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劳动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7:54:26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1

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部门合力

市直相关单位都要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顾全大局,服务大局,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发改委、教育局要统筹规划,整合职教资源,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大对远城区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搭建平台;市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在努力争取国家“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补助资金的前提下,按照年度培训目标任务,确保市级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市农业、劳动保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培训任务,通过“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和扩大中专(技校)教育,推行“双证制”,各履其责,各记其功,团结协作,确保政府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年度目标

年度转移培训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确保完成2.5万人的转移培训任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二是积极推行“双证制”教育,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顺利转岗就业;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减免学费,努力扩大中专(技校)教育规模,采取“长、稳、高”的培训转移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永久转移。围绕以上工作重点,市直相关部门都要做好计划安排,保证资金投入。按照培训资金渠道不变,年度目标任务打通,补助资金落实到人的办法,将20*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门实施的“双证制”教育、扶贫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培训以及扩大中专(技校)教育全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实行部门安排资金组织培训,全市统一归口管理。根据市政府协调会议研究决定,由劳动保障部门安排资金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0.7万人;教育部门安排资金,完成农村“两后生”试行“双证制”教育0.5万人;扶贫部门安排资金,完成“雨露计划”培训0.2万人;农业部门安排资金,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1万人。对年度受训人员,劳动保障部门要对符合减免条件的人员办理职业资格证,收费予以减免。各部门执行结果,每季末报*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农转办)备案。

三、严格补助标准,实施规范管理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

*市农业户籍人员参加技能培训,要严格按武财社[20*]310号文件精神,规范管理,确定培训对象、申报程度、享受条件,培训时间不低于180个学时。补助标准:中心城区600元/人,远城区500元/人。

2.“两后生”试行“双证制”教育(市教育局组织实施)

*市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培训时间半年,补助标准400元/人。

3.“雨露计划”培训(市扶贫办组织实施)

*市老区贫困地区农业户籍23岁以下人员,培训时间1~3个月,补助标准500元/人。

4.“阳光工程”培训(市农业局组织实施)

*市农业户籍人员,普通工种培训时间1~3个月,补助标准300元/人;制造业培训时间半年以上,补助标准500元~800元/人。

以上各类培训,由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实行规范管理。各类培训要重点面向农村新增劳动力,面向需求,合理引导,对“两后生”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有符合条件的参训农村劳动力只能享受一次政府培训补助。

四、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中职规模

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长、稳、高”转移和培养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民需要,扩大中职(技校)规模势在必行。结合*市实际情况,提出措施如下:

(一)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资助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捆绑中央、省、市资金,按照武教职成[20*]4号文件规定,通过对贫困生和特困生实施资助,确保其顺利接受中职(技校)教育。

(二)由市农转办组织对贫困地区和学习农业专业人员实施中职教育资助。一是黄陂、新洲、江夏、蔡甸4个远城区中的20个老区贫困地区乡镇农业户籍的高、初中生进入我市中等职业(技校)学校学习,享受教育局贫困生或特困生资助的人员,由市农转办采取叠加的办法,据实按1000元/人对学校补助,学校对相应受援生学费减免1000元。二是*市农业户籍家庭子女进入市农校学习涉农专业和进入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园艺、畜牧专业,每生3000元标准对学校予以补贴,学校不再收取学生学费。以上资助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局统一筹措。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5、通过家长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劳务派遣 培训

劳务派遣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新型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在我国向着普遍化和常态化趋势发展,现实中劳务派遣纠纷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被派遣员工的权益难以保障,参加培训的平等权利难以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构成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素,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派遣单位和用工企业不够重视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的现实下,职业院校应为和谐社会建设承担更多责任,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制定劳务派遣员工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

一、职业院校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1.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现状不容乐观

劳务派遣机构作为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因此其会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支出,而用工单位选择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其出发点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同时我国现行有关劳务派遣的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对派遣员工培训的规定又比较笼统,基于成本考虑,派出机构和用工单位势必会尽可能减少培训成本支出。

2.党和国家对职业培训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使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任务目标。党的十报告提出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因此,针对目前劳务派遣员工的培训现状,国家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加强立法等措施,全面保障派遣员工包括接受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各种劳动权益。

3.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必然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和就业培训、岗位培训、晋级、转业及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二者是构成职业教育体系的两大要素。职业院校通过实施劳务派遣员工职业培训,可不断提高其劳动技能,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益。

同时,开展培训也是职业院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必然会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4.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是职业院校的使命

随着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发展,做好其培训工作,对实现派遣员工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增强就业稳定性和提高就业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院校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制定劳务派遣员工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的可行性

1.良好的教育培训资源体系

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及完善的办学场所、良好的培训师资,具备制定科学培训方案和开展技术教育的能力。只要措施有力,职业院校完全可以把培训做大做好。

2.教育服务的公益性

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开展培训时,应注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当向劳务派遣员工倾斜,这也是职业教育济贫性质的应有之意。

3.教学资源齐备,具有管理与服务优势

特别是与社会培训机构比较,职业院校教学组织完善、教学资源齐备,培训师资稳定可靠,目的性和计划性强,在教学管理过程、后勤服务保障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职业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不等于其开展劳务派遣员工的必然成功,学校必须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师资的确定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培训效果,确保派遣人员学有所获。

三、劳务派遣员工培训系统设计

职业培训系统是由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母系统,如图1所示。

1.培训计划阶段

(1)培训目标及其确定。培训目标是培训方案的核心内容,要有实用性,同时能够对受训人员起到引导发展的作用。

从劳务派遣员工情况分析,其培训的目的可涵盖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升劳动技能;第二,培养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与能力;第三,获取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自我发展能力;第四,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的养成。

(2)培训需求的确定。培训目标来源于培训需求,培训需求是特定工作的实际需求与任职者现有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即培训需求=理想的工作绩效-实际工作绩效。

差距导致低效率,只有找出存在绩效所在,才能确定可否通过培训消除差距,提高员工生产率。结合劳务派遣员工来看,可从组织战略要求、工作任务需要及个人技能水平三方面进行分析。对派遣人员来说,我们应重点做好员工个人分析,通过分析其年龄、知识结构及能力现状,寻找到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这样才有可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2.培训实施阶段

(1)培训课程。课程在职业培训中具有核心地位,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心脏”。课程建设应满足劳务派遣人员提高技能的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密切合作,将传统的教学计划与课程 “解构拆包”,根据职业与岗位具体要求,进行“重构建包”,制定出适合派遣员工培训需要的“培训包”(培训课程),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目的的实现。

(2)培训师资。教师是实施职业培训的关键资源。培训师资应能够根据经济、技术发展,结合员工具体需要,掌握并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手段,成为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学习过程的咨询者和参谋、学习内容的导航者、学习绩效的评估者。

(3)培训对象。劳务派遣培训的对象为成人,而成人培训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学习的特点。所以为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成人学习特点,努力营造开放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正确引导派遣员工运用既有知识与经验去体会、掌握新知识与技能。

(4)实训条件。派遣员工培训的功能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实训环境,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动态关注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投入,制定与岗位群、技能群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实现提升派遣员工技能的宗旨。

3.培训评估阶段

广义的培训评估,是指对培训实施全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但培训最终效果评价,是培训评估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目的在于使各方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后续培训的制定与实施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培训效果评估,一般可按照“柯氏(kirpatrick)四层次模式”逐层递进进行,以帮助培训实施方发现培训目标及实施过程的不足及偏差,提高培训质量。

在效果评估的同时,还应进行培训成本效益分析,这是检验培训成果的有效途径,也对制定后续培训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R].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上的报告,2007-3-9.

[3]余祖光.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空间[J].职教通讯,2001(8).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4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3号)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保障有关部门用于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必要经费,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将劳动力输入地政府涉及农民工的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社区管理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对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地方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进城务工就业问题,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观念,按照输入地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对农民工的管理服务纳入输入地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范围。要认真研究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新问题,按照行政改革的总体要求,重新审视相关管理服务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合并重复设置的机构,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整合管理服务队伍。

二、建立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涉及农民工的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等有关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要适应农民工输入的新形势,合理核定各部门用于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支出成本,按照现行财政供给渠道,在预算中予以安排,保障有关部门行使职能的必要经费。对于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继续保留的涉及农民工的收费项目,如治安联防费、暂住人口登记证工本费等要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农民工集中、财政压力大的区、街道、乡镇,上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帮助区、街道、乡(镇)解决农民工管理工作经费不足问题,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

三、改革警力配置方式,推进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

各地公安机关在警力配置上要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充实公安派出所警力,增加一线社区民警警力,使其有足够的力量管理流动人口。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行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由政府根据暂住人口管理工作实际需要,本着精干、效能的原则,兼顾财力可能配备一定数量的协管员,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逐步推进农民工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努力营造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的政策环境。对招用农民工的企业,要加强用工登记备案和劳动合同管理,开展劳动保障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劳资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指导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信息引导、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等就业服务,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提供方便、快捷的计划生育服务

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改革创新,更新管理与服务理念,按照“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和“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统一、协调、规范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免费避孕节育技术服务等支出项目所必需的经费,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快捷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20**]78号)精神,建立并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受主渠道作用,加强对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指导和督促中小学认真做好接受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

公安部

教育部

人口计生委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5

一、利用生活和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技巧训练。

在劳动课、义务劳动和各科教学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与劳动的简单常识;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和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技能,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劳动技能。这样为学生参加劳动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顺利进行劳动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兴趣,劳动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

二、通过各项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德育,渗透劳动教育。

1、寓劳动教育子各科教学之中。

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老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如通过古诗《锄禾》,思想品德课《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课的教学,成功地向学生灌输了“劳动光荣”“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不轻视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跑、跳、授,掷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轮流护场,捡跳杆,拾垒球,做沙包等。既为学校节省了开支,又培养了学生劳动习惯。还通过音乐,美术等课教学活动,融劳动教育与教一学于一体,实现智能统一。

2、寓劳动教育于日常管理之中。

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管理,我们坚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学校订了《一日卫生常规》、《课前课后整理常规》,班级制定了《值周值日卫生制度》,分值日小组,轮流小组检查量化记评比,把竞争机制引进清洁卫生劳动管理。

这样,既将班级学生置于按时打扫校园清洁,随时注意教室整培警课后进行室内整理的公益劳动习惯培养之中,又将学生引导到保持清洁,珍惜大家劳动成果,相互督促齐抓共管的轨道上来。从而,在养成教育中增强了学生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习惯,融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学用一致。

3、寓劳动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校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途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做,易于见效。常开展的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少先队活动。少年队活动也能渗透劳动教育。

如少先队大队部举行远足活动,让学生在远足中,亲身体验到了徒步远行的艰辛,也体会到了父母成大劳动的辛苦。中队开展野炊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定期举办珍惜劳动成果比赛,同学们讲的《一份爱心》《节约一分钱,支持灾区重建家园》等故事包含着学生热爱劳动成果的深厚感情。

二是班级活动。班级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在拟定班级计划、记载班级日志,编辑班级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自主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4、寓劳动教育于社会之中。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农村人口 小城镇建设 劳动力转移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多年来,农村较好地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农村人口总量还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今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2010年前坚持既定的生育政策不变,兑现独生子女的政策承诺,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对独生子、独生子女“双独”家庭普遍开发二胎。二是把人口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从人口控制,转向落实奖励辅助政策、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方面,这既有利于人口控制工作开展,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在城市就业多年,有稳定工作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要鼓励他们彻底转移,并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鼓励好引导。(1)建立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鼓励那些在城市已经就业,并且具备城市生存条件和能力的农村家庭,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入城镇,彻底转变为城镇居民。(2)改革户籍制度。对放弃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为城镇居民,并且享有城镇居民的各种待遇,在子女入学、最低生活保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所在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3)城镇要为农村家庭进入城镇提供廉价住房。农民在放弃承包土地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或者租住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4)对彻底转移的农民,政府可以考虑在进入城镇初期的一二年,在工商税收、子女学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帮助和扶持彻底转移的农民度过转型期。

2.对不具备条件在城镇居住,或者不愿意彻底转移的农村居民,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实现就业转移。(1)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市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2)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对城乡劳动力在求职、考试、招聘、录用等方面平等待遇。取消进城务工的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各种证卡、城市用工单位要为农民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3)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4)健全农村劳动力输出信息网,建立沟通内外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为农民劳动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及时的劳动用工信息。(5)扩展和扩大国际劳务市场和劳务输出。

三、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在减免农业税和农村税费政策情况下,农村教育面临着经费来源不足的新问题,要把教育投入,特别是确保教师工资和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保障等支出纳入公共财政的范围,尽快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学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

2.科学规划高中教育布局。扩大现有高中的招生规模,降低高中教育的就业成本,对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一些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再教育和培训机会。

3.加强农民工培训。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培训体系,以各地劳动和就业部门为主建立低成本的农民工技术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尽量做到有定向培训,使培训合格的农民工能直接就业。二是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基金,鼓励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持农民工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困难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四、发展农村新型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各地可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方式:

1.公司加农户。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单、契约等方式连接广大农户,形成产加销紧密衔接的产业组织体系。

2.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通过农户之间及经济人之间的资本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等纽带形成的经营组织。

3.股份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进行合作经营。

4.民营庄园。主要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承包、租赁、转让、买断等方式,建立庄园,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种养加销等生产经营活动。

5.村办公司。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农工商总公司或企业集团。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

1.科学制定小城镇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从本地实际出发,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对土地资源以及生产、生活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城乡结合、镇村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小城镇应当立足首位优势,确定发展具有特色的支柱产品和产业。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特产资源及旅游观光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结构。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为小城镇发展积累资金。城镇建设中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同时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大典.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编,2000.9

[2]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年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0.10.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7

一、攻坚期限

20*年—2010年。

二、攻坚目标

(一)办学规模:至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6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5%,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二)办学条件: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按生均达到校园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设备价值3500元、图书册数30册。

(三)学生就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大于90%,毕业生“双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0%以上。

(四)社会效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所设置的专业明显增多,地方紧缺性人才的需求压力明显减弱。

三、攻坚任务

根据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的攻坚任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确定我市的攻坚任务如下:

(一)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重点建设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城市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攻坚提高办学品质,并规划好*中等职业教育集中区;建设好市一职校五象校区、市四职校西校区、市六职校仙葫校区和广西*高级技工学校相思湖新校区;启动设置在市相思湖新区的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市辖六县要创造条件各建设好1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启动分别设置在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横县六景工业园区、宾阳县黎塘工业园区和隆安县华侨投资工业园区的四所技工学校的建设。全市建设8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设置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设置于工业园区或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

(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自治区和市助学金为主,以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市、县两级财政按照我市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政策的要求,共同筹措学生学费资助费用,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资助工作。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基本上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四)初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使市职业教育中心具有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及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综合功能,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

四、攻坚责任

(一)市人民政府责任:实行“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的全面实施。整合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依法规范审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设立职业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保证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投入;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健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制度和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指导和督查各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实施。

(二)县(区)人民政府责任:负责落实本县职业教育攻坚任务。设立职业教育财政专项资金,保证本县中等职业教育攻坚投入;组织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保证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当年初中毕业生达到45%以上;重点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在校生规模、办学条件达到攻坚指标要求;做好新设置在辖区内工业园区的技工学校的建设工作;执行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健全县(区)、乡(镇)两级职业培训网络,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扶贫开发培训等任务。

(三)市级行业部门责任:

1.市属各行业办学主管部门要继续办好所属职业学校,承担落实职业教育攻坚任务,继续加大对所举办的职业学校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确保所办学校生均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达到攻坚标准。积极举办起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学校。在校生规模年均增幅不低于10%。支持学校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通过集团化办学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2.市发改委: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并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全市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相关问题。会同教育、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编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做好教育基础设施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安排。

3.市教育局:负责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总协调,分解目标任务,并指导各县开展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统筹管理招生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中等职业教育信息与就业服务公共平台。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制定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市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部门督促落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协助市人民政府督导团开展职业教育攻坚督导评估工作。

4.市国资委和市经委: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全市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向职业学校开放,为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培训场所和设备,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

5.市编办:牵头并会同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就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落实问题提出意见,按程序报批。

6.市人事局:加强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会同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教师的政策法规。指导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工作。

7.市建委:建立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绿色通道”,加快办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的报建手续并简化程序,协助项目业主做好校舍勘察、设计、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

8.市规划局:依据政策规定要求,在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内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和配套设施规划用地,把职业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

9.市国土局: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预留建设用地范围内优先安排职业学校建设用地,落实职业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模。

10.市财政局:落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会同市教育、发展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会同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助学政策体系。会同市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等制定我市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制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督查各县按照市的要求,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及时拨付资金。配合市物价、教育部门合理确定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运转及发展。

11.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和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调查,制定全市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向中等职业学校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价位信息。负责组织实施技工学校攻坚计划和技工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负责组织实施广西*高级技工学校项目建设,负责指导督促县(区)技工学校建设,加强对县(区)技工学校的办学指导。负责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就业服务,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制度。推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政策。负责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划落实。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计划”,推进全市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的落实,督促各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12.市农业局:组织实施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完成培训任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业类专业建设。

13.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医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加快市卫生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指导和督促市卫生学校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攻坚任务。

14.市审计局:对职业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落实、职业教育收费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指导县级审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

15.市地税局:贯彻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有关税收政策。加强对企业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审核,督促企业合理安排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16.市扶贫办:负责制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建立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网络和选定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7.*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按时完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做好学院骨干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辐射、引领工作。

(四)职业学校责任: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办学思想;明确面向产业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制度。依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调整设置专业;增强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科学合理规划,积极筹措经费,统筹学校建设和发展。师生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结构合理;完成年度招生任务。

(五)企业责任:积极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为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进修培训提供必要的岗位、场所、劳动保护,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支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按规定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五、攻坚步骤

(一)20*年10月,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会,布置攻坚具体任务,签订攻坚工作责任书。出台《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

(二)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8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84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77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0%。核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定岗定编到校。落实学生资助政策。

(三)2009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72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3%。补充教职工缺额。全面落实、完善学生资助工作。

(四)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89万人,向区内(含本市)中等职业学校送生3.99万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6万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率达到45%。完成预定的投资建设任务。建设好市一职校五象校区、市四职校西校区和市六职校仙葫校区以及广西*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启动设置在市相思湖新区的市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工作。启动新设置在县辖区内工业园区的技工学校的建设。建成7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落实教职工编制工作。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工作。

(五)2011年,全面开展我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督查评估,并接受自治区攻坚工作验收。

六、攻坚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市、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职业教育规划,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职业教育攻坚财政专项经费。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部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完善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机制。将职业学校收取的部分学费纳入攻坚经费中。职业教育机构接受社会资助和捐赠,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信用担保融资平台,市、县人民政府采取财政贴息等措施,协调金融机构向职业学校贷款支持职业学校建设。吸纳非财政性资金、社会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壮大民办职业技术学校。

积极筹措学生资助经费。学生生活费资助、学费资助经费主要由财政承担,按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执行。

(二)加强领导。成立*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委、教育局、国资委、经委、编委办、人事局、建委、规划局、国土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卫生局、审计局、地税局、扶贫办、*职业技术学院、武鸣县、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的有关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职业教育攻坚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市辖六县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三)落实责任。逐级签订攻坚责任书,明确市长、县长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职业教育攻坚与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未完成任务的,主要领导要向市委、市人民政府作书面检查。市辖县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市人民政府专题汇报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年度的工作措施。

(四)加强督查。根据年度攻坚任务,市人民政府对县人民政府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行每年两次的专项督查,重点督查攻坚办学规模、经费、措施落实等情况,并向社会公布督查结果。届时对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进行验收,对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奖励表彰。

中学劳动教育计划篇8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大力推动我县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四大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加快建设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尤其是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目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招收中职新生2.5万人,初中毕业生年均升入中职的升学率达41%,到2010年当年中职生规模略高于普高生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

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3*4个市级以上重点专业建设,建成2个市级以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集中办好1?D2所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好1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体制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建立城乡统筹、灵活开放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各类职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力争年培训目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30万人次(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10万人次),农户科技当家人培训达5万人次,系统实用技术培训达40万人次,职工教育培训达6.5万人次。

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和基础能力建设

(一)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公办职业学校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县、乡、村三级网络,抓实农村普通中小学“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工作。调整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农村中职招生规模。做好对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学制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教育和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职业教育新的增长重点,积极探索吸引民间资金举办职业教育的新路子,建立扶持奖励机制,鼓励支持民办与公办学校合作的多种办学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对民办职业学校加强工作指导和日常监督,规范办学行为,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进办学思想转变。针对我县县情,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和办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对照国家职业标准,重点建设3*4个左右与我县产业结构相适应并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国家、省、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加强精品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把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评估职业学校的重要指标。

(五)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专业为联结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化工、电子信息、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旅游、农业技术等专业的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公办职业学校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面向社会和非师范大学毕业生中聘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运行机制。

三、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助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实施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发挥企业和行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选定5*8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依托骨干示范职校和成人学校,建好2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以满足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和企业职工培训提高的要求,对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

(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对全县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全员轮训,重点培养“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实训指导能力,大幅度提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同时培养一批中职学校专业负责人,大幅度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水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与聘任办法,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和制度。

(三)实施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集中办好1?D2所骨干职业学校,建好1个职教中心。全县完成3*4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的建设,以县级以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增强我县骨干示范职校的办学能力和总体水平。

(四)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建成2个市级以上具有较高水平、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从而提升全县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奖励资金,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市场需求量大、机制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

(五)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县财政每年均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并逐步增加。配合国家、省上的助学奖学安排,做好中职助学金的申请发放工作;设立中职学校奖学基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按不低于在校生总数2%的比例给予奖励。中等职业学校5%的学费收入用于本校贫困学生助(奖)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提供助学贷款,积极推进中职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中职学校贫困学生资助,按国家助学贷款、助(奖)学金政策和省现行有关政策执行。要积极吸引社会资助和捐赠,引导全社会关心帮助职业学校贫困学生。

(六)实施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一是继续实施农村教育富民工程,大力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二是实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对每年近2000万名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实施企业职工就业能力培训计划,推动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职业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四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推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经营和个体私营企业业主普遍接受短期培训。力争到2010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遍接受1次以上的提高培训。

四、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

(一)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凡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一般职业(工种)也应优先录用上述人员。

(二)严格实施“双证书”制度。中职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中职毕(结)业生取得《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对中职学校应届毕(结)业生考证实行较大幅度的收费优惠政策。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经济困难的职业学校学生、农民工的技能鉴定费用,适当减免。

(三)建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做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引导和鼓励修正业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其荣誉感,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四)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通报制度。从今年起,对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培训、毕业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统筹领导、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工作等进行通报,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五、加强政府统筹,落实职责,引导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县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县委、县政府联系职业学校制度,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监督;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督导机制,加强评估检查。

(二)努力增加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中有关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规定:县政府要设立发展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做到逐年有所增长;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大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在教育基建的财政投入中,要统筹安排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项目。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移民安置和农民工培训的资金要以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农村职业培训。

(三)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政府要争取开发银行贷款,由政府贴息,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要合理确定职业学校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办学和发展,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按规定享受国家培训补贴。要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四)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形成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

教育部门要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组织、指导职业学校加快改革、推动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技能教育、职业培训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指导,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对就业准入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查,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培训。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应向社会公布。

农业、教育、科技、建设、扶贫、农劳办等有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发改委、财政、人事部门要发展规划、财政投入、基建投入、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等方面要大力支持职业教育。

(五)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配合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对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六)落实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责任。各类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职责,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继续办好已有职业学校,履行接受职业学校师生实践实习的责任,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并享受相应税收优惠。企业应依法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初向劳动保障部门报送职工培训教育计划。对无培训能力或培训工作不落实的企业,由县级以上政府依法统筹其教育培训经费,由劳动保障部门等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劳动保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情况的监督,督促企业落实职工培训任务。

(七)引导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贡献,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小学劳动教育计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仓库物流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