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3:01:27

阅读体验论文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1篇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着很好的效果,能够让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更高效,实现教学相长。并且,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无目的、随机地展开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过程。首先,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导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将精力投入到阅读材料之中,对材料进行初步的感知。其次,学生进行精读,掌握材料的全部内容,读懂材料的各个细节,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力求彻底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小练习,对知识进行深入和巩固,让语言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内容。

二、提倡体验式游戏互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些说明:游戏,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学习方式。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乐趣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兴趣有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就会消失,同时也使他们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期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快乐游戏,使学生读、写、玩、演、唱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和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游戏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突出主题进行语言知识的操练,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创设生动、活泼、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拓展体验式阅读,让学生亲历体验英语阅读教学

在高年级我们可以课外读物为中心展开阅读教学。有人曾将这种课外阅读称为弹性阅读,因为它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都是有弹性、可控制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有两种安排方法:一是教师从学校图书室借阅或是自备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每人挑选一本,利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独立的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借阅或购买,展开丰富、广泛的英语阅读。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不能超过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也要兼顾学生的喜好,让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和拓展。五、开展特色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开展丰富的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英语校园。1.“英语月”活动。每学年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次“英语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歌曲连唱比赛、英语故事朗诵(表演)比赛等。每个活动各个班级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整个学校融入到了英语学习的氛围,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气氛非常浓厚,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2.李阳疯狂英语模仿秀。在全校学生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每周选出两位学生担任“李阳老师”。周一早上全校师生集会时由这两位“李阳老师”教学生说一句英语,全体学生大声说英语。3.每日一句(一词)。学生在教室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活动。每天,笔者都会在黑板上写一句英语,一天之内学生能看到无数次,不知不觉地就会加深印象,记住了这句英语。4.英语猜谜卡片。利用课余时间,笔者收集了一些英语谜语,就把他们写在小卡片上,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则谜语卡片,让他们猜完自己的就去猜别人的,看谁猜的最多。

四、结语

总之,经过了这几年对体验式英语阅读学习的教学与探索,笔者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词汇量得到迅猛增长。学生不再是以往那种对英语不感兴趣、厌学的状态了,而是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乐于读,想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学生参与得多了,他们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也逐步地得到了提高,语感也随之加强了。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2篇

1.体验是语文课程的致知途径

人文科学,注重的是人个体的人生经验,学习领悟更多是靠体验他人的经验,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因此对文本中具体感情形式的体验也就成为人文科学致知的途径。高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要强调个体体验,因为在以人为对象的文本中,没有自身的体验,其中蕴含的知识不可能内化和存储,更何况人文科学中的很多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只能反复感受,以自己的情感、情绪与心灵直接领悟。阅读教学中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内化存储的过程。

2.体验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体验是普遍的现象。一上课,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感悟,而是急于把自己的领悟全部塞给学生。这样让学生兴味索然,还增添了沉重的记忆负担。阅读没有经过学生的体验感悟,许多东西还没听进去就丢了,更谈不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阅读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情感,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如:朱自清在《背影》里用这样一句话描述父亲爬上月台的模样“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词太平常了,然而,朱自清却把这几个最平常的词用得出神入化了!为什么?因为朱自清从父亲的“攀”“缩”和“微倾”的“努力”中,发现和感觉到了父亲对他深深的骨肉之爱。是互相关切、互相理解的父子的骨肉至爱,使“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平常的词,变得出神入化了。如果我们在《背影》的教学中,只讲几个动词“攀”“缩”“微倾”和“努力”,用得如何准确如何巧妙,学生不仅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听的时候就烦腻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朱自清描述的父亲“努力”的形象中,去体会从中表现的父子间的骨肉至爱,认识到一切感情都是从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的,并且进一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发现、开拓和留住学生们灵魂里也同样存在的父子、母女的骨肉至爱,这就是从经典作品中发现和认识自己,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3.体验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的价值除了认知以外,还具有多属于“体验”范畴的更高层级的意义。长期的体验阅读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经验、判断会转化和重新组合,认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不只是读,更多的是思。例如:诗歌《错误》的教学,教师少进行讲解,多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验。整首诗展现的画面由大到小,从近拉远,在体验中体会到幽美的意境,产生无尽的联想。反复朗读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感受一动一静之美。两个句子一个短句,一个长句,不仅仅具有节奏美,短句还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则暗示思妇的绵绵情思。第二节的意象“城”“扉”“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充满古典的风韵,但是最传统的意象拨见最现代的敏感。第三节“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归人”读出的是“盼归”,“过客”读出的是“速离”,强烈的反差,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形成了跌宕之势。这就是“错误”?反复读,多思考,再把联系旧知识传统的“美人香草”式比兴手法,学生会对“错误”有多种解读,即使不太合理,但通过阅读体验思考,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这样摒弃了概念化的讲解,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才会升格。

二、阅读体验是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催化剂

1.体验有助于学生确定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

高职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培养学生更多地体验作品,注重个人的阅读感悟,尽量少进行干预,或单方面的灌输,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诗,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桥”“楼”“明月”“窗子”景物,却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不同的诗意:诗描绘的是个美人;抒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哀;揭示的是“相对”的哲理种种不同,只要是学生的阅读感受,都可以合理的存在,不必教师统一认定某一观点。这样的阅读学生才能把读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在阅读中找到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

2.体验是个体独立、自主的生命感悟

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中,不同的人因融入个人的人生经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所以理解感悟是不同的,这也是阅读的丰富性、个体性。另外,就是读同一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生阶段,理解感悟就会不同。如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正如王冶秋的“读书随笔”所说: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砸一点不是笑得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

3.阅读体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读书其实更多的是读自己,真正的体验阅读在读过去、读历史的同时,融入更多读者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的感悟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都能在经典名著中吸取所需的精华,这就是靠阅读者在阅读中结合时代精神,揣摩领悟出前人没有感受到的新东西。所以人们才会说作品常读常新。而这些新东西是读者在阅读中体验所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不可能有新的感悟。如《雷雨》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挣脱把周朴园的形象定位在“虚伪的资本家”和“专制的封建家长”的樊篱中,要用人文的精神考察他的丰富个性,而不应简单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三、结论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改变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会由被动变主动。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建立知识结构,自主探究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真有所得,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体验这一方法的总体意义。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3篇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抓住“突破口”,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单个词语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笔者执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通过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说得上来:江西省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在那儿领导革命的时候,带领战士给乡亲们挖了一口井。笔者认为,依托课文内容,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不仅时间利用率比较高,积累了词语,而且让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体验了范文用词的准确,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找准“切入点”,渲染提升,在驰骋想象中体验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让学生听着“风雪交加的呼啸声”想象纳兰身在征途的沉重。想象纳兰的辗转难寐;又让学生听着“轻快怡人的柔宛音乐”,用想象的眼睛观察纳兰美丽的故园……这样的想象,如此的意会,让学生深刻而又真切地感悟到了诗人纳兰的“身心矛盾”“、身心冲突”,更让学生触摸到了纳兰“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值得品位、揣度的心境。用王崧舟老师自己的话讲:“基于联想和想象的‘意会’,具有很强的直觉内省、体验感悟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

三、选择“点睛处”,妙悟提炼,在品位细节中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挖掘细节的点睛之笔,能进一步地认识文本的主题。传神的细节必定具备着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还应该有想象性,而且新颖独特的细节,往往着墨不多,但比千言万语的抽象叙述更能表现其深刻含义,使文本感染力得到增强。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抓住文本的细节描写,以细节的点睛之笔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逐渐提高鉴赏能力。有幸聆听到一位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在阅读这一段时,教者就选择了文本的这一“点睛处”,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她巧妙的引导下,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第一遍,学生读出了“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这样“一抱”的“使劲”;第二遍,学生能读出我“没想到”“母亲”是这样“轻轻的”,轻得这么没分量;第三遍,学生读出了“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面摔倒”的那份毫无防备;第四遍,学生读得酸酸的,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极不了解”“,关心太少”……就是这一细节的品位味,让学生悟到了这些文字中隐藏的凝重,提炼出了浓郁的感恩情怀,朗读体验让学生沉浸在了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意味深长的“没想到”之中。

四、紧握“兴奋点”,塑造形象,在角色表演中体验

这里的“兴奋点”,指的是能引起学生精神兴奋的集中点。对于表演,学生大多有一种表现欲和表演欲,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口味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生动的情节,都可以借助表演这一活动方式,让学生来体验和品味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例如,《蜗牛的奖杯》这则童话中有这么一段,写蜗牛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得了冠军,拿了奖杯之后“,他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惟恐别人不知道他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就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小蜗牛复杂的内心世界也都从学生的神态中,从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凸现出来。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兴致逐渐高涨起来,我就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他们的“角色幻想”和“表演冲动”,另一方面则以此为桥梁在文本与他们之间架起一座体验之桥。

五、摸清“着力点”,质疑解疑,在实验操作中体验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科学实验手段应用到阅读教学中来。笔者在教《乌鸦喝水》时,就准备了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并在里面装了半瓶水,让学生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不少办法,但又在自发的争议中否定了这些答案,最后决定就地取材,选定文本中谈到的办法。我先让学生操作演示,然后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解释乌鸦喝着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乌鸦喝着水的句子,仔细研读,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这实验中解决掉了。

六、抢占“制高点”,拓展空间,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语文课程改革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的主人。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思想和观念,让出位置,突出学生,变师讲为生议,变灌输为自我发现。笔者在教学《鲁班和橹板》时,紧扣文本,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把握住了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在课的结尾,有学生提出,鲁班不仅发明了“橹板”,锯子、刨子、木工常用的墨斗、曲尺等,也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还发明了石磨,造过木马车、伞,是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更有同学提起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列出了我国古代“冶炼、酿酒、医药、历法、地震记录”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这些话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我就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围绕“有趣的发明”这个主题展开探究,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发明创造。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

阅读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技能,用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同时阅读也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接受文化熏陶的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于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建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诵读,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诵读是朗读、朗诵、背诵等发声阅读方式的总称。关于诵读的作用,曾国藩如是说:“非诵读不能展文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意之深远。”就诵读的本质而言,它能将书面文字转换成具有情感的语言,加深读者的体验。那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全面地体验阅读。就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王勃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绝美的辞藻把滕王阁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景物描写,更注重对意境的营造,有一种不动声色却又美得不自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进入那种情境中。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它写出了色彩变化的美,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于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化,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于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系统营造一个美妙的意境,让学生带着情感来诵读文章,眼前仿佛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意境,加深阅读的体验。

二、对话,提升阅读教学高度

在教学中,引导师生互动始终是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能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那么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对于互动的改良运用就是开展师生对话,将阅读教学提升一个高度。通过对话,能够让师生在情感与思想上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启发师生。以《乡土情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并且进入文章一起思考,随后教师以“中国古代文人的乡土情怀”和“梦中的故乡”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文人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情结是如何形成的?乡土情结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等。然后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交流并选出发言人,让大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文章阅读体验。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并且从话题出发从教师的角度将文章的内容与情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迸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使文章的情感与内容深化,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激活阅读学习体验

阅读不仅仅是一项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看一看远方的风景,体味不曾经历过的人生。因此,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扩展阅读的素材与方向,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以《辛德拉名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背景、作者以及同名电影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先了解对奥斯卡•辛德勒为保护犹太人而倾家荡产的故事,奠定悲怆的基调。随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用电影《辛德勒名单》的片段作为辅助,让学生对辛德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经历与遭遇,体会辛德勒先生的勇气与正义,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资料,要求以“写给辛德勒先生的信”为题,谈一谈阅读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和平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教学,阅读课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地方,它扩展了平台,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看到更远的世界,感受到以往难以察觉的东西,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更是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科学有效地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孙志娟 单位: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志宏.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3(3).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5篇

【英文摘要】 《The language course standard》while express the new concept of the course,the "experience" uses a tallest phrase of the frequency,distributing in "course" of each part,it is thus clear that the "experience" is one of lately curricular most important concepts.Enhances a way that th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language study for this.Only pass an experience,we then can unfamiliar of,outside of,becomes an oneself with personal irrelevant material to acquaint with of,can communicate of,even is the life existence that permits into the oneself,become the organic part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humanities development thus.So,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research at senior high school of th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in have important meaning.At present,the se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mainly expresses to six heavy six light:Heavy intelligence,light attitude:Heavy unify,light character;Heavy lesson originally, light practice;Heavy lesson inside,light lesson outside;Heavy infusion,lightly active;Heavy understanding,light method,this development that hindered a student seriously.Some language teachers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sn' t even,the teaching method is old.This thesis chapter 1,analyzed th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teaching to put forward of background,and its content and meaning;Chapter 2,combined the teaching fulfillment to inquiry in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teaching in a few concrete and basic strategies in the implement;Chapter 3,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in the literature work i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in senior high school,investigate the literature work Be carrying on the concrete implement strategy of th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teaching.This thesis aim is causing an enough value of teacher to th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teaching of large se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changing old teaching method,investigating more physically,higher effect,more benefit in student mind and body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rt of the development.

【中文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 体验式阅读; 教学实践

【英文关键词】 New course; Se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Experience type reading ; The teaching practice

【毕业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

第一章 体验式阅读教学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和意义 6-11

第一节 体验式阅读教学提出的背景 6-7

第二节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7-9

第三节 体验式阅读教学与高质量的学习 9-11

第二章 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11-19

第一节 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12-13 第二节 解析语言,加深体验 13-15

第三节 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15-16

第四节 对话讨论,丰富体验 16-18

第五节 联系

生活,优化体验 18-19

第三章 体验式阅读教学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应用 19-28

第一节 唤起体验,邂逅人物——小说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2

第二节 真实体验,亲历亲为——戏剧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2-24

第三节 审美体验,入画入情入理——诗歌散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4-28

结语 28-30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6篇

我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近年来中考语文的考试特点和我多年指导学生议论文综合探究针对性复习的实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方面的实践、思考和体会。

一、根据选文材料,谈自己的看法、感受和启示

议论文中一种重要的综合探究题,是针对选文部分或整体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类题目比较多见。对这种题型,考生往往因茫然而无从下手作答,或是不管试题要求胡乱作答,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都时有发生。其实,解答这类中考试题,考生需认真读懂阅读选文,掌握选文的真意,将试题和原文相关内容构成链结,确定好试题的信息源。然后抓住含金量高的句子、词语等,联系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对关键内容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感悟,发表看法、感受和体会,这样答题难度就降低了。例如:2009年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1题:“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处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体验加以简要阐述(4分)。”(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是这样两句:1.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2.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这类试题是开放性很强的题目,有很强的灵活性。考生可以赞成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持相反的看法,关键在于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回答本题的: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以上两点各一分,组织有条理,有可信度和说服力,此要点2分。本题共计4分,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作答。如果认同文章的观点,就要根据这一观点,用自己的话进一步论证。反之,就要明确指出不合理之处,并运用论据适当展开论证。基于上述要求,我做了答案,以引导学生作答。1.我同意第二个的观点。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人生经历、个性特点和生活阅历差异很大,喜欢什么书,读什么书,还是要自己思考,自己亲自选,自己阅读体会才好。2.我不同意第二个观点。别人的评价对我们的选择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别人好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快速了解非常想知道的内容,如有兴趣,就进一步研读与探究,如没有兴趣,就不要白白地浪费时间。因此,读读有信度的人推荐的书是中学生的选择之一。

二、掌握规律,分析所选议论文(段)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有的严肃,有的幽默,有的常用反语、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总的说来,议论文语言最根本的特点是严密性,这种严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准确严密,二是逻辑性强,三是形象生动。命题人通常从语言角度出题考查,如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体会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和准确性等。例如,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语文中考试题第12题:“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3分)”从字面上理解,“振奋人心”就是使人精神振作奋发。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振奋人心”所在的语言环境,其内涵可以理解为:国家已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或正在积极制订中;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有了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将更为坚定地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样,学生从词语的内涵着手,联系词语出现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内容,理解中考议论文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掌握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就容易多了。

三、联系自身的生活,巧妙地进行综合探究

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综合实践题就应运而生,而且各地中考对此关注的程度也日益提高。新课程初中议论文考试的综合实践题主要表现形式是:开放性、拓展性考点。议论文中考综合探究考点虽然表现形式各具其态,但其本质是基本一致的。解决此类题目需要考生真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精神实质,结合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论点等关键内容,并结合考生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作答,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正确率。很多考生觉得答这类题目不知从哪里入手,答题的模式不清楚,答题的思路也比较模糊。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虽然答题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思路,答题没有定法不错,但是答题又贵在得法。一般这种综合探究开放式的试题分值较高,通常3―4分。考生可以把它当作小议论文去写,总分总是一种优选思路,便于考生理清答题思路,便于阅卷者把握考生答案要点,且能很快捷地看出考生答案的得分点,作出公正的评定。做到有观点、有根据,内容具体,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必要时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作答效果更好。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7篇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创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学童进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创造语言环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它学科教学。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的教学,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2006年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教师们,率先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基于江苏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专著形式出版。[2]作为该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负责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不同体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语文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润在母语纯正的语言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疑、想、议”,让学生“浸润”在所学文本中,读出疑问、读出矛盾、读出味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观思想,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魅力。议论文沉浸式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环境。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处理教材的方式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②从学习引导的策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激励性。③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生成性。

二、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为例,进行了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从中探索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以下就此教学设计作一简单描述。

1.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沉浸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不仅能增强语感、丰富积累,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所感悟、产生共鸣。实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的有效方法仍然是朗读。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疑,在读中悟。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文章论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又是什么?当大家一致认为文章依次论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疑:文章论述的中心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分歧:有人认为是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紧接着教师可提出新的疑问:如果说文章是围绕“创造性思维”这一中心展开,那文章开头为何要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问题开始论述,并以此为题呢?如果说文章是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问题作为中心的,那为什么文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再次朗读文章的兴趣,也会启发学生思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联系。在反复设疑、反复朗读、反复思考中,学生终于能悟出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文章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启发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也就是要寻求第二种答案;而要寻求第二种答案就有赖于创造性思维,于是引出了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又由“是否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一问题的论述,引出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归而纳之,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让读者懂得如何才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和设疑求解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理解更深入,进入了议论文阅读的佳境,产生了沉浸的学习效果。

2.指导学生从矛盾中读出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沉浸

议论文主要通过文章论述的内容来阐明作者的主观思想。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接受文中的主观思想,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朗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有多处文字都能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在课堂上与其让老师来做支离破碎的讲解,不如激励学生反复的诵读来慢慢体会。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看似矛盾的关键句,如,作者在论述“是否人人都具有创造力”这一问题时,既阐述了“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又阐明了“富于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作者既然承认有人缺乏创造力,为何又说“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呢?此时,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带者矛盾去朗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仔细研读,反复咀嚼,读出深埋其中的涵义,使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呼之欲出的地步。如:“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4]意在告诉我们,富于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认识。又如:“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等人,从而自我压制;而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5]这些信息进一步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存在思想认识的区别,才影响他们的行动———进行自我压制。如果普通人也能像富有创造力的人一样去想去做,也能成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可见,教师抓住的几句看似矛盾的关键句子,为学生创设了自然的沉浸式的阅读佳境,促使学生在解读时充分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进入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最后领会作者的主观思想。3.指导学生从品味中读出论证的严密精准达到沉浸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沉浸于作品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味。只有走进议论文语言文字的审美世界,学生才是真正走进议论文。创新需要有知识。作者在阐述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时说:“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因为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6]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哪些语言最能表现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呢?“总是”强调了知识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从……到……”句式强调了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领域,不精通知识想要创新是不行的。又如“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7]一个“但”字突出了强调的重点。作者在强调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运用和尝试,并且是“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学生就能品味到作者选词用语的严密及说服力。可见,正是作者用词的精准、论述的严密,才得以让这些观点思想呈现得如此鲜明,也正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仔细地品,议论文语言的理趣之美、逻辑之美、严密之美才得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因此,教师在议论文教学时,只有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矛盾中读出作者的主观思想,从品味中读出论证的严密精准,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议论文的魅力所在,从而发挥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强化阅读能力、深化课文理解、优化教学效果等优势。沉浸式阅读同样可以运用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关键在于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师对课文和方法的把握。

三、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本解析

采用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应将文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避免把活生生的文章整体肢解。教师应阐述清楚文章的一个词句、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与整个文章内在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丢失文章的整体思想和灵魂。注重文章碎片的融通和复原,是议论文阅读教学应认真思考的论题。

2.要力戒“以授代学”的现象

采用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要尽量避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以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是教参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或用教参的固定答案,阻碍学生的创新想象;或过多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以授代学”的教学模式会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限制学生多维性与多解性的思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与创造灵感。

3.摒弃“求证式”的教学套路

日常教学中,老师在教授议论文时习惯以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作为重点来分析,先找中心论点,再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逻辑严密且高效,也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老师的教学就是设法找到作者“三要素”的逻辑关系,据此证明作者立场观点的正确,然后说服学生接受。老师对课堂会控制得很严,想方设法把学生往自己的预设上引。这样做容易忽视学生的想法,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剥夺了学生探究的乐趣和权利,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4.防止“放任自流”式的沉浸式阅读

沉浸式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一方面,要避免按部就班式的文体知识讲解,以及孤立、繁琐且枯燥的课文内容分析;另一方面,要防止机械套用,要发挥沉浸式阅读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去体验议论文的理性之美。使议论文教学达到卓有成效的沉浸效果。

作者:朱雪雯 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86~90.

[2]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编.“沉浸式”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1).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8篇

2.请以“通俗与庸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3.请以“创新与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4.请以“追求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5.请以“真实之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6.请以“站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7.请以“守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8.请以“有一种失去叫获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9.请以“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0.请以“享受与感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1.请以“信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是心与心的距离。距离,无时不有;距离,无处不在。有时,我们渴望拉大;有时,我们渴望消弭……

请以“距离”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枚石子投入水中,会在水面上荡起圈圈的涟漪;一句话语投进心里,会在情感上荡起阵阵的涟漪;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会在社会上荡起层层的涟漪……很多时候,涟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有时,涟漪也可能随着作用力的加大而化做惊涛骇浪……

请以“涟漪”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有人说,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人说,失败后的重新振作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也有人说,“跳槽”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转折点。

……

请以“起点与转折点”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胡适先生曾这样题词:“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段话蕴涵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细品此言,你可能感触良多。

请以“疑”为话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大簇鲜花被安置在醒目的位置,窗明几净,享受着阳光的照射。这些都是珍贵的名花:牡丹、芍药、玫瑰、郁金香……

房间的另一角有一瓶假花。假花的形和色逊色多了,且全无芬芳,引得牡丹们讥嘲:假的,假的,卑贱的假冒的花。

没几天,鲜艳的真花凋谢了,主人给换了另一簇鲜花。假花没换,尚未被抛弃,但又遭到新换的鲜花的讽刺,被嘲笑为假的摆饰。不过,假花明悟了,理直气壮地反击一次次更换的鲜花:你们才是摆饰。你们的身价愈高,愈是为掩饰虚假而摆饰,还不如我只是无足轻重的摆饰,且经济而耐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蚂蚁对大象说:“我爱你!”大象激动得喘着粗气,仰天狂呼:“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象!”大象兴奋地想要拥抱蚂蚁,却发现蚂蚁不见踪迹了。10年后,衰老的大象看到一个拄着拐棍的熟悉身影——蚂蚁。蚂蚁道:“你一喘气竟把我吹出了十万八千里,我不畏艰险走回来就是想告诉你,咱俩不般配!”

材料二 有位成功人士说,你没法学习比尔·盖茨,没法学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的那个饭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说苏格拉底和克拉苏曾相约去寻访一座仙山。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许多年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才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克拉苏颓丧地说:“我这些年风餐露宿,尝尽坎坷,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衣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的风景,难道你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吗?”

同样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克拉苏与苏格拉底会有截然相反的感受?原因在于克拉苏忘记了欣赏沿途的美景,而苏格拉底把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要有“三得”,即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对人生“三得”,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请选择“三得”中的“一得”作文。要求: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国的旅馆业巨头希尔顿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 550.8美元;如果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你对希尔顿的钢板价值说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应鲜明。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整体意识结构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然,当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创造性地独立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正在使用的各种英语教材如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牛津英语教材等都注重对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所谓交际能力,我国学者章兼中认为,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它有四个特征:(1)语言能力,指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规则,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正确的句子。(2)社会语言能力,指在真实社会情景中具有即席性的使用语言或说话规则的能力以发挥社会交际功能,即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跟谁说,何时、何地、何场合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3)具有信息差距。人们运用外语进行相互交际时,有些信息只有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形成一个信息差距。(4)话语能力。人们在交际时,双方参与者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不同的场合得体地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

英语阅读,是学生由语言视觉形式和结构形式入手,获得语言内容、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然而传统高中英语教学过程往往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拘泥于教材本身。具体说来,就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分割,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在孤立的知识点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并没有向其展示或者引导其去体验这些知识点与学生自身及其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教师也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学习语言的环境。事实上,学生的文本世界与其真实世界差距甚远。这也就决定了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可能被学生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去,在探索知识、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终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谓的“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主角仍然是孜孜不倦的老师。老师的权威性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学生的心理和自尊在评价的单一性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失去学习的信心。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英语阅读课堂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与结构意识。笔者认为教师的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课堂的真开放

所谓课堂的开放,应该是从教师向学生的开放,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体验和经验的开放,还应该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开放。例如老师在讲解七模块第三单元Reading部分“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的时候,在设计导入部分的时候增设问题:1.How do you make use of the Internet in your daily life?2.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3.Do you think the Interne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r negative effect on our lives?首先,第一个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和体验息息相关,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语境,且问题的难度下移,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有话可说,发言权自然掌握在学生手中。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全班同学都会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指出很多网络的缺点和优点。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丰富资源。在学生彼此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大家会对最后一个问题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引出本单元Reading部分要学的课文内容。能够看到的是,这样的导入是有效的,这样的课堂也是真实的。在学生谈论网络的好处与坏处时,教师同样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的真实生活的“对话”,而所以这些不确定,都是因为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才是真实课堂的体现。而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也成为了开放性课堂教学的需要。

二、巧用各种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教材资源、学生自身的资源、学校生活资源、教室环境资源、家庭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笔者在此结合阅读教学实例,重点阐述一下教材资源和学生自身资源的利用。

仍以七模块第三单元Reading部分课文为例。本部分主要由两个短文组成,一篇认为网络对生活有积极作用,一篇认为网络对生活有消极作用。文章的题材是典型的议论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剖析这两篇文章。首先,可以选择一篇议论文作为阅读对象。文章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分论点、支持分论点的事实和例子,还应该有结论。带着这种思路,教师可以首先在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部分中,让学生找到与以上内容相关的具体信息,以及每一段的主题句,然后让学生分析每一部分信息的排列顺序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依据文章中各部分的顺序自己总结出议论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在了解了议论文写作结构的基础上,教师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另一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结构,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有意外的收获――掌握议论文的写法,从而使教材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开发。

在分析另一篇文章的时候,因为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已经非常清晰地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步骤和议论文的结构,所以笔者认为,在阅读第二篇文章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自学所采取的是小组学习形式,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即给第二篇文章编写提纲。教师首先提供几种提纲的形式展示:如图标型、大括号型等。之后,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选择一种形式编写提纲。组内需要有明确的分工,需要有学习成果――即第二篇课文的提纲。小组设计好的提纲最终由教师回收,作出反馈后进行全班展出。由于每组学生的思路和提纲编写方式存在差异,在共享资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学生自身成了很好的学习资源。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整合学生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忌随意,要学会倾听学生,捕捉资源,同时应该善于把资源分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错误”资源意识。

三、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点拨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考试的压力,教师的权威性和主体性仍然没有被动摇。师生地位在课堂上的不平等,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昏昏欲睡”。这都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点拨。教师首先应该点拨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样以模块七第三单元为例,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其次,教师应点拨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掌握自己。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目的不明确,甚至是无目的的阅读,这正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不自信所导致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问题,明确阅读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阅读的自信心,对自己的学习心理进行很好的调试。此外,教师应点拨学生学习重点,从而达到导入关键要塞的目的。每堂课都会有重点,这个重点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应该起到提醒和巩固重点的作用。在这部分文章中,重点就是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第一篇文章的时候给学生设置的练习都是围绕此展开。同时让学生分组列提纲也是对议论文写作方法的巩固。再次,教师还应该点拨学习方法,交给学生钻研的钥匙。在第一篇文章中,如果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学习,就完全可以掌握分析一篇议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授之以渔”。最后,点拨的最高要求是知识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乐趣。学生通过阅读文章首先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对他们今后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同时,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观,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四、结语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他们,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他们有一个公正的评价。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才能最终实现课堂的真开放,才能充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起到应有的“点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2]戴炜华.关于整体语言教学[J].外语界,2001.1.

[3]杭宝桐主编.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阅读体验论文范文第10篇

1.情感体验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途径。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首先要陶冶学生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融情于文“的阅读习惯。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和体悟。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

2.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可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现代文阅读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通过阅读,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但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和学生在考试时的阅读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允许我们“读百遍”,所以如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的效率和答题的准确性。

首先,学生应该了解及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在中学阶段接触的文体比较多,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杂文,也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征,诸如议论文一般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来结构全文。而说明文则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文体的特征,才能在阅读时有章可循,做到思路清晰,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很多学生在做考试阅读时,没有问题意识,拿到文章就急于去读,读完之后却一片茫然,毫无头绪,或者是有大概的了解但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在阅读时应有问题意识,先了解相关的问题,然后再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把略读与精度相结合,确定问题在文章中所在区域。

上一篇:文本阅读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文课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