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0:20:28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有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看一下近几年出现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有创新意识,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创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学校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学生练习不能少于多少分钟。这些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促使教师们强行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掌握,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强行人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领作用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连一些起码的课堂常规都不熟悉,规定一些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他们遵循,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却难以出现名师,因为名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思想,看到的是学校的统一模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风格。到处做报告的是校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外出讲课也只能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展示和诠释,他们介绍的是学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他们只能算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特的自我,他们会成为名校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名教师。

(二)多变的课本繁荣了市场却难为了教师

名教师不但在教学风格方面自成特色,对教材的把握也是相当熟练。过去许多名教师“一支粉笔”登讲台,从来不带书和教案,令人称奇。因为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他们已烂熟于心,上课时不需要再看课本。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首先取决于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很难想象名教师上课时会眼不离课本。而现在新课改提倡“一标多本”,各地可以自选课本,甚至一个地区的课本也在不断变化。同一个班的课本可能《语文》是人教版的,《数学》是北师大版的;这一年级是苏教版的,下一年级又换成了沪教版。这种做法一方面为学校提供了选择教材的机会,另一方面繁荣了教材市场。过去许多名师走遍全国上公开课从来不带书和教案,甚至让学生临时点课,学生点什么教师讲什么,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顾客只要报出菜名就能做出这道菜。全国材,教师只要把一套书搞熟了,走遍全国都不怕。就像卡拉OK一样,大家都是“唱同样的歌”,只要点出歌名,歌词一样,旋律一样,只是嗓音的不同和演唱的水平不同。现在不行了,各地的课本不一样,名师到外地上课首先要熟悉当地使用的课本,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了,更不敢妄谈点什么上什么。有些老的名师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干脆自带课本,走到哪里上公开课都是那一篇课文。据说一个小学名师一篇课文在全国讲过600多场,真是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然而现在大家希望看到的是“用我们的教材你怎么处理”,所以面对多变的教材市场名师也为难了。

(三)先进的课改理念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教师

说是新课改,其实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了,对于一些新课程理念人们已熟能成诵,但真正能够解释清楚并说明在具体教学中怎么用的教师却并不多见。比如:具体到一节初中数学课,怎样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不同学段和学科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在家长和社会依然看重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情况下,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与升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这些问题,课程专家们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能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的并不多,能亲自上示范课的更少。一线的教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感悟,摸着石头过河,也拿不准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目前我们还很少看到令人信服的新课改的示范课,可以说,真正称得上是新课改名师的教师凤毛麟角。一线教师希望看到能真正诠释新课程理念的名师和名课,而目前的名师大多还停留在展示个人教学艺术的层面。

(四)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却淡化了教师

新课程提倡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学习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硬性规定教师讲课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甚至砸掉讲台、搬走讲桌,使教师无固定的讲坛。在一些课堂上已分不清哪是教师哪是学生,学生个性的张扬早已掩盖了教师个人的风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已退居二线,难以像过去的名师那样神采飞扬地讲演了。过去中小学教师“看课”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教师的口才、板书、教态都是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大规模的公开课,上千人的观众,二三十个学生坐在舞台上背对听众,听课者看到的是正面表演的教师,学生的活动只能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和点缀。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师的作用被大大淡化了。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公开课不再那么精彩,不再那么吸引眼球,名师表演的机会从而也减少了。

二、怎样成为新课改下的名师

在教学改革的转型时期,由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都在变化,所以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出现与新课改配套的名师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成为名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名师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作出示范

对于新课改的理念人们不再陌生,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些理念。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是个二次创新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在这方面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要从自己所教的学段和学科开始,系统地进行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比如,三维的课程目标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如何表述、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比较容易理解,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否堂堂都要确立和落实?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否堂堂都要有?类似的问题一线教师会提出一大堆,在课改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今天,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问题依然感到困惑。他们希望有人系统地研究这些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如果谁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他就是当然的名师。新时期需要这样的明白人,大家不再希望去看那些善于作秀的表演型的名师。

(二)名师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

过去的名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掌握熟练,而新的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教材的编写理念、编写意图、编排体例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课改前的教材大都采用线性结构排列,课改后的教材大都采用模块结构排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编排体例问题,而是体现了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过去的名师都是在教过多年毕业班后才把握了教材,而课改后一个学段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的教师并不多(很多学校都是接力教学),何况教过一轮教材也把握不了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所以要成为名教师首先要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下功夫。笔者曾在若干所重点小学做过现场测试:“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的最低阅读量是多少?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具体落实这些阅读量的?”很少有人能答对这个问题。虽然课程标准大家学了多少遍,却很少有人把它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更没有考虑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些标准。现在虽然提倡“一标多本”,各地的课本不同,但课程标准在全国是统一的,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课程标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教材怎么变,考试怎么考,都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真的把课程标准琢磨透了,教材再变也不怕。

中小学教师不管用什么教材,都要认真研究这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要研究整个学段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清楚本学段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高水平的教师要能够整合教材而不是照搬教材。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在教学中就知道怎么才算是“用好教材、超出教材”,怎么才算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名师必须有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自我关怀;生存生活;职业生涯;生命价值;自我发展

当今社会对教育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嫁于教师”。[1]P5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说:“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2]P139因为教育成了“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2]P1所以这种期望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来的,因此是合理的、正当的,但不能不说这是造成目前教师比较沉重的生存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教师压力”、“教师职业倦怠感”、“教师心理问题”等成为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同时,学者们开始追问教师的“生命意义”、追寻教师的“幸福”、呼唤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也反映了教师研究视角的变化——从单纯关注教师的社会价值转向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3]P4的追求。我认为,在这种研究视角下,无论是“教师生命意义的澄明”、还是教师“幸福”的追寻、抑或是对教师“人文关怀”的诉求,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使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是对教师的“关怀”。然而我们在希望外界对教师关怀的同时,却普遍忽略了教师对自我的关怀,而这恰恰是促成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关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关心”。在宗教中,关怀意指对人生命的关怀,如基督教追求生命的永生、佛教讲求佛法的解脱道。而在哲学和伦理学中,“关怀”主要指对人的伦理道德的关注。《伦理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对“关怀”的解释为:“关心的同义词。标志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指人们基于对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解而表现出对他人、对集体的关切、爱护、同情之心。”美国教育家诺丁斯(NelNoddings)提出关怀的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关怀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怀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望或关注,她就是在关怀这个人。因而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4]因而在哲学和伦理学的意义上,“自我关怀”意味着对自身德性伦理的关注,关心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我们还可以从法国思想家福柯(M.Foucault)的生存美学中得到启发,因为“福柯要揭示人在现代性进程中作为大我(理性主体)的工具性地位,确立自我关怀的小我(身体经验)的审美生存形象”。[5]在福柯看来,人的自我关怀包含着四大要素:认识自身、反思自身、精神修炼、拯救自身。[6]

综合上面对关怀和自我关怀的各种理解,本文把教师的自我关怀定义为:教师对自身的关爱、关注与关心,包括对自己作为“人”的关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关注以及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关心,简言之就是要重视自己,并为自己负责。

可以认为,教师对个体自我的关怀有以下三大要素:生存生活关爱、职业生涯关注、生命价值关心。

1.生存生活关爱。教师是“人”,是“谋求个体生命生存的人”。[7]因此,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8]P32所以,教师自我关怀,必然包含关爱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教师合理合法地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是每个教师的基本权力;同样,教师也有权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合法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别让自己像崔允漷教授常说的“只有‘生’(指职业、工作),没有‘活’(指生活质量、闲暇)”。有些人总以为教师不该追求物质享受,教师就应该讲奉献、应该清贫。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多人对教师课外辅导寄托儿童的现象大肆挞伐,称之为“有偿家教”,以为离经叛道。对此,马少华刊文指出“校外教学无伤教师伦理”,[9]因此追求生活质量也无关教师职业道德。当然,教师对自己生存与生活的关爱并非唯生存生活关爱,更非为物质利益不择手段。

2.职业生涯关注。教师进入职场,无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还是在父母老师的要求下,甚至是不明不白的,他都将开始可能长达三十年左右的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可能时而激情飞扬、时而迷茫无助,时而积极进取、时而萎靡退缩……这本是正常的,我们每个教师都无法保证让自己始终如一地当好教师。然而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保持必要的关注,是谈不上自我关怀的。“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教师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在整个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我将如何度过?”“我的职业生涯有没有规划,怎样合理规划?”等等,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涯关注的内容。

3.生命价值关心。正如前文所说,教师自我关怀并非唯生存生活关爱,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教师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关心,意味着自我精神的完善、德性的追求、使命的践行。教师在这种自我关怀中,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生命得以升华,因此能够得到自足与享受。刘铁芳教授根据马克斯•韦伯的有关理论,把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分为两种模式:“为”教育而生存与“靠”教育而生存,其中“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10]这样的教师,教育成了他人生的追求,教育事业与他的生命意义融为一体,因而他在获得自足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教师自我关怀的本意是教师要重视自己,并对自己负责,因而教师自我关怀的主要目的是促使作为“人”的教师健康、快乐地发展。教师自我发展固然需要多种因素: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关怀、需要制度的规训、需要有效的培训、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如家庭影响、个人经历和教育程度等),还需要自我目标的制定和实践、自身的努力、个人的体验、理性地反思和主动地创造等等。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而只有内部因素才是教师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根本动力正源自教师的自我关怀。因为在职业生涯关注中教师主动思考教师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学会了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在生命价值关心中教师开始重视自我精神的完善、德性的追求、使命的践行,这就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不仅如此,在生存生活关爱中教师还将懂得更加美好地生活,使自己健康快乐地发展。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显然,教师对自身生存生活关爱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自己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教师应该追求幸福,但幸福的含义也并非是安逸地度过一生,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关心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许不只通过教师这一职业,但显然这是比较现实的途径。因而教师有必要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其被动地缠身于无休止的教学事务中、被动地接受无止境的考核评审培训中、被动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颠簸起伏,不如主动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并从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教师自我关怀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最终将完成自我关怀的终极功能——自我发展。而且这也是教师关爱自己的生存生活、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关心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共同目的。

然而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自我关怀意识较弱,自我关怀能力不强。前文提及的那些不切实际地认为教师追求物质享受就是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人大多数还是教师,他们自认为教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就得安贫乐道、乐于奉献,以至于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只会忍气吞声。这就是不懂自我关怀的表现。从较深的层面上讲,教师自我关怀的现状着重体现在教师自我意识不够强。教师在教育教学问题上很少有主见,在实践中依赖现成的模式和方法,在学校中唯领导是听、在教育改革中唯专家是听、在课堂上唯教材和教参是听,亦步亦趋,顺从附和。有几个流传甚广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试题;要是离开了统编教材,至少有95%的教师不知道怎样给学生上课。”[11]P113再加上教师普遍工作繁忙、压力偏大,常常照顾不到自己,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全部都“奉献”出来了。

概而言之,教师自我关怀的功能或意义在于:使自己从被动而繁重的生存生活状态中摆脱出来,并逐渐使自己对教师职业从一个“知之者”变为一个“好之者”,并进而成为“乐之者”,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得以自主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我关怀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路径之一,而自我发展也是教师自我关怀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作以下努力:

1.正确认识自我。包括对作为“人”的自我和作为“教师”的自我的认识。“我是谁?”“作为教师,我又是谁?”“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教师职业适合我吗?我能胜任教师职业吗?”“我是教师吗?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我怎样成为这样的教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正确认识自我又可以包括如何正确地自我定位和如何正确评价自我。我在与一些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代言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仍在维护着自己作为知道拥有者的权威。为了维护那几乎并不存在的权威,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显得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在效果并不好的同时又活得很累。自我关怀正是提倡真诚、真实,正视自己是“人”不是“神”,也就是正确地自我定位。正确认识自我的另一方面就是正确评价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应该是一个完全不带功利色彩的过程,与教师每学期每学年写“自我鉴定”不同。虽然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个过程教师无需拔高自己,也无需妄自菲薄,这也是教师自我关怀的实质之一。

2.提高专业自觉意识。简单地说,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就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自我意识。而事实上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经常是不太自觉的,是被动的。比如教师接受当下的各种培训,往往只是出于行政的或学历上种种外在要求,而缺乏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和发展愿望。我国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等,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必要的,但那也是外在的,如果不能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这种专业发展也只是被的。再往细微处看,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在讨论问题时最终几乎全是组长说了算;评课时往往只是应景式地说几句好话。这些表现也说明教研活动并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王建军博士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缺乏专业自觉意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缺少评价和衡量自己专业活动(过程)的清晰的标准或参考维度,从而使教师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学校环境容易形成教师的某些“习惯做法”,因而使某些专业行为成为“理所当然”的,不再成为教师审慎思考的对象。[1]P159-160教师缺乏专业自觉意识,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自觉、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而也就无法做到自我关怀。

3.追求健康和快乐。首先,教师要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快乐。无需赘言健康和快乐的身心对教师有多么重要,也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不佳的报道。每个教师几乎都知道锻炼身体、调整心理的重要性,然而忙碌的工作和惰性心理的影响,往往使大多教师觉得没有时间。但是懂得自我关怀的教师是不能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曾经看过一名教师长期带病工作最后倒在讲台上的事迹,但让人在崇敬之余也颇感沉重:连生命都贡献出来了,还怎么再作贡献?如此贡献固然高尚,但能提倡广大教师都去做这样的贡献吗?其次是追求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都说教师的生活是忙碌的单调的,但不应该是没有色彩的;健康快乐的生活跟物质条件也无太大的关系,引用哲人的话: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当然,快乐与否是个人的心理体验,有的教师以忘我的工作为乐,我想只要不危及健康也未尝不可。总之,健康和快乐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也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

4.对自己负责。“我不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优秀教师,但我至少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这是自我关怀理念关照下教师的一种追求,因为根据诺丁斯的理论,关怀他人就是对他人负责,那么关怀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在我国,似乎从来不缺乏对教师的责任要求。在责任的内容上有道德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学术责任等等,在责任的对象上有对学校的责任、对学生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等。当然,这些责任也都是必要的,但好像忘记了教师对自己负责才是履行所有以上责任的基础这一事实。本文认为,教师对自己负责是教师自我关怀的本意和实质。有一个教学案例,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最后一课》时,告诉学生这也是他的最后一课。一开始学生不相信,经过一定的渲染,学生逐渐相信并被感动了,这堂课获得了成功。但实际情况是,这节课并非这位教师的最后一课。我想这就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即使课上得很好又如何?他以后将如何面对学生?下次去上课他必然要用另一番谎言去应付学生。所以,不能对自己负责也就谈不上对别人负责。而不能负责也就无法做到关怀。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定量分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5-0006-03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81.7%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在县镇以下农村地区任教。农村教师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发展。2011年12月12日刊发在《中国教育报》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涵盖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3个领域、58项基本要求,从政策上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基本要求,明确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准则。在形势与国家政策上,都显示了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急迫性,因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计量分析

对过去10年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研究的论文实现数据可视化,以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检索的全部文献是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数据源,检索的时间是2012年6月19日,检索的条件是“发表时间between(2002-01-01,2011-12-31)并且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并且主题=农村(精确匹配)”,由于2012年的数据不全面,所以,本次检索年限不包括2012年,检索的信息量为567条记录,有效信息量为554条。

1.论文的时间研究

从2004年第一篇西南大学夏小刚发表的《校本教研与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开始,到2011年12月31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为554篇。尽管在2008-2010年期间数量有所减缓,但在2011年数量又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就可以说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未达到高峰,在未来的几年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仍将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2.论文获得基金支持

在2004-2007年间,获得基金的支持数量约占总基金量的21.8%;从2008年开始,获得基金约占总基金数量的78.2%。从整体看,获得基金支持的论文总数量为199篇,占论文总数量的35.9%。其中,获得国家或教育部基金支持的仅52篇。可以看出,基金的支持主要是以地方支持为主;从获得基金的走势来看,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正逐渐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和支持。

3.论文的期刊分布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期刊,且在这些刊物发表相关论文5篇及5篇以上的有27种,共刊发论文数量为244篇,约占总数的44.0%。而在教育学核心期刊(以CSSCI2010-2011年收录为准)上的论文只有58篇,所占比例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对研究主题的深入研究。图1为刊载量前10名的期刊刊载情况。

4.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

对学术论文作者所属单位的分析,是为了梳理我国哪些团体在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研究力量分布。截取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河池学院、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同大学、重庆教育学院)刊登的论文总数量为105篇,其中,除去河池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大同大学、重庆教育学院4所院校,其余6所都为国家部级重点师范院校。西北师范大学有25篇,河池学院和西南大学都是13篇,东北师范大学发表有11篇。这些院校几乎都是师范院校或者由师范院校合并的院校。说明我国高等院校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国家部级师范院校排名相对较前,地方性大学研究水平有待向前发展。

三、高被引论文分析

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发表研究论文的质量和论文的被认可程度。

1.高被引文章刊发期刊分析

通过筛选发现引用次数大于等于4次的论文有120篇,占论文总数的21.7%。这些论文分布在68种期刊,排名前10的期刊有教育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江西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现代教育科学,这些期刊与教育理论、教师培训、教育技术高度相关。可见这三个领域的期刊集中了高被引文章。这十种期刊共刊载高被引文章48篇,占120篇的40%,可见这些杂志是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章发表的核心力量。

2.高被引论文作者分析

统计分析发现,发表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共有99人,其中,发表高被引论文2篇及2篇以上并为第一作者共有9位,占总数的9.1%。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阮为文和黄白,发表高被引论文分别为5篇,其后的为郭浩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是4篇,王嘉毅、廖龙龙、肖第郁分别发表3篇高被引论文,王金涛、卢秀琼、曹留成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是2篇。由此可以推出,高被引文章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作者名下,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分布比较分散,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这一领域科研的群体比较大,人员数量比较多,但缺乏专家性人才,核心领军人物不足。

3.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分析

表1列出的是前10名高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的论文作者、作者所属机构、论文刊发期刊、引用次数。由表可知,排在引用次数前三位的,所刊发期刊都是核心期刊,且前两位都是刊发在《教育研究》上的。可见,重点师范院校在本领域的贡献,也说明他们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是国内研究水平的代表。

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1.研究论文高频词分析

论文高频词的研究可以清晰、明确地概括研究论文的主要目的、方向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2000年至2011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术论文中提取出现次数大于等于15次的高频关键词,删除本体词汇以及含义过于宽泛的关键词,剩余37个(研究、中小学、培训、现状、对策、教育、调查、促进、分析、小学、策略、地区、专业化、中学、教研、课程、学校、建设、英语、模式、实践、困境、西部、队伍、途径、提升、成长、有效、研修、改革、能力、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初中、学习、义务教育),占关键词总频次的52.1%,这37个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国内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从2000年至2011年的研究热点。

2.文献主题总结

结合高频词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等主题。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国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我国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农村教师专业标准等;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农村教师的专业情意,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分析等。

五、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几点结论

通过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术论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从论文数量及相关支持来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仍是未来几年研究的热点方向。

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几年教师专业发展将会受到更多学者的持续关注。国家和社会将持续投入更多财力和物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其二,从研究主体以及高被引论文来看,目前研究仍以部属师范院校为主,但从研究趋向上看一线教师、地方院校应当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作者所属机构以及高被引文章分析,在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体是大学师范类院校,缺乏农村一线教师的支持,教师作为研究者与教学的实践者更能客观地反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检验解决问题方法的有效性;而且数量较多的机构很大一部分都是部属师范院校,而地方高校所发表甚少,也从侧面反应了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在未来研究中,一线教师、地方院校应是研究力量的重要部分。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农村教师之间存在差异,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利用地区优势,更好地了解当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本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促进当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农村教学质量。而且应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各研究主体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我国农村教师。

其三,通过研究主题分析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策略方面研究仍有很大的延展空间。

通过分析研究文献的主题词可知,发展策略的研究多数是从外部因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改变现有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等,而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专业情感和自主性研究很少,没有充分重视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校本教研、教师培训。很少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可操作性。

文献中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评价几乎空白。教师的继续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由于成人教育不同于全日制教育,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这就有赖于教师的自主意识,这对教师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而合理完整的教师评价可以激励教师的学习行为,对教师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进而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使教师专业发展由外部的刺激转向教师自我完善、自我修炼,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大量文献研究的结论认为:与城市教师相比,我国农村教师专业素养总体较低,而且农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兴趣度不高。农村教师对其职业满意度不高,从教积极性较低,职业情感堪忧。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是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教师生存环境恶劣,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惰趣不高;而微观方面主要是学校管理方式简单,管理水平滞后,缺少对教师的关怀。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准确的研究,将是今后学者研究的重要参考。

六、结束语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论文;影响因子;词频;态势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承担着服务社会、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湖南省卓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日益重视科研工作,学校科研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科研论文是科研产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自2005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的科研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从定量的数据中了解学校科研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制定科研政策提供有效依据。

1数据来源

文章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数据库中发表时间between(2005-01-01,2016-12-31)并且(机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或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或者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进行检索,共检出文献资料1231条,剔除报纸和国内会议论文10条,将余下的文献资料题录信息导出至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

2文献计量分析

2.1文献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05-2016年学院的量进行统计,从图1中可以了解学校的科研发展状况和走势。2005-2016年学校共1221篇,年均发文101.75篇。图1显示,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初期,科研实力较弱,数量很少,2005-2010年量以较快速度增长,2011年有较小回落,2012-2016年量几乎以直线趋势增长,教师科研积极性不断提升,科研总量增长迅速。

2.2来源期刊的统计与分析

对2005-2016年学院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从表1可知,刊文量最多的14种期刊,共560篇,占总文献量的45.86%。其中,《艺术教育》的刊文量最多,为141篇,占总文献量的11.55%,不属于核心期刊,在数据库中未标注影响因子。这14种期刊中,只有美术观察属于核心期刊,其复合影响因子为0.093,影响因子最高的是当代教育论坛,复合影响因子为0.504,综合影响因子为0.4,但2005-2016年仅在该期刊10篇。由此可见,学校论文来源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

2.3研究主题统计与分析

对关键词词频的统计与分析,有助于准确和全面地掌握科研人员研究领域集中关注的热点和方向。从表2可以看出,学院科研人员关注热点为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偏重应用对策性研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视创新,与学校专业特点和教学改革高度相关,符合高职院校注重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科研特点,主要针对专业发展和教学实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开展研究。

2.4基金项目情况统计与分析

科学研究需要经费支持,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是科研人员获得研究经费的主要途径。2005-2016年由基金项目支持发表的论文数为106篇,占总文献量的8.68%。其中由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支持的论文共80篇,由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共22篇。由此分析,学院得到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占比不高,且项目来源较单一,缺少部级基金项目的支持。2.5作者统计与分析在2005-2016年发表的1221篇论文中,作者独立完成的论文有1074篇,占总文献量的87.96%,说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科研合作度较低。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共有42人,不到全校教师的十分之一,共计完成论文651篇,占总文献量的53.32%,可见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师相对集中,教师整体科研积极性有待加强。年均2篇以上的作者仅3人,说明高产的作者较少。一方面是近年来学校规模发展,教师数量增长迅速,年度量不均衡;另一方面升格为高职院校初期,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师有限,撰写少。

3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学院科研论文产出量增长迅速,但也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没有树立科研意识;二是功利性导向明显;三是教师单打独斗的多。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相应建议。

3.1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一是针对初级职称教师,刚入校参加工作,需要树立科研意识,掌握基本的科研技能,融入科研团队,科研管理部门就学校科研发展规划、论文撰写规范、课题申报书撰写等技能和实践为主的培训、座谈;二是中等职称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需要提升科研能力,稳定科研团队,创造创新优质成果,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这一群体的科研投入,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供学术交流机会,就高级别项目申报组织研讨;三是高级职称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但随着职称的晋升科研积极性降低,要充分发挥高级职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高级职称教师培养帮扶青年教师,加强单位内部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提升学校影响力。

3.2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引导教学与科研均衡发展。学校建立了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年度工作量进行考核计分,但科研部分仅占10%,严重制约了教师科研积极性。要协调教学与科研,两者均衡发展,需要改革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提高科研工作量在教师量化考核中的比例;二是改革数量至上的职称制度。近两年,湖南省将职称评审下放到学校,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职称评审制度,将作品获奖、专利、横向项目等纳入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唯论文是从的局面,但进一步深入分析,量化考核导致数量至上的观点,教师片面追求数量取胜,放弃对质量的要求。优化职称评审制度,逐步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主的评价体系。三是建立量质并举的奖励制度。为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科研奖励制度,对论文的奖励仅区分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没有针对论文质量进行具体细化。要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构建柔性的量质并举的科研奖励制度,重视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考核科研成果的质量。

3.3合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一是多为应用对策型研究,二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于这样的定位,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学校专业特点,纳入学校科研发展规划,就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热点、难点进行攻关,培植科研团队。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在社会服务中提升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傅文奇.基于SSCI的2000-2010年我国大陆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论文的计量分析[J].情报学报,2011(7)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大系统;科研工作;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10)01―0060―05

一、引言

自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10年来,全国电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许多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探索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的规律,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开放教育开展10年来电大系统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本研究将以电大系统的教师在1999年至2008年所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地域分布、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期刊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是科研工作的结晶,从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教师的科研工作现状。本研究对于总结研究成果、制定科研政策、明确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将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对象是期刊论文,笔者从国内最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获取电大系统教师在1999年至2008年所发表的期刊论文的题录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将下载得到的期刊论文题录信息(文本格式)利用信息抽取技术导入到数据库中,采用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结合中文分词技术、中国地名信息数据表等对期刊论文数据进行清理、变换,然后对期刊论文从数量、质量、地域分布、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

1.期刊论文基本信息下载与整理

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0的专业检索页面输入如表1所示的检索语句,返回43931篇论文记录(时间范围自1999年到2008年,历年论文数如表2所示)。笔者采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网站(library.crtvu.省略/)上的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镜像网站进行检索。在不同的镜像网站进行检索,其结果略有差异。

如表1所示,通过该语句可将“单位”信息中包含有“电视大学”或者“电大”字串但不包含“邮电”字串的论文记录查找出来。全国电大系统的单位名称一般包含“广播电视大学”、“广电大学”、“电视大学”或“电大”。但是,“电大”这一字串仍然存在多种歧义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大”可作为“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广电大学”也可作为“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由于这一简称里面包含“电大”,因此这一简称可由“电大”代替),或用于表示“XX学院电大教学部”、“XX地区电大站”等类型的单位。但是,“电大”这一字串也常常出现在其他单位的名称中,如“XX邮电大学”、“XX水电大学”、“XX水电厂供电大队”等,其中以“邮电大学”更为常见。因此,通过如表1所示的检索语句,几乎可以将所有署名单位为电大系统的论文找到,并对部分署名单位为非电大系统但是单位名称中包含有“电大”字串的论文予以排除。更为细致全面的论文排除工作将在数据清理过程中完成。

笔者将这43931篇论文的题录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单位、年份、期次、刊名等)下载下来存储到文本文件中。在文本文件中,一篇论文题录信息的存储形式如表3所示。

原始的文献题录信息如表3所示,各种信息混同在一起。这里要用到文本信息提取技术,通过总结每类信息的呈现规则,如文献标题以“题名”开始、单位信息以“单位”开始等,并用正则表达式将这些规则表达出来,以便计算机程序能够理解这些规则。然后按照规则编写计算机程序来批量处理这些题录信息,将每篇论文的各项信息逐行、分字段存储到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中,得到“论文数据表”,其片段如表4所示。

上文提到,“电大”这一字串可在多种类型的单位名称中出现。为了剔除“论文数据表”中非电大系统的教师所发表的论文,笔者对该数据表中的“单位”字段进行分词处理。“电大”这一字串在表示电大系统的单位名称时(如“博州电大”)是一个词语,分词后的结果是“博州/电大”;而在表示其他单位名称如“武汉水电大学”时,则“电”和“大”分属两个词语,分词后的结果是“武汉/水电/大学”。因此,通过对“单位”字段进行分词处理,并采用T-SQL查询语句对“论文数据表”进行查询,将“论文数据表”中“单位”字段不包含“电大”一词但是包含“电大”两个连续字串的论文记录予以删除,完成对数据的清理工作。10年中电大系统教师发表的论文总数为42824篇。

2.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与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论文数量与教师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论文数量的地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反映电大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

(1)论文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依据表5中的历年论文数据,笔者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长,自2005年以来明显加快。电大系统中的各个学校一般以教学工作为主,科研工作为辅,并且科研工作是建立在教学工作基础之上的。只有教学工作做好了,教学效益提高了,才能提供相应的经费来支持科研工作。因此,科研成果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大事业的快速发展。从图1中可以推测,自2005年(或更早,因为科研投入往往会滞后于教学工作的发展)以来,电大系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根据《2001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和《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近10年来,开放教育招生数由2001年的27.90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86.12万人,开放教育在校生数由2001年的47.51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24.97万人,电大系统专任教师数由2001年的3.36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5.06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数由2001年的6660人增长到2008年的1.85万人。这些变化的数据反映出近10年来电大系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这与依据论文数量增长数据推测的结果是一致的。

专任教师是电大系统教职工的主体,也应该是电大系统科研工作的主体。对比2001年和2008年两年的论文数量和专任教师数,年人均数非常低(本文的“年人均数”指的是每人每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数,当然“论文数据表”中的“第一作者”并不全部来自电大系统,即使来自电大系统,也有部分属于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因此本文的年人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使结果偏大),其中2001年为0.11篇,2008年为0.12篇,由此可见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

(2)论文数量的地域分布情况。根据《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拥有近千所分校和1823所教学工作站。这些分校和工作站分布在全国各地(藏族自治区没有独立建制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2002年在大学成立中央电大学院)。为了解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学校和工作站的教师情况,笔者依据“论文数据表”中的“单位”字段(该字段一般包含所处的行政区域信息),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对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广播电视大学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统计,其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独立统计,得到如表6所示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除藏族自治区外,我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级行政区均在其中。由于存在跨校合作研究的情况,所以各省级行政区的论文数总和大于“论文数据表”中的论文总数。从表6可知,在科研工作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省份有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而成绩不够理想的则有贵州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发展很不均衡。电大各地科研成就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全国电大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共有江苏电大、南京电大、浙江电大、宁波电大、广东电大、广州电大、深圳电大等7所省级电大,位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教学条件,基本都处于全国电大前列。而贵州、海南、宁夏三省均只有1所省级电大,且属于全国发展较薄弱电大。

从前面分析可知,电大系统教师人均数很低,且论文数量随着电大系统教师的增长而增长,因此,论文数量的多少往往取决于教师人数。从表6中可以推测,论文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辖区内的广播电视大学师资力量较多,招收的学生数也较多。今后我们可将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作为了解各地区电大事业发展状况的一项指标。

3.刊载论文的常见期刊及期刊级别分析

统计刊载电大系统教师的论文的常见期刊,并借助各类期刊收录系统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确定刊载论文的期刊级别,从而间接评价论文质量,有助于了解电大系统教师的期刊选择倾向,并对电大系统教师的科研成果质量做出一个初步评价。

(1)刊载论文的常见期刊。笔者通过对“论文数据表”按“刊名”为分类字段进行分类汇总,并计算每个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数量,发现1999年至2008年电大系统教师在3611种期刊上。然后按论文数量降序排列期刊列表,并按从上至下的顺序对论文数量进行累加,直至累加得到的论文数达到论文总数(即42824篇)的50%,此时共计有34种期刊,笔者认为这就是电大系统教师的常见期刊,如表7所示。

从表7所示的期刊列表中可以看出,除《商场现代化》外,其他33种期刊均为电大系统的各个单位主办。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在时主要选择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产生这种选择倾向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向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投稿成功率较高;二是电大与其他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交流较少,教师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局限于电大系统的范围内。这固然有电大办学形式及教学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原因,但也反映出电大教师走出电大系统,参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科研交流的能力与机会有待提高。

(2)刊载论文的期刊级别分析。目前,我国存在多个期刊收录系统,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社会科学领域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综合领域(既有科学技术领域,又有社会科学领域)则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借助这些期刊收录系统,我们可以区分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从而间接区分论文的质量。因此,笔者采用这三个期刊收录系统的最新版本即2008年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7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2004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尽管这一期刊收录系统在2008年出版了最新版本,但是未能获得电子稿),提取其中的期刊列表,用于对“论文数据表”中的“刊名”字段的所属期刊进行收录系统标注,从而实现对“论文数据表”中的期刊及论文在三个期刊收录系统中出现数目的统计,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中可以看出,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只有较少部分属于核心期刊论文,所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需要继续加强对电大系统教师撰写高质量论文、投稿核心期刊的激励和引导,而不是停留在电大系统所办刊物的投稿上。另外,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远多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偏重于社会科学研究,确切的说是偏重教育研究(以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出现的期刊为例,论文数排在前六位的期刊均为“教育学”方面的期刊,并且这六种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为2274篇,占CSSCI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的50%以上,如表9所示),这与电大系统以教学为主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但是科学技术研究却很薄弱。

根据《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电大系统所开设的学科有11个,在5.06万专任教师中,理学:5842人、工学:10815人、农学:611人、医学:970人,这些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专任教师总数达1823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专任教师并不在少数,但是有价值的科研产出却非常低,其原因与前面指出的年人均数偏低存在一致性,即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而这种情况在科学技术领域学科可能更为普遍。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及分析,本研究呈现了全国电大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并依据这些基本情况对电大系统科研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长,自2005年以来明显加快,这与电大系统其他各项指标如在校生数、专任教师等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年人均数非常低,其中2001年为0.11篇,2008年为0.12篇,由此可见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因此,笔者建议,电大系统科研部门既要看到已的绝对数量,更要关注年人均数,应当协同人事部门一起,调整教职工考核指标,要求每个教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职称的教职工每年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此引导电大系统教师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

在科研工作方面,成绩最为突出的省份有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而成绩不够理想的则有贵州省、海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地发展很不均衡。电大各地科研成就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全国电大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江苏、浙江、广东三省共有江苏电大、南京电大、浙江电大、宁波电大、广东电大、广州电大、深圳电大等7所省级电大,位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教学条件,基本都处于全国电大前列。而贵州、海南、宁夏三省均只有1所省级电大,且属于全国发展较薄弱电大。笔者建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带领各地方电大开展科学研究时,可在课题立项审批、科研技能培训方面对科研工作较薄弱的省份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实现整个电大系统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同时,由于办学规模、师资条件与教学条件是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中央电大要更加注重对发展薄弱地区电大的各方面援助与支持。

电大系统教师的常见期刊有34种,其中33种期刊由电大系统的各个单位主办。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在时主要选择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产生这种选择倾向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向本系统所主办的期刊投稿成功率较高;二是电大与其他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交流较少,教师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工作局限于电大系统的小圈子。这固然有电大办学形式及教学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可能缺乏走出电大系统,参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科研交流的能力与勇气。

电大系统教师所发表的论文只有较少部分属于核心期刊论文,所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需要继续加强对电大系统教师撰写高质量论文、投稿核心期刊的激励和引导,而不是停留在电大系统所办刊物的投稿上。另外,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远多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可见电大系统教师偏重于社会科学研究,确切的说是偏重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这与电大系统以教学为主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但是科学技术研究却很薄弱。科学技术领域学科的专任教师并不在少数,但是有价值的科研产出却非常低,其原因与前面指出的年人均数偏低存在一致性,即实际参与科研、撰写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很低,而这种情况在科学技术领域学科可能更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的科研政策建议也是相同的,即科研部门协同人事部门要求每个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每年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从而促进各领域学科研究的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DB/OL].省略/kns50/Navigator.aspx?ID=1.[2009-6-30/2009-9-1].

[2]2001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2,(6):31-33.

[3]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9,(4):56-59.

[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09-2010)[EB/OL]. sdb.csdl.省略/cscd_source.jsp.[2009-6-30/2009-9-1].

[5]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EB/OL]. cssci.nju.省略/CSSCIlyqk2008.htm.[2009-6-30/2009-9-1].

[6]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2009年)[EB/OL].cssci.nju.省略/CSSCIkzb2008.htm.[2009-6-30/2009-9-1].

[7]戴龙基,蔡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省略);贺丹丹,硕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hedd@crtvu.省略);孙鸿飞,硕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学习支持服务与e-learning系统设计(sunhf@crtvu.edu.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eriodical Papers Published by Teachers in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Wei Shunping, He Dandan & Sun Hongfei

(China Central Radio &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

【Abstract】 China Central Radio&TV University started pilot programs of Open Education in 1999. In the past 10 years, not only the entire scale of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ha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but also teachers’ research capability has been upgrad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achieved by teachers of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in the past 10 years, we perform statistics analysis on the journal papers published by those teachers in terms of total publication number, paper quality, region distribution and journal category.The results are outlined as follows. First, the total number of publication increases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whereas relatively few teachers involv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ing in a low average publication of 0.1 paper per person. Second, the total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by teachers fromdifferent province differ apparently. Third, those papers are mainl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s edited by China TV and Radio University system, and 16 percent of those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key journals and mainly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论文数量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1990―2010年《地理教育》期刊教研类论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以1995年和1999年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期的地理教研类论文比重也大幅度提高。其中,1990―1993年间教研类论文数量在90篇左右,占同年期刊论文总篇数的比重约40%。受高考地理科目被取消的影响,1994年地理教研类文章数量下降到72篇,占该年文章总数的比重也降至30%,无论从教研文章篇数看还是教研文章比重看均是21年间的最低值。1995年,广东等部分省市开始恢复高考地理科目,地理教育教学科研重新受到重视,教研论文篇数上升到106篇,增幅达47.22%,占同年论文总数的比重达62%。

1997年以后,地理教研论文的数量稳中有增,1998年增加到147篇,教研论文比重近50%;1999年,教研论文篇数大幅增长,达242篇,增长率为64.63%,是历年来最高的,这与该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有很大联系。新课程改革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使地理教研的步伐加快。

2000年以来,教研论文的篇数稳定在150篇以上(2002年略低),教研论文的比重在60%左右。2003年起,教研论文数量年均达200篇左右,占文章总数的比重也始终稳定在一半以上。可见,近20年来,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增强,地理教育科研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论文选题的分布特征

1.论文内容的分布

本文将《地理教育》1990―2010年的3 373篇教育类论文按照地理课程、地理教学、师生发展及其它4个方面进行统计。

与地理教学相关的文章最多,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改革等,达 1 864篇,占21年间论文总篇数的一半以上,即55.26%。研究师生发展类的文章713篇,包括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地理学习、师生关系等,占论文总篇数的21.14%,仅次于地理课程教法类文章。地理课程类论文427篇,内容包括地理课程目的、内容、设置与实施、地理课程标准(含教学大纲)、地理教材及地图、地理课程改革等,占教育类文章总数的12.66%。

以上三部分论文共计3 004篇,占教育类论文数量的89.53%。其它类文章主要涉及对地理教育的元研究、地理学科发展、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地理教育发展研究等。可见,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及学生地理学习是普遍受到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2.不同时期论文内容的变化

从《地理教育》1990―2010年教育类文章内容的变化来看,地理教学类文章的比重始终是最大的;探讨地理课程类的文章比重在减少;与此同时,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及地理学习相关文章的比重不断上升。详见表1。

三、论文主题的变化分析

1.地理课程类论文

地理课程类文章始终是研究的热点内容。以地理课程目的的研究为例,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地理课程目的的论文一直都有,总计191篇。尤其在1990―1992年、1997―2001年和2007年,论文数量出现三个高峰,每年都在10篇以上,其中1991年为13篇、1997年达22篇、2007年为15篇。

此时期关于“国情教育”的文章也比较多。1990年《地理教育》杂志专门开辟了“国情教育”专栏,当年共收录9篇文章,之后该专栏刊登了一系列国情教育的文章,内容涉及国情教育的含义、原则及对策等,如“国情教育刍议”(罗文,1991)、“国情教育浅议”(李晴,1993)、“国情教育的实施原则”(胡时,1991)、“国情教育的对策”(张璐、李占功,1991)等。

同期,关于“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文章也比较多,共计46篇。1993年第3期,杂志开辟了“环境教育”专栏,刊发了“中学的环境教育问题”、“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等文章;“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随着1996年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而成为地理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997年“环境教育”专栏下的6篇文章中有3篇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初中地理教学”(余承惠、唐伟光);1999年又有7篇文章出现在该栏目。

与地理教材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包括教材分析、教材评价和教材改革三个方面。1990―2010年间,《地理教育》杂志共刊载此类文章139篇,且文章数量比较稳定,这与该杂志根据不同时期课程改革需要,适时增设教材类专题栏目的导向密不可分。如1993―2000年,该杂志的“新大纲与新教材探讨/研究”专栏就刊发了70余篇关于新教材的分析、评价的文章;2001年,杂志又增设了“高中新教材”大栏目,其下设有6个子栏目;2003年,杂志增设了“教材新析”栏目;2004年,增设“课改热线”栏目等。

2.地理教学类论文

《地理教育》1990―2010年间刊发的地理教育研究类文章有一半以上都属于教学类,达1864篇,其中地理教学设计类文章共有397篇,占全部教学类论文的21.3%。其中,涉及具体课时的设计有366篇,探讨地理教学一般设计的有31篇。具体课时的设计包括教案、说课稿和学案等,其中1999―2005年是研究的高峰,每年有23~33篇;具体课时的教学反思类文章有30篇,每年1~2篇。一般地理教学设计的文章多集中在2001年后,每年2~5篇,2001年前仅有7篇。

应该说,教学设计类文章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研究的常规选题,不同时期杂志根据地理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围绕课堂教学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专栏,如1994年,设置了“九义新教材人教版教学设计”专栏,收录文章26篇;1999年,新增“教案选登”栏目,2000年改称“教案分析”,分别收录文章5篇和6篇;2001年,“高中新教材”大栏目下设 “教学设计” 子栏目,收录文章21篇;2003年,在“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大栏目下开设了“课例点评”和“新课设计”子栏目;2003―2006年“新课设计”共收录文章52篇;2006年,“课例点评”改为“案例(教例)选登”,该栏目保留至今,共收录文章78篇。

3.地理教师与学生发展类论文

探讨地理教师与学生类的文章713篇,占地理教育研究类文章总和的1/5强,其篇数仅次于教学类。其中,探讨教师发展的文章116篇,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素质(素养)分析、经验反思等;探讨学生发展的文章共计575篇,包括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等;此外还有22篇论文探讨师生关系。

以教师类文章为例,早期此类型文章数量不多,2003年后开始增加,每年稳定在10篇上下,其中2008年文章数量最多,达到16篇。从研究内容来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进行的探讨较多,如“地理教师应重视讲功”(杨秀让,1993)、“青年地理教师常见课堂错误浅析”(左伟,1996)、“21世纪地理教师的素质结构”(关伟,2000)、“地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李丽、秦红阳,2009)等。教学经验反思类共有50篇,占教师发展全部文章的43.1%;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文章共有30篇,占25.86%;探讨教师素养的文章共有18篇,占15.52%;单独谈到教师某方面专业技能培养的文章有11篇,占9.48%。教师类文章的增多,与新世纪地理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密切关系。

4.其它类论文

除上述三大类文章外,还有对地理学科发展、地理教育元研究、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地理教育发展的研究、高师与中师地理教育以及地理活动研究等,共计369篇,占教研类文章总和的10.94%。

这里的“元研究”是指地理教育自身发展情况的研究,共有124篇。1994年文章数量最多,有13篇;2000―2001年、2010年数量在10篇左右;其它年份数量基本在2~7篇。

1990―1992年宏观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文章有8篇,属于地理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如“地理教育与地理教育学”(关伟,1990)、“美学原则对地理思维内容的诱导作用”(邓腾,1990)、“地理关键概念和地理学习心理阶段的启示”(袁书琪,1991)等文。1993年论文数增加到8篇;同年,由于取消高考地理科目,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和地理科学家纷纷谏言。继《地理教育》1993年第3期和第5期发表的“对部分省市试行取消地理高考的意见”和“高考文科应将地理学科列入必考科目的建议”,1994年又有9篇文章述及当时地理教育的困境,如李德厚的“应进一步重视地理学科的教”、戴远程的“浅谈当前形势下的地理教学”、吴履平的“中学地理教育展望”等文;1996―1999年共有论文19篇,研究集中于地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新世纪地理教育展望和地理素质教育。2000―2005年共有论文42篇,其中2000年和2001年的论文数量达到21篇,与后4年论文数量相当。这一时期,除了研究地理教育教学、地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论文外,重新出现探讨地理教研的论文,并出现探讨地理教育与旅游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关系的论文。

2006―2009年共有论文16篇,主要是回顾地理教学发展历程、研究地理教学的特点;2010年,相关论文数量小幅增加,达到10篇,其中有4篇是具体的地理教学调查研究,有两篇文章研究《地理教育》期刊本身;其余文章是关于地理教育教学特性的理论研究。

四、论文作者群结构分析

1.中学一线教师是研究主体

《地理教育》1990―2010年登载的3 000余篇教学研究类文章中,来自中学的共2 245篇,占论文总数的66.56%;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占23.16%;教研室的占7.32%;此外,还有出版社、工作室、地理协会和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等。其中,1995年,来自中学地理教师的文章占到总数的75.47%,为近20年来比重最高的一年;比重最低的2010年,也占到60.32%。可见,广大一线中学地理教师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主体。

从文章的绝对数量看,1999年,来自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教育类论文有167篇,为近20年来最多的一年,之后稳定在120余篇,2004、2005和2010年约为150篇。

2.作者群分布广泛,但地区差异明显

从第一作者的地区分布来看,明确标注作者地区的论文涵盖了全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显示了作者来源的广泛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其中江苏、山东、浙江、重庆、广东、四川、北京、福建和湖北等省市占到了全部论文总数的2/3强,达68.88%。

五、结语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数量的年代分布

本指标只涉及期刊学术类论文,不包括硕博论文、报纸文章、会议论文和年鉴,也不包括重复发表的论文和高校骨干教师。在剔除上述未包括的各类文献后,统计显示,发表于期刊的学术类论文总共607篇。其中,1980-1989年发表了4篇,1990-1999年发表的有136篇,2000—2009年发表了373篇,2010—2012年4月15号发表了94篇。虽然我们只到2012年4月份的,但是,从表1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关于骨干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逐步加深,研究范围也逐步扩大。

表1:1965-2012年4月份有关骨干教师培训问题期刊论文的年度篇数及所涉及领域分布

表格1的数据显示,近四十多年来,我国有关骨干教师培训问题的研究成果从1980年起呈每10年连续加速倍增态势。进一步分析上述论文所涉及的骨干教师培训所涉及到的领域可以发现,有关骨干教师培训问题中培训领域方面的有294篇,有关骨干教师培训问题中所涉及培养方面的论文有313篇。可见,有关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问题都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论文选题的主题分布

题分布的统计分析,可发现某一年度或某一阶段我国学者研究骨干教师问题的视野所及和焦点所在。本研究在对论文选题的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时,同样仅限于期刊发表的学术性论文,不包括报纸文章、会议论文、年鉴。同时,鉴于基础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培训问题两者差异较大,本项指标也不包括有关高校骨干教师培训问题的学术性论文(涉及高校培养的论文除外)。

我们在进行论文主题的数目统计时,主要是根据论文标题实际显示的主题的主要内容来统计的。一篇论文的标题可能隐含着若干个主题,如“保定学院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四步棋’模式有效实践”这一标题就涉及到骨干教师的省级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这两个主题。为此,这篇论文将被分别划归为“培训模式”这个主题类别中。这样的统计在主题维度上虽然不能真实反映论文主题实际出现的次数,但却反映论文的实际篇数,从主题出现的主要内容可以判断出该领域被研究者关注的程度。

表2:1980-2012年有关骨干教师文献目录一览(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1)表2中的“培训泛论”主要包括那些不属于某类具体问题而是涉及骨干教师研究中一般性问题的主题类别。如“骨干教师培训的思考与实践”、“骨干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就属于这一类别。(2)表2中的“培养”主要涉及骨干教师培训研究中题目中出现“培养”二字的论文,如“根据‘差异’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浅谈如何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等。

从表2可以看出,近四十多年来,中国知网期刊学术论文中有关骨干教师培训问题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41个类别(一级类别)。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培训泛论”、“培养”和“专业发展”。其中,“培训泛论”主题出现的频次最高,但是与居第二位的“培养”第三位的“专业发展”相差无几。这表明,近四十多年来,我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还有“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最为重视。

如果按这四十多年里每10年出现的新主题统计,可以发现,60、70年代相关的论文是几乎没有,所以表中不在作出陈列,80年代比60、70年代增添了4个主题:“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教师的教学”、“骨干教师的待遇”。1990-1999年比1980-1989年增添了21项主题:“培训泛论”、“培训模式”、“培训途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部级培训”、“地市级培训”、“各省培训”、“培训质量”、“培训目标”“培训的意义”、“培养”、“专业发展”、“评价”、“管理”、“心理健康”、“科研”、“能力、素养”“队伍建设”、“流失”、“骨干教师与高师”。2000-2009年比前40年又增添了8项主题,分别为:“省级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网络、技术”、“队伍状况”、“人格特征”、 “课改”、“健康”、 “骨干教师与高师”。本研究鉴于只到2011年4月的,所以这里就不对2010—2019年的主题分布进行讨论。

上述每10年新增的主题,反映了近四十多年来我国对骨干教师问题关注焦点每10年的变化状况。总的来说,研究的视野不断扩大,关注的问题不断增多。1990-1999年新增的主题主要涉及骨干教师在这十年中崭露的新变革以及新的研究方向;00-09年新增的主题除同样具有上述趋势外,还表现出了新的特点, 除涉及骨干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外,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骨干教师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健康”、“人格特征”等,这些研究领域的开拓,充分说明我国对骨干教师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成果数量的增长,而且在深度上也在不断深化。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如下结论:(1)从当前研究状况看,我国对骨干教师问题的研究较为广泛,仅一级主题就达41个,涉及到骨干教师问题的方方面面。(2)从发展过程看,我国四十多年来关于骨干教师问题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研究的主题范围被不断拓广,出现倍增状况。(3)我国关于骨干教师问题研究的主题范围虽然较为广泛而全面,但相当一部分主题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如骨干教师的待遇、历史、观点、生活、工作状况、案例以及对骨干教师的教学、流失、课程改革等问题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科研;旅游企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220-02

高等院校是国家科研力量的中坚力量,对各类学术研究水平与科技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重要影响。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共1 327所,占高等学校2 246所的59%。[1]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院校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高等院校总的科研发展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育规模庞大,而相关旅游科学研究对高职教育“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期刊网的旅游相关期刊研究文献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动态。

一、研究方法

为更加科学全面的反映近期高职院校教师的旅游相关科研情况,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选取“源数据库”中“期刊”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采取“高级检索”的方式检索近十年的数据资料,时间从2005年到2014年(截止到2015年8月21日)。由于高职院校具体的单位名称表述不同,包括“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职业大学”等高职院,为广泛反映各院校期刊文献,作者单位输入为“职业”,未区分第一作者与否。本研究相关数据信息都是在“主题”旅游检索条件下的成果。

二、旅游“主题”研究总体概况

(一)论文篇数概况

通过选择来源类别中的“全部期刊”,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间高职院校教师共有17028篇“主题”旅游研究论文,其中2005年只有349篇,占总数的2%,随后每年都呈增长趋势,到2014年共出现3 072篇论文,占总数的18%。从论文篇数可见,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二)高质量论文情况

在来源类别仅选择“核心期刊”与“CSSCI”两类重要期刊的情况下,2005年至2014年共有2 669篇论文,占十年总数的15.67%,相当于6篇中只有1篇“核心期刊”或“CSSCI”论文,其中2005年有80篇,占到2005年总数349篇的22.92%。依据同年的篇数比发现,尽管2012年“核心期刊”或“CSSCI”论文有255篇,但只占当年总数的10.41%,属于10年中比例最低的,而比例最高的2007年占25.79%。旅游学刊属于旅游类研究的最权威期刊,能反映相关研究的最高水平。来源期刊输入“旅游学刊”搜索,10年出现59篇论文,仅占同期总数的0.346%,并且逐年总体比例呈下降趋势(表1)。

通过进一步对比发现,如把作者单位输入的“职业”改为“大学”,10年间共有19164篇“核心期刊”或“CSSCI”旅游类论文,1552篇旅游学刊论文,也就是说,“核心期刊”或“CSSCI”论文数方面,同期高职院校教师的篇数只占大学教师篇数的13.9%,而旅游学刊论文的比例则为3.8%,(当然“大学”当中含有小部分职业大学,但还有些本科院校称为“学院”也未列入)。可见,相对于大学本科院校教师来说,高职院校教师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差距非常大。

三、旅游企业相关领域研究

(一)相关论文总体分布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与重点,对旅游企业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能反映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关注重点。在主题检索词“旅游”、发表时间与作者单位“职业”不变的情况下,检索“主题”旅行社、饭店或酒店、景区、企业、互联网或网络等旅游企业相关领域研究情况,从论文成果数量发现,这五大领域的论文篇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

(二)旅游企业相关研究趋势与内容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研究旅游企业的论文数量最多,从2005年的35篇增长到2014年的280篇。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研究旅游企业的营销、顾客、品牌、竞争力等方面,此部分内容也涉及到旅行社、饭店、景区等具体的旅游企业。景区相关方面论文增长速度最快,2005年仅有10篇论文,2014年出现223篇论文,10年增长22倍,可见,相关景区研究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教师的青睐。景区形象、营销策略、管理创新、景区开发、规划设计、容量管理等均受到较多关注,如邱宏亮等研究了旅游景区形象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2]旅行社、饭店或酒店两方面的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中途都有下降的年份,研究内容包括旅行社、饭店或酒店传统的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或网络相关论文研究增长速度也较快,特别是2009年后一直大幅度增长,研究内容涵盖企业、经济、地方旅游、景区等相关方面,可见高职院校教师的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研究领域也随之扩展。

四、各旅游主题内容研究

(一)主题内容相关统计

在作者单位“职业”与主题检索词“旅游”不变的情况下,发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等一些研究内容论文较多,经过进一步主题检索,得到相关主题内容论文篇数统计(表2)。从表2可见,2005年至2014年间高职院校教师研究旅游资源方面的论文占整体10年论文总数17 028篇的24%,说明每4篇中就有一篇与旅游资源相关,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与旅游产品、旅游开发、旅游市场、生态旅游相关的论文占比在6.2%与8.8%之间,说明这方面的关注度基本相当。而休闲旅游、旅游规划、旅游需求、老年旅游比例则小于2%,说明这方面研究的教师数量也较少。

(二)乡村旅游与老年旅游研究的对比分析

乡村旅游与老年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相关现实问题也值得研究者关注。通过进一步搜索乡村旅游的年度发现,尽管10年的总篇数只占4.5%,但近几年增长速度总趋势非常快,2014年136篇是2005年3篇的45倍多(图2)。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发展经验、经济增长点、营销策略、品牌、电子商务等都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受关注度也非常高,其中被引用次数5次以上的有151篇,如熊剑平等研究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一文被引54次。[3]从图2可见,老年旅游相关的研究论文篇数10年间没有多大变化,2010年的12篇是最高值。从研究内容来看,在添加主题“市场”的条件下,出现了60篇论文,占总数69篇的87%,说明老年旅游的研究内容单一集中,也说明远未深入研究。

五、高职旅游教育相关研究

(一)总体分布

同样在主题“旅游”与单位“职业”不变的条件下,检索主题“高职”,发现2005年至2014年共有2 863篇论文,占10年高职院校教师论文总篇数17 028的16.8%,说明每6篇论文中就有1篇是和高职相关的,这说明高职教师的教育研究占据比例较高。从年度分布来看,10年间论文篇数逐年增长,所占比例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仅有26篇,占当年总篇数349的7.4%,但2014年共有602篇,占当年3 072篇的19.6%,意味着当年每5篇论文中有1篇主题是高职(图3)。

(二)热点主题内容研究分析

从高职主题研究的内容来看,都与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才培养、实训、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都是热点研究主题。其中主题人才培养出现944篇,占主题高职总数的33%,这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些论文主要研究培养模式,受关注度较高,被引次数5次以上的有110篇,其中游富相的“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被引33次。[4]主题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就业等内容的论文篇数在三百多篇,而实训基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等高职教育热点内容的论文篇数只出现一百多篇,相对人才培养来说篇数较少(图4)。

六、高职院校教师旅游主题研究的未来思考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论文篇数尽管逐年增长,但核心论文等高质量论文相对较少,并且比例有下降趋势。因而相关部门需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条件,鼓励教师提高论文的质量,避免教师处于有论文数量而无论文质量的尴尬境地。从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相关旅游企业与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情况来看,还需加强与旅行社、饭店、景区等的深入合作,避免如主题老年旅游研究似的单一集中现象,需要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科研的质量。尽管当前高职教师高职教育研究论文数量比例较大,但还需加强实训基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通过高质量科研成果促进高职旅游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程 宇,宋美霖. 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变化趋势及分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63-66.

[2] 邱宏亮,吴雪飞,钱正英. 旅游景区形象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2(1):17-22.

[3] 熊剑平,刘承良,袁 俊.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6(2):340-345.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湖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教师论文

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一个机构的学术水平、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研究论文反映了人们对某些领域的认知程度。例如,研究者对某一事件的深入分析,一般能获得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等多个方面的经验认识。体育科研论文除了具有这类认识事物的功能外,还能反映研究者在体育领域里研究的事物规律及其对相关事物具有的借鉴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备受重视的教育大背景下,加大对教育科学的研究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各本科院校“以研促教”成为教育发展新趋势,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对基础课程的质量提升无疑是不可忽视的。本研究拟通过对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在2011年至2013年三年间发表的论文从数量、质量、研究合作度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尝试归纳其具有的发展特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任课教师(2011年―2013年)三年间发表的科研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计量分析法

通过在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电子期刊检索下载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的计量分析。

1.2.2综合分析法

对所查找的文献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1.2.3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2003统计软件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的图表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科研的教师队伍状况

2.1.1人员年龄结构与职称情况分析

本研究课题针对的是体育学院专业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的人员主要指在职在岗教师(含博士在读)。经统计2011年―2013年间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职工共计50人(其中一名教师于2012年离职,不计在内),从事体育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有40人,从事非体育教学,即行政工作人员10人。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

表1 2011-2013年间在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年龄职称情况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作为地方院校的下属二级学院在教师配备上,尤其是正教授、副教授等还比较稀缺,这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喜的是年龄在31岁至40岁间的讲师数量为22人,占55%,这些教师年富力强,是学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年轻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但在研究经验、学术积累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加强对讲师这一教师群体的学术能力培养,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及的学科的长远建设将起到支撑和促进持续发展的作用。

2.1.2人员学历、学位与职称情况分析

我国对高校教师在专业技术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如需要晋级高级职称除了工作年限、发表的学术论文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学历、学位要求。因此,教师的学历、学位成为评定其专业技能的衡量标准。通过对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学位及其两个方面与职称的相应关系,可以从侧面反映体育学院在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梯队建设及在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可能取得的成绩。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高学历、高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方面处于缺乏状态,这对当前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学术成果、教学改革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牵制影响。

表2 2011-2013年间在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与职称情况统计表

表3 2011-2013年间在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位与职称情况统计表

从表2、表3看,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在职称和学历、职称和学位上体现了我国各地方大学普遍具有的共性,在数量上可以用倒U型曲线表示,“两头低中间高”。即在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在教授、副教授这两个层级职称的数量较少,而讲师级别的教师无论在学历和学位上都处于“峰值”。当然这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一局面将会完善。

2.2发表的科研论文总体情况分析

表4 2011-2013年间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论文(含基金/课题)资助发表情况统计

注:标*的为本院教师参与外校合作课题,标**为教师指导的学科研生发表的论文。

通过在学校电子图书馆(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在界面的时间段内输入为“2011”―“2013”,范围输入为“全部期刊”,再通过“作者”(教师姓名)+“机构”(湖州师范学院)实现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各类信息的搜索。本次共搜索到发表在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的合作者中为本院教师、单位为湖州师范学院的论文共有113篇。对其进行归类统计后从:(1)的各类资助基金(课题)情况;(2)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情况、作者合作度情况;(3)论文收录在CSSCI、CAS、CSSD等的情况,详见表4。

从表4可以得出在三年间总共发表的113篇论文中含基金(课题)资助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67篇,占总论文数量的59.3%(部分作者论文的基金资助方为两个)。由此可见体育学院教师参与的基金(课题)种类丰富,教师参与科研的基金面广;这些基金资助项目占总数量的一大半,从侧面反映了申请各类基金(课题)资助进行科研成为我院教师从事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多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科研。其中有27篇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课题等都是在具有教授、博士学历(或在读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参与下得出的科研成果。这充分说明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对提高整体学术水平的重要性,应多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如访学、攻读高学位进修等。

表5 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名义发表的论文作者排位情况统计N=113

表6 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作者署名形式情况统计N=48

署名第一作者一般是资助基金(课题)的负责人(课题主持人),能反映作者在这一领域具有的权威或研究特长,也能代表某一机构在这一领域具有的研究水平。从表5看,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的论文,占总发文数的42.5%,非第一作者署名的科研论文也可能是同类课题里面的分阶段成果,但是作者的署名情况反映的是研究者对该研究的贡献,对作者排名应持客观谨慎的态度。

从表6看,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教师在发文时倾向于独立研究成果的发表,其中研究者为独立1人的总共48篇论文,占66.7%,这可能与体育学院的专业性格有关,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其次是合作者为2人的署名论文占20.8%,3人或以上作者署名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少。分析认为,首先合作共赢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当前学术研究的发展看“单打独斗”搞研究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而重要研究成果的取得普有的共性是:寻求团队协作、发挥团队内各成员间的各自研究专长;其次,通过与校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建立起各种研究团队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我院整体的研究水平。

表7 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为第一作者的收录情况

(主要指收录在CSSCI、CAS、CSSD等) N=48

CSSCI(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要是指国内一级核心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CAS(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收录期刊,如《中国运动生理学杂志》等);CASD(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能收录这些高要求的期刊说明了学术论文的质量,但从数量上看目前我院教师的研究能力或者说是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2011-2013年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年龄、学历、学位与职称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即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教师数量少、规模小;而中青年教师(31岁至40岁)比例大,为未来学院发展的生力军“中坚力量”;同时在考察教师职称与学历、学位具有的特征方面具有我国各地方大学的普遍共性,即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在职称(教授、副教授)这两个层级的数量较少,而讲师级别的教师无论在学历还是学位上都处于“峰值”,在数量上可以用倒U型曲线表示,“两头低中间高”。

3.1.2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一线专业教师在2011-2013年三年间总共发文113篇(基于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部级各类基金(课题)有27篇,省级各类基金(课题)21篇,市校级各类基金(课题)19篇,其中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为单位发问的第一作者的有48篇,以个人独立署名形式发文的有32篇,此中收录于CSSCI有8篇。

3.2建议

各地方院校在学术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应重视对讲师这一“中坚”群体的培养,增强年轻教师群体的基金(课题)申报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类基金(课题)申报;鼓励科研以团队形式,进行跨学科、跨地域合作,实现“人尽其才、资源共享”;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提升自我、参与进修学习等。

参考文献:

[1]庞俊鹏,钟军.2003-2013年体育核心期刊刊载跆拳道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0):91-95.

[2]林骅.许金富.杨志锋,体育志愿者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08):67-70.

[3]殷鹏,王志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高尔夫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以2003年至2012年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S2):9-14.

[4]王琪,黄汉升.世界各国体育科学基金论文产出绩效――基于SCI数据库的统计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3(01):4-7.

[5]李培,杨俊涛,谭华.2001-2010年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J].体育学刊,2013(01):93-97.

[6]李凤华,刘京力.北京高职院校体育科研论文成果统计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4):136-139.

[7]刘志勇.1991-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2.9(04):146-147.

[8]郑植友,周威.1990-2008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羽毛球运动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2):66-68.

教师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10篇

1.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

教育教学领域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是怎样才能使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服务呢?示范是一种办法,但范围有限;口头介绍是一种办法,但口说转瞬即逝。应该说,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成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在刊物上。通过写论文的方式来传播教改成果,范围广、时间长、其影响也大得多。

2.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并不是从“写”开始的,而是从“做”开始的,用“写”来指导“做”,用“做”来充实“写”。“做”的过程,既是探索的过程,又是积累写作材料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坚持经常写教学后记,写教育论文,坚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许多的有益启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1)促进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撰写教育科研论文,需要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这就逼着教师自己去读自己原来并不熟悉的教育理论著作。

(2)促进教师广泛吸取信息。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可以逼着教师去广泛收集信息,看看在某个问题上别人已经探索了一些什么,哪些探索比自己高明,哪些探索还不如自己,这样就容易确定论文的角度和重点。

(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4)促进教师成为名师乃至成为教育名家

4.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小班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有关小学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