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

时间:2023-12-07 17:33:06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1

【关键词】数学教材;数学阅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阅读能力。其中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然而当前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或者不能概括有关结论,或不能进行逻辑推理,致使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数学语言训练

数学阅读离不开听、说、读、写。这些都是数学语言的使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交流他们的思想,解释猜想,从而增进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也是训练语言的有效方法。

1.阅读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简洁、准确的特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仔细体会认真琢磨分析才能理解其意义。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句,学会“精读”。如“有效数字”概念的教学时须注意三个要点:(1)从左边起数,(2)非零数字,(3)到末位数字止。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有效数字包括中间零和末尾零,而不包括开头零。“精读”的要求则是阅读时要求学生深入思索,把握概念的本质,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能辨析概念又能了解其使用范围。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概念叙述的准确性。比如:学习“平行线”概念时,不能将“同一平面”这个条件忽略。另外,数学概念“精读”还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

2.阅读数学定理、法则

数学中的定理、法则是反映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能准确理解、记忆和灵活应用定理、法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定理、法则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复读”, “复读”的要求是阅读时注重弄清结构,掌握思想。对于条件或结论较为接近,结构相类似的定理、法则时,教师可以有意指导学生复读、识别。比如:学习“垂线的唯一性(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及学习“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时,要求能通过复读发现两条定理的异同,让学生理解两处“过一点”的不同之处。

3.阅读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是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之数量之间的等或不等的联系,它确切地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注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习的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看清教材中的公式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有何特点,如完全平方公式根据多项式乘法推导得到,利用对称性非常容易记住。要让学生了解公式产生的背景,为什么要产生这个公式,这个公式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带来什么好处?

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读

1.阅读课本例题――“解读”

数学教材的例题,都是编者经过反复的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有它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解读过程中还须边阅读边寻找题中的能体现等量关系的重点句子和关系复杂的难点句,对中学生例题阅读的指导,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尝试解题总结解题探求新的解题途径。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阅读时要仔细领会、学会分析、正确理解例题中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在例题中隐含的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等。

如问题:“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不可直接给出证明要设法让学生发现这个结论,然后再给出证明。让学生发现的方法有许多,为突出数学的直观性,可以选择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得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剪拼三角形纸片,同时把论证作为学生探索活动的自然延伸。让学生在拼接的过程中,发现证明该定理的思路。

2.阅读提示及说明――“不可漏读”

教材中相关知识及许多习题后面都附有说明或提示语。如括号内常注明精确要求或取值范围等,告诉学生对于这些说明或提示语,千万不可忽略,往往解题的某一条件或关键正隐藏在这里。“失之一厘,差之千里”,解题的错误往往是由一些小方面原因造成,若不注意说明,那就有可能功成败垂。

3.阅读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泛读”

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编入教材编者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体现教学内容的弹性,使教材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二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正文的内容,激励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开阔视野,培养人文精神。由于阅读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不是教材正文,在教学中往往被教师忽略,致使其应有的作用的不到发挥。指导学生阅读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时,教师要深入掌握其内涵,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读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有机地融合到教材设计之中,发挥它的功能,使阅读课题学习及阅读材料成为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比如:(人教八年级上第十四章《一次函数》)教学内容之后的课题学习“选择方案”,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一次函数选择最佳方案,补充了一次函数学习的意义。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2

一、中学生数学阅读分析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阅读习惯培养: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第五,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鉴于数学阅读上述重要教育意义及其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笔者呼吁数学教育界应将数学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绝不能盲目照搬语文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尽快加强数学阅读的心理机制、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及数学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同时将数学阅读请进课堂。数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3

【关键词】化学 阅读 能力 培养

一、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1、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

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

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毛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问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①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②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罗列在一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③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图形的阅读指导

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的条件;(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a、化学实验的原理;b、实验结论;c、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通过化学原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从而抓住曲线的本质.找到突破口。

3、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耍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在指导方法上着重比较以下几个方面:看数据的大小;看数据之问有没有内在联系等。另外,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根据情况,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学会阅读。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阅读习惯

一方面在阅读中,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问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另一方面在课前预习或课堂中的阅读,要求学生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

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最后,教师要加强检查.及时反馈情况。为了使学生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汇报阅读情况,检查学生阅读效果,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2、控制阅读节奏.增强阅读时效

课堂中的阅读,应控制阅读的时问和节奏。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问。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问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节奏应当明快,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节奏则应当重缓,速度可适当放慢。

3、重视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和习题,多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如一些背景材料、化学史等内容,习题中的新情景、新信息题目,特别是新情景、新信息题。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抓住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从慢速度到快速度、从低要求到高要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 阅读能力

一、提出中学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的依据

1.历史阅读的特殊性。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说明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历史学科的语言更具有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不像写作文,可以灵活一些。第二,历史学科的知识概念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概念:一般概念和学科特有概念。一般概念的认识和掌握的手法注重概括;学科特有的概念则注重分析与综合。第三,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考实性认识是“全部历史认识中最基础的一步”,其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之真”

2.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认为:历史阅读能力是中学历史学科的三项能力之一,也是其它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首要途径。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学生会阅读。

二、中学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把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应用于中学历史阅读的教学实践,可以构建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系,进一步建设和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心理学,同时,为中学历史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能够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第三,改革传统的课堂教 学,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成绩。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对知识的整理和诠释,而对学生学习心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缺少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成绩不太理想。而随着学生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就能够逐步摆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师生的交流互动上,这样就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

三、中学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加强指导阅读的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年龄、知识积累的影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老师应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的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带着目标仔细阅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前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筛选几个知识性、思维性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让学生阅读时,带着问题,有目标地阅读。有目标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本的中心、重点,对提高学习效果起重要作用。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阅读思维能力。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②指导学生设计板书标题,培养学生概括提炼观点的能力。③由学生用简炼的语言来概述历史事件,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④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出合理分析,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⑤设计适当、适量、高质量的练习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明确记忆目标,提高阅读水平。

4.利用课本原始材料,通过对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课本原始史料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补充说明,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学生忽略。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史料与课本正文的关系,如何从材料的出处、时间、内容等信息同课文整体内容相结合。对提高阅读能力、解题技巧、答题的正确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5.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思维能力。复习课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须对知识进行梳疏理、编排,形成知识网络。应指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阅读,培养学生运用结构阅读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5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2002(1):46~52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6

殊不知“数学阅读”也是现代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技巧;走进课堂

一、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谈到阅读,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具有数学性质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甚至看不懂报纸、电视上的一些数字统计图等等。由此表明,现代及将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的教学和数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

二、掌握初中数学阅读技巧

1、把握数学阅读特征,探索学习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理解每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其次,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概念中关键字词与概念用语方面的阅读。对于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的读,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的严密性和准确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明白概念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至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以将相似的概念罗列在一起,让学生自主讨论,通过对比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加以判断,最终达到对概念清楚认识的目的。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挖掘数学符号、图、表的意义,对书中的知识有初步了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是挖掘数学阅读能力的良好开端。

2、掌握数学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指导。

不同的学习环节,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要求,学生的阅读层次应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比如:预习时,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的结构,找出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就会有的放矢;小结阶段的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阅读,主要是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节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实现高效阅读。常见的阅读方法一般有略读、精读、研读三种。“略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构成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条件和产生的结论,这种阅读方式是简单、粗略、低水平的。“精读”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概念和定理准确而清晰的认识。“研读”则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程度。

3、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塑造学生人格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美来追求,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学习才会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审美的因素,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目光去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最终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美的体验、是艺术的享受。此外,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但要给学生选择内容的自,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使学生乐在阅读中。

三、数学阅读要走进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阅读应该走进课堂。现在教材中出现了以社会、信息为背景的问题,如:市场、营销、计划决策、社会热点(如:网络、环保等等)、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等等),而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广泛丰富的实际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这些能力的获得靠课堂,因此,课堂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就要求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变传统的教师讲解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师的及时指导,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把握课堂中数学阅读形式和方法。当某一个数学问题给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作用,既读出条件又读出问题,理解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当数学问题一经呈现,教师应该让学生独自默读几分钟,在读中研,在研中读,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在实际情景和数学知识之间找到一个切入口,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其次,数学教师应有一定的课堂阅读的指导策略。课堂上多数同学不会阅读,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或读一读,给予学生指导或作示范,让学生知道怎样阅读数学教材。再有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能成功地学会一些数学,以提高他们数学阅读的自觉性,同时注意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

总之,把握课堂中数学阅读形式和方法。阅读习惯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技能,且数学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阅读例题的解法,是他们数学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分层教育的提出与重要性.华中师范大学 图书馆,2007.07.06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7

关键词:数学阅读;五步教学;概念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00

近年来,考查学生数学阅读水平及能力已成为中考的一道新景观,此类试题不仅具有较强的区分度,而且显示出特有的选拔功能。如对一些应用型的数学知识,像“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营销方案”等类热点试题,部分学生失分较多,甚至难以解答。究其原因就是读不懂题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数学阅读能力欠缺所造成的。故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此,笔者以数学概念课教学为例,依据“五步教学”过程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导学”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1. 导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对于不同的概念,导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依据初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其常用的主要方法为充分感知法、类比法和提供原型法。运用这些方法时,教师应注重创设适当情景,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背景材料或数学问题材料,让学生带着“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主动快乐地阅读,并根据学习目标去探索和发现。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1.1《随机事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如下一些材料:

抢“30”的游戏。规则如下:1. 甲、乙两人先后按1-30的大小顺序报数,每人至多报两个数,至少报一个数。2. 两人一轮次只能报三个数。3. 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谁愿意先报?

数学课代表任意点出班上的六位学生,让他们自己说出生日的月份,看看他们中是否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然后由班长任意点六位同学,看看结果怎么样;再由副班长任意点15位学生,让他们自己说出生日的月份,看看他们中是否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然后再任意点25位同学,看看结果又会怎么样。

由抢“30”的游戏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善思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揭示课题显得顺其自然;再由学生生日月份的情况分析,出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水到渠成。最后点明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哲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二、“自学”注意核心字词符号

通过阅读具体、特殊、有针对性的数学材料,从而概括出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这就形成了概念。数学概念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它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学生解题的理论依据,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学科内容的基本点,又是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着眼点。一堂课或一个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数学概念“首尾不一”、缺乏“同一性、整体性”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概念的意义必须是确定的、清晰的、完整的,教材对概念的描述是十分科学严谨的,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学生理解起来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予以适度的阅读指导:

1. 咬文嚼字,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首先要细致,它必须精确到每个字词、每个符号,达到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表)间相互转化的目的。学生阅读时,要像语文阅读那样“找主干”、“缩句子”,精简出数学概念的精髓,进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2. 质疑问难,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针对材料中所提的问题和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思考验证、比较教材中的结论,理解每个概念、公式、图形的意义及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3. 动手操作,理解阅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反复阅读数学材料,并借助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记数学笔记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材料的最本质特征,从而实现与数学材料的有效对话,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三、“助学”着意阅读方法技巧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和了解,而是学生主动、自觉地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认知过程,包括看书,提出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运用、归纳总结等行为的总和,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换机制,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阅读,这就要求指导过程做到:

1. 培养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特殊记号进行勾、划、圈、点、批、注等。

2. 要多层次、多角度对概念进行等价转换。如“角平分线”(OM为∠AOB的平分线)概念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三种形式:(1)∠AOM=∠MOB;(2)∠AOB=2∠AOM;(3)∠MOB=∠AOB

3.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采用提问、合作探究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效果,适时查缺补漏。

4. 要求阅读有耐心、有整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少耐心,不可取;断章取义――粗枝大叶缺整体意识,不明智,很容易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因此阅读时注意耐心细致、讲究整体意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假以时日,科学地指导方法,合理地传授技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四、“强化”在意主次正负之分

在强化概念时,要让学生阅读概念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理清强化时要突出的重点,要突破的难点。

1. 阅读概念,强化适用范围

如“平行线”这一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其中“同一平面内”就是范围的限制,去掉这一条件概念就不完整严谨。又如零指数这一概念:“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这里的“不等于零”也是一种范围的限制。

2. 阅读概念,强化主特征

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数学概念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师要依据教材体系特征及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一些与概念主特征有密切联系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如“分式”概念中规定:分母不等于零。运用这个结论至少可解决以下四个类型的问题:(1)分式有意义,求字母的取值范围。(2)分式无意义,求字母的取值范围。(3)分式值为0或确定数时,求字母的取值。(4)先化简分式,再代入一个合适的数求代数式的值。

3. 阅读概念的正负强化材料(习题或图形)

在概念导入时,因受感性经验、思维定势或“先入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标准形式的概念正强化(正确的)材料,往往制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甚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地缩小了概念的外延。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供详实的负强化(错误的)材料让学生细致阅读,从而排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五、“评价”刻意辨析近似异同

评价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课堂小结后,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板书及指定材料中的相关概念,专心记忆、深刻领悟其本质特征;在课堂作业中多准备与本数学概念相近或相似概念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边阅读边辨析近似概念的异同,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篇8

    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因为教材体现了物理科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及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物理学习的全过程(即课前预习,课内听讲,课外复习、练习、考试、试卷分析与评讲)中,学生都不能离开教科书。同时,学校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在时间、空间、知识范围和深广度、智能培养与训练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学知识急剧增加,今后将面临很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的复杂问题,这就使得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有了读书能力,学生今后可以从工作需要出发,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找和猎取大量必要的知识。只有这样,才算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终身受用。就眼前来说,物理概念抽象,规律公式繁复,而高考对学生“双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会读书,也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这一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老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常见学生在阅读时出现“四不”现象。

    读不惯:学生开始学物理,由于不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常常认为学物理就是背公式,做习题,只要完成了作业就万事大吉,不习惯阅读课本内容。

    读不细:阅读时,有的类似看小说、翻连环画,一晃而过,不假思索;有的用朗读语文、外语的方法来读物理,死记硬背,不重视将现象与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阅读之后,收效甚微。

    读不懂:一开始阅读物理,由于方法不当,常常现象与概念脱钩,便感到读不懂,产生倦怠情绪,以致觉得物理难学。

    读不实:好动好奇是现在的高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因此导致注意力不持久,兴趣易转移,使阅读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

    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可采取以下阅读课文的基本程序:

    (1)首先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条理。课文大致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想要探讨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重点,反复琢磨。概念和规律作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要真正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和使用条件,有时对一个概念或规律要逐字“咀嚼”。对于重要的地方,可采用眉批和标注的办法,以加强认识,帮助理解。

    (3)看完后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只有形成了知识体系,才能融会贯通,牢记于心,使知识得到升华。

    这一基本程序要与通常用的“三读法”结合起来。

    通读:上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不忙于解疑答题。阅读中,了解哪些是新内容,对概念和规律要用着重号标出,疑难地方作记号。

    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

    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含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其“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精读关键字句,以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楞次定律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重要规律,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中关键词是“总是”、“阻碍”、“变化”。“总是”指出了楞次定律适用于任何电磁感应现象,“阻碍”不是“阻止”,并说明“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课文阅读指导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答疑性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中解答疑难。一边看书,一边圈画重点句子,一边做笔记。最后大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再整理成笔记。

    第二,示范性阅读。对于比较难以看懂的课文,教师给予示范性阅读。如《光子说》一节,可逐段阅读,逐段解释:第一段,经典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上遇到的矛盾;第二段,光子说的提出及光子说的内容;第三段,光子说解释了第一、第三个实验规律;第四段,光子说解释第四个实验规律;第五段,光子说解释第二个实验规律,特别对于光电效应方程,如何从能量守恒出发,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叙述,并将其变形。通过较详细的阅读解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预习性阅读。对于重点课文要抓好预习性阅读,如对《表征交流电机的物理量》、《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列出提纲。上课时,抽查同学们所列提纲,请几个学生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提纲。然后,再让大家讨论取得较一致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课文的重点。

上一篇:智慧医疗应用案例范文 下一篇:新生儿脐部护理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