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6:18:56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外美术史教学 艺术专业学生 艺术教育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中外美术史课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非艺术专业学生热衷的公选课,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内涵的重要阵地。中外美术史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通过欣赏大量的杰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了解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较高的鉴赏能力。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中外美术史教学的开展可以唤起学生对艺术生活的追求,通过精美的图片、经典的艺术片段等,对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承,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开拓眼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全方位提高他们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方面的鉴别能力。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加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中应该秉承传统,对学生进行

其次,在高校的史论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史论教师缺乏,有的根本没有专门的史论老师,史论课由绘画或设计老师兼上,这些老师缺乏对艺术史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可能对不同画家及流派的作品很熟悉,但大多以画论画,流于表面上的介绍、讲解,同时他们也有专业的局限性,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不能将艺术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不能将艺术的本质揭示出来,不能将中外艺术的整个发展脉络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等。这样的后果就是老师讲不好,学生听不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专攻各有不同。对于学校来说,尽量配备几名专职的美术史论教师,让他们教授一门或几门在学术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尽量创造条件,使他们学有所长,在学术上有所研究,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再次,中外美术史的教学通常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上互动少,气氛不活跃,学生学得枯燥,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史论课堂大多都是大量的幻灯片加上教师的讲述,更像是看图说话,老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往往不能产生共鸣,教学形式非常单一,课堂上很少互动,课后也很少有作业。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流派、画家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我认为在中外美术史的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将内容提前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先通过查找、整理、归纳等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讲、老师听,集体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给他们各抒己见的机会,大家共同探讨,从中发现新的亮点,将压力变成动力,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

最后,大多数的中外美术史课没有很多的作业,结束的时候也往往以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了结。这样学生往往学得没有压力,精神上不重视,学习效果差。我觉得中外史论课是艺术系学生少有的非绘画性的课程,而艺术类学生的笔下功夫通常比较薄弱,有的同学想法很多,但是写不出来,容易犯论文的选题过大而且空泛、遣词造句不准确、文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中外史论课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写,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文章了解学生的见解。老师可以分阶段提供一些命题供学生选择性研究,或者由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命题,教师提供帮助完成。最后要让学生既写出符合学术规范,又能够对艺术作出准确判断、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以上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研究、创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

整理

参考文献:

[1]王丽新.美术史教学改革的思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12.

[2]张敢.艺术史论.装饰,2007-7.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33-01

一、欣赏和美术欣赏课

《辞海》中对“欣赏”的解释为“领略玩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直都设置有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通常限定于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主要对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体验与内涵了解等方面[1]。

二、欣赏课是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充斥于我们周围,通过欣赏课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2]。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美术欣赏课成为其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美术欣赏课的任务。

三、欣赏课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 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在此时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程度深、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经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婴儿期(又称学前期)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六岁;3、童年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六岁至十二岁;4、少年期(初中阶段)十二岁至十五岁;5、青年初期(高中阶段)十五岁至十八岁。中小学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黄金期。美术欣赏课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四、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方法以 “讲授―接受”型为主。单向的知识传递,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差异,也切断了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状况不仅无法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美术老师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恰当运用视觉图像的任务。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的审美阅读、价值判断。

五、利用多种资源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美术欣赏内容稀少,另一方面学生难以接触原作,因此课外美术欣赏资源是美术欣赏教学的有益补充。美术欣赏课资源渠道主要有[5]: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活动。2.教师可以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或名画的仿制品带进教。3.鼓励或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实地参观、考察、欣赏,促进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理解。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邀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到学校介绍创作经验,演示创作过程,拓展美术欣赏教学的活动形式。5.组织某一主题的欣赏活动,指导学生从前期的相关资料检索,制作宣传手册,邀请家长或朋友及老师一起参与,到现场欣赏、分析、记录,至回校反馈交流,递交本次活动的成果并展示。

参考文献

[1]李红,刘宁,回归美术的视觉起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2]徐丽娜,钱初熹, 初中美术欣赏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陈群,钱初熹,我国初中美术教科书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向秀玲,王凡,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教案设计与实践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它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在高等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有助于开阔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中普遍开设美术欣赏课程,这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艺术情操,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接触到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认识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培养审美观念,提高艺术品位,从而达到增强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大学生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1.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感悟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门课程。它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来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能力得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另外,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加强大学生的美术欣赏,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

2.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作品为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重点选择主题突出,风格鲜明,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完美,在世界美术史上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力求做到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还应兼顾到美术作品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应适当选择一些近代或现代寓意深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只有把真正普遍认为优秀的作品作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才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得以陶冶和塑造,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技法课教学,而是重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好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胜任“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美术创作经验、扎实的美术史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有机地融会贯通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当中。

3.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是“接受学”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听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将会导致他们对欣赏美术作品的角度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得出不同的审美结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应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审美观点。任课教师应及时对不同的审美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因势利导,指导他们用所学知识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赏析,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并对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二、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探索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只有把切入点找准,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才能使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不断得以深化。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部分教师直接借用专业美术院系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重在讲解技法、形式与风格,或者侧重于美术史论的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明显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导致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脱节。根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借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意见,把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是古今中外艺术的共同规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思潮、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都在美术作品中深刻地反映着,这是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注意掌握的。这也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在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其独特光芒的重要原因。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还有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画派,以莫奈《日出印象》为例,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并能够主动地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他们的作品中有着艺术家人文理想的倾注和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体会各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针对具体美术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摆正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注重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介绍。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升华了的精神产品,作品中表现的生命感受、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等都与艺术家的人生成长、经历环境、素质气质、和时代特征等有着关键的联系。另外,从不同的美术作品中,还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追求及人生际遇等。其实真正优秀的耐人寻味的美术作品往往是作者心灵和情感的折射,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对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类型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作品时重点把握“知人论画”的层面,避免在欣赏过程中不知道艺术家身世和时代背景的现象。如当我们欣赏近代国画家徐悲鸿先生的绘画作品时,如果不把作品与画家感情生活、具体身世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就不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画面背后,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发动内战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而产生忧国忧民悲愤的心情;如果能做到“知人论画”,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作品,体味出徐悲鸿先生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无奈与悲凉,感受到在他画面之外的寄托与向往。只有这样,作为欣赏者的学生才会与艺术家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沟通,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可见,欣赏作品时把握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之间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读方法。

3.根据美术作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深入体会审美心理的差异。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习惯不同。这对人们的欣赏和认知方式带来很多的不便。如在对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塑的欣赏中,应当了解古埃及人重视数理与形象的和谐,以及等,他们创造的娴静典雅的雕像和庄严肃穆的建筑,都与它的民族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家在作品中所遵循的对称、和谐、比例、秩序、均衡的原则,无不体现着古埃及数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赏这些地域和民族的美术作品。此外,中外美术作品中诸多的差异,如表现形式、审美习惯、艺术特征等,也都是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作品。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形成美术作品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特征,体会艺术家审美心理的差异。

三、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积极而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大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心灵。如油画家罗中立所画《父亲》的形象,更多的是让人感受中国传统的农民身上所具有的憨厚、淳朴、勤劳和善良的美,这种美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情感力量;从列宾、希施金、列维坦等那些关注自然的质朴画风中,唤醒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在这些艺术形象中,所表现出的内容题材,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它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另外,还有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怀、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世间的情感冷暖,都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将真善美的力量融入画面中,陶冶情操,转化为同学们向前的勇气和动力。

2.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能逐渐透过作品的形式层面和形象层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层意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内容,艺术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内容时,映射在内心的将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喜悦。这时,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心灵的独语状态,而是起到“中介”作用,成为艺术家与同学们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在欣赏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合理的审美观念。

3.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欣赏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等与欣赏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和渗知的过程。美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能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研究表明,学生对美术作品作出的反应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抽象绘画或抽象雕塑作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这种变形、夸张的抽象作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交流,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这几种对话交流的方式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形状、构图、色彩、线条以及所描绘的内容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感受,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总之,美术欣赏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美术欣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审美情趣,优化情感结构,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林.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理论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张志华.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J].教育科学论坛,2006(7).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材中选编的内容多是古今中外的大师名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欣赏课教学中的作品分析、讲解,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两史一情”教育等。

所谓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思想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把“礼”放在首位。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课堂教学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未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体会谈谈美术欣赏课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欣赏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高职的美术教材欣赏部分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美术作品,能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高职学生大部分年龄介于十七八岁,正是求知若渴、建立理想、树立信念的关键时段。例如,在课堂上讲《富春山居图》,先谈到作品的来历、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此作品的珍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是中国书画珍品。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象,布局疏密有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再谈作品如何经火烧断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到台湾。这样学生听后大呼可惜,遗憾之情犹然生起,表现出希望这一优秀作品能够早日合一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正肩负着使祖国早日统一、山河一体的重任这样讲课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本来理论较多、容易枯燥的欣赏课,不但使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同时也成为他们畅谈理想、抱负的快乐时光,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欣赏课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要从小抓起。这个“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时侯。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年期,是更新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犹如一张白绢“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改掉他们这些不良习惯单以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老师的苦口婆心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发现利用美术欣赏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说“一部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能改变一个人。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自身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这是一条促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就证明了这一点。漫画《难以忍受》的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到处乱写乱画者的丑态。学生看后捧腹大笑,之后体会到作者的立意,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做,有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用砂纸把画在墙上的字擦掉了。这不能说此人今后就能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但最起码这样的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就达到了我们在教学中灌输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欣赏课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美术作品最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无论是古代的悠久文化,还是近现代的民族抗争、自强奋斗,都描绘得生动详实。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欣赏唐代绘画作品《步辇图》时,可介绍我国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唐朝至唐太宗时己经成为东亚的盟主。政治上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惟才适用,慎用刑法,与少数民族通婚;经济上对外贸易繁荣,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往来,多个民族融合。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上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出灿烂的唐文化《步辇图》通过大批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再现了唐太宗如何接见吐蕃族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庄严的历史场面。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是最早反映中国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学生在对这些历史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对一个国家以及此国国情有所了解

美术欣赏教学是理论与实际、教与学的统一。我们不能把美术课变成德育课,单纯“说教”;也不能把“双基”训练课变成单纯的“传艺”,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与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联系在一起,掌握好两者的尺度,这样才能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0.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审美观念 审美能力

美术作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感的视觉艺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因为不是高考科目被认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而形同虚设,不被学校重视。高中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走出美术教学误区,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提高审美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美术教案时,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审美心理特征等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学习压力也非常大。审美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够成熟,所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而美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调节因为沉重的文化课学习负担而感到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教学实践证明,美术学习过程伴随专注的情感活动和人际关系交流,可以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缓解和消除紧张、焦虑、自卑、压抑等不良情绪,帮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和升华审美情操,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说美术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作用的同时,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文化类科目的学习主要运用的是人类左脑的逻辑思维,而艺术类科目主要运用的是人类右脑的形象思维,左右脑协调运用可以极大地开发人类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审美情感的完善,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高中美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学生充分表达审美情感提供机会和渠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美术实践过程中,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具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自由选择口头陈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例如在教学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深沉雄大的秦汉雕塑与绘画》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史上的经典雕塑作品,体会中国古代雕塑既充实饱满、大气磅礴又古拙质朴的艺术美感之后,可以就地取材用泥巴做一个大大的泥坯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细心观察,然后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创造性思维,思考和想象这个泥坯可以创作成什么样的作品,然后在交流和评价的合作学习环节,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描述可以创作成什么样的具象或抽象的雕塑作品,让绘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构思的形象,而对于性格内向、比较害羞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用笔写出自己的想法,再读出来与同学交流,并在与同学和老师互相讨论和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审美情感,使个性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多用激励性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构思出各不相同的创意,从而在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美术为必修课程,为美术课程改革保驾护航,从根本上保障和规范了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观念、培养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生活情趣,培养审美情感。例如在教学《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和掌握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欣赏和讨论其中蕴含的艺术美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美,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回忆、调查、搜集资料,发现和总结家乡有哪些民间美术作品,因为是自己的家乡,所以每个学生都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很多种民间美术作品,如喜庆节日贴的民间剪纸,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玩具,祖上传下来的木雕家具,等等,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司空见惯的普通生活用品也是具有审美内涵的美术,体现艺术之美,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生活情趣和生活品质。

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审美心理基础,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提高美术教学效率,还要帮助学生扩大美术视野,通过参观美术馆,从网络中搜集资料,注意观察电视、电影中的各种美术信息等多种途径,抓住各种机会广泛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鉴赏优秀美术作品中具有的人文内涵,鉴别和抵制低俗、色情等不良美术作品的影响,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美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梦雨.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张念芬.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探究.2007年4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沈仁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渗透实用性的探索.江苏美术教育,2008(3).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3]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外美术史教学 艺术专业学生 艺术教育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中外美术史课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非艺术专业学生热衷的公选课,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内涵的重要阵地。中外美术史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通过欣赏大量的杰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了解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较高的鉴赏能力。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中外美术史教学的开展可以唤起学生对艺术生活的追求,通过精美的图片、经典的艺术片段等,对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承,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开拓眼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全方位提高他们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方面的鉴别能力。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加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中应该秉承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而鉴赏古代的经典艺术就是最好的途径,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因而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鉴赏,学生不但能了解古代的经典艺术作品,而且能懂得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博爱之仁等,从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

艺术教育的功效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技术无法取代的,它赋予人大智大慧,使科学更具人性的光辉,推动科学发展。欧洲的近代史开始于文艺复兴,它是以杰出的艺术家为象征的,随之而来的才是科学的空前繁荣。开设艺术的鉴赏课程将艺术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心灵自由、心情放松、情绪饱满、积极向上,消除学习中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扩展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的中外美术史教学多数以老师的讲述为主,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供学生鉴赏。往往是图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老师极力将较多的内容一股脑地倒灌给学生,课堂上互动少,有时老师的讲解一厢情愿,缺乏说服力,将原本内容丰富的课讲得枯燥无味,学生麻木地被动接受。高校的现状是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专业规模也日益强大,专业方向越分越细,学生的素质也有较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发挥最大能效。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外美术史可以在绘画技法专业课之外,系统地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画家及作品状况,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中外美术史课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素质的改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问题。

现在的中外美术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学科划分过细,导致学生对各门课程浅尝辄止,对学科之外的内容知之甚少。如艺术史这一块工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学工业设计发展史,建筑专业的学生只学建筑发展史,学科更加专业化,但同时也少了知识拓展的空间。我认为学习中外美术史对于传统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很重要,它对学生艺术内涵的整体提升有重要作用,并且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有助于学生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法融为一体地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像当代设计师靳尚谊,他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既有浓浓的中国味,又不失现代感。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精通,对中国文化的运用使他的设计独树一帜。现在有一些新型艺术学科的学生对传统的艺术史知之甚少,比如动画专业的学生一进校门就一头扎进了动画绘制技法的训练当中,从纸上绘画到电脑制作,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毕业时各个都能独立制作动画片,但是他们是否真的不需要传统艺术的熏陶呢?当然不是,如中国早期的动画长片《齐天大圣》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片,除了故事引人入胜外,其中的动画人物设计得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富有想象力。人物的造型和色彩都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中国民间的传统图案运用其中,使画面精致华丽,堪称经典。如果不是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也很难画出这样的画面。所以,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对艺术类学生的整体素质、内在涵养、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起到非常积极的提升作用。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的灿烂的发展史。如果一个人的绘画技法很高明,但是对历史上的名家名作知之甚少,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出色的画匠,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学校、老师、学生都要重视中外艺术史的教学工作,不但要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课,而且要多向其它系科的学生多多开设这门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学习,这对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高校的史论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史论教师缺乏,有的根本没有专门的史论老师,史论课由绘画或设计老师兼上,这些老师缺乏对艺术史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可能对不同画家及流派的作品很熟悉,但大多以画论画,流于表面上的介绍、讲解,同时他们也有专业的局限性,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不能将艺术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不能将艺术的本质揭示出来,不能将中外艺术的整个发展脉络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等。这样的后果就是老师讲不好,学生听不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专攻各有不同。对于学校来说,尽量配备几名专职的美术史论教师,让他们教授一门或几门在学术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尽量创造条件,使他们学有所长,在学术上有所研究,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再次,中外美术史的教学通常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上互动少,气氛不活跃,学生学得枯燥,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史论课堂大多都是大量的幻灯片加上教师的讲述,更像是看图说话,老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往往不能产生共鸣,教学形式非常单一,课堂上很少互动,课后也很少有作业。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流派、画家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我认为在中外美术史的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将内容提前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先通过查找、整理、归纳等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讲、老师听,集体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给他们各抒己见的机会,大家共同探讨,从中发现新的亮点,将压力变成动力,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

最后,大多数的中外美术史课没有很多的作业,结束的时候也往往以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了结。这样学生往往学得没有压力,精神上不重视,学习效果差。我觉得中外史论课是艺术系学生少有的非绘画性的课程,而艺术类学生的笔下功夫通常比较薄弱,有的同学想法很多,但是写不出来,容易犯论文的选题过大而且空泛、遣词造句不准确、文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中外史论课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写,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文章了解学生的见解。老师可以分阶段提供一些命题供学生选择性研究,或者由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命题,教师提供帮助完成。最后要让学生既写出符合学术规范,又能够对艺术作出准确判断、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以上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研究、创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新.美术史教学改革的思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12.

[2]张敢.艺术史论.装饰,2007-7.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鉴赏 创新教学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备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课堂结构,针对美术特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问”、 “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均可提问,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标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此时教师要积极传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精心备课

教好美术鉴赏,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

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

参考文献

【1】张辉.谈新课程下高中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 . 2010 年 06 期

上一篇:中国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共艺术美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