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06 10:57:05

中学教学课程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化学教学课程改革建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合成规律的科学。化学对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除两本必修外又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6个选修课程。全国一共5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浙科版、粤教版。但是,我国的中学教学课程还是比较陈旧的,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使中学生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能更好地应用化学,现有的中学化学教学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关于化学教学课程改革趋势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和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比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和谐。

2.参与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建议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二)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维,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四)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的兴趣。

2.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如何在必修课程模块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处理好必修模块与选修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等等。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新中国化学教科书发展简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07).

[2]温兰君.对新课程改革的再认识[J].教育导刊,2004,(04).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探究

中学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学科,对以后深入的化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论文下面介绍一下“生态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实施方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自然而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自动自觉的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为化学这门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新的目标,当然也给化学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挑战,给了学习者(在学校也就是指学生)新的方法。面对新课改和新教材化学教师应如何把握,取得在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新突破,新成绩?本文针对中学化学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一些新的方法、方式、途径作了简要讨论探究。

一、结合学生、教师实际,确立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初中的学习中又没实行新课改,而初中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也都相对薄弱,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态度和探究创新能力都有待培养。

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虽然都想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中,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往往又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很容易造成老教师凭经验教学,知识讲授“一步到位”,青年教师照本宣科,“水过地皮湿”;课堂教学讲授多,探究少。这无形中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加大了教材的深度和难度。

二、加强对教育的理论学习,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化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反应要似“中和反应”而不是“酯化反应”。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的认识的提高,还要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思想。在使学生了解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的理论方式分析化学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以及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作风和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相关文件,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对新课改的走向有所了解,认识到本次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认真学好中学化学的新课标,深刻理解新课标相对于旧大纲的一些变化和联系,搞懂三维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关联性和具体要求。按照新课标,对过去的教学进行一次整体的回顾,重新审视过去教学中的得与失,在新课改精神下找到新的着力点开展教学教育工作。还要想尽一切方法来获取现代教育信息,与时俱进,了解当前中外教育最新动态,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联系教育理论和本地实际,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简介

针对学生和教师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我校以往的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生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学生自发的学习和接受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选取与本课时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知识点,按“问题诱发主动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四个过程学习各知识点。

[问题诱发]遵循人性的特点,诱发好奇求知的天性。

[主动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引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论文网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四、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自主性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有情感,人格独立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含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开发思维,教师适时调拨,给学生自主性学习一个有利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人为本,梳理正确的教学观,适时实验教学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让每一个学生都预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再根据全班具体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去体会。

五、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一切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意识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实验室制法时,根据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甚至是异想天开。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要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Na投入CuS0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多发与盐的置换,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铜。而是产生Cu(OH)2蓝色沉淀。再如HCI溶液滴入Na2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滴入HCI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如果让他们去做一下却比较其不同点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达到想与做的有机结合。

再次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创新评价

《中学英语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专门研究中学英语教学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学好这门课程可以使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学英语教学工作,熟悉和掌握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少走弯路,很快地步入正常教学的轨道。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两个“课标”的推出,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此同时, 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是培养合格中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课程,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以何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使当代英语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进行了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强化理论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一)压缩理论学时,扩大实践学时

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是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的校本教材《中学英语教学法》。本书从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切入,进而论及英语教学方法的问题,涵盖“英语教学法概述”、“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英语四会能力培养”、“传统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外活动”、“复习考试”等内容。在教学中笔者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着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压缩理论教学的课时,扩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因此,此门课程仅利用5周的时间集中讲解理论内容。理论讲解中着重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的运用。如语法翻译法、视听法、交际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反思教学法、听说法、自然教学法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紧密结合。集中讲解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把握英语教学法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二)结合中学英语教材, 学以致用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备课。备课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作为高校的学生、未来的英语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学英语的教材,熟悉知识点的分布,做到统揽全局,胸有成竹,才能驾驭整个教学。同时,作为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师要活化教材,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例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但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图文“活”起来,那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熟悉中学英语教材,并建立活化教材的理念,为毕业后成为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铺平道路。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过去的《中学英语教学法》课堂,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和记。教师讲得不着边际,学生听得乏味。学完了这门课程,学生仍然没有掌握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根本没有体现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中学英语教学法》课堂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精选案例教学,引领学生解决教学中的凸显问题

笔者有十余年的中学英语教学经验,如何解决中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是笔者在教学别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大量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后,使得空洞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受益匪浅。笔者案例的主题如:如何管理英语课堂;如何关注不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如何使得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等。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案例使得课堂生动有趣,启迪了学生灵活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组织课堂讨论,集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把学生划分为由3到5人组成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水平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然后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意见。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讨论的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比学生被动地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课效果好。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印象深,学得活,记得牢。这样做,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少了,看似很轻松,其实不然,教师在备课上更要下功夫,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思考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得法,这也就是说教师的理论知识要渊博,知识面要广,教育理论要把握得准,教学经验要丰富。

(三)模拟课堂教学,体验课堂教学感受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学法的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自行设计特定内容的教学方案,并模拟一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进行真实教学实践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过程中,学生首先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做好课堂准备工作。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分析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撰写教案、课堂实施、课后总结等。“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书本知识,加深了学习印象,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 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课堂操作能力

(一) 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引导者。作为未来英语教师在岗前一定要加强以下方面的训练。(1)教态训练。利用课下组织学生观看教师仪容仪表录像,让学生了解教师应具备的规范行为和语言规范,教师的着装艺术等。(2)语音训练。课堂上,教师正确、清晰、流畅的语音语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采取课下自练自纠的方式,也可以模仿录音磁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水平。(3)板书训练。工整规范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4)简笔画训练。简笔画可以在教学中帮助教师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教育实习各个环节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是《英语教学法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实习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行:①校内实习。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分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作为本校辅导老师,辅导他们搞好校内试讲。②校外实习。在赴实习学校实习阶段,对学生从听课时数,写教案篇数,批改作业次数等方面的指导。这一阶段是实习学校老师负责指导,本校辅导老师到实习学校检查、听课、指导,进行双向管理。校内外教师打分的平均数为学生实习成绩。③回校后总结。学生回校后分别写出个人和实习小组总结,分别在小组内或班级进行汇报、交流,评出优秀实习生。然后,再由优秀实习生到低年级相对应的班级做实习经验交流,以对下一届学生学习这门课和教育实习起良好的推动作用。

教育实习是对《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教学效的一次检验。加强教育实习不仅能推动中学的英语教学,也能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

四、创新课程评价方式,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做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笔者认为及时、客观、准确、全程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及时评价。课堂评价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过早或太迟的评价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作业评价,教师也不要拖的太久。同时,评价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委婉提出改进的地方。

(二)关注过程评价。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诸多方面,如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中关注过程评价,笔者的教学过程评价要占整个评价的70%,期终评价仅占30%。

(三)多样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般是以老师的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往往具有片面性。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和督促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方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重在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同学互评,可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促进人人参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互评主要是通过集体舆论,使学生在相互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这些评价方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语言实践能力,又要学好教授英语的方法,打好教学基础,才能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做法。教学中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学生设计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与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使《中学英语教学法》真正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很快地步入正常教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唐肇建.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初探[J],抚州师专学报,1997(55):96-98.

[2]石镶伍,黄柏湘. 师范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44-147.

[3]陈素燕. 师专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初探[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101-103.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1.有助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隐性课程一般是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对教育过程、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心理思维加以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并不缺少课程资源,教师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非常之多。在隐性课程的视角下,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家庭中的历史资源。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选择和处理。学习的获得,是在学习者本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从而生成新的知识、看法。教师在充分开发隐性课程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2.有助于构建“三维目标”,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构建全面、科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倍受重视的一环。隐性课程的视角下,教师的人格品质、职业精神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耳濡目染的集体生活中,其他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精神世界;社会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社会风尚,社会倡导的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等人文精神,还会逐渐升华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开发利用隐性课程使历史教师不再只看重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而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历史课程隐性资源当中。但是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要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历史新课程中。同时教师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寻找最适合学生学情的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促使历史教师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同时进行自我总结、反思,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隐性课程视角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策略

1.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学生由于课业安排,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在隐性方面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环境上,一方面可以将校园一处建设成颇具有历史气息的“历史角”,教师、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探讨历史问题,讲述历史故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走廊、墙壁上张贴历史故事、历史地图或历史人物事迹,学生在看到这些历史资料后会激发起对于某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

2.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显性化。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课程资源多不胜数,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重视隐性课程资源的显性转化。隐性课程虽然难以进行编码、表达,但并不代表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只能隐藏于显性课程背后,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合理手段将未被教师主体意识到的隐性课程开发为可被教师主体意识掌握但尚不能用语言表述的隐性课程资源,最后通过显性转化成为能够用于教学实践的隐性课程资源。隐性课程是历史教师拓展教学资源的宝库,教师通过显性手段转化隐性课程,才可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促进隐性课程的创新与增值。

3.家庭、社会的历史隐性课程开发。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中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更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同时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开拓家庭的历史隐性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素养,培养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亲情。若有家长是从事文史类工作的,学生更是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我国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出,我国普通民众对于历史的接受程度较高,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热播更是掀起了一股全民学史、读史的热潮。家庭、社会对于历史的关注同样作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中,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避免隐性课程的负面作用。隐性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隐性课程的双重作用,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运用过程中,保证其积极作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副作用。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产生催化作用,健康积极的隐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课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2.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师在着眼于隐性课程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才能圆满完成整个教育课程。如果没有进行系统、规范、合理、科学的显性课程,那么隐性课程的进行就没有了坚实的学科底蕴和知识基础;如果不重视隐性课程中学生思维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势必会缺乏思想品质的锻炼,有碍学生的心理成长。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学校和教师要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基础上,研究运用隐性课程,将二者有机结合,方为治学之道,也正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3.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在隐性课程的视角下,都要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隐性课程的视角下,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与探究的潜力,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学生自身也应当在隐性课程中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为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隐性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作用特别契合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需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由于隐性课程的性质具有双重作用,在运用隐性课程的同时,要时刻予以关注,防止其产生负面影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二者偏废其一。中学历史教师开发和运用隐性课程的过程,同样也是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教学实践水平和能力的过程。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显性课程的知识与能力引导,培养出优秀、全面的人才。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使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我们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现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二人是省级"计算机骨干教师"。4位教师都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好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领导重视了,学生肯学了);具有了一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了。三个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我们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CAI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CAI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开天辟地》、《万事无悠》等,另外教师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环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学的学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难以理解的部分则可以放慢教学进度,详加讲解,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指导实践使学生掌握等,要求教学上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是中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是文科班学生必修的课程,而且学习历史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中学的不断扩招,中学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由此难免出现了在同一班级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无形中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状况,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社会不断变化,为今后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初中历史也应在教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在教师方面,由于个别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使得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教材过于陈旧。

教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比较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但反之,乏味、无趣的教材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中学历史教材虽实行新课改后有了变动,但仍有部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这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育理念落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难免有些落伍的地方。与此同时,有些教师不了解新课改、新课标,不能“按需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现实有些脱节,成为制约学生学好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多以满堂灌的形式传授学生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授课氛围犹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加上如今的学生水平层次不齐,若在教学模式上不注意改革,那么势必造成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三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实际课标的要求尚存在差距,若常被陈旧的教学理念牵制,势必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在培养目标、学生生源等方面不断探索。也期望寻求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途径,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中学历史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文科生的必修课程,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穿插一些与现实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同时,更要通过这些历史知识,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制约,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不能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与现在我们正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所以,我们应树立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避免教师自己单方面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不是解说员,而学生也不是观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总之,我们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木刻版画;教学研究

版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一块瑰宝,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中学中木刻版画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注入了推动剂。由于当前中学木刻版画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着力解决。

一、中学木刻版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学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升,教学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材料和工具的准备问题。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如板、刻刀、油墨、调色板等,还需要有专门的木刻版画教室,但是很多学校由于资金方面的缺乏,部分材料和工具难以齐全。

其次,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问题。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应当深入社会自主发现和探索,这就需要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学木刻版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最后,木刻板画教学中画面黑白构建的审美趣味与刀法组织的综合能力也是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全方面把握,未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缺乏[1]。

二、中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实验探讨

1.解决好教学硬件方面的问题 由于中学木刻版画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材料、工具以及场所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统一购置专门的木版版画材料,安排专门的木刻版画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践。教学硬件上的不足还表现在师资力量的缺乏上,很多中学美术教师在木刻版画方面的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甚至有的美术教师对于木刻版画根本不了解。所以,学校要给予美术教师足够的培训机会,让美术教师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木刻版画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以苏州地区为例,该地区中学定期会组织教师到当地的版画工作时进行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使得当地的木刻版画得到传承。

2.创新木刻版画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木刻版画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对于中学生而言,在进行木刻版画的学习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美术语言的运用,如形、色、肌理等,借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或雕刻[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以便于能够通过作品来传递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探索,打破封闭的教学状态,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本课程的教学情境,还要尽可能地位学生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以其他学科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同美术这门学科联系起来[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建,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比较、思考以及表现、表达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科学的教学评价必不可少,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中学会自我评价。

另外,教师要根据木刻版画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各种教学法开展教学,如情境法、合作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再给予学生多种形式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眼、手、脑的协调能力[4]。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对版画艺术进行多角度的探讨。

3.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木刻版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掌握绘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动手实践能力[5]。以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京剧脸谱之后,辅之必要的知识讲解,学生逐渐获取同京剧脸谱相关的知识,对京剧脸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待学生对京剧脸谱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将之前观察到的京剧脸谱图案刻制成版画。在刻制京剧脸谱版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到各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尝试选择不同形状的刻刀,刻出不同类型的线条,有浑厚的,有圆润的,通过不断的练习,进行不同的搭配。教师在对学生提供指导的时候,除了要告知学生刻刀的顺序等基本要点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刻画,尝试创作出符合自己风格的版画作品。整个过程下来,学生一改以往喜欢临摹的心态,加入了更多自己的东西,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版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中学阶段木刻版画课程的开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多元化的发展。中学教师在开展木刻版画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木刻版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燕.小学木刻版画课程与教学的实验研究[J].生活教育,2016,12

[2]安哲.初中黑白木刻版画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4(08):00309-00310.

[3]蒋巨彪.落实课标 实现传承――对初中黑白木刻版画教学的行动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5,36(05):164-165.

[4]易丽君.木刻版画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6(12):00281-00281.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8篇

一、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生物课程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二、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物界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辩证地认识发展、历史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懈地追求真理。革命的人生观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珍惜人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负责。正确的价值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技能,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的严谨敬业态度,而且要求生物学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自己的专业,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的价值,从而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来。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人的中学生,应当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认清历史责任,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集体主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合乎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它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永恒的主题。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如人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这些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只有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国策、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激发起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解决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紧迫感。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动力,它们的培养并非弹指之间就能实现,需要进行长期的熏陶。

3.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它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纪律、风气等各个方面,如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文明礼貌、遵守纪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等。这些看起来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德方面,特别强调“慎独”,就是指在鲜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单独处理问题时也能按社会公德去做。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这方面,损坏花草树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捕捉青蛙等行为不一定有人看见,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完全有赖于学生的责任感,有赖于学生自觉的社会公德,而这些都有赖于多层次的道德行为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现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途径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里宁曾经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比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影响要大得多。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装束打扮,要做到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树立可以作为学生言行表率和楷模的榜样,敬业爱业,对学生“以诚相待,以情感人,扬善为主,激励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用自己的真诚感染学生,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要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学生。有时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可以立即缩短自己和学生的距离;一句富有哲理的语言,可以激励一个学生终身为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2.严格的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中学生物的操行评定内容应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制定,通过严格的操行评定,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以达到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3.寓教于乐。

根据生物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一些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竞赛、文体活动。如手抄报、大自然摄影赛、生物知识抢答赛、生物小论文竞赛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爬山、游览等活动;有条件的可以邀请专家来讲学、讲座,建立生物园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或养殖生物,或者组织学生改造小环境,栽树、植花、种草,让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改造自然大环境打下基础。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既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9篇

对学生开展隐性课程教学,首先要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用学生周围的环境文化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如在校园大量种植花草树木,打造有益于学习的幽静环境,在校园、教室等地方张贴孔子画像、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从文化上展开隐性课程的潜在教育。在这样的校园人文环境下,展开中学生物隐性课程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

中学学校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等都有积极作用,主要是用于管理整个学校[4]。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因此,大多中学校园都制定了如《中学生手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用于对学校进行良好的管理。这些制度对于学校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没有让学校的主体学生参与整个制定过程,学校以规范性和科学性为主,忽略了制度颁布后的可行性。所以,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的规章制度,更利于学生学习习惯、态度的培养。同时,在制定学校规章管理制度时,还应该将隐性课程教学内容纳入考量,将中学生物隐性课程内容,如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公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用不同的方式在各个校园规章制度中有所体现,为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教学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3教学管理方式灵活多样

中学生物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与人类社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它在日常生活中各处都有一定的体现,如平常关注的医疗保健,环境保护,饮食生活习惯等。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办黑板报,开展专家讲座,社会调查等各种活动,加强学生对生物隐性课程的参与,《某校园植物物种的调查和统计》以及《中学生高度近视比例调查分析》等都是学生参与的学校举办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通过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灵活的活动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还大大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共同完成国家大纲上的中学生物教学目标。

4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学校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讲除了知识讲授的学者外,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曾经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种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5]。”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典范,从日常生活细节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志向、理想、情操等正确形成。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足够关注,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共同促进中学生物隐性课程的顺利开展。

5结语

中学生物隐性课程既是独立课程,又与显性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开展隐性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中学教学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 计算机 技能 课程教学

1 中学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缺乏健全有效的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计算机技能课程通常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内容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XP操作系统应用、微软office中的Word、excel、Internet网络基础知识。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讲授型理论教学和验证性上机实验。

笔者选取辽宁省皇姑区5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500名新生中发现,62.3%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19.8%的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常用应用软件,17.9%的学生对计算机不熟悉。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学过程基本归纳为科普知识讲座或软件介绍。期末机考对计算机技能的覆盖不全面,因此,教学内容的滞后,教学模式的简单、评价体系的单一导致计算机技能课程缺乏健全有效的教学体系。

1.2 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如今的中学教育大多以“了解基础知识”为最终目的,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往往忽略了计算机规定学科外的课程教育。由此衍生的教师配备等相应问题,为计算机技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

许多计算机教师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各行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不了解,教学过程不能紧密切合时代的需求。其次,新进教师是本专业的行家,但很大部分未经过师范教育培训,对于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过程处于一种模糊认识,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计算机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各类前沿知识。比如,短短几年内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从xp到vstia到windows7,而教学大纲还停留在xp操作系统。

2 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学生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中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爱好及培养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在对市场充分地调研和论证的前提下,研究不同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因为不少中学生毕业就要面对社会,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制定以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首先,丰富目前《计算机文化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通过笔者的市场调查,建议在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中增加了计算机硬件维护、音视频制作、计算机网络故障判断与处理等内容。通过毕业生回访而得到的反馈信息来看,这些技能能够在工作及学习中充分应用。

其次,调整传统计算机技能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比如关于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类的知识点。因为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较困难,且升学或就业后这些知识点的应用也很少。

2.2 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笔者根据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办公应用、操作系统、网络技能(内容结构如图所示)。各模块分别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在教学内容上再根据各自喜好的专业特点进行一些特色教学,比如学生在学习第一模块“办公应用”的“数据处理”内容时,聘请学校财务处的会计员当指导教师。教学内容做到一定覆盖面的同时更注重结合学生就业岗位需求。

模块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如何检验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采用模块考核和过程化考核。比如“办公应用”中的“文字处理”模块包含了“打字速度”这一内容,大多数学生能打字,但打字速度差异大,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要求,笔者要求学生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打字100个为合格,多数学生通过2~4课时的练习即能达到,笔者用1课时来规范学生打字坐姿、击键方法外,不再安排课时,在整个一学期的教学中,学生上机完成了当前要求的模块内容即可练习打字,任一时间达到要求,笔者即为学生记录该模块成绩。各模块的成绩之和即为该课程总成绩。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还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这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这种教育模式改革,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1998年原国家教委首次提出了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双师型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科学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在计算机技能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的了解。

3 结语

上一篇:成人教育理论范文 下一篇:企业智慧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