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30 10:57:54

中学法治教育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 法治教育 中学生

一、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已确立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前途。从相关资料来看,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当前犯罪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与其法治意识薄弱有重要关系。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要经过中学教育,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此阶段的法治教育对于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和团中央于2002年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中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的法治教育仍是目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强化中学的法治教育无论是对建设法治国家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当前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内容滞后

我国传统社会强调义务,轻视权利,实践已证明这不利于建设国家与公民的正常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确立人们的权利主体地位,这要求我们从中学阶段开始就要重视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而当前中学生法治教育仍存在较严重的重义务、轻权利倾向,无法培养出具有现代权利意识的公民,这不但不利于学生未来的人身发展,也不利于法治国家的长远建设。同时,在既有的法治教育中重视对具体法律内容的传授,片面强调教育青少年守法和预防犯罪,忽视对学生进行公正、平等、自由、人权等法治理念的培养,使法律课成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法治意识。

2.法治教育在现有课程设置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现行的教程中,只有初中二年级有一门法律基础课,中学其他阶段的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法律课的设置。虽然我们也强调在其它课程学习融合进行法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在当前升学压力下,各学校普遍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3.法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在中学阶段,学生自学能力相对有限。由于升学的压力,法治教育的时间也有限,因而。高素质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的法治老师都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这些老师一般都缺乏正统系统的法律教育,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主要通过课本自学一些理论知识,缺乏运用能力,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往往解答不了,教学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虽然聘请了兼职法律老师,但因教学时间安排或兼职老师自身原因,往往有名无实。2001年团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曾对全国10个城市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情况进行社会调查,结果显示,370名被调查老师中,仅有4人知道《刑法》中有少年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1%;知道《儿童权利公约》的占0.5%;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只有82.4%。教师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培养具有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和自由精神的现代公民任务的实现。

4.法治教育途径单一

在传统认识上。一谈中学法治教育就想到课堂法治教育,对环境教育重视不足。课堂法治教育是中学法治教育的核心环节,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传授,但中学生同时生活在社会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其能否持久秉持课堂上接受的法治意识有重要影响,如果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总是与课堂讲授的相左。就很难指望学生能形成对法治意识的真诚认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们的环境确实难以达到“以环境教育人”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对学生合理解释课堂讲授的内容为何与外面的情况格格不入,他们的个人生活经验就可能消蚀掉课堂教育中辛苦培养了那点法治萌芽。

三、完善中学法治教育的对策

1.以培养法治意识作为中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

以传授知识为载体。以预防犯罪为目标的传统法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难以使学生产生对法洽产生的真诚认同。“法治的真正实现不在于用法律条文来取代现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因而,中学生法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包括权利义务意识、宪法意识在内的法治意识,而不是在于系统地习得多少法律知识,更不是单纯的预防犯罪。法治意识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自身文明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一点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培养美国公民”一直是美国中学生法治教育的宗旨。美国的很多学校都设有公民教育课程,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公民事务,使其能够意识到法律如何影响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响法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法治教育的熏陶,理解自己所处的公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实现法律社会化的目标。因而,应切实认识到中学法治教育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未来,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确设定中学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能才界定中学法治教育的地位。

2.整合课程设置,合理编排教材

强化法治教育仅靠其它学科附带性的教育是不够的,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缓慢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编写相对系统完备的法律课程教材,使中学生在各年级都有相应的法治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可考虑以法治连环画、动漫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在内容上应注意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完成法治意识的培养。

3.提升法律师资队伍素质

法律师资的培养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招录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老师队伍。他们经过较系统的法律训练,能更好地理解、诠释法律。也更有能力将以案说法,有助于改变当前法律教育空洞的局面。二是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培养。与其它学科比较,法律更新较快,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考虑聘请热心公益的退休司法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这些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法治有较深刻的体会,可有效弥补现有老师知识方面的不足。

四、丰富法治教育途径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 法治教育 必要性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69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升高。一方面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管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上仍处于“断乳期”,遇事缺乏理性判断能力,又喜好追求刺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与孩子沟通较少,不太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校教育又偏重于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一些媒体在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暴力,导致中学生犯罪行为越来越普遍。

一、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中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内容占教材总体比重过小

尽管现行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但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其他内容所占比例相比,法治教育内容仍然过少。除初中教材中融入了少部分法治教育内容外,高中阶段甚至没有法治教育的独立教材。因此,法治教育无法满足当前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未变

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而思想政治课又是升学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教师只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点的“灌输”,从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导致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仅限于识记层次,而无法达到应用水平。

(3)教师法律专业知识不足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基本上是思想政治专业出身,而少有法律专业人才从事中学教育工作,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法律知识不足,给法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中学法治教育问题的成因

纵观以上问题可以看出,首先,学校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师资力量配备,都存在严重不足;其次,中学生自身法律意识薄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较大,一些家长的不法行为对孩子造成了恶劣影响;再次,社会法治教育过多关注公益效应,而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法治活动中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法治教育活动演变成“公益秀”。

二、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中学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构建安全校园。目前,校园暴力事件持续发生,残害师生、逞凶作恶的现象越来越多,不仅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恶劣影响,也使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了威胁。因此,开展中学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其次,从家庭角度来看,中学生步入了心理成长的叛逆期,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隔阂是必然的,仅依靠道德规范的力量,已很难约束中学生的行为,还需要通过法治教育将中学生内心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杀死在摇篮里。

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升高,给地区治安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开展中学法治教育,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三、中学开展法治教育的措施

1.构建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

一是加大法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比例。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三部法律的相关内容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从政策引导和思想教育两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二是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程度,除思想政治课外,可适当增设法治教育的独立课程。三是配备法律专业的教师任教法治教育课程,运用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打好法律知识基础。四是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多学科渗透、课外实践、普法宣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将法律知识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发挥学校、家庭、社会联合教育的作用

在中学生中开展法治教育并非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以学校作为主导方,通过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联合,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除加大“参观监狱”“法庭旁听”“法律大讲堂”等活动的举办频率外,还注重完善学校与媒体宣传的配合。从媒体宣传方面,在电视节目、网络社交、新媒体等渠道都加大了针对中学生的普法宣传,运用社会力量营造法治教育氛围。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有机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4)35-0127-02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定》标志着依法治国将成为常态化治国理念和治国模式。这对于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更高的要求。

一、学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法治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目标能否实现。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法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一时期法治素养的培育对于全民守法意识的提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主流意识的引导,是把正确的法治精神和法法治信仰渗透到青少年心理结构的底层,积淀为他们的心灵素质,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进而成为引导他们自觉地信仰法治、养成法治思维定式和依法办事的精神动力。当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时,能够自觉践行法治,成为依法治国的典范。通过他们的法治素养感染、影响身边的人,并且可以延伸至下一代。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就具备了坚实而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法治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当前的学校法治教育还不能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法治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短板”,培育法治素养一直没有作为独立的评价标准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法治教育很容易成为装饰,主要是由于法治内容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师资力量的配置上始终没有法律专业的老师来给学生授课。授课教师缺乏法律基本知识,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自然不能够使学生明白基本法律知识、无法坚定法治信仰。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统一的课时来安排法治教育,有的干脆没有安排法治课;教材编写也尚未形成真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的有机统一的成套教材。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法治依然是很遥远、很模糊的东西,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当前,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因此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这就对承载着法治教育任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还不能够很好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内容和学习过程中还不够重视法治教育。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其中与法治相关的内容:第五课“公司的经营”在讲到公司的类型时直接采用了《公司法》的内容;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在讲述征税和纳税时,直接采用了《税法》、《刑法》的一些内容。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二《政治生活》为例,直接涉及到法治的有第四课“中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而在第五课“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没有明确指出它的立法权力。当然,其他几课也涉及到一些法律知识,特别是宪法条款,但这些内容也不是以法治教育为直接目的,法治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的直接目标,是隐含在其他教育目标中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修订,事实上是削减了法治教育的内容。“法律基础”原来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现在与“思想道德修养”整合成一门课,这一整合无形当中是弱化了法治教育。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法治教育内容由原来的一节变为一个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体现得不够充分。同时,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重记忆轻体验,考完忘完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思想政治课也不像专业课那样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并且学生忙于考各种证书、读研和入职考试,仍停留在中学的应试状态,依然是重考试轻践行,仅有的法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依然是过眼烟云,缺乏实践的法治自觉,并未内化成为一种法治信仰。

二是法治学习上的衔接不当。从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层次推进、相互衔接。从当前的仅有的法治教学内容看,还存在不少衔接不当的问题。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过度提高要求显然是不当的,因为只有掌握了法律基础知识以后,才能逐步培养起法治思维能力,进而才能坚定其法治信仰。法律基础知识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大学生应该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有坚定的法治信仰。而现在的法治教育问题是:中学阶段在法治弱化的同时,又强调是学生要具有法治信仰;大学阶段偏重法律基础知识的有限的单向度传授,却忽视法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法治信仰的养成。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没目标上的衔接不当,很难完成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法治教育有机衔接的措施

针对学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不足,主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上凸显法治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应将法治教育设置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目标;教材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法治内容。在教学目标上,初中生应设置为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法治的概念性知识目标,比如法律名词、法律功能等;法治的程序性知识目标,如法律结构、法律秩序等。高中设置法治知识目标应为:法律的策略性知识目标,比如国家立法与执法的运作方法、法律监督体系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设置法治的能力目标,如理解、判断、评价法律问题的能力等;设置法治情感价值观目标,如依法治国的理念、自觉践行法治的主动精神等。基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体系应该突出法治内容:初中阶段的教材可以把法律基础知识单独作为一个必修内容,使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高中阶段更应该开设独立的法治教育课程以取代现有的在不同模块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结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凸显法治教育。首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应该为法治信仰目标,使大学生明白法治的真实意义在于服从法律的治理、敬畏法的权威,而要真正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必须形成对宪法和法律的坚定信仰,没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宪法和法律就形同虚设。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法治教育目标,应该把法治教育的内容从现在的课程体系中独立出来,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课程。因为只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才能独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才能突出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法治内容,进而实现大学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是中学和大学法治教育要实现无缝衔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施法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中学生应该以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为主,以体验式教学为法律知识掌握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应该以法律信仰的养成为主要目标,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要途径。不能颠倒、重复目标设置,也不能错位手段和途径。比如,就法律基本常识而言,以大学法治教育为例,现行的法治教学内容与中学所学的仅有的法治内容严重脱节。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基础”内容的课程设计而言,修订后的法律基础部分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大幅度删减,特别是部门法与程序法等内容基本弱化,更多的是对法律体系、法律权威、家庭社会生活法律规范等范围进行阐释,在目前中学法治教育存在弱化的状况下,这样的修改使学生依然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法治教育只是漂浮在空中。当然,这一课程体系设计的出发点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同法律价值、形成法律信仰。这样的设计必须建立在中学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前提下,而现在缺乏这样的前提条件,因此,但这种缺乏法律基础知识支撑的体系设计必然造成大学法治教育与中学法治教育的脱节,自然无法达到法治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发生的不少大学生违法案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中学的法治教育基本上是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知识体系中,学生无法直面接受最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即便是经过中学阶段的完整学习,也很难学到基本的法律知识。而现行大学法治教育内容的高度凝练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无法回避的困惑。大学教材中高度凝练的法学语言,加之以现在的课程设置使得相关内容的授课时数大大压缩,课时的不足无法满足使授课教师对专业性很强的法学语言进行通俗化的解释,故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对法律条文的精神实质有深刻的理解,自然无法回答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法律疑问,其法治信仰也无法形成。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法制教育功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年龄在13-18周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不良品德发生和违法犯罪两个高潮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制教育在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一样,发挥着自己独有的教育功能,但在对中学生进行守法与护法、权利与义务、诉讼与平等、民主与参与等意识渗透的同时,又发挥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即思想观念素质),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现代法制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公民信仰一种法律的现行观念,它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重要思想素质。通过法制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此外,还要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优先等现代法制精神去引导中学生,使现代法治观念融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守法观念并能积极护法,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把护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我国法律又是我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我们党现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还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中学法制教育就是使中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和掌握法律规范的同时,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弄清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而不是脱离党的领导,完全照搬资本主义模式的法治。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法制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生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它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和政治信念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政治心理活动,形成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塑造现代政治角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其目的是推进特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公民的政治行为转化。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心理优化作用在于,它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等特点,促使中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使他们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能够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精神,即各种道德要求,最终必须落实于道德实践。因此,仅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实践,如同纸上谈兵。通过法制教育,在强化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可以引导和督促中学生自觉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动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从而推动优良社会风尚的不断形成。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5篇

一、主要工作

县教体局站在提升学生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的高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丰富宣传形式和教育内容,进一步健全了学校普法工作齐抓共管格局,促进了中小学校法治建设。

(一)抓组织,健全网络。全县中小学普遍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中,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四有”(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有课时)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考核,年底有总结。全县各中小学均落实了“一校一警”制度,中心小学以上建立了校园警务室18个,积极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由县关工委牵头,组织教体局等部门成立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联合委员会,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的同志32人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颁发了为期三年的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治宣传和讲座,并为学校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法治教师一般由学校各班级班主任兼任,利用主题班会、班刊、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抓载体,创新形式。2017年,教体局参与编撰了县法治教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丛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中学和小学版本。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印刷后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在对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大多以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提高趣味性。同时,还以“八荣八耻”、中小学生“三热爱”教育及“师风师德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巩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基础,加大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力度。如大段小学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远离”的签名活动。一些学校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自办“法治天地”小报及“法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开学后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另外还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如2020年上半年组织各校开展了禁毒和疫情防控知识专场竞赛、教育体育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森林法专场知识竞赛、民法典进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

(三)抓预防,重在教育。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做法,收效明显。如棋坪小学因住宿生较多,且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方面问题较多,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学校把加强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纳入年度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同时动员老师、社会热心人士等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及时纠正其不足,共同关注其成长,并定期开展法治和心理教育培训,使广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受到关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感到温暖,为更好的开展留守儿童法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抓协作,发挥综合效应。青少年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涉及范围广,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尤为重要。各学校均能主动与综治、司法、公安、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如三都小学与官山自然保护区、县林业局组织开展“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美好家园”主题讲座,排埠中心小学与县检察院联动,在高陂小学开展防法制教育示范课,棋坪中学与棋坪交警中队和棋坪派出所联动,在棋坪中学开展交通安全知识与治安法律知识讲座。二中专门成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委员会,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社区、家庭联动的“三方联动”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创办了家长学校,定期指导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另外组织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以及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社会对依法治校的认识,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建设平安校园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尽管各校在加强对学生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学校绝大多数法治课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教师兼任,一方面他们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靠自学相关法律法规读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存在措施盲区。二是存在认识偏差,少数教师和家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少数教师和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忽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有的认同“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视了要想学生“成才”必须首先“成人”的道理。三是综合治理机制有待加强。一些青少年学生离开学校后开始走向社会,有的还不到法定就业年龄,思想不够稳定,如不加强教育管理,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普法和法治宣传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学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师资,着眼实践,加大学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一是大力增强学校法治课的师资力量,配备法律专业专职教师。高度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那些不能升入高中、过早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二是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各学校聘请的法治副校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开展“法律进校园”为主题,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大力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如制作普法和法治手抄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充当小交警、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举办法治夏令营活动、开展法治征文等等。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普法工作成效。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法治教育有效形式,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他们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法治教育内容,引导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其次,要把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抓好其他普法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全民学法用法的总体规划中。第三,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中小学生学法用法活动。第四,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第五要把加强对“双差生”、“问题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的帮助教育作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点之一,树立转变一个“双差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重要的教育观念。

(三)增加投入,完善阵地,提高法治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如积极组建法治宣讲团,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校际间的法治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为青少年学法用法提供必要的宣传主阵地和活动场所。二是要开展对教师有关法治知识的培训。鼓励现有的教师参加法律专业学历教育,解决中小学法治课师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培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培养适合加强青少年成长的法治教育人才。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社区参与

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law—relatededucation)源于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有关美国宪法、人权法案和独立宣言等奠基性文本的教学。法治教育于1975年被正式列入社会科课程范围,从那以后,美国一半以上的州都将法治教育增加到社会科课程当中。法治教育虽然在社会科课程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但作为实施美国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美国公民教育培养“民主的公民(democraticcitizen)”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治教育也译为“与法律相关的教育”,是一种与宪法相关的民主教育,而非单纯的法律条文教育,也不是专业的法学理论教育。《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Law—relatedEducationActof1978)将其定义为“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莱明(Lerning)与海利(Healy)认为,法治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学习经历,它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理解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价值和原则的机会”。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即能够意识到法律是如何影响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响法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法治教育的学习理解自己所属的公民社会,生活并积极投身于其中,成为具有法治意识、支持民主制度、积极参与的公民。

法治教育的目的强调了法治教育应关注影响现实情境中现实的人的现实法律问题,应通过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经历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法治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社区成员身份,而非单纯的学生身份,关注其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期望学生在面对并解决争执与冲突,讨论与分析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这从根本上决定着社区参与(communityinvolvement)是法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泛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社区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人们对其会有不同理解。在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中,“社区”是指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学习和社会行动机会的学习情境,社区可以是学校本身、学生的生活社区、全市、全州、全国以至更远更广的地方。“参与”的规模可大可小,也可分别由学生和社区作为行动主体,既包括律师在教师教学时遇到有关法律概念的问题时给予的帮助,也指学生有组织、有准备地到地方法庭的参观活动,或是全州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模拟法庭比赛等。

从社区参与的主体,即“谁来参与”这一层面上看,对于学生来讲,虽然在整个过程中不乏为社区服务的成分,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主要是一种学习性质的参与,即在社区的真实情境中试验、内化和运用在教室中学到的知识,从而获得法治教育期望在学生身上培养出的技能、形成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应具备的态度和价值观。而对于社区中的人员,尤其是资源人士(resourcepeople)——可以作为资源被引入法治教育中的社区中的人员——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服务性质的参与,是在履行作为社区成员对社区公共事务应尽的职责,当然不排除社区资源人士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机会。

从社区参与的客体,即“参与什么”这一层面上看,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在法治教育的四个要素中都有体现,这四个要素是课程内容和概念,教学方式和情境,技能,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但是社区参与对它们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对于课程内容和概念以及教学方式和情境两个要素的影响相比较而言是“直接的”或者“显性的”,而对于后两者的作用则是“间接的”和“隐性的”。

从社区参与的方式,即“如何参与”这一层面上看,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是“课堂中的社区”与“社区中的课堂”的结合,前者主要依靠社区资源人士进入课堂或在课堂中模拟社区实现,后者的形式比较多样,主要指学生走出课堂,在社区中继续法治教育的各种途径。

二、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实施

社区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的丰富信息和各种实践机会使得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形式多种多样。具体的社区参与过程会因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

形成“课堂中的社区”的主要方式是社区内的资源人士进入课堂中为学生做讲座以及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对于一些著名案例、有争议案例或者社区内法律问题的模拟、辩论等活动。这些方法在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中极为普及,尤其适用于一些因各种原因无法使学生走入社区接受法治教育或者此类机会较少的学校。

可以创建“社区中的课堂”的参与活动在法治教育的社区参与中所占比重很大,具体形式较多,主要可以归入实地考察(fieldtrips)与实习(internships)两种类型。在实地考察和实习中,学生获得面对真实情境、获得接触到作为普通人的法律专业人员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关于法律系统、法律程序、立法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推动学生形成对法律的正确认识,使他们不再将法律看成是神秘复杂的,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事物,而将法律看作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或完善的事物。获得对法律以及法律专业人员新的认识。

事实上,法治教育中的许多社区参与是课堂中和社区内都可以进行的,例如,模拟法庭,既可以邀请法官等专业法律人士进入课堂作为裁判在教室中进行,也可以在法庭中实地进行。

学生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参与程度深浅是有所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观察(observation)、服务(service)与行动(action)三种程度由浅至深的社区参与。

(一)观察

在这种参与形式中,学生是一个不介入的“观察者”(theobserver)。学生完全作为一个“外人”进行社区参与,不介入所要研究的活动当中,只履行观察者的责任。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信息。比如,学生可将在法庭中发生的各种活动中的一个作为观察目标,向法官询问此活动的功能,观察此活动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并将所得的信息记录下来,作为理解有关法庭审判程序的知识的辅助资料。

(二)服务

在“服务”中,学生是“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theobserverastheparticipant),主要参与到与法律相关的具体职业中。在这种参与形式中,学生较少直接参与,是一个较被动的研究者,只在需要时提供一些服务,或者辅帮助,充当服务者的角色。学生可以为其提供服务的人员很多,如少年训诫所的官员、州检察官、教授宪法的教授、司法部门的文员等几乎所有与法律有关的人士。这种参与活动使学生能获得一些法律相关职业的培训并对自身的职业探索和定向有一定的帮助。

(三)行动

“行动”这种参与形式使学生直接地参与到法律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过程中,参与的目的是带来相应的社会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学生可以积极地参加一些组织,如妇女投票者联盟(theLeagueofWomenVoters)。也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开展活动,如由学生组织的、旨在降低合法驾车年龄的活动。这种参与形式要求学生具有劝说、组织、倡议的能力,比其他两种参与形式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整个过程也更为复杂。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法治教育中的一些核心却抽象的概念,如法律、权利、公正、自由、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行动”中学生可以充当完全的参与者(thetotalparticipant)或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theparticipantastheobserver)。“完全的参与者”身份使学生全力投入,成为他所要研究的活动中的一个“职员”,这种参与形式有时会使他除了对他参与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所了解以外,无暇顾及和分析整个活动的其他方面,阻碍他对所要研究活动形成的完整认识。“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的学生在社区参与中具有双重身份,虽然仍然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活动,但同时也是一名观察者。学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坐回来”(sitback)去观察一下所要研究的活动的全景。

三、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活动的特色

自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正式实施以来,社区参与在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性课程内容的掌握,研究、思考、交流与社会参与技能的培养,有关法治、民主、权利、义务等概念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体现了一些特色。

(一)社区参与重视社区资源人士的“储备”工作

社区参与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是否获得了足够的社区资源人士的支持。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所需的社区资源人士的“储备”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扩大社区资源人士的来源,选择合适的社区资源人士,将尽可能多的人员引入社区参与活动中。二是注重对于教师和社区资源人士的培训。

合适的社区资源人士不仅指那些各自领域的权威,或是重要的公众人物,也指普通的法律工作者、自愿者、退休人员等。同时选择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资源人士,代表不同的年龄、种族和性别群体以应对背景不同的学生,使学生对于资源人士具有亲切感。除了律师、法官、警察等与司法职业直接相关的人员可以充当社区资源人士外,法律学校的学生与教师,来自不同行业的热心于法治教育的志愿者也是合适的人选。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一直重视对社区资源人士进行有关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帮助资源人士同学生更好地沟通。同时,给予教师在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以弥补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并使教师自身可以成长为资源人士。并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资源人士参加培训,如同法律学校协商,将参加培训课程所得学分计入法律学校学生在校的学分当中。又如为教师开办可以获得大学认可学分的暑期研讨会。

(二)社区参与对参与双方都具有积极作用

社区参与是一种具有互惠性质的活动。社区参与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理解法律、法律系统、法律程序的同时,也使参与的社区资源人士和机构受益非浅。立法、司法机构通过参与,可以在社区内为机构树立起服务于社区的良好形象。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的有关这些机构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它们的正确认识,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体对于这些机构的评价。对于参与人员更是如此,他们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法律专业人员和其他职业的专业人员一样有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在努力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可以一改他们以往给学生留下的负面的或不真实的印象,提升学生对于司法职业为社会公正所负有的重大责任的理解。

这种互惠性的典型例证是社区参与活动中的警察与学生。在社区参与活动中,警察接触的不再只是问题学生、犯罪的青少年,而是大多数能够代表青少年常态的、普通的学生。这样的接触丰富了警察对于青少年的认识,也加深了警察对于青少年的了解。同时,学生在与警察的接触过程中,接受警察帮助或者帮助警察的经历可能会改变他以往形成的关于警察的“压迫者”的印象。

(三)社区参与强调与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同样的社区参与中,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教育结果不是主要取决于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学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这些经验是如何设计的”。法治教育中的社区参与注重依据学生在校学习内容设定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学生和其他参与人员和机构的行动向导,从而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

社区参与同学生在校学习内容的联系还体现在两者是相互支持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必须展示出对于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法治教育的社区参与不单单是由实地考察或者社区资源人士在课堂中讲座所组成的,更为重要的是对在法治教育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强化和运用。社区参与不但涉及到在法治教育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也促进其他方面知识的应用,如写作能力、语言技巧、计算能力等。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所发掘的自身的新能力。

(四)社区参与鼓励参与人员的独创性与自主性,重视反思

法治教育不是给予人们准备好的问题解决方案,而是试图帮助人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对于独创性、自主性的尊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自行选择主题与资源人士,帮助教师设计实施方案,并且在具体过程中根据情况可以随时改变方案。在参与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自由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想法做出重要的决定。社区资源人士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因时因地适当地改变参与活动的进程。他们的独创性对于法治教育课程的编写有着重大影响,而且他们也直接参加法治教育课程的编写,从而提高了教材的专业性。

对独创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使得社区参与十分重视对参与的反思。在反思中,参与人员的独创性和自主性所带来的结果得到验证和深化,而且反思过程本身也是参与人员独创性和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反思带来了学生在社会态度以及思考方式的变化。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经验证明参与人员是否获得有意义的经历和反思的机会是参与目标的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法治教育;常态化; 实效

中图分类号:DF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68-01

中小学法治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大中小学生人人学法、个个懂法、处处守法、时时用法。人人学法是中小学实施法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个个懂法是保障,处处守法是根本,时时用法是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整体规划、全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各种法治实践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水平,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笔者认为,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的指导思想仍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认知发展和法治教育规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小学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使学法、识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中小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那么,怎样做到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呢?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置

1、课程课时依据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重庆市2015年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要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每周1节课。

2、法治教育课程模式

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行为表现和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环境、国防、交通安全、知识产权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建设

1、法治教师的培养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前提。法治师资的培养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建设重要环节。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对全市法治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依托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各区县法治教育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提高;同时,各校要深化法治教育校本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文件和法律知识,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

2、法治教师的配备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保障,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中小学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鼓励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其他教师参与法治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治课教师的方式。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志愿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教师和大学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专长,为学校法制教育服务。

3、法治教师的岗位培训

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积极争取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以及普法办和综治办部门的支持,组织县级培训,提高教师法律水平。各校每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法治专题培训,同时建立教师业余自学法治机制,同教师继续教育和年终绩效挂钩。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建设

1、学科课程教材建设;

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高年级阶段,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初中阶段,采取思想品德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年以专册方式,专门实施教学;同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1周1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

组织开发法治教育需要的教育软件、图文资料等,积极推动学校打造法治教育精品课和示范课,聘请优秀教师录制“法治教育讲座”和“微课”,利用“网上梦想课堂”等平台,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让中小学生了解宪法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法治课程教学质量。

2、活动课程教材建设;

活动课程尊重学生兴趣,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帮助学生获得法治人格的不断发展;强调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有利于对世界完整认识。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要将相关专题教育,如: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国防日、“12.4”全国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仪式,组织设计,渗透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

3、社会实践教材编写;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应根据实际,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实践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法治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法治服务活动。高等学校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开展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学法、用法。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学习宣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把服务大局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核心要求;把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作为工作重点;把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作为有力支撑;把“智慧普法”和精准普法作为创新举措,夯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乡村建设基础,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各项任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对照当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大力实施精准普法,将科学、精准的工作理念有机导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体系,推动法治宣传教育管理精准和服务精准,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科学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各行业、各领域、各阶层从业人员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推进法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三、工作原则

坚持统一领导和各司其职相结合。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做到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

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在日常广泛开展普法宣传的同时,结合特殊时段和节点,根据不同人群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和需求,开展各类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治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

坚持立足实际与注重实效相结合。立足国家机关实际,结合乡镇工作特点,创新普法理念、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推动各项普法责任的落实,切实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工作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4月8日4月20日)。各党支部、镇属单位要召开专题会议,对集中开展精准普法专项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要求、举措和时限。

(二)集中宣传阶段(4月21日6月21日)。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结合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创新宣传方式,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精准普法专项行动,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总结提升阶段(6月22日7月31日)。对集中宣传阶段取得的成效、发现的问题和弱项短板进行全面总结,召开专门会议,加强沟通协调,精准分析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举措并及时加以整改落实,为后续深化普法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五、工作任务

(一)着力提高各村党支部书记及村委会成员、村组干部、党员学法用法意识

1.严格落实党支部学法制度。坚持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尊法学法,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各村党支部年度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学法。坚持会前学法,召开党支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前要结合会议内容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坚持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做到凡是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必须把决策前学习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前置程序。党支部书记要认真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一把手”讲法治课。坚持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各村、各单位要结合形势和工作实际,邀请普法讲师团成员或其他法律专家、学者进行集中学习辅导。建立领导干部参加学法考勤、学法记录档案、学法情况公示制度,确保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责任单位:各村、各单位)

2.严格落实日常学法制度。各村、各单位要根据工作性质和普法责任清单制定年度学法计划,明确学习重点、目标要求,加强督促检查,保证每人每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坚持撰写学法笔记或学法体会,增强学法用法实效。深入推进法律进村进单位活动,采取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治讲座、法治文艺等多种形式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注重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定期推送学法内容。(责任单位:各村、各部门单位)

3.健全完善法治培训制度。把宪法法律列为村组干部学习的必修课,坚持把法治教育纳入村组干部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必训内容。镇司法所、食药所、交警队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村组、单位开展法治宣讲和法律服务,促进各单位及国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牵头单位:镇司法所、食药所、交警大队,责任单位:各村、各单位)

(二)着力培养青少年法律信仰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学校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积极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辩论会等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责任单位:教育工作站)

2.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教育引导作用,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兼职法治副校长要充分了解掌握学校周边地区管理动向,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每月认真开展1次法治教育辅导活动,同时协助学校加强内部安全防范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责任单位:教育工作站)

3.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小学校要至少建成一个法治宣传栏、一个法律图书架,坚持上一次集中法治教育课、开展一次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治文艺节目,举办青少年法治手抄报、法治漫画、法治征文等法治文化活动,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责任单位:教育工作站)

(三)着力促进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依法从事宗教活动

组建普法志愿者队伍精准供给法律知识。定期深入镇域范围内宗教场所开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宗教场所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角)等学法阵地,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开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责任单位:镇司法所)

(四)着力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1.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形成以点带面普法格局。组织村妇联干部开展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妇联干部依法维权的能力。吸收有经验、讲奉献、懂专业的“法律服务志愿者”,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为广大妇女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2.扎实组织实施10名“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在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老党员、老教师当中培养“法律明白人”,切实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法治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水平,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为基层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奠定良好法治基础。

3.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法律图书室(角)和1个固定法治宣传栏。结合法治乡村建设,在各村文化广场增设法治宣传展板。丰富农村普法形式,结合民俗文化、乡村大舞台建设等,运用歌曲、曲艺、书画等艺术形式,组织农村业余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和村自乐班子开展法治文艺活动。利用乡村广播,每天播放法治宣传内容,将法律知识传播到农民群众耳朵里,将法治观念根植到农民群众脑海里、意识里。

4.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依托镇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义务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有效调解各种矛盾纠纷。通过调处典型案件,扩大以案释法效果,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工作要求

(一)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根据行业特点和单位职能,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坚持“科学、精准、高效、集约”的工作理念,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控,形成层级式、链条式整体运行体系,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流程规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产品多元化,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质效的有力提升。

(二)强化沟通协调精准研判法治需求。坚持定期收集、实时收集,根据各村、各单位实际情况,主动收集管理对象、服务对象的学法需求;根据群众实际需要,即时动态收集社会学法需求,确保需求收集常态化。根据汇总采集的数据信息,围绕法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法治社会建设的新任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加强沟通协调深度分析群众法治需求的规律和趋势,为精准普法提供参考依据。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9篇

一、对法治意识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调查显示,68.35%的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般了解,只有1427%的学生对宪法非常了解;当问到“假如你的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你会采取什么态度”时,89.27%的学生选了劝其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85.30%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政府相关部门解决;80.69%的学生从未浏览过非法网站;63.09%的学生过马路遇到红灯时,会等待绿灯亮后再通过。这表明,当前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也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

但是,有17.38%的学生对我国宪法知识不了解;仍有17.02%的学生不希望举办法律方面的宣传,或者法律知识的培训,或表示无所谓;5.79%的同学在家人或亲属触犯了法律时,竟然选择帮助隐藏;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6.22%的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和侵害者争吵,进行报复,还有8.48%的学生表示会忍耐;当过马路遇到红灯时,3.97%的学生会闯红灯,32.94%的学生选择看情况而定。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高中生的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治意识的淡薄将给他们今后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二、对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法治意识现状,笔者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1.学校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完善校规校纪。

在依法治校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法为准,依法治校”的治校理念,把依法治校上升到能否办好学的高度去认识。为了真正把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学校要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普法实施方案》《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学生奖惩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要增强校规校纪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形成法治教育合力。

(1)以“法律进学校”为主题,做好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学校要定期制作宣传标语、展板、橱窗,组织学生开展“自觉学法守法,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学校信息期刊、校园广播站等阵地,营造“法律进学校”氛围,使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都能感受法律的威严,让法治意识在学生头脑里生根发芽。

(2)积极优化法治育人环境,营造法治教育氛围。学校一要有计划地邀请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派出所等公安司法工作者到学校进行法治讲座,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二要积极争取执法机关和社区的配合,对学生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要主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3.教要提高法治素养,坚持依法施教。

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是提升教师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执教的关键环节。教师〖HJ2.45mm〗只有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的一代接班人。

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既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和典型案例,以提高对依法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又要自觉依据教育法规,不断反思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学校要完善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建立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制度,完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依法施教的监督机制,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施教的观念,从而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立足课堂,提高法治教育的渗透性。把法律常识教育纳入必修课内容,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三保证”,确保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共青团活动及班会时间,开展“我是小法官,我是小律师”演讲比赛、“法律课堂”等活动,也可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同学们既学到了法律知识,又增强了法治意识。

5.发挥家庭法治教育作用,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家里度过的,如果家长的法治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法治教育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校要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使家长懂得教育法规,提高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子女的能力。一要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法治意识;二要建议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不放任,让孩子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三要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把基本生理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四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言行中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五要提议家长教育孩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高中学校必须重视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在高中生中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迫在眉睫。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把法治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法治意识在当代高中生中生根开花。

中学法治教育范文第10篇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学生法治信仰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社会力量不可忽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学校环境的简单化的矛盾,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其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东西产生质疑。于是,学校全力以赴和煞费苦心的法制教育又被打了折扣。这就要求在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同时,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营造全社会的法制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重视对学校网络的监管,建设“绿色网室”,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

上一篇:阅读课堂教学范文 下一篇:项目融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