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范文

时间:2023-02-27 14:38:54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155-03

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比较常见,如因服四环素而形成的四环素牙、服阿司匹林而形成的阿司匹林胃、服非那西汀而形成的非那西汀肾,都是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

1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 drug reactions, ADR)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时,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情况下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抗生素,据一份资料表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美国占41%,澳大利亚占48%,泰国占9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住院病人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数为10%~20%,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者为0.24%~2.9%,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为0.3%~5.0%。

2 药害报道

2.1 国外药害事件回顾

2.1.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从19世纪末开始,欧洲大陆国家曾广泛应用含汞药物作为儿童驱虫药、止泻药,使用后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了肢端疼痛、口腔发炎、牙龈肿胀、脱发等症状,经查证是含汞的药物所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区死于这种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达585人。

2.1.2 磺胺制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制剂是1932年由德国克提拉和米奇合成的,同年杜马克等进行动物试验,发现其具有抗感染的作用,成为磺胺药的开拓者,荣获诺贝尔医学奖。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个药厂,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生产出一种磺胺制剂,供应美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不久后,该地区出现肾脏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经查证实:由于服用该种磺胺制剂而发生衰竭的病人358人,死亡107人。磺胺药的主要副作用是肾毒性,容易在泌尿道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闭等。

2.1.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又称匹拉米洞,属解热镇痛药,1884年合成,1897年首先在欧洲上市,1922年以后德、英、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逐渐出现许多白细胞减少的病人,经查证:病人在此前均服用了氨基比林制剂。服用该药的病人发生了白细胞减少症,仅3年时间,美国死于该疾病的就有1 981人。

2.1.4 非那西汀引起的严重肾脏损害在国外,非那西汀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1959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等忽然发现肾脏衰竭病人大增,经过证实,主要是服用了该药所致。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 000例,美国报道了1 000例,加拿大报道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

2.1.5 三苯乙醇引起白内障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一个公司生产出一种能降低人体胆固醇的药物三苯乙醇,广告宣传以后,许多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或肥胖症者纷纷服用此药,结果服用者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等症状,发生白内障者达1 000人。

2.1.6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1966~1969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期内遇到8例10岁的少女患阴道癌,实属罕见,后查实,这种少女阴道癌与其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已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患此种癌症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者大132倍。

2.1.7 孕激素与女婴生殖器男性化1950年,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发现一些女婴患儿外生殖器像男孩,好像两性人,但化验尿时,尿中并没有男性激素,手术探查,腹腔内部是女性生殖器,后证明患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曾服用过孕激素保胎,在美国,先后曾发现600例。

2.1.8 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征1954年,在巴黎附近的一个药房里,配制生产出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在市场销售后,有270多人出现头痛、呕吐、痉挛、虚脱、视力丧失等中毒性脑炎症状,死亡110多人。

2.1.9 氯碘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氯碘羟喹作为抗阿米巴药物一度上市,20世纪50年代,日本医师发现,有许多人使用后患上了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病人可见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历经4年之久,方证实两者的关系,此时,估计日本已经死亡数百人。

2.1.10 沙立度胺与海豹胎沙立度胺于1956年首先在西德上市,因它能用于治疗妊娠反应,迅速风行于亚洲、欧洲、澳洲等国家,1961年以后,这些国家忽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有的儿童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动物实践证明:这种“海豹胎畸形”是由于患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沙立度胺所引起,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 000~8 000例,日本约1 000例,另外多发性神经炎约1 300例。

2.2 国外药害事件报道

自1988年以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0 000多例,其中危害比较大的、比较突出的如下:

2.2.1 酮康唑导致严重肝脏损害酮康唑为1981年用于临床的口服广谱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和浅表癣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有报道引起肝脏损害30多例,死亡2例。

2.2.2 左旋咪唑致间质性脑炎左旋咪唑为四咪唑的左旋异构体,对蛔虫疗效好,作用机制是抑制瑚珀酸脱氢酶,阻止该酶的还原作用,从而影响虫体的无氧代谢,使能量生成受阻,使虫体发生痉挛性麻痹,从而失去附着力,虫体排出体外,据报道,因服用左旋咪唑而导致间质性脑炎90多人。

2.2.3 乙双吗啉、乙亚胺致白血病、恶性肿瘤200多人乙双吗啉、乙亚胺用于治疗牛皮癣、银屑病,据报道,因此药导致白血病、恶性肿瘤达200多人。

2.3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2.3.1 “亮菌甲素”的不良反应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在亮菌甲素的制作工艺中,擅自将溶媒丙二醇换成二甘醇,结果导致数例肾衰竭病例,其中死亡几例。

2.3.2 “鱼腥草”的严重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收回由“鱼腥草”制成的6种制剂,因含“鱼腥草”,这6种制剂过敏反应大,目前正在修改药品的说明书,增加过敏反应的内容。

2.3.3 “欣弗事件”安徽华源制药企业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钠葡萄糖注射液,因消毒时间和温度不够,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在全国引起数例死亡报道。

3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

3.1 与剂量有关

3.1.1 副作用(side effect)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较广泛而引起,且多数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由于抑制腺体分泌而引起口干等副作用;当用于全身麻醉前给药时,阿托品减少呼吸道分泌,可防止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此时,抑制腺体分泌就成为治疗作用。

3.1.2 毒性作用(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时,机体发生的毒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长期头痛病人频繁使用阿司匹林来缓解头痛,结果导致胃溃疡。

3.1.3 后遗作用(affter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可能非常短暂,也可能比较持久,例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有“宿醉现象”,长期使用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由于其对垂体前叶的负反馈作用,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一旦停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日难以恢复。

3.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出现加剧现象,又称“反跳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压后,突然停药后,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对用此类药物时,如需停药,应逐步递减剂量,以免发生停药反应。

3.2 与剂量无关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接受药物后所发生的免疫病理反应,这种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如微量的青霉素就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3.3 与体内酶有关

3.3.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服用磺胺类、伯胺喹、呋喃妥因等药物时,体内如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时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服用此类药物时,须引起病人的注意。

3.3.2 乙酰化酶体内如缺乏乙酰化酶,服用异烟肼后容易引起多发性神经炎和维生素B6缺乏症,服用肼屈嗪可引起全身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3.4 长期应用

多发生在长期用药后,潜伏期长,没有明晰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如常期服用避孕药导致乳腺癌、血管栓塞等。

4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4.1.1 胃肠道反应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伪膜性肠炎等。

4.1.2 过敏反应瘙痒、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

4.1.3 对血液、白细胞和血液凝集的作用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贫血。

4.1.4 肾功能受损肾功能受损而导致血清肌酐浓度上升,偶尔可见短暂的间质性肾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对肾脏毒性较大。

4.1.5 肝脏损害对肝脏功能损害,可产生短暂性肝酶活性上升,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加。

4.1.6 中枢神经系统可见眩晕和头痛症状。

4.1.7 局部刺激局部刺激、烧灼感、血栓性静脉炎、双硫醒样作用,具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及青霉素都易发生此反应。

4.2 氨基苷类

4.2.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孕妇注射本类药物可致新生儿听觉受损,应禁止使用。

4.2.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可见蛋白尿、管型尿、继而出现红细胞尿,尿量减少或增多,进而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等。

4.2.3 神经肌肉阻滞能引起心脏抑制、呼吸衰竭等,一旦出现,可用新斯的明和钙剂对抗。

4.2.4 其他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过敏等。

4.3 喹诺酮类

4.3.1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泻、食欲减退。

4.3.2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头痛、头昏、情绪不安,烦躁、失眠、眩晕等。

4.3.3 过敏反应可发生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

洛美沙星所致的光敏反应最常见,甚至无阳光照射也可发生。光敏反应的发生是药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结果,应用本品的病人应被提醒避免日晒或接触紫外线照射。发生严重光敏反应虽少,但可引起低血压、休克、哮喘、呼吸暂停、喉痉挛(Stevene-Johme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和溶解。

4.3.4 软骨组织损害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轻度软骨组织损害,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质未发育完全的小儿。

4.3.5 其他药物分泌于乳汁,乳妇服用时应停止哺乳,肾功能减退者,经肾排出的药物如氧氟沙星应减量。

4.4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4.4.1 皮质醇增多症如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多毛、痤疮、高血压、高血糖、低血钾、水肿等。

4.4.2 骨质疏松和肌萎缩长期大量应用可促进蛋白质分解,形成负氮平衡,出现肌萎缩、骨质形成障碍、骨质脱钙等可致骨质疏松。

4.4.3 并发或加重感染机体防御机能降低,诱发感染或体内潜在病灶扩散。

4.4.4 诱发精神症状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年老者使用应注意。

4.4.5 眼并发症可引起青光眼或失明,因可能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状结构的胶原束肿胀,使房水流通受阻,可致房内压升高,结果导致青光眼或失明。

4.4.6 可致胎儿先天性畸形氢化泼尼松可损害胎盘功能,导致流产或死胎,故孕妇使用应注意。

4.4.7 医原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负反馈引起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如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少数病人在遇到严重应急情况时,可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表现为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昏迷等。

5 不良反应的处置

5.1 及时停药,去除病因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去除病因,降低药物的作用。

5.2 加强排泄,延缓吸收

可通过洗胃、催吐、静脉输液利尿、导泻等方法,加强排泄,延缓药物的吸收。

5.3 及时拮抗,消除症状

应用特效药,如有机磷中毒使用阿托品;安定中毒应用氟马西尼;肝素中毒应用鱼精蛋白等,及时拮抗,消除症状。

5.4 过敏反应,积极处理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进行抢救,如氨基糖苷类药物过敏应用葡萄糖酸钙,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应用肾上腺素等。

5.5 器官损害,对症治疗

如药源性高血压在停药后,血压仍然继续升高者,治疗方法同原发性高血压;药源性肝损害的,保肝治疗与病毒性肝炎治疗相同。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物; 不良反应; 原因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02-01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诱发因素的探讨,制定一系列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1 症状

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来描述或测定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大多数药物口服可致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在所有不良反应中占很大比例。

1.1 较轻的反应:通常把胃肠功能失调、头痛、疲倦、不明原因的肌肉痛、不适感以及睡眠的改变认为是较轻的反应不引起重视,但是这些反应是真正值得注意的。

1.2 中度反应:包括焦虑、不安、烦躁,此外还有皮疹(特别是广泛和持久性的)、视觉障碍(尤其是屈光不正患者)、肌肉震颤、排尿困难(老年男性多见)、精神或心理的改变和某些血液成分(脂肪、脂质)的改变。轻、中度不良反应如无其他合适替代药物可暂时不特别处理,但医生应重新考虑用药剂量,给药次数,服药时间(饭前或饭后等),能否用其他药物缓解等(如有便秘的可用轻度泻药)。

1.3 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治疗,然而有时必须继续用药,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和器官移植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用药时,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防治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给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高效抗酸药或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防止胃溃疡出血;可输血小板治疗出血不止,给药物性贫血的患者输血刺激血细胞增生。

2 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2.1 药物方面的原因: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药物的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亦常渗入赋形剂等,如胶囊的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药物的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剂型的影响: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的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血中药的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质量问题:同一组成的药物,可因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冠心平中的不纯物对氯苯酚则是发生皮炎的原因。氨苄青霉素中的蛋白质则是发生药疹的原因等。

2.2 机体方面的原因:种族差别、性别、年龄、血型、怀孕、营养状态、病理状态、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1]。

2.3 给药方法的影响: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用药的途径。

2.4 用药持续时间、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多药联合应用、许多因素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联合用药、年龄、怀孕、某些疾病、遗传因素。

2.5 其他因素 饮食或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从而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酒能诱导肝药物代谢酶,使药物酶活性降低,产生酶抑作用,药物作用增强而产生不良反应;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多种药物如硫酸亚铁、维生素B12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影响其治疗效果而产生不良反应;吸烟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2];饮食也可明显影响药物疗效,如接受异烟肼治疗的病人进食高组胺成分的海鱼或不新鲜的鱼类,由于异烟肼抑制体内组胺酶,导致代谢受阻而引起皮肤潮红、荨麻疹、口渴、口唇水肿等。

3 预防

每种药物都存在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医生在开写处方时必须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才有应用价值,但是利和弊很难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用药要考虑治疗疾病,还要考虑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如轻微咳嗽、感冒、肌肉痛,频发性头痛可用非处方药治疗[3],副作用小,非处方药治疗这些轻微的不适,安全性很大,但如同时服用其他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相反,对于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心肌梗死、肿瘤、器官移植排异反应,就有必要用药,即便药物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治病的同时又有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反应,轻者造成身心的痛苦,重者甚至危及生命[4]。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是造成药物对人体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关注,国家出台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有效的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形式多种多样,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通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人群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于星,唐荣福,王卫星,等.药品不良反应防护[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9

[2] 迟丹怡,王大遒.药物不良事件的危害与预防[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2(3):129

[3] 金桂兰,唐文,赵美菊. 528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3(5):247-248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3篇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诱发因素的探讨,制定一系列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减少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药物 不良反应 预防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治病的同时又有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反应,轻者造成身心的痛苦,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是造成药物对人体损害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越来越关注,国家出台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有效的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笔者通过对生活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意见。

一 药品不良反应类型(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两类:A型和B型。

A型药物不良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常和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苯二氮卓类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药所致出血等,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剂量有关,发生效率较高,但死亡率很低。 B型不良反应(质变性异常)是与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亦难以发现,发生率虽低,但死亡率高①。

二 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药物因素和非药物因素。

(一)药物因素主要是由于药物质量问题,不合理用药,甚至是用药不规范引起。

1 黑龙家齐齐哈尔药业的“齐二药”事件,在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工业用二甘醇,导致多名患者死亡!安徽华源的欣弗事件是也是由于药物质量不合格引起。

2 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如2006年发生的鱼腥草叫停事件,致使许多病人由于使用鱼腥草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的双黄连引起的严重的过敏反应。

3 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50%以上,主要表现为

3.1 没有严格掌握适应症,对于病毒感染的疾病滥用抗生素,如流感,病毒性肺炎等。

3.2 联合用药,没有掌握好配伍禁忌,如头孢类抗生素不宜与氨基糖甙类混合静滴;任相成报道了6例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应用出现不良反应,而分开静滴未发生不良反应 ② 。

3.3 食物影响,头孢哌酮用药后饮酒或是食用含有乙醇的食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影响乙醇代谢,可能会出现双硫仑样反应。3.4儿童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剂量用药、尤其是一次用药剂量过大的问题3.5对于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头孢类抗生素必须做过敏试验,过敏者严禁使用。

4 我们运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时,可能只用一种或几种作用,而其他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就与疾病无关,从而引起不利的影响。如当胃肠痉挛而出现剧烈绞痛时,用阿托品可有解痉作用而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但是阿托品又可引起心跳加快,而出现心慌、颜面潮红,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口干舌燥,还会使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而排尿困难;如果用量过多,也可引起肠蠕动过慢而出现便秘,甚至不完全性肠梗阻。

(二)非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很多,年龄、性别、特异性反应、疾病等都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1 婴幼儿由于内分泌系统和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衰退,同时伴有几种慢性病,联合用药和用药品种较多是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2 男女性别的差异,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 临床实验证明,妇女用吗啡时比男子更容易兴奋,但对抗抑郁药的反应不如男子③。

3 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4 糖尿病、肝功不全、肾功能障碍、有溶血反应、红斑狼疮等重要疾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三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多种多样,如果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减少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不良反史,杜绝发生过的过敏反应再次发生,对于应做皮肤过敏试验的切记要做皮试。

2 老年人由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了解患者的用药史,防止联合用药引起不良反应;至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

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和慎用的药物尤其要注意,以免造成婴幼儿畸形和发育畸形。

4 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5 长期应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时要定期检测,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

综上所述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形式多种多样,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通报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患者用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人群的增加。医院加强用药管理,医师严格按照药典和药品说明书用药原则用药,掌握适应症,对症用药,因人而异,合理使用药物;作为药师有义务监督和协助医师和患者合理使用药;护士严格按照输液配制规范去做,临床药师对患者和家属做详细的用药指导,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画方主编 .医院药剂科主任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1331

[2] 任相成.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滴致不良反应6例.中级医刊,1995,30(7):45.

[3] 刘安祥,西北药学杂志[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2000Vol.15No.1P.4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用药药品-ADR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后果【1】。本文通过分析某医院2010年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的药物总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1月~12月所有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资料,共269例,其中男128例,女141例,年龄8个月~74岁。其中急诊6 9例,门诊78例,住院部122例。

1.2 方法

统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中的信息,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药物种类、主要临床表现。药品-ADR因果关系的评价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药品-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2】。

2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本组研究对象共269例,其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4岁。我们按每20岁为一阶段,共分为4个阶段。其中≤20岁者50例,占18.6%,~40岁者104例,占38.7%,~60岁者53例,占19.7%,>60岁62例,占23.0%。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0~40岁年龄组。见表1。

2.2 主要的药物种类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所涉及的药物种类也较多,本文根据药物功能主治、作用系统分类。主要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解热止痛类等。其中抗生素类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最多,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最多,达到108例,占40.1%,其次为中成药类,共56例,占20.8%。见表2。

2.3 主要的临床表现

本文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统计主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系统进行归类总结。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最常见的损害系统是皮肤及附件,占38.3%(103例),神经系统,占18.6%(50例)、心血管系统,占16.0%(43例),消化系统12.3%(33例)。见表3。

2.4 药品-ADR因果关系评价

肯定有关30例,占11.2%;很可能有关153例,占56.9%;可能有关79例,占29.4%;可疑7例,占2.6%。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个人体质等。药物方面的原因【3】:(1)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不不良反应;(2)药物的杂质,如抗生素类;(3)药物受到污染;(4)药物用量过大;(5)药物不同剂型;(6)药物的质量不合格。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个体差异;(5)病理状态;(6)血型;(7)营养状态。给药方法的影响:(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2)用药途径。其他如长期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产生反跳现象。而联合用药、怀孕、某些疾病等均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药物种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20~40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更高、抗生素类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比例最高。

综上所述,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涂志刚. 浅谈药师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19(34)183.

[2] 钱文.如何做好患者服药指导工作[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49-1150.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5篇

识别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个体化给药。

只给绝对必需的药,对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用量应从小量开始。

对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等进行必要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

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

每次诊治时询问用药史和用药情况。

慢性病治疗应稳步进行,用药简捷,达到效果,防止滥用药与长期用药。

了解每一个药物的问题所在,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或疗法。

理解患者的特殊需要,倾听患者意见。

教育患者遵照医嘱服药。

用药种类要简化。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出自处方,并与剂量有关,处方以及监测不当是最常见原因。药物用量越大、疗程越长、每天服药次数越多、服药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就越大。所以,对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选用药物应反复权衡利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慎选主要药物,以选用最少药物的最低有效量为上策,一种药可治多种疾病更好。如需同时合用药物时,以不超过3~4种为宜。近年上市的许多控释剂、缓释剂,多数每天只服1次,可供选用。

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尤其是门诊及住院的老年患者,有时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用另一种药物去治疗,但这又可能发生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尽量消除或减少开始时的药物不良反应。

使用计算机处方系统有助于预防笔迹潦草、剂量不当、相互作用、过敏等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药师应该常规询问药物和非药物的症状,使用计算机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发现处方错误,并鼓励写不良反应报告。

考虑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药物类型影响老年患者的依从性,据统计,精神药物的依从性只有45%,镇痛药只有21%。影响老年患者对医嘱依从性的因素如下。①病态和失能:如行动不便、视力不良、理解和记忆缺陷、抑郁症或精神病。②用药复杂:用药过多、给药时间过多、给药方法复杂、给药装置难用。③药品性质:味道、价钱、不良反应、胶囊或片剂大小等。

药师

严格处方审查

准确调配

细心指导

药师是患者安全用药的守护神,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首先要尊重患者;其次,药师的工作要认真负责,为患者用药把关。特别是在患者多,而且只有一位药师时,更要小心谨慎。

处方药的处方必须由药师或备案药士调配,调配前应对处方内容详细审查,调配药品,由其他人核对,共同在处方上签字后方可发出。处方调剂过程应执行“三查”、“五对”制度。药师在调剂时应在取药、调剂和给药前“三查”药品标签,并注意:个案对、药物对、剂量对、时间对、途径对。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更要耐心和细心指导。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6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总结;系列病例分析

本文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门诊及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6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168例发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儿99例(58.93%),女性患儿69例(41.07%),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43∶1。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2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168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133例(79.17%),联合用药35例(20.83%),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74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3种,其余均为西药制剂;口服药品25种;按其药理作用分13类(见表2)。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种药物(见表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9例(5.36%)。

2.3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次之(见表4)。表1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表2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种类、病例数及构成比表3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品种及例数表4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2.4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总数的2.98%。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及严重药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齐宏)、头孢呋辛(达力新)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严重药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损害1例,这4例严重不良反应经过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另外1例为外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穿琥宁引起过敏性休克来我院抢救,因多器官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谨慎。

3讨论

3.1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2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其中1例为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

3.3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联合用药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病人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1]。提醒临床医师给病人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4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唯一1例死亡病例为外院使用中药制剂穿琥宁注射液所致,来我院急救中心抢救无效死亡。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发生[2],另外,剂型的改变容易导致成分发生变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慎之又慎。

3.5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B型ADR),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参考文献】

1毛叶萌,刘建安,葛秀琴.上海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2):170-172.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2]王树平.1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18):1411-1412.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8篇

副作用:在药物剂量和用法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使用目的之外的作用就叫药物的副作用。如用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时,可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等现象;异丙嗪具有抗过敏作用和镇静作用,在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所引起的困倦、嗜睡就是副作用。因为这些副作用是在应用常用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出现,所以难以避免。

毒性反应: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人体敏感性较高时出现的对人体有害反应。如磺胺类药可引起血尿;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等;合霉素、氯霉素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磺胺、头孢霉素等,镇痛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如马蔸铃、关木通、广防己等对肾产生损害等。

依赖性与成瘾性:常服某些药物,如可待因、眠尔通等,会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或成瘾性,停用后可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又如长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容易产生依赖性,使药效降低。

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不可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无任何副作用”不可信

医学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长期的。有的药品上市时间长,使用经验较多,对不良反应的认识也较全面,其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内容也较多。相反,有的药品上市时间很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认识很有限,其说明书上可能没有很多内容可写,但并不说明其更安全。需要警惕的是,某些广告宣称某药品“无任何副作用”,绝对是不可信的。

做好4点,规避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大多数常见药品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停药后就会消失,不需要特别处理。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差异在量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同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和一般人性质相似但强度很大的不良反应。

因此,用药者首先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切不可到“黑诊所”找没有行医资格的游医开处方拿药,更不能自己随意到药店买药滥服。

其次,买回来的药物要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看看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严格遵照执行,千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再次,是对副作用大的药物不应长期连续服药,有药物过敏史及肝肾功能受损者,在用药前必须向医生说明。如果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应定期去医院做检查,以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用药者一旦发现自己有较为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及时接受诊治。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9篇

对有缺药、用法或用量不符合规定、配伍禁忌、处方项目不全等问题处方,要退回医师修改签字后才能调配,不得擅自修改处方或借用处方。调配后的处方最好请患者在处方背后签字,并留下联系电话、地址及身份证号码,以示负责。

每日调配后的处方笺应按普通药及控制品装订成册,并加封面,妥善保存,便于查阅。

提示患者

用药品种宜简单,一般不超过5种,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长时间用药。

有病要先到医院诊治,防止误用药物。

按照医嘱正确、及时服药,避免遗忘。

烟、酒、浓茶、浓咖啡、刺激性大的食物等不良嗜好应克制或戒除。

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特别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

补药虽好,但不可随意服用。

①停服无益或无病症的用药。由于医师对治疗未能进行随访,或患者误认为停药会使病情变坏,因而超长服用药物。这种病愈仍服药或无病服药的情况,常可给老年人带来药害。药物是否有益,应通过体检或临床观察来确定。②详细告知自己的状况,包括有无其他疾病、药物过敏史等。③不可多药齐下,希望数日之内百病皆除。④遵照医嘱服药,是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⑤特别是老年患者用药后要仔细观察、识别药物反应。一旦发生药物反应或身感不适应及时和医师联系,停药就诊,并将原药品及药袋带给医师或药师鉴定。⑥患者从药房取得药物,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就取决于患者自己或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是安全用药的重要环节。拿药时问清药物的功用、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防止医师或药师一时疏忽,也便于自己了解用什么药、如何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抗凝药物 合理用药 血栓

中图分类号:R969.3; R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7-0019-04

抗凝药物是一类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以阻滞血液凝结、从而用来防治血栓形成的药物,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周围血管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遗传性易栓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血液透析和许多外科手术前后等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防治血栓栓塞形成和复发的患者。目前常用的传统抗凝药物包括未分馏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LMWH)和华法林等。随着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的发展,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DTI)和凝血因子Ⅹa(factorⅩa, FⅩa)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物[1]也逐渐为大家所知晓。所有的抗凝药物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安全、合理地使用非常重要。

1 UFH和LMWH

1.1 UFH

UFH是自猪肠黏膜或牛肺组织提取、纯化得到的一种酸性黏多糖,为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的辅因子,可经与ATⅢ分子中的赖氨酸残基结合而改变其构型、提高其生物活性。变构后的ATⅢ会与凝血因子Ⅱa(凝血酶)、Ⅸa、Ⅹa、Ⅺa和Ⅻa形成复合物,使这些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而产生抗凝作用。UFH对凝血的3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UFH在临床上多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以及用作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的抗凝剂,最大优点是经静脉注射后可即刻产生抗凝作用,但口服无效,同时因其生物活性无法预测、故使用过程中需实验室检查监测。

UFH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多由使用过量所致,轻者出现皮肤黏膜出血,重者甚至出现可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出现这些情况时应立即停用UFH,情况严重的须使用鱼精蛋白中和UFH。UFH的另一个严重不良反应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其临床表现类似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易使临床医生误以为UFH使用不足而加大剂量,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在使用UFH过程中应加强监测,若见患者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同时发现有新的血栓形成,则应立即停用UFH并配合使用溶栓疗法或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UFH与香豆素及其衍生物、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双嘧达莫、右旋糖酐、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酸、尿激酶或链激酶等共同使用时会增加患者的出血危险。UFH与下列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硫酸庆大霉素、氯丙嗪和异丙嗪等。

1.2 LMWH

LMWH是由UFH经解聚和分离后得到的,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和一定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临床上用于预防手术后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及治疗末梢血管病变和用作血液透析时体外循环的抗凝剂等。与UFH相比,LMWH具有皮下注射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80%)高、半衰期较长、不良反应小和一般不需实验室检查监测的优点。

LMWH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的瘀点和瘀斑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减量就可。另外,LMWH不能抑制已与血块结合了的凝血酶,并有引起患者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危险。

2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维生素K拮抗剂是华法林。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物,结构与维生素K相近,系通过干扰肝脏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Ⅷ、Ⅸ、Ⅹ而抑制血液凝固的。华法林口服后易被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但起效慢,不能用于急性抗凝治疗而多用于急性期使用肝素类药物后的维持抗凝治疗或预防治疗。使用华法林治疗期间需有规律地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并根据INR调整剂量,以将INR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华法林在体内可透过胎盘而产生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此外,哺乳期妇女以及有出血倾向、严重肝功能不全或肝硬化、未经治疗或未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都不能使用华法林。

华法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一般为皮肤、牙龈和胃肠道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故老年患者使用华法林应适当减量。如出现严重出血,应立即停用华法林,同时酌情使用维生素K或凝血酶原复合物予于解救。

有许多药物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其中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有广谱抗生素、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物、西咪替丁、奥美拉唑、胺碘酮、异烟肼、甲硝唑、奥司他韦、别嘌呤醇、甲状腺素和氯贝丁酯等,可抑制华法林抗凝作用的有巴比妥类药物、利福平、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螺内酯等。有文献报道,很多中草药如当归、人参、大蒜、银杏叶等与华法林合用也会发生一定的药物相互作用或具有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加重华法林的出血危险或显著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2-3]。使用华法林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与这些药物合用,必须合用时需适当调整华法林的用量。

3 新型抗凝药物

理想的抗凝药物应具备以下特征:抗凝效果好、安全性高;特异性强;药效学与药动学可预测;迅速起效和消除;固定剂量用药;有效治疗窗口宽;无需实验室检查监测;口服途径给药;与食物和其他药物没有相互作用。就现有抗凝药物看,DTI和FⅩa抑制剂最接近、也最符合这些特征。

3.1 DTI

DTI是一类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即能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小分子药物,除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DTI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的结合不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影响,可有效地灭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结合的凝血酶。此外,DTI的代谢无需细胞色素P450酶且不与血浆蛋白结合,故很少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发生相互作用。

水蛭素是第一个DTI,但口服后不易被吸收,故只能经静脉内滴注使用。水蛭素能与凝血酶不可逆地结合,抗凝作用较肝素类药物强,但出血危险也更大[4],临床上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治疗等。

比伐卢定由水蛭素合成所得,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可逆而短暂,出血危险大大降低[5],现广泛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患者。比伐卢定在体内被内源性多肽酶水解,主要排泄不通过肾,可安全地用于肾损害患者。但比伐卢定依然只能经静脉内给药,使用不便,不适合长期和门诊患者用药。

阿加曲班是一个活性强、选择性高的凝血酶抑制剂,能直接灭活凝血酶、包括血中游离的凝血酶和已与纤维蛋白结合了的凝血酶,治疗剂量下对血小板功能没有影响、不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阿加曲班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抗凝作用和安全性都可预测。阿加曲班的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可与常用的阿司匹林合用。阿加曲班已在美国被批准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肝素诱导的免疫性疾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以及用于PCI患者的治疗,但其同样不能口服。

西美加群是第一个口服DTI,用于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预防和治疗,但后发现存在肝毒性和可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遂于2006年退出了市场。

达比加群酯是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为达比加群的前药,属于非肽类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能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特异位点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凝血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及血栓形成。研究表明,达比加群酯对VTE的疗效不劣于依诺肝素[6-7];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全身血栓形成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但出血危险明显降低[8]。

3.2 FⅩa抑制剂

FⅩa是一种对凝血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凝血因子,而FⅩa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FⅩa、通过减少凝血酶生成而产生抗血栓作用。FⅩa抑制剂与常用药物及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很小,无需调整剂量和用药监测。FⅩa抑制剂可分为间接和直接FⅩa抑制剂两类。

利伐沙班是第一个可口服的直接FⅩa抑制剂,对FⅩa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除可抑制游离FⅩa外还可抑制结合状态的FⅩa,但对血小板聚集没有直接影响,具有生物利用度高、量效关系稳定、抗凝效果可预测、无需监测抗凝活性、与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小、临床使用方便等特点。临床试验表明,利伐沙班既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又可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少与传统抗凝药物相当[9-10],是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口服抗凝药物。阿哌沙班是另一个直接FⅩa抑制剂,用于预防接受过髋或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血栓。阿哌沙班经肝、肾双通道代谢,故可用于有轻、中度肝或肾损害的患者[11]。

磺达肝葵钠是首个选择性抑制FⅩa的抗血栓药物,属于间接FⅩa抑制剂。多项大型临床试验表明,磺达肝葵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VTE有效[12-13]。磺达肝葵钠皮下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100%,半衰期约17 h,可一天1次给药。磺达肝葵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病患者用药需要调节剂量。但有报道显示,磺达肝葵钠仍可能导致HIT[14]。

4 结语

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不良反应也较常见,故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华法林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抗凝药物,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最多,应安全、合理地使用。展望未来,以DTI和FⅩa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物因疗效更好且更安全,将会逐渐替代传统的抗凝药物。

参考文献

[1] 马培奇. 口服抗血凝药物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11, 32(9): 462-464.

[2] 禹道春, 李宏建, 编译. 草药与华法令相互作用的研究[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3, 25(6): 344-345.

[3] Lo ACT, Chan K, Yeung JHK, et al. Danggui (Angelica sinensis) affects the pharmacodynamics but not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warfarin in rabbits [J]. Drug Metab Pharmacikenet, 1995, 20(1): 55-66.

[4] Greinacher A, Warkentin TE. The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hirudin [J]. Thromb Haemost, 2008, 99(5): 819-829.

[5] Warkentin TE, Greinacher A, Koster A. Bivalirudin [J]. Thromb Haemost, 2008, 99(5): 830-839.

[6] Eriksson BI, Dahl OE, Rosencher N, et al. Dabigatran etexilate versus enoxapari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non-inferiority trial [J]. Lancet, 2007, 370(9591): 949-956.

[7] Eriksson BI, Dahl OE, Rosencher N, et al. Oral dabigatran etexilate vs subcutaneou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he REMODEL randomized trial [J]. J Thromb Haemost, 2007, 5(11): 2178-2185.

[8] Connolly SJ, Ezekowitz MD, Yusuf S, et a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9, 361(12): 1139-1151.

[9] Clayton RA, Gaston P, Howie CR. Oral rivaroxaba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elective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10, 92(3): 468-468.

[10] ROCKET AF study investigators. Rivaroxaban — once daily, oral, direct factor Xa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vitamin K antagonism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embolism trial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ROCKET AF study [J]. Am Heart J, 2010, 159(3): 340-347.

[11] Raghavan N, Frost CE, Yu Z, et al. Apixaban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o humans [J]. Drug Metab Dispos, 2009, 37(1): 74-81.

[12] Reynolds NA, Perry CM, Scott LJ. Fondaparinux sodium: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following major orthopaedic surgery [J]. Drugs, 2004, 64(14): 1575-1596.

[13] Karthikeyan G, Mehta SR, Eikelboom JW. Fondaparinux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vidence from OASIS 5 and 6 [J].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 2009, 7(3): 241-249.

[14] Chong BH, Chong JJ.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fondaparinux [J]. Clin Adv Hematol Oncol, 2010, 8(1): 63-65.

上一篇:抗真菌药物范文 下一篇:高血压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