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愉悦范文

时间:2023-11-08 07:53:50

阅读的愉悦

阅读的愉悦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必须强化审美愉悦。

语文学科与其他各科相比,是最富于美育的学科之一,语文教学应当是最富于生机与活力的。可是由于人们对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课的狭隘理解,导致语文教学仍停留在分析加题海的泥淖中。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课,但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工具课,不能理解得太狭隘,太实用主义。黑猫白猫,会逮耗子的就是好猫,要看逮住几只耗子。光逮一个作文还不不行,还要逮文学欣赏、逮语文知识,多多益善。”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存在只重传授知识而轻培养能力的现象。殊不知放弃能力的培养,实在是舍本逐末。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前提,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多读,扩大阅读量。汉代杨雄于其《答桓潭论》赋中把自己的写作能力习得经验总结为:“能读千赋,则能力之”。唐代杜甫也为我们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多读,学习主体才可能真正感受到审美愉悦,反过来这种愉悦的情感又进一步强化学习主体的自读意识,形成文化积淀,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因此,我们强化阅读教学的愉悦性,也即强化了阅读本身,没有愉悦情感的阅读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用“标准答案”限制或引导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而应努力做到“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学生产生兴趣,自然乐意阅读。同时,教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不能干扰或破坏学习主体的自为阅读,对学习主体的自为阅读不放心,殊不知,学生的自为阅读是学习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发展的灵魂。从这方面看,愉悦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离开学习主体的审美愉悦,必然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

二、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必须强化审美愉悦。

在分析加题海的教育引导下下,阅读教学刻板而乏味,作品被解读得味同嚼蜡,扭曲得面目全非;学生犹如进入了迷魂阵:一种想冲冲不出去,想退退不回来的可怕境地。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不能全怪老师,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也是受害者。从大的方面说,是社会的过失,素质教育虽然提得很响,力度也很大,但应试教育仍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真正的指挥棒。在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广大教师必然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上。而社会上对一所学校办学的评价,也总是看这所学校考取人数的多少,似乎别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即使是规范办学力度很大的今天,这种偏见仍然普遍存在。这必然导致学校和家长片面强调分数和升学的价值,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学生自然也就成了考试的“机器”。从小的方面说则是教学上的急功近利心理在作怪,教者和学生都想找一条可以通向成功的捷径。笔者认为要挽救这种局面,只有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加强阅读教学的愉悦原则,让美统帅课堂教学!课堂上,注重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快乐的跟随教者走进审美的艺术殿堂,凭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去创作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

三、从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看,必须强化审美愉悦。

我们知道,阅读过程并不只是单单的吸收与获取,还伴随阅读者的再整合、再创造的过程。阅读者越深入其中,则其审美感受越深;审美感受越深,则其文化底蕴积淀越厚。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愉快地参与对文本的鉴赏。很多教学大师,在引导学生入乎其中之前,都非常重视阅读情境的创设。魏书生先生在指导学生读书前,以凝神定坐来消除学生的浮躁心理,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的阅读临界点,处于一种放松而自如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于漪老师更注重于教学的外在心理调节,精心设计导语,以诗一般的语言为学生打开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对课堂教学愉悦性的强化,使他们的课充满灵气和创造性,达到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而学生在他们的指引下,一开始就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的吸引住一样,无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所以我们说,从接受心理来看,阅读教学离不开愉悦。

倡导以审美感悟为基础的课堂教学

愉悦教学在培养学习主体的愉悦感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自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愉悦感受呢?笔者看来,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以审美感悟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阅读教学提出一点建议,权作引玉之砖。

四、从学生自身的心理来看,心态必须强化身审美心态。

阅读的愉悦篇2

关键词: 绘本 幸福阅读 阅读环境

绘本被教育界公认为“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用简洁的画面、简练的文字深刻地表达出它的内涵,把人生哲理,以有趣的画面、简单的文字传达给读者。无论绘本故事题材是写实还是幻想的,情节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法。绘本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幼儿逐渐懂得亲近绘本,并产生想看绘本、会看绘本、喜欢看绘本的幸福阅读。

一、选择一本好的绘本,激发“悦”读兴趣

绘本故事是学前儿童的首选读物,国内外很多绘本均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我们为幼儿选择什么样的绘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阅读走向。在选择绘本时,我们要全面且精心地考虑:可以将幼儿喜爱、画面生动、内容有趣且健康向上的绘本作为幼儿的阅读材料。

绘本内容应具有形象性,一本好的绘本作品总能以丰富的创意内容,生动易懂的图案描述,带领幼儿真正喜欢、融入到每次绘本的奇妙之旅中。比如:《晚安,大猩猩》的画面很丰富而且写实,只要孩子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笑料,就能发现里面的小动物和自己有一样顽皮的举动、眼神。这只不睡觉的大猩猩手里拿着一大串钥匙,“它”在夜色中不但不“静”,反而有点“闹”。整个故事仿佛就是佩吉·拉特曼用浓浓的夜色与五彩缤纷的荧光粉画出来的一个梦。该书对白较少,强化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给了幼儿充分展开的讲述空间,也给孩子营造了温馨、宁静的心理环境。

《谁拉的便便》是一本隐藏着秘密的图画书。绘本始终用敲门的游戏形式贯穿,以问答式提问:“这是谁拉的便便?”“我拉的便便,我是xx。”“便便是什么样子的?”等,在猜猜、说说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阅读经验。打开一扇扇紧紧关闭的厕所门,幼儿感受到意外的惊喜:“啊,居然是小老鼠。”“哦,原来是小狗。”“哈哈,我猜对了,是小羊。”图画书中的语言简单而不断重复,腾出更多的文字空间,留给读者寻找最合适的词汇大胆表现。在有趣的绘本阅读中,孩子们懂得了人和动物都需要拉便便,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一样都少不了。

绘本内容应具有哲理性。在貌似简单的绘本故事中,往往暗藏生活哲理。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一只小小的兔子和一只大大的兔子,它们在聊些什么题目呢?它们正在比赛呢,比赛自己和对方的爱,谁比谁多,最后不知道分出了胜负没有呢?关于爱,互相表达爱意,永远不嫌多,永远不嫌晚,永远温暖。

绘本内容应具有弹性。有弹性的绘本能够适合不同年龄的小读者,使他们在各自的原有的水平上得以发展。例如:《谁拉的便便》这本触摸互动式的图画书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是以生命、成长最简单的阐释……把平日需要花费许多力气养成的卫生习惯,在共读中轻轻松松地传达给孩子,并且可以渗透在每天的如厕行为中……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查找更多动物的生活习性,进一步了解便使哪里来?便便哪里去?……可以说在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每位幼儿都能正确定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优化“悦”读环境

新《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愉悦、宽松、丰富、能动的心理阅读环境与物质阅读环境是绘本阅读活动所需要的有效师幼互动的条件。

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阅读氛围。在积极互动的阅读环境中,先吸引、再鼓励、最后支持幼儿进行绘本阅读,在宽松的心理阅读环境中,使幼儿想阅读、敢阅读、喜欢阅读,体验绘本阅读带来的“幸福”。其次,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物质阅读环境。提供适宜的绘本阅读材料,以幼儿为主体,在丰富的物质阅读环境创设中呈现出师幼儿共同参与的特点,力求创造师幼儿积极参互动的绘本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绘本阅读兴趣。

1.充足阅读的时间,让幼儿亲近绘本。

结合主题课程、幼儿活动情况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我们安排了“阅读时光”,使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都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用来阅读,有时是集体阅读是一个绘本故事,有时也可能是分享绘本阅读或幼儿自主阅读。除了预设集体阅读时间外,我们还预设个人的阅读时间,个人阅读时间主要是放在晨、午间接待、区域活动等,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提高幼儿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幼儿更好地亲近绘本,自由地享受绘本阅读的乐趣。

2.营造温情的环境,让幼儿自由阅读。

有效的阅读环境能引发绘本的“隐形功能”,创设温馨、愉悦的阅读环境能使幼儿与绘本间积极互动。因此,我们特意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自由阅读的空间——开辟专门的“阅读小屋”,这是一个极具舒适感、亲切感的阅读区域,能让幼儿产生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将它与其他区域分隔开,我班“阅读小屋”里铺着翠绿的泡沫板地毯、色彩鲜艳的软垫子和可爱的毛绒玩具,还摆放了高度适宜的书架、动漫书袋等,在互动墙上粘贴了我们与幼儿共同绘制——图文并茂的温馨提示图标,提醒大家在“阅读小屋”里应该遵守的阅读常规并营造出宁静的阅读氛围。吸引更多的幼儿来到阅读“阅读小屋”;让幼儿在自由、温情的环境中感受绘本的魅力。

三、开设多种的活动形式,体验“悦”读乐趣

绘本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体验阅读的过程,享受绘本阅读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因此,我们通过不同的阅读形式让绘本阅读过程充满创意,让幼儿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喜欢绘本阅读。在绘本阅读活动《爱吃水果的牛》中,我们通过两种互动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首先,我们在绘本阅读教学中采用了遮挡法、轮流法、质疑法、猜测法等,让幼儿摆脱绘本内容的束缚,引发其天马行空的思维发散;其次,让幼儿多读书,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幼儿幸福阅读。这就要让幼儿有愉快的绘本阅读经验,我们要尽可能调用各种手段,开展愉悦的绘本阅读活动,比如在“读书节”系列活动中我们开展了“绘本拍卖会”活动、图书漂流会活动、亲子阅读沙龙活动、“我是故事大王”竞选活动、自制绘本活动等,引导幼儿体验阅读乐趣,“享受”幸福阅读。

一个幼儿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幸福,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一本优秀的绘本仿佛是一株幸福的花苗,生长在幼儿的心田里,能开出灿烂无比的花。我们就是播散花苗的园丁,让幼儿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南美英.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江西美术出版社.

[2]徐丹.关于绘本阅读与幼儿教育的思考.2009(11)

阅读的愉悦篇3

关键词:背景音乐 环境设计 图书馆

一、图书馆背景音乐环境设计的作用、意义

艺术大师纪伯伦说:“音乐陪伴着我们的灵魂,和我们一起越过生活的各个阶段,和我们同悲共欢,同甘共苦。它好似明灯,驱赶着心灵的黑暗,照亮了心房。”音乐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优美健康的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使人们保持平衡健康的心态。如果把图书馆的借阅环境和音乐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当我们到图书馆选书、借书、还书或是阅览时,慢节奏的音乐背景能够使我们精神放松、心情愉悦,更易于进入阅读状态。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学者就往往将读书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美的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神经,消除疲劳,对读者理解阅读的内容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使其在获取知识的时侯更愉悦、更轻松、更有创造力。同时,图书馆背景音乐也能消除工作人员的疲劳。

(一)音乐对人生理的影响

1.传统民族音乐。传统民族音乐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大多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亲切易懂。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阅读,熟悉的旋律和节奏使身体各部分得到放松,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调动读者机体更积极地运转。

2.柔和的轻音乐。柔和的轻音乐使人感到亲切、友好和温馨。轻慢的节奏给人以平静和安祥的感觉,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的紧张与松弛、运动与静止等生理节奏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3.典雅的古典音乐。典雅优美的古典音乐,没有华丽的装饰,却能像潺潺清水般流进读者的内心。自然纯净的音乐,让读者的心跳和呼吸在不经意间逐渐变得平稳,起到调节作用,阅读也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二)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

1.音乐的节奏对读者心理的影响。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而人体是具有节奏的生物体,节奏是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轻快丰富的节奏会使读者感觉轻松愉快,而节奏过分缓慢或激烈的音乐则给人以不适的感觉,不适合在图书馆播放。

2.音乐的旋律对读者心理的影响。优美的旋律带给读者以欢快、喜悦,使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特别是一些人们较为熟悉的旋律,还能唤起读者某些美好的回忆。同时,情感亦被美的音乐净化,怀着美好的心境,享受阅读的快乐皆是美的体验。

3.不同调式音乐对读者的心理影响。不同节奏、旋律和调式的音乐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音乐听觉审美中的“通感”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如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音乐能使人感觉到快乐和美好;大调式音乐的明朗色彩、小调式音乐的暗淡优雅色彩,都会给人或畅快或悠扬的心理感受;听觉、味觉、情感的相互关系带给读者多重感官和心理的美好体验。因此,在图书馆背景音乐环境设计的环节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方面。

无论是从创设借阅环境,还是从影响读者借阅倾向性的角度来探讨,图书馆背景音乐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书馆背景音乐的应用,对提高图书馆的环境氛围会起到良好作用,图书馆背景音乐是图书馆环境创新的尝试。

二、图书馆背景音乐环境的具体设计

(一)不同时间段的音乐环境设计

图书馆不同时间段音乐的设计,应该考虑到读者的身心变化特点、怎样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因此,按照这些特点与变化来安排不同时间段的音乐比较合理。

一日之际在于晨,早晨适合播放较轻松愉快的音乐,一来欢快的音乐让馆员身心愉悦,可以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二来也意味着一个好的开始,在这样的环境中,处处皆是和谐。如莫扎特的奏鸣曲K333,音阶式的旋律如清澈的溪水般流淌,轻快的节奏和纯净的旋律如早晨清新的空气,聆听着这样的音乐阅读,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学习,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美好。

经过繁忙的借阅高峰期,到了稍微空闲的时候,节奏舒缓的音乐让馆员得以放松身心,读者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愉快地阅读。如《The daydream》专辑,或凯文科恩的《绿钢琴》专辑,在浓浓的青草香气中,仿佛能呼吸到充满透明感的空气,蕴含自然生命力。

结束忙碌的一天工作,到了闭馆时间,此时图书馆的馆员与读者劳累一天,播放的音乐应是悠扬、朦胧且舒缓的。图书馆可以播放肖邦的夜曲集、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月光》、舒伯特的《小夜曲》等。肖邦夜曲的神秘悠扬、《月光》的朦胧梦幻、《小夜曲》的迷人典雅,无不透露着夜晚的浪漫气息。或播放中国乐曲《平湖秋月》,全曲旋律进行起伏徐缓,少有突跳的音程出现,音乐连绵且内涵丰富,令人联想起月明风清、湖光水色、曲径通幽的秋夜美景。平和、细腻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种如梦般的朦胧和优美的意境。

(二)不同场合的音乐环境设计

1.流通外借部。流通外借部门每天都有众多前来借阅图书的读者,特别是在读者需要等待、排队时,如果这时有优美、柔和的背景音乐响起,会使读者感到心情愉悦,能减轻读者焦虑、烦躁的情绪。

2.休闲阅览室。高校图书馆可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例如创建休闲阅览室,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宽松舒适的休闲环境中,在随意阅读、浏览报刊的同时,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享受休闲时光。

3.编目部。编目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采购回来的图书进行拆包、打号、盖章、著录信息以及打印财产单,在相同的环境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这时耳边有优美的背景音乐相伴,心情就不再感到沉闷,会变得愉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语

图书馆背景音乐环境的设计,是在当今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除了要遵循“营造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引导行为方式”基本原则外,还要了解、熟悉图书馆背景音乐对读者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应按照图书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段来具体设计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设计需要结合音乐美学、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环境设计、图书馆经营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进行探讨和研究。科学的图书馆背景音乐环境设计方案,应能够适应日益增长的图书馆服务精细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88.

[2]石峰.音乐世界趣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4]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吴佳丽.图书馆背景音乐应用之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7).

阅读的愉悦篇4

关键词: 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特点方法

一、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一致性

1.《中学语文大纲》中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自然世界美不胜收,人类社会美不尽言,宇宙是美的空间,生活是美的世界。对美的揭示、领悟、创造,离不开语言文字――阅读材料。因此,我们阅读的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学世界。美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我们阅读材料,几乎都与人的美化有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

2.寓教于乐是语文教学的优选手段,而它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首先,美育和阅读都有感性形式的吸引力,其形声色味等因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其次,都具有感情的感染力,以情动人,理见其中。情感的感染是精神愉悦的重要内容,只要有感情的共鸣就能达到陶冶品行的目的;再次,对人的态度是充分自由的,不强迫,不枯燥,教者生动活泼,听者轻松愉快;最后,所产生的作用是情不自禁的,感情共鸣,褒贬随成,美便情不自禁化入心灵。

二、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点

1.形象性。这是由阅读对象决定的。形象性首先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其次来自于语言文字所展现和塑造的形象,再次来自于作品整体呈现的意象。审美活动实际上是对艺术形象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认识,而是具体形象的认识,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感受、联想、想象进行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一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生气盎然的童年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对比,读者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

2.情感性。阅读审美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审美主体的情感性。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无不充满着感情。“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说的就是由于感知到自然景色的变化而引起人的情绪活动。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没有感情的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欣赏。

(2)审美对象的情感性。审美对象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中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从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情感在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已有过深刻而全面的论述。他把文学称之为“情文”,认为创作必须抒发作者强烈真挚的感情,“为情而造文”(《情采》);认为“情”是作家创作的前提,“情动而辞发”(《知音》)。

3.愉悦性。人们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为其所感动、所倾倒,感到整个心理功能的活动都处于自由、和谐的状态,全身心都沉浸到一种无比愉悦的精神境界中,这就是审美的愉悦性。审美的最终结局或效果就是为了获得这种特殊的快乐。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一件艺术品,当人们看它的时候真正地能够唤起人们的愉悦,才能算是一件美的作品。宋代欧阳修说他读梅尧臣的诗时感到“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阅读教学就是要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思想情操美、理想境界美、艺术形象美、文章的结构美、语言形式美、谋篇布局美、风格情调美等探幽访胜,采珠撷宝,从而受到感动,得到启示。

三、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1.美读――领受情境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2.寻线――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著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美学趣味及艺术匠心。

例如《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时以小茅屋的主人为红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不定期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猎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悬念和误会的消释,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瑕、馨香四溢的梨花为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风物美、人情美、仪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3.入境――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4.悟文――明悟语言美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还要让他们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会这样写。

例如《荷塘月色》以“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特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文中运用了“亭亭”“脉脉”“蓊蓊郁郁”等20余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企望从月夜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元庆.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的愉悦篇5

关键词:快乐;阅读;悦读

我们研究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阶段,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读物为主要的阅读材料,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在“视、听、讲、读、演”结合之下的阅读过程中,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丰富幼儿的阅读经验,提高幼儿观察、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快乐悦读”的先期目标。

1 具有灵气的“悦读”环境

阅读环境,即一种阅读氛围和阅读条件。它以其独特的暗示、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影响着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幼儿。崇尚自然,让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长智慧和力量,隐藏于大自然中的“悦读”。幼儿园设有沙池、塑胶跑道、大面积的绿化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物。于是教师利用午餐后的散步时间、晨间锻炼的零散时间以及家长接送孩子的过程等,让幼儿欣赏自然环境中的“礼仪字牌”、“嘟嘟熊好习惯养成”等,以运用自己的感官间接或直接的“触摸”与“其身”。在让幼儿凭自己丰富想象去创造、组合、变换、移动着各种材料的过程中迁移孩子丰富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在满足幼儿身心和智能发展需要的同时,在感官的“感召”下,发展孩子的观察智力、口语表达和想象能力。在享受着阳光和空气下的快乐之下,体现自我发展的价值。

2 具有表意性质,图文并茂的“悦读”材料

早期阅读中读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书”,而是幼儿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儿童读物内容的过程。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有具体意义、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里要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活动结束后,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观察智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互动之下的“悦读”

一个良好阅读环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整个阅读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我们与幼儿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阅读关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书给幼儿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自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通过这些努力,不仅发展了幼儿的阅读技能,而且还让幼儿产生享受到了“悦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另外,我们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让家长欣赏别的孩子的“悦读表演”。提高家长自身“悦读“意识,开展“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悦读”关系之下,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阅读真正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4 游戏阅读法支撑下的“悦读”

教师在幼儿的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听同一个故事,却还要陪读。其实,这是孩子还没有进入自主阅读的大门,而游戏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在《胆小先生》阅读教学活动中,尝试了以下了阅读游戏法:

4.1 竞猜阅读法

“一只大老鼠闯进了他的房子,胆小先生马上去捉,结果在地下室捉住了大老鼠。‘你放了我!’大老鼠挣扎着说,‘我要是一跺脚整个房子就塌了。’那胆小先生会怎么样呢?带着这样的悬念,孩子们更容易进入情境,阅读跟着一条主线进行,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更加能够刺激孩子往下追着阅读的欲望。

4.2 半遮盖阅读法

遮盖了图书中重要的一角,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上剩余的其它信息,推敲另一半信息。

4.3 表演阅读法

与成人阅读相比,幼儿阅读更趋动态化。他们更喜欢去表演故事情节中的主人公,幼儿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老鼠”与“胆小先生”心理变化过程,且乐此不疲。

5 以“多媒体”为媒介的“悦读”

在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是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上的图片或是静态图片,用简单的教具是很难调动、维持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幼儿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图意来提高幼儿阅读兴趣,调动幼儿的敏捷思维,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诗、散文和学习儿歌是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中我们往往通过帮助幼儿理解、欣赏、朗诵这些语言材料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语言能力。运用课件,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在学习散文《微笑》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向幼儿呈现一幅幅画面:小鸟说:“我愿意为朋友们唱歌,让他们高兴”。大象说:“我愿意为朋友们干活,让他们高兴”……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阅读的愉悦篇6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关键词: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语文能力 课内课外延伸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阋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语文能力”即“语文素养”中所说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可让学生感悟并学会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白已的思考,提出自已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充满自主性,并在强化个性体验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简言之,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自由读书、有目的地读书”;其次,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对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得到的体验感受,产生的看法、联想,作出的评价等均可直接作用于写作,阅读美文中生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尚的情操等等的熏陶感染无疑也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无疑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何况,现在的阅读教学普遍都重视“读”与“练”结合,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另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样起重要作用。一方面,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可以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大说话的厚度;另一方面,所阅读的人物说话技巧、语言逻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谈,有条有理,大方得体;而阅读在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阅读教学也包含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中对生字的识记,形似字的辨别,字的笔顺笔画的掌握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过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从阅读课程中积累字词句篇,获得一定的语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但更多的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在课外阅读中等待着他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笔精华,犹如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让他们尽情地去遨游吧!那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宝藏,如果说阅读课程已经引领学生来到了宝藏的大门前,阅读教学又交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这大门的钥匙,那就让他们立即扑进去,尽情地获取吧!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营养还不足,亟需不断地通过阅读吸取营养来补充自己,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而大量的、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又对课程的阅读予以补充,形成帮助,促进对课程的阅读。这样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循环往复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积累起浓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使学生培养并建立起稳固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等语文能力,并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熏陶出高深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显然,这种阅读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阅读的愉悦篇7

一、 让阅读活动回归“生活教育的要求”

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这是陶行知先生对完整教育的精辟论述,揭示了教育活动发挥真实功能的途径和秘密,“虚拟图书馆”的自助分享型阅读推进活动继承了这样的理念:

1. 以“虚拟图书馆”为媒介,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激发了群体的阅读需求。 “虚拟图书馆”的运作方式融游戏和交往于一体,赋予读书以游戏的乐趣,增强了读书的吸引力。“以书友会”消解“独学而无友”的寂寞,让源自阅读的共同话题强化儿童从阅读中获得的力量感和愉悦感,激发更强烈的阅读动机。

2. 围绕着“书”这个媒介,给儿童丰富的角色体验。“虚拟图书馆”是由儿童自己管理运作的,“推介”与“借阅”,“服务”与“受服务”,“检阅”与“被检阅”……每个成员都担当了多重角色,只要投身到阅读活动中,儿童就能够和更多的儿童以书为媒实现交往。因为读书而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二、 让阅读活动回归“尊重儿童”的原点

“信任、尊重、理解”是陶行知先生儿童观的支点,在陶行知先生的心目中,儿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儿童的精神生命与成人是平等的。本项目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处处凸显了对儿童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1. 正因为源自对学生的信任,学生自带书籍组建的“虚拟图书馆”,缓解书籍选择的压力,使学生免于“书海捞针”的困扰。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阅读能力尚不很强的儿童,面对浩渺书海难免有畏难之感,家长代选的书籍未必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有些儿童之所以不愿意阅读,就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书籍。同伴推荐的书籍比成人推荐的书籍更具有吸引力,这些图书在流动中增加了价值,能使更多的学生在亲近阅读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2. 正是因为有对儿童的理解,本项目建立了“读书奖章”及“阅读学位”制度,自外而内地构建阅读动力系统。阅读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儿童内在的阅读愉悦体验和强烈的求知欲,阅读愉悦体验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实践和体验之上的,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强度的阅读体验,发自内心的阅读需求不易产生。而“读书卡”和“阅读学位”制度,能在儿童每一次阅读实践之后都给予肯定,提供体验,虽然是一种外在的刺激,却能以类似“升级”“积分”的直观形式,赋予儿童动力支撑,有助于儿童积累更多的阅读实践经历。

三、 让阅读指导活动获得众多“解放效应”

首先解放了教师,使教师从繁杂琐碎的借阅管理、书籍维护等事务中解放出来,减轻了教师的管理压力。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它解放了学生。其“阅读心得报告”由书的主人批阅设计,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搭建了学生参与管理和评价的平台。使学生有更自由的空间在生生互助、互评、互动中体验阅读。没有教师的管束,只有同伴的欣赏和陪伴,使学生有更大的动力精读一本或数本书以成为该书的“专家”。

综上所述,在陶先生思想的引领下创造的自主分享型阅读推进活动,可以称得上是“儿童阅读推进活动的有效实例”。

阅读的愉悦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价值;阅读兴趣;好读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81-02

儿童文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审美价值。审美,是非功利的,是令人愉悦开心的,是没有压力的。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儿童文学必须充分发挥其审美价值。首先,作为文学,儿童文学的主要价值是审美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各种价值得以发挥的基础,也是各种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只有经过审美的中介,并以审美为基础,读者才有可能把握文学艺术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进而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其次,作为特殊的文学,作为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文学,儿童文学的主要价值更是审美价值。“审美在儿童文学中是第一位的,审美性也是儿童文学的第一特性。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文学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质。儿童文学只有回归文学,回归少年儿童,其价值才能得到正确认识。”[1]一方面,儿童文学要反映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也具有这种天性。因此,儿童阅读文学作品,喜欢有趣的,喜欢好玩的,喜欢搞笑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儿童文学的审美特性。

其实,儿童的阅读重在审美,吸引他们阅读的是趣味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有责任感的童书作家,一定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两个神圣的使命:一个是让孩子在人生最初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一生都爱读书的人;一个是滋养、引领孩子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2]的确,要使孩子爱上阅读,必须使孩子在最初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愉悦感。只有先让儿童感到“读书好”,读书有趣,才能使他们“好读书”;只有“好读书”,才能进一步去“读好书”。如果儿童不觉得读书有趣,不喜欢读书,那再好的书也起不到作用。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扩大阅读量,那么就可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素养,培养他们的情趣;就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语文教学的目标就自然达到了。那么,如何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呢?

一、要让儿童读好书

读一本好书,对于城里的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做到,很多学校都有图书馆,县市也有图书馆,还可以有条件去书店买。但是,对于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要获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却不是那么容易。据笔者对广东省云浮地区农村中小学的调查发现,有像样图书馆、阅览室的学校屈指可数。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普遍对课外阅读不重视,他们大部分反对自家的小孩买课外书。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杂书,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老老实实学好书本知识才是正经。加上经济困难,很多孩子没有太多的零花钱买课外书,即使有,在农村也无法买到心仪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让孩子有书读,有好书读,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要加大投入,让孩子有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获得。

读好书,要有好的读书环境。环境氛围、读书风气会影响阅读量和阅读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快餐文化、图像世界、游戏陷阱,影响着儿童。据调查,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除了完成作业,大部分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上。尤其是手机普及、移动网络触手可得之后,中小学生课外经常玩手机游戏、看网络视频。在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的读图时代,没有几个学生家长是爱看书的,家长不看书而看电视玩电脑,在这种环境下,儿童如何能读好书?城里的小孩,可以有自己专门的房间甚至有书房,可以安静地看书,也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书。但是,农村的、山区的小孩,贫困家庭的小孩,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没有安静的适合读书的环境。农忙时节,大人小孩都要干农活,没时间看书。到了农闲时节,不用干农活了,大人们都去打牌打麻将了,孩子们也没心思没气氛读课外书。要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环境,除了要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地方,还要给他们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这需要大人们作出榜样。

而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读书,不喜欢读书,而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时间读书。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作业太多,负担过重,没时间读书,是普遍现象。虽然教育在改革,教材在不断改版,反复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为学生减负,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应试教育现象还普遍存在。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为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为了家长和老师,为了考取好成绩,题海战术是统一的法宝,作业充塞了学生的所有空闲时间,哪有时间去看文学作品?学生即使看书,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片段式地看,而不是“看整本的书”。要让学生有时间看课外书,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公平等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改革创新。

二、要让儿童喜欢读书

光有好的读书条件和读书环境,如果儿童不喜欢读书,那也是没用的。要让学生喜欢读书,首先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多很多,老师要多列一些书目,多给学生一些自由选择的余地。我们很多老师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理解接受能力推介阅读书目,甚至强迫阅读,动不动就什么四大名著、外国名著,搞得学生没有一点积极性,没有一点乐趣,打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阅读的,当然最好是经典作品。但是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一定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发。不能因为过早地强迫学生阅读他们看不懂不愿看的经典而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只要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去了,还怕他们不去读经典吗 ?

其次,要多让学生没有压力、不带任务地看书。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培养文学素养,愉悦身心,主要是审美,它是非功利性的。学生不带任务、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才是愉悦的阅读,才是审美的阅读,文学的审美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多进行自由愉悦的审美阅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才能提高,阅读兴趣才能得到培养,学生才会喜爱读书。只有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因此可以说,儿童喜欢读书与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互为因果的。

再次,让儿童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要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还应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要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愉悦,体会到快乐和轻松,还感受到阅读能帮助提高写作水平,能帮助提高语文水平。要让儿童觉得读书很好,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知道读书的快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对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阅读量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低。”[3]在当今分数成绩还“很重要”的阶段,要让中小学生体会到:“阅读面宽了,思维开阔了,素养高了,反过来也是有利于考试得到好成绩的。”[3]

在当今非得考试的情况下,我觉得作为老师,在命题的时候不要只是出课本里的知识,要多涉及一些课外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的东西,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多看课外书,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不管是在功利还是非功利方面,都能切实感受到阅读的好处,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培养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刘之杰.试论儿童文学的审美特性[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胡晓,杨红樱.谈创作秘诀: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EB/OL].http://.cn/gatylkb/content/2010-09/13/content_1279571.htm?node=874,2010-09-13.

[3] 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测试题及答案范文 下一篇:再续红楼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