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0:52:06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1篇

一、抓“熟”

指的是要善于选择最熟悉、体会最深刻的角度写议论文。一则或一组材料,涉及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家庭、不同阅历、不同知识面的考生来说,熟悉的程度就会明显不同,而选择一个最熟悉的角度来展开议论,就能比较深刻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对材料议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达到最佳程度。

如一次考试作文为考生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拔牙》―牙医不小心拔掉了病人的好呀,留下了坏牙,要求学生写篇议论文。由于议论的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就要根据“熟悉”的原则,有所选择。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工作马虎有感的考生,可以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写成思想评论;对现实生活中成绩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对立关系感触较深的考生,可以写成哲理评论;还可以从改革的角度,写成时政评论等。这样选择不同的角度都是切合漫画内容,符合作文要求的。

二、抓“新”

所谓“新”,就是根据要求,选择人们很少选择的角度来作文,给人以出奇制胜、新颖别致的感觉。就学生平时作文来看,如果要求写议论文,则大部分学生都是选用一两个角度来写,写出的内容缺乏新意,大同小异,阅读时给人疲倦感,当然不会得高分。因为多数学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从材料的字面意义或本意出发的,就事论事,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得高分。

如果能改换一两个角度,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获得较高的分数也是不言而喻的。仍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不少考生都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批评给患者做手术不负责任、粗心大意、去好留劣的错误做法,但都是这样写,就难免千文一面了。而有的考生则独辟蹊径,从当今社会改革人事制度的角度行文,批评某些单位“革掉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革掉了优秀人才”;保护了哪些畸形变态的“低俗文化”,庇护了“碌碌庸才”,触及的主题很深刻,令人深思警醒,给人以新奇的创意。这样的作文,比较容易得高分,应该肯定“出新”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要“小”

从社会大角度来论证某一个道理,难度也较大,一般人不容易写好,因为它涉及面太广,一般人并不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作为一名中学生,就很难把握住度,至少写不深刻,要想使论证的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有话说,最好以“小”取胜,通过细小的角度,看出具有普遍的问题,即“小中见大”,选择的角度小,反映的主题大。还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如果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批评给患者做手术的少数医务工作者,这虽是材料的本意,但职业道德是个范围很广的话题,泛泛而谈的话,很难写深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举教师批改作业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作对的作业判错,将做错的作业判对,从这一小角度出发结合漫画,可以谈教师应当如何工作,怎样具有责任心?

或者再由漫画联想,从种田的角度来写,农民在田间除草时如果三心二意,将禾苗除掉,留下稗草,良莠颠倒,去掉精华,留下糟粕,那么秋季将收获什么?没有收获将如何生活?还可以联系市场经济,从商人经商的角度去写,不法商贩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以此品当精品消售给人们,赚了昧心钱,这种行为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例子,选择的角度都是比较小的,但写起来反而有许多话说,也有利于思路的展开,更容易揭示文章的主旨,如果是考场作文,选择小角度更容易写出好文章。

总之,考场写议论文一定要掌握方法,一定要选择一个最佳角度。只有这样,作文才能得高分。我希望上述三法,能够给同学们一些帮助。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2篇

生活中时常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我们对每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我们作文中如能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它写入文章,就属于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了。

我们在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因为“一事一议”属于给材料作文,所以写好“一事一议”的第一步就是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或词语认真分析,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只能算读懂了材料,要发表议论还需要在读懂的基础上推进一步,即针对材料的全部或某一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一事一议”的论点。一个材料有时可以提炼出许多观点。同样一个材料,由于提炼的观点不同,便会出现论点不同的文章,因此在提炼观点时,应选择最佳角度。

二、拟好题目,力求醒目。“一事一议”的作文一般都是没有题目的,需要我们自己来拟。

我们拟题时要注意紧扣论题,力求醒目。要尽量防止拟题的平泛,人云亦云;也要尽量防止拟题大而空。

三、写好开头,简明扼要。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然而开头又是关键。写“一事一议”的开头,必须紧紧扣住所提供的材料内容,文章的开头首先要概述材料,然后根据它的意义或教训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文章的论点。这部分用的笔墨不宜太多,否则喧宾夺主。初学写“一事一议”的学生常犯的毛病有两个:一是先将材料从头到尾抄一遍,这是要求不允许的;二是在概述原材料时,抓不住重点,抓不住关键的语句,意思表达不清。以上两个毛病均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差。因此,在概述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语句,力求简明扼要。这才有利于观点的提炼。

四、紧扣材料,合理论证。在论证中,要紧紧扣住这个材料阐明观点,议论的内容要具体、集中。可以联系现实将议论向深广展开,但不要脱离原材料空发议论或使论题转移。

【病文展示】

我看中学生高消费

刘 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这些人出门打的士,穿名牌,吃的要贵,用的要高级,他们只讲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中学生们在吃、穿、娱乐方面的消费要求很多,比成人的支出毫不逊色,且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开头摆现象,引出下文的写作,这一点很好。)我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点出自己对这类事的看法。下文也应着重突出“极不适宜的”的原因。)

纵观现在我们身边中学生高消费情况,以以下现象最为突出。(下面又是摆中学生高消费的现象,这里与第一段的内容有明显的重复。)

一是很多学生乐于搭伴用餐,大吃大喝并且零食不离嘴。很多中学生喜欢几个同学吆五喝六地一起吃饭,他们觉得热闹又时尚;有些中学生效仿成年人喝着啤酒和高档饮料,边喝边侃。喜欢吃零食是当今中小学生的又一特点,他们喜欢吃一些流行的新、奇食品,这些食品其实并无营养,是典型的“垃圾”食品,但因为广告打得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的购买。(这些现象只需在开头点出即可,目的在于引出事例,而应把重点放在我们对这事的看法与态度上。)

二是一些学生为了摆阔,现代通信工具随身带。现今中学生移动通信工具使用率逐年增高,尽管大多数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上课质量,不允许学生带通信工具到学校,但很多学生还是悄悄地怀揣手机或小灵通入校。移动通信工具成为当今中学生摆阔、显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是一些学生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崇尚品牌。他们追求时尚,崇尚时髦,喜欢穿品牌服装和鞋子是现在中学生的又一特点,有些学生甚至不是品牌不上身。相信如果不是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他们的衣着消费还会更高,支出会更大。显而易见,部分中学生高消费的出发点在于仿效富裕人群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是否拥有某些物品成为他们显示自己的标志。

中学生高消费在目前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不合适呢?没有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这样的观点也就没有说服力。)我们应杜绝这种现象。

【评改指津】

本文能从现在中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按第一段的思路来行文,而是中途改道了。以后的三、四、五段大写特写目前中学生高消费的种种表现,这显然是“叙”而不是“议”了。

建议在升格本文时,多写写自己对中学生高消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认识,既然作者认为这是不合时宜的,就要说说为什么不合时宜,要注意用合理的事例与道理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让别的同学能够接受你的观点。

【升格佳作】

我看中学生高消费

刘 佳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这些人出门打的士,穿名牌,吃的要贵,用的要高级,他们只讲铺张浪费,不注意勤俭节约。我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由现象入手,进而提出论点,观点鲜明,引人思考。)

说高消费极不适宜,首先它不符合我们如今的国情。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一些边远地区的少年儿童没钱上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消费是行不通的。(先从主要的方面来分析,说理透彻,让人信服。)

我不提倡高消费,是因为高消费还是一种腐蚀剂。它使青少年挥霍别人的劳动果实,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辛勤劳动的基础上。有些青少年为了要一双“耐克”苦求爹妈,这对那些拿工资的家长来说,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学校中上课是不创造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珍惜别人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适宜播种理想的时候,切莫沉醉于追求物质享受,折断自己理想的翅膀。(从青少年自身上来分析,使得文章很有针对性,很能引起青少年学生的深思。)

香港的“船王”包玉刚家财万贯,却依然以俭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车上下班。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样一个亿万富翁,买一辆小汽车又算什么,何至于“抠门儿”到这个地步?其实他并不是吝惜那几个钱,而是时时告诫自己切莫贪图享受,追求奢侈生活。烈士有这样一句话:“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由此可见,事业离不开俭朴。(运用事实与道理论据相结合的方式,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

今年的“两会”已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会场全部采用节能光源,减少照明用电。我们从这处细节中不难体会到,我们个人的事业想有所成就,我们的国家想要强大,我们的社会想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提倡俭朴。尤其是中学生,应该反对高消费。(既总结上文,又回应开篇,使得文章结构圆合,主题鲜明突出。)

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较符合“一事一议”的写法,文章在开头首先引出了要写的“事”,但这里的“事”不是某一具体的事,而是一种现象――中学生高消费的现象。在第一段中作者简明扼要的叙述了“事”,然后引出对事的“议”,认为这是极不适宜的。接下来重点论述了 “不适宜”的理由:一是高消费不符合国情,二是高消费是腐蚀剂,事业成功离不开俭朴。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3篇

当今社会是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消费社会。“文化快餐”,不论是褒还是贬,毋庸置疑的是它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也进入我们的菁菁校园。口袋图书,缩微名著,Q版西游,戏说水浒,网络文学等等。文化快餐确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要求,使人们以轻松的方式、简捷的过程了解了某种文化。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它只能是文化辅料,我们还需要一些高尚典雅的文化“正餐”。否则,我们的文化结构里,一定是“贫血”的。

文题示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脍炙人口的“文化散文”刚一问世,立即就风靡全国,被称为“余秋雨现象”。有的人将其散文比喻为“文化快餐”。21世纪,著名学者易中天和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演义》和《于丹〈论语〉心得》,声名大震,风靡全国。又有人把易中天、于丹的讲座和作品斥之为“快餐文化”。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家长、老师指定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读。反过来,他们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快餐文化”的读物却格外青睐。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他们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学时代读那些大部头名著呢?到底如何看待这个令老师头疼、家长担忧的文化现象?

请以“我看文化快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方法指津

上述两题,第一道关键是审清材料的内涵,余秋雨、易中天和于丹,他们的作品算不算快餐文化?所以观点确立需要有个肯定或否定。第二道是话题作文,谈谈对文化快餐的看法。反正是三种观点:文化快餐的“利”、文化快餐的“弊”和文化快餐的利与弊。不管何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以从“文化快餐是什么”“为什么要文化快餐”“怎样消费文化快餐”等角度构思写作。

例文借鉴

“文化快餐”利弊说

快餐店虽然是中国都市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一则方便,二则便宜,三则可以提供基本的热量和营养。就像吃了总比饿着舒服,知道总比不知道强。对于进入飞速运转的新世纪的人们,文化快餐也是如此,它为当下患有文化饥饿症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精神“快餐”。

校园“文化快餐”也成为青少年学生中的“阅读时尚”。他们阅读中外名著缩写本,学习古诗词只熟诵“名句”,看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看影视剧版的名著戏说演绎,看动漫、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并未能真正落在实处。因此,要求青少年学生静下心来一本本地阅读中外名著,品味精品图书,确实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再者,在现代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氛围中,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也必然分散着学生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快餐”在一定程度上正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以“缩写”“戏说”的影视剧、广视角的“网络文学”等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的严重匮乏,来舒缓一下绷紧的神经,应该说也不无益处。况且像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讲解浅显风趣,结合当下实际,联系现实人生、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咀嚼回味,虽带点快餐的味道,但也的确是一种简单惬意的文化享受,不受学生喜爱才怪。这是一种文化的普及,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文化快餐”又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危害性。“文化快餐”之于“精品文化”,犹如零食之于正餐。零食虽然也能充一时之饥,但长期以零食代替主食必然会伤及脾胃,影响健康。“文化快餐”传播的知识不仅良莠不齐、真伪参半、一鳞半爪,且很少具有丰富严谨的学术内涵、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多为消费性、娱乐性的“泡沫文化”,不可能稳定长效地给青少年学生以健康的精神滋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人文知识。长期沉湎于“快餐文化”,难以养成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品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气质修养,甚或影响着学生健康的人生观的形成,这又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要想让青少年学生真正从“快餐文化”中走出来,首先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充分的业余时间。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懂得鉴别,热爱名作,培育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欣赏品位,让文化正餐和文化快餐交替进行,提供更多的精神养料,全面均衡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亮点综述】

本文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辩证说理,谈清对文化快餐这一文化现象的正确见解和评价。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议论有深度,显示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二届重庆读书月拉开帷幕,重庆市委书记要求重庆人要“多读点经典餐”。他在为《读点经典》作的“序言”中说:“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把《读点经典》小册子称为“维生素片”,“有如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

“读经典、看精品,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营养”,这是多读经典精品的好处。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构思立意“多读经典,受益一生”。当然可以多角度思维,如读书是自我提高等等。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礼记》中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也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写作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怀哲行走在非洲贫瘠的土地上,史铁生行走于精神的广袤领地。陶渊明行走于田园,追求的是一份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安顿;孔子行走列国,只为恢复古礼,实现自己的理想。

请以“行走”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我的写作提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46-01

学好语文,从阅读开始。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选入课本中的文章是精华中的精华,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1.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们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学生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会如饥似渴地去主动地学习钻研。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应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任何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应建立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个基础上。学生的认真思考、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是自觉主动获得知识的前提。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复习旧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也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导入新课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驱使下学习课文,效果很好。同时好的导语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课堂而言,精彩的导语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设计激情的导语,或设置悬念引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学生对多媒体也非常感兴趣。应此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文章,例如一些说明文,可采用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汲取了营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教师也要适时的表扬,不要吝啬赞美之词,激励学生,使之深入到阅读中去。因为表扬与激励也是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又尝到了阅读的甜头,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产生了,语文也就简单了。

2.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从古至今,阅读教学耗时最多、用力最大收获甚小。这种现象一直困扰这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指导,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帮助同学提高学习效率。还记得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阅读,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单元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首先应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再次,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从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教给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语文阅读不超脱字、词、句,因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对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显得至关重要。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材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和知识点。例如初中教材中的议论文知识点,分散于几个单元中进行教学,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议论文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都是零散的,难以形成完整体系。因此,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将分散于各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议论文的整体概念,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如先让学生弄清议论文三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明确,三要素与议论文结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弄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白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再让学生明确议论文论点提出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论点的位置可以放在段首,也可以放在段中,还可以放在段末;而论据则要让学生明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论证方法可分为立论、驳论,知道立论是正面讲道理,多采用举例、讲道理的方法,有时也运用比喻、正反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而驳论是驳斥错误、反动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式,多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归谬法。这样,使分散于各单元的议论文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将分散于各单元的记叙文、说明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

3.学生自觉与教师的督促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仅需要学生的自觉,也需要教师的督促。系统的有规划的阅读,来督促学生。①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完成)②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周课外阅读计划》。(每周一完成)③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④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⑤坚持每周能完成一篇感想型、评价型读书心得或摘抄型、提纲型读书笔记,字数不限。⑥有条件的建立自己的书库,不断充实书目,并按类别编号归档。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44

写作是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文材料结合自己的思想进行创作的过程,其体现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是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写作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一、认识语文基础学习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迁移的依据。高中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因此,学生对作文文体的熟悉掌握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对写作文体进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传授,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教案的组织。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单纯依赖于教师写作课的讲解,并且,高中生一星期两节写作课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需要教师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教师在对教材文本中议论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对文本基础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且还要对议论文写作结构,写作方法等进行初步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避免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指导课中学生对新知识一无所知,这样不仅阻碍教师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学生能力迁移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文本所涉及到的基础语文知识和历史典故等内容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让学生以书本知识为点进行知识的扩充和完善,形成知识体系,为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多、历史典故多、诗词背诵数量大以及素材准备多并不能保证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各种知识的储备,但是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就无法真正派上用场,就是一推无用的材料,而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片段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文。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日常写作中培养写作表达能力。学生坚持记日记和写读书笔记都是较佳的保持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习惯。高中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于发生在生活周围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能够通过语言顺畅表达出来,但是,其课业压力和紧张的学习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日记的写作,缺少足够的耐力坚持每天写日记,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日记写作的督促,时刻进行监督帮助他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教师无法对学生日记进行批阅就无法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有效进行一对一的写作指导,而读书笔记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高中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因此,其在日常学习中对报纸、期刊文章的阅读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复述并对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书笔记是学生思想的结晶,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细心的批阅,让读书笔记成为教师与学生思想沟通和写作指导的重要途径。坚持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学生提高写作的有效方法。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积极性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阅读与写作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学生写作能力与学生的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学生学习紧迫,可供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不需要课外阅读的扩充。针对学生阅读时间少的情况,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的质量,让学生在高质量的阅读中感受思想的光芒,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心灵的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教学中,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看得比较重,在阅读方面体现为不希望阅读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但是,为了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长其见识,允许学生进行杂志和快餐文化的消费,我们说,杂志和快餐文化对学生思想深度的拓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帮助比较小,对其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没有多大益处。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指导这一环节应该加大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需求,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让名著深邃的思想引领学生深入汲取丰富的文化成果,而这样的阅读学习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作品的思想性和深度性,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故此,在语文写作指导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对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引导,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其积极性,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帮助和促进。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6篇

然而,变革的理念和现实的应对存在较大的落差,每年高考作文引发的争议愈演愈烈。作为一名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一线教师,对各地考题提供材料的价值取向和评分标准等带来的问题深感忧虑。作为机制成熟的议论水平测试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因其立足于考查和评价考生的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提炼观点或反驳某种观点的能力,考查客观理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意义或后果的水平,考查有效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建议的能力。其考查内容、考点、考查目标以及按等级评分的评分方式等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gre考试全称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系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简称ets)主办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考试的作文(全称叫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分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issue section”——present your perspective on an issue(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另一部分是“argument section”——analyze an argument(分析一篇论段,也就是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主要批评错误或片面观点。

argument部分其实就是找错题,攻击别人的论据、推理过程等。其实质是写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issue有点像中国的“给材料作文”,只是美国人给的材料都很有思辨性,都可以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考生需要自立门户,提出自己的论点,找论据来支撑(不一定是一边倒的观点,可以是折中的,比如某论断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不合理)。其实质是写一篇立论为主的议论文。issue和argument部分都有公开的题库,分别是241道和242道,考试的时候随机从中抽题,让考生写作文。

尽管gre考试是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它的测试更看重标准化的技术操作,而且它的“写作”和我们的“作文”测试的含义、目标及比重并不相同。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且作文占60或70分,实乃“天下第一题”,加之由于传统科举制度影响,其实质是综合地、全面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与表达、选拔与汰劣等诸多功能考查。而gre考试写作是大规模的为各国文化背景不同考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单项考试,它立足于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文选阅读之间建立联系,立足于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以便发展他们的写作技巧,立足于能够为学生走进真实的美国文化生活做准备。综观美国这几年来的作文试题,考核内容也如中国试题一样,包括了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内容只考学生观点以及论证的过程,而不考学生具备了多少专业背景知识,如果考生能从少量的事实就可以说服那些阅读者们,并正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各种论证的手段加以支持自己观点并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些能力才是检测者最为关注、所要检测的能力。gre考核内容、评价标准、试题难度和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发展趋势极为相近。故本文试图从对美国gre写作考试的特点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对我国高考议论文写作测试的启示:

一、人文阅读:gre写作命题内容的价值取向

美国语文教育十分重视写作教学。他们认为,当代学生需要在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方面具备很强的技能,表达与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学校培育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

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理解是gre写作测试历来的重点和热点。gre写作与其他考试相比,其话题的价值取向备受好评,以议论评价为写作目标,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哲学思考、宗教艺术、政治取向、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现象分析、人生价值观等,要求考生要能提出自己的论点并且加以深刻的分析和论证,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必须对一些哲学观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分析透彻、论证有力。同时对相关话题在知识储备上有所准备,否则将无从说起,无话可说。特别是gre写作中的组成部分之一issue写作,它和中国传统议论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要求契合,强调论据对论点的支撑,提倡积累和储备名人名家的典型事例,要求掌握一定的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广泛的人文阅读和素材积累,特别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名家事迹、精神象征、价值指引、榜样力量都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论据,需要考生去收集、储备相关的论据素材。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东西方是相通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所以阅读一些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社会政治等相关人文书籍,是写好gre立论和驳论作文的不二法门。

gre写作要做到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要求考生要有理有据,符合insightful(具洞察力的,有深刻见解)的标准。要达到这个要求,你首先要了解有关哲学的流派和主要观点,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不足知其新意;你才能借助它进行深入分析现象和问题,把议论分析上升到一点的哲学思辨的广度和高度,并对相关话题言之有理和言之有识。否则将泛泛而谈,隔靴搔,甚至不知所云。请看网络热传的gre考试issue部分的一道真题:

“rituals and ceremonies help define a culture. without them,societies or groups of people have a diminished sense of who they are.”译文:礼仪对形成某一种文化有帮助,不重视礼仪,就会削弱人们的社会归属感或群体认同感。

什么是文化视野下的ritual?传统和当下都有哪些被广泛认同的rituals?rituals是如何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有什么文化内涵或价值指向?被哪些群体接受并继承的?这个话题甚至已经涉及到宗教层面,东西方许多国家的礼仪文化和宗教或者节日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你对此理解不多或一无所知,你又如何下笔论述?

再看issue另一道真题:“truly profoundthinkers and highly creative artists are always out of step with their time and their society.”译文:真正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有高超创造力的艺术家常常与所处的时代、社会格格不入(应该包含领先或不被容于时代社会之意)。

谁是思想大师?谁是艺术大师?你对他们了解的程度有多少?这个题目,你需要掌握一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艺术大师的言论举止品性,分析他们不被时代和社会容纳的原因和意义。如果你缺乏对这些大师们的了解,你就无法写好这个话题。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才能言之有力。可以说,论据是写好gre的第一要义。这也符合我们提倡的“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的写作真谛。

二、逻辑思辨:gre写作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

据孙绍振老师在《高考作文题:中国与西方之差距》一文(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3期)介绍:gre写作的评分的基础是整体评分,其评分主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批判性思维,发展论点,符合逻辑,论据对论点的支持;2.文章组织有序,论题集中,演进自如;3.词汇丰富,句法变化灵活。美国作文题目不叫命题,而叫提示(prompt),他们把写作称之为讨论(discuss)和评论(comment);讨论和评论实质已作文体硬性规定。而且从他们的评分标准看,评分的价值取向明显指向思维逻辑、思考分析,gre写作实际是为写议论文而打造的。而中国各省的题目大多无关文体或不限文体。即使2011年福建高考明确规定写议论文,但命题者提供的写作材料仍然感性诗意,抒情浓郁,缺乏激发观点碰撞的因素或指向哲理思辨的启示。

同时,ets强调,评分是从作文整体入手的,而不是针对每一个角度单独评分。可能有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偏弱,没有我国标准里的“有文采”,但是只要能在其他两个角度上满足要求,照样可以获得满分6分。

再者,和中国的情况不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即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其中的写作部分考查的重点是考生逻辑(仅限于非形式逻辑)思维的严密/敏捷程度,思想的深刻性,以及组织适当的语言(考试语言为英语)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语言的华丽是加分项,但绝不是评分的决定条件(出题机构给出的考试说明当中有明确的规定)。我曾经写过的一些作文的题目如下(原文为英文,中文是我的翻译),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其本科生思想性的要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present your perspective on the issue below,using relevant reasons and/or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views.(写作要求:就如下论断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相关的理由和/或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the greatness of individuals can be decided only by those who live after them,not by their contemporaries.”(个人的伟大只能由其后世者、而非其同代人来评判。)

“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by laws and the legal system because moral behavior cannot be legislated.”(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是立法和司法系统无法解决的,因为道德行为无法用法律约束。)

在当下应试作文的导向下,我国不少高中生在高考语文答卷中表现出来的所谓“思想与情感”,只算是停留在“抒情童稚”阶段。

由于近几年中国的某些省份也大力提倡思辨和哲理(逻辑),强调生活和思想,这几年来突然流行起来“哲学范”,许多优秀作文中引用到的“荷尔德林诗意栖居”、“海德格尔”、“《瓦尔登湖》的××××”的次数已经数不清。由于平时的阅读教学和写作目标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尽如人意,在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言语和思想的考生中,大多数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读的书多、有才华、有底蕴”而引用,而不是真的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能支持自己文章的论点(至于引用哲学观点来“表达感情”,那更是令人无语了)。

加上某些地方作文评卷中确定的“发展等级”赋分达到20分,一些中学教师及考生认为,“发展等级”中“有文采”是比较容易通过训练获得的,现在高考作文以追求语言华丽、意境新妙为目的,而忽略了写文章的本真目的的倾向相当严重。造成的结果就是,高考满分范文中充满了浮华、浮躁的气息,而冷静全面深刻的思考、真正的真挚的情感流露、清新有趣的叙事越来越罕见。这样的趋势若延续,将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观察、思考自己与身边人身边事的能力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的能力。

三、gre写作对我国高考作文改革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当前,提供材料的价值取向和评分标准等相应方面改革滞后。我国高考命题及评价的导向离这个要求相去甚远。一些材料作文立意艰深或预设价值判断;评分标准过细过多,繁琐复杂;一些命题脱离学生实际,话题大而无当;评价过于看重形式,忽视文章内在逻辑等等。笔者多年参加高考阅卷,体会颇多。

(一)作文必须题目简洁明了,降低审题障碍

当前我国高考命题主要采取“新材料作文”形式,提倡“不预设主题”的原则。但实际上,许多作文价值判断指向明确,甚至单一,比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袁隆平的梦想”的材料,考生除赞美袁隆平的梦想之外别无选择。2011年福建约20%的考生作文成绩不及格(42分以下)与此有很大关系。许多考生未能从材料的所谓“核心思想”出发去剖析问题,均被判为偏离题意。因为实际评卷中,“符合题意”是首要标准。中国人对审题、破题、解题的重视是有传统的。正如章熊在《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定位》一文中论道:“我国一贯重视‘审题’,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这是与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相联系的”。因此,中国考生面临一个高风险的处境:一旦偏题或离题,则悲剧无法避免。前几年媒体炒作的全球中学生华文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南京师大附中费滢滢的遭遇就是如此。立意审题异化为高考评价的唯一因素,令多少考生泪洒考场。尤其一些省市的作文命题,命题者苦心孤诣,材料高深莫测,立意晦涩,貌似多元发散,实则无关宏旨。美国对待这个问题比较理性客观,立意仅是标准之一,只占一定分值。如果立意不符,在扣除相关分值后进行文章的其他评价,主要考虑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写作能力。

在现行的高考体式下,笔者强烈呼吁,作文题目或作文材料务必简洁明了,能真正引发思考,引发思想碰撞,尽量消除考试的审题障碍,让考试的指向不再一味纠缠于猜测题意,让考生在自由表达个性和思想方面多一点空间和时间。

因此,我们要提倡“不预设主题”的原则,无论考生从作文题材料当中选择哪个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也就是说只要考生作文不是非常严重的“偏题、跑题”,阅卷老师就不能“痛下杀手”,打出低分。即使考生没有从材料的“核心思想”出发去剖析问题,但只要有自己独特见解,并且议论时有说服力,一样也能得到高分。更何况真正好的作文提供材料实际并无预设的“核心思想”。

(二)高考作文内容应立足学生个人生活经验和文选阅读体验

高考作文命题写作应基于学生表达个人的思想、想象和经验,理解并超越他们自身的各种联系,探寻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要通过写作测试,促进中学作文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对他们所读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作出反应的技能,并且能够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综观美国这几年来的作文,它的考核内容也如中国的作文题一样,包括了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内容只考学生的观点以及论证的过程,而不考学生具备了多少专业背景知识。如果你能从少量的事实就可以说服那些阅读者们,并正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各种论证的手段加以分析,支持你的观点并最后得出你的结论的话,这才是完全打动考核者的真正实力所在。当然,因为无所谓有无正确的观点,因此,你的文字如何构思,用什么样的口气来写,还有用什么样的条理结构来进行,都是要下一定工夫的。并不是说,你随便写上一篇文章就ok了。

(三)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思想者应成为高考写作价值导向

美国学者提倡,作为教师,当他们帮助学生发生这样的转变:从他们把自己当作别人作品的消费者,转变成为作品的生产者的时候,教师便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使命。平时的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作各种类型的文章,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和呈现他们的作品。

高考写作应重点考查学生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技巧。写作能够帮助学生自己先明白这样一些问题:本文讲了什么,做了什么,它是否是成功的。写作中,学生能够整理自己的思想,权衡语言选择的结果和影响,并且使用这些评价对书面表达形式的作品“是什么”和“为什么”作出明智的判断。写作活动还要敦促学生形成像文学批评家那样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作文评分标准力求清晰易操作,以利于评卷教师掌握明确标准和公平判断

美国的gre写作重在考查考生的构思以及论证的能力,因此,如果你在文章里出现了某些小小的错误,或者是语法上的错误,审核者是不会在意的,这也无伤大雅。只要你不写一些过分的词,比如粗口,你的作文一般是不会被打入冷宫的。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新潮的学生,而阅读你作文的老师也是个新潮的人的话,那么你运用那些新兴的网络用词或许真的会打动老师的。

不管设计如何科学、精细,作文的主观性评价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把这个影响降到最低,应该成为作文评价标准和评分方式确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ets评价作六级等级的概括等级分评分方式,改变以精确到个位出现分数的形式,这样作文评分的信度及效度问题才有可能在合理的可控范围之内。已故著名特级教师陈钟?啪投啻魏粲跏凳庵肿龇ā?br> 美国有重视考试科学化、标准化、看重数据统计的传统。据有关介绍,美国ets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制定作文评价标准,在严格的统计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性的文字报告。在评价标准实际使用前,组织专门的教师进行培训,从标准产生依据到实际操作执行,让每个老师能充分理解和贯彻标准的内涵。阅卷结束后,专门的科研单位和专业人士将收集统计评价的实效数据与图表供研究分析,以此评价考试的效度等等。所有的数据分析都要通过媒体向大众公布,作为今后改进或重订的科学性依据。

另外,和我们文体不分评分一体不同的是,美国ets评价作六级等级的概括等级分评分方式是建立在议论文文体基础上的,其分文体确立标准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或许可以采取先概括等级评分再转换为分值的尝试。

我国的香港地区也采取类似措施:他们先根据有关条件建立试题专家库和阅卷专家库,然后组织教师专门培训,进行文体分类、相对等级评定等大体类似美式的做法。

近年来,面对各界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我国的江苏、广东、海南、上海等地开始启动了作文评价标准的改革和研究,朝简易化、整体化、分文体等方向迈出了一些小步子,但缺乏科学意义上的充分讨论,标准的产生过于仓促,标准运用的实际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在高考的评阅操作过程中,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加生评分标准仍然过细过繁,执行起来出现了与标准制定的目标、意图严重脱节的现象,凭经验、凭主观评判的评分模式并未有效改进,过去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五)高考写作应提倡并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并了解真实生活

有人批评中国高考作文追求宏大叙事,喜欢“代圣人立言”,其实这种批评并不靠谱。我们并不排斥学生对当下的观察、思考、叙述、评论,也不排斥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探索,只是我们反对走极端。家事国事天下事,风声雨声读书声,都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重点内容。观点只要真实理性,自圆其说。中国的作文喜欢看到孩子们正面的一点,如果写某些可能与大众认为的正面相反的观点时,就会被认为这样那样,自然就不会得高分。而美国的高考作文因为没有所谓的正确的观点,你不必向中国考生一样担心自己“观点不正确”,只要说服能力强,你就会得高分。高考作文可以促使学生对当下的关注,促进学生了解真实生活,思考并作出理性的评价。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7篇

作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学生要学会写哪些文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样使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一直是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都在研究、探索的大课题。

近年来,我们在现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原理的启发和指导下,以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试用义务教育新教材为契机,对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构建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改革试验,初步开辟了作文教学“有序、高效”的新路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做法是“构建目标序列”和“优化教学过程”两个方面。

一、构建作文教学目标序列

初中学生要学会写哪些文章?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并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初中作文目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为了落实《大纲》规定的作文教学目标,有效地克服目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上普遍存在的缺乏计划性、费时低效的局面,我们以新的目标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大纲,紧扣教材,将大纲规定的作文教学整体目标和教学方法,分解成若干个分目标、细目标,构建了一个互相联系、层次清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系统完整的初中作文教学目标序列体系(以下简称目标序列),结合教学实际,在全市55所初中学校5万名学生中进行了历时3年的试教,收到了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目标序列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体裁、应用文五类,每类又有若干个训练专题,每个训练专题又分为若干个训练点,每个训练点设计有目标要求,习作指导,例文评析,自析例文,习作选题五部分。其中例文评析附有眉批和总评,自析例文附有思考题3—6个,习作选题3—5个(详见案例)。整个目标序列一共分5大类,15个训练专题,89个训练点。总计安排习作指导104次,例文评析89次,自析例文89篇,自析思考题445个,习作选题356个。训练点按写作知识序列和教学规律编排,每次突出一个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可供初中学段各年级选用。记叙文一类,在小学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设计有记事、写人、写景、写场面4个专题,写好事件的关键情节、倒叙记事、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动静结合写景、有重点的写场面等28个训练点,旨在配合初一记叙文的教学和写作训练。同理设计说明文类2个专题9个训练点,主要配合初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与训练;议论文类2个专题9个训练点,配合初三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使用;文学体裁类6个专题35个训练点,应用文类18个训练点,分别配合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的相应写作训练使用。5类15个专题89个训练点,全部拟订了适当的训练目标和写作指导,训练目标成网络结构,纵横联系,主线清晰,构成了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系统、完整的目标序列。使用这个序列,可规范作文教学,使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由于篇幅所限,仅以目标序列第二类“议论文”为例,列表说明如下:

初中作文目标序列

(附图{图})

这个目标序列,是整个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集中体现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实施这个序列,可以有效地解决初中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然而,要将这个目标序列真正转化为学生作文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的写作技能技巧,还必须改革和优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科学的实际写作训练。

二、实施目标序列,优化教学过程

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理论指导与习作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过程。在日常的初中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讲与练脱节的现象。一般是“讲——写”两段式教学结构,即先由教师命题,讲授作文知识和写作要求,然后学生写文章。这样,使教与学割裂了,讲与练中间缺少了一个消化吸收形成认知的过程环节,因而学生往往有教师讲得虽好,而自己仍然不会写的困惑。我们在构建目标序列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理论指导,对这一“两段式”作文教学结构进行改革,试行“三段五环节”作文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基本作法是把作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认定写作目标——感知写作知识与技巧——形成写作技能”三个阶段,具体方法步骤是师生共同参与,实施连贯的紧密衔接的五个教学环节,即“教师提出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简要讲解进行理论指导——师生共同评析例文,感知写作知识与技巧——学生自析例文,深化感知——学生选题习作,形成技能。可概括为:

(附图{图})

案例:第29训练点论点与分论点

教学过程:

1.展示目标

明确什么叫总论点,什么叫分论点,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学会用提出分论点的形式证明总论点。

2.习作指导

语文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又叫总论点。一般短小的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些比较复杂的议论文,作者还会提出其他一些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来支持和证明中心论点,这些论点叫分论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各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分别证明中心论点;另一种是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证明中心论点。

用提出分论点的形式证明中心论点,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各分论点必须是中心论点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中心论点是各分论点的统帅,分论点既不能雷同、重合或大于中心论点,也不能与中心论点无关而论述了另外的问题;二是要注意各分论点不能互相重复,采用的论证方法也应尽量多样化。

3.例文评析

“黄金宴”的思索

据报载,某“大款”财大气粗,为攀比摆阔,花70万元摆了一桌“黄金宴”。据说这种“黄金宴”所上的菜肴,都包了一层经过特殊加工的超薄黄金,看上去金光灿灿,满席生辉。读了这则消息,真令人为那位“大款”的豪奢之举拍案叫绝。但“拍案”之后,不禁又令人心中隐隐作痛:不仅仅为那被吃掉的能救助七千个失学儿童复学的70万元而心疼,更为那被吃掉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而痛心!

难道勤俭的传统美德真的已经成为该弃之的“敝帚”了吗?历史不曾媚俗,它让诗人教训人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由此可见,勤俭是一种治国、理家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的概括和体现,不但不应丢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首先,勤俭是兴国之本。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采访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了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看到了睡在上炕上,看到了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斯诺从革命家俭朴的生活身上,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本,胜利之兆。13年后的“开国大典”,证明了斯诺先生的“东方魔力”说。其实,这种“魔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秦时的大臣由余也说过:国“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如果说凭摆几桌“黄金宴”显显阔气,出出风头,就能成就事业,那岂不是无稽之谈。

其次,勤俭也是治家之道。治家与治国同理,也可以套用由余的话说成“家以俭兴之,以奢败之。”像那位“大款”,花70万元摆一桌“黄金宴”,也许在经济上败不了家,但不知他想没想过,他的如此“豪举”会给儿孙后代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人调查了某地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为“奢门”,真可谓“奢门多败子”了。由于这些家庭片面追求“超前消费”,不重视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得这些青年不爱劳动爱虚荣,不讲贡献讲吃穿,为填欲壑,走入歧途,陷入法网,成为“败家之子”。从这个角度讲,欲使家道兴,勤俭不可弃。

第三,勤俭还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失掉了勤俭的原则,奢侈就会乘虚而入,甚至会被贪欲引向犯罪的道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手大脚惯了,滑入了奢侈的斜坡,那道“廉明”的防线很快便会被冲破,而一发不可收拾。如果说那位“大款”花的还是自己的劳动所得,那么,某些国家工作人员甚至是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慷国家之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任意挥霍民脂民膏,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党的形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数家珍而遗珠,弃勤俭如敝帚了。所以说,勤俭是砺志砥,是防锈剂,是养成廉洁清明美德,抵制糖衣炮弹袭击的有力思想武器。从这个角度讲,勤俭仍然是丢弃不得的。

《“黄金宴”的思索》,这题目也许是个热门,但我绕来绕去,竟又绕到了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上。我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国之宝、传家之宝,就像陈年的佳酿一样,年岁越久,就越醇美,即使到了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将来,也不应看作是过时的东西,何况在我们大多数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当今!让更多的宝贵资金用到发展社会经济,创造社会财富上去,种种为追求享受、显豪摆阔、淫逸奢靡的“黄金宴”可以休矣!

以“黄金宴”引题,语言简洁,话题火爆。

一个“心疼”,一个“痛心”,破题入。

引用诗人名句,指出了“勤俭”的深刻内涵,提出了“勤俭不应丢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中心论点。

以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俭朴的生活作风为例,论证“勤俭是兴国之本”这一分论点。例证准确有力。

由兴国谈到治家,以大比小,提出“勤俭也是治家之道”的分论点。运用“奢门多败子”的反面例证,强调勤俭不能丢。

论过兴国、治家之后,又从做人的角度提出“勤俭也是做人的原则”的分论点,层次何等清晰!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我国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我国的英语教学强调“听”而忽视“说”,重视“读”而轻视“写”,造成学生能力严重失衡,写作能力亟待提高。本文试图从语言教学的图式理论出发,来探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图式理论简介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32年,英国格式塔心理学家Barlett,F.C.(1932)在其著作《记忆:对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映或经验的积极组织”。这种对过去的反映或经验是有组织的并易于驾驭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活动中起作用。后来瑞士心理学家Piaget将其引入心理学领域,演变成了一种用以解释认知心理过程的理论。图式理论的完善得益于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D.E.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1980)认为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其对于新信息的理解,因而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是设法将其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促成对新事物的理解。因为图式是在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来源于多次重复并通过部分特征激活,使图式得以不断补充、完善和修正,所以它被广泛运用于解释语言行为以及外语教学的多个方面的心理过程。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写作是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并有目的地进行交流的工具。虽然近年我国中学生总体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学生们仍旧缺乏对英语写作的兴趣,畏惧甚至厌烦作文训练。可以说,对于中学英语教学而言,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难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苦恼,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对于写作任务的布置和完成,往往敷衍了事。怎样改进教学方法,迅速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

三、如何丰富学生图式,改进写作教学

依据图式理论,写作过程主要是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与输入信息相互作用、匹配的思维过程。那么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丰富学生图式,改进写作教学呢?

(1)注重学生语言图式的积累

语言图式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激活有关的图式,使图式中的空位得以填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对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的掌握和使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学生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能力,用丰富多样的练习奠定学生的语言基础。

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教师们可以把遇到的生词与以往所学的近义、同义词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对比它们在语意、感彩、搭配以及位置分布上的差别,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写作选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词汇的同时又在他们头脑中建立起新的图式。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综合使用不同句子类型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英语句子类型从结构上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复杂句,从功能上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关世民,2008),还要加强英汉语言对比,避免汉语思维定势的干扰。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它们在遣词造句规则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英语在描写情景、表述时间、位置时通常遵循从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再例如,汉语中,“这本书我看过了”、“房间他已经收拾了”、“鸡她不吃了”这样的主题提升句(topicalization)或双主语句随处可见。而英语陈述句里,一般不能把宾语前置于句首,像‘This book have already read.’和‘The room he has tidied up.’这样的句子是违反常规的,它只能在特定语境里使用(范谊,2002)。这种汉语写作图式对英语写作产生的负迁移使得学生常常因语法不正确或语序混乱而造成表达上的歧义和错误。教师要使学生用英语思维来构造英语句子,才会避免出现表达上的歧义和错误,才能做到地道地使用英语。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上下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并提供相关例句和练习,带领学生分析复杂的句型结构,讨论单词的各种衍生和变形,适当渗透构词法方面的知识,指出各种搭配与特殊的用法等等。

(2)加强内容图式的充实

内容图式是作者自身已有的背景知识图式、写作需要的充实内容与适当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内容图式中对写作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图式,文化因素对语言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不等于语音+词汇+语法,它还渗透着该民族的文化。现在的中学生用英语写作,表面上还停留在“中文写作+翻译”的阶段,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中学生还没有掌握英语的思维方式,头脑中缺乏写作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图式(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表达就会出现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出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经验和体会,建立关联。同时,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也可以依据文化背景的相关性将有联系的文章集中到一个部分讲授,强化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再者,语言图式、内容图式的建立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输入,教师应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和顺应理论,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越来越丰富,贮存的语言知识组块越来越多,这样就越能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形式图式并创建新的形式图式

由于中西方在哲学观念上的差异,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也存在着差异。汉语讲求模糊性思维和归纳式的论述方式,行文的结构也是逐渐递进、中心在后的形式,而西方哲学讲求“形式逻辑”式的思维和分析的论述方式,文章的结构是观点在前、分析在后、逐渐细化的形式。

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和结构的差别使我们在讲授英语作文时,首先要让学生透彻了解中西方在哲学观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然后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中西各自的语言事实,深入细致地理解和运用各自的语言,从而创建与英语写作相关的语篇图式(曾清,2009)。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来说,可以通过传统的范文分析与仿写来实现语篇图式知识的创建。例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10 Unit 4中的Project: You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一文,其结构和思路分析如下:1.首先提出知识产权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引起读者的注意。2.然后分析保护知识产权的理由(The reasons for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3.接着提出我们面临的盗版问题(The current problems of piracy that we are facing) 4.根据以上情况,给出解决办法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以上结构图式(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是中学英语阅读和写作中的有关议论文的常见模式,在教材中多次出现。笔者认为教师应重点介绍常见的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四种文体,强调四种文体的用词特点、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阅读前讲授该种文体的具体写作要求、要素和特征,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总结分析,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通过灌输写作要领摒除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这样既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阅读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能力

在写作中,清晰准确的形式图式是“外观”,而内容图式是“内涵”。拥有大量的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并能成功激活它们,是成功构建英语文篇的关键。仍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10 Unit 4中的Project为例,学生阅读了该文章以后,就了解了一些有关知识产权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教师对该议论文谋篇布局的分析则是介绍了它的形式图式。而就微软公司2008年10月决定对盗版软件的使用采用“黑屏”的措施是否有必要的话题进行的正反辩论,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和他人对微软保护知识产权的看法运用“自上而下”的认知方式填充这个题目的内容图式,老师可指导学生分为两组:A小组为微软公司的代表,B小组为网民代表,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进行讨论。这就涉及到口语表达的形式图式,学生需运用“自下而上”的认知方式对所讨论细节分析整理,然后用得体的口语方式将其结论陈述出来。最后在成文时按照提纲所要求的正反论证三段论的方式,将微软观点(1.公司投入资金研究新产品,应当获得利益回报。2.盗版软件让该公司每年蒙受几十亿美元的损失)、网民观点(1.正版价格太高,微软应考虑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用户消费能力的差距。2.微软公司应当采取正当的法律手段反对盗版,但不能侵犯消费者隐私。)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自己拟定内容,列举两到三点)结合起来,选择更加适合书面表达的词语,形成一篇结构紧凑、用词合理的、有个人观点的文章。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成功构建出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新的组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的核心作用就在于让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与写作对象联系起来,它对于改进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注意用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保持写作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的图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英语写作教学改变学生单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引到他们构建和扩充自己的图式知识。这样,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Bartlett,F.C.Remembering [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Rumelhart,D.E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M].Hill2sadle,NJ: Lawer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

[3]范谊主编《英语学习方法指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 关世民,中学英话写作教学薄弱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J] 2008年第2期P30-33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9篇

比喻就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棒”

比喻是作文的魔杖,是作文的神水。事物、现象或道理不好讲解时,打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巧喻而理至”,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运用喻证法须注意两点。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劝学》就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比喻来论证论点。旬子堪称雄辩奇才,他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比如,冰与水的关系,木与绳的关系,远行要坐车马,渡河要坐船,千里马与驽马,蚯蚓与螃蟹,等等。这些信手拈来、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事物,进而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古人师旷为劝晋平公学习也有一妙喻:“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记得我在上这课时,同学们起初未解其意,不知这一组比喻妙在何处。我于是点拨了一下:初升的太阳、正午的阳光、蜡烛的光亮分别给你什么样的画面感?由这三者的特点可知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的学习能力是很相似的,所以说师旷作的这个比喻很准确很形象,对晋平公有很好的说服力。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如下面的比喻就抓住了本体喻体的特点,十分准确。

良知――灯(灯温暖、光亮,可以照亮世界,照亮心灵)

人生――白纸(白纸空白、单纯,要去填写,要去充实)

生命――歌曲(歌曲有低缓,有高亢,要从容吟唱)

精神――丰碑(挺立,不朽,可以感召后人,引领来者)

当代著名作家马德的一篇精美的议论性散文《不如优雅》中也有贴切的比喻。

人这一辈子,难免会遇上几个坏人。就像在一条里巷中走着走着,突然窜出一条恶狗来。来了就来了,不必怕!有时候,最多也不过是吓你一跳。你尽可能且战且退,当它只剩下远远的狂吠,而你仅仅是跑丢了一只鞋子,记得要告诉自己,你已经是胜利者。

人这一辈子,也难免会遇上一些厄运。就像隔墙一块砖头扔过来,“哎哟”一声,你蹲伏在那里,疼得半天缓不过劲来。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活着活着,会突然打击你一下子。更难受的是,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四顾茫然,什么也看不到。

像这样的表达,读者看了,可能都是会心一笑,绝不会认为枯燥。究其原因,形象的比喻让人心领神会。生活中见得多了,在文章中又见到了,岂不是遇上了“老朋友”?没有陌生感,就像自己写的一样,当然大感亲切。

举例论证中写人多写细节

议论文中写人与记叙文是不一样的。记叙文追求形象丰满,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写人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道理,所以应当简明形象。但就是那三言两语叙述人物故事,我们也不能完全机械,毫无感情。2014年江苏高考有一篇议论文受到阅卷组长的高度评价,认为结构好、语言好。以下为选取段落。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考生在这两段中谈到了爱因斯坦与苏轼的青春姿态,以高度凝练的笔法抓住了名人身上细节性的东西,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二者的生动形象,令阅卷者会心一笑,过目难忘。

低下头来看看动植物

演绎世界的不仅仅是我们人类,动植物身上也有让我们思考和敬佩的特性。从阅卷人的角度分析,一次试卷批阅下来,看到写人的肯定最多,所以我们也可反其道而行之,拿一些动植物说事。下面是2014年江苏省高考佳作片段: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十几分钟。或许,我们认为,十几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考生从大自然中几种微小生命入手,用例精美,慧眼独具:勤劳的小蜜蜂、流浪的三文鱼、灿烂的小麦花。青春的夺目光彩和无限内涵,被这三种小生命从不同的侧面渲染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至“人何以堪”,讲到了咨嗟虚叹的“我们”,过渡非常自然。

精当引用古诗文名句

古代诗文名句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情景交融,酣畅淋漓,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联翩,在文章中可算是点睛之笔。请看下面截取的两个语段。

爱,是一种境界,是“五年归国路,十载两弹成”的赤胆忠心,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岳飞因为拥有这种境界,所以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陆游因为拥有这种境界,所以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深沉忧虑;林则徐因为拥有这种境界,所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铿锵誓言。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如果五柳先生走不出尘网俗念的羁绊,退隐田园,心灵怎么会收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如果诗仙太白走不出污浊官场的诱惑,寄情山水,心灵怎么会收获“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闲适?如果东坡居士走不出乌台诗案的阴霾,淡定从容,心灵怎么会收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这两个语段胜在气势,特别是镶嵌在其中的古诗文名句就如夜晚天空中的颗颗恒星一样闪闪发光,夺人眼目。对于考场作文而言,阅卷者判断考生有无文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直接最常规的仍然是有没有正确借用、仿用古诗文名句。能引用最起码说明考生胸中有积淀,而如果引用得贴切恰当,就进一步证明其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加入流行语,让作文“萌”一点

流行词语背后是强大的流行文化,一个有洞察力的人,往往能从见惯的流行语中,解读出更多的意味。这一解读的过程放在作文中,就为作者的思维能力打上了优质的标签。

试举近一年多的部分流行词语:“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断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萌萌哒”“中国梦”“光盘”“女汉子”“土豪”,等等。

用一点反语添加幽默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这种形式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往往带有较强的讥刺、嘲讽口吻,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鲁迅在运用反语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借用反语,把当时政府的罪恶立场和混蛋逻辑裸地亮出来示众,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他们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采取的投降主义路线,等于代他们作了一篇卖国罪行的自供状。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第10篇

“什么是时文?”

“时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怎样写时文?”

“学习时文写作对于我们的高考写作有帮助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刊物编辑,我常常被一些高中生朋友问到以上这些问题,他们说“时文”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与18岁不搭调。于是,我就在想:这样的感觉是怎么形成的呢?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早间的报纸上读到它;尽管,我们每天午餐的时候都讨论它――可大家依然对它视而不见……

于是,我想有必要以一种比较直观和感性的形式来解答上面的这些问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与湖州第二中学的杨帆老师相识,并且与他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 “为什么不从我们最熟悉、接触最多的时文形式――新闻评论入手呢?”

是啊,为什么不呢?! 新闻评论以其高屋建瓴的立意、聚向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准确且具有分寸的语言魅力,成为最经典的时文形式。它不知不觉地就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加有条理地思考各类社会生活现象,让我们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于时局的独特看法……

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不正急不可待地梦想着作为一个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吗?我们不是渴望着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大声地喊出自己的主张吗?

当然,这不容易!那么,我们就一起假设有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这堂课上,我们仅仅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一块儿来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学习时文写作吧!

《作文新天地》时文写作课话题

2006年7月10日,上海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在上海松江区新南路的一栋三层别墅里竟然有一所叫作“孟母堂”的私塾。每天,有11名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他们当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4岁。面对着墙壁上孔子的画像,这11名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也与一般学校中的孩子不同:中文――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英文――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数学――以数理读经教育为主,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此外,“孟母堂”还外聘教练教授瑜珈和游泳来代替一般小学的体育课。

我们提供给你的时文样本

7月10日的消息一经刊出,“孟母堂”的存在是否合法引起了各方质疑。《东方早报》对此进行了跟踪采访,上海教育局相关人士否定了其存在的合法性。翌日,该报刊发了名为《为什么这些教师钟情于私塾》的评论员文章:

对“孟母堂”属非法办学,不具备承担义务教育的资格,所在区的教育局已明确表态,应该不至于再造成违反《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的后果。但有关报道提到,那位负责人(“孟母堂”负责人――本刊编者注)自己原来是英语教师,送子女上这所私塾的“志同道合”的家长中大多也是教师,倒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这些教师反而钟情于私塾?

照理,身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法),知道这样的私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可是那位负责人至今还认为这样的私塾可以争取作为民办学校,却不想想义务教育除了办学条件外,还应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其次,身为教师应该明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在这样一所只有十来个学生、年龄不一的私塾中,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全面合理的。可是这些教师却不在乎,只能说明他们教育子女的目标并不是整体素质,或者他们迷信自己有家教能力,或者他们认为只要学了那些“经典”就够了……对自己的子女都是这样,这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难道会做得更好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积弊太深,以至连教师都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上这类学校;一是一些教师根本不认同《教育法》,更谈不上贯彻执行。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都是相当危险的。虽然我无法确定这样的教师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中占多大的比例。但即使只是少数或个别,也是值得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的。不过,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一段时间来,对传统文化、“国学”、儒家经典、“儿童读经”、蒙学读物的片面报道和宣传,造成了某些人的思想混乱。我丝毫无意否定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任何传统都不可能百分之可地适合于今天的社会,所以施之于儿童时必须十分慎重,要进行科学的试验。但有些专家学者或报道只强调优点和效果,闭口不谈同时存在的局限和弊病,以至使有些教师和家长误以为只要让孩子学“传统文化”就行,病急乱投医者更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对某些家长的“成功经验”的片面宣传,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存在着不依靠学校的成才捷径。如大量报道某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亲自执教,提前培养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却根本不指出这种经验的特殊性,不可简单仿效。

对《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远未正确理解,更没有取得共识。所以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升学率、教学内容、民办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不是左右摇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南辕北辙。

具体的“孟母堂”既然已经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相信不难妥善解决。但由此引发的争论、“孟母堂”的出现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需要认真对待,更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由于《东方早报》的跟踪报道和评论,“孟母堂”的存在引起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7月25日,根据国家相关条例,“孟母堂”被勒令关停。8月2日,《东方早报》再次刊发名为《孟母堂能“迁出”基础教育吗》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就外界各类有关“孟母堂”是否应该被取缔,它的存在是否是一种独特而新颖的―数学模式的质疑再次进行了评论:

对于孟母堂,现在有两点可以确定:其一,它现在的办学形式是不合法的;其二,它的教育尝试值得深思。对于这两点,第一点具有优先性。舆论界有不少人甚至有些学者仅仅从“孟母堂”打破了义务教育的垄断办学、提供了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等简单方面着眼,就认为它值得肯定,这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需要大胆尝试,但是,只有合法的尝试才能是好的、才可能是对的。“孟母堂”要获得法律支持,其前提只能是它自身的方式符合法律。

然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如果在“孟母堂”满足法律法规的条件之后得到许可,它的办学理念、内容、模式等等,是不是完全值得肯定?不可否认,现行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充分表现在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孩子们所受教育就与“真正的人”若即若离。相当部分青少年经过多年教育,仍然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有起码的责任感,没有基本的人格操守,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等等,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少家长有鉴于此,对于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棋艺书画等表现出浓烈兴趣。即

使“孟母堂”这样存在违法办学的私塾,也有相当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入受教,这无疑表现了对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疑虑。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评价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与“孟母堂”的办学模式,需要使用同样的标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义务教育理念的好的教育。显然,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井最大可能地督促他们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但由此造成教育的多样性受到损害,并因此危及相当适龄孩子以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成长――比如个性、德行、人格等等的养成。

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对于多样性的实现,对于不同适龄儿童特殊性的关注,可能具有对于一部分适龄孩子的优越性。如果类似“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满足资质和条件要求后,能够得到法律许可,它的确能够成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但是,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仅仅偏重于传统经典尤其侧重在儒家经典上来实现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对于适龄孩子,这不是真正“好”的教育。

一个现时代的适龄孩子,必须接受适应于这个时代自身的教育。经典当然是可贵的,但脱离了当下的现实去对传统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适得其反。抽象点说,阅读与学习经典当然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然而,对于究竟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完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问题。比如,我们要培养一个富有知识、充满仁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经典(如“孟母堂”让学生们背诵的《论语》等)中可能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可是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明确权利义务观念的、具有自主自觉能力的公民。一个现代的公民可能是孝子,但传统的孝子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对于现代公民而言,传统中的东西不是一种源初性的生命本原,而只是生命的养料。孟母堂的办学模式中,过分倚重经典,而忽略现时代优秀的文化成分,与培养一个现代公民的方向不相吻合。

当代教育的理念,一个应有之又是能培养可以独立自主生活在社会中的、具有相应行为与责任能力的社会主体。在“孟母堂”的教育内容及其方式上,我们忧虑地看到,它可能使受教育者远离这个目标。

我们反省当下义务教育体制的同时,对于新的尝试,也必须具有批判的眼光。

“孟母堂事件”历时15天,上海《东方早报》除了不间断地刊发相关消息之外,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配发了特约评论员的时文评论,表现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态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时文评论的力量和意义。于是,我们希望同学们与我们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在这一新闻事件中,我闪的时文评论不幸缺,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也许你会给我这样一些答案:

1.可能我的婶婶会考虑明天把我的表弟转到上海的这所私塾,因为她认为我的表弟需要更另类的教育方式。

2.也许因为版面位置不理想,我们都不凑巧忽略了这则新闻,于是谁也不会去关心上海闽行这间小别墅里的事情。

3.我们都热烈地欢迎这间学校,因为它实在很“酷”,至于它的存在是否合法,它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我恐怕并不知道怎样判断。

4.我想――《东方早报》也许错过了2006年的年度新闻奖!

正是如此!我们发现时文评论的魅力更多的不是在于写作的技巧和文字的摆弄,它吸引我们是因为它表现出采的对社会生活密切的关照和积极的参与。它让问题本身变得不那么简单,它促使我们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它甚至让思考本身更有深度,它引领我们进人的是一个更加多元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自己的主张――

由孟母堂的倒掉想到的

杨 帆

上海的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被查封后,有关教育选择自由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进入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孟母堂”三字进行搜索,获得的相关内容竟多达76页。对这样一个办学以复兴儒学为主要目的,教学手段以诵读为主的家长教学联盟(由于其未能获得办学资格,主要负责人也一再声称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家长一起发起并付诸实践,所以请容我暂时这样称呼它),各类评价意见都有,反对、谩骂者有之,以站在教育部对立面为基本立场的无条件支持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但终归还是持有限支持态度的意见占了大多数。

这样一种观点构成显然是和当下众多学校办学的失败分不开的。几年来,教学改革的口号年年喊,可民间对于教育的质疑却从未停止过,从高分低能现象的扩大到教育无用论和教育致贫论的广有市场,有关职能部门也是难辞其咎。中国是人口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教育办得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成为巨大的优势。可当教育和政绩挂钩,和创收联袂,短视就会成为必然:我们的大学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多收费,给国家财政减压,更为了给就业减负;另一方面还成了货币政策的辅助调节杠杆,刺激消费,避免通货的紧缩。而事实上,真正被分给受教育者学习特性和未来人生的关怀则太少太少。哈佛教授约瑟夫・奈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含有一项重要的指标,那就是软实力,它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反观我们的教育,不论其教学目的被描述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还是为考试、为文凭、为工作(现在看来,由于教学布局的不科学,教学资源分配的失策等原因,这个目的实现起来也是越来越难了)。培养出的学生注定只能是有知识,没文化。

笔者并不认为“孟母堂”这样的私塾没有任何缺陷,但相比目前的所谓义务教育,前者的教学方法显然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特性。人在5~14岁这个阶段是外显记忆、再认记忆、联想记忆的颠峰期。难道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全12册那130万字的平庸教材和2000字的常用汉字需要这黄金般的6年才能学完?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一旦过了这记忆的颠峰,就很难再“腹有诗书”了。我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我指导学生背诵时常说要站在理解的基础上,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孩子的记忆颠峰已经过了,有些东西,真的是“过了这村就没了那店”的。

其实,没有人会认为“孟母堂”的教学模式能取代目前的公办教育,这涉及到法统、程序、学籍和教育费用等诸多问题,以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现状,要普及根本就不现实。我们这些有限地支持孟母堂的声音也仅仅是希望这种私塾式教学能作为一种在公办教育改革进行不顺利的背景下的教学试验为教革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更希望这样的试验能在教学垄断(特别是教材垄断,诸多的民办学校、文武学校之所以能被批准,是因为外语、武术虽然是这些学校的特色,但也仅是副课而已,主课所用教材还是国家指定)的链条上打开一个小小的口子,教育界也需要这条能把水搅活的

鲶鱼。

好的教育应该是最具包容力的教育,即便它不能给予适合受教育者学习特性的帮助,也能给予其足够的尊重,甚至只是消极地不去同化他们。好的教育体系则应该给人们选择的机会。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1972年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压倒多数判决强制实行的教育法规(与我国义务教育情况类似)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权利。审判词上这样写道:“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一致之下,仍要为百分之零点一的异见留下呼吸的空间。”

在阅读了杨老师的时文之后,相信你也开始跃跃欲试了,你一定也有自己不吐不快的见解吧。正如你所见,任何观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发表,不必拘于字数多少,不必圃于格式规范,关键在于你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并且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评价形成文字,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

可是,高三的同学问了, 时文写作的学习对我的高考作文有帮助吗?绍兴县鲁迅中学的胡少男老师认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对高三同学进行高考的辅导时,胡老师特别辟出了“时文”一课,指导同学们借鉴时文写作来复习高考议论文。一起来听听胡老师的课吧:

时文原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即八股文。今天则可以表述为反映当下的一些文字,更多地表现为议论时事的文章。它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热点内容;关注主流文化,注重思辨色彩。这一特点与当前高考作文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命题特点正相吻合,因而在写作中,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大可借鉴时文写作,

时文求“新”,敏锐地发现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道他人之所未道。古人云,“唯陈言之务去”,“文章最忌随人后”。议论文的观点、材料也当力求新颖、精辟,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有些议论文,论据事例不够,老例来凑,张海迪、雷锋、司马迁、爱迪生、居里夫人频繁出现,令人望而生憾。

时文重“针对性”,针对社会的某个热点、焦点问题发表看法。一般先提出现象或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之,再提出解决方略,或提请思考。而在议论文写作中,同样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在谋篇布局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也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可以汲取时文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也可借鉴时文写作的方式方法。

课后,绍兴县鲁迅中学的同学们也都踊跃地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一块儿交流,我们择其一二,一起来看看:

示例一

我们认为:以下所选的《孝心无价》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两篇文章都选用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同学们通过阅读报刊时文对这些事例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都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两位同学或铺排造势,或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将鲜活的事例用于议论文的写作,使文章言之有据,观点自然鲜明。加上语言诚挚恳切,情理兼备,让人欣慰。

孝心无价(节选)

宋海芳

顾欣在呼唤,田世国无言,他们给了我们异样的故事,同样的感动。一封发自肺腑的网络遗书,收走了多少真诚的泪水;一个至情至孝的谎言,感动了多少有情有孝的中国人。

但是,社会毕竟复杂。有以上这些正面教材,自然有反面人物:三亚一不孝子为逃避赡养责任,竟把老母骗进山洞遗弃;云南一不孝儿将亲娘卖给一山东老汉为妻;北京一正常老人被不孝儿女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事情,都太荒唐,令人不齿,我们在这里悲愤。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真真正正地去回报自己的父母。那时,我们是否可以自信地说,我做得很好?未来的事毕竟无人知晓。但我们可以在现在就尽一份心,哪怕是一张简陋的卡片,一份满意的试卷,一句别扭的“我爱你”。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徐 璐

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因为对事业的爱,任长霞把自己深深扎根在登封大地上。对黑帮恶徒,她行事果断, 巾帼不让须眉;对父老乡亲,她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她以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对百姓、社会的爱,也为“责任”二字写下了最好的注解。于是,在她生命的尽头,在万人挥泪送别的街头,她的尽职与热爱,他们的尊敬与不舍,瞬间幻化成为无数黑色的挽歌,在路人胸前白色的绢花上,在挂着泪的眼角边,在大街小巷穿堂而过的悲凉的风里,在城市上空铅灰色的云层中,久久不去。

因为对生命的爱,大连街头一位普通司机,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三件事:用尽最后的力气踩下了刹车,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按下了按钮打开了车门。然后他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没有人计算过,如果司机没有那样做,同时消逝的,会有多少生命?!所有人都被那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与爱震撼了心灵。

因为对祖国荣誉的爱,张丹忍着膝上的剧痛挣扎着站了起来。20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自由滑的决赛,当张昊把瘦小的张丹高高抛起,全场观众都屏息欣赏这个高难度的“抛四周跳”。可是伴随着华丽的乐章而来的,却是骨骼撞击冰面发出的惨烈的声音。张丹痛苦地倒在冰面上,正当观众为两人不得不中止比赛而发出阵阵惋惜声时,张丹与张吴却手牵手滑回了场地中央。音乐再次响起,托举、旋转、抛跳,优美的动作、绚丽的舞步,这真的是那个狠狠被摔落在冰面上的姑娘吗?当两人完成比赛,为中国队添上一银的时候,全场爆发出潮水般的掌声。这个清瘦的中国女孩,用干净澄澈的笑容和近乎完美的动作征服了裁判,更以一颗为国家荣誉努力拼搏的责任心感动了世界。

人从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我们不是警察,不是司机,更不是运动员,但作为中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的爱同样让我们明白,有一种东西凌驾于生命之上,它叫做――责任。

示例二

我们认为:相比前面两篇议论文,本文作者的思考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引用时事新闻为论据,而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思考,进而深刻剖析,最后又归结到时事重心,结构完整合理。尤其是结尾发人深思。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深沉的使命意识。

失落在何方

高梦琪

外国高等名校和中国清华北大曾联手搞过一次测验:请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样东西。外国学生列出的答案是:智慧、快乐、理想……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列出的是:金钱、地位、名利……让外国学者大跌眼镜。为何中国学生的人生观局限在这一世俗的观念中?中国学生的积极人生观究竟失落在何方?

有识之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之中,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和中国人的思维教育因素。中国的家长普遍认为,读书是人生的一场交

易,是一种淘金行为。爬得越高,所处的地方越是遍地黄金。在这种狂热的金钱崇拜中,许多人开始为自己的欲望寻求实现的途径,将自己的目标定格在个人利益范围以内,不知不觉中也为自己的民族种下了苦果。学生时代,活动区域在僵化的教育中。工作后,经营范围在利益的追求中。国家的兴亡似乎与个人并无多大关联。

据调查,半数以上高等名府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定居。是什么致使其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是什么让其置国家民族的建设于不顾?是国外优厚的待遇,是国外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是优越的设备?我想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真正导致这个后果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教育,是责任心意识的淡薄。尽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相继出台,中国的人才仍不断地外流。

责任心,这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字眼,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凝聚力。古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将这份爱国的责任心上升到历史的高度,转变为自己的使命,甚至将一些并非能够靠个人能力扭转的国家兴衰也扛在自己肩上。苏武塞外牧羊,班超投笔从戎,不都是为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荣的史实吗?为何脱离了书本就停止了为此实践的思考?

法国总统曾为自己国家的学生不知道拿破仑是何许人而惊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难道中国人面对这种责任心的缺失不该及时作出反应吗?

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我们必须拒绝纯个人主义的传统思想,拒绝陈旧的教育理论,呼唤一种全新的思想教育。

谁能替我们、替我们的民族找回那失落的责任心、使命感?我们期待着回答……

示例三

我们认为:下文所选的《气球的命运》与《可贵的创举》两篇文章就“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这一时事焦点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知议论文与时文之间实不可分,多有共通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细细揣摩。

可贵的创举

任盈锋

据悉,长春市某中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无班主任管理,决定由学生执行班主任职权,根据实际成立各自的执行班委。该校崔校长说:“此举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合乎新的时代对我们中学生的要求,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能为其提供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对以后走上社会也有莫大的裨益。”然而,此举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论,有人大声叫好,而不少人却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这样做是一种作秀,要更好地改进班级工作,只需调整班主任与班干部之间的关系即可,此举纯属无聊荒诞……我们不反对广开言路,但是,我认为有上述想法的人实在太过苛责,缺乏新思维,头脑僵化,因为这实在是一次可贵的创举。

首先,不论其收效如何,敢于开举国之先河,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推行先进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制度,便值得我们用更理性、宽容的眼光看待它。众所周知,应试教育已难于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弊端暴露无遗:学生只会死读书,啃着干巴巴的书本,脱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该中学的做法则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步伐,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新事物,虽然可能在实践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可以肯定,它最终必将发挥或大或小的作用,即便难于推广,也是宝贵的创举,需要我们宽容鼓励的声音,而非毫无根据的责难。

其次,此举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使我们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尊重,实践出真知。唯有此举,才能增强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互相信任与支持,搞好班级工作。如果此举能成功试行,便可给我国传统教育事业以更宽阔的视野,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因为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尚未成熟的思想,甚至流于幼稚、偏激、情绪化,平时可能对班主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或善意劝告难于接受,甚至闹情绪,对班主任心存芥蒂,推行此举,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真实深刻地理解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配合帮助,使班级工作蒸蒸日上,同学们也能拥有更良好的学习环境。须知,班级工作,人人有责,缺少广大同学的支持与践行,仅靠班主任与班干部,要处理好班级事务,也是难于想象的,只有每位同学亲自投身到班级管理中去,班级事务才能井井有条,学校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更有助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诚然,该中学的此次试验可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半途夭折,但是其敢为人先的可贵创举和符合实际的合理想法,必将鼓励更多的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气球的命运

王盛盛

很漂亮的想法,首先应该这么肯定它。毕竟,“执行班主任”这样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来之不易,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圣人”恐怕未必能想出如此“高招”。老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致力教研,学生也可以以此培养更多的能力,表面上看无可厚非,该立即实行之。但是且慢,他们忽略了几个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此一来,中国教育的命运是否也会如同天空中飘浮不定的气球?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当今大喊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现实面前,谁能担保这种制度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再说,管理亦是门学问,并不是凭仅有的经验能够解决问题的,身边有许多例子:有些班级学生调皮捣蛋,气得班主任辞职。连班主任老师都难以管理的事务,就确保学生能搞好?说不定会越弄越乱,影响班风,最终仍会回到班主任制度,这种所谓新制度的推出,就成了一场作秀。但是请问:学生耽误得起吗?

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要做,时间有限,只能选最重要的事情去做,原先的班干部制度是以锻炼人的能力为目的的,再者,大学有更多培养、展示能力的舞台,到那时也不迟。

上一篇: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权益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