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兴产业范文

时间:2023-03-01 09:00:06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1篇

产业规划密集出台

据统计,2011年11月份,共有18份“十二五”产业规划出台,仅11月28日一天,工信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就出台了包括《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8个产业规划。目前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还有纺织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质能源、软件行业、家电、医药包装、节能环保业、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据悉,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和卫生部共同组织规划的生物医药规划在内的“四个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已经上报,预计的时间将在2012年初。

由发改委牵头,汇集环保部、财政部、国税总局、央行等多部委意见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历经5稿,即将提交相关部门会签。

医疗行业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了一批包括《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内的产业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等规划也将在近期出台。此外,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规划也已上报有关部门,预计将在近期出台。

“保增长”新动力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3%大幅下滑到9.6%,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工业增速快速下滑的问题,我国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功拉动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时至今日,在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有进一步衰退可能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再次走到了下滑的十字路口。专家普遍认为,加快寻找、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的基础,更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了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并以此作为我国下一轮经济的新增长点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华融证券分析师肖波认为,以往我国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依赖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萎缩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必须要得到转变,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为了转变现有的经济模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大背景。

此前,国家曾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达4.3万亿,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国家的发展目标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的增长点,伴随2012年进入经济调整期,我国经济增速与工业增长速度会平稳回落,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将超过整体工业增速约10个百分点。

掘金战略新兴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密集出台,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觉,也让市场担心如此多的产业规划是否都能落实到位,不过日前有外媒透露,美国商务部部长布赖森称,中国已向到访的美国官员确认,未来5年计划对战略性产业投资1.7万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此举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力图让增长动力向清洁和高科技产业转变的决心。

国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支持将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市场人士认为,随着产业规划的陆续,市场将掀起一波“掘金潮”。

机构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微调的反弹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在政策出现实质性放松之前,市场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业绩稳定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政策导向明确的新兴产业。

瑞银证券在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目前已体现出对传统周期性板块的抛弃和对消费新兴行业的亲睐。2012年,投资机会更多存在于主题横行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中。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2篇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是一本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性经济类期刊,目标读者是关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管理者、学者、政府官员等人士,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主要通过数据、分析、评估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深度解读和评估,旨在为读者提供权威资讯和参考意见。

该杂志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产业新闻、舆论参考、政策解读、企业案例、专业评论等方面。它以系统、深入、前瞻的报道方式,全面反映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以市场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等多个视角进行剖析和透视,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的信息,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该杂志对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进行深入报道,介绍其发展历程、经验和成功案例。这些报道展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于其他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杂志提供了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学术论文和技术交流的平台,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分享。它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激发创新活力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该杂志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媒体,通过深度的报道和专业的解读帮助读者了解行业状况和市场趋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并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进行专业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政策的目的和实施方向。报道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情况,包括企业创新技术、市场战略、供应链管控等方面的信息,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企业的实践和经验。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3篇

9月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

此前《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已拟就《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参与政策调研和文件起草的人士透露,《决定》此前已经在很大范围内征求意见。而《规划》内容还需补充完善,时司或将推至今年年底。

密集决策调研

决策高层第一次公开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2009年5月份。去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总理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表了看法。

11月3日,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他强调,要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和相关文件起草组。

此后的3月~4月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成员部委开始了全国调研。由发改委等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亦同时征求各方意见。

参与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志博士介绍说,调研分为区域调研和领域调研前后两个阶段。区域调研集中在三个区域:湖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省份代表,广东、上海代表发达地区,另外还包括东北地区。调研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以及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等。

回京后,调研组又分领域进行了多次座谈,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代表参加座谈,相关文件起草工作随后进行。

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吴滨博士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都需要较长时司的培育,大规模推广应用也需要一定时司。大家目前的共识是将《规划》内容写得实一些,强调针对性,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尽量避免政策“通用性”。据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所长王昌林介绍,目前《规划》还在编制和研讨过程中。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国务院的《决定》,《规划》涉及的内容更多更细,涵盖很多产业,包括较多技术性内容,目前还在研究和制订当中,计划于今年年底左右出台。

“七领域”版本演变

《决定》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广泛征求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版本与此前相比有所变动,如海洋工程和航空业,目前都已并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医药和生物育种扩展为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包含了原来的电动汽车,并在其中扩展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项。

曾参与地方调研的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段小华博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比此前版本,目前确定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集成,这与各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有关,也与带动一些领域发展的意图相关。

吴滨表示,在七大领域之下,还包括20多个重点方向,不排除其中的重点方向有所调整。

业内人士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2010年年初的《2008~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1.41万亿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

另外,“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还预测,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000亿元,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可达6万亿元。

扶持政策高含金量

《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国际化和市场等方面,都列出了扶持政策。《规划》则将对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比如在节能环保,能源价格、资源税收、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建设、新能源的上网定价等,都将有所突破。

发改委宏观院产业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即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政策,最主要的还是财税扶持和优惠政策。

此次《决定》指出要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据了解,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将参照和借鉴高新技术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自主研发,按照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具体政策是,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增值税方面,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一定比例税负之外的税款即征即退,但该政策只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

据段小华介绍,在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和市场培育方面,政府将出台不同以往的举措,眼下呼声较高的“重头戏”是财政和金融相结合的政策,它体现着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耦合,可引导大量民间资本的跟进投入,包括资本市场、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方方面面都要发挥作用。

据悉,在财政和金融政策方面,中央层面早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下伏笔。2009年10月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等六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发起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旨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之初即募集资金约9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相关省、市财政投入12亿元,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截至目前,20只创业投资基金中已有16只组建完毕,公开挂牌。

在8月28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战略性新兴

产业需要一个培育孵化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政府参与创立的创投基金,就是要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此次《决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融资方面也多有着墨,指出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协调政府与市场作用

段小华分析指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建立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科技投入政策。可以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科技公共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阶段应当是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即孕育期和成长初期。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就处于新兴产业的孕育期,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则处在成长期,都需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信自、产业则处于发展期,更要强调竞争。业内人士表示,说到底,就是在各个阶段如何去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问题。

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室主任张晓文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原则是,政府不能管得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不能像此前的4万亿投资计划那样,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

在中央层面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之前,全国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已先行。比如,8月30日湖南省下发《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所列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这一版本与中央层面有所差别,后者包括的“新能源汽车”被“文化创意”取代。

张晓文在此前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不一,有的地方提出14个领域,有的只提出三四个产业。他认为,各省市可以根据各地情况,从产业和资源特点出发,综合考虑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接下来出台的政策也不能搞“一刀切”,因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终还是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发挥市场的作用。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4篇

自2010年10月国务院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后,对政策具有灵敏“嗅觉”的央企,以“国家队”身份开始试水新兴产业。如今,在现有121家央企中,接近六成投身于新兴产业。在地方政府鼎边相助下,地方国资亦摆出了不甘示弱的态势。

面对中央和地方国企齐入阵,若无政策强力反弹,先行进入和期待进入的民营企业或许只能“围观”。

凌厉“国家队” 占据新兴产业的国企,将扩张触角伸向中西部,而不是海外。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成为第一个陷入国企垄断的新兴产业。

5年前,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并没有多少国企介入。但随着政府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码,有着政策和资金优势的国企后发先至。

如今,在风电产业链的上游――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领域,各大国有大型电力企业已是绝对主角。

中国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统计中国近三年的风电招标,发现最后能够中标的绝大部分都是国企,而民营和外资企业则微乎其微。以第四期项目为例,参加投标的开发商共有17家,都是清一色的国有电力公司。

“先抢占风电产能资源在手,再赌更明朗的政策支持,是它们普遍采用的策略,旨在获得垄断。”对大型国有电力企业纷纷开建风电厂,安邦咨询高级合伙人贺军向《凤凰周刊》记者说道。

新能源的另一个角落――生物质能源,因为微藻技术的强大的技术门槛和经验积累,国企不好介入,所以除了新奥集团坚持利用微藻技术生产生物柴油外,“剩下”的也基本是中粮、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地盘。

央企曾看不上眼的电动车,如今也成了香饽饽。16家央企在国资委的领导下,成立电动车产业联盟,事实上奠定了垄断的格局。而早已经拿出产品的民营企业如比亚迪、众泰等,没有入围。

其带来的隐患是,“带有垄断性质的央企会干预相关标准的制定,到时候其他企业只有被动接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担忧称。

与新能源产业类似,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样吸引了“国家队”的高度兴趣。在已经公布的航空航天、军工、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中,无一不是央企在布局或重金下注。

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认为,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民企需做好配角意识,“装备制造领域国企们苦心经营六十年,在资金、规模、人才、技术方面的多年积淀,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形成对民资的高门槛亦无可厚非。”

“但只让国企发挥主导作用,会进一步强化少数国企的垄断地位,产业拉动作用必然会受到严重限制。”贺军说。

央企的凶猛触角和强大的赢利能力,着实俘虏了地方政府。自2009年起,各地政府广开城门,纷纷迎接央企,用优质政策合作打造地方性战略产业。

央企与地方政府的联手狂欢,加剧了民营企业受挤压力。“政府鼓励的,央企垄断了资源。政府不干的,国企不参与,民企只有借此获取发展机会。长此以往,不利于市场发展。”已从国资委主任位置上退下的李荣融在今年3月说。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绝不能成为少数产业和垄断国企的独角戏。”长期关注新兴产业政策的贺军遗憾地表示,“十二五”开局之年,依然看不到国有垄断资本的丝毫谦让。

撤退或配角

被国家确立为战略的新兴产业,对民企来说,不但进入门槛过高,即使进场后也难以立足。

“新兴产业开创时民营企业是先行者和排头兵,发展起来后国企却成了主体。”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陈永杰表示,国企对民企的“挤出”效应明显。

贺军坦言,在与某国有电力集团老总交流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央企财大气粗。“挣不到钱也就算了、甚至还有‘赔钱也赔不出去’的想法。”据贺军介绍,某国企建好风电或者太阳能设施后,多数都处于停机状态,并不进行电力生产。这种气魄让领军型民企们惊骇。

更严重的是,在新能源产业链方面,国企、民企原本分属上下游两端,彼此相安无事。但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

在风电领域,据悉,国企通过超低价,甚至不计成本的方式,已让不少风机制造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那些处在第三梯队的企业,失去盈利空间。

甚至,大型国有电力企业正对整个产业的上下游形成间接垄断。如华能与华锐合作,结成战略互助关系,规定华能建设风电场只用华锐生产的风机。

这让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深感自己没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丰富的资历的卑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谨慎表示,如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进行投资,将具体研究政策之后再做决断。

对此,冯飞建议,艰难夹缝中,民营企业需要在某个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有意识地与央企配套服务。

“在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里面,有很多细分领域,技术层面也有低的部分,这些领域和环节其实给民营企业提供了机遇。”冯飞举了一个例子,辽宁朝阳的民营企业和中核集团合作,生产核U型管。绵阳的民营企业则为中核集团生产核电的主泵,这个核心部件,此前曾长期依赖进口。

公平准入破局路远

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操刀手之一的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对外释放信息,称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旨在破解民营资本和企业“看得见进不去”以及“进得去待不住”的怪象。

据了解,《意见》依据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新民营经济36条”制定,是对其在政策适用、清除障碍、资金支持、市场准入、技术创新、融资、“走出去”等11个方面进行完善和细化。目前,该文件正在工商联征求会员单位的意见。

本刊另获悉,工信部也正受命组建副部级的中小企业局,当民企的娘家。

随着这些信息的降临,对于民营企业和资本而言似乎是个与国企在新兴产业里平等化的新机会。

不过,忧虑惯了的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表示,还要看落实。其中,《意见》尽管提出,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民企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但企业债券的发行批准权力在国家发改委,上市融资的批准权力在中国证监会。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5篇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在此,专门对七大产业的发展机遇进行如下梳理与解读。

节能环保

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

在《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节能环保产业位列七大产业之首, 国务院对其未来的发展要求是: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事实上,近期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不断。目前,《“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明确了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环保部也已完成《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草案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环境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达到30%。

据环保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2%左右,预测到“十二五”末期,环保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认为,当前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推出的财政扶持力度,无疑会拉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投资规模有望翻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有望从节能领域引入到环保领域,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海通证券今年五月的一份策略报告认为,节能环保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平衡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仅就环保产业废气领域而言,预计废气治理“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容量超过2300亿元,其中除尘需求300亿、烟气脱硫需求1000亿、火电厂脱硝市场需求在1000亿。

此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论证会,《规划》提出了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

宽带建设是重中之重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描绘的蓝图是: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这已不是第一次从国务院会议高度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早在去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而在今年5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研究部署推进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安全工作,其中重点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包括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实现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推动产业化。

电信广电专家、前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侯自强认为,信息技术之所以频频受到国家战略的关注和重视,是因为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柱作用。“无论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还是生物新药的合成,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他指出,“在所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宽带建设仍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正紧锣密鼓地抓紧调研,研究起草“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预计下半年提交国务院,9月对外公布。而按照工信部制定的“宽带建设”目标,计划到2015年,城市宽带速率将达到20M,农村的宽带速率将提升到4M,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家庭达到100兆。此外在推进加快普及光纤入户工作中,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曾明确提出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电信建设。

生物产业

产业体系构建加快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对于生物产业未来的发展要求是: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据悉,继战略新兴产业总规划通过后,生物产业分项“十二五”规划近期也将下发,“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预计将翻番。而根据此前科技部已印发的《生物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几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已逐渐成熟,而另外三大领域也正在快速兴起。

其中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提到的生物资源利用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是指:未来将主要支持研发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气、生物制氢等生物能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以工业和城市生活废弃物为原料,建立生物能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示范。

而在生物制药方面,包括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都将获重点支持。未来对于创新类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物等创新类制药领域的扶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上述领域未来将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府扶持基金和技术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接下来随着生物科技水平提高和医疗支付能力提高,生物制药行业有望获得高速增长,“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工业的新增长点。”

在生物农业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的重点则包括以种业为代表的生物育种等。据了解,此前国务院已《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未来将鼓励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对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大型种业公司兼并重组。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到期,未来将有大量种业公司因无法重新获得申请资格将被强制退出。到2015年,整个行业企业数量将缩减为现在的1/4~1/3,种子行业将迎来加速整合时期。

高端装备制造

五大领域充满机会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6篇

芯 片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非独有。

自2009年以来,新一轮以科技带动的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中,各地逐渐消退的芯片产业热情,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

在这一轮新的产业圈地热潮中,被忽视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市场与体制风险,又再次潜伏其中,并有可能导致更多成芯的出现。

新“一号产业”潮涌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替代“一号产业”成为新的热潮。

2009年以来,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出台,让正对芯片业热情消退的地方政府们找到了新的“科技产业方向”。从过去的扎堆上马集成电路,向“投资更少、产出更快、盈利更多”的光伏、LED、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集,已变成地方政府的新趋势。

2010年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表示,中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出台,地方政府就已经一哄而上――有18个省区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个别省市甚至制定出打造上千亿元、上万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芯片业的故事正在重演:地方政府被拉升产业升级、改善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预期所诱惑,不惜承担巨大的风险,代行投资人甚至企业的职责,而与芯片类似,这些行业也大多是外资占据技术、市场与资金主动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风险行业。

而在被热炒的很多领域中,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内企业更多的只能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展开竞争,无法形成产业互补发展。比如物联网,很多挂着“国产”标牌的设备与应用中,使用的依然是外资品牌的核心芯片、传感器。

警惕赶超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意图,在于通过新一轮以科技带动的产业变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综合实力长远发展的赶超战略,但由于地方意志的潮涌,国家赶超战略的落实有可能演变为扭曲市场的病因。

“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很可能出现比发达国家更大而频繁的周期波动与经济危机。”在2009年末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林毅夫等北大专家表示,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投资的多是已在发达国家发展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产品市场已经存在的产业,“后发优势”使得它们得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历程等已有技术、市场情况的分析,很容易对产业的前景正确预知并达成共识,并引发企业和资金大量涌入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出现投资“潮涌”。

“发展中国家常常以投资拉动经济,并且投资来源相对分散,更加增大了投资规模并加剧了企业对其他投资情况的估计和协调难度。”该报告说。

这样的现象,曾经出现在芯片产业,现在则正在战略新兴产业酝酿爆发。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产业的潮涌,国家对产业的扶持资源被稀释,或是因利益难以平衡而不断推后,以致错过产业发展的黄金时间。

对此,有专家认为,一个可行的模式是,政府可以先放任企业进行一轮市场淘汰,再择其优胜者给予扶持。此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可以规避直接扶持带来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

不过,现有的情况是,在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扶持更多还停留于“普惠”和早期扶持的“一锤子买卖”,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压制和资本渗透时,国家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扶持。

一位专家表示,国家部委和各级财政其实也经常对产业进行补贴,但这些补贴过于分散,而且金额普遍偏少,对于创业期的公司可能是及时雨,但对最饥渴的高投资行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这样的补贴却非常鸡肋。

采访中,一位地方政府官员曾颇多感慨:纵观中国高科技产业投资,从深天马、上广电、京东方到中芯国际,这些在核心产业链卡位的企业或已经倒下,或依靠地方政府和企业自己的挣扎努力,与国际竞争对手的搏杀只能孤军奋战。

给政策不如给市场

不过,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手段能否更加多元化,值得期待。

此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由地方政府和企业拉动的投资项目,中国本土汽车产业出现了较多成功者,但芯片行业至今却徘徊不前?

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庞大内需市场拉动了很多本土汽车厂商增长,而在芯片领域,规模最大的PC、通讯、存储器市场,以及大量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市场,都被国外企业占据,所以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稍作正面抵抗,即会遭到严厉清洗。

一个例子正是DRAM,这一领域已经被三星牢牢把持,芯片业内人士透露,DRAM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价格波动甚至崩盘背后,都隐现三星的身影。凭籍技术、资金和市场规模优势,通过不计成本的打压,三星可以将其他所有厂商在DRAM领域的威胁彻底扫除。

“着眼内需是最好的办法。”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邱善勤认为,过去10年来,中国芯片业一直在走让出市场、让出资源换取技术的道路,但现在国内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这一策略已非上策。

“我认为,芯片产业的扶持思路应该要变化,我们要着眼内需市场,更多提供应用市场而不是资金扶持。”邱善勤说,企业的强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市场,在国内,很多发展较好的芯片厂商,都是借助身份证、公交卡、机顶盒等产品市场获得发展,未来这样的政策推广应该可以尝试进一步推广,比如沿循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成功模式,以政策鼓励中国用户使用本土芯片的产品,“这样的方式比资金扶持更合理、更有效。”

“给钱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市场。”邱善勤说。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7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新兴产业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新的科研成果、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或新的市场开拓而出现的新产业或产业群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代表那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科技进步有着决定性影响处于战略地位的那部分新兴产业。

在当前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短期内,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主要体现在投资上;从中长期来看, 随着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在生物、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国具备较强的资源优势。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中国太阳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日照小时数在 2200 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 10 亿千瓦。 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磷、钒、稀土等在中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中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首位,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应用试验示范计划, 自2011年起在全国 13 个城市逐步推进。

从技术基础看,中国在部分新兴产业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小,甚至中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还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车上,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在物联网技术差距不大,研发已有十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

从理论上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多元性主体健全发展的“蓝海”,为中小企业投资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有经验研究表明,在企业开辟的新项目中,86%的“红海”业务带来39%的利润,而14%的“蓝海”投入却能带来61%的利润。

依照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5年要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要力争达到15%左右。相关统计显示,目前该比重仅为3%左右,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上下游,使得上下游得到纵深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助力与投资机会。

迎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

虽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挑战与风险。

比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不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由于市场规模小、技术不成熟,普遍存在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市场的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有的甚至造成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产能的巨大浪费。例如在风电行业,由于早期的电网规划未能考虑到风电场的建设,而部分风抢占资源,在项目前期未能落实投产后上网问题,电投资者急于圈地、从而导致了目前部分地区出现了风电上网困难、风机停运现象严重的问题。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商业模式创新 路径 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苹果公司在2010年5月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后,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苹果公司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而是卓越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

Timmers(1998)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认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指的是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Ghaziani,2005),它阐明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中的具体定位来获取利润(Chesbrough,2002);还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将技术可能性变为经济价值的启发式逻辑,强调技术和市场的连接性(Christoph,2011)。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Sosna ,2010)。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赵晓康,2009),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客户现有和潜在的需求,据此优化组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对企业价值分析体系要素进行发现和定义,从而建立新的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的综合过程。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产品或工艺等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出发点来设计企业的经营活动;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综合集成创新,它不仅仅限于企业某一方面单一因素的变化,而是常常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多个方面、多种要素同时发生重大的变化,表现的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领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当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技术是重要支撑,常表现为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如风电的商业模式,就迫切需要解决高峰时的储电及稳定供电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创新还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产业就需要系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的密切协作等(乔为国,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驱动性的产业,然而仅依靠技术创新并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只有和整个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化。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Chesbrough ,2002)。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技术和市场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如何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把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实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我国许多企业在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乔为国,2012)。

(二)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建立市场的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车身材料、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的研制,而且还要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这种不同的商业网络的构建以及合作模式的变化会在原有的市场上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或者会创造新的市场,从而引起产业本身以及附属产品、服务的变化,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兴的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带来已有产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

技术创新特别是激进型和破坏型的创新必然会引起商业模式相对比较彻底的变革创新,引发商业模式重构,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带来的应有之意(陈志,2011)。如苹果公司自主设计了iPad的微处理器,独立开发操作系统iOS,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的彻底改变,iPhone就是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的组合,将硬件、软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改变了普通人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开启了手机数码产品新的商业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球将形成一个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兴产业通常是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基础之上,会导致传统产业的产业链重构,甚至会使某些产业出现“创造性的毁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商品化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随之产生。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而新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是指企业从顾客的利益出发,通过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顾客价值,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的获利感受,并通过改变顾客价值来使顾客满意。顾客价值创新有三条创新途径:一是要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即发现潜在的顾客和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二是要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进行的,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三是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此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高莉莉,2010)。

2.价值链创新。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发挥成本优势,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新的价值。具体有两条创新路径:一是价值链组合调整。就是围绕顾客需求来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二是价值链优化整合。就是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实施归核化战略,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总成本。

3.供应链体系创新。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要重构供应链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资源,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二是要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需要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自己合理的位置,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李椿等,201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管齐下,取得发展。

1.不断进行价值创新,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灵魂,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要注重轻资产经营。轻资产主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经验、企业的品牌、治理制度、规范的流程管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同时,还要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广义的客户是指企业提品和服务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象,包括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由于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要让整条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积极回报社会。

2.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客户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的中心,新兴产业企业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此,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时时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要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客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及定价等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且要积极实施大客户管理,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推动政策。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推进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打造以财政引导、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环境。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投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许多新兴产业技术的示范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新兴产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法律、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进一步调动新兴产业载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协作,不断发掘新商业构想,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通过成立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整合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各成员通过减少创新成本、分摊创新风险、分享和转移新技术等方式,能够迅速捕捉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

2.Ghaziani A,Ventresca MJ.Keywords and cultural change:frame analysis of business model public talk,1975 -2000[J].Sociological Forum,2005,20 (4)

3.Chesbrough,Henry,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

4.赵晓康.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乔为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3)

6.陈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科技论坛,2011(11)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9篇

首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哈尔滨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前,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成为一个地区把握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我国各地几乎都把发展新兴产业视为“一条输不起的起跑线”,新兴产业生机盎然,积极领跑“十二五”产业发展。哈尔滨要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也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哈尔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传统产业的转型,难点是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必然要靠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牵引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因为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能力强、创新性明显、导向性强等优势,因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市提升产业层次,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从哈尔滨产业未来发展看,着力培育和发展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低碳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符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方向。

最后,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哈尔滨经济长期发展的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宏观看,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资本深化、技术引进、体制改革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等诸多经济增长因素已开始逐步进入“效应递减”期,潜在增长率呈放缓态势。哈尔滨市与全国各地市一样,都在积极寻找摆脱这一困境的途径。过去五年,我市以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由876亿元增加到2452亿元,年均增长22.9%,具有超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实践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长期推力和较强的关联效应,必将成为我市未来经济长期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此可见,哈尔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进而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就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其作为突破口。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既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又需要培育市场需求,更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因此,需要多方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全力推进。一是要把握和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比如,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性规律,政府就要充分发挥好引导和扶持作用,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特别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再比如,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性规律,就要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既关注国内市场需求,又要拓宽眼界,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二是要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就是拥有自己的核心、关键性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这就要重视推动原创的技术创新,并积极推进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政府应促进产业园区和集群的形成。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重点抓好松北科技创新城建设,引进更多项目,促使高科技项目、新装备制造业项目在三至五年内建成投产;又要重点抓好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打造出“中国云谷”,以信息产业带动工业新城全面提档升级。同时,要把利民开发区建成医药产业园,把宾西开发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可持续成长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议后,全国各地大力鼓励其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来个省、市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政策措施。

《决定》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决定》中明确了各大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七大板块:1.节能环保产业;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 生物产业;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 新能源产业;6. 新材料产业;7. 新能源汽车产业。

综上所诉,笔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定义为所处行业属于上诉七大板块或者细分行业之一,其技术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技术发展规划;且企业的第一主营业务必须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50%以上。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最近四个季度,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为28.30%,并未体现出成长性方面的明显优势,营业收入增速更是落后于平均水平,概念化成为了新兴产业孵化期的主要特征;更有甚者,相关上市公司总市值一年时间减少8639.12亿元,缩水比例高达20.72%,风光无限的新兴产业概念股竟整体跑输大盘。由此看来,政策支持和资金关注并不是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其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间必须形成规模优势,地区间必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避免“孤军奋战”。

根据调查,与市场整体水平相比,战略性信心产业企业群体的企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尽管盈利能力突出,但与市场与其相比,其成长性优势暂不明显。而7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期盼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其快速发展,不计成本,不考虑其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造成有持续成长能力企业的数量很少。因此,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大中型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规模优势,地区间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尽快完成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研究开发核心技术,引进和培养先进人才。

正如国家产业面临转型一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正经历着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移的过程。与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金额高出20%左右,研发投入占比高出近一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创性技术的缺失,目前这些企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一流和领先水平的占比不到10%。因此,尽快完成其转移过程,努力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注重培养和引进先进人才是实现该类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3.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占据市场优势,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利益。

虽然同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业链中所处位置不同,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也大相径庭。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面临这这样的尴尬:身处于新兴产业,但所获得的利润还不如传统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缺失,徘徊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缺乏定价权;不少企业处于产业链非核心地位等是导致这些企业缺乏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4.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划拨外,还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败关键在核心技术的掌握,要把重点放在这方面。而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国家应该创造条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政策导向,资金划拨等,但是还应该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如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国内外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让社会资金过多地流向楼市,股市,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5.让上市公司和民营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互惠互补,增强其创新活力。

大企业是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石,以大企业为抓手能够较快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相对而言发展风险比较小,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大企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一般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已经定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冒险精神。在革命性新技术出现时,大企业的接受程度和速度往往不及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感觉更加灵敏,决策机制更加灵活,往往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6.在管理和组织方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这些年,我国新批了多个区域性创新主体功能区和实验区,同时有许多中央和地方组织的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这就需要把国家的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强大的合力,让国家创新计划落地,做实,同时也要避免地方盲目发展相互恶性竞争,产生不必要的内耗。我国现在的情况是该领域的大企业规模不够大,很多优势技术跟随,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往往只专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环节,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这就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中小企业力量整合集中起来,使之在产业链上发挥各自的优势,这就需要组织方式创新,如联盟方式.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机制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是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反映了企业各子系统( 要素) 之间、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协同作用的程度。笔者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独有的特征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把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分解为资源配置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等五种能力,在这五种核心能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该类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能力,该能力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反作用于企业现有的能力,通过组织规范学习形成新的可持续成长能力,这就形成了一个多环循环系统,如图1。

上一篇:多元化战略范文 下一篇:人才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