅读联动

周永沛先生在《语感训练》的前言中指出,“少年朋友除了要在课堂接受训练外,还必须在课外的书海中尽情地遨游,接受各种科学知识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不断地增强对于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和熟练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番话辩证地阐明了课内阅读训练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既要以课内训练中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要以课外获得的丰富知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面,由点到面拓展,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延伸于课外的“涟漪效应”。

四 以写作带动阅读

怎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做到了‘开卷有益’的极致。”《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讲,阅读是手段、途径、方法,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能力的表达、智慧的展示、心理感知的显露,是一个外显倾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量决定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层次,阅读品位的雅与俗也直接影响着表达的高与低。因此,在写作时,教师们更要引导学生养成与阅读相联系的习惯,读写结合,以写作带动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的内容多了,语言材料丰富了,文化底蕴增加了,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正如肖川教授所说,写文章的人,特别是能写好文章的人,对作品的鉴赏力就会比较高。因为写作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如果你有写作的习惯,你在阅读时就会更用心、更有目的地去拜

读。学生在“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真正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率。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9篇

关键词: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随着笔者所在地区高中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并有相当数量的藏书,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书是真的被藏起来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图书的利用率不到1%。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图书馆弥漫着书香气息,但是鲜有学生用这些先进文化来净化灵魂。一方面,缘于人们的阅读方式在改变,电子媒体的快餐式阅读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又能节省时间,叫人乐此不疲。另一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暂时停止了人文艺术修养的提升和利用书籍来体味人生。也正因为缺少一定的阅读量,所以,藏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学生口语能力较差,同时,作文素材积累不够,学生每次作文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有必要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培养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为学习服务,帮助学生成长。

一、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学生的成长路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藏族学生来说,他们汉语基础知识薄弱,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以外,要形成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走近文学,让阅读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育的乐园。

1.明确阅读的意义

中外名人都有一个习惯――读书,读书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无论多么繁忙,总会抽出时间来读书,不为学历高低,只为从书中读出一种气魄,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其实,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在考试中获取高分的需要,更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藏族中学生,更应该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读好书,多读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不少学生不爱读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读书活动本来就不是等价交换,你付出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必将得到十倍的,甚至更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回报。

2.教会读书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读书成功的捷径。“书山有路”靠的不仅是勤奋,更需要方法。不少藏族学生因为不懂得读书方法,不知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很茫然。即使拿起书,也索然无味。

首先,应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生阅读的效果往往取决于阅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1)可以是教师指定的阅读书目。名著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定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如,《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青春精粹读本》《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哲理精粹读本》《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叙事精粹读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或者一些公认为较好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

(2)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主题阅读。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由教师指定相关任务――写人、叙事或论理等,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搜集素材,或通过周记、摘抄等活动,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人们往往因为有了目的,才会找到进行活动的感觉。

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该怎样读书。

(1)介绍读书方法。比如,华罗庚的“厚薄法”,就是由薄到厚的读书方法,将书中不懂的词语、句子和概念等仔细弄明白,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但同时又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文本的内涵,掌握写人、叙事的方法,又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汉语基础较差的藏族中学生。

(2)鼓励学生做好读书摘记。这看似一种笨拙的方法,也是华罗庚“厚薄法”的体现和运用。摘抄的内容包括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传神描写等,可以在后面附上自己的读书感受或随笔、仿写等;也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和读书经验座谈会,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让学生办班级文摘,每周一期,供大家传阅,分享美文,共同提高。

(3)可以经常在班内或校内搞手抄报比赛。不能只限于摘抄,必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随感,以起到练笔的效果,也可以配上插图。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奖励,将优秀手抄报集中展览,适时交流。

3.提升鉴赏的内涵

文字之美,在于内涵,在于意象,在于抒情。谁不会为浓情的文字而感同身受呢?谁不会为充满哲理的文字而叹为观止呢?谁不会为思辨的辞章而豁然开朗呢?阅读是一种手段,教师就是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体悟到实实在在的阅读感受,把文本的实例融为思想的内涵,以触类旁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本范例。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1.融入情境,走一段文字心路

文字是心灵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作者用他们精心设计的场景展示出真情实感,感动了自己,而后感动别人。作为读者,更应该融入这种情景,体味这种起伏的情感和心路历程,正是因为读者用心浸润文本,在一种联想的情境里,产生审美共鸣,既丰富了情感,又增长了才干。这是藏族高中生所缺乏的,教师在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作品所蕴藏的情感,或者用自己的情感来经历文章里的故事情节。情感是生命的底色,只有懂得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人,才会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启迪智慧。

2.发挥想象,造一片新领导时空

想象力是思想的翅膀。我们常常说“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取决于他的思维高度,而想象力作为思维的核心品质之一,远比记忆陈述性知识重要。对于想象力的训练,尤其需要在情境中感悟,不论是通过课堂教学,还是自主阅读,用僵死的文字触发生动的空间,才是读书的乐趣和阅读的品位。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根据所描写的对象和故事情节,抓住重点词语,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表现事物特点的,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3.富于创造,活一种诗意人生

阅读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熟练运用一种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生活的阅历和提高人生的素养。语言的学习在于积累,在于运用,更在于创造。积累是基础,也就是名家所说的“厚积薄发”。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词不达意,就是由于积累不够,在关键的时候,缺乏思维的灵敏性,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总是羡慕别人语文学得好,作文写得好,却不在意别人读了什么书,是怎么读书的。因此,他们无法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人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语言美是人性美的自然流露。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掌握词语,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路敏,路宜娟.构建阅读想象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魅力中国,2011(15).

[2]林金来.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验报告[D].福建师范大学,2001(8).

[3]张元庆.试探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与方法[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6).

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操作方法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课堂45分钟老师的“授之以渔”外,更关键的是学生自己课外是否以“渔”猎“鱼”。然而,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中给予孩子们的阅读空间却是令人忧虑的。由于教师们忙于课内教材的技术性分析与解读而疏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一种自发无序甚或无阅读的状态,这种状态势必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许多孩子沉湎于卡通、漫画、娱乐新闻之中,或陷入种种带有言情暴力恐怖色彩的网络小说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他们或许了解惊险刺激的蔡骏,缠绵徘恻的顾漫阿姨,争风吃醋的EXO,却不知道《简・爱》与《复活》,古今中外的名著犹如昨日黄花,静静地躺在图书馆里无人问津。

学生对大纲推荐的课外读物知之甚少,更有甚者一个学期只读一本教科书。这样的阅读面,这样的视野,怎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呢?我们平时也不难发现,在课堂里,学生们的回答问题往往缺乏生动的个人思想,语言也显得单调贫乏,习作更是如此,这明显是缺乏阅读所造成的“营养不良症”。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呢?笔者认为: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一、要发挥教师的导读作用,多推荐好书给学生。

书海茫茫.初中生初涉其间,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作为语文老师就有必要正确引导,尽量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优秀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因此,除 “新课标”上规定的书目外,我建议学生读一些具有鲜活时代特点、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杂文》、《时文选粹》、《美文拔萃》、《青春读书课》等。当然要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应健全检查督促机制,如举办定期交流会,读书笔记展,书评会等。促成学生读有所得,不会仅停留于走马观花。我的做法是利用课前三分钟的平台,让学生从我指定的书籍中找出美文推荐给同学,带领全班同学大声诵读,课后写读后鉴赏并摘抄美文文句,读后鉴赏也不必面面俱到,或文句修辞,或作品人物性格,或丰富的情感体现,或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谈作品的思想内容等,一篇文章抓住一点就可以了。同时利用周末的时间,要求学生摘抄,做读书笔记,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可写简单的读后感,教师每周收阅一次,提供交流平台(主要在每周阅读课上),交流心得体会。此外在教课内知识时,我特别注重作家作品的横向、纵向联系,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引导学生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并在班级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书评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之上开设阅读欣赏课《我看史铁生》。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入新鲜而又充满诱惑的课外信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现在的学生的心都很浮躁,静不下来。看书跟吃快餐一样,一本书说一天就看完了,遇到这种情况你一遍遍地说:读得仔细点,读得慢一点。据我的经验,基本是没用的。究其症结,学生其实并不知道哪一类的作品该去捕捉什么信息。以故事类的为例,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学生讨论看过的人物、时代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一起梳理人物关系、问他们关于人物的评价,相信一番讨论下来,再适时表扬一番,孩子们会特别愿意把自己优秀的一面(你认为他很了不起的地方)展示出来,阅读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长期训练积累下来,就会从心理层面暗示孩子们要关注哪些个细节,如何去思考作品内容。阅读散文,就可以采用读美文、赏美景、感美情、品美句、悟主题的“五步品读鉴赏法”,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鉴赏作品,领会其中的美妙之处。“读美文”,要求用恰当的美的语调、语气流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作家的创作风格等等;“赏美景”,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将抽象的写景文字变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感美情”,就是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领会文意;“品美句”、“悟主题”,就是品味精美语句或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领会与主题关系。

三、教师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

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读书爱好者,用你的兴趣爱好,长期成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崇尚阅读。多向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新书.如果某位同学也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很激动、很开心:我读的书,老师也喜欢读!这样更能激发这位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影响到了其他的同学,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们一起交流、评论毕淑敏、余秋雨,议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周杰伦等学生们感兴趣的人物.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各取所长,共同进步。 四、要营造好班级的阅读氛围。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场所,中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是在学校形成的。学生天天在一起,耳濡目染,在这个大染缸里受到潜移默化的诱导与熏陶,融化与启迪。我利用班级的后黑板开辟了“点击名著”栏目,每周向同学们介绍一部中外名著,引领学生去阅读,并及时刊登学生们的阅读心得体会,见解、评论等,形成班级文艺争鸣的主阵地,经过不懈的努力,各类文学精品慢慢地走进同学们的阅读领域,并形成了主流。

上一篇: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 下一篇:哲理美文摘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