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21 17:37:32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物 制剂 新技术

药物制剂在医药学及药物制造工业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长期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中,我们不断引进先进的药物制剂新技术,来促进药物制剂质量、作用的提高和完善。当然,随着各种边缘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渗透,药物制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药物制剂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简单概述了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几种新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以中药制剂为例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纳米中药也获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应用于:病理学诊断、癌症早期诊断、遗传诊断、器官移植、基因治疗、纳米机器人治疗疾病等。纳米中药的含义是:粒径小于100nm的有效的,中药成份、部位、原药以及复方制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应用解决了中药的毒副作用、时效性慢、溶解性能差、生物利用度等问题,填补了我国药物现代化、突破性、原创性技术平台的空缺。纳米中药微囊是纳米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的作品,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纳米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纳米在常温下,由于布朗运动,使得它悬浮在液体或空间之中,进而通过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毛囊、甚至五官进入到病患体内,因此,它的危害要比粉尘的危害大,所以,对待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我们要一分为二,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来解读。

(二)中药提取浓缩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我国的中药提取应用技术的发展,呈: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元设备到多缸连续、蒸馏芳香性成分。其中最新被推广应用的逆流缸连续提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药酒恒温循环提取技术,简称为:(SFE)在近年来被许多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所关注并重视,并且已经归入到其国家的食品医药工业体系之中了,在其国家得到了大力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提取技术一般采用:从咖啡中提取咖啡因、从啤酒花中提取啤酒花精以及从烟草中提取尼古丁,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提取技术采用的是:从红花中提取红花苷及脂苷、从月见草中提取月见草油、从长春花中提取长春花碱、从沙荆中提取沙荆油,这种在临界状态下提取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

浓缩技术是药物制剂生产的重要工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药物生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了高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且易被患者服用的药品,正因如此,薄膜式、反渗透法浓缩以及离心薄膜式重要提取液技术得到大力发展且被广大患者认可。

(三)脂质体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脂质体属于一种靶向给药系统、定向药物载体的新型药物制剂。它能够改变被包封药物的内在分布,因为它具有类细胞结构,主要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激活的自身免疫机能进入病患者的体内,其给予的药物主要蓄积在肝、脾、骨髓、肺等组织器官中,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减少药物用量以及提高药物治疗指数。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特性,能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物物理、免疫研究、生化学、免疫诊断学等诸多领域。

脂质体技术的研究要从邓英杰说起,邓英杰等研究人士首先研究并制成了黄氏制成脂质体,从而提高了黄氏多糖脂质体的稳定性并且增加了其免疫活性。总之,脂质体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目前药物制剂研究的新动向。

(四)中药生物增效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药生物增效技术的理论依据是;在生物酶工程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四大前沿领域,即:生物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医药工程、人体科学,以天然野生的动植物作为基本的药液提取原料,在加以结合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生物技术加工,从而达到增效。

举个例子:背景梵事生物技术研究所采用中草生物增效技术,对中草药的加工进行了探索,主要应用于各类水解酶和部分工具酶的结构重组。

中草生物增效技术主要做到:百分百的利用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剂药效。经过中草生物增效技术的改善的药剂都具备:增强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病患者排泄和增进食欲、降低病患者的血脂含量、改善病患者的疲劳状态、抗肿瘤等积极有效作用。

二、结语

综合全文几种新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可以看出新技术的渗透作用很强烈,且是满满的正能量。我国当前的医药学及医药加工制造工业要不断反思,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为我国的药物制剂事业做出贡献。期望本文的概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皎.药物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剂型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2012(6).

[2]杨祥良.药物制剂新技术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2005(3).

[3]陈茂伟.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及其药剂制作中的实例研究[J].2011(7).

[4]邱树毅.药物制剂新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2007(6).

[5]杜文双.药物制剂新技术展望[J].2002(3).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2篇

【摘要】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

【关键词】临方;制剂;技术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1 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

2 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2.1 散剂 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 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2.2 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2.3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2.4 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2.5 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2.6 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3 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不宜汤者就不治疗吗?!非也。

4 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 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 苗明三.简明中药临床新用[J].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5

[2]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406

[3] 谭德福.中药调剂学[J].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粉体技术;药物制剂;应用

1 降低粒径提高溶出度

药物的溶出度除与药物的溶解度有关外,还与物料的比表面积有关,一定温度下固体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与其比表面积成正比。而比表面积主要与药物粉末的粗细、粒子形态以及表面状态有关,对片剂和胶囊剂来说与崩解后的粒子状态有关。因此药物粒度大小可以直接影响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进而影响到临床疗效。例如,微粉化醋酸炔诺酮比未微粉化的溶出速率要快很多,在临床上微粉化的醋酸炔诺酮包衣片比未微粉化的包衣片活性几乎大5倍。

对难溶性药物或溶出速率很慢的药物来说,药物的溶出过程往往成为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的粒径降低时其比表面积增大,药物与介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加,将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溶出速度,因此降低粒径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灰黄霉素是一种溶解度很小的药物,超微粉化与一般微粉化的灰黄霉素制剂相比较治疗真菌感染,其血药浓度高且用药剂量小。

很多药物是多晶型的,在粉体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晶型改变,其溶解度、稳定性、疗效等都可能受到影响,应多加注意。

2 减小粒度增强疗效

临床上,药物不论以何种形式给药,药物粒径的大小都会影响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进而影响到疗效。在改善药物崩解和溶出的同时,药物的吸收增加,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均可得到较好的提高。

对气雾剂而言,雾化后药物粒子的大小是药效的主要决定因素。气雾剂混悬液中粒径在微米以上的粒子存在时限很短,无法达到有效的局部治疗效果;但若粒子太小则不能沉积于呼吸道,易于通过呼气排出。所以一般认为,起局部作用的气雾剂粒子范围以3~10微米为宜;欲发挥全身作用,则粒子宜在1~45微米。国外学者研究了3种不同粒度的双香豆素胶囊抑制正常凝血酶原的活性作用时间面积和血药浓度-时间面积之间的关系,发现粒度、溶解速度与疗效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粒度小,溶解速度快,疗效好。

有人研究了非甾体类抗炎药萘普生的不同粒径对大鼠胃肠道的刺激性及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萘普生的粒径从20微米减小到270纳米时,避免了大粒子在黏膜黏附而导致的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可以显著地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能有效的提高药物的疗效。

3 粉体新技术促进制剂现代化

近年来,随着粉体技术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和制剂现代化的发展,粉体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应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粉体技术如中药的超细粉体技术、纳米粉体技术等。

4 超细粉体技术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疗效

超细粉体技术又称超微粉碎技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是近年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物料加工高新技术。该技术是一种纯物理过程,它能将动、植物药材从传统粉碎工艺得到的中位粒径150~200目的粉末(75微米以下),提高到中位粒径为5~10微米以下,已逐渐在中药制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超细粉体技术加工出的药材超细粉体,粒径<10微米,药材的细胞破壁率≥95%。因细度极细及均质情况,其体内吸收过程发生了改变,各组分会以均匀配比被人体吸收,有效成分的吸收速度加快,吸收时间延长,吸收率和吸收量均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而用常规粉碎方式由于粉碎粒度较大,混合均匀度偏低,不同性状的药物成分会因其细度、细胞溶胀速率、从细胞壁的迁出速度、b值及对肠壁吸附性的差异而在不同时间被人体吸收,其吸收量值也会不一,由此可能会影响复方药物的疗效。而且,由于在超细粉碎过程中存在"固体乳化"作用,复方中药药粉中含有的油性及挥发性成分可以在进入胃中不久即分散均匀,在小肠中与其他水溶性成分可达到同步吸收。这与以常规粉碎方式进行的未破壁药材的吸收和疗效会大相径庭。

5 纳米粉体技术改善制剂多种性质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米)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

国际上公认0.1~100纳米为纳米尺度空间,在药剂学领域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纳米。药剂学中的纳米药物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纳米载体系统和纳米晶体药物。纳米载体系统是指通过某些物理化学方法间接制得的药物-聚合物载体系统(即纳米粒),如纳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囊、纳米球等。纳米晶体药物则是指通过纳米粉体技术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成纳米级别(即纳米粉),这实际上是微粉化技术、超细粉技术的再发展。

将药物加工成纳米粒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溶解度,还可以增加粘附性、形成亚稳晶型或无定形以及消除粒子大小差异产生的过饱和现象等,从而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存在的条件下可以直接将药物粉碎成纳米混悬剂,适合于口服、注射等途径给药以提高吸收或靶向性,特别适合于大剂量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和注射给药;也可以通过适宜的方法回收得到固体纳米药物,再加工成各种剂型,如活性钙的纳米化,可大大提高吸收率,我国已能大量生产。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gmp的广泛实施,粉体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制药工业的不断发展也对粉体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伴随着当前中药现代化和纳米技术的发展高潮,粉体技术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得到更完善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促进制药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盖国胜.超细粉碎分级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胡荣泽.关于中国粉体技术协会[j].中国粉体技术,2002,8(专辑):1-2.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制剂;应用分析

随着不断研究给药系统理论,高分子科学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药物系统的剂型和研究品种也一致增多和变化。新兴的科技逐渐的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相比较来说纳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现在已经在各个领域以及医药卫生行业广泛应用,尤其是药物制剂上。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物质得到纳米的尺度后,就可能出现性能突变,表现为一些不同于分子形式和宏观形式的特殊性能,这些特点均可以列入新型药物开发中,也说明药物研发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现代药学制剂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新型科室的手段,将过去药物的束缚摒弃,制造新型的药物,让药物具有更多的优点,这些优点纳米药物均具备,使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战胜疾病。

一、何为纳米技术

纳米属于一种长度单位,用符号表现为nm。1纳米等于1毫微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约为10个原子的总长度。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说一个头发的直径是0.05mm,将其径向剖为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nm。

纳米技术是研究在0.1~100nm结构尺寸范围内的原子、电子以及分子的特性以及运动规律,这属于一项新兴的技术,也属于纳米级的制造技术。科学家在长时间研究后发现,在物质的构成上,纳米尺度下隔离的原子或者分子具有很多新的特性,合理的运用这些设备能够制造出一些特定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也就是一种用单个分子、原子射程物质的技术。

二、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

在药剂学领域所说的纳米范围包括了超过100nm的亚微米粒子,正是因物质的物理空间出现了变化,才导致物质的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等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在药学领域应用纳米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前沿科学,被研究人员不断的探索。最近几年,在药物制备方面已经广泛应用纳米技术,同时经过研究发现,纳米技术能够加强药物的稳定性,降低刺激胃肠道的成都,引起的不良反应术后,而且药物的利用度很高等诸多优点。大部分药剂学中指的纳米粒指的是纳米药物及纳米载体,所说的纳米药物是说通过纳米技术能够直接将原料药加工诶纳米粒,纳米粒从本质上上即为超粉技术以及微粉化技术进一步的发展;纳米载体也是说将多种未见溶解和分散的纳米粒,具体是指纳米球、聚合物胶囊、聚合物纳米囊以及纳米脂质体等等。纳米药物制剂与过去的药物制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以下主要介绍纳米技术制备用于纳米新型药物的几种形式:

(1)纳米乳液 为一类运用纳米微乳化技术制成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同时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微乳液主要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构成的一种外观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液体稳定体系。微乳液是在微乳化技术下形成的制剂,是物质或者药物更有助于穿透生物膜同时被吸收。纳米乳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药物通过皮肤进行吸收,延长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纳米凝胶 主要是一种新型的运用纳米技术载药系统,通过纳米级聚合物在结果上网格组成水凝胶颗粒,主要包括化学凝胶和物理凝胶两种。化学凝胶是由交联共价键形成,物理凝胶是由非共价键形成,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和较强的负载能力,发挥靶向治疗的效果,生物利用度较高,效果好。

(3)固体脂质纳米粒(SLN) 多是指物质粒直径在10~1000nm,表现为固态胶体颗粒状,主要是常温下固态的合成或者天然类脂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通过研究发现,SLN不仅能够对药物的释放速度进行控制,同时还可以避免药物出现泄漏或者药物发生降解,能够发挥很好的靶向治疗等诸多优点。

(4)聚合物纳米粒 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多在10~1000nm之间的粒径,呈固态胶体颗粒,属于一种低毒、高效的靶向药物载体。聚合物纳米粒已经被广泛应用与人工化学合成药物以及蛋白类药物等方面,发展前景广阔。

(5)纳米药物结晶:主要是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将药物转变为纳米微粒,直径多不超过1000nm,分散形成所说的纳米晶体。其具有毒性低等优势,但是纳米药物结晶基本适合用于全部药物类型,甚至是一些对水存在高度敏感性的药物,也可以制备成为纳米结晶。

三、小结

纳米技术主要用于药物制剂中生产的新型药物,具体有纳米凝胶、微乳液、固体脂质纳米粒等等,通过研究发现这类新型药物制剂能够对改善药物的稳定性、控制药物的释放、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提升药物的靶向治疗等等。在药物制剂中应用新型纳米技术避免了过去药物制剂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药物制剂上纳米技术发挥了明显的效果。纳米技术还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出现多种新型纳米药物制剂,与此同时也提醒我们注意应用纳米药物的前提是遵循自然规律,更快更好的促进药物制剂的发展,使其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莉,魏玉辉,段好刚等.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经鼻腔给药的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1,24(01):548-549

[2]梁健钦,刘华钢.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及形态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30(14):105-106

[3]杨涛,吕扬,杜冠华.影响仿制药物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0,36(19):697-698

[4]鄢欢,颜苗,邓阳等.青藤碱电致孔给药的药动学及在关节腔中浓度的研究[J].中南药学.2014,22(06):410-411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 研究分析 释药系统

给药后缓释制剂能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给药后控释制剂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药物,使血药浓度的波动维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能防止血药浓度波动度过大,提高了疗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作用持续时间长,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随着材料学和工艺学的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方面,推动了缓控释药物制剂的发展[1]。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1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1.1 优点

①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方式平稳,能有效的防止血药浓度波动,使药物的不良事件减少;②缓控释制剂一般都是长效的,患者每次仅需服用1或2次,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长期服药的不便;③能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使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1.2 缺点

①其使用的都是新材料和新工艺,相对来说药物的价格较高;②一般缓控释制剂的给药量较大,如使用不当可导致药物过量而中毒;③胃肠道运动对某些缓控释制剂有很大的影响;④使用缓控释制剂如需停用更换其他药物,需要较长时间,导致给药方案不灵活。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适用范围:

(1)有很强的首过效应的药物;

(2)半衰期很短、需要反复给药的药物;(3)某些抗菌类药物;

(4)某些易成瘾性的药物[2]。

2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主要分为3类:定速释放制剂、定时释放制剂和定位释放制剂,其各有千秋,现分述如下。

2.1 定速释放制剂

此类制剂在服用后以一定的速度均匀、连续的释放,其释药速度和体内药物的吸收速率无绝对的相关性,这对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高顺应性。例如双氯芬酸钠因其生物半衰期短、口服吸收迅速等缺点,使用聚合树脂包衣缓释片,改善了该药的临床效果。

2.1.1骨架型

属于扩散控释系统类,按一级过程释药,此类制剂骨架材料有很大的差异。

(1)凝胶型骨架材料: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HPMC 类骨架材料一般仅限于实验室科研应用。

(2)溶蚀型骨架材料:其骨架材料使用的是惰性脂肪或蜡类。

(3)不溶型骨架材料:其骨架材料使用的是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无毒塑料。

2.2 膜控型

是对固体药物进行缓控释包衣,服药后药物从包衣内部经膜孔缓慢释放,其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3类:肠溶型、肠不溶型和渗透型。

3 定时释放制剂

定时释放制剂是指在服药后一定的时间后按生物时间节律释放适量药物的制剂,对有生物节律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定时释放制剂分为闭环式给药系统和开环式给药系统。脉冲片、脉冲微丸和脉冲胶囊是闭环式给药系统的三种常见制剂。定时释放制剂可以针对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单次或多次释放药物,能防止持续性高血药浓度使受体脱敏的产生。该类释药系统也适用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其释药一般借助渗透泵或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或包衣层控制释药时间[3]。

4 定位释放制剂

定位释放制剂是指在胃肠道的特定部位使药物释放,其一般机制是利用制剂的理化性质和胃肠道局部pH值、胃肠道酶的差异、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特点等生理学特性,这样有利于药物在靶部位发挥更好的药效。定位释放制剂可以防止药物在未达到靶部位前就被降解失活,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首过效应,有效的防止了因胃肠运动引起的药物吸收不完全现象的发生。

(1)胃内滞留给药:有胃内漂浮、胃内膨胀、生物黏附的方式,能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药物的吸收时间,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2)结肠定位释药:该类给药系统被用于结肠疾病的治疗,能在结肠局部形成很好的药物浓度,保护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不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破坏,增加了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4]。

5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注意事项

(1)剂量突释:是指服药后缓控释制剂突然大量释放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①生产工艺有问题,规定的释放速率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

②患者在服药时咀嚼或辗碎后服用,使缓控释制剂的包衣膜、骨架或渗透泵结构遭到破坏,导致药物迅速大量的释放。一般的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剂量较大,如发生剂量突释的现象,极易发生药物中毒的情况。

(2)服用间隔:缓控释制剂一天一般只要服用1或2次,为了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患者不能漏服,以免造成病情反复,也不可随意增加药物剂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在服药时应注意服用间隔的一致性。

(3)“整排”现象:有些缓控释制剂使用的是不吸收的骨架结构,药物释放完成后骨架可随粪便排出。在使用前应提醒患者,以免造成患者的误解。

(4)中毒救治:缓控释制剂具有吸收滞后、达峰时间延长,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等特点,当发生缓控释制剂中毒时,患者的中毒症状会维持很长的时间,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需要对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紧急治疗和监护,以免造成意外的发生[5]。

综上所述,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合理、正确的使用,随着工艺的革新,笔者相信缓/控释药物制剂会得到更大的应用,会取得更安全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周璐,王宇,向春艳,等.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 重庆中草药研究. 2008,06(01) :38-42

[2] 朱兰,顾鹏,李健,等.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10) :1983-1985

[3] 程建娥.浅谈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07(01) :53-57

[4] 杜小莉,李大魁.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06,20(28):53-56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课;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微课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以微课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增强沟通,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学专业、药品生产专业都必须要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和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本门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乏味,但实践应用性较强,也是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训课54学时,根据前期课改已将课程设置为12个项目,59个任务,近千个知识点。课程知识体系复杂,诸多理论和定义晦涩难懂,加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导致他们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求知欲望,给平时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1.2信息化发展滞后,教学模式不够先进

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利用了诸如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教学模式和手段不够先进。

1.3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缺乏联系

我院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简化了教师的讲授过程,实践教学中具体剂型制备流程较长,剂型种类繁多,且实训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很多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欠缺、操作不熟练导致药物制剂制备失败,知识和技能学习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现状,为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微课引入课程改革[1]。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主要应用于云端学习、课堂教学、实训指导、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2.1微课在云端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化时代,教育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能力。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满足不同学生课程知识学习的需求,通过云端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按需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特点,我们调研药物制剂技术各个技能考核点,组织教研室教师讨论分析,确定适合互动教学的微课制作方案。教师再根据方案拍摄微课视频,清晰明确地展现药物制剂各种剂型的制备流程,并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教师的云端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云端自主下载观看学习。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在云端建立讨论组,学生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讨论组中提出来,既可以由组内学生互相讨论,也可以由教师负责解答。比如在学习阿托品的制备时,学生可能对等量递增法的概念和特点不理解,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会主动提出等量递增法与打底套色法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灵活自主的移动化云端学习体验中,实现了跨越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更因为微课的主题明确、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泛在学习。

2.2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既可以作为视频文件,也可以加工嵌入教学课件中,指导课堂教学,在备课、课堂讲授、课外辅导中得到应用。在备课阶段,教师将药物制剂技术中各类剂型按技能抽考点分别制作成讲授型微课视频,比如技能抽考点“胶囊剂的装量差异检查”,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胶囊剂的特点、分类和制备流程,重点和难点在于胶囊剂的装量差异和片剂的重量差异是有区别的,使学习有针对性。在课堂讲授阶段,在新课导入和重难点教授时,根据技能考点将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设计成相应问题和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基础模块的技能考点“进入洁净区的洗手消毒”,微课中可以利用洗手的调查结论入手,即“80%的人洗手洗不干净”这一结论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将“七步洗手法”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大家,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在课外辅导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开设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查找资料、反思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3微课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训教学占整个课程教学的很大比例,也是这门课程的关键部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对药厂制药设备又相对陌生,因此很难掌握药物剂型的制备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利用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实训操作原理、步骤和操作规程。比如我们在制作技能考点“空白片的制备”微课时,通过引入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介绍了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特别是阿司匹林的不稳定性,帮助学生理解片剂的制备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制作技能考点“旋转式压片机冲模的拆卸”微课时,利用国内广泛使用的ZB35-B压片机作为实训设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药厂实际设备,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4微课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微课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对专业教师来说,也能促进其教学研究、业务水平的提升。专业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合作,这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由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保证自己可以胜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笔者连续参加湖南省首届、第二届微课比赛,通过团队合作、微课制作和教学实践,分别获得了两次二等奖,达到了与省内外其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交流的目的,与同行互相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实践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药物制剂技术》教材的设计和开发,必须做到知识技能点紧扣实践、重点难点突出,而且要迅速抓住要点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一种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学习中[2]。“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技术和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微课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教学资源,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网络平台,实现了移动和泛在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背景下的微课教学促进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素质发展,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对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改革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云坤,罗翀.浅谈微课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4(25):186-187.

[2]侯迎迎.论微课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3.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药物制剂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药剂专业的知识具有容量大、难理解、枯燥的特点,与学生喜欢新奇、好玩事物的天性不符合。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他们对各门课都很新奇兴奋,但是经过这短暂的保鲜期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乏味疲惫的状态,之后便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自制力好的学生会努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另外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讲话,甚至提出想要转专业的意愿。如何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改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要探究的方向。

一、药物制剂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本专业的大多知识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又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很多老师采取了以讲解为主,作业练习为辅的讲课形式。这样一成不变的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的是将书本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或是用ppt的形式呈F出来。这种方式,在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时候还能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效果明显降低。

2.靠记忆掌握的专业知识多

由于专业的特点,专业课本上的知识通常较枯燥难懂。而职校学生的特点是:处于青春期,喜欢“有意思”的东西,对很多现象或知识都很好奇,但是容易“喜新厌旧”,难以持之以恒。同时药物制剂中的内容,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涉及定义、特点、质量评价等等,知识间很容易混淆,而且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量非常大。

二、药物制剂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改革策略

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药物制剂技术是操作性的课程,但是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本专业知识本身的特点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在药物制剂的课堂上,可以采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片剂》这一章节时,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实物操作,可以带片剂的实物康泰克片、泰诺片等药品进入教室,通过学生动手将药品包装剥开,同时辅以放大的图片播放,帮助学生对概念产生直观的认识。然后,进入后面的环节:请同学结合日常生活,讲讲片剂的类型。这时候就有个别学生自发地从课桌里拿出了他们自己的片剂像甲硝唑片、维C泡腾片等日常备用的药品。这样整节课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书本中的概念,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常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讲到片剂的制备这一过程时,结合实物压片机和相关的操作视频,这样一来理论知识就具体化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摸索掌握了压片机的结构和调节方法。到了实训课的时候,学生就会有动手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通过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组,以抢答题目的方式竞赛,将每组学生的表现通过学分,用分值的形式予以量化打分,以竞赛的方式,发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予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这样通过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团体意识,有利于形成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在学生学习了重要的理论知识后,仍需要通过小测验或默写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更好地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在技能提升方面,也要有技能考核。这种评价方式能够督促学生提升技能水平。药物制剂毕竟是实操性强的课程,要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动起来,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实训课堂中,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项目,能够最终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3.在课堂讲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药物制剂在药剂专业中是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在讲课的时候会用到相应的知识。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药剂专业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如讲液体药剂的类别时,就以化学中的分散体来讲,这样学科之间就构成一个知识体系。在讲解酒剂、酊剂、丸剂等中药剂型时,就会涉及中药的知识,此时可以结合生药学的知识,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些过程中,由于老师讲到了学生已学过的,并且熟悉的知识,他们就会在课堂上与老师讲课互动,他们也希望老师认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这对任课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4.用贴近生活,联系生活的方式去呈现知识

药物制剂整体并不是生活里常态化的东西,所以有些概念定义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有些细节分离开来确实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在知识的讲述上,可以引入生活化的事例。如讲解粉碎的时候,以米变成粉来讲解,可以在课堂上带入米和粉。这两样食物的带入,给学生带来了新奇感,知识也就一目了然。再如灭菌这一章节的时候,引入家里碗筷消毒这一生活常识,这样一来学科的知识就不会那么抽象。讲防腐剂的知识时,就将生活中的零食的包装引入讲解。这样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养成他们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

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类比、对比等方法,如讲表面活性剂的时候,以朋友间的关系来打比方,将知识生活化易于理解,也给予学生想象和理解的空间,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语言方面,以生活化平实的教学语言去和学生交流书本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对药物制剂的知识产生亲近感。

5.交给学生学习记忆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药物制剂的学科中,学生最头痛的是知识的记忆。由于知识容量多,不好记忆,所以记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更重要。例如,在学习湿法制粒压片法的工艺流程图时,就可以结合散剂、颗粒剂这些学过的剂型,将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比较这三者的异同点,方便学生记忆。当然也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列表的方法,或者联系实际生活,或者是案例等等都是可以的。总之,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方式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掌握知识。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课程本身特点,不断改进,不断思考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秀玲.药剂学课堂教学中的类比教法[J].职业,2015(35).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训药物制剂技术效果评价

[作者简介]相会欣(1978-),女,河北新乐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技术;郝艳霞(196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技术;李素霞(1981-),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药物制剂技术。(河北石家庄05002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60-02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是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制药工程系的一个主干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较强的药物制品生产现场操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药剂产品技术研究与开发、产品营销能力,能够在药品行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与产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除应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还须具备坚实的实践技能和主动创新精神,能够独立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得以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为以后的顶岗实习及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实训课程实践

根据学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制剂技术专业人才,在本专业二年级学生顶岗实习前开设了“药物制剂综合实训”(以下简称“综合实训”)课程。以使学生熟悉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检验、流通、临床应用等过程,使学生能系统安排相关实验,使各学科知识相互融会贯通,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院与石家庄多家医药企业合作,结合制剂实际生产岗位,分析学生应具备的岗位操作技能,共同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教学方法。在实训整个过程中贯穿“支架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向上不断攀援的支架,引导学生灵活地将“学过的”“练过的”和“要练的”知识与技能灵活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教师适时予以指导,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

2.实训内容。为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结合实训条件及常用剂型的应用情况,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进行实训教学。任务主要包括:项目一,维生素C相关剂型的调研和制备;项目二,乙酰水杨酸相关剂型的调研和制备;项目三,中药材板蓝根的相关调研和常见剂型的制备;项目四,软膏的调研与制备。各组对任务进行细化并做出安排,促使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和综合处理能力。

3.组织形式。实训过程中按照工作任务小组分组进行,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老师布置任务,分组;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市场调研搜集该项目的相关资料,汇总资料,分析讨论并设计初步实验方案;分小组对不同剂型(处方)进行反复实验;根据质量标准,参考相关资料,改进制备工艺;各组讨论,制作PowerPoint进行汇总;进行答辩总结会,展示自己的产品;老师作最后的分析总结,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学生上交心得体会和实训报告。

4.实训环境。为确保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训过程以校内制剂实训室为主。为弥补本实训室在设备及其他方面的不足,同时利用我系其他实训室的仪器及设备,使整个实验能从实验设计到制剂成品检验顺利进行;此外,为尽可能地使实训接近实际生产,实训过程中安排学生到部分实训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和操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零对接”。

5.实训指导。在实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实训前老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同时通过提出一系列典型的问题,如乙酰水杨酸有哪些剂型?剂型和疗效之间的关系?成品检验主要有哪些项目?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入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资料,根据资料确定初步实验方案,老师对其方案进行指导及修正,之后学生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地予以指导和帮助,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朝着实验优化的方向前进。

6.考核评价。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学生评价方式的多元性,改革了之前的评价方式。过去学生评价以平时成绩、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为考核依据,本课程采用了现场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小组评价、团队协作能力、实验产品质量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全方位的考核模式,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技能操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奠定基础。集学生的责任心、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创新应用于一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二、综合实训课程效果评价

通过本次综合实训,学生对药物制剂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在一次次实验中增长经验,在反复实验中增加能力。整个过程中,学生因需而学,因学而练,因练而用,因用而活,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效果好。打破以往以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机械操作的传统实训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以往单一实验教学模式为多样化立体式教学模式,达到了有效实训的目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能力升。学生分组协商、讨论,独立探索、共同修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兴趣浓。学生学习热情浓厚,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调研,讨论、逐步完善、制备出成品,成就感与自信心倍增,学生反映此综合实训课程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组织协调等能力,为以后的顶岗实习及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受好评。通过对企业及近两年毕业生的调查,企业对本课程的实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毕业生经过制剂综合实训后在岗位适应的更快,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制剂人才才是企业真正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三、讨论

综合实训的灵魂在于按照就业岗位要求,应用综合知识技能的思路与方式训练学生。通过综合实训,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学生通过综合实训能融汇各学科知识并予以贯通,综合性的思考问题,实际操作能力得以增强,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铺上了坚实的基石;教师对综合实训的指导过程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促进了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知识技能的更新,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现代职业教育技术。

但是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逐步改进,如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充分,需要学校给予支持,投入经费,逐渐完善实验条件;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完成一定任务,但学时有限,尚不能面面俱到;且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反复实验,少部分学生急于求成,造成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另外,综合实训也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更要具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综合实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课的科技含量、改变实验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和推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在以后的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培养出更多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应晓英.药学多学科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

[2]郝艳霞.教与练的有效互动—支架式教学法在制剂技术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0(26).

[3]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课程;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86-03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是该院生物医药系生物制药技术教研室根据教高16号文件要求,积极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制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药物制剂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创新课程。

一、课程简介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针对制药企业的制药卫生、制水、炮制、粉碎、筛分与混合、浸提、浓缩、干燥、生物药物预处理、细胞破碎等岗位,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十个教学情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前处理的基本技能,形成“质量第一、依法制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考取高级药物制剂工、胜任制剂前处理岗位工作,完成制剂生产任务提供支撑。

二、课程定位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是一门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目前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及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0多人参加了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的课程,也是学生进行后续环节高级药物制剂工综合实训和职业鉴定、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能力储备课程,是为了满足药物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医药企业各类药品的生产任务而开设的。该课程也是一门与药物制剂工和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学生在医药行业企业的生产、质控、管理监督岗位,“零距离”从事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药物生产、生产质控、生产管理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药物生产工作过程与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学习过程、药物生产工作岗位任务与教学项目任务高度融合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适应高级药物制剂工考证的需要,实现课岗、课证有机结合”。

四、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建设思路为:在分析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和对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和生产岗位广泛调研基础上,以医药行业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药品生产职业岗位任务及药物制剂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以药品生产、质控、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与学任务,从而顺利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按照药物制剂前处理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完成药物制剂前处理岗位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最后形成了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1.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创新

经查阅近十年大量有关药物制剂、药物生产等相关书籍及高职高专、普通高校相关教材尚未发现与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相同的课程名称。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前处理技术,这些内容分散在上述不同书籍或高职高专教材中,内容繁多,大同而小异,即无论是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的药物制剂无论制成什么样剂型,其前处理技术如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浓缩、干燥等基本技术是雷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只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的技术是有区别的。我们在选取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了常用性与共用性原则,主要选取设计的是中药、西药、生物药制剂常用和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与相关课程药物制剂技术内容的主要区别是现行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剂型分章节介绍常用药物剂型的成型制剂技术,而无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内容。本课程组大胆重构了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内容,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中的药物制剂成型技术内容在另外课程中介绍,去除药物制剂临床应用和质量检验的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制药过程中常用的、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2.教学课堂与生产车间有机融合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项目化教学;探索

引言

项目化教学就是要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以项目为主要实践形式,自主在项目实践中利用理论知识完成相关计划,教师则不直接参与其中,而是仅仅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服务。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运用于实践活动。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药物制剂课程教学必须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实践锻炼。基于这一出发点,本文探讨了项目化教学在药物制剂课程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相关问题。

一、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下,在药物制剂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以往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偏重于理论教学,忽略实践应用,理论和实践基本处于割裂状态。这就导致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毕业以后所学理论无法在实际岗位中得到有效应用。学生普遍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学校一无所获。

(二)现有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站在讲台单纯的进行理论性讲授,而学生则是单方面的在课堂倾听。课堂中与学生的交流非常缺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有效的被带入到所讲授的内容当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教学效果差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广大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现有教学模式与用人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把对口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方面,教学课程设置与社会生产岗位需求的适应性要求极强。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就是这样一门实践运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的优劣程度直接关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然而,从现实来看,这种教学方面目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实践中岗位的需求。

二、项目化教学方式运用要点

(一)项目选择要适当

采取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对课程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设定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定,不要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最好还有些趣味性,同时要注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而且可以使学生高效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项目设计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出发点,详细了解社会岗位需求对学生技能和综合条件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有侧重的进行项目的选择和设计,只有项目与学生职业规划、社会岗位需求条件相适应了,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职业院校在学生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比较欠缺,因此科学的项目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教学目的,也要综合考虑项目成本。

(三)项目要以学生为主导

因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在项目设计中要注意让学生成为项目全过程的参与者和主导者。对于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要结合企业需求设计实际模拟情景。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要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其成为项目实施的主导力量。而作为教师则仅仅提供适当的咨询帮助。教师应当全过程监督学生对项目设计和过程的实施,对于出现偏差的要及时予以纠正。

(四)营造现实工作场景

为了使项目更加贴近现实工作场景,教师可以把参与项目的学生分组分类,将项目流程划分橄质瞪产中的几个板块,以此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对每个小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其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

(五)进入对应企业进行见习训练

在前期项目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学校要依据教学安排,为学生适度安排几次到企业见习训练的机会,以此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把教学课堂移动至企业生产现场,通过实地讲解企业生产流程、工作原理等,增强学生的学习直观感受。

(六)以项目论文升华理论所学

由于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化过程,每一个阶段完成以后的小结不能总体上检验出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通过项目论文的写作,找出各环节数据之间的关系,找到项目各模块间的因果联系,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更深层的了解分析项目的实施成果,站在理论的高度来回顾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进而贡献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价值。

三、采取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激发

本课程主要设置在职业院校,而这类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对于课堂的理论学习也缺乏兴趣。项目化教学把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在实际中掌握和应用课程内容,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资料检索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增强课堂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岗位适应性,有效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作者简介:马莎(1984.8-),女,民族:回,籍贯:云南省蒙自市,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药药剂学。

参考文献:

[1]陈素贤.项目化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6,10:173-201.

上一篇:降压药物范文 下一篇:药物制剂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