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7:30:22

阅读训练论文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专门的理解型阅读训练。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基本上是现当代能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阅读实际的文章,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形象的、理论的。材料的文体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将来的高中学生不管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均要接触这一类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1]对朱先生的这一见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朱氏强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一是由于这两体文字最能显示学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严密度,二是由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2]两位先生谈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其实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高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篇题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种错误态度之后,提出还有一些人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态度对不对,没有下文。接着作者通过比较,说:“生活中的南郭没有学好真本领,除了主观因素,还有若干客观因素。”写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语意残缺,甚至给人造成这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着要求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补上两句话,使其表述完整,并简述理由。补充什么?加在何处?为何要加进这两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各抒己见……。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第1078页,开明书店1945年版。

[2]顾黄初《略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载《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考点直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是阐明观点,重在说理,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阐明事理要严密,要有逻辑性;表述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态度必须鲜明。这就决定了议论文语言的基本风格: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阅读议论文,我们要能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考点解读】

议论文阅读中,语言品析类试题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概括关键词语的具体含义。

二是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

三是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四是分析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津】

在议论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其语言要力求饱含情感,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中。

同学们在品味词语含义时,容易停留在一般理解的浅层次上,导致词义理解的不完整或表面化。正确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是关键,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联系语境,从作者的思想倾向、词语的感彩、语体特点、风格特点等方面揣摩才能准确解释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修辞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关键性语句,也即文中对表述内容、点明(暗示)中心、表达情感起重要作用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总结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关键语句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找关键语句的目的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

阅读议论文时,孤立地理解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是不能正确把握句意的,只有将关键性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深刻含义才会浮出水面。具体方法如下所示:一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去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运用分析词义的办法,联系整个句子甚至是文章中心,分析词语的作用,说明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或思想感情。二是根据修辞方法来理解。先弄清楚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根据这种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含义,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闯关】

生态微行动,从来不嫌小

文/张志锋

①在华中农业大学,许多大学生外出就餐时会带一双筷子,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在青海西宁,不少公司白领、公务员兜里都揣着公交卡,自觉少开车、不开车……从点滴做起,生态微行动难能可贵。

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依靠决策者和各级政府,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行动。美丽中国需要“美丽公民”,每个公民意识美、行为美,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行动,也可以汇成建设生态文明的无穷正能量。

③建设生态文明,与每个家庭的生活、每个人的行为息息相关。政府有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企业有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责任,千千万万的你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该履行什么责任呢?法律没有规定每个人如何吃喝拉撒才算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个人需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④建设生态文明,节约优先是一项重要方针。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而各种无度浪费和过度消耗,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甚至触目惊心。这是一种不文明的消费习惯,有悖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环视我们的身边,审视我们的生活,聚餐时吃了多少、扔了多少?拿浪费粮食来说,许多人说起来痛心疾首,做起来一切照旧。13亿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粮,不知能养活多少人;长流水、长明灯、长待机等等,不知有多少跑冒滴漏。生活中需要节约、能够节约的实在太多太多。节约需要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不仅心动,更要行动。

⑤即使不是成心浪费,生产生活中使用资源能源,也应该取之有度。大自然孕育生命,我们要心存敬畏。千方百计营造方便舒适的小家庭、小环境,本来无可厚非,但要因此而有意无意破坏我们共同生存的大家庭、大环境,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各种“一次性”用品,带来生活便利,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国每天约27万棵大树随着各种纸巾的使用而轰然倒掉,成为垃圾,随之消失的还有一片绿色氧吧,伴之升高的是地球表面的温度。丢一块电池,踩一脚草坪,多用一勺洗涤剂,多开一会儿空调……许多人对此习以为常,浑然不觉,还经常自我安慰这点小事能对环境造成多大危害?殊不知,每一次对自然小小的伤害,积累起来就是大的祸害。

⑥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与自然相处,同样应该这样。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只要留心,只要愿意,我们都可以成为环保达人和生态卫士。微行动,一点儿也不嫌少。

(选自2012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难能可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触目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并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3.请在文中分别画出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中心句。

4.对于节约作者为什么提出“不仅心动,更要行动”呢?

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古代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目的是什么?

本期辅导考点二:获取有益启示,结合实际拓展

【考点直击】

“获取有益启示,结合实际拓展”类题型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要求考生就文中作者的观点或现象谈自己的启示、感悟、理解和自己的实际做法等。这样的题型,一般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要求观点分明,依据充分,语言简练。其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其中要有论点、论据。此考点是目前热门考点,形式灵活多变。

【考点解读】

此类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

二是写出对相关观点的认识。

三是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写理解和感受。

四是根据文章内容就某一角度作探究。

【解题指津】

必须明确的是,开放性试题既有其开放性的一面,也有其限制性的一面。既立足于“灵活”,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同时又在内容、形式方面对学生提出显性或隐性的要求。

感悟体会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受、启发、体会等。此类开放性试题考查的频率越来越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虽说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怎样“成理”呢?笔者认为还是应紧扣文章的中心和材料,并且联系自身、家庭、社会的实际来作答。当然这些感受和体会必须切实,不要泛泛而论,夸夸其谈。

发表看法类试题比较常见,但开放性程度较高,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写作特点)作一点评析或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应当有创新意识或独特的见解。

献策质疑类试题要求学生针对选文相关的问题提出对策或提出质疑。这类试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只要坚持在平时多琢磨、多训练,还是有把握答好此类试题的。

联想想象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写出相关的内容或根据具体语境展开想象进行描述。这类试题的考查近年来也比较多,平日要多作训练,提高联想、想象能力。

【阅读闯关】

面对写不出

“癞蛤蟆”的时代

文/魏英杰

①日前,在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有人感慨:我们的文字书写能力跌得比股票还快。

②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心血来潮,想收集朋友的手迹,便把这种想法告诉一位回归到书写时代的朋友。现在他除了必要的工作,否则都用毛笔写文章。听完我的想法,他就说:“难道你想学黄裳先生?晚了。”想想也是,有人在微博上拍卖书法,一幅字都卖到几万元。收藏文化人手迹,也早有人在做。说实话,如今连普通人的书信手迹都不太好找,许多人都藏着掖着等升值呢。

③手迹收藏热,对应的是一个手写时代的渐行渐远。从毛笔书写到钢笔书写,再到电子书写,这一路走来既反映了时代变迁,也折射了文化嬗变。我上小学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但练出一手好字的已然不多。当时除了书法帖,社会上热卖的是硬笔字帖。到今天,许多人平时除签字外,恐怕一般都不太用笔了。不信问身边人借支笔,十有八九没有。平时不经常写字,提笔忘字自然成为普遍现象。

④手写的陌生化,让这个时代失落了什么?可能不只是书写技能,还有一种文化传承。汉字的拼与写,原本是汉字文化传统的一体化象征。如今拼、写分家,形同双翼折了一只翅膀。只会拼不会写,汉字的功能被弱化不说,如何传承汉字之美也就打了折扣。还可以说,只能识别汉字、读出汉字,这只是满足了日常沟通交流的需要,而难以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哪怕这只是书写工具的改变,也会让人们对理解汉字、传承传统产生无形冲击。试过的人就知道,用笔写文章和用键盘打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书写体验。

⑤当然,书写工具的革新是个无法阻挡的大趋势。毛笔虽是中华传统书写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咱们的老祖宗也不是一开始就使用毛笔,殷墟文字就是刻上去的。毛笔本身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后来才形成中华独有的笔墨纸砚书写文化。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抵挡不住钢笔、圆珠笔作为书写工具的简便快捷。也要看到,从手写到电子输入,会是一个长期的变迁过程。就像毛笔字一样,时到今日也只是退居文化一隅,并非就此灭绝。

⑥面对这个人们已经开始提笔忘字的时代,不必陷入小文人的那种感伤情境。但应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存与传承文化传统。手写文字的工具性虽已大为减弱,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却应引起重视。之所以会出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活动,本身也已说明问题。当手写汉字正在成为和毛笔书法一样的传统技能,就是到了该考虑如何延续其文化遗产的时候了。

⑦至于该怎么做,我那位恢复传统书写方式的朋友,看来这回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从哪里丢失的文化,就从哪里找回来。这是最直接可行的文化传承。

(选自2013年8月9日《北京青年报》)

1.请对文章标题作简要赏析。

2.请对第①段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阅读第④段并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4.文章结尾两段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5.为了有效防止手写的陌生化,请你提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生态微行动,从来不嫌小》

1.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

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2.示例:生态微行动,从来不嫌小。(大意相同即可)

3.第④段中心句:建设生态文明,节约优先是一项重要方针。第⑤段中心句:即使不是成心浪费,生产生活中使用资源能源,也应该取之有度。

4.与节约相关的道理许多人都懂,谈到浪费问题,许多人说起来痛心疾首,但往往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却也常有浪费现象发生,这就需要“不仅心动,更要行动”。

5.引用经典名言作为理论论据,有力地说明生态微行动的重要意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只要留心,只要愿意,我们都可以成为环保达人和生态卫士。

《面对写不出 “癞蛤蟆”的时代》

1.紧扣典型现象,点出时代问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2.将文字书写能力与股票进行类比,近年来股票跌得比较厉害,这一类比联系生活,用幽默的语言说明文字书写能力下降得比较厉害。

3.手写的陌生化,不只是书写技能下降的问题,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影响。

4.不能删去。这两段对“如何才能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存与传承文化传统”进行了阐述和思考,两段文字紧承上文,使文章内容更全面充实。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提问设计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而进行的一种思维训练形式。它使得学生个体在围绕教师的提问设计,利用师生语言交流而形成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地纠正、丰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而思维训练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设计来实现的。虽然如此,但是提问设计是主体对客体的预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状态。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大,学生不易回答,课堂思维气氛不活跃,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时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学生感到太容易了,因此思维训练的难度不够。由此可见,思维训练的质取决于提问设计的质。

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设计的质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教学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

一、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学习知识本是叫人聪明善辩,叫人能干有为,但如果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心情,那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②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体现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就是使学生已有的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能力得以发展,解决阅读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③因此,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如学习形声字时,应把汉字的表义功能和形声字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分析部首的本义和汉字意义上的源缘关系,再在语境中揣摩其意。如:“他蹒跚地走着。”“蹒跚”是什么意思?即从足部都与脚有关,下文是“走”,怎么走?推断的结论是“一种走路的样子。”然后查词典来证实推断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识词断义,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错别字,同时也是一种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学生这样去解释“柴”;从“木”部,知与树有关,“止”与“脚”有关,“匕”与“刀”有关,联想生活中砍柴的情景,可知,砍柴用刀,上树、折枝用脚,那“柴”就是用来烧饭的短小木头。如果简单地告诉他词的含义,那么当学生步入社会后,总不能总带着一本词典吧?

在课文阅读方面,在提问设计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迁移。试举例如下。

例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交际语言中用词的锤炼。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古代外交上,特别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臣子为了维护自家尊严,在外交场合上唇枪舌剑,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也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那么当一个弱国的臣子面对强大的对手,如何才能不失国家的尊严呢?我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廉蔺列传》中的“渑池相会”一节,说说蔺相如语言的精彩之处。

学生甲:“酒宴上,秦王请赵王鼓瑟,表恭实傲,是凌强欺弱。蔺相如当机立断,进请秦王击缶以相娱乐。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进行了不卑不亢的斗争。”

学生乙:“秦使官记载成‘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令赵王鼓瑟’。由‘请’变成‘令’,骄横之气溢于言表。而相如让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秦王为赵王击缶。’‘请’变成‘为’,强调了结果,行为已成事实。而‘令’有遵令、抗令之分,结果不分明。”

教师小结:从以上分析可知,交际场合的语言要有礼有节。寻找对方漏洞,巧妙还击而且用词要准确有力,同时应注借意口语、书面语的微妙差别。今天,在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外交活动如新闻会,小到人与人普通交际往来,商贸活动如谈生意、签合同,都应当注重交际语言的锤炼,请同学们留意于这方面的素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从以上例子来看,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应当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真正地把死书激活,把语文阅读能力潜移到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就是在阅读课文时,使学生整体上领悟作者构思全文的思想轨迹,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受和认识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如小说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环境气氛;议论文则是中心论点及与之相联系的分论点和论据等,说明文则是事物的特征等。而局部破读则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文章精要片断的剖析来深化读者对文章的认识。前者回答是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是寻求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答案。二者必须是统一的。整体感知对于局部破读发挥着控制方向、指导进程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整体感知的局部剖析是对文章的肢解,是对文章上下文的联系的割裂,是盲人摸象的翻版,读者无法对作者的感受、情怀、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作深层次的了解。同样不去做局部破读的结果也只能是粗知大叶式的阅读。另外,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现在实行五天工作制,教学要求没有降低,原来那种“吃不了,兜着走”的做法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如何把握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示及背景材料的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体会一下本文的主题及作者写作意图。随后,教师通过以下的提问设计来实施教学。

(1)本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准?答:别里科夫。

(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答: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与柯瓦连科谈话。

(3)结合背景材料,思考一下作者笔下人物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答:墨守陈规,胆小怕事。

(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答:十九世纪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了了解。要想进一步欣赏契诃夫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又进行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神态描写的关键词语,刻画人物的灵魂。

(二)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谁为挽着女友散步,男女同骑一辆单车游玩而大惊小怪呢?但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专制制度下,确有一位别里科夫不这样认为,甚至于神色失常。为什么?请阅读课文,找出在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及与柯瓦连科谈话的三个片断中的神态变化的句子,然后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生归纳如下:

(1)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2)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3)别里科夫脸色苍白。

(4)别里科夫……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学生甲分析(1):

别里科夫脸色发青,是因为没想到曾辖制全城十多年的“套子”而且竟降落在自己头上,问题的严重使他的脸色比乌云还要阴沉。其次,人们无法忍受他的陈规陋习,便刺激他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漫画起到了戏弄他的目的。再次,也看出他内心很脆弱、虚伪。难道他这个套中人就不担心这乱子会传到上司那里去吗?

学生乙分析(2):

“发白”是生气的表现。别里科夫看见华连卡和他弟弟骑车后,认为不成体统。

他说:“老师尚且如此,学生就自然会用脑袋走路了。”可见他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荒唐可笑的程度。另外,也看到当时专制思想已经有了危机。

学生丙分析(3):

别里科夫妄图再“套”住柯瓦连科,没想到反叫他滚蛋,他气得脸色苍白,一点生气也没有。企图落空后,他脸色由“苍白”变为“恐怖”,说明了他在新生力量面前的惨败。教师、学生总结:别里科夫是一个拼命维护旧习惯专制的一个时代典型,也是一个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是旧时代的殉葬品。他既是可憎的,也是可悲的。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从一个人物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去思考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归纳他的思想性格,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何等的匠心独运——一个旧的时代预示着将要结束,但需要的是打碎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这样才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才能避免发生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双重悲剧。

三、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从识字到悟文,既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也是一种知识信息的积累,是一种语言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示范欣赏。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生活中去体验、分析、提炼,进而触发联想,把生活中类似的需要表达出来,就是写作了。从这种意义上讲,阅读是信息输入,写作则是信息输出。因此,把写作看成是阅读的延伸,思维的拓展,是训练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分析、思考、启迪的良方。“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语文的运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即变成空洞的外壳。脱离生活的语文教育不免劳而寡效和枯燥无味,反之,则生动活泼,往往事半功倍。”④这一点足以说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必须统一起来。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如二者的契机呢?如在教初二说明文时,在讲述完关于桥的一组文章后,进行这样的设计。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通过对《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智慧的民族。从赵州桥、卢沟桥到南京长江大桥、北京立交桥,我们的人民在桥梁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那么这些杰出的代表作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我把大家的看法总结成一幅对联,上联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利于天下。下联是:造型纷呈,巧夺天工,美在人间。横批:形神俱备。那么我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大桥呢?你能不能模仿一下课文的写法来完成一篇文章呢?在模仿时应注意写些什么呢?同学们一下子就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中去了。他们例举了如柳江铁路大桥、文惠桥、壶西大桥等。有的同学还回答了写桥应注意写到建桥的时间、地点、设计者、结构造型等内容。接着就布置了同学写作文《家乡的一座桥》。可是同学们对桥的设计者和桥的跨度、桥基、桥墩、桥面宽度等有关数据不清楚,于是发动大家及其家长去有关单位了解,然后整理材料,再润色成文。通过这样的设计就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把同学们积极创作的思维激活了,同时也把课堂的知识充分地运用起来了。

在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基本实现后,又推波助澜进行了第二次提问设计。

(1)桥的功能是什么?

答:方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2)教师语言板书暗示:方便交通。把渴望到“彼岸”的愿望实现。

(3)请同学们据我的暗示思考一下,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桥”呢?

学生甲:妈妈是一座桥,使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学生乙:老师是一座桥,使我从幼稚走向懂事。

学生丙:学校是一座桥,使我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学生丁:理解是一座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请同学们围绕着你的中心写一篇《关于桥的故事》的文章。

经过类似以上的提问设计的尝试,获得了学生的赞同。他们感到学语文有用,尤其在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方面的知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要想把写作水平提高非理解好课文不可的重要性。叶圣陶老人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⑤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一、阅读理解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高考NMET试题短文阅读理解共计45分(含补全对话5分),是分值最高的一道大题,为什么这种题的分值这么高?其训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十年的教学体会,我们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1.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阅读能力:即懂得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2.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理解能力:即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阅读能力直接为理解服务。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演化。这就是阅读与理解的辨证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这一关系。

二、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

NMET阅读理解题,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对话等等,涉及社会教育、风俗文化、史地知识、科技、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传记、人物等诸多方面。这种试题题型一般包括一些信息题、是非题和推理、演算题等等。其测试的重点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字面理解试题(literalcomprehension)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题,其特点是答案明确具体,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如辨认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人物的外貌、特征,它们与事件的因果关系。

2.推断理解试题(inferentialcomprehension)

这种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或弦外之音,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态度,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没有说明的意图、含蓄的内容,从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3.综合评价试题(evaluation)

这是阅读理解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它要求学生能凭着他们应有的常识、价值观,充分运用阅读材料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对阅读内容做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如:

Formanyyears,noonecouldcommunicatewithpeoplewhohadbeenbornwithouthearing.Thesedeafpeoplewerenotable-touseaspokenlanguage.Butbeginninginthe1700s,thedeafweretaughtaspecialla-nguage.Usingthelanguage,theycouldsharethoughtsandideaswithothers.Thelanguagetheyusedwasalanguagewithoutsou-nd.Itwasasignlanguage.

Howdidthissignlanguagework?Thedeafweretaughttom-akecertainmovementsusingtheirhands,faces,andbodies.Thesemovementsstoodforthingsandideas.Amanmightmovehisfo-refingeracrosshislips.Thismeant:"Youarenottellingthetruth."Hemighttaphischinwiththreefingers.Thismeant".myuncle"Thedeafwerealsotaughttouseafingeralphabet.Theyusedtheirfingerstomakethelettersofthealphabet.Inthisway,theyspelledoutwords.Somedeafpeoplecouldspe-lloutwordsataspeedof130wordsperminute.

Signlanguageandfingerspellingarenotusedasmuchastheyoncewere.Todaythedeafaretaughttounderstandothersbywatchingtheirlips.Theyaretaughthowtospeak.

1.Thestorydoesnotsayso,butitmakesyouthinkthat______.

A.thedeafmusthavespecialtenchers

B.thereisstillnowaytocommunicatewiththedeaf

C.deafpeoplemakesignstomakealiving

D.deafpeoplearenotascleverasnomalpeople

(答案是:A属推断理解题)

2.Onthewholethestoryisabout_____

A.howthedeafcommunicate

B.learningtospell

C.teachingthedeaftospeak

D.writingsignlanguages

(答案是:A属综合评价题)

3.Howdidsignlanguagehelpthedeaf?

A.Ithelpedthemtolearntoread

B.ThedeafcouldunderstandIndiansignlanguage

C.Ithelpedthemcommunicatewithotherpeople

D.Thedeafcouldmovetheirthumbsacrosstheirlips

(答案是:C属字面理解题)

三、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及步骤

阅读理解不存在语法问题。答题时只能根据文章意思进行判断。在一般情况下,阅读理解题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先通读全文再答题。

(2)先看题目及四个选项再读全文。

无论我们采用那种方法,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或句。千万不要纠缠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而影响掌握全文大意。要紧紧围绕五个Wh-questions,即when,where,what,who,how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迅速地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做题时我们一般应采取的步骤是:

(1)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细节。

(2)对文章后的题目,要逐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项,从文章的本意中寻找答案,要忠实于原文,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为根据,想当然地进行判断、选择。

(3)确定你所选的正确答案的内容能落实到文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句子。也可以利用排除法(否定法),最后确定一个正确答案。

(4)在做科普、史地知识短文(客观真理性文章)时,可以联系平时学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判断。这也是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

四、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逐字逐句地阅读。用手指着单词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读。这既减慢了阅读的速度,又会使你不能准确地理解全文而只停留在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上,使你所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最终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2.左右摆头。

3.小声朗读或在心里默读。

4.过分重视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理解。即人们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5.缺乏自信,过分依赖字典。

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知道了阅读理解的目的、考查的重点、答题的方法及步骤,也了解了我们存在的问题,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1.选择阅读方法。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及目的选择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1)详读(seanning):通过详读能寻找到某种具体的资料和信息,并对材料从表层到深层进行层层理解。

(2)阅读(skimming):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知道文章的内容大意,例如,simplestoriesforenjoyment,news,lettersfromfriends,bisofnewsfromthelocalpaper.因为这些内容对你的阅读理解文章无大妨碍,而且简单,清晰明了,故只需略读即可。

2.要树立自信心。不要一遇到生词就退缩,就查字典,要学会充分利用上下文,上下句来推断出该词的意思。也可以利用构词法(合成、转化和派生)来猜测。请看下面例子:

AllthroughthenightLincolnfoughtwithdeath.At7:22inthemorningitwasallover.Thegreatmanwasatpeacewithworld.划线这个短语同学们可能没见过,但是沿着事态发展的逻辑推理,自然会得出是"与世长辞"这一结论。

3.抓住核心词。上面的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扫除生词的障碍,在理解过程中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抓住核心词。要知道人们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由于修辞学上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往往使用了一些作用不大的修饰词语。因此,要想准确、明了地理解文章,我们则要把着眼点放在核心词上,放在理解句子内部结构的关系上。

Wouldyouliketodosomeshoppingtogetherwithme?Ifyouarefree,pleaseringmebacktotellmeaboutit.从上面这个句子不难看出划线部分就是这段话的核心词。

4.抓住主题句。在多数文章中,开篇的首句或前几句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而每一段的首句或未句就为该段的主题句或核心句。以高二(下)UNIT23"TelePhnes"为例:第一段第一句,Howatelephoneworksisaquestionwhichnoteveryonecananswer.第二段第一句,Theearliesttelephoneswerenotpopular.第三段第一句,ThefirsttelephonedirectorywasprintedinatownintheUSAin1878.第四段第一句,Therehavebeengreatadvancesintelephneequi-pmentinthelastquarterofthe20thcentury.高二(上)UNIT7CANADA,UNIT8FIRSTAID,高一(上)UNIT3AMERICANENGLISH,UN-IT13ABRAHAMLINCOLON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是能教会学生这一本领的。

5.适当进行强化训练。学生每周除了五节英语课外,绝少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他们又不十分重视英语这一学科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进行强化练习。我们的做法是:"每天五分钟,天天跟我学。"我们利用每天上课的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阅读强化训练。每次一篇,后附几个问题,做完后统一给出正确答案,解决疑难问题,不留后遗症。限时阅读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学习必须提高复现率,持之以恒,才能进步与提高。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

第三,教师可随时纠正错误的阅读习惯,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四,利于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6.激发兴趣,学会"觅食"。通过阅读,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不仅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更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教师引导他们读一些简易报刊、畅销书等,如:《上海学生英文报》、《英语画刊》、外研社出版的《双城记》、《英国王妃——戴安娜》、《王子与贫儿》等等。

另外,我们还定期举办"新闻会",让学生把他们课外读到的有兴趣、有意义的"精华"讲出来,与大家共欣赏,共分享。同学们在阅读中尝到了喜悦,体验到了成功,学生们非常高兴。难怪有人说:“课外阅读是教师最得力的助手。"这话确实不假。

7.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文章时,主要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文章的篇章结构方面:

a.Themainideais…

b.Thepassagemainlytellsus…

c.Formthisstoryyoumaytell…

d.Fromthispassagewecansay…

e.Accordingtothetext,wemayconclude…

f.Whatdoyouthinkabout…

g.Choosetherightorderof…

h.Thestorydoesn''''tsayso,butitmakesyouthinkthat…

i.It''''sinferredthat…

B.文章的题目:

a.Thebesttopic/titleforthispassageshouldbe…

b.What''''sthebesttopic/titleforthispassage?

c.Agoodtopic/titleforthispassageis…

d.Readingtheheadlinespeoplecanknow…

C.文章的单词、短语、句子释意:

a.Whichofthefollowingstatementis(not)right/wrong?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张鹰

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各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②有位当了局长的朋友对我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他的底线;不做让家人蒙羞、自己悔恨的事情,也是他的底线。他说给自己划条底线可维护尊严,尊严比生命更脆弱,没有的时候可以去追求,但一旦失去了就永远没有了。

③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越雷池一步的动人故事,古往今来并不少闻。相传南朝宋国的褚颜回,被山阴公主看中,任凭公主百般引诱,都无动于衷,公主不解地问:你的胡须坚硬如戟,怎么没有男人的情意。褚颜回严肃地回答:我虽不聪明,但还知道不能招之祸乱。明帝即位,褚颜回当了吏部尚书,当求官者意欲行贿时,褚颜回声色俱厉地告诫他:你凭实力应该得到官职,无需动用这块金饼;假如一定要给我,那我就不得不上报。

④他的底线就是做人的道德,就是廉洁公道,他用意志和智慧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为后人所传诵。正如杜甫所云:“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⑤人生就像一场赛事,底线就是做人的规则。没有规则,比赛无法进行;没有规则,必会发生“一念之差,酿成千古恨”的憾事。而给自己划定行为的底线,就有了左右欲望的阀门、控制冲动的开关、走出迷津的路标。

⑥守住底线,就能抵御诱惑,无论诱惑的风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轻柔的还是迅疾的,都能扬起生活的风帆,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⑦守住底线,便拥有人生顺利的安全港口和事业成功的坚固堤岸。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本文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①自然段所说的“最普遍的底线”是指什么?

3.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列举当了局长的朋友的例子有何用意?

4.第⑤自然段中说“一念之差,酿成千古恨”的憾事,请你列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

5.阅读本文后,你理解了题目中的“底线”是什么含义吗?请写在下面。

6.你的人生底线是什么?结合实际说一说你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

二、人生当如水

杨大伟

①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最高尚的品德像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求回报的水一样,可谓把对水的比拟推向某种极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世事人生,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

②平和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生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入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我高你低,忍耐、忍让一下,也就海阔天空、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个老实人,吃得香、睡得稳,有时可能眼前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

③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世、做官,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社会风气必也清纯。弘扬正气,激浊扬清,须有此等清澈本性,正直为人;待人接物,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人际交往,不搞拉帮结派,一泓清水;听到闲言,不搞兴师问罪,一笑置之;开展批评,不转弯抹角儿,一吐为快;法律面前,不分权贵庶民,一律平等;原则问题,不随波逐流,一身正气。

④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居于高处,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留个好名声,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人心是杆秤”,“政声人去后”,只要行得稳、做得正,多做好事、少办错事、不干坏事,好名声不请自来。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须知,“家有黄金万两,每日不过三顿;纵有大厦千座,每晚只占一间”。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李真等人的可悲下场昭示世人:人不能把钱财带进棺材,不义之财却可以把人送进坟墓。

⑤笑对坎坷韧如水。“A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B________

_______,举杯消愁愁更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须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事业上的挫折;无论工作中的“挠头事”,还是家庭里的“难唱曲”,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贫富不移,处顺境而不张狂,陷困境而不沮丧,遇险境而不惊慌,遭逆境而不失望。若此,“C______________,胜似闲庭信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⑥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

(选自《人民日报》)

1.阅读本文后你认为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引用刘禹锡的诗句有何用意?

4.第③自然段中作者在论述如何正直为人时列举了七种做法,除此之外,你认为“正直为人”还应该怎样做?

5.第④自然段中列举了、、李真等人看重名利的反面事例,请你列举一个从正面论述生活中淡泊名利的典型事例。

6.(1)请你把第⑤自然段中空缺的有关“水”的古诗名句默写出来,填在文中横线处。

(2)请你再默写出五句有关描写“水”的古诗词名句,并在后面括号里注明作者和出处。

A

()

B

()

C

()

D

()

E

()

7.请你举例说明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

[参考答案]

一、1.做人要守住底线

2.知耻之心,即珍惜前程、珍惜家庭。

3.(1)论证第①自然段提出的“最普遍的底线”的观点;(2)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结构严谨;(3)引出守住底线“可维护尊严,因为尊严比生命更脆弱”的观点,阐述了底线的重要性。

4.略(示例:、赖长青等人由于守不住底线,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贪污公款,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最后落得啷当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5.“底线”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个人行为必须信守的规则;是获得自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它能帮助人们走在正确的生活道路上。

6.略(示例:我的人生底线是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认真考虑这件事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三思而后与自己的底线相比较,不能超越底线一步,坚决守住底线)

二、1.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或:人生当如水)

2.文章分别从品德高尚善如水,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看名利淡如水和笑对坎坷韧如水四个方面论证观点。

3.引用刘禹锡的诗文,从反面论证了人应“平和心态静如水”,同时该句也引出了本段下文的论述。

4.略(示例:言语交谈,实实在在,不笑里藏刀,不阳奉阴违)

5.略(示例:孔繁森淡泊名利,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

6.①A.黄河之水天上来B.抽刀断水水更流C.不管风吹浪打

②略(示例: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曹操《观沧海》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西州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7.①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增强了语势,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表达效果;②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古诗文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说理论证力度和文采。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6篇

阅读训练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它主要对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辨题、综合等方面的能力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个升华过程,所以对阅读题绝对不能用猜题押宝、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办法;更不能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或放任自流、得几分算几分地消极对待。而要把阅读训练当作一门系统工程看待,认思想上高度重视,大胆探索其规律,扎扎实实从起始年级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打开阅读大门。具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可选择一些简单明显,容易分析、思考的文章进行阅读,给学生指一条阅读之路。

例如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就适合同学的入门阅读,能帮助同学们找到阅读规律。课文第五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总起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接着用分说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对于这一段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师生共同归纳”的步骤进行示范训练。教师可以设疑:“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树?”让学生分析、思考,自由发表看法。起先有的只答第一句话,有的答具体形象描写的二点或三点,最后在教师的提示下,同学们都心悦诚服地明确了:一、白扬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神形兼备,是总起句;二、文章从干、枝、叶、皮4方面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是形美;三、形象描绘了白杨树的性格,这是神美,运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一训练使同学们受到启发,初步探出了阅读的规律,必须认真阅读原文中的每一句话,顺着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的内部联系,理清层次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善于抓关键性词语,有标志性的词语,以及文章的标点符号。

(二)要举一反三,由易而难,逐步加深,拓宽训练。

在教师指导阅读典起作品的基础上,可放眼课外自读课文上。起先教师可以设疑,稍加提示进行阅读,随后可采用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疑;或同学们分成组,这一组设疑,那一用分析、回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方面开拓同学的智力,提高阅读兴趣。真正把学生引人浩瀚的阅读领域里,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子。

(三)由课内走向课外。

阅读训练论文范文第7篇

蒋子龙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忍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的房子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工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真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妁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1.围绕着“书的征服”这个论题,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怎样做”的角度看,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征服书”的方法?(写出三种即可)

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解释下面句子或者句中词语。

句子①:“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要求:就文章所谈,书的“征服性”和“侵略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②:“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要求:说说看,“这样的书”指的是怎样的一些“书”?)

“这样的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③:“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要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证明“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哪种类型的论据?

论据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的阅读经历中,一定有许多“征服”过你的书,也一定有许多被你“征服”的书,请各写出一部书的名字。

“征服”过我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我“征服”的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龙江 闫永锋设计)

让孩子们刚强起来

林治波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启动“阳刚计划”,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提高该区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的比重,将男教师的比例由目前的13%提高到50%。

“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女性的细腻柔美,同样需要男性的阳刚之气。”这是东城区教委出台“阳刚计划”的初衷。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意志品质不够坚强,是人们经常议论到的一个话题。有专家指出,导致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男教师的比例太低。东城区教委既看到了问题,也拿出了办法。这种尝试是值得称道的。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从长远看,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而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铸造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内在气质。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尺度的教育,使人们往往忽视意志品质培养。在一些学校,凡稍微运动量大一点的体育项目都被取消了,甚至课间休息也只允许学生在走廊里活动,不得上操场玩耍。有些家长,更是对孩子百般呵护,生怕磕着碰着。

不少老师、家长都有一个共同倾向――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人格、毅力、胆识、体质的培养。如此一来,许多孩子死记硬背有余,随机应变不足;考试成绩很好,动手能力较差。一些孩子善于会画、才艺在身,却胆小怕事,娇气得不行。

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里,考试成绩好、课堂守纪律、生活中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好孩子被形象地称之为“乖孩子”。但是“乖孩子”的标准,是不是符

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值得深思的。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充满机遇也是充满挑战的时代。要适应时展,恐怕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具有勇敢坚强的品格。温室里的嫩苗和单纯的高智商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这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杨振宁教授对清华的学生们说:“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中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西方的学生从小就不把‘听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而中国学生则相反。……将来要想取得成就,仅靠念书念得好是不够的,他还必须能向新的方向发展。”这番话可谓切中肯綮。

增加男教师是不是可以培养孩子的坚强品格,这还有待于实。践检验。重要的是,我们应深思:在充满挑战、竞争激烈的新时代里,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我们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把这个根本问题想明白了,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进而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这也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7日)

1.本文是一篇时事评论,那它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的评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东城区的做法持什么样的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我国教育现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杨振宁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作者所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说说文中画线的“温室里的嫩苗”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本文后,你对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有什么改革的意见吗?请写出一点,并谈谈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群文阅读论文范文 下一篇:阅读材料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