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律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5 17:00:32

中学法律教育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 法律素质 调查 措施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课业水平,而且也包括学生品德、心理、法制等思想素质。法律素质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近年的中学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调查的情况概论

(一)目的

为了贯彻中央的要求,全国各中学都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质[1]。但是,学校对于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法律素质教育的投入力度却显得相对不足。近几年,笔者发现,全国不同的职业中学学生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给法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改进法律课程的教学和相关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故进行调研工作。

(二)方法

首选我们需要目标对象,此次我们进行了全国30所相关的职业中学,省重点5所,市重点10所,普通学校15所,每一所学校的调查内容都与两个方面有关:法律课程的教学状况以及课外的法律形式的教学、毕业班学生的法律素质调查。整个调查一共涉及54个小问题,每个学校发放了50份问卷,一共发出了1500份问卷,收回了1328份。

二、结果分析

(一)教学状况分析

1.课程开设情况。根据整个调查的结果显示,其中6所中学开设了专门的法律课程,7所中学在开设思想政治的课程中掺加了法律知识的讲解,剩下的学校没有开设与法律相关的任何课程。

2.教材的使用情况。在6所开设法律课程的学校中,只有4所学校使用了国家规定的教材《法律基础知识》,其他的学校都没有使用固定的教材,他们所使用的都是教师自己选取的。

3.教学的内容。对于那些使用了国家规划的教材的学校,整个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对于那些重要的基本法律知识都有讲解。类似于行政法、诉讼法、刑法等等。

4.课时的安排。各个学校的课时安排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没有教材只是安排了几个课时,大部分的学校的课时在15个左右,极为少数的在20个课时。

5.师资力量。在所有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3所聘有专职的教师进行任教,但教师均不是法律的专业,均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兼职任教。

针对以上的调查结果,大部分的中学对法律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56%的学校并未将其看成一门重要的课程,虽然有20%的学校开设了该课程,但是在教学的安排上也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教学的时间上也不够充分,大多数的学校只是安排了几个课时;内容上随意性成分太大,教师并不能够系统整体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法即是刑”的观念,或者产生“我没有犯罪,法律与我不相干”的观念[2]。最重要的是学校在师资力量的对比上差距更大,调查中所有的任职教师都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教师由体育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甚至有的教师连自己都对整个法律的体系不清楚,这样模糊的、泛泛的教学,学生又怎么能拥有正确的法制观点或者法律意识呢?

(二)课外法律教育形式

1.根据调查结果,其中有6所学校不仅没有开设法律的相关课程,而且没有进行法律的宣传和教育。

2.仍然有24所学校开展了简单的法制教育的活动。类似讲座、宣传、法制影片等。

3.6所学校不仅仅开设法律课程,而且还开展了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将理论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的结合,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大体上来说,大部分的学校并没有对法律素质教育采取足够重视的态度,有关法律的知识宣传也是可有可无。

2.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法律的课堂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3.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的法制素质低、法制观念差,与国家整体的要求相差甚远,所以国家、学校乃至学生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反思

1.加大对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不仅需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品德、思想、纪律等的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法律素质,因此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程度,贯彻落实好国家的要求。

2.健全法律教育机制。首先需要健全领导机制,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人才培养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规划教学任务,切实做好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个方面的工作。

3.创新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说教式,而是应该创新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实践、学生活动的方式加强法律素质教育。

总之,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学生三方联手才可以完成。综合调查的结果,我国的法律素质教育在中学得到提高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保国.论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职业素质――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27-133.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法制教育功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年龄在13-18周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不良品德发生和违法犯罪两个高潮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制教育在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一样,发挥着自己独有的教育功能,但在对中学生进行守法与护法、权利与义务、诉讼与平等、民主与参与等意识渗透的同时,又发挥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即思想观念素质),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现代法制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公民信仰一种法律的现行观念,它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重要思想素质。通过法制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此外,还要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优先等现代法制精神去引导中学生,使现代法治观念融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守法观念并能积极护法,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把护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我国法律又是我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我们党现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还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中学法制教育就是使中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和掌握法律规范的同时,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弄清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而不是脱离党的领导,完全照搬资本主义模式的法治。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法制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生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它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和政治信念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政治心理活动,形成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塑造现代政治角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其目的是推进特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公民的政治行为转化。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心理优化作用在于,它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等特点,促使中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使他们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能够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精神,即各种道德要求,最终必须落实于道德实践。因此,仅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实践,如同纸上谈兵。通过法制教育,在强化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可以引导和督促中学生自觉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动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从而推动优良社会风尚的不断形成。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法制教育功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年龄在13-18周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不良品德发生和违法犯罪两个高潮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制教育在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一样,发挥着自己独有的教育功能,但在对中学生进行守法与护法、权利与义务、诉讼与平等、民主与参与等意识渗透的同时,又发挥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即思想观念素质),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现代法制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公民信仰一种法律的现行观念,它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重要思想素质。通过法制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此外,还要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优先等现代法制精神去引导中学生,使现代法治观念融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守法观念并能积极护法,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把护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我国法律又是我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我们党现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还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中学法制教育就是使中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和掌握法律规范的同时,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弄清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而不是脱离党的领导,完全照搬资本主义模式的法治。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法制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生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它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和政治信念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政治心 理活动,形成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塑造现代政治角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其目的是推进特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公民的政治行为转化。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心理优化作用在于,它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等特点,促使中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使他们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能够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精神,即各种道德要求,最终必须落实于道德实践。因此,仅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实践,如同纸上谈兵。通过法制教育,在强化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可以引导和督促中学生自觉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动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从而推动优良社会风尚的不断形成。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4篇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法律意识;现状;措施

引言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根本所在。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具备较为理想的全面性特点,不仅仅需要针对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培养和宣传,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同样需要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中学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制建设的落实效果。

1中学法律意识现状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中学法律意识现状来说,虽然大部分的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具体的法律知识,从整体来看,中学法律意识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的问题。详细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中学法律意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步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逐步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法律的决定性意义。在用法和守法方面,这种意识正在不断提升,并且对于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也具备了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能够有效指导实践。

1.2法律教育途径主要是学校

当代中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和接受,主要途径就是学校。在学校的相关教学和宣传中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价值,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理念不断得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包含“法治”;而对于其他途径来说,涉及的比较少,比如在家庭和社会团体中,对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几乎起不到相应的积极作用。

1.3对不法行为的鉴别越来越高效

在当前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相应的不法行为鉴别和抵抗方面,这种不法行为的鉴别和抵抗主要指当中学生自身遭遇到一定的尤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时,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判断,并且能够最为及时高效地采取正确的手段进行正当防卫,对于自我保护起着越来越理想的效果。

1.4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明显

当前中学生随着其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也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相当多的中学生想了解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当前的法律接受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诉求,需要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进行完善和弥补。

2中学法律意识培养措施

从当前我国中学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来看,其整体的水平确实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优化,但是当代中学生的法律诉求也是越来越突出的,除了中学生自身的法律诉求之外,结合当前存在的各种法律接受途径较为狭窄和其他问题来看,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尽可能的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拓宽法律接受途径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2.1结合德育工作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点结合德育工作是一种重要途径。针对当前现阶段的中学教育问题来说,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德育工作也获得了中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和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也就显得极为有效。这两方面的结合主要就是依托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来进行。德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而法律意识的培,其还和德育工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升了中学生法律意识,也就能够提升其道德修养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可选取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化枯燥为兴趣,比如开展法律知识的竞赛就是多种手段之一。

2.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中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重点结合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项基本措施。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结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知识,教师通过合理设计,使中学生能够把这些法律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法律意识中去,避免留于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出现。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延伸,保障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加强。

2.3充分借助于家庭教育手段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中法律意识教育的引入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所有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很多学生也都存在着自身的一些法律困惑,这些困扰的有效解决可以依托家庭环境来进行。很多法律知识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家长可以把这些法律知识较好地传授给中学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法律意识培养,已经得到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法律意识强度和普遍性方面,都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水平,但是拓宽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意识培养活动仍然是今后中学法律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也是中学生的基本诉求所在。

参考文献:

[1]武磊.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1,35:248.

[2]张计彪.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品牌,2015,02:252.

[3]周伟.浅谈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45.

[4]黄红梅.探究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4,07:109.

[5]杨燕渝.关于法律意识对中学生的保护作用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3,06:166-167.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法制教育功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年龄在13-18周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不良品德发生和违法犯罪两个高潮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制教育在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中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法制教育虽然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教育活动一样,发挥着自己独有的教育功能,但在对中学生进行守法与护法、权利与义务、诉讼与平等、民主与参与等意识渗透的同时,又发挥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中学法制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

中学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学生进行的、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的观念教育。法制教育对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和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是人的素质的根本内容(即思想观念素质),其实质是人的需要及利益的内化,它使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对价值目标的追求,激发人的热情和精神;所包含的价值信仰、价值信念和社会理想,是人的生活和行为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调整社会主义关系的过程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起着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和促使公民充分享受权利,实现自我价值;二是保障和促使公民积极履行义务,实现社会价值。只有做到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人的价值。中学法制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中学生认识到如果要使自己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追求的主要目标,力争为社会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法制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的精神是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协调共存的时代,乐于竞争、善于合作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考察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崇尚独立、强调竞争、注重利益。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地在中学生心目中强化独立、竞争和利益意识,而忽视我国传统的团结互助这一固有价值观,往往会在中学生人与人之间造成隔阂,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法制教育更应该将融于宪法和相关法律之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播给中学生,向他们渗透,并使他们接受团结友爱的价值精髓。通过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树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强化集体协作观念、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关心他人,并懂得只有依靠集体力量,与他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成才。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现代法制观念

现代法治观念是公民信仰一种法律的现行观念,它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重要思想素质。通过法制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确立初步的遵纪守法观念、依法办事意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通过法制教育,使中学生认识到法制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唯有法律才能充分保障人的权利,唯有法律才能制约权力的运作,防止权力的滥用。此外,还要用权利本位、契约自由、社会公平、效率优先等现代法制精神去引导中学生,使现代法治观念融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守法观念并能积极护法,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把护法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法制教育就是通过揭示法律和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受教育者理解法如何通过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问题的协调、规范和解决,从而影响政治生活,达到政治目的,进而实现政治法制化的。由于法律和政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着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使得中学法制教育具有了较强的政治功能。

1、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就本质来说,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法制教育,可以使中学生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增强其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通过法制教育,中学生不但能够明白既存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能够理解国家的政治本质。这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初步把握法治化的政治行为模式。不难看出,中学法制教育在完成这一政治教育任务和实现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政治观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政治观是指人们对以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着人们政治方向的确立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当代中国,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它是制定我国法律的依据,是我国法律的灵魂。我国法律又是我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我们党现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党还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调整。中学法制教育就是使中学生在接受法律知识和掌握法律规范的同时,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弄清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治,而不是脱离党的领导,完全照搬资本主义模式的法治。通过法制教育,可以增强中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3、法制教育有助于优化中学生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一种心理反映,它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和政治信念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通过相应的政治心理活动,形成公民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政治行为。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塑造现代政治角色,是中学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优化中学生的政治心理,其目的是推进特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向公民的政治行为转化。中学法制教育的政治心理优化作用在于,它能够利用法律的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可置疑性等特点,促使中学生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现象,使他们产生健康的政治动机、积极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并能够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角度理性地思考社会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政治行为。

三、中学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是立法的重要渊源,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任何法律规范都包含立法者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在进行基本法律规范和法律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法律蕴涵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理想,弘扬法律的内在道德精神,引导和强化中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水平。

1、法制教育有助于培育中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法律常识的传授和教育,将法律中蕴涵的是非标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推动现代文明风尚的形成,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时,有一整套弘扬正气的基本参照规范。这些规范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条文凝结了这些传统美德的精华。因此,通过法制教育,将法律条款背后所蕴涵的美德精神昭示给中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正气,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精神,即各种道德要求,最终必须落实于道德实践。因此,仅有道德认知,没有道德实践,如同纸上谈兵。通过法制教育,在强化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可以引导和督促中学生自觉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动中学生实现道德的知行统一,从而推动优良社会风尚的不断形成。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7篇

作者:丁静静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我国目前实现中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进行法制教育的教师素养不高,对法制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够当前教授法制教育的教师通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只是注重阐释相关的法律条文,观念上认为只要把法律知识讲明白就行;二是由于专业素养有限,不能很好的把法律背后的意义讲授清楚;三是不知道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中学法律课包含在思想政治课或品德课当中,教授法律知识的那些教师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学法律专业的,即便有的是学法律专业毕业,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却相对比较缺乏。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学习法律不是为了学会断案,去当法官,当律师,而更多的是理解法律规则背后的对社会以及每个公民的价值和作用。(二)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当前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认同度不够,为了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开展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出现了法制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相关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有名无实,对中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教育影响不大。据《中学生报》记者杜力对百余所学校的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外法制教育活动已经很不错了,即使是这一次,也往往是形式单一“,一讲众听”,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作用不大[3],在校中学生仍品行问题多多,上网、抽烟、喝酒、打架、盗窃、早恋、结帮等劣迹恶行屡见不鲜,甚至有逐渐蔓延之势(三)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或家庭教育缺失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对子女百般溺爱,造成子女缺少独立做事的能力,同时父母也缺少对子女学习法律知识的正确引导;有些家庭,父母离异,重新组建家庭后,将子女抛给父母抚养,造成孩子无人管教,性格怪癖、内向,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多数家庭重视孩子的智育和考试分数,而缺乏对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做人的教育,导致不少中学生在品德、心理、人格上出现不少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人格障碍,最终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脱节现象,使当前的学校中学生法制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四)中学生成长的社会法制环境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们个性心理发展逐渐趋向稳定但同时也带有很大的选择性和不确定性,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利益驱动和部分部门间的监管缺失,学校周边一些个体户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将空闲房屋出租给学生,使之游离于学校家长的管理之外,售给他们香烟,酒,赌博等,而且屡禁不止,对身心正处于塑造期的学生身心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一)切实配备好中学生法制教师,并大力提高法制教师的专业素养针对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一方面要开设法制课,配备专业教师,彻底解决中学法制课师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培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研讨、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法制教育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错误观念,确立抓法制教育就是抓教学质量的观念;转变法制教育只是学校一方实施的观念,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法制教育网络;转变重智育的错误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中学生法制教育要具有层次性,逐步提高中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具有层次性。设置教材,要贴近中学生实际,在学习必要法律知识同时,适当增加课外法律知识阅读,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隐性法制教育渗透。[4]如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历史等科目中渗透法制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用法活动等,激发中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逐步增加中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感和内化度。(三)加强中学法制教育目的宣传,重视普法教育,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中学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中学生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宪法和主要法律的学习,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责任和义务。重视中学生法制教育宣传,建立奖惩制度,并加强普法工作的过程性检查和年终考核。对开展得好的学校校长,团队干部,班主任等给予表彰奖励,对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校长,班主任等严厉批评惩罚,限期整改,推进中学法制教育和普法教育工作制度化,使中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制度化,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四)重视家庭情感教育,加强学生个案教学,增强中学生法制教育的认同度和内化度进行家校联合教育,培养家长改进教育方式,注重平等相处、情感育人,架起父母与子女相互沟通的桥梁,对个案子女感化其内心,进行正确引导。(五)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及网络治理,净化文化市场,消除安全隐患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中学生在成长中违法还是守法都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明确各部门责任,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互相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大对学校周围环境治理力度,净化市场,消除安全隐患。对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做好学生离校管理,家校协调等工作,密切关注中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法律教育范文第8篇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学生法治信仰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社会力量不可忽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学校环境的简单化的矛盾,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其在学校教育中所接受的东西产生质疑。于是,学校全力以赴和煞费苦心的法制教育又被打了折扣。这就要求在重视学校法制教育的同时,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公共环境资源营造全社会的法制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加强网络立法,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重视对学校网络的监管,建设“绿色网室”,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

上一篇:医药行业知识范文 下一篇:古代叙事文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