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父亲》阅读与仿写

时间:2022-03-28 12:17:43

《山上的父亲》阅读与仿写

【名家范文】

山上的父亲

杨 雷

父亲大学毕业后当了镇上的初中语文老师,算起来已经20多年了。那时候,上过大学的凤毛麟角,所以父亲在村里很受人尊重。我小时候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我那时的愿望就是长大了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可这一切在我18岁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不再是家里人的骄傲,反而变成怨恨的对象。

事情要从我18岁生日那天说起,为了庆祝我的生日,父亲特地从镇上买了个大蛋糕和几箱啤酒,并请了亲戚朋友来参加。父亲那天很兴奋,喝了不少酒,就在大家觥筹交错之际,父亲醉醺醺地对我说:“从今天起你就是成年人了,以后凡事要靠自己。我养了你这么多年,也算是尽到责任了。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了。”我问父亲他想做什么事。父亲说:“我打算搬到山上去住,不教书了。”众人一听都愣了,母亲赶忙打圆场,说父亲喝醉了,在说胡话。大家都以为父亲在说胡话,谁也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父亲像往常一样出了家门,我和母亲都认为父亲去学校继续教书,可很快父亲又回来了。母亲问父亲为什么回来了,父亲说他辞去老师的工作了。母亲以为父亲昨天的酒劲还没缓过来,就问父亲是不是在开玩笑。父亲有些不耐烦地对母亲说:“我没有开玩笑,我说的是真的!我当了20多年老师,早就当够了!明天我就搬到山上去住!”母亲听完父亲这番话,顿时火冒三丈,指着父亲愤愤地说:“我看你真是疯了!老师这么好的工作,别人打着灯笼找都找不到。你倒好,说不干就不干!你还要到山上去住,你到山上去干什么?”“我厌烦了现在的生活,想换个活法。”父亲说。“你换出活法了,我和孩子怎么办?你不怕别人看笑话,我还怕呢!”我看到母亲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吧!人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父亲看了我一眼,继续说,“我当老师挣的工资都给你和儿子,我一分也不要!儿子现在大了,也该自力更生了。”母亲听完父亲的话,什么也没有说,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第二天父亲就带着衣服和被子到山上去了,我也跟着去了。到了山上,我发现了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面有张床和一些简易的做饭工具。我忽然明白了,父亲打算住山上原来是“蓄谋已久”的。我问父亲非要住在山上吗?父亲说:“要想活出自己就必须与尘世保持距离。”我又问父亲打算在山上待多久?父亲说:“可能几个月,可能几年,也可能直到死。”接下来的两年,我时常给山上的父亲送些生活必需品,母亲在一旁看着没说什么话。我不知道母亲心里怎么想的,或许她还在等着父亲有天能回心转意从山上下来吧。

自从父亲到山上住了之后,我就发现村里人看我和母亲的眼神都有些异样,渐渐地我和母亲也习惯了。我有时候觉得父亲挺自私的,但一想到父亲谈到活出自我激动的神情时,我又觉得父亲不仅应该得到原谅,而且值得赞扬。因为他生活在另一个高度,一个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17期)

技法解码

本文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本文的细节描写很是生动传神。如在写父亲为“我”庆祝十八岁生日时,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从今天起你就是成年人了,以后凡事要靠自己。我养了你这么多年,也算是尽到责任了。我要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了。”“我打算搬到山上去住,不教书了。”这话并不是醉话,也不是玩笑,几句简短有力的话语体现的是父亲的责任感和独立的个性。

2.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不乏情节的曲折起伏。父亲最初说要搬到山上时让人难以置信,第二天他真的要搬时,又让人难以理解,以至于让母亲和“我”都不免怨恨,直到后来,“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原来父亲是为了“我”的成长,一直压抑自己的个性,直等到“我”成人之后才又用自己的行动教导“我”自立自强,追求自己的理想。文章结尾达到了思想情感发展的高潮,令人深思,让人感动。

【学生跟帖】

我的父亲

王秀云

经常听别人说母爱是伟大的,因为母亲温柔,体贴;父爱是枯燥无味的,因为父亲严厉,有时会使用暴力。而我要说父爱是博大的,父爱中也饱含着对我们的关怀和宽容。

中考过后,全家人都陷入了焦急的等待;因为这次考试我失误不小,所以家里人担心我考不上理想的高中。父亲的脸上露出了焦躁与不安的神情,可他还每天安慰我说:“别担心,你一定会考上的,要相信自己。”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中考成绩终于出来了。清楚地记得那天,父亲一手拿起话筒放在耳边,一手颤抖地拨着查询中考成绩的电话号码,脸上的表情严肃中透着一丝镇静,而额头上却冒出了豆大的汗珠,穿着布鞋的脚也有力地蹭着地面。在这一时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全家人几乎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答案。

终于,电话拨通了,父亲一边听着,一边慌乱地记着我的成绩。我的心跳骤然加快,不敢大声呼吸。时间仿佛又过了许久,父亲放下了话筒,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只有失望。他什么也没说,径自走出了屋子,我看着父亲记下的我的成绩,心里顿时像泼了一盆冷水。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没考上。

晚上,我躺在床上,心情低落,万念俱灰。心想:这次真的完了,我的高中梦以及大学梦成了泡影,因为家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让我自费上学。

已是半夜时分,我走出房间想喝水,却看到父亲房间的灯还亮着,心里有些好奇。于是,我悄悄地走到父亲房间的门口,向内张望。我发现父亲打开了柜子,拿出了家里仅有的那点积蓄。我心里顿时明白了什么。

只见父亲双手拿着零散的票子,认真地数着,他那双长满茧子的大手有些颤,手背上青筋暴出,历经沧桑的脸上显得更加苍老,皱纹也多了几条。门口的我惭愧万分,恨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努力学习。父亲不仅没有因为儿子落榜出口责骂,反而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来供我自费去上学,我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

开学那天,我和父亲相视无语。父亲的脸上充满了期望,我也暗自下了决心:三年后的今天,我不会再让父亲失望。

从那天起,我真正理解并体会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博大,关怀而又充满宽容。父亲的爱将会伴我一生,使我一生受用。

点评

本文较好地学习到了杨雷的《山上的父亲》一文中细节描写的技法。如“我”中考后,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父亲的脸上露出了焦躁与不安的神情,可他还每天安慰我说:‘别担心,你一定会考上的,要相信自己。’”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却已跃然纸上。再如文中对父亲要拿积蓄供“我”上学的动作描写:“我发现父亲打开了柜子,拿出了家里仅有的那点积蓄。”“只见父亲双手拿着零散的票子,认真地数着,他那双长满茧子的大手有些颤,手背上青筋暴出,历经沧桑的脸上显得更加苍老,皱纹也多了几条。”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动词“打”“拿”“数”“颤”,但已充分流露出了父亲的深情与厚爱。尤其是其中那几处肖像描写:“手背上青筋暴出,历经沧桑的脸上显得更加苍老,皱纹也多了几条”,更是真切动人,慈爱的父亲的形象似乎就在我们眼前。

再者,本文同杨雷的《山上的父亲》一样,并非只是平铺直叙,情节在行文中跌宕起伏,最初是发现成绩不理想“我”上不成学了,读者也很是为之惋惜,而父亲的最终举动竟还是让“我”走进了理想的学校。

上一篇:记叙中的议论 下一篇:经典素材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