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范文

时间:2023-02-21 12:18:25

针灸学

针灸学范文第1篇

中国针灸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李维衡致开幕词。他说,在中国科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和关怀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理事、各分支机构、各地方学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第四届理事会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六年是我们针灸事业快速发展的六年,也是学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六年,学会在发挥主管部门参谋、助手作用、推动我国针灸事业发展、开展针灸学术交流、培养人才、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开展针灸科普、开展科技咨询、推动对外交流、推进标准化进程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程东红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针灸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所做的工作,并对中国针灸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她强调,中国科协要求全国性学会要认清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学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以会员为本,以促进学术发展为要,真正树立现代科技社团的基本理念,推进学会的改革与发展,搭建好为学术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三个平台。希望中国针灸学会再接再厉,团结广大针灸科技工作者,努力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学会自身发展规律的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不断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把学会真正办成 “科技工作者之家”,实现学会健康科学发展,为我国的医学科技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国强指出,目前我国90%以上的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了针灸科,80%的西医综合性医院设有中医临床科室,其中绝大部分有针灸科室。针灸能够治疗或参与治疗的病症有460多种,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有100多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受和应用针灸治疗。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使针灸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医针灸在继承与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不相适应。王国强对中国针灸学会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继续致力于促进针灸学科进步与技术发展,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二要继续致力于促进针灸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三要继续致力于针灸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推广,更好地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四要继续致力于民主办会,进一步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更好地为广大会员服务。

张伯礼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医药事业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人民的健康保健中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针灸理应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可以预测拥有“简、便、验、廉”特色和优势的针灸在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中必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中国针灸学会成立30多年以来,在针灸的学术发展、科学研究、组织建设、科普咨询、继续教育、期刊编辑出版、针灸标准化工作、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以及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中国针灸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以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为契机,全力支持中国针灸学会的工作,把致力于继承发展中医药、针灸作为己任,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奋发有为。

针灸学范文第2篇

一、《针灸学》教材的特点

国家颁布的各种《针灸学》教材,以大学本科六版规划教材为蓝本,突出了易学易懂、系统实用等特点,加大了自学力度,增加了一些现代医学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学习掌握的时候,应该对教材内容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哪些是原有的基础内容,哪些是新增加的需要掌握的内容,因为这些都会在考卷中出现。新试题的特点是覆盖面较广,纵向联系的内容较多,对考生知识的灵活性、系统性要求更高。

二、针灸学三大内容

《针灸学》教材规定了三大内容,它们是经络腧穴篇、刺灸法篇、针灸治疗篇,其它是绪言和附篇。前三篇是重点,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后两项需要基本掌握。下面我就根据具体内容谈谈复习时的具体要求。

(一)经络腧穴篇。

这一章节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一些基本定义、概念,例如:经络、腧穴、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标本、气街、奇穴、阿是穴、特定穴、骨度分寸法、一夫法、原穴、郄穴、下合穴等。凡是在课本中出现的类似名词都要加以记忆。这是本章需要掌握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个内容是它们涉及到的基本原理,要加以理解并记忆,例如: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应用,腧穴的发展、分类、命名、应用及定位方法,这一部分教材中引用了些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的知识、成果,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第三个内容就是经络腧穴各论,这是本篇的重中之重,据统计,历次各项考试中,这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50%,这其中必须掌握的有十二条经脉及任、督二脉的经脉行(包括古文)、主要病候,361个经穴中的重点穴(教材中注明带号的)的定位方法、主治、操作方法及特殊应用,特定穴的含义。本片内容比较庞大,学习起来比较乏味枯燥,考生要反复看书记忆,才会有所收获,但考生如果能寓学于乐、自辟蹊径,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一个穴位的名称,了解它的功能,如百会穴是手、足三阳经,督脉和肝经的交会穴,百病皆治,因而得名,在课本内容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只要多动脑筋,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刺灸法篇。

这一篇讲刺灸法的源流、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和其他针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掌握其注意事项,它是针灸学从理论到临床治疗的过渡桥梁。考生在这一部分要着重掌握基本方法的操作(如:毫针的进针、行针、补泻方法、灸法的操作方法、拔罐方法、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的使用方法),牢记基本概念(如:得气、催气、守气、单式补泻手法)及特殊情况的处理(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在复习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学练结合,把课本上讲的内容实际操练一遍,以加深印象。

(三)针灸治疗篇。

它由治疗总论和各论组成,在总论部分主要涉及到一些概念和原理,概念一定记牢,原理一定弄懂,如:什么叫八纲证治、脏腑证治、经络证治?什么叫补虚泻实、三因治宜?它们在治疗中有何应用?取穴配穴的方法、原则是什么?另外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要重点掌握,如:五输穴的子母补写法、俞募配穴法、原络配穴法、下合穴及八会穴的应用等都是必考的内容,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在各论部分是内、外、妇、儿、五官、皮肤、急症的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在考试中多以病例分析的题型出现,也有一小部分内容在填空、名词解释、选择题型中出现。病历分析题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检测,它不仅测试针灸方面的知识,而且考查相关学科的知识。广大考生都有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分析、诊断一个病历应属不难,在此基础上结合针灸学内容,进行配穴组方,提出治疗方案。这里尤其注意治疗原则及配穴组方不要犯原则性错误,如热证用了灸法或错选了经脉、主穴等。在答题时,考生应加以发挥,使内容充实完善。

(四)教材的绪言、附篇部分。

这部分内容虽然不是重点,但每年试卷中都涉及一小部分,也不可轻视。绪言主要讲针灸的历史沿革,其中重要的医家、著作、学术观点、发明创造,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外交流,等等,需要总结、记忆。附篇是教材作者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加深教材深度而设立的,其中古代经文、歌赋,体表部位名称,子午流注针法、飞腾八法、针灸现代研究等内容熟悉一下即可。

三、复习的思路及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好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可以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取得最好的成绩。我们根据以往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供考生参考。

1.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一个学科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针灸学》也是一样,只要抓住了这条主线,就会总领全局、思路清晰。《针灸学》其主线就是腧穴―经络―脏腑理论,361经穴、14条“正经”,治疗和刺灸方法是基本内容。

2.主抓重点,确保及格。

如果时间有限,就要抓住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新教材中每一章节都有大纲,对本章内容的主次加以说明,哪些是要掌握的内容,哪些是要求熟悉、了解的内容。试题主要分数集中在要求掌握的内容中,所以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应确保重点内容的学习,确保及格。

3.系统复习,力争高分。

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是力争高分的前提。新试题覆盖面较广,试题内容分散,考生为力争高分,应复习得尽量全面,在对重点掌握的内容掌握之后,对于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也当兼顾,这样,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会取得优异成绩。

4.灵活多样,强化记忆。

实践证明,两人或多人在一起复习比单人复习效率会高一些。你问我答,共同提高,彼此促进,这是诸多考生在历经众多考试后创造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5.自找规律,趣味记忆。

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定数量的名词术语,《针灸学》也是一样。例如腧穴一章,众多的经穴、奇穴名称,单纯地死记硬背,非常枯燥,如果在记忆时与腧穴的命名来源结合起来就妙趣横生、轻松自如。遇到一些规律性很强的章节,还可以自编表格,填充记忆。

针灸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针灸学 实践教学 总结归纳

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始于唐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建立,最初在所有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学”课程作为针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各院校专业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针灸学》也成为除针灸专业以外的中医专业的必修课。《针灸学》作为高等院校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又是一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救,以及中西结合、高护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达到能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授。每堂实验课在介绍与该实验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着重讲授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与技巧、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既掌握该实验的临床适用范围,又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最终达到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我院于2003年开设针灸推拿专业,并在专科层次开课,逐步积累该课程建设的经验;2005年开设本科针灸推拿专业,在本科层次开课;同年开设中医专业,在专科层次开课。2005年,针灸推拿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专升本”评估中评为优秀后,学院加大了对针灸推拿专业的经费投入,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累计投入100万元建设了两间多媒体专业针灸实验室、两间专业推拿实验室和一间器械练功房,实验教学条件大大改善,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每年投入专项教学经费1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使《针灸学》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步入正轨及快速发展时期。现就我院多年《针灸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1.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及课程目标

1.1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

《针灸学》作为高等院校中医类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又是一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救,以及中西结合、高护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实践课。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针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达到能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1.2实践教学课程应达到的效果及目标

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实验操作为主,结合理论讲授。每堂实验课在介绍与该实验有关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着重讲授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动作要领与技巧、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使每一个学生既能掌握该实验的临床适用范围,又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最终达到应用针灸技术来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

2.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所有实验均在针灸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在教师对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技巧、注意事项进行讲授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每组3―4人。在老师指导下,第一步观摩老师对每项实验的操作演示;第二步学生自身实体练习,同学间互相练习,要求学生加强课后练习。所有实验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为所有实验项目,实验1―7由学生进行抽签考试,以百分制计分,由4位老师严格分步计分,然后汇总,记平均分;实验8、9由学生任选一项进行,由老师根据操作情况,给予记分。两个部分的考核各占50%。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4.1.1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多形式、多途径、多方位地开展实践性教学,灵活应用“点穴”、“点经”、在体和离体针刺手法测定、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及合视听和CAL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验针灸学的开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1.2课堂教学改革包括重点教解、启发式讲解、问题式讲解;概念图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演示教学。

4.1.3课堂学习讨论与引导学生互动式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强化理论理解。

4.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2.1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建设

4.2.2针灸学实验课教学包括各种针刺方法的实验教学,各种灸法的实验教学,慎刺实验安全的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等。

4.3探索、建立教学考核评价新体系

4.3.1以多种形式对教学总体效果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书面考试、作业、读书报告、专题讨论、实验考核(含实验报告、书面考试、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考核。

4.3.2重点考核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3正在建设由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和病案分析等形式组成的试题库。

4.3.4建立“点穴”考试的考题卡及评分要点。

5.教学效果

5.1教学综合评价

5.1.1学生到课率高,教学反馈好。《针灸学》上课到课率每次抽查均为全院最高;学生反映上课形象生动、内容教授得深入浅出;目前,《针灸学》各门课程除面向针灸推拿本、专科学生外,已向中医类专业学生开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反馈好。

5.1.2教学督导评估90分以上。三年来,教学队伍成员授课效果经院、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评价,综合评价平均在90分以上。

5.1.3课程建设评估优良。三年来,本教学队伍历经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等组织的专家组的考核评估为优秀;院级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中期教学检查等中,均获优良评价。

5.2相关评价材料

5.2.1我系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做到紧密联系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谈谈对学习的看法和对老师教学的意见。从学生的意见中,分析教学中的优点,从而达到改善教学和完善教学的目的。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和喜欢学什么,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针灸学教学的满意度为96%。

5.2.2实验教学的相关图片资料

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我系注意保留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图片资料,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影音、图片资料的记录保存,累计相关图片1400余张,影音资料100余段。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及总结探索,保存了大量直观、真实的资料。

针灸学范文第4篇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6年生于河北省,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历任针灸部部长,老年病研究室主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9月1日至今,担任天津中医一附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抗衰老科技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老年基础医学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一副主任,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实验动物学会委员,中国天津针灸学会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研究员。

1991年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中医学院优秀教师;1993年获天津市卫生局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先进2等奖;1995年获天津中医学院先进个人1996年被评为天津中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获邱川医学奖学金优秀归国进修生奖;1998年获天津市优秀回国人员奖;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被评为天津总工会“九五”立功者;2002年荣膺天津市卫生行业第3届十佳医务工作者。

主要贯献

①推动中医老年医学实验研究成就突出,成功引进日本SAM老化鼠,奠定老 化研究坚实基础,填补我国老化模型动物空白,为中国中医老化实验研究开辟新路。

②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擅于总结,临床经验,引深基础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学、自由基医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医及针灸学研究,将中医针灸的实验研究推进到基因及分子水平。

⑤对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主持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和市级奖。

④,临床实践中擅长诊治脑卒中、脑血管疾病及其合并症、血管性痴呆、运动系统疾患、神经痛、支气管哮喘、前列腺疾患等多种疾病。

⑤善辟针灸临床实验研究,精通中西医理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对抗衰老及老年病研究见解独到。

针灸学范文第5篇

[摘要]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完善针灸理论,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较早地提倡针灸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主题词]医学家;针灸学;刺法;@陆瘦燕

陆瘦燕(1909―1969),江苏昆山人,少年时随其父――素有“神针”之誉的针灸名医培卿公学医,18岁学成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他刻苦钻研针灸医理,不断总结经验,针刺沉疴,屡见奇效,不久蜚声上海,求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他生前历任国家科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上海市委委员,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十年浩劫中,陆老遭受残酷迫害,于1969年4月27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含冤逝世。

1 呕心沥血,发展针灸教育

陆老在解放前目睹针灸医学被诬为“不科学”,惨遭歧视,濒临绝境,他毅然放弃国外邀请行医的丰厚待遇,决心为针灸医学在国内的继承和兴旺发展尽自己的力量。于1948年春排除各种阻力,与其夫人一道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在当时中医学险遭失传的境况下,为针灸医学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针灸人才储备了后备军,为新中国针灸医学发展的起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中医学的传播和继承,陆老不顾个人安危,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燕庐医话》,宣传针灸医学。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中医学的发展如久旱逢春雨,蓬勃发展。陆老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己任,1952年他在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诊疗工作同时,创办了针灸学习班,为国家培育了大批针灸专业实用人才。1955年陆老创造性地将中医传统式的人才培养形式与现代学校集中教学模式结合起来,采取边教学边诊疗的方式,对祖国医学的教育形式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1958年陆老毅然放弃自己私人门诊丰厚的收入,接受了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着手创办针灸系,开始了以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生涯。1960年现代中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老担任首届针灸系主任,致力于针灸理论和针灸教育的研究工作,在当时针灸教材缺乏和针灸系统教育刚起步的情况下,他一方面协商制定针灸系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编写针灸教材,对我国针灸系统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针灸人才的需求,陆老夜以继日主持编写了不同层次的针灸教材。令人痛惜的是这些宝贵的著作在十年浩劫中均被付之一炬。为了增强针灸教学效果,陆老等人与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成人等大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通电启动后能显示经络循行与流注关系、腧穴的定位,并配录音讲解,为针灸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直观教具。

1959年受卫生部委派,陆老作为新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前往前苏联进行讲学、诊疗和学术交流,为祖国医学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潜心钻研。完善针灸理论

陆老在青年时期就熟读《内经》《难经》,博览诸家,至中年时期,就已自成一体,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在针刺手法方面的建树,更具特色,这也是陆老针灸疗效显著的主要因素。陆老对针灸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诠释针灸理论疑难

陆老对中医学上的许多疑难点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经气”一词,陆老认为它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行于经脉内外的营卫之气组成,前者是功能性的,主要对经络运行气血、营运阴阳、调理脏腑、防病保健等功能起维持作用,也是腧穴接受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防病保健作用的动力;后者是营养脏腑、充实形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两者的关系就是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的关系,它们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就诠释了《难经》提出的“十二经脉皆系于生气之源”之说。

陆老认为五输穴体现了经脉元气从四肢末端作用于躯干部,其气渐入渐深、由小渐大的现象,所以五输穴是从四肢末端向心性排列;而经脉是运行营卫气血的循环通路,它的循环是顺逆相接环流不息的,从而解释了五输穴不按经脉循行逆顺排列的原因。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四肢末端(根部和本部)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输注出于背部五脏的背俞穴,结聚于胸腹部的募穴;足三阳经的元气一部分循经脉经躯干上注于头面部,一部分由合穴处别人内脏,通于六腑,上注于背部的六腑背俞穴,结聚于六腑的募穴,输注于其结部和标部;手三阳经的元气,不深入本腑,仅作用于头面(结部和标部),但该经所属腑的元气皆自足三阳经的合穴处别上在头面部合于手部的本经。这一认识不仅从根本上解释了六阳经治疗头面部疾病的内在机理,而且诠释了六阳经的下合穴为何处在足三阳经上的针灸学机理,即“合治内府”的原理;同时也说明了足三阳经的五输穴治疗六腑疾病,而手三阳经的五输穴多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的机理。

2.2对针刺手法进行科学的分类

自《内经》《难经》以来,历代医家对针刺手法多有论述,对其分类更是纷乱杂多,对后世学习记忆造成一定困难。陆老对历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针刺手法从其存在形式到作用机理和组合形式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其分为3大类(见图1)。

陆老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基于经络学的,经络本身有内外、阴阳、顺逆、终始的不同,补泻手法随之而有种种不同。针刺就是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经脉之气而起到疏通营卫气血、沟通内外表里、调和阴阳脏腑的作用。他认为要掌握针刺的原理,就必须熟悉经脉之气和补泻手法作用之间的关系。陆老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也可分为“调和阴阳之气”和“疏通营卫之气”两种,他认为前者是针对脏腑经络阴阳之气的“两余”与“不足”而设,后者是针对营卫之气运行的“太过”与“不及”而设;前者有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后者有迎随补泻和捻转补泻;而开阖补泻法、呼吸补泻法、纳支补泻法也常与调和手法同用,留针法和九六法既可与调和手法同用,也可与疏通手法同用,以增强疗效。这种分类方法,是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是针刺手法分类史上的独创。

3 注重切脉。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陆老针对针灸临床上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行为,强调指出经络切诊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到针灸疗效,从大的方面可以说关系到针灸事业的兴衰存亡,

因为疗效是一种疗法存在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发展创新,针灸才具有活力。要发展首先应继承,所以,陆老特别强调针灸应突出中医诊疗方法的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他钻研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运用寸口脉、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吉凶。丹田脉反映肾间动气,即原气的盛衰;冲阳脉反映胃气的盛衰,特别此处的病脉更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的盛衰。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与寸口脉结合才能正确判断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吉凶,这对今天的针灸临床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陆老认为作为肾间动气的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丹田脉是反映肾间动气正常与否的部位,真气往往直接反映着机体的荣枯盛衰。平人阴阳协调,元气潜而不越,脉来有神,故按之则其动和而缓,不急不躁,一息四五至,与寸口相应。若元阴不足则丹田脉按之如循嫩竹之梢,应手而弦,元阴不足,阳失阴潜则浮越,脉现躁越,常取太溪、肾俞、关元等穴以补其元阴之气;元阳亏竭,五脏六腑之气随之而衰竭则出现结代脉,治当用大炷急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温固元阳,以防暴脱。

陆老认为察冲阳脉可以候脾胃之气的盛衰。平人冲阳脉按之不疾不徐,不浮不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临床上根据冲阳脉的搏动情况可以判断胃气的盛衰,特别是病脉,更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病虽重,只要冲阳脉不衰,说明胃气犹存,生机未绝,但脉旺弦疾,木旺克土,则预后多为不良,如果胃气衰竭,冲阳脉绝不至,此乃“脉无胃气”,病极为凶险。

陆老认为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临床上,上盛下虚者大凡太溪脉濡细,而寸口尺部也常现微弱,寸口常大于太溪;下实上虚者,寸口常小于太溪;太溪独盛,则相火常炽。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陆老经常以诊冲阳、太溪两脉来断其预后,如果冲阳脉偶绝而太溪脉尚盛说明肾气未绝,先天之根未断,纵然危候,无忧殒灭;若太溪脉绝,那就说明病已垂危,难以逆转了。

4 倡用奇法。提高临床疗效

正因陆老精通医理,见广识博,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往往采用奇法,出奇制胜。

4.1 异位取穴

陆老根据经络理论,充分挖掘针灸的诊疗技术。他根据古代医家认为人体四肢和躯干之间、上肢和下肢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分布于其上的腧穴在主治上亦是密切相关的。他依据“根结”“标本”“气街”理论,对临床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的针灸治疗总结出了如下的治疗取穴规律:疼痛在肩关节部位的取足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腧穴处的压痛点;疼痛在肘关节部位,选取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腧穴处的压痛点;疼痛在腕关节部位,选取髋关节同名经部位或腧穴处的压痛点;手三阴的标部和结部在胸膺和背部,故胸腹部的疾病可通过上肢穴位“傍取之”来治疗,反之亦然。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变通,当选取同侧穴位疗效不显著时,也可根据巨刺缪刺理论,选取对侧对应部位的腧穴治疗。这也可以说是陆老对《素问・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4.2 五输相配

陆老认为十二经脉的元气均发于四肢末端,通过相应的经脉和穴位,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并输注于相应的背俞穴和腹募穴,因此在临床上,肘膝以下五输穴的配合使用,显得尤其重要。陆老对以下几种配穴方法有特别的体会。

(1)子母配穴法:即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进行补泻配穴。例如,肝经病实,则取肝经的子穴,即火穴行间;或取子经(即心经)的火穴劳宫,用泻法。如果肝经病虚,则取肝经的母穴,即水穴曲泉;或取母经(即肾经)的水穴阴谷,用补法。

(2)纳支配穴法:在上述“子母配穴”的基础上,加上子午流注的纳支法,进行配穴治疗。治疗实证,根据“因冲而泻”和“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在相关经脉气血最盛的时候,取该经的子穴,用泻法;治疗虚证,根据“因衰而补”和“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在相关经脉气血将衰的时候,取该经的母穴,用补法。同时配用其他对症的有效穴位。

(3)夫妻刚柔配穴法:将十二经与十天干相配,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与之相配的脏腑经脉穴位为:胆经穴与脾经穴配,肝经穴与大肠经穴配,小肠(三焦)经穴与肺经穴配,心(心包)经穴与膀胱经穴配,胃经穴与肾经穴配。

(4)泻南补北法:该法出自《难经・七十五难》,即在东方实、西方虚的时候,当泻南方,补北方,亦即肝木实、肺金虚的时候,若土平无恙,则泻心火(实则泻其子),补肾水(虚则补其母),这是一种权宜变法。陆老据此推论,在火实水虚的时候,若金平无恙,则补木泻土;在土实木虚的时候,若水平无恙,则补火泻金;在金实火虚的时候,若木平无恙,则补土泻水;在水实土虚的时候,若火平无恙,则补金泻木。此是陆老的一套特殊选穴方法,可供临床参考。

4.3和胃补泻兼施

陆老认为胃家以实为多,实则气火上逆,治则中脘提插泻法,以泻邪热,足三里先用补法补益胃气,接着扶针下插,引经气下行,以和胃降逆,一补一泻,使胃气和降。

4.4善用伏针、伏灸

陆老认为伏针、伏灸都是基于《内经》“天温日明,人血淖泽而卫气深,气易行,血易浮”的理论而产生的,结合《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之道,他认为伏针、伏灸,仅宜于产后风湿以及风寒湿壅滞经络而产生的瘫、痪、痰、痹等疾病以及阳虚病人。至于阴虚阳亢或气火有余的病人,伏针是没有必要的,而伏灸更有犯火逆之戒,必须加以注意。对于伏针留针时间的长短,陆老认为不宜太长。一般而论,伏针时的留针,仅为了适应于温针的需要,待燃艾完毕,即可起针,不必过分久留。如果不用温针的患者,甚至可以考虑不留针。但是,由于伏令天气炎热,燃艾不宜过度,一般以枣核大为适当,同时,可以采取重点温针法,即于某些重点穴,选择性地施加温针,不必每针必温。

陆老认为伏针、伏灸有其适用范围。一般而言,凡阳邪有余,脉证为高热、脉洪数,或阴虚阳亢,脉证为怔忡不寐,烦心面赤,脉细数苔光剥者,忌伏令灸治。而阳气式微,脉证为肢冷脉伏、大汗不止、溺清便溏、面色(白光)白者,适宜伏灸。秋冬得病针刺而愈,在伏令复针,可以清除余邪,尤其是产后风湿最为相宜。针灸是不分季节、四时皆宜的,惟在伏天行针有独特之点。他认为伏灸最适宜灸治的病症有哮喘、阳虚痨、疝气等症。

4.5提倡温针疗法

陆老认为在施行补泻手法后,在针尾加艾炷燃烧,可将艾火的热量通过针体的传导,透达肌肤深部,不但可温通经络,调节荣卫之气,还可帮助针力的不足,加强补泻手法的作用,不论在补法或是在泻法均可应用。陆老提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使病人不觉其烫,而借以帮

助针力之不足,在留针时间给以适当的温通作用,不像灸法须借艾火之力,欲其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发挥祛散阴寒的效能。所以在临床上,温针只要取其温暖就够了,并不需烧之灼热,这一点和灸法是根本不同的。故使用时艾炷不宜过大,一般只需1壮(如枣核大)即可。如果烧之过多,引起皮肤灼伤,非但达不到治病目的,反而增加病人痛苦。陆老认为温针适用于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而导致的疾病,以及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等病,特别是对慢性疾病及阴寒之邪所侵袭而致的疾病,如冷麻不仁、走注酸痛、关节不利、经络壅滞、肿胀腹满,以及瘫、痪、痿、痹四大奇症,久病经络空虚,荣卫之气不调等病,效果尤著。除高热、肝阳上亢、心悸、惊恐、抽筋、震颤、癫痫、喘息以及不能留针的病人外,都可适用。

此外,陆老认为温针的灸壮多少和艾炷大小与针具的质料和针体的长短粗细都有关系。例如:粗针、短针、银针等传热较快,艾炷宜小;长针、细针、钢针等传热较慢,艾炷不妨稍大。故温针的灸壮多少和艾炷大小应视金属针质的热传导系数大小和针体的长短粗细而灵活掌握,不可胶柱鼓瑟,执一而论,以致影响温针的疗效。

对于是否施用温针就不要用补泻手法的问题,陆老认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基础,针尾加温,调其荣卫之气,不过是在补虚泻实后起了辅助作用,目的在于帮助针力的不足。所以手法的运用,仍然不可偏废,否则舍本逐末,其疗效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5 开展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

陆老不仅注重针灸临床实践工作,同时也注重针灸理论探讨和针灸实验研究,为了深入研究针刺作用途径与经络现象的实质问题,他是我国较早开展针灸实验研究的学者之一。陆老在1963年就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合作,开展了国内首次有关针感客观性的针灸实验研究。他们采用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的方法研究了针灸行(导)气手法,对针感的产生、循行方向与相应经穴电变化情况进行了实验性观察,并证明此三者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具有相对一致性。在对照实验中,陆老的手法操作符合率最高,这说明他对控制针感的“行气”手法有独到的经验。1964年他还与上海中医学院生化教研组同仁们一起观察了“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体温和某些体液成分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手法对体温变化和对血糖、血浆柠檬酸的含量都有显著影响,说明其不仅有主观的凉与热的感觉变化,而且有其物质基础的变化。

6 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

为使针灸学术得到广泛传播,陆老先后22篇,撰写专著多部。其中出版的著作有《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谱》,这些著作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其中有些著作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此外,陆老还撰写完成了《腧穴释义》《针灸歌赋新释》《治疗学总论》等著作的文稿,尚未付梓,在十年浩劫中被付之一炬,极为可惜。

随着当今针灸热的兴起和发展,陆老的临床经验越来越显示出他的指导作用,他留下的宝贵经验,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和对针灸学的贡献,为针灸理论及针灸临床填补了空白,值得深入系统地进行整理和研究。

总之,陆瘦燕是一代针灸学家,致力针灸教育,精研经络腧穴理论,深究针刺手法,倡导针灸实验,为针灸学术与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缅怀他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挖掘和整理他的针灸学术思想,使其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针灸学范文第6篇

摘 要 唐・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二书中有很多有关针灸方面的论述。首先孙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考订并绘制彩色的穴位图,对针灸教学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辑录针灸处方千余条,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他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为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根据病情的需要,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重视脉诊,认为针灸须先诊脉,而后下针施灸;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要根据病情灵活应用;重视经外奇穴,倡"阿是之法",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题词 孙思邈 针灸学/历史 《千金方》 唐・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自幼笃学,博览群书,通百家言,兼好释典,又通阴阳,推及医药,学识渊博。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各30卷。在汇总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充实了不少新内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二书对针灸多所论述,《千金方》卷29、30,《千金翼方》卷26、27、28,均专论针灸,还有不少则散见于其它各卷中,对针灸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1 防病早治 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速治之"。还谆谆告诫:"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2 针灸人图针灸是通过腧穴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治病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准确地取穴,是治疗的关键。曰:"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备预之要",庶可"依图知穴,按经识分",然而,"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乃以甄权等新撰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按位分经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曰:"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三百四十九个,单穴四十八名,双穴三百一名"。此图虽失,但三图详细内容载在《千金方》卷29中。对针灸教学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辑录针灸处方 孙氏在其著作中除了唐代医家和他的医疗经验外,还收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医籍内容,其中如郭玉、张文仲、范汪等各家之说,多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仅《千金方》中载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下附方五千余首,此外尚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其收集之多,范围之广为他书所不及,有单方、有复方。曰:"卒哕,爪眉头,亦可针,此主实哕"。眉头即攒竹穴,治呃逆,现今还在临床应用。"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穴即"十三鬼穴"。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因此称治疗精神疾患的腧穴为鬼穴。处方治症明确,组成合理,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

4 取穴指寸法腧穴是针灸施术之处,准确地取穴是针灸治病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孙氏曰:"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又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析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于是提出:"指寸法",如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中指为三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横量为一夫。此法可用于任何场合、任何人,"以意消息、巧拙在人",给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

5 针灸药并重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氏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采取针灸药兼施的。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曰"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又曰:"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6 诊脉刺灸孙氏重视诊脉刺灸,认为:"凡欲针灸,必先看脉",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诊症状而施治的内容。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这种诊脉指导刺灸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

7 灸须权变《千金要方・灸例》提出了艾炷的大小和灸之生熟问题,曰:"云刺入三分、灸三壮,兹乃举其大纲","手足皮薄,炷小数少,腹背肉厚,炷大数多"。又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灸之生熟,亦宜樽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虽有定数,但仍根据病情机灵顺变。

孙氏在书中记叙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葶苈子等10余种。更记叙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苇筒灸、青布绳灸等,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尤其可贵的是,在记叙用艾炷灸疗蛇毒的方法后,又补充了一个权宜的应急措施,曰:"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为急救及时,仓促之际,无艾以"火头"代之。这些疗法,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8 重视奇穴经外奇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腧穴,虽在唐前文献有所记述,但孙氏对此特别关注,他在所撰《千金》二书中第一次收载了近二百个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应用。孙氏所收载的经外奇穴,一类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法的,如《千金方》中的当阳、寅门、颊里、浊浴;《千金翼方》中的膝目、泉门、气端、虎口等120多个;另一类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的,如《千金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卒淋,灸外踝尖七壮";又曰:"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等70余处,这些经外奇穴有些在现今还有其实用价值。

9 阿是法即现在临床中常用的所谓"阿是穴",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中,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的部位,而是特殊的感应,手按之舒适或疼痛处便是"阿是穴"。此法溯本求源实始自《内经》:"以手疾按之,快然及刺之","以痛为腧",但较之更为形象,更易推广。阿是之法用于临床,确实"灸刺皆验"。孙氏著作中有关针灸方面的论述,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针灸学范文第7篇

[摘 要] 对《难经》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贡献有三:1.确立奇经学说,完善经络理论;首倡八脉之名,完善八脉循行,详述生理病理。2.阐释特定穴,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创八会穴及其主治,完善十二原穴及治疗机理,确立五输穴应用大法。3.奠定配穴诸法,完善刺灸理论;奠定补母泻子法,首创泻南补北法,拓展迎随补泻法,重视营卫四时补泻。

[主题词] 《难经》;针灸学/历史

Study on Achievemen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 in the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Chai Tiequ(College of AcupMoxibustion and Massage,Guangzhou Universty of TCM,Guangdong 510407)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 in the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难经》) were summarized.There are contribution of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n the book:1.Establish the theory of extrachannels,perfecting the theory of meridians;Initiate the name of eight extrachannels,perfecting the pathway of the eight extrachannels and describe in detail their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2.Explain specific points,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Initiate the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and their indications,perfecting the twelve sourse points and establish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Five Shu points;3.Establish several methods of point combination,perfecting the theory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Establish the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inforcing mother point and reducing son point;Initiate the method of reducing south and reinforcing north,and open up the method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by puncturing along and against the direction of the meridians respectively,and pay a great attention to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of Ying,Wei and four seasons.

[Key words] Nanjing;Acup Mox Science/hist

《难经》是继《内经》之后又一经典巨著,全书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或专门论述针灸学内容,对经络理论、腧穴应用、刺灸操作尤多创见,充分反映了我国早期针灸学成就。

1 确立奇经学说,完善经络理论

1.1 首提“奇经八脉”概念

《难经》对经络学说的突出贡献是把散见于《内经》各篇的奇经八脉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开创性阐发,进而丰富和完善了以十四经为主体的中医经络理论。

《内经》中已有八脉的名称并论及八脉的生理功能,但记载较零乱,繁简不一。《难经・二十七难》则明确指出:“脉有奇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的概念。

1.2 完善八脉循行理论

《内经》对八脉循行各篇论述前后不一。以冲脉为例,在《上古天真论》《逆顺肥瘦》《举痛论》《五乱》《动输》《五音五味》《痿论》《气府论》《骨空论》等篇中均有论述,其起点的记载有“起关元”“起于肾”“起于肾下”“起于气街”“起于胞中”等不同。《难经・二十八难》对冲脉循行做了概括性说明:“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对督、任脉的起止,阴阳跷维的循行均多有补充。对《内经》中未涉及的带脉循行概括为:“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使奇经八脉循行理论日臻完善,成为十二正经之外的又一独立系统。

1.3 阐明八脉生理病理

《难经》对奇经八脉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的阐述较《内经》更为深刻。《难经・二十八难》云:“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将正经比作沟渠,奇经喻为深湖,对奇经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做了深刻而明晰的阐述。《难经・二十九难》载:“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气逆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对奇经病理做了概括性的说明,为后世对奇经八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阐释特定穴,理论与实践并重

2.1 首次提出八会穴

《难经》对特定穴理论有诸多创新。如《难经・四十五难》有“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首次提出八会穴及其主治。八穴主治尚局限在八者之热病,后世则扩展到各种病变,成为临床常用的取穴原则。

2.2 完善了十二经原穴理论

《难经・六十六难》提出了“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神门穴)”,又提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正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使原穴治病机理得以明确和完善。

2.3 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及四季应用

《内经》对五输穴的名称、位置有所论述,而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系统阐述,首次是在《难经》。《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难经・六十四难》又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理论,为子午流注开穴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难经・七十四难》对五输穴四时应用做了论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2.4 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

俞募穴是人体气血运行之枢纽要冲。《灵枢・背俞》《素问・气府论》《素问・奇病论》对背俞穴名称、位置、主治虽有论述,但未阐述其治病机理。《难经・六十七难》对俞募穴治病机理进行了概括:“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意思是说:内脏或阴经有病,其病气常出行于阳分的俞穴;体表或阳经有病,其病气常出行于阴分的募穴。所以募穴在胸腹部,从阴引阳,可治疗阳病;俞穴在腰背部,从阳引阴,可治疗阴病。对《内经》:“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理论做了进一步发挥。王叔和受《难经》启发,在《脉经》卷三、卷六中论脏腑病的针灸治疗时,列举了背俞穴与腹募穴同时配用的处方,为俞募配穴法奠定了基础。

3 奠定配穴诸法,完善刺灸理论

配穴法是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法则,《难经》对此贡献良多。

3.1 确立补母泻子法

补母泻子理论源于《内经》,并已有了五输穴配五行的记载。《难经》使阴阳各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更趋完善,《难经・六十四难》载:“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使五输穴与五行相生、相克联系起来,有了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难经・六十七难》明确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大法,并在《难经・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难经・七十九难》的迎随补泻法中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3.2 首创泻南补北法

用于肝实肺虚证的泻南补北法为《难经》首创。《难经・七十五难》云:“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它和补母泻子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补母泻子法是以五行学说中“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理论为基础的。而肝实肺虚证的治疗提示我们:“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亦是指导临床之大法,只有全面理解母子关系中:“母实子亦实,母虚子亦虚;子实母亦实,子虚母亦虚”母子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才能领悟五行中生我、我生的真谛和补母泻子、泻南补北法的至妙,视疾病传变而定治疗之法。

3.3 发展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最早见于《灵枢》,《难经・七十二难》对此加以较详尽的说明:“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难经・七十九难》更拓展为子母迎随补泻法:“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此子母迎随补泻法,非以呼吸之气、针锋所向来定补泻,而以经脉之气对腧穴灌注先后为序,针脉气来处之穴为迎、为泻,针脉气去处之穴为随、为补,可谓匠心独具,颇有深意。

3.4 强调营卫补泻法

营卫补泻在《难经》中亦多有阐述。《难经・七十六难》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营卫通行,此其要也”。《难经・七十八难》更指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补法先浅后深、泻法先深后浅均源于这一原则。

3.5 提倡刺井泻荥法

井穴位处指(趾)端。《难经・七十三难》曰:“诸井者,骨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即须泻井时,采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取荥穴以泻之。《难经》中未言及补井之法,后人补充为“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

3.6 阐述四时补泻法

四时补泻是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难经》在刺法上亦贯彻这一原则。《难经・七十难》:“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提出了不同季节补泻针法,《难经・七十四难》提出了四时分刺五输:“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实为四时补泻应用之典范。

总之,《难经》在针灸学理论方面成就巨大,影响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反复研读,为指导临床之宝典。

(本文所引《难经》为《难经经释》,清・徐大椿著,王自强据乾隆间半松斋《徐氏医书六种》刻本点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针灸学范文第8篇

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 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 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 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214 标点、大小写要求 标题中虚词(冠词、连词、介词等)除了4字母以内并且不位于句首的以外例5 ,9) ,每个词的首字母都应大写末尾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例8 : Investigation into Potential Synergism Between Body and Auricular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针灸学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12-01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在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国家中医学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对中医学的热爱和信赖的程度越来越高,自觉接受中医的康复疗法,延年益寿,对自我保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医疗机构中也分别设立了中医针灸门诊、病房等。中医针灸的学术流派及其治疗经验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在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手法操作、适用范围等方面各具特色,促进了中医针灸学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了解到中医针灸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中医针灸临床所需的操作技能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基础,但实践是关键。由于学生对中医针灸学认识不够,也没有亲身体验,不是不敢下手,就是在实践的时候不够认真,不能培养出较好的实践习惯,以致学生学完之后,还不敢应用。因此,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显得犹为重要,对此,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谈几点体会:

1安排教学内容,突出中医针灸学实践的教学

按照全国中医职业中专统编《中医针灸学》教材的编排,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先后讲解,到后期集中进行试验,效果不是很理想。我在开始讲课的时候,就把腧穴歌诀教给同学们,课上比赛,让他们在课下空闲的时候背诵。到这门课程学完,每个同学歌诀认穴都很熟练了。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改变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顺序,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即将实践的教学分散放在各个章节里练习,使学生从开始就能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第一节课就学习,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医针灸学教学的始终。

2精讲多练,重在实践操作

中医针灸学是中医临床治疗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往的教学知识口头讲解加板书,或拿着挂图在讲台上做示范性操作,没有安排学生操作实践,学生感到空洞乏味,掌握理论以后,仍不敢实践操作,我在教学过程中缩减了理论课时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时间比定为5:5,把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在实验室边进行理论讲授,边让学生操作练习;一边讲一边做,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的热情。每讲一种手法,都要求学生练习到掌握为止。要求学生将治疗手段运用到平时的治病当中,让学生亲自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会倍增。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家课下自身或同学之间互相练习,亲自体会各种手法的要求,这样既使同学们获得了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操作时应具有的责任感,从而加深了对教材上认识的掌握,由于有了自己的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3开展中医针灸学的直观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基础课,内在的脏腑病变,在人体体表看不见,有的可以通过医生的触诊,未感知部分信息,再加上人体解剖学时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到了学习针灸学时基本都忘记了,更何况是某些腧穴的局部解剖定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解剖挂图和标本模型、电化教学等,同学们有了感性的认识,增强直观性,然后在学生身上示范标出部位,以加深印象。另外收集了全国高等院校著名中医针灸专家的各种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反复观摩,直观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充分了传统教学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还将学生带到医院中医针灸科室,观察医师怎样给病人治疗,请带教老师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针灸学范文第10篇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8]郭义,孟向文,刘炜宏,等.近年来国内外针灸医学发展比较和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1-5

上一篇:针灸甲乙经范文 下一篇:中医按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