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5 08:12:47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兴趣是人们探索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知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这一课后,同学们深深地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这时,我拿出了《三国演义》,对同学们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请一睹为快吧!”此时,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下课之后,争先恐后去阅读这本古典名著。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篇带多篇”、“片段带整篇”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指引阅读方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可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我排列出阅读课外书的参考书目和先后次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其中,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说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爱的教育》《歇后语故事》等少儿故事和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三、指导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从严格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立目标、选择读物、指定计划、控制进度、检查效果。但由于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方法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中午保证有半小时以上阅读的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指导中年级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能感情朗读文章,并尝试写好片段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不少于30篇;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感情朗读和复述,写好读后感,不少于40篇。

四、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爱读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朗诵会、名著导读、故事会、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每个活动我都实施三个步骤:阅读准备、进行活动和评讲。如在朗诵会之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好文章,然后好好自行练习。活动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筛选,每组两名优胜者参加全班朗诵。同学们表现出很浓的参与意识,热情很高,也发挥了较好的水平。在这一系列的讲述、竞答、品评、交流等活动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爱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实践表明,为阅读教学打开课外阅读的这扇窗,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当然,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开好这扇窗,管好这扇窗,力求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请教师们不要忘记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让新鲜的、丰富的、充裕的空气得以流入课堂,让轻松的、活跃的、和谐的气氛永驻教室。这扇窗就是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这扇窗,学生就能领略与观赏到窗外那更多更美的风景,外面的世界无限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 教学 语文

一 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需要在学习每一篇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不能把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起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好,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让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 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其次是要加强朗读,在读中形成对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被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三 要关注学生基础积累,创建交流平台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一定要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也一定要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

1.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

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的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四 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阅读思维逻辑的情境性、、教学的形式多样性以及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因此,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引感,以情动人

阅读的内容能决定情感性。欲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感染力,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欲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产生内在的动力,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教出情趣。不论是教写景的、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中以语言的方式所传达的作者的喜乐爱憎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字、词、句、段篇中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

2. 入情入境,开发思维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的规律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展现形式,语言的本身就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凭借,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接受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想传达的情感信息,则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等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更须贯彻以情境熏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的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进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不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性、自主性、开放性的体现。这样,就能把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不会学”变为“乐学、爱学”。因此,老经验的语文教师会针对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活跃的最高境界。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就是人类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总称,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课文就是反映现实的生活,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沟通与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必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求知欲。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尤其是听说读写的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动就象一盘盘美味佳肴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提高语言艺术

在阅读内容中的情感性和阅读中思维逻辑的情境性都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准确、形象、生动、鲜明,感染力强的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浮现作品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描述、表达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此外,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探索,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新异的求知刺激,易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模仿。

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是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它们互相之间紧密地联系,交叉渗透着,相互作用,是缺一不可的。

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教反思反思需要教吗?需要。反思,不仅是思维状态,更是生活态度。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对文本的认识水平,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把阅读者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但是反思并不是可以自觉获得的,有意识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阅读教学中可提倡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平视的姿态把握文本。

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一、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我们对农村中小学三至九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师生问卷调查,从中掌握了一些数据,发现了农村中小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有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家长,甚至部分校长、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深远意义没有高方位的认识,不理解、不支持;有阅读条件的局限,多数学校学生可阅读的书籍、报刊很有限,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可供学生阅读的资料;还有阅读方法和阅读数量上的问题等,我们归结为“四差两不足”六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开展阅读教学的现状差。走访农村中小学所有学校,尽管各级教育部门对阅读教学多次下文要求,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置若罔闻。学校的阅读课几乎不开,晨读时间,阅读课、自习课甚至课外活动时间都被所谓的考试科目挤占,此类学校占到调查学校的95%以上。学生的课余时间像挤牛奶一样挤尽了,学生一年四季作业繁多,精疲力竭,哪有阅读的空间呢?学校把提高学习成绩同开展阅读教学误认作对立矛盾的关系,不是借助阅读教学助推学习效益,不是靠提高课堂时效来提高学习成绩,而是靠延长学习时间,加大学习强度来提高考试成绩。

2.开展阅读活动的环境差。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学校无供学生可读的书籍和报刊,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家长而言,若家长文化素养高,爱看书读报,对学生能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7%以上学生家中无可供孩子读的刊物,98%以上家长没有经常引导孩子读书看报。

3.学生阅读的条件差。阅读教学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甚至一些校长和教师也没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条件很差。首先,学生无可读的书报,学校配备的图书数量有限,相当一部分已陈旧过时;近年来,学校也没有拿出专项资金去购买图书,学校几乎没有可供学生读的书报。其次,学生无读书看报的地方,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常年不开,管理员形同虚设。再次,学生无时间读书,多数家长误认为学生回家做作业才是学习,读书看报不是学习;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评价,教师只有给学生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为了得到校长的认可,教师只有占用课间活动时间,靠延长时间来提高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无读书看报的时间。

4.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后,发现对作文,学生、家长都头痛,教师也无奈,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成了学生习作的参照物,从电脑上仿写范文,抄范文,背范文成了学生的法宝。即便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作文,也是空洞无物,词语贫乏。我们梳理出学生“惧怕”作文的三大原因:一是学生的阅读面狭窄,语言积累肤浅,阅读总量达不到课标规定的“450”万字以上;二是教师作文教学的方法单一,大多是命题作文,课堂气氛沉闷,有时就是在黑板上出个题目让学生写,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即使写出来也是感悟肤浅。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没有深厚的文学储备,没有来自生活的真切体验,学生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5.学生阅读兴趣不足。多数学生不喜欢看课外书,更不主动订阅书报。他们认为阅读占用的时间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很不划算,表现出了对阅读的冷漠,无兴趣。其原因在于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上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第一是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第二是在早期阅读阶段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过死。第三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给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培养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6.学生阅读数量不足。从每个学校的调研情况来看,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仅有10%左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阅读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阅读主要依赖于学校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的规模制约了学生阅读的资源条件,加上农村孩子家中无藏书,更无订阅的报刊。影响了农村学生视野的拓展。第二,阅读习惯不当。多数农村中小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一到上课就让学生看参考书,抄答案。这样的教学无法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词汇量不足。词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因而无法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更无从品位文章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了。

根据以上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必须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强化政府行为,改善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环境,建议政府部门通过政府行为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创建图书阅览室,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购买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图书,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均图书标准。二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的水平能力制约着阅读教学的开展,所以说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加大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全面开展阅读教学的各项活动,把阅读教学从两个方面常规地开展起来,一是保证阅读教学常态下的活动。如晨读、午思、暮省等活动,每日一记等,还有常规课堂上的默读、朗读、精读、复述训练等,并且必须天天做,天天练。二是定期开展阅读教学的系列活动:经典颂读表演、名篇名故事讲演、主题班会活动、两评六比活动等,还可以定期举办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讲故事大赛、课本剧大赛,等等。

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读多写;读写结合;结合阅读识字;理解词句;学会写作;学以致用。

搞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础,那么怎样搞好阅读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呢?我认为当前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二是大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识字教学、阅读和作文三部分。识字教学式阅读教学的前提,阅读是作文与说话能力的基础;反过来,作文促进阅读教学,阅读促进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通过阅读教学,要巩固识字,要学习用字组词,遣词造句,组句成段,布局谋篇;要学习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要接受正确的思想,吸收各种知识;等等。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提高小学语文程度,必须认真搞好阅读教学。

结合阅读识字,是提高识字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识字与阅读脱节。特别是低年级,往往单纯的识字,孤立的识字。固然,为了把字认准,避免字与字之间混淆,是需要把字拎出来一个一个的认的,但是要把字词认得好,管用就必须把识字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汉字除了音形脱节、字形复杂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音异义、多音多义字较多,这些字,如果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学,很难确定它们的意义、读音和用法。汉字这一特点,决定识字的必须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及平时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字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教。这样教有利于学生从实际语言中感知、理解字义,掌握字的用法。不仅分散识字应当这样教,就是集中识字也应这样教。凡是集中识字搞得好的,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往往集中是一批字后,紧接着就让学生大量的阅读,通过阅读巩固识字效果。我们向学生作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恐怕与脱离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途径。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下功夫读书,读懂书,搞好阅读的坚实基础,做起文来就容易得多,现在小学生“胸无点墨”,作文怎不感到困难?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来?要想教会小学生作文,必须引导他们下苦功夫多读书。诚然,现在的学校不是古时候的私塾,现在的小学生不能像古人那样专门读书,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读破万卷书。但是小学生语文课本里的三百多篇文章都是应该读好的。就是再减一半,也应该读好百十篇。百十篇范文。有序是的,有记人的,有状物的,有抒情的,明志的,若能读得滚瓜烂熟,谙烂于胸,一旦作文,只要有内容可写,自然会有许多丽词佳句本与笔下,任其选择,调遣,害怕写不出好文章。

阅读担负着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任务,阅读不仅是为了识好字,学好作文,它还有自己本身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读报的能力和认真读书的习惯,”大纲在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的默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能读都懂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报,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经常看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有利于他们在学校学好语文,学好各门功课,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

二、大力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特别是读的少。教师总是习惯与讲解,分析。讲时代背景,讲语文知识,,分析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往往每个词语的运用,都要讲讲;每种写法,都要讲出所以然来;一个标点符号,也要体会了在体会,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从一年级能讲到五年级。只讲道理,不做练习,只重理解不重运用。就是让学生做些练习,也是重书面作业轻读的练习。让学生大量的抄写生字新词,抄书,甚至抄词语解释,抄问题答案。繁琐的讲解,名目众多的书面作业,挤掉了读书的时间。这样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实际上,这样做,对学习字词,学习作文也未必有好处。

针对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叶老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是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阅读。”并指出:“要尽量避讲书,认为学生不懂,要我讲了你才懂,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陆静山老先生也建议:“讲读”最好改为‘讲读’或‘阅读’。”的确,阅读能力的养成,主要是通过读的练习来达到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书放为重点。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或讲解,或发问,或组织讨论,或补充纠正,或讲解归纳,要起引路、搭桥的作用。总之,教师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的能力。

怎样知道学生读书呢?总结老师们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教学生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是重要的读书工具。教学生学会熟练地查字典,能用音序、部首两种方法查字,懂得字典的体例和各种符号的意思,知道怎样查字音、查字义,怎样根据上下文解释字词的意思。要求查得准,查得快。

第二、要教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读书。即:粗读――练读――细读――熟读――动笔。上述属性、程序可概括为“整体――部分――整体”或通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实际是两个大回合:钻进文中去,字字看仔细;跃出文外去,道理想明白。读书经过两个回合,学生就可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懂到懂,由生到熟逐步掌握。

第三,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在这整个读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认真读书,引导他们熟读精思,深入钻研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说话能力,充分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

1.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能力,2.勇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3.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划出不懂的语句,批注词语解释,写出感想认识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4.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法,在布局谋篇,修辞方法上,学会正确运用,达到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范文第7篇

怎样改进阅读教学崤底学校 许艳妮 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此外,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由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到能抓住重点的或有一定内涵的词和句,到能体会词句含着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揣摩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各个年级,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要重视用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 阅读教学除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在信息化社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略读和浏览,由于能快速了解和筛选信息,培养这两方面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做如下工作:一是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进而注意收藏图书。二是学会略读,用比较快的速度边读边想,读后粗知大意。三是学会浏览,用更快的速度粗略地读,先了解书报等文本都提供了哪些信息(浏览目录),再阅读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并从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四是指导课外阅读,组织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激励每个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教学范文第8篇

一、创新阅读教学目的,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空间

自由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搜集信息,进行感悟和思考,不设立任何附加目的,实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阅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在这种阅读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集中,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强化了,对文本的感悟自然就更深了。

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功利性目的太重,诸如为阅读而阅读,为写作而阅读的现象仍未得到改变。前者肢解文本,停留在对“背景、段意、主体、特点”的记忆上,用又细又碎的问题把学生引入由教师设置的一连串问题链和答案链中。后者把阅读教学当作写作的一种点缀,读一段文章就仿写一小段,过关了再仿写第二段……这样的阅读教学,把阅读当作是为了获取某些知识和技巧的手段,使阅读活动变得肤浅,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章营造的艺术真谛。

二、创新阅读教学手段,给学生一个个性体验的空间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阅读教学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语言手段”“教具手段”逐步被“电化手段”所代替,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需求。

在电化教学形势下,学生思维看起来很活跃,却少了对语言文字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个性化咀嚼过程,学生得到的只是图像反映出来的一些表面的东西。由于没有激起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很难获得个性的感受和理解,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因而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新潮”,摒弃传统教学手段好的方面。传统教学手段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想象、回味的过程,这对推动学生思维的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只有凭借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的参与,才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正如美国文艺批评家霍兰德说的:“阅读是个性的再创造。”

三、创新阅读教学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情感表达的空间

原有的阅读教学评价方式机械、单一,已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发展的瓶颈。比如,一段丰富的文字,被命题者要求学生用几个简单的符号来作答,这导致学生连情感参与的机会都没有,又如何产生表达的热情呢?作家余杰曾说:当我进入“作家”的行列,偶尔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发现文章后面出了十道阅读题,我尝试着做了一篇,题目难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好不容易答完,再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结果十道题全部答错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他们建议: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主观体验的差异性,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独创性、结果表达的新颖性。要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要给予鼓励和引导,不要求全责备。

四、巩固阅读教学效果,给学生一个合作交流的空间

合作交流是课改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被一些老师当成一种程序化的点缀,体现课改理念的装饰。

阅读教学范文第9篇

一、被应试“绑架”的语文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为了应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几乎进入了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训练题的“死胡同”。笔者曾经在一定范围内,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在高中阶段,学生在经过1.25个学年学完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内容之后,在之后的1.75个学年选修课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校在现行的5个系列17种以上的语文选修课教材中,仅开设了《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3至4门选修课程。而这仅有的几门选修课程也没有能够按照选修课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其余的选修课程则根本没有开设,导致大量优秀的阅读教学资源被闲置,原因在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没有得到体现。

如果说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基本成了摆设,那么必修课的教学是不是就很好呢?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必修课的阅读教学同样被应试所“绑架”。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所述的那样:“走进不少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师把一篇文章设置成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再出示预设好的‘标准答案’。原本是现代文阅读考试的题型,现在却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之中。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又一个阅读题的问与答,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笔者听过一节《咏怀古迹》阅读鉴赏课,教学时教师先用5―8分钟检查教学案上的预习作业,然后用25分钟围绕这首诗设置3道高考模拟题让学生交流研讨,接着用10分钟完成另一首诗的拓展练习,最后用2―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完全被高考应试“绑架”了。一节诗词阅读鉴赏课,没有吟哦讽诵,没有品读感悟,没有思考研习,更没有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赏鉴,有的只是高考试卷上两三个古诗词鉴赏的考点研析,成了实实在在的应试训练课。语文课没有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体验感悟、鉴赏审美和精神濡染,而教学时间已经被读题、做题、讲题牢牢占据。阅读教学原本应该有的经典阅读、个性阅读、趣味阅读、审美欣赏和精神濡染等统统被挡在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外,机械烦琐的阅读练习占据了本该让学生读几本好书的宝贵时间。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的直接结果必然是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和阅读能力的弱化。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长期迷失,导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很难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对此,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做过一个调查,得到的统计数据是:初中生在一堂45分钟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的读书时间平均为3.57分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仅有5分钟的初中生比例高达22.4%,而高中生的阅读状况比初中生更为堪忧。这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阅读课上学生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呈递减态势。语文阅读教学的异化,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滞后,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让阅读教学“回家”

(一)阅读教学理念的本体回归

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真正做到“多读书少做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浸润于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品味感悟、体验探究代替繁琐的讲解、分析与做题,课外,要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代替为应试而做的烦琐的练习,让学生多在阅读中领悟文章内涵,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阅读中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领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

其次,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如作投入感情的高声集体朗读、低吟浅唱的自由诵读、一目十行的默读浏览。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读”,都将诵读吟咏作为读书治学最重要的经验教育后人。儒学大师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曾经这样教育其子曾纪泽:“李杜苏韩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在放手让学生读书的同时,教师要强化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提升阅读品位,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圣殿。

再次,丰富学生阅读的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仅仅依赖课堂或阅读教材里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注重与教材相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读本》的使用和指导。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和推荐的课外名著等读物,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指导,并跟踪督查,同时要建立师生共读、教师导读、阅读大赛、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机制,还要不断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贴近现实,融入时代。

此外,教师要注意加强课内外的衔接,由课内向课外发散,进行比读、联读等拓展训练,做到读以致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回归

第一,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始终居于“读者”的位置,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言语活动和情感活动,实现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老师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进而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体验,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阅读课堂要力避以下四种表现:一是诵读吟咏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三是讨论探究不足,理性说明太快;四是反思整合不足,过程结束太快。

第二,把阅读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从专业阅读的视角把文本读深、读透,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步骤,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话语权,逐步将学生引向文本深处,让学生透过文本“知人、论世、察己、修身”。这样,将阅读与语文知识的积累,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的目标。

第三,将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他们对阅读内容的兴趣也不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或研究型阅读。如当前高中课程设置的《选读》《选读》《外国小说选读》等选修课程,要真正能够体现出选修课程的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发展特长的特点,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涵养学生的阅读趣味,提高阅读品位和阅读能力。

(三)恰当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回归

选择恰当合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是确保一堂语文阅读课有效的前提和关键。拿到一篇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现在一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时出了严重的问题。就像南开大学徐江教授讲的那样,现在的语文课堂“教错的”“教无用的”“教学生会的”情况比比皆是。以笔者听过的《窗》一课教学为例,课上教师对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这样解读的:小说赞美了靠窗病人的美好心灵,鞭挞了不靠窗病人的丑恶灵魂。于是笔者就在想,《窗》这篇小说难道仅仅就是赞美靠窗病人的善与美,鞭挞不靠窗病人的丑与恶吗?如果是这样,笔者认为这篇小说其实就没有什么好教的了。因为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读一遍课文基本上能够知道这一点,根本不需要教师进行说明,但是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依然这样教,这就是“教学生会的”。这样教的结果就会让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觉得语文课没意思,上不上都没有关系。美国作家海明威有一个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说的是小说家创作的小说就像海洋里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则是掩藏在水面之下。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引领学生潜到水底下去探索、去发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奇妙。比如,教学《窗》一课,笔者以为主要应该引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篇小说的故事为什么只能发生在一间狭小的病室里?为什么一定是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一间病室里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不靠窗的病人努力想控制自己心中罪恶的念头,为什么又总是控制不住?作者透过小说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若再进一步,用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所讲的现代小说的几个重要特征,如逻辑的解构、道德判断的悬置等新理念解读文本,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将会觉得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小说,在阅读之后发现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收获效益,学生也才会对阅读课堂越来越感兴趣。

(四)开放动态的阅读过程的回归

语文课标对阅读的性质作了如下界定:“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诚如一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当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学习方式演变的第三个里程碑”。阅读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信息社会环境下人类学习方式的变化。

首先,要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封闭为开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自主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阅读,从而获取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利用和努力挖掘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的阅读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作为一名专业阅读者,应当充分调动自身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取舍与整合,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少年时代鲁迅”的阅读专题,将《鲁迅自传》《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文章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通过资料查找、阅读交流、专题研讨,了解鲁迅在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与生活,探究青少年时代生活对鲁迅先生成长历程、思想发展变化及文学创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整合阅读,学生不仅认真阅读、讨论了老师推荐的文章,而且有的学生还到网上查找和下载了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有的学生则到图书馆借阅《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书籍,认真阅读,并做了阅读摘抄。

最后,重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如何到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且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多媒体、互联网都是青少年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新生事物,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指导,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了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我们呼唤阅读教学早日“回家”。

(作者简介:徐金国,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多次在省、市、区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应邀在广东、福建、浙江、河南、安徽、南京等地上示范课、讲座,出版了《智慧语文》《深度导读》专著2部,主编《课堂生成的智慧》等教学用书20多部,是《中学作文教学与研究》《作文快寄》《语文报 中考版》等多家报刊特约编委。)

阅读教学范文第10篇

1. 创设情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思考、分析等能力

感知只是认识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认识和深化。阅读教学中课文是情感的载体,它能熏陶人的情感。只有在教师积极的情感调动之下,才会使学生产生阅读共鸣。可以说,引导学生情感是阅读教学“导航线”,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兴奋剂”。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实行教学民主。教师永远用期待的眼光注视着学生,永远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永远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它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表演等,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和条件,都能实现自己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及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同时教师在设计拓展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发挥再创造的精神。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各种朗读和默读课文,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记忆;另外,还结合课文的讲读,有机地进行语言知识和阅读方法的教学或训练。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方面,我们尽可能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懂,尽可能杜绝单纯的情节内容的分析,并且控制理解的深度,避免在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上化过多的时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诵读、轻声读、默读、比赛读等形式,反复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在课堂讨论问题时注意循循善诱,关键处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尊重学生的选择,没有差生的概念,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总之,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是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淡化教的痕迹,加强对阅读的指导,注重阅读思考的学习过程,注意培养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注重学生自己的口味,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就如同交给学生阅读的一把钥匙,让他们利用这把钥匙,去开启一扇扇知识和智慧的大门。

3. 培养有效阅读,提高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写作。教师设计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学生作文。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课上,应该结合文本的特点,适当地设计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我们在阅读课上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

4. 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扩大学生阅读量

学生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课内有限的四、五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教师还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两三本课外读物。每读一本书都要作好读书笔记,摘录一部分词语句子。因为写的过程就是内容梳理的过程和认识提升的过程。它促使孩子对所读内容再作思考,这时往往会有思想的火花在一刹那间出现。教师定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检查或交流课。

5. 阅读教学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很明显“预设”带有教师以教材教,以个人主观教的色彩。“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由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统一。课堂教学完全尊重预设的程序教学,必然导致教师死教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生成,不能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导致语文教学烦琐累赘。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的控制,讲究教学的时效性,所以课堂教学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成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有生成,但是这个生成应该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生成,一切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问题,教师要慎重的把握。

上一篇:快乐教学范文 下一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