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9 07:05:18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篇1

阅读理解题又叫信息题或材料题,它是提供给我们一段文字、插图等材料,要求我们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再通过分析、概括和推理,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物理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阅读理解题正是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新潮流,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而开发出的好题型,它使物理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和教育性都得到体现和落实,真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的考查渗透在试题中.其特点有:

1.体现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

阅读理解题常常创设某一贴近生活实际的物理环境,在真实环境中,我们容易把学到的物理学原理与平时观察周围环境得到的感性认识相联系,把物理知识与生产实际、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结合起来,如家用轿车的油耗、废旧电池的处理、接触不良造成重大火灾、超载造成交通事故等许多来自于生活和周边社会问题都是阅读理解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好像身临其境地主动参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2.体现实践性,培养科学态度

物理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出自实验,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阅读理解题有许多是以实验为情景材料,通过对原有实验的延伸和改变,让我们得出一些新的结论.这使我们明确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必须重视实验,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3.体现综合性,注重学科渗透

阅读理解题设置常突破学科的限制,除了强调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外,还注意和流行文化、法律、哲学等诸多人文因素相联系,围绕物理问题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使我们了解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问题环境,提高应付突发问题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我们学科内和跨学科间的知识综合和迁移能力.

4.体现探究性,重视过程和方法

阅读理解题常常以探究性实验为背景,有的还直接还原科学家当初发现、发明的过程,让我们亲身体验当初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艰辛历程,看看他们碰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这让我们学习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领略了一些完成探究时用到的方法,如归纳、推断、控制变量等方法,在这过程中我们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5.体现时代性,关注热点焦点

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内容一般包括光、电、力、热、能量等方面,考查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涉及气象、军事战争、能源利用、科学技术革新、航天技术、西气东输、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其中有许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解题我们可以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阅读理解题的类型

阅读理解题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提供的材料涉及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1.自然背景型

以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为背景,描述现象发生的过程,让我们从中识别、判断,养成善于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然现象的习惯.

如2007年江苏淮安市中考有这样一题:

资料显示,世界上最高的树木仅高达百米左右.树木的高矮除与树种有关外,还与土壤成分、湿度、环境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回答大树在生长变化过程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几个问题.

(1)树冠越大的树木,需要的水分也越多,其主要原因是树冠与空气的,导致.

(2)水由根部输送到树冠,是通过毛细现象及静电推动等作用实现的.由于水要受到力的作用,在上升过程中,水的能是增大的,输送越高,水需要获得的能量越大.

(3)树木的抗风能力,是通过根系与泥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树冠大且高的树(如图1所示),受到强风的袭击,更容易被吹倒的原因是:.

(4)叶片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营养的来源.光合作用过程是植物将能转化为生物质能的过程.

答案如下:(1)接触面积大水分蒸发(植物蒸腾)加快(2)重重力势(3)树冠大则所受空气推力大,树冠高则使推力的力臂增大,根据杠杆原理可知它容易被吹倒(4)光(太阳)

2.社会背景型

以社会事件为背景,突出了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揭示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如2007年江苏宿迁市中考有这样一题:

2006年12月21日,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正式递交到了北京奥组委.火炬高72cm,重985g,燃烧时间可达15min,能在每小时65km的风速和每小时雨量50mm的情况下保持燃烧,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30cm,能在强光和日光下识别和拍摄.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火炬使用燃料为丙烷,这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1)65km/h=m/s(保留一位小数);

(2)制作火炬“祥云”材料的密度应

(选填“较大”或“较小”);

(3)火炬所用燃料为丙烷,它应具备的特点有(说出两点):

①,②;

(4)火炬下半部喷涂高触感红色塑胶漆,其作用有(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如下:(1)18.1(2)较小(3)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较深、不污染环境、价格低廉等(4)增大摩擦、醒目使人容易看到等.

3.科技背景型

以科技为背景,主要是突出了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此类题型主要借助一些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反映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2007年江苏宿迁市中考有这样一题:

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微波炉就是用微波来煮饭烧菜的.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这种电磁波的能量不仅比通常的无线电波大得多,而且还很有“个性”,微波一碰到金属就发生反射,金属根本没有办法吸收或传导它;但微波可以穿过玻璃、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且不会消耗能量;而含有水分的食物,微波不但能透过,其能量反而会被吸收.

微波炉正是利用微波的这些特性制作的.微波炉的外壳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可以阻挡微波从炉内逃出,以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装食物的容器则用绝缘材料制成.微波能穿透食物,并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也随之运动,剧烈的运动产生了大量的热能,于是食物“煮”熟了.这就是微波炉加热的原理.

(1)通过短文的阅读,在微波炉中应选用下列哪种容器来加热饭菜().

A.不锈钢盆子

B.铁盆子

C.玻璃盆子

D.铜制盆子

(2)微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m/s;请你猜想,微波能量(选填“具有”或“不具有”);

(3)为安全使用微波炉应选用孔插座;

(4)微波炉的外壳为什么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答案如下:(1)C(2)3×108具有(3)三(4)不锈钢等金属可以阻挡微波从炉内逃出,以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4.科普背景型

以科普为背景,利用习题进行科普教育,使我们学到新的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通过科普学习,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献身科学事业精神的教育.

如2007年江苏常州市中考有这样一题:

按照“嫦娥工程”计划,我国将在2012年发射首颗“登月探测器”,携月球车一起登陆月球,月球车将进行月面巡视勘察.

(1)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温度的变化完全由阳光直接决定.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达150℃,而夜间会降至-180℃,昼夜温差高达330℃,即使在白天,照亮区域与阴影区域的温差同样高达300℃.月球车的零件应使用热胀冷缩较(明显/微弱)的材料制作,零件之间应(留有缝隙/紧密结合).

(2)月球上物体的重力约为地球上的1/6,这导致月球表面的土壤远比地球上的松软,使得在月球上行走远比在地球上容易打滑,月球车的车轮表面应做得很(选填“光滑”或“粗糙”).

(3)月球车可使用(选填“汽油机”“柴油机”或“电动机”)驱动,行进速度最快可达5cm/s,即km/h.当前方3m处有高于25cm的障碍物时,月球车上的障碍探测器就会发出预警,障碍物探测器不能利用(选填“激光”“电磁波”或“超声波”)的反射来工作.

(4)月球车上装有机械臂,机械臂前端有一“岩芯取样器”,可将月球上的岩石研磨取回研究,“岩芯取样器”应尽可能挑选硬度

(选填“大”或“小”)的材料制作.

答案如下:(1)微弱留有缝隙(2)粗糙(3)电动机0.18超声波(4)大

5.实验背景型

以我们学习生活中一些问题为研究专题,开展类似科学探究的活动.以探究实验为背景的阅读理解题注重突出实验的研究性、综合性、实践性.通过形象描述科学探究的过程,要求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比较分析来推断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结论.

三、典型试题解析

阅读是人们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物理学中的阅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泛读:即读通文字,看清题图.主要能将题目流畅地读下去,明白题图的物理意义,大概了解题目涉及的知识点.

细读:即读懂题意,理解实质.提取有用的信息,如题目叙述的新物理概念、提供的物理新公式等.

精读:即抓住关键,梳理分类,合理建模.就是在上述阅读的基础上再深层次理解,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弄清问题的实质后建立对应的物理模型,选用正确规律.

大多数阅读理解题中的有用信息,不是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的,而是隐含在题目之中,需要细读、精读才能完成.解答这类问题,一般首先应仔细审题,要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语句应反复推敲,对题中的示意图、表格数据和公式,要细微观察,对题目内容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例题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的应用也是这样.它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副作用――电磁污染.例如.频率超过0.1MHz的电磁波的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对人体构成威胁.按照有关规定,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规定值Ie.

已知某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设该通信设备向四面八方均匀地发射电磁波,且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由数学知识可知,球面的面积S=4πr2(式中r为球半径),球半径与球面总是垂直的.根据上述资料,可估算出人体到该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处的安全距离至少应为,这时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才不会超过规定值.

解析电磁波的能量、电磁辐射强度都是我们初中学生非常陌生的问题,怎么解答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要细读、精读材料,看清关键词,如“均匀地发射”、“无能量损失”,再捕捉有用的信息,如“电磁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规定值Ie”、“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球面的面积S=4πr2”.接着我们就要运用已有物理知识,回忆电功率的定义,用电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通过类比我们不难得出所谓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就是无线通信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电磁波的能量,再对照电磁辐射强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我们就可以对电磁辐射强度下一个新的定义: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功率叫做电磁辐射强度.我们知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压力/面积,与此类似可得:电磁辐射强度=电磁波的功率/面积,建立这个公式作为物理模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具体解答如下:设人到无线通信设备的距离为r,由于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而且是向四面八方均匀地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就均匀地发射到以发射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整个球面上,因为球面的面积S=4πr2,所以人体所在处所受电磁辐射强度为P/4πr2,根据题意可知P/4πr2≤Ie,则r≥■.

说明本题是关于电磁辐射的信息题.通过解题一方面让我们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另一方面是考查了我们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我们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更要我们灵活运用学过的科学方法,如比较法得出电磁辐射强度的新的定义,类比法得出电磁辐射强度的计算公式,它还需要我们有较强的空间想像能力,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四、类题精编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过山车

当你在游乐场乘过山车奔驰之际,你是否会想到:过山车为什么不需要引擎来推动就能“翻山越岭”呢?

过山车在开始旅行时,是靠一个机械装置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从这时起带动它沿轨道行驶的唯一“发动机”就是重力势能.过山车的重力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最大值,当它开始下行时,它的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大;由于摩擦,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所以随后的“小山丘”设计的高度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如图2所示).

像所有列车一样,过山车也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使它在结束行程或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停下来.

(1)过山车通过A点向上运动过程中,动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后面的“小山丘”设计的高度比开始时的“小山丘”低,是由于过山车运动过程中,将部分机械能转化为;

(3)过山车旅行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准确停下来,是由于;

(4)过山车第一次下行后,是利用

作为“发动机”的;在生产与生活中,与过山车利用了相同“发动机”的有(举一例即可).

2.某研究所为了研究灯丝温度对白炽灯平均使用寿命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保持灯泡内惰性气体的压强为0.1个大气压、钨丝粗细为250μm,通过改变钨丝中电流的大小来改变灯丝的温度,测得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与灯丝温度及电流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1)分析实验所得数据可以预测:在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条件下,钨丝温度在2200K时,其平均使用寿命应最接近于().

A.13000h

B.14000h

C.15000h

D.16000h

(2)简述你作出上述预测的理由:

.

3.阅读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做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3甲);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3乙),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3丙),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答:.

(2)“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哪一个的正确与否?答().

(3)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答:(步骤4).

(4)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砝码的重为0.5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

A.大于0.5N

B.大于零且大于0.5N

C.等于0.5N

D.等于零

(5)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想想看,初中物理在研究哪些问题时用到过这种方法?(参照例1,另举两例)

例1.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例2.;

例3..

参考答案

1.(1)变小(2)内能(3)安装了机械制动装置(或摩擦)(4)重力势能水力发电(或滑滑梯)

2.(1)D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温度较低,灯丝的平均使用寿命越长,且变化越明显;当温度由2600K降为2400K时,灯丝平均使用寿命的增加量为(8000-377)小时即7623小时,故当温度由2400K降为2200K时,灯丝平均使用寿命的增加量应大于7623小时,当温度为2200K时灯丝平均使用寿命应大于(8000+7623)小时,故选D.

3.(1)因为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2)B

(3)把长方体木块侧(或竖)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比较“步骤4”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4)D

阅读理解篇2

【关键词】早期阅读;对话式阅读;解读

一、早期阅读及早期阅读方式

对于早期阅读的定义本质,研究人员和学者们各持己见。通过整合,我们认为早期阅读是指以学前儿童为接受、理解主体,以成人为帮助主体,以低幼绘本为主要阅读对象的理解性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方式是指幼儿在绘本理解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是较为复杂和多样的。现在比较流行的早期阅读方式有分享阅读、对话式阅读、多元阅读、创意阅读和游戏阅读。

二、对话式早期阅读

《渴望学习》中从交流方式的角度提出了对话式阅读。对话式阅读使用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是 “对等式交流”。成人通过与学前儿童对等式的交流,帮助他们实现理解的三个层次,即表层表征、文本基础表征和情景模型。成人还通过提问和评价,帮助学前儿童从局部去理解整体,又从整体理解局部,实现解释学循环。通过整合我们将从解释学和阅读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对话式阅读方式。

三、运用解释学解读对话式阅读

阅读的关键是理解。

第一,阅读是理解、解释、应用三者同时参与、协调一致的实践活动的过程。

第二,“前理解”是阅读活动成功即成功理解作品的前提。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作用,是规定理解的视野、视界或视域。前理解越丰富,视界越宽阔,就越能理解。

第三,理解是一种解释学循环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使用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对等式交流”。成人不断提示儿童说出书中的内容,并对儿童的回答给与评价,还可以增加一些信息或用更清晰的方式进行重新描述,来补充儿童的回答,继而再通过一些提问看看儿童是否从重新给出的描述中有所收获。为什么成人要给儿童以提示评价呢?我们可以从“前理解”“解释学循环”来解释。

学前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原有的“前理解”相对缺乏,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通过成人与儿童的对话交流,成人运用自己比较丰富的“前理解”借助于生动的语言描述、肢体动作帮助学前儿童阅读,是学前儿童理解绘本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成人还通过与儿童的提示评价,帮助儿童把握绘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局部理解整体,又通过整体来理解某个局部,实现了“解释学循环”。

四、运用阅读心理学解读对话式阅读

(一)风景模型看对话式阅读

西方Van den Broek等人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风景模型。该模型认为,文本阅读过程中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激活建立起文本信息之间以及文本信息跟先前信息之间的各种联结。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读者自动激活相关信息从而跟当前信息建立起联结,这种过程是消极的、非策略的;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或明或暗总有着想主动去实现的某种目标或标准,称之为意义搜寻,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策略的。记忆基础加工为建构主义加工提供输入信息,而建构主义加工的结果决定记忆基础加工输入的信息是否足以进行阅读理解。

对话式阅读中,阅读的主体由于其认知能力不够,还不能成功地建立起各种联结,需要成人通过言语、动作等帮助幼儿激活相关的信息建立起联结。作为帮助者,成人还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起主动的、策略的阅读过程,实现学前儿童对绘本的理解。

(二)双加工理论看对话式阅读

双加工理论认为,文本阅读过程是连贯性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如进入的文本信息是没有引发焦点或与焦点无关的信息,读者进行的就是连贯阅读加工活动,其主要任务是维持文本语义的局部连贯或整体连贯;如进入的文本信息是属于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的信息,如目标信息等,就可能会自动引发阅读焦点(目标焦点),焦点一旦形成,就会使随后的阅读过程成为焦点加工的过程。焦点阅读主要使读者把握阅读文本的基本要旨,形成文本的局部或整体的逻辑连贯。

学前儿童提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独立提取出关键信息,完成对绘本的理解。对话式阅读中:第一步,成人要帮助儿童逐字逐句地认读图文,进行连贯阅读的加工方式,但始终维持这样的程序,难以帮助儿童理解绘本的整体意义。第二步,成人通过提问交流引导儿童抓住绘本中具有因果关系等的目标信息,引发目标焦点,进行焦点阅读的加工方式帮助儿童理解绘本的整体意义。

五、总结

在早期阅读领域,新研究层出不穷,但研究者们往往过分强调早期阅读的特殊性,而忽略了早期阅读与阅读之间的联系,没有从其他视域来解读和研究。本文从以上从解释学和阅读心理学的视域出发,解读了对话式早期阅读方式,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绘本。

【参考文献】

[1]周兢主编.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2―85.

[2]莫雷,王瑞明,王穗萍.文本阅读百年回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0): 128―133.

[3]章红.早期阅读的对象[J].学前教育研究,2009,(04):13―18.

[4]陈启山.阅读理解的风景模型:整合的观点[J].心理科学,2009,(04): 13―15.

[5]王穗苹,莫雷.篇章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4):103―107.

[6]丁祖.儿童图画认识能力的发展[J].心理学报,1964,(02):166―168.

[7]伽达默尔(德)著,夏镇平等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102―108

阅读理解篇3

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广泛兴趣会促使人们去接触和注意各种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为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渐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因此,在最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阶段,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愉快地读书。平时我很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于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请他们向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利用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励不太爱看书的孩子向他们学习,向他们挑战,成为知识渊博的人,这样做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作文水平”上,于是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要求明确,目标一致,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在规定的模式里读书,用一种要求、一种方法,去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二、开放阅读内容,增加阅读量

大部分教师都是硬性地规定课外阅读内容,惟恐学生受到污染,使学生丧失了阅读选择的自。其实,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要限得太死。儿童的阅读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转移,动画——童话——科幻——纪实,等等。学生所以青睐它们,是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老师的指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导”上,而不是“禁”。要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需求,自主挑选精品,摈弃糟粕。积极的办法是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摸清学生的阅读取向,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列更多丰富的书目供学生挑选,如: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安徒生童话》、《红岩》、《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然而,对于身处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曾经在班上做过一次课外阅读调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有多少本课外书籍。调查60个学生,能列举10本以上的课外书籍的一个都没有。学生唯一能列举的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作文辅导书。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首先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三、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可针对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给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让学生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可利用课堂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大量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水平。课前教师先将学生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分门别类,再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采取讲故事或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让他们真正读有所获,读有所成。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是泛读、精读结合,泛读求广,精读求深。在高年级阅读内容中,泛读占了四分之三,由学生自行选择读物。精读一般由教师指定读物,以求深、求细为目的,潜心精读,反复品味,从书中吸取营养,并养成严谨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一生享用不尽,具体做法是: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学生阅读作品,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最后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激励,师生共同总结。只有精心读书,才能做到边读边思考,把阅读变成寻找真理、辨别是非、增长知识的积极思维过程。

四、活动运用,有效促读

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一节阅读课上,有一位同学讲述了她课外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费,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反应强烈,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

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求学生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靠听来的,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阅读实践中去。繁琐呆板的章法分析,古怪生癖的文字游戏,没完没

阅读理解篇4

一、出声思考及其相关研究

(一)、出声思考法

1、作为研究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二十世纪以来,阅读中的认知加工问题已日显其重要性。内省或口头报告是早期阅读研究的主要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声思考法才成为研究认知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内部操作更为复杂,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这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默默进行的,可说是借助于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克服这种困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出声思考,使人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出声思考的方法是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首先提出来的。随后有许多研究者选择了出声思考法作为阅读理解认知研究的工具。如高夫(Gough,1972),鲁墨哈特(Rumelhart,1971)和金西(Kintsch,1978)等。

2、作为教学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柯林斯和史密斯(Collins&Smith,1982)首先提出了专业读者的策略如何用于阅读理解教学的问题。

此后,专业读者阅读时所采用的策略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声思考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运用揭示了课文理解之类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Piakarz,Smith等人对阅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Piakarz,Smith等人的实验是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或在再读过程中进行解释。

而Squirc则试图通过把每篇故事划分成小段,让学生阅读每一段然后用词表达思想的方法来测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他把研究结果分成不同类目进行编码。如书面判断、解释性回答、叙述性回答以及联想性回答。同时他提出阅读过程中被试的原有经验、能力和个性会影响对问题的解答。但他的问题加工理论因缺乏基本理论的指导而存在局限性。

五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带来了理论观点的变革。它不仅发展了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以及神经学,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变使那些相关领域研究有了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家的对于信息加工问题的研究促进了阅读模式的构建与阅读任务分析的有机结合。

其中鲁墨哈特(Rumelhart,1977)首次研究了阅读中的词汇辨认的加工过程。

金西(Kintsch,1978)提出了阅读理解第一个模式。

西蒙(Simon,1980)对出声思考法进行了方法论上的详细描述。

出声思考法最初只用于良好限定问题解决的研究,随后又被引入阅读加工的研究领域,最后被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与教学的策略而备受心理学、学习论、教学论等领域研究者的重视。

二、出声思考法及阅读理解教学策略

(一)、教师示范策略

1、倡导者及其研究

柯林斯、史密斯(Collins&Smith,1982)提出了阅读策略的分类及如何运用策略的方案。阅读策略分为:

(1)理解监控;

(2)假设产生、评价和校正。

策略教学计划包括三步加工:

首先,教师在朗读课文时,示范理解监控和假设形成;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到相同的策略活动中来;

最后,学生自己阅读时内化这些策略。

达菲(Duffy)等人提出直接解释法,强调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解释作用。他们对传统阅读方法进行修正,确定了有效阅读理解教学的特征。即以观察为基础,从阅读技巧的教学入手,把阅读材料划分成几个部分,教师通过阅读每一部分的示范讲授阅读策略。

2、主要观点和结论

研究都强调依靠外部努力即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而揭示阅读理解过程中思维的加工过程。

研究者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阅读侦探”,“记录主要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使用阅读策略的潜力。

教师示范法和直接解释法都突出了教师指导,即导读的关键性。

3、具体策略

阅读教学中的示范之读仅是一种“中介”,一种“看读”与“自读”间或“听读”与“自读”间的中介。

由于小学生语言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示范朗读通常有两种:

第一种为“看读法”,就是让学生不看课文而专看老师朗读。学生一边听老师朗读的声音,一边看老师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从中可以获得老师以各种方式传递的信息,从而更深刻地感知课文。

第二种为“自读法”,“看读”后再让学生“自读”,就是让学生看着课文听老师朗读。由于“听读”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声音接受信息,所以教师朗读时在停顿、重音、高低、快慢的地方要做适当的夸张,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事先约定好的各种朗读记号。“听读”后再让学生“自读”,学生也能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生的词语表达策略

1、倡导者及其研究

鲁利亚(Luria)提出了儿童口头控制行为发展的三个阶段。即:成人的言语控制;儿童自己的口头言语控制;儿童的内部言语控制。

米切鲍姆(Meichenbaum,1985)将其拓展为四个阶段,即:儿童在成人指导下完成任务之后,口头言语得到利用;下一步儿童在讨论中完成任务;然后小声说出指导语;最后,出现了非口头的或听不见的自我训练。

博德(Biyd,1985)等,首次将出声思考既当作研究方法又当作教学方法,试图探索出一条教与学的最佳途径。他们依据成人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出声思考时的口头报告,分析成人面对困难时采用的方法,以确定教的最佳策略。

2、主要观点和结论

米切鲍姆(Meichcnbaum,1985)强调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儿童怎样想而不是想什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内化了个人思维加工过程中的口头对话言语,并对其进行转换,这种转换的有些部分与儿童元认知的形成或控制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有关。

3、具体策略

(1)示范加解释。教师对每种策略的使用作出示范,然后由学生读短文,出声思考;

(2)教师读长篇课文,对各种策略作示范再由学生自己读,教师对学生课本上的划线部分进行检查;

(3)学生读课文全组讨论;

(4)通过练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问题解决策略

1、倡导者及其主要观点

1977年,Olshavsky提出阅读表征应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她强调读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对策略使用的限制。如完成任务的环境特征、阅读情境、课文材料和复杂性、读者的动机、读者对所阅读课文题目的兴趣等等。

后来,柯林斯和布朗(Collins&Brown,1980)又论证了在激活图式的形成过程中,怎样运用原有的知识构建一种课文信息的最初模式,这种模式又怎样随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得到改进。研究者认为这种改进过程或最新形成的模式就是读者一般问题解决的策略。

2、具体策略

(1)通过案例让学生形成阅读理解中的一定的模式;

(2)强化并运用一定的模式去解决相关的问题;

(3)问题解决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

(4)形成以阅读表征为问题解决的策略。

(四)、自我提问的策略

1、倡导者及其研究

为使学生成为提问题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应诱导学生在阅读课上自我提问,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弗雷斯(Frase)施瓦茨(Achwartz)从积极信息加工理论角度去研究学生自我提问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积极信息加工的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因此,自我提问对学生积极加工课文信息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自我提问优于教师提问,但他们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提问中90%的问题只需字面上的回答。

自我提问包括:理解因果关系问题、分析问题、比较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等。

2、主要观点和结论

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保持更牢固。但学生不经过教学指导,只能提出低水平的问题(需要运用记忆来回答的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高水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阅读成绩。

3、具体策略

(1)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2)提出高水平的问题;学生首先阅读有关技能的描述,接着看怎样提出两类问题的教育录像,作为反馈和分析学生表现的资料。最后,在阅读中以这些问题为要点,提高阅读的效率。

(五)、合作策略教学法

1、倡导者及其研究

安德森(Anderson,1993)等人提出了合作策略教学法,用于研究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强调合作策略教学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1)出声思考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发现学生已掌握策略的方法;

(2)合作讨论更具有直接性,师生之间可以就书本和文章提出各种问题加以讨论。如“它的内容怎样?”“你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等等,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学生们必须描述出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

2、主要观点和结论

出声思考法已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新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体的认识过程中,也体现在个体间及群体内的认知过程中,它受不同背景因素的影响。

3、具体策略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和同辈指导下进行阅读,同辈指导讨论时,相互间的合作可以解决认知冲突,学生也有较多的机会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数量和质量上提高论述的水平;

(2)师生间讨论或同辈间(学生间)讨论;

(3)对讨论中的问题与策略加以总结;

(4)形成由“合作”而产生的最佳问题与策略。

三、出声思考法的启示

(一)、出声思考法的本质——建构主义取向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间,数学与自然科学的教学发展开始吸引教育者们思考学习结构本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取向对阅读理解教学有很大影响。持此观点者强调“阅读是一种读者、课本和情景之间的相互作用”(Palinscar&Carr,1986)。

Pressley(1992)等人指出,阅读理解教学中,转向建构意义的教学倾向已十分显著。这一转变表明教学已从教师单一的策略教学倾向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和独立实践,更倾向于相互作用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将成为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建立的与特殊语境、目的和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学转变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教学重点从个体转向了社会背景下的群体。

(二)、出声思考法的突破与发展方向

出声思考法作为研究方法揭示了专业读者阅读过程的灵活性和直接目的性。作为教学方法,它最初用于教师与专业读者的示范方法。

出声思考法强调形成阅读理解研究的方法论和指导性理论的调整,方法论上的调整指向从试图寻找个体工作记忆的加工痕迹到记录社会背景下构建意义过程所揭示的

思维活动。指导性理论的调整体现在有关阅读表征的言语转换过程中。

出声思考法已经成为阅读理解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并将在建构主义学派理论指导下,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成为教育学、心理学注意的焦点。阅读理解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将是一种新的出声思考的表现形式。

(三)、对我国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1、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教学策略”,出声思考法有它的理论依据,可以以实验的形式对其进行研究与运用;

2、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的范围里,可同时采用“出声思考法”;

3、“出声思考法”的策略还需在具体的教学教程中探索,并形成可操作策略;

4、“出声思考法”并非要取代其它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它更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其它方法的补充。

1.Kintsch,A&Samuels,S.J.(1974).TowardamodeloftextcomprehensionandproductionPsychologicalReview,85(5),363-394.

2.Rumelhart,D.E.(1997).Towardaninteractivemodelofreading.InS.Domic(Ed.),AttentionandPerformanceVI(PP.573—604.)Hillside,NJ:Erlbaum.

阅读理解篇5

一、推断题

1.解推断题应注意:

(1)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2)推理的根据来自于上下文。

2.推断题的常见形式:

(1)Itcanbeinferredfromthetextthat______.

(2)Fromthetextweknowthat______.

(3)Thestoryimpliesthat______.

(4)Theparagraphfollowingthepassagewillmostprobablybe______.

(5)Thewritersattitudetoward…is______.

3.解推断题的方法:

解推断题最主要的方法是根据词义关系推断具体细节。

Example1:Onedayamanwalkedsintosapetshopandsaidtotheshopassistant,“Ineedtwosmallmiceandaboutfivedozenroachesandtwospiders.”

“Whatdoyouneedthesethingsfor?”theshopassistantwasverysurprised.

“Well,”repliedtheman,“I’mmovingoutofmyapartmentandthelandlordinsiststhatIshouldleavethehouseinexactlythesameconditionasIfoundit.”

Q:Thepassagesuggeststhatwhenthewritermovedsintosthehouse,itwas______.

A.veryclean

B.justcleanedbythelandlord

C.tidyandcomfortable

D.dirtyandfullofinsects

解析:要恢复原样须买些老鼠和蟑螂等昆虫,因此推出答案为D。

Example2:Somepeopleareneverright.Theyneverhavegoodluck.Theyusuallydothewrongthingandsaythewrongthing.AndevenifwhattheysayordoisOK,theyasarulesayitordoitatthewrongtime.Sothesepeoplealwayshaveproblems.Theyoftenbreakdishes.Theysometimesmissbusesandairplanes.

MrNeffisdifferent.Heisalwaysright.Heisneverwrong.Heusuallyhasgoodluck.Heseldomhasproblems.Heneverbreaksdishes.Henevermissesbusesorairplanes.Evenifhedoesmissthem,itisalwaysthefaultofthebusesorairplanes.MrNeffknowsal-mosteverything.Hedoesn’taskquestions;heanswersquestions.Heneversays,“Idon’tknow.”

Q:Whichofthefollowingbestdescribesthewriter’sattitudetowardsMrNeff?A.HefindsMrNeffhardtounderstand

B.HethinksMrNeffwonderful

C.HefeelspityforMrNeff

D.HedoesnotlikeMrNeff

解析:本文中使用never,还写到Evenifhedoesmissthem,itisalwaysthefaultofthebusesortheairplanes.故暗示他对MrNeff的讨厌之情。答案为D。

二、事实题

在阅读理解题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事实或细节题,下面仅就这类题的正确解法作简要说明。

1.直接事实题

在解答这类问题时要求学生抓住题干文字信息,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阅读,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

AgiantdamwasbuiltmanyyearsagotocontroltheColoradoRiverintheU.S.Thisdamwasbuilttoprotectthelandandhousesaroundtheriver.

ThishugedamisintheBlackCanyon.Itispossibletodriveacarfromonesideoftherivertotheotheronaroad,whichisonthetopofthedam.Thisdamissobigthatthereisanelevatorinside.Theelevatorgoesdownforty-fourstoriesfromtheroadtothebottom.ThereisenoughconcreteinthisdamtobuildahighwayfromNewYorktoSanFrancisco.Thousandsofpeopleworkedonthisdamforfiveyears.ThishugedamwascalledBoulderDamwhenitwasfinishedin1936.LateritwasrenamedHooverDaminhonorofa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HooverDam,oneofthehighestdamsintheworld,issituatedbetweenthestatesofArizonaandNevada.

Q:HooverDamlies______.

A.betweenArizonaandNevada

B.intheBlackCanyon

C.betweenNewYorkandSanFrancisco

D.bothAandB

解析:由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得出正确答案。

2.间接事实题

解此类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和信息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判断。

InvitedbyMr.YeHuixian,hostofthewellreceivedTVprogramme“StarsTonight”,MissLuoLin,MissAsiaof1991,appearedastheguesthostessontheShanghaiTVscreenlastSunday.

BorninShanghaiandtakentoHongKongwhenshewasonlysixyearsold,LuoLinhasneverdreamedofbeingMissAsia.Herchildhooddreamwastobeanairhostess.Beforeshetookpartinthecompetition,shehadbeenanairhostessinCathayAirlineforsevenyears.However,itstilltookherthreemonthstolearntheartofwalkingonthestage,dancing,singing,making-upandotherpropermanners,designedbytheAsiaTVStation.

“It’sreallyahardjobforme.Iwon’tenterforsuchcompetitionanymore.Anyhow,Iamquitelucky.IamalsogladtohavehadmorechancetoworkforthesocialwelfaresinceIwonthetitle.Thistime,inShanghai,I''''dlovetomakeadeepimpressiononmyTVaudience,"saidLuoLinwithasweetsmile.

Q:WhichofthefollowingisNOTtrue?

A.LuoLinisanativeofShanghai.

B.LuoLinmovedtoHongkongwithherparents.

C.LuoLinwonthetitleofMissAsiain1991.

D.AsiaTVStationhelpedLuoLintobecomeMissAsia.

解析:A、C和D都可在原文找到答案,而B项原文列的是:takentoHongKong可判断不是movedtoHongKongwithherparents,因此选B。

3.词义理解题

做此类题时,学生应尽可能地利用生词所在的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利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和上下文中的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有时还需依靠常识和经验。

Anothersourceofknowledgeisthevaststoreoftraditionalpracticeshandeddownfromfathertoson,ormothertodaughter,ofoldcountrycustoms,offolklore.Allthisisverydifficultforacollegestudenttoexamine,formuchknowledgeandpersonalexperienceisneededheretoseparategoodplantsfromwildgrass.Thecollegestudentshouldlearntorealizeandrememberhowmuchofrealvaluesciencehasfoundinthiswide,confusedwildernessandhowoftenscientificdiscoveriesofwhathadexistedinthisarealongage.

Q:Inthelastparagraphthephrase“thiswide,confusedwilderness”refersto______.

A.personalexperience

B.wildweedsamonggoodplants

C.theinformationfromtheparents

D.thevaststoreoftraditionalpractices

阅读理解篇6

【关键词】阅读障碍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工夫在平时。阅读理解是在已知和来知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阅读者通过自身已有知识体系与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而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中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体系与英语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之间难免会产生多种矛盾,故而使阅读者在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因此,阅读教学的任务,一是提高阅读速度,二是提高阅读理解率,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学生的阅读障碍必然会影响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故本文试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常遏到的阅读障碍分析入手,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来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常遇到的英语阅读障碍

1、东西方人思维的差异是导致英语阅读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东方人偏重综合思维,写作方式迂回曲折,文章开头往往与主题关系不大,随后再渐次过渡到主题;而西方人偏重分析思维,写作方式呈直线型,即直接了当,开门见山论述主题。

2、文化差异方面:汉语同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学生在阅读时带来很大的障碍。

词汇方面:英语中除了一部分核心词外,很多词汇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学生仅凭汉语的释义很难体会到某一个词在文化内涵上和汉语词义的差异:

表达方式方面:在英语中,习语、俚语、成语、谚语等特定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积淀着丰富的英语文化。阅读时仅凭字面意思而望文生史,可能会贻笑大方。

背景知识方面:在特定的语篇中,作者论及的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宗教、价值观念、甚至特有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知识,都会给缺乏这方面知识的学生造成阅读障碍。

3、语言结构方面:英语是拼音文字,结构上重形合、句法规则十分严密。英语篇章中长句多、复合句多.盘根错节、枝蔓横生。而汉语是表意象形文字,重意合,是一种典型的意合语言,句法规则松散。受此影响,学生阅读英语时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常常感到理解困难。

4、词汇量方面:有限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障碍。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还影响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反之,词汇量越大,阅读面越广,视野就越开阔,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就越高,阅读兴趣也就越大。

5、语篇知识方面:中学生埋解文章往往以词语、句子为阅读单位,结果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

6、语境方面:语境既包括语篇内部的环境,即由词汇、语法、语音等构成的上下史,也可以指语篇之外语言行为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等非语言语境,它还包括作者所在言语社会的历史和风俗人情等。因此,当学生遇到缺乏衔接的上下文时,在阅读中不能揣摩和合埋想象相关人物的处境、心理和有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不能在理解时补上缺少的衔接语,阅读就会受阻。

二、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并不等于具备了阅读能力。只有掌握并运用一系列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将习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阅读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牛“会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1、有效地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精读。

精读是学生语言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学和泛读的基础,是教和学的手段。精读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并研讨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及其内容。教师要对课文中的词、短语和语言现象进行有重点地、深入细致地、分析眭地讲解。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课文内容及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讲练结合,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其用法,以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意在形成能力。

2、提高速度。高考阅读要求的速度为每分钟100个词左右。因此,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速度的训练。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章的阅读.即使未能完成也必须停下,并要求他们复述文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应缩短规定的阅读时间。、

3、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阔

读――泛读,以培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不管课堂教学效果有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的。现在的阅读理解题在选材上非常注重蕴含时代气息,具有可读性,但同时要求学生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正确理解该语言所属的社会及其文化,才能真正运用好这种语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锐性,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4、巩固并扩大词汇量,并学会猜测词义和语义。要进行成功的阅读理解,掌握一定的词量是必不可少的。掌握词汇的多少可以决定能看懂什么程度的文章。如果词汇量极有限,那么就只能读简单的阅读材料;反之,词汇量越多,读文章的速度就越快,阅读能力也越强。所以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熟记《大纲》中的词汇,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一定情景一定上下文的情况下扩大词汇量。

阅读理解篇7

一、设计兴趣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度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

记得我在英语周报上发现这样一则事例,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 (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并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说明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影响了交际。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的遗憾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以前面的练习题为教学语境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由原来的逐词阅读变为句子阅读,近而抓住课文的主要语句,串讲课文并要求学生复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本领。

三、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

认识事物的真正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深入理解,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表情达意的规律。我在阅读教学内容的关键出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表明:对学生注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培养这种教学设想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对课文由简单的词句理解变为理性的情感理解,学生对这种知识掌握越深刻,教学难度越低,阅读理解能力越强。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初中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无法独立读懂阅读课教材的内容,教师不得不在课上花大量时间讲解,以求按规定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尽快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并为其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阅读时,有的学生习惯于读出每个词的发音,这是声读现象之一。出声阅读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感。但是,如果阅读活动仅停留在声渎阶段,又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渡到看读,培养起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英语阅读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仅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心情愉快中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英语阅读知识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同志式的关系与学生相处,从各个角度上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与信任,使同学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其次,通过师生合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科学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堂上要经常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之间围绕本课的阅读内容进行互相提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因为和蔼可亲的教师释放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所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引起师生共鸣、学法和教法的共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

五、教学中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学生英语阅读知识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其次,我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英语阅读的自学方法,自学能力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播,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自学方法进行尝试性自学,用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去学习阅读知识,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自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进步。

六、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

大纲指出:“在英语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是说:从阅读中学作文,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训练就要深化,从举一到反三,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中考的英语试卷中英语写作。

阅读理解篇8

关键词 阅读理解 记录加旁注 歌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注意到:我市的几次统考,语文阅读失分尤为凸显。我们殚精竭虑,引领和鼓励课外阅读也几近于喋喋不休,然而一考试往往失利,为什么呢?对此,大家是见仁见智,但我们要提请留意的是:阅读、作文,乃至等英语科的失分,都有阅读理解的问题。而课堂阅读教学的迷失与课外阅读的欠缺仍是重要原因。我们仅提出几点建议,并将梳理编成的阅读理解助学歌诀一并呈示。

1课堂阅读教学要有“书记”

我们费尽心力,课堂教学也能搞得有声有色。但在观摩课上,很少见教师要求在书中记录或加注的。而广大教师的常态化教学,确有要求写主题思想段意之类,但不少学生的书里却是过于干净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浮光掠影,或析理入微,也是靠不住的,还必要有笔下功夫。我们是从一年级就开始有“书记”的,中高年级就更不必说了。中心、段意、句子含义、阅读体会、阅读基础知识、课后简要题解等,大都是减缩扼要板书,要学生标记或加注于书中的。学习时写,每逢复习还要涉及,因不脱离文本,就能潜移默化,逐渐形成阅读理解与感悟,对阅读成绩的提高就很有效,这也是效仿读书加批注的方法。

2拓展诵读悦读

没有课外悦读的涵润,没有背诵的滋养,只在课本中寻寻觅觅,而期造就莫言似的大家,几乎是不可能的。语文如此,英语、历史等学科亦如是。拓展课外诵读悦读必要从娃娃起步。我们从刚入学不到两个月――学完拼音,就开始尝试诵读课外内容了,先背完《三字经》的大部分,选背《千字文》《弟子规》各一部分,约1000字;接着就解读背诵冯兆海编集的《名言警句等分类“韵文”》,不认识的就边解读边注音。而其实验班,期中期末考试全市排名都在前列。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再激励读带拼音的课外书,复习了拼音,扩大了识字量,懂得了道理,习得了智慧,积累着思想,从小培养了读书兴趣……半年里,就有能背诵近2500字的了。读了些图书,说说梗概――也是在培养语感;确认读过后,据书的厚薄粘上小红旗就是激励。课外、早自习,或自习课做题快的,都可以鼓励诵读。这对于励志明理与自我教育等是一举多得。假期里,又背诵《名言警句等分类“韵文”》3000字。到了一年级结束,经典背诵达8000字,平均每人读课外图书110多本,期中较厚的有达20多本的。孩子因读书而喜悦,而增才长智。我们的语文以及各科教学也因此变得顺畅。

好思想不能凭空而来,主要靠悦读诵读。而有了较丰富的积淀,阅读理解能力就能增强。而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更难以量化,厚积薄发靠底蕴。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及其兴趣,我们就当及早起步。

3阅读基础知识宜分散落实

阅读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宜从点滴做起,分散落实在每一课阅读教学和课后训练当中。这是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之后,在练习复习中,运用巩固,再整理,才顺理成章。

4用阅读知识助学歌诀帮助阅读理解

阅读知识也是连篇累牍,教师整理讲解与学生自读都较令人感到乏味而效果微微。整理编成歌诀,教师提纲挈领,记诵就较愉悦轻松。现呈示如下。

阅读知识助学歌诀

4.1认识句型

(1)修辞格的作用。比喻具体又生动,拟人形象更鲜明。夸张烘托能感染,对偶凝练易吟诵。设问引思与注意,借代突出某特征。排比气势节奏明,反问加强语气强感情。

(2)从语气、写法、复句分。语气――陈述祈使感叹疑问句,写法――总起过渡描写中心句。复句――承接并列与因果,选择转折条件递进与假设。

(3)病句。病句――成分残缺有重复,搭配不当词序误。用词不当有矛盾,不合事理意含糊。

4.2阅读理解

4.2.1记叙文

时地人事记叙文,物景叙事又写人。写人记事表现与反映,写景表达赞美情。生活习性写动物,植物生长言习性。喜爱之情多状物,表达赞美与赞颂。

选材――主次详略有典型,表达――叙写说议与抒情。

顺序――贯通条理清,倒叙悬念引入胜;插叙补充烘托更完整,补叙补充与说明。

手法――托物联想渲染衬托有象征,抑扬反衬比拟对比呼应等。

结构――领起过渡与承启,铺垫卒章显志与照应。

描写肖像神情心理言行正侧面,叙述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是点睛;升华主题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与借景。环境描写交代烘托为主题,写景空间远近移步换景与动静。注意五觉味嗅触视听。

语言――准确平实自然与清新,含蓄幽默形象与生动。

说明――形象具体说清更具说服力,作比较、列数据;图表分类举例下定义。

分段方法――时地推移空间变,人出感情事发展。叙述方式观角度,标志情节之主线。

4.2.2议论文

引论本论结论三段论,论点论据与论证。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喻证与理证,对比类比归谬与反证。

语言――概括喻证与生动,准确鲜明句式多变动;层层推进环环扣,逻辑严密性;比喻对比排比与类比,成语俗语谚语等。

论证结构――并列与总分,对照与递进。

4.2.3说明文

说明顺序――因果与时空,整部概具主次明;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总分总。

结构特点―― 引对象,详说总结收尾行,横式纵式或纵横;并列与总分,承接与递进。

说明方法――数字描写可比喻,引用诠释比较与定义,分类图表分析综合与举例。把握对象之特征,语言――准确简明也生动。

阅读记录加批注,阅读理解能感悟。

5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读与写不可分,读中学写,写可促读,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渗透阅读知识。如上歌诀中的内容,都可在指导习作中运用,而这种理解是深刻的。

参考文献

[1] 冯兆海.这样的师逸功倍与草根教研[M].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6):43-64.

上一篇:消防安全知识范文 下一篇:议论文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