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12 21:33:23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范文第1篇

《中外建筑》(CN:43-1255/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外建筑》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拱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提供平台。

中外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字:建筑能耗,现状,对比,节能,政府政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ata shows, China's current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en far more than 43%, whil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s for 1/3 of total nat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But in the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rns the architecture and city, it is the bounden duty of the architect and designer. So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and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defect found Chinese architectural aspects an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status quo, contrast, energy saving, government policy

中图分类号:TU111.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虽然资源丰富,但我国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利用非常大。而且人均资源就相对贫乏。在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所占比例已超过43%。而中国建筑过分地追求建筑形式、装饰以及设施标准等,造成建筑能耗过高过大,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一些落后的高能耗生产工艺技术及工业设备等仍在使用,高能耗建筑也大量存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为发达国家3倍以上,因此节能势在必行。为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模仿国外的建筑,也不能盲目的追求建筑形式、装饰。而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建筑高能耗的问题。

2.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

2.1建筑能耗

建筑能耗的定义有两种:广义的建筑能耗是指从建筑材料的制造到建筑使用的过程中所消耗能耗。狭义的建筑能耗是指建筑的运行能耗,就是人们日常用能,他是建筑能耗中的主导部分。而在建筑能耗中,空调能耗又占有主要比例,约为2/3左右。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农业能耗及交通运输能耗共称为民生能耗,我国空调能耗占有总能耗的22%左右。

2.2中国建筑能耗特点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北方在冬季会全期采取空调暖气采暖。而我国建筑能耗主要有北方城镇建筑采暖能耗,;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大型公共建筑用电和一般公共建筑用电等。而在其中,空调与采暖能耗占了超过一半的比重。

另一个特点是,我国是以煤炭做为主要的能源。而我国现在的煤炭利用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这就间接导致建筑能耗的居高不下。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任何国家的快速发展阶段都不可避免的带来大量的建筑能耗。二十世纪初期,我国每年新建的建筑高达16 亿~20 亿m2,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并且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均的房屋面积的增长,导致中国对房屋的需求量也在快速的增长,。同时由于中国的房屋建筑寿命特别的短,就造成了居高不下的建筑能耗。同时,中国的建筑大多是高能耗建筑,并没有采取什么节能措施,因此,中国的建筑能耗并没有出现降低迹象,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更过高能耗家电的普遍推广,建筑能耗持续上升的现象。

2.3我国建筑能耗的问题与措施

2.3.1国民的节能意识的欠缺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并没有深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大部分人对于我国目前能源的供求现状不了解,缺乏相关的节能知识。其次,大部分人认为节能环保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并没有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地步,因此并没有把节能当做日常生活中的所应尽的义务。

2.3.2节能技术设备的落后

以取暖设备为例,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居民住宅大多数是小型住宅楼,因此,取暖采用的是分散方式,包括燃气和燃油壁挂炉等,而我国有与人口众多,大多是以商品住宅楼聚集,因此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集中供暖系统,供暖设备的热源输入会有集中供暖热源损失,官网运输损失以及公寓楼内的供热损失,这些功能损失大约占采暖损耗的20%-40%。单考虑到北方是单季节供暖,因此采暖总能耗就相对小于同等气候下的欧美国家。

我国现有建筑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节能率又低,大多是常规的建筑节能产品,高科技的节能建筑材料开发应用范围较窄,并且造价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接受,这些都影响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扩展。

2.3.3政府相关政策的缺乏

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相关的鼓励政策,导致建筑商由于经济考虑,而不得不采用一些技术落后的设备,导致高的建筑能耗,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监管制度,整个建筑过程中处于无人监督的境况,从而时间能宣传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效应。

3.国外的建筑能耗

3.1政府相关机构

这里我们考虑的国家是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比较。欧美国家比我国早发展半个世纪,因此,他们对建筑能耗的认识就比我们早,针对建筑能耗,欧美等发达国家专门设立了相应的建筑能耗评价机构。同时还有一些报刊机构对本国的建筑能耗数据及行了统计分析。此外,欧美国家大多设立了建筑节能标准,多数国家采用单独编制建筑节能标准的方式。

3.2技术设备与政策

由于欧美大多处于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技术以及资金的完备,使得欧美国家的建筑能耗远远小于中国。同时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的鼓励,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生产设备与居民的供暖家电设备都处于节能的环节中。例如美国推动建筑节能的政策,一是建筑物本身的热工性能,即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门窗的密闭性能和充分利用通风、太阳能、自然采光等措施来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能耗;二是提高建筑物内的能耗系统及设备的能源效率,包括采暖、空调系统、照明灯具、热水器、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等。

4.中外建筑能耗对比

4.1建筑能耗总体比较

由于中国的发展现状的限制,我国的建筑能耗总量比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以及建筑的文化差异,使得人均的建筑能耗相对的小于同等条件气候的欧美国家。根据相关文献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能耗远大于发达国家,但建筑能耗比重小于发达国家,但建筑能耗总量大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经济基本处于缓慢稳定阶段,而我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对的工业能耗和建筑能耗都会比发达国家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工业能耗会相对的降低,而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就会慢慢的变大。

4.2建筑分项能耗比较

4.2.1住宅建筑能耗

中国的城镇住宅能耗总量已经接近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人口的庞大,人均住宅远小于发达国家。中国住宅能耗主要有供暖能耗和供电能耗。供暖包括采暖和生活炊事热水等,根据我国的建筑能耗的特点,采暖能耗占了建筑能耗的大部分同时由于住宅建筑特色,以及采暖设备的原因,我国住宅采暖能耗比欧美的采暖能耗要大得多,但由于我国是部分地区采暖,以及单季节采暖,我国城镇采暖热损耗小于欧美国家。而我国非城镇地区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以及供电设备的不完备,采暖设施大多的无法使用。使得我国的居民建筑采暖能耗人均小于欧美国家。

住宅供电方面,我国住宅单面积住宅用电量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这是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限定的。在发达国家,人民对生活的舒适度追求较高,例如对室内温度的舒适感,对周围环境的舒适度的要求使得发达国家的供电消耗远远比我国大

4.2.2公用建筑能耗

中国的人均GDP较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但大型公共建筑电耗量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的公共建筑电耗的水平。

中外公共建筑能耗差别在于中国一般公共建筑一般采用自然通风,空调采用的是分体空调,局部空间局部时段空调,而一般由于楼层的层数限制,一般不采用电梯,照明则是优先使用自然采光,总结下来中国一般公用建筑的单位面积能耗为48kwh。对于大型公共建筑,通风条件是外区自然风优先,内区机械通风,局部时段空调中央空调建筑体量大,内区需要全年供冷,采用电梯,照明采用的是内区电力照明,外区自然光优先。对于大型的建筑单位面积损耗为112kwh。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公共建筑一般不采用外部开窗通风,一般使用的是机械通风,空调为全时段全空间的中央空调,采用电梯和电力照明供暖,则其单位面积能耗250 kwh。可以看出,我国总体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正是不同的建筑室内环境要求与营造模式的不同引起的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建筑越来越趋近于发大国家的建造模式,使得公共建筑能耗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5.节能措施

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但必须要快马加鞭,尽快赶上。

5.1政策改革

首先政府要提出相关政策法规和节能标准。为促进建筑节能的顺利进行,很多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例如日本、德国对利用太阳能建筑实行财政补助;美国采取了多样化的政策扶持举措。为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政府需需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此来鼓励引导市场,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对于节能标准,我国与2001年已经颁布了相关标准,建议政府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颁布不同的采暖标准。

5.2设备技术理念的改变

技术与理念的改变必须要在一个层次上进行,不能盲目的依靠外国的技术与设备发展自己的经济。要从观念上改变,政府要推广节能设备与技术的,企业则要开展学习研发新型节能设备的活动。要通过意识上的改变来提高我国的研发能力,促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应组织相关团队来进行节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5.3居民意识的改变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要想建设一个节能型社会,应让节能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新兴产品的应用,不仅需要新的技术,企业和政府的推广,更需要一个市场。只有人们的认识达到了,才会从生活正的方方面面来体现节能环保的行动。这样先进的节能技术才会渗入到市场,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

给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技术与实践的比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节能经验,来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快速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符敬慧.浅谈我国能源现状与建筑节能[J].建材发展导向,2006,(4).

[2] 崔新明,廖春波.国内外建筑节能的比较与经验[J].

[3] 徐永铭.国内外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3)

中外建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来华建筑师;中国建筑师;建筑思潮,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5-0063-04

1 前言

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近现代建筑既是一个“断层”,又是现代建筑的前奏和必经阶段。说是“断层”,指的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师傅带徒弟”的家传口授模式受到;中击,不再是建筑设计的主流;“前奏”则指出现了新兴的建筑师行业,他们专门从事建筑设计,紧跟世界流行建筑思潮,带领中国建筑迈向现代建筑的门槛。

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早期受殖民者的附庸――来华建筑师控制、垄断。他们在租界或租借地设计建造各种类型、各种式样的建筑物,来满足殖民者开展殖民活动的需要。直到20世纪10-20年代,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学习西方建筑技术的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来华建筑师的设计

至甲午战争前,中国被迫开埠的通商口岸达34处之多。“在19世纪60到90年代的下一个30年中,通商口岸成了中外共管、文化混杂的中心城市,它们对整个中国有着日益扩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自然也反映在建筑设计方面。专业建筑师开始出现,取代之前的打样间匠商。他们以“洋行”或“工程司”为名,从事设计活动。颇具影响的有英国建筑师威尔逊1912年在上海设立的公和洋行,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开办的邬达克洋行,天津的法国人开办的永和工程司等等。

这些来华的外国建筑师授意于殖民统治者,因此留存至今的建筑物无疑是西方殖民者血腥侵略的历史见证。从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些强制输入的建筑式样有以下显著特征。

2.1 设计类型丰富而齐全

从领事馆、洋行、银行到饭店、公寓、教堂、花园、住宅,无所不造。这些建筑早期多为仿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古典式,如英商怡和洋行,汇丰银行等。教堂建筑样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巴洛克式、法国哥特式、罗马风格式。名气较大的有北京宣武门天主堂、西什库天主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至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列强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开工厂、设银行、办企业,新的建筑类型如火车站、邮政局、百货公司、游乐场、剧院、电影院开始建造。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建筑类型比以前更加丰富,兴建了纪念堂、博物馆、体育馆,出现了融销售、娱乐、饭店、旅馆于一体的大型百货商店和大型游乐场。

住宅建筑中,早期的洋房建筑形式多具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特征。如建于1905年的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住宅具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英商的住所是一座富有浪漫色彩的北欧风格建筑物。

2.2 设计理念:西方建筑思潮的移植

2.2.1 复古主义、折衷主义以柱式为主要特征,体现威严,宣扬实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了原先的砖木结构。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盛行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思潮。这两种设计形态,在租界和租借地城市的总督府、领事馆、海关、银行等建筑类型中随处可见。由公和洋行1923年设计的上海汇丰银行,冠以钢结构的穹顶,入口有圆形门厅,内设拱形玻璃天花,为严谨的古典主义法式设计,显示出雄厚的资本实力。天津华俄道胜银行在设计上采用了文艺复兴式的穹顶,罗马式的圆拱和巴洛克式曲线型尖山墙。这种灵活多样的风格使建筑看上去气派且豪华。墨菲于1920年主持设计了北京清华园。现存的清华学校大礼堂,平面呈十字型,大厅上方升起八角形鼓座,覆盖圆形穹顶。红砖墙面及红瓦坡顶与汉白玉的三孔券门交相辉映,另有四柱爱奥尼柱和罗马式山墙,建筑形式具有罗马复兴式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2.2.2装饰主义,新艺术风格的现代式建筑.简洁活泼的体形,净化的形式,流畅的曲线,丰富的材料

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欧洲出现新艺术运动等探求新的建筑风格的学派。这些学派力图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使设计走向现代。

新艺术风格以外国建筑师为媒介,也渗透到近代中国的青岛、哈尔滨等租界地城市。建于1901年-1903年的哈尔滨火车站,建于1902-1906年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秋林公司等一大批建筑,都属于新艺术风格。这些建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简洁、流畅的曲线,摈弃西方古典柱式,创造吻合功能的空间。

1925年,“装饰艺术”展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举行。此后,欧美各国开始流行装饰艺术样式。它的主要设计特点是形体简洁明快,好用阶梯形的体块组合,流线型的圆弧转角,横竖线条的墙面划分和几何图案的浮雕装饰。装饰艺术风格传人中国后,首先出现在上海外国洋行所做的设计工程。1929年建成,公和洋行设计的沙逊大厦就是一座具有“装饰派艺术”特点的现代高层建筑。顶部有高19m的紫红脊墨绿铜皮金字塔屋顶。墙体处理简单,腰部和檐部集中了大量的浮雕花饰。英商业广地产公司建筑部设计的百老汇大厦(1930年-1934年),21层,钢框架结构,建筑的体形自体量中心向四周跌落,墙身简洁,顶部略有线条装饰。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国际饭店(1931年-1934年),高24层,当时号称“远东第一楼”,外观作竖直线条处理,深色基调,15层以上逐层内收,挺拔有力。建于1933年的大光明电影院以板片横竖交织,突出大片玻璃体块,具有很浓的现代感。

2.3 设计心理.从文化侵略到迎合协调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传教士扮演了从“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变换,纷纷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在学校建筑和教会建筑设计方面,为迎合中国人心理,便于传教,建成一批“中国式建筑”。

1894年,由通知洋行设计,圣约翰大学(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校园内建起了第一座“中国式”的建筑――怀思堂。接着,格致楼(1898年)、恩颜堂(1903年)和思孟堂(1908年)相继建成。而后,南京金陵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广州岭南大学、燕京大学、湖南湘雅医学院都以中国式的面貌展现。

1919年竣工的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由美国建筑师史摩尔设计,教学楼在歇山顶两层楼的前半部正中突起五层的塔楼,四面挑出中国式石栏杆阳台,整体走向仿古追求。

燕京大学建立于1919年。首任校长司徒雷登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

提出“要按照中国的建筑形式来建造校舍,室外设计优美的飞檐和华丽的彩色图案”。墨菲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湖岛曲径和充沛的水源,把校园规划成中国园林式环境。

3 中国建筑师的设计

20世纪10、20年代,第一批到西方学习建筑学的留学生学成回国。他们开设建筑事务设计所或建筑公司,开始登上建筑设计舞台,结束了外国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垄断局面,如庄俊的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吕彦直、过养默、黄锡霖合组的东南建筑公司,吕彦直开设的彦记建筑事务所等等。之后,天津、南京、汉口也纷纷涌现建筑师事务所或工程司等设计机构,著名的有・基泰工程司、华盖建筑事务所、董大酋建筑师事务所、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等等。整体看来,有以下三个阶段的设计主流。

3.1 洋式建筑的集仿性设计

回国初期,留学生建筑师基本沿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欧洲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1891年杨斯盛承造的上海江海关大楼就是多种形式的集仿,典型的希腊多立克柱式,顶部的钟楼具有装饰艺术的特点,“巍峨巩固,大为西人叹赏”。由庄俊设计,1929年建成的上海金城银行大楼、范文照设计的南京大戏院、吕彦直设计的燕京大学校舍和金陵女子大学校舍都是仿洋建筑的代表作品。

3.2 传统建筑的继承性设计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于1929年分别制订了《首都计划》和《大上海都市计划》,提出“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为提倡国粹起见,市府新屋应采用中国式建筑”。于是,在南京、上海掀起了一股“复兴固有建筑艺术”的高潮。

3.2.1 外中内西的形制外观为中国传统式,内部材料和框架为西式

这一时期的设计突出特点是外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式,但材料和内部框架突破传统,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仿宫殿”式。这类建筑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如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典型作品是南京的中山陵藏经楼和上海市政府大楼。中山陵藏经楼,外观上完全模仿清代喇嘛庙殿阁形式,歇山顶突起于屋面,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因纯粹中国式样,建筑费昂贵,且不尽合实用”,故逐渐不被采用。

还有一种为混合折衷式。这类建筑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体,多用大屋顶或局部大屋顶来表现中国特征,但不再拘泥于台基、屋顶、屋身的三段式构成。形式上比较自由,按功能需求来设计空间。

董大酋设计的上海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上海市中心相向而立的两幢建筑。外观极为相似,都是两层平屋顶的新式建筑上突起中国式门楼,附以重檐歇山顶。当时这种混合式样被认为“最适宜目下之环境而推为复兴建筑时代之代表作品”。

3.2.2 体现文化精神

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属于这一类。1925年,中山陵的公开征图条例中规定“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者,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亦可。”吕彦直头等奖方案被认为“完全融会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格”,“且平面作钟形,有木铎警世之想”。

吕彦直,字伸宜,又宇古愚,山东东平人。1894年生于天津,1913年以庚子赔款公费从清华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同时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1921年回国后寓居上海,独自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他设计的中山陵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突出体现了逝者永存的文化精神。总体上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的布局,即沿中轴线分成南北两大部分,但不设象生,路线简洁。主体祭堂以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冠以蓝色琉璃瓦歇山顶,基本形制上却运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看上去色调明朗、纯净。造型简洁庄重的祭堂内端坐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石雕像,周围衬以黑色花岗石立柱和黑色大理石护壁,气氛宁静庄重,表现了肃穆的气度和逝者永垂不朽的精神。“故中山陵墓虽西式成分较重,然实为近代国人设计以古代式样应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适足以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决定在广州越秀山的总统府旧址上建造中山纪念堂。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又荣获头奖。

中山纪念堂,主体采用中国宫殿式,前作重檐歇山顶,后为八角攒尖顶。整个框架运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钢梁等新材料,是中国建筑师设计大跨度会堂建筑的大胆尝试。

3.3 现代建筑的探索性设计

20世纪30年代,“装饰艺术”等现代建筑思潮传人中国。中国建筑师对这种新颖、合理、经济的摩登形式进行了探索设计。设计特色有,外观看上去简约大方,内部功能齐全;用细部装饰作为体现民族特色的标志性符号;西式屋架代替传统的层叠式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木结构。

华盖建筑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寓设计的前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平面呈“丁”字形,平屋顶混合结构。中部四层,两翼三层,入口突出门廊。立面上下分为勒脚、墙身和檐部三部分,墙面贴褐色面砖,挑檐下为简化斗拱,柱头部位有霸王拳雕饰,厅内有传统彩画。于现代式建筑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建筑大师杨廷宝,1927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加入了由关颂声主持的建筑事务所 基泰工程司。1933年他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具有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楼板,细部中有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如花纹、梁枋、霸寻王拳、线脚滴水等等,均可作为建筑符号,整个建筑现代而又富有民族文化内涵。

启明建筑事务所的奚福泉于1934年设计的上海虹桥疗养院是一座颇具特色的现代主义作品。设计中功能性得到明显体现,所有疗养室均朝南,设大阳台,并在阳台上方伸出小雨蓬。整个建筑外观成层叠式,简洁新颖。

中外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伊斯兰;建筑;回族;维族

伊斯兰教建筑遍布在世界各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都有它的足迹。但由于地区和年代的不同,所以它们的发展形式各异,但寻其共性也不难。要了解伊斯兰教建筑,首先要了解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有所传播,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南美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伊斯兰教是一种遍布极广的宗教,所以伊斯兰教建筑当然也有广大的分布。建筑艺术是伊斯兰艺术中重要的形式之一,更有利于我们对伊斯兰文明的了解。伊斯兰教的信仰也赋予了伊斯兰教建筑的象征意义,在伊斯兰教中,由于信奉的“”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人和动物很少在装饰艺术中出现。叶子是常见的纹饰,但由于同样的原因样式都较典型或简单。建筑内部的古兰经经文常使用阿拉伯书法书写。由于美丽的景观往往都在内部,伊斯兰建筑也被称为“面纱建筑”。另外,像大圆顶,高耸的叫拜楼及大的庭院之类的夸张手法也被用于表达无穷的威力。伊斯兰教建筑样式在先知时期后不久,就在罗马,埃及,拜占庭及波斯等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早期的伊斯兰教建筑可能始于公元691年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的完成。它有很丰富的圆顶并使用了风格化的重复装饰花纹。令人注意的是,伊斯兰教建筑的母题总是围绕着重复,辐射,节律和有韵律的花纹。从这个角度看,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在清真寺和宫殿。母题包含的其他重要细节包括高柱,墩柱和拱门,并轮流交织在壁龙和柱廊。圆顶在伊斯兰教建筑中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使用横跨的几个世纪。

中国的第一个清真寺于唐朝在西安兴建,现存的西安大清真寺是清朝建的,它带有更多的中国建筑风格,大多数的清真寺都有特定的朝向,但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却是反映了当地建筑的特点。中国的清真寺以美观文明,大多数和寺庙、很像。在中国的新疆,宁夏,甘肃等地也广泛分布着伊斯兰教建筑,这是由于新疆的维吾尔族与宁夏等地的回族皆信奉伊斯兰教有关。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伊斯兰教建筑也发生了改变,与中国的传统建筑融合并发展。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必须建立的建筑。由于中国各地的建筑技术及材料的不同,因使用要求而引发建筑规模,附属建筑,工艺特点,地方分格的不同,结果产生了形式各异的清真寺建筑。从形制原则上可分为两大类:回族建筑与维吾尔族建筑。回族清真寺是吸收汉族传统建筑的技艺而发展形成的,也可以说是最具东方情调的的伊斯兰教建筑。首先,它采用了汉族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原则,组合成封闭的院落,并且有明确的轴线对称关系。

其次,大量应用了中国特色小品建筑,如牌楼,影壁等,甚至连作为伊斯兰教的特色建筑邦克楼,也做成了亭阁式样。再有,回族清真寺大殿的屋顶组合也是一项有成就的艺术创造。由于一般礼拜殿的空间纵深很大,同时又要解决采光与防雨问题,所以回族礼拜殿多为组合式坡屋顶。另外,清真寺为进一步强调屋顶的华美性,在组合屋顶之上在加上高俊的亭阁。亭阁比例瘦长,冲天挺拔之势异常显著,与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中尖塔式邦克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回族清真寺的内檐应用了大量的传统的汉族建筑的装修手法,但又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开创出具有清新情调的民族新艺术。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有又形成了另一种伊斯兰教建筑分格。维吾尔族伊斯兰教建筑以南疆地区最为典型,由于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冬夏分明,以及历史上与中亚交往甚密,当地建筑多采用木柱密肋式平房或土坯拱及穹窿顶的建筑,与内地建筑大有不同。维吾尔族礼拜寺是非对称式的布局。礼拜殿大多都是横长形状,圣龙也不一定在中心。寺院内皆有较大的庭院。其入口多建有高大的穹窿顶拱门及邦克楼,建筑华丽醒目,往往成为广场上的主景建筑。礼拜殿分为内殿与外殿,供冬夏季节做礼拜是分别使用。内殿面积小而封闭,外殿大宽,使用的时间也长。礼拜殿的柱梁构架完全坦露,柱网排列规整,平面简单。柱身油饰颜色一致,常用绿色或赭石色,蓝色,天棚为白色,风格简洁,明快,开敞。礼拜殿的装饰集中在藻井,花窗,柱头几个部位。礼拜殿内外殿之间的门窗常装配有零花格窗, 较为细密的几何纹样。

柱身明显分出柱头,柱身,柱裙三部分,维吾尔族礼拜寺集建筑装饰中的型转拼花技术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吐鲁番的额敏塔。该塔高40余米,环绕塔身砌筑出不同纹饰的拼砖图案。维族礼拜寺装饰特点是大量运用几何纹样,采取并列,对称,交错,连续,循环等各种方式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构图,变化无穷。这种刚直中又带有纤巧的艺术分格,在中国建筑装饰图案中是独具一格的。

虽然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各异,但共同点也是可见的:

(1)首先,它们都具有变化丰富的外观.其次,伊斯兰建筑尽管散步再世界各地,几乎都是用穹窿而夸示。和欧洲的穹窿相比,风貌,情趣完全不同。欧洲的穹窿虽精致但缺乏雅味,而伊斯兰穹窿看似粗漫却韵味十足。

(2)再有,就是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一般是尖拱,马蹄拱或是多叶拱。

(3)最后,就是纹样,伊斯兰纹样堪称世界之冠,建筑及其他工艺中供赏析用的纹样,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江心独运之处。动物纹样虽是继承了波斯的传统,可脱胎换骨产生了崭新的面目,植物纹样主要继承了东罗马的传统,但历经千百年终于集成了灿烂的伊斯兰式纹样。

中外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字]招投标配套制度投标报价

[引言]招投标制度起源于1782年的英国,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其在生产与交换活动中,具有以竞争为手段,以有组织地追求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最佳统一为目标的功能,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市场交易方式。然而由于各国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环境的不同,招投标制度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制度演化和实施机制亦是存在着一定差异。

一、美国的工程招投标制度

美国是西方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招标投标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建筑交易体制之一。成功的招标投标及其配套制度保障了各种制度实施机制的顺利制定与实施,维护了商业公正及商业信誉、扩大了商业竞争,降低了招标投标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

(1)招标范围的全方位化。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政府采购项目均实行招标投标,大到上千亿美元的军用飞机订购,小到1万美元的公厕,涵盖了政府出资的所有工程。民间工程也基本上全部采用招标投标,在美国,业主出资进行采购,不进行招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招标制度和招标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多元化。在美国,有政府的联邦政府标准合同格式,也有各个学会、协会制定的条款、准则等,像美国建筑师学会制定的合同条款、美国工程师合同文件联合会的建筑合同标准通用条款、美国承包商总会的建筑工程分包合同标准格式、美国仲裁协会的建筑业仲裁规则、美国陆军工程师团的技术合同条款等在美国均有较大的影响,另外,美国各洲、特别行政区等也都制定了严格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

(3)实行公开的、无限制的招标投标竞争。招标公告后,通过资格预审的承包商均可报名参加,以真正达到竞争的目的。

(4)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在美国,资格审查是相当严格的,承包商的施工资质、信用必须经过专门进行资格审查的中介机构的核定,然后在此资格范围内承揽相应的工程,资格预审主要是核验承包商的资格和信用,通过资格预审后最低报价的投标者就是中标者,当然,业主对最低报价的投标会详细审阅,预防合同实施过程的高额索赔。

(5)具有健全的银行保证系统。投标者以最低报价中标,其报价很可能低于成本价,为防止承包商履约过程中因报价过低无法履行合同或承包商因亏损而倒闭,造成业主的损失,要求每个投标者必须提供银行担保,即其全面履行合同的银行担保函,发生承包商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况时,由所担保的银行提供资金,保证承包商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发生这种情况后,承包商的信用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并很可能造成公司今后无法立足,以致破产,因此,承包商一般会极力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当然,银行对承包商提供担保时也会十分慎重,以避免造成银行的损失。

二、英联邦地区的工程招投标制度

英联邦地区推行的招标投标制度,主要源于英国的做法。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大部分英联邦成员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大型工程通常求援于世界银行或国际援助机构,因此,他们在承发包工程时首先必须遵循援助机构的要求,也就是说按世界银行的例行做法发包工程,但是他们始终保留英联邦地区的传统特色,即以改良的方式实行国际竞争性招标。他们在发行招标文件时,通常将己发给文件的承包商数目通知投标人,使其心里有数,避免盲目投标。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合同条款常设委员会认为:国际竞争性招标浪费时间和资金,效率低下,常常以无结果而告终,导致很多承包商白白浪费钱财和机会成本。因此,英联邦地区所实行的主要招标方式是国际有限招标。

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咨询工程师协会和土木工程承包商联合会的设立,对规范发包方、承包商在招标投标的活动中起了指南作用,发包只需按其格式化的程序进行招标组织的构建,招标组织在各协会的指导下进行各阶段的工作,运作极其规范。如招标文件至少发两份,包括两套图纸,其一份划价的工程量清单随同标书返还。

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规定通常给投标人的投标期较长,一般至少为四个星期的投标期,如果大的或者复杂的工程还需要多些时间。投标人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投标各阶段的研究、分析和制定方案,它还规定了一个招标组织接受投标询问的时间限制,并且要发给全体投标者一份收到的询问及其答复的一览表,招标组织首先规定减少对附加限制条件的标书的要求,约束了投标过程中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

三、日本的工程招投标方式

在日本,私人项目和公共项目有不同的管理办法。私人项目主要采用总价包干的和约形式,这种方法的基础是业主、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信任关系。根据公共会计法,公共项目必须进行选择性招标即邀请招标。公共项目交易制度的特点是:

(一)总承包商在建筑市场中占据支配地位。目前,日本共有59万家建筑承包商,其中排名前20位、60位和100位的总承包商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6.3%、23.8%和26.9%,超级总承包商在建筑市场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总承包商很少直接从事施工活动,施工任务几乎全部由分包商完成,总承包商委派项目经理对分包商进行管理。

(二)价格因素在评标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官方价格指数确定工程的最高限价,招投标过程中评标专家不对承包商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估。承包商是否中标,完全取决于投标报价。

(三)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鹿儿岛隧道的盾构工程是一个典型案例。这项总长度仅为773米的工程在地方官员的干预下被肢解为11段,有19家承包商参加竞标。最后,当地的11家承包商瓜分了这项工程,再转手分包给一家专业公司,形成11个总承包商对一个分包商的“倒挂分包”。这种现象在公共项目中并不少见,比如,从事路面铺砌的大公司年营业额中的40%—60%是通过这种“倒挂分包”方式实现的,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

四、法语地区的工程招投标模式

法语地区推行的招标投标模式,主要特点是项目发包通常采用询价式招标和拍卖式招标。询价式招标是法语地区工程招标发包的主要方式,其具体做法与世界银行所推行的竞争性招标差不多。询价式招标的主要特点是:(1)招标广告的内容与国际通行的做法所不同,主要是允许投标人根据招标细则的要求提出或推荐若干种方案,招标人选择余地较大;(2)开标方式是秘密的。

法语地区的招标模式,约束了招标和投标中的不规范行为,尤其投标人在特定的招标模式下进行投标报价,在取得投标资格的投标人的报价低于招标人规定的标底价条件下,以其中报价最低的中标,如拍卖式招标的主要特点:(1)投标人可以报总价,也可以报单价。标底一般可分为总价标底和单价标底。总价标底是招标人根据工程各种因素计算出的能够接受的最高工程总价。单价标底是招标人要求的以某特定行业价目表或单价为基础的投标报价的最小降低数或百分比或在招标人确定工程量不规定基础价的情况下业主能够接受的投标报价的最高单价;(2)对各投标人的报价必须分开宣布;(3)至少有一家投标报价低于标底的就必须宣布中标结果(自动评标):如报价全部超过标底的20%的,即为招标失败,招标人可对原招标条件作适当修改后重新组织招标。以上的这种招标方式的特点,也避免了很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现象。

法语地区采用询价式招标和拍卖式招标,评标和定标的程序相当简洁,在标书审查委员会当众开标后,即向最低报价者宣布临时授标,如没有一家报价低于可接受报价时,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当场进行一次重新报价,如仍没有产生低于可接受极限的报价的,则评标工作结果,宣布本次招标失败,另行重新组织招标议标。但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报价进行复审的时间在l0天左右,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研究投标文件和投标报价。

五、国外招标投标制度对于我国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启示

纵观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招标投标制度,无一例外的是法律、法规的齐全与配套,无论是招标者还是投标者均无空子可钻,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可以说,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要想实现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不可能的,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下,使人们从开始的被动、强制性的依法操作,逐步变为自觉的依法办事,这样,招标投标制才能真正在我国得到健康的发展。

(1)加快制定《招标投标法》的配套制度法规。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是保障《招标投标法》顺利施行的重要条件。有关部门应加快立法步伐,就招标文件编制、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委员会组成、标底(设有标底的)以及合同的履行等招标投标的具体操作规程做出明确规定,并提供规范化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为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机构等中介组织依法进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依据。

(2)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当前招标投标活动中出现种种不规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实施机制不健全。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不断研究和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招标投标监督形式,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要建立对招标投标全过程实施监督的监督机制,重视对招标投标活动的事后跟踪监督,督促各项合同落到实处。

(3)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建筑市场即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目前有形建筑市场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进一步理顺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体制,使政府对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职能与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职能分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改变目前一些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三是要对地方政府涉及工程建设的文件和规定进行全面的清理,坚决纠正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中的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边翠兰,招投标市场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2.7

2、郎荣染,国际工程承包与招标投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李小冬,英国的建设项目招标采购行为[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0.2

4、沙凯逊、宋涛等,从美日两国的历史经验看建筑交易制度创新[J],建筑经济,2003.3

中外建筑范文第6篇

摘 要:设计作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设计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产生了大量的设计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设计实物。在这历史长河中研究中西方设计的异同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

关键词:设计;中西方;建筑

人类自进化成型后,设计便随之而产生了。人类的设计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共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纵观世界,无论中西方,人类的发展历程是那么的相似。由猿到猿人再到原始人类,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走过的路是清晰可见的。

中西方在设计发展道路上有异有同。工具上,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原始陶瓷的出现,及后来金属器具的使用;建筑上,从原始穴居到巢居,到木构建筑,再到石构建筑,直至现在的钢筋混泥土大厦,发展过程在总体上是差不多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中西方设计在具体实物上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设计思路也更有所长。

以建筑为例,西方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而中方建筑则以土木结构为主。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之所以有所不同,其原因是多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是在于材料的供给上,这也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带来的差异,西方多石料好开采,中方多木料好取用,因此有人称西方建筑为“石头的史书”,中国建筑则被称为“木头的史书”。除去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不同的思想理念,这是不同的民族天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反映。西方人在原始经济中以狩猎为主,使得西方人形成了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重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的是“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战胜一切”。中国则一直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方式的国家,造就了中国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生活方式。由此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认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成员。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建筑的基本材料,正是源于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和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上看,中国建筑以其封闭的、群体的格局,在平面和地面同时铺开。从住宅到宫殿,从家祠到寺庙,几乎都是同样的格局,皆是一种类似于“四合院”的布局模式。中国建筑的美也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地方传统民居、道佛教寺庙、皇家宫殿等,都是以重重院落相叠加而构成的一定规模的建筑群体,各单体建筑有主有次的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是中国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反映。西方建筑则与中国相反,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竖向发展。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科学领域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在建筑上也是如此,那时人们就开始使用柱廊与门窗增加建筑的透明度来与外界更好的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利用外部空间来扩展建筑体量,达到突出建筑实体形象的目的。这与西方人的外向型性格和注重科学民主的精神有关。

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横向空间,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竖向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而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更是高137米;中国北京明清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而已毁的唐朝长安大明宫面积更是达到3.2平方公里,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

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长时间的发展中,在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后,建筑业已经成为各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象征。提到金字塔人们立即会想到埃及,同样的提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中国。虽然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上有差异,但是人们都赋予了设计更多的含义或价值。

春夏秋冬,代辈更迭,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祖先们掌握了搭建房屋的方法和手段,延续着他们的生活起居,辛苦劳作,生死与离别,悲戚与欢乐。随着人类祖先们的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于是为了避免日晒雨淋,为了有一个能够容纳所有人的房子成了他们的需求,大型建筑开始产生。如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施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同时,图腾文化也开始在各地兴起,祭坛和神庙应运而生。如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巨石阵。

皇权和设计似乎从始至终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以统治者的意志为主要设计目的的设计文化一直是现代设计出现前的主要设计文化,为统治者服务的设计总是集中着全国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施工人员,当然,还有最好的设计者,最好的技术。那些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设计产品只出现在皇家,不管是西方还是中方皆是如此,奢侈华美的洛可可风格,精美繁复的清王朝用品,这些都是统治者的专享。而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统治者们提供着奢华、舒适、悠闲、轻松生活的平民百姓们,他们穿着的衣物、使用的器具、居住的房屋,无一不是只能用实用来形容,毫无美感而言,建筑上更是如此,有的甚至无法为之遮风避雨。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中西方设计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设计风格发生了变化,中方开始现代设计之路,而在西方中国元素流行起来。当今世界的建筑更是如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般,到处充斥着由钢筋混凝土建造,玻璃、瓷砖装饰的几何六面体的房子。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建筑遗物,大多成了供人们参观浏览的景点景区、书本影视中的艺术品。

现代社会中中西方设计的差异开始慢慢缩小,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齐发展着,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设计师们总是竭尽所能的为人们提供着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产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也超越着人种与地域的差异,欧洲的优秀设计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中国人的设计也走向了西方舞台。(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中外建筑范文第7篇

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

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

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教师应重点分析中外建筑史课程的重点,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重点介绍每个时期、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观点。坚定树立传承历史文化的设计思想,是当前设计师创新构思的前提。通过对建筑史课程的全面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外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树立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将培养、渗透美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文化与建筑,引导创新的原始力量,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师是主要教学目的。

中外建筑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教师应重点分析中外建筑史课程的重点,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重点介绍每个时期、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观点。坚定树立传承历史文化的设计思想,是当前设计师创新构思的前提。通过对建筑史课程的全面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外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树立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将培养、渗透美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文化与建筑,引导创新的原始力量,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师是主要教学目的。

中外建筑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外乳品工业建筑;设计;异同

图1丹麦阿拉工厂全景

图2阿拉工厂奶粉塔

图3韩国汉城乳业四期工厂全景

1我国乳品工业的发展及乳品工业建筑的发展概况

近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乳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政策,加快奶业发展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基础的乳业具有深远影响。中国乳业已成为中国现代化食品业之一,中国乳制品产量和总产值在最近的10年内增长了10倍以上。但在总的消费量、品种结构和企业规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一是在消费量上,国际年人均奶类产品占有量已达100kg以上,而中国还处在21.7kg的水平;二是在品种结构上,国外除了液态奶作为大众消费的主要产品之外,干酪、奶油也是大宗产品,但在中国只有液态奶是主要产品,干酪、奶油很少;三是企业规模也有差距。

由于中国乳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乳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占有量在显著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乳业发展的前景令人羡慕。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已被许多大型乳品生产企业掌握。中国乳品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个快速发展期,乳品工业建筑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大规模集成、多功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环保、以人为本等设计理念已深入设计之中。中国的乳品建筑设计正在融入世界,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由于文化、环境、管理模式、设计理念等差别,中国乳品建筑与国外乳品建筑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体现着有中国特色的乳品建筑的发展。

2中外乳品建筑的相同点

2.1依托建筑展现企业形象和实力

现代乳品建筑多以大规模集成形式,将所有的生产、供配系统、研发、办公基本上集中在一个主体建筑中,建筑体量大,体形变化丰富,功能特征明显。仅从建筑外形上就能体现工厂的生产规模、生产品种、管理模式等特征。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幅企业广告。

2.2采用高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

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型乳品企业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现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强乳制品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注重乳品供应链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推行GMP、HACCP、IS022000、ISO14001与ISO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系列标准。车间设有人员净化系统,化验室、中控室均按洁净区控制。

2.3注重展示区的设置

产品的展示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窗口,展示区域的设计趋向商业模式化,不仅有产品展示,更主要的是多媒体方式,企业期望将自身的发展、文化、现代管理注入消费者的心里,让消费者从观念上接受企业的文化,达到信任企业的产品。蒙牛、伊利、韩国首尔工厂都采用了多媒体室,设计就像一个小型的电影院,更多的是设置大面积的电视墙。观看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品味乳制品的芳香。

参观通道的设计体现的是人性化,蒙牛采用了参观平台和参观廊结合,伊利、韩国首尔工厂设置了最短的优化线路参观廊,参观廊直接进入生产的中心,整个生产过程毫不保留地展现给参观者,同时考虑到参观人群的多样性,配置参观小车、观光电梯,设置无障碍设施等。

此外,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参观廊的设计可与生产物流通道、管廊相结合,上层是参观廊,下层是生产通道和管廊。形状独特的参观走道图5按洁净要求控制的化验室图6报告厅图7多媒体展示厅图8旋转式消防梯图9参观大厅图10走道内采光图11不锈钢奶罐区图12简洁的办公区图13车间内展示区图14以功能为主的参观走道图15简洁的更衣间图16参观小车图17开敞式参观岛

3中外乳品建筑的不同点

发展的里程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乳品建筑设计上的差异,欧洲丹麦乳品工厂注重工厂的选址,阿拉工厂就在一个远离市区的位置,无污染,空气、水源清洁,对乳品的生产质量有很好的保证。韩国汉城工厂选址在山岗上,以色列的工厂也是建在山地上,同样远离市区,有清洁的空气。而国内大部分乳品工厂在选址上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般在各城市的工业园区,或在原老工厂改建,选址的过程多数受到政府、土地价格、地域的限制,很难考虑环境的因素。

欧洲乳品工厂建筑的整体设计注重功能性,配套、附属建筑的设计讲究的是实用,特别对动力站房的布置,靠近使用负荷区,减少动力的消耗。对建筑的形体、立面等因素不多加修饰。建筑整体造型服从功能,同时形体也体现功能。亚洲东方的乳品建筑,体现的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师要用大手笔去刻画建筑的造型。在这点上韩国的建筑与国内的建筑有着共同之处。

国外工厂的人净系统简单,这与环境、设备的因素有很大关系,更衣的设计相对简单,在国内一般需要二次更衣,在国外工厂通常只设了一次更衣。

国外先进的控制技术和高效的管理工作,在工厂工作的管理职员较少,机构简单,导致需要办公面积小,信息化管理程度高。相反注重研发,销售,研发、销售建筑面积远远大于办公面积,阿拉工厂、韩城工厂生产管理基本上集中在中控室,办公区大量作为研发、销售。在国内建筑师对办公区的设计大动脑筋,要考虑机构的设计需要,各部门各类级别的办公场所。

国外工厂建筑建设因建筑材料材质及加工优于国内,建筑细部处理细致,建筑的外观装修感官效果好。

中外建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对比研究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汲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中外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差异

从18世纪中叶到现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的国家经过长足发展,在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关于安全管理的制度和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体制、法制以及机制上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的理念不同。安全理念也叫安全价值观,是在安全方面衡量对与错、好与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2)相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不同。英国健康与安全法律拥有150多年悠久的历史传统。美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相关法律属于整个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的一部。美、英两国的法律体系在基于职业安全与健康基本法律体系基础之上,根据职业安全卫生基本法律的要求进一步制定了相关辅助的条例、标准、规范等,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统一的综合安全法规体系。我国自建国以来,针对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约,只有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法规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够强和存在着交叉重复等现象的缺陷和问题。

(3)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程度不同。我国对于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条件无明确规定,导致一些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中缺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我国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配备多是依据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承揽工程的建筑面积来确定配备人数,而以施工作业人员人数为配备依。

(4)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力度不同。这里所指的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主要指在安全教育、劳动保护、文明施工和现场安全设施四个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情况。英国建筑业用于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要占工程造价的6%,国外最低的投入率也达到2.74%。而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投入率平均为2.26%,低于国外最低标准。

2对中外项目安全管理差异的启示

(1)树立更为清晰明确的安全理念。安全管理是要做到尊重生命,为生命负责的,所以安全理念中应更多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零容忍”的安全理念。

(2)完善我国的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现有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合。还要做到查缺补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来填补相关空白。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有效监督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情况。对不按法律法规要求执行的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从严处理。

(3)促进安全管理机构的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国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并加强监管的力度。

(4)增加安全管理的相关投入。保证相关安全投入,如安全防护设施的开支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已落实,并做到了专款专用。只有如此安全管理才能落到实处,相关的安全防护设施也能做到细致周全。

3结语

发达国家的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无疑给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捷径,只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加以甄选扬弃,就能有效解决我国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乐乐,阳富强.中英两国建筑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14,(6).

[2]罗利群.论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J].科技信息,2009,(22).

上一篇:宫殿建筑范文 下一篇:时代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