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6 11:38:04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西方园林; 共性; 差异

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我国的造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是世界园林的珍宝,与此同时,西方园林因其独特的风格也备受关注,两者可谓共性与差异并存,并在浩瀚的园林史中相互影响交融。

一、中西方园林的共性

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中西方不仅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以“人”为主体。中西方园林艺术不管形式如何不同、类型如何特殊,其主体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无论中国还是欧洲,园林的建造都源于人们希望在其对自然的传统观念中去寻求某些新的实践,因为园林建造的本身就是要赋予自然一种文化的形式。园林艺术的实质是“人”的艺术。

2、构景要素相同。细察中西方园林的构成,无一例外都是利用了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等构景要素,所不同的只是在具体的使用原则和使用方法上。西方园林将这些构景要素按建筑法则来设计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在建筑方面则更注重其布局的严整;而中国园林则用绘画的法则来布局安排,更多地采用自然的形状,建筑布局也较自由随意。

3、由奢侈品向大众化转变。在中外历史上,无论是中国的“半亩园”还是法国的“凡尔赛宫”,抑或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都是为特权阶级所享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始逐步淡化,公共园林逐渐形成。公共园林的出现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也开始拥有了享受园林的权利,园林艺术也因此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转变。

4、相互渗透与融合。“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土生土长的中国园林艺术不仅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扎了根、开了花,还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而扎根于西方的园林艺术亦不仅没有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排斥,反而被汲取和采纳。这种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其本身就是出于人类对于艺术和美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二、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概而言之,就是前者着眼于自然美,后者侧重于人工美。这一不同侧重的形成,可从思想性、风格形式、建筑等三个方面来细作比较。

1、思想性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而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其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2、风格与形式的差异。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风格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一大原则是“可游”、“可居”。中国园林既具实用性,又具审美性,既具工作性,又具休闲性。审美性与休闲性就体现了“可游”,实用性与工作性就体现了“可居”。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布置,往往随意、自然,注重环境构成因素的利用,因此在总体布局上,中国园林将自然与建筑相融糅。西方造园也讲究因地制宜,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完全统一在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它们大多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甚至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正如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的,要“强迫自然去接受匀称的法则”。

3、建筑的差异。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而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开放、轩敞、一览无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园林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庶几可窥得全貌。即使加上草坪、花园,也在开阔之处。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的多维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此外大门口还要加上照壁,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句。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三、结语

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园林的交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不断开拓的现代园林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2

 

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3

【论文摘要】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1).

[4]周洪军.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j].魅力中国,2010(10).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4

 

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

[1] [2] 

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5

【关键词】西方建筑设计风格中国文化 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地深化,包括文化在内的众多元素也在不断的被融合。这其中就包括了建筑设计风格。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中国文化重人,而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等等。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在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走过的道路是扭曲的。

闭锁的国门是被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和鸦片冲开的。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租界的设立、通商口岸的开辟、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都是通过不平等条条约来实施的。这些城市或地区,作为中国控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很大程度上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活动息息相关。在近代化过程中搅拌着殖民化。因此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自然深深受制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型。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如民国时期的仿罗马风建筑石鼓路天主堂,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学建筑群,还有欧洲乡村别墅式的原星汉别墅(Former Xinghan Villa)。

西方建筑在中国的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过,但那时基本上是局限于教堂式的少许建筑。那时的中国人对西方建筑的看法就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所说的:“欧洲的住宅和高大建筑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我们的街道被他们看成是在大山之间凿开的路。我们的房屋他们认为像是远处看的穿了窟窿的悬崖,多少有点像是野兽的洞穴或是熊窝……”。中西建筑交流的最大成果应是圆明园的落成,从此西方建筑成为中国建筑一道奇异的风景。

任何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设计风格的出现必将带来一种跟风效应,这无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也好,还是17世纪的哥特式风格也好,一旦有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的出现,必定会引导一大批建筑设计师跟风学习,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在欧洲某一个时期会有许多相似的设计风格的建筑的出现,而这种跟风效应不仅会导致某一段时期内的特定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然最主要还是集中于教堂的建设中,而且也让众多设计师有了一个互相交流和探讨的话题,由于大家都是在沿着同一种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来对教堂或者其他见准进行设计,因此大家可以互相就某一种建筑设计的风格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经验可以有助于设计师在保证了整个建筑的观赏性的同时,也能保证建筑在建造过程以及未来使用中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同行间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地将某一种建筑风格进行发展和改造,最终创造出另一种新的建筑设计风格。而这样一种特色在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也最具代表性。

达萨在《巴洛克建筑风格:1600-1750年的建筑艺术》,中写到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是欧洲豪华、浮夸建筑艺术的创造阶段。建筑师们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处获取灵感的同时,也通过规划、柱形、图案、空间、光线、材料和幻觉装饰等手段创造新颖效果。从教堂到修道院,从宫殿到城堡,从别墅到花园,从皇家广场到公共建筑物,无一不体现出从地方传统和艺术家想象中汲取的各种风格的概貌。这些艺术家有贝尔南、波罗米尼、皮埃尔・德・科尔托纳、芒萨尔、勒梅西耶、菲舍尔、冯・埃拉克等。从大西洋到波罗的海,由罗马、都灵、巴黎和维也纳传出的种种流派名称有时相互矛盾: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洛可可风格。弗雷德里克・达萨在对这一切进行阐述之后,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说来说去,究竟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建筑设计风格是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设计的风格按建筑方式而言,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建筑风格来分主要包括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木条式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给人的感觉也是千差万别,但是从不同建筑风格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一种历史传承与彼此间的差异性。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这样的概括了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人在造型方面,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6

【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关系 影响

一、建筑艺术的概念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融入建筑艺术中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建筑十分形象和具有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的特点,它能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如果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以分为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纪念性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总体来说的话,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都算的上是一种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文化习俗的体现,它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来表现人类的审美活动和价值理念。

二、文化习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关系

首先,艺术来源于生活。建筑对人们来说是一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不仅仅能为人们遮风挡雨,一方面给人以依赖,实质上,它也是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能够很好地反映人类文化习俗。建筑的外观也还,形式也好,都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只有经历过,感受过,才能创造出人类特有的文化。其次,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它综合了历史、经济、艺术、哲学和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融入到了文化中去,更好地体现了文化习俗。最后,文化习俗是建筑艺术可观的经济效益来源。建筑艺术是对文化习俗的诠释,不同的建筑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来说是对艺术的欣赏,是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具有地方色彩的民居建筑能突显它的地方色彩,把它作为旅游资源往往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文化习俗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艺术体现文化习俗,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三、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1.文化习俗的差异影响建筑的风格。在不同的文化习俗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大不相同,它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就拿东西方建筑的差异来说吧,建筑艺术一般体现在古代,所以这个差异也体现在古建筑中。第一个方面可以从建筑风格来看: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推崇儒家经典,所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都宣扬中庸、仁恕的思想理念。因此在建筑艺术方面,很多优秀具有独特个性特点的想法很难发挥出来,还有就是创意得不到认同和展现,最终使得东方建筑风格显得单调缺乏新意;然而欧洲人的性格属于自由奔放、个性十足的,能够充分体现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西方的建筑就显得丰富多彩了。那么第二个方面可以从建筑材料来看:东方的建筑大多以砖木材料为主,拿古四合院来说,它是有四周的房屋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式的格局,显得深沉内敛,这和东方文化习俗中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而西方建筑材料大多以砖石为主,它的整体框架一般是柱石结构,比以砖木为材料的建筑寿命要长。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突出,大多为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受到文化或习俗的冲击,西方建筑体现出的是张扬的个性和科学民主的精神,很好地通过建筑艺术表现了出来。

2不同的文化习俗下,在建筑艺术上容易产生分歧。历代以来,在不同的文化习俗下各地区各民族间是很容易产生矛盾的,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首先,各自利益的驱动使得建筑艺术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表现出来;其次就是不同的区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有所差别,再加上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矛盾就极易凸显。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人们会习惯于将自己的文化习俗与新的事物进行比较,在人的思想意识里自己所选择的就是好的,很难接受另外的方式。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随着民族的融合,也大致与与人类民族的进程相一致。所以要想在建筑艺术上取得更多的辉煌,必须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努力吸收建筑艺术中的精华部分,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吸收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己不足的地方,创造出更多的杰作。

3.文化习俗的逐渐融合,使得建筑艺术更加丰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对待不同的文化习俗时,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更好地发展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下,各国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习俗交流,互相吸收借鉴和互相渗透,将其中优秀的部分作为新的灵感,再加以改造,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使得东西方的建筑风格逐渐趋于一致了。世界越来越小,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撞击,但是各个地区的风格还是各不相同,只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接受不同的新的事物,而不是互相排斥与不理解,更多的是多了一份包容的心。所以,各国和各民族间,经过文化习俗的互相渗透,建筑风格、材料互相融合、趋于一致,使得能体现文化习俗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彩,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建筑风格迥异是人们对事物看法的不同所导致的,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对待不同的文化习俗,是不应该有优劣之分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因为有了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才有了更加绚烂多彩的世界文化。所以,对待不同的建筑艺术,我们应该摒弃不好的,吸收具有代表意义的优秀文化。各个地域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的元素,在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推动下,需要我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优秀的风俗文化,让世界变得更小,立下建筑史上的伟绩。

参考文献:

[1]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年01期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7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美学

0 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 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 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 小结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对待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西方的叫作机械的自然主义,中国的叫作有机的自然主义。

中外建筑艺术的差异篇8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化;建筑技术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01-02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地域文化的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间空间中,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也被成为时尚而迂回的发挥着它固有的性能,或以形态符号直接引用,成为许多标榜地域文化持续发展的手段,在针对现代主义单一的面孔上也试图从风土性、地域性出发进行探索,但是在建筑设计上对地域文化的态度只是简单的直接引用表层形态,而没有应用现代技术重新解释地域性。

一、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的原因

地域建筑文化多元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在的、环境的以及外来力的作用三个方面, 我们从民居建筑地域表象形态差异的比较中,发现了民居建筑共性特征的同时存在差异性,这个差异正好与技术要素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这说明地域性技术是导致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的主要原因。

(一)技术的本质特性引导地域性多元

在外来技术要素要进入本土建筑系统时,在构建建筑的过程中材料技术、结构技术、构造技术、通风技术、施工工艺等,每一种特定技术都存在不同状态来应对不同的地域环境,比如材料技术,设计者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经济承受力采用不同材料,进行不同加工处理。如此多途径的结果必定产生多样的状态结果,形成多元发展的文化状态。

(二)技术发展要素的非同步性

每一种特定的技术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这期间他们的发展进度不同,就为建筑文化发展的多元提供必然性及可能性。正因为技术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是相互平等的,所以它们某一阶段相对活跃就存在可能,这样技术系统的多层次状态为建筑文化发展多元可能性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外来技术发展要素影响

从地域建筑技术文化形成过程来看,在技术要素向建筑形态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外来技术要素的影响。包括主体、客体要素以及转换手多的工艺要素。例如在客体要素方面,外来“新”材料、“新”结构技术等等技术要素的介入,都要通过当地“语境”的筛选,接受那些适应当地环境发展特征的,能够与其它本土要素相匹配的技术要素。

二、建筑技术文化状态属性

(一)地域性

北方的建筑厚重,南方建筑则轻盈灵巧,这体现了地域特征的多元,地域性环境特征产生相应的地域性技术,同时成就地域性建筑文化。技术的地域性特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貌特征就可能存在巨大的区别。如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也同样因为纬度的不同及地貌的变化使相应的建造技术随机而变,这种差异是在共同拥有地域“土”文化特征下存在的差异,所以每一种形态的产生,都与当地的传统环境控制技术相关。

(1)“就地取材”与地域文化的的特征。由于材料的不同,物理性状的不同,使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能、适用方式不同、材料的表面质感和构筑方式的区别也是影响地域建筑文化的一项原因。例如山东西北地区属于平原多生土建材,夯土墙可以拆旧换新无污染,也可以做化肥有很强的蓄热功能,能较好的适应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和早晚温差大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2)建筑环境技术的地理空间设置。这是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而传承来的,因为各地的各个不同方面,使建筑千差万别。以胶东沿海民居为例,村落多依山面海,所以院落大多嵌坡就势,自前向后步步登高,当地生长一种柔韧细长的海草,保温隔热耐腐蚀,曾用它做屋顶冬暖夏凉、浑厚朴实别具鱼村特色。同时,由于物理环境控制技术差异,使聚落文化景观有各自形态特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起形成多样的景观文化特征,或随坡就势、层层叠叠,或沉入地下、完全融入环境,或整齐划一、连成排装,或匍匐与大地。都是在技术追随与环境和谐的方式存在。

(二)突变性

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当新材料诞生并在建筑中使用前,每一种新型结构技术所产生的文化形态无疑给“传统文化”以巨大冲击,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在建造之初由于它独特的建材、奇异的造型和“正统的”的建筑大相径庭遭到反对,但建造后的埃菲尔铁塔巨大的A型钢筋铁骨不但不觉得笨重,反而觉得优美轻盈,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三)共通性

建筑技术文化的共通性是指建筑文化形态在不同的区域,以相近的建筑技术支持下产生的空间形态的同构现象。回应相近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相近得空间形态。如我国此为共通性。也是产生建筑形态“趋同”的最初原因。

三、技术特性对地域建筑文化多元发展的支撑

时代不是一种模式,历史的演进会赋予各个时期以种种特质,不同形态的建筑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正是这些富裕个性的形态特征来自于各种建筑技术的作用。

(一)肌理文化

建筑的外表面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它是展示建筑材料、垒砌工艺、材料加工的舞台。所有这些技术手段在建筑的外表肌理中都能显现出来,肌理文化可以说是建筑客观要素的合理化的表达,即选择适宜的材料、合理的加工、巧妙的施工,达到完美的结果。相同的材料在施工工匠们熟练程度的差异下、工具的不同、施工工艺的不同会使建筑物呈现出不同的质地感受,表现出不同的表面肌理效果,这种效果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或温暖冰冷、或明亮灰暗、或坚韧柔软、或粗犷细腻。在建筑实践中,建筑的表面肌理有多种技术表现形式。同种材料的不同组合方式也会带来工艺性肌理文化。

材料的选择可以营造不同的文化形象,如乡土肌理:采用红砖、河卵石、片石等等,现代都市肌理:采用水泥抹面、玻璃幕墙、抛光花岗岩饰面等等,同时工艺也有地域性、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工艺所产生的肌理文化也不会相同。

(二)空间形态文化

材料技术的作用对建筑空间形态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比如砖的使用,在其作为承重材料的时候,只能建造低矮的建筑,它可以利用拱的构造方式增大跨度,从而改变建筑形态。材料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建筑的空间形态,如在围护结构上,木材料的使用要求屋檐“深远”以保护墙体不受雨水侵蚀。

(三)景观文化

在《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定义:“文化景观是由各种文化特征集合在一起构成的,它是对某一地区的特征景观集合的文化表现。”材料技术对建筑单体的空间形态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处于北半球,为适应常年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的主导风向,我国的古建筑不仅环境上要求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略微敞开。同时为了避免寒风,建筑朝向也要选择坐北朝南,如此形成的聚落景观文化呈现一定的相似肌理。

此外一些防火技术、防御自然灾害的技术也影响到建筑形态文化,如中国福建的客家土楼,还有中国自古修建的大小防御设施。例如华南地区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同时建筑布置较密集,失火易蔓延,于是风火墙普遍出现在每一座民居建筑的山墙上。这些建筑以群体的形式出现时,上部的空间形态就勾勒出独有的天际线,成为当地特色景观文化。

四、小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意:君子讲求事物各方面的和谐而不盲目附和。在地域建筑文化发展中存在同样的道理,那就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绝不是一种模式的不断拷贝,而是趋“大同”而存“小异”即保持大的地域特征,同时存在小的个性差异。总之,建筑文化的内在本质――是建筑技术内在合理的逻辑,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的核心,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符合、顺应技术的进步才是建筑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9.

[2]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

[4]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6.

上一篇: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范文 下一篇:翻转课堂的优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