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06 10:57:05

中学教学课程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探究

中学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科,对以后深入的化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论文下面介绍一下“生态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实施方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自然而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自动自觉的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为化学这门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当然也给化学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挑战,给了学习者(在学校也就是指学生)新的方法。面对新课改和新教材化学教师应如何把握,取得在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新突破,新成绩?本文针对中学化学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一些新的方法、方式、途径作了简要讨论探究。

一、结合学生、教师实际,确立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初中的学习中又没实行新课改,而初中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也都相对薄弱,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态度和探究创新能力都有待培养。

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虽然都想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中,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往往又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容易造成老教师凭经验教学,知识讲授“一步到位”,青年教师照本宣科,“水过地皮湿”;课堂教学讲授多,探究少。这无形中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加大了教材的深度和难度。

二、加强对教育的理论学习,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化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反应要似“中和反应”而不是“酯化反应”。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的认识的提高,还要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思想。在使学生了解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的理论方式分析化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以及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相关文件,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对新课改的走向有所了解,认识到本次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认真学好中学化学的新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相对于旧大纲的一些变化和联系,搞懂三维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具体要求。按照新课标,对过去的教学进行一次整体的回顾,重新审视过去教学中的得与失,在新课改精神下找到新的着力点开展教学教育工作。还要想尽一切方法来获取现代教育信息,与时俱进,了解当前中外教育最新动态,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联系教育理论和本地实际,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简介

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我校以往的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生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学生自发的学习和接受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知识点,按“问题诱发主动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四个过程学习各知识点。

[问题诱发]遵循人性的特点,诱发好奇求知的天性。

[主动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引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论文网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四、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自主性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有情感,人格独立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含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开发思维,教师适时调拨,给学生自主性学习一个有利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人为本,梳理正确的教学观,适时实验教学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让每一个学生都预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再根据全班具体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去体会。

五、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意识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实验室制法时,根据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要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Na投入CuS0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多发与盐的置换,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铜。而是产生Cu(OH)2蓝色沉淀。再如HCI溶液滴入Na2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滴入HCI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如果让他们去做一下却比较其不同点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达到想与做的有机结合。

再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数学中来。师生之间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可以通过媒体获取更多知识,甚至超越老师,因此教师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应以多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以伙伴的身份一起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本人就自己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一、转换角色,为学生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多尔提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个别交流,私下谈心,让课堂变成一种互助的乐园,老师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抛开服从与被服从关系,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二、为学生提供资源,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宗旨,要为学生介绍网络以及远程教育相关知识,组织学生对某些观点、内容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对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而为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建教学情境,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初中数学中的相遇、追逐等问题,可让同学自己现场模拟问题情境,直观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同学们彼此的合作,既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又很好地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使之明白合作可以克服和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难题。更让学生懂得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四、引导学生探究,树立自信心和创造力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困惑时,教师要加以指引,为他们辨明方向。激发学生内在潜力,鼓励他们不断地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创新评价

《中学英语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专门研究中学英语教学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使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熟悉和掌握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少走弯路,很快地步入正常教学的轨道。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两个“课标”的推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此同时, 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合格中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课程,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以何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使当代英语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强化理论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一)压缩理论学时,扩大实践学时

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的校本教材《中学英语教学法》。本书从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切入,进而论及英语教学方法的问题,涵盖“英语教学法概述”、“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英语四会能力培养”、“传统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外活动”、“复习考试”等内容。在教学中笔者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着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扩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因此,此门课程仅利用5周的时间集中讲解理论内容。理论讲解中着重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的运用。如语法翻译法、视听法、交际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反思教学法、听说法、自然教学法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紧密结合。集中讲解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把握英语教学法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二)结合中学英语教材, 学以致用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备课。备课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作为高校的学生、未来的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学英语的教材,熟悉知识点的分布,做到统揽全局,胸有成竹,才能驾驭整个教学。同时,作为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要活化教材,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例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但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图文“活”起来,那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熟悉中学英语教材,并建立活化教材的理念,为毕业后成为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铺平道路。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过去的《中学英语教学法》课堂,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教师讲得不着边际,学生听得乏味。学完了这门课程,学生仍然没有掌握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根本没有体现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中学英语教学法》课堂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精选案例教学,引领学生解决教学中的凸显问题

笔者有十余年的中学英语教学经验,如何解决中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笔者在教学别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大量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后,使得空洞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受益匪浅。笔者案例的主题如:如何管理英语课堂;如何关注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如何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等。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案例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启迪了学生灵活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组织课堂讨论,集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把学生划分为由3到5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水平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然后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意见。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讨论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比学生被动地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课效果好。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印象深,学得活,记得牢。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少了,看似很轻松,其实不然,教师在备课上更要下功夫,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思考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得法,这也就是说教师的理论知识要渊博,知识面要广,教育理论要把握得准,教学经验要丰富。

(三)模拟课堂教学,体验课堂教学感受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学法的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行设计特定内容的教学方案,并模拟一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进行真实教学实践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过程中,学生首先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做好课堂准备工作。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分析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撰写教案、课堂实施、课后总结等。“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书本知识,加深了学习印象,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 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课堂操作能力

(一) 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引导者。作为未来英语教师在岗前一定要加强以下方面的训练。(1)教态训练。利用课下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仪容仪表录像,让学生了解教师应具备的规范行为和语言规范,教师的着装艺术等。(2)语音训练。课堂上,教师正确、清晰、流畅的语音语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采取课下自练自纠的方式,也可以模仿录音磁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水平。(3)板书训练。工整规范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4)简笔画训练。简笔画可以在教学中帮助教师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是《英语教学法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实习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①校内实习。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分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作为本校辅导老师,辅导他们搞好校内试讲。②校外实习。在赴实习学校实习阶段,对学生从听课时数,写教案篇数,批改作业次数等方面的指导。这一阶段是实习学校老师负责指导,本校辅导老师到实习学校检查、听课、指导,进行双向管理。校内外教师打分的平均数为学生实习成绩。③回校后总结。学生回校后分别写出个人和实习小组总结,分别在小组内或班级进行汇报、交流,评出优秀实习生。然后,再由优秀实习生到低年级相对应的班级做实习经验交流,以对下一届学生学习这门课和教育实习起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实习是对《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教学效的一次检验。加强教育实习不仅能推动中学的英语教学,也能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

四、创新课程评价方式,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做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笔者认为及时、客观、准确、全程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及时评价。课堂评价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过早或太迟的评价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作业评价,教师也不要拖的太久。同时,评价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委婉提出改进的地方。

(二)关注过程评价。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诸多方面,如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中关注过程评价,笔者的教学过程评价要占整个评价的70%,期终评价仅占30%。

(三)多样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以老师的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和督促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重在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同学互评,可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促进人人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互评主要是通过集体舆论,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这些评价方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又要学好教授英语的方法,打好教学基础,才能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做法。教学中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设计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与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使《中学英语教学法》真正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很快地步入正常教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唐肇建.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初探[J],抚州师专学报,1997(55):96-98.

[2]石镶伍,黄柏湘. 师范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44-147.

[3]陈素燕. 师专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初探[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01-103.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着革新。现就新课程下中学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与同仁交流,追求共同进步。

一、新课程,教师要有新观念、新思考与新实践

1.教材观

如果教师依教材讲教材,一是一堂课不到20分钟教师就可以将教材讲解完,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然,搞不清重点、难点,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二是教师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只是一个素材。

建议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了解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化学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尤其是实验,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要求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包括知识储备、方法引导、器材及材料准备、实践注意事项等)。

2.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不再是“主旋律”,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拓展教材资源。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所要求背的也许并不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授人以渔”。

教师课堂上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一切谋划为了学生的发展”。

3.学习的“革命”

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过程、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4.教学方式的思考与实践

法国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实施新课程,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就感,适当进行开放性教学。

(1)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①巧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②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③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加以变化,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

5.教学评价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人的需求和发展,教学评价应以此为出发点。教学不能简单化为“最少时间最多内容”的速成,片面的效率和速度可能异化为摧残人性,扼杀生命。

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有句名言:“我的书架比我的知识丰富,但它不是化学家,而我却是化学家。”这句话的关键就是体现了若想在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质的飞跃,除了要有知识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1.“疑”与“思”的能力培养

学习始于疑问,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促进学习。而“疑”与“思”的能力要从预习阶段或情境创设阶段就开始培养。

2.课堂教学实行学案制

没有学案,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和“干”听,一旦有一点点走神或听不清,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有了学案,在课上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留下了学习的痕迹,学生可以把它当笔记回顾查阅,对学生反思和今后的复习很有好处,老师们也可以当作业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探究式化学教学

化学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过程,前人们通过实验的探索总结出大量的自然规律,而他们的探索过程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借鉴使学生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来掌握知识。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回归儿童和科学发展本性的教育追求,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我们没理由神化探究活动,也没有必要去纠缠一堂课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追求学生在程序上、形式上重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是毫无意义的。关键是活动的质量。当然在探究式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式的。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其过程可简要表示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

探究式实验要取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要组织讨论,让大家交流不同见解,哪怕是一知半解,都可能是学生真正所得,从而达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中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05-02

高校师范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中的管理、研究、教学等方面的人才为目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对高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适应时展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科教学论》是每个师范专业的专业课,《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则是生物师范专业的专业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1]本课程的问题分析,对于生物师范专业、生物师范生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院《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现状

《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教育两个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目前我院开设的情况如表所示:

注:课外实践指开课期间参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活动;教育实习统一安排于下一学期第三至第十周,前两周为实习前短训。

1.榆林市中学生物教学现状

(1)研究方法和对象。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问卷中生物学知识相关内容引自人教版教材),[2]对榆林市6所中学(榆林中学、一中、实验中学、苏州中学、八中、十一中)20位生物教师、1012名学生发放问卷。

(2)调查结果统计。本次发放教师问卷20份,回收20份,学生问卷1012份,回收964份,回收率95.35%。

2.问题与分析[3,4]

(1)我院《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问题与分析。对表1进行分析,目前《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的安排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少课外实践(参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活动),对于中学生物中所要求的实验没有对应的安排,造成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现象,培养出的师范生到了基础教育岗位难以胜任;开设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其它活动来增强生物师范生的各方面能力,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能力人才标准。

(2)中学生物教师问卷问题与分析。对表2进行分析,当今基础教育中对生物学教育教学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才能应对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需求;教学的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和应用,以及实现教学的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多媒体应用的能力必须得到锻炼,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其它素养也需要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3)中学生问卷问题与分析。对表3进行分析,首先,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生物学课程认识较浅;其次,学生对课堂中的生物学教学较为满意,但对生物学实验教学只是个别学校开展较为满意,其它表现为一般或不满意;再次,课外生物学活动开展很少,只是个别学校有一定的开展;最后,学生对生物教师和其它方面提出较多的期望和要求,主要包括:理论课中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以及和实际相联系的知识、实验课程的安排、课外兴趣小组、探究性活动等方面。

二、讨论与结论

目前《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安排已经暴露了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其它专业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也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存在。高校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必须进行全方面改革,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观念方面

各级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必须重视本课程的意义,提高认识。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任何课程甚至是教育的改革首先需要的就是转变观念。

2.课程资源方面

课程资源要在投入上应加大力度,才能保证课程的发展需求。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使用的设备、对应的实验课程场所和相应的器材、师资队伍,等等。目前在《中学生物教学论》课程安排中,我院没有本课程的实验场所,对于中学生物学中所要求开展的实验和活动,在其它专业基础课中接触也较少。其结果是,我院培养出来的在中学教学中任教的学生无法开展课标中所要求的相关实验,更无法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实验。

3.实践环节方面

为师范生多创造锻炼机会。可以与当地中学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在本课程开设的同时,让师范生有较多的机会去体验、去磨练,能够顺应时展的需要。

4.其它方面

《学科教学论》课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多元化的能力。可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使他们提高基本能力、锻炼专业能力。如,开展讲课比赛,锻炼基本的教学技能;开展设计教案评比、普通话比赛、探究实验设计等活动,开发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元化能力、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只有师范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科教学论》课程才能得到发展,专业才能得到发展,学校才能得到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庭斌.《生物教学论》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及模式的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0,(4).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6篇

微课程的出现,在中学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教师充分运用微课程优势不仅需要准确把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还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微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如何有效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活泼、生动的中学生,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微课程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变革,极大地提升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一、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是指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托在线、移动式学习开展实际教学过程的内容。大多数微课程只有60秒的时间,但却不仅只是简单的演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的,他也被人们称为“一分钟教授”,最初他把“微课程”称之为“知识脉冲”。

二、基于微课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构建“微课程”教学资源库

在构建“微课程”教学资源库时,应面向教学服务工作,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全面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相关规定,包括基础性模块,拓展化模块一、二等,并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把“微课程”资源库与生活情境、基础性知识、技能型操作、信息技术文化等结合起来并加以分类,以便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此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教师负责组织练习、检测与答疑。在构建“微课程”资源库时,教师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置相应的标准,以便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各年级教学工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灵活的组织形式。

2.微课程辅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可分为四部分:一是课堂导入,二是课堂讲练,三是讨论强化,四是提炼归纳。在课程导入环节中,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结合教学需要,尽量收集生活化的素材,并进行加工处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导入效果。微课程能以视频呈现教师收集的素材,但是切忌视频播放时间过长,否则导入过程会显得冗长且繁杂,通常保持在1~2分钟以内为宜。这样才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课堂讲练过程通常保持在15~20分钟以内,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系统、全面地展示各种教学内容,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制作简短的视频课件,可从资源库中选取,也可结合课堂安排进行录制。课件可由教师讲解,也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加以指导,并记录学生常见的问题,在课堂小结中进行系统讲解。如在教学绘图工具栏时,教师可利用微课程视频,展示绘图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并介绍绘图工具。微课程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控制学生机,演示椭圆、直线、填充等工具,然后鼓励学生自作。讨论强化阶段是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过程,学生通过情景教学与自主化学习,对教学过程与内容产生疑惑。此时,教师可将时间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表达自我观点,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其他同学提问。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提高教学实效性。提炼与归纳阶段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针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教师概括教学内容,总结与评价教学过程,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许多中学也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显示,微课程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实效性,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祁红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1).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木刻版画;教学研究

版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一块瑰宝,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学中木刻版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入了推动剂。由于当前中学木刻版画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着力解决。

一、中学木刻版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学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学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材料和工具的准备问题。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如板、刻刀、油墨、调色板等,还需要有专门的木刻版画教室,但是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方面的缺乏,部分材料和工具难以齐全。

其次,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问题。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应当深入社会自主发现和探索,这就需要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学木刻版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最后,木刻板画教学中画面黑白构建的审美趣味与刀法组织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全方面把握,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缺乏[1]。

二、中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实验探讨

1.解决好教学硬件方面的问题 由于中学木刻版画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材料、工具以及场所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统一购置专门的木版版画材料,安排专门的木刻版画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践。教学硬件上的不足还表现在师资力量的缺乏上,很多中学美术教师在木刻版画方面的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甚至有的美术教师对于木刻版画根本不了解。所以,学校要给予美术教师足够的培训机会,让美术教师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木刻版画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以苏州地区为例,该地区中学定期会组织教师到当地的版画工作时进行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使得当地的木刻版画得到传承。

2.创新木刻版画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木刻版画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对于中学生而言,在进行木刻版画的学习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美术语言的运用,如形、色、肌理等,借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或雕刻[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以便于能够通过作品来传递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探索,打破封闭的教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本课程的教学情境,还要尽可能地位学生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以其他学科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同美术这门学科联系起来[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建,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比较、思考以及表现、表达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科学的教学评价必不可少,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中学会自我评价。

另外,教师要根据木刻版画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各种教学法开展教学,如情境法、合作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再给予学生多种形式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眼、手、脑的协调能力[4]。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对版画艺术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3.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木刻版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掌握绘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动手实践能力[5]。以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京剧脸谱之后,辅之必要的知识讲解,学生逐渐获取同京剧脸谱相关的知识,对京剧脸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待学生对京剧脸谱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将之前观察到的京剧脸谱图案刻制成版画。在刻制京剧脸谱版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到各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尝试选择不同形状的刻刀,刻出不同类型的线条,有浑厚的,有圆润的,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不同的搭配。教师在对学生提供指导的时候,除了要告知学生刻刀的顺序等基本要点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刻画,尝试创作出符合自己风格的版画作品。整个过程下来,学生一改以往喜欢临摹的心态,加入了更多自己的东西,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版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中学阶段木刻版画课程的开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中学教师在开展木刻版画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木刻版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燕.小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实验研究[J].生活教育,2016,12

[2]安哲.初中黑白木刻版画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4(08):00309-00310.

[3]蒋巨彪.落实课标 实现传承――对初中黑白木刻版画教学的行动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5,36(05):164-165.

[4]易丽君.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6(12):00281-00281.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8篇

一、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生物课程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二、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物界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地认识发展、历史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懈地追求真理。革命的人生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而且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从而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人的中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认清历史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合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它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只有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国策、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紧迫感。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它们的培养并非弹指之间就能实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熏陶。

3.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纪律、风气等各个方面,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特别强调“慎独”,就是指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单独处理问题时也能按社会公德去做。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这方面,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为不一定有人看见,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完全有赖于学生的责任感,有赖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而这些都有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现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途径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里宁曾经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比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影响要大得多。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装束打扮,要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树立可以作为学生言行表率和楷模的榜样,敬业爱业,对学生“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扬善为主,激励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用自己的真诚感染学生,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要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时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以立即缩短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激励一个学生终身为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2.严格的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学生物的操行评定内容应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制定,通过严格的操行评定,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达到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寓教于乐。

根据生物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手抄报、大自然摄影赛、生物知识抢答赛、生物小论文竞赛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爬山、游览等活动;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专家来讲学、讲座,建立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或养殖生物,或者组织学生改造小环境,栽树、植花、种草,让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改造自然大环境打下基础。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学 思想政治 情境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60

Abstract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tep by step, classroom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l can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has a grea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 students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learning effect, and improv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Keywords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situational teaching

1 思想政治课程情境教学特征

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式教学的思想政治课堂上,一个好的开头便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而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师若是能不断地改变课堂开头时的导入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那么教学质量和水平必然会有所提升。比如说,教师在讲“道德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用生活中的故事开头,“各位同学,今天我听到了一件对我震撼很大的事情。”此时,学生一定会好奇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老师如此震撼,同学们自然把精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而接下来,教师便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另外,课堂情境导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名言名句、伟人的座右铭等等。当教师在讲述“坚强意志”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用洪亮的语气引入狄更斯的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意一座高峰。”同学们就会对“顽强的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后就可以发出疑问:“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学生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教师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灵活设计开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一种“课未始而兴已浓”的最佳状态。

1.2 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要通过情境式教学来插入一些锻炼学生能力的内容。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学生能力得以充分锻炼的园地,若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那么学生一定会得以快速成长。例如,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总结上节课的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即将下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课堂小结,让学生在不断的联系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样不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除此以外,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还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综合分析学过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合理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当然,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教师不能放弃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这些学生回答,并且对他们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逐渐增加他们的信心。根据新课程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教师有时候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比如提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让思维得到了拓展和丰富,并且可以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举行课堂知识竞赛、记录学习心得等情境式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

1.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需要教师协助来完成学业,然而,中学生本身就是自觉能动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对于知识的接受方面时时刻刻都会产生喜爱或厌倦、接受或拒绝等反应,并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比如在讲解思想政治课堂知识的时候,可以引用小故事、课堂活动等诸多形式,满足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学习。当然,如果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就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讲述新知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一些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进而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以发现未知,并提出疑难,打破传统的权威观点,让学生敢于提问,并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当然,教师还应该教学生如何提问,鼓励学生问一些深刻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生如何提问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挑战。换言之,教学生会提问就是教他们独立自主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收获新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趣味性。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课后不断思考,从而增强学习效果。第二,遵守适度的原则。难度适度的问题能够在学生的细致思考中迎刃而解,从而豁然开朗充满成就感。若是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自然就会选择放弃,而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第三,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拓展思维,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动力,自主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2 思想政治课程情境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情境教学

自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颁布并在国内教育界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就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进而将我国的全民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普通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科学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等。而思想道德教育乃是贯穿始终的重要核心,它已经渗入各门学科之中,并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俗话说:育人德为先。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素质教育的魂魄。思想政治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渠道,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尝试,以顺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潮流。

2.2 课程改革需要情境式教学

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中学生由“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中学生的发展”方向转变,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合作探究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要想让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基础就在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当今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3 情境教学是促进主体发展的需要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其内容集思想和知识于一体,可以直接体现出国家对现代中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学生应该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基础常识。通过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治观念以及经济头脑等都得到了综合培养。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教材给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而在此背景之下,全面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锻炼。

2.4 情境教学利于教学现状的反思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基础教育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教学现状依旧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教学脱离实践应用,教学方式也过于单一,而知识的传授还局限在机械复制的层面上,学生往往都是追求“学答”而非“学问”,因此中学生高分低能而创新精神极其匮乏的现状普遍存在。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也是由于传统道德知识理论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学生自身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反思中学教学现状,中学教师要实施深受学生喜爱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拥有追求新知的动力,以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思想政治情境教学对策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和情境式教学模式高度契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来进行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

3.1 关注中学生的个人成长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讲述“珍惜生活”部分时,可以针对中学生本身的角色和他们的自我意识,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沟通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提诸如“你希望两年后的自己变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与此同时,可以进行辩论活动,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为辩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在辩论之中收获新知。这样不仅能够让中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增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与“给两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匹配,以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而让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3.2 关注学生和国家的关系

比如教师在讲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时,要明确其关键在于怎样处理学生和国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近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为主题,并指导中学生进行相关情境剧的编排,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直接认识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状况。再比如,以一些具体事件为例,让学生对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引导中学生去思考在当今和平年代,到底什么才是值得提倡的爱国表现,以明确国人的理国表现,通过这种情境的分析来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

3.3 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学阶段就是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需求高度发展的过渡时期,让学生弄清楚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十分重要。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述,并鼓励学生通过角色调换的形式来认识社会,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同r反思如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以帮助中学生认识这个复杂的社会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中学生拥有社会责任感。在教师讲述思想政治课程的“公民道德”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创设“公共场合的某一幕”情境,不断鼓励中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帮助中学生更好地认识公民道德中的基本要求,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除了采用直接的教学情境以外,还可以运用文字的形式让情境得到再现,并分析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现状和存在的道德问题,通过凤凰评论上的关于道德的文章为讨论主题,来引导中学生对社会进行思考和反思,并帮助中学生分析这些问题,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这个社会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而自己应该努力行动,这样就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目的了。

参考文献

[1] 陈果.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实施原则及路径[J]. 亚太教育,2015.30:47.

[2] 胡文华. 情境教学对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效的意义[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9:615.

上一篇:成人教育理论范文 下一篇:企业智慧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