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3 20:46:32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语文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在学语文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真正让语文贴近学生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关注日常生活,榜样学习法

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语文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语文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语文,发现语文的空间,重视学生对语文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语文,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语文,语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在教学数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语文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语文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语文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语文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DD’,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DD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信心。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语文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趣 导 巧 活 真

笔者自1997年进藏以后,先后在乡、县、地区任教,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如今在此冒昧成文,就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技法谈一孔之见,还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趣

在民族地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在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爱学”的前提条件。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必须先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1. 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教师不能刻板地遵循既定教材,应该下工夫、花力气选取更好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材料。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了解并熟悉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精心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从基础入手,逐步进行有意识有层次的训练,慢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为激发兴趣打下基础。

2. 探求新颖的教学方法。就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而言,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摆在眼前的文本,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权威的呆板的解读文本的方法,竭力为学生创设一种乐学爱学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氛围。比如说使用巧设问题引趣、表演教学逗趣、多媒体教学激趣等方法,就能够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 注重学生的需要,创设“爱学”氛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即或是面对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应该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导

所谓的“导”,在这里的含义是点拨。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民族地区,它的工具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它更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不可缺的基础性学科。既然如此,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就更重。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我们的任务还要加上识字的、辨字的这些更为基础的工作。也许一篇文浅意显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也要大费周折,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比速度、赶进度,教了等于没教,学了等于没学,根本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得将学习材料“草根化”,必须得将目标和任务“简单化”,当面对不能回避也不可回避的问题时,教师的“导”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那么,怎样“导”才是有效的呢?

1. 前提:以学生为主,从实际出发。

2. 原则: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无形为有形。

3. 形式: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切不可旁征博引。

4. 目的:开窍就好。

三、巧

实践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具体的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课堂上一方面要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更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是两者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地保证课堂效率。这一点已经在教师群体中达成了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学生乐于并积极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呢?

在“趣”“导”之外,教师还要巧用语言、巧设问题、巧拟场景、巧构课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走进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去,在恍然大悟中激发其听说读写的主动性,在豁然开朗中爆发其与生俱来的强烈表现欲,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智慧和才华,在宽松活跃、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四、活

事实上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阻碍是来自于形形的《教学参考》和各种各样的考试命题者的既定性的理解,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阅读参考之后,在为专家们精湛的分析解读能力感佩不已的同时深深感到了自己的无能。于是,言论被取代,理解被淹没,思想被;于是,分析固定化,讲解程式化,课堂大众化;于是,教师格式化,学生机械化,教学模式化。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呢?

1. 前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必须广泛地多角度地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材料,并能够灵活机动地驾驭它们。

2. 方法:“博观而约取”,教师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在大量参阅他人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注意:不要淹没自己,不要迷失方向),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 目的:“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教学幽默、教学语言等多种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说到底,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自己会学,为学生以后和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真

所谓“真”,首先是为人要真:在教学态度上和教学过程中要踏实认真,“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踏实认真的态度会影响和决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情感要真:对待学生要真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坦诚率直之心面对学生,要用公平公正之心对待学生,要凭宽容博大之心打动、感染、抚慰、融化学生;再其次是落实:要在目标的落实上做到心细如发、一丝不苟,以真知灼见去引导、启发、丰富、充实学生的心灵;最后道德要真: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批判假恶丑,彰显真善美。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习惯 兴趣 方法 评价

一、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会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表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加强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在评价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鼓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负面的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怕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厌学语文阅读教学等现象。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赞美他们。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特色化的阅读教学。我们语文教师要走富有特色的阅读教学道路,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中华语言文字的精髓和博大精深,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而获得成功,学习好则会受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表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就加强了。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敷衍了事,一笔带过。在评价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鼓励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负面的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出现怕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厌学语文阅读教学等现象。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赞美他们。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特色化的阅读教学。我们语文教师要走富有特色的阅读教学道路,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中华语言文字的精髓和博大精深,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一、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层次,开发学生内省能力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兴趣心理层次、趋利心理层次和内省心理层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兴趣心理层次的多样性特点做到如下四点:1.注意对起始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堂类型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2.注意针对导入新课、新知传授、小结巩固、练习、作文等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激趣情境;3.注意针对不同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学作品、文言文)采取不同的激趣形式;(四)注意在使用直观教具、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等教学要素时,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兴趣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既要针对“学习困难生”,又要针对优等生;既要注重课外语文活动,又要注意课内教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整个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因为什么时候学生失去兴趣,什么时候语文教学就走向了失败。

追求功利目标的心理层次,简称为趋利心理层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趋利心理,可以通过看周记和个别谈心等方式进行了解,然后予以指导;应该杜绝考分排名次、升学考试倒计时、点名批评等心理高压手段;在教学评价活动中注意把握学生趋利心理的“度”,给他们讲一些语文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经常鼓励他们解除思想包袱,增强学习信心,指导他们学习语文复习迎考的方法。

追求尊重自我、反思自我的心理层次,简称内省心理层次。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传道授业”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反思和内省的驱动力以促使浅层的兴趣、趋利心理向深层内省心理转化,促进全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不断反省:反省自己以多少热情投入了学习,反省自己是否以“我”的姿态参与了学习,反省自己从课堂是否得到收获。开发学生内省心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略,也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自觉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应该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创建语文学习心理防火墙,凸现语文学科重要性

在教学之初,高明的教师总是想办法让学生觉得他所教的课程不仅易学易掌握,而且实用、乐趣无穷,为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发掘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素材来调整学生的心态。我们的学生也许没有作者的那种经历,也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代,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一些情境,挖掘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心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如果从语文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会得出种种合理的阐释,对语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产生巨大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的素材,帮助学困生摆脱自卑、困惑,重新树立自信,使他们抬起头来学习;帮助优等生克服自傲缺点,拥有平常心,让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促使全体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学习语文的理想就可以实现了。

三、顺应语文学习心理需要,拓展语文学习领域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对编写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单元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之间进行归类重组、从横向或纵向进行比较鉴赏,从而使知识得以系统,能力得以迁移。通过分类重组,纵横比较,学生对小说、戏剧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语言等就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虽然改变了编写者的意图,却也创造性地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生活中听到的话,看到的语文材料,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感知和揣摩玩味,这是语文学习的漠视心理,以为语文水平只能通过课本的学习来提高。基于这种认识,可采取如下对策:1.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树立起大语文思想。2.以身示范。教师留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并经常向学生介绍,让学生有样可仿。3.鼓励学生建立语言集锦或材料档案,分类积累语言材料。4.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5.设置情境,训练生活对话,使学生认识到以恰切的语言表达思想对生活交往的用处,提高对生活语言与语文学习关系的认识。

学生普遍有阅读课外读物的欲望,教师应把课外读物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吸收和处理能力,他们普遍乐于博览群书,接触更多更广的学习材料。当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也正是顺应学生这一心理需要。教师应由“厨师”角色转换成“菜单提供者”,教师应由“演员”变成“导演”,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但完全可以把该学什么和怎么学告诉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常看课外书,可让学生时刻畅游在“活水”中,保持思维的“鲜”“活”,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之,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误区,教师在关注心理导向的基础上,既要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丰富的学习材料,又要大胆采用简洁高效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愿学、好学、乐学的健康语文学习心理。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综合性学习 误区

1.误区: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性,合性学习本身就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为中职语文教学作“装饰”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综合性学习在中职语文教学形式上有着其独特性,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也是有序的、系统的,教材对综合性学习这一块的编写仍然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时不得随意打乱,必须经历准备――项目设计、体验一过程实施与表达交流――成果展示几个阶段,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

思考:中职语文目前正面临边缘化,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对中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过去,我们总是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中文系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就是要把它看成终身的教育,这样认识的话,中职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误区: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中职语文教材作为知识的绝对权威而被绝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奉为“圣经”。在课程改革到来之后,中职语文教材仅仅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但中职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改变,无法用新理念去从事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完全依赖教材,甚至把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当作课堂作业来要求学生完成。

思考:真正善于教学的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中职语文教材这个圈子,引导学生从引子找到中职语文学习的钥匙,并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课文是例子,它是“成品”;综合性学习材料不是例子,因为它不是“成品”,仅仅是一种资源――可供参阅的项目引子,更不是作业。

3.误区: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我们不能否认中职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语文第一单元选编了《湖涌浦东》、《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三篇阅读课文,对学生进行“爱我中华”、“自信独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思考:我们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教学虽然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它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有些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些与阅读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更不能因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有通过写作(比如小报告和调研论文)来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这一形式就将综合性学习当作写作课来教,这也是不对的。

4.误区:把综合性学习当作科学知识课来上,满足于讲课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体验,是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有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或是自我陶醉,至于学生I听没听,学没学,似乎与他毫不相干。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上课的方法,就是呆板的三段论结构法,首先讲大一二三四点,然后讲小一二三四点,最后总结归纳。这样上课的结果是,老师很辛苦地讲了,学生没学到什么东西。殊不知,综合性学习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中职语文课尤其如此,那种上成传统的语文课的综合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习。中职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的就是心灵沟通,心领神会,产生共鸣,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思考: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语文知识的积累,形成并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则不同,它仅仅是给教学确定了一个主题,教材为这种聚会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甚至为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提出了较为合理化的建议,这些是对学习行为和目标起导引作用的课程资源,并不是课文文本,所以综合性学习材料与课文文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当作课文来讲,

5.误区: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语言文学的教学,而应是各种文化素养的积淀与升华。语文课堂内知识层面不能单一化,人文、地理、历史、法律、计算机、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等其他素养是对语文知识的有益的补充,单纯的一种素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还要精通时事政治,有最新的美学观念。一堂别开生面的中职语文课,应是历史课与外语课等的综合调配,让学生听起来兴致盎然。一个优秀的中职语文教师,应是各种文化素养都比较齐全的杂家,这样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1、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了解。第二,教师要对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有所了解。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加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获得新意义,并不断的修整以往的概念,完善原来的知识体系。

2、初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讲授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记忆相关的学习资料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生成新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新的理解技巧;

(2)语文教师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掌握基本的语文学科学习技巧。

(3)通过师生间“引导-主动-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模式,最终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3、初中语文注重培养与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由文章中的核心思想予以导引。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美的能力和巧妙布局的构思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真、善、美的态度与价值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

1、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渊博的专业知识、演讲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亲和力等等。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课后、对学生辅导过程中等各环节进行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其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与探究性学习等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把握住新课改的脉络,与时代同发展,争取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师。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动向以及当前考试命题的动向,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及语文素养做好指引。再次,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教师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终身学习是工作之必须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之必须。教师通过终身学习,在实现他们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教书育人的过程培养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终身学习,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根本是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信念与能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定期的参加学科研讨会、定期的参加省级(或者部级)的教育培训等。

2、教师教学专业化

在改善教学方式因素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即为合作学习的观点。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或者师生之间讨论、协作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合作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为主要形式。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分n个小组,每组选出几位同学自选文中最精彩的片断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同学按练习中内容对朗读进行评议。教师注意教学反思。在改善教学理念因素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即增加教师教学反思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相对性与变化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与知识也应该是变化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反思。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会使教师在自我觉察的反思中寻找更好的教学途径,帮助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日志、观看教学录像,分析学生学习成果等途径,不断地进行自我教学反思,不断地提高反思意识与能力。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原文提要】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在语文教学生涯中,你要克服教育行政的干预阻力、工作环境、学生及其家庭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你还得克服自身专业自主意识觉醒程度低、禀赋不高、知识欠缺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阻力。因为这些阻力,你在寻找自己的适宜位置的过程中,你可能迷茫、徘徊、挣扎不止,但是,只要你坚信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断探索,你最终会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自己的适宜位置,希望有所作为的语文教师都必须找到自己的适宜位置。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从他的语文教育行为开始的那一刻起,就一定有一个最适合他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为他准备的,如果这个语文教师不去寻找这个位置,就会造成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浪费。作者以自身寻找“适宜位置”的奋斗历程,展现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批判性内省――寻位意识的觉醒

1998年9月,作者走入教学岗位,以“教学成绩高一些,在这所学校站稳脚跟”成为职业初期的现实选择,开始“严格”“扎实”地完成自认为有效益的语文教育。晨读逐个“过堂”检查、课上追求堂堂清、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晚自习时的个别辅导、成堆的机械记忆作业,用繁重的知识记忆作业和高频率的检查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都统管起来。学生整天忙于教师的作业检查。为了便于检查并能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讲课、检查的重心都是围绕基础知识学习、答题技巧的训练展开。三年后学生中考获得优秀成绩,教师本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奖。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而且不喜欢语文,作者开始怀疑自己语文教育的价值;开始反思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开始思索初中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通过反思,作者认识到“那三年,我缩到了一个很小的视野中去认识语文教育,不但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还把自己像拧螺丝钉一样拧在了一个不变的位置上”。“关注视野狭窄、落实领域狭小、教师角色单一,自然会导致我推进的语文教育的低层次化”。“那三年,我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比较陌生,我进行的是‘榨取式语文训练’,而不是语文教育。这样的机械训练,把学生们当成了水桶,我把水强行注入,学生们丝毫感觉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尽管我主观上并无恶意,但从客观分析,在我的语文教育视野中,学生和课桌、多媒体设备、作业本一样没有了生命气息,被我物化了。这样的语文教育,我落实得越扎实,危害性越大――我是在努力地做错事”。“人们似乎都害怕自己内在的自我,不敢面对它的孤独、难堪、羞愧,宁愿逃避它,躲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热闹之中。人格水平的提升、思想境界的超拔、价值观念的转变,都只能在忠实于自己的灵魂的人之间产生。我想忠实于自己的灵魂,我要不断地反观自我。这需要自省,于是,我让自省像一只牛虻,不停地叮咬自己,让我在灵魂的疼痒中唤醒自我”。“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而言,批判性内省的作用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照见了我衣襟下面的‘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在入职适应期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入职适应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有理想、有热情、有干劲。但他们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但无论是从教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等方面,还是教育教学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的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一般缺乏强劲的自我反省。作者这种内省的自觉,昭示作者寻找语文教师的适宜位置的意识已经觉醒。正是这种寻位意识的觉醒,推动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刻解剖潜藏在教学行为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这是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一些青年教师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是,一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初期成绩好就自我满足,就停留于此不再向前行。在此,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分野,有了“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分。

二、实验探索,着眼研究

不满足教学现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解剖,促使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这是优秀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他的语文教改实验是其认识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真义的重要手段与必然选择。

1.“生本学习”的实验。2001年至2003年,作者开始进行“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生本学习”强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依靠每一个学生,并立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如何让学生把语文学得更好。后来,作者把这一实验扩展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课题研究,为学生确定初中三年的成长方向。这一实验的成果《“生本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研究报告在2003年4月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小组学习实验。2001年10月,把学生以8人为一个组合,并调整8人的桌椅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课前大量预习,课上二十分钟自学、小组答疑(学生有疑问时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老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老师讲解10分钟,最后学生回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确定课下的复习重点。

3.师生共同讲课实验。从2004年9月起进行一项改革教学方法的实验:每一堂课选一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一起主讲,教室里同时有两个老师:一个是“大老师”,一个是“小老师”。师生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备课,各有侧重,也有沟通后的共同备课。

三项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细节在外界的干预下停止了,但这种复杂的经历,却更有助于作者从多元化的视角阅读、品咂“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意义。学生林钰聪在2004年9月10日的《沂蒙晚报・教育周刊》发表的作文《怪老师轶事》中做了描述。王凡在2006年7-8期的《中国小作家》发表的作文《爱上了有生命的语文课》中对此实验进行了深情回顾,该实验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极大突破,课堂学习真的成了学生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这一上课形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大量阅读,丰富学养

作者认为,一个中国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中国化的语文教育,因此阅读这些传统经典书目,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最佳追求。作者阅读初衷是为了躲开语文教育改革的失败阴影,自2006年起大量阅读语文教育的专业书籍,以加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又逐渐扩大阅读范围,以研究的姿态阅读一些哲学、社会学、人学类的书籍。阅读《四部丛刊》涉及的传统经典,把它们作为必读篇目。阅读《道德经》,逐渐理解了道家的理想基于自然、出于自然。这一时期的阅读,极大地拓宽了作者的专业视野,积淀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阅读体验。运用自身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们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其语文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独立阅读、观察与思考,为此后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大量阅读,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拓宽专业视野,积淀学养,是新手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条件。作者的成功,显然离不开这个条件。

四、“建模”总结,应用推广

为了让学生喜欢语文,学自己需要的语文,2007年9月,作者设计和展开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等课题研究。“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侧重理论探讨,而“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实验则侧重实践研究。对于前者,作者以“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为主攻方向。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受注意力、经验基础、文本特点、教师指导及拓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促使学生的独特见解不断生成和升华。 “个性化学习模型推荐”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指导。给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模型,主要依据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目标和当前学习状态为学生组织适合的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过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在具体实践中,作者确定了四个研究重点:

第一,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建模

这一建模研究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生接口:学生通过学生接口与系统交互,完成课程的学习、测试;教师接口:教师通过教师接口丰富教学材料,添加专家知识和管理学生特征,向教学材料库补充教学材料等;专家知识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教学策略的规则知识、学习标准、教学质量等评价标准;学习材料库:该库主要用于存储能反映课程知识,并能为学习过程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的数据库或教学材料;学生模型:由学生特征库和特征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学生模型除了接受学生主动提交的个性特征外,还可以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个性化教学模型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做好基础。如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建设常规意义上的阅读内容,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阅读和背诵篇目为基础,又选择屈原的《楚辞》中的《渔父》等,更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内容的建设。例如,学生杜爽等语文学习优势很明显,她发表了不少作文,但都欠缺文采。为了增强杜爽的语言表达的文采性,教师与杜爽商量后,一起搜集并让她阅读大量的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帮助该生建设阅读资源库,这个库包括诗词、文言文、莎士比亚的戏剧、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这一任务主要放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完成。文言文,以教师选编为主,学生自行寻找阅读内容为辅。教师为学生选编的七年级的阅读内容有《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简短的神话故事、寓言类的文言文,大都限定在200字以内,阅读内容很有趣。

第二,学生信息收集系统的建模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帮扶,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三种信息。主要研究三个方面:一、对比性信息。教师如何收集一些对比信息,比如学业成绩信息。这也是目前广大教师普遍在做、擅长做的收集行为。二、基本信息。教师如何使用详细的目标表等测量手段、指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兴趣爱好与家庭背景。三、即时性信息。教师基于成长实践的评估。教师如何诊断学生的学习生活,来安排学生的学习课程和教学设计。比如,为了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作者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生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个性社会因素构成的个性结构,从家庭背景文化、个性品质、教育经历、学习基础四个方面来设计学生的成长基础自测指标。

第三,班本课程系统的建模

班集体作为一个生命群体,班级中的学生的成长有个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学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不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

第四,学生的学习记录与使用系统的建模

一是研究学生如何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研究教师怎样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研究教师如何分析、使用这些学习记录。此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收集学生的信息、测量学生的成长现状的一些量表,比如《学生基本情况汇集・家背景文化》《学生单科学习成绩分析・家长版》等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教师、家长纷纷索要这些量表。

“教育建模”是教学理论结构化的表现形式,对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青年教师个人而言,教育经验的推广意味着其教育实践受到人们的认可,教学经验具有推广的价值。教师本人实现了对“教书匠”的超越,成为教学能手或教育专家。所以,教育建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五、理论提升,清晰定位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首先,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氛围与平台。要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最关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平台。如果不给学生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氛围,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去探究学习,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

(一)教师要想点子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熟悉的话题选择材料组织活动。只有这些话题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有学生的兴趣浓厚,学生的讨论才能够热烈,探究的热情才能够高涨,而正是这种自由的讨论和和谐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拓展信息知识平台,为学生综合性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材料。语文综合性学合理的安排课本内容学习探究外,还要给学生提供除课本外的其他信息材料,因为仅凭课本内容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有持久的兴趣。”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材料,并要教会学生如何对材料进行筛选,合理取舍。

(三)教师要大胆创新,改变自身原有的教学方法,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次革命,教师再不是传授者,而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不再是教师教得好,而是引导得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是否能够独立的分析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的不再是现成的结果,而是结果是怎样出来的。

其次,教师在每次对学生活动的准备阶段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安排绝对不是随意的,而应是有所准备,有所计划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时间安排有统筹性计划。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必须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齐头并进,立体地开展教学,即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就开始综合性学习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在5篇阅读课文学好以后再单独进行,就会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而草草过场或者使口语交际和写作因缺乏前期的实践基础而效果不佳。另外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规模的大小确定不同的要求,大型综合性学习规模大,难度大,要求也较高,重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时间一般较长;小型综合性学习多为较简单的语文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时间安排较短。语文教师就有必要对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心中有数,做好统筹计划,便于顺利开展语文教学。

(二)每次综合性学习开展前要搞好组织安排,做到学生分工准确,职责明确。每次综合性学习开展前,先让学生明确活动专题,然后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包括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表等。这样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步骤清楚,学生既分工又合作,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阶段的活动任务。

(三)做好学生信息搜集工作的方法指导。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必须搜集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在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加强指导,不要让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搜集活动信息。教师要因地制宜指导学生搜集信息,跟踪学生找寻信息的过程,关注学生拥有信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尤其是对查找信息确实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帮助,有必要时要适时提供有关信息渠道甚至现成信息,也让他们享受拥有信息后的快乐,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选取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关的信息,这样就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学,积极地学,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广泛存在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迁移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迁移,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虽然迁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它并不是自动产生的,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特点、学习材料等。总的说来,迁移主要受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影响迁移的主观因素指的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思维定势和学习语文的兴趣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在学习上更易发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对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可利用性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都会影响到迁移的效果。此外,思维定势在迁移中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发挥消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效果。其次,客观因素指的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如语文学习材料、学习情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在语文学习材料方面,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和学习材料的组织特点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影响其迁移的重要因素;同时,语文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也有利于迁移的产生。另外,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迁移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迁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合理地运用迁移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但迁移的发生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其规律,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迁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结合迁移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与语文教材中知识的联系

语文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语文教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注重实际生活知识向语文知识的迁移,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如,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四册《找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使他们在寻找中进行观察、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如广告牌、宣传栏都可以拿来作为学生进行识字的工具。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才有可能产生极大的热情,并乐于去学习,进而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图画和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燕子》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使插图中的燕子在语言的描绘中“活”起来,让学生在图画与语言的结合中更好地体会到燕子的美。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促进识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之间的相互迁移

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联系的。识字是写作和阅读的基础,而阅读又对识字、写作和口语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感悟,让学生学习文中遣词造句、描绘事物和布局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其写作中。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新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促进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并巩固他们已有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汉字进行分析,找出这些汉字间的相同之处,然后将这些相同之处迁移到新的汉字的学习中去,这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上一篇:小学英语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作风建设学习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