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2-22 16:48:02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任务;互动;和谐;主体;评价

课程标准是中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

一、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强调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同时重视基础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标准”描写翔实,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是任务型教学的中心环节之一,任务设计具有前瞻性,能够结合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现状等相关因素制订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总任务和各级子任务;任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贴近学生的现状和兴趣;各级任务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初级到高级。

二、注重师生互动,创设和谐气氛,培养探究思维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以说为主题活动线索,通过具体话题,创设融洽、和谐、民主、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师生互动,改变以往繁琐的语法讲授。“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要求,注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以及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特殊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活动或小组合作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境,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情感体验,沟通英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增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说这些句子,而不是背诵、死记,掌握什么是语法规则,同以往教学模式相比较有根本的转变。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自主探究,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所要求的素质教育精神,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丰富了现代英语教育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会主动去感知认识对象,并且通过大脑的加工,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设计。学生不断思考和产生新设想的过程,就是他们的内化语言、外化交际的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各自的小组中使用英语自由交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教师则存在于小组之外,学生如有问题,教师便于小组搭上线,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帮助者。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根据教学活动目的和错误类型,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不要有错必纠。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的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时“注意听、跟我读”,还要提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机会。教师应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组织探究式教学,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识水平和认知方式。

五、课堂探究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活动过程。探究式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渗透集体交互学习。注重手脑并用,全面发展,防止把探究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课堂探究学习是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相互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设计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坚持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应占一定比例。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激励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问答、演讲、朗诵等课内外学习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作业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应包括听力、口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评价要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英语课程标准》应多样化,有层次,适应时展需要,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英语课程标准》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精英。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情境教学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从教学细节入手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受到部分教学案例的启发,我尝试了“导入-学习-突破-任务”环环相扣的情境教学模式。

一、带入情境的导入――激趣激思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在教学中设置“悬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悬念”的追求,活跃他们的思维。

记得我在上四年级第一堂英语课时,我微笑走进教室,没有马上开始上新课,而是做了一下自我介绍:“My name is Sandy. I want to be your good friend. But can you guess how old I am?”请他们猜一下我的年龄,学生很感兴趣。一位学生猜到:“You`re ninety.”实际上他是想说我nineteen,我没有因此纠正他,而是马上咳嗽两声,弯了一下腰,摸了一下下巴,问到“Am I so old?”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简单的几句话引起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初就能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巧设悬念,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学习。

二、融入情境的学习――深刻理解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语言是在情境中表达意义的。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借助图片、玩具、幻灯、录像等展示教学内容,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难度,学生可根据他们的生活体验、已有语言知识来摸索、领悟语言材料的发音、意义及其使用场合。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理解语言,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在情境中学习语言材料,省却了教师用中文进行解释的时间,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述对象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三、依靠情境的突破――参与体验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取灵活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培养兴趣,形成语感,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实验证明,运用全身反应法(TPR)创设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歌谣中体验语言,在活泼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唱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情境教学特别注重音乐的熏陶,欢快的节奏给学生无比愉悦的美的享受,带给他们轻松的感悟。因此将英语生词填入学生熟悉的曲子中,生词也就在学生欢愉的唱歌中被初步感知,并得以很好的运用。例如,我在教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歌曲Do You Like…?时,我把原歌词:Do you like grapes? Yes,I like grapes. Do you like pears? Yes,I like pears…You can have them to eat today.(边出示图片边唱)改编成:Do you like swimming? Yes,I like swimming . Do you like running? Yes,I like running…You can have them to do today(边做动作边唱)。 在欢快的歌声中,学生不仅加强了对like后面接名词复数形式的认识,又加强了对like后面跟动名词形式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学生对老师在歌词和动作方面的迅速改变抱以会心的微笑并随即投入其中,在唱完一段以后,他们中很多人又把swimming和running等等改成了其它的他们学过的动词并加以滑稽可笑的动作。随着教师带领的节奏加快,反应也越来越迅速,在动脑、动手和动口的协调活动中,他们慢慢熟悉并握了这一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说唱玩演、绘画、游戏、讲故事、访谈等活动情境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综合了学生多种智能,使他们在不同角色活动中学习语言,突破难点。

四、设置生活化情境的任务――实践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源于生活,学习语言必须走进生活。只有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才能让他们掌握真正有生命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真实的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体会语言。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南非 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

南非于2012年1月颁布了《国家课程与评估政策声明》(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olicy Statement,简称 CAPS)。由于南非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还有9种获得官方地位的地方语言,如祖鲁语、科萨语等[1]。因此,南非政府根据国家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了具有不同水平要求的语言课程标准。本文所介绍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是指母语为英语的南非国家课程标准。

一、南非国家课程与评估政策(CAPS)产生的背景

在南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种族歧视色彩浓厚的南非教育现状,南非民主政府在相关教育法律政策出台的基础上,开始修订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新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南非首个核心课程指导文件《课程2005》,之后,政府评审委员会对该文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发现其存在众多问题。经过慎重讨论研究,南非政府决定修订一份国家课程声明,在此期间,《R-9年级修订的国家课程声明》和《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相继产生。2002年,南非政府把R-9年级和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文件,即《R-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但该课程声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负面问题。因此,南非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对现行的国家课程声明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关修改建议,政府根据专家提供的提议,重新修订了国家课程声明,并决定为每一门科目制定一份单一的综合性的《课程与评估政策声明》(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olicy Statement,简称 CPAS),该文件逐步替代现行的针对每一门课程所颁发的三个文件,即《学科声明》、《学习计划指南》和《学科评估指南》[2]。本文所介绍的课程标准是指南非政府针对小学英语(同时为母语)课程而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

二、南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结构

新颁布的南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由《课程与政策评估声明――基础阶段(R-3年级)英语-母语 》与《课程与政策评估声明――中间阶段阶段(4-6年级)英语-母语 》两个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政府文件构成。该文件是对南非R―6年级小学英语课程全面具体的要求,也是南非学生完成小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后所必须实现的最基本的知识或能力的目标。

从表1可以看出,南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两个文件有大致相同的内容框架与结构,但又略有不同。首先,文件第一部分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简介,包括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课程标准的一般目标和总目标、不同阶段英语课程的时间安排。其次,第二部分是对基础阶段与中间阶段英语课程在语言水平、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及使用材料上的进一步要求和说明。再次,第三部分具体罗列了各个阶段不同年级英语课程的具体且详细的指标。不同的是在基础阶段,课程的评估是呈现在课程内容与计划中的,而在中间阶段则单独列出作为第四部分,这是R-3年级与4-6年级英语课程标准框架与结构的最大不同之处。最后部分是术语表,是对文件中出现的专业术语的详细解释与说明,有助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表1

三、南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

1.课程目标的内容与结构

课标第三部分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就相当于我国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南非小学一学年由4个学期构成,每个学期有10周左右,小学英语课标对不同年级的每一学年的4个学期分别设置了具体详细的指标要求[3]。例如基础教学内容列出R―3年级在听力与口语、注音、阅读与浏览、书写与写作四个方面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的内容占R-3年级英语课标的大部分篇幅,即课标以图表的形式,分别罗列了不同年级四个学期的具体达成指标,基础阶段主要从听力与口语、阅读与浏览、写作与手写三个维度展开分目标,而中间阶段则从听力与口语、阅读与查看、写作与呈现及语言结构与惯例四个方面展开。

南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呈现出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连续不断螺旋上升的特点。如表2,从“不断地听”到“在整个小组集会中轮流讲”;活动从3个项目扩大为5个;唱歌到说诗歌和童谣;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认识,一年级第二学期日常生活活动的内容指标较之于第一学期,整体范围扩大、要求提高、目标层次提升显著。

2.课程标准语言表述别具一格

课程标准的语言表述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课程标准中表述目标要求的句子之后带有范例。如课标中讨论个人经历,例如讲新闻、天气或其他的事情;发展方向性:左到右和上到下,画直线,加点,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听故事细节和其他口头文本,并回答开放性问题,例如“当你起床时候你将干什么?”;读放大文本,例如诗,大书籍、海报和电子文本等。其次,目标内容的叙述一般都是使用动词。如表3,里面的听、讨论、唱、说、认识,这些动词的使用,使目标表达更具体,操作性更强,行动指导意义更大。最后,课标中语言表达的应用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中间阶段的英语写作与呈现目标下面列举了教学所使用的写作过程,包括:计划/写作;起草;修改;编辑;校对。举例、动词和策略性知识的使用,让课标的使用者对课标的内容把握更精准,理解更透彻,行动更便捷。

表2

3.教学时间与使用文本的规定

课程标准对南非小学英语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使用文本做了细致明确的规定与指导。一方面,课标第一部分就对基础阶段、中间阶段、高级阶段与10―12年级所教授的各个科目的教学时间做了规定,如基础阶段母语教学R,1和2年级的教学时间是23个小时,3年级是25个小时,R-2年级语言学习为10个小时,3年级为11个小时等。另一方面,对各个年级的母语教学时间做了清晰明了的具体规定。如表3,规定了不同年级在听力和口语、阅读和语音、书写与写作四个方面所需的每日教学时间、天数及每周总时间。

小学英语课标还罗列了不同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基础阶段各个年级每个学年有关英语课程学习可能涉及的资源列表,以及中间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使用的文本类型与范围。小学英语课标中基础阶段的资源主要包括不同形式的文本、教学设备和服装道具等。而在中间阶段,支持教学的材料由学生使用的材料、教师使用的材料与教室资源三大部分构成,并根据英语课程教学进度、文本类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学生每两周的文本类型的使用做了详细的规划与指导,如表4。

表3

表4

四、南非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课程标准全面详细

南非小学英语课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信息全面、详细且具体。整个小学英语课标文本页数达到250多页,几乎涵盖了与教学有关的各个领域,其课标主要由以下几个大领域构成:各个阶段所学语言的基本介绍,各个年级教学展开的维度,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详细具体的时间安排,文本使用情况,教学的评估,等等。同时,课标对各个大领域内具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子目标做了进一步细致有效的说明与指导,使课标使用者更容易理解与把握。

2.课标目标的多元化

南非小学英语课标的目标设计包括社会目标,管理目标及教育目标。课标前言是南非教育部长对南非教育的一段寄语,“解决过去的矛盾,建了一个拥有正义和基本人权的民主国家;建立一个体现人民意志,使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民主、开放的社会”,话语中无不寄托着国家对教育发挥社会作用的期望。南非课程的一般目标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课标所要实现的不同领域的目标,如社会目标体现在一般目标中的“不论其社会经济背景、 种族、 性别、 体能或智能,使学习者具备自我实现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价值观,并作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公民有意义地参与社会 ;该国家课程声明R-12直面多样性的问题,如贫困,不平等,种族,性别,语言,年龄,残疾等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教育目标体现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做出决策;有效地进行个人工作和与其他人作为一个团队工作;在各种状态中使用可视化,符号化或语言技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包容性管理方面,包容性管理的关键是依靠学校社区所有相关的支持机构,确保识别和解决障碍。南非期望教育为社会目标的实现承担更多的责任,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教育规模与质量;既要注重教育为国家发展服务,又要注重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还要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4]。

3.南非课标语言表述操作性强

南非小学英语课标明确规定了学习者所要达到的具体指标,表述这些具有不同层次要求的具体指标的语言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课程标准分量最重的目标与内容方面,列举了不同维度下的各级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内容更多的是一些教学的方法策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程序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比如四年级第一学期最后两周中有关听力与口语目标下属的一个演讲指标,内容是准备一次演讲包括“选择相关内容使用开始,中间和结束;围绕主题使用逻辑组织使用演讲技巧,如音调、暂停、姿势”。阅读目标中提到了阅读过程,包括计划/写作、起草、修改、编辑、校对与呈现。加之前面所介绍的举例、动词和策略性知识的使用,这些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述能指导师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师生怎样具体掌握英语课程的相关技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军.近10年来中国的南非教育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

[2]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Policy Statement(CAPS):Grade R-3,English home language[M].Republic of South Africa: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2012:3.

[3]李娜,曹一名.南非国家高中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评介[J].数学教育学报,2013(4):9.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启示

一、目前我国英语课程目标存在的弊端

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公平教育,面向全体师生,注重素质教育等几个重要指导思想。《标准》正文共有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与以往相比,新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然而,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其中仍有许多弊端存在,这与学科目标的制定息息相关。

(一)语言交际能力目标的实施长期弱化

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强调培养学生得体、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更多的指向口语交际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规范,和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1]。

如今,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英语课程目标的其他方面而言,语言交际能力依旧是块短板,在日常的英语交谈中,学生依旧会出现大脑“go blank”和“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交际能力长期弱化的表现。

(二)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失衡

《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中把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知识,人文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是英语课程的“灵魂”。它更多的指向情感态度价值,是高层的隐性的生成性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大部分仍停留在英语的工具性价值上,对于其人文性价值,绝大部分教师将它视为额外的、不重要的虚幻目标,并没有涉及或者真正融入英语课堂。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更多只关注里面的词汇、重点句型,而对于主题的升华则仅仅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涉及。英语的人文性价值并未得到体现,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了这一单元而提升对环保的认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未发生任何改变,而仅仅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

(三)跨文化意识目标的边缘化

全球化的发展让整个世界趋于一个整体,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互通、摩擦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不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了《新课程标准》目标的一大主题。

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英语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现如今,很多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重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可见跨文化意识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忽略跨文化意识培养,或将其边缘化。

二、2014版英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解读

2013年,英国教育部新的国家课程框架文件,并于2014年正式启用。其中第三关键期,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其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

(一)阅读课程目标

1.培养阅读的鉴赏能力和爱好,独立阅读难度逐渐增加的材料:广泛阅读小说和非小说,尤其是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和作者的整部书籍、短篇故事、诗歌和戏曲。学生阅读的材料选自于:1914年之前的以及当代英国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和戏剧;莎士比亚(2部戏剧);经典世界文学名著;基于挑战、兴趣和享受,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重读早期接触过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其内容,为比较不同书籍奠定基础。

2.阅读稍难的文本:学习新词汇,将新词与已学词汇联系起来,根据上下文和查阅字典理解新单词;在文本中进行推理和考证;了解写作的目的、受众和语境,并利用这一知识帮助理解其它文本;检查理解是否有误,以保证正确理解已读内容。

3.批判性阅读:了解语言是如何生成意义的,包括:比喻性语言、词汇的选择、语法、文本结构和组织特点;认知不同的诗歌写作规则,理解这些规则历来的使用方法;通过表演,理解剧作家作品是如何实现人物之间的有效沟通的,以及为何不同的舞台演出需要不同的剧本演绎;在文本中进行批判性比较;研读不同作者作品,每年深入了解2名作家。

(二)写作课程目标

1.以享受和获取信息为目的,准确、流畅、有效和详尽地写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进行写作,包括:结构严谨的正式说明文和记叙文;故事、剧本、诗歌和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讲座和演示的记录、修改后的文稿;其他一些列的叙事或非叙事文本,包括议论文、个人书信和正式信件;总结和组织写作素材,提供必要的事实细节,支撑观点和论据;将已学的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选择恰当的写作形式;借鉴文学知识以及所读所听到的修辞手法,增加写作的影响力。

2.计划、起草、编辑和校对文章:思考他们的写作能否反映出预设的读者和写作目的;修改词汇、语法和结构以提高写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有效性;注意语法、标点和拼写的准确性,将英语附录1种的拼写模式和规则应用于关键期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

(三)语法和词汇课程目标

巩固和拓展语法、词汇知识:拓展和应用英语附录2中的语法知识于关键阶段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分析更具挑战性的文本;研究他们阅读文本中语法特征的有效性和影响;借鉴读到和听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有意地使用到写作和演讲中去,已达到特定的效果;了解并理解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语域及其相关领域之间的差别,标准英语通其他变体之间的差别等;在其写作和演讲中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精确、自信地使用语言和文学术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的讨论

(四)口语课程目标

自信、有效地口语表达:能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语境中(包括课堂讨论),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能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表达清晰,紧扣主题;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或者进一步发表观点;能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从而生成语言并讨论语言的用法和意思;能使用角色、语调、语气、音量、情绪、沉默、静止和动作来增强语言效果

三、英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新特征

2014版英国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较以往的课程标准而言,具有以下几点新特征:

(一)强化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英国14版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英语不仅仅只承担语言的交际作用,更承担着个人情感、观念交互的社会作用,课标强调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人文主义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其日后进一步深造、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首要目的。

(二)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和听力,他人才能与之更好地交流。”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讨论以便更好地学习;能够清楚地阐述和解释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掌握听说的艺术,能够做正式的报告,向他人演示并参与讨论。可见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更多地为人使用,其交际功能也被进一步提升了一个档次。经典的交际准则要求,有效地交际要掌握几点要素:how、when、what、whom,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提高交际能力,从而高效地进行交流。

(三)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英国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目标中并未像中国那样单独罗列出,而是蕴含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养学生除了理解常规的语言知识外,更多地则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批判性思维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在中国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学习能力分为五大块,即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批判思维和创造性从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单独的割裂开来,但是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来获取则未能很好的体现,在评价上也没有很好地载体。

四、英国课程标准的启示

通过解读和探究英国2014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启示和借鉴,主要有:

(一)目标的制定应更加具体明晰

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更为具体,易于教师操作和实施。就以阅读目标为例,英国课程目标明确说明了阅读的范围(1914年之前),不同的阅读体裁(短篇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以及必读的书目(莎士比亚),并具体阐明了“如何去阅读”。例如在理解生词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和考察,或通过查阅字典来获取新单词。目标中还例举了一些有助于拓展批判性阅读思维的活动,如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深度理解剧作家剧本中的台词和语言文化,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方法指导,将阅读内容与阅读方法相结合,构建了较为完善明晰的阅读体系。而我国的英语课程目标设定则相对宏观,在具体的内容和获得内容的方法与途径上却没有清晰的说明。

(二)应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英国更加强调过程,即能力的培养,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形成长期探索、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口语目标中,要求学生“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和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这不仅是对学生口语的考察,也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口语目标中,更多的是模仿、朗读等简单的目标设定,并未给学生提供展示口语表达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弱化,哑巴英语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

(三)目标的设定应更具弹性和包容性

在英国的课程标准中,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述“基于享受和兴趣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可见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是基于人的发展和需求,目标的设定具有弹性和包容性,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在对阅读书目的设定上,英国课程目标也给予了教师一定的选择权,除了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自行选择阅读书目和教材,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也显示出英国课程目标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周玲.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目标的演变[D].杭州师范大学, 2015.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英语教师 角色定位

为了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西省于2008年拉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序幕,《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施近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颇有收益。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等。新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面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的教育变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英语教师应做好理念的更新,进一步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从而符合新课标的需求。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言”,新课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统一。在高一的起始阶段,教师应以充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为主,消除他们已有的学习顾虑,以一种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达到学习兴趣增强的目的。心理学上提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创造学习神话的情感培养。

二、注重以学生的需求为已任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他要求教师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而转换成看守者和助理者的角色,教师应站在学生背后,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已任。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学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激活记忆,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三、注重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并加强指导

选修课的设置是高中新改的一个重要举措。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有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同时有利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必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形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现状,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做到教学内容既多样性又有可行性,同时兼具地方特色。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等候课程,让他们理解这样做既是为了满足学习的需求,又是在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适时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四、注重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新型的教学关系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样式,树立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观念,充分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拓展课堂,教学容易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英语的新渠道。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式难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需求,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应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如音像、课件、视频等,让学生产生全新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方式,又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

总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下,教师唯有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全新意识,才能真正地完成角色的自我转变,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又能创造性地圆满完成新课标中的各项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邓毅群、肖鸣旦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J] 《职教论坛》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对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做了新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新增设了一项语言技能“看”,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在理解这一语言技能标准,促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关键词: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看;文图;文表;文动画

201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对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做了新的改革和创新,其中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特别是新增设了语言技能“看”,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发展语言技能,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一、语言技能“看”的教学概念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高中阶段英语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n(提高类)课程的语言技能标准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新增设了“看”的语言技能内容目标,其中的理念诠释如下: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多模态语篇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的语篇。理解这类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文本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符号和动画的意义等。鉴于这种技能在新媒体时代日趋重要,在语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理解意义、传递信息和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利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通过口头和书面等形式创造新语篇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语言技能“看”的教学意义思考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从以往的4大基本技能扩充为“4+”模式,突出体现了语言发展的需求,英语语言教学不断改革完善的结果,有创新才有发展,课堂教学才会质量和效能能高更优,意义重大,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彰显多模态语篇形式的过程体验

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以往传统的语篇分析多关注对语言文字本身,而忽略了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或表格的教学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普遍被语言学家们研究使用,将语篇教学的研究宽度延伸到包括文字以外的其它领域,即把单模式的语篇教学法扩展到多模式来进行教学多模态中。单一模态的语篇在日常交际中不是很普遍,多模态语篇才是人们日常交际时所使用的语篇交际模式。如:人们交际语言时常伴随手势或表情等;我们也可以在同一页面或网页上既能看到文字也能看到图片,而且还能听到背景音乐或视频文件也能看到。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所设置的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的内容目标,是在原有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外延;也是赶超和跨越。在高中英语语言教学中彰显了多模态语篇形式的过程,从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多重语言数据渠道构架新型的课堂师生交互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不再单一,更能够开发学生的大脑的潜能和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更会显著。

2.是课堂深度教学的过程体验

深度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与“相遇”。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自身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内力伴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更要有灵慧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把自己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转化成具体行动实施的能力。引领学生步入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的智慧之旅伴随在课堂上舞蹈的思维,使得这一“看”的语言技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更好,质量更高,是每一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3.是表达性技能的保障

2016新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版本高中英语的英语语言技能内容目标高中阶段英语必修课程、选修I课程和选修n(提高类)课程的语言技能标准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其高中英语必修表达性技能目标内容。如果说理解性技能是指语言输入能力的一个体现,那么表达性技能是围绕说和写的技能教学,归属输入语言输出环节。语言技能“看”的添加,使得学生把这一对知识的沉淀和累积推向了新的高度和升华,使得理解性技能的教学环节更见实效,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学生参加高考写作水平测试拿高分保驾护航,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语言技能中的“看”(viewing)是指理解多模态语篇的技能,是指那些包括文字、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的语篇的理解能力。在语言技能中增加“看”的技能。发展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就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形式,理解意义、传递信息和观点,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必会伴随新理论高中课程标准浪潮的来临,教师舞动其中新的理念,超越传统的对词法、句法等语言形式的机械性教学,对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更新,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贯彻实施,伴随更深层次、更智慧的思维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特别是关注并思考语言技能“看”内容目标的智慧教学活动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和完善,使得核心素养下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作者:任丽燕 单位:长春教育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2016(9):4-6.

[2]温忠义.“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5.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要素;课程标准;课程指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23-02

上世纪末,世界许多国家为增强综合国力,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教育改革。顺应这一强劲的教改大潮,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相继发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称“课程标准”),香港地区也于 2002年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指引”[2](以下称“课程指引”)。黄显华(2000)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课程要素做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提到了目标,教学机会的选取,教学组织,学习方法,评价方法,实施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对课程的整体看法或研究等要素。[6]该项研究综合了前人的理论,对课程设计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延伸,因此本文将以此课程设计模式为蓝本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香港和内地两套英语课程标准文件进行比较分析。

一、目标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与目标的关系

“课程指引”指出,“课程总体目标是使每一个学习者能够适应信息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需求的改变,包括以英语为手段,以娱乐、学习或工作为目的,从事资料的翻译、使用和创造。”“课程标准”则提及“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两份课程文件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课程目标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密切关系:目标须针对时代需要,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两份课程文件均重视文化与英文教育的关系。“提供学习者扩展有关其它国家的知识和经验的机会”(“课程指引”)以及“提高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扩展视野”(“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达语句同时出现在两地的课程文件中。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指出,目标包含“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这反映了政治环境对课程目标确立的影响,由于历史的惯性,内地尤其重视政治因素。

2.“以学习者为本”与目标的关系

“以学习者为本”即围绕学习者各方面的特性,正确处理学生、知识和社会三者间的关系,合理构建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7]两地的课程文件总体都强调“以人为本”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照顾个别差异,但具体体现的方式略有不同。“课程标准”提出“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应“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指引”提及“每个班级是由具有不同动机,学习方式,倾向,需求,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师应当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正确地帮助他们学习。”可是两地课程文件均没详细地说明学习者有哪些特性,而课程目标又如何因应这些特性作调适。

3.目标的清晰程序

“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细化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九个级别详细描述了学习者学习之后预期应取得的成果,体现了对英语语言学习者发展性学力培养的重视。“课程指引”则从“人际交流”、“知识”和“经验”三个维度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目标。

二、教学机会选取

1.教材选取与目标的关系

“教材是一定时空背景下,教育理论,课程目标,学科知识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物化’,是教育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介。”[8]“课程标准”中醒目地强调“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课程指引”则只是在“教材的使用”部分才提到“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牢记本阶段的学习目标”,“将教材内容与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相比较,确保其涵盖了学习目标。”显然,“课程标准”对教材与目标一致性关系的规定较“课程指引”更为明确,有利于更好地保证教材的正确选取。

2.教材选取的标准

“课程标准”列出了教材选取和编写的五个原则: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课程指引”则认为“学校选取教材时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能力和兴趣,考虑到他们已经知道什么,需要学会什么,和什么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率。”相比之下,“课程标准”对教材选取标准的界定趋于取向型,而“课程指引”则基本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功能型。

3.适应个别差异的程度

“课程标准”在教材的选取原则中规定“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应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而“课程指引”则除了强调学习者个体差异外,还指出了校本课程的存在,对差异的重视程度胜过内地。

三、教材组织

1.教材序列性的原则

“课程标准”规定教材的编写要“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需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课程指引”则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必要加以完善。“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指出,“低龄阶段或初期阶段的教材要重视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的培养,高级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些规定体现了英语学习的特点,遵循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可以说是“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内地“课程标准”没有提及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但香港“课程指引”强调了“跨学科课程设计”,要求英语教师多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资料等方面将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工作的组织

“课程指引”在课程规划中专门论述了中央课程规划,开发校本课程规划,合作研究和发展课程的项目,在学校、社区、高等教育部门和政府教育部门合作研究的基础上促进课程发展、传播课程改革经验并培养课程改革和设计的领头人,可见香港对教学行政组织的能动性与课程研究的重视。良性运作的行政组织对课程与教学工作会大有裨益,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理念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被提及,说明内地的课程改革忽视研究促进教学的作用,缺乏探究改革效果的眼光,因此可能会影响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后劲。

2.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十分详尽地列举出九项教师的教学原则,明确学生应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香港则描述性地表明教师应当规划并组织活动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学习者课堂内外接触英语的机会,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

3.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助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课程指引”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还专门讨论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内地和香港都很重视,例如“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课程指引”则列出“交流,构思,询问,解决问题和推理”是学习和使用知识的五种基本方法。

五、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建议

1.评价的目的

Eisner(1985)认为评价共有五个主要功能:(1)诊断;(2)改良课程;(3)比较;(4)估计教育需要;(5)确定目标是否达成。[9]“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有监控教学,提供教学反馈,改进课程的功用。“课程指引”则举出通过反馈衡量目标实施情况,判断学习过程和结果等评价的目的,还强调了标准比较而不是筛选比较的评价原则,使教学评价更加人性化,更关注学习者个人的发展。

2.评价的形式

两地的课程文件都提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多种评价的功能,取向上趋于一致。在评价采用的具体方法上,香港和内地都很多样,例如纸笔及口头问答,测验,游戏,演讲,方案研究,学习档案,过程写作等。而“课程标准”则列出听力,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等,它们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指引。

“课程标准”不但在评价形式上,而且还在终结性评价的细节问题上做出了规定,例如“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和结业考试中比例不得少于20%;避免单纯语音知识和语法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性试题,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课程标准”还对低年级的教学评价的特殊性作了专门论述,认为低年级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的规定比“课程指引”更加细致,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M].北京,2001.

[2]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Primary 1-Secondary 3)[M].HongKong,2002.

[3]Tyler,R.W(1949).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4]Nunan D(1988)Syllabus Design[M].Oxford Press.

[5]黄政杰.课程定义及其改革意涵[M].台北:汉文书店,1999.

[6]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轮基础(增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龙世佳.关于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5(11).

[8]韩艳梅.大陆《语文课程标准》与台湾《语文课程纲要》之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3(3).

[9]Eisner,E.W.(1985).The Ar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A Personal View[M].London: Falmer Press.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8篇

一、“评价”要求英语课堂应建构民主氛围的学习机制,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死板”的课堂氛围,明确指出应树立符合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理念,应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要调整自己的课堂位置,把自己定位在组织学习的功能上,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营造宽松、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尽量让每位学生乐于开口,勇于实践,培养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巴班斯基这样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民主氛围、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这是为了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二、“评价”要求英语课堂应调动一切有效手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运用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中指出: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这些说明评价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以前那种终结性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听、说、读、写”都有了具体的考查规定,并作为平时考查范围。威尔金斯指出:“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即使教师教学生明确的语法规则,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语言概括能力,主要也不是靠对有关规则有意识的理解,而是靠应用这些规则进行造句的大量实践机会。”因此,英语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体现语言教学的功能。真实的情境课堂组织方式,有利于改变机械性的听、说训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评价”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的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教”上,而认识不到“学”的重要性。于是“满堂灌”的英语课堂是常见的现象,这样学生永远不能超越,思维狭窄,不能发展,更不用说创造力了。这样的教学后果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讲的就记,老师没有涉及到的就认为是错误的,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大,形成高分低能。因此,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过程也作为考查评价范围,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一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成为能力突出的新一代。

四、“评价”要求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状况,一个民族的特征;作品是民族文化和科技的沉积,它不可能脱离其社会人文背景而孤立地存在。学生件接触的文章或阅读材料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涉及各种知识领域专业术语。若文化素养低,缺少必要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起来将会很困难,不能理解。笔者认为,知识贫乏,是妨碍阅读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学生还要懂得社会文化习俗知识。实践证明,了解英美等主要讲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知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语言水平,促进阅读能力,也有助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大量的阅读对促进语言的学习益处很多,长期阅读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接触新单词,复习巩固旧单词。这样不断积累向前发展,不知不觉中就把单词记熟了,词汇也就自然扩充了。同时通过反复接触语言,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不断吸收新的语言知识,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对英语是否自然纯正,是否符合习惯,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广泛的阅读还能巩固教材中新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又在无意识中间接地大幅度地扩大新知识。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科学的评价建议,目的是要老师转换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必将对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科学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

[3]《优化课堂教学丛书》(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4]《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1期).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9篇

一、理解新《英语课程标准》,形成新意识、新观念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形成新的教学观念,首先应当理解新课程,形成新意识。

1.认清英语学科的地位

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国同各国交往日益增多和逐渐深入,学习英语,可以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在相互尊重的同时,更好地寻求合作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在国际互联网上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英语理所当然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交际工具,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得信息的能力,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

2.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前教育的最大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当前教育最主要的任务。

新课标与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不同,根本上改变了以知识为本的英语教学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变“学会”为“会学”,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策略和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明显,了解文化差异、增强世界意识,更加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实践新《英语课程标准》,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各国教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从理念到实践之间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尤其对广大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因此,农村广大一线英语教师在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一定要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摒弃旧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地感悟这种新理念,品味新理论,感受新理念的魅力,让其在实践中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科学把握新课标理念与实践的转化过程,英语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固有的三尺讲台将教师与学生区分为“主宰与被主宰”的两个世界,教学活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是“皇帝”,学生是“臣民”。面对新的教育改革,教师必须走下神坛,转换角色,变“执教者”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问题走的状况,变教师主观设计问题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提问题的权力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变教学过程中单一传授知识为师生共同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但是,要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能引起学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完全靠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毕竟有限,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教材,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精心设计问题,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真正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充足的合作交流空间和时间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变成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和教材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它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当今的教学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系统支撑着庞大的知识世界,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无可限量的资源,教学内容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几段文字,而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远远大于教材。

3.英语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关系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知识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课堂完全以教育者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只能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学习空间,把课堂时间的大部分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现代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应单纯传授知识,而应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创新,应当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问题化,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英语课程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教学 英语 措施 课程标准

我院是一所高职院校,面对日益严峻的招生压力,中专俨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重要来源,可是如何进行中专英语课程标准制定呢?结合我院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首先我要明确课程名称为中专英语 (基础模块);授课对象为我院个专业所有中职生; 课程性质隶属公共基础课;开设学期依据个专业而定可以一学期、或二学期;后续课程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职业模块);学时安排为124学时;教学场地可以安排在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任课教师要求:一方面要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

二、课程定位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巩固与拓展,是一门各专业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践性。

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语言实践,逐步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其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410个左右英语单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的350个单词能正确拼写和100个日常句型能够较熟练地使用;

(2)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词类,简单构词法,句子成分、句子种类、句子类型,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常见从句、标点符号。

(3)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地貌和风俗礼仪,培养学生良好文化底蕴。

2、能力目标

听力:能听懂日常和课堂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6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口语:能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课堂交际;能就各单元话题进行简单讨论。

阅读:能阅读初级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阅读文段的长度控制在100-130个单词左右,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英文资料;能读懂涉及初级不同专业的简短文字材料。

写作:能够根据要求,在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书写书信、备忘录、个人简历等简单的应用文,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

翻译:能借助词典和老师的帮助翻译一些简单的句子。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高尚情操。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本课程内容侧重学生英语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本着“夯实基础、突出应用”的理念,遵循各专业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选取了十八个学习主题来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完成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并达到相应的要求,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满足学生今后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英语的基本需求。

2、教学方法运用

多种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学途径倡导以“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为主,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等方法并进的原则。“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它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强调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在此过程中,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感知。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使用,它只是在语言学习的巩固阶段比较适用。

五、课程考核

考核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以满分100分计)具体构成为:课程成绩=期末考核成绩70%+过程考核成绩30%,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每一个课堂内外教学任务的完成及评价情况,包括:作业评定、出勤考核、课堂表现、实践教学任务参与和效果情况等,把评价纳入学习过程;

终结性评价:包括口试和笔试两个部分。口试内容包括朗读对话或短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复述课文、根据所给话题自由交谈以及话题讨论等,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笔试考试:综合检查学生对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笔试题型为多项选择、完型填空题、阅读理解、写作等。

六、教材及其它教辅资源

目前我们使用教材是《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册,主编:林立 、王笃勤。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配套的《英语》(基础模块)学生练习册 第一、二册。 以前曾用过《英语》(基础版)全一册,主编:童彤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以及《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册,主编:陈琳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教材。

在教学资源上主要为课程配套教学光盘与磁带。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张思中.中小学外语教学法,1996.

[2]H.G.Widdowson :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

上一篇:英语课程范文 下一篇:微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