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0:04:41

针灸医学论文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时间因素主要包括针刺治疗的介人时机,针刺的有效刺激量和时间医学的应用等方面j。从时间因素这3个表现方式来研究其对腧穴配伍协同效应的影响。

1.1介入时机

倪光夏等比较不同时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机体自由基能力的影响,发现早期针刺组对脑梗塞患者疗效、SOD活性及MDA含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稳定期治疗组,故早期针刺治疗更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机体抗自由基的能力。伍志浩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早期介人针刺治疗,可提高痊愈率、降低病死率。郭文海等研究发现,在主动肌出现痉挛之前介入针刺,可有效减轻脑梗死后偏瘫及肢体痉挛的发生。由此可见,不同的针灸介入时机,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1.2有效刺激量

针刺的临床效应取决于有效的刺激量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效的刺激量由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构成_6J。汪立新针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观察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发现留针15min和30min的疗效优于不留针和留针45min。许云祥等观察5、2O、30、40和60min不同留针的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疗效的影响发现,急性损伤留针30min组疗效最佳,慢性损伤60min组疗效最佳。蔡朗观察留针1~1.5h与留针30arin对顽固性面痛疗效的影响发现,久留针组疗效较好。黄虹观察留针1.5~3h与留针30arin对三又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发现,久留针能显著提高疗效。房丽等观察头针留针12h与留针15arin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比较发现,久留针组疗效优于短留针组。何扬子等观察分别留针2O、40和60rain对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发现,60arin组有疗效较好的趋势。由此可见,一定量的有效针刺时间是保证腧穴配伍协同效应基础,但并非针刺的时间越久越利于疾病的康复。

1.3时间医学

中医时间医学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长期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而形成的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素问•刺疟论》载:“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素问•热论篇》载:“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气血盛衰的周期性,顺应自然界变化,逐日按时开穴的针灸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纠正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邓玫等观察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冠心病患者,发现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B100等的含量,其总体疗效以及对各个指标的影响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由此可见,遵循中医时间医学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对提高腧穴配伍的协同效应也有启发。

2小结

腧穴配伍的效应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必然是来自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为此,如何取得最佳的协同效应是今后临床和科研的重点。掌握腧穴配伍的介入时机,治疗的有效时间量,顺应“天人合一”的传统中医时间理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腧穴配伍效应的协同作用。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对象

参加远航的某舰全体官兵,其中女军人3名,年龄18~57岁,平均(27.2±5.5)岁。连续航行或漂泊89d。远航前体检均无明显的躯体性疾病,符合远航健康要求。航行前对舰艇进行消毒、灭蚊、灭蝇、灭鼠、灭蟑和饮用水水质检验,符合防疫要求。

1.2方法

对远航期间全舰官兵发病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有针灸适应证的患者进行针刺、耳穴贴压或针药治疗。针刺治疗时采用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补虚泻实,根据病症留针或不留针。耳穴贴压治疗时采用辨证取穴和根据病变部位在耳部的投影取穴相结合,用王不留行籽耳贴贴压耳穴,嘱咐患者每小时压迫耳穴1次,每次1min,感觉到酸胀痛为宜。所有患者均在24~72h后评价疗效。

1.3疗效评价

针刺或耳穴贴压24h后评判疗效。痊愈:症状消失,无不适主诉;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仅有轻微不适感;有效:症状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结果

2.1患病情况

全舰官兵89d内共患病343人次(复诊除外,下同)。具体如下:出航阶段9d共患病63人次(18.4%),其中晕船(中度A级以上)18人次(5.2%);执行任务阶段72d共患病270人次(78.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9人次(31.8%);返航阶段9d共患病10人次(2.9%)。任务前期(第0~30天)患病165人次(4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9人次(25.9%),中度A级以上晕船22人次(6.4%);中期(第31~60天)共患病92人次(26.8%),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人次(5.5%),腰腿痛13人次(3.8%),真菌性皮炎10人次(2.9%);后期(第61~89天)86人次(25.1%),其中腰腿痛12人次(3.5%),功能性消化不良11人次(3.2%)。

2.2针灸治疗或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应用情况

总患病343人次,有针灸适应证者208人次(60.6%),疼痛性疾患如腰腿痛、功能性疾患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感染性疾患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129人次(37.6%)接受针灸或者针药治疗,占有针灸适应证的62.0%。共发生晕针1人次,立即停止针刺,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接受针灸或针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见表1。

3讨论

舰艇长时间远航执行训练、演习、护航等任务,远离大陆,补给困难,人员密集,空间狭小,气象海况条件复杂,医药器材有限,因此做好远航期间卫勤保障和医疗服务相对困难。笔者利用此次远航,对一些病种进行针灸或针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认为针灸在舰艇远航卫勤保障中有以下特点:

3.1适应证广,操作简便

针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治疗科学,它通过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或者经验取穴,施以针刺、穴位贴压和一定的手法,以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它不仅适用于各种躯体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背、腰、腿疼痛[1],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2]、便秘[3],以及一些疾病的对症治疗,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4]和咽部疼痛[5]、急性胃肠炎和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腹部绞痛[6],而且也适用于急重症如昏迷、晕厥、虚脱、中风、小儿高热惊厥[7-8]等的抢救,这是现代医学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针刺和耳穴贴压操作简单,理论也不是很复杂,仅需短期的学习和培训就可以掌握,便于基层军医运用。

3.2成本低廉,疗效确切

针灸成本低廉,不需要大型设备和昂贵的药品,有利于利用有限的卫生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针灸治疗病症,只要辨证合理,取穴准确,一般“得气”后即刻就能缓解大半,总有效率多在90%以上。

3.3诊治结合,利于鉴别

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同时也是鉴别诊断的手段。一个部位的疾病往往在相应的经络或穴位上有所反映,可以通过视诊、触诊、针刺等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如在耳穴方面,目前已发现有80多个耳穴对应着人体的80多个解剖部位,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往往在其相应的耳穴上反映出来,表现为耳穴皮肤颜色变化、软骨增生、变形、水肿、脱屑、压痛、电阻变化等,而对这些耳穴进行贴压又能缓解和治疗相应部位的病痛。一些特异性耳穴的阳性反应还有助于某些疾病性质的鉴别。譬如耳朵的过敏区是诊断过敏性疾病、判断是否过敏体质的要穴,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肺穴、支气管穴、平喘穴和过敏区都出现阳性反应,而在支气管炎等疾病,过敏区就不会出现阳性反应[9]。在体穴方面,一些部位的疾患往往在特定穴位上压痛十分明显。譬如胃痛在足三里、小肠绞痛在上巨虚、大肠绞痛在下巨虚、阑尾炎在阑尾穴、胆囊炎在胆囊穴、肾绞痛在三阴交和阴凌泉会出现明显压痛[10]。在缺少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对这些阳性反应点的触诊有助于判断急腹症的病变部位,而在这些穴位施以针刺,又能缓解甚至治愈腹痛。

总之,针灸技术具有“廉、便、效、验”的特点,不依赖于现代医学所倚重的各种仪器和药物,因此在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的远航或者海上作战环境下,合理运用针灸能部分解决缺医少药的难题,节约成本,缓解卫勤保障的压力,提高伤病员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法师于20世纪60年代离开部队,拜嵩山少林寺主持素喜为师入了空门,以普渡众生为己任,苦读《皇帝内经》,继续发扬弓氏医书绝技,深钻六祖慧能之《六祖坛经》,细参禅宗顿悟法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成就了《康复易数学》(原:周易与康复易数)、《自然遗传基因风水学》、《佛门九宫掌气功》、《优生与康复易数》、《安化奇门》、《奇门真谛》、《断易明镜》、《中原医侠》、《针灸新境》等著作,为解除人类病痛找到金钥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释德昌法师把64卦与64个遗传密码接轨,分析出同一种病类,不同年龄、性别受到破坏后会形成何种疾病的新观点。“康复易数――癌症克星”论文被新加坡国际易医学术会选入优秀论文集,被泰国国际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新观点研讨会评为医学论文金象奖,并获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国际互联网中国特色人材荣誉证书。用“康复易数”学说发明的易数康复吉祥仪(八宝罗汉塔)获国际爱因斯坦科学技术展览会金奖,又获中国专利第七届科学技术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获得了专利。论文“康复易数是二十一世纪去病的新途径――卦象与64个密码子”荣获2000年第二届世界中西医药学术论坛会国际名医成果贡献奖,并收录在“世界名医成果研究论文集”中。其事迹被收编在《中国专家人材库》、《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大陆名医大典》、《中华创业功臣大典》。

释德昌法师以德善为本,弘扬祖国传统易医文化,为社会主义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应广大易学爱好者的要求,首次推出了以下高级师资面授培训班:一、九玄正术自然遗传基因风水学。二、禅易度世康复法门。三、三才康福法门。四、七政(金、木、水、火、土、日、月)择吉避凶法门。五、遥治班。六、针灸新境法门。七、五运六气六爻预测班。八、安化奇门班。九、九宫掌通灵弟子班。十、九宫掌康复班。十一、天文开智,助考大学。

详细培训介绍、书目介绍、师父介绍等可以访问释德昌法师网站:www?郾shidechang?郾com。

不方便上网的朋友可以编辑短信:您的详细收信地址,发送到:15093323681,广禅将为您免费邮寄一份更详细介绍。

释德昌师父:15103712198(上午9:00~12:00,下午3:00~6:00)(面授培训可直接和师父联系)

助理广禅:15093323681(负责邮寄相关资料,购买图书、函授的话可以直接和助理广禅联系)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秋扒乡白云寺白云寺

电话:0379―66707871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国家规定,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要有英文摘要。但是有不少英语医学论文摘要不合格。不少作者对英语医学论文摘要的文体、结构、要求,句子结构及用词特点缺乏基本了解,仅靠“汉英字典”翻译,比如把“疾病的发生(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译成“the appearance of disease”,不分“结果”(result)与“结局”(outcome)、“病人”(patient)与“病例”(case)、“效果”(effect)“影响”(affect)等。很多稿子也因英语摘要问题被外刊拒收。这也是我国有些有一定影响的生物医学杂志不能上国际检索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一般人而言,要写出地道的英文摘要的确困难,但起码得用词造句准确,不至于让读者产生歧义。

1 写好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首先必须注意一致性:中英文摘要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内容方面的一致性,不能认为两个摘要的内容“差不多就行”,不能在英文摘要中随意删去中文摘要的重点内容或随意增补中文摘要所未提及的内容,这样容易造成文摘重心转移,甚至偏离主题;不能认为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硬性对译,对中文摘要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敢遗漏,这往往使英文摘要用词累赘、重复,显得拖沓、冗长。

1.2 要灵活运用五种句式:英文摘要经常使用一些较独特而又固定的句式。熟悉和掌握这些句式,对理解和撰写英文摘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1 省略句:例1: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climacteric syndrome(省主语) 观察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临床疗效。例2: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baseline, the severity of arrhythmia is increased in only 2% of the patients intra-operatively, but in 10% postoperatively(省谓语)。与术前基线相比,手术中心律失常严重度增加的患者仅为2%,而术后则为10%。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省略句可避免重复,使语言简练。

1.2.2 不定式:例:To study and determin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huanghua aerosol(SHA)in treating infantil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IURTI)。观察和确定双花喷雾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作用和机制。从以上例子可看出这样的句式没有主语、谓语,而以一个不定式陈述目的,相当于省略了主语、谓语的目的状语,使句子显得简明扼要。这种句式在医学论文摘要中很普遍。

1.2.3 名词前置句:在摘要中经常使用一种主语部分很长,而谓语很短的句子。这种句子常以名词(主语部分的中心词)开始,且安排在谓语前的词较多,故称之为“名词前置句”。例:The observati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modified minor“ Blue Drago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ld paroxysmal infantile asthma。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发作期小儿寒性哮喘的临床治疗的观察。从以上例子可看出这种句式使得句子中心词突出,修饰部分逻辑性很强。

1.2.4 强调句:It is (was)…that…是一种强调句型,用来强调that从句前面的成分(主语、宾语、状语等),这个that在指物时也可用which,在指人时也可用who(whom) ,但不论在强调时间或地点时,都不能用when或where来代替that。It is the breast that is the leading organ site for cancer in American women。是美国妇女癌症的首先好发的器官位置。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尽管英语的基本句型是S+V+O,即主语+动词+宾语,但如果打破常规,改变某一成分的位置,不仅可丰富句型,而且能强调、突出被倒装的部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1.3 摘要中的语:在多数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这样显得语气平和,论证客观,留有讨论余地。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清晰、简捷、明快,表现力强,给人一种干净利落、泾渭分明的感觉,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一目了然。

1.4 摘要中的时态

1.4.1 一般现在时态:作者告诉读者论述怎样的主题、叙述基本规律,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道”或“描述”的内容以及摘要结尾表示作者所“认为”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用一般现在时;论文是通过科学实验揭示客观真理、所取得的结果,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如此,用现在时。

1.4.2 一般过去时:主要用以描述研究过程及研究目的。

1.4.3 过去完成时:在采用一般过去时叙述研究过程当中提及在此过程之前发生的事或已存在的状态,宜采用过去完成时;在研究过程中如有前后相连的动作,先发生的用过去完成时。

1.4.4 现在完成时: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用现在完成时;工作和结论并未达到“完结了”的阶段,而是还会有人,也可能是作者本人,继续研究下去,从而产生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用现在完成时来描述已做过的工作,以表达这种延续性。例:Man has not yet discovered an effective cure for the AIDS(人类至今尚未发现一种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1.4.5 将来时:将来时主要用以表示以后要做的工作或预期的结果。

1.5 语法修辞、遣词造句技巧

1.5.1 语法修辞:(1)能用名词作定语的不用动名词作定语,能用形容词作定语的不用名词作定语。measuring accuracymeasurement accuracy;experiment resultsexperimental results;(2)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的情况下,要少用of句型。accuracy of measurementmeasurement accuracy;structure of crystalcrystal structure;(3)可用动词的情况尽量避免用动词的名词形式。Measurement of severity of SARS was made severity ofSARS was measured;(4)一个名词不宜用多个前置形容词来修饰,可改用复合词,兼用后置定语。thermal oxidation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pparent active energy of thermo-oxidation。

1.5.2 遣词造句:掌握一定的遣词造句技巧的目的是为了简单、准确地表达作者观点。用词:应力求简单,在表达同样意思时,尽量用短词代替长词、常用词代替生僻词。但当描述方法、步骤时,应用狭义词代替广义词。例如,英文中有不少动词,do, run, get, take等,虽简单常用,但其意义很多,用这类词来描述研究过程,读者难免产生误解,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意义明确的词,如perform, achieve。造句:英文摘要的常用句型如下:A.研究目的,用在摘要之首。In order to…;This paper describes…;The purpose/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The study aims to…。B.研究对象、方法及范围。The curative effect /function of certain drug /organ was observed /studied…;to be studied/investigated/synthesized /measured/observed/tested/calculated。C. 研究要点。synthesized /obtained via;by means of; cover the range from…to…。D.主要结论。a.用That 从句表示实验结果。The results indicate/show /reveal that;b.由It引起的that从句。It can be seen that…;It was shown/ found/ discovered/ concluded/ revealed/ confirmed that…;c.表示具有某种影响及数量依赖、增减关系。与…有关be associated with;be related to;depend on;independent of;…in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d.(不)相符的表示方法。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to be found to agree well with…;Good agreement to be found between…;to be consistent with…;to be similar /contrary to…;e.结果解释(结论)。due to;to be attributed to;to be interpreted on the basis of…;may be explained by;originate in;to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1.6 英文摘要的人称:摘要的首句应用简洁的被动语态或原形动词开头。例如:To describe/ study/ investigate/…等。行文时最好不用第一人称,以体现客观及方便文摘刊物刊用。在需要表达“我”这一概念时,应用we指代I:在报道性文章中,编者或著者第一人称无论单复数均用we;用不带动作执行者的被动态,从上下文可以看出执行者为作者本人,用this study(report,paper,article,investigation,research…)代替第一人称I。

2 结语

英文摘要是医学论文的窗口,既为读者阅览起引导作用,更为文献汇编、计算机储存、检索做好准备, 成为科技情报的重要来源。一篇医学论文能否吸引读者,英文摘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写英语摘要时遵循以上7个方面的要求,就一定能写出地道、漂亮的英语摘要。

收稿日期:2006-10-27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蒙城县中医院占地17982平方米,业务用房18400平方米,固定资产6500万元,全院职工400余人,医学专家80余名,医学硕士2名,省级跨世纪人才1人,著名青年中医6人,年门诊量25万余人次,床位350张,设骨科、肿瘤科、外科、妇产、内科、针灸、康复、肾病等十大病区。

医院注重科技兴院和人才培养,先后购置了全身多排螺旋CT、高清晰度腹腔镜、关节镜、钕激光、海弗刀、多台高档彩超、C型臂、脑彩超、碎石机、多台血液透析机、大型闭路电视X光机、CR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血流变、脑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套病理设备、电子胃肠镜、上海――蒙城远程会诊系统,超高倍显微镜(MDL)、心电监护仪、PCR基因检测仪等大型设备80余台(件)。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现开设有急诊科、心脏病科、脑血管病科、呼吸科、消化科、脑外科、肾病科、泌尿外科、肿瘤科、普外科、妇产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肛肠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康复科、口腔科、中医科、中医妇科、眼科等20余个主要临床一级科室,二级专业科室10个,经省卫生厅批准,建立全县首家职业健康体验中心,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心血管科为“省重点专科”,在全省享有较高知名度;血透中心为全市首家血液透析中心,开设了断指(肢)再植治疗中心、结石病治疗中心、肿瘤治疗中心、心脑血管、呼吸、消化、肝病等专病会诊中心。并开展了多科目介入、微创治疗术,填补了蒙城县多项空白。专病有不孕不育症、乳腺病、肾病、肝病、中风、哮喘病、冠心病、结石病、风湿病、疼痛病、中风后康复等20个。

医院注重加强科研教育,多年来,全院共发表医学论文370余篇,其中部级35篇,优秀论文40篇,市科技进步奖10项,其“壮肾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获世界优秀成果奖,“十四经感传经络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竹制夹板临床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舌象与胃粘膜征的比较”获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医院改革多年来,靠特色立足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扩大生存空间,该院提出了“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发展理念,受到省内外中医界关注,并在省内外推广了该院“坚持改革不争论,坚持发展不动摇,扎实苦干不松劲,保持特色不偏向”的成功建院改革模式,该院也成为新闻界注目焦点。近年来,该院被《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人民卫生报》、《安徽科技报》等新闻媒体刊(登)发新闻近1100余篇,成为中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该院采访时,一提起中医院的上述发展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绩,员工们称赞道:医院取得辉煌,班子团结向上,院长领导有方!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周仲瑛从瘀热论治缺血陛中风急性期的学术思想杨宁过伟峰(指导)(775)

张敏建以“盆骶经络揉推法”治疗前列腺痛的经验彭明健(777)

学术探讨

温病的辨证技巧庞秀花周耀庭(指导)(780)

论桥本甲状腺炎当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张亚董健栋(784)

郑钦安《君相二火解》之我见叶晓光(786)

吴鞠通对仲景养阴法的运用与发展赖明生杨禅中陈润东杨进(指导)(788)

强筋逐痹中药口服结合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顾力军张志强(791)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不寐40例吕翠岩丁舟(793)

手法推拿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8例赵凯(795)

北京中医 对炙甘草汤方证及煎服法的思考周平安(797)

芦荟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杨顶权白彦萍吴荣国邱显荣(799)

浅谈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的常见误区吴春华陈誩王和天(802)

光绪皇帝与御医(下)梁峻(804)

董德懋老师和《北京中医》月刊徐凌云高荣林张纲(806)

刘沈林医案研读商洪涛刘沈林(808)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热型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传发(8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邹冲司晓晨朱文静(811)

带状疱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陈慧文(813)

腰背肌功能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概况吕俊玲林志苇(指导)(816)

拓宽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李渊吴至凤吴盛(818)

中医药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初探刘隽徐茵(820)

高校兼职班主任的工作体会张秋云张瑞新王欣苗季巍巍(823)

《北京中医》2007年总目次(826)

传承·传播·共享——记2007年“中医中药中国行”工作交流会(F0003)

京津冀地区中医医院重症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论坛在京举行黄毅(F0003)

2008年《北京中医药》新设栏目(M0002)

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征文通知(380)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第一轮)(392)

临床研究

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孙文军田金洲时晶李林森倪敬年蔡艺灵(328)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60例临床研究谌洁(331)

中药穴位贴敷对美施康定所致便秘的疗效观察杨中王笑民徐咏梅胡凤山张青(334)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李跃武士芬(336)

学验传承

谢鸣运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杂病的经验薛珂谢鸣(指导)(339)

王新陆治疗肺病用药经验浅识李鑫朱文浩于磊(341)

王宝玉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经验北京中医 李艺(342)

邱模炎用柴胡剂治疗尿路感染的思路与经验李楠孙慧王萎(344)

学术探讨

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冯军安李志钢(348)

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后蛋白尿的证治探讨刘政王小燕孙震(351)

简述《华氏中藏经》之学术价值及影响于晓武冰严季澜(353)

对“腹痛宜和”的认识李永红严季澜(355)

临证纵横

健脾化痰补肾法治疗13例重叠综合征患者疗效观察谭素贞张燕萍(357)

益气活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50例临床观察陈光李文华任绍林(359)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孙学东姚华姚杰高天好(361)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周红梅(363)

杏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李莉芳(365)

疏风祛邪、利湿固涩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朱丽霞(367)

薏苡竹叶散加味治疗脾经湿盛型蛇串疮疗效观察周淑桂高春秀(369)

以补为通治疗正虚血瘀证冠心病心绞痛150例临床观察刘宝山(37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水肿性胰腺炎63例易春生(372)

实验研究

脑络欣通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陈业农王键唐巍胡建鹏(374)

新加良附方影响小鼠肝癌组织VEGF与MVD表达的研究雒琳马成杰陈信义(378)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论文不宜用的字和词(377)

文献综述

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381)

传统按摩疗法与现代康复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概况谭毓虞立勤刘香弟(384)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情绪概况迮兴宇张捷(指导)(387)

从气血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现状赵小敏李艳丽(389)

教育改革

对中医本科专业境外人才培养的思考乔静华(393)

北京中医 推拿手法学的教学体会杨晓仙(395)

高等院校校重点学科建设评估研究进展姚捷(396)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刘汶王仲霞韩偎偎夏志伟(243)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与辨证陈誩刘汶(245)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李军祥张厂(248)

临床研究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论治姜良铎张晓梅肖培新(252)

自拟补脾除痹汤联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肖正华高京荣林长喜(255)

外用通络散治疗奥沙利珀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娄彦妮贾立群邓海燕李利亚李学万冬桂(258)

中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臧鑫(261)

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揭牌暨学术论坛举行(254)

《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最近出版(257)

中医药的科学性已成为共识(260)

“全国新安医学研讨会”征文通知(285)

“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314)

北京市政府2008年“折子工程”——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在年内将实现三个100%(31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F0003)

学验传承

邹本贵教授治疗慢性腰腿痛用方选介魏戍高小勇王莹邹本贵(指导)(264)

火针为主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李群张丽玲常虹程海英(指导)(266)

学术探讨HttP://

《医学心悟》的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谢芬(268)

对《金匮要略》“阳微阴弦”的认识及应用体会郑虎占(270)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的用药规律与特点王玉凤李雪琴纵横黄学武(271)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石散蔡松穆廖培辰(273)

郁证浅析赵东(275)

临证纵横

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阻心脉型的临床观察周红梅(277)

425例住院老年病人死亡病因分析白爱萍刘元元李小娟(279)

按摩手法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 黄曼博(281)

关于临床医学论文写作中的摘要(283)

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张树新(284)

按动结合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体会张志国(286)

基层园地

久年夜热出汗治验柳育泉任妙琴(288)

方药经纬

脂质体在皮肤局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车晓平赵小伟李卫敏(289)

金水宝联合活血通脉胶囊治疗早期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秦秀荣范津生(292)

实验研究

茶多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实验研究武红莉陈信义韩冷崔巍(294)

综合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形态学观察及早期细胞凋亡分析张玉禄李军祥鲁香凤戴欣朱陵群(296)

文献综述

北京中医 帕金森病的中医药治疗李军艳杨明会窦永起赵冠英(300)

针灸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王俊慧刘瓦利(30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邵佳骆殊(306)

近10年针灸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评价性综述崔灿元于金娜于英伟(309)

教育改革

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范炳华许丽袁相龙谢远军褚海林吕立江王鹏(312)

上海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分析沈美萍赵海磊徐竹林徐茵(315)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是针灸医学科学思想论与方法论的一次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学会与掌握了新世纪医学模式和导引处方,不仅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便能大大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和领域(如预防、美容与养生等),而且有利于医者本身的健康和长寿。

众所周知,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针灸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取得了日新月异之辉煌硕果的今天,在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与人民关注和欢迎的今天,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但怎样才能理性务实、科学和谐,从医学模式层面的高度来实现与达到这一目的呢?为了让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事业服务,这正是每一位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多年来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题,这亦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之义务、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驱使所必须思考的主题。

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进、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针灸、整个中医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20世纪末,笔者从“人乃医学之本”的战略高度,率先将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这是在纵观了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思考、实践、探索与努力之心得体会。由于新世纪医学模式涵盖了与人类疾病、健康与针灸治疗有关的全部因素,真正从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健康、美容与长寿之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崭新医学模式,既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之全部内容,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类疾病、健康、美容与长寿积极重要作用之同时,突出强调了还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医患互动的被动与主动相结合之原则,它是对现代医学模式之反思、补充、升华和整合后的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人类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长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故新世纪医学模式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针灸界、按摩界、康复界、美容界、养生界与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欢迎与支持。

1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提倡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让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医学模式。因它是注重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注重调动与激发患者自身显在的和潜在的疗能及美能来为针灸疗效服务。故它较以往任何医学模式都更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及领域(如预防、美容、养生等领域),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之互补,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之互相交流、促进和发展。它集预防、治疗、康复、美容、养生、减肥、催眠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针灸医学与未来医学之冀望和发展。

2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充分利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几千年过程中,用巨大的付出,高额的代价换来了两大系列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和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患者的)治疗。在当前由于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与药物相互作用之研究大大滞后于新药应用之研究等原因,致使药物之毒副作用、过敏性、耐药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药害”泛滥成灾,既而对人类的健康、美容和长寿为害严重。如有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仅在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9万之多;2001年我国用药不合理比例高达26%;2003年仅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占住院病人比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感染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百亿元以上;全世界死亡病例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仅我国因美容而毁容的事件就高达20万件之多。还有研究资料揭示,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占15%,社会环境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自体康复因素(自体的免疫力、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等)占60%,由此亦不难看出:对针灸治疗中调动与激发主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在临床、康复、养生与美容等领域中的作用之重要性。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目下国内外针灸现状恰恰忽视了被动(医生的)和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而新世纪医学模式则是高度重视调动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与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之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充分肯定、重视与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被动(医生的)为主的针灸治疗的同时,采用被动治疗(医生的)与主动治疗(医生指导下患者的以导引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行为处方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更科学合理的新的针灸治疗模式呢?!因这不仅科学实用,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加快康复进程,有利于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与提高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容与长寿等许多好处,而且科学经济、简便易行,有利于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

3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之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整体医学的发展

主动治疗的恰当应用是不是除了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并发症等好处外,还有利于针灸的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向整体医学的发展?因主动治疗(即以导引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是在重视局部(患部)治疗之同时,还重视患者整体(全身)的辅助治疗,以期通过改善、调动和增强患者整体健康水平而影响、带动和促进局部患处之不利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达到痛减病除与美容之目的。故其非常适宜作为完善与提高针灸被动(医生的)治疗效果之良好辅助措施和手段。

4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人类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在21世纪之今天,在2003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之今天,在国际人类蛋白质基因工程计划已启动之今天,在破解人体生命奥秘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发展之今天,是信息爆炸之时代,是知识经济之时代,是数码技术之时代,它们在影响、改变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同时,人类至少面临着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1)由有病治病转为无病保健。有研究资料提示:在预防保健上每投资1元钱,就相当于节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医疗费,故不难明白,无病保健总是比有病治病方便、经济、实惠、科学的多。针灸学科应该向预防医学这方面伸延,必有作为、大有可为。

(2)由药物治疗转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非药物疗法亦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它具科学实用,经济简便,疗效显著,实用范围广,灵活性强,可作为综合治疗措施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一系列优点,故这既有利于节约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开支,又有利于增加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领域(如美容、养生、康复等),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3)由单一的被动(医生的)治疗转为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在医生指导下的患者的)治疗相结合。因为医生针灸和药物的作用只治得一时,而治不了一世;而且这亦是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常常是综合因素作用之结果的实际出发。故充分调动被动与主动这两个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发展、进步和疾病的康复,且还有利于针灸医者与人类自身的美容、健康和长寿。

(4)由痛苦地离开人间转为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才是人们离开人世的共同美好和幸福之宿愿,亦是历来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进步和追求之一。

(5)从20世纪的疾病医学转为向21世纪的健康医学方向发展。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把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研究方向”。而且这也完全符合针灸、整个中医、西医的发展与进步的规律。

(6)由当前针灸界和中外医学界,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极力推崇,转为发展与进步到对“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相结合”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发展史提示我们:一定的医学模式总是与一定的时代人类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医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转换。当一种医学模式对其涵盖的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对产生的新课题已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与适当处理时,理所当然应被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医学模式所代替。这就是新世纪医学模式为什么会自然而然诞生的内在根源和历史必然。人们知道,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虽是人类医学史上又一大进步,且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今后仍将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代医学模式之局限性、消极性及不足也渐显露,还亦有阻碍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临床疗效与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之嫌。目前,无论是国内外,还是中西医,也无论是“针灸医学”、“主流医学”、“非主流医学”还是“整合医学”,通常均是将患者视做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高度重视调动主动(患者的)和被动(医生的)这两个积极因素,用被动治疗(由医生做的治疗)与主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做的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它更好为患者服务的指导原则之一。

5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

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10年以上,是真的吗?为什么呢?一点不假。因有资料表明,仅2000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为1530万,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4。这惨痛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如果人们能遵循维多利亚宣言主张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适酒和心理平衡四个健康原则,则可使高血压病减少55%,脑卒死、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还可大大提高。而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涵盖了维多利亚宣言的这四大“健康基石”,且给出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简便高效的防病治病与美容养生方法。

主动治疗还涵盖:①自然疗法中的泉水疗法、岩洞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泥土疗法、热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和方向疗法等;②物理疗法中的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水疗、磁疗、声疗、蜡疗、激光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远红外线照射疗法、体频照射疗法等;③艺术疗法中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④文娱疗法中的风筝疗法、钓鱼疗法、弹琴疗法、弈棋疗法、玩具疗法等。主动治疗还包含了体育疗法、刮痧疗法、以情制情疗法和饮食等疗法的全部内容。只要比较,就不难看出新世纪医学模式的经济实用、效果巨大、优点显著和潜能无穷。故其非常适合作为完善针灸被动治疗的良好辅助措施与手段。

6导引医学

导引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的新意。它集特有的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它是调发身姿健、容貌美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东方文化精粹中一个科学、实用的组成部分。

导引是一门健与美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颗东方医学宝库中的明珠集防病治病、启迪智慧、美容抗衰、激发潜能、增寿延年等众多神奇效果于一身,为历代医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贤们终未能提高到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及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的高度来认识它。

导引医学根本不同于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疗方法。它在镇静神经、安定情绪、活利气血、通经活络、调整身心、调理脏腑、健美形体、愉悦精神等方面之功能,是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学方法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其还汲取了中国古代气功中具有防病治疾作用瑰宝的“喷气法”、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水晶体操”、中华武术里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气功拍打法”、传统的自我经穴按摩、现代穴位按摩美容法、健身法等营养于一身。其特点是:

(1)身心合一。做导引时要求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身心合一、意气合一、内外合一、动静结合。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肌体内的自我显在的与潜在的疗能与美能。

(2)一专多能、健美统一。做导引的同时,还能让练习者兼获预防、治疗、康复、减肥、催眠、强身、养生等诸多效果。

(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导引医学紧紧抓住与突出了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科学地将提高整体之健康水平与改善局部之微循环紧密地结合起来。

(4)植根于中医理论。导引医学既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之沃土,又汲取了现代医学与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之营养。它不仅充分展现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三宝、整体观、辨证施治和天人合一等理论特色,而且它亦是中医所有临床里唯一真正能充分展现天人合一之博大精深与优势,且汲取了神经体液学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理论精华独具特色的治疗、美容、健身、益寿法。

(5)可作为综合措施。导引医学可单独施行,亦可同当今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的其它被动治疗方法配合实施,以巩固、提高针灸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和减少毒副作用。

(6)自我健美。做导引常常无需他人帮助,便能实现自我治疗、健美目的。如亚健康状态等症,导引锻炼则有良好的自我治疗、健美效果。

(7)经济、简便易行。习练者只要有明确的康复、治疗、美容、保健及养生要求,选定适当的练习内容,便可在家或适当的场地进行练习,既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其它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8)科学、灵活性强。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康复、治疗、美容目的,选择适宜的导引锻炼习练即可。如想减肥就按《经络减肥美形法》练习;想消除皱纹就按舒皱法、美容法、美颜法习练;想长寿就按延年法、抗衰法练习;想治感冒就按《治疗感冒新法》治疗;牙痛就按《治疗牙痛新法》施治;失眠就按《失眠防治法》治疗等等。

(9)安全、无副作用。导引医学只要按规章施行,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无任何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祛病、健身、美容、益寿法。

由于导引医学是能为人们提供高效、速效、特效、长效,安全可靠,无(或尽量少)创痛,无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自然、科学、健康的治疗、美容方法和由于它不仅可以被施用于针灸临床与美容场所,还同样可方便于大家自己施用于家庭与人们在晨起晚寝的闲暇或工余之时和经济省钱等众多优长,使其虽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无限,不可限量,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开拓。

透过全文及本人30余年在国内外临床效果的提示:新世纪医学模式对针灸医学在模式、理论、临床及针灸科研,针灸医学教育,如:教材、教学、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针灸人才的培养和针灸医学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与层面,都提供了广阔的拓展与调发患者自身治疗潜能的空间及科学新颖、简便经济、理性务实、易于实行、丰富多彩的坚实理论与技术支持。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和深信,这一崭新的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在慧眼鸿儒的同仁和医学拓荒者们的共同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下,必将以它亮丽之风采、旺盛之生命活力、丰富之科学内涵、辉煌之成就、累累之硕果,炫耀于世界针灸医坛和整个世界医坛,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魏慧.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挑战:新世纪医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2,11(2):1-8.

[2]魏慧.预防‘非典’自我按摩保健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贺绍文,魏稼.医学模式的新突破[J].中华中西医结合,2003,6(3):2-3.

[4]田从豁.一个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新里程碑[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8(3):884-886.

[5]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SARS治疗的思考[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12(3):1504.

[6]魏慧.保健美容的中国新型按摩[M].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

[7]魏慧.人体康复美容养生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8]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7):11-15.

[9]吴鑫.一篇医学论文引发的思考[J].健康大视野,2007(8):114-115.

[10]魏慧.以人为本医患互动——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防治和研究流感的新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5-8.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民国;中医;江苏;中医学会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5-0048-04

The Academic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s Association in Jiangs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O Yi, GAO Yu, FANG Yu-ling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strongly impacted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eek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CM industry, people who with lofty ideals in the TCM field have done a lot of unprecedented explorations, including founding the society for TCM, which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foundation background,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academic value of TCM institutes in Jiangs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nalyzed the self-development and various innovation history of TCM institutes in Jiangsu during that time.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Jiangsu; institu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中西文化的摩擦日益激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毫无质疑地被推到风口浪尖。江苏中医界人士积极参与拯救中医文化的运动,创办中医学会便是其重要探索之一。早期的中医学会、医药团体多数出现在江苏省。广大中医学者依靠中医学会团体这一平台创办报刊、开展学术交流、普及中医药知识,为中医药界的振兴、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1]。加强对民国时期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的深入研究,进而了解民国中医界在中医教育、学术研究、医学科普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现代中医药文化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的历史背景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规程中完全删除了中医内容。民国十八年(1929年),余云岫向卫生署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此案,并有7年消灭中医中药的提案计划。同年4月,教育部部长蒋梦麟发出第八号布告,命令中医学校一律改为中医传习所,不在学校系统之内。为了谋求中医药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前所未有地探索,创办医药学会便是其重要的方式,并在学会之下创办专业报刊、开展学术交流、普及中西医药知识[2]。医学类的学会相对较多,有从事医学研究的中西医学研究会;从事药学研究的中华民国药学会;侧重西医研究的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师公会;侧重中医学研究的上海中医学会、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山东医药总会;也有从事卫生护理研究的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公共卫生护士学会、中国卫生稽查学会[3]。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江苏中医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争论异常激烈,于是各地纷纷成立各类医学会,兴办中医教育,创办中医刊物,通过多种方式来宣传、弘扬中医理论、中医教育、中医医疗以及中医科学化的一些见解,扩大中医的影响力,树立起中医的重要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类研究成果对今天的中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2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概况

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及学术团体总体呈现以下4个特点。⑴数量众多,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初步统计共有51个;⑵分布地区广泛,遍及江苏省各地,南京、常州、苏州、镇江以及吴县等地区都有分布;⑶分布不均衡。南京数量最多,共7个,分别是南京中医公会(1929年)、中央国医馆医药改进会(1935年)、甲戌医学社(1935年)、中央国医研究院(1935年)、全国中医公会联合会(1936年)、江苏省医药改进分会(1936年)、中央国医馆国医研究会(1936年)等,其次是无锡和镇江各拥有4个,分别是无锡的无锡中医学会、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无锡中医研究社、无锡医药改进支会,镇江的镇江国医公会(1932年)、镇江中医学术研究会(1934年)、镇江中国医事改进社(1935年)、江苏省中医师公会(1947年);松江、阜宁、吴江、江都、南汇、苏州、青浦、吴县、武进、泰兴等地各有2个,而常州、嘉定、江阴、奉贤、如皋、太仓、宜兴、南通、淮阳、昆山、溧水、宿迁、金山等地区各有1个。⑷成立时间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有据可考的有31个,成立最早的是1913年戴慰侬、程可均等在江苏泰兴的江北医学研究会。

中医思想碰撞的火花集中地反映在中医学会与中医期刊的创办。内容丰富,时代特色明显的中医学会与中医期刊是中医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民国中医药期刊的创办者以医学团体最多,其次为医学院校、个人、医疗机构、医药图书单位、医药经营单位。中医药期刊以浙江、上海为源头,逐渐向中国内地扩散。其地区分布广泛,包括国内25个省、直辖市以及国外3个地方,其中有47个县级城市创办了期刊;但期刊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北京与广东五地,这5个省市共创办中医药期刊239种,占期刊总量的74.22%[4]。民国时期的中医学会与中医期刊,是当时交流中医学术信息的主要媒介,加快了中医传播速度,促进了学术交流风气的形成与中医学的发展;同时又是近代中医界探索生存和发展道路,反对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排斥、废止中医政策进行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它是近代中医界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医界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也是此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促进了民国时期中医知识的普及与中医文化的传播[5]。

3 民国时期江苏中医学会的学术价值

3.1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与《针灸杂志》

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道光帝以“袒裼裸裎,有伤大雅,针刺艾灸,非奉君之所宜”的罪名,宣判了针灸学术的死刑,下令“太医院”永远停止针灸。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日渐深入,中国传统的医术已奄奄一息,濒于灭绝。承淡安于1929年设诊所于望亭,1931年6月出版了《中国针灸治疗学》,继而创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藉以联络广大志同道合之士,学习针灸、研究针灸、挽救针灸、推广针灸。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发起人为望亭的8位名医,王惕仁、王有仁、陈景文、曹仲康、王士林、王惟德、裘荣福,承淡安任社长。1932年10月该社迁往无锡,1934年11月,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向中央国医馆呈请备案事宜获得批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以提倡医学、阐扬针灸为主旨”,团结了全国各地不少针灸专家或中医前辈,如山东管正斋、南通孙晏如、浙江黄学龙、无锡张锡君等共同研究,推进针术向前发展。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遂得以逐步扩大,并在海外设有分社[6]。

1933年10月,中国针灸研究社创办了《针灸杂志》。由于学员人数不断增加,社长承淡安先生意识到需要构建某种公开的联系渠道,向社会阐明研究社推广针灸、复兴绝学的鲜明宗旨,同时引导研究社的学员交流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在针灸研究社内部交流的《承门针灸实验录》的基础上,《针灸杂志》开始创刊。承淡安先生在创刊词上鲜明地表达了办刊宗旨,“介绍针灸术的真理,和阐扬其学术,直接是谋针灸复兴,间接是解除民众疾苦”。可以说,《针灸杂志》的办刊宗旨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的创立思想是一脉相承的。1935年3月,他在《针灸杂志》上发表的“从针灸立场说到本社创办经过及以后之方针”一文中,简述针灸兴衰之历史及其原因,重述针灸学之重要,临床诊效之显著。为了在国内发扬针灸,“闭门穷究者十余年,继乃创设学社,公开讨论,再则赴日本以资借助,今更扩办讲习所,冀造成多数物理疗法之专才,数十年精力,未尝稍懈,牺牲精神与才力,苦心孤诣,志之所向,未可以厚非。本社创办之动机如此,以提倡复兴绝学为宗旨耳”。言辞切切,表达了他对培养针灸人才、复兴针灸绝学的拳拳医者心。统观《针灸杂志》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它既是针灸同行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的平台,又是中国针灸研究社同仁获得重要针灸医学相关资讯的重要渠道。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工作的蓬勃开展,对于针灸医术在华夏大地的广泛传播,对于研究和弘扬针灸学术、培养针灸人才、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振兴针灸事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推动作用。

3.2 中央国医馆与《国医公报》

20世纪30年代,中医医政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中医界,而成为南京政府内部不同政治势力斗争的焦点之一,斗争主要围绕中央国医馆的建立与《中医条例》的颁布问题而展开。1930年1月,在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上有人提出仿国术馆建国医馆作为管理中医专门机构的提案并提交国府。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成立。成立大会设在南京头条巷国术馆的竞武场,根据馆章选举陈立夫为理事长,彭养光、陆渊雷、谢利恒等10人为常务理事,焦易堂为馆长,陈郁、施今墨为副馆长[7]。1931年8月31日,国府批准《中央国医馆组织章程》及《中央国医馆各省市国医分馆组织大纲》,1932年中央国医馆第12次理事会常会通过了《各县市设立国医支馆暂行办法》。之后,各省市都设立或积极筹备支馆,国医馆大有一日千里之势。中央国医馆是民国时期中医存废斗争的产物,它在“中医科学化”的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制定中医学术标准、统一病名、编审教材等工作,为维护中医药合法地位和发展中医教育做出了种种努力。1937年五届三中全会上,焦易堂等53位“中委”提出“责成教育部明令制定中医教学规程编入教育学制系统以便兴办学校而符法令案”获会议通过,经多方努力,重庆政府教育部于1938年颁布了《中医学校通则》,1939年5月公布五年全日制《中医专科学校暂行科目时数分配表》,中医界抗争数十年的中医教育合法化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央国医馆的许多创设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研究机构和中医院校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8]。

中央国医馆成立之初,计划创办期刊。但是由于经费短缺,一时难以实现。1932年10月,经多方努力,《国医公报》方始创刊,它是中央国医馆的机关刊物。国医馆的任务“在整理国医国药,用科学方法,将中国药物之储有,依医食同源特殊之汤剂学,推广其效实,使东方代表之文化,普遍于大地。凭五千余年之经验,准脏器治疗之原理原则,使国医国药之应用,成为有系统之崭新科学”。公报不仅有命令(行政院令、中央国医馆令)、法规、公牍、专载、选载、调查统计等类,并有学术讨论、附录专栏。馆令类有委令、训令、指令,公牍类有呈文、聘函、公函、电文、批文、提议案等。由此可见,《国医公报》主要反映了中央国医馆的工作动态。又自第2卷1期开始增设论坛、专著、学说、针灸、药物、医案、医事评述等栏目,学术性内容逐渐增多。

3.3 苏州国医学校与《苏州国医杂志》

1926年,苏州名医王慎轩先生创办“苏州女科医社”,该社分实习函授2部,历时7年,毕业生4届约700余人;1933年改为“苏州国医学社”,初设阊门内专诸巷。1934年苏州国医学社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并迁至苏州城中的长春巷内,特聘章太炎先生任名誉校长和研究院院长。苏州国医学校学制为3年,每届招生40名左右,课程21门,学生不仅要学习生理、病理、中医经典、诊断、药物、方剂等基础课程和各专科课程,而且要学习中文、英文、日文和化学,课程设置堪称完善。苏州国医学校从苏州女科医社起步,不断扩充和完善,成为一所办学时间长、设施较完备及设有本科和研究院两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勤勉、革新、奋进的办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始终贯彻于该校办学的全过程。1934年,在苏州国医学社创建一周年之际出版了纪念刊。章太炎先生为纪念刊题写了刊名,恽铁樵、秦伯未等10多位名家也题词致贺。

在苏州女科医社时期,王慎轩先生就主办了《妇女医学杂志》,作为实习和函授两部学员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向社会宣传妇科医学知识。1934年由王慎轩主办《苏州国医杂志》,其办刊宗旨为“发挥真实学问,造就专门人材”(《发刊辞》),在内容上立足于学术研究与临床验案交流,属中医学术期刊。内容包括中西医师演讲之医学笔记,本社学生撰作之医学论文,群载本会一切大事记及最近之概况章程规则等(《发刊启事》)。《苏州国医杂志》还以较大篇幅开设了生理、病理、治疗、药物、方剂、医案等栏目,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与现代学校的校刊不同,《苏州国医杂志》不仅刊登学术文章,而且还刊登该校的课程讲义。各科讲义依开课次序刊登于杂志之中。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为了节省印刷费用,以及便于学生阅读,却为今天研究当时的中医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保留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9]。

苏州国医学校经常组织学术讲演会,特邀国医学者来校演讲,演讲记录则刊登在《苏州国医杂志》上。此外,《苏州国医杂志》不仅设专栏研究中医经典著作,还设有译著栏目,选译海外汉医学者的著作。可以看出,当时国内学者很重视国际交流,并与海外汉医界保持着联系,经常将国外汉医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来,以促进国内的学术研究。

苏州国医学校是一所较有影响的国医学校,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1935年,苏州国医学校曾谱写了校歌,歌词是“山明水秀,古吴之邦,吾党夙多俊良。创立医校,栽培后进,共把学术阐扬。溯国医,肇歧黄,治疗成绩昭彰。愿吾同志,努力研讨,为国为校争光”。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停办。但是这所30年代的民办国医学校及其校刊在中医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医学科普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4 结语

民国时期的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等团体众多,分布广泛,通过兴办中医教育、创办医学刊物等方式,宣传中医理论,扩大中医影响,丰富了中国医学的宝库,为推动中医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今天的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滨.清末民国时期的浙江中医界[J].中华医史杂志,1997,27(4): 207-210.

[2] 廖家兴.章太炎先生的医学见解[J].浙江中医杂志,1980(1):32-34.

[3] 方美玲.中华民国社团的基本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14(3):19-25.

[4] 付书文.民国中医药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

[5] 罗婕,戴铭.广西近代中医团体略考[J].广西中医药,2006,29(4):36-38.

[6] 余泱川.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7] 郭天玲.北京中医学会史略[J].北京中医药,2004,23(5):304-307.

[8] 何任.解放前的中医学术团体[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2): 17-19.

[9] 张文涛.浅析民国上海中医学会讨论会纪事[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128-130.

(收稿日期:2016-03-10)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设计周密;全面总结;科学诊治;深刻领悟;增效勿误;中西结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Ol-0050-04

近些年来,有机会参加一些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论文和科研设计的评审工作。发现不少具有特色的、有价值的临床医学论文,但也有一部分临床科研设计不够严密完整、或结论的事实根据不够真实可靠,致使其科学性受到一定影响,殊感可惜。为及时引起同道的足够注意,特列举如下几例,供借鉴和分析。

在一项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肝郁脾虚证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变化的临床实验工作中,笔者试图从分子水平探讨本证的客观指标,其起点无疑是较高的;且以同证(肝郁脾虚)以探索异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胃炎、溃疡病、抑郁型精神分裂症及神经官能症等)的客观指标,并藉以探索相关病理生理学的物质基础。无疑地,这项医学科研是有其临床上和理论上一定意义的。工作中观察到上述几种病人多有cCMP含量增加、cGMP偏低和cAMP与cGMP比值降低的情况,这一初步结论虽在国内其它研究中亦有类似的报告,但却仍有参考价值。然也应看到cAMP与cGMP的变化虽可作为肝郁脾虚辨证的参考依据之一,但却并非唯一的指标,从而决不可据此断言cAMP与cGMP即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唯一物质基础,因为,如真这样做那就犯了结论“以偏概全”的错误。

有关工作的另一不足之处是,对所研究的证(如肝郁脾虚)的诊断依据多属主观性标准,如胁痛、躁郁、腹胀、食纳不振等,类似这些主诉多缺少定性定量的客观检测指标,故在此项工作中如能深入探索肝郁脾虚一至两项具有特异性的有关辨证的定性和定量方面的客观指标,并进一步采用疏肝健脾方药后能促进cAMP与cGMP的变化趋向正常,则其指导临床医学的意义将更大。

上述缺陷也反映在另一篇题为“××××例肝郁脾虚病人cAmp含量变化及其发病作用初探”的论文中。该项工作虽有对照组(这点是难能可贵的),且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这点在其它医学论文中也较易忽略),但因其辨证依据多只是烦躁或抑郁、胁痛、纳差、腹胀、乏力等主观证候。而使用的方药,如柴胡、黄芪、连翘、党参等,从中医证治有关理、法、方、药来分析,与疏肝健脾的治则似还不十分切合。从而有碍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故在临床科研中如何使药证相符确是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如在同一项科研的另一篇有关临床研究的总结中,由于做到了使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选用了一批起点较高的测检指标(如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测定,放射免疫法观测cGmp与cAmp的变化,D-木糖吸收试验,体液及细胞免疫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等),增强了本项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临床采用了双盲法和对照组,且对部分病例进行了半年至两年的追踪观察。无疑地,这些方法和有关数据的取得有利于确切疗效的评定,并增强了其科学性。当然,由于治疗组观察病人共有124例,而对照组却只13例,相对而言,对照病例似嫌较少,这显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所拟的复方(或其注射液)治疗肝郁脾虚证,虽有一定疗效(总有效率约为75.8%),但应该说其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如能从方药的配伍组成和辨证分型方面进一步循中医理法方药的特点加以探索,则其临床疗效可能更为提高。

此外,在有关D-木糖吸收试验方面,作者虽用作肝郁脾虚辨证的生化指标,且经实验初步证实各病种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尿木糖排泄率均低于正常,但考虑到其影响的因素较多(如年龄大小、胃排空时间的长短、肾及小肠的功能状况及呕泻失水等)和本项科研对象为肝郁脾虚而非单纯脾虚患者,故其相关于本专题的实际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来证实。

在一篇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乙肝临床疗效的论文中,作者一开始即明确指出:“确定病位必须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等理论为指导,决不能简单地把西医的解剖学部位与中医的脏腑等同起来……确定病位,必须从脏腑功能异常反映在体表上的部位与经络循行路线上的病态着眼,细致分析主要病变部分和继发部位”。尽管这段论述与论文的命题不太切合,然而这一论点还是不无道理的。但可惜的是,作者在既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各地治疗慢性乙肝多数从脾入手,也有的从肾治以及肝脾同治的”,另一方面却又迫不及待地提出“慢性乙肝从肝论治”的论断,并宣称“通过52例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所见证候均表现为肝郁。通过疏肝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而认为慢性乙肝需要从肝论治”。笔者认为,仅凭52例不足半年的门诊病例资料即得出“慢性乙肝病位在肝”、“病机为肝郁”、“治疗以疏肝为主”的结论,是很可能得不到大量临床诊疗资料的重复和确认。以较少的病例和不太多的临床检验数据而在实质上(当然并非是有意的)否定他人从脾、从肾或肝脾同治慢性乙肝的大量临床实践,这是否易使人误解为作者正是“简单地把西医的解剖学部位与中医的脏腑等同起来”呢?更何况“慢性乙肝从肝论治”的提法似还不十分切合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的精神。

该文通过52例乙肝的分析,即已将其分为肝郁气滞、肝郁血瘀、肝瘀化热、肝郁伤阴、肝郁湿热中阻、肝郁脾困和肝郁脾虚等7种证型。笔者推想,如观察例数再成倍增加,则其证型和涉及的脏腑经络将更多,其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当更须仔细的客观的辨识。如气滞、血瘀、化热、伤阴、湿热中阻、脾困或脾虚等病机恐未必皆基于肝郁;慢性乙肝的病位、病因和病机似也未必皆可责之于肝。如果笔者理解作者在论文中所说的“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临床上出现的所有症状,按照脏腑分证对号入座”这段话的精确含义没有错误的话,则作者似乎也是在理论上不赞成把慢性乙肝的中医病因、病位和病机刻版地固定在肝上的。

该文对7种证型的病例作了反映肝脏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化验,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每型不足10例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各型的特点是,肝郁化热以白蛋白降低、A/

G比值下降最显著;肝郁伤阴以TIT、TFr、球蛋白升高,血色素下降最显著;肝郁湿热中阴则以GPr升高、白蛋白降低、A/G比值下降最显著;肝郁脾虚以tft升高、总蛋白降低、血色素下降最显著……。在此前提下,作者一方面结论说,“结果可以看出,各个证在实验室检查指标上是有明显差别的”,而另一方面又说,“由于病例少,各个证型所占的比例数更少,不足以完全提示证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这后一种说法是实事求是的、是科学的,而前一种提法则常易造成假象。

再说,此项临床观察主要都是以主诉症状为辨证依据和疗效判识的标准,所作的一些检验指标(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或某些免疫检测指标等)大多缺少特异性,一故主观臆断的可能性难免偏多;加之都为某些因素不易控制的门诊病例,又无任何对照观察,故使其科学性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一项有关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临床科研工作中,其思路主要是想“病证结合,把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运用到现代医学所称的病和各种病的每个阶段。从而总结出分型分期的治疗规律”。这一设想应是可取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其前后所进行的I临床观察仅半年时间,且皆为门诊病例(共56例)。这从临床科研的角度看,时间嫌短,恐无法较系统地观察病情发展的过程,单靠门诊病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来,虽较简便易行,但颇难避免因病人的四处求医所带来的疗效评定上的失真,加之仅观察56例,一般说来是较难找出相关病证施治的客观规律的,因其搜集的病例资料似嫌太少。

此项工作通过对56例病人的观察,作者将其分类肝阳上亢、肝火上逆、肝风上扰、肝肾阴虚和肾阳不足等5型,并据以论断,“高血压病的病位主要在肝;病因、病机亦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情志所伤是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肝与肝肾的阴阳失调则是本病的病机”。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在有意或无意中转移了论文的命题的。因其研究工作的主要范围是有关高血压的证治,其全部观察的内容也仅只涉及有关的证候和治疗而对高血压病的证治,其全部观察的内容也仅只涉及有关的证候和治疗。而对高血压病与肝相关的病因、病位和病机并无重点观察指标和内容的探索,故单凭有肝阳、肝火、肝风、肝肾虚的少量臆断病例即作如上的结论,显然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其依据是:(1)仅只观察56例即已分成5种证型,如能观察上百上千例时,则其分型将更多。且也不一定只与肝经相关(国内有关高血压病临床证治的其他论文说明了这一点);(2)辨证与分型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分型只是辨证中的某几类证型,但它决不是某病辨证的全部。故如欲反映辨证的客观规律性,常需要较大数量病例的系统观察才较少差误。在一定意义上,这就是说分型论治并不完全等于辨证论治。如本市另一医院在总结150例高血压病人的疗效观察时,将病人辨证分为阴虚、阳亢、肝火、祛痰湿等4型。采取不同的方药治疗,其症状有效率为82%,降压有效率为72.7%,且经动物实验证实,其所拟订的育阴、潜阳、泻肝、祛痰湿等方药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这类证治的总结,从全国来说是屡见不鲜的。此就从另一角度佐证处理高血压病单从肝论治是不够全面的。

再说,所评的论文中未将辨证的5型究竟占56例中的多少予以分别统计,这也就难凭5型中肝阳、肝火、肝风、肝肾阴虚和肾阳不足之证名而断定高血压病“都与肝经有关”。因为,如后两型或第5型病例所占的例数和大于前3型的总数,则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与病位将由此而得出另外一种结论,那就是“多与肾(或肝肾)相关”。所以,在临床工作总结中,与推论有关的层次例数绝对值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临床科研中,病例对象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如本项工作是除Ⅱ期高血压病例作为辨证论治的研究对象,严格来说这是不够理想的,这是因为Ⅱ期与Ⅲ期的高血压病人有其病理和病位上的显著差异,因而反映在同一治法上其疗效亦多悬殊;再者,Ⅲ期病人累及心、肾功能。其夹杂证必然较Ⅱ期病人增多。如Ⅲ期高血压病人常可并发脑出血或高血压病、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或渗血等,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病证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难免不为本论文的“从病位与病因分析”一节中所指出"56例病人中,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头晕,其它症状依次为急躁易怒、颈胀、目胀、不寐多梦、口干口苦、头痛、耳鸣、腰痛、胸闷、胸痛、心悸、肢麻、烘热、面赤、畏热、多汗、溲黄、便结、乏力、手足心热。这些症状几乎都与肝经有关的结论带来较难自圆其说的矛盾。此外,人们还可认为仅凭以上所列的主诉症状作为辨证和疗效分析的主要依据,是缺乏客观标准的。

此项工作虽也有一些观测指标,但仅以每周1次的血压测量和治疗前后的眼底检查、胸透、尿常规、血脂、心电图或部分脑血流图为限,这些观察指标似多无特异性,起点亦不高,且缺乏系列的动态的测量值,故从检测深度来说是嫌不够的,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微循环和观察cAMP、cGMP等的变化人手,则有可能增大其深广度,如须达到作者所称“寻找证候与某些结果的一致性,为确定证的客观指标提供依据”的目的,则宜有较长时期观察的反复对照资料,这才有可能更说明问题,严格说来,单纯从症状疗效、降压效果和脏器功能改变方法,仅观察其近期疗效,而不作远期追踪观察,其科研设计的完善性显然不能不受到影响。

另在一篇有关用葶苈子合生脉散治疗心力衰竭的论文中,作者总结有较好的疗效,从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此篇论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设立对照组,这一点是当前临床医学研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从本项工作看,第一应与公认的有效药对照,以便判断研究的新治法或新方药是否优于常用的有效药物。第二,葶苈子与生脉散的各自疗效亦应分组对照观察,因近年来单用生脉散治疗心衰已取得一定疗效,如葶苈子不能更提高有效率,则其临床实用意义将受到影响。

(2)所用的中药应有生药的品种鉴定,本科研所用葶苈子,其科、属、种名应先予鉴识,且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前后所用诸药的品种、产地、采集季节、加工方法等应基本相同;有关制剂的工艺流程如何,是否稳定,应予说明。

(3)论文对本组工作几项“关系”的分析虽然较实际和必要,但如能更深入一步,则当更符合客观实际些,如谓“冠心病显效率明显高于风心病”,作这一结论时是否还应考虑到二者心功能代偿程度和病程的影响;从病程比较疗效时,应看到心衰级别的一定影响;从心衰程度比较疗效时,也应排除病因、病程等影响因素,不然,其结论有时就难免不失之于偏颇。

(4)用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等4种心衰列入同组分析、影响因素较多,病因不同、例数悬殊,一般较难作到齐同对比,故此类研究宜先作单病种的疗效观察,以免病例分散,条件不一而致,结论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5)开展此类中医临床诊治科研时,如能在辨病的同时,进行辨证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探索,则将更能体现祖国医

学理、法、方、药的特色,并有利于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一篇曾发表在国内某医学期刊上谈有关针剌手法的论文中,作者介绍了通过针刺手法提高疗效的5点实践实验:即(1)选好穴位;(2)注意针刺的深浅;(3)掌握针刺方向与透穴的适当选择;(4)适当加用捻转提插;(5)运用电针、水针、温针和埋植等附加刺激以加强效果等,这些经验虽是在总结前人和现代针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但也有其针灸临床应用的一定指标意义。但文中多次提出以神经体液学说解释针经穴提高疗效的机理。这些姑且不论神经体液学说是否能较全面地说清针刺取效的问题,从该论文的工作内容和命题来说,作者在没有自己相应的实验佐证的前提下转移论文的主题而大谈其疗效机制,这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类似缺点也反映在另一篇“用辨证法指导针灸治疗”的文章中,作者在提出,针刺疗效的提高与机体的反应性、刺激部位的选择和针剌的质量(手法或方式)等密切相关,且又相互联系的正确辨证法观点后,却又多次借用神经或神经体液学说来解释有关经络和针刺取效的机理。看来,在中医临床研究的论文中,如前所述,转移命题的缺点并不少见,有的表现为逻辑推理的依据不足,有的甚至是画蛇添足,弄巧反拙。

还曾评议过一项有关用颈交感神经刺激疗法治疗脑血管病所致偏瘫失语的疗效观察,总结文章,大家一致认为:此项工作的病种诊断明确、疗效较好,治法简廉,且有体针组作为对照观察能删除自然疗能或取其他体穴亦可取效之嫌,但论文中似还存在着如下一些不足之处。

(1)原始病例资料的取值应避免主观性:该论文所选病例系“取资料较完整者229例,其中颈交刺组174例,体针组55例”这就可能出现两种影响结论的因素;其一是所谓“资料较完整者”就有可能在无意中有所选择,甚至可能凭疗效好坏而主观选弃;其二是治疗组与对照组例数(174:55)约为3:1。因对照例数较悬殊,故结论时一定须采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否则多易造成假象。

(2)治法宜作详细介绍:在论文中,作者并未就辨证选穴与否和手法等问题于作颈交感神经刺激疗法时予以详尽介绍。一般说来,针剌时除正确选穴外,其手法的补泻或强弱刺激常影响疗效的优劣,这点在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上是颇为重要的。

(3)如有对照组,则在病例分配上应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设计,不可主观地选择分配病例。论文中作者提出“凡确诊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溢血的病人,待神志清醒后即可用颈交刺疗法或体针疗法”,但只述明“凡急性期病情重者配合血管扩张剂或止血药及脱水剂治疗;病情较轻者或恢复期及后遗症者一般只用颈交刺疗法或体针疗法”。从这一设计分析,至少有两点须作进一步说明:其一是病重与病轻的究各占多少例?其二是如病重的全采用了其它综合治疗,则所拟介绍的新疗法,其适应症就该有所限制,故严格说来,在研究一种新疗法或方药时,应该对病重或病轻的病例不予人为的主观选择,而应按安全随机分组设计。

(4)应尽量排除施治者本身经验的影响:众所周知,针刺疗法效果显著与否,与施治者的手法和经验(包括选穴)有密切关系。如两组的施针者并非一人,而多个施针者间的技术经验水平悬殊,则对疗效的正确评价时不能忽略此一因素。举例说,如颈交感神经刺激疗法组的疗效显著高于体针组时,若前组系一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施针。而后组为新手或低年资医师治疗,则前组显著疗效的取得,还不能完全除外高年资医师的经验和手法等因素的作用。

(5)关于试图用脑血流图和脑电图的变化推论本疗法之所以有效的机制的问题:如文中指出:“颈交刺组2l例中,治疗后正常者由6例增至9例,中度异常者由7例降至3例;而体针组治疗后仅1例有变化。颈交刺组治疗后脑电图主要改变为幅波减少,频宽缩小,调幅较前明显,两侧波幅差有改善。以上改变说明,颈交刺疗法后脑细胞活动有明显的变化,并对脑电活动的改变有重要的作用,故提示颈交刺疗法对脑的供血量、血管弹性及脑细胞的活动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一结论是作者仅凭不太多的病例(颈交刺21例,体针组14例)的脑电图和脑血流图的对照而得出的,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因两组既未经统计学的处理,且病例较少,故作出此一判断似为时尚早。

(6)关于颈交刺疗法所刺激的部位是否正在颈交感神经干处的问题:作者在“讨论”中提出:“在2例成人尸体上,按颈交刺疗法部位进针,将针刺入皮下3.5厘米固定后,然后进行分层解剖,直至分离出颈交感神经干。经解剖证实,颈部两侧的针扎在颈交感神经干或其边缘处……在颈交刺疗法时,部分病人出现面部发热、皮肤温度升高、出汗、脉搏加快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据上。我们将此疗法命为颈交感神经刺激疗法。”这一段讨论虽不无依据和一定道理,但亦有几种疑点,其一是两例尸体解剖似嫌较少,且尸体已作何处理(如是否用福尔马林防腐)及在解剖时如何固定进入的针亦未述明;其二,根据所述“其边缘处”、“分布处”,则可推知其进针的深层示必都刺中颈交感神经干;其三,临床上仅“部分”病人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这无异是反证大部分病人并没有刺在颈交感神经上因而未能引起相应的兴奋,故以此命名似嫌客观上的佐证不足。

在一项用黄连注射液治疗某些急性感染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作者将中药剂型改为注射液,故可根据动物实验时Ld取其1/100计算出成人每日用量,这就能较好地掌握剂量并获取速效。120例病人,其有效率为90%,说明此法的疗效较高。为探讨其疗效机制,还做了抗菌和吞噬试验,结果表明对球菌的抑菌作用强且能显著地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但本项工作美中不足的是,3年来共用治病人206例,而文中却只总结120例,这就必须说明其对病例总结取的标准,在120例急性感染病人中,其病种包括呼吸道、胃肠道、胆道及泌尿道等炎症,即病例分散,也未述明究竟对何种炎症效果更好更确切的情况。这就使本法缺乏对某一病种治疗的针对性。再者,除用黄连素外,大多数病人辅以辨证加用中药口服,故其疗效较难说成是单一黄连注射液所致。

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吴秉芬先生,创办有东方科技开发推广中心、海天演艺策划中心以及东方古法美容中心,并担任澳门防病养生保健研究会创会会长。祖辈六代,精通医学,特别是对疑难杂症、养生保健深有研究,出版多册医学作品,他所创作的养生之歌通俗易懂、深含哲理、广受喜爱。】

医学世家享誉内外

虽年近八旬,但神采奕奕,精神烁烁;虽头发花白,但笑声爽朗,步伐轻盈,这便是资深中医师吴秉芬先生。在他身上,感受不到“岁月催人老”的无奈,从他的言辞之间,透露的都是快乐豁达的心情与乐观积极的心态。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他,自然成就了一段与医结缘、与医相守的美妙佳话。

“我们家祖辈六代都是从事中医的,诸如人参等中药材,父亲吴石垣博士今年102岁了,是开平吴家第五代传人,现居住在美国。”吴秉芬先生介绍道。作为广东开平的医学世家,远祖吴彻公为明朝乙未科进士,先祖母张银为开平杂病神医,先伯父吴仲良更为名满岭南之神奇脉学家,父亲吴石垣乃香港五十年代国际针灸学院创办人,现为美国东方医学博士。谈及父亲,吴秉芬先生的眼里满是钦佩,父亲吴石垣博士曾两次获得世界传统医学论文金奖,在美国行医二十多年,更受聘为美国加州大学针灸学专科教授,他的高超医术更是吸引了英、法、意、日、俄等各国人士前往学习此中国神奇针灸疗法,可谓桃李满天下,早已驰誉世界、令人敬佩。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吴秉芬先生就跟随家人去了美国,但对国家与故乡的热爱与向往又将他牵引了回来,并选择居住在澳门。虽与家人相隔两地,但浓浓的亲情从未因为距离与空间而消减。“我们经常保持书信往来,这个便是父亲写给我的信。”吴秉芬先生说着手里拿过了一封信,不仅如此,他们亦经常交流探讨有关医术方面的疑难杂症与心得体会。

正是在祖辈的熏陶教诲下,在家庭的耳闻目染下,吴秉芬幼年便得祖母精心传授古法杂病针灸术,青年时随父亲实践中医中药十余年,并精研其先伯父之脉学理论,上世纪四十年代更得江南奇侠陈小平秘授真灵养元气功,六十年代初先临香江,后转入澳门,开始了多年的医学生涯。

诠释养生贵在预防

健康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宝贵财富,到底怎样才能保持健康、远离病痛,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异常关心的话题。而每一位见过吴秉芬先生的人,在得知他的真实年龄后都会禁不住想要讨教他的养生之道,而作为拥有多年医学经验的中医师,吴秉芬先生正用自身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永葆健康的诀窍与意义。

“一切疾病皆在预防,”吴秉芬先生说道,“古语有云:‘预防胜于治疗’,可惜人们对保健知识知之甚少或明知故犯,其实疾病多由人们平时不珍惜健康,饮食不当、作息不正常等引起的,加之大自然受污染之影响,当今人类皆求享乐而摧残健康,以致奇疾怪病接踵而至,祸害苍生。怎样预防呢?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强弱之分,因此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条件须有先见之明,去适应自己的习惯,这是自我预防的第一步;生命在于运动,须知铁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推动自身潜能,引发无穷生机,就是有规律地按摩中医经络穴位,坚持锻炼持之以恒,自然能走向健康。”

作为医道世家,又为澳门防病养生保健研究会创会会长,吴秉芬先生自感责任沉重,于是他经数十年博览群书典籍,取其精华之选,加之几十载寒暑之验证,终结合自身积累的宝贵中医经验,针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而推出了多种养生产品,诸如防病养生汤、糖尿回春汤、延年养生汤,等等。早在1990年,吴秉芬先生更编辑出版了《今日中医药论治精华录》,并收录了针对癌症、糖尿病、按摩经络保健美容、艾滋病、中风、哮喘病、神经衰弱、骨刺、心绞痛等疾病的诊治良方,更推出三坚扶正疗法歌,即:先治心病第一关,有疾还须视等闲;信念足时病自消,血脉畅通阴阳调;百事劳心最伤神,须凭静功保安然;真灵养元长修炼,春夏秋冬身心健;其中玄妙藏天机,本能自用不神奇;脏腑清洗有定期,寒热温凉须适宜;百草能除诸般疾,每教沉疴再复起;如今艾滋祸苍生,三坚齐施解疑难;若想枯木再逢春,此歌之内有奇逢;心存济世时不遇,志不达兮无可奈;高处寒梅空吐艳,沧海明珠暗浮光;志士为救苍生苦,故将奇术录诗篇。

为了更详尽细致地介绍实践验方病例,吴秉芬先生又于1998年重新编印《东方第一财富杏林秘术录》,将古医学心悟入门辩证诀原文,及气功图表操作刊于篇幅内,以使读者更能容易明白运用,学习到医术与保健的知识技能。

“胎息内意甩手功,十五经脉全畅通,艾灸食疗配运动,八十仍是中年容,防病养生此中取,衰老顽疾去无踪;天星十二元宫阙,万病回春有奇逢,世人能识其中秘,活过百岁不神奇。”再谈养生之道,或许从这首由吴秉芬先生撰写的养生之歌中,便能通晓一二。

寄情诗歌奉献医学

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医前辈,问及对中西医的看法时,吴秉芬先生说道:“西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西医也不是万能的,倒是中医中药,常常治愈了西医无法治愈的奇难杂症。而且,中医与西医间有一个显着的不同点,那就是中医流帕特多,各门各派,各家各族,自成一系,这就构成了中医诊治的多样化,这个流派治愈不了的疾病或许另一个流派能有效对付。总的来说,中医中药是中国的传统医术文化,应加以弘扬和发展,而不应任由其失传、没落。”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位老中医对我国中医界发展的忧虑与关注。

除了对中医投入极大的心血外,吴秉芬先生还钟情于作诗立赋,他所创作的诗歌词赋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词句之间,皆凸显了作者的真情与感怀。诸如在惊闻四川大地震后,他即创作了《四川地震赋》:四川大地震罹天灾,遍野灾民实堪哀;幸有当今好领导,以民为本不辞劳;灾后重建全民奋,捐钱出力浪浪高;抗震行动谱新章,环宇齐心见大同。在游历国内四地大好河山风光时,他又即兴创作了《桂林游有感》:漓江两岸好风光,阳朔山水再无双;世外桃源景最优,桃花柳絮皆含笑;小桥流水多姿彩,绣球抛玩人喜爱;田园风光自然美,天下游客慕名来。在恰逢北京喜迎奥运时,于是便有了《神州之歌》:中国改革开放,换来大地辉煌;工商两业兴旺,人民生活小康;和谐发展潮流,全民齐心向往;喜迎08奥运,天南地北新装;神州古法医术,揭示防病秘方;恒心三坚齐施,活过百岁有望。

上一篇:ppt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技术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