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4:19

艺术设计原理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1篇

色彩――婴儿出生到这个世界睁开眼最先感受到的事物,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都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从一个普通的苹果上看到六七种颜色,而有的人却回答:“这就是红色的苹果啊。”虽然,色彩感受大都因人而异,但是单一的色彩也可以影响人们,使人们有同一种感受。我们把这些划为色彩心理学的范畴。

色彩心理学,顾名思义是一种影响,一种色彩对人们心理产生各种感觉的影响。最基本的像,红色、橙色类的暖色会增加人的食欲,蓝色调的冷色会降低人的食欲。看见红色橙色会令人兴奋,看见绿色会使人平静,看见蓝色会使人有点小忧郁。还有在原田玲仁写的《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中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在蓝色房间里呆着会比在红色房间里呆着时间短?”。所以,色彩会摆布人的心情,左右人的健康,甚至影响社会经济走势。

这些有关色彩的种种思考会被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给人最为直接感官的是画面,一个屏幕中的画面。人们不仅仅是关注屏幕中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色彩。可能看完一个色彩搭配非常棒的视频后人们会觉得很好,你问是哪里很好,故事情节吗?可能并不是,但人们就是觉得很好。这就是色彩的力量。那些打着“亲民”字眼的青春励志片虽然在后期调色完成后看上去就像是加了几个滤镜,可是,它们是靠剧情赢得票房。但那些不亲民的剧情是不是就只能是赔钱的命运呢?我们常说电影和电影之间只差了一个摄影师的距离。这在蜷川实花所监制或导演的电影中就可以深刻感受到。

二、蜷川实花与她的色彩

说到蜷川实花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她在日本东京的一个艺术世家里出生。可能是溶于血液的艺术基因,使她具有浓烈个人色彩的艺术天赋。我最先认识她是因为她的摄影作品,最有名的就是她拍的花和金鱼。鲜艳的纯色凑在一张画面上,浓烈又张扬。她想把这个世界上最艳丽的风景呈现给观众。本来让人抓狂的就是浮躁的颜色堆在一起,但经过她的诠释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震撼。是从内心涌出来的感动。在我年纪还不大的时候看他的作品,我最先会想到的不是她高超的技术,精确的构图或是完美的角度。而是纯真的疑问:“为什么要用这么艳丽的色彩?”然后自己回答:“她是日本人,所以应该不知道这些颜色都是‘大妈款’。”现在回想起年幼时的想法,真是被自己的无知吓了一跳。这些颜色本是无辜的,只是被不合理的搭配和运用才被冠上代名词。可是,直到现在,人们是否依旧不敢选这些颜色。但是,蜷川实花很早就做到了,她让这些被冠上代名词的颜色重获新生,还融入到电影中。

三、蜷川实花在她电影中的“实花美学”

《恶女花魁》讲述日本江户时代的吉原,一个烟花之地。因为是江户时代,所以和风是标配。那些生活在声色场所的艳丽女人们所穿着的和服无比鲜艳,再加上居住环境:红色的墙、红色的窗纸、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枫叶还有花纹精致的屏风和各类彩绘,最后当然少不了金鱼。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实花美学”。从开场到结束一直都在夺人眼球,用“每一帧都可以做画报。”这句话来称赞这部电影真不为过。这样一个由女导演、女漫画家、女编剧、女音乐人联手打造而成的充斥女性主义色彩的江户风情的影片。也许是因为原作与蜷川实花想表达的东西不谋而合才请她做了电影的监制,但是,事实证明确实很合适。电影开场时的金鱼,一种人工培养的美丽却又悲情的生物,注定永远只能生长在人造环境里超越自然之美却又毫无用处的生物就是比喻吉原的女人。电影中的一个桥段,花魁在走花魁道中的时候,必须穿上最华丽的衣服,还要梳起花魁的专用发型“立兵库”。除此之外,花魁必须脚踩有高20-30cm的木屐,这种木屐为减重多为三齿但单脚也重约5斤。穿着这种厚重的木屐在地面上滑行。这是古代的日本花魁必须学会的步伐。这种好似金鱼游走的步伐还有专用名称“劝宋淖帧庇搿巴獍宋淖帧薄>缰械挠谓址绺袷粲诩原风,所以花魁走的是“外八文字”。据说要从容优美的走出这种步子需要花上扇年的功夫联系。这些细腻的场景是蜷川实花一手打造的她所热爱的事物和她所推崇的日本文化和浮世绘风格。她总是偏爱这些事物,浓烈又短暂的美。因为她说过“因为美如此短暂,所以希望美能够永恒。”典型的日本式的思想――因扇醵生的力量。所以,她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都是倾尽全力、倾其一生、倾其所有。这种用色彩表达出下一秒就要死亡的感动是她独有的特点。

《狼狈》是她继《恶女花魁》后首部作为导演的电影。摄影师跨界做导演,我们先不谈故事情节,但就画面而言,美丽的房间和陈设,红色与蓝色,绿色与红色,黄色与黑,粉红与蓝同时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画面里,颜色对比强烈却处处华丽,一贯的实花美学。就剧情来说,影片讲述了为了成名不惜进行全身整形手术,凭借美貌成为一流明星,而她的身体却因为手术留下了后遗症的故事。这也符合蜷川实花的思想――短暂的美丽。

四、总结与感悟

有人说,她的个人色彩太浓重,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相同的概念,她不能表现出不同模特的不同属性,她眼中的模特都是一种样子。我认为,她想表现的只是她自己而已,他不知道各个模特会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属性。她只是力求把她的思想借助模特去展现出来。所以说她是有想法的,就像她所崇拜的艺术家草间弥生,一生都在用圆点来诠释一切,你能说她是单一的吗。蜷川实花她创造了一种美学,她创造的这种美学就是她想表达的一切,她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她的这种想法,像是摄影、电影、写作。我还是会期待她新的表达方法让我去欣赏她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蜷川实花.寻找幸运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2]奥博斯科编辑部.配色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伊达千代.色彩设计的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帕蒂・贝兰托尼.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视觉化叙事中色彩的力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6]木瓜制造,原田玲仁.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2篇

构成原理中的造型要素点、线、面是分割、架构视觉空间的基本要素,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语言,它们共同构建了艺术形态的“骨骼”,使其像生命体一样凝聚精、气、神。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善于归纳抽象的点线面。一个文字符号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面,利用所处环境中的其他元素作参照物确定它的性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创新的思维、敏锐的视觉、精湛的表现技巧,通过观察、体验和联想,把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复杂形象运用最基本的几何形态进行组织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具有运动规律,从主动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创始者彼埃•蒙德里安在其著名的红黄蓝构图中对此做出了非常充分的解释和运用。其次作为集约化符号的抽象意义,在进行元素组合时可利用其内在的表现张力及其展示出的形态,使观众或受众得到相应的感情印象和信息感受,这是一个全局协调的过程,此时应把握点线面的情感表达、空间描述、视错觉特征,利用构成形式安排形态空间,或者进一步将还原自然形态。

美的形式原理是规范形式美感的基本法则,在构成中应用形式原理去完善元素之间的变化与统一,对视觉空间做出具体的划分、填充和润色,使形态单元之间衔接、过渡、呼应的更加流畅,像创作“活体”的五官、四肢达到高度的和谐,因此遵循构成的形式原理来组合版面中的元素,才可以使诉求的主题更加传神。构成的形式原理通用法则总结为重复交错、节奏韵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比例适度、变异秩序、虚实留白、“立场”网格八点,作为重点相对集中的某个局部,在变化与统一的形式原理总则中,要以新的审美意识去寻求更多的美的形式,进行主动创新。所以我们要探求更多的造型可能性和新的表现、组合形式,通过直接经验来探求各种元素形态所具备的性质和可能的构成效果,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试验各种元素形态的自然或偶然的接合。以上方面完成形态“骨骼”、“血肉”表象的塑造,是相对理性的表现,利用构成形式丰富的“肢体语言”去促进信息的表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是积极主动的。另外为提高传播效率,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及情感体会,却不能通过确切的公式、逻辑思考获得,更多应利用感性引导心理感受去获得,也是强调形态的意象表现,所以设计师还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创造出最佳的视觉情景,用带有感性思考、情感色彩的空间环境,借以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宗旨,使主题诉求更具感染力,提高认同度。

知觉情景的渲染,应更加侧重深入研究抽象本质,以创造想象为基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学会捕捉总结记录自己的“印象”,包括“生理知觉”与“心理知觉”所捕捉的信息,用构成的形式来表现真实生活,将思考的意念视觉化,并最终体现为具体的空间效果。在创作中,大面积留白的使用相应产生大面积空白或虚渺的空间,这个虚幻的空间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是利用实体空间(形象)表现的情感认知进行塑造或牵制的,大面积的虚幻空间能充分的按照表现主线给人营造一个遐想的空间,使主题诉求得以延续在观者的思想中,并激发观众主动思考来获得主题“背景”的描述,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知觉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空间的延展性,使得空间或遥远、或神秘、或安详。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守黑”的提法,也是对这一形式最早期的解释和充分的运用。至此,构成原理已经在艺术创作中指导完成了元素的组织,形成系统的框架,此后,梳理形态的知觉动线、信息内容的主次区分,完成形态结构调整的最后一个重要步骤。

梳理形态的知觉动线,要符合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对于设计中“创新、创意”的要求,追求新颖的版面效果,就必须利用知觉动线的构成原理、打破常规的视觉惯性来营造全新的知觉体悟顺序。这要调动造型元素的积极性来建立新的秩序,从有利于创造的因素中进行重新组合。可以在知觉经验中,从元素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立场的关系,从数量的重复、变化处理上进行递增、递减、植入等处理,使形态的空间关系呈现出远、中、近景的虚实对比,构成空间深度并增进其结构中的运动规律,重点表现“存在”或“渐隐”的活动反映,利用多种形态产生的“点”在空间中进行分隔或提示,引导体悟阅读,达成信息导读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艺术设计作品强调信息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又要求使读者通过作品中的信息阅读产生美的遐想和共鸣。构成原理运用其造型要素、形式原理、抽象意向三方面内容,合力指导完成了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核心要求,实现了审美和实用、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作者:白桦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马克思主义;立场 方法;实践

一、什么是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可划分为艺术与设计两个词汇。艺术可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个是精神层面上,他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有无意识皆可,和信仰、追求同属于一种精神创造。第二个是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艺术就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修复、对现实的模仿。而设计又是什么呢?设计亦可理解为计划,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艺术设计,就是指用特有的艺术方式来解决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注意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关于这一点,是很实在的一点,如工业设计设计生产用具,其用具的主旨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人,而服务于人,则需要与人体相关的知识,如人体工程学等。只有懂了这些,这个才能叫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不符合这些理念的东西,甚至可以叫做反人类设计。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人性化”设计。列如近几年出现的十分方便的扫帚于家居鞋相结合,十分适用于上了年纪或者腰部有疾的人群,动动双脚就能清扫地板。不仅是些商业化的设计,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关于环和保极简化的设计,是在对生态环境的一种尽可能的保护,而环境保护归根结底也是为人类创造美好家园,正对应了上文中提到的以人为本。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而与艺术设计有关系的几点,主要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业的观点。放眼观望,古今中外的设计史,一步步走来,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意识形态推动了他的发展。我们从设计的根本方向来看,“设计”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认为设计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课和想法,二是从科学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选材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靠对于自然社会的理解,如当今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消耗殆尽,我们考虑的,就更应该环保,符合自然的意志。这是必须的,因为反自然设计,迎接我们的,必然是自然灾难的到来,我们应保持敬畏的心,来选择设计。

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在设计学中,一个好的设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今现代化的设计讲究“随性”,也可称之为偶得设计,意指不用刻意的去塑造和呈现一个设计,而是凭感觉、走心的去创造,通常是一笔而成。恰到好处的运用这样的手法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灵感和创意。但是,如果过分夸大的把设计完全推向偶然,不顾原本的设计理念,浮夸的展现一个作品,那往往会适得其反。在不忘本的基础上发挥无限的遐想,实事求是。我们做一个设计,要考虑的有很多,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设计的产品,会不会有人使用,它值不值得生产出来,如果值得,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是一部手机,他该多大呢?我们肯定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思考了。手机,那么我们就得考虑符合手大小的设计,符合手掌握的质量的设计。不能漫天胡思乱想,只是我觉得该这么大,这样的设计就是没辩证分析过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普遍的,是宽广的。而艺术设计,作为生活中精神文明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里的。它们都是要遵循人民的意志,遵循规律的束缚,遵循实践的检验,遵循自然的供给。而且在艺术设计的思考原则中,也是诸多联系,实事求是的思修方法、辩证分析的思修方法、历史衍生的思修方法,都是相互涵盖的。学习设计,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尊重人民、规律、自然、实践等,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设计,而这样的设计,才是符合原则、符合规律、符合意志的作品。人民才能真正的使用,才能更好的使用。而作为一个设计师,又有什么比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被人使用更开心呢?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4篇

在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创作者将艺术形态运用到设计作品中这种行为过程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加以诠释:在记忆心理学方面,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重点提出过这样的理论:“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形态都和大脑记忆中的图形形态元素有关,只不过设计师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对这些视觉形态进行改变,或重组或复制或分解,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设计,设计才产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活动类似于包豪斯理论体系中的重构原理。现代设计的基础理念都是基于这种活动。

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师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各种与中国相关的元素信息进行分类输出、重组或者分解,形成新的形态,并将形态融入作品中去,最终以各种实体物品或者视觉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中式元素运用在现代设计中的完整过程。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将大脑中的中式传统元素重组或者解构或者复制这个过程中采取的方式呢?

1.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复制方式运用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运用方式,即在设计作品中对形态的使用采取忠实的保留态度,目的是极大限度的还原形态本身的寓意及文化特征,保证传达过程的简单准确化。但这种复制并不是随意而发,而是强调一定要在当前的设计主题与使用到的中式形态在寓意及文化特征上必须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太阳神鸟图案复制运用的案例。该案例中太阳神鸟图形是已经存在的中国古人开发的艺术形态。案例合理的运用了该元素形成了新的景观节点,在运用过程中,没有对其进行更改。如果我们对其进行盲目改动,将可能会破坏文化的纯粹性与严谨性,甚至破坏其原本的寓意,反而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2.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的重组运用

即将两种以上的中式元素通过一定的主题,有目的的将其按照一定的法则组合在一起使用。组合的过程即是创作者对元素及文化的综合理解、运用过程。这种对形态的重组使用必须要在充分理解形态及形态寓意的前提之下才可以为之。否则可能破坏中式元素最为讲究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非常经典的中国银行的LOGO,创作者将中国的文字“中”与货币“铜钱”这两种原本不相干的元素进行了形式上的组合,既体现了银行这个主体,又体现中式图形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构成上则充分体现了左右对称的形式美法则。不难看出,重组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创作方式,但切忌生拉硬扯,强行为之。图形最终要求整体风格一致,自然和谐。

3.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形态分解方式运用

即将中式元素形态进行拆解,利用局部重新形成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此种行为,设计师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图形中提炼出更多的符合设计意图的形态,每一种元素形态均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提炼分解出的新形态必须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种形态原本的设计意图,最好能联想到其完整的形态,否则就会成为四不像,让使用者不知所去。更为重点的是,这种由新生形态联想到的原本形态所代表的寓意必须与当前的使用主题是相一致的。即一切分解改变必须保持基本的文化特征。如上图所示,上述作品将中国文化中关于古建筑的元素从建筑本身中分解开来,取其重要特征,并重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既体现了文化性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通过上述方式,我们能合理的运用中式元素形态,甚至是创造出新的图形。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中式元素的形态影响极其重要,甚至要高于形态本身。试想一下,没有中国文化的艺术形态又如何能称之为中式元素呢。但形式美在中式文化中的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中式元素图形中,均有力的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是指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经过数千年的承传,中国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典范。在这些人类不朽的结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形以其丰富多样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寓意,加上极其灵活的运用方式及形式美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比如“花中四君子”。古诗文、绘画作品中常涉及到的梅、菊、兰、竹,不仅具备千变万化的艺术特征,更能反映中国人的人格魅力。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在形象上具备傲霜斗雪的外在特征,内在则是坚韧不拔、不惧困苦的人格象征。菊,不仅清丽淡雅,同样傲箱斗雪,芳香袭人,因其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与世无争,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兰、竹,等均有不同的寓意,在此不一一赘述。在如此丰富的寓意前提下,“花中四君子”的艺术形态更是极尽玲珑之心,形态美法则体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但是,无论中式元素形态的变化多么复杂多样化,我们都可按照现代图形研究方式将这些形态归纳为三个大类,一为写实,二为抽象,三为写意。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三种形态的哪一种,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前提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前文所述的中式元素的运用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中式元素的运用可以弘扬国粹,传播中式文化,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图形与文化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中式元素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中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比如建筑设计领域、平面设计领域、动漫设计领域等。下面我们对三大类形态的中式元素,结合中式元素的研究理论,以及部分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为案例进行分类略加阐述。

1.中式元素写实形态的复制运用

右图是陶器名家肖春魁的紫陶作品,陶是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物品,陶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更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饮茶离不开茶具。古人讲究饮茶之道,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形态和寓意,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再赋与相应的文化氛围可谓相得益彰。作品中“梅”的运用更能突显饮者君子之意,芳香之意。在这个现代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品,口味到的是与中国元素图形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化。“梅”依然是“梅”,本身并没有被改动过,文化依然是文化。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是前面提到的中式元素的复制运用方式的体现,作品中“梅”的形态便是创作者运用写实形态与寓意的双重作用而创造的艺术结晶。

2.中式元素抽象形态的运用

抽象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其非本质的有缺陷的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层面。在形态处理上,抽象则形成高度浓缩的相对完美艺术形态。

如右图所示,这种抽象形态只是中式元素外在形态的表现形式而已,但其本质仍然脱离不了“菊”的原始形态本身,更脱离不了恬然自处、与世无争的寓意文化。其本意为“菊”,但此菊非完全写实形态的菊,我们看不到菊的通常形态,取而代之的是有根据的臆想图形。经过创造者的创造发展,成为当前所呈现的抽象艺术形态。其中反映了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因其高度的概括性与完美的艺术形态,这种创作改变后的“菊”形态在各种场合被广泛的运用,如中式建筑设计、布艺、园林设计、服饰设计、饰品等。这些运用均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形式美与寓意美。在此类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创造者怎么进行艺术处理,其原始的形态及寓意一定要让人能够很好的理解,否则就会成为纯粹的抽象艺术,脱离本意的设计是失败的作品。

3.中式元素中写意形态的运用

写意讲究传神,重神似,其次者是形似。可见,精神内在才是写意的核心。

右图所示为杭州某地产广告创意作品,所用元素均为中国特色的写意元素,作品极大的体现出了恬静,舒适,悠闲的生态感觉,该地产商所要体现的产品品质及核心价值观不言而喻。这种表达远比文字描述更为有效,因为我们最相信的自己的感观,而非别人的语言。我们仅仅从图像本身就能体会到这种舒适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艺术形态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而非人为强加。这种感染力正是中式元素深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中式元素的存在与其形式美、学文的寓意是分不开的。对中式元素的运用,需要注意复制、组合与分解几种重要方式的综合运用,更需要深刻理解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即有中式元素图形对设计作品的影响。要想将中式元素成功运用到我们的作品中去,就要求我们要积累足够的中式元素,充实足够的中国文化。而在元素外在形态的选择上则要注意写实风格、抽象风格及写意风格的选择与个性化的处理。在设计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中式元素的文化与形式美不可分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形式美法则创造图形的便利性与科学性,对已经存在的中式元素图形进行二次创造,深度挖掘图形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设计丰富图形,提升设计的文化品味。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5篇

广义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指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相对建筑设计更为侧重感情、艺术、文化的表达设计,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总会有意味的输入感情,体现人情味,把环境上升至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烘托文化特色、地狱风格,或者体现设计者的个性。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培养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利用各种材质,不同手段,以素描的艺术形式,表现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设计素描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原理

建筑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基础载体和第一环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核心依然是对空间的理解与表现,只是在技术和功能的前提下更为侧重审美,懂得将文化艺术理论和环境更好的综合。

1.建筑基础原理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中提到的空间与尺度概念、几何形原理、秩序原理等建筑方向的基础原理都是通用的,只不过尺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建筑本身的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艺术设计考虑更多的是和人自身有关的尺度,即人体工程学。

2.空间体验原理、

空间体验原理强调场地空间感和场所性,展现人们对环境的视觉月感情认知。环境空间精神表现就是场所、场所的文化、情感、性格的体验。在国际化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规模前所未见,城市广角、商业街、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铺展开来。然而,这些场所逐渐失去了本土文化的生机,公众认知度下降。

3.意境思维原理

意境是艺术辩证法和美学中研究的重要问题。松、竹、梅已经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意境表现题材,松、竹、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也远远超出了环境本身。在植物配置中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的象征。超脱了艺术设计中造型、色彩、空间等艺术范畴讨论。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

1.主题性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创作应和实际方案设计一样,对空间形象要确定主题。室内设计有中国传统风格、和风样式、伊斯兰样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田园派等,景观设计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自然主义、生态主义、简约主义等派别主题已经形成,因此在设计素描造型中应考虑它的主题性。

2.实验性

实验性要超越创意性,不仅要敢于想更要敢于付诸行动,积极探索。在空间结构的建构可能性上和材料的表现力上实践性地开拓创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感悟之泉”造景,随着水幕的变换,显示出“天人合一、取之有道、用之有节”等字样,依次落下,景观颇为神奇。这一动态水景观作文字载体的方式颠覆了人们惯常的字体审美习惯。又比如,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建设,将东北水稻栽进校园代替景观草坪,不仅减少了后期景观维护,还形成了农业生产景观的地域特色。

3.材质特性

任何材质本身都有其内在的属性和美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材质表现不管作为载体还是手段。不同的材料感与触觉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环境设计师有时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材料组合来完成设计方案的艺术创作。在环境艺术设计素描中不仅要探寻这些材料联系,还要突出表现那些有趣味和独特魅力的材质特性,把材质特性作为设计素描图形创作的题材,可以运用经典创作手法表达新材料,或运用新手法演绎传统材料,目的在于给观者独特的全新艺术观察,表达环境品质。例如奥林匹克中心公园的特色就是镂空瓦墙的运用,现代钢机构演绎传统材料灰瓦,采用现代及传统文化兼具的风格。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表现方式

1.情感创意表现: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情感创意表现方式最为体现人情味和生活化,20世纪后期,作为工业化与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演化成为了一种居住与工作方式,可见环境艺术的情感创意魅力。

2.色调表现:色彩在环境中对人们的心里影响占据首要位置,人眼通过色彩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形体。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可以用色调表现加强色彩设计理论的培养。例如蓝色调给人以理性、宁静、清新的感觉和强烈的色彩印象,在地中海风格中常用蓝色,同一色彩的退晕色调变化使色调在统一中富有变化韵律。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白色派以其白色调的柔和深爱人们喜爱。又被称作“减压派”。白色构成了白色派的基调故名白色派,室内造型设计简介明快,却富于多种意象的变化。

设计素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素描总的目的是服务与设计,但是艺术设计各专业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所以将设计素描结合专业方向,更有针对性的定义或实践是有意义的。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实践应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空间感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素描在空间感培养方面的应用不同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空间上升到思维的角度说明了它的逻辑科学性,而环境艺术设计素描的空间相对来说更为侧重感性和趣味性。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要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室内空间、景观空间的综合观察和体验,学会辩证统一的思考方法和空间意识。综合空间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设计方案的平面、立面、剖面、效果图、鸟瞰图之间的转换。

2.徒手表现

高素质的设计师总是能自由随意地捕捉设计思路,并迅速徒手表达,这一基本素质离不开前期设计素描的训练积累。学生阶段容易眼高手低,透视原理虽烂熟于心,可是用手表达空间时往往无法得心应手。环境艺术设计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动手绘图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应该同步进行。所谓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对环境艺术设计素描训练的熟能生巧有重大指导意义。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6篇

首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性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大多数的艺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师的课堂讲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合作性教学作为现阶段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以4~5人一组的形式加以划分,让他们对于同一个设计主题加以讨论,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艺术设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说合作性教学方式对提高艺术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以及设计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注意对学生创造思维素养的培养,所谓创造性素养是学生创作思维的来源,也就是说,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艺术设计学习中。创造性素养作为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对艺术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艺术教师应该在确保艺术设计学生掌握艺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锻炼他们对周围新事物的敏感度,让艺术学生成为可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并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加强创造原理的教学。虽然艺术设计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理论知识依然是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对艺术设计创造性原理的学习可以让艺术设计学生更加了解艺术创作活动的操作程序,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方法和手段,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水平。比如,艺术教师在讲述某一艺术设计作品时,可以从艺术设计创造原理的介绍开始,让学生理解何为移植、变性、聚合、完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提问、对比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原理和技巧,将艺术设计创作的品位提升。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现阶段社会各界对设计人才创造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艺术设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不断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空间;平面;设计原则;综述

当今许多社会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没有完备的环境设计,多数只具备基本大体空间和基础设施,仅能满足人们基本生活休闲需求,并不能体现一个环境的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因此我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美学原理、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西方传统绘画发展、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近现代平面艺术创新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灵感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概括为: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美学思想和表现手法上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立体构成艺术对环境设计的推动,西方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对现代景观布局的影响。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性”表现。从而对当今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手法、风格趋势有所启发。

一、西方绘画艺术及美学原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在西方艺术和设计史中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思想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西方绘画主要有“形式”、“节奏”两大特点,体现在环境空间形式的多样化设计,并使其与西方美学思想融合,形成整体的的艺术性展现。环境艺术设计在园林构成方式和艺术形式也通常采用抽象、提取、概括的方法对空间进行更有艺术性的呈现。1)环境艺术设计对点、线、面等基础绘画语言的应用。现代环境艺术运用西方绘画艺术的抽象性特征,从具象的物质中提取抽象的元素,并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不同组合,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如《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中概括出抽象主义美术它是指那些在现实生活面前,不去表现自然物体的表面现象,而是以经过抽象的色彩、点线、体块去构成无具体客观形象的总称。2)画面的结构性和创意性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通常画家所要传达的信息并非是事物表象的形态和美观,而是从画面结构表达出的深层次的寓意和情感。这里的结构性是根据绘画资料总结出的,是画家看到表象后,通过自己的感受,将原有的事物形态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重组升华,并最终生成理性结构与内心感受结合构成新的思维意向和形态,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所在。3)“西方美学原理”中的形式法则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在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注重人思想的美学原理中,设计更多考虑人的思想意图,后来逐步转向设计心理学。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注重人内在精神的美学思想外,还受理性美学的影响,西方美学很早就开始研究对于数理形式的,在雕塑和建筑领域多有体现。有代表性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它们把“数”看作是万事万物的起源,认为“数理”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原理。因此他们根据这一概念创造了关于人体、雕刻、绘画和音乐等关于事物的“数理形式”的美学规定。具有代表性的有“黄金分割法则”。之后,柏拉图又进一步将“数理形式”深化,把“数理形式”转向了精神层面,开辟了形式美学的新领域。“数理形式”在环境设计比例尺度的把握更科学,“黄金分割点”能具体分析环境布局的审美性。

二、立体构成理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立体构成本身就是对立体空间的营造,立体构成有很多形式的表现手法,通过体块的创意排列,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而形成一种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性的大地艺术。最大化地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对立体构成的应用,对居住环境进行艺术设计,既丰富了场所表现语言及建筑景观构成形式,又使审美与使用价值在环境设计中得以统一。当代环境设计为了更突出设计的艺术性,整体上广泛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通过几何语言对空间形式以抽象或半抽象的手法进行概括,从而不断地推广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人的物质世界丰富人的精神家园。如“京天安门”、“法国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好的景观环境设计不仅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还能增加地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总之,立体构成要素和大地艺术创新应用,能不断增强环境设计艺术性,对环境设计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也有不断地推动作用。

三、平面艺术的创新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的平面作品通常是将绘画中的线条、块面、色彩转化为可以运用的平面元素,现代景观的艺术性创造运用了平面分割的方法,在景观布局中将平面图运用平面构成法进行诠释,使空间分布更具艺术性。运用空间中具有的多种透视视角,并与平面构成要素进行巧妙结合,从而产生多种冲击力强的艺术效果。如在景观中运用单体叠加的表现形式,并结合透视声光电等科学原理,营造出更奇幻的效果。蒙德里安所提出的新造型主义也能激发起当代环境设计的艺术性,他的作品主要将绘画的基本元素结合几何形式的排列,组合成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的几何体。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平面设计,对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都有深远影响。他认为:“造型不能理解为‘塑造形体’,而是要理解为‘用线、面、体这些手段构成一个形象’”。从蒙德里安的上述观点可知,他对环境艺术的认识与他的几何风格绘画是息息相通的。他的这一设计思想成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性”的体现。

四、结语

通过运用系统论横纵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基础、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具体从西方现代绘画发展历程和立体构成要素的特点探索了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来源,并分析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艺术性”发展因素,对现代环境空间设计及景观布局的艺术性体现上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沙晨迪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

叁考文献:

[1]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2]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111页

[3]叶锋,当下现实主义绘画的审美取向,第10期

[4]高师,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64页

[5]赵,形式美学:中国与西方,文史哲,1997年,第4期,第37页

[6]丛鑫、段渊古,绘画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58,3945

[7]张欣,蒙德里安的新造型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1卷(第1期),总第69期,第125页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造思维;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 J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35-0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绘画的基础,也是设计艺术的基础。而设计素描的产生就是素描时代性、广阔性、基础性和绘画性下的产物。素描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而在中国,素描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到百年,且在发展过程中,几十年时间几乎所有院校都是在前苏联素描体系下进行训练。当今有些有识之士已经对于素描训练作了部分改革和调整,素描风格与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多元化,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准确再现对象”“三大面五调子”“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等。

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艺术设计为教学目的而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在设计类学科的素描教学中,沿用了造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但教学中我们难以解决两者在观念、目的和方法上的差异,即以具象绘画能力为目的,与以绘画基础教学、抽象形态和造物构想训练为目的的教学之间的矛盾。下面我就从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思维方式的不同与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表现形式的不同两个方面谈谈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进而提出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素描作品的创意方法。

一、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美学原理对人类生活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素描与设计紧密联系自古有之。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就有了飞行器的设计,这是一个经典设计范例,同时又是一幅很具典型意义设计素描。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相应的物质与社会文化环境,设计素描同样如此。封建社会皇室贵族的奢侈生活促进了工艺设计的发展,那些建筑的图样、日用品的蓝本可以说是当时的设计素描。此后,荷兰的风格派和德国的包豪斯在理论与技法上的探索,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设计素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程序的一部分。设计思维是通过素描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存在于这一范畴中。设计源于思维理念并诞生于创作结果,设计素描是记录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整个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是记录人们最初的思维理念和对图形的发展、深入、完善,并使之不断成熟的过程。“设计素描是以造型为目的,运用造型技法,根据艺术设计的构想来表现画面的。它从孕育、构思到刻画成型,始终围绕着艺术设计的结果来进行”。

二、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思维方式的不同

传统素描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绘画性素描。绘画性素描主要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为目的,直抒胸臆。传统素描强调绘画表现上的精神追求,主观上强调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设计素描首先以设计意识为前提,以分解物象构造、原理、成因为目的,以根据产品诉求来表现设计者的创意为重点。设计素描在表现对象过程中通过视觉形象对形体结构、构成关系、透视、逻辑关系用科学的符合艺术设计的规律和审美要求的方式进行设计,做到设计观念和逻辑思维表达的相互统一。由此可以发现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在功能与目的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体现在教学中必然带来教学的理念、目的、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三、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表现形式的不同

传统素描是在有限的平面上把握和表现具体物象空间的真实性、真实感,要求观察方法的整体把握与技巧方法的整体表现。而设计素描剥离了传统素描对物象的艺术再现,尤其是不过多的强调物象的全面性表现,而是以物象的结构原理为主,强调造型上的科学性,其中包括产品的工艺原理、生产原理,也包含了理性分析原理。设计素描既有结构上的数据分析,又有形体表现上的审美艺术价值,最终达到艺术设计所强调的实用价值。

设计素描是应艺术设计的要求而进行形象造型练习的方式,要求练习者不是简单地对物象进行描写而是把物象的原理、构造准确地表现出来,使物象具有秩序和节奏感。要求练习者对物象用艺术审美的表现规律去研究,而艺术手法中的虚实变化、韵律节奏、点线的秩序、对称与稳定手法均是设计与描写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四、设计素描创意的方法

设计素描创作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设计素描的构想能力训练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开始,观察和感受是创造基础,相关现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直接决定创意设计素描的“质量”。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将设计素描构想能力训练的创造性思维、创作方法归纳如下:

(一)空间。空间是造型艺术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空间表现方法不同,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创立的“灭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在设计素描构想训练中将这些透视法加以变化和应用,创造出全新视觉效果。

(二)形象变幻。形象变幻是指一种物象反映出的形象的歪曲、拉长、压扁、扭曲、错位,或将一个物象原有的造型特征转变为另一物象造型。

(三)形态重叠。形态重叠式结合构思立意,在不违背构图审美原则的前提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觉元素经过合理配置、重新布局、相互重叠使画面反映奇特的空间效果。

(四)夸张对比。在构成画面的两个以上的视觉元素中,夸张其中某一视觉元素使其与画面中其他视觉元素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达到突出展示其中某一物象的目的。

(五)拟人。吸取漫画和动画中创作的思想,将视觉元素人性化,动物、器物予以人格化,使图形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

(六)质感。质感是物体表面的质地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对我们所熟悉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加以颠倒错位,突破物体原有的质感概念,让受众所视物象与经验发生矛盾,从而加强记忆,产生视觉冲击。

五、结束语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9篇

这套艺术设计教材都是由有多年艺术设计实战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设计师撰写,具有丰富的平面设计和制作工作经验,并长期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能够熟练把握本课程的教学规律。通过把艺术设计的设计知识与内容与计算机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的同时,对艺术设计的技能也同时进行介绍,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操作,还懂得了艺术设计的设计原理。这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内容全面翔实,例题丰富多样,操作讲解详细,步骤完整,突出重点,根据艺术设计的技巧内容较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软件的艺术设计应用。每章后面都列有思考与练习题,可供读者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上机练习使用。

(2) 在介绍计算机应用过程中还较详细介绍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使读者可以了解艺术设计的原理和设计艺术规律,并运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之中,不但可以学会计算机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艺术设计与制作。

(3) 注重可读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大部分内容是以作者自身的设计经验撰写,目的就是使读者能够学会最实用的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的方法,本书所涉及的案例为计算机软件操作中比较实用而又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与制作,更多的是实际艺术设计工作的经验之谈。

该系列教材主要包括以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

《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一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平面设计概述、基本知识;平面设计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绘制图形、图像处理和文字编辑的方法;矢量绘图软件CorelDRAW绘制图形、高级绘图、编辑位图、编排版式的方法,等。采用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帮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运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和CorelDRAW矢量绘图软件进行平面设计与制作的技能。

《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和三个常用于计算机环境艺术设计的软件:工程制图软件AutoCAD的主要功能和使用、三维动画设计软件3ds Max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效果图渲染软件Lightscape的主要功能和使用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制作实践,等。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程制图以及环境艺术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技能。

《计算机辅助插图设计》一书主要内容包括插图原理、创作方法和计算机绘图技术,介绍了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or绘图软件,以及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在商业插图设计中的应用技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展开,且各章内容相对独立,巧妙地将计算机技能训练与绘画、设计、图形创意以及商业应用的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

《计算机辅助工业产品设计》一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工业产品设计知识、计算机工业产品设计中常用的软件(重点介绍二维绘画及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产品建模效果图设计软件3ds Max),以及数位板的使用和计算机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建模、材质渲染实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产品设计效果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依据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不应该盲目追求“高大上”,应该立足实际,在以人为本、学以致用上多花心思。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科的特点,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备、资料案例、评价体系等因素,分析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方法和步骤设计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做好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况;二是要依据必要的学科理论;三是要依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依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的实际需要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依据,教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细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教学因素、教学方法和评价进行综合考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在相关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体现在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划分,艺术设计学是设计学类专业之首,另外七个专业分别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不难看出,艺术设计学之所以排在设计学类专业之首,是因为艺术设计学蕴含另外七个专业的某些共性,但艺术设计学作为一个专业又必然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特点。该专业偏重理论,但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艺术设计学专业应该兼具理论和应用双重性质。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艺术设计理论,也要掌握必要的艺术设计技能技法。因此,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安排本身就需要精心设计,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今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来系统地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有机会获得激发和发展。这对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还要有能力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系统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其获得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2根据必要的学科理论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不能天马行空,必须先在系统研究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基本的规律和原理,而这些规律和原理就是对本学科具有指导和应用意义的学科理论。只有根据这些学科理论来科学、合理、高效地设计学科知识点,才能避免相关课程各自为政,从而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达到层次性、独立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艺术设计学相关学科理论是一种层次化的存在,从系统论看,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设计必须依据的学科理论主要有“基础原理”“创造性理论”“技法性理论”等形态。“基础原理”是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都需要遵循的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意义的艺术理论。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关于造物设计的“坚而后论工拙”“体舒神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和现当代流行的“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理论都对艺术设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有极高的引导价值,都可以成为“基础原理”。“创造性理论”对于艺术设计学专业而言就是指怎样创造艺术设计作品的理性结论。“技法性理论”是指艺术设计学专业所涉及的应用技术原理,如透视学、色彩学、构成学和视觉传媒技术等应用技术理论。艺术设计学是道器一体的学科,既需要一定的技能技法,更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文化支撑。

3依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根据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文情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及旺盛的设计创造能力与独到的审美品鉴能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应该贯穿艺术设计学专业所有课程教学的设计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强度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换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强度也更大。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应该是衡量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只有将艺术设计理论、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文化三者紧密结合,艺术与技术并重,文化与创意并举,传统与现代互动,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很好地把握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兼具丰富的艺术设计理论和较为扎实的艺术设计技能,能在艺术设计行业或文化创意行业从事策划、设计和管理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非凡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结语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和创新艺术设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树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艺术设计学教学理念。艺术设计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师要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共同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陶冶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布朗科赞尼克(美).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9-223.

[2]…花仕旺.高校美术教学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90-105.

上一篇:商业空间设计范文 下一篇:地下室空间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