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09 06:55:38

阅读体会

阅读体会范文第1篇

是的,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选择与吸收的过程。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几乎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同一篇课文,有的学生对这句话深有体会,而有的学生对另一句话深有体会。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感受深的句段或全出批注,然后在课上交流。一般在中年级,就要训练这种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越来越长,但课时却越来越少,一般一天只有一两节课。这时,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不管是哪篇课文,我在布置预习时,都有一个固定的作业――写体会。即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那些使自己感动、有感触的句子旁边写上感想体会,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一旦从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是非常能干的,学生能感受到的,是教师远远不能预料的。创造的活力不可遏制地在学生身上喷涌而出。

写个性化感悟,使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课文,都成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天天写,天天交流,学生写作和交流的能力也飞速增长。记得六年级时,刚一上课,学生就喊:“老师,读体会!”于是乎,你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中,文章的主旨得以彰显。十个学生就是十个名师。

请看五年级的《献你一束花》教学片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你内心深有感触,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了只要努力,胜利的光环中就会照耀到你的头上。

生2:有句俗话说得好,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生3:记住“勤奋+坚持=胜利。

生4:我觉得女服务员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她不像有的人那样势利,她把鲜花献给失败的运动员,用自己的行动安慰和鼓舞失败者,她很了不起。

生5:虽然失败,但值得尊重,因为她努力了,她同样应受到尊重,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

阅读体会范文第2篇

一、活用教材,优化组合

1.课内积累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文章,含有很多妙词佳句和精彩语段,应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其主要思想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可以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诵读,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诵读的感悟和体会。课堂上,我利用学校的“三部九步”教学模式授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有语文综合学习内容“语文七色光”,其中的“日积月累”版块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好素材,可以利用它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的积累训练。同时,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积累古文知识,体会古文之美。

2.课外延伸

为了将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每周集体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或书籍,推荐阅读作品要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图文并茂、语句优美、易于理解的文章,并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使他们消除对阅读的厌烦心理,感到阅读其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然后再介绍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和内涵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不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更加细致深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节课前一分钟演讲的时间,安排学生按顺序轮流走上讲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摄取的语言材料,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赏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表现出色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都主动背诵一些其他同学不会的美文,背诵的积极性增强了。

二、营造氛围,耳濡目染

阅读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1.以点带面

在班内开辟“读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与同学一起交流分享。此外,根据学校提倡的“漂书”活动,先进行班内“漂书”,学生都读过后,再拓展到年组。课间,随处都可以看到学生读书、交流的身影。在一些喜爱读书的学生的带动下,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拿起书,加入到阅读的行列。

2.示范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段话重在强调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就要走进学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每天经常利用晨读时间,与学生同读一本书,然后一起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慢慢地,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深深地爱上了读书,在交流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积累

华罗庚曾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所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我让学生每人都至少准备一本阅读记录卡,每天摘录阅读中的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还把它作为每天午间练字和背诵的一项内容,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样,阅读成了学生形影不离的朋友,学生每天听、背、写,随处可见好词好句,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阅读和背诵的兴趣。

三、开展活动,展示自我

孩子们活泼好动,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许和支持。因此,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开展“蓝天白鸽读书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班内开展读书故事会、好书推荐会、佳作鉴赏会;举办“蓝天白鸽阅读手抄报展览”、阅读比赛作品展示会等。在活动中要给予学生热情的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由“厌读书”“死读书”变为“爱读书”“会读书”。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单靠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写作多去运用和实践。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成文能力,能够简单描写人、记叙事,还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不断充实作文语言和内容,写出语言优美、内容充实的文章。

阅读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展示;比赛

人们习惯把学习称为“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个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同生活在牢狱之中。如果一个年青人不想求知,那是最可怕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学校的不幸和社会公众的不幸。一个人不想求知,它就好比用一道无形的铁栓,把自己跟广阔的天空隔离起来。然而谁知道,后来无形的铁栓也许会变成真正的牢狱。“当一个人在上学的年代里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毕业以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的年代里没有打下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以后不再阅读,不知道阅读为何物,或者只是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些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求刺激性地享受。”可见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却在肆无忌惮地指挥学生进行机械地、重复的习题练习。这种课堂被很多教师看作是“高效课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急功近利地剥夺学生的阅读时间,代之以无休无止的训练。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阅读的忽视和淡忘。一年前笔者所在的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与阅读相比较其他的学科更容易见效,不会在阅读上多安排时间。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就是随意地浏览报刊杂志或者是网上的信息。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把课本以外的文学著作当成与学习无关的“闲书”加以排斥。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受益者。笔者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们一起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一、阅读活动课

为了保证阅读活动的时间,我们把每周四的第二节语文课安排为语文阅读活动课。活动课内容安排较为灵活,可以进行有关阅读问题的讨论,也可以进行自由阅读,还可以安排与阅读相关的竞赛、表演、听讲座、看演出等活动。每节课都有计划、有教案、有总结、有相应的作业要求

二、课前展示

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是学生进行课前展示的时间。学生轮流展示,展示的内容不限。可以点评时事,也可以口头作文,还可以谈谈自己读过的文章感想。这一过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随着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一环节越来越感兴趣,把它当作展示自己的舞台,有些学生甚至会提前20多天进行准备。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辨能力。把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提高了阅读的兴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朗诵比赛

每学期开展一次阅读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开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与阅读相关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年3月开展了“早春诗会”组织学生吟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5月进行了“歌颂青春”朗诵比赛,并评选了班级的“朗诵之星”。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排课本剧

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把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联系起来,笔者试着组织学生对语文教材内适合于改编成剧本的文章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要求各小组进行同课异构,互相比较。这一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课本剧的选材、改编、任务的分工,都要全组的学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理念。为了把角色演好,学生对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要进行仔细地揣摩、分析,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其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排练课本剧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了再创造。如改编《皇帝的新装》时,增加了“自由革命”和“皇帝的忏悔”等情节。为了更为专业的编演课本剧一些学生还阅读了有关戏曲的书籍和经典剧本,积极、主动地研究课文。

五、办手抄报,定期开展优秀读写笔记评选

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交流,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办起了手抄报。每周一期,内容广泛,涉及“时文选登”时事点评“‘班级事物”’佳作展评’等方面。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的全过程。读写笔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每个月我们都进行优秀读写笔记评选,颁发获奖证书。

六、依托地方人文资源开展文化阅读

徐州的两汉文化闻名全国,其中汉代三绝:汉墓群、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更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汉文化景点众多,歌风台、高祖原庙、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博物馆、汉画像石馆等。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重对两汉文化的渗透,把有关汉文化的相关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走进刘邦、项羽、司马迁等汉代名人。节假日动员学生去汉文化景点实地考察。

阅读体会范文第4篇

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便定了《主题阅读》,本来是觉得新鲜才订了一套,如果觉得不好,下学期就不定了,没想到后来每学期都定。因为《主题阅读》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日日与我相随,伴我快乐成长。

《主题阅读》是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延伸,里面的内容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它把课文中一些我们不懂的知识给我们做了解释,有时还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有时还会把含有日积月累诗句的诗全部写下来,让我们知道这一句诗的出处。

《主题阅读》也对我们的作文很有帮助。习作中的要求,我们有时会有不知道的相关内容,《主题阅读》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内容。有了这些内容,我们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具体的事例而苦恼了。而且书中的名家著作中的好词好句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它使我们学会怎样把作文写的更生动,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书中让我知道了写作的乐趣、写作的方法、写作的技巧。只要把这些基本功练好了,写作文怎么会发愁呢?

《走近》,让我知道了这位伟人的经历,知道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生活是一本书》,让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翻开《金色童年》,好像回到了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走进西部》,让我看到了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忽然远处有了马蹄的声音,牛羊的叫声;《情归故乡》,让我知道了置身于异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回眸感动》,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许许多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动物故事》,让我知道了动物与人的情感,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情......是的,《主题阅读》就是这么有魅力,它吸引我在书中徜徉,被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置身于书的海洋,陶醉其中,留恋忘返。

记得父母和我说过,读书要有一个目的,不能乱读,也不能空读,囫囵吞枣是永远体会不到读书的真正乐趣的,所以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读,学会细细的品味文章的美。我认为《主题阅读》使我有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目的,那就是通过书籍来加深、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体会课文的精彩部分。

课本上的内容是分单元的,一个单元一个主题,要想用自己的课外书解决难题是很难的,要有故事类、童话类、动物类、科普类等一系列的书不说,还要一本一本的查目录、看内容,麻烦得很,而有了《主题阅读》这一套书后就不用那么忙碌了,薄薄的几本书,却能做到课文延伸,知识衔接,我真是太喜欢《主题阅读》了,它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阅读体会范文第5篇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立足于人文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教学应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人文意识不仅可以弘扬文化传统,而且可以提高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因而在阅读中渗透人文意识是不容忽视的。

1、立足课堂,开启学生灵性,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师生的交流,教师要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其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2、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从中审美、求知、求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老师对学生的延伸阅读进行指导,推荐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散文、刘墉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及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怎样读进行指导,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避免了学生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端。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语感能力的训练

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得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所以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个策略:

1、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热情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感知和领悟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2、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对于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项链》一课时,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是采用其他的办法:假如凭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样?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诚实、坚毅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受慕虚荣”单一苍白的评价,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悟性培养

大量的经验积累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动力,想象是悟的关键,而如何掌握悟入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培养需要把握的策略。

1、整体悟入法

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象,从整体上去捕捉文章的情思意脉。具体操作程序大致为:营造情境——置身情境——情境交融——幡然领悟。

2、文眼悟入法

以文眼为窗口,由对文眼之领悟而达到对文章情思意趣的把握。

3、结构悟入法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安排的结构形式中去领悟、把握作者的复杂心绪,领会文章意蕴,把对文章意蕴的领悟提升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才算完成“悟”的任务。可见由文之韵,可以领悟到人生之韵。

4、整体理解法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重要视文体感受和艺术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但必须避免抠字眼、钻牛角尖及“目无全牛”的肢解。例如朱自清的《春》,多数教师总是喜欢把五幅图来分析得句细字微,而很少通过吟诵去体会那美妙的意境。我们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整体感知,体会春天那种清新、勃发的美,去想象春天那种朦胧、蕴藉、空灵之美,通过感受、品味、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怀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冬天之美》的第一段是铺垫,起陪衬作用,第二段详写。作者这样处理材料,不仅使文章轻重分明、详略得当,而且前后辉映、相得益彰。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写我国大城市的恶心之处?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因此我让学生细读课文,自己解决,多数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写城市的“令人恶心”目的是为了与乡村的“使人感到清新”作对比,从而了解本文的文眼。从“热爱乡村的冬天”这句话领会到作品的第一段是铺垫,起陪衬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阅读体会范文第6篇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1:

5月23日,全县语文教学研讨会主题阅读教学现场会在七中拉开帷幕。刘宪华老师做了《新语文主题阅读语文教学的革命》的报告,她指出: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施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读、读、读,背、背、背,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增加积累,进而达到真情实感地写这一目的。

一、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

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为主,两翼:即《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为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为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语文主题阅读》所选内容均是中外现代经典散文,这些散文描写的景物、记录的事情,和现在的儿童生活比较接近,孩子们可以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进行自读、自学。《主题式经典诵读》,一是题材以诗歌、韵文为主,洗炼明快、琅琅上口,更具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二是在内容选取上更加经典,注重了教育与文化的共生。

二、采用单元主题式阅读方法---------主题式批注阅读

主题式批注阅读是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主题式批注阅读,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这一阅读过程,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到道,再从道到文,从理解到吸收,再从吸收到表达的思维加工过程。

刘老师开创的新语文主题阅读确确实实是语文教学的革命。一堂课上孩子们就能背下五首左右的诗词,一周、一年下来,那将是多么大的积累量啊 !茫茫书海,让儿童有主题的阅读;浩浩文化,让儿童有主题的积淀。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会沿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探索。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2:

很有幸,11月份我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主题阅读教学研讨会。之后又在课题组的精心安排下参观了两所实验校,并聆听了几节实验教师的课,和实验教师、实验学校、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较深入的沟通,为我们能够尽快领会课题实验的内涵并顺利开展实验打下了基础。十几天的深圳之行,有很多感触,以点滴体会的方式记录下来:

1、阅读和主题阅读教学

我校师生的阅读史可以说是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就在小班化教学实验班进行了课外阅读实验,并列为河北省重点课题。从那时候开始,逐步在全校展开了广泛的师生阅读活动,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区书香校园,在2009年学校还被命名为全国语文特色校。而学校的语文老师呢?也在组织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训练,阅读能力也有条不紊的提升,很多老师还有意识的在课堂上针对文本进行拓展阅读。学校的语文成绩也是非常优秀。

但是,像主题阅读教学这样,把主题阅读和主题教学结合起来,并为语文老师配合教材(人教版)的主题分别编辑成配套的阅读材料《主题阅读》《经典诵读》两册书,把那些立志于让孩子们真正热爱语文、发展语文能力,但又为大海捞针似的筛选合适的文本耗时费力的语文老师们解放出来,把精力更多的用于精心设计如何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上来。可以说,主题阅读教学课题,为全国的语文老师做了一件大好事,往广了说,是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

2、关于教师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爱书、爱读书的人。可是,现在的教师阅读现状真的不容乐观,老师们每天埋身于大量的事务性、实践性的工作中,无闲暇、也无心境进行阅读,再加上,学校推荐的、购买的都是那些专业的、理论的书籍较多,渐渐的,老师的阅读兴趣真的慢慢退化,老师们的身边,除了作业本、教科书,好像很难发现其他的书了。

那么如何提升老师的阅读兴趣呢?

个人认为,要提升教师的阅读兴趣,也可以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法:从教师喜欢读的书入手,从文学书籍开始。为老师们推荐小说、诗歌、名著;提供文摘、杂文、随笔让老师们在这种看似消遣的文字中慢慢唤醒过去的阅读乐趣,并在这乐趣中培养阅读兴趣,营造一种人人捧着书、离不开书的氛围,最终对文字产生依赖感。这教师阅读不就蔚然成风了吗?

3、做什么样的校长?

一个名校长,就是一所名校。很有幸参观了几所学校,又认识了几位很有见识的校长。满校长就是其中一位。和满校长的一席话,使我又想起了附小李校长的话:校长不能停留在只轰轰烈烈的做几件大事,更要静悄悄做一件小事这就需要校长关注课堂而不是官场。

几乎一个下午的交谈,从满校长的口中感受到的是她那颗为了教师幸福、为了孩子的成长的负责的心。满校长给我的启发就是:学校的发展,激发教师的能动性最重要。发挥老师们的特长,由各学科教师从自身特长出发,真正挖掘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特点,确定发展特色。根本原则是:以最小成本提升学生素质。

另外,满校长在带领学校老师进行学校建设的过程中,不迷信、不盲从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安排,而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适合学校发展的、学校可以承担的项目任务,学校就接下来,并认真实施;对于那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无太大益处或学校没有此方面的人力物力可以承担的任务,学校就果断放弃,而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开发实践自己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学校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拳头项目,有些还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对的效应。而学校也在这不断的提升中在区域教育部门、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良好效应,社会声誉越来越大,家长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感叹满校长的魄力的同时,也为该教育行政部门叫好!他们都是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而不是以某些人的个人政绩需要出发,真正是一切为了孩子!

主题阅读心得体会3:

3月30日至4月2日,我跟张老师来到深圳市黄田小学参加主题阅读学习。这所小学是一所打工仔子弟和村民子女的村小,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也拿不出太多的时间、精力与物力投入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对这样的情况,黄田小学的教师在用好语文教科书的同时,进行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语文课程实现一主两翼,打工仔的孩子同样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该校学生由于大量阅读,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四天的学习时间很短,黄田小学的师生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深远悠长

一、确立从教材出发的儿童阅读理念

教材的每一个单元,从单元导读,到课文选编,从资料袋的素材,到语文园地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一个特定主题。它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有主题的读书,使阅读文本相对集中,就更能震撼学生心灵,强化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一定主题引领下的阅读,更能尽早、尽快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以实现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目标。

二、建构一主两翼的阅读课程体系

在精读每一篇讲读课文后,将学生的阅读视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到与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中来,进一步提升儿童的阅读质量和品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阅读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了,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他们建构了一主两翼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主,即以人教版教材和《同步阅读》为主体;两翼:一翼是学校开发的与教材配套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另一翼是与阅读读本配套的《主题式经典诵读》。

《新语文主题阅读》所选内容均是中外现代经典散文,这些散文描写的景物、记录的事情,和现在的儿童生活比较接近,孩子们可以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进行自读、自学。

《主题式经典诵读》,一是题材以诗歌、韵文为主,洗炼明快、琅琅上口,更具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二是在内容选取上更加经典,注重了教育与文化的共生。所选的诗文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学精粹,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瑰宝。学生如果在童年就能背诵下来,必将终生受益。例如,四年级下册主题单元 诚信是花,他们选取了《陈太丘与友期》《曾子杀猪》《论语学而》等古代名篇,以及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汪国真的《思想者》等中外近现代诗文,让学生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视点、不同文体、不同情感语境中感悟到诚信之美、诚信之可贵。

在教学中,他们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而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去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文章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按传统的教法,一般要用14个课时才能完成对教材文章的讲读。我们则以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为主题,组织单元主题教学,先让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用4课时自读教材中的《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四篇文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这两篇文章记录着战争时期儿童的智慧与勇敢,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作品,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用文本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要少一些讲解,学生要多一些自主阅读;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两篇文章,就要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围绕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主题阅读,从而深化情感,分享认识。然后再以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这一问题为核心进行以借鉴语言为导向的深入阅读。利用6课时分别阅读《同步阅读》中的《今天是儿童节》《鸡毛信》等文章及《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功勋》《请把我埋得浅一点》等8篇文章。再利用一课时进行阅读分享。最后利用两课时进行吟诵展示、背诵《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诗歌,用1课时进行巩固练习。这样,学生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采用多种方法,阅读了22篇文章,相当于原阅读量的五倍。这种阅读,看似简单,实则是让儿童在自主实践中自能理解文本内容,自悟文本语言和文章写法,自觉积累读书方法;是让学生在涵泳精思中进行价值判断、意义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正如清代陆世仪所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

三、探索主题式阅读方法

(一)主题式批注阅读

《新语文主题阅读》,不仅与人教版教材单元主题一脉相承,其文体与教材也非常接近,都是中外现代的短篇名作,以记叙文、散文为主,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的延伸与补充,与《同步阅读》是姊妹篇。教学这套教材,他们主推批注式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是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读书方法,就是徐特立先生提倡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没有依托教材,立足课堂的阅读指导,就没有课外阅读的高效。方法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这叫得法于课内),而阅读能力则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最终形成的(这叫得益于课外)。

实现课内、课外阅读一体化,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是阅读素材;二是阅读环境;三是阅读的主题;四是阅读的方法。前两个要素可以是多元的、多变的、不同的,而后两个要素是稳定的、贯穿始终的。具体说,就是无论我们读哪些内容,读哪本书,采用什么样的课型,组织什么样的阅读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总比毫无目的的泛读要好,而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又是贯穿始终的。

主题式批注阅读,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这一阅读过程,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到道,再从道到文,从理解到吸收,再从吸收到表达的思维加工过程。比如,学生在自读《大禹治水》《虎门销烟》时,也许没有足够概括能力批注出准确的主题,也许还不能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概括出历史英雄是怎样的伟大,但是学生在自己的圈圈点点中,欣赏崇敬大禹、林则徐这样的人,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应该说主题阅读研究的初步意义就得以实现了。如果我们能及时地由《大禹治水》《虎门销烟》,引导儿童去读整本的《历史名人故事》《林则徐传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情的激励,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学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主题式批注阅读,真正是塑造心灵的阅读,学习阅读的阅读。

(二)主题式经典诵读

诵读是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经过大脑加工,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 阅读思考表达的递进过程;是吸收转化输出的信息传导过程,是与文本深层对话、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是让主题情感渗透学生心灵,主题精神融入学生骨髓的生命过程。在主题式经典诵读中,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一是先诵读后反刍的鲸吞诵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经典,吞下去,背诵下来,快速记忆,高效积累。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吞下去的经典,随着孩子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化成涓涓细流,不断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从中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二是先理解再诵读的蚕食诵读法。要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学懂了,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慢慢品味、咀嚼、体味、感悟。可按照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一一递进的层次入手,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使阅读过程成为精神的洗礼、情感的回荡、心灵的旅行、生命的涅槃的过程。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篇目。如,岳飞的《满江红》,的《沁园春雪》等经典。

阅读体会范文第7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草 儿

康白情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鸢,

眙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也,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也,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人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1919年2月1日北京

(选自《康白情诗集:草儿》)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手段。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像牛一样的中国农民沉默坚忍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作者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参考答案:D

【阅读指导】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基础。阅读诗歌时,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与命脉。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鉴赏时,我们需要深切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来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先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作者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果不结合时代和作者的理想志趣,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作者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作者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发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二、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意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意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情感的理解,要避免意象把握上的实指性。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塑造的“一只鸟”,使人体味到作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思 念

舒 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选自《舒婷诗》)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无联系,其实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作者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B.“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个比喻,诗意全出,含蓄而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

C.“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形象地表明作者内心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

阅读体会范文第8篇

现在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图书馆的书籍琳琅满目。以前,我们经常说多读书,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可以说这个目地达到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孩子们在一个星期至少能看完一本书,他们看的书可以说比我这个当老师的还要多,男孩喜欢看跟惊险、刺激有关的书,或是推理故事等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书,女孩更喜欢沉浸在美妙的童话故事里。那为什么在写作文时像挤牙膏?我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她对某些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而她写出来的作文连语句通顺都达不到或者是写出来的作文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我不禁扪心自问:阅读与写作有联系吗?我觉得应该从阅读抓起,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那怎样真正抓好学生的阅读呢?下面想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就是书籍的选择。在开学前,教师给学生规定所看书籍的名称,然后会打一份清单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照着此清单阅读这些书目,问他们为什么会读这些书?回答竟是“老师要我们读的”。可想而知,这是与我们的目地是相违背的,每个学生因个好的不同,有些书是学生不太愿意看的,这时候的阅读就变成了“强制”,教师的这种强制性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然,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选择,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在书籍的选择方面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轮流制,这一周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看的书目,下周由教师决定,这样,“民主”中夹杂着一丝“专制”,学生也不会“怨声载道”,教师也没有撒手不管,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就是看书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读比读多少更重要”!那看完一本书后,自然少不了摘抄好词佳句,谈心得体会,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去做这项“工程”,爱“看”不爱“记”,这也是令我头痛的问题,每次都是像布置作业一样,批改词语存折本时,好词佳句无记录,最后一条“我的体会”就只一句话:这本书太好看了!或是书中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或者干脆空着不写,我问她为什么这一栏没写?她脱口而出:“没什么好写的?”可见,她只是泛泛地浏览了一下,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文本,也就是“悟”。任何一本书,只要我们用心去看了,就一定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触碰,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痛哭流涕……这样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底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学习写作。会读书的人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记”!

就是在词语存折本上做笔记。前面说到学生不太情愿做摘抄,不如在词语存折本的版面上有所更新,是否给学生换换“口味”,例如:

剧本:

故事背景:

道具:

角色:

故事的起因:

经过:

高潮:

结局:

主题:

上面的这种以“剧本”的形式可能学生会更易接受,相信学生会以“导演”的身份去拍好这部“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概括都包含其中),这样学生看完这本书后,对它的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层次更清晰,也避免了“走马观花”的现象,末了,应该有个合适的名字吧!就叫“我的剧本”!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要有督促,激励的过程,当然,评价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剧本写得认真、“戏”拍得多者,会被评为“最佳导演”。(每月评一次)测试:每月可举行读书竞赛,针对每个班级所看的书目以小测试的形式出现,比如穿插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剧本”上的内容,你喜欢这本书的原因等,或是以放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时间为20分钟左右)随堂检查,用口头表达即可(电影的主角、故事情节、你看懂了什么等)。评出“最佳演员奖”。以书面和口头两种开式结合,这样避免了考试的单一性。交流: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选择一本大家都爱看的书进行交流,包括作者、书里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畅所欲言,或者写读后感、写续集,评选出“最佳评论员”。

阅读体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感受意义思考

在你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化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呀;当你学习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天空里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呀;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你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自己的愿望马上变成现实,当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将你的愿望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在自己的阅读里成为现实是完全可能的,这是一种假设,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想象阅读。

一、利用阅读里离不开想象来让学生有体会、有感受

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和幻想,都反映自己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如果把这种大胆的假设写出来,给人以某种启迪,并能激起别人的思考,使人产生共鸣,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是许多同学反映这样的阅读不好写,的确,写想像阅读容易,但是要想写好想象阅读确实很难。因为,它不是我们已经发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经历的现实生活有情节、有体会、有感受。而想象阅读,顾名思义是想像出来的,不是已经发生的,看到的生活。

阅读里离不开想象,但是并不是说阅读里有了想象就是想象阅读。因此,说阅读里有了想象就是想象阅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看完下面的例子,大家就会明白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你真诚的爱献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 “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的就是与学生相互交流,特别是小学生进入五年级后,课程项目增多,我所担任的教学科目又仅仅是语文,与学生的接触、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怎样才能与学生及时地交流沟通呢?我便采用让学生写每周一次的“心里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谈心。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了解各任课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反应,在作业本上给予鼓励、沟通,有时也将学生叫到跟前,和他面对面谈心,解决他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希望被人认可,尤其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如我班的印澄灵同学学习成绩好,但不遵守纪律,喜欢欺负其他同学,脾气也比较犟,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形成了逆反心理。我注意到他和同学一起活动时,一些主意多数是他出的,而且讲义气。我便在他的“心里话”后面针对某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连续几次,我发现他有进步,并且愿意接近老师。接着,我就把他叫到跟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在学习上做得很好,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但你在纪律方面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难道你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吗?”他低着头说:“我想。”“你是一个有血性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会战胜自己的弱点。不要让老师失望好吗?”他郑重其事地点点头。结果第二天在他身上就比平时少了许多事。我又找他进行交流,“你今天做得很好,相信同学们也感觉到了。但是你要让同学们彻底改变对你的看法,还需要你今后的努力。行吗?”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它的缺点逐渐减少,闪光之处越来越多,不但克服了自己的弱点,而且能主动为班级做好事,学习也有了进步。后来,在一次改选班位委之前,我又一次在他的“心里话”后面这样写到:“印澄龄,老师现在惊喜的发现你的各方面都在进步,你的组织能力强,对体育又是那样爱好,愿意当老师的助手为同学服务吗?记住:男儿当自强,爱拼才能嬴!”第二天的班委竞选时,他第一个走上讲台,担任了体育委员。老师的信任,同学们的拥护,这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与特长,运动会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指挥自如。在这期间,我及时与他交流,并给予了鼓励。如今,他不仅是老师的得意“助手”,还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干部。

作为教师中年轻的新一代,由于才疏,加之学浅,常常有幸去听一些老前辈们的观摩教学。听罢,总免不了感触万分。相比之下,自己毕竟年轻。然而,感慨之余却也免不了有点遗憾: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课后竟十有八九缺乏“课堂小结”。起初,曾以为老师们乃大意失荆州。然而,一次,二次,三次,甚至于更多次的经验告诉我:他们并非无心,实则的确忽视了。难道“课堂小结”是可有可无的吗?结论是否定的,而且应该否定的彻底。“课堂小结”于一节完整的语文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

二、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完整体现美。教师们习惯了一节课走上讲台的开场白:“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为什么就想不起在下课之前简明扼要的结束语呢?譬如:“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上了……”这样多好,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语文教学借助语言,语言是种艺术,艺术讲究美。可是,为什么在正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注重“美”的存在呢?事实上,这哪里又仅仅是在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呢?

三、突出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

如果抛却形式上完美的追求,“课堂小结”则又不乏实际上的意义。其实,这才是其存在的真正价值之一。一节课下来,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自己口述也好,引导学生归纳也罢,其小结的最终目的之一不外乎表现在:简单回顾这一节的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为学生亡羊补牢提供机会。一节课四十分钟,从教师口中源源不断地输出的信息量不下数十条,甚至于上百条。试想,学生就有那么大的年龄,以机械记忆为主导地位的他们又岂能去一一分析并加以深化巩固呢?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学生怎能分得清?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注定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遗憾。一节课四十分钟,那么多的信息量又怎能让他们全盘接受?遗憾,千真万确存在。该如何解决呢?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借助画龙点睛似的“课堂小结”。

讲台如舞台,教学如演戏,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怎样才能把一节一节的相对独立的课时教学连接起来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呢?演戏讲究设置悬念,不仅仅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更为主要的是,恰如其分的课堂小结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哲人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兴趣调动起来了,我们还何必为学生学不好而费煞心血呢?

阅读体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张晓风;散文;创作风格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早在中学时期就学习了很多她的散文。在阅读张晓风的散文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深邃思想和细腻情感。通过对张晓风散文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索散文艺术的特征,还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台湾的当代文学。笔者本人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深有感触,下面将简要地写几点自己对张晓风散文地阅读体会。

一、风格多变的写作形式

在阅读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在发生着改变。其实在台湾,读者就称张晓风为“千面女郎”,甚至连她的丈夫都说张晓风随时都在变,这种变化除了她的写作风格外,还包括做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观察等等。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可以将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分为四种,这四种风格又分别对应着四个时期。

从她的早期作品中看,张晓风凭借着自己特有的敏感心灵去捕捉大自然中的美景,并且还以女性的细腻去品味人生。在此时期,张晓风的散文富有感情且十分的真率和热烈。从1966年开始,张晓风的写作风格开始发生变化。此时期她的写作一方面是以及温柔的语气去描写自己对女儿的爱,另一方面则是用深沉而又简洁的笔墨去描写社会与人性的复杂,以及自己的思乡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晓风的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她的创作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并且涉及到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所以,张晓风在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思辨和哲思色彩,其文笔也开始变得老辣。近年来,张晓风又努力超越自己,将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行了创新。此时的作品大多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张晓风经常以自己的口吻和家常话的形式来叙述。此种风格可以说是艺术的返璞归真,自认为是写作的至高境界。

二、细致入微的观察

以《想要道谢的时刻》为例,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张晓风所描绘的“美丽”。在文章的开始,张晓风写自己因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在烦恼的同时,她又在努力地赶稿子,其原因是为了一栋古建筑。她写到“正赶着稿,眼角余风却看到玻璃垫上有些小黑点在移动”。开始她以为是蚂蚁,但当她把笔放下之后,黑点却没有了。当她再拿起笔又开始写时,小黑点又出现了。因为好奇,作者便放下了手中的笔,等待黑点的再一次出现。到最后,她发现黑点竟是窗外飞翔的鸟儿映在玻璃上的倒影。找到黑点的来源后,作者心中的烦恼顿然消失,反而开始感叹这美好的因缘和赞美生活与世间万物。因为好奇,张晓风能观察到鸟儿的倒影。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正是这一份好奇与她入微的观察,成为了张晓风散文的切入点,也使得她的散文变得与众不同。正因为其散文的独特,读者才能被深深的吸引。

三、优美与动情的遐思

犹如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文章如果没有思想,便如血肉没有灵魂一般虚无,毫无感情。这样的文章不过是文字的组合体而已,并没有什么生机可言。而张晓风的文章很特别,她的语言既动情而又优美,从她的文章中,能清楚地感受到张晓风所融入的情感。她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读者世间的的万物,向读者传播着一次次的美丽与感动。在她的散文《玉想》中,张晓风将玉看做“只是美丽起来的石头”、“只是在时间的广场上因自在玩耍竟而得道的石头”。从她的比喻中,读者既感受到了玉的普通,也发现了玉的不同之处。其实玉是无价的,其珍贵与否不在于玉的本身,而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张晓风通过对玉的动情遐想,使读者生动的领略和感受到了玉与人的关系。也正是张晓风的这份动情的思想,才使得她的散文变得生动和有活性起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张晓风的散文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每一篇散文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情感。读她的文章,也常常使读者深有感触,既能深切的感受到她对世间万物与生活的赞美,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乡愁。此外,张晓风还是一个乐于改变,与时俱进的人。读她的文章,读者既能明显的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也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改变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利萍.柔情似水与侠气凌云――论张晓风散文的女性气韵及其超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2).

[2]詹秀华.论张晓风散文语言的古典特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3]张勇耀,玄武,梁艳萍,耿立,楚些,黄土路,宋长征,阿兮,吴炯,王照华,苏敏.世俗的基础与精神的高度――一场基于“60后”“70后”的散文对话(上)[J].名作欣赏.2016(28).

上一篇:思想论文范文 下一篇:案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