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15 09:15:34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课外阅读;有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25-2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因此,课外阅读对高中生来说仍很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我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其次是《三国演义》,接着是《水浒》和《红楼梦》。但阅读的大多以电视剧为主,进行过原著阅读的少之又少。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绝大部分同学的记录是零,只有个别同学读过《基督山伯爵》、《简爱》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许多同学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

2.没有时间阅读。高考的压力、各门学科的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再加上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从而限制学生的阅读,难得的假期又会被各种各样的资料和培训班占据。学生真正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可是现在的高考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内知识,考的更多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刚刚结束,河南郑州《中学生阅读》编辑室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教师十分激动的声音,他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就取自《中学生阅读》,这则材料他刚刚让学生训练过。学生从考场出来,个个喜笑眼开。这种有趣的现象提醒我们:广泛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的提高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现在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也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学生如果不关注生活,不多读课外书是很难把作文写好的。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还不够,教师还应对学生多加指导,以求让高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

三、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老师要多作引导,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我们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加之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因此,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需要老师的指导。给学生选择和推荐课外读物,要求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浅适度,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因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渗透课外读物的推荐。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读《红楼梦》;学习《空城计》,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鲁迅《药》,让学生读《呐喊》、《彷徨》等等;这样做,不但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在识字、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教师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可以选一些抒情散文、贴近生活的小说来读。中年级可选一些人物传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到高年级可以找一些科技小品文、哲理散文以及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名著来读。

3.结合个性特点选择,如果对所读的书很喜欢,那么学生会乐于读,并且越读越有动力。为此,教师要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喜好,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们选择书籍。此外还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日、各种活动、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地方文化等选择。但老师的推荐千万不能演绎为专制,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四、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要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书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教师要利用课内经常性地、反复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要借助实例(包括:课文和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要做到有层次,逐步深入,整体推进,循序渐进。

1.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和浏览是补充。可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略读和浏览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因为快速阅读可以高效、省时地摄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所以教师还要教会学生略读和浏览,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引导学生学会集中精神,跳跃阅读,筛选有用的信息,抓住文章的重点,把非重点的部分一掠而过。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速读习惯,强调速读“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默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尽一致,就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不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指导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读书方法。建议学生:对于诗歌、散文,一般要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对于小说要默读,读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议论文要研读,抓住文章的论点,分析作者用来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古文则需要进行边查字典边读的查读、诵读,领略并学习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华……

4.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等,同时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5.指导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记下读书的时间、书名、作者,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会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读书摘要;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读书心得,谈谈对文章看法,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定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让课外阅读真正收到成效。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因此,课外阅读对高中生来说仍很重要。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甚至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即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其次是《三国演义》,最后是《水浒》和《红楼梦》。但阅读大多以电视剧为主,进行过原著阅读的少之又少。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绝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是零,只有个别同学读过《基督山伯爵》、《简爱》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许多同学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

2.没有时间阅读。高考的压力,各门学科的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再加上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从而限制学生的阅读,因为难得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资料和培训班占据,学生真正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可是现在的高考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内知识,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刚刚结束,河南郑州《中学生阅读》编辑室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教师十分激动的声音,他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就取自《中学生阅读》,这则材料他刚刚让学生训练过。学生从考场出来,个个喜笑颜开。这种有趣的现象提醒我们:广泛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的提高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现在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也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学生如果不关注生活,不多读课外书就是很难把作文写好的。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三、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老师要多作引导,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加之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因此,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需要老师的指导。给学生选择和推荐课外读物,要求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浅适度,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因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渗透课外读物的推荐,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读《红楼梦》;学习《空城计》,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鲁迅《药》,让学生读《呐喊》、《彷徨》等;这样做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在识字、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可以选一些抒情散文、贴近生活的小说来读。中年级可选一些人物传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到高年级可以找一些科技小品文、哲理散文及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名著来读。

3.结合个性特点选择。如果对所读的书很喜欢,那么学生会乐于读,并且越读越有动力。为此要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喜好,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们选择书籍。此外,还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日、各种活动、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地方文化等选择。但老师的推荐千万不能演绎为专制,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四、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要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教师要经常性地、反复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借助实例(包括:课文和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要做到有层次,逐步深入,整体推进,循序渐进。

1.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和浏览是补充。可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略读和浏览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因为快速阅读可以高效、省时地摄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略读和浏览,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引导学生学会集中精神,跳跃阅读,筛选有用的信息,抓住文章的重点,把非重点的部分一掠而过。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速读习惯,强调速读“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默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一致,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不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指导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读书方法。建议学生:对于诗歌、散文,一般要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对于小说要默读,读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议论文要研读,抓住文章的论点,分析作者用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古文则需要进行边查字典边读的查读、诵读,领略并学习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华……

4.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都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同时也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5.指导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记下读书的时间、书名、作者,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会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读书摘要;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读书心得,谈谈对文章看法,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定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受益终身,让课外阅读真正收到成效。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课外阅读

目前,教师把精力过多的放到了分析讲解训练上,而与培养能力密切相关的朗读训练常常被忽略。近年来许多教师片面追求花样的教学模式,置朗读于不顾,语文教学陷入了重讲轻读的境界。

一、开设课外阅读课

要使学生的知识面广泛,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求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籍。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开始课外阅读课的办法,每天下午开设一节阅读课。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在班级内设立了图书角,用班费、也自己掏钱买了一批适合少年儿童读的图书,还号召同学们把自己的好书拿到学校来,供大家阅读,班级的图书角有图书300多本。同学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增强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到了三、四、五、六年级同学们开始到学校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籍,凡是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籍,同学们都读过。阅读大量课外书籍,使学生的眼界开阔,表现在写作文、说话等方面,同学们的语文能力提高显著。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我除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外,还在我所教的班级内开展一系列朗读比赛活动,把朗读作为一项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调动全班同学读的积极性。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情操,一个爱读书,常读书的热潮在我所带的班级贯穿始终,可以说对学生的终身都有影响。

二、做好语文课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在语文课教学中,朗读所起的作用不能小觑,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有时能催人泪下,把学生深深的吸引住,让学生随着课文的情节和内容去思考、去享受喜怒哀乐。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范读、全班同学齐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同学读,种种读的方法我全部使用上,真正是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回荡,一走进校园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有些课文就是通过读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深刻含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有很多同学能把人物在某一个环境下,某一种思想情感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这比教师在那里讲的效果要好的多。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朗读是让学生参与的一项最好办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朗读,该讲的教师还是需要去讲,读只是“听、说、读、写”中的一项内容,其它三项内容也不能荒废。

三、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四、增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反省,享受丰收的感觉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教本,是够不上说是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如果单从所学的课本来阅读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学生,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书刊杂志,而在平时看书、看报时,常常能读到一些好词好句或精彩的片断。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读过就算了――过目即忘。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彩的片断和精炼的句子。每次开展好词好句的比赛来促进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以拓宽视野,加强积累。实践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厚,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引导;激发欲望;创设条件;方法;技巧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奉行着: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陈钟梁先生指出:“当前,国内中小学生的最大缺陷,可能就是习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这是影响终身发展的。”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乐于读书

1.结合课内教学,指引学生课外阅读

我每学期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达到阅读目的。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能使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花瓣飘香》《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等课文前,我推荐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课外读物;教学《渔夫的故事》时,介绍学生阅读《一千零一夜》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后,推荐学生去读他的《快乐王子》;教学王尔德的《普罗米修斯》后,推荐学生去读《希腊神话》等;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学生喜爱的童话名著;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教学《月光曲》时,可推荐学生阅读大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艺术成就、品格精神等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书籍。如,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青少年版)《三国演义》(青少年版)《水浒传》(青少年版)《百科全书》等书籍。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2.上好语文活动课,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

我每次在上语文活动课时,都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做准备。如,读书汇报、朗读竞赛、讲故事、演讲、手抄报展评、日记宣讲、作文竞赛、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课本剧表演、新闻会、主题班队会等。这些语文活动课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的准备都要发动每个学生在课外进行。布置作业形式多样,如一张纸的正面为与课文教学要求相关的作业,反面则用规定栏目的方式完成课外语文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写日记,定期收学生的“读写日记”,并从鼓励出发。

二、教师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开拓他们的眼界

1.营造教室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室张贴爱读书的名人画像和名言,设置学习园地,开辟本周读书交流话题,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读书争星活动。每周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收获,评选出每周阅读星。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投入到读书中去,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也在读书中改掉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学生阅读

叶圣陶说:“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更能丰富阅读的内涵。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真正达到“丰富语言的积累”的目的,除了结合课文学习,指导课外阅读以外,还应适当地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常规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构建班级图书角、故事会、新闻会、读书交流会、诗歌背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美文诵读、成语接龙、班级读书交流课、建立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学生各显其能,自我表现,从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效果。

3.营造合作阅读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发挥其内部动力,才能开启学生心智,自主去阅读、去探究。

(1)在班级同学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一个共同的阅读氛围,一种共同阅读的集体舆论,胜于老师的无数教育。让阅读成为童年般的游戏生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例如,课前3~5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朗读。或小组合作读,或好伙伴合作读,或赛读……相信此时,哪怕平时不大喜欢课外书的学生,也会被感染,被熏陶。

(2)师生共读一本书。陶行知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及时推荐文章给学生,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并且看同样一本书,还经常利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探讨、交流。如,每年利用省、市、县举办的“爱国主义读书活动”,读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与老师之间有了共同话语,讨论得更加激烈,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热潮中来,班上读书的气氛更浓了,师生情更深了。

三、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有效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获,我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过或读过文章后,首先引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的书名记录下来,再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最后有感而发,写读后随笔,并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分别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例如,古诗词摘抄本、成语摘抄本、好词好句摘抄本、名言警句摘抄本、读后感本等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之,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造,丰富的阅读是创造的源泉。语文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融成一个整体。通过阅读引导、激发欲望、创造条件、指导方法和技巧、各种活动的开展,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让读书伴随学生成长。这样,拓宽了“课外”阵地,调整了课内外的活动内容,使“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个整体。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5篇

阅读心态指人们对文献阅读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文献的感情、成见、自发倾向等心理现象。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是庞大的读者群,中学生的心智、世界观尚处于形成阶段,而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发奋,一本坏书却可以使人陷入泥潭。作为中学图书管理员,必须深入地研究读者的阅读心态,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在图书馆这知识海洋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生存在的几种不良阅读心态

中学生阅读具有盲目性、随众性

在中学生当中,特别是刚进入中学的低年级学生,他们面对图书馆藏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没有选择性,但借回家后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翻阅,即使是把整本书读完了,也不知其言,不能理解整本书的内涵所在。有的学生更是没有个人主见,随波逐流,认为别人借的肯定是好书,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即使有些学生专门来借阅文学名著,其目的性也不明确,如对借阅过《水浒传》的2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因它是名著而读的有5人;因看电视追求情节而读的有3人;因语文老师要求读的有7人;看见别人读自己又想读的有3人;只有2人回答出这部作品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统治,进行农民革命的进步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见,中学生阅读心理上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众性。

中学生偏爱欣赏、娱乐性的图书,具有猎奇心理

在中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喜欢文学类的图书,特别是侦探、武侠、言情等小说,其借阅率仅次于中外名著。我们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图书借阅进行统计,得到这样的结果:有1/5的同学借过《鹿鼎记》《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书,有1/6的同学借过《窗外》等书,他们借阅这些书籍,往往是单纯追求题目、情节的离奇。

具有逆反心理

一部分作品突然在文坛上引起争鸣或指责,往往使一些读者兴趣陡增,争相借阅,这就是阅读上的逆反心理。在中学生当中,就存在着这种逆反心理,他们一旦得知哪部文学作品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就总想去看一看、翻一翻,并相互传阅,以阅读过这些书为荣。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图书馆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阅读中吸取营养,走向成功。

激发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爱读书”

1)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图书馆需要持续地布置一个幽雅的阅读环境,如挂上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壁画、名人名言等,营造读书求学的氛围。图书馆管理员要积极、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使学生一到图书馆就被浓浓的“书香”氛围所感染,产生阅读欲望。幽雅的环境和到位的服务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迷上图书馆。

2)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思考和记忆。图书馆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就与学生管理部门联系一起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参与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图书馆管理员需重点介绍图书馆的功能和阅读的意义,让学生产生好感。当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3)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兴趣。图书馆应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联合各部门(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各教研组)和学生社团(读者服务社、文学社、读书社、演讲团等)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读书经验报告会、读书心得征文、读书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浓化校园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吸引和带动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成功的读书体验,提高读书效益。

4)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契机,激发阅读兴趣。建立“书香班级评定制度”,为学生读书活动提供“一条龙”选书、导读、点评等服务,定期向学生提供新书报道、书评和摘要,并及时收集各班级的新颖生动的读书心得和书评文章,通过校园网站、宣传板报等形式发表出来。同时,在各年级各班级培养和发展读书积极分子,开展书香少年、阅读之星等评选活动,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引发阅读需求,促使学生“多读书”

广博的阅读不仅能丰富内心世界,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的形成,走好未来的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加强引导,让“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成为高中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并以需求为内驱力,实现“多读书”。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图书馆要加强宣传教育,讲清“书籍与人生”“读书与成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通过宣传栏和校园广播等,用一些生动、有说服力的伟人、名家勤读书的事例去引发和端正学生的阅读动机;通过宣传板报或校园网站,定期向学生提供新书报道、书评和摘要,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2)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图书馆应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紧密配合,指导学生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还要建立读者档案,做好读者登记及借阅数据统计,对没按期完成阅读计划的学生,应联合班主任、任课老师及时予以引导、督促。

3)充分利用阅读课。阅读课是引领学生阅读的主阵地。阅读课应提倡自主阅读、轻松阅读、愉快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满足高中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让学生充分体验读书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可以展开交流和讨论,允许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4)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利用学生在家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之一。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阅读笔记,做100~200字的摘抄,这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引导阅读方向,促使学生“读好书”

如今的课外读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图书馆要主动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尤其要做好学习参考书、百科知识、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经典名著、优秀报刊等六类读物的推荐。

1)做好优秀书目编制和推广工作。图书馆应整理出各类型、各层次的优秀图书目录,便于学生找到阅读门径。可以印发活页书目单来推荐,也可通过校报、橱窗、优秀图书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还可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栏目,并将本校读者常用目录数据向学生通报,引导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

2)邀请任课教师配合。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教授学科上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有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直接放到图书馆,围绕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到所需要的书刊。

3)培养学生网络阅读的选择意识。信息社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图书馆应加大媒介信息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选择、利用、处理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同时,图书馆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并指导学生整理和积累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料,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阅读。

4)适时的阅读控制。凡国家明文规定禁止流通的书刊、过时的政治宣传物,由于历史原因仍在书库的,应及时停止流通。对某些有特殊用途,但又不宜广泛流通的书刊要限制使用,如《金瓶梅》只能供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使用。内部材料和保密书刊,要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等。

教给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善读书”

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甚至创造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高效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生活中终身受益。

1)精读与泛读。阅读有详有略,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来确定。对好的文章需要逐章逐句阅读,仔细推敲、深刻领会、把握精髓,并做好摘抄和笔记,如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等。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读写能力。一些简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应快速阅览,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如北伐壮举、共和国领袖等。这种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拓展知识面。

2)摘抄与笔记。在阅读时要做好摘抄和笔记,这是高中学生最常用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随时摘录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及时记录阅读中的心灵震撼,留下文字的痕迹,以备日后翻看、品味、思考和整理。还可以写读书心得和书评,为自己的阅读作系统性的回顾和总结。

3)交流与讨论。在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交流阅读中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后感等,做到奇文共欣赏,佳句同品味,以满足学生渴望展示亮点、体验成功的内心需求。同时,还可开展“我喜欢的一本好书”等活动,让学生来推荐优秀图书。

图书馆阅读组织是一项耐心、精细的工作,意义深远。图书馆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努力成为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引领学生走上快乐的读书之路,成就书香人生。

参考文献

[1]胡美云.中学图书馆如何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服务[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5(增刊):80-81.

[2]刘鑫.教会学生阅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6(8):51-52.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6篇

一、阅读氛围不佳

学校阅读氛围不够,图书馆利用率不高,学生阅读时间安排不集中、不固定。不少学校图书馆虽然藏书较多,但学生喜欢的不多,很难满足中学生阅读需要;家庭缺少文化氛围、藏书不多,家长没有良好阅读习惯,引导孩子读书意识不足;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对经典书籍感到疏远、隔膜。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读书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低。

二、教师、家长对阅读不够重视

〖JP+1〗部分语文教师将课堂阅读主要定位在训练应试上,以讲解分析为主,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试题,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机会,这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打折扣。一些家长也奉行“分数至上”,课外阅读因其不能短期见效,地位尤其尴尬,变得可有可无。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课外阅读,怕课外阅读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很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读优秀作文选,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三、阅读习惯有待改进

在中考的压力下,中学生课余时间多用在了应对作业和补习上,课外阅读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看完书后只是停留在和同学、父母或老师口头交流,坚持做读书笔记和能够应用到写作中的学生不多,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记几个好句、几个好词。有的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阅读不够专心,看书的同时进行其他活动,遇到困难很少用查资料、请教别人的方式解决,而是采取放弃的态度,不求甚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摘抄或圈点批注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是如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校内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开展阅读指导课

通过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强调阅读时不可一心二用,不把阅读当作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每读一本书,认真为先,深入体会,不只翻阅主要情节,不只问谁是好人坏人,提倡多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书。武打、言情书,少看乃至不看;荒诞离奇、色情的书刊坚决不看;传记类、文史类、评析类、工具类的文章,利用一切时间多看。

3.建立班级图书角

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当地的早晚报、《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二、教师合理引导,用好课内课外

1.做好课内引导

开展类文阅读教学实践,从不同的文章中提炼类似点,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在“国培计划”磨课活动中,笔者就从课内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提炼主题“心理变化之美”,带学生赏析《被骗》一文;以“衬托的魅力”为主题,在45分钟的时间里,引导学生赏析了《高等教育》《又是一年粽飘香》《拍溅》三篇文章。两次阅读教学探索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较好地达到了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目的,以点带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的兴趣。

2.适时延展至课外

在课文中的名家名作讲授结束后,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比如讲解完朱自清的《春》后,可推荐他的《荷塘月色》和《匆匆》;讲完《再塑生命的人》,可以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将报刊、小说、影视、广告等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对一些时事性较强的新闻,也鼓励学生阅读,并适时组织讨论,互换观点,拓宽眼界,如中国梦、马航事件等。

3.用好“阅读积累感悟”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建立和用好“阅读积累感悟”本。笔者推荐使用“三大板块式”,即“内容简介”“精美语句”和“我的感悟”,内容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篇精彩小文章。对于优秀的积累感悟,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每次安排一个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进行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可利用学期末评选“最佳读书笔记”,对获奖学生予以表彰,奖品就是课外书。

4.合理利用寒暑假

寒暑假时间比较集中,要有目的、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假期前,可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及新学期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让学生在假期内除了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外,至少再读几本书,并提出用好“阅读积累感悟”本的要求。在期初检测中,可有针对性地增加假期读书感悟一类的题目,考察学生的假期读书情况,以此保证假期读书的有效性。此外,可举行“读书漂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换假期阅读书目的过程中,感受和分享读书的快乐。

5.引导学生合理设置阅读目标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目标设置,目标越明确越好,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多少阅读量等。我们要合理教学,保证课外阅读时间,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出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阅读、去接受新知识。适时评选“阅读恒星”表彰每天能坚持20~30分钟课外阅读的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多的学生,可评为“阅读之星”等,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另外,利用好家校联系本,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足,与家长共同推荐有针对性的课外读物。如学生毅力不足的,可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比较感性的,多推荐理性读物等。同时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进一步争取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和配合,引导家庭合理订阅相关报刊杂志,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7篇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外阅读的动力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是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体现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从内心喜欢阅读,有阅读的欲望,从而主动去读。新课标指出:“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应是不少于145万字。”但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不到这个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尝试着从课堂入手,以课堂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为孩子们撑开课外阅读的空间。

1.做好读物推荐

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反映的是一个故事,“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如果我们能把握阅读教材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收集类似的材料供同学阅读,就能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在学生布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著作,反而使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就把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很高,他们在读原著的同时,与课文进行了比较,并得出:原著中对人物的刻画比课文中更深刻、更入神;故事情节更复杂,更多变。可见学生对这类著作是很感兴趣的。在小学阶段,中国古典名著中有三大名著的部分情节经改编后选入课本,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精彩片断,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那么小学毕业前,应该有一部分学生能把三大名著阅读完。

2.带着问题查找资料

世上有那么多人,今天的人,古代的人,中国人,外国人,有多少个脑袋想过多少问题啊!书就是记录他们思考的结果的。可以说,凡是你想到的问题,都是人家想过的,书上都会有答案!没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需要,也是培养读书兴趣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查阅中获得读书的兴趣。学习《诺贝尔》一文中,针对课题,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诺贝尔是怎样的人?诺贝尔奖设立了哪些内容?哪些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于是,我让学生到阅览室,可以找课外书籍翻阅,也可以进入电子阅览室找答案。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自己去查阅资料库,让读书活动真正成为了同学们的一种需要。

3.找到联系点进行阅读

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接着介绍他的名作品及有关奇闻逸事,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知识兴趣,有可增加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黄鹤楼送别》,利用课余写周记和班队课的机会,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又认识了苏轼的父亲苏洵和兄弟苏辙。随着教材题材的改变,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白居易的《暮江吟》等古代名诗名词。

春天到田野里去踏青时,我请有兴趣的学生去阅读《绿》。之前,只有个别学生主动阅读了这篇文章,在游玩时,他们便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其中的语句,让其他学生好不羡慕。回来后,居然有大部分学生去阅读了此文章,还自发性地去讨论田野和《绿》。

二、走进阅览室,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当学生高高兴兴地从书架上拿下内容丰富有读物,坐下来专注地看书时,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现在阅览室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小学生读书的热情易激发,但不稳定,不持久,要有一定的“刺激”,学生参与热情才会高涨。所以我每周评选“阅读五星”,被评上的同学能得到特别的嘉奖,有时是一本课外读本,有时是一本笔记本,有时是教师电子阅览室对他开放一周,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对其放。这一系列的措施一下子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同时,建立图书角,图书都是同学们从自己家带来的,逐步建立班级的借阅制度,让班级更充满了阅读文化的气息。

三、方法导航,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阅读是有方法的。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作简要批注,这些都是很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班的学生人手一本“采蜜集”,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在这本本子里,并每周检查一次,比一比,谁摘抄的好词好句多,谁写的批注充分,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脑子里。并在教室一角,设置了作品栏,展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这,不仅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另外,大多数学生喜欢剪剪贴贴,我就鼓励学生把一些旧报纸、旧杂志……变废为宝,把其中的好诗歌,文章或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等,认真地剪贴装订成册,再加上封面,写上页码,摆在阅读角,共同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看书的习惯,还让他们体会到了制作的热情和成就感。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8篇

一、 讲究实效简化教案,在备课上“偷懒”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指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简言之,教案就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呈现。学校要求教师写教案,无非是以此为手段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教案非常重要。然而若要求把教案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详详细细完备周全,不仅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试想,当一个教师完成上课、批改作业、命制习题试卷、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务这些必不可少的差事后,他还哪有时间坐下来认真写教案?特别是文字超多的语文教案。另外,一味地写详案,耗时费力,劳而低效,甚至是劳而无功。俗话说“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只要能上好课,语文教案写不写,怎么写,完全可以灵活处理。我认为,新教师要写,老教师可以简写,甚至不写;公开课要写,家常课可以简写,甚至不写;不为检查写,要为教研和个人专业成长写。做到“三写三不写”,能“偷懒”处且“偷懒”,就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一言以蔽之,备课一定要注重实用讲究实效,切忌面面俱到,更不可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在写繁琐的教案上。而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最有价值的教学点,抓住重点难点,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要言不繁,提纲挈领,甚至就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写上几句必须的要点就可以了。

比如,我是这样备《小石潭记》的。

首先,通览手边有的《教学参考书》和《古文完全解读》,并结合两本辅导资料《伴你学》和《启东作业本》,抓住并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确定好教学目标。即:一、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如“洌、坻、、蔓、倘弧Ⅳ夂觥⒘取㈠洹⒕印⒘ァ钡龋换累常见文言虚词,如“m尔、以、而、其”等。二、学习名词活用作状语和侧面描写。三、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对照“目标”,结合上述资料出一份涵盖三“点”的知识过关卷。最后,在课本上圈划上相关重点词句,写上五个段落的意思,课便备好了。这个环节我只是在写上偷了懒,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教学环节和非三“点”的内容,实际上,备课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刀刃上,并为后面的上课和巩固检测的“偷懒”及高效做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见,备课“偷懒”主要“偷”在“写”上。

二、 抓住课眼突出疑难,在课堂上“偷懒”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不妨称之为“课眼”。课眼有时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有时是抓住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有时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有时又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聚焦点,有时更是学生自学触礁的疑难点。而它们肯定都是一个教师对教材理解认识的升华,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艺术体现,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眼亮”方能“心明”,每堂课我总是力求找准课眼,抓住课眼,使自己能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流程,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绝不面面俱到,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实现课堂高效教学,除了抓住课眼突出疑难外,还必须坚持“三不教”原则,即学生已经知道的不教,学生不需要知道的不教,学生预习时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会“偷懒”,优化课堂。

仍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

我先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充分自学。主要完成课文的文意疏通(翻译),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书做《〈小石潭记〉过关卷》,背诵课文。上课我只做两件事,一是让学生质疑提问,二是组织学生讨论并答疑解惑,严格遵循“三不教”原则。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有:“卷石底以出”的“以”的用法;“凄神寒骨”的“凄”和“寒”的用法;“隶而从者”的“隶”的理解和“而”的用法,以及作者柳宗元先“乐”后“忧”的原因等。于是,我就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答疑解惑,课堂上我少讲了很多,偷了懒,却实现了高效。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教学一篇文言文,学生能学好吗?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轻松自主地学好,而且能力提升得很快。其实我只是把老师串讲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三不讲”省下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就是说,即使你没有让学生利用自修时间完成预习自学,课堂上,给二十分钟让学生当堂对照注释查查词典自学写翻译,给二十分钟让学生读背课文,绝对比老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又同时让学生逐字逐句记下解词和译文强得多。不是吗?也许四十分钟还不够老师讲的,而且,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像完全懂了,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这一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便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会心生厌倦。然而重讲解轻自学甚至没自学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依然被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当做教授文言文的不二法宝。其实,这种灌输似的文言教学法,早就被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师唾弃和批判。这种方法更不是老祖宗的“传统”,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法古训,人人耳熟能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我们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伟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无疑,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经典!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偷懒”了。而我继承发扬并创新的这种文言文教学法就叫做“自学于先,愤而启发”。我们不妨给它个外号就叫“文言偷懒教学法”。

现代文阅读教学亦当如此,抓住课眼,突出疑难,当减则减,当删则删,“懒”在“精”上,“偷”在“点”上,方能事半功倍,实现高效。

三、 激发兴趣注重养成,在读写上“偷懒”

真正懂得语文学习规律和要领的人都知道,学生学好语文,只要坚持做好两件事即可,一是多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练笔。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也只要做好相应的这两件事便可。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一是培养语感,“习得”能力和素养。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和认知途径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数理化学科有着很大差别。 语文学科虽也有一定的体系和基本的知识点,但它更多的是零散的分布于那一篇篇具体的各具特色的文章中,而作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读写能力,靠的更多的是“习得”,而不是教得或学得。而“习得”便依赖于学生对各种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长期积累、内化和积极能动地感悟与积淀。而这种感悟与积淀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且是大量的阅读。二是开拓视野,领悟普世价值观,增强思辨能力。这里主要谈谈阅读对学生领悟普世价值观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前人的智慧、经验和世间的规则、道理都在书上。儒道佛释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白善与恶、是与非,而这正是最基本的普世价值观。再具体点,比如说,爱国守法、诚信敬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感恩回报等等,只有通过大量感人的文字接触,反复濡染,才能使孩子们慢慢认知、接受,进而成为他们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他们为人处事的自觉行为。而这对于涉世不深阅历浅短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呀!尤其是对于他们在阅读考试中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意义更大!。三是对于写作有直接的帮助。这一点,更是尽人皆知。古人早就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从不读书的人想写好文章,无异于公鸡下蛋公牛挤奶。这一点,就不再赘述了。

再谈谈写日记练笔。可以说,写日记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省力最容易“偷懒”的方法,绝对是事半功倍。

对于一般人来说,写作就是为了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事物的认知、是非的评判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智力和情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思维发展与言语发展趋于同步,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他们更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而日记正是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最好载体。他们在日记中可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可以仿用通过阅读学来的好词好句,还可以对看到的读到的人和事发一发议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如此长期坚持,还愁他们写不好作文吗?

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一开始让学生自由阅读,从阅读书目、内容,到摘抄、评点几乎不做任何要求。两个多月后,等他们能坐得住了,静下心了,我便逐步引导推荐给他们一些书目,除课本要求阅读的名著外,仍不做统一要求;与此同时,我建议他们摘抄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也可试着仿写和评点,但仍不做硬性要求,生怕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等他们基本上套后,我抓住时机,表扬并朗读展示部分摘抄仿写和评点精彩的片段,激发更多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摘抄仿写和评点精彩片段的同学越来越多,最终自然形成风气。见缝插针的主动阅读更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和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写日记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就不会像阅读兴趣的调动那么容易了。首先几乎不做任何要求和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就好,而且向学生承诺,不管你们写什么内容,老师绝对给你们保密。接着我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在征得小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在班内公开选读他们的好日记。如此,既激励了其本人,又鞭策了他人。于是,班内认真写日记很快便蔚然成风。另外,为了教育和鼓励学生,利用检查的机会,我在每个学生的日记本上都有针对性地写下警言、妙语或短评。这些语言或开启心智,或忠告省行,或激励鞭策,或婉言批评,或评判是非,或说明事理,或指点迷津。不少同学受到启迪、鼓励或婉言批评后,不仅能够坚持写好日记,而且各方面进步都很快,写作水平提高得更快。

我还经常挑选一些写得好的日记(主要是主题日记),利用休息时间精心修改,写上精彩恰当的评语,并帮他们投稿。一般一个学期一个班就会有十人次的优秀日记习作在《冰心少年文学》《大江南北》《江南晚报》《扬子晚报》《七彩语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刊上发表。能够有机会在校园网和学校微信平台上发表的就更多了。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使很多孩子写日记的热情空前高涨,好作文层出不穷,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

四、 精练精评力避重复,在作业上“偷懒”

作业的批改是老师最繁重的任务,语文作业更是种类繁多,批改起来费时费力,无休无止。若能做到精心策划,科学安排,精练精评,力避重复,在作业上照样可以“偷懒”。

首先,早读不听写不默写,只让学生尽情读背,于是,我便不要整天改无聊的词语听写和课文默写作业。如此,既让语文学习返璞归真,又保证了学生的朗读背诵时间,自己还“偷”了“懒”。

其次,每天布置阅读作业,摘抄和日记是隔日交叉布置,这是雷打不动的固定作业。而这样的作业,通常只要简单检查检查就行了,省时省力;即使是在日记本上写上两句,也是根据日记所写的情、景、事,不拘形式,即兴发挥,费不了多少精力和时间的。这不,在这两样最重要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上,我又偷了懒,而效果还绝对不会差。

第三,在作文批改上,我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小组互批、优生领批、分类统批、个别面批、打印重批、引路自批等;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虚实积分法、读写自改法、点拨自改法、回头自改法、目的评改法等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实现了作文批改修改的高效,同时,自己还省了时力,“偷” 了“懒”。

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偷懒”的。对于作业的处理和试卷的批改与评讲一定要及时,特别是试卷的批改是偷不得一点懒的。不管大考小考,考完后,我总是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地用最快的速度尽早地把试卷批改出来,然后及时有针对性地精讲试卷,做到有详有略,讲对结合,重点突出。对于错得多的且重要的题目则“特写慢放”,拓展加深。这样就确保了作业和测试的真实性有效性,使教与学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偷懒”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如此“偷懒”,老师课外必须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优化备课,优化课堂,优化作业,付出更多,否则便无法“偷懒”,更无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偷懒”不是一件容易事。“偷懒”只是懒在少写,懒在少讲,懒在精批;“偷懒”是不抢课不占课,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偷懒”不仅“懒”不得,而且需要更勤奋;“偷懒”不仅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深厚功底;“偷懒”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指导

在当今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大背景下,写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虽然分数比重高,但由于学生生活面和知识面的狭窄;生活阅历少,生活感受不丰富,加上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对写作没兴趣。因此,如何具体指导学生的作文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写作兴趣,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在写作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学生对作文“敬而远之”,一提写作文就一筹莫展,唉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提不起兴趣,没有动力。好学、乐学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而如何才让学生好学、乐写呢?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缺乏教学的艺术,命题时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慢慢地,学生内心诉说的欲望,言语表现的欲求,活生生的被扼杀了,丧失了对写作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从“苦”和“烦”解脱出来,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舒,从短文小事出发,写清楚,再写“大事”,大事内容丰富,短文自然就可以写成长文,学生看到自己写的长文,自然高兴,兴趣也就渐渐浓厚了。作文训练自然就进入良性循环,作文水平也就水涨船高。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

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见深入生活,采集自然与社会的信息,积累丰富写作的素材,这样才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贴近心灵、有魅力的作文。

1、学校和教师要尽量创设阅读条件,丰富学校藏书,班级开设读书角,每人定期带几本书,学生间互换书籍读书,鼓励学生遨游书海,博览群书,吸取前人智慧精华,开阔思路,活跃文思;

2、组织学生每天定时看央视的新闻联播,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大事,看习惯了,就能看到新闻以外的东西,看到道理,看到机会,一边做到博闻,一边锻炼分析力。学生积累了素材,练就敏锐观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少年智而国强。

3、借助互联网了解社会动态,做到足不出户,天下尽览。看书随时摘录好文、好词、好句,做好读书笔记,学会积累,看完后可举办文学作品欣赏讲座,通过出墙报,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作文竞赛,日积月累,必能掀起读书热潮,学生喜读、乐读,作文水平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活作文之源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活作文之源。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建议学学老舍的方法:“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在学校里,可以观察各科老师的不同风采,观察你身边的同学上课,自习,下课中的神情百态,传神的描述出来就是一篇篇丰满、新颖、别致之作。

生活的积累,不一定都要到名胜古迹,深山险峰去才能积累生活的体验。农村的学生,可以立足于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在乡土中寻找素材,抒写农村特色,农村生活清苦,但是风景美丽,空气清新;和玩伴掏鸟窝,摸鱼,打田鼠,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比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就写出了不少农村趣事。城市的学生可以观察高楼大夏,熙熙攘攘的人流,游乐场的欢声笑语,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深入思考,不同心境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思考生活,升华情感,可以是社会动态,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写作时才能“有米可炊”。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出个性风格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可写自己的瞬间感悟,小草的平凡,牡丹的华贵,也可叙说自己的情感故事和内心的烦恼,或是摘抄优美文段、句子等。与此同时,表现形式上鼓动灵性与真情实感的描述,可以草根,但有血有肉。作文体裁可以是日记,周记,也可以是随笔,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保持练笔习惯,日记可以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把平时不敢对外人说的话记在里面。随笔是学生自由抒感的平台,不要求字数的多少,不要求体裁,当成是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也可以是对优秀文章的借鉴模仿。当然,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从心理上学生表达了情感,同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这样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写作习惯。

总之,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是个逐步改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积累,并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感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舒,只有这样才能慢慢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的难题,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 《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2]农怡程. 《浅谈学生写作障碍的消除》.[J]. 广西教育,2009,8B.

中学生好词好句摘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26-02

一、引言

高中已全面实施新课程,学生在初中阶段使用的教材和高中的系列不同,就出现了词汇的不衔接、教材体系的不衔接、教法和学法的不衔接等问题;很多学校初中、高中分开办学,初中教师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而高中则更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初高中教师彼此不熟悉对方的教学情况,也导致衔接问题进一步加剧;教师从传统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教学方法到新课程理念,也需要一个过渡期;初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存在较大差异。高中一年级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一年,学生能否在这一年中顺利过渡,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二、那么,如何解决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尽快了解课标、教材和学生

教师在开学前要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对比高中新旧教材的编排思路和体系,同时翻阅现行的初中教材,积极参加各种新教材教法培训,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行为习惯等情况。

(二)关注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英语教学形式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师生关系和心理负担是很不相同的,初中生比较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高中生的思维具有较高概括性和抽象性;初中生表现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而高中生在个性上追求独立人格;初中生好问,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高中生爱面子,课业负担又重,学生不好问,而问题又没有得到解决,自信心不足。

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要宽容学生;要掌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了解他们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找回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在高一第一学期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摸底考试,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初中英语掌握的程度,并分门别类,同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做好填平补齐的工作,夯实英语基础。

1.抓好音素和读音规则的复习。

只有掌握好音素和读音规则,才有可能读准单词和句子,并形成初步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开学后的前几周要给学生再次复习一遍48个音素和音节知识;复习读音规则,对学生进行语调、重读、弱读、连读、爆破等的训练。

2.帮助学生过好汇词关。

汇词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教师可以把初中所学过的1500多个单词和200多个短语重新整理,让学生集中强化识记,然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查;还应教会他们有关构词法和记单词的方法。初中英语单词比赛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可在每个周日晚自修第一节前十分钟进行,要求学生周末回家复习。测试内容是每两个单元一次,每次50个单词、短语,并公布每周竞赛结果。这样学生有成就感,也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3.强调字母笔顺和书写格式

加强对26个字母、单词和句子的书写格式的训练,可让学生参加英语书法比赛,并将获奖名单及其作品在校宣传窗张贴,加以表彰,以养成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4.以练习来促进语法的复习

教师可以把初中所学过语法穿插在各章节中进行复习,通过适量的练习来发现学生的语法缺漏,并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掌握为止。

(四)教法过渡,学法指导

1.做好初高中教法的过渡

初中的教学,以句型教学为主,一般是采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方法;而高中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应采用听说领先、读写为主的教学方法。

听说领先是以听说开路,听老师讲,听录音,听广播,听电视;还要设计和模仿各种接近实际的情景让学生练习口语,在课内讲、在课后讲,俩俩对话,小组讨论等。

读写为主的原则要求学生必须读熟每篇课文,认真学习文章里的好词好句,背诵其中重点句型、重要段落,让学生养成读的习惯,读得多了就能获得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信息,并形成语感;而有了语感,听说和写作水平也就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2.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

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较弱,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进入高中后,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式,非常被动。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指导学生预习、听课、记笔记、做作业和复习等的方法,培养学生新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1)预习的习惯

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也有粗放的要求,但到高中,随着英语课文的加长和加难,

如果没有搞好预习就适应不了课堂的教学进度。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精心指导,逐步规范要求,使其达到预期目的。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作预习笔记,即把所预习的东西写成有形的条目,把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记下来,这样便于检查和落实。

(2)听课的习惯

初中英语内容较少且较简单,即使课前不预习,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基本上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的内容较多且较复杂,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要思维活跃,积极地提问题和回答问题。

(3)记笔记的习惯

初中学生在听课时往往把注意力大多放在记笔记上,这样听课的质量就下降了。高中的正确的方法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的讲解,力求听懂,稍微记一些重要的或不太懂的知识。

(4)完成作业的习惯

初中学生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任务居多,而对口头作业、看书、课外活动等到不够重视。高中学生的作业不仅是指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还包括扩展课外能力的非书面作业,有时扩展课外能力的非书面作业要比书面作业来得更重要些。

(5)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初中学生很少使用英语词典,就是有也是很小的,且不是英汉双解的;高中学生则要培养自学能力,因此要指导学生选择一本大本的英汉双解词典,在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后可以自己查字典求得答案;同时自备一本好的英语语法书,经常翻阅。

(6)阅读课外书报与摘抄的习惯

初中英语教学一般还只限于课本,到了高中阶段,英语阅读能力作为一个侧重培养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英语读物,随时阅读,做好摘记。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把重点放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上,同时做好摘抄的方法,重点关注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对文章的看法。

(7)写日记的习惯

一开始务必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随着词汇的增加,应鼓励学生朝着使用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的方向过渡。

(8)整理错题的习惯

对每次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都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整理,并用彩色笔加注,把错误原因弄明白,以便对症下药,从而提高改错的自觉性,这样,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就会得到及时解决。

三、结束语

高一和初三同属中学教育中基础阶段,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基础阶段的继续,因此,我们要不懈努力,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从而为日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娜.从初中到高中英语学习策略的转变与培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2),2-5.

[2]黄志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和发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3),29-31.

[3]姚生军,邢君.高一新生英语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0),26-30.

[4]邵艳红.探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2),40-43.

上一篇: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初中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美文摘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