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逻辑范文

时间:2023-11-20 17:57:18

战略管理的逻辑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1

论文摘要:随着战略 管理 理论 的发展,学术界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观点。本文对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制定财务战略的 逻辑 起点、战略 财务管理 目标、财务战略的类型及其选择等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路径,进而完成财务战略理论研究的“本土化”阐释。

一、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

当战略管理理论风靡西方多年后,h.i.安索夫(1976)发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战略管理与财务资源管理之间并没有形成足够紧密的联系。美国的梅厄教授(1984)也指出,尽管财务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对战略规划却几乎无影响,财务理论必须加以扩展,以便协调财务和战略分析。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是公司财务的关键问题(j.f.weston,1992),并将财务管理定义为“有关创造财富的决策”(a.j.keown,1997),其决策功能包括“ 投资 决策 、 融资 决策和资产决策”(j.c.van home,1998),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些决策的制定是如何适应、支持公司战略与经营战略,或者说财务决策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决策相互动。这表明公司财务与战略管理两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第一次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来自一项实证 调查 (在这之后财务理论界还引发了一轮研究财务战略的高潮)。麦肯锡公司通过每年与全球范围内数百家大公司的合作,研究持续改进经营状况的战略,发现过去十年来,思想与活动都曾水火不相融的两大管 理学 分支——公司财务与公司战略,经剧烈冲突后融为一体。公司财务不再是财务专家的禁地,公司战略也不再是总经理的特区,战略与财务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和明显(汤姆·科普兰,1997)。尽管财务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不能说是全局性的,而是企业活动的一个职能领域,但某些内容对企业全局的长期发展确有重大影响,因此“财务战略应该是整个 企业战略 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滕维藻,199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公司财务与战略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已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有选择地应用于实践。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相互协调的动态反馈关系。即一方面企业战略居主导地位,对财务战略有 指导 作用;另一方面,财务战略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对企业战略起着制约和支持作用”(刘志远,1997)。明确了公司财务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辩证关系后,再看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应该说,“财务战略”的出现,远滞后于战略管理理论,即使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其财务管理或战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一般极少出现财务战略一词,通常只是用一定的篇幅论述在作财务决策时应考虑战略因素的影响,或在战略管理中应注意的财务问题(魏明海,2001)。如美国战略管理专家w·h·纽曼(1996)曾指出:在制定关于资本运用和来源的战略时,最需要关注的是现金流量。对“财务战略”一词没有明确的定义,更缺少系统的研究。由此可见,财务战略理论研究尚属“婴儿期”,人们对“财务战略”持有不同的认识也就不足为奇。西方学者哈利森和约翰(1998)认为:财务战略的本质旨在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卢斯·班德和凯斯·沃德(2003)认为:财务战略是企业通过采用最适当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有效管理这些所筹集资金的使用,包括企业所创盈利再投资或分配政策。近年来我 国学 者对财务战略的本质范畴也进行了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刘志远,1997);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出发点必须是站在企业全局的立场之上的(陆正飞,1999);“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动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魏明海,2001);科学地界定财务战略的本质,既要反映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又要揭示其‘财务’个性(陈兴述,2003)等。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战略 管理 角度,对 财务 战略本质范畴作了开拓性研究,但仍有商榷之处。资本结构和资金计划是 财务管理 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或目标;以适当的方式筹集并有效管理资金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注企业的资金流动,并非财务管理所独有;将财务战略界定为 指导 思想和原则,并未揭示其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只是财务战略实施的一种过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的本质是基于企业价值分析之上的一种竞争性财务。因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企业价值是财务战略管理的最高价值管理层次;竞争战略理论是财务战略思想的渊源;财务战略联盟是一种全新的组织;财务战略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其重点是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顾客创造价值,将企业发展置身于可持续盈利的竞争优势上。”

二、财务战略制定的 逻辑 起点及战略财务管理目标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2

一、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但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没有完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前提性假设,如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等基础之上,但这一基础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再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为前提,往往把许多战略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无关变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还有,由于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严谨的数量化”阶段,它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在战略管理中,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使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2.全局性

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3.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一般来说,财务战略有三种路径选择:扩张型、稳健型、防御收缩型。

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不是偶然的,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则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FLEXLINK上海有限公司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2003年成立分公司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相当的规模,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可以考虑通过内部扩张、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外部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企业发展战略促使FLEXLINK在中国的财务战略选择了扩张型的路径。在扩张型财务战略中,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是三大核心内容。

投资战略。FLEXLINK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质量是其在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是其高速成长的保障。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筹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加。销售增长的张力越大,资金饥渴就越严重。

FLEXLINK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其母公司是其资金的保障,通过母公司的注资可以解决其在高速成长中所面临的资金饥渴问题。但是,若为降低风险,企业也可以选择引进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一方面解决资金饥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更加了解中国当地的销售和金融市场,提高销售额和融资可能性。

收益分配战略。收益分配战略的制定必须以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为依据,必须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一方面企业要满足营销及产品质量发展的需要,全力支持企业的扩张型发展战略,在内部来部分满足企业高速发展中对资金的饥渴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权益资本的需要,积极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制定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益分配政策。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3

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但随着战略制定工作告一段落,战略实施工作也就慢慢淡出高层管理人员的视线,最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纵观目前国内企业战略执行与战略管理的现状,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更多还停留在战略规划环节,全面系统的环境审视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对于企业高层而言,多年的市场与行业经验使得他们并不缺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想法,很多企业老总对于自己的企业都有着十分明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但是他们却缺乏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有效落实的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个人魅力”的局限性:业务在转型,市场在扩张,员工人数在增加,而战略的决策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很多企业都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接下来都面临着内部如何有效推进和实施战略的问题。换言之,企业必须提升自身战略实施的能力,这一需要随着外部市场增长空间放缓和竞争环境的持续激烈显得越来越强烈。

二、企业战略实施的现实问题

(1)外部环境和业务机会使得战略目标自发实现,战略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难以体现,关注度不够

产值规模等财务目标是企业高层最为关注的,他们大都在下一个发展周期的战略规划中确定了自己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的财务目标。利润与销售收入等财务目标在年初的时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到了一个发展周期结束能不能实现只能是“靠天吃饭”了。但由于外部的良好环境带动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企业并不愁“吃不饱”。因此,从结果上看,往往之前制定的短期财务目标也都实现了,看似战略实施成功了。正因如此,外部市场机会的利好带来的战略目标的自发性实现,往往消解和淡化了企业决策者们对战略活动本身进行过程性监督控制以保障其实现的重要性的认知,并且,有效的战略执行本身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其在统领企业运营活动中所能实现的功能,在这种假象中不可避免地被掩盖和忽略了。

(2)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组织并不具备战略实施的组织软环境,高层战略意图难以实现

实际上,目前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单纯的“做战略”,而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是一个闭环式的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本质上体现的是“战略控制论”而非“战略形成论”(即便自发形成的战略并不一定不对,这涉及到对战略本身的理解)。因此,战略管理同样包含了以目标管理为轴心,基于计划、监督、反馈、纠偏、检验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战略实施等的相关细节则可交由下属完成。很多企业的高层苦于自己有前瞻性、有高度的战略思想和意图得不到中层以下人员的理解和认可,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这固然有战略宣贯和引导方面的问题,但组织内部管理管理机制与能力缺失的软肋,往往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因。

由于缺乏必要的过程性控制,最初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难以被观察和衡量,企业很难判断其是否运行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上,是否偏移甚至背离。没有战略管理这根主线牵引的战略制定就成了一叶“浮萍”,你无从判断它最终能否飘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圈”。

(3)战略规划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性,造成战略与日常运营工作脱节

战略规划内容本身面向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因果逻辑不够充分,公司总体、业务和职能三个层面的战略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有效的因果支撑连接关系有时是经不起推敲的,尤其是在职能战略与提升举措方面,在战略制定中往往倾向于“一窝蜂”,所有的问题和不足都要改、都要优化,但这其中有没有考虑到投入的战略实施的成本预算能否支撑的问题,有没有考虑是否所有的职能优化举措都对设定的目标起到正向作用,是否都起着同等程度的正向作用,如果不是的话,这些要素对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轻重缓急的程度又做何种区分。从职能线条到业务战略到总体战略,各个层面战略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和战略路线图往往是不够明确的,也很难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清晰的指南。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宁愿战略规划中的职能战略部分非常粗浅和模糊,这样一来,分解到职能管理部门的目标和行动(具体的工作事项)就不会太明确,职能管理部门的绩效压力很小,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难度不大的日常工作就可以了。导致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往往偏重于事务性的、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但真正支撑业务转型、业务调整的战略性的职能线条的改进提升工作却很少,导致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与发展战略的严重脱节。

(4)战略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体系不够细化,战略规划本身不具备可实施性

战略制定的可实施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目标确定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不够。相当多国有企业刻意定一个保守的求稳的目标,使得目标过于容易达成,起不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战略实施的有效与否也就无从谈起;而相反,过高的目标和期望又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因此,制定一个“够一够还是能够得到的”目标是关键的开始。二是战略制定的细化程度不够,尤其是没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计划体系,很多只有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没有做进一步的分解细化,也就不能为具体实施工作的推进和考核指标的提取做有效的铺垫和支撑。

三、企业战略实施活动的改进与提升

笔者在近年来企业战略探索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制定之后,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战略如何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地,并希望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程度的全面提升。部分企业已经开展并初见成效的战略管理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高层树立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凸显战略管理活动本身对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在外部市场空间的调整变化和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逐渐树立闭环式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认知。企业高层对自身在推动内部战略实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战略实施活动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协调和干预,而不是以“战略制定决策者”的姿态自居,对战略执行活动置之不顾。

(2)建立内部闭环的战略管理机制,将对既定战略的管理活动转化为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

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现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逐步具备战略管理的组织软环境和对既定战略的实际管理能力,包括必要的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与组织机制保障,确定的战略管理活动的运作流程,分解年度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的审核,对年度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结果反馈、偏差分析、纠偏对策等一系列的环节,才能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建立内部战略制定与决策、战略评估与反馈的常态性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自身对战略活动进行闭环式管理的能力。

这种机制具体体现为基本的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和一系列战略管理流程。战略管理的闭环过程包含了总体战略制定、以年度为周期的目标与计划分解、战略执行情况评估反馈、战略规划的滚动修订与调整等。这些流程建立了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完整程序,同时,鉴于很多管理活动都需要多个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完成,流程的细化也将各个职能部门和主体对某一项战略管理活动的不同职责分工加以了清晰地界定。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则对这一系列活动从制度条例上加以约束,以明确其严肃性。将战略管理办法和流程的严格执行作为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能够帮助企业逐步获得内在的管理战略能力,真正促成以战略为中心、为导向的组织模式的达成,并将其渗透固化为组织运行的一种内在机理!

同时,企业通过四个体系的完善来构建闭环式战略管理过程,即基于战略地图的目标体系、基于年度经营计划的计划体系、基于过程反馈纠偏的监控体系、基于战略计分卡的绩效体系。对整体发展目标向各个部门和不同的阶段进行分解,进而制定以年度经营计划为线索的详细计划体系,针对业务和各个职能线条的目标明确不同维度的行动计划,保持定期的对实施结果的过程性控制,最后通过部门和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牵引与激励,确保部门工作围绕公司战略展开,提升组织业绩,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3)运用更有效的战略制定框架和战略沟通语言,改善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性问题

常规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尽管其间存在一定隐含的逻辑关系,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隐性的、松散甚至是随意的;而战略地图则用一种具有强制性因果逻辑关系的框架来承载战略制定的内容,形成一种形象化的战略语言。

将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浓缩于企业发展规划框架中转化为公司层面的战略地图,从财务、业务、内部管理和学习成长角度构建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系,分解战略KPI,并反映各战略要素间的因果关联关系,以此来有效建立战略制定与内部运营之间的链接。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反映了各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南。借助战略地图的形式来体现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主题,并用因果关系连线来体现各个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形成具有清晰因果关系的战略路线图。

(4)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结束之后,开始着力于全面目标体系和行动计划体系的逐层分解和细化,让战略规划更具可实施性

将战略地图中的每一个战略主题都转化为具体的衡量指标与目标值,进而基于要实现的指标和目标值开发对应的行动方案,即为了完成某项战略目标,或提高某个指标的目标值所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应该对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起到正向因果作用。借助设定的战略计分卡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对战略地图中各项战略主题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评估,为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管理框架。

有些企业在运用战略计分卡来分解战略目标时会犯这样的错误,即按照“战略行动方案衡量指标”的逻辑顺序来分解,而正确的路径应该是“战略目标衡量指标目标值行动方案”。也就是说,战略规划应该用行动方案来帮助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而不是以行动方案本身为结果,不能将行动方案是否完成当成最终目标。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4

摘 要 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公司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公司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公司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可以及时恰当地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充分发挥财务战略管理的作用,指导公司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公司长期生存和发展做出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的规划和决策。本文通过论述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特征、本质、战略重点等,说明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财务战略 企业发展

一、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及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1.基本特征

(1)动态性。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公司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公司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公司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公司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公司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2)全局性。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公司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3)外向性。现代公司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公司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公司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4)长期性。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公司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公司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公司的持续竞争力。

2.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1)视角与层面不同。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公司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公司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2)逻辑起点差异。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公司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公司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3)职能范围不一样。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公司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与企业发展

1.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与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其目标应该与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一致。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呢?理论界一直有争论。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公司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公司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公司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公司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公司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公司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公司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学者们提出的诸多公司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追求长期盈利能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因而无论具体战略目标如何制定,追求长期盈利能力都应该是公司财务战略管理不变的总的目标方向。

2.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建立竞争优势

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当多个公司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公司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公司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公司战略实质上是公司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制定公司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还要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如上所述,公司战略的目标方向就是要追求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只有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才能够持续获得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也就是说具有竞争优势就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竞争优势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以,公司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变革以创造和维持公司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战略与公司战略是协调一致的,这说明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建立公司竞争优势,而且是管理、策划公司的资金全面围绕建立公司竞争优势这一中心来运营,完全为建立公司竞争优势服务。

3.公司财务战略管理重点――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其中,战略分析就是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是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司在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影响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形成一个概观,它是属于预测分析的范畴,是公司进行战略选择的基础,更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其分析的全面与否、深入透彻与否,预测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着公司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即影响着公司经营决策的方向。因此,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重点必然应该是公司的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动力分析两个方面,可统称为战略环境因子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是一个“知彼”的过程,重点是行业环境分析,即分析公司所在的行业环境以及公司打算进入的行业的环境。行业环境具体包括总体市场因素、行业竞争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除了行业环境因素外,公司还需分析那些不被公司和其所在行业所控制但同样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社会技术进步因素、政治法规因素、经济因素、金融因素等等。公司内部动力分析是一个“知己”的过程,重点是公司的资源分析和能力分析。资源和能力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动力,也可以称之为公司的内部环境。其中,资源分析主要是分析公司的生产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等。能力分析主要是分析公司的经营能力、投资能力、融资能力等。

总之可以看出,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分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支持和帮助实现企业发展总体目标的目的。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在当今外部市场剧烈变动的环境下,公司不得不考虑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而且要长久立足和生存发展,不能不从全局和长远角度考虑各种因素。所以才将战略的概念引入财务管理。当然,面对新环境新变化,财务战略自然区别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例如,传统财务管理注重对公司内部因素的支持和服务,而财务战略不仅注重内部,更注重外部因素的考虑;传统财务管理重点考虑的是公司有形的财务资源的管理,而财务战略不仅考虑有形的资源,同时也考虑无形的资源管理。虽然财务战略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有区别,但究其本质还是公司管理的一个方面,无非是为了更好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保国.论战略型财务管理.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5

[关键词]战略管理范式;动态竞争理论;竞争互动

[中图分类号] F27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1-0038-04

一、战略管理范式的]进

自Andrews、Chandler 以及Ansoff等人运用战略思维将企业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以来,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Andrews定义“战略”为企业所能做的(组织的优势与劣势)与在环境中能够做的(环境的机会与威胁)两者之间的适配程度;Porter则指出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企业如何达成并维持竞争优势。]化至今,战略管理领域出现了多样化的分析观点,其中包括了产业经济理论、认知理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学理论、市场导向、资源基础观点以及动态能力方法。尽管并不存在一个观点或方法可以完全解释所有企业的竞争优势,但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以及学者持续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企业维持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逻辑,并阐明战略管理范式的]进趋势。

Porter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强调“企业与环境的联系”以及在市场中拥有的具有吸引力的“定位”,更侧重于一种“由外而内”的观点,即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外部环境的“产品――市场分析”则是战略制定的基础,企业内部因素只是决策时附带考虑的因素;而这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尤其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产业发展环境下,藉由定位所产生的优势只能是暂时的。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战略的制定往往无法适应外部环境面的变动,也使战略侧重于企业外部定位的观点受到极大的限制。

Grant(1991)认为产业层面的战略分析忽略了企业战略与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之间的连接,认为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产或能力,才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1]。Wernerfelt(1984)则正式提出了“资源基础观点”,认为企业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2]。

资源基础理论将企业的战略管理建立在“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认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是拥有独特、价值性、稀缺性和非流动的资源;异质性资源难以在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也难以用其他资源替代,因此,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性资产特性的企业资源)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是企业盈利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企业是实体资源与无形资产及能力的集合,没有两家企业拥有相同的经验、取得相同的资产与技术或是建立了相似的组织文化,其中,“资源”是由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可得要素,而“能力”则是企业部署资源的能量。在资源基础观点的思维逻辑下,企业所拥有的专属资产与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的战略管理便是如何比竞争者更有效地选择、累积符合战略取向的能力与资源。与Porter竞争优势理论所采取的“由外而内”分析方法相比较,资源基础观点则遵循了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但其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关注仍无法充分解释企业在快速与无法预测的环境变动下的竞争动态。在快速变化以及复杂性的市场环境中,资源基础观点所强调的长期竞争优势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忽略了“时机”的策略性意义。此外,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则指出。资源基础观点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而言仍是模糊的,其并没有清楚地阐述究竟何种机制、何种资源能达成持续性的竞争优势[3]。这与资源基础观点忽略过程动态性的研究取向分不开的,因而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转向了动态能力观点。

根据Teece et al.(1997)的定义,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及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来满足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4]。这将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置于能力的过程动态性基础之上,即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应不断更新自身的能力以配合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能力观点延续了资源基础观点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关注,同样遵循了“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但与资源基础观点所不同的,动态能力强调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外部环境的配适度,并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指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发展,其最终更超越了“由内而外”的思维逻辑,而将“内外之间的互动”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切入点。从战略管理理论范式的]化来看,动态能力观点则将竞争优势理论侧重的“由外及内”与资源基础观点强调的“由内而外”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将外部环境的变动趋势与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的]进过程连接在一起,从而为激烈变动的环境下企业的战略适应性以及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模式。

基于对“程序”、“位置”与“路径”层面互动的阐述,动态能力观点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进行考察,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策略行为与竞争优势的动态]化轨迹,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快速变动的环境中,更好地把握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从动态能力观点来看,战略体现为内部环境与外部资源的互动过程,体现为短期的策略行为与长期的战略行为之间的互动,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适应动态竞争格局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思维模式。

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竞争理论

从战略管理范式的]进过程来看,上述范式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竞争优势理论侧重于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指明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程序”的分析);资源基础理论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分析,阐述企业能够获取何种竞争优势(类似于对“位置”的分析);而动态能力观点则强调动态基础上产业]化与企业能力培育之间的互动(引入动态的“路径”概念),探讨企业如何在激烈变动的外部环境中增强能力的适应性(强调“程序”、“位置”与“路径”间的互动),并在战略的不断调整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根据这一]化逻辑,当我们考虑到产业并非企业的简单组合(产业的]化是由一系列的企业竞争行为引发的)时,企业间的竞争互动必然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方向,而这也正是动态竞争理论所倡导的研究取向。

动态竞争理论延续了动态能力观点“战略是动态的”的论断,认为企业所采取的竞争行为会引起其他参与竞争的企业一系列的回应行为,企业竞争互动的过程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型构出产业]化的轨迹。因此,动态竞争理论将战略研究的重点转向企业间的竞争互动行为分析,主张从竞争行为的视角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其认为战略是一系列竞争行为的集合,这些行为包括并购、进入新市场、新行业、合作联盟、降低价格、提高价格、推出新产品等;而企业要有效发挥战略的整体效率,则必须将其转化为大量优质的竞争行动并且有效地加以执行。在激烈变动的竞争(或称作“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竞争行为的适应性与连续性对其整体的战略管理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动态竞争理论强调企业的战略管理往往面临着一个动态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种动态竞争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动态竞争是以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为表征的,其中每一个竞争对手都不断地建立竞争优势,并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②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构成了动态竞争的重要特征,竞争互动则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决定因素;③任何企业的先动战略优势往往只是暂时的,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消减;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可以长期保持的;④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对时机的选择,更主要的是预测竞争对手反应和改变需求或者竞争规则的能力。

在动态竞争的环境下,动态竞争理论基于竞争互动的视角将战略管理细分为一系列策略行为的连续组合,因而表现出与传统战略理论相区别的两大特征:一是注重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二是强调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互动的动态特征。

(1)对竞争行为的关注。竞争行为是企业为了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而实施的企业行为。从先行进入者的角度来看,其往往能够获得与客户或(与)供应商的合约捆绑、专利与牌照、学习曲线、品牌领先等先发优势,而对跟随者而言,其将更多地从模仿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后发优势。针对跟随者的模仿竞争行为基础上的反击,先行进入者必须持续地发展其优势,并采取一系列的竞争行为进行“卡位”:提高竞争对手进入的障碍、不断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追随者)模仿与(先行进入者)阻碍模仿的动态过程之中,竞争行为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

(2)强调竞争行为的互动性。企业间竞争战略的互动性不仅仅体现于追随者与先行进入者之间竞争行为的对应性,同时也表现为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战略合作行为。一方面,“竞争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企业竞争行动的结果依赖于另一个企业的反应。”因此,基于动态竞争的战略管理就是要研究企业竞争行动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即“进攻”与“回应”;而这种进攻与回应的连续对应性则反映了企业竞争行为的互动性,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其他相关企业(特别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并且适时根据其他企业的竞争行为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另一方面,产业的]化与企业的发展均存在着阶段性或周期性的特征。结合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以及Greiner, L.E.(1998)关于企业]化过程中危机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企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化存在着阶段上的高度一致性,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根据产业的]化与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而作出适应性的竞争行为[5];而在动态的竞争互动过程中,通过合作推动产业的成长以及市场的拓展与深化同样构成了企业重要的策略性行为,尤其是在产业成长阶段或存在产业发展危机的时期,企业间的合作能够极大地推动或拓宽产业发展的空间,从而为企业通过盈利模式的重建实现快速成长、摆脱危机奠定增量基础。

三、动态竞争环境下的战略特征及其框架

在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1996)看来,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博弈过程,企业间的竞争互动是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过程[6]。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为企业战略管理注入新的思维;利用博弈理论与方法来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则强调了战略制定的互动性和系统性,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1.战略的互动性

动态竞争理论通过竞争行为进攻与回应的博弈分析突出了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互动性;准确预测、把握竞争对手的策略性行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预测竞争对手的策略性行为,一是要辨识竞争信号(如竞争对手进行的市场测试、改变市场策略或进行某些特别行为等)来判断竞争对手未来发展的战略轨迹;二是根据Porter的五力分析框架,了解竞争者以往的行为,把握其根据优劣势可能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并判断潜在竞争者的可能战略取向,从而确定竞争者的潜在竞争行为;三是对产业]化与市场区隔特征进行分析,确认产业与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潜在机会,藉以预测竞争者可以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及其潜在优势;四是通过分析影响客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行为的社会、文化、政策、法律和科技的力量和趋势,以确认环境变化可能给竞争对手带来的机会及其相应的策略性行为。只有辨识了竞争对手可能实施的策略性行为,洞悉其可能进入某一特定市场领域的意图,企业才能相应地采取对应性的策略,在对手竞争行为未达到实际策略效果之前,化解或避免其竞争行为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2.战略的层次性

王永贵(2003)指出,在当前的超强竞争时代,企业之间的对抗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在任一时刻企业之间的竞争都是层次展开的。王永贵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由内而外的四个层次,即基于战略逻辑与企业远景的竞争优势、基于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竞争优势以及基于产品与市场细分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活动是在这四个层次上同时展开的,每一层次的竞争优势及其相对应的战略行为都有其独特的内容,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的联系性[7]。因此,为了对企业在每个层次的进攻或回应的策略性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必须分别在这四个层次上同时构造出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各个层次上的竞争优势的发挥都要通过产品―市场层次竞争行为的有效性加以衡量,企业则必须持续不断地把深层次的竞争优势逐层向外推进,使之并转化成相邻外部层次的竞争优势,并为该层次的竞争行为提供支撑。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是每一个层次竞争优势的综合。这也意味着在制定战略时,企业需要在每一个层次上作出一组战略(或策略)选择,而战略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内容则体现在这些选择之中。

3.战略的合作性

企业基于合作的战略管理取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的企业与相关客户、供应商间的合作关系;二是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基于竞争的战略合作。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1996)的合作竞争理论阐述了战略管理的逻辑思维:绘制价值链确定所有博弈参与者的竞争合作关系实施PARTS战略来改变博弈分析和比较各种博弈结果确定合作竞争战略扩大发展机会、实现共赢[6]。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是不断创造让客户满足的产品与服务,与客户(以及供应商)保持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企业基于创新的战略管理实践;而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往往面临着同样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远景,产业的成长构成了企业与竞争者共同的市场拓展与机会创造基础,这也意味着企业与竞争者之间不仅需要面对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势(即静态的产业发展空间),通过竞争获取各自在产业或市场上的位置,而且也需要面对共同的产业]化或变革趋势(即动态的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合作推动产业的成长,扩大彼此之间共同的市场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快速成长基础上的战略双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竞争理论的战略管理思维不仅整合了企业基于价值链基础的互动合作,而且在产业成长的基础上拓宽了企业基于合作的竞争战略范畴;这种基于非零和博弈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之间的互动,既是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也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4.战略的柔性

王迎军、王永贵(2000)将战略柔性视作动态竞争环境下营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维度[8]。战略柔性是组织为了达到控制自己命运的目标而与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互动,从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进行调整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动态竞争环境下,竞争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企业整体战略能够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而企业中诸如战略逻辑、战略意图(企业远景)、管理过程等要素却往往存在着惯例的路径依赖,其变化通常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再加上战略逻辑(或远景目标)与战略路径之间存在着的因果模糊性将极大地制约着企业战略的环境适应性调整速度及其进攻―回应能力。因此,增强战略的柔性将成为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保持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灵活、更有效地应付动态竞争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组织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组织的迷失程度。根据王迎军、王永贵(2000)的分析,战略柔性取决于构成企业各系统要素的资源柔性以及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源时的协调柔性。①资源柔性,即构成企业系统的所有相关资产存量和流量保持一定的柔性,其包括资产的有效使用范围、资产移作它用所需的时间和发生的成本。保持资源的柔性有助于克服动态反应时间的系统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战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导致因果模糊性的局限性。②协调柔性,即企业系统中的管理者及其他人员通过重新确定资源的分配方向、重新构造和重新配置资源等途径,对把柔性资源应用到各种新的战略用途的活动进行协调的能力[8]。由于企业各系统要素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系统要素能实现的柔性依赖于其它要素所能实现的柔性,因此协调柔性对于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柔性资源的有效应用显得至关重要[9][10]。

因此,从竞争互动的观点来看,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战略逻辑(远景目标)基础上的战略行为,而且也取决于一系列进攻与回应的策略行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互动构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维持与提高动态竞争能力的基本战略取向(见图1)。

图1、动态环境下的战略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7(4):375-387.

[2]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3]Eisenhardt, K. and J. Martin. Dynamic Capability: 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105-1121.

[4]Teece, D. J., G. Pisano and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509-533.

[5]Greiner, L.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 (3): 55-67.

[6]Adam M. Brandenburger and Barry J. Nalebuff. Co-opetition[M]. New York: Doubleday ,1996.

[7]王永贵.战略柔性与企业高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8]王迎军,王永贵.动态环境下营造竞争优势的关键维度――基于 资源的“战略柔性”透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7): 2-12;(8):23-25.

[9]秦 剑,王迎军.动态竞争:综述、概念框架与研究建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38-39.

[10]于畅海,张岩,王迎军.超越竞争还是超强竞争[J].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2008,(6):148-151.

An Analysis on the Patter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under Dynamic Competition

Chen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213022, China)

Abstract:Dynamic Competitive Theory has focused the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 action-reaction among enterpris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behavior characters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s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 interactivity, hierarchy, collaboration and flexibility, which offer a new strategic thinking frame for maintain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under the dynamic system.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6

1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思路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最主要、最直接的3个理论来源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因此,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的构建应主要考虑这3个理论的特点,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精髓在于用战略管理的观点来看待政府的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活动。对外将其他组织和社会公众看成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对象,对内通过协调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简言之,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强调的是一种对外和对内的合作和协调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服务价值最大化的思想。

传统的管理会计建立在传统的管理思想基础之上,将政府各个业务活动人为地割裂开,而且很少考虑政府外部的影响因素,导致传统的政府管理会计缺乏整体、长期和协调的观念,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工作的绩效。而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建立在新公共管理、受托责任理论和战略管理的基础上,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应该吸收这3个理论的合理内核,这一吸收过程应该体现在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所有方面。具体而言,在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下应体现以下一些观念:

(1)新公共管理的观念。早期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传统的行政式官僚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关注内部、短视行为、官僚作风等不足,越来越不适应政府管理的需要。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推进了全球的政府管理改革,它强调结果导向和“3e”、重视学习工商管理技术和市场化。

(2)受托责任的观念。由于公共资源支出规模扩大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以及政府管理变革运动引发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促使受托责任理论从受托财务责任过渡到受托管理责任。在受托财务责任阶段,委托方更为关注受托资产的安全性,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是否遵守立法程序。政府财务会计就是为了满足此要求,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政府财务会计报告。而受托管理责任要求管理和应用公共资源的受托方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各级委托方不仅要求公共资源得到妥善保管,符合各项法规,而且要求了解政府组织、项目和服务经济、高效地实现在其批准时所制定的目标。政府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转向评价和改进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战略管理的观念。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对战略的要求很低,审视的、前瞻性的计划根本未被落实或以极其有限的方式加以落实。实际上,各种战略都可以被看成是战略性的。公务员是行政性的,是执行那些独立制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定战略并对其负责、提供战略洞察力的政府官员的命令。行政没有战略意义,没有优化资源去达到目的的概念,丧失了对外界热点的关注而盲目地执行命令。传统模式丧失了长期观点,只关注具体的过程,通常忘记了政府更大的目标和整体目标。新公共管理的出现,以及政府比以往更关注长期战略,能一定程度克服传统模式的不足。战略思维通过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加以考察;它旨在描述清晰的目标和目的;它试图脱离常规的管理任务,而以系统的方式审视组织变化前景的长期情况。战略侧重于一种根本性的观点,即给组织以正确的定位,以面对未来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

2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整体构架

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逻辑性、明晰性和一致性等特点,各个组成部分应该紧密围绕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线进行阐述,以最终达到这一理论的目标并指导实践。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指人们将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各种理论及其理论基础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用于指导会计实践的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理论系统,是由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原则、方法、程序等构成的有机知识体系。它可以用来解释、预测、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是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效益和效果为目标,为政府经济与管理活动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提供会计信息服务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这一定义指出了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质,对这一定义的系统诠释,需要搭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构架并详细阐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笔者认为,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包括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方法体系等几个部分。该理论框架是由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出发所形成的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框架,该框架始于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终于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基本概念,包括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假设、信息质量特征、原则、对象等几部分。

2.1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目标是组织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政府管理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而期望达到的境界或结果。政府管理会计目标是整个政府管理会计系统的逻辑起点,决定了管理会计技术的选择,指引着政府管理会计系统的供需输入、运作和输出的方向,也是制定管理会计规范的重要依据和事后对政府管理会计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故政府管理会计目标对政府管理会计系统极为重要。政府管理会计,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政府管理会计的定位可从提供和利用管理会计信息两个方面考虑,这是确定管理会计目标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环境、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管理会计应有助于政府履行公众受托责任以及帮助使用者评价此受托责任;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当年的运营成果;有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到期履行还债义务的能力。

2.2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假设

与传统会计假设相比,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在以下一些方面有所创新。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对会计管理活动中计量、控制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的界定。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从政府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发,寻求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必须从政府内部和外部环境入手。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主体具有灵活性,既可以是一级政府,也可以是各政府部门。有人认为,政府战略管理会计要提供宏观经济情况和整个市场的信息,会计主体已经不复存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些只是会计主体形式的改变,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不复存在。

(2)计量单位假设。作为一种主要服务于政府决策的管理活动,政府战略管理会计将一切有利于决策的信息纳入会计核算和分析体系,其中包括不能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的信息,如公众满意度等。这些非财务性因素不能用财务数据来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尤其在政府这种非营利导向的环境中,很多服务本身就难以衡量,但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非财务性因素。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政府范围内的、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的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包含大型数据库,并具备强大的数据分类与整理功能,从而使货币化信息和非货币化信息可以并存。

(3)会计分期假设。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实时评价,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服务提供的过程,并对细分的各项活动做出判断。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生命力在于为决策制定提供实时信息,会计信息的呈报模式已从传统的年报、季报和月报转化为实时呈报,从这一角度说,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分期问题。

2.3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存在一个悖论,即不能同时获得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生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维的,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只能取其一,而历史成本强调可靠性,公允价值强调相关性。人们对公允价值的不信任致使会计信息严重不相关,财务报告正在加速丧失其作用。而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政府战略管理会计通过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将彻底消除这一悖论,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实现统一。这种多维计量方式将产生多维的会计信息,综合地反映政府服务提供的情况。

2.4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原则

从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假设可以推出其原则,用以指导政府战略管理会计运行机制的设定和实施。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表达了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及其产生的信息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才符合人们对它的要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重要性原则。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对战略管理决策将构成重要的影响。通常确定重要性的标准,抑或是能定量的数据(视金额大小),抑或是信息本身是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可理解性原则。这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对政府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理解,能弄清其所要表达的含义,以便正确使用。

(3)及时性原则。信息是有时效的,为了有效、及时地把握机遇,战略管理会计必须及时地提供和利用这些信息。因为政府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提供服务是政府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4)适应性原则。这是指战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所使用的有关确认、计量的方法要适应战略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的要求。

2.5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对象不局限于资金运动,而是以由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组成的集合体为载体的价值增值活动,将管理对象由一维变为多维,从而拓展了会计管理的范围,增加了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否顺畅流动,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对它们的流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和控制是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之一。

2.6 政府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7

随这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集团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来讲,财务战略管理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财务战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有利于我国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管理

一、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战略

1.财务管理战略

财务战略,是指在分析理财大环境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公司的竞争战略,谋求企业资金有效流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各项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整体战略,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财务战略管理是为了增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运用多种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对企业运行中的财务战略进行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

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主要关注资金流动,可以及时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从而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2.财务战略管理的特点

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具有动态性、全局性、外向性、长期性等特点。动态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的连续性、循环性、适时性、权变性等特征。全局性,则侧重与企业战略管理涉及广泛,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质量、信息等方面。外向性,主要是指财务战略管理可解决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长期性,以战略为指导,树立战略意识,明确理财目标,以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财务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存在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视角与层面不同、逻辑起点差异、职能范围不一样等方面。财务战略管理着眼于未来,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职能范围广泛,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

1.内容分析

现代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财务管理的对象往往都是筹资、投资与分配。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主要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财务分配战略。

(1)筹资战略。该战略是企业集团组建之初和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重点,组要包含总量、资本结构、筹资方式、筹资原则等内容。

(2)投资战略。该战略是将关于投资方向、投资组合、决策标准、资本预算以及并购等方面的方略进行组合,是企业发展至中期乃至成熟期的战略重点。

(3)财务分配战略。关于公司财务分配的政策类型和理论多种多样,总体的财务分配战略应该从支持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实现目标,分配战略是站在企业集团的高度,对股东、子公司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的关键点。

2.类型分析

根据每种财务战略在财务结构、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特色,可以将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分为三种模式。

(1)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此种战略是以实现基于资产的迅速扩张而实施的财务战略。伴随而来的往往还有资产收益率表现出较低的水平。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是这个战略阶段的企业的主要特征。

(2)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以实现企业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平稳扩张为主要目的。这个阶段企业的利润将会迅速积累,企业发展呈现适度负债+中收益+适度分配的特征。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主要目标是预防出现财务危机,求得企业生存的新发展。在企业受到外部大环境的威胁时才会采取此种战略,企业内部呈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多分配的特征。

二、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管理情况来看,在企业集团战略管理活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意识淡薄,缺乏战略管理思想

从目前企业的从业人员来看,财务战略管理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在战略管理思想上,往往缺乏独立性,依附性强,而企业总体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和管理思想都比较落后,这使得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缺乏高效的监督,企业难以形成长期的竞争力。

(二)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责任制度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企业内部,领导专权现象普遍,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企业管理漏洞百出,财务战略管理更不能得到良好执行,造成企业财务的混乱,给企业效益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要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战略意识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思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定期的学习、调研,通过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素质,来形成企业独立的战略意识、发展意识。督促企业财务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定期研判当下的经济形势,分析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从而逐步形成企业战略管理的工作常态,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二)要逐步建立财务战略发展绩效考核机制

现代企业的发展多是以价值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企业对于自身员工的发展也要逐步建立价值考核机制。以业绩指标作为主要衡量依据,要包含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非财务的业绩衡量指标,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对企业员工实行奖罚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在员工内部形成你干完,我超你的良好氛围,从而从内部促进企业发展。

四、总结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应该日益受到重视,将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和战略定位起到重要作用。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恰当的财务战略类型,在不同阶段,及时调整定位,动态的、有效的实施财务战略管理,进而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对企业的投资进行科学规划,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萍,潘晓梅.《企业财务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孙捷.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8)

[3]黄伟亚.价值增值视角下企业集团财务战略运行探析[U].财会通讯(综合),2010,(1)

[4]王要武,孙成双.建设项目风险分析专家系统框架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报,2002

[5]谢玲.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6]颜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能力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06:268270

作者简介:

战略管理的逻辑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have not adapt to the ever-chang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practice development needs, only strengthen financial strategy management, can promote financial management level of overall ascension, and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Key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strategy manage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企业的财务管理无论是从其目标, 还是内容, 以及它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 无疑应该是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 以后, 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内容变得更加复杂, 加上企业实施外部扩张战略促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将更为突出。传统财务管理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财务管理实践发展需要, 只有加强财务战略管理, 才能推动财务管理层次的全面提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作用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这个实体的存在为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财活动。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总目标——生存、发展和获利。财务管理首先要满足这一总目标带来的基本要求, 及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 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并保证资金的合理和有效利用。而要对上述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表达, 就需要确定一个综合的财务目标, 但是不同环境中的企业, 其财务管理目标会有很大的差异。企业所处的文化背景、政治法律环境、生产力水平和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变动都会引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动。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 流行的说法有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我认为不管财务管理目标是哪一种的说法, 对于我们讨论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并无多大关系, 因为不管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归根到底财务管理就是要求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地投放和使用资金的管理, 企业的成功以至于生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点, 仅从这我们已可以看出它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管理活动是联结其它管理活动的纽带, 它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发生直接的联系, 因此财务管理应该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 具体而言它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日常财务管理。筹资是指筹集资金, 筹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确定筹资的对象、时机、数量以及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如何安排长期和短期筹资的相对比重等; 投资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短期投资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 包括做好生产经营性项目投资管理和对外金融投资管理; 日常财务管理是以现金、应收应付款、存货等营运资金为主的管理。这是财务管理的传统内容, 现在随着我国加入WTO 以后财务管理的内容已拓展到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甚至知识资本( 技术、人才、信息等) 管理等方面。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来看, 毫无疑问的是财务工作在任何一个企业中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由于财务管理是针对资金的管理, 资金在企业又是流转的, 它会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企业中, 这必然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管理。不管是日常运营和管理, 还是资本运作、公司上市、企业并购等重要项目的实施, 都离不开财务部门的支持。因此应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上, 予以高度重视。

(三)财务管理的作用: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中的一种日常管理, 主要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提供决策依据, 财务部门要收集经营信息, 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总监的分析, 提供给决策者作为高层拿主意的重要依据。二是控制子公司, 现代企业很多都是大型的集团公司, 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和现金流两方面对子公司进行控制。而且集团对子公司进行具体管理, 财务报表是最重要的, 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三是进行税务管理,如果财务部门不擅长税务管理的话, 可能会向税务部门支付相当多的税金。四是控制现金流, 财务部门应当对风险投资、现金管理以及银行利率等非常熟悉、随时掌握, 知道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现金, 让公司的资金在每个时段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二、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 年,一般为5 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试论财务战略管理理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上一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范文 下一篇:人文教育的概念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