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18 19:00:11

微课程

微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 教育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2010年8月,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上预言:“未来五年,网络将成为最好的学校”。不到三年,MOOC、微课程接踵而来。随后2011年,我国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随着纲要的出台,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入以MOOC、微课程为前奏的大数据变革教育风暴。

目前全国院校大部分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趣味性。大部分课堂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饲养员,把知识内容喂给学生。学生不能有效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弱化。

教育网站也有众多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但是传统网络视频课程、精品课程等数字教学资源容量大、知识点多、呆板冗长、枯噪乏味。

一、 微课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随着MOOC、微课程教育风暴来袭,数字化教育资源彻底改变了“灌输式”教育模式。

在国外,微课程支撑的可汗学院模式已被世界瞩目,截至2012年7月,微课视频教程被点击数已超过1.6亿次,全球特定用户超过500万人。

近两年来,在我国微课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实现了对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的革新。2013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正式启用,揭开了微课程在开放教育领域发展的里程碑。

二、 微课程建设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外微课程建设实践已成规模,然而理论研究却处于滞后状态,致使实践形式纷繁多样、标准参差不齐。因此,研究微课程的内涵特征、课程设计等相关理论是开展实践探索的必要前提。

(一)微课程内涵及特征

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上,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可以用“非常6+1”来描述微课程内涵,即1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个辅助教学支持资源---配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教学支持资源。

2.特征

微课程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32个字,即“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凸显视频呈现形式。“微课视频”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适合Web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微”是微课程的灵魂。(1)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2)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3)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开发设计

微课程的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1.选题设计。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或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关键概念教学,或针对难点突破,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但是要体现“微“特性,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

2.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包括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要求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引人注目,力求新颖;更要求与题目的关联紧凑,迅速切题。内容讲授线索要清晰,要尽可能围绕一条线索展开,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总结要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使人印象深刻。

3.资源设计。微课程应包括二三维动画、视频、测试习题等相关教学资源,要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4.教学语言设计。语言要求生动精炼、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5.模板设计。通过模板可以引导微课程开发者使用稳定的结构框架,对思路、内容、资源和评价进行有效的设计。

三、微课程建设效益分析

微课程建设能够革新教育理念,有效支撑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网站、网站论坛等在线交流平台,为“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极大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素质培养。

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趣味、重难点突出、一课一题的优势,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片段时间有针对性学习。通过课程在线交流平台,解决学习人员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使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原理,在理论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微课程建设是知识的再重组、再创造过程,需要教师对相关众多内容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整体设计,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微课程资源及网络在线交流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拓展学生学习时间、空间,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微课程包含大量的精美图片、二三维动画、部队作战视频、课程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源,为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将极大地促进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7)

[4]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

微课程范文第2篇

微课程首先表现为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

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靠信息科技存在,其实施活动离不开信息科技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

采用“微课”支持微课程实施,其灵感来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倡导的“用视频再造教育”。萨尔曼·汗的这一创意随着“翻转课堂”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导致2012年全球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爆发的壮景。

采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便于人性化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陷于思考,也可以在不甚理解的时候倒回去重播,一遍乃至数遍,直到达成学习目标为止。

最早产生的微课程,其支持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都采用视频格式。不过,随着实践深入开展,人们发现“微课”并不能支持所有课程的自主学习。于是采用以“微课”为主要形式、以其他资源为后援的混合式技术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因此,为了突出变革,我们可以把“微课”作为微课程的主要技术属性,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而应遵循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原则与方法,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采用最适当的技术形式。

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特征。所谓时代特征,指的是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外,把内化知识挪后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十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有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外,才使教师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

基于微课程属性,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小学、培本实验小学的教师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笔者在与参与“翻转课堂”实验的学生座谈时,有意问他们愿意用现在的学习方式(用“任务单”、“微课”翻转课堂)还是原来的学习方式,学生普遍表示不愿回到过去。问其原因,答曰:“运用任务单学习,碰到问题可以思考,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发现,这就是学生通过翻转课堂,油然而生学习成就感使然!这就是绝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收获!

实践、研究到这个地步,完全可以这样定义微课程:

微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博;微课程;应用

一、微博及其优势

微博又称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实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了微博客的代名词。

从信息的来源看,微博不仅可以发送个人私信,还可以添加一些名人,学者的微博,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由此还可以向他们学习新知识。从信息的传递速度上来看,微博的特点是传递最新实时信息。微博的宣传语是:随时随地分享快乐。让自己最新的信息可以被关注着获得,这有利于微博用户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信息。同时也由于微博是相互关注或者是单向关注,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微博除了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可以向各种各样的人物进行学习。它还有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说,那就是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感悟,或者是自己的学习日记。在微博上你可以140字的短微博,还可以长微博。或者是晒出自己的照片,到朋友圈中,第一时间让朋友看到自己的最新动态。这让微博的功能更加完善,不需要再借助其他社交软件。

微博除以上功能之外,还具有可以发送私信的功能。虽然它不是聊天工具,但是他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比如上传信息,视频,声音,图片等。同时对于任意一个博文,你都可以进行转发,评价以及点赞,特别是你可以看到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于这篇微博的评语,可以与他们进行知识上的交流。而微博也可以下载到手机客户端,让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

二、微博在微课程中的应用定位

微博应该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软件,它区别于腾讯QQ和微信。腾讯QQ是以好友及时沟通的交流功能为主。微信以关注微信平台以及在好友圈中分享信息为主。而主要研究微博在微课程中的定位,在于微博的交流范围比较广泛,你可以添加群微博或者是朋友圈等其他人的微博。只要加以关注,不管是熟悉的,陌生的,年长的,以及是农民还是学者等,只要你会微博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想法,见解等。

根据微博的自身的功能以及结构,还有微课程在远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把当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是对学习者的一大帮助,同时也是实现微课程价值以及提高微博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促进移动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促进整个信息社会人类知识的学习。

三、微博在微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能力不同,在课堂上对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程到微博上,这样让学习者利用微博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和巩固,可以起到对所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加深和巩固的作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微博中的微课程在课后次对所遇到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进行学习,巩固在课堂上的知识。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习者而言,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加深思考,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是预习新的课程。同时学习者可以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学习者之间进行在线交流。对于非在校学习者,他们可以从热门微博分类中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关注一个学者,或者是其他专业人士来观看他们的知识或是视频等进行学习和批评,同时在观看别人见解的时候可以自己的想法。

四、如何把微博应用于微课程

把微博应用于为微课程中,仅仅靠学习者是不够的,仅仅依靠教育工作者也是不够的。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包括整个社会的参与。

首先需要微博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需要微博运营商制作出更加人性化以及更加实用和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这些功能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不管是精神上层次上的还是手感操作上的,使用者对软件的功能方面的使用会要求更高。同时软件的开发也需要注重交互的使用,以便于各个微博使用者能够更好的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需要继续基于web2.0的开发更加的强大,更加的先进和完善。同时也需要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给用户更加实惠的网络使用,因为用户在线使用软件需要消费一定的流量。同时也需要移动通信运营商开发出更加快速的网络,不仅仅局限在4G网络的使用和研发。

其次,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教育网站能够制作出适合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对象等所需要的微课程。这就要求微课程制作团队或是微课程制作个人需要了解微课程软件的使用,利用ppt制作教学内容,或者是flash制作课件等。利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视频,利用SrtEdit制作微课程需要的字母等。这就对微课程研发者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或者还需要学习技术层面的技能。仅仅除了以上的要求还同时需要工作者具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和素质素养。这样才能把握住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以及如何制作课程,以及怎样制作课程才能更好的吸引学习者进行学习和继续学习。

再次是需要用户对微博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对远程教育以及微课程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学会使用微博,不仅要学会使用微博的基本功能,也要学会运用微博在远程学习中的价值。用户不仅仅需要微课程的使用,还要懂得微课程对于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信息社会中,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当代学习者的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志勇,肖俊洪. 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 蒋志辉,陈震,李小艳.QQ软件在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3] 谢立慧.微博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中小学电教

[4] 杨敏,卢成林.社会性软件在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中小学电教

作者简介:

微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微型德育课;意义;实践探索;注意事项

微博、微信、微电影,现在“微”字越来越流行了,出现“微时代”的说法也不足为奇,微友在无组织的状态下集结,会形成一股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样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的概念发端于美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其中德育微课程是微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微课程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意义

1.微型德育课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微型德育课在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课型选材上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实践活动,这样能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故事和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展示、发挥、发展和提升,同时能促使他们进行素质与能力的迁移,在学习方面发挥出更强的自主性与创造力。

2.微型德育课促进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进取奉献的教师队伍,是笔者所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微型德育课具有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双“主体”的特点,教师在“导”即“教”的活动实施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升华思想境界,为学校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科研型的优秀教师队伍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3.微型德育课对学校德育创新特色的引领作用

建构符合学生实际、有校本教育特色的微型德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建构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课程化、生活化的微型德育课程体系,对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4.微型德育课与“十会”教育的纽带关系

“学校无小事,事事寓教育”,德育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学校从学生本位出发,对学生提出健全人生的“十会”要求,如会做人、会学习、会生存等。微型德育课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出发,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

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微课程出现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教师享受多媒体的呈现方式、1~5分钟的学习过程,享受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研究微课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开了新的一扇窗,更重要的是微型德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培育着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了教师的专长,有利于开拓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

二、在微课程的引领下实施微型德育课的实践探索

笔者学校秉承“修身精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推进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化的建设,初步建构了“静态微型德育和动态微型德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在微型德育课中加强学科知识覆盖,渗透地方文化,进行年级分化,提升课型质量,逐步形成学校德育文化个性,体现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1.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

微课程的视角直接指向具体现象和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深度启发,引发思考。德育工作需要以课程实施、长期规划、长效管理为原则,同时更要深入细枝末节。根据微课程的“微”性、针对性、生成性与发散性,促使其进一步校本化,更好地彰显德育微课程的教育性、专题性、模块性与生成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微小变化,积极引导他们的成长,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笔者学校在每年暑期都为新入学的高一新生精心制作学生礼仪手册及新生始业教育德育微课程。在整个课程制作过程中,小组分工协作。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按照微课程的一般制作流程,首先做出脚本、一稿、二稿,多次修正,然后化大为小,将礼仪手册分为若干个小部分,每位教师负责一到两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寻求亮点,汇合之后再统一风格。在此基础上,安排高二的学生按照要求严格进行拍摄录制,再进行后期的制作。新生始业教育时,这项成果将会在全年级推广使用。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错的微型德育课资源。

2.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

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创新工作方法,选择学校德育中相对稳定的专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学校人格教育体系,突出教育专题中的核心价值,倡导发散性延伸,提倡多元评价,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创业一条街为例加以说明。

创业一条街是学校德育创新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开办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学生在这里可以自主创业,首先向学校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学校会从中认真筛选出优秀的、有价值的创业计划书,组织这些策划人进行答辩,对创业答辩获奖者提供创业场地和启动资金,创业团队必须走社会相应的创业审批程序。“创业一条街”不仅在校园内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场地,唤醒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树立创业就业信心,还能帮助他们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培养很强的职业竞争力。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从重点推介到全面铺开,我校的创业教育进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在创业教育上,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个店铺就是他们的组织,创业一条街就是他们的平台,我们将他们的创业故事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程,不仅可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给以后的学生树立榜样。

3.开发“微产品”,实现“微体验”

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文化让三门这块土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地方文化在年轻一代的脑海中已不留任何痕迹。德育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在学生生活环境下结合教育方式进行的一种活动。微型德育课是德育的一种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地方文化与微型德育课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文化特色,丰富背景知识,对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热爱家乡的理想教育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石窗展示平台对地方文化进行专题渗透教育是一种思维的拓展。

三门石窗是三门湾畔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民的智慧结晶,已经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被浙江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校首创把当地的石窗当成文化产业来发展,我校师生通过半年多的考察和摸索,运用数控机器操作,结合古老技艺,创作出精美的石窗艺术品。学生亲身体验产品的开发过程,并将石窗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在微型德育课中,通过观看学生谨慎地切割、打磨着石窗,我们仿佛穿越至百年前,感受当时人们在这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中所凝聚的辛劳与智慧。通过微产品的开发,学生也有了真切的微体验。

4.关注个性化,推动“微德育”

微型德育课时刻潜身于校园文化生活中,“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抓起”是我校微型德育的文化口号。在微型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54321”模式来进行建构,即通过“五种分类、四个作用、三项定位、两点拓展、一种制作”来进行规范和操作实施。

(1)“五”种选材和分类:周一《心灵故事》,周二《特色感知》,周三《世界之窗》,周四《专业特色》,周五《创业故事》。

(2)“四”个特点和作用:发挥主体特点,提升学生素养,增加学科知识,明辨是非价值。

(3)“三”项建构和定位:立足于“短小”,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内化”。

(4)“两”点拓展和衔接:教学模式之改进,组织结构之拓展。

(5)“一”种制作和技术。

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建班级核心课程和课程群,开发班队会课程、读书课程、书法课程、节庆活动课程。通过开发他人作品和自己的成果,以精品班队为载体,探讨、推进班队会教育模式的发展,进而推动微德育的发展。

三、德育微课程制作的具体注意事项

第一,在德育微课程制作流程上,第一步应该先做脚本,而不是直接制作微课程,脚本是基础,必须深思熟虑。

第二,创作角度要“小而精”,所有内容要在5分钟内呈现,必须抓住重点,做到一个主题一个微课程。如果感觉内容真的很多,可以多做几集,形成课题组系列。

第三,寻找亮点,课题组要有自己的明显特色,必须寻找课题组的亮点。

第四,减少“表扬式感动”,减少大面积的“效果介绍”。

第五,制作中最好用自己的图片,也可以用活动时的照片、学生做的简笔画或者是学生自己拍摄的内容。

四、立足微课程,助力中职德育教学

德育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经验传播方法。它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一种新的形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去看、去学。微课程又是一种研究方式,可以引导教师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转变教育科研的模式与观念。制作德育微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能够发现教学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梳理思路―制成德育微课程。这个方法简单实用,既可以解决问题,又能及时地分享给大家,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借鉴。

德育工作一直在讲真善美,对学生要求高大全,教育效果常常是假大空,今天的德育课程应落脚在培养合格公民教育上,培养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从微德育入手,做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2]汪丽.数字与微化课程也优化――试论信息技术微型课程的生态创新与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4).

微课程范文第5篇

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

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种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践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e-Learning业界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当然,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结语

目前,各级机构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征集、评选活动,体现了微课程正在逐步成为构建学校、区域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内,必将形成一批系统化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微型课例资源。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也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微课程范文第6篇

>> 中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研究 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外“道德悖论”比较研究 中外会计研究方法比较 中外税收负担比较研究 中外主题书店比较研究 中外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ERP系统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史比较研究 中外德育时机比较研究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教法比较 中外高职课程设置模式比较 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 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外动物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关于中外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的研究 中外土木工程防灾专业高等混凝土课程比较研究 中外旅行社比较研究 中外政程的比较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9-18.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8]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33.

[9]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2):9-21.

[10]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11]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12]翻转微课程――江西教师网旭光英语工作室.2012年佛山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征集[EB/OL].,2012-8-6/2013-09-18.

[1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14]凤凰网教育.“凤凰微课”启动新闻会隆重举行[EB/OL].http:///news/detail_2013_01/04/20769994_0.shtml,2013-01-04/2013-09-18.

[15]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9-22.

[16]秦越霞.草根专家“微课程”―访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J].广西教育,2013,(2):54-56.

[17]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11.

[18]吴安艳等.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以韶关学院的师范教育为例[J].软件导刊,2013,(6):199-201.

[19]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微课程范文第7篇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位课程设计方面的老师说: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配上学生分组讨论和课下的任务,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一样的学习效果。

圣胡安学院是在“职业安全”这门新的在线学位课程里开始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的,老师们在这堂课的经验中不断研究、深化,现在圣胡安学院已经在阅读、部落管理和兽医等多个科目中使用到微课程。

另外,由于职业安全这门课使用微课程教学,所以在第二学期招生时,学生迅速由原来的十几人激增到449人,因此学校方面希望越来越多的在线班级可以使用微课程。

微课程的长度一般是1-3分钟,主要介绍关键词和概念。比如,阅读教师米克斯介绍说:学生通过听一个80秒的微课程来学习单词构造,这堂短而精的课程介绍了单词的组成并解释它们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同学们利用在线词典去找出25个前缀、后缀和字根,并写下他们查找的结果,再通过留言板进行讨论。

圣胡安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桑德拉·特雷西最初很怀疑微课程的有效性——这些课程似乎没有足够长的时间。“看起来微课程是最不自然的东西之一,首先它是一堂课,其次它又这样短”,特雷西女士说,“但是它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使你摆脱对传统课程的印象,而更像是一个学习快照。”

因为微课程有一个非常灵活的课程管理系统和标准化教案的支持,课程开发起来相对较快:如“职业安全”有四门课,但是建立和实施它仅仅用了两个月。

虽然阅读老师米克斯之前担心,把一个用于教单词构造的10分钟的课程简化为80秒的微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当她用简单的关键词替代原来对单词构造部分详细又复杂的解释时,她惊奇地发现:除了一些空话被遗漏外,重点内容学生都掌握了。米克斯说:“同学们反馈信息很积极,甚至比过去更好。学校方面现在也开始倡导在新的远程学习课程中使用微课程进行教学。”

众说微课程

“微课程”概念最早是由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创造的,他的初衷是认为微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他说,虽然60秒微课程可以传达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它完全可以使同学们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微课程搭建了一个挖掘知识的框架”,彭罗斯说,“老师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在哪里挖、需要挖什么、怎么挖,而且老师将监督这一进程”。

彭罗斯声称,目前微课程在圣胡安学院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的原因,是因为它太新鲜了,很多人都还没来得及深入了解它。但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却认为:微课程不会在某些课程中起作用,比如一些需要持续讨论和对复杂过程解释的课程。

米克斯的阅读班里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理查德·费斯克,他表示希望微课程在特定的领域内可以阐述得更多,并希望微课程能像课程概述一样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使他完成任务和参与讨论。

美国远程学习协会的执行董事约翰·G,弗洛雷斯说:“近些年,远程学习项目逐渐采取短期形式的教学工具,其中许多都是介绍一个简单的主题,并鼓励听众去执行自己的研究。现在,这些短期形式的教学形式已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远程学习项目。”

特雷西希望圣胡安学院有越来越多的在线课程能够使用微课程,她认为当老师希望传递一小块一小块的信息时,微课程特别有用。但是在像英语文学这种需要拓展讨论的课程中,微课程作用就会减弱。

圣胡安学院的数学助教克里斯巴德目前正在拍摄一系列两分钟的视频,这些视频演示了怎么解决几个代数问题。但是她却说自己不会考虑使用微课程。她认为简单地利用关键词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详细地去解决问题。

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图尔克则认为:很多课程的关键是遵循一个固定的论点或是一步一步地去建立论点,60秒的写意概括是有用的,但是它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如何制作微课程

教授们准备的课程少则40分钟,长则几个小时,甚至更长。要将这些课程压缩成60秒钟的东西,实在是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对于有兴趣的老师,不妨依照戴维·彭罗斯的建议来建设自己的微课程,在教学中加以尝试:

1 罗列在6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你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

2 写出一个15到30分钟的介绍和总结。它们将为你的那些核心概念提供一个上下丈背景。

3 用一个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录制这三个元素。如果你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所在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设备。如果你想制作成纯语音的课程,那么就不需要摄像头了。制作完成的节目长度必须在60秒到3分钟之间。

4 在这个课程之后,设计一个任务,使这个任务能指导学生去阅读,或者开展探索这些核心概念的活动。如能与写作任务结合起来,那么,它可以帮助学生去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微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MOOCs;微课程开发;技术路径;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81-04

引言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尝试了一种新的课程传输形态,他把传统的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形成了一系列以时间为控制要素的短到1分钟、长不超过2~3分钟的“短”视频教学课程资源,然后以此为主要材料完成教学的实施。[1]这样的课程以“短”视频课程观看为主要教学手段,把传统的课程进行了“微型化”,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微课程”(Micro Courses或Micro Lecture)。课程的微型化体现了人们对课程信息传输形态的新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们极大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微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1年秋季,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开始出现,并迅速在全球推广。作为MOOCs主要教学资源形态的“微课程”更受到大家的重视。但纵观当前微课程的开发可以发现,开发的主体还呈现出“专业化”的特色,作为微课程实施主体的一线教师还受到一定的制作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一现状不利于微课程与MOOCs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微课程制作技术进行技术梳理,为微课程的制作提供一条以“教师化”为主的技术实现路径,以打破微课程开发中的技术障碍,促进MOOCs的发展。

微课程开发的现状与特点

作为新的课程形态,“微课程”的开发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态势,大量的微课程视频在网络上涌现出来。但在“微课热”的背后,笔者也看到了由于开发技术的不规范和制作水平的差异,导致所开发的微课程量大而质不高。当前,微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技术实现路径的“教师化”特色体现还不够

微课程的课程资源形态主要为视频,而视频的制作由于涉及数字视频的拍摄及后期非线性编辑的相关技术,所以大量的开发阶段还以“专业化”的技术路径为主。从资料上看,戴维・彭罗斯本身就是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应该属于专业人员。他在他所提出的“微课程”开发五步中也特别强调,教师需要向信息技术部门寻求指导与帮助。[2]微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专业化”的制作路径固然是一条开发“高质量”微课程的保障,但也应该看到,教师才是微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如果能实现微课程制作的“教师化”,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由教师独立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制作,那么更利于教师把握微课程的教学结构,避免出现“偏技术,轻内容”的微课程开发趋势。

2.形态多样化,但缺乏较统一的技术实施规范

现阶段,微课程开发在实施以“视频讲解”为主的教学形态时,其视频技术制作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在现有的微课程视频中,可以发现存在课程录制内容形态及录制上传视频格式不统一的情况。从课程录制界面来看,它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PPT课件展示型

这种类型的视频界面主要以配有音乐的PPT课件展示界面为主(如图1)。在视频的整个演播过程中,可以有教师的讲解,也可以没有教师的讲解,教师主要通过视频中的文字内容界面与配有的讲解或背景音乐来完成课程信息的展示。

(2)讲课实录型

讲课实录型主要以教师授课片段的现场录制为主(如图2)。这种方式不需要配有教师的PPT课件,它以实录的形式录制教师讲课的视频与声音,形式上可以看成是教师课堂讲授实录的一种。从网络上传的实录型微课程视频来看,有的甚至是以前的课程实录视频的部分提取。

(3)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

这一类型综合了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如图3),视频界面既有教师的课件内容,也有教师的个人授课界面,视频的展示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展示相应的PPT课件为主要形态。从形态上看,这种类型兼具以上两种类型的优点,但从现有的网络微课程视频资源来看,这种结合型的微课程视频资源还比较少。

在以上三种微课程视频的界面展示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微课程视频开发呈现了不同的形态。它们一方面体现了微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实践中所应用的技术比较杂,还不够规范。以上三种微课程视频所使用的技术应该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虽然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如果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微课程技术制作规范无疑对未来的微课程制作是有好处的。

此外,上传视频的格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FlV、WMV、MPEG等常用的视频文件格式都有;从视频的文件大小与图像的清晰度上来看,不同的微课程视频差异也较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作者选择技术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对现阶段微课程制作的主要技术形式的对比

综上所述,现有的微课程视频形式主要有PPT课件展示型、讲课实录型、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三种。为了对这三种形式做一个比较,笔者从信息展现形式、关键技术要点、技术难度、实施条件四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如下页表)。

1.信息展示形式

在信息的展现形式方面,PPT课件展示型只能展示教师的课件内容,这种形式与学生观看教师的PPT课件没有太大的差异,它只是在形式上由PPT展示改成了视频展示,在实践中主要用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型的微课程。讲课实录型则以教师讲授实录为主,这种形式教师们比较熟悉,在这种形式中如何及时地展示教师的辅助课件内容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综合了PPT课件及教师讲课的视频展示,在展现形式上比较好,它有利于教师在讲授中以文字及图表的形式及时展示重要的教学内容要点。

2.关键技术要点

微视频的关键技术要点主要涉及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屏幕录制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三项技术。在这三项技术中,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比较专业的数字视频录制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数字摄像机来完成拍摄;二是非专业化的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即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的视频拍摄功能来完成。在技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屏幕录制技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来完成,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Camtasia Studio(一款国外的录屏软件)等,屏幕录制软件的使用比较简单,只是要注意选好录制后生成的视频文件格式,以便在网上传播。后期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三项技术中比较难的,常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有Premiere系列、会声会影系列,还有Windows系统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相对而言,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使用比较简单,它可以方便地完成对录制视频的剪辑、添加字幕等工作。

3.技术难度

技术难度指技术上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这主要由技术实现的设备配置条件和对应的技术操作难度决定。在技术难度上,讲课实录型由于涉及数字摄像设备与计算技术设备,要求使用者能熟练使用数码摄像机,所以难度较大;而PPT课件展示只涉及计算机设备与屏幕录制技术等相对简单的技术,所以难度较低。PPT课件与视频结合型由于视频部分采用了计算机视频录制的方式,不需要制作者掌握数码摄像设备的使用,因此技术难度处于中等。

4.实施条件

实施条件主要从教师自行完成的程度来区分。在实际制作中,视频录制型主要还需由专业的制作人员来完成讲课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制作,所以完全“教师化”的制作还不易实现。其他两种方法经过简单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独立完成制作,这是比较适合教师自行开发微课程的技术实现路径。

笔者通过对三种微课程视频形式的综合对比,发现教学PPT课件与教师讲解视频结合型应该是未来微课程的主要课程展示形式。这种形态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教师能利用PPT方便地展示教学中的文字、图片材料,学习者也能比较好地看到教师的文字、图片展示课件,方便记录相关的教学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讲课视频的展示也便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弥补了单纯PPT展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距离感。教师的视频展示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微课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加强微课程的感染力,使微课程视频摆脱了一种单调的课程信息展示的模式。

“微课程”制作技术的教师化路径

综合现阶段的三种“微课程”形式,PPT课件与教师讲解结合型应该是一条比较好的“教师化”微课程制作技术路径。笔者重点介绍一条通过微课程视频录制系统软件来完成这种形态的微课程系统化制作的技术路径,其软件界面如下页图4所示。这条技术实施路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了“微课程”制作的各种技术

这条技术实施路径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微课程系统制作软件平台整合了微课程制作的各项技术。它主要以PPT课件与教师授课视频合成为视频展现形式,符合微课程的视频技术要求(如图5)。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能比较方便地利用它在一个整合的软件平台上完成微课程的录制、剪辑、添加字幕、视频播放等多种制作。

2.设备配置要求低,视频效果好

在设备要求上,其涉及的硬件条件是USB摄像头、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如果计算机已配置了摄像头与内置麦克风,则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即可完成微课程的开发。这样把微课程制作的硬件、软件及技术条件降到了比较低的程度,较好地满足了普通教师的制作需求。此外,在视频文件格式上,其采用了以WMV为主的流媒体视频格式,以这种格式生成的视频效果较好,文件较小,很适合教学视频网络传输的要求。

3.技术操作简单,易实现制作的“教师化”

在制作技术上,教师只要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软件,在操作上通过软件的主控制界面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微课程的制作。在软件的安装方面也只需要基础的软件安装即可,特别是在非线性编辑软件的调用上,平台选择了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来完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利用该软件简单易学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制作的技术难度。从实际效果来看,在成都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通过2~3小时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制作微课程作品。

总结

从对现阶段微课程视频制作的主要技术形式分析可以看出,现在供大家选择的微课程制作技术比较丰富。但通过集成整合软件平台来完成微课程的制作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它能较好地整合微课程制作的各项技术,较好地实现微课程制作的“教师化”,为高效开发MOOCs中的视频学习单元课程资源提供适宜的技术实现路径。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参阅《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3-4]一文,以较快地实现软件的开发及使用。

参考文献:

[1]David.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2]Mircolecture.[OB/EL].http:///wiki/Microlecture#cite_note-24.

[3]谯小兵.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106-109.

[4]谯小兵.网络教学录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谯小兵,(1969―)男,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软件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软件开发。

微课程范文第9篇

这个与时俱进、热衷研究的人,就是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他那亲切的指导和敏锐的思考,折服了广大微课程学员;他那仅有5分钟左右却发人深思的微课程,帮助许多普通一线教师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

孜孜不倦 钟情于教研

从198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李玉平已走过三十余年教育路。岁月赠与他不同的角色,也记载了他从模糊到清晰的研究之路。各种不同层面的教育角色,使他对一线教师的心理、思维和处境都有切身的理解,也使他的指导显得实在、具体而深入。

贯穿李玉平三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主线,是他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痴迷与执着。

上世纪80年代,除了认真教学之外,李玉平还积极投身到全国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六因素单元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他都尝试过,并在一次教学能手比赛中成为旗(相当于县)级教学能手,是当时全旗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位民办教师。

出于对研究的热爱,李玉平多次放弃管理职位。1992年,他辞去已担任两年的碱柜小学校长一职。2005年6月,他又辞掉了刚被任命的海勃湾区教育局副局长之职。李玉平说:“管理岗位上多种复杂的事情搞得我头昏眼花,我最钟情的教学研究却停滞不前。要解决研究中产生的问题,我必须专心学习!这就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

在辞掉副局长职位之前,李玉平做着“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三小”研究与教师很贴近,但效果不怎么好。带着学习的渴望,2005年8月,李玉平来到北京中关村四小,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康长运博士、中关村四小校长刘可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盖伦教授(Gaaleen Erickeson)、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的伊恩博士(Ian Mitchell)及Janette Erickson博士相识,他们一起启动了中国“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在与这些教育专家接触的过程中,在飞赴英国、澳大利亚实地学习的过程中,李玉平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他开始尝试教研方式的变革,在“三小”研究里加入“行为研究”“风险研究”。

在不断的尝试中,李玉平一直思考:“老师们非常忙,有没有什么更高效、更好玩、更容易操作的研究新载体,使教师爱上自主研究呢?”2011年,他发现,让老师们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方法及成果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于是,他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这种新办法。

这种新的呈现方式首先被称作“智能课程”“微型课程”,后来才被命名为“微课程”(microlearning)。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学员可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微课程视频每集播放时长约5分钟,字数约300字,方便学员利用零时间,借助网络、手机等方式学习、思考。“微课程”视频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集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课题。它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了学员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湖北省宜昌市天问学校教师张先伟在李玉平的帮助下,制作了微课程视频《专利墙》。《专利墙》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很多教师将“专利墙”运用到教学中。张先伟因此得了个“张专家”的外号。张先伟说:“在开发微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归纳总结、化繁就简,学会了深入思考、求助分享,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中储粮希望小学的校长马丽娜则表示微课程对于学校建设很有帮助:“微课程推动了我校研修的改革浪潮,让我们这所农村学校蜕变成为一所校本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名校,让农村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让村小的孩子享受到了先进的教育!”

李玉平总能给微课程实践者们意想不到的启发。在他耐心细致的引导下,一批批普通教师积极思考,解决了不少教学难题。厦门诗坂中学的蔡辉录老师说:“大专家给人感觉距离很远,需仰视才能看见;而李老师同样是专家,可是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老师都可以与他对话交流,他总是给我们鼓励,让我们有勇气跟他前行。”蔡辉录的话代表了许多微课程学员的心声。

深入浅出 学习新革命

微课程研究是简单易行的草根研究,不同于门槛高、程序多的课题研究。微课程研究表面上是在制作微课程视频,而事实上真正的收获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它有效地凝聚了普通一线教师们的智慧,转变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教研模式。

李玉平说:“追问深一层,研究深一层,就是微课程。”往深处挖掘,是微课程研究的一大特点。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再加上后期制作,这就是微课程视频形成的全程。

2011年9月22日,李玉平来到深圳市龙岗区天成学校指导教研。李玉平与该校教师林育霖聊天时,了解到她的班上有位上课总睡觉的“瞌睡虫”小斌(化名)。李玉平问她:“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起初,林育霖提出了3个策略:(小斌)困了,起来站一会;(小斌)准备风油精,困的时候擦一下;(小斌)去厕所洗把脸。小斌瞌睡的问题有所好转,但还是经常打瞌睡。

李玉平分析林育霖的策略,给她提出三个建议:应思考瞌睡背后的问题;应思考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助;应提炼出帮助全体学生的办法,由针对这个孩子变为针对全体。李玉平说:“要回归到起点,从原点出发,从细节出发。”这次指导后,李玉平与林育霖又有过多次对话。

根据李玉平的指导,林育霖一遍遍地追问,发现了更为重要的原因。浅层次的原因是,小斌宿舍的同学有卧谈习惯。于是林育霖与他们开了一个“睡觉会议”,同时每天晚上查寝。综合措施使得情况一天天好转。深层次的原因是,小斌基础差,上课听不明白。林育霖于是调整教学策略,想方设法帮助小斌树立信心。小斌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瞌睡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小斌由此成为“睡眠管理专家”。同时,林育霖感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她认识到:“有爱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的是方法。”此后林育霖又提出了“小曾防迟到三法”“小张纠错法”“王氏作文训练法”“小倩卫生4条好建议”等针对不同坏习惯的策略。

李玉平说:“研究要深化,成果则要简单明了地呈现。”2012年10月,李玉平收到深圳宝安福新小学高老师的演讲稿《如何与问题学生交流》。该文约6000字,重点讲了对后进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介绍了“哄”“吓”“诈”“帮”四招,最后讲如何与家长沟通。李玉平说,该文结构完整,但缺乏深度,并没有切实解决“如何与后进生交流”这一问题,且在某些观点上欠缺人文关怀。

李玉平先从策略与故事的角度,开发出《后进生四招》《变化中的虹宇》《暴力小孩》3集微课程,再从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角度,整理出《三步策略开发》《三步故事开发》《关键词看变化》《追问“理论”》《微课程的背后》5集微课程。前3集是“鱼”,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而后5集是“渔”,帮助教师去寻找、开发、创造更多的“鱼”。从下面2份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策略变得更具体、更具操作性了。

先看表1。从思考的深度来看,前者浅,后者深;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前者虚,后者实;对比前后策略名的差异,前者情“冷”,后者情“温”。再看表2。从字数多少的角度来看,复杂的叙述变得简洁,简单的策略变得具体。

深入挖掘策略方法,浅显易懂地呈现研究成果,正是微课程引人入胜的关键原因。在微课程视频中,《猴子理论》告诉校领导、班主任要让下属、学生自己处理自己身上的“猴子”,以训练下属、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行动力;《保护蛋宝宝》讲述了让学生保护鸡蛋的故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生命教育尽在其中;《一封求助信》讲述了一个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却“屡败屡战”的女孩的故事,告诉老师们应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享受成长过程……

“微课程研究带来了教师学习方式的新变革——思考式学习,让人觉得教研也格外有趣。”宁夏石嘴山市红果子小学的孙雪梅老师如是说。微课程是“格外有趣”的“学习方式的新变革”,这是微课程研究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我的讲座不需要记太多笔记。”

“笔记分作两栏,一栏记李老师讲了什么,另一栏记我想到了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李玉平很尊重教师们的个人想法,并引导教师们注意到策略可能存在的风险,再引导教师们针对风险进一步完善策略。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李玉平总是着眼于“高效”“高质量”,采用“AB案对比”“填空稿”“思维导图”“学生行为表”等明了易懂的方式来促进教研与学习。他还很注意把团队文化、趣味游戏的元素嵌入到培训活动中,如经常运用“解手链”“踩报纸”“放竿”等策略,使整个培训场面活泼有趣、互动性强。

微课程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式的形成——“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化,更是一种成长方式的重建。

成效卓著 引发“微课热”

深圳团队、湛江团队、湖北团队、山东团队、内蒙团队、上海团队、河南团队、福建团队、四川团队、网络团队……微课程研究带来的显著成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学校,他们纷纷参与,在李玉平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引发了一股“微课热”。

武汉洪山区武南小学校长张同祥带头做微课程《话说小学课改》。该校的教师不甘落后,不会制作就主动请教,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微课程研究进展如何?”一个月的时间,武汉武南小学60名教师制作了100多集微课程视频。该校教师胡晓荣在李玉平的指导下制作了十多个微课程,他说:“感谢李玉平老师,我会永远记住微课程研究带给我的欣喜与感动!”

顺应广大微课程学员的呼声,2012年11月21日至22日,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会在武汉市洪山区举行,全国各省市近300名教育局局长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评选出了优秀微课程,并对优秀微课程进行了展演。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优秀的微课程是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它进一步推进了区域教学改革,对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人物小档案:李玉平,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项目组中方发起人之一,微课程创始人。他历经民办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教研员、教研室主任等多种角色,著有《我们都可以成为研究者》《课堂开放了怎么办》等著作。

微课程范文第10篇

一、视听变化,心动

记得李校的第一次培训,先给我们看了一段视频,《拥抱变化》视频显示,世界已经进入创感时代,看到了这些新名词,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3D时代,无纸时代,云时代, 020时代,全球一体的时代。TED课程,移动学习,微信课堂,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可视化学习,已经充斥了课堂,微课程,翻转课堂,我茫然,网络与技术正在改写学习的定义,网络将世界打通,学习方式异彩纷呈,学习无所不在。除了这些吸引我眼球的。还有什么创意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可汗学院。震撼,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心灵震颤,脑洞訇然大开,同时时不我待感觉充斥整个大脑,就感觉像诗中写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种被别人落下,并且拉得很远的的感觉,很痛也很着急。我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我自己思考,都在变,那么我该怎么变?我要怎么变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接下来我要做点什么,并且是一定要做点什么。既然是老师吗,就要万事不离本行。

二、思想变化,行动

思想变化,行动。于是行动上在寻找一个出口,就是行动上追求变化,从最基础的学习制作微课程开始,小小的微课程能解决很多的课堂问题,能更好的辅助我的教学,所以我开始跟着学习做,培训后带着雀跃激动的心,十二分的热情,做了第一次微课程,《黄鹤楼送孟浩之广陵》,真的不怕大家笑话,现在看来粗糙得很,但是这节微课成却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当时内心的喜悦那真是按捺不住,我也会做微课程了,于是微课程小组成员坐到一起研讨时,我就自告奋勇,毛遂自荐,首当其冲,说,请大家先点评我的作品吧,希望得到肯定的心情那也是期待满满的,大家点评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还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图片,文字出现,字体,字号,等等,但是令我诧异的是,不但没有打击到我小小的自尊心和蠢蠢欲动的自信心,反而激起了我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坚持到底的执着心,那就是接着该,接着做,我一定要坚持,并且一定能做好,于是心里想,这次再做,一定要掌握技巧,少出现错误。于是又乐此不疲,一气呵成的做了《一字诗》微课程,奔赴北京之前,匆匆的也是偷偷地传给了李校,当时李校看完后马上就给我回了3条语音,前2说太精彩了很有意境,太有悟性了图片选取典型事物,以点代面,太出乎意料了这么短时间完成,全是慷慨激昂,激情四射的鼓励语,但是我的心情那是萌萌的,美美的,当然,第3条说,有些细节还可以做得更好。这已经足够了,足以支撑我继续走下去,于是慢慢开启我的微课程学习之路。通过这样的肯定,我自己也从中摸索了制作微课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不一定全面,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三、心灵变化,感动

这样开启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学会了用喀秋莎录制、录屏、编辑、上传网络、制成码书等等,技术为教学服务,回归我的语文课堂,同样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微课比较盛行。我也想加入这条洪流之中,我呢,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觉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阅读写作技巧的同时,更重要是语文外延知识的拓展,这样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大的能力,结合自身,我比较喜欢古典诗词,经典美文等,从特长开始,同时借鉴深圳雷斌《开发最佳实践经验》,决意开发自己的微课程,最有成就感的是研出了自己的一套课程《评书语文》,说到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呢。当我把自己的微课拿到专业团队里的时候,才发现,喀秋莎录制时由于幻灯片出示和录制有时差,而我为了配合,语速过慢,大有学生读课文唱读的感觉,自己听起来都感觉拖沓,不利索,马校直接就说,这哪是你讲课的风格呀?李老师说,咱们现场再录制一节吧。于是,立马就录制了一集《黄鹤楼到四大楼》的微课,由于对内容比较熟悉,加上马校对技巧的指导,趁热打铁,出炉了这节微课,马校当时很有创意的给定位为“评书语文”。

大家都感觉不错,由于场地的设备教全,充分利用资源吗,接着很快又录制了《自由与尊严》的微课。又是一种别样的风格,同时也不断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现在给大家展示的是我的两集微课,自己在语文知识拓展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基本的框架就是这样的,以后会不断的改进,可能现在还不成熟,1.0版本嘛,我已经爸自己的微课用到课堂上了。孩子们已经看到了,确实达到了预期想要的效果,通过我的小视频的观看,孩子们确实对四大名楼有了深刻的印象,比在课堂上生硬的灌输空讲印象要深,比简单的出示图片的效果还要好,学生们还在课下进行热烈的研讨,啊,四大名楼是这个样子的,我再想想,老师还讲了什么了?就这样,很有学习研讨的味道,班级里顿时热闹起来,还有《自由与尊严》一课,大家观看后,孩子们对这两个词理解的特别透彻,这节课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效果明显,整节课孩子们一直都在兴奋饱满的状态下完成的,并且一直很期待,期待什么呢,就是这节课里还有什么自己喜欢的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认真听,千万别错过精彩的地方,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下课自己主动去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做摘抄笔记,课上分享,在班里掀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感觉,看到这个场面,心里感觉幸福满满的,感到了教育的美丽,教学的魅力,微课的魅力,我们老师不就是期待这样的课堂吗,不就是期待这样的效果吗。就感觉这套课程做的特别有价值,所以我还想继续走下去,希望在蝴蝶学校里能看到我的这套课程,更希望我的课程,给我的学生带来改变,也给各位研伴及你们的学生带了一点变化,一点帮助,一点启迪,希望我做的事情,是这样的,浅酌生香,淡观微雨,静待花开。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上一篇:英语课程标准范文 下一篇:国际贸易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