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07 06:08:14

英语课程

英语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交往活动日益增多,过去那种单一外语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是,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历史短,缺乏针对性的教材,也无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因此,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作者试图就商务英语课程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对商务英语的认识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在学术界被普遍认为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的一种(variety)[1],是目前ESP中运用广泛,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Hutchinson and Waters[2]对ESP下了个宽泛的定义:“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 按照以上定义,ESP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与其他ESP相比,商务英语的学习者有明确的目的,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

商务英语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 EGBP)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ESBP)[3]。ESBP是指已有商务工作经验或者经历的学习者使用的英语。EGBP主要是针对没有商务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和刚涉足商务活动的学习者。我国各类高校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即属此类。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商务英语在我国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其课程设置存在许多不足[4]。

(一)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存在差距

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现状,企业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的商务英语课程和选用的教材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二)设置模式简单叠加,未体现“复合型”

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仅是在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几门商务类课程。这种课程设计只是把英语和商务简单叠加,缺乏整合性。

(三)课程设置重语言,轻商务实践

课程设置中仍偏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关于商务英语知识的内容较少,涉及商务英语实践的课程就更少。而且,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商务英语教师从外语专业毕业,更缺乏系统的商务专业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验。

四、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被普遍认为是ESP的一种(variety)。ESP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此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问卷、采访、数据收集等形式对学习者的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Hutchinson and Waters[2] 提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

(一)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是指目标工作情景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需求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必学知识(necessities),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欠缺知识(lacks)是目前知识水平和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知识(wants)是学生认为面对目标工作情景需求想要学习的知识。

(二)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习者为了学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需求分析,需要确定以下问题:1、学习者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2、学习者如何学习;3、什么教学资源是可以获取的;4、学习者的特点等。

目标需求分析结果指导教育者确定教学目标,选取针对性教材;学习需求分析结果引导教育者采取适当教学策略,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5]。

五、对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建议

需求分析法为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首先,分析社会和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从而得出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其次,分析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动机和要求,目前的水平与商务英语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最后,还要结合学习者所在高校的自身办学特点。

(一)目标需求分析

教育者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前应该要明确:本校设计商务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高校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合格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者在设计课程前应了解毕业生目标工作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听取并征求其意见。

因此,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培养学生在目标商务情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包括客观需求分析和主观需求分析。

教育者需要对学习者的主观需求进行分析,可以以问卷、访谈、数据收集等形式了解学习者学习商务英语的动机;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学习者去发现现有能力、知识与未来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对客观需求进行分析。把所在高校办学特色和商务英语相结合,培养出既懂商务英语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六、结束语

为了培养复合型的商务英语人才,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听取社会和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分析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同时把商务英语课程和高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培养学科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孙.对国际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1997,(1):24-28.

[2]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53-64.

[3]Dudley-Evans T and St John J,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4):142-143.

英语课程范文第2篇

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的意识活动去认识和开发。同时,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在性,没有人的意识活动的分析和判断,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影响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认识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以及存在形式,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同时,也正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提高,对教育、教学、课程,特别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观。

结构、弹性的教学要求。但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就必然导致教材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材中所反映的只能是实际交际情境中必需的基本语言结构和要素,这使得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的只是脱离具体语言运用环境的抽象的语言符号,导致他们在不可预测的实际交际活动中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因此,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灵活处理、科学运用。具体而言,一是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适当地调整教学顺序、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二是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和音响教材。比如说,针对现行教材重交际功能的培养、轻语法知识讲授的特点,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必要的资料加强对语音、词法、句法的训练。三是教师可以利用英文报纸、广播影视节目中的英语材料,克服教材中缺乏时代性、远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四是“活化”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运用中体验语言。

适应性原则。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在内容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而且要注重针对特定群体开发。首先,对学生而言,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水平、认知基础等特征相适应。在开发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资源形式,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确定语言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资源范围。除此之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考虑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为他们开发一些阅读材料,布置他们完成一些书面任务等。其次,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与教师的特长、性格相适应。英语课程资源形式多样,教师不可能对各种形式的资源都能了如指掌、开发自如。因此,各位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要发挥各自的特长,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如喜好唱歌的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唱英语歌曲方面多出些力,在电脑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可以多花些精力开发电子资源等。

《关于合理配置与利用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思考》(邹娟,载《新课程研究》,2010年7月)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练习,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由以前的被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不仅要建构完整的组织体系、课外体系和环境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把英语教育引向纵深―――打造优质的课程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把握教学特征,开展有效的整合,进行学科知识点和多个知识点的衔接,组合教学,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目标,包含各学科学习内容,引入能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的教学内容,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信息技术的适时、适度、适量呈现,遵循先学后讲的教学顺序,师生、生生合作交流,采用多元、发展、综合性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依据,形成有效整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实现有效整合。

积极开发并合理配置小学英语教学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并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以外,还要面对现代教育形势的需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配置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儿童本身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小学英语应该区别于中学英语教育和成人英语教育,小学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之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和做事情的能力。合理、优良的资源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使之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论西部中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段兆兵、赵登明,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

纯记忆性。正是由于其非生活性,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难以调动思维和心理等各种动力资源。因此,英语课程资源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等知识的记忆,学生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英语,很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正是由于英语学科学习的这些特点使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或者说,各种形态的资源可能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但是很难成为英语学科的课程资源,增大了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

人为性。既然是人为的也就是不自然的。英语课程资源是为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服务的,基本是人为性的,因此,英语课程资源品种少,存在的范围小。这些人为的英语课程资源只能通过课程实施过程加以利用,很难在社会生活中出现,当然也就缺乏生动性和生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很难自然而然地掌握运用英语的技能,只能是人为的模仿,显得僵硬、死板。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展回眸及启示―――基于Stern课程理论》(朱冰霞、孙兵,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Stern的多维课程包括了四个目标:(1)水平目标;(2)认知目标;(3)情感目标;(4)迁移目标。水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能力、技能和语言行为三个方面。尽管水平能力对课程的发展和测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唯一目标,应该也包括认知、情感和迁移能力。认知目标既是指获得对目的语的知识,也是对目的语文化和社会的知识。情感目标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要的作用。与前面三个目标不同,迁移目标在更广的层面上概括了语言学习的前三个目标,即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获得语言学习技能,对语言社会的洞察力以及发展对语言、文化和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与目标相对应,多维课程也应该包括4个主要内容,即语言、文化、交际活动和通识语言教育。

“课程应该提倡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总的来说,20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是从一维向多维目标,由单个重点向多个重点发展的。各个目标的内容,除了水平目标外,在表述上也逐渐清晰和细化。根据Stern的课程理论,这两个变化都是符合课程科学发展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一步,这对于语言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和课程计划的讨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晓堂,载《课程教材研究》,2002年第5期)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选用适当的教材是解决课程资源问题的首要任务。

中小学英语教材应该具有思想性、拓展性、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材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和做事情的能力;教材应适当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以便学生对异国文化形成正确态度;教材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方式。学校在选择小学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虑。

小学生的学习以视觉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除了教材出版单位为教材配备的直观教具以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作直观教具,收集可以用于教学的实物。同时要注意对教具和实物的保管和再利用。

英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课程人文主义素养

一、商务英语的顺应性分析

我们如何选择语言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的,并且不断地进行顺应是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是一种相互顺应的关系;语言选择与语境相互塑造。在媒体工作者及媒体使用者语言选择的过程中,顺应对象包括媒体特点及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方面。在顺应性的语境相关成分中语言使用者即发话人和释话人处于关系中的焦点,虽然发话人和释话人通常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在语言学理论中,他们被认定为功能性的实体或被称为“ 社交角色” 。语境中的物理世界( P h y s i c a l w o r l d ) 、 社交世界( S o c i a l w o r l d ) 和心理世界( Me n t a l w o r l d ) 的各个 方面通常要经由语言使用者认知过程的激活,才能开始在语言使用中发挥作用。顺应理论提到了选择的必然性,因此只要我们进行商务英语语言交际,就要选择合适商务交际环境的语言信号来传达自己的商业需求。

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作为在国际商务环境下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它的课程设置,过去存在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是不能有效的具体说明目标语言的商务交流能力需求。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出现的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探讨。从理论上我们拟以John Munby设计的交流能力模式为指南,在实践上则要探究用人单位对商务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和学生的未来就业走向。

为了顺应我国对外经济事业不断扩大的需要,许多高校近年来相继开设了非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课程门类逐年增加。商务英语课程就是把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结合到商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英语技能的一门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英语专业和单纯的商务专业,而且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有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各院校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和师资力量的差异,所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模式。1.英语+商务知识;2.英语 +系统的汉语商科知识;3.商务英语;4.英语 +商科专业方向。

三、商务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

外语专业隶属人文学科,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重视心智训练和情感陶冶的价值。外语技能是该专业的基本功,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外语理解它所承载的文学、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然而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热潮突出了外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外语专业的人文教育本质日益被边缘化。摈弃外语工具论,恢复外语教育的人文主义本质,既符合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也符合大学博雅教育之根本。陈平原指出,“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一个没有精神的大学或专业是不可能超越职业培训机构的。人文教育决非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无用”。“人文教育教你如何阅读、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可迁移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不仅在学校使用,在商业等职场活动中也几乎每天都要使用。

四、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商务英语它是一种职业英语,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商务活动的产物。因此,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与商务活动紧密相连。比如说,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会有以下几个方面:涉及与商务活动有关的专业词汇,包括专名词和专业术语;各种商务活动,如公司接待客户、公司自我介绍、商务合作洽谈;各种商务文件书写体例、各类常见商务通讯,如电话、电传、书信;以及按国际惯例安排的商务谈判程序等等。商务英语的教学重点还是英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所有PPT课件,运用多种资源,如录音、录像、扫描等为学生创造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难度,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利用课程组自己开发的校园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网站和我院的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总之,教师的商务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都应该要做到:语言知识相结合,突出听说技能训练,交际教学法,也就是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校外的下企锻炼。

五、小结

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以社会需求及学科建设为基础和出发点,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宏观和微观设计,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工作能力。在建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教材、师资以及教学模式等问题,以期全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78.

[2]陈涵琪.商务英语委婉语的顺应性解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5):61-63.

[3]John Munby;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张西平.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教育[A].2008.86-91.

[5]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J].中国外语.(6):4-8,16.

[6]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453-457.

[7]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薛涌.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英语课程范文第4篇

民国时期,英语课程在继续加强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耳听”“、口说”,突出听、说技能训练,但这一时期缺乏明确的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的规定仅体现在词汇方面,并将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这一特点主要体现于1923年、1929年、1932年、1936年、1941年和1948年的英语课程文件中。1915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语言学和直接教学法传到我国,于是我国开始注重语音教学,使得培养听说能力成为当时外语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依然没有被忽视。从1923年的《课程纲要》可以看出,尽管其对阅读、听说、写作的学习目标都有所规定,但表述十分模糊〔1〕。此后,除了在1929年的《课程标准》中对于“说”这一目标笼统地提出“毕业最低限度”以外,其他历部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都未做出明确的要求。而对语言知识的规定始见于1929年的《课程标准》中,“标准”要求高中毕业应掌握词汇量的最低限度是约四千个字;而此后仅在《教材大纲》中提出高中教材的新字量的要求,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然而,从1929年以来的历部课程标准来看,其“目标”基本没有变化,这说明虽然政府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但由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形势的不稳定,改革成果甚微。而从历部课程标准的“作业要项”或“实施方法”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英语课程对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重视程度〔1〕。

二、“”前17年:突出阅读和翻译、弱化听说能力的基本目标阶段

“”前17年,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基本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对词汇量的要求大大降低,而且对语言学习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1951年、1956年和1963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文件中。从表1可以看出,1951年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借助于字典和词典,阅读一般性的英文书籍杂志以及能进行简单的会话和写作,并要求学习和加修5000个单词。1956年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又大大降低了要求,只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且词汇量降低到1500个。1963年《教学大纲》对语言目标的要求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要求依然是最基本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在俄语备受重视的情况下,英语教学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英语课时较少,每周4学时,三年内共408学时,词汇量要求比新中国成立之前初中的要求还低(1948年初中《课程标准》规定“三学年教材内之字量总共约两千字”〔1〕);另一方面,受前苏联自觉对比法的影响,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成为了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尽管对语言知识的要求还不够全面和明确,但至少说明我国英语课程开始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但是,其片面地重视阅读和翻译,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从1963年《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尽管只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语言目标,但它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阅读“一会”的片面性,兼顾了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并开始关注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但对词汇量的要求还不符合当时的英语实际水平。

三、新时期:强调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具体目标阶段

新时期以来,英语课程中的翻译能力目标逐步被取消,而语言目标在加强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强调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乃至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逐步科学、具体、明确。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1978年、1986年和2000年这三部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英语课程文件中。1978年《教学大纲》首次对不同起点、不同年级的初、高中制定了统一目标,并提出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和基本的语音和语法知识。但也仅从书法、语法、词汇和课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且仅限于最基本的理解和记忆,对词汇量的要求有所减少〔1〕,对语言技能的要求仍然比较笼统、含糊、抽象,难以作为教学、考试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见表2,其中具体要求略)。该目标相对当时的英语教学实际来说,要求还是偏高,这是因为经过了十年的混乱局面之后,无论从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是从当时的英语教学水平来讲,总的教学质量远未达到“”前的水平。因此,该目标的制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和临时性。为了真实地了解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1985年-198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大规模的英语调查和测试。依据调查、测试结果和30年来的英语教学经验以及国际上有实用价值的英语教学理论,1986年《教学大纲》首次取消了对翻译的要求,提出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目标,词汇量进一步减少,难度再次降低。对语言知识的目标调整适应了多数中学能够达到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减轻。而更明显的变化是,在不同年级具体要求中开始重视语言知识的运用,比如强调提高语法的运用能力〔1〕。由此可见,在“学以致用是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大纲》基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遵循“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具体明确”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目标制定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英语课程目标较以往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可以说,该课程目标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它引导整个中国英语教学实现了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过渡,也体现了人们对语言本质和英语教学内涵的理解开始朝着纵深方向发展。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实施,为了使初、高中之间英语的教与学实现更好的衔接,经过初审、试验以及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高中英语教学调查,2000年《试验修订版》的课程目标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1)总体目标要求明显提高,突出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并进一步要求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表明英语课程更加重视语言知识的基础性,并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说,这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对英语课程目标和社会需求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说明经过十四年的发展,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一变化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分级目标要求中〔1〕。(2)目标分级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该“教学目标和要求”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1〕。“在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开展对外交流是对21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1〕的指导思想下,该大纲主要是为实施义务教育的高中毕业生而制定,但由于我国城乡英语水平的差异较大,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英语课程目标的制定很好地适应了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既保证了学生高中毕业时都能具有的基本英语素养,又能满足发达地区、学校和水平较高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使教学评价有了较为灵活的标准和可操作性。(3)分级目标更加科学、具体和明确。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分级目标首次把语言技能的要求放在前头,并对听、说、读、写以及语音、词汇和语法提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二级目标要求“除教材外,泛听总量应达到40小时以上”,“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字左右”以及“累计掌握1200个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要求能在口头中运用”。此外,还要求“累计学习75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只要求在语篇中理解其意义”等〔1〕。这说明2000年《试验修订版》的目标较以往更加细致、明确和全面,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新世纪: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标准化目标阶段

英语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概况

课堂教学是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还包括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形式,主要以面授为主,结合远程教学等等新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依据教学内容,主要有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和新知识的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比较突出而重要的有: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探究教学策略和合作教学策略。教学中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明确目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将要学习什么和怎样进行学习。美国心理学家耐特和瑞莫斯通过实验发现,如果被学习者认清学习的目标,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可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材料按目标进行分析组织,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去。教师应适时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以维持他们的注意。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促进理解。为帮助理解,促进保持,引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

2. 英语课程教学情况

目前英语课程教学和以前相比有所进步,但是距离语言作为今后对于市场化或是国际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归根到底有教的方式,也有学习的形式的影响。对于英语课程教学仍没有摆脱对于应试的教育,从而缺乏对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捉襟见肘,不知如何下手。现在学校的学生往往不是不会说英文,也不是不愿说英文,更不是不能说英文,基本上都是不敢说英文。为什么不敢呢?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是最普遍的,害怕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发音不准确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就算是母语,我们都是花了很长时一间才可以做到反应准确,到基木上说清楚的。当你能够用母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时一候,多大了?那凭什么一个人可以从一开始就能用第二语言做到清楚准确表达呢?并说还要发音标准。

3. 英语课程改革

日前的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还远远不够,多数是教师在课堂前面讲,学生被动听。却不知朗读训练是提高文字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说来可惜,但大多数人确实并不重视朗读训练,无论是母语还是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都是如此。朗读训练既简单又有效,并可以解决很多许多人花很多钱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训练朗读由单词构成的句子。另外,但凡一个句子超过一个词的长度,大抵上它更可能是个复杂句,有词组、有从句,有可能是倒装句或者一强调句,也有可能存在被省略的语法成分。这些语法现象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处理,偶尔需要破费一些心思才能正确完成。之所以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木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时一候,即可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通过眼睛输入,经过大脑识别、理解、处理之后又运用口腔的种种器官形成正确的声音,而后又通过耳朵反馈回大脑;而与此同时间,大脑在一刻不停闲进行各种处理过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几个字词构成什么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息思、成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成分组合起来又构成怎样的含义,等等。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阅读者对一个语法准确、逻辑严谨的句子竟然不能够把流利地朗读出来,就说明阅读者这一“拆解”有误或者他的“重组”有误。重新把句子结构与成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搞清楚之后,句子的信息也就自然明朗了,读起来自然就“顺”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读几遍一一其实就是通过重复练习理解过程、巩固理解能力了。英语教学应该多加强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英语应不仅关注语言学习本身,而同时应关注如何通过外语学习发展学生对的语言和文化兴趣,使他们建立起自信来,树立开放和积极学习的态度。同时,通过外语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语感和良好语音语调的基础,具备初步用外语与人的交流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外语的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课程的定位,学英语教学必须防止并纠正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教学的倾向和做法,特别要防止把应试教育方法搬到英语课程中来。课程须要通过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符合儿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使学生爱学英语,乐学英语,会学英语,以从根本上摒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英语课程对国家和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于学生的英语课程教学,应该针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那么朗读以及动手参与甚至是一种能力,也就当然需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不断锻炼才能掌握。尽管不是何个人都需要做到极致,最终成为播音员或者演员的人除外,但是如果连这都不及格,那么很可能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乃至十各个科目都可能受到影响。不妨回想一下多年来课堂学习的过程,何个班级里都至少有那么一两个因朗读糟糕而被老师或者一同学耻笑的学生,大抵上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大可能理想的,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文本,需要理解能力,但这些孩子连流利朗读都掌握不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差出许多,在各个科目都可能因此落后其他他人。这几乎是不难理解的,课堂上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在学生进入成年之后,第二语言学习显得更为困难的,原因并不在于有些理论所说的“此后大脑不再可塑”,而实际上是第二语言所使用的信息要与已经形成强大势力的母语进行竞争,当然越来越难。然而,恰恰是这样的认识给了人们希望。目前,有英语教育专家开始提倡浸泡式学习,有一定的依据,也有相当的效果。所谓浸泡式学习,就是在语课程当中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里,强迫学生只使用第二语言,禁止使用母语,进而刺激大脑加速构建新的英语思维过程。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一旦全身心投入进去,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尝试在英语课程当中,加大英语多媒体课件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传统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灵活性等特点。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辅助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上起到很大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课件教学加大了知识传授量,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强这一形式的教学,标志着教育领域中深刻改革的不断深入,并且加大对于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能力。英语多媒体课件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可以有辅助教师的作用。英语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在许多方面模仿人类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知识,辅助教师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通过计算英语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的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全面学习能力。

掌握英语,并且将所学的英语灵活的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是21世纪培养优秀人才的途径。那么英语课程当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工作当中语言的运用,不要脱离实际。英语这项技能并不是一定要学好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使用的。甚至,从一开始就可以,也应该直接使用。但我们并没有。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讲,有3亿以上的人在学习英语,其实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倒也不是从来都没用过,只不过,用在一个离语言的真正应用远离上如考试。那么目前英语顶尖人才非常缺乏,很多方面,例如同传,交传,中高级口译,翻译资格等等都是紧缺人才。英语课程教学当中,应该适当多加强对于这一方面人才的不断培养,从而适应新世纪对于英语高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李方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郑金洲 陶保平 孔企平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英语课程范文第6篇

问题的根源

针对这一现象和疑问,笔者对所在学校2012级和2013级的50位同学做了一个简要的问卷调查。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数据发现,学校超过90%的学生都认为中职英语与其已经摆脱了的初中英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什么新鲜实用又有效的英语学习可以来刺激他们的学习愿望与决心,是导致其厌学中职英语的充分因素。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特别是英语,初中时在班级中都是处于弱势群体,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后,区分度减小,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于是就产生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我的需要。然而,根据调查的结果,学生对中职英语学习的期许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中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期望破灭后厌学中职英语的主要原因。

英语课程资源匮乏

中职学校属于高中系列中的特殊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的英语教学资源库比较贫乏,没有比较成熟且有针对性的题库,缺少丰富多彩的教学实物工具和完整的课堂教学指导课件等。教学资源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英语学科教学材料汇总资源库。纵观各个中等职业院校,在英语传播输入方面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是很低的。学校设有广播站,教室里配有多媒体的整套设备,条件好的学校甚至还配备语音室,但是能把这些先进的设备有效运用于学生英语学习的频率却很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够增强人的学习动机,而无助的失败体验可能让人产生厌学的情绪。很多新生在入学的第一个月内,都是非常认真的,但往后的日子就开始懈怠了。他们表示尽力了但没有成绩,于是就放弃了。可见,在中职英语课程中对学生的学法和策略的引导是不到位的,没有真正地贯彻下去。

学生资源是一种非常最重要的软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一直强调对学生语言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特性的研究,浪费了宝贵的学生资源。2011年的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为学生使用英语交际和学习创造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更多的是创造出一些假设性的情景。对于社会上可获取的实践活动少之甚少。此外,与学生专业知识的整合资源也是相当缺失的,体现不出中职英语的特性。

完善中职英语课程资源

其一,学校应该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几方面着手,深入挖掘和开发中职英语课程资源。强化教师对于中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挖掘一线教师潜在的巨大课程资源。中职学校应该适当给予英语教师一定的自和机会,让教师能够根据所教任课班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培训和指导,来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另外,建立英语学科资源库,鼓励教师把优秀的资源拿出来分享。聘请专家对资源库的内容提出宝贵意见,促使资源库的逐渐完善。

其二,深入研究学习主体,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重视和开发学生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决定着英语学习的效果。多元智能理论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地方,即使是成绩不是很理想的中职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究采集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及时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鼓励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素材,参与教师对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分享学习成果。组织学生帮教活动,利用学生资源有效的促进中职英语的教学。

其三,应搭建中职英语学习的平台,创设语言学习的浓烈氛围。英语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充满语言色彩的环境。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教学要突破片面追求语言知识的模式,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渲染语言文化环境。现在很多新建的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在台阶上标上学科的英文名称,在走廊里张贴名人的英文语录,给校园里的大楼、植物取英文名等。此外,学校可以开办校园英语广播台、英语角,放映英文电影,开展影评活动,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

其四,加强中职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竭力开拓社会的实践资源。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在传授核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根据职业发展需要,突出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把英语学习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到英语课程与专业的整合中来;模仿真实的招聘会现场以及以后的职场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此外,尽可能争取社会上的一些实践活动,如外宾招待、职场义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英语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专门用途英语 专业需求 发展方向

20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用韩礼德(Halliday)等人在《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这一概念。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1]。由于种种原因,ESP教学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近年来,关于ESP的研究再次出现,一些高校把ESP教学模式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之中。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最近几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应该是ESP。《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可分三部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2]。如今,中国的ESP研究正蓬勃发展,这些研究对推进ESP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ESP的分类以及特点

1.ESP的分类

一般来讲,专门用途英语可以直接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两大分支[3]。学术用途英语又可分为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和一般学术用途英语两类,前者是以某一学科领域为内容的英语教学,如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课程,偏向知识性;后者主要是训练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的课程,偏向能力性。

2.ESP教学的四个特征

(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

ESP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的。教师要考虑以下问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需要他们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有什么需求?

(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

因为ESP强调语言在专业领域的运用,所以ESP本身就是语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还有专业知识,使英语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服务。

(3)英语学习更有针对性

ESP教学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生存,将学习变得更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ESP教学目标明确

ESP学生学英语是要通过语言学习某个特定的专业课程。不像普通英语,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雷同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懈怠感。

二、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2]。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重点。《指南》明确规定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高校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

1.社会需要专门用途英语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与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提高国际竞争力,仅仅培养学生的通用英语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招聘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结构,就外语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和专业或工作相关的英语工作能力[4]。所以,对学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2.学术英语的需求更迫切

2009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力推全英语课程,以争夺国际留学生的资源。蔡基刚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术英语有强烈的要求,希望在上全英文的课程前有一个衔接性的课程,讲授一些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言习惯表达法[5]。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学术英语是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的过渡性课程,起到学生在接受全英文的专业课程前的一个过渡衔接作用,顺利解决“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的接口问题”[6]。衔接作用需要学生做好上专业英语或上双语课的准备,他们必须熟悉本课程的专业词汇构词法、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等。

三、当前ESP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调查了湖北省某一省属大学专门用途英语的开设情况。该校现有55个专业,其中有39个专业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45门,其中32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必修课,1门指定的专业选修课。虽然开设了化工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但是目前的ESP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解决好ESP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问题

英语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程改革

二十一世纪是众多文化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时代,而英语这种世界语言为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提供了可能,因此已经成为一门人类赖以交流的关键学科和中心学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完善,迫切需要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新型人才。作为培养中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中职教育,英语教学也显的越来越重要。而中职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求,这对中职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构建适合中职英语教学模式,达到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合作精神等个人素质。

(三)改变目前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四)促进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二、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选择适合中职特点的英语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高质量的教材是高质量的教学的前提。当前许多中职所沿用的英语教材不切合学生实际,或偏难,或偏语法,没能体现新时代的特征。不同的专业也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英语,没有指导性和实用性。许多教材的内容也不贴近学生的生活,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中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中职英语课程改革应先从教材改革。

适合学生的教材就是好教材,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英语特色。坚持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为重点,难易程度适当。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英语新教材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重视基础、分层设计、发展技能、为用而学的理念,适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同时各职校应根据各地区各校的不同情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特别是不同专业应根据专业对英语的需求开设专业英语。如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幼师英语,电子英语、机械英语等,以适应不同专业对英语的要求。教师也可根据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收获。

(二)加强中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新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

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中职英语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中职英语课程改革,实施高效教学的关键。中职学校应把中职英语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广纳人才,把优秀的大学生毕业生充实到中职英语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对中职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开展多种教育科研活动,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中职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用新知识、新理念去充实自己,除了要有精深的英语知识外,还应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

目前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学仍主要沿用“满堂灌”“语法分析”“讲练法”等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偏重分析语法点和语言点,对重点词的意义以及语法结构的详细讲解。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思维,总是让学生处于听讲的状态,没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几年的中职英语学习后,学生们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表达,听不懂英语对话,看不懂英语文章,没有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因此构建新的中职教学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职教教学模式,比如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老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一个咨询者或指导者。其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知识目标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学习英语的新天地,它不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课程标准以外,而且通过团队形式的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从排斥英语到主动参与,并快乐有效地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教学模式将带来中职英语教育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三)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近年来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尤其是英语课的基础普遍较差,在英语学习上怕犯错误,怕老师批评,怕同学挖苦,讥笑,或受传统因素影响只注重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课学习,能否具有英语的实际能力根本不重要,因此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的学习,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中职英语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采用如英语小游戏、英文歌曲、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学生有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自觉的参与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中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等,将所教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名负责、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各就各位,互相讨论,互相操练,取长补短。每次活动安排英语学习小组一定的学习任务,如表演对话、讲解课文段落、复述课文等。每个学习小组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互相帮助,英语听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许多职校生自卑感较强,在英语的学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应用满腔的热情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教学,鼓励他们只要学就能学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应多给学生激励的评价词,如good,wonderful,great等。对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出现的错误,教师应通过重复该词、词组、句子的方式予以纠正。因此,我们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情感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传统的中职英语评价注重标准化测试,运用测试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成长。中职英语教学的评估体系应该是科学的、灵活的、开放的、多元的。它应该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着重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又要考虑学生在英语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进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态度、信念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在整体层次上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的评价。

综上所述,中职英语课程改革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育工作者,笔者感受到历史赋予的责任的重大。职业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是当前的热点。只有积极投身到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才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菁.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中职英语教育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英语课程范文第9篇

(一)高职院校农业商贸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农业商贸类的高职院校,现有酒店管理(农家乐)专业、投资与理财(农村合作金融)、商务经纪与(农产品经纪人)等多个涉农专业。随着中国新农村发展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学院和用人单位都看到了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本校特别为涉农专业安排了名为“农业商贸英语”的专业英语课程,但课程教学问题不少。首先,教学内容上任课教师东拼西凑将相关专业的英语教学内容如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直接挪用到课堂,教学上只重理论,脱离现实。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课程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合适的农业商贸英语课程设计显得十分必要。

(二)职教课程改革趋势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人才,而职业技能的掌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掌握,这就要求教学要按工作过程来组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是一种结合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方法为一体的新方案,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体现了高职教学的特色,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是当前高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研究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农业商贸英语课程符合高职课改要求,必将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一)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其基本的课程开发思路分为两步:1.工作过程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典型工作岗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任务特点和能力复杂程度归纳出能力行动领域。2.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重构行动领域,并结合课程特点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然后将学习领域分解成若干学习情境即单元教学任务,最后汇总各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归纳成课程教学大纲。为了做好课程设计,先来弄清课程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二)相关概念

工作过程:F.Rauner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行动领域:一个职业由多种职业活动组成,职业活动的总和就叫职业教育中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职业教育中的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而学科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孤立的,自成体系,缺乏沟通综合。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从而掌握所需的综合素养和技能。下面将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农业商贸英语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农业商贸英语课程设计

(一)工作过程分析

此阶段要求专业教师通过调研和企业专家来共同分析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在取得职业资格时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然后根据岗位特点讨论并确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1.典型工作岗位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收集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信息,本人参加了几个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走访了相关用人单位,明确了从业人员岗位设置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确定了镇村办、农村合作社、农产品经营连锁店、农家乐等四个工作场所为主要就业点,讨论并确定了农村招商引资经理、农村合作社经理、农家乐经理、乡村旅游管理经理、农产品经纪人等5个典型工作岗位。

2.典型工作任务提取

由于用人单位工种和对英语要求的各有差异,对典型工作任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所以要充分分析信息,归纳和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此,本人召开了课程开发研讨会。通过研讨和论证,参照农产品经纪人、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等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课程的特点,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农业商贸学习领域课程所应完成的5项典型工作任务:新农村介绍、农村休闲旅游服务、农村合作社经营、农家乐经营管理、参加农博会。

(二)教学过程分析

1.职业综合能力分析

提炼了典型工作任务后,就可以将其主要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不能等同于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适合学生掌握的“载体”,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是寻找载体的关键。

2.分解学习情境

职业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参考,在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可操作性的前提下,遵从学生认知规律,按照职业取向、动机与能力发展规律以及系统优化等原则,将知识点、技能点有机地结合,来分解学习领域,构建学习情境。结合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在听取行业专家意见后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共为农业商贸英语领域分解出了9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进程和主要教学内容设置。9个学习情境是以完成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而分解设计的,符合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又以接待一个外商团在一个农村旅游考查的整个工作过程(即走进一个村——进行休闲旅游——参加民俗文化节——品尝农家菜——入住农家乐——了解农村合作社——选购农副产品和民俗工艺品——参加招商引资洽谈会)为线索,符合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确定和规划好学习领域课程的总体思路后,就可以进行学习情境的分解和设计了,考虑到篇幅有限,下面将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6个工作过程步骤,以“走进新农村”为例进行学习情境分解和设计。

3.设计学习情境

英语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汽车职场英语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1.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

2.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相关企业岗位技能的调研数据为依据,以汽车类岗位所需的专业英语、汽车行业职场相关知识,以及职场英语交流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基础英语同汽车技术专业的结合,它是基础英语在汽车职场领域的运用,实现“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课堂教学与职场环境”的教学改革。本课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设计思路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围绕学生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模块的设置上,既紧密联系行业能力要求,又突出大学生的能力要求;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在进行设计时,其学习对象为高职学生,所以在学习项目的选取上强调实用性。教学采用理论教学(教室)﹢实践教学(实训场地)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大量使用场景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为了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人本性,更好的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必须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要用到和接触到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前进行了大量的行业调研,对获取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综合分析,选出最实用、最典型的材料。同时,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不少先进国家的有关汽车方面的资料和教材。

5.课程特色

《汽车职场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英语课程。本课程以“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互动”为指导思想,坚持工作环境和教学情境相结合、工作流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教室)﹢实践教学(实训场地)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职场交流,掌握汽车行业常见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能基本读懂和翻译相关英文产品说明书、技术规格和设备维修手册等,把学生培养成为汽车行业中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

2.分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职场基本交流用语和职场主要术语、标识,能读懂有关职场安全的文本。

掌握汽车零部件的相关英语词汇,并能读懂相关文章。

掌握汽车销售方面的基本术语和职场交流用语。

能读懂英文汽车销售广告和销售图表,并能用英文描述销售图表。

能基本读懂和翻译相关英文产品说明书、技术规格和设备维修手册等。

(2)学生专业能力目标

能对汽车行业职场安全与健康进行简单英文描述。

掌握汽车零部件的相关英语词汇,并能对汽车零部件知识进行简单的英文描述。

能对汽车营销知识进行简单英文描述。

能进行相关职场情景交流。

(3)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职场健康与安全2.汽车零部件一单元发动机工作原理二单元电喷系统三单元供油系统四单元传动系统五单元转向系统六单元制动系统七单元发动机、冷却系统八单元仪表板3.汽车营销

四、教学实施

1.师资要求

具有英语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具有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营销等方面知识。

2.教学硬件设施

职场实地汽车部件

3.教材及参考资料

《汽车职场英语》主要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原则,结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的教学理念”。

本书涵盖三部分内容,即:汽车职场健康与安全、汽车零部件、汽车营销。所有材料均来自真实的汽车保养维修工作场所。

4.教学方法

(1)教师应依据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须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练结合,边讲边学,“教”与“学”互动,做中学,学中做。

(3)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建议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5.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的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2)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

本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大方面,平时占50%,期末占50%。

6.成绩认定及考核标准

学生成绩的认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总评成绩,满分100分;

二是按照课程考核标准进行的期未考核,满分100分,该两项成绩最终各按50%计算。两项分之和,即为学生最终成绩。

7.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如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3)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

(4)加强对《汽车职场英语》的不断补充和修改。

五、其他说明

1.本课程适用高职汽车专业。

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2-3年后修订。

参考文献:

[1]张沈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2002,(6):6-7

上一篇:网络课程范文 下一篇:英语课程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