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7:34:04

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侠电影;音乐;赏析

一、引言

一幅幅刀光剑影的江湖画面,一段段恩恩怨怨的儿女情愁,一招招出神入化的盖世神功,一座座侠肝义胆的英雄塑像,武侠电影带给了我们这些神奇。武侠电影音乐是专门为武侠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武侠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武侠电影音乐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使武侠电影观众把听觉形象与视觉想象结合起来,达到视听的统一和享受。我国武侠电影音乐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我国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国文化,以其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赋予了我武侠电影音乐极强的生命力。

二、当前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

武侠电影音乐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武侠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表现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特定性。武侠电影音乐可以根据武侠作品表现的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结构形式,根据不同的情节、人物、环境,运用不同情绪的音乐去渲染和表现。武侠电影音乐往往可以运用分散穿插的结构方式,在特定的人物活动或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穿插点染,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武侠电影音乐的艺术效果必须通过武侠电影艺术整体各构成元素的有机融合去实现,通过与画面、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共融,去服务于武侠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刻画。

总的说来,武侠电影音乐可以为武侠电影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武侠电影音乐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通过音乐这种听觉手段为影片部分或者整体地创造某种气氛,增强听觉感受,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气氛对于音乐和画面而言,既抽象又具体,而武侠电影音乐就是把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色彩,借助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出来,使武侠电影画面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三、近期主要优秀武侠电影音乐赏析

《黄飞鸿》系列电影可以说是我国武侠电影作品中电影音乐的成功运用的代表之一。在《黄飞鸿》系列,“男儿当自强”的歌曲或以此改变的旋律反复出现,将威武中华男儿的形象传颂四方。音乐作为声音主导动机的关键环节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方面走在前列,同时也是烘托氛围、创造节奏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从《卧虎藏龙》的获奖,到《英雄》的中西合璧,到《十面埋伏》的好评,再到《功夫》的不断创新,武侠电影音乐从单纯的民族乐器的突现已经发展到交响式的中西合璧新民族风情,在大众文化中得到广泛流行。

张艺谋的武侠作品《十面埋伏》从中国古乐中汲取了很多特殊音乐元素,是出色利用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典型代表制作,其中最突出的是运用了奇崛而独具震撼力的琵琶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强烈作用。《佳人曲》这段二胡和琵琶协奏曲在《十面埋伏》中被一再应用。片尾小妹死后也响起了金捕头悲伤的歌声。《佳人曲》中的佳人和小妹的形象是互相映衬的,南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了一种与南方迥异的晶莹素洁的风貌。

作曲家谭盾充分地发挥了自己跨越中西、古今不羁的创作特长,在《卧虎藏龙》和《英雄》中使电影配乐发展到交响式的中西合璧新民族风情。谭盾的音乐把人生的困惑和无奈用典型的中国情结表达了出来,舒缓而优美的旋律反映了惆怅而悲伤的人生,让人感觉人即是江湖,人的爱情和人生也如江湖一样不可把握。在《卧虎藏龙》中,大部分音乐旋律单纯、朴素、统一,和声简单明了,配器清淡。《卧虎藏龙》选用了多种中国民族乐器进行补充,使整部影片的配乐统一而富有变化。《英雄》中的电影音乐也是一次视听的盛宴,是视听艺术的大胆实验。《英雄》从头至尾有一支主旋律萦绕在人心头,时而凄切、悲凉,时而雄浑、激越,时而像如泣如诉的马头琴讲述着“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传奇。影片中,作曲家谭盾发挥自己跨越中西、古今不羁的创作特长,让这些乐声彼此对话。影片一开始,出现了交响乐与鼓声相间的“序曲”,西洋交响乐宛转流露出二人转的曲调。而东方的鼓点却打出爵士、摇滚的节热“棋馆古琴”的一幕,使小提琴和中国古琴的乐声2000多年以来首次融合到一起。

周星驰的影片《功夫》在武侠电影音乐的运用中又创新了一步,近年来首次运用了不少时代的音乐,令人亲切,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激情。周星驰的《功夫》带来的这些怀旧音乐是扎根民族,扎根民众,扎根中华文化的,只有如此,电影音乐才会有生命力。在《功夫》中,激昂慷慨的音乐几乎贯穿整部影片,尤其是在精彩的打斗时,每每有振奋人心的民乐响起。影片中出色地插入了《闯将令》《小刀会组曲》。《闯将令》以高亢的唢呐引领,具有逼人的豪迈气势,非常适合在武侠片决斗时刻引用,这在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武侠电影中经常采用。《小刀会组曲》受到香港武侠导演普遍欢迎,它本是舞剧《小刀会》的配乐,但因其慷慨悲壮的基调和浓厚的民族色彩而成为民乐经典。此外,《四川将军令》《十面埋伏》《东海渔歌》以及《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都能够使人不禁油然而生一种男儿当自强的豪情。

四、总结

我国的武侠电影一向留意于细腻的表达手法;我国的民族音乐,纯净而深邃,文化底蕴深厚,在表达细腻感情时如玉一样温润婉转;抒发激情时,似山河般坚定壮阔。这独有的特色与我国的武侠电影正是相得益彰。总之,武侠电影音乐是武侠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是武侠电影艺术语言不可缺少的载体。今后,在导演们和作曲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武侠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必将日益丰富多彩,在武侠电影中发挥更加广泛和多方位的艺术功能。

参考文献

1.韩璐.论武侠电影的声音艺术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2.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7,(1)

3.张晓云.武侠电影配乐中的中国民族音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一直采取“讲-赏-析”三部曲的模式,即按照教师讲解-学生欣赏-师生讨论的步骤进行。课堂上放映的影片大多是获得各种电影奖项,或者即便没有获奖,也是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相对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需要。鉴于此,笔者欲从一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一)打破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以往的欧美电影音乐赏析课中,教师主要选择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或其他奖项的获奖影片来进行赏析。经典影片固然有其闪光之处,但某些影片年代久远,在大学生中缺乏共鸣点,加之影片资源相对固定,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改革后的教学中,会适当增加一些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颇具青春时尚气息,贴近其生活的影片,例如歌舞青春,重回17岁,地心游记等。

(二)打破“西片”一统天下的局面

由于课程名称的限制,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往往会把目光瞄向好莱坞的作品。其实,在浩瀚的电影资源中遨游不难发现,中西文化差异在同题材电影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带领学生足不出户领略中西文化的绝佳机会。所以,改革后的教学中,会对比放映同题材的东西方电影作品,例如都是以神话为题材的,西方有雷神托尔,诸神之战,中国有白蛇传说,倩女幽魂。

(三)增设专题讲座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好莱坞在向全世界输出它的电影产品的同时,也在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文化。因此,我们在看电影,听音乐的同时,应了解其文化涵义。改革后的教学中,会增设一些专题讲座,诸如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的暴力美等。通过类似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探索的欲望。

二、革新欧美电影音乐赏析教学方式

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寓教以情,以情感人,使学生以热情的心态来进入学习。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增添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以往的授课模式是教师播放-学生欣赏,教师讲-学生听,即信息流动方向为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方向进行,缺少了学生的反馈与参与。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中会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环节。例如,讲到电影音乐的节奏要与电影画面的节奏保持一致时,教师就可以一边播放电影片段,一边指导学生们打节奏。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得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音乐的律动,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节奏与电影画面节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看似“玩儿”的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一些音乐节奏节拍方面的知识。

三、结语

总之,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它通过音乐与画面、情节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心理,继而获得人格的健全和培养,达到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电影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电影音乐的效果是由剧情发展、画面渲染等条件下直接察觉并吸收的。因此,电影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图像的感知、音响的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最直接的一项心理活动。笔者认为,电影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多元化的发展,适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欣赏内容。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使用电影这一视听合一的综合的艺术形式来面向非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赏析了动画片《天空之城》中的电子音乐,指出电子音乐与该片风格统一,剧情紧密联系,并通过电子音乐的合理使用(不同

>> 我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书店 《天空之城》的记忆 《天空之城》之电影音乐赏析 产奶酪的天空之城 明吉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的世界倒影 做天空之城的信使 宫崎骏电影《天空之城》的音乐特色 寂寞的鱼有座天空之城 来自《天空之城》的视听盛宴 猫的天空之城就是那个Feel 金星云端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高空熟女的没落之旅 电子音乐的历程 电子音乐的发展 论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音乐 从《天空之城》看电影色彩的选择艺术 通往神秘的“天空之城”穿越秘鲁Salkantay印加古道 西班牙隆达 天空之城的血色浪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天空之城》的电子音乐赏析 《天空之城》的电子音乐赏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亦男 钱若莹 刘 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赏析了动画片《天空之城》中的电子音乐,指出电子音乐与该片风格统一,剧情紧密联系,并通过电子音乐的合理使用(不同配器方式和音乐长度对情绪的刻画、主题音乐形式交叉带来的情绪对比、主题音乐中的电子音乐织体变奏的不同表现力)恰如其分的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实现了动画片主题思想的升华,从而实现了动画与电子音乐的完美融合。关键词:动画;电子音乐;天空之城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14-0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动画片随之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它现在正风靡全球,如《马达加斯加》、3D版《爱丽丝梦游幻境》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动画片的画面基本上是虚构、描绘出来的,因此故事情节、人物表情、场景的真实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优美的音乐与逼真的音效来营造,而其中电子音乐的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优秀动画片作品《天空之城》为例,对片中电子音乐进行赏析。一、电子音乐与动画主题风格统一动画片《天空之城》的电子音乐与动画片本身风格统一,动画片都有自己发生的特点时间、地点、角色,其中角色往往是虚构的,但地点和时间往往是较为明确设定的,是不可违背的,它不仅对动画角色的造型等有特殊的要求,同样对于音乐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动画中的电子音乐的风格只有与动画剧情的历史背景相一致,才能使声、画和剧情融合在一起,发挥出综合艺术的特色。电子音乐与动画在风格上的统一是应该自始至终遵循的创作原则。动画音乐的风格只有与动画剧情的历史背景相一致,才能使声、画和剧本融合在一起,发挥出综合艺术的特色。例如对于以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为背景的动画片《宝莲灯》,它的音乐应该带有中国音乐的特点,不能出现西方音调鲜明的音乐。另外它的剧情是发生在中国古代,所以音乐在具有中国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过于时尚化。二、电子音乐与动画剧情紧密联系动画中的电子音乐是依附着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的,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动画的艺术感染力。在《天空之城》19分08秒-21分08秒的地方讲述的是巴斯和希达为了躲避追赶希达的海盗,投奔巴斯的老板(矿工机师),而此时海盗的另外一批人正在向巴斯的老板打听希达的下落,巴斯的两声大喊“老板”,引起了老板和海盗的注意,更巧的是这时希达被路上的石头绊倒了,希达女扮男装的帽子摔掉了,被正在询问的海盗看见了,而后面追过来的海盗道出了这个小姑娘正是她们要找的人,两个海盗就像希达和巴斯扑了过来,结果扑了个空,巴斯和希达马上躲到了老板的后面,这时是由打击乐的突起,紧跟着的弦乐来表达当时的情景。打击乐的突起加上紧凑的节奏更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紧张气氛,仅仅通过枯燥的文字是不能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的,此时动画如果达不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就难以吸引观看者。接着是海盗与矿工机师的比武,音乐制作者让音乐在这里停顿了一秒多钟,然后巧妙的用打击乐的过渡加进了一段幽默诙谐的音乐,给剧情的峰回路转增添了色彩,打击乐的巧妙运用把这两段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完美的衔接起来了,从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变到了很滑稽的气氛,让故事更好的发展下去。这段音乐里面大部分都是铜管乐器和弦乐器交替着演奏,铜管乐器和弦乐器在演奏上强调了节奏感,加上鼓点突出的打击乐器,让整段乐曲节奏感突出,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同时用不同的乐器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了当时的打斗场面,最后村民们和海盗打成一团,音乐以交响乐的形式结尾。通过电子音乐动画剧情要表达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展开,思想得到了升华,音乐为后面剧情的发展联系紧密。这表现出了音乐在动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我们忽视。三、电子音乐变化手法的合理使用动画中的电子音乐的另一特点是音乐主题的变化使用。配器和音乐长度的巧妙运用:作为《天空之城》的主题音乐,久石让在音乐制作中根据它不同的情景、气氛、情绪运用了不同的配器手段及对乐曲的扩展、紧缩处理为该剧目的情节变化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题音乐中的电子音乐织体变奏的不同表现力:《天空之城》中为数不多的主题音乐的变奏都被赋予了哲学情怀的蕴涵任务,所谓的哲学情怀实际上是指那些“超越剧情、对剧情蕴涵的某种人文含义进行暗示、渲染和张扬所产生的艺术表现作用”,这样的表现使该影片在其情节随之被置于电影人文意义的“四围空间”;人声主题音乐的主题意义升华:希达和巴斯为了保卫天空之城免于落入坏人之手,说出禁止的咒语后,Casle in the sky崩溃了,Casle in the sky主题音乐在这一段人声加入的采用了MIDI录制和后期制作手法,主题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添加,使得这支曲子的旋律相当协调。综上所述,动画片《天空之城》电子音乐使得主题音乐从时间长短、配器手法、曲式结构、人声加入方面赋予主题音乐不同的情感内涵和表现意义。整部影片的音乐主题不论从构思、表现手法,或是音乐的编写、配器上,称得上是近年来电子音乐应用的典范。虽然影片中电子配器元素较多,但对于表现这部电影的确是恰当合适。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赏析语言的技巧

语言赏析主要是指欣赏、品味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词句,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怎样进行语言赏析呢?

第一,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做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

第二,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论据的有力,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的语言都讲究凝练,但是诗歌则要求更高,“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且要求语言铿锵,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的特色。

第三,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语言赏析大致有以下几种切入点:1.抓关键词。关键词主要指在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巧妙使用,能够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特征。2.抓主旨句。主旨句或点明中心,或总结全文,或说明事理,或表达感悟,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抓修辞句。主要指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这是最常用的语言赏析切入点。如排比句的气势磅礴,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形象,反问句的发人深思等。4.抓感情或含义深刻句。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它们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第四,要掌握语言赏析的命题方式和语言赏析常用的术语。语言赏析类的试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指定语句,任学生在文中自选。这类试题充分尊重考生对语言的独特感受,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要选择句式比较简单、特点鲜明、自己有话可说的句子。另一种是指定语段、语句让考生赏析。答这类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回答问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作孤立的分析。有时候,指定赏析的语句会有多个答题点,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要考虑周全。

进行语言赏析的术语有很多,如: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朴素等等,复习中要注意积累一些有关的术语。

二、分析写作方法的技巧

写作方法是文章表情达意、陈述观点、说明事物的表现形式。中考中遇到考查分析写作方法这一类试题时,同学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第一,要学会归类定位。归类即应准确地弄清楚考的是哪一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定位是在归类的基础上确定类别中的写作手法具体的种类和所起的作用。比如一看考的是散文(中考中现代文阅读几乎离不开散文,这应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脑子里要马上呈现出散文所常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第二,要用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考虑答题。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多从整体上考查;而实用文体如说明文、议论文则多从局部考查,有时会从某几个段落、某几个句子来设置考题。答题时,同学们一定要整体把握阅读内容,谨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叶芝;诗歌;概述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艾略特评价叶芝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我敢说,他也是任何语言中最伟大的诗人。”

国内研究叶芝诗歌的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尔兰主题 作为英裔爱尔兰人,叶芝对英国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他返回到爱尔兰的风景中寻找灵感,创作转向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题材。这方面的论文有:涂年根的硕士论文《梦想仙境的人――爱尔兰民间故事对叶芝诗歌的影响》、董红缨的硕士论文《叶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张莉,马佳佳《矛盾的爱尔兰歌者――叶芝的民族主义思想分析》、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等;二、面具理论 对叶芝而言,面具既是伪装和防护,同时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仅展现了叶芝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反映了叶芝式的民族主义立场。这方面的论文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文会的硕士论文《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毅的硕士论文《叶芝的三副面具》、李静《叶芝的“面具说”》等;三、神秘主义与东方因素 傅浩《叶芝的神秘哲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傅浩《叶芝诗中的东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对立――评叶芝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接受与误读》、柳青《听叶芝讲爱尔兰“聊斋”》、 董洋《叶芝、泰戈尔“神秘主义”的契合之处及意义》等;四、象征主义 傅浩《叶芝的象征主义》、陈遐《从“后期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着西方现代主义大学》、杨晨音《从摹仿到构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转向》、李超《象征:介入还是逃逸――叶芝象征主义诗学理论初探》等;五、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 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陈伟娜《叶芝性别意识研究》、贵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王林英《父权制的囚徒――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东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李婷《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蕴含的追求母题》等;六、对《当你老了》的解读 龙琳《真爱不会老去――叶芝赏析》、李小均《诗人不幸诗名幸――叶芝名诗中的张力美》、张烨《恒爱之境――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和他的诗》等;七、对《因尼斯弗里岛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读 傅浩《身在尘嚣 心向净土――叶芝赏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吴诗琼《迷失・遐忆――对叶芝诗的历史主义误读》;八、拜占庭 李潮《――叶芝精神归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叶芝赏析》、刘治良《生命之春在艺术 艺术之美在永恒――叶芝与济慈主题之比较》、方杰《叶芝“拜占庭”诗中的再生母题》;九、悲剧精神 北京交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惠锋《黑暗中的狂欢―一叶芝所创悲剧世界之研究》、张浩《艺术的异质空间与快乐的悲剧精神――评叶芝的》等等;十、生态观 甘文婷《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叶芝的》、张明兰《叶芝诗歌生态观解读》等等;十、意象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静《在韵律和舞姿之间――叶芝的抒情诗与舞蹈意象探幽》、华南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甘文婷《W.B.叶芝爱情诗歌意象研究》。

叶芝不仅在文学备受瞩目,在其他领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诗歌为歌词,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鲁尼・萨科齐的专辑《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这首歌中的歌词就是叶芝的组诗《一个年轻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创世之前》。我国流行音乐组合水木年华那首经典歌曲《一生有你》就来源于叶芝的《当你老了》 。来自爱尔兰的摇滚乐队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乐队)是带领爱尔兰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专辑《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叶芝逝世后葬在斯莱戈的Drumcliff墓园。由韩国第一化妆品集团AmorePacific 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潜心研制的自然主义化妆品Innisfree悦诗风吟,由来于叶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灵小岛的品牌名称。

参考文献:

[1]傅浩著.叶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鲁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华.

[4]百度百科:卡百利乐队.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音乐时空》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审批的省级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主管单位:贵州省文联;主办单位:贵州省文联,编辑单位:《音乐时空》编辑部;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359,国内统一刊号:CN 52-1125/J,邮发代号:66-5;本刊坚持音乐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可读性、学术性为一体。以贴近大众生活、追求高雅精品、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青年音乐创作人才为己任。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国内外乐坛在创作、表演、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成果。本刊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是一家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色彩的省级音乐艺术类专业期刊,栏目多样,赏读性强,是新老音乐艺术爱好者的园地,音乐青年的摇篮。

二、栏目设置

封面人物――国内外的音乐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主要报道人物的作品,创作风格,以及对未来音乐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观点。

音乐广角――音乐艺术专题、专辑!人物、新秀等音乐艺术人才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让更多人群或专家、艺术家们看到你的闪光点!“名师高徒”专访,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传播师生不一样的情怀!

艺术研究――音乐艺术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音乐教育教学――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文艺博览――艺术表演、艺术理论、舞蹈、美术等领域,相关讲授文化基础知识,优秀论文,探讨优秀作品的感言,美术作品展示、美术鉴赏论文及教案评论性文稿!

三、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无政治性错误言论、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据可靠、文字精练、论述清晰、体例规范、富有新意、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

2、来稿3000字符以上,两版4200字符;优秀论文不限字符;所有文稿请附200字以内的文章摘要和3――6个关键词。

3、题名(文章标题)应简明、确切、概括文章要旨,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文末注明作者单位及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邮箱、QQ等,方便杂志出刊后寄送。如为基金资助项目应加以注明,并提供项目编号。

4、参考文献、注释在正文的引文处以方括号加序号的方式上角标注。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献时,按作者、书刊名或出版社、出版年(期)、起讫页顺序标注。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如果我问你:“中考作文准备写哪种文体呢?”也许你会说:“还得看情况。”如果真这样,这说明你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走进考场之前,我们对此应该早有准备。

具体而言,长于想象者,不妨用曲折的情节表现主题;擅长描写者,则不妨在细腻的描写中营造精美意境;精于思考者,不妨借经典的素材来引出新颖的观点;喜欢创新者,可以写情趣盎然的童话,写情节精彩的小小说,写脉络清楚的日记体作文……相比之下,扬长避短,不走寻常路,选择新颖的文体写作,容易受到评卷者的青睐。评卷老师提醒广大考生,切不可盲目创新,而忽视了文体特征,导致形式不伦不类。

从河南省的评卷情况来看,突出文体特征,一直是中考作文的一项基本要求。写记叙文,你就要叙述生动形象,不能叙少议多;写议论文,你就要体现分析的深度与论证的力度,不能以叙代议;写寓言,你得有故事的叙述,也得有寓意的点出;写小小说,不仅要情节出人意料,还得给人思考生活与认识世界的思想容量。大家还要注意命题的要求,如2013年娄底考题要求考生“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郴州作文题则限定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若是忽视了文体上的这些限制,文章再美,也是枉费心机。

精彩示范

一位音乐家失去了宝贵的听觉,可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丝毫没有放弃,创作出了让世人惊叹的乐曲,他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世界,他就是音乐家贝多芬。一位作家,一岁时得了猩红热,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在家庭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她竟然掌握了五种语言,成为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她就是盲哑女作家海伦。正如培根所言:“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潍坊考生《永远不要说放弃》)

亮点赏析: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就这个片段而言,虽然只有二百余字,文章却由事及理,论据充实。贝多芬、海伦这两个事实论据,语言简洁,事例典型;培根的话属于理论论据,名句佐证,极富说服力。

迎着初夏清爽的风,我步履轻盈地踏上过街天桥。一缕若有若无的淡香牵住了我的鼻子,我寻香望去,在天桥的转角处,惊喜地发现一处卖花的小摊。藤编的花篮中,堆放着一束束捆扎整齐的栀子花,绿叶鲜翠欲滴,一股青涩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挤在层层庇护下的栀子花皎白如雪,娇羞可人,滴满露水的花瓣好像天使的翅膀,随时要飞向人的心中去。(绵阳考生《她来了》)

亮点赏析:作为记叙文,交代事情的经过是基础,挖掘事件的情感是关键。正如这个片段,下笔交代了“初夏”这一时间,“天桥”这一地点,由“我”闻花香引出“卖花老人”。尤其是“花香”这一细节的雕琢,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主体情节。如此叙事,堪称精彩。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题式 教学 改革

一.“课题式教学法”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题式”教学在通识课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课题式教学法”符合通识教育的内涵。王义遒教授说“通识课的特点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课’,却不在‘传授’,而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课题式教学能够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2.“课题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实现老师学生的双飞跃。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研究和提炼学科课题,促进了老师的学习反思与科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论文,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课题式”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课题式”教学的实施,让老师在科研指导中切实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课题中建立起师生的良好关系。

二.“课题式教学法”在通识课《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中的的实践

1.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精心设计课题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首先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设计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不能局限于戏剧文本,还要着眼于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等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究。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着手,可分析结构,如设置课题:论〈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可立足于剧情的讨论,如设置课题: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从美学和修辞来说,可设置课题如:从美学和修辞来说《俄狄浦斯王》的双重隐喻等。

2.教学中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学生有20%的课题研习是对戏剧名品的改变及表演的课题,老师将每个小组确定为“剧组”,小组成员确定身份: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舞美等,实行导演负责制,老师为“总导演”,各个剧目的研习“总导演”要亲自到剧组探班至少3次3小时,并提供模仿和借鉴的音频,视频,编剧范例;同时指导戏服,背景音乐的选择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这种分工合作明确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经过2-3周的研习,大胆改编再创作,表演中英文版戏剧,从东方的《西厢记》《梁祝》《窦娥冤》到西方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在课堂上掀起一阵阵高潮。

3.加强成果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为了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成果交流。首先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每组讲约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即大班讲评。交流会选在学期末,邀请其他老师和非选修课同学参加,点评论文,并量化评分,尽量营造学术交流会的氛围。笔者在《中外戏剧名作赏析》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曾研究的许多课题:如《从“绝情的毁灭”到 “理性的迟疑”――试从美狄亚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透视西方复仇戏剧主题性质的演变》,《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等,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写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如论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主义体现”等。

“课题式”教学法用于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乏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现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求知潜能,必将将通识课的教学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2]李萍.现代通识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2期

[3]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3期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我在《音乐周报》评论版当编辑十多年,经常碰到的提问是“音乐评论怎么写”,或者是“你们报纸要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前者多半是评论新手,不知音乐评论为何物,下笔有困难:后者多半是文章老手,想了解报纸乐评格式与内容,想知道本报乐评文章的具体要求。前者多数不知道乐评的内容与方法,后者多数不清楚报纸乐评该如何写才好。新手也好,老手也罢,问题所在,都不清楚音乐评论有分类之要求,不清楚乐评大旗之下,还可分为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块招牌。即便本人写乐评、译乐评、编乐评,是靠音乐评论工作吃饭的人,也时常困惑:音乐评论为何物?评论与批评、评论与欣赏、评论与分析是何关系?这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当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乐评三分法有何根据,这些根据是否来自乐评实践之现实。

首先,大学之中,音乐欣赏是一门课程,国内外都一样。普通大学开设,艺术院校、音乐院系也开设。所讲内容,深浅不同;涉及范围,宽窄不同。同时,音乐分析也是一门课程,牵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许多内容:还是一门专业,可以拿学位,做硕士、博士论文。老外问你学音乐,是什么专业?做论文,什么类型?你说是音乐分析,他会很明白,知道你是做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的。国内外音乐院校一个样,音乐分析既是课程,也是专业。

一篇音乐分析的论文,可能是作曲系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巴托克作品和声研究》,也可以是《郭文景(狂人日记)分析》。可能是音乐学系学生的博士论文,可以是《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研究》,也可以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分析》等等。都以音乐本体分析为主要内容,可能侧重有所不同。就国内音乐专业划分而言,作曲学生更多偏向作曲、表演技法与风格的分析与讨论,音乐学系学生更多联系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相关领域进行分析和讨论,上升到所谓的宏观层次。通常,作曲系学生的作品分析论文属于音乐分析或作曲专业方向的论文;音乐学系学生,以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则归属于音乐史学或者美学专业方向。

鉴于音乐分析在音乐学院既是专业也是课程,作曲系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课程,就属于音乐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将创作元素分类剖析、渐进学习的方式,为作曲系、表演系与音乐学系学生分析音乐本体打下了基础,以便能进入社会、政治、历史等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分析。在此,音乐分析可以继续分类,其专业与教学体系都较为成熟。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已经成立。作为音乐常识,这里不必赘言。

其次,音乐批评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门专业。国外大学少数有设置,作为专业,使用Music crkidsm一词,也使用Music critic。以体现一种专业范围的限制,体现对音乐的评估与考察有更为严肃的态度。以此为题目、为主题、为内容的国外音乐书目有一大批;音乐辞典(比如《哈佛音乐辞典》)上也设有专业术语条目,阐明其内涵、外延,历史与方法。国内有学者明言撰书《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立意成立一门学科。所用之词组仍然是Music criticism。20年前,本人想出国留学,曾查阅北美相关大学音乐评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发现加拿大法语区的安大略省,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批评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专业训练与音乐学差不多,只是要求更高的西语水平,强调更多的写作训练,强调报刊乐评的写作实践。

鉴于职业化的音乐批评与报业产生、新闻出版业发展有割不断的关系,音乐批评Music criticism与报刊音乐评论Music review总是纠缠一起。许多人更喜欢用音乐评论来解释音乐批评,认为那只是报刊音乐新闻评论的一种方式。的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报刊音乐批评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音乐批评方式。

最后,国内大学之中,音乐评论成为课程,是近十年来的事情,通常局限于极少数有音乐评论专家学者的院校。音乐评论作为一门专业通常隶属音乐学的音乐史范围,或者音乐美学范围。作论文通常是音乐学系的学生。音乐院校不招收音乐评论的学生,是因为当前社会中没有形成一个对音乐评论专业学生直接需要的职场。

从音乐教育与评论实践的层面看,音乐评论是一个大概念、大专业。其从业者的职业背景,已经超出音乐院校培养学生的范围。新闻工作者、音乐爱好者、艺术家等等人群介入音乐评论者不在少数。他们撰写报刊乐评,采写人物传记,出版音乐欣赏等各种图书,其读者市场不小。然而,他们介入的音乐评论通常不涉及本体音乐分析;他们的读者通常为普通读者。而所谓专业的音乐评论通常牵涉音乐本体的分析:他们的读者更多是专业读者,是那些靠音乐吃饭的音乐工作者。由于音乐评论专业与业余之分许多人不同意,认为“乐评无疆界”,不同文化背景与角度的乐评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有贡献。分类问题也无人纠缠于此。

显然,音乐评论的文章分为多种类型,也拥有不同的读者。一位普通音乐爱好者不会去研读巴托克某部钢琴作品的音乐分析论文,一位作曲专业的学生也不会阅读贝多芬交响乐“欣赏入门”。音乐评论文章的分类,既利于作者文章写作,也利于读者对文章选择。所以,根据音乐评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目前的结果,要概括所有的音乐评论实践,可以引入欣赏、批评、分析三个属概念。

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是音乐评论的属概念,是小专业或者专业课程的概念。这些课程在音乐学院的设置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内容。音乐评论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如此的条块分割。而社会实践,也基本相同,比如,学报一类音乐学术期刊发表的音乐作品评论,基本归属于音乐分析论文:报纸刊登的音乐会评论,基本属于音乐批评一类文章;而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音乐欣赏书籍,本身也就是欣赏类图书。由此顺理成章地形成一种说法。音乐评论针对音乐事项,及人及物、从音乐人物到出版物、音乐演出、创作到研究,都可以涵盖,范围广泛、方法多种,从业者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由此定论它的教学和写作实践,需要缩小范围、固定对象、选择方法。音乐评论的分类势在必行。

二、三分法的内容与方法

音乐欣赏:从日常词义上考虑欣赏二字,它包含对欣赏对象的理解与享受。英语、汉语本意相差无几。艺术欣赏是对艺术的一种褒义性评判,是对艺术的一种理解与享受。没有找茬的动机,没有批评的含义。所以,音乐欣赏的对象,通常是社会与相当数量的人群一致肯定的优秀音乐作品,或者说经典作品,是社会保留下来的音乐财富。大凡音乐欣赏丛书、文章的读物,都是这样在固定欣赏对象,选择欣赏内容的。

音乐欣赏之行为,是一种消费行为;只不过音乐消费的产品,是精神文化产品而已。既然产品有精神文化的属性,消费就存在一个精神文化的理解问题。不能理解的作品是不能消化的“粮食”。为了方便消费者理解音乐作品,一定程度的作品分析也是必要的。这种分析可以是音乐作品本体的分析,也可以是 作品文化背景的分析。鉴于消费群体普罗大众的需要与音乐专业人士不同,赏析不以指导音乐表演与创作为目的,不以专业音乐家为主要读者,音乐欣赏的音乐分析不必很精深太专业,不需要很多业余读者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技术分析。但是,音乐欣赏读物的写作者,必须具备音乐常识,比如音乐体裁与分类的基本常识,知道什么是交响乐,什么是室内乐;什么是歌剧、什么是清唱剧。至少能正确指称与描述欣赏对象,再扬长避短,谈出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就算是对音乐欣赏性的评介。这类文章可能是评论与介绍相结合:可能是印象式评论,也可能是解释性评论,是一种赏析性乐评。鉴于欣赏对象的大众性、评价的公共性,此类文章有共性化写作的模式。

音乐批评:从日常词义上考虑批评二字,它包含对批评对象的考察与评估,尤其强调发现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此,英语、汉语本意相差无几。转化为艺术批评与音乐批评的词组,则较为中性。可以是褒义的评判,也可以是贬义的评判。音乐批评不可能只有肯定无否定,就像音乐欣赏不可能没有表扬与肯定。所以,音乐批评有找茬的动机,有寻找对象缺点与不足的含义。评论review和批评criticism词义的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注释后者的大概念;其次在于前者以考察与评估对象为主,后者更强调发现问题,寻找不足。此外,后者的运用更为专业化,学术化。日常语义上的批评一词,与音乐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构成词组的音乐批评中的批评二字,其含义和运用有相当多的不同。

作为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音乐批评,是一种专业与课程的概念,是对批评对象褒贬兼而有之的考察与评估。学习音乐批评不是只学批评,不学表扬;只讲否定,不讲肯定。从专业意义看,作为批评的criticism和作为评论的review,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对音乐对象的考察与评估。国外报刊上的音乐批评版面与栏目,通常采用音乐评论Music review的词组,那是因为评论比批评含义更为宽泛。尤其是普通报纸的音乐评论版面和栏目,通常使用音乐评论Music review代替Music critic的词组。考察其中文章内容,多半是夹叙夹议的评论,是音乐新闻事件的时评。有新闻事实的陈述,也有新闻事实的评论。典型的一篇现场音乐会乐评,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的介绍,然后是表演如何、作品如何的作者与观众的评说。鉴于大多数读者没去过音乐会现场,评论者需交代评论对象的新闻要素,就是那五个w。否则,读者不清楚你在评论什么。当然,你的评说可褒可贬,不一定只是批评,也不一定只有欣赏。有时,事实叙述清楚,观点自然水落石出。洋洋千字文,结论两句话。此时,记叙文也能说理,也是评论。普通报纸的音乐批评通常是内容介绍与评价放在一起。当然是有批评也有表扬。这种批评与表扬可能是印象式的描述,也可能有分析式的说理,有观点、还,必须有音乐新闻的事实,是感性与理性述说的结合。报纸音乐批评有新闻写作的特点,时效性强,是一种个性化写作的模式。

将音乐批评推广到音乐期刊,只批评不表扬的文章也占少数。期刊评论文章,通常以分析、说理为主,论文为多。是论文,自然有论文写作的规矩。

音乐分析:狭义的音乐分析指音乐本体形态分析,它包括常规作曲分析手段,也包括表演专业演唱、演奏技巧的分析。广义的音乐分析包括历史文化的分析,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分析等与音乐本体、人物、环境相关的背景分析。严格地讲,分析只是一种方法,结果产生观点,成为研究者对于分析对象的一种评论。鉴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评论,必须建立在客观细致的音乐分析之上,音乐学术期刊上许多创作、表演的评论文章,以音乐分析为主要内容不足为奇。至于音乐分析的论文如何写,已有不少著述涉及,在此不作赘述。需要注意的是,音乐分析是有“文本”(谱例)的乐评,与可以完全脱离文本的音乐批评写作方式有显著的不同。

就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者的关系而言,音乐分析可以充当前两者的专业基础与方法。音乐欣赏离不开音乐分析,音乐批评也离不开音乐分析。音乐分析是音乐批评的技术性展开,是音乐欣赏的说明性手段。音乐分析的对象可以与音乐欣赏、音乐批评完全相同,但要求的结果有所不同,定位不同。音乐分析对作品与表演的风格定位必须细致准确,分析与描述必须详细深入。至于音乐的为什么,和音乐的怎么样,至于音乐的意义,音乐的影响,音乐之美好,可以留给音乐批评与音乐欣赏来解决。或者说,音乐分析首先将作品在音乐纵横发展网络之方位上定点,在音乐历史发展时空中定位。说明具体的音乐是什么,不是什么,是音乐分析的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必须说明欣赏对象的精妙之处,可享受之处;音乐批评则不能回避批评对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三者各有侧重。在此,音乐分析者必须面对音乐文本来写作,长期系统的音乐知识积累与技术训练必不可少。

在音乐评论的社会实践中,音乐欣赏、批评和分析三者又相互交叉。音乐欣赏的文章可能在音乐分析中进行,既有技术的分析,也有文化的分析;音乐批评的文章可能是分析与欣赏之后再提出批评意见;而音乐分析的文章可能是既有对作品的欣赏,也有对作品的批评。但是,在文章功能交叉的情况下,欣赏、批评和分析内容的侧重仍然不同。起码的区别是,音乐欣赏文章可以没有批评,可以缺失音乐本体分析:音乐批评文章可以没有欣赏,可以缺失音乐本体分析:音乐分析文章同样可以回避欣赏与批评。这样,萧伯纳乐评不搞本体分析,某人的乐评没有一句好话,一位博士的当代作品分析论文没有一句批评之言,都可成立为音乐评论。

结语

音乐评论三分法的根椐,出于音乐评论的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只是不长期与乐评文章打交道,一般人很少注意罢了。一点新鲜之处,是注意到评论Review概念大于批评Critic或者Criticism,也注意到两者的混淆使用。汉语、英语都一样。此外,欣赏与批评、分析与批评,也时常混淆。作者与编辑都很困惑。由此,音乐评论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应该继续梳理,可以考虑进一步细分为欣赏型评论――音乐欣赏、批评型评论――音乐批评和分析型评论――音乐分析三个领域。音乐评论Music review作为大专业概念较为合理,作为学科概念尚待努力。至于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要建立学科,也不必阻拦,可以鼓励。如果三者都能建立学科,音乐评论由大专业上升为一门学科也指日可待。鉴于音乐评论从业人员三教九流的专业背景,建立学科不必性急。

反观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音乐评论,和社会实践中评论文章的分类,可以发现三分法不谋而合之处很多且有用处。单就评论对象而言,音乐欣赏以选择过去优秀作品为主,以鉴赏为主;音乐分析以当代作品为主,以分析为主是很合适的。时间太近,难以超脱流行的价值判断,评估当代作品风险很大。而过去经典的评价可以欣赏为主。音乐批评介于其中,所有当代人关注且能评估出新意的音乐对象,都可以纳入自己的范围。单就文体而言,欣赏文章可以散文、可以记叙文,可以夹叙夹议;批评文章可以杂文、可以议论文,可以夹叙夹议:分析文章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必须说行话,运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分析为主,议论为辅,不用散文、不用杂文。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师;西方音乐史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历史由来已久,主要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模式。音乐史论、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后两者,史论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在师范院校得不到学生的重视。随着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一些院校还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指导方案将该课程更名为《外国音乐史及音乐赏析》。面对西方音乐史不被学生重视、传统史论课开设的模式及新指导方案中对课程开设目标、意义的反思等,有必要重新审视该课程更名的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师范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文欲在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从“多元化”“师范性”等角度出发谈谈对该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课程的重新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更名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和人文学科中的一员,从范畴来看,它是个交叉性、多元化的学科。较之技术性课程,史论课程可以弥补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的缺乏和不足,而音乐审美体验正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新的指导方案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西方音乐史》同《音乐欣赏》重新整合,更名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一结合正体现了审美体验在史论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具备了多元化、人文性、实践性、审美性等特点。

二、以音乐作品为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音乐的审美体验,而不要沦为非音乐式的教育,使它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毋庸置疑,音乐作品正是这种审美体验的客体对象。因此,音乐作品的理解必然成为音乐史课程的中心环节。

但是,仅仅聆听和讲解音乐作品绝对不是一堂理想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作为纽带,它究竟怎样在完整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审美体验的准备和目的是什么?这个循环模式中应包含哪些综合性课程呢?这些多元化信息的链接正是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音乐赏析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欣赏一首西方音乐作品却缺乏对音乐风格、语言特征和文化的理解,这种欣赏可谓是举步维艰,尚且做不到“赏”何来“析”而言呢。那么在这个链条中应该包涵哪些学科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读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科综合理念

学科综合是针对传统的分科式课程设置提出的,后者的优势表现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和技能的传授,而综合课程则更加关注多门艺术学科的整合,它更加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特点,强调创造性、综合性、全面性、实践性音乐人才的培养。师范院校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一个是“全”,一个是“专”,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正体现了师范专业对“全”的培养,更名后的课程直接体现了这种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享誉世界的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就将原本25个系的设置压缩成9个,这种学科综合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学科综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彰显了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挖掘培养,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与综合分析,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综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音乐教学内容强调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

《外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中则应包含不同学科的综合,形成一个多元化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作品为中心,以史论为两翼,采用音乐学分析,避免枯燥的纯技术理论分析,使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史论课又别于作品分析课,力求它们的重新整合。

四、中西文化体验下的“多重文化”西方音乐史教学

蔡良玉先生曾在“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中西音乐比较视野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一文中提倡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开阔中西比较的思维和理念,同时采用了五个比较以实例来阐明观点。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且具有实用性价值,强调学科内部专业间的联系,着实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讨可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多数较泛没有落实到教学的细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专才培养并不是师范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的思维来拓宽、融汇贯通专业间的联系,树立“多重文化”的教学理念,这对培养开放型、全面综合型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意义深远。

五、突出“师范性”特点,实践性、发展性教学探索

教与学是互动的,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同样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着手,如何将二者优化是改革的关键,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西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在师范院校的开设不同与音乐学院,它的内容涵盖面广、课时相对较少。作品的赏析和音乐史的论述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留出了大量的空间给学生予以实践性学习。

同时,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到音乐史发展的审美现时性,效果历史(续后历史)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性思维探索。如对作曲家、作品的不同评述。教学中要以开放性的取代封闭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性的概念,它们指的往往是可变性因素,发展性地、批判地认识历史,即现状有可能被改变或甚被抛弃――所有的现状均源自具体的历史条件,并不是一层不变。

作者简介:

蔡麟,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学、音乐教育理论。

上一篇:音乐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音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