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8 17:12:47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1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C11XK009);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0ZR0056)

作者简介:邓金堂(1963-),男,四川乐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创新;李进兵(1973-),男,湖北仙桃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

摘要:运用内生增长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问题。在系统文献述评基础上,界定基础概念和方法,讨论了产业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增长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最后剖析了高铁装备制造业内生增长案例。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内生增长道路是可能的。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20-06

1 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目前,因政绩动机驱动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生增长特征尤其明显,并呈现“浮躁症”和比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1,2]。这种外生性增长不能改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更加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应当系统研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基础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国科学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因此研究此问题十分必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并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即:(1)从新兴产业与战略产业关系角度、技术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特点[3~5]。(2)多角度全面阐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原因与形成机制[6~9]。(3)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与政策问题的研究[10~12]。(4)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研究十分活跃[13~16]。

上述研究为本文贡献了如下基础知识:(1)理清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特征;(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上述研究文献亦表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问题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的贡献在于:把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框架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理和特征,并运用所获理论成果研究了高铁产业内生增长机制。

2 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模型

21 基本概念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新兴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引致的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支柱性和带动性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具有全新社会形态、全新经济形态、全新技术形态、全新组织形态的产业群或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层基本内涵。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新兴技术产业,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的战略性产业。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其知识特征是其本质特征;作为战略性产业,其全局性、带动性、长远性是其产业特征。归纳起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可界定为拥有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企业的产业部门。

“内生”与“外生”的术语来自经济学数理模型。在经济增长计量模型中,变量可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一般认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主要是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以及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等,而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一般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可由外生变量变化引致改变的变量[17~18]。 值得注意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需求、制度和产业体系是应当受到更多关注的内生变量[19]。

产业是一个系统,由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构成。产业内生要素是指需求、知识和制度等因素;产业外生要素是指资源、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由产业外生投入要素引致的产业增长称为产业外生增长;由产业内生变量引致的产业增长称为产业内生增长。产业内生增长的特征是:在一个创新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生产新产品和创建新工艺[20]。产业增长是一个外生增长还是内生增长呢?这取决于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度。现代产业增长总体上是内生增长。

2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古典经济增长分析方法都注重资本、劳动和土地这些投入要素及其分析,而新经济增长分析方法比较注重需求、知识和制度这些内生变量及其关系的分析。本文试图把内生增长分析方法引入到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机制的分析中。

内生增长研究方法通常有制度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研究对象。由于产业内生增长是一个包括需求、制度、知识等因素的复杂系统,因此用制度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是合适的。除此之外,案例分析方法也是必要的。案例分析方法是检验和验证理论分析的重要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剖析典型案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机理。

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业案例符合本文题项要求。

23 产业内生增长概念模型

需求、知识、制度既是构成产业内生增长系统的因子或要素,又是产业内生增长系统的子系统。需求增长提供了创新机遇,企业家发现了这种新机遇,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这就增加了新产业技术知识。基础研究发现了新知识、应用研究发明了新技术、工程师应用了新技术和开发了新产品,新兴产业技术知识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了新需求。制度内生增长提供了技术增长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需求强烈与否,制度创新快慢与否,应看现有制度对知识增长的适应性。如果制度适应性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阻碍知识增长的情形越来越突出,制度创新就越来越迫切。知识生产率或技术创新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最终力量。新需求体现了人的经济价值,因而新需求要求制度创新和新制度因素增长。成功制度创新或新制度因素的增长更能满足新需求增长的要求,激励发现新需求。 可见,产业内生增长机制就是需求、知识和制度等产业内生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增长机制。如图1所示。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理

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的增长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性增长体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新兴产业知识、新兴产业制度这些内生变量的增长。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性增长是水到渠成,顺时而生。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增长首先表现为需求增长,然后是制度的增长,最后是知识的增长。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中,三个内生变量的关系是:需求变量是最终导向和市场激励变量,制度变量或者起保障、促进作用或者起阻碍、抑制作用,知识变量是实体变量并起决定作用。需求增长引起新知识的广泛获取和创造,新知识大规模扩散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制度增长引致知识创造,知识创造内在要求制度创新;新需求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机遇,促进新制度因子的累积,制度的增长保障了新需求的实现。后发大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如图2所示。

(1)需求系统内在地牵引后发大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复杂技术产业的需求应当包括国家战略需求、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国内市场一般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具有复杂技术产业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亦应具有这些需求内容。首先,我国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考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了国家战略需求,这种国家战略需求是公共需求的一部分,不同于刺激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考虑的普通公共需求。其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创新型企业集团获得竞争新优势和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需求。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观察到,在全球化时代,企业要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选择产业创新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高度概括了发达国家大企业迎接跨国竞争的新趋势。在中国,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集团不仅承担着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的任务,而且面临着跨国竞争挑战,因而创新型企业集团就有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需求。再次,国家战略性需求即政府新产品采购启动创新型企业集团战略需求和新兴科技企业的成长需求,诱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链的初步形成。我国的新兴产业政策激活新产品消费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消费品市场初步形成。比如,巴西新能源汽车产品市场形成得益于巴西的国家战略性新需求和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最后,发达国家消费市场需求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规模加速扩张。创新型企业集团受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积极参与跨国竞争,做大新兴产业规模。新兴科技企业通过嵌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捕获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遇,成为发达国家消费市场供应商,如中国英利集团公司等。发达国家基于全球竞争战略考量,主动与我国创新型企业集团、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迅速构建其全球新兴产业价值链,这使得我国的企业有了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市场的路径。在实践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体系呈现不均衡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国家战略性需求十分强烈和国际市场需求规模大,而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需求滞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需求链发展慢,因而最终消费品的国内需求规模扩张较慢。

(2)知识内生增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的知识。这种知识体系通常由产业经济知识、产业科技知识、产业管理知识及其相互交叉而成的知识。其中,新兴产业经济知识是指新兴科技知识的经济价值及追求这种经济价值而形成新兴产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知识。新兴产业科技知识是指新兴产业的科学基础研究知识、技术应用研究知识和技术开发试验的知识。新兴产业管理知识是指新兴产业管理经验知识、管理体制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等。新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证明,知识是在“干”和“用”中学到的,“干中学”和“用中学”是知识内生增长机制。组织学习理论给我们的结论是,学习型组织通过“干中学”和“用中学”机制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获取和累积新兴产业知识、新技术知识和新管理知识。国内外一切成功的新兴科技企业的经验表明,新兴产业经济知识、新兴产业科技知识和新兴产业管理知识都是在科学研究、科技创业和科学管理中不断探索形成的。这些新兴产业经济知识、新兴产业科技知识和新兴产业管理知识发韧于先行企业,扩展于追随企业,溢出于关联企业,形成于新兴产业知识链。美国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就得益于这种半导体产业知识链基础。在新兴产业知识链上,新兴产业经济知识是由企业家率先践行的,而后由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提炼而成理论,最后在新兴产业界扩散传播的,企业的“行”、大学的“学”相互作用,形成了新兴产业经济知识累积的螺旋链。新兴产业科技知识或许是起于发明家、工程师的工程试验,或许是起于科学研究。当代新兴科技知识总体上来源于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知识。大学的科学研究率先发现科学真知,研究机构的技术实验发明了新技术,企业工程试验应用了新技术,这三者的相互学习形成了新兴产业科技知识累积的螺旋链。新兴产业管理知识总是源于新兴企业管理实践或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管理专家总结概括而形成管理理论,而后扩散于学习追赶型企业,政策制定者积极参与到管理实践中不断丰富产业规制的管理知识。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和管理学家相互互动,形成了产业管理知识累积的螺旋链。新兴产业经济知识链、新兴产业科技知识链和新兴产业管理知识链循环往复,形成了新兴产业知识链。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得益于这种系统完整的新兴产业知识内生增长。

新兴产业知识链仍然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遵循新兴产业知识链规律。同发达国家比,我国的新兴产业知识链呈现局部性、不完整性、非系统性特点。所谓局部性是指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的某一个或几个产业环节、某一个产业方面或几个方面有了新兴产业知识链。比如,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知识链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制造业知识链,而发达国家太阳能光伏产业知识链却是以研发为基础、掌控核心科技的产业科技知识链和产业管理知识链。所谓不完整性是指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主要表现为产业经济知识链和产业管理知识链,而产业科技知识链或弱或没有。即使在产业科技知识链中也突出表现为产品制造技术链,而缺乏科学基础知识链和核心技术知识链。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知识链就是一个缺少核心技术的知识链。所谓非系统性是指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表现为零星的、相互联系弱的孤立的知识。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知识链在制造业中表现为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电池制造技术知识,这些电池制造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电池产业制造知识链。我国的知识累积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知识链、新兴产业科技知识链和新兴产业管理知识链由局部性、不完整性和非系统性向全局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演进过程。在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开放与合作可能加速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的累积速度,缩短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累积时间与进程,节约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的累积成本,降低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链的累积风险。

(3)制度内生增长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新制度因素包括产业组织制度、企业治理制度和企业管理体系。产业组织制度指企业规模、垄断与竞争、企业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制度安排。企业治理制度指企业所有权人、经营者及其员工之委托关系的制度安排或者是企业资本所有者、技术所有者、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合约安排。企业管理体系指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履行管理职能的组织体制。产业周期理论指出,产业发展有阶段性。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组织制度、企业治理制度和企业管理体系都各有其特点。新兴产业就是产业生命周期阶段中兴起阶段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阶段,产业组织制度的特点是新兴小企业众多,产业垄断性表现为知识专利垄断性,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企业行为充满不确定性。企业治理制度的特点是所有权人、经营者和员工之委托关系是明晰的,企业治理结构简洁有效,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易于管控。企业管理体系明显不健全,职能分工粗糙。在产业兴起阶段,产业组织制度、企业治理制度和企业管理体系都有非常明显的新制度因素增长特征。比如,美国半导体产业兴起阶段,有限合伙制、股权激励制度、创业企业制度、风险投资制度、小企业管理制度等都是企业治理制度的新因素。在当代,新兴产业组织制度呈现模块化产业制度、服务外包制度、供应链安排、产业联盟制度、创新联盟制度、产业集群等新的制度形态。企业管理体系呈扁平化特征。这些新制度内生增长直接推动了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亦应当遵循制度内生增长规律。在我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应的新制度因素增长缓慢。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国家发展新兴产业都有路径依赖,面临路径锁定,表现为制度刚性。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产业保护、市场分割、政治激励和短期激励等制度安排。例如,我国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主要依靠国有大企业、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企业家变政治家的政治激励和物质奖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败皆由于新制度因素增长。比如,我国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型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制度,但科技型小企业发展却受到政绩工程极大制约,这在我国西部地区表现尤其明显。我国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小企业制度因素增长是根本原因。比如,江苏太阳能产业是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区域,原因就在于小企业制度内生增长。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变量的协同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增长过程中,市场需求、产业制度和产业知识三者共生、相互协调,相向演化,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变量的协同机制。首先,市场需求、产业制度和产业知识具有共生性特征。共生性是一个生态学术语,现广泛运用于新兴产业研究中。共生性在新兴产业中表示新兴产业要素同时存在的意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变量共生性刻画了这三个内生变量相伴而生,缺一不可的情形。其次,市场需求、产业制度和产业知识三个内生变量之间彼此协调,功能协同,具有高度一致性。这种协调性表现为:在时间上前后继起,在空间上共起并存,在作用上相互支撑、相互契合。再次,市场需求、产业制度和产业知识三者之间相向演进,体现了动态协调性。

比如,美国硅谷的半导体产业内生增长变量的协同机制就是:20世纪30年代,半导体产业有了市场需求,美国政府国防采购自发地体现了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战略需求。为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科技知识,天使融资制度、股权激励制度等新兴产业制度激励着新兴科技知识产业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率领其团队到硅谷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创业型企业即仙童公司,而仙童公司裂变成8个公司,半导体产业链雏形显现。仙童公司、天使融资制度和股权制度、政府采购的协调机制是:政府采购与仙童公司形成了供求关系,政府采购培育了仙童公司及其创业企业,培育了半导体市场需求,构造了半导体产业链;天使融资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形成了科技型创业企业治理结构安排,激励了科技人员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创造新知识,新知识的所有者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推动了科技创业制度的完善;新需求彰显了半导体科技人员的经济价值,这种新需求就要求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形成科技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相结合的科技创业企业制度,而科技创业制度保障了新需求的实现。硅谷半导体产业内生增长变量的协同机制相向演化是:随着政府采购持续不断,半导体终端消费品市场需求启动了规模扩张,半导体产业链不断扩大延伸,半导体产业内的供求关系形成,半导体产业的需求链形成。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相互结合,加速了半导体产业经济知识、产业科技知识和产业管理知识分工深化,构造了半导体产业知识链。其中半导体产业科技知识链加速延伸是关键。科技创业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业企业制度、风险资本制度、创业激励制度、半导体产业政策等都向纵深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的协同机制有其主动性、战略性、制度先行性、大协同特点。主动性是指我国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突破,这种主动性体现了国家协同意志和协同精神,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的主动协同机制。中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的协同中体现的高度主动性就是突出例子。战略性是指我国着眼战略高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变量之间相互协同,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的战略协同机制。制度先行性是指我国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协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先行。比如,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有制度先行先试的权利,通过制度先行先试,引导新兴产业知识和新需求的相互协同。大协同是指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变量的协同是大主体如大政府、大企业、大学、大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和整个产业、整个大学体系、整个研究机构大范围之间的协同。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变量大协同的成功经验具有典型性。比如,上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工程、本世经的高铁产业都是这种大协同的经典案例。

4 我国高铁装备制造业内生增长机制案例剖析

高铁产业(即高速铁路产业)是指高铁轨道技术产业、牵引供电产业、动车产业、高速车辆装备产业、通信信号及控制系统产业和相关的服务业。在狭义上,高铁产业是指高铁装备制造业。高铁装备制造业是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国高铁产业依靠巨大的轨道交通需求、高速产业知识的累积、高铁产业制度创新等内生增长因素实现了高铁产业的内生性增长。

41 高铁需求是中国高铁产业内生增长的拉动力量

高铁需求既是国家战略需求又是现实市场需求。首先,高铁需求是国家战略需求。这种战略需求表现为我国铁路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和强大国防需求。其次,高铁需求是强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比如,第六次提速后,中国铁路路网运能达到了极限,但仍仅能满足60%左右的客货运输需求,国内高铁客货运输需求非常强劲。中国和东盟、中亚、欧盟国家经贸高速增长,使客货运输有了更高的需求,现有的国际铁路运输体系难以满足巨大的国际客货运输需求,高铁国际市场潜在需求非常巨大。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催生了高铁的国际市场需求。国家战略需求、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发展高铁产业的战略需求、高铁国内外市场需求共同拉动了中国高铁产业内生增长。

42 高铁产业知识累积与演化是中国高铁产业内生增长的根本原因

不断累积的高铁知识和高铁产业知识高级化满足了高铁产业发展需求,这使得中国高铁产业内生性增长有了强大的知识推动力。随着中国成功地自主研制“中华之星号”等一大批高铁技术产品,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高铁产业技术体系也逐渐在中国构建完成,形成了初步的高铁产业科技知识链。2004年后,通过与德、法、日等国的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中国大规模引进国外成熟高铁技术装备,购买了高铁技术专利,国内高铁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全面吸收了世界成熟的高铁技术知识,建成了全面完整的高铁技术知识体系。京沪高铁项目等一系列高铁项目的成功实践,造就了中国高铁产业科技知识及中国高铁产业管理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总之,中国高铁产业知识的高速累积和高级化推动了高铁产业内生性增长。

43 新制度因素的增长不断激励高铁企业成长

中国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是中国高铁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高铁装备制造企业,其中中国南车集团跻身于世界轨道交通产业前三位。中国高铁装备核心企业的发展得益于高铁产业规划和铁路管理体制创新、产业组织体系创新、战略买家谈判制度等新制度因素增长。

首先,中国高铁产业规划与铁路产业管理体制创新使中国高铁核心企业高速成长。2004年制定、2008年修订的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是指导高铁核心企业跨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首次明确了我国高铁产业发展目标。高铁产业建设管理体制采取集中统一、计划安排与招投标制度相结合的建设管理体制。这套体制具有主动协同、战略协同、制度协同和大协同的特征,这实现了高铁核心装备企业的创新效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基础资源的作用,大力推进高铁建设管理体制创新,必将激励中国高铁企业追求核心技术突破。

其次,战略买家谈判制度安排加速推进中国高铁产业知识累积和高级化。铁道部吸取了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教训,精心设计了战略买家谈判制度。战略买家是指我国南车集团、北车集团等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等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高铁专利技术及成套装备引进谈判小组,这个谈判小组本着最大限度地引进高铁专利技术和以最低成本引进成套技术装备为宗旨,制定统一谈判策略,分别与世界高铁技术公司谈判。战略买家谈判制度有着超强的谈判能力和效率优势,减少了国内企业内耗,降低了谈判成本,较好地完成了专利技术和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目标。战略买家谈判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它的不完整性。比如,战略买家谈判制度构建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招投标制度虚置,有显著的行政主导特征。

再次,高铁产业组织创新激励中国高铁产业技术高效率增长。高铁产业组织创新集中体现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即紧紧围绕核心技术产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铁技术及产业创新体系。“中华之星”项目是中国高铁产业组织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国高铁产业知识增长缓慢。2004年,中国高铁产业组织创新进入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时期。中国高铁产业技术知识体系全面建成并形成了现代高铁产业知识系统。如构建了动车组产品设计制造平台,丰富和完善了高速列车仿真和试验验证体系。2008年以后,中国高铁产业组织创新发展到系统集成、自主创新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构建了完整的高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这包括南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构筑的自主化的高速动车组可持续研发平台、多学科协同仿真平台和16个实验验证平台、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中国高铁产业组织不断地成功地创新,高速推进了中国高铁产业技术跨越。比如,南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系统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关键技术,形成大量的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CRH380A动车组申请授权专利及著作权共计213项,制定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共计192项。

5 结论与展望

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问题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研究。其研究的结论是:产业需求、产业知识、产业制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生增长变量,三者各是一个子系统,三大子系统同时共生、互促互动、协同演进,这种关系就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内生增长道路是可能的。本文的缺陷在于,没有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简化为一种简洁的数理模型。后续研究将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机制的数理模型,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路径问题及其相关政策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瑞博,刘芸.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2]闻一言. 新兴产业“浮躁症”背后是“政绩投机”[N]. 学习时报,2010-05-31.

[3]李晓华,吕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0(9)22-28.

[4]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 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104-110

[5]刘志阳,程海狮.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J]. 改革,2010(5):36-42.

[6]朱瑞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 改革,2010(3):19-28.

[7]平力群. 组织形态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以日本移植LLC、LLP为例[J]. 现代日本经济,2010(5):40-47.

[8]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2):26-34.

[9]吴照云,余焕新. 中国新兴产业市场结构演变规律探究———以有机硅产业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2008(12):134-143.

[10]高友才,向倩.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J]. 经济管理,2010(11):21-26.

[11]程宇,肖文涛.地方政府竞争背景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2):30-35.

[12]李桢,刘名远.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 经济与管理, 2012(2):5-9.

[13]陈柳欣. 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 决策咨询,2011(2):42-49.

[14]邓龙安.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2011(7):196-198.

[15]陆国庆.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2011(4):72-81.

[16]欧雅捷,林迎星.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基础探讨[J]. 技术经济,2010(12):7-11.

[17]Scherer F.Inter-industry Technology Flow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ffstics,1982(64):627-634.

[18]Jaffe A.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and Malket Valu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84-1001.

[19]张超. 产品创新、供求互动与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研究[J].科研研究,2011(10):18-26.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2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100142)

内容提要:本次共搜集了34个(25个发达国家、9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9个行业共93个产业案例样本及相关的财政支出、税收、公共债务和公共资源等8个政策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总结财税政策的特征与规律,得出三个重要结论:一是财政支出、税收等财税政策工具都具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支持力度越大,绩效越好。二是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中长期内财政支出的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三是税收政策在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在市场发育较成熟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多种财税政策工具的配套使用;二是注重与其它公共政策的协调配合:三是注重选择合适的财税政策工具。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财税政策国际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85-06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致力于经济复苏,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财税政策充当了重要角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制高点。面对新一轮国际竞争,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各部门、各地区正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对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研究世界各国财税政策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果还不是很多,主要有代表性有张少春(2010)、郑胜利(2010)、王宏、骆旭华(2010)、曹文平、周留彬(2012)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财税政策经验借鉴。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对个别几个国家进行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财税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从中找出一般的特征与规律,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政策参考。

一、主要国家和地区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样本描述

(一)财税政策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市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市场本身不存在或协调失灵,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市场需求方面,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或不存在、不确定等问题;二是在产品供应商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投入、技术及生产能力不稳定、原辅料及相关产业不配套、与传统产业竞争等问题;三是在中间制造商方面,面临缺乏最终需求引导的投入、要素成本过高、缺乏风险分配市场、路径锁定等问题;四是在科研要素市场方面,面临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五是在人力资本方面,面临“干中学”环境不具备、大学缺乏相应的专业或生源不足等问题;六是在金融保险服务方面,面临缺乏风险投资支持等问题;七是在行业协同与成熟度方面,面临与产品相关联配套的产品不存在、因缺乏足够的规模而导致成本无法分摊等问题;八是在公共政策与服务方面,面临缺乏相应公共政策、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正因为市场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存在明显的缺陷,需要财税政策纠正市场缺陷。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财税政策充当重要的角色。即使是一惯遵循自由市场的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财税政策都充当了决定性角色。日本、芬兰等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政府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利用财税政策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印度财税政策推动医药产业崛起、芬兰成功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等,都体现了政府财税政策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变量与产业绩效变量描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由消费群(包括整个产业链的最终消费者)、最终生产和服务厂商、中间品及要素市场、关联服务业四类主体组成。政府以各种政策工具和资源的配置来影响产业选择,因此,需要收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可能关联经济利益主体相关的财税政策等。我们主要收集的变量包括:产业差别政策、政府承诺与保障、财政支出、政支出的持续性、税收政策、政府债务政策、公共资源政策、与其他公共部门的配合、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各变量的分类及特征见表1所示。

(三)样本案例、资料来源及其研究方法

1.样本案例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34个国家和地区(9个发展中国家、25个发达国家)9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例(涉及到新能源、信息技术、新材料等9个行业)为样本,总结分析当前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特征与规律。9个国家发展中国家分别是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哥伦比亚、泰国、土耳其、印度、智利、中国台湾地区;25个发达国家分别是奥地利、澳大利亚、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芬兰、韩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西班牙、希腊、新加坡、新西兰、匈牙利、以色列、意大利、英国。资料主要来源:(1)门户网站;(2)政府门户网站;(3)专业性研究网站;(4)图书馆数据库;(5)专业研究杂志与内部资料。

2.研究方法与模型

本文研究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比较各种财税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力大小时,构建多对数回归分析模型。以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债务政策和公共资源政策作为因变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绩效为自变量,进行多对数回归分析。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一般特征

根据收集的案例信息,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总结出世界各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一般特征:

(一)大多数国家普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差别、系统的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政府担保借款、公共资源优惠等政策

表2统计结果显示,87.10/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受到产业公开差别性待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为67.7%,政府利用自己的信誉为产业进行直接或间接债务融资的比例为49.5%,实施公共资源优惠的政策比例达到近48.4%,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系统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比例高达89.2%。

(二)短期内财政支出作用方式以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并重,中长期内财政支出作用方式以间接作用为主

表3显示,在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与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各占74.2%,这说明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与间接作用方式并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可能因新兴产业产品市场不存在或需求不足,需要政府采购。在中期内,财政支出以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占66.7%,财政支出以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占25.80/0。在长期内,财政支出以间接作用方式在案例中占80.6%,财政支出

(一)财税政策工具都具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支持力度越大,绩效越好

产业差别政策、政府承诺与保障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政府债务政策、公共资源政策、部门配合政策等各项政策,不管是何种支持强度、何种类型的政策,都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即使是财政支出象征性的支持、公共资源一般性的支持、财政政策独立地使用等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各项财税政策工具支持的力度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绩效越好。从产业差别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存在公开性差别政策比产业政策的其他类型的产业绩效好,存在公开性差别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9.9%。从政府承诺与保障政策来看,政府完全承诺与保障政策比该政策的其他类型的产业绩效好,政府完全承诺与保障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6.7%。从财政支出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比零星的项目支持政策、象征性的支持政策的产业绩效好,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74.2%。从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比一般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绩效好,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58.1%。从政府债务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政府担保政策比有政策但不担保的债务政策的产业绩效好,政府担保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41.9%。从公共资源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有力的公共资源优惠政策比一般性公共资源优惠政策的产业绩效好,有力的公共资源优惠政策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38.7%。从政府各部门配合的政策效力来看,多部门配合的成功案例高于无配合或单一部门配合的案例,多部门的联合效应对新兴产业发展有显著绩效。

(二)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果,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中长期内财政支出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

以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债务政策和公共资源政策作为因变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绩效为自变量,进行多对数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7所示。

从财政支出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债务政策、公共资源政策发挥的政策效力来看,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从表7中可以看出,财政支出政策、公共资源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显示出了统计显著性。其中,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政策效力最为明显。系统性的财政支出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概率提高了近42倍,而零星的财政支出政策虽然有效力,但所产生的产业绩效(成功概率)仅增加24.5%。

如表6所显示,财政支出短期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1.3%,财政支出短期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37.6%,这说明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比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

相比较而言,财政支出中长期间接作用方式比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财政支出中期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19.4%,财政支出中期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52.70/0;财政支出长期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29%,财政支出中期间接作用方式的成功案例占总案例比例的64.5%。

(三)税收政策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市场发育成熟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

由表7统计分析显示,与财政支出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力相比,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存在显著性,税收政策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税收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可以做出以下推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往往很难被消费者所认知、认同、偏好,与现行的消费模式不相适应,因而,消费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群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没有消费需求或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群成长滞后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解决产品消费需求问题,只能依靠财政支出、政府采购来启动并维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的存在。政府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从根本上说是解决需求问题。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发挥作用或不存在短期绩效。等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有市场需求了,产业能自我循环发展了,税收优惠政策再作用于需求、成本等,降低企业成本、刺激消费,更能发挥作用。

四、基本结论与经验借鉴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出以下三个重要结论:一是财政支出、税收等财税政策工具都具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果,支持力度越大,绩效越好。二是财政支出政策最有效,短期内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中长期内财政支出的间接作用方式更有效。三是税收政策在短期内的作用不明显,在市场发育较成熟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划实践 深圳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3-0089-04

[作者简介] 汪云兴(1984 ― ),江西婺源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阮萌(1967 ― ),广西藤县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 深圳)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强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5年年均增长约20%,约为同期GDP比重增速的2倍。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对于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符合一般产业的共性规律,也具备新兴产业的个性特征,更拥有其自身的特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动态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等特征会影响着其规划问题,对于规划方法选择、发展重点遴选、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等有着特殊要求。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就需要国家或地区从战略层面给予全局考虑,而不仅仅只考虑产业发展规划问题;动态性就需要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考虑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支持手段的动态调整等;长远性和风险性就需要政府在规划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近期“显绩”,而也应当注重远期发展的“潜绩”,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加强转变职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等。

“十二五”以来,我国各地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仅就规划本身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区域趋同、重复布局、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由于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和统筹安排,各地投资盲目、产能严重过剩,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2011三年间中国光伏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在发展目标上,存在需求导向、区域攀比等问题,一些地方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时,一方面结合了当地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计划,另一方面还考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以及与有关地区的总量比较,以此来综合制定发展目标。在政策制定方面,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特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从企业调研所反映的政策需求来看,大部分企业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给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政策体系,避免政策有失公平,防止政策碎片化。

二、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践

(一)以市场发展需求来明确规划主要内容

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判断法、数学模型法等各种方法,逐步积累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规划范式和思路。从规划理念来看,由于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各类产业经济活动的最终承载主体,产业发展水平实质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合体现,因此深圳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始终将调研企业、分析企业、培育企业、发展企业等贯彻规划全过程,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从规划内容和架构来看,深圳编制出台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文化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基本包含发展基础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五方面内容。此外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表现形式丰富,使重点领域的发展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需求等内容更加突出和清晰。

(二)以市场发展方向为重点明确发展导向

深圳在编制相关专业规划过程中,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从企业所在行业情况和优势特色,全面了解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此来选择具体的产业及其细分行业。一是始终坚持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和深圳特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在相关产业细分领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选择了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并符合深圳发展方向的细分领域,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在产业界定方面,更加侧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产业发展重点的论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重点的开放性,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进行适时调整。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依据咨询报告、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专家意见,结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部分细分行业进行归类合并和调整。提出重点发展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业。其中,互联网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服务、域名注册服务(DNS)、设备托管服务(IDC)和网络加速服务(CDN)等;互联应用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网络内容、网络通讯、信息检索、数据挖掘和其他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以新材料产业为例,根据国家有关分类体系,深入分析各省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结合深圳市新材料产业实际,充分征求业内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意见,提出了支撑领域、优势领域、新兴领域三大重点领域。

(三)以整合企业计划为核心制定发展目标

深圳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既考虑了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又考虑了产业特色目标;既制定了近期目标,又提出了远期定位;既运用自身产业基础加以推算,又结合了发展环境加以佐证,尽可能客观制定发展目标。从近几年深圳实施情况来看,各项规划目标总体进展良好,个别指标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以互联网产业规划为例,深圳主要对典型企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行业协会进行调查,并对有关协会、企业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得出产业基础数据。关于产业增速及目标的测算,主要是根据重点企业抽样调查测算数据,并参照全国互联网市场规模发展速度的预测,以及有关专家、企业和协会的预测,提出了深圳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和目标。以生物产业为例,深圳结合生物领域发展情况,在创新药物、生物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提出了具体目标,并提出在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方面,成为以生物医疗设备为突出特色、世界重要的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世界领先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中心、中国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和药品制剂出口基地;中国领先的转基因农作物、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南中国海地区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中国领先的水处理、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等特色目标。

(四)以弥补市场不足为导向制定配套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专项资金、自主创新、人才政策、融资政策、重大项目、税收政策、土地政策、政府采购、营造环境等方方面面内容。深圳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根据深圳相关细分行业比较优势,围绕产业培育和发展制订有关政策措施;三是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着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研究制订政策;四是注重与现有政策衔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五是从需求侧出发,加快推进相关应用示范,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和规划建议

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过程中,无论是发展方向及重点,还是发展目标及政策等都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以“负面清单”思路厘清政府不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以此达到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平衡。在总结深圳“亲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规划提出四点建议: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一)注重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国家应加强统筹部署,树立“亲市场”规划理念,结合新形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对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引导和宏观指导,明确不同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开放创新,结合国家规划,从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行业,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研究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针对产业新变化,适时调整发展重点和政策内容,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注重远近结合,灵活确定目标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必须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要结合空间时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发展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作用强的行业,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经济长远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制定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定位。在制定具体定量目标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2~3年,尽可能使发展目标与实际情况接近;在制定远期发展定位时,建议将预测周期定为5年;在确定宏观战略时,一般可将预测周期定为10~20年。此外,在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时,可根据不同细分产业的本质和特征,制定能够反映产业特色的发展目标。

(三)弱化政府扶持,完整政策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阶段,总体上要区别对待,弱化直接财政扶持。加强“需求侧”政策创新,注重“供给侧”政策配套,形成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对于市场主体先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行为,给予适当财政资金扶持。对于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人才保障、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等,建议政府尽可能采取非财政资金补助方式,更多地通过创造市场需求、给予配套便利等间接引导型政策给予支持。与此同时,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全局系统角度出发,制定涵盖财税、金融、人才、土地、创新、市场、示范、改革等全方位系统支持政策,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给予分类扶持。

(四)强化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环境

有学者认为,产业政策的强化必然导致竞争政策的弱化,这对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产业政策的效率会越来越低,负面影响将会随之增大,政府直接扶持政策的内在缺陷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会逐步显露,这就要求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重点要转向竞争性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首先要强化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针对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有效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再次要优化政府政策执行方式,建立公平透明的财政资金扶持管理办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改变社会上所谓的“分项目、分资金”传统方式。最后要加强规划政策执行的监管和绩效评估,鼓励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10-10.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2-7-9.

[3]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9-16.

[4]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Z].2009-12-28.

[5] 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Z].2011-12-29.

[6] 李若馨,陈静.目标增速倍超GDP各地新兴产业投资“抢跑”[N].中国证券报,2011-2-15.

[7] 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5-38.

[8] 赵西君,吴殿廷,何燕,宋金平. 基于集群理论的产业规划模式探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1,16(3):59-64.

[9] 杜莉,原毅军.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科技和产业,2007,9(7):1-5,68.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 优势原则。立足保定市现有产业优势,选准方向和领域, 重点发展短期内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2. 市场原则。 一个项目的优劣不仅由其产品性能决定,更要适应市场的供求法则,满足“经济性”和“需求性”的发展原则。因此我们在考虑项目发展的时候,必须引入市场原则,通过市场来鉴定项目的优劣。

3. 创新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既有“新兴”之意,也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引进之后,必须将其“本土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将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使其完全为我所有。

(二)发展目标

按照《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中国电谷”发展框架,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以上(见表1)。

二、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表2)。

(一)优势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交通条件便捷,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横跨东西,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保津铁路已开工。“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保津、保沧、廊涿、保阜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张涿、荣乌等5条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保定地区矿藏资源较丰富。西部山区蕴藏着铜、铁、煤、锌、铝、金、银、钼、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是锌、石棉和大理石全国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曲阳县的大理石和磁土藏量大,质量好。涞源县金属矿藏种类和储量为全市之首;其中钼的藏量居华北首位。东部平原地区白洋淀周围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左右,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新能源为例,保定市已经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例如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特种变压器、 电力保护装置、 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 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等产品; 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以风帆集团、 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等产品; 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的风电设备项目等。 这些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保定市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为首的十几所院校, 以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为首的几十所科研单位, 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二)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过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保定市,除了新能源行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之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据《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约为450亿元左右,尚比不上化工医药一个行业。产业规模过小、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病都将制约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信心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实体,其发展前景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 多数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于技术的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3. 创新性技术人才的不足。 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对于人力资源不再是“量”的考虑,而是“质”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 反观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很少,高素质、 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京津地区对于保定市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本地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

(三)机遇分析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几个部委召开多次会议, 商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并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保定市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把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把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打造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占GDP比重10%以上的骨干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扶持, 积极引导,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 传统工业对环境、 资源的压力促使新兴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度恶化的环境和频发的生态灾难。而新兴产业具有的资源消耗低、污染小、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必将成为各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威胁分析

1. 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日益提高。新的周边环境和竞争形势,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保定市的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还不是十分成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3. 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在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个别地区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保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SWOT分析法对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得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见表3)。目前保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保定市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1. 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 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等优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接轨,在多个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到壮大,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于大规模投资和银行大规模信贷支持,因此,需要引入风险投资,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近年来保定市政府虽然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 投入的资金很难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要。所以,保定市应尽快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彻落实意见, 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以及贷款评审制度,尽快建立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出资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技术的扶持和引导。

3.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保定市境内虽然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但就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研能力强、 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大型项目的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仍非常缺乏。保定市应尽快建立科研机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现和利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型成果的奖励力度。

4. 坚持产业化路线。 根据保定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要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园区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5. 加强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科技含量高等因素,它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只有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定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都应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与和组建,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投入比重,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特别要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6.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保定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实施,如何完成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完善规划的实施体系,设立机制保障措施。首先,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定发展目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统计和跟踪分析, 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 并采取及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从而指导和监督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中设立约束性指标,使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性、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根据保定市总体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突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保定市人民政府. 保定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EB/OL]. 百度文库,.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密集型;知识产权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43―04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以专利和商标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产权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各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处于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附加值分配的微笑曲线,从利润低端的零部件生产、销售与物流环节向高端的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显著转移。知识产权密集度决定一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率的高低,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和“智造”水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当前,认清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从要素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模式、商业模式、保护模式、贸易模式、服务模式转变等角度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国外专利、中国制造、国外利润”向“中国发明、中国智造、中国利润”转变。

一、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是一把“双刃剑”,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

(一)机遇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的重中之重,《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中涉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达30项。国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发展步伐,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编制《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计划》,从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布局、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八个方面制定50条措施,极大地促进依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创造、促进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和激励自主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是第一竞争手段,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独占性,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够在法定时期内形成市场的合法垄断,使创新和竞争优势得以保护。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专利制度保护本国研发和发明创新,极大地鼓励了技术创新,促进了大量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长;欧盟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全球第一部商标法、版权法和专利法均出现在欧盟;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经历了“技术模仿阶段”到“技术创新立国阶段”到“知识产权立国战略阶段”。世界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全球90%的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强保护确保了创新收益的实现,有利于合理配置创新要素和高效利用创新资源。

2.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增加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FDI)中的技术溢出。国际贸易、FDI、技术许可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是跨国公司选择FDI、国际贸易、技术许可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强保护对国际贸易将产生市场扩张效应和市场支配力效应,前者会扩大贸易规模,后者将对贸易规模产生负效应。FDI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专利侵权、执法不严将影响跨国公司研发型投资的积极性,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影响FDI的流入量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性。

3.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传统自主创新模式包括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知识产权弱保护环境下,重模仿轻创新,重引进轻消化,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产权强保护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培育,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一国经济增长影响重大,2010年,美国75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占美国GDP的34.8%,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总值占美国商品总出口额的60.7%,知识产权与创新成为美国竞争力和就业的基石,美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二)挑战分析

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环境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挑战,主要表现为我国产业自主研发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与国际知识产权强保护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贸易摩擦从传统领域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转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并营造知识产权强保护环境,期望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优势控制国际市场。

1.外部挑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这类产业具有高知识产权密集度、高风险、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特点,决定其极易受到复制或仿制,因此,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除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设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外,发达国家在“反假冒贸易协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中提出远高于TRIPS协议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执法标准。美国创设首席创新与知识产权协调员职位,与全球贸易伙伴共同制定并执行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标准。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与市场准入标准相结合,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知识产权问题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2012年,美国针对我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达13起,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遭遇“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2013年特别301报告》又将我国列入“重点观察名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如今“中国制造”遍布世界。面对中国的崛起,知识产权成为发达国家企业与我国企业竞争的一把利器。专利诉讼成为企业间商业战争的关键武器,通过“交叉授权”形成“专利池”,构筑“专利丛林”,以“知识产权集群”进行专利布局,构筑知识产权壁垒,以无形的知识产权控制产业链上有形的生产、销售等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加大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培育,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度,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应对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封锁。

2.自身挑战。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知识产权优势不显著,尚未形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具体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不多;知识产权贸易作为主要贸易模式的企业比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当年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不高;知识产权投人占销售收入总额比例较低;将知识产权战略融入产业发展规划,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还很缺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预警机制缺失或不完善。

二、知识产权国际强保护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占领国际市场和产业链的高端。在知识产权保护呈现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亟需优化。

(一)要素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最终向密集知识产权要素驱动转变。重大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技术与智力要素的依赖要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对密集型技术知识的依赖特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产权密集型转变。但在知识产权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仅研制出高新技术成果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技术需要专利化,才能切实得到保护。因此,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才能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强化的环境中快速占领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创新模式的转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视原始创新的同时,运用好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同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融入“开放式创新”时代。当前,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强化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实现加速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的创新步伐,关键在于创新模式的转变。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创造需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原始创新的比重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大幅提升。集成创新是把多方技术创造性地联合,如中兴通讯在全球设有18个研发中心,与全球知名运营商成立联合创新中心,构成完整的集成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可以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共同研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过程中要解决好知识产权共享及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好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产权战略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种协同创新和综合集成的过程,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以协同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三)管理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必须向知识产权治理模式转变。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的全过程,是决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水平和保护效果的关键。注重采购环节、生产环节、研究开发环节、自主知识产权申报环节、专利产业化环节、产品市场化环节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战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要注重专利申请管理、专利布局管理、专利保护管理、专利商用管理。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专利管理策略,初级阶段利用失效专利,防御阶段重视基础专利,创新导向阶段注重专利进攻布局。注重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建立主要竞争对手、关键技术拥有者的信息数据库,做好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数据加工、专利预警分析。注重专利交易、专利托管、专利资产评估、专利质押贷款、专利保险的管理,以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四)商业模式的转变

创新商业模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走向市场的桥梁,是联系技术与其经济价值的重要纽带,决定技术突破后产业与产品能否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美国500强企业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占其市场价值的80%以上。2012年,日本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盈利达92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资本化是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途径。技术专利化、专利产业化,通过专利产业化实现专利的市场经济价值。专利技术产品化、市场化是跨越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的关键,确保创新――盈利――再创新良性循环通道的形成。通过建立健全专利运营投融资机制,促进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信贷保险、专利创业融资、专利风险投资的发展,助推专利产业化。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是专利创造的大户,但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很低。将高校“沉睡”的专利,形成专利包和专利组合,通过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心、专利交易网、专利运营平台,促进专利对接交易,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整体升级意义重大。

(五)贸易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需要从粗放式的价格竞争转向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和品牌竞争,走知识产权贸易之路。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下,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增长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引起“三高一低”,即原材料的高强度消耗、高度污染、对国外市场的高依赖及低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特征决定其贸易优势将从低成本、低质量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优势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改变传统的贴牌制造局面,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经营战略,探索培育一批能与国际品牌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高端品牌。品牌商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市场、保持持久稳定的市场份额、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知识产权贸易包括直接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和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贸易,知识产权贸易实现了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是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关键,知识产权贸易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贸易模式。

(六)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转变

知识产权保护是巩固市场的重要工具,顺应知识产权强保护的国际环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适应从知识产权弱保护向知识产权适度保护再向知识产权强保护模式转变。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司法和行政执法协调运作,加大执法监管保障力度,健全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采取专利和商业秘密交叉保护的方式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风险。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制度,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加快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信息网,设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中心,积极应对知识产权海外诉讼。加强与知识产权相关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提高涉外知识产权事务的统筹协调处理能力。

(七)知识产权服务模式的转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6

一、鼓励、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创造性地开展登记服务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能,营造优质、快捷的市场准入环境。特别是对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指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2、鼓励投资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商标专用权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工业产权出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开展项目合作,支持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组建新兴产业实体,促进智力成果转化为资本和生产力。

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1、积极培育、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专业配套企业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联合中小企业,提高行业集聚度。支持优势企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整体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区外、海外设立原料供应基地、营销网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及专业性较强业务剥离,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以“小老板创业工程”、“红盾帮扶工程”为依托,继续推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扶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积极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方式拓展市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加盟经营、连锁经营等形式拓展市场。

4、继续强化股权出资、债权出资、股权出质、投资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登记服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优先推动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支持企业借壳上市或开拓境外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5、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新特点的研究,在登记过程中遇到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汇报请示,不能简单予以否定。

6、完善行业调研分析制度。围绕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对新兴产业企业登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落实市场登记信息和形势分析月通报制度,加强调研,及时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为我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投资者投资创业提供依据。

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战略引导

1、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创立自主品牌。深化品牌指导,建立完善驰(著)名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机制。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申报驰(著)名商标。

2、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品牌国际化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多国度、多门类国际注册,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品牌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借鉴品牌并购的成功经验,创新品牌运作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7

笔者建议,在引用专利文献时,尽量给出3-5篇;在引用期刊文献时,尽量给出5-7篇。 经过了“金融海啸”的世界经济形势面临着新的转型契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将在下一个100年中会彻底改变世界面貌的诸类新兴产业上,在《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中,我国也将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本文试从知识产权保护为切入点,对此进行阐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的文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如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笔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新兴产业在全球化的经济技术竞争中能为我国带来实质性核心优势,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能够提升整个国家宏观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科学素质,优化国家基础制造格局的重点大型产业;二是指新兴产业能够引领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与根本性调整,促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大幅增加就业,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三是指相关新兴产业能够根本性改变我国能源利用格局,进一步缓解目前人与资源的紧张状况,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新兴”具有三方面含义。第一,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是刚刚兴起的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对。第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兴产业”必然来源于技术革新,将产生新的产品。第三,从市场成熟程度来看,“新兴产业”目前的市场容量非常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产品的设计没有定型,用以制造产品的机器设备专用性强。 (二)时代语境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延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产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 (一)知识产权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必要性 2008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就明确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生物和医药、信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笔者认为,知识产权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与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TRIPs协议和中国近年来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双方贸易保护协议来看,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范围的趋同已是历史的走向,但知识产权保护本身作为一种法律武器应该更多地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发达国家之所以大力推行统一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力度在于这样一种背后理论的支持,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促进企业研发部门的业务开展,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包括知识产权许可费用等,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会增加投资所在国的整体经济效益。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当抓住科技浪潮的机遇,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在新技术关键领域取得的世界性技术创新、改进与发明,简而言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获取核心知识产权进而形成整个国家的创新技术战略布局能够显著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保障相关的企业与研究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全面有力的保护。 2、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的范围较广,包括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不同领域中技术创新的特点不同,因此对于知识产权政策有着不同的需求。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更好的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就要因地制宜,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法律只解决了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而对有关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问题则没有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定。所谓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就是一种独立于版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它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数据库制作者在数据库上的投资;在生物领域,基因相关的专利保护尚属立法前沿问题,就已有的各种法律手段而言,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合同、商业秘密、版权、专利等法律手段进行保护,但针对这种技术本身的特点,专利制度与其内在契合性最好。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涉及从创意研发到产品最终投放,就前期研发而言,有企业自行研发和委托专门研究机构与高校开发之分,其中,有关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知识产权权属问题应当建立新型的资源共享规则与高效的权益分配机制,如此才可使相关的研发机构与企业免去后顾之忧,例如有关原始权属、后续成果改进权属以及职务成果的界定与划分。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驾护航,就一定要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将潜在的法律纠纷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下。 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终目的在于卖出产品与技术,赚取利润以获得发展,在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知识产权保护对自由贸易仍有一定程度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法中的337条款与301条款,其实质往往是知识产权混杂着政治利益对有关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报复,尽管知识产权保护的趋同性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忽视,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所要求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对贸易自由化有着实质性的阻碍作用。用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作为防御手段来保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实力均势对于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运营与发展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更新与完善提供了契机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现阶段国家大力扶持与提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性,传统产业是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动力的,农业是机械化和化学化的,高排放、高污染;新兴产业是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农业也是生态农业;循环性,传统产业大量消耗土地、森林、水、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存在系统性、机制性浪费;新兴产业则是循环经济,简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智能性,传统产业是自动化的,而新兴产业则以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人、物、机相结合,生产智能化;福利性,传统产业是过度消费性产业,提倡奢侈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追求产值最大化;而新兴产业则把生产规模维持在合理的水平,追求福利最大化。 针对崭新的经济生产乃至企业经营模式,有关资源利用、环保相关的法律需要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接轨,专利授予应当对那些有益于经济发展,改善自然资源环境的新技术发明进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审查通过与更有力的维权保障,同时对于国外新制度的借鉴也是极其必要的,例如,在德国与英国的LOR(licence of rights)专利授权制度,如果专利权人向有关当局申请这种许可制度,那么相关的更新年费会减半,而专利使用人会视其实际专利运用状况来交纳许可费用,并设有“无辜侵权人”制度,来平衡专利使用人与专利所有人的利益。 三、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 (一)相关专利的分析与预警 现实中,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方面受到国外同行业与研发机构的严重挑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在这方面要有战略眼光与风险意识。 首先,所谓专利分析,是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 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的决策提供参考。专利分析不仅是企业争夺专利的前提, 更能为企业发展其技术策略,评估竞争对手提供有用的情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专利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也就是通过专利文献上所固有的标引项目来识别有关文献,然后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最后用不同方法对有关数据的变化进行解释,以取得动态发展趋势方面的情报;另一种是定性分析,是以专利的技术内容或专利的“质”来识别专利,并按技术特征来归并有关专利使其有序化。这和统计分析仅依靠专利文献外表特征是有很大区别的。定性分析一般用来获得技术动向、企业动向、特定权利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企业间技术的竞争,也是各国整体间综合科技实力的角逐,专利争夺战已经在新产业领域悄然上演,失败一方所失去的不仅是高昂的前期研发费用得不到回报,还失去了后续竞争的有利空间。例如,对于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来说,研发一种特定成药并最终推广到市场需要花费10-15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的研发费用,所有成药中只有两成左右的成药会产生利润达到收支相抵,而在全部投入到市场的成药中只有约少于三分之一的药品会成为“重磅炸弹”,这意味着企业的高风险需要在前期立项时予以最大可能的固定下来。 其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运营过程中,应当建立专利应急和预警机制。所谓专利应急和预警机制,是指对突发的专利争端的快速反应和对将要发生的专利争端的预告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关于自主专利权的产生、专利技术的利用和专利权保护措施方面的策略,专利权和技术秘密的管理,被诉侵犯专利权的应对,警示等方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应急和预警机制要以完备的专利信息资源、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律人员为基础。当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人力和信息资源不足的中小企业,都建立一个完善的专利应急和预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将专利信息资源、人才资源集中使用,成立国家级以及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的专利应急和预警机构,并由这些机构为国内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的规定,鼓励和吸引专利服务机构进入企业,帮助企业提高专利应急和预警能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建立合理的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是运用企业商务、技术以及法律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支持,进而实施的竞争与非竞争性策略安排;对于技术领域,专利战略是针对竞争对手,在市场条件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施研发管理的科学与艺术;对于发明,专利战略是企业为达目的所进行的周详计划,包括超越竞争对手,以智取胜简而言之,21世纪的专利战略应当包含四个部分,企业管理部分,国际格局部分,法律部分和科技部分。针对企业管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家与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将专利技术的发明与申请提升到战略高度来看待,要用企业自身的技术,获得自身拥有的专利,这在技术竞争激烈的新兴产业领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其次,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WTO/TRIPs的法律环境下,跨国交易中双方以信用担保进行商业买卖已然不切实际,事实上能够迅速有效捍卫企业利益的法律武器屈指可数,专利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若想活跃于国际舞台,就要尽可能多的拥有核心知识产权。随着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各个主要国家之间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差距不可能有天壤之别,我国相关企业应当从专利权国别保护的强弱,潜在市场,潜在竞争对手等方面考虑专利的申请与保护。专利保护战略法律部分又可分为防卫型战略和进攻型战略,进攻型专利战略是指利用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技术、经济等手段,积极主动地抢占或者维护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以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防卫型专利战略是指权利人在市场竞争中因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或阻碍,同样借助法律、经济或技术等手段所采取的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改善竞争被动地位的策略。战略态势的选择对于新兴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国法院所作出的Polaroid v. EastmanKodak,Honeywell v. Minolta等案件的判决中,天价的专利侵权赔偿足以使一些中型企业破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吸取相关教训,制定符合自己生存条件的专利战略。作为专利战略的科技部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意识到企业创新的本源在于科技进步,企业应当树立奖惩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发明。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重视相关知识产权运用环节 首先,通常来讲专利实施许可分为独占实施许可、排他实施许可和普通实施许可三类,不同的许可类型决定了许可使用的范围、被许可人的人数以及诉讼权利的不同。独占许可使用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专利权人只授权被许可人实施其专利技术,不再授权其他任何企业使用该技术,同时专利权人自己也不能使用该专利技术;排他许可使用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专利权人授权被许可人实施其专利技术,不再授权第三家企业使用该技术,但专利权人仍保留实施该专利技术的权利;普通许可使用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专利权人授权被许可人实施其专利技术,专利权人也保留自己实施该专利的权利,同时也可以许可其他人实施该专利。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通过对已有专利技术的授权,可以迅速进入原来企业并不占优势的领域,最重要的是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可以组成相关产业的专利联盟进而实现市场垄断。但在实际运用许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专利的期限性、是否经有关部门备案以及在许可合同中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条款。 其次,专利转让可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继受既有的技术成果化为商用,但对企业来讲往往购买现有专利代价不菲,有关企业在购买专利时要注意相关技术的市场成熟度、企业的财务负担,专利的授权情况等。笔者认为,有关新领域技术的转让税费在未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应得到适当的优惠,但是大额的专利转让交易应当得到有关部门的监督。 最后,知识产权质押、抵押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现阶段的质押、抵押制度仍然不够规范,首先,是否能对专利许可使用权进行质押登记不清楚;《著作权实施细则》中也缺乏关于著作权或者著作权的许可使用权的质押登记规定,其次,我国欠缺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相关行业人员素质与规模都有待提升,并且评估费用高;再次,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导致实际操作中成功进行融资的企业屈指可数;最后,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担保资产,其变现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建立风险基金或者多边风险承担机制。但不可忽视的是,知识产权融资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资金来源,尤其针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其过高的投资门槛与漫长的投资回报期限使很多中小企业、民间资本望而却步,这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全面发展,也阻碍了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科研课题立项;查新检索;科技查新服务

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也就是说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结论。因此,查新有较严格的年限、范围和程序规定,有查全、查准的严格要求,要求给出明确的结论,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但不是全面的成果评审结论。这些都是单纯的文献检索所不具备的,也有别于专家评审。

1、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网络信息优势,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6个基本特征,即: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和综合效益好。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基于全球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才能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利用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而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查新工作是以文献为基础,以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为手段,以检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信息检索查询和文献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鉴定等项目的创新性做出判断。科技查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技查新在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需要了解国内外相关的产业动态,了解最新的市场动向。科技查新服务既着眼于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国内外相关工作的情报支持,同时也可提供高质量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分析服务、专利分析服务等多项内容。创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前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多数还属于跟踪创新和模仿创新,真正从原理、核心算法上创新的技术并不多,由科技查新从竞争对手中获取科技情报特别是核心技术情报,可以使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推出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据优势,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进一步统筹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逐步调整和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查新机构依托查新资源和专业技能提供公益性情报服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努力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晶,目前鲜有企业完全通过自己的技术进行产品开发,一般为在借鉴他人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研发并尽早投放市场。科研机构及企业应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要对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科技查新工作应该利用相关专利信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同时跟踪全球专利动态并且深度开发利用重点产业的专利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产品技术开发与申报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查新服务对策

科技查新机构应该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服务质量,逐步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实时跟踪掌握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以便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快高端突破。科技查新是获取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探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科技查新新思路显得至关重要。充足的文献资源是保证科技查新质量的必要条件,科技查新的数据资源,具体可分为专利数据库和非专利数据库。专利文献包含了丰富的情报信息,通过一定的检索策略,可以免费获取全球七国两组织专利机构的专利文献全文。非专利数据库包括综合数据库(维普、cnki、EI、INSPEC)、行业数据库(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化工类的CA化学文摘、生物医药类的MEDLINE)、网上信息(百度、谷歌、雅虎)等。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具备上述数据库之外,还应该不断补充信息资源,积极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注重数据资源的及时更新,形成涵盖各学科、多语种、范围广的电子资源体系,如补充“国研网”推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点、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科技查新机构应该不断提高查新人员自身素质,通过培训不断扩展查新人员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使其时刻站在科技最前沿,及时掌握和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动态。查新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影响他们所提供信息技术的质量,而信息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信息技术各相关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

4、结束语

查新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查新还能保证科技成果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高质量的查新,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便可防止不公正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范吉莲.科技查新中直接用户与间接用户的需求探讨[J].医学信息,2014,(11):24:11.

上一篇:数学建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分析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