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19 07:28:21

中学体育课教案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1

关键词 体育实践课教案 中观技术要求 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对教案设计的研究,历来是课程与教学研究者说关注的重点领域。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科教案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实践课教案设计的一些中观技术要求,做以下探讨:

1 体现教学活动本身所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

体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具备一定要求和标准的活动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变化会有必然的期望外,对课的活动本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也应有应然的期望。

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对教学活动本身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教学的实际情景中应产生的结果也应提出要求。如:“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小团体中愉快,融洽地参加活动,课堂充满了笑声,掌声和欢呼声,下课时,学生脸上有出汗,表情愉悦。”等。

教案中书写这样的“标准与结果”,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即时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结果的观察,判断其教学活动的成效,并及时进行调整或维持,从而有效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2 课的目标应具备连续性的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的连续性是指先后出现的课、教学单元、学期、学年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各个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在层次的功能与特性的作用下,分别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课时、单元、学期、学年各层次目标的逐级实现而最终加以实现的,“因此,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无论是年级、单元、还是课之间都应注意相互之间的连续性,真正做到前面设计的目标为后面设计的目标奠定基础,后面设计的目标是在前面目标的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①在课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设置应符合课的层次功能与特性,既要注意课与课目标之间的连续关系,又要从属于单元目标,体现上位目标与下位各级子目标之间的逻辑顺序。

3 行为目标为主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

在制定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时,一般有以下四种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标准》在以人为本,以素质提高为中心的根本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核心理念。这个理念应该贯穿和体现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课程标准》采用的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取向模式。根据体育的实践性特征和体育知识的操作性特征,它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采取了以行为目标为主,并根据领域差异同时采用其他三种目标取向模式的方式。②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尽可能外显化,以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③

因此,体育实践课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采用行为目标模式为主的目标表述新方式。一般地,对体育教学目标的陈述,特别是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④(1)以学生为行为主体;(2)准确使用行为;(3)规定行为条件;(4)说明预期结果。

4 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确定课的目标,选择课的内容

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操作思维,当然包括了分解和整合两个方面。当我们要介绍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时,我们把它分解成为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单单水平目标就有数百个之多,这是认识新课程目标体系的必要途径。但当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就不能采用分解的方法,也不宜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把课程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经验,包括教师教的经验和学生学的经验,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整合。⑤

因此,课在单元目标的实现中起着具体贯彻者的作用,单元目标对每一堂课的实施又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教师对课时计划的设计,就应以单元教学计划为基础,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课的目标、选择课的内容。

5 体现手段与目的首尾呼应的连贯性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因此,教师在制定教案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内容、什么教学手段、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步骤,都应该能够有针对性地为这个目标转化过程服务,体现出内容、方法、手段、步骤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手段与目的首尾呼应的连贯性。

即: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步骤的设计等的目的性都要能体现出首尾呼应的特征,都要为学生能有效地达成本次课的目标服务。

6 按照课的类型设计课的结构和运动负荷

对体育课的类型的划分,在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故而有着不同的类别。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又分别按不同的标准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但无论如何划分,体育课的类型都是对体育课进行的分类,都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课的种类。而且,划分体育课的类型的重要目的都是在于揭示那些具有共同特征的课主要应实现的目标、应解决的问题,以及在结构上、内容上、方法上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更好地进行体育课教学,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⑥因此,课的类型对课的结构、内容、方法等都具有导向作用。

由于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主要实现不同性质的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目标又需要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设计,就应根据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由于不同的体育课的结构为不同性质的体育教学目标所服务,体育课的结构也应根据课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设计。

7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设计应尽量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除了关注学生身体的发展,技能的掌握外,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决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⑦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⑧

体育与健康课程特别关注教材的游戏化,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愉快的运动体验中发生身心素质的变化。

因此,教案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尽量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8 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要具有灵活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交往、朝气蓬勃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是一个个充满差异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机会随时有可能发生,各种练习情况随时有可能出现,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特征。因此,过于严密的时间安排,只会白白丧失良好的教育机会,也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与体育课程的教育属性以及课程标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核心理念是相违背的。

体育教学活动不适合也不应该进行过于严密的时间安排,而应该在体育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清晰设计的前提下,灵活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

因此,教案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应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注释

①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②③④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⑤ 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⑥ 杨雪芹,刘定一.体育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⑦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2

关键词:中小学 篮球教学 讲解与示范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84-02

1 讲解法与案例分析

1.1 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方法。它是体育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而其他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依托于讲解法来完成。然而,由于体育教学显著的身体运动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的使用讲解法,而是要做到“精讲多练”,讲得清楚明晰,练习时间足够有效。

1.2 讲解法案例分析

1.2.1 抓住要领、简单顺口

【案例陈述】在篮球课中“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这个技术动作的脚步动作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将动作划分为几个学习阶段,并在各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语言逐渐精确讲解动作要领。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将脚步技术动作精讲为:跨右脚一大步的同时拿球置于腰腹间,左脚跟上一小步并起跳,非起跳脚向前上方摆动,身体尽量向上腾起。到了动作提高阶段精简为:出右脚一大步拿球,左脚一小步向上起跳,身体向上腾起。到了技术熟练的阶段进一步精简为: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尽量向上跳。

【案例分析】“行进间投篮”的技术动作是中小学篮球课中重要的教学部分,该技术动作可以分为下肢的脚步技术动作和上肢的投篮动作两部分。因此,在该项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脚步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将整个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进行整理、提炼、加工,此类方法符合讲解法中“精讲”的原则。

1.2.2 善用提问法、启发学生思维

【案例陈述】在某次以突破分球为教学目标的篮球课教学中,老师以提问配合讲解的方法,向同学们传授突破分球技战术。

场景1:教师指定进攻队员①向左边突破,有两个防守队员,一个主防,另一个协防。进攻队员突破被阻碍,此时教师提问:进攻队员应该怎么处理球。学生回答:(1)造犯规;(2)强行投篮;(3)传球。教师继续问:如果我加一个进攻队员②,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将球传给进攻队员。教师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配合在篮球比赛中叫什么。学生回答:突破分球。

接着教师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个示范。

场景2:让学生快速持球突破,另一个队员不补防。

场景3:让学生突破慢速持球突破,不能成功突破防守队员。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示范,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1):成功突破,没有补防,直接上篮。学生回答(2):突破不了,不造成补防,没有空位,不能传球。教师问:根据这个例子,我再问问同学们,想要成功的进行突破分球,关键在于什么?学生回答:突破吸引另一名防守队员协防,制造空位,把球传给给空队员。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突破分球的这个配合的关键,持球队员突破,吸引防守队员的补防,球传球空位队员,制造进攻机会。

【案例分析】提问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进行讲解。先提问再讲解,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如让学生先对问题作出回答后再讲解,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加深对正确答案的印象,又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讲解也形成一种对比,使正确的信息得到强化,错误的信息得到纠正,遗漏的信息得到补充。

1.2.3 合理利用分段讲解

【案例陈述】同样是在篮球课“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讲整个技术动作分解成上肢动作和下肢动作来讲解教学。如前文所述,教师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了脚步“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尽量向上跳”的技术动作之后,可开始像学生讲解手上的技术动作:腾空后持球手手臂尽量向上伸展,到达最高点时,以手腕为轴,通过食指和中指将球向上投出。学生基本掌握手上动作之后这样,可将该技术完整进行练习,并通过练习达到上下肢动作的统一协调,使学生能迅速有效的掌握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

【案例分析】分段讲解是指将教学的技术动作分成若干段,逐步进行讲解,多用于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的教学,例如“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由下肢的脚下技术动作和上肢的投篮动作组成,将该技术进行层次分明的讲解,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该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1.2.4 对比讲解,加深印象

【案例陈述】接着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为例,有教师在教学中,刻意的采用了对比的讲解方法,将正确与错误的动作进行对比讲解,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在手上投篮技术动作的讲解中讲到:同学们必须在身体达到最高点时才投篮出手,如果身体未到最高点出手的话,由于球离篮筐较远,且身体处于上升阶段,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影响投篮结果,只有在身体达到最高点时,身体稳定性强,且球和篮筐的距离合适,有利于手对球的控制,提高投篮稳定性。

【案例分析】对比法是将两个相对应的方面加以对比,逐一进行讲解,指出其偏差、正误、优劣等区别,如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比,讲“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手上投篮技术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对比性的讲解,让同学们知道了“到最高点出手”的重要性。这样对比的讲解具有较好的启发性,使得学生获得了更为具体、鲜明的认识,有利于加深对于所学技术的理解。

2 示范法与案例分析

2.1 示范法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德育课程;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29-01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系列案例由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溯本求源,案例教学法源自于古希腊。在19世纪中期,哈弗大学法学院得以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学科得以广泛应有,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应用广泛,但是在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并不常见。笔者通过以下论述阐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德育课程作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中坚力量,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提升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认知程度,对中职受教者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思想观、政治观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激发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中职课程体系设计的重中之重,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激发受教者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以案例为基本媒介,通过案例的现象究其本质,探究案例中隐喻的道德观念与道德问题。教学案例可以引出学生对若干德育观念的思考与探究。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存在不是某一单一德育教育问题的承载者,而是众多德育教育中的棘手问题的载体。在德育教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对案例发生的特征进行探究与分析,联系自身知识基础和生活环境,对案例中若干道德现象斟酌分析,引发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深思。受教者根据其自身特点与经历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多维度的形成对案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每一个受教者对生活的实践与体会不尽相同,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迸发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甚至引发针对道德问题的激烈讨论,从未碰撞出思想层面的火花。极大程度的增强受教者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提升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相比普通高中受教者而言,中职受教者有着其特殊性,即中职受教者毕业后面临的是社会、工作,而不再是继续教育。所以中职学生在接受中职德育课程中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程度以及建立的价值观体系,对其职业生涯建设、世界观、道德水平的形成的影响是直接的,甚至是“终极的”。基于这一根源,中职教育不仅需要对受教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负责,对其道德水平建设,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亦要采取重要措施。中职德育教学课程中的“教学案例”源自于真实社会,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性。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施教者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中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根据案例中体现出的道德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形成德育论点,提升学生对道德认知的程度。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的研究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遵循原则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起着重要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若想在案例教学法施教的过程中体现其全部优势与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施教者引导与受教者讨论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但是由于德育教育必然是由“不知”到“知之”过程的转变,所以如果缺少施教者的指导,最终结论的形成未必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原则[1]。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的原则。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为确保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顺利应用,必须保证案例的真实性、热点性,所以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打破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使中职教育的德育课堂变得生动、丰富[2]。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注意事项的研究

第一,注重学生参与性,课堂趣味性。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性极强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学的广大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课程设置上要更具备参与性,趣味性;案例的选取上要具备更高的典型性和热点性;施教过程中注意掌控讨论过程,既不能任由学生自由讨论又不能打消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总体而言,要求教师能够应用更加完美的教学艺术对待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道德应用。

第二,多维度的评价机制。针对中职德育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评价上首先教师必须注重评价的准确性,对广大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注重评价的鼓励性,对中职德育中的受教者对通过案例教学法对道德问题产生共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必须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绽放光芒。

案例教学法能够在教学中营造“真实世界”,中职学生作为这一“真实世界”的“观察者”而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认知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从而能够提高中职德育课程受教者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广大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广泛应有案例教学法,使案例教学法真正做到为中职德育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06(24):212-213.

[2] 谭林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2013,05(18):132-134.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4

高中德育教学几乎都是由政治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及班主任担任班级德育管理工作。况且德育课又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精神,教师只负责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导致学生对德育课学习消极应付,教学效果差。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改革,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德育课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是依据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使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目前关于普通高中的政治课教学案例比较多,但是关于高中德育课教学案例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案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作些尝试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及理念探讨,为一线高中的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优点及其局限性,而局限性正是我们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 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使得高中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时有发生冲突打架,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不尊重老师,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德育知识,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 “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总之,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三)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高中应当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将书本上学到“死”的德育理论知识与“活”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而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高中德育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经,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寻找到理论与实践最恰当的结合点,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5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史美兰.体会哈弗案例教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6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覆盖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方法要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逐步增加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迁移,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信息化;Blackboard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68-03

一、前言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必须包含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1]在传统的案例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讲述案例费时费力,学生接受程度也相当有限,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借助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改革,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信息化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

信息化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有其广泛和深刻的理论依据: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建构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核心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建构的过程,也是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全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环节注重“知识情境”、“协作学习”和“辨析讨论”,知识传授是学生与外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及社会生活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一定的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整个课程中知识与信息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任课教师是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

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认知主义是信息化案例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Treicher的著名实验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视听兼收即既看到又听到内容的50%,而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占70%。[3]信息化案例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或教学情境的创设,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大脑主体的知识获取。另外,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实现学生的“发现学习”。这一过程中,学生直觉思维对发现学习活动极为重要,即映象或图像性质的材料更有助于发现学习。[4]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案例把心理健康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大学生的形式,学生自己挖掘或编制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边做边学的机会,信息化的手段或技术则使这些案例更具直观性,帮助大学生认知的成长。

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TM)是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大功能模块:(1)教学。涉及课程制作、编辑、和管理,同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该模块的异步交流和同步交流,确保学习和项目分工高效顺利地进行;(3)评价。该模块是教与学成果检验最全面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创建测验试题和作业工具,进行评分统计,生成成绩报告,学生则可以通过平台直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5]这些功能模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设了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分享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1.教学设计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笔者以Blackboard平台功能模块为基础,对课程进行了以下构建(如图1)。

(1)课程通知:该课程开课信息、作业、课外活动、讨论、测试等课程动向。

(2)课程概况: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和方法等。

(3)教学师资:介绍该课程教师的相关信息,如教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联系方式、师资结构等。

(4)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文档、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材等。

(5)案例教学:设置了不同途径或来源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朋辈心理咨询案例、学生自拍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引自媒体的案例,还链接了讨论版块中的“案例分享讨论”区。

(6)扩展学习:为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该模块设置了心灵书单、心理漫画、从心解闻等专栏,为学生提供书籍、论文、课题、漫画、网站等资源。

(7)课程作业:提供该课程作业要求、复习思考题及历年精品作业展示。

(8)课程考核:包括考试大纲、历年考题、考核体系、参考资料等。

(9)班级分享:发挥毕博平台“小组页面”的功能,提供各自然班级交流的平台。

(10)互动交流:为所有该课程的师生提供交流平台,设置了案例分享、测评专区、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等讨论区。

(11)朋辈心理咨询:包括校内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信息及咨询个案。

(12)学生心理协会:包括心理协会介绍、各类活动情况、心理读物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具体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

(1)课堂讲授

第一周开课前,任课教师完成学生名单注册,通过“课程通知”信息,要求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和“教学师资”的内容。正式授课中,按照“课堂教学”模块中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文档”进行讲授。

(2)案例分析

课堂授课中讲授理论知识,更注重案例分析。围绕Blackboard平台中“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书籍的案例”、“个体心理咨询实例”和“朋辈心理咨询案例”,教师详细阐述心理健康知识。

(3)小组实践

课后布置小组作业,仍然是案例教学的信息化延伸。要求学生围绕本章节内容搜索或制作心理健康案例,并将作品分别上传至“案例教学”模块的“引自媒体的案例”、“引自电影的案例”和“学生自拍的案例”。

(4)案例展示

课程中所有授课案例、小组实践案例在毕博平台中展示,师生互动交流,并结合案例完成每一章的课程作业。

(5)课外扩展

学生根据自我需求,通过“扩展学习”、“朋辈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协会”模块中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知识扩展,巩固课程内容。

(6)考核反馈

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进行自我评估,并通过“互动交流”,提出课程建议和意见,优化课程建设效果。

2.实践效果

该课程自应用Blackboard平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并从不同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而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案例教学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将讨论内容保留在网络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深入探究。

(2)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信息化网络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规模。传统的案例教学,最大规模通常在40-50个学生之间。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制授课,很多班级甚至达到200-300人,传统的案例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借助信息化的案例教学,可以突破学生规模的限制,将课堂讲授教学中不能有效完成的案例教学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信息化案例教学遵循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在教学各环节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可以突破跨校区跨地域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充分交流。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课程知识的积极迁移。

3.问题对策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中的优势得以体现,其共享性与开放性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赋予该课程教学以直观形象和灵活多样性。但是随着平台应用的深入,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首先是学生使用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方式,学生对于Blackboard平台的使用主要来自任课老师的要求,功能模块上也主要局限于上传下载的简易功能,缺乏对平台主动积极的利用。针对这一状况,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Blackboard平台的教学培训,每个班级培养1-2名学生助教,全面掌握平台的各项功能模块。其次是教师操作方面。作为Blackboard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的主体,任课教师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网络教学效果。而当前高校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科研等任务繁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自己摸索平台的操作技巧。所以学校可以适时组织教师培训,帮助任课教师掌握平台操作;同时,平台的后台管理部门可以为每个学院或几个学院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作为平台管理员,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任课教师可以直接联系管理员,协助该课程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最后是网络及设备运行方面。校园网络及设备的不稳定,是影响Blackboard平台运行效果的基础因素,也是学生对平台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本课程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过程中,因校园网速慢,导致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对案例的学习迟缓。学校要积极投入资金,保证网络设备充足有序,满足学生使用Blackboard平台的时间和空间需求。

四、结束语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在该课程中实施信息化案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案例教学载体有机结合,并增加了实践性案例教学环节,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转向“课内课外并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但是由于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客体因素带来的问题,需要学校给予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为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良性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2011.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继凯.多媒体网络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学[J].教育导刊.2000(Z2).

[4]杰罗姆·S·布鲁纳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7

1教案在气象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案是教师为传授学科特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训练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方案,也是教师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将特定时段的教学活动及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机组合、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教学实施体系。教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载体,也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主要标志。授课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载体,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1.1教案对于培训教学活动组织的作用

备课是教学准备的关键,教案是备课的真正载体。撰写教案的过程是对备课中所做的各种课堂教学设想进一步条理化、科学化,并用文字书面表达的过程。撰写教案是备课的关键环节,也是备课的物化成果之一。教案是教学(培训)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进一步细化,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是准确控制课堂节奏的行动指南,也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写好一份教案,教师花费的时间是一堂课的3~6倍,新教师甚至达到10倍以上。

1.2教案在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效益中的作用

教案是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效益的基础,对于气象继续教育而言,无论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补充,例如公式推导、天气图分析等,还是天气预报服务管理实践,例如个例分析、思维导图绘制等,都需要遵守严格的思维逻辑。不少年轻教师重视技术,忽视备课和教案编写。虽然乍一看起来视觉效果十分丰富,但教学完成后并没有点透知识点及其组织逻辑,反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技术会不断发展变化,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需要精心设计讲授思路、系统传递教学内容、合理把握重点难点,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1.3教案在教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编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的要求。教师“以教学为中心”,撰写教案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应该把“如何撰写教案”纳入青年师资培训,对教案撰写的规范、要求、目的、意义等进行宣讲,让教师了解教案撰写要求,掌握教案撰写技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教案的监督、考核评价作为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的重要部分。

2教案编制方法

2.1教案基本要素

一份完整的教案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课程基本情况,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数、节次、授课对象、选用教材;第二部分是教学要求,包括学员学情分析(学员学历背景、专业知识背景、学员岗位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材分析(包括教材、讲义、教学个例、案例分析等各类型参考材料);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首先要有课程导入(本课程的先行课程有哪些,后续课程有哪些),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法与手段应用、考核方式、课后反思等;第四部分是教案审定情况,即教务部门、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或教学组组长对该教案的评阅意见。

2.2教案编制思路

教案的编制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本门课程和各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等,体现了本门(节)课在实现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只有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才能保证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授课方向。教学方案整体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环境、内容、手段、方法、目标的确定。一般教案编制由教学团队分工按照编制流程完成编写,包括教学大纲研读、教学目标确定、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或教材编写、教学环境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等。教案必须清晰规划出课堂教学的详细步骤和教学行为,以构建清晰有序的教学程序,确保课堂教学按照既定思路有序推进。教案的编制要以满足所有学员知识、技能、态度协调发展为落脚点,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因材施教,加强教学双方互动,鼓励学员质疑探究。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

2.3教案质量评价

一个科学的教案评价办法,可以充分发挥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教案评价要注意几点原则:一是形式与内容并举,二是共性与个性兼顾,三是专家评估、同行评估和学生评估相结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特点,不能以统一的脚本型教案标准要求所有教师,同时把教案纳入教师教学工作量与工作质量的考核,使教师撰写的教案得到应有的社会价值判断,形成教案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

3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中学体育课教案篇8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73-02

一、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研究现状。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也是适应新课程的一种必然产物。案例教学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廖哲勋教授曾这样论述:教学案例的内涵是在特定教学背景(包括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等要素)下产生的案例,是教育工作者经过研究、总结、提炼之后反应课堂本质的教学。优质教学课堂主要集中于两类:一类是教学前的案例设计,是教师在课前的所授内容的一种详尽的讨论和对融入新教学理念的探讨,这一类型常见于竞赛课和公开课等,但备课量非常大,准备时间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而且一般是集中了一个备课组或者是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而教学设计一旦完成,课堂质量和效果都很好。另一类是教学后的反思型教学设计,这一类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具有普遍性,着重点在于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总结,甚至在两堂课之间的思考和处理教案都是案例教学的缩影。

早在1870年,哈佛法学院就曾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在我国直到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深入开展后,案例教学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形成了案例教学的热潮。经过笔者的调查后发现,在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地有针对性的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在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著作《案例教学指南》,使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定的模式。

2.案例教学的特点。①较强的代表性。案例是典型且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讨论案例,并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严密的推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客观真实性。所选案例是真实的,不加主观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③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种,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二、案例教学的研究价值

1.案例教学在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案例教学的出现实际已经解决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何沟通与共同促进发展的问题,案例教学承载着教育研究者与我们一线教师共同的梦想,即如何把抽象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给教师解决教学与科研共进的两难问题提供了途径;同时,案例教学研究成为促使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使案例教学的存在价值得到了体现。

2.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进一步的拓展。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3.案例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郑金洲教授曾对这个问题做过针对性的研究,案例教学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形式的应用,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

4.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形成良好教师文化。在互相交流研讨、听课、评课等教研动中互相促进提高,以教师群的合力一起深入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最终提高自身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等的综合素质。

三、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1.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操作待改进。首先,教师不能怀着畏难情绪抵制案例教学的开展;其次,教师缺乏从学生角度对现行案例教学体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和合理定位。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而在案例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走到学生中间,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设置精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另外也要防止教师任课堂讨论自流,使得教学内容不能完成,达不到教学目标。加强教师职业培训,也是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学生学习的新思维,尽可能让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真正占有主体地位的参与者。在课堂上,必须积极思考、发言,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学生既可以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能够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学生领会的就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的研究,使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总之,案例教学将推动教学多边活动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学科综合化与教学模式最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各种教学理论的融合及在实践中的发展与丰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论的繁荣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6):20-25.

[2]杨晓英.谈生物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5,21(2):22-23.

[3]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商利民.试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案例及其研究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56-60.

[6]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5(4):46-48.

[7]黄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高玉娟.新课程高中生物学案例的筛选和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马婧.高中新课程生物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四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科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