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2 10:58:27

影视艺术专业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1篇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逐步成为影视艺术的主要受众,受众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对于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也有了极高的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低,普通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今影视艺术的从业门槛已经从当年的技术性制约上升到素质性制约,这种社会现状也对影视艺术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技术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和艺术内涵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目标,通过对以艺术基础史论为中心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认识艺术相关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当前,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各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同时,高校影视艺术史论类基础理论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影视艺术教育的史论类基础理论教学并不仅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知识传递活动,更是艺术素养建构的过程。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借鉴与创造的重要源泉,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对于一门学科的特性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艺术思维方式的开拓与素质的提升。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艺术领域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其目的更在于通过史论类基础课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艺术派别分类、艺术思想演变、重大艺术人物与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为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最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艺术类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史论基础课程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理论、电视剧原理、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以及更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如专题电影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视听语言研究、影视剧精品解读等,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甚至涉及诸多纯理科性质的学科。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带有共性的三点问题。

1.教学主体的困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对施教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就有着一定的高度。“教育者本身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展及人发展的新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炼出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的发展性”。然而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普及与知识记忆上,对于学生艺术品位与专业修养的培训意识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流于形式,断章取义,照本宣科。对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学客体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动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离开了受教育者,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对史论类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课程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学生的受众心理角度在听课之前就将理论课定义为枯燥无趣且与实际相脱离。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在这样的态势下,教育客体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缺少学生支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环体的制约

教育的环体是指与教育结果有关系的整个教育环境,它既包括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新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视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影视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视艺术的实际操作性,对教学结果的社会应用要求极高,这无疑造成了影视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无论从课程设立还是考核标准而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影视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轻视理论,课程考核评判标准相对滞后。再加之影视艺术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础薄弱,史论类基础性理论学科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开展。

三、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对策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与困境,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视艺术教育过分重视技术的传授,却忽略了理论素养的培育。影视艺术教学兴起历史较短,也使得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当下蓬勃兴起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探索史论类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完善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实现优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课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的时间轴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讲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流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将同一个艺术类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以专题为导向串联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架构。通过教学专题的导向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问题为指引,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加以串联,通过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门类艺术发展的演变进行比对,更能揭示出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史论类课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传统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灌翰知识的角色,学生则丧失主动成了精神的知识接收器。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强行将相关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并不结合学生特点和讲课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却并未实现信息的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开拓、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无形之中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抵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上课睡觉或者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看其他的书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更应有针对性地变革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将得到根据本门课程编写的“课程指南”。在“课程指南”当中应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参考书目、课内所安排的小组讨论专题、需完成的作业题目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课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业内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输相关艺术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且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传统的史论类基础课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则是相对被动的。而传统的考核方法也往往仅限于笔试与论文撰写两种类型。闭卷笔试或撰写论文这两种考核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考核目标的不同而有选择地运用。同时还应该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加入到课程成绩的评价参考之中,加大课堂表现和专题讨论所占分数的比重。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考试之前的突击学习,将学习渗透到整个课程周期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持续学习能力。在课程结束之后的考核内容也应该有所调整。一般而言,课程考核所覆盖的指标越是全面,考核的结果就越会趋于客观合理,这样也会以最大限度地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因而无论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还是通过结课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都应该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教育的效果永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影视艺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其本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之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本身也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教师在课程实践之中也应该不断搜集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应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学科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影视艺术人才。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影视艺术专业;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3-02

随着我国科学与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影视艺术专业,影视专业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我国影视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进行大量的招聘活动,与此同时也在对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解雇,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大量学生毕业后纷纷从事其他行业。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内的工作人员已经饱和,新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很难进入影视行业发展。我国影视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收视率低的节目纷纷停播,进一步导致大量的工作人员失去工作。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的注意,使节目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各节目的改版频率也日渐上升,进一步导致影视专业人员流动性过大,学生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致使学生很难找到工作,节目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改版频繁,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相关高职院校应该以影视行业的这一特点为依据,完善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影视艺术行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随着智能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快速普及,移动新媒体快速兴起,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作人员需求。相关调查显示,近10年来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对我国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国许多传统的节目纷纷进行改革,时至今日人们通过移动设备可以对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进行观看。我国各大电信企业也为移动设备推出了4G服务,5G服务也正在完善,更好地提高了移动设备使用效率。通过移动设备观看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习惯,以移动设备进行节目观看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相关专业人员近几年开始探索个媒体,个媒体的诞生与兴起都是对传统媒体发展的补救。移动新媒体的产生与兴起也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补救方法。碎片化的播放形式已经成了信息化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我国传统的影视行业缺少这种碎片化的形式,所以导致了移动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碎片化形式在影视艺术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形式真的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吗?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时代?这些都是影视艺术行业专业人才需要认真考虑的。

一种新兴的影视艺术专业的无形资产投入为各高职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创造了无数的创业机会。世界权威机构针对全球各种职业进行分类,将15个行业认定为创意行业。影视艺术专业的主要方向有电影、动画、电视节目等多个就业方向。

各高校在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创意产业方向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就业与创业。创意产业的形成主要需要新鲜的创意与专业的才华,利用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进行经济活动,不需要大的工作场地、先进的科学设备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创意产业的兴起可以更好地促进刚刚毕业的学生进行工作与创业,更好地解决影视艺术专业就业难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是利用了创意产业的兴起进行创业,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技术与知识,进行了成功的电视拍摄,并取得非常大的反响,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自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高职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更好地体现出了高职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也成为了各高职院校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

二、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一)以企业工作实质改革教学课程

随着高职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的普及,各高职院校应该确定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以相关的文化传播企业、电影企业、电视企业等为方向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国家的相关规章政策对这一情况做出了指示,各高校在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思维创新,以企业的工作实质等实际情况为依据,专业正规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提高影视艺术专业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对影视艺术专业课程革新过程中,应该结合影视艺术行业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质进行相关课程的优化。以广告公司为例,学校可以根据广告公司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平面设计技能,广告导演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个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行业对相关节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探索,使节目更好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节目收视率得到了提高。在信息化时代中,各种影视节目想要得到更多的收视率必须进行各种创新,5分钟一笑点、10分钟一包袱,提高人们的观看效率。以这种情况为根据,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还要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短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让学生的视频节目更加多元化,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经常制作各种类型的影视艺术节目。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纪录片过程中同样要让学生的作品多元化,并指导学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相关视频剪辑软件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优化与完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经常制作一些非主流的相关作品。

(三)模拟市场环境提高实习基地现代化水平

随着我国影视艺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的影艺术专业相继成立,许多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习基地。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影视基地的专业设备相对老化,其主要的目的也只是让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练习,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实习基地的设立不能起到充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能是一种浪费。学生在这种基地进行学习,只能对老化的设备进行使用,不能对影视艺术行业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了解与使用,在学生毕业后没有足够的实习经验,进一步导致学生就业率降低。相关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实习基地的建设,投资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如顶级的视频编辑软件,根据市场的环境对实验基地进行改革,加快实习基地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我国影视艺术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很关键

(一)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各高职院校在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建立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提高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中,通常都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影视艺术专业学会生的影视作品与考试成绩都没有教师评价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教师的相关评价与影视艺术行业的情况存在很多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创意作品可能不被教师所看重,但影视艺术行业相关单位却极为重视。因此学校应该以影视艺术行业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更好地为影视艺术行业培养专业的人才。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更好地促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二)明确的评价主体

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过程中,明确评价的主体对完善评价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评价可以更好地提高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影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在学校评价过程中,不能以传统的评价思维与方式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评价。学校评价的主要作用是以评价所得的信息为依据,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更好地完善高职院校创业教学管理。

在学校评价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严格地根据高职院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校评价的效率,真正实现学校评价的作用。其次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价,国家部门评价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可以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水平,但在相关部门的评价机制中并没有对创业教育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在评价过程中应该以学校评价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三)评价机制的内容

随着各高职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的普及,更好地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向。高职学校的相关领导人员应该建立创业教育的相关组织,并利用专业的人员对组织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学校还应该对创业教育组织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并对影视艺术专业学生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同时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实习。

(四)评价机制的方法

高职院校对影视艺术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工作,为影视艺术行业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在工作中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学校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价,例如试卷评价、调查评价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影视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降低,高职院校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通过以企业工作实质改革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个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行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芳.高职影视艺术专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8).

[2]肖姣娣.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9).

[3]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突出艺术教育特色”的实践与探索[J].歌海,2014,(02).

[4]范琳.高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3篇

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艺考热”“明星梦”的不断升温,生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考生不仅来自各专业的艺术学校,而且很多非艺术学校的学生也蜂拥而至。前者专业突出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后者大多经历短期的专业知识突击训练之后,掌握了特定的应试技巧才得以录取。这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学习专业课上,而使得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基础类课程被忽视。先天的劣势加上后天的忽视导致了当前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文化素养同非艺术类专业的文理科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培养模式的问题

第一,影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培养目标盲目,不了解行业规则及市场需求随意扩招,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脱节,使学生承担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第二,影视艺术院校跟风开设所谓热门的专业,比如“动画热”兴起的这10年来,国内1,0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其中很多院校不具备专业师资,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此外,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还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教育投入经费少、硬件设施落后、影视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关系模糊等问题。

培养模式新探

1.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坚持两个并重: 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为使学生增强基本文化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增加文学、艺术、戏剧、美术、哲学、宗教等理论性常识性科目,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常识和理论基础。

为使学生尽早了解影视艺术学科特点和行业特征,艺术类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应将专业基础课的开设时间前置,如“视听语言”“影视技术概论”“艺术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尽早把影视的基础知识、影视拍摄的基本要求教给学生,让学生提早掌握影视专业的特点,了解影视行业状态,进行职业规划。基础课开设时间的前置也能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实训早打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开设选修课要适应市场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层次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为其更好的职业发展预留更广阔的空间。影视是技术的媒体,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创作观念的与时俱进时刻对影视艺术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影视艺术院校可根据市场变化,设置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让学生了解业界前沿动态,更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第四,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大,且突出强调课堂实训。核心专业课程均采用理论、实践课程交叉设置的办法,如“影视节目制作”“文艺作品创作”“虚拟互动设计”等课程完全是培养学生面向就业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实践,在实践中指导,在指导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第五,由于当今电影、电视与科技的发展结合极为紧密,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即使是目前最新教材都可能已经是相对滞后的内容,从教材的编写到出版,几年的周期也使所谓的“新”变得不“新”了,理论对于现实的总结与研究永远处于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状态。因此,艺术类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关注电影、电视的动态和发展,新闻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技术更新等都应纳入影视教学内容中来。教师要具有明确的超前意识,在阅读学量已有教材的基础之上,搜集国内外的最新信息,整合传统学科知识与本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把握电视的传播属性、媒介属性、技术流程和新发展,及时对之作出有价值的研究,整理新近的影像资料,将这些新知识、新内容适当地体现在相应的教材之中,以缩短与时展的距离。

2.更新教学方法

由于影视艺术专业课程内容灵活、多变、紧随时代潮流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影视艺术专业的发展态势的需求,影视艺术专业类教师要利用其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资源优势,使专业教学设施建设与媒体电台和企业直接合作,将专业课在演播厅、录音室、编辑机房、音频工作站、表演教室展开,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使教学手段丰富、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基本理论课的传授方面要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课堂集讲授、实践训练、答疑、讨论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实践,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同时,专业课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较多地采用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授课方式。一般主干专业课程分设小班授课,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名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在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方面,应在主干专业课程的指导下,分层次设计和开展社会实践,开拓学生专业视野。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实践( 如大学生电台、学校的晚会);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进入影视公司实习,下剧组);三年级各系各专业的学生以联合作业的形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如此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需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转变培养理念

第一,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影视艺术院校应当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影视产业的动态,人才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了解行业的需求,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缺陷,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的数量,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影视艺术院校应当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影视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

总之,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专业艺术教育,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有力手段,在审美教育与文化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转变培养理念三方面并举,让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具有较高的综合人文素质和较高艺术修养,并且能够应用影视艺术相关的高新技术成果,紧跟当今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我们要牢固树立培养影视职业精英人才的目标,立志为国家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影视艺术专业高素质复合人才,早日使我国影视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闫伟. 影视教育: 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 07) .

[2]张晓艳. CG 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J].电影评介,2009,( 09).

[3]项仲平,陈燃进. 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 05) .

[4]李颖.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 ,2012,(3).

[5]姜菁. 为 80、90 后的职业精神淬火 [ J]. 特别策划 , 2008.

[6]周艳. 浅论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J].艺海,2011,(6).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产学研;改革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影视艺术专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艺术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从某种层面上讲,其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检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促进学科和科研的发展,影视艺术专业的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于诸多原因,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还缺少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虽然各个高校探索实践了一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但是总体来看,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尚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并没有发挥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效应。为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合作培养人才的需求,从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文化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与策略。

一、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改革的迫切性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确立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加强校企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纲要规定的产学研应用到影视艺术专业领域,就需要将影视用人单位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影视艺术高校在学科、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在我国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导致高校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学校的教师专业方向单一;艺术教育的社会资源供给不均衡,配置不合理;机制体制不合理,未能使创新资源最大化释放;与国际同领域的专业竞争力后劲不足,等等。基于以上产学研发展中的问题,十分有必要打破我国影视艺术专业培养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束缚,以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效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科研评价,提升产学研效率与水平。

二、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改革措施

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应改变传统的模板式普及教育理念,需要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资源共享、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改革的举措分述如下。1.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与人事管理制度。为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可以实行由高校、影视单位和国外相关机构参与的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要的组织机构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中心办公室及研究团队组成。在人事制度上,实行人才流动不调动的管理办法,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探索影视艺术专业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特点,构建适应影视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方面内容:基础知识与新知识教育;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从高校、用人单位等联合角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此外,搭建多元化培养平台,从品德人格全程教育、制度关爱双重保障来全面进行素质教育。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资源共享方法。发挥产学研整体的调度作用,在高校、影视单位和国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跨单位的软硬件平台,实现共建单位资源的无障碍共享,打造国际一流的硬件环境。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考虑论文、影视作品、项目、成果奖、人才培养等因素,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与国际影视机构的深度合作,设立国际专家研究实验区,定期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与联合人才培养。巩固拓展影视艺术实践基地、强化实践环节,将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构建影视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平台。从联合培养的文化角度来讲,应注重多元融合,崇尚学术自由,推进集体创新。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存在的效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与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影视艺术专业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资源共享方法等改革措施与策略,对于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忠见.关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戏剧文学,2016(5):128-131

[2]陈富志.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文学教育,2011(3):98-99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英语 语言与文化 英语教学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次明确英语作为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并将大学英语课程赋予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①工具性是指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文化交际能力,学术或职业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对于语言的学习要有文化包容意识,要了解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指南》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大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指出英语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英语原版影视作品中的影视英语将语言融于真实、生动的情景中,符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特点,有利于提高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英语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

一、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②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为突出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以输入为基础,重视英语输出能力的培养。

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每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共同进步。学习语言需要重视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文化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这种语言来反映其社会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③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将影视英语应用于英语教学,将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还可以使感性材料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模式资源丰富,特点鲜明,语言情境、形象生动,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影视语言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④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影视语言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语言学理论依据。将影视英语融入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影片生动、标准的语言,逼真、多彩的场景画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学生吸引到影片的情境中,这就是习得语言的良好条件。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很乐意去看、去听、去模仿,从而使语言知识的获得更加积极主动,应用起来会觉得自然、流畅。语言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获得的,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表达和用词会更加确切。

输入是学习的外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语言习得的输出是内部因素,主要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意识相关。这要求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艺术专业的特点创设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专家苏珊・斯坦普尔斯基(Susan Stempleski)和巴里・托马林(Barry Tomalin)认为,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比任何教学媒体都能更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⑤艺术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艺术作品和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更感兴趣。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越来越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致力于通过影视英语的教学实践探索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集视、听、说为一体,所呈现的情景真实、生动,可以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时代风貌、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层面。让学生观看英语原版影片,如身临其境,并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文化,体验另一种语言的魅力,学习英语的正确表达方法和纯正的发音;领悟英语国家的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及精神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影视作品是语言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经典的台词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浓缩人生哲理,具有教育意义。

电影是人生的缩影和升华。经典的英文电影台词大多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许多经典台词充满人生哲理,能够启迪心灵,富于教育意义。对于相关电影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理解、排演外国戏剧,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

美国影片《换子疑云》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在教育儿子时有一句话:“Never start a fight,always finish it.”(不主动挑事儿,但奉陪到底。)这也是克里斯蒂娜的做人原则,更是她的坚韧性格和与社会黑暗面相抗争的过程写照。

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台词和人物对话让人记忆深刻,让观众记住了一个坚强乐观的母亲,和努力拼搏、由智障者变成美国人心中的传奇人物的阿甘。

第二,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体会纯正的发音。

影视作品不仅能带给学生娱乐,还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和纯正的发音。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很适合选入影视英语课堂教学。影片中很多桥段的对白语速都不是很快,双语字幕停留在画面上的时间也较长。这部影片颇具魅力的语言运用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观众喜欢奥斯卡影帝科林・费斯(Colin Firth)的表演,因为他对片中人物的演绎非常极致,对台词把握得准确到位,他的音色明亮、富有磁性,语言功力深厚。影片所体现的英国文化集中于皇家英语。皇家英语被认为是最标准、纯正的英语,象征着正统、权威、品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If one and all we keep resolutely faithful to it,ready for whatever service or sacrifice it may demand,then with God's help,we shall prevail.”(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整篇演讲语言细腻高雅,用词讲究得体,通顺流畅、朗朗上口。科林・费斯那纯正、标准、高贵、优雅的皇家口音,加上神圣而又真实的表演,很适合作为学生模仿和诵读的练习对象,既充实了课堂听说教学内容,又可以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根据影片角色中对于台词的艺术处理,可以使学生模仿符合人物性格的语音语调。

美国影片《闻香识女人》的主演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凭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出色的演技把一个暴躁无助的退伍盲人军官演绎得极为生动。艾尔・帕西诺在台词的处理上,语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漫不经心、时而自卑倔强、时而老练狡黠。影片中多次出现男主角弗兰克的口头禅“呼――哇”,也为角色增色不少,值得借鉴。

结尾的一场戏将艾尔・帕西诺深厚的表演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段台词一气呵成,荡气回肠。“It's a valuable future,believe me. Don't destroy it,protect it. Embrace it. It's gonna make you proud one day,I promise you.”(相信我,他会有无限光明的前途。别毁了他,保护他,支持他,我保证你们有一天会为此感到骄傲。)在英语课堂上选用这段台词给学生反复播放,在学生熟悉整个语言环境之后,将台词做成PPT课件播放,教师配合讲解语言的知识点,请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能够模仿艾尔・帕西诺的语音语调,将会使发音更加有味道。

第三,影片台词的逻辑性很强,如《闻香识女人》的台词具有辩护词所特有的雄辩之美。生活中,人们会利用语言的暗示、嘲讽等形式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影片中将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的多种用法。

四、影视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影视英语的课堂教学是促进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灵活高效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一,教师是影视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影视英语的教学目的、重要性及独特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影视英语的学习,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应认真选择合适的影片资料,精心设计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包括给学生介绍剧情的来龙去脉、相关词汇和语言文化内容。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意识很强,教师可以将影片中某些片段的对白或独白做成PPT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模仿角色扮演,根据影片情节编排短剧。课后布置学生从影片的人物、剧情、音乐、主题、美术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角度撰写影评;或发挥自己的想象,按照剧情的发展编写不同的结局;或进行二次创作,教师及时点评和辅导。这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的语言有效输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具有优秀视听效果的影片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潜在能力,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结语

影视语言文化应用于英语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为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成效显著。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和学习艺术相关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艺术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和个性特点,不断探索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学规律;通过影视教学,将语言的输入、输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注释:

①②见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

③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60.

④张超,金朋荪.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23):253.

⑤叶晶.英语视听说课堂中英语电影教学初探[J].湖南学院学报,2010(3):72.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1982.

[2]Barry Tomalin,Susan Stempleski. Cultural Awareness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徐志英.英语电影视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陶吟吟.论英语原声电影的语言与文化传播[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5).

[5]李黎.英文影视片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1(18).

[6]王雅芳.英语影视教学的课堂组织技巧[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汪元松. 走进英语视听说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6篇

一、共性通论

1.观念的培养。诚然电影与电视、剧情片与非剧情片(纪录片)、商业片与文艺片、电视剧与电视节目间有许多差异,但在专业学习的初级阶段,建议打消区别对待它们的差别观念,以专业学习者广博和谦逊的心态对待它们,将它们的视听共性提到认知的首要层面。

2.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包括:文艺常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积累主要以重新整理和扩大知识面为主。史论,主要是想强调史论部分的学习不仅是“背诵”,更是要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重新树立影视艺术创作观念的认知,并结合影片观摩。体会影像自身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及影像中雀跃着的视听符号的技术所指与艺术能指,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可深入交流、横向比较论述的语境平台;视听语言。或称电影语言,这是所有影视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议从三个层次进行学习和训练。第一个层次是认知,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即能用专业术语和角度,认识荧屏上流动着的四维时空中的各个视听元素,理解影视作品记述的思维方式,剖析影视作品内在的视听结构;第三个层次是精度,即随着观片量的增加和有意识的训练,能在限时观片过程中快速发现视听元素的符号意义,并准确理解其间透露出来的导演创作意图。剧作基础理论,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在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应重点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观众潜意识中的心理预期是什么,怎样才能用视听逻辑而非文字逻辑讲述故事”等,这样不仅能从他人作品的解读中更好的理解剧本创作方法的应用技巧,更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完成对影视作品中编导创作思路的理解和阐述。最后是对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这是对考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恕不赘述。

二、差异应对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考生自身条件的差异,二是具体专业考试要求的差异。

毫不避讳地讲,参加艺考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是热爱所报专业并长期致力于相关内容的学习,而更多的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成绩差强人意,希望借艺考之力鱼跃龙门。因此,考生之间文学素养积累、文字驾驭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的差异较大,学习期间,应先对自身的条件做出客观评价,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对弱势领域进行针对性补充和训练。例如。有些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领悟能力较弱,那么一味要求多看片就成了舍本逐末的方法,而应该选择3―5部作品,反复拉片观摩,第一遍欣赏故事,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选择1―3个记忆深刻或者感兴趣的段落,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接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段,为什么对它的印象最深刻,并在接下来的观片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视听元素的发现人手,从对细节的观察人手,从对每一组镜头问的组合关系入手……重要的是从自己最容易发现的内容人手,然后逐一展开对该段落中其他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并认真做好记录,解答自己的疑问,提升对影视作品的感受能力。

前文已述,影视编导类专业包括广播电视编导、导演、戏剧文学三个专业,考试的项目大多围绕文艺常识、故事写作和影视作品分析为主。但是不同专业对同一科目的要求也不同,如戏剧文学专业更强调文字能力的选拔,广电编导专业侧重文艺综合素养的考察等。另外不同院校对同一专业的考核项目也有差异,如少数院校的广电编导专业考试中,增设了小品编演科目,这让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学生倍感困难。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应该先了解当地艺术联考的相关要求,以及目标院校的考试细则,结合自身条件,加强弱势科目的学习,并适时、适当调整报考方向,选择更适合的院校和专业,降低学习难度和考试风险。

三、周边补充(主要针对影视编导类专业艺考中的面试而谈)

不论是地区联考还是院校点考,都有一定分数比例的面试项目,以特长展示、考官提问为主要内容,其中考官提问的范围有些以文艺常识为主,有些以专业相关话题评述为主。不过,不论设置何种考试科目,面试都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主要目的。

特长学习。所谓特长,千万不要以为能唱歌,能演奏一段乐曲就算特长,甚至有些考生有“如果不会唱歌、跳舞,就去朗诵诗歌的可怕想法。因为,要想成为特长展示的项目。朗诵、讲故事亦有其特定的章法和技巧。而不再是简单的“说话”。因此在备考阶段应当确定好特长展示的项目,并认真练习。请牢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普通话。不论什么地区、什么院校的面试都要求使用普通话。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中,应尽量多使用普通话,一方面矫正发音,一方面熟练应用。

形体与礼仪。虽然面试只有几分钟,只说的上几句话,但却充分展示了―个人的整体风貌:站姿气质、言谈举止应变能力。因此,平时亦应留意对自身行、坐、站的形体训练,了解并熟练掌握与他^交谈的基本礼仪常识。

招考动态信息。搜集近两年的相关专业考试信息,关注有关部门对艺考的政策调整,及时了解各招生单位的最新招生计划和特别考试科目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最后,还要提醒备考的学生们,请不要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艺术考试只是你们问鼎江湖的第一回合比拼,而文化课考试则是最后的搏弈。如果你将高考作为人生中的第一次飞翔,那么艺术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就是带你腾空的双翼。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影视艺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ng Model of Film Art Majors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KONG Wei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高职影视艺术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在近1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影视、网络媒体、数字制作公司等企业超速扩张等因素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增大,导致全国各大高校包括高职纷纷建立影视艺术专业,招生和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由于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对高职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影视媒体产业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影视技术数字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的推动下,数字视频技术在影视、广告、网络、多媒体等各行业、企业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视专业人才需求。目前,全国有2000多家电视台、5000多家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大小近万家的网络媒体公司,需要大量的影视艺术制作人员。然而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在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需求。随着影视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从目前企业需求上来看,需要的人才有以下三种类型:

(1)自主创新型人才。创新创意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企业尤其需要具有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2)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够从策划、编导、摄像、后期剪辑、节目包装到,熟悉整个流程,并通过影视数字设备、技术和艺术构思加以实现。(3)实践应用型人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影视相关的技术人员基础技能扎实熟练,能控制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点,掌握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能够胜任小项目工作,也能担当大型项目的任务。

因此,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影视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按传统的影视教育模式来培养,应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高职院校在办学本质上是属于高等教育,但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类型不同,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以能力培养为特征来构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体系。所以,高职影视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明确的岗位定位,主要是从事电影、电视、新闻媒体、网络制作、广告设计、摄影摄像和影视后期编辑等工作。他们是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新闻媒体、网络公司、影视制作部门、音像出版社等单位从事影视艺术制作工作。

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既能胜任第一次就业的工作岗位技术工作,又具备一定的影视艺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综合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影视艺术专业某一个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也能够具有较强的事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学生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职业性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要取得某类职业资格。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以及结合现在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在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上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模式

高职教育既然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那么,在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中设置的每门课程就不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存在,更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设置而存在。把影视媒体行业里的典型就业岗位所需掌握的应用技术培养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因为课程的结构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涵。

因此,以“技术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结构作为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模式。“技术平台课”是培养学生在影视艺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以外的基本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着眼于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它把影视职业岗位群里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培养所需的公共技术课程组合成一个基础技术课程体系,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基本知识、能力和专长,并能适应影视职业岗位的不断变换。“专业方向课”是以培养学生在影视企业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岗位专业能力而构建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它注重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在第一次就业时所需的岗位知识和技能。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为例,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将获得影视动画职业技术领域里以影视后期制作为平台的综合职业能力基本训练,以及在该领域动画设计制作、影视短片制作、摄影摄像、影视后期编辑等从业岗位(群)的专项能力培养,毕业后可在影视制作职业技术领域的生产和技术第一线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动画设计制作、图片摄影及后期制作、影视短片摄影摄像拍摄等方面的工作。在职业技术领域里的共性专业能力要求:(1)影视专业理论:了解影视史论、原理、制作流程等专业理论知识;(2)艺术造型及表现能力:具备运用线条、明暗、色彩等形式表现对象的能力;(3)软件应用的基础能力:具备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影视制作的基本素养和能力;(4)艺术创意能力:具备运用形式美的原理进行影视艺术创意设计的能力;(5)影视制作能力:具备运用专业设备进行摄影摄像和影视后期制作的能力。在方法能力要求方面:(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5)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在社会能力要求方面:(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2)具有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协商沟通能力;(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和安全、环保、成本、质量控制等职业素质;(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为了能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按照三年的培养计划把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技术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课程总学分为142学分2664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656学时3分占27.5%,技术平台课920学时52学分占36.6%,专业方向课1088学时51学分占35.9%。

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模式,使高职影视职业教育不单纯针对企业具体岗位和工种的培养,扩大到学生的整个影视艺术生涯的培养,把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艺术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职业素养、社会能力,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高职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用工需要,并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应当加强校企合作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影视企业的优势资源,把影视行业中的典型案例、真实项目、工作任务等教学手段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入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的学习,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积累企业项目的开发经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

工学结合是把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主体是学生。工学结合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内学习与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学生的专业培养过程当中。因此,建立与影视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多加强实践教学课时,把教的理论、学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一起转化为影视企业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8篇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逐步成为影视艺术的主要受众,受众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对于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也有了极高的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低,普通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今影视艺术的从业门槛已经从当年的技术性制约上升到素质性制约,这种社会现状也对影视艺术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技术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和艺术内涵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目标,通过对以艺术基础史论为中心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认识艺术相关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

当前,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各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同时,高校影视艺术史论类基础理论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影视艺术教育的史论类基础理论教学并不仅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知识传递活动,更是艺术素养建构的过程。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借鉴与创造的重要源泉,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对于一门学科的特性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艺术思维方式的开拓与素质的提升。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艺术领域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其目的更在于通过史论类基础课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艺术派别分类、艺术思想演变、重大艺术人物与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为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最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艺术类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史论基础课程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理论、电视剧原理、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以及更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如专题电影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视听语言研究、影视剧精品解读等,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甚至涉及诸多纯理科性质的学科。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带有共性的三点问题。

1.教学主体的困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对施教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就有着一定的高度。“教育者本身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展及人发展的新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炼出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的发展性”。然而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普及与知识记忆上,对于学生艺术品位与专业修养的培训意识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流于形式,断章取义,照本宣科。对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学客体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动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离开了受教育者,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对史论类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课程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学生的受众心理角度在听课之前就将理论课定义为枯燥无趣且与实际相脱离。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在这样的态势下,教育客体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缺少学生支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环体的制约

教育的环体是指与教育结果有关系的整个教育环境,它既包括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新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视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影视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视艺术的实际操作性,对教学结果的社会应用要求极高,这无疑造成了影视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无论从课程设立还是考核标准而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影视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轻视理论,课程考核评判标准相对滞后。再加之影视艺术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础薄弱,史论类基础性理论学科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开展。

三、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对策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与困境,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视艺术教育过分重视技术的传授,却忽略了理论素养的培育。影视艺术教学兴起历史较短,也使得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当下蓬勃兴起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探索史论类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完善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实现优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课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的时间轴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讲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流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将同一个艺术类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以专题为导向串联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架构。通过教学专题的导向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问题为指引,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加以串联,通过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门类艺术发展的演变进行比对,更能揭示出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史论类课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传统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灌翰知识的角色,学生则丧失主动成了精神的知识接收器。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强行将相关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并不结合学生特点和讲课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却并未实现信息的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开拓、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无形之中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抵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上课睡觉或者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看其他的书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更应有针对性地变革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将得到根据本门课程编写的“课程指南”。在“课程指南”当中应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参考书目、课内所安排的小组讨论专题、需完成的作业题目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课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业内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输相关艺术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且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传统的史论类基础课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则是相对被动的。而传统的考核方法也往往仅限于笔试与论文撰写两种类型。闭卷笔试或撰写论文这两种考核方式有着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应根据考核目标的不同而有选择地运用。同时还应该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加入到课程成绩的评价参考之中,加大课堂表现和专题讨论所占分数的比重。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在考试之前的突击学习,将学习渗透到整个课程周期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持续学习能力。在课程结束之后的考核内容也应该有所调整。一般而言,课程考核所覆盖的指标越是全面,考核的结果就越会趋于客观合理,这样也会以最大限度地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因而无论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还是通过结课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都应该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教育的效果永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影视艺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其本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之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本身也处在不断探索之中。教师在课程实践之中也应该不断搜集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应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学科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影视艺术人才。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播影视类专业 艺术教育 艺术素质养成教育

近年来,广播影视相关院校和专业由于鲜明的专业特征和良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招生的火爆场面。但是,广播影视在我国宣传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在培养广播影视人才时。既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科学人文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教育。而广播影视类专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进行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中,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其特殊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条件下的合格的广播影视类优秀人才。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培养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发掘,而且包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层培育,以及健康体魄及“全人格之发展”的锻造和培养。因此,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广电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多年实践探索而积累的成果,我们提炼出“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育人理念,并期望通过理念的宣扬达成实践的自觉。

一、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收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效果。

2 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艺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大学生成才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艺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艺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起到激励作用。

4 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二、广播影视类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要求

广播影视类专业不同于普通的高校艺术类专业,由于广播影视在我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的,担负着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大众教育、娱乐提供等传播媒介的功能,因此其在艺术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性艺术素养,即大众所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而不是前卫的艺术理念。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和提升,其功能是创造美。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要遵循“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思想,把艺术素养作为学生在校的一项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教会学生什么是美,如何用广播影视的相关技术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因此,我们把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要求分成三个部分,即:

1 普及艺术知识,即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艺术知识,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门类。

2 专业艺术知识,即广播影视艺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声音艺术、画面艺术、语言艺术、视听技术与艺术等。

3 艺术传播知识,即如何在广播影视节目中进行艺术传播,它是传播艺术在前两项基础上的综合运用。

三、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养成教育的方法

广播影视专业的艺术教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改善大学生知识单一、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广播影视类专业艺术教育已受到各有关院校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等。可以说,广播影视类专业进行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1 转变观念,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教育培养的“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现阶段,社会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2 坚持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广播电视在宣传中的喉舌地位,决定了必须在其产品――广播影视节目既要有艺术性,更要注重思想性。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发挥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作用。

3 规范教学管理。艺术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它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获得学分,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艺术课程则列为全院必修课。

4 重视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多样性、丰富性、时间空间随意性的特点,是目前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占据重要的位置。高校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举办校际的具有鲜明主题的大型文艺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二是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同时鼓励各院建立文艺社团组织,不断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5 举办专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已开始步入“品格定型期”。许多高校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与其办学理念、学科特点、教育模式与手段等紧密相关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尤其是对传媒类特色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出极强的专业特征,并与其学科专业的成长相得益彰。这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不可分割,而高校的育人空间也从教室扩充到了整个校园。鉴于行业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和学科专业的特点,我们要重视将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有机结合,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搭建课堂内外交织、融通的传媒实战平台。比如,学校的报纸、广播台、电视台和网站等媒体,本身就是诸多专业的学生实践基地,从“采、编、播”到技术保障,以及日常运营、发行、维护和管理,几乎全由学生担当。而像“电视艺术节”、“朗诵艺术节”、“光影随行影像展映”、“经典电影展映”等影响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化学习、强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实战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其知识、素质和动手能力,并在求知、求美、求乐的浸润中激活自身的创造潜能。

影视艺术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影视武打表演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12―03

1 前言

武术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防身自卫的一种实用的健身方法。与此同时,武术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美学特点,极具表演和观赏价值。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武术的文化娱乐功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术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影视创作领域,中国功夫享誉全球,成就了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代表的国际功夫明星,以唐季礼、袁和平、程小东、洪金宝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动作导演和武术指导;在舞台表演领域,华夏武术名扬四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表演者整齐划一、动静结合的太极拳表演让世界为之惊叹,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武术在专业设置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之下,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白专业设置以来,民族传统专业的招生数量大量增加,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的方向,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教学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较少,同时实践课又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其他项目或传统项目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就业的面比较窄,严重影响了近年来的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

随着我国影视业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表演团体对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一个武术表演本科专业已在上海体育学院正式诞生。上海体育学院于2011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了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并于2012年2月进行了首届招生的专业考试,这意味着武术表演专业在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资料调查,尚未发现有艺术院校开设影视武打表演专业方向,而艺术院校有着多年的表演专业,编导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强大的优势,以及和各大影视公司,表演团体紧密的关系,能更好的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就业,同时这种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全国各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课程开设方案,从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论文网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分析相关研究。

2.2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相关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表演专业、招生办等专家进行了访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华武术通过与电影电视相结合开辟了一种新形式,更加生动的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如《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特别是80年代初的《少林寺》再次掀起了全民甚至世界的武术学习风潮,在后期的《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的放映,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了武术。影视传媒为武术的传播、武术产业的发展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尤为重要。

而在影视武打的拍摄过程中面临着会打不会演或会演不会打的难题,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武术的毕业生加入到了影视武打的行业中,但因为没有专业的表演基础,大多从事替身或群众演员的工作。一部好的影视武打作品,往往决定于好的武术指导,其负责片中武打动作的设计、指导以及后期达到的影视效果、声音效果等,每个武打动作从演员的演练到观众看到的影视作品,往往要经过导演和武打编导影视化、戏剧化、艺术化、表演化的改装,从而将每个动作达到准确到位,优美合理。

3.2 武术文化传播的需要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影视武打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武戏、武舞、武乐、杂技以及古代文学等结合到一起,将武术技击性、修身养性的特点通过表演艺术展现出来,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让武术以不同时代可以接受的层次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光大。

因此,影视传煤不仅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技巧通过声音、图像的形式进行了传播,同时将武术的信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克服了对受众知识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改变了以前通过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播方式和靠声音、动作传播的手段,更加形象地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文化进行了传播。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3.3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

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公安系统、武术训练队、武术教学工作、保安公司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从事武术的表演工作,但据资料记载,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为60―70%,所以在延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创新,将是影响武术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主要就业的是公安系统和武术教学,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书也成了这些人必须要通过的毕业前的坎,但因为近几年公务员报名和招录比例的大幅减少,加上较好学校所需武术教师基本趋于稳定,使得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专业办的好与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就业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去调整已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或模式,势必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和市场背离,被市场淘汰。

影视武打从工资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动作演员、动作指导、动作导演、替身、特技等几种,这些从业人员目前均是一些有武术功底的人员在一些有经验的武术导演或指导的带领下,经过在剧组的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另外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武术游戏也得到了快速的开发,游戏的武术指导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因目前没有专门的院校开设此类专业,所以开设此专业培养合格人才有很大的必要性。

3.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我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看出,现有武术专业方向基本是学习武术套路为主,再辅助散打、跆拳道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固定,二大多数考上的学生也是从小练习这些项目的,所以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教学效果。近年来注重武术攻防技击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武术的小的攻防组合或者对练不但可以改进教学效果,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不但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下学的以后教学的本领,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上练习,引发对影视武打的关注,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拓宽道路。

同时,随着武打影视作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对影视需求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影视武打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和其自身的挑战性感兴趣,并且随着成龙、李连杰、洪金宝等影视武打明星和指导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欲从事武术表演的行列,这些学生正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再加上年龄的特点,对于学习影视武打的要求越来越强。

3.5 专业结构设置发展的需要

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和市场结合,培养出为市场所接受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尚需进一步完善,以前包括的武术、传统养生和传统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表演与武术的边缘化不仅使专业教学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而且使教学的体系更加专门化,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市场的竞争能力。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具有武术、形体基础的学生通过专业表演训练成长为武打演员,为大量的武打剧提供既有武打特长又同时具备专业表演的合格演员。这既是一个新的尝试同时也开创了武打演员专业化的先例。

上一篇:护理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人事调动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