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范文

时间:2023-12-07 07:42:01

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篇1

抗组织胺药物(Hi受体拮抗剂)

这是组织胺的竞争性对抗药,能对抗组织胺对血管、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降低机体对组织胺的反应。除抗过敏外,还有较强的中枢抑制和轻度的阿托品解痉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晕车、晕船、眩晕等。目前,临床上将其分为三代:

第一代抗组织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赛庚定、息斯敏、酮替芬、乘晕宁等,需1天服用3次,嗜睡作用强,还有口干、头晕、尿潴留等副作用以及胃肠道反应等。疗效略差,价格便宜。高空作业、驾驶汽车、管理机器期间慎用。如确需服用,睡前服药较好,既治疗、又助眠。

第二代抗组织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伊巴斯汀、咪唑斯汀等。一天只需服用1次,不仅服药次数少,而且嗜睡作用轻或几乎无嗜睡作用,对前列腺影响小,起效快,作用强,是当下治疗过敏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在正常剂量下服用安全,但不宜长期应用。年龄较大的男性服用时,仍要当心加重尿潴留。特殊体质者服用时会出现心律失常,需慎服。

第三代抗组织胺药:如非索非那丁、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没有对特殊体质人的心脏毒性,属更新型,疗效更好,但价格较贵,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头痛、乏力、嗜睡,但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且能自愈。肝功能不良或有肝功能受损史者慎用。因药物从肾脏排出,故肾功能减退者服用应减量。高血压患者服用时需经常测量血压,观察血压变化情况。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也可由化学方法人工合成。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泼尼松)、强的松龙(氢化泼尼松)、氟美松(地塞米松)等,主要影响糖及蛋白质代谢,除具有抗炎症、抗毒素、抗休克作用外,同时还具有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内组织胺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可用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急性药物过敏反应、剥脱性皮炎、过敏性眼炎、过敏性鼻炎、肾小球肾炎等,可迅速控制症状,但不能去除致病原因,故不能根治,停药后仍可复发。

长期大量使用皮质激素会导致水、钠潴留和钾丢失,使血量增多、血压升高、全身水肿,引起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出现糖尿病、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并影响伤口愈合;也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增加,减少胃黏液产生,抑制成纤维细胞形成,故会加剧消化性溃疡,甚至引起出血、穿孔;长期使用可并发霉菌感染;还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出现精神欣快、神经过敏、失眠、情绪改变或精神变态。

钙剂

常用的钙剂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氯化钙等,钙剂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增加致密度,具有抗过敏、抗血管神经性水肿作用,亦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上述钙剂中,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有片剂和注射液两种剂型,氯化钙仅有注射液。需注意的是,钙剂静脉注射时全身有发热感,速度宜慢,每分钟不超过1~2毫克,否则会影响心脏;注射时不可漏出血管外,否则会引起组织坏死;洋地黄治疗期间与期后l周内忌用钙剂。

盐酸肾上腺素

药物过敏篇2

误区1:吃中药不会过敏

不少人认为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都是西药,因为西药都是化学合成的,而中药大多数都是“纯天然”的。事实上,临床引起过敏反应者确实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多,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毒素与血清、镇静催眠药等。然而,有些中药也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因使用鱼腥草、双黄连、柴胡、牛黄解毒片等药物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过敏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误区2:用过的药不再过敏

有很多人喜欢使用以前用过的药物,认为以前用过没事就肯定不再过敏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殊不知,药物第一次进入机体后并不发生过敏反应,只有当这种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才会引发过敏,也就是说一般是两次以上用药才会发生过敏。摄入药物的次数越多,产生过敏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刚出生的婴儿注射青霉素时,通常不需要做过敏试验,因为在新生儿的体内还没有产生青霉素抗体。

误区3:用药后不久会发生过敏反应

不少人认为药物的过敏反应都会发生在用药的过程中或用药后不久,其实用药1~2天甚至更长时间发生过敏者很常见。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或巴比妥类药物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就会有一定的潜伏期。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在20天内用过的药都是可疑对象。

误区4:用药量小不会过敏

药物副作用可通过减少剂量来缓解,但药物过敏反应与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时极微小的用量也会引起强烈反应。例如:有些人在做青霉素皮肤试验时就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有些高敏体质的人甚至闻到青霉素的气味就会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

误区5: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

很多人认为只有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事实上凡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引发过敏,包括滴鼻、点眼、外敷、吸入、滴耳、栓剂等同样可引起过敏。

药物过敏篇3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老张近来血压控制不太好,社区医生给他又加了一种药氢氯噻嗪。药店店员见有医生处方也就没再细问就卖给了他一瓶,没想到服药后出现这种后果。小李赶忙叫来药店的执业药师杨大姐。药师杨大姐看过药品后对老张说:“老伯,我们这药品质量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您老平时是否有药物过敏的情况?”“我一生只对磺胺药过敏,其他什么药我都不过敏。”老伯的一句话让药师杨大姐明白了原因。杨大姐赶快拿来一支赛庚啶乳膏让老张擦在身上痒处,并让他服下2片地塞米松片和2片扑尔敏。她告诉老张:“老伯,您这是遭遇了一回药物交叉过敏反应。”老张一脸的迷茫:“什么是药物交叉过敏反应?”

药师分析

所谓药物交叉过敏,是指对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产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如上述老张,他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这并不能说明他只对这一类药物过敏,还会对其他含有磺胺化学结构相似成分的药物如部分利尿剂、口服降糖药等产生过敏反应。凡是对磺胺药过敏的患者,对以下这些药物都可能存在交叉

过敏反应

利尿和降压药

临床上常用的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吲达帕胺(寿比山)、呋塞米(速尿)和布美他尼等利尿剂都与磺胺类抗菌药有相似的结构。另外,含氢氯噻嗪的复方降压药如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也会与磺胺类抗菌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对磺胺药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磺酰脲类降糖药

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齐特(达美康)等,属于磺酰脲类降糖药。它们含有与磺胺类药物相似的基团对氨基苯磺酰胺基,容易与磺胺类发生药物交叉过敏反应。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均明确写明“对磺胺类过敏者禁用”。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含有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如含格列本脲的消渴丸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

如高选择性的环氧化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结构中有苯磺酰胺基、尼美舒利含磺基,不可用于已知对磺胺过敏者。

抗痛风药

痛风常用药丙磺舒是一种有机酸,含有磺酰基,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要禁用。

青光眼治疗药物

如乙酰唑胺及布林佐胺(派立明)属于碳酸酐酶抑制剂,由于磺胺基团与碳酸离子结构相似,不能耐受磺胺类药物或其他磺胺类衍生物者不可以用。

其他

药物过敏篇4

关键词:儿科;药物过敏反应;临床

人类首次观察到的药物过敏反应源于欧洲中世纪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的肆虐时期,当时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注射幸存者恢复期的血清。当大量患者从这种治疗中获益时,却有少部分患者因注射血清而发生了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基于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一门新的学科即变态反应学逐渐发展起来,并奠定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基础。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事业的发展,许多高效而低毒性的合成药物及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导致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此情况已成为临床医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1病因

引起药物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毋庸置疑是药物。儿童暴露于药物的程度和时间均低于成人,故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亦低于成人。引起儿童药物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镇静及抗癫痫类,如鲁米那、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4)生物制剂类,如各种疫苗、血液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等;

(5)中药制剂类,如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莲注射剂、板蓝根、丹参、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

2发病机制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个体遗传因素,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药物配伍,机体的生理、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各种药物在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发生过敏反应的频率、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新近的研究表明,阿巴卡韦、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等多种药物过敏反应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HLA-B-5701基因分型诊断可减少阿巴卡韦过敏反应发生率,提示遗传因素在药物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药物过敏反应可呈现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1)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本型在药物进入机体数秒至几小时后立即发生,可表现为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变应性鼻炎、哮喘发作等,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窒息、休克甚至死亡。临床最常见于青霉素诱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2)细胞毒性反应:如药物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免疫复合物反应:药物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并造成组织损伤,如血清病样反应。

(4)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本型在药物反应中最为常见,如药物接触性皮炎,口服磺胺类药物出现的固定性皮疹等。

3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最为常见,药物可引起多种过敏性皮疹称为药物疹。儿童常见药物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固定性红斑:是药物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可占药物疹的22%~44%,皮疹为水肿性斑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症者斑疹上有1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常因摩擦引起糜烂。皮损局部伴瘙痒,皮损广泛者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紫褐色色素斑,具有诊断价值。

2)荨麻疹: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

3)猩红热样皮疹:常伴寒战、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皮疹开始为大小不等的红色粟粒疹,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h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呈水肿性、鲜红色,压之可退色。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猩红热的感染中毒表现。皮疹发展至高潮后,红肿渐消,继以大片脱屑,体温正常之后鳞屑即逐渐变薄、变细、变少,似糠秕状,皮肤恢复正常,病程不超过1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

4)重症多形性渗出性红斑:常伴寒战、高热,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黏膜损害及内脏损害,黏膜有明显糜烂、渗出,眼损害可导致角膜溃疡及失明。儿童尤为多见,本症候群亦可因感染诱发,与药物因素极难区分。

5)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物疹:最为严重的药物性皮肤损害,临床上并不少见,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诱发该病近期屡见报道。该病起病急,皮疹于2~3d内遍及全身。初为鲜红、紫红色斑或多形红斑,以后增多扩大,融合成棕红色。融合的棕红色皮疹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大疱内含液体,波动感明显。表皮极细薄,稍擦即破,显示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40℃左右的高热,重症者可累及黏膜,合并胃肠道、肝、肾、心、脑等重要脏器损害,处理不当可因严重感染或水电解质紊乱死亡。

6)过敏性紫癜:儿童多见,亦有少数表现为暴发性紫癜并危及生命。

(2)药物热由药物过敏反应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

可为药物过敏反应的惟一表现,也可与其他症状并存。常见引起儿童药物热的有阿司匹林、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特征如下:

1)首次用药,发热可经10d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如果是再次用药,则由于人体已被致敏,发热可迅速发生;

2)药物热一般为持续发热,但患儿的一般情况良好,与热度不成比例;

3)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佳;但如停用致敏药物,体温即能自行下降。

(3)血清病样反应血清病是首次应用异种血清制剂,并历经1~2周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注射异种血清而发生的血清病一般临床表现较轻,常为自限性。随着体内血清水平的下降,通常在3~5d后急性症状消失,其他症状随后也逐渐缓解。但是非血清类制剂特别是合成药物也可引起类似临床表现,因此亦把这类疾病称血清病样反应。

(4)速发型超敏反应综合征药物进入机体后立即发生,可表现为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变应性鼻炎、哮喘发作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5)其他系统性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如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呼吸系统症状(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黄疸、胆汁郁滞、肝坏死等),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统损害(偏头痛、惊厥、脑炎等),红斑狼疮样反应及血管炎等。

4诊断

由于药物种类繁多,药物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大多数儿童过敏反应常因感染诱发,而且感染后不可避免地使用抗生素、退热药物或者某些中成药制剂。因此,临床判断“药物过敏反应”的始发因素比较困难。目前仍以临床病史为主要依据,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结合特征性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实验室检查方面,皮肤划痕、皮内试验常以检测患者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有无敏感性,对防止过敏性休克反应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物疹的发生意义不大。体外试验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等已用于致敏原的检测,但仅针对部分药物,有一定参考价值。

5治疗及预防

(1)除去病因任何药物过敏反应的首要处理是迅速停用可疑药物。

(2)加强药物排泄可酌情输液、利尿处理,以期促进体内药物的排出。重症者可考虑血液滤过等治疗手段。

(3)药物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采取不同措施。对于轻症者可给予1~2种抗组胺药物口服,同时加强局部皮肤护理、预防皮肤继发感染即可;对于重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则须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对于出现休克的患儿,应严格按过敏性休克处理程序进行抢救,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4)其他治疗支持治疗,加强皮肤、眼部护理,预防系统性损害及其并发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至关重要。

药物过敏篇5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因说明书的“猫匿”而引起的官司。那是1995年8月18日,现年51岁的上海市录音器材厂退休女会计师胡爱苗因患三叉神经痛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开出处方让其服用上海黄海制药厂生产的“卡马西平”药。

胡女士按规定剂量服药10天30片,然而却带来一场死去活来的痛苦:体温升至摄氏40℃,视力模糊,脸面部及手脚掌部大泡性损害,全身黏膜多处溃疡,险些危及生命。经上海市瑞金医院多科专家会诊,结论为“卡马西平引起的重症多型红斑药疹”,并开出病危通知书。后经专家多方抢救,患者胡爱苗才干同年9月23日脱险。

事情本该到此结束了,药物过敏,临床上司空见惯,然,胡爱苗却愤怒了。一张状纸,将上海市黄海制药厂(生产此药品的厂家)推向了被告席。

胡爱苗为何状告药厂?原来,此药厂删“繁”就“简”,擅自删除了卡马西平药品说明书有关“皮疹、荨麻疹、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等28项毒副作用的内容,结果使胡爱苗受害了……

法院认为,原告因病就医,按医生开出的处方服药并无过错,被告擅自删除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违反了药品生产的有关规定,故被告应承担民事责任。上海黄海制药厂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996年6月26日,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判被告上海黄海制药厂赔偿原告胡爱苗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等13223元,并补偿原告5000元(原告要求索赔15万元)。

黄海制药厂败诉了。黄海制药厂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然而,受害者胡爱苗的“死里逃生”的苦楚又向谁说?

现在,有多少人被药物这个“危险的朋友”所害?

据悉,全世界每年患者死亡的病例中约有1/3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其中大都与药物过敏有关。早在2003年3月初,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了下述5种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通报,即右旋糖酐40、甘露聚糖肽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剂、参麦注射剂等。有关权威人士介绍道,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主要有皮疹、肺水肿、肾功能衰竭、过敏性休克等;甘露聚糖肽注射剂的可疑不良反应有瘙痒、皮疹、寒战、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其次,葛根注射液的可疑不良反应不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等;另外,穿琥宁注射剂的可疑不良反应有药疹、血管性刺激疼痛、胃肠不适、呼吸困难、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等;参麦注射剂的可疑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再说国人乱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吧。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当今滥用抗生素的严重程度到了什么地步?不仅医生将抗生素当成“万能药”,大量滥用,就连许多病人对医生不给使用抗生素也大为不满,认为医生不会治病。一项调查表明,30%~90%的成人看感冒时会向医生索取抗生素;经常看病者中50%的人索取抗生素是为了治感冒。实际上,90%以上的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类病毒而非细菌引起,可世界抗生素处方中用于呼吸系统感染者占3/4。抗生素治不了绝大多数的感冒,也不能缩短感冒期,原因在于杀不了感冒病毒,反倒会因过度使用引起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使原本容易治疗的病症变得难以治疗。

有感染对抗之,无感染预防之――抗生素“保险子”应运而生。有位儿科医生对100例发烧患儿进行调查,这100例患儿全部用过抗生素,而且80%用的都是“高档型”。无论是发热、腹泻、咽痛,甚至鹅口疮等,一律二联、三联抗生素,“大兵团,多方位”作战,狂轰滥炸,弄得药学专家们惊呼:“如果像这样乱用滥用抗生素,估计10~20年将面临着所有抗生素药物失效的危险,即所有的细菌都将产生抗药性,那时,细菌全面复仇的日子就来到了!”

用药如用兵,用之得当,益身治病,不当,则损体害命。上海有位医学专家指出,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达80%。上海一家医院收治了一位坏死性胰腺炎术后感染而生命垂危的病人,其致病菌竟是阴沟杆菌,正是不合理的用药而引发的。不合理用药除了会引起药源性疾病外,还会加快产生病菌耐药性进程。

据上海一家大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统计,青霉素已对80%葡萄球菌感染病例没有疗效。庆大霉素对50%的绿脓杆菌感染病例一筹莫展。北京地区43家大中型医院1994年用药调查,抗感染药物占全部药品费用的35%,有的医院竟高达70%,其中头孢菌素用量占各类抗感染药物总量的61.87%。

北京儿童医院1991-1995年中前15位畅销药品中,前4年抗生素药物均为10种,1995年为11种,其中氨苄青霉素头3年一直居第一、二位,进口药西力欣1994和1995年普通住院病房的治疗费用占全部药品总费用的57.5%。该市某大医院被诊断为普通感冒的病儿,98%给予抗菌素治疗,而且1/3的病儿在就诊前已在家中用过抗菌素。

目前,临床上采用中西药联用的现象极为普遍,有时患者还要自行增加,有的甚至将药物当“补品”服用,这样多种药物合并应用,必然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毒副反应增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乱、滥用药是当今世界上的“通病”,全世界病死的人中有1/3是死于用药不当;第三世界国家的住院病人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占10%-20%,仅在巴黎,就有5万多药瘾者,1994年就有2000多服药成瘾的人被送到医院抢救,其中有40%死亡。

我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ADR(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主要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后遗反应、成瘾性以及致癌作用等),每年花费15多亿人民币用于救治ADR的病人。

我国有1万多种药品,每种药品的使用人数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每天都会有成百上千患者发生或轻或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竟是几种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在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病人多达250万人其中约1/5因严重反应而备受药害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

药物过敏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118-02

临床上使用某些药物时,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轻则产生皮肤局部反应,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重则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病人的生命[1]。笔者就临床工作中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作一粗浅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共发生临床药物过敏反应病人198例,年龄6~78岁,其中一般过敏反应179例,过敏性休克19例。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95例,头孢菌素类66例,胸腺肽10例,其他药物所致过敏反应27例。

2药物过敏反应原因

2.1 药物原因

2.1.1 药物质量药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的药品,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不同。药物在生产环节分装过程中,生产条件(如温度、湿度、包装的密封度等)、储存环境等控制不严格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造成不同批号的产品杂质含量不同,从而影响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特别是青霉素,其过敏原为制剂中的高分子杂质,减少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关键是提高产品的纯度。

2.1.2 药物代谢物致敏用技术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为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当药物被吸收后,药物和它的代谢物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形成共价结合的全抗原;药物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多价半抗原(高价分子过敏物质)而使人体产生特异的抗体,也有致敏作用。

2.2 患者原因

2.2.1 遗传因素遗传性分泌型 IgA 缺乏者,消化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未经消化或消化不全的蛋白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可引起过敏反应。

2.2.2 过敏体质个体因内分泌紊乱及酶缺乏等原因,机体反应性改变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2.2.3 混合用药及滥用药物滥用药物容易产生过敏反应,还可以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混合用药有可能导致不同药物之间发生反应,增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2.2.4情绪及环境因素机体在应激状态可影响抗原的形成,病人在虚弱、紧张、焦虑、饥饿等情况下,均容易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2.3其他原因

2.3.1有些药物的水溶液极不稳定,如青霉素等放置时间过长,可分解产生各种致敏物质 引起过敏反应[2]。

2.3.2护士在配制药物时,违反无菌操作规定,装药过程中混入其他药物或杂质,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

3 护理对策

3.1用药前

3.1.1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医护人员给患者用药时,一定仔细询问其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对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的患者用药尽量选用致敏性较低的药物,避免使用已知有过敏反应或结构相似的药物。药师在发药时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应向患者加以指导,使药物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3.1.2做好三查七对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对同名异药、同药异名及药物的复方成分加以注意。

3.1.3皮内试验按标准操作规程配制试敏液,按规定做皮内试验,可疑阳性时需做对照试验,阳性者严禁使用[3]。皮试观察期间病人不能随意离开,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有过敏史者不可做试验。

3.1.4告知制度用药前向病人详细告知所用药物的作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及感觉,让病人思想上有所警觉,并嘱其在用药过程中感觉不适随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异常 ,赢得抢救时机。对情绪不稳定者做好心理护理,避免在空腹等应激状态时用药。

3.1.5备好抢救用品和药物相关抢救器械及药物应处于备用状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立即展开抢救。

3.2 用药过程中

3.2.1 严密观察很多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发生于药物注射后5~15 min内,应让病人注射后在室内停留20 min(尤其首次注射青霉素者)无不良反应再离开,以免患者在途中发生意外,造成救治困难。

3.2.2药物配制药物应现用现配,药物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可被污染或药效降低,还可分解产生各种致敏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3.2.3严格无菌操作护士在配制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注射器重复使用和在输液瓶上反复多次穿刺。

3.2.4 严格查对制度护士工作时应严格核对药物的生产日期、批号、失效期、药物的剂量等。若发现有药液浑浊、沉淀物时禁止使用。

3.2.5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护士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特别是输液开始时20 min内以20~30滴/min为宜,并告诉患者保持适当输液速度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3.3发生过敏反应时的护理

3.3.1密切观察用药治疗过程中,护士一定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用药的反应,时刻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后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按医嘱迅速用药,给予保暖,严密守护。发现过敏反应有渐进性加重时,应及早应用肾上腺素。

3.3.2调整卧位让病人去枕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纠正呼吸困难及缺氧状态。

3.3.3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在用药时突发过敏反应,心理上没有准备,加之本身患有疾病多表示焦虑、恐惧、烦躁。护士应冷静,帮助病人按摩四肢,加盖被,给予热水袋保暖等,同时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给病人必要的安慰及解释。抢救操作要做到敏捷、准确,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3.4安全护理病人剧烈躁动时给予加床档保护,防止坠床、碰伤等。

3.3.5提高综合素质医护人员应多阅读有关医药文献、借鉴同行应用经验,学习新药知识,减少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提高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邢淑慧.如何防治药物过敏反应[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65.

[2]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7.

[3]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1.

药物过敏篇7

作者简介:石永玲,女,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急诊急救。方法:立即停药,就地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给予抗过敏药物;抗休克治疗等。结果: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必须迅速及时,分秒必争,以就地抢救为原则。

【关键词】药物;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临床分析

药物过敏性休克(drug anaphylactic shock,DAS)属B类不良反应,药物引起过敏性不良反应严重时即可导致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是以药物作为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过敏患者而导致周围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速发型变态反应,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死亡。笔者临床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11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1~2010年发生的药物过敏性休克116例,其中男76例,女40例。年龄12~68岁,平均29岁。青霉素过敏21例,头孢菌素过敏63例,清开灵11例,利多卡因过敏6例,复方丹参5例,双黄连3例,破伤风2例,穿琥宁2例,胰岛素过敏2例,赖氨匹林1例。

2 急诊急救

急诊急救的方法有:(1)立即停药,平卧、氧气吸入、保暖;并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2)即刻肌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 mg(小儿0.02~0.025 mg/kg。如症状不缓解,可每10~15 min后重复注射。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0~20mg或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5%~10%葡萄糖20ml~50ml内静注。(3)抗组胺类药物以10%葡萄糖酸钙10~20 ml稀释后静脉缓注或苯海拉明40 mg肌肉注射。(4)经以上处理后,病情不好转,血压不升时,需及时建立输液通道1~2条,以补充血容量,并及时静脉给予抢救药物。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体内血浆广泛渗出,血液常有浓缩,使血容量减少,可于30~6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500~1000 ml。首选5%葡萄糖生理盐水,继而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如血压仍不回升,可考虑应用升压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等。(5)休克伴气管痉挛时,立即静脉缓注氨茶碱0.25 g、地塞米松10 mg、50%GS 20 ml,继而静滴10% GS 500 ml、氨茶碱0.5 g、地塞米松10 mg。(6)心脏骤停时,立即行心肺复苏术。(7)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以防再次发生。

3 结果

116例休克者经过抢救全部痊愈出院。(其中112例流管24小时后出院,4例由于并发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等住院治疗5~10天后痊愈出院)。

4 讨论

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过敏性休克,最根本的办法是明确引起本症的药物及其诱因,并进行有效的预防。但在临床上往往难以做出特异性过敏原诊断,不少患者属于并非由免疫机制引起的过敏性反应。因此应注意:(1)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阳性病人应在病史首页做醒目而详细的记录[1]。(2)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药,尽量采用口服制剂。(3)对过敏体质病人在注射用药后观察15~20 min,在必须接受有诱发本症可能的药品(如磺造影剂)前,宜先使用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20~30 mg。(4)先作皮内试验皮肤挑刺试验,尽量不用出现阳性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可试行“减敏试验”或“脱敏试验”。其原则是在抗组胺等药物的保护下,对患者从极小剂量逐渐增加被减敏药物的用量,直到患者产生耐受性为止。在减敏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的密切观察,并准备好水剂肾上腺素、氧气、气管插管和可以静脉注射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一切应急抢救措施。(5)注意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皮试阴性但仍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因此,在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注意患者的主诉,如麻木、瘙痒、呼吸困难等,以及早发现过敏反应,做出相应的处理。(6)抢救准确、迅速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首先行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不要因测血压、叫医生而耽误抢救时机,可在抢救同时叫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通知医生。并迅速另建静脉通道,及时准确地给予抢救用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7) 严密监测,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留置尿管观察尿量,以判断休克是否好转,一般患者面色转红润,尿量>30ml/h即休克有所纠正。同时做好记录,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8)做好预防和健康教育应用青霉素前,一定要做皮试,结果阴性方可使用,且皮试前应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及其他药物过敏史,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做皮试,有其他药物过敏史者慎做皮试,并加强观察。对皮试阳性或应用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后不能再用,以避免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对于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前后不能喝酒等。[2]

参考文献

[1] 胡万方,胡运新,杨峻青.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医药分析,2002,21(9):600

药物过敏篇8

退热药。出现感冒、发热,我们常会服用柴胡口服液、银黄口服液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口服液中常含有酒精,这是由于在制备的过程中,要加入乙醇来沉淀水溶性杂质,可能会诱发酒精过敏。对其过敏的患者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湿疹、荨麻疹等皮肤上的不适,严重时可导致血压降低、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上述不适,也要立刻停药,让医生排除过敏原。若症状较重,应马上到医院救治。

此外,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能会被制成滴剂,其中也会添加一定的色素、糖精、丙二醇等。虽然对这些成分过敏的患者比较少见,但还是建议,在使用前遵医嘱检查是否对其过敏,必要时更换剂型或药物种类。

维生素。维生素A常用于夜盲症;维生素D具有抗佝偻病等作用;维生素E可辅助心脑血管疾病、习惯性流产及不孕症的治疗。但是,这3种维生素都是脂溶性的,所以被制成滴剂、软胶囊等时,常会添加一些油类如花生油、椰子油或大豆油,以利于人体吸收。因此,对花生、大豆、椰子等过敏的患者,补充上述维生素前,一定要和医生说明自己的过敏情况,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种类。

钙剂。骨质疏松患者等常需服用钙剂,而补钙颗粒和钙片常含有乳糖。对乳糖不耐受或者过敏的人,最好在使用前看一下其中是否含有这些成分,以免服用时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铁剂。补铁口服液、颗粒、片剂里也常常会添加淀粉、滑石粉以及着色剂。对这些成分过敏的孕妇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等服用后,常会出现浑身瘙痒、水肿等症状。有些患者服用铁剂在晒太阳后会浑身起疹子。不过,上述症状也可能是铁剂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只要出现瘙痒、水肿等症状,就建议及时就诊。

叶酸。准备怀孕的妇女、孕妇及血同型半胱氨酸高的人都会服用叶酸,但其可能会添加淀粉、乳糖等成分,对上述成分过敏的患者使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另外,还有部分比较罕见的患者会对叶酸本身过敏。服用后,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症状,建议及时停用,并遵t嘱使用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治疗。

外用药。许多外用的搽剂如治疗关节炎引起局部疼痛的酮洛芬搽剂和活血化瘀的克伤痛搽剂等,多含有酒精。对酒精过敏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不含酒精的剂型或药物种类。

微生态制剂。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有些患者可能会用到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等。其中含有的脱脂奶粉、乳糖等,能加重乳糖不耐受或过敏者的腹泻症状。因此,对乳糖不耐受或者过敏的人,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看其中是否含有这些成分。

上一篇:抗真菌药物范文 下一篇:抗结核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