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9 15:34:32

语言文化教育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要了解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首要解决的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涵义深广,与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笼统说来,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文化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社会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内涵。

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紧密的关系,教师作为语言的讲授者在平时分工作中应该格外注意对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解、传授。我们虽然不能单纯地把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但不可否认,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重要功能之一,而我们的语言教学也通常会把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的交际呢?是不是学生只要掌握的词语的准确意义、用法、句法功能,能够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英语语句就算成功了呢?笔者认为,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的交际对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懂得如何用英语表达,却对英语社会的文化了解甚少,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用英语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难以避免误会的出现。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询问英美人士的年龄是一种禁忌,在我们的文化中却不是很重视这一点,如果我们只告诉给学生询问年龄用“howoldareyou?”却没有告诉学生不能随便问英美人士的年龄,那么在实际的交际中就很可能出现尴尬的情景。可见,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把文化教育与单纯的词汇、句法教学等结合起来,真正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另外,这些年来的大学外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对英语语言国家存在误解或偏见,或者学生仅把语言视作交际工具时,学习兴趣会降低,语言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反之,那些对以英语语言国家和社会感兴趣,更愿意了解和接受英语语言文化的学生,会对学习其语言具有更加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的则是英语水平的提高。可见,语言与文化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育。

三、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教学形式

作为英语教师,不论讲授何种课程,针对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英语文化教育。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英语文化学习,但绝不能把文化教育的任务全部交给一名教师、一门课程来完成;而对于数量更多的非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就目前而言并不现实,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渗透到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各种时机、手段、材料、设备等为学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本文要讨论的重点就是在公共外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都包含哪些内容呢?这一问题离不开文化的涵义,即我们提到的“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我们语言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的教育应该涉及到以英语为母语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是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民间故事与民俗、节日、生活方式、影视文学作品等。文化教育的教学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首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留心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从教材中的一个小的知识点,扩展出更多的文化知识。比如讲到了单词wedding,那除了讲解本词的意义“婚礼”,我们还可以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下英语国家的婚俗,可以选取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讲授,例如,“约会、求爱与订婚”的婚前三部曲,或者婚礼的形式,如世俗婚礼和宗教婚礼;也可以选取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婚礼誓词、抛花束或者撒米的习俗、结婚纪念日等。有时候,还可以依据教材和教学时间进度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专题,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基础教程》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主要是介绍西方的节日,情人节、愚人节和万圣节,节日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那么除了课本内容,还可以介绍一些其他的节日,假设讲授这个单元时刚好是在12月左右,就可以给为学生介绍一下圣诞节的由来、习俗等。第二,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文化学习。现代校园建设为学生带来了许多学习上的便利,不论是图书馆还是网络,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来源,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比如,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1》(全新版)中,第三单元以“探索”为主题,课文A《麦哲伦的疯狂》主要讲麦哲伦航海的故事,对西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麦哲伦航海并不是偶然事件,其中有很多的历史原因,也涉及到一定的地理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查阅关于麦哲伦航海背景的作业,这样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大航海时代、奥斯曼帝国、文艺复兴、地圆说等等。第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扩展更多的课外知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健康有趣的影视作品、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内容丰富的报刊杂志、风靡全球的畅销书等,只要学生感兴趣,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先来谈谈英文报刊,报刊因其时效性和信息量大等特点,一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一份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当、内容新颖的报刊,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刊,我们可以选取英语报刊的部分内容为学生导读,也可以推荐学生自己阅读。以2014年9月17日的《21世纪英文报》为例,其中有一篇文章名为“Festivitiesworld-wide”,文章主要介绍了英美国家的大学生是怎样举办聚会的,我们可以在为学生讲授大学生活时,加入此文章,介绍下英美国家的聚会,也可以在介绍各类节日时,与学生一起阅读这篇文章,比起单纯的文字介绍各类聚会,这种由英美人士写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说服力,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教学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我们未必一定要为学生放映一整部影片,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教学需要的一小段,比如前文提到的我们在为学生讲解婚礼时,就可以选择几段经典的婚礼片段进行欣赏;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观看的整部影片,通过影片赏析为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以经典影片《阿甘正传》为例,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历史只是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美国文化。

总之,文化教育对于语言教育十分重要,文化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学生正真学有所用。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一些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问题已不容忽视。考察和研究网络发展中派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探寻可行的解决对策,必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网络技术;伦理道德;研究

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象,网络技术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影响面也不断扩大,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网络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深层机理上对社会伦理道德传承、建构、维持、巩固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此我们仅通过两个案例来阐述问题的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遭遇尴尬。

当今社会,有少数人把他人隐私当作金矿,在网上公开叫卖。个人隐私的任意买卖、交换和组合,使得公众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毫无隐私可言。屡见不鲜的手机诈骗案让我们看到,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他们对受害人个人信息的准确掌握是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您的姓名连同您的电话号码、邮箱、家庭住址、职业等个人资料早已成为了别人买卖的商品,甚至有的网站明码标价出售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扫描件等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遭泄露,不难解释:刚买了房子,就有人打电话询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贷款;刚买了新车,就有人打电话问要不要入保、要不要办理洗车卡;刚刚开始旅行就收到各种广告短信。

2“。艳照门”事件。

2008年1月,某国外网站惊现疑似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位女性亲密关系的不雅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愈演愈烈,所牵涉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各大讨论区和网站的热点。网络成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实施一种文化教育,所以在实施这种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语言特点赋予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才能更好促进外语学习的成效。本文旨在讨论英语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A]。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张红玲,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现状调查[A].

本文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为这次事件快速传播的关键。

艳照出现后个别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册等方式,大量传播“艳照”视频和图片,使得互联网上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群体性传播照片的浊流。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还污染了社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网络信息把关难,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

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易于把关,网民具有与传播机构平等的传播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外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主体在网络上的虚拟化,是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的根本。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就会出现危机。

由于网络隐匿了人的真实身份,使得传播者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敢于传播一些未经查实、会对社会及个人造成极大影响的信息。例如,香港某杂志由于刊登艺人刘嘉玲的作为封面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取消发行权,而在网上不断此类照片的神秘人物,至今仍逍遥法外。

2.网络自主性强。

网络的自主性强导致网民可以自由复制粘贴或者直接链接各类信息,这就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在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中以网状形式迅速散播,致使损害后果难以估量。手机拍照、摄像头、网络传输都给了隐匿掉真实身份的网民太多的制造话题的机会。

在我们过度强调言论自由的同时,很多污浊的信息正在侵噬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正在污染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很多小网民有意无意之中观看了数量巨大的不雅照片,使得本在正确引导下成长的身体、生理、知识、教育体系被打乱,在好奇心和模仿的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导他们走入歧途。

3.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速度性。

许多网民用虚假的信息登陆注册后,便可以随意发帖、转帖,一旦传播的信息涉及他人隐私并造成巨大损失时,受害人难以及时查证言论者的真实信息,很难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例如:“艳照门”事件一开始,照片便被网民疯狂转载,直到警方介入,事情才稍有收敛。但有的网民已经把照片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并私下流传,这就使得损害结果无限扩大。

另外,许多网站不会着力删除上传或转载的黄色照片,一味追求点击率、一味追求赚钱,把伦理道德摆在一边,把青少年教育摆在一边。甚至个别网站在接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通知后依然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黄色、下流乃至的内容在网上长时间停留,部分网站的所作所为不仅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超越了法律的底线。

4.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之所以生意兴隆,主要因为他们以低价收集隐私信息,靠增加点击率收取会员费用,同时不断完善资料库。只要客户有需要,他们就可以请网络高手运用“人肉引擎”等手段,搜索到客户要的任何资料。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抓住了大部分网民的心理,只要申请人提交真实信息,获得认证以后,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获取他人的隐私;若在网站上公布他人隐私,并博得众人的眼球和点击率就会得到价值不菲的奖金。

三、解决措施。

1.加强立法。

我国对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制定了一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BBS)服务管理规定》第15条规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如果受害人在档案留存期之后提讼,就难以找到信息的直接者。

我们国家涉及到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也制订了一些,但总的来说,现在的立法是分散的,保护的力度也不够,执法的机制也不健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迫切需要。

在今后的立法中我们应着力解决法律法规条文内容重复、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可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权力冲突等问题。

2.加强网民伦理道德约束,掀起全民抵制低俗之风。

在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必须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技术上遏制引起伦理道德问题的行为,更要从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行为等根源入手,既要让网民进行自我伦理道德约束,也要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加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

抵制低俗之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操守,真正做到抵制低俗之风从我做起。不低俗信息,不登陆低俗网站,不转载低俗信息,不给低俗之风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个别低俗信息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造成抵制低俗之风的强大声势,让那些违法网站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每一个网民都有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文明健康网络新风尚的义务,每一个网民都有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健康文化的权利。

3.发展民主政治,提高新时期我国舆论监督的水平。

舆论监督如果不能拥有相应的自,就无法表现其权威性。因此,建立一套诸如《新闻法》、《舆论监督法》之类的舆论监督法律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舆论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已是当务之急。另外,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媒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发挥舆论监督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

4.打造诚信政府。

政府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查,严打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等不良之风。很多普通的案件轰动全国,是因为从案件中暴露出很多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在打造透明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完善和加强。人民群众可以允许政府在工作中“犯错误”,但不能原谅政府缺乏诚信。我们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同时,也要重视政府的诚信建设。

5.谨慎对待网络。

一些网站采用“诱导性注册”,以获得更多服务为诱惑,尽量让网民把信息填完整,包括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职业之类。

然后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商业化处理。因此网民应注意,除了网上交易等必须使用身份证的情况外,在一些小网站注册时,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号,更不要在网上公布别人的隐私,否则就是侵权行为。网民可以在言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道德的现象加以评论、批评,但不允许对言论对象施加言语侮辱,无论言论是否属实,只要言论中存在侮辱他人的行为就构成了侵权。

[参考文献]

[1]吴秀珍。对倡导网络道德、构建和谐网络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8,(2)。

[2]彭娟娟,陈发俊。因特网对社会正负效应的案例探讨[J].科技资讯,2008,(3)。

[3]杨英仓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8(1)。

[4]杨晓波。浅谈我国的网络道德建设[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5]欧英利。论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主体调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作者简介]杨英仓(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刑事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因此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英语语言文化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

二、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作为语际的交流,把握文化所传承的信息,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翻译的轶事:一位外国人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他称赞新娘很漂亮,新郎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外国朋友大吃一惊,以为是问哪里美,只好硬着头皮说:“鼻子,眼睛,耳朵,嘴巴都很美。”

1.地理位置的不同。英国是一个海岛,而中国传统是内陆文化。因而在英语中很多习语与水有关,但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对应。例如: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Drank the fish 牛饮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

气候同样也带有地域特色。中国人喜爱东风,因为东风象征着春天,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通常用来比喻革命的气势和力量。而西风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的腐朽势力。“东风压西风”(),如果不了解此殊含义,外国人是不会明白其特殊含义。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气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2.思维方式的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的句法结构。汉语句子重“意合”,反映中国人重“综合”,英语句子重“形合”,反映西方人重“分析”。汉语通常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词序和英语从未知到已知,从小到大的词序,反映了中国人的顺向思维和西方人的逆向思维。譬如在地址和时间的顺序上,中国人先省份,后城市,再地方,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先小地方,再大地方。

3.人名文化的差异。人名的文字形式以及人名的结构模式影射出不同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中国传统的姓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是姓,第二个是家族的辈分,第三个才是名。但中西方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这种姓和名的不同排列顺序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族观念,姓代表着宗族、氏族、群体和血缘关系,而代表个性的“名”就理应在后。然而西方更强调个性和个体,尊重个体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所以必然把代表个体的“名”放前,而代表共性的“姓”放在后面。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

1.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用汉语的谚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

2.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备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同时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3.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4.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钟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咬人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工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一、渗透语言文化教育的原因简析

1.便于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各文化之间的交际已经成为跨民族的生活主题。由于各民族价值观、传统观念等的不同,导致各民族文化差异也很大。因而,怎样克服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成为民族交流、国际交流的主要问题。比如在中国,“龙(dragon)”这个字,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就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我们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反而是一种邪恶的象征,是一种可怕的怪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除了弘扬民族文化外,还需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

2.便于理解文化概念的属性。我们知道,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只是载体,文化才是核心。故而,学习英语不纯粹是为了掌握一门口语,而更多的是为了交流。为了使得交流更顺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更多地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比如red一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方,都与喜庆相连。但也有不同的属性,如在东方,红色还往往象征着革命,意味着奋发前进的意思。而在西方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同时,“red”在英语中还意味着使人生气,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等等。由此可见,文化才是语言的灵魂,是反映一个民族精神特质的最本质的东西,这都需要教师的有效分析。

二、落实语言文化教育的内容概述

1.有关称呼用语的教学。在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时,有泛化现象,比如小一辈称呼长辈为叔叔、阿姨等。但在英语文化中,亲属称谓之间却不能被广泛用于交际。如果我们简单套用,也称呼西方人长辈为“UncleSmith”“AuntieBrown”,那么对方听了就会感觉不舒服,毕竟在西方文化中也只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才适用此类称谓,而且还要带名字,比如“UncleTom”等。再如,学生都知道teacher的意思是教师,如在汉语中,学生尊敬李老师,很自然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如果西方人听了就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西方,“teacher”仅仅只是一种职业而已。

2.有关赞美用语的教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赞美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一般情况下赞美仅仅只是谈话的开场白,是一种交际的“导入”。自然赞美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外貌、新买的东西以及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功等。通常情况下,赞美一般针对别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方面。比如,在打扮上,很多时候可以赞美别人发型,但很少赞美别人头发。对别人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而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赞美的范围更广泛。可见,在不同的文化里,赞美也是讲究场合和时机的。

3.有关隐私用语的教学。对于年龄、婚姻等方面问题,西方人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如果直接询问比较反感。比如,在JEFCBook1“Lesson16”这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为什么MrsRead不肯说出直接的年龄,因为在这里,年龄是个人隐私。对于中国来说则不同。还有中国人用于招呼的口头禅,比如“你去哪儿?”(Whereareyou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areyoudo⁃ing?)等等,对于西方来说都是隐私,都不太适宜,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进行语言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知道不同文化里口语的忌讳点。

三、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学习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学习,要善于在对比辨析中总结经验。因此,在英语文化的学习中,重点是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如西方文化特有的打招呼、感谢以及赞美等方面,教师要善于把里面的文化差异自觉运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去。比如对于见面问候,中国人最常见的说法是:“你吃饭了吗?”(Haveyouhadyourdinner?)这在本土文化里是客套话;但是对西方则不行,在西方文化里,人家就真的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西方人见面一般都是以交通、天气为话题进行交流的。因此,这种文化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多加引导。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活动交流可以增加学生体验的机会。诸如,教师可以有意识搜集一些西方文化、艺术、风土人情、节日以及历史,可以运用现代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官,有直接的体验,这往往比教师照本宣科要好得多。比如在英语中“What'syourname”这一句频率出现很高,但是具体怎样运用,却很少提到。因而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对话,或者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西方人一般都是先介绍自己,比如“Iam…”,然后对方才会说自己名字。而在面试等场合,需要询问名字时,一般会说“Youname,please?”或“MayIknowyourname?”如果使用“What'syourname?”他们会认为是在审问。诚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最基本的方法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在有效运用中不断积淀。只有多向学生推荐课外英文读本,多给他们制造增加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多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多创设一些英语学习环境,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以及运用。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文化意识,需要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文化渗透,带头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文化的差异。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

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我国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也有了明确的归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句子意义及语法分析,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教育。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提供这样一个信息:高考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而不只是语言知识。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及其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顾名思义,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的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在有的情况下,这一差异会很明显(如东西方文化之间) ,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而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理解和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障碍,使交往获得成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和磨擦;二是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必然会引起交际障碍甚至磨擦。比如,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可能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人的热情,可能被英美人视为“繁琐”;英美人的许诺,可能被中国人视为“骗术”;中国式的关心,可能被英美人视为“好为人师、多管闲事”,等等。要消除这些交际障碍,必须要掌握跨文化知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异国文化教育的过去与现在,分析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因素,并有助于我们反省自身文化。而一旦将本民族文化置入世界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比,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本民族文化要健康发展还需要补充什么养分。有了这种对比分析,作为学生就可以增强其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二、语言、文化与教学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文化,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文学、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从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畴和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

2、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的语言来反映。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而英汉两种语言是属于迥然不同的语系――前者为印欧语系,后者为汗藏语系,所以它们的语言形式差别很大,所负载的文化也各不相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教学。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个中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文化的必要性

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

1、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 一般都会按时赴约。 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 。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所有这些说明了,在日常学习中,要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2、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表明,在语言难度小时,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因为英语作品的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容易出现读者认识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3、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

四、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改革和更新教材。

在制定外语教学大纲时,除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等的因素外,还应把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综合进去,并要尽可能地确定外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目的语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内容要尽量反映其民族文化特点。

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充当文化使者。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对语言教材中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3、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进行一些有关文化知识方面的讲座、讨论会、知识竞赛、歌舞晚会等。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背景 文化悟力 文化差异

一、概述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我国文化背景有很多不同之处。英语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现实,所以,它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鲜明地反映自身文化的特点。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是学好英语所必不可少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英语,能够正确理解英语,恰当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对英语国家(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方面的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提高对西方文化悟力。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与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重视不够,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往往过多地把时间花在练习语言的语法的正确性上,而对于语法上正确的语言形式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使用才正确得体,这一方面却强调得很不够。他们往往忙于讲解词语的意思、用法,分析句子成份,翻译课文,以至无暇顾及社会文化教学,没有全面顾及听、说、读、写、译,尤其是交际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很难提高。

二、加强文化背景教育,提高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一种语言的文化知识相当广泛。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观点出发,文化知识可分为人类文化学中的“正式文化”,即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哲学、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科学技术的发明、历史文明、语言学艺术等,这些方面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对某些词语、句子和文章的理解和解释。而另外一个方面,即“交际文化”,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对某些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及运用规则―语用规则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如果我们加强了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将会大大促进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综合能力的影响,以便改进我们的外语教学。

1.词语理解的影响

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很不相同,作为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词语,它的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都与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这个方面的知识贫乏,理解时就会出现错误,语言教学就应该注重词汇方面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英语fat一词,其词汇意义可与汉语的“胖”和“丰满”对等,然而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讲,却不尽相同。按照汉语习惯,朋友有时会说“你最近胖了”,意为身体健康,是恭维话。而英美人则不然,他们对体重和体形非常敏感,许多人注意节食和减肥,因此当面谈论人的体胖是不礼貌的。

2. 语句理解的影响

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理念已经转变为交际为主。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的外语教学还存在一些刻板、不实际的问题。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教师教学中对某些语句的把握略显狭隘。问题表现在一些单选题中。一个语句从不同角度看,答案并不只有一个。这个问题在交际运用中有显突出。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对Yes一词的理解就显狭隘。没有过多考虑其交际功能。其后用不同标点和语气,表达语义完全不同。

A: Are you ready?,

B: yes,I am.(是的,用于基本含义)

He has read,yes,and studied the article carefully.(用做插入语以加强语气)

A: Water?(服务员?)

B: Yes.(嗳!用于应答呼唤)

Yes!(多用于比赛一方获胜后增强信心的一种表示)

Yes?(用升调,或表疑问、征求对方意见、鼓励对方进一步讲述,或用于口语类似于劳驾?请问?应答)

从上面例子来看,我们需要从语义学角度分析一个英语语句,并联系其上下文,才能把握好一个语句的语义。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3.习语的影响

我们在理解汉语时根本不存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困难,“班门弄斧”“有眼不识泰山”“狗咬吕洞宾”等习语不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在学习英语时,英美文化的差异,往往会给我们的语言理解带来诸多不便。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领会阅读材料的含义。例如当我们见到“put your John Hancock on this paper.”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对英美文化了解不够,可能不会真正理解其意义。这里John Hancock 是美国历史上抗英斗争中的一名政治领袖的姓名。1776年的北美大陆会议上,他担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独立宣言》。Hancock首先在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这次所有的签名中John Hancock的签名最大,比起草人杰佛逊的签名要大两倍,而且他的签名又别具一格,引人注目,所以人们常把John Hancock用作“签名”一义,这样Put your John Hancock on this paper.(在这张纸上签名吧。)就不难理解了。

4.谚语的影响

不懂英美谚语也会影响我们的语言理解。英语中有句谚语: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lost his ears.直译为“骆驼找角,反而把自己的耳朵丢了。”这就让对英国谚语缺乏了解的师生感到迷茫。此谚语源出《伊索寓言》:牛炫耀自己的角,骆驼见了很羡慕,也想要两只角,便向宙斯提出请求。宙斯鉴于骆驼已有庞大身躯,还想要更多的东西,气得不仅不让它长角,反而把它的耳朵截掉了一截。以后此谚语常用来讽刺这样一种人,对现有的总是不满足,一味追求更多的东西,结果连原有的也丧失了。

5.俚语的影响

俚语也同样会造成我们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如,因为美国的纸币都是绿色的,所以在美国俚语中green,greenback,folding green,long green都是指美钞。英语中的green还可用来表示“嫉妒”,常说green-eyed.而有趣的是,汉语中表示这一意思时也有一个颜色词,用“红眼”或“眼红”,而不说“绿眼”。另外,当我们碰到dry out 这个短语时,我们往往会理解它与“干燥”有关,其实它指戒酒、戒除吸毒瘾。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词语的文化背景,多作介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外语语文的理解能力,正确领会外语语文的含义。

6.典故的影响

典故对语言理解的影响也很大。例如:“under the rose”(玫瑰花下,私下里,暗中秘密地)源于希腊神话,丘比德(Cupid)给了哈尔波克拉底(Harpocrates)缄默之神(the god of silence)一朵玫瑰,贿赂他不要泄露维纳斯(Venus)的男女私情。因此,玫瑰就成为缄默的象征,并被刻在宴会厅的天花板上。狄更斯在《Hard Times》中写道:Do what you like under the rose,but don’t give a sign of what you’re about。(暗中怎么干都行,只要不露出一点行迹。)如果不懂典故,上面这句话就无法理解。英文报刊杂志中出现很多典故,要想掌握并运用好英语语言,了解这些典故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英语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讲授语言知识必然离不开文化背景。任何一种语言教师一种文化的反映。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国家及其历史传统、社会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是分不开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在教授英语阅读时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与使用的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块。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学著作、报刊杂志,观看原版电影、录像、戏剧等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使学生浸泡在英语的文化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汉文化的差异,领会英语交际中的思维模式,以此来达到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文化悟力、理解能力等教学目的。我们可以在外语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结合每篇课文讲解文化背景知识,这种背景材料包括面很广,主要有作者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涉及的人物、重大事件、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大学阅读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英语所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离不开文化教育。文化背景知识在学习英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勾锡泉。现代美国俚语双解词典 [M] 1987。

[2]华泉坤。英语典故词典 [M] 2001。

[3]赖余地。常用英语谚语 [Z] 1984。

[4]杨贤玉。略论文化背景与大学综合英语之关系 学海采珠[C]1995。

[5]朱文俊。现代英语语言文化研究 [J]1994。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 文化教育 必要性 策略

一、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和文化是一同产生和发展的,每一门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教育,是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所以,语言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化,而且应该清楚地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生活、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1]。

(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重视通用语言英语的地位,熟练地掌握英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避免交往中的文化冲突,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深化和发展的前提。当前,在语言学习中,许多学生没有注意场合的变化,生搬硬套地使用所学的词汇,或者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容易在交际时产生误会。因此,理解英语文化,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是实施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加入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习俗,掌握英美语言表达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2]。

二、英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的合理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虽然许多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害怕英语文化会给汉语文化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往往忽视了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所以,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教育意识,客观地认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必要的素材,以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另外,在开展文化教育中,学生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英语文化的冲击,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选取合理的文化教育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选取合理的文化教育教材,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选取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英语文化教育教材,以确保文化知识的先进性。同时,在使用教材中,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固有的缺陷,恰当地指导学生的语法,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3]。

(三)采用科学的文化教育教学方式

英语语言教学需要天然的语言环境,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文化教育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运用环境,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比如,英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阅读英美原版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音像、幻灯片等,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英美文化知识,避免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差异。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校园“英语角”的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英语锻炼机会,拓宽学生的英语阅读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确保教学的有效[4]。

三、总结

总而言之,英语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掌握英语语言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文化教育的地位,适当地传授交际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跨越语言知识障碍,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玲.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5(04):68-70.

[2]邢曼B.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缺失的策略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3):75-76.

[3]陈华.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7):42-43.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8篇

语言文化教育 外语教学 学习动机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或者说只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看待,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致使我们的学生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应是“文化教学”。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英语的素质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既然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如此密不可分,在外语教学中就应该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育,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最基本得日常教学中。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语言反映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影响语言。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语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体现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特有的思维模式决定了该语言的基础结构。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发现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这语言,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外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2.认识非语言行为的不同含义

非语言交流通常指用非语言行为或身体语言交流,它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非语言行为是人们除了语言之外的有效沟通方式。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大部分情况下是伴随着非语言行为的。非语言行为的交流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三种。

非语言行为同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3.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

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得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差异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容纳文化的差异和独特性,正确对人、对己、互相尊重,平等往来。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

根据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

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教师自身素养是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只有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才能全面把握外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活化和拓宽教材内容,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的教学目的。

其次,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那么不同的作业反馈方式对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多样性和特殊需要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也应该具有灵活性,因人而异、科学反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进步。

第三,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外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的传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而且必须注意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常识,选择合适的文化信息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东西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并借此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能力。

第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目前,各种外语教材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从课文主题入手、从故事情节入手、从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课文引语入手,挖掘有关的民族文化信息,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使文化教学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灵活地在教学的任一环节适时地渗透文化意识。此外,通过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往往来自于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缺乏。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了解一门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才能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精髓,培养外语学习者优秀的交际能力,才能最终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教育必须在外语教学中上升到一定高度。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04).

[2]段士秀,吕翠媛.浅谈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长春大学学报,2008,(05).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A]。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韩国语语言教学;文化教育;文化融入;教学

吕必松教授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那么, 在对韩国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教育科学地、恰当地、适度地融入语言教学的课堂,使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是教师本身应掌握的一门学问和技巧。

一、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讲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由此可见,文化的定义并非能凭几个词语即可统筹解释,文化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语言在人类生存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类推进社会文明、弘扬文化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勒将全部知识、信仰、道德等任何才能级习惯的复合体均划为文化的范畴,可见作为人类生活所不可脱离的语言也定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切实地走近这个民族、这个国度,才能真正地理解并掌握该门语言。

二、韩国文化的内容

1.历史进程及其文化的传承

史前时代(起始年度不明确)

古朝鲜时代(2333B.C- 108 B.C):依据建国神话,檀君建立了韩国最初的王国。

三国时代(37 B.C – 668A.D):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

统一新罗时代(676-935):首次统一韩半岛,创造了佛国寺和石窟庵文化。

渤海时代(698-926)

高丽时代(918-1392):发明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完成《大藏经》的模板雕刻、开辟了高丽青瓷独特境界。

朝鲜时代(1392-1910):世宗大王于1443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韩字(??)“训民正音”。

大韩民国(1948-今)

2.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昌德宫、水原华城、佛国寺和石窟庵、海印寺藏经板殿、宗庙、庆州历史遗址、支石墓遗址、朝鲜王陵。

世界纪录遗产:训民正音、朝鲜王朝实录、直指心体要节(金属活字印刷)、承政院日记、东医宝鉴、

世界自然遗产:济州火山岛熔岩洞窟

3.传统民俗游戏:荡秋千、走钢丝、放风筝、圆圈舞(????)、跳跳板、投骰游戏、农乐、拔河、投壶游戏、摔跤、车战游戏等

4.传统民族意识特征:男尊女卑思想—“男女七岁不同席”、 两班文化、艺妓文化、礼仪礼节(语言的阶称、社交礼仪、餐桌礼仪、饮酒礼仪、传统婚丧礼仪制度)等

5.古典文学作品:《春香传》、《洪吉童传》《淑香传》等

6.传统音乐及乐器:民谣、说唱(???)、杂歌等;细筚篥、伽倻琴、长鼓等

7.传统舞蹈:四物游戏、假面舞、剑舞、花扇舞等

8.文物遗产:故宫(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熙宫等)、民俗村、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景福宫博物馆等)

9.生活文化:古建筑—韩屋(??)、饮食、韩服

10.现代文化:学派主义、网络文化、桑拿文化、影视剧文化、卡通文化、流行服饰文化、职场文化、三缘文化(血缘、学缘、地缘)、酒文化、外来语文化等。

三、将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的方法

1.将韩国历史进程及韩国语的起源文化融入语言教学的起步阶段,讲授韩字(??)的科学性、以及韩国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2.将韩国文化融入对词汇及课文的讲解中,适时予以拓展。比如:单词“您(??)”,在中文的字面及韩语语法意义上来看,是“你(?)”的敬语,所以很多同学都会将“您(??)这个词语用于对老师、前辈甚至长辈的称呼,但是在韩国语的实际运用当中,“??”这个词主要用于夫妻之间的相互称呼、以及陌生人之间且多数用于说话气氛不好的时候。在韩国语中如想表达“您”这样语气和称呼,可在对话中直接将对方的名称或职称敬语化即可,比如:???——(老师)您 ???——(教授)您 ???——(哲洙)您

???? ?? ? ?????? (您也会同我们一块去的,对吧?)

再比如:课文的主题为“观光(??)”时,即可将上述韩国的文化遗产、遗址、以及富有现代都市文化的内容灌注于课堂。即丰富了课本的内容,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韩国的文化。

3.将韩国文化融入语法教学中,突破死记硬背的语法教育模式,在举例说明时尽量注入文化元素。比如:语法“-??(直到…为止)”

可举例为:2007? ??? ?? ??? ? 4845??? ???.

(直至2007年末,韩国人口达到约4845万名)

4.将TOPIC试题中出现的文化内容进行讲解和总结。在历届的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C)中,实际运用题型及涉及韩国文化领域的题目占总试题的绝大多数。在对习题的讲解过程中,适宜地对内容拓宽或延伸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打破讲解试题的枯燥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及气氛。

比如:??? ??. 字面意思是尾巴长,深层含义是出入没关门的人。

以此类推,还可以举出诸如“?? ? ? ??? ? ? ?? ????(好话抵千两债,实质强调言语的威力)”等常见的俗语。

5.积极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互动。外籍教师本身就是韩国文化元素的最佳载体,与外籍教师积极互动是将韩国文化传达给学生的最直接的方法,耳濡目染中学生也能对韩国文化所有理解。

此外,挑选具有典型的韩国文化特色的图片、书籍、影视剧、音乐等内容,选择少数集中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讲解,其余的可推荐给学生用于课下欣赏和学习,即使学生得以对文化直观的了解,也能促进语言的提升,还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四、文化融入韩国语语言教学中的度与量

在韩国语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内容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但绝不能为了融入文化教育而忽略了言语教学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出现“跑题”、“颠倒主次”以及“喧宾夺主”的教学现象。将与语言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内容适宜地、适度地融入课堂教学,才是韩国语语言教学的宗旨。

综上所述,文化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文化两者相辅相成,韩国语语言教育绝不能脱离文化层面而独在,把握好语言教学课堂上文化教育的量和度,适宜地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对于提升语言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J].当代韩国,2011(03).

[2]全金姬.韩国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投影法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9(01).

[3]马猛.韩国语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方法初探——以源语民教师为中心[J].才智,2012(29).

[4]李松月.韩国语教学中文化要素的导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5]刑晓华.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03).

作者简介:张文娟(1984—),女,内蒙古奈曼旗人,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韩国语教学及翻译。

上一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下一篇:书法艺术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