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2-26 02:17:15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范文第1篇

普伐他汀在大鼠血浆中的固相提取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李新徐继红等(38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高钧毕开顺等(387)

氯诺昔康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王建(389)

表阿霉素中有关物质的LC/ESI/MS分析王颖盛龙生等(392)

伊斑膦酸钠片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药物分析杂志 周杏琴胡名扬等(396)

硫酸双肼屈嗪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测定法的研究金根娣胡效亚等(398)

HPLC法测定追风活络胶囊中青藤碱的含量许乾丽茅向军(402)

HPLC测定血浆和尿液中那格列奈对映体浓度曹国颖胡欣等(404)

HPLC测定视衰康复灵片中大黄素的含量张雯洁张斌等(40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纳曲酮浓度陆兵张汝华等(409)

5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胡琴田颂九等(412)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不同产地小茴香药材挥发油成分吴玫涵聂凌云等(415)

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甲氨蝶呤的浓度葛勇前陆国椿(418)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康复新胶囊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聂晶田颂九等(421)

基因测序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Ⅰ)——山东郓城猴头半夏基原的DNA测序鉴别刘玉萍曹晖等(423)

HPLC法测定余甘汁口服液中维生素C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李昌玲王新宏等(427)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硫酸盐含量的研究刘浩王红武等(429)

药物分析杂志 盐酸雷尼替丁泡腾颗粒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李会林高素英等(434)

HPLC法测定鑫肝乐胶囊中栀子苷的含量茅向军许乾丽(437)

蒙药广枣中多糖的组分分析和糖含量测定赵玉英巴图等(44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红霉素颗粒含量王芳赖日禹(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吡嗪片含量王波张桂芳等(443)

比色法测定止咳平喘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邵淑梅于盛茂等(445)

核磁共振在抗生素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刘英胡昌勤(447)

高液相色谱在研究人工核酸酶中的应用何执静任蕤等(381)

普伐他汀在大鼠血浆中的固相提取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李新徐继红等(38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高钧毕开顺等(387)

氯诺昔康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王建(389)

表阿霉素中有关物质的LC/ESI/MS分析王颖盛龙生等(392)

伊斑膦酸钠片含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周杏琴胡名扬等(396)

硫酸双肼屈嗪在碳糊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测定法的研究金根娣胡效亚等(398)

HPLC法测定追风活络胶囊中青藤碱的含量许乾丽茅向军(402)

HPLC测定血浆和尿液中那格列奈对映体浓度曹国颖胡欣等(404)

HPLC测定视衰康复灵片中大黄素的含量张雯洁张斌等(40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纳曲酮浓度陆兵张汝华等(409)

5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胡琴田颂九等(412)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不同产地小茴香药材挥发油成分吴玫涵聂凌云等(415)

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甲氨蝶呤的浓度葛勇前陆国椿(418)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康复新胶囊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聂晶田颂九等(421)

基因测序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Ⅰ)——山东郓城猴头半夏基原的DNA测序鉴别刘玉萍曹晖等(423)

HPLC法测定余甘汁口服液中维生素C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李昌玲王新宏等(427)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硫酸盐含量的研究刘浩王红武等(429)

盐酸雷尼替丁泡腾颗粒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李会林高素英等(434)

HPLC法测定鑫肝乐胶囊中栀子苷的含量茅向军许乾丽(437)

蒙药广枣中多糖的组分分析和糖含量测定药物分析杂志 赵玉英巴图等(44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红霉素颗粒含量王芳赖日禹(44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吡嗪片含量王波张桂芳等(443)

比色法测定止咳平喘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邵淑梅于盛茂等(445)

核磁共振在抗生素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刘英胡昌勤(447)

蒙药旋覆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李增春杨利青徐宁张力侯冬岩(117)

RP—HPLC法测定狗枣猕猴桃叶中狗枣猕猴桃黄酮C的含量金永日李绪文陆娟桂明玉徐吉庆(120)

离子对RP—HPLC法测定平消胶囊中士的宁的含量杨海燕张成陈德妙张倩倩傅强(123)

HPLC—ELSD法测定天麻中天麻苷的含量李文兰范玉奇季宇彬王艳萍赵瑛(126)

RP—HPLC测定四川不同产地枇杷花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张晓喻黄春萍张宏黄欢陶宗娅(12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溴己新及其片剂的含量和有关物质陈睿田兰刘惠军(132)

卡托普利片质量标准的改进何英梅欧阳晓玫(135)

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硫酸阿托品胶浆剂的含量王彦张燕(139)

阿昔洛韦片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张平梁春卿(141)

HPLC同时测定复方氯霉素乳膏中氯霉素和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徐军辉杨建春(145)

气相色谱法测定辛伐他汀中的8种残留溶剂魏敏吉李冬梅(148)

离子色谱在制药分析中的新进展张培敏周琰春朱岩(15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龙胆苦苷浓度冯怡邓远辉曾星杨柳刘奕明(157)

3,4-O-异亚丙基莽草酸(ISA)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姚珏成倪健任天池孙建宁(161)

芦氟沙星与DNA的相互作用及Cu(Ⅱ)的影响黄琦钟文英倪坤仪(164)

盐酸纳洛酮晶型分析张雅军李晓东杨腊虎(169)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佐米曲普坦血药浓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欧阳冬生谭志荣韩春婷周淦王连生李智(171)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浆中阿奇霉素的浓度张红夏春华戴群闵盛云熊玉卿(174)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人血浆中甲砜霉素及其药动学研究黄成坷周伶俐邱相君陈冰冰娄旦胡国新(177)

RP—HPLC法测定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刘淑平王东凯王坤庄润(180)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离分析三七中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和三七皂苷R1梁生旺王瑞王淑美许国旺翁前锋(183)

药物分析杂志 叶绿素铜钠片剂含量测定杨红邓安平杨欣唐杨林涛吴刚吴维碧(187)

RP—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雷公藤根皮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陈列忠王开金陈建明郑许松张珏锋俞晓平(191)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冬虫夏草中甘露醇的含量刘谋盛杨亚玲林强缪明明杨光宇尹家元(194)

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类及咖啡因的含量何昱洪筱坤王智华(197)

聚结晶紫薄膜修饰电极对氧氟沙星的电催化作用周谷珍蒋银燕孙元喜郑清云(201)

对乙酰氨基酚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郑艳洁陈敬华张亚锋万红艳游勇基林新华(204)

简化注射用头孢菌素无菌检查法的探讨戴翚刘鹏马仕洪特玉香胡昌勤(208)

HPLC—ELSD法测定硫酸新霉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新霉胺戴向东李慧义张启明田颂九张正行(2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莪术油中β-榄香烯的含量杜霞吴琳华赵红光(216)

RP—HPLC法同时测定冠心宁冻干粉针剂中丹酚酸B和阿魏酸的含量郭小瑞陈晓辉毕开顺(219)

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HPLC法测定复方穿心莲片中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付华峰关继禹曲志爽包建民(222)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安培检测儿茶酚胺药物干宁葛从辛(225)

HPLC法同时测定脂质体制剂中沙美特罗和布地奈德的含量王志宣邓英杰张晓鹏(231)

盐酸恩丹西酮缓释胶囊质量标准研究邵曼莉陈爽杜智敏(234)

光纤药物在位溶出度/释放度监测仪实时监测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体外溶出度吴军李新霞陈坚(238)

HPLC法测定复方骨肽注射液中全蝎含量王晓洁任勇高剑锋(242)

荧光光谱法研究葛根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廖卫平刘永明刘淑燕(245)

结合雌激素软膏幼龄雌性小白鼠阴道给药对子宫重量的影响钱德明刘群丽(248)

降血糖保健食品中一种人为添加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郭晓赟童元峰戚燕伍丽萍吴松(250)

恒电流库仑分析法测定芳酸类药物含量梁述忠张珈铭(252)

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材中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残留量孙楠金红宇薛健(25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杨宁片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和含量均匀度黄勤安黄海燕鲁静何轶林瑞超(264)

HPLC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胶囊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李文莉钟庆元文庆(26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孕妇金花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李芹格(270)

HPLC法同时测定曲氯乳膏中醋酸曲安奈德和氯霉素的含量李爱英赵作连(272)

乳痛宁颗粒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赵军崔阿旎张茂慧沈季元(275)

辛芳鼻炎胶囊质量标准研究冷文金况瑛沈文华(278)

HPLC法测定复方卡托普利片中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的含量郄冰冰郭瑞锋何建峰(282)

药物分析杂志 苦杏仁鉴别方法的改进陈文芳(285)

HPLC法测定回阳复脉注射液中辛弗林的含量王京辉杜小伟张小茜(287)

板蓝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闵志良况瑛冷文金(289)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安非他酮中的有机溶剂残留毛威(292)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阿诺宁脂肪乳注射剂中间体中有机溶剂残留量刘俭吴萍莫辉林立东(294)

生化药物质量控制中生物测定的作用与局限李湛军徐康森(297)

恩曲他宾对映体拆分及其右旋体含量分析方法研究李艳萍刘宗英蔡步林曹珏李卓荣(308)

重组人干扰素α-2b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杨丽林华庆王东凯刘茜毕殿洲(311)

色谱与X射线衍射技术在中成药鉴定中的联合应用郑笑为龚宁波吴云山吕扬(315)

RP—HPLC法研究间尼索地平2种晶型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王海荣王巧袁志芳张兰桐刘伟娜杜玉民李敏(319)

RP—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兰索拉唑浓度胡炅官常荣崔晓宇周细根顾世芬陈汇(325)

尼麦角林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仇丽颖张丹(328)

盐酸阿扎司琼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熊雯张丹(332)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红霉素肠溶片中红霉素A的含量王娜杨欣佐燕孙文基(335)

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克拉霉素含量的研究董社英韩晓峰黄廷林杨雪嫚(339)

浊度法测定地红霉素效价药物分析杂志 张菁杨梁姜建国(342)

HPLC法测定乙美片中乙水杨胺、咖啡因和美索巴莫的含量武洋徐万魁(345)

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盐酸托莫西汀的含量王华栋吕和平吴拥军屈凌波(348)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硫氨酸维生素B1注射液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杨婉孔毅(351)

去甲万古霉素标准品量值传递方法的研究刘敏胡昌勤姚尚辰(355)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降香中橙花叔醇的含量梁汉明郭晓玲冯毅凡孟青姜笑寒(361)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α-细辛脑的含量及有关物质吴建平贺凌云(364)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芦丁和槲皮素颜流水温振东黄智敏万益群井晶(367)

HPLC法同时测定芩连片中黄芩苷和小檗碱的含量黄晓玲陈晓辉徐振岳毕开顺(371)

桑叶中绿原酸和主要黄酮苷含量的RP—HPLC测定吴好好蒋惠娣高处寒钱文春楼丽静柳丽萍(374)

抗脑衰胶囊制剂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质量相关性研究王凤玲戚务勤张谦佟乃冬(378)

RP—HPLC法同时测定丹红粉针中丹参素、原儿茶醛、红花黄色素A和丹酚酸B的含量陶春梅于治国袁璐林燕芝(383)

ICP—MS法测定茶叶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王瑾尹利辉(386)

茶多酚的指纹图谱和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赵恂杭太俊王玉张正行李楠。张正行李楠(389)

雄黄及含雄黄中成药中砷的形态分析许珺辉王洪玮崔蓉王旗赵京辉林瑞超(395)

药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药物咨询;合理用药;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73-03

Analysis on drug consultation case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WANG Lin, LIU Xiaoyan, ZHAO Huanyu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servic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zing of 12 984 records of drug consultation case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ugust 2005 to May 2008. Results: Most of the consultants were patients, approximately 76.0%. The contents of these drug consultation cases were mostly drug names and indications. A large part of consultation cases were by windows consulting. Direct responses were the main ways of answering. Conclusion: The job of drug consultation could develop the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of pharmacy staff and take advantages to improve the safety, effectiveness and economy of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 Drug consultation; Rational administra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我院药剂科自2005年8月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在门诊取药大厅开设一专门的药物咨询窗口。为临床和患者提供与药物相关的信息,并由有经验的主管药师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咨询内容进行记录。现将2005年8月~2008年5月的药物咨询资料抽取12 9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药物咨询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5年8月~2008年5月我院门诊药物咨询记录,共12 984例。

1.2 方法

采用Excel 软件对咨询者、咨询内容、解决方式、咨询方法等构成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咨询者情况

随机抽取的12 984例药物咨询记录中,咨询接待对象绝大多数是患者或其家属,占76.0%,医护人员只占24.0%。见表1、图1。

表 1 咨询者情况

Tab.1 Composition of the consultants

2.2 药物咨询内容

咨询时常遇到的问题:服药时间的推算,说明书与医嘱的关系;老人和儿童的用法用量;所服药品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药物的不良反应;同种药品不同厂家的价格,要求推荐同疗效的低价药品;怀孕和哺乳期是否能够应用;几种药物或中药与西药是否能同时服用;某些新药的疗效。国家屡次下调药品价格,使药品价格倍受关注,而且医保改革后报销范围中患者个人承担的医药费用比例有所变化。在本次抽样的12 984例咨询记录中,咨询内容以药名及适应证最多,占58.6%,其次是药价,占19.6%。可见药物作用及价格仍是广大患者关注的热点。见表2、图2。

2.3 咨询方式

咨询窗口设在门诊取药大厅,同时在工作时间开设电话专线提供咨询服务。药师在接受药物咨询时,要仔细倾听患者的问题,记录下每一个要点及相关点,弄清咨询内容和咨询的目的,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的问题;回答问题时首先向患者重复查询内容,其次在回答时应根据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耐心地解答用药和疾患方面的咨询。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叮嘱用药注意事项,如何配合治疗。在收集的药物咨询记录中,咨询方式以窗口为主,占60.6%,电话咨询占39.4%。其中患者主要是窗口咨询,医护人员大多进行电话咨询。见表3、图3。

表 3 咨询方式

Tab.3 Modes of drug consultation

图 3 咨询方式

Fig.3 Modes of drug consultation

2.4 解决问题的方式

咨询窗口备有《新编药物学》、《临床用药须知》、《合理用药问答》等专业工具书及药物咨询软件的计算机。对咨询的问题,尽量当场回答,对有些暂时不能解答的用药咨询,通过查找资料或请教专家后做出答复意见,及时通知咨询者。从咨询记录分析,对大多数咨询者的问题药师都能直接回答,约81.2%。见表4、图4。

3 讨论

3.1 开展药物咨询的必要性

由于医师在专业及时间上的限制,医患之间难以在药物使用方面有足够的交流是现阶段医疗机构存在的服务缺陷之一。通过开展用药咨询,药师面向患者,了解患者疾病情况,提供药学情报,向临床介绍新药,宣传用药知识解答患者用药中的问题,协助医师合理使用药物。另外,由于药品种类繁多,门诊量大,窗口药师受时间等客观原因限制,很难对患者进行详细用药指导。通过开展用药咨询,还可缓解门诊窗口药师仅在发药短暂时间很难做到每张处方向患者解释如何合理应用的压力。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药学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要求药学工作人员不能只局限于安全、快速的配发药物,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以改善患者身心健康为目标,承担保障患者安全、经济、合理、有效用药的社会责任,其中开展药物咨询窗口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它对于了解患者的需求,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全面的用药指导都有重要意义。

3.2 咨询者的情况分析

咨询者多为患者或其家属,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或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由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生理状态有别于普通患者,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一般药品说明都注明慎用,禁用或咨询医师、药师等,往往使患者无所适从。孕妇、哺乳期患者因其生理特殊性,对药物应用大多非常谨慎,有的因惧怕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不敢用药而延误病情,有的不了解用药的注意事项,因此他们患病时特别需要药师的合理解释与指导。医师和护士咨询内容多为药品名称和药物剂量,因此临床药师应加大新药宣传力度,以药讯以及医院网络等多种形式及时告知。

3.3 咨询内容分析

3.3.1 由表2看知,咨询药物名称及适应证居于首位。我国许多药厂都推出自己的系列商品品牌,一个药品通用名下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商品名,例如硝苯地平它有薄衣片、缓释片、控释片、胶囊等剂型,商品名包括硝苯地平片、硝苯地平缓释片、欣然、拜新同、利焕等。不仅患者不知何药,医师、药师也深感头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3号令, 2007年5月1日起处方书写全部采用药品通用名[1],这就要求药师熟知该商品名称药物的通用名称,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尽量减轻患者对药品名称的困惑,做到一目了然。由于患者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在用药前他们需要了解所用药物与疾病的关系,临床医师对门诊患者只是诊断、开药,没有更多时间进一步解释药物与疾病的关系,因此,患者需要药师来解答自己的疑问。例如:治疗偏头痛时为何加用多潘立酮,因为偏头痛急性发作时胃肠蠕动降低,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因此在止痛的同时要加上止吐药,多潘立酮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有促进胃排空,增强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增强食管蠕动,因此有抗呕吐作用而且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因此治疗偏头痛时常加多潘立酮。这就要求咨询药师既要了解药物功能主治和适应证,又要了解药物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3.3.2 药物相互作用错综复杂,机制也各不相同,药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借助药物知识软件系统给予解答。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增强,以致出现不良反应,例如:西咪替丁属肝药酶抑制剂,可抑制普萘洛尔、苯妥英钠、苯二氮■类、茶碱类、华法林类抗凝剂在肝脏的代谢,从而增加这些药的血药浓度,引起中毒,故应减少后者用药剂量;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使药物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例如:阿司匹林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碳酸氢钠会降低水杨酸在胃肠道的吸收,阿司匹林主要以代谢物形式由尿排出,很少部分以水杨酸形式排出,当碳酸氢钠与其同服时,可碱化尿液,促其解离,加速排泄,故血药浓度降低。所以尽管碳酸氢钠能使胃肠道反应减轻,但药物疗效却随着血药浓度的降低而减弱。利用好药物的相互作用除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外,也可以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2],例如:磺胺甲唑(SMZ)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合使用。

3.3.3 药品的价格以及储存方式等都是患者关心的问题,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社会平价药房增多,患者关注药品价格也在情理之中,应尊重患者知情选择权,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药品的储藏保管关系患者的用药是否安全,对低温冷藏,避光,干燥等储藏保管知识,例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需要避光保存,都及时提醒患者,并提供棕色避光口袋,利于保存。

我院在门诊药房设立药物咨询窗口以来,咨询人员一直由主管药师担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认真做好记录,对暂时不能回答的问题,经向有关专家请教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再答复咨询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对咨询人员进行不断培训,以及加强软件、网络等辅助设施,以便对咨询者的问题更快、更准确地予以回答。

医院药房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药学服务[3-11]。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处方管理办法[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俞亚静.313例门诊临床用药咨询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19(22):3043-3044.

[3]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的量化管理[J].中国药师,2002,7(5):427-431.

[4]张胜敏.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3-114.

[5]王艳.谈我院药房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0):121-122.

[6]张丽萍.创建医院规范化药房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46-147.

[7]于伟凡.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与药学服务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6(5):99.

[8]王智颖,徐雪荣.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 16(17):143-144.

[9]彭评志,罗飞.玉林市2007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0):130.

[10]王其柱,徐穆民.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113.

[11]张尚鹏.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71.

药物分析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流产不全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对986例药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流产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产次数越多、孕囊大于2cm、子宫位置后倾后屈者,药物流产不全率明显增高。结论:多次孕产、子宫位置后倾后屈和孕囊直径≥2cm者,建议慎用药物流产。

【关键词】药物流产;流产不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由于其使用方便、不需要子宫内操作、痛苦轻、损伤少等优点,近年已普遍应用于临床。由于个体差异及各种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发生药物流产不全。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门诊药物流产986例资料,分析药物流产不全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86例药物流产孕妇,年龄18~40岁,平均24.5岁,停经50d以内,平时月经规则,尿妊娠试验(+),妇检子宫增大不超过7w。B超提示宫内妊娠且孕囊平均直径≤3cm,白带检查清洁度Ⅱ度以下采用药物流产。服药前排除心、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使用禁忌证。

1.2 服药方法:第1、2天顿服米非司酮75mg,服药前后禁食水2h,第3天顿服米索前列醇600μg,服药前后禁食水2h。服药后在门诊观察6~8h。服药3h未见孕囊排出者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6h仍未排除者则行钳夹术。

1.3 药物流产不全判定标准:药物流产失败:用药6~8h内肉眼未见妊娠产物排出,B超检查仍有胎囊或残留物阴影。不全流产:用药后已排出绒毛和胎囊,在随诊过程中阴道流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超过1w或2w后血HCG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行清宫术者。以上两重均统称药物流产不全。

2 结果

2.1 药物流产不全率:986例中流产不全108例,流产不全率10.95%。

2.2 药物流产不全相关因素:小于35岁、初次妊娠、孕囊

3 讨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88%左右,仍有10%~12%失败。本文药物流产失败率10.95%。分析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①年龄:年龄≥35岁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下者,年龄越大越易导致药物流产失败。②既往分娩方式:本文资料显示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有自然分娩史者[1]。剖宫产术后由于子宫瘢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有剖宫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一旦选择应密切注意其阴道流血情况。③孕囊直径:药物流产中孕囊的大小与完全流产率的高低密切相关。本文资料显示孕囊直径在1cm以内及1~2cm时,药物流产成功率较高,而孕囊直径>2cm时成功率相对较低。孕囊大小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孕囊越大蜕膜越多,在孕囊完整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蜕膜残留,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剂量不足,或维持时间不够,不能有效地抵消孕酮对靶细胞的作用,导致流产失败,因此孕囊直径>2cm,药物流产后出现异常出血,应考虑清宫处理[1~3]。④孕产数:有分娩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未产妇,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人工流产术后可引起子宫内膜的机械性损伤,术后可能发生子宫内膜炎,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导致胎盘粘连,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多,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导致不全流产[1,4,5]。对于人工流产史尤其是次数较多者,一旦选择应密切注意其阴道流血情况,及时行清宫术,适当使用缩宫素。⑤子宫位置:本文资料显示药物流产效果与宫置有一定关系,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子宫者,其原因在于药物流产是阻止妊娠发展,引起子宫节律性收缩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其宫腔与子宫的宫颈口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子宫节律性收缩时胚胎不易顺利通过宫腔与宫颈形成的角度及重力的作用排出体外,而造成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1,2]。

通过对导致药物流产失败原因分析,首先加强育龄妇女避孕意识,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流产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并及时清宫,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钟永辉.药物流产后持续阴道流血原因分析.湖北预防医学系,2002,13(6):255~256.

[2] 唐国峰.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原因及药物治疗.天津医药,2001,13(4):13~15.

[3] 胡延风.药物流产排出孕囊大小与出血关系200例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6,25(5):292.

[4] 张静,盛迎伦,王晓霞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出血性清宫物的临床病理观察.中国社区医师,1998,13(2):125~126.

[5] 千玉梅.药物流产后出血原因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10):49.

药物分析范文第4篇

表1

住院药房各类抗感染药物消耗统计

抗感染药物类别

消耗金额(万元)构成比例(%)

200720082009200720082009

青霉素类127.0146.1208.936.835.237.3

头孢菌素类91.4119.5170.826.528.830.5

喹诺酮类42.465.6105.812.315.818.9

大环内酯类21.4 22.025.26.25.34.5

氨基糖甙类20.019.514.05.84.72.5

磺胺类4.58.72.81.32.10.5

其他38.333.632.511.18.15.8

共计345415560100100100

从统计结果看出,按照消耗金额比例分析,青霉素类占首位,因其抗菌谱广,对细菌杀菌力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毒性小、品种多、价廉,使用方便,常用临床治疗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三年来消耗量最大,位居第一。头孢菌素类居二,发展到第四代,因其抗菌活性增强,吸收后分布良好,透入各种组织,对耐药菌作用显著,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稳定,三、四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但其价格昂贵,消耗用量稍次之。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因其独特的抗菌机理,与其他抗感染药物较少产生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好在体内不易失活,多数由原型由尿和胆汁中排泄,故消耗比例近几年呈上升趋势。但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病原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已迅速增长,并且存在诺酮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应引起足够重视。大环内酯类,因临床致病菌的变迁,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的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逐年增加,此类口服方便、疗效显著,因而消耗也较大。

氨基糖苷类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较强作用,杀菌作用为浓度依赖,有抗生素后效应,因其毒副作用较大,但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有独特的抗菌作用,故临床上仍然应用,但消耗比例相对较少。

作者单位:271200山东省新泰市中医院

磺胺类同样也为光谱抗菌药,对于浅表组织烧伤及破损血液组织具有独特杀菌作用,由于其有肾结晶损害,消耗量呈下降趋势,磺胺类的治疗地位也逐渐被取代。

其他对不同疾病,应用不同抗菌药物,使抗菌效力发挥各自的实用价值。

药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流程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90-01

药物分析即药品检验,是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验程序一般分为取样、外观性状观察、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并写出检验结果和检验报告书。药物分析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样品分析,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对分析的过程也有特别的规定。药品行业是属于食品药品框架下的一个分类,它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应付而来的。本研究的目的介绍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再造,以减轻排药人员劳动强度,降低排药差错和药品破损率、方法,结合计算机功能,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排药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并比较流程再造前后平均药品破损率和平均排药差错率。

1.药物分析流程综述

药物分析习惯上称为药品检验,既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说的药品上市前的检验。传统意义上指的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一般的流程包括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等等。

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随着药物化学的发展逐渐成为分析化学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代谢、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的发展, 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分析化学迅猛发展并已经进入分析科学这一崭新的领域, 药物分析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 尤其在新药研发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药物分析流程之取样

要想对药品进行分析,前期就必须对被试验药品进行取样。取样时要考虑的影响因数很多,要考虑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与代表性。下面就对取样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2.1 取样的样品性质

一般情况下,药品检验要考虑诸多因数,首先要进行考虑的就是样品的性质。不同的样品形态应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药品的形态分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其中气体和液体因为其本身就是性质均匀的单一体,取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固体由于性质不均匀,取样相对来说比较难。而取样的最终目的在于局部替代整体,得到整体的分析结论。因此就要求所取的样品可以涵盖整体的全部情况,组织成分必须与母体保持一致。取样时要重点考虑样品组分、颗粒大小、比重等所有影响分析准确性的因数。

2.2 取样量

取样量根据样品总数的变化而变化。设样品总件数小于3时,每件样品都需要进行取样;当样品总件数大于3件时,则按随机取样进行分配。1公斤以下的药品包装应原装抽样。检验后剩余样品除留样备查外,退回报验单位。

2.3 抽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样之前,要对样品进行启封。启封时要核对外包装号,启封后要核对小包装品名、厂名和批号等。药品开封后,取样时要在不同的部分分别抽取,尽量将误差降到最低。抽样完成后要对抽取的样品进行标记,然后将启封包装还原。抽样时对环境也是有要求的,这是因为空气中本身就含有不少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对药品是有害的。因此要保证抽样环境干净卫生,抽样工具事先要进行消毒处理。抽样过程应迅速完成,以防止药品富氧变质。特别注意的是,含有结晶的物体要先溶化在抽样。

3.药物分析流程的确定方案

药物分析是原药上市前确定质量标准的一般程序,这里将它分为三大阶段:合成工艺待确定期,合成工艺确定期,稳定性试验考察时期。下面笔者就对这三个阶段分别作论述。

3.1 合成工艺待确定期

一个原料药首先由药物合成并进行合成工艺的确定,在其进行工艺确定期间,就已经与药分部门有了密切的联系。而前期的工作的确定,也需要协助合成部门共同完成工作。确定反应结束的终点、反应生成物的纯度、以及能提供的纯度色谱、熔点、沸点等。待确定时,应事先进行准备工作。事前就需要对被检验药品进行资料收集,比如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熔点、沸点、光粒二象性、紫外管普线等)、检查项、含量的测定、以及药物稳定性。

3.2 合成工艺确定期

合成工艺准备好以后,后续的工作就需要合成部门来进行。一般来说合成部门会提供试制的三批样品来供质监部门进行药物分析。分析之前已确定该药物结构,一般来说,要求所提供三批样品是成熟的工艺条件下的成品。得到样品以后,药物分析工作正式开始。分析的内容包括理化常数:性状(外观、臭、味)、溶解度、熔点、比旋度、紫外吸收系数;检查:酸碱度、溶液澄清度与颜色、干燥失重或水分、炽灼残渣、重金属、无机盐、无菌、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有机溶剂残留 、有关物质;主要的鉴别方法有:化学法、色谱法、光谱法等。

3.3 稳定性试验考察期

这个时期的药品性质已经趋于稳定,和日后的用药环境比较像。这个时期研究药物的稳定性,根据中国药典的规定主要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三个部分。考查时,样品形状、组分含量、催化物质这三项必须检验,另外一些需要特殊检验的比如熔点、溶液颜色与澄清度、pH值等项目则根据各药物的性质而具体制定。

上面将原药分析工作分三大块做了简单讨论,大多只是根据试验得到的一些常规经验和注意事项,但药物分析这样一个严肃的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要根据中国药典和相关的法规准则进行相应的补充。

4.药物分析之稳定性试验

药品分析的最后一步就是稳定性试验。之所以在结尾特别强调是因为稳定性是衡量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数。其中经常检查的就是有关物质。有关物质是关乎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包括未完全反应的原料、化学反应副产物以及药品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物两部分,检查方法首选HPLC检查,该方法亦是现在最常用的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

结语:

药物分析是保证药品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它不仅对整个药品行业起到监督作用,更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药品行业由于标准不统一,使得药品分析没有准确的法律法规可以依赖,加大了药品分析的难度,从而对整个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就有必要对药物分析的流程做出一个详细的规定,已解决目前我国药物分析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希望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费艳秋,曹惠明,胡洁.浅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优越性和不足点[J].中国药房,2004.

药物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用药药品-ADR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后果【1】。本文通过分析某医院2010年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的药物总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1月~12月所有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资料,共269例,其中男128例,女141例,年龄8个月~74岁。其中急诊6 9例,门诊78例,住院部122例。

1.2 方法

统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中的信息,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药物种类、主要临床表现。药品-ADR因果关系的评价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药品-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2】。

2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本组研究对象共269例,其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4岁。我们按每20岁为一阶段,共分为4个阶段。其中≤20岁者50例,占18.6%,~40岁者104例,占38.7%,~60岁者53例,占19.7%,>60岁62例,占23.0%。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0~40岁年龄组。见表1。

2.2 主要的药物种类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所涉及的药物种类也较多,本文根据药物功能主治、作用系统分类。主要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解热止痛类等。其中抗生素类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最多,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最多,达到108例,占40.1%,其次为中成药类,共56例,占20.8%。见表2。

2.3 主要的临床表现

本文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统计主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系统进行归类总结。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最常见的损害系统是皮肤及附件,占38.3%(103例),神经系统,占18.6%(50例)、心血管系统,占16.0%(43例),消化系统12.3%(33例)。见表3。

2.4 药品-ADR因果关系评价

肯定有关30例,占11.2%;很可能有关153例,占56.9%;可能有关79例,占29.4%;可疑7例,占2.6%。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个人体质等。药物方面的原因【3】:(1)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不不良反应;(2)药物的杂质,如抗生素类;(3)药物受到污染;(4)药物用量过大;(5)药物不同剂型;(6)药物的质量不合格。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个体差异;(5)病理状态;(6)血型;(7)营养状态。给药方法的影响:(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2)用药途径。其他如长期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产生反跳现象。而联合用药、怀孕、某些疾病等均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药物种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20~40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更高、抗生素类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比例最高。

综上所述,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涂志刚. 浅谈药师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19(34)183.

[2] 钱文.如何做好患者服药指导工作[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49-1150.

药物分析范文第7篇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的掌握药物流产的使用和提高完全流产率,最大限度的保障孕妇的健康安全,作者将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在门诊自愿药物终止早孕无药物禁忌证的患者280例,年龄20~35岁,经妇科检查、尿妊娠试验、B超诊断为宫内早孕,停经≤49 d,孕囊最大直径

1.2 方法 停经≤49 d的孕妇开始2 d在家口服米非司酮,2次/d,早餐前或后2 h 服50 mg,晚餐前或后服25 mg,两次服药必须间隔12 h,第3天清晨或餐后2 h来院服米非司酮600 μg,在观察室观察6 h,注意用药后反应,如用药后腹坠及阴道流血情况,有无妊娠物排出等,若服药6 h后无妊娠物排出应加服米索前列醇200~400 μg,直到妊娠物排出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和宫缩剂。

1.3 判定标准 成功:从第3天来院服米非司酮600 μg后6 h内排出妊娠物为成功;有效: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后6 h内排出妊娠物,但不完整者为有效;无效:服米索前列醇600 μg后超过6 h仍为排出妊娠物者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280例患者中完全流产254例,占90.71%;不完全流产20例,占7.14%;流产失败6例,占2.14%,临床效果较满意;导致药流失败后需清宫的相关因素:年龄≥35岁,既往有剖宫产史、孕产次数超过3次、孕囊直径≥3 cm,子宫后倾或后倾后屈位。

3 讨论

药物流产是一种安全、简便、无痛、有效的非手术抗早孕终止妊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米非司酮(RU486)是一种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可竞争性地与孕酮受体结合,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引起蜕膜和绒毛变性导致出血和体内HCG水平下降,继发黄体溶解,配伍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增强子宫张力和宫内压的作用[2]。已往的人流术中,机械扩张宫颈,可造成子宫组织的损伤,产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及宫颈裂伤等并发症,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Miso)终止早孕效果显著,减少了钳刮术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合并症,药流的不良反应较小,易引起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月经量增多。对于产程越短的孕妇药物流产的成功率就高,而产程较长的孕妇或瘢痕子宫的孕妇药物流产的成功率会有所下降[3]。

本组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已达90%以上,但仍有一定比率的不全流产和失败率,本文为7.14%~2.14%,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年龄≥35岁,越易导致药流失败;既往有剖宫产史,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及粘连,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孕产次数超过3次,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孕囊直径在1~2 cm时,药物流产成功率较高,而孕囊直径≥3 cm,其成功率较低;子宫的位置与药流有直接的关系,子宫后倾或后倾后屈位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子宫水平位或前倾位[4]。

通过对以上药流失败因素的分析,我们除要掌握严格的禁忌证外,亦需注意相关因素对病情恢复的影响。对于药流失败者要及时给予清宫术,避免发生不良后果。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不失为早孕妇女终止妊娠的首选而有效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普永芬.药物流产副反应的初步探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2):94.

[2]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8.

[3] 李泸湘,尚春霞.400 μg米索前列醇口服和舌下含服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248.

药物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药物流产;失败;相关因素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早孕的终止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始终存在个体差异等原因,造成流产不完全甚至是失败。为进一步提高完全流产率,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本文对2009年3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到我中心进行药物流产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在我中心门诊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495例,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29岁。平时月经规律,停经时间≤49 d,尿 HCG(+)。经过妇科检查、白带RT检查、血RT检查、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早孕,孕囊直径在10~30 mm,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症,自愿要求终止妊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第1天晚上22∶00口服米非司酮50 mg。第2 d早上8∶00口服米非司酮25 mg,服药前后2 h禁食,晚上22∶00口服米非司酮50 mg。第3 d早上7∶00口服米非司酮25 mg,8∶00到我中心后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600 ug。观察孕囊排出时间,孕囊排出是否完整、阴道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并给予缩宫素20 u肌注,以促进子宫收缩,如果观察到16∶00仍未见孕囊排出者,给予清宫术,以防止意外子宫大出血的发生。

1.3药物流产失败判断标准 ①用药后孕囊已排出,但阴道流血>10 d者,B超检查发现宫内仍有残留物,需要行清宫术者。②服米索前列醇后,当日16∶00仍未见孕囊排出,给予清宫术者。

2结果

2.1药物流产失败率 495例药物流产孕妇中,药物流产失败65例,失败率为13.13%。

2.2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

2.2.1年龄>35岁者109例,药物流产失败率18例,占16.51%。年龄

2.2.2、孕龄 。停经35~40 d者312例,药物流产失败34例,占10.90%。41~49 d者183例,药物流产失败31例,占16.94%。

2.2.3孕囊直径大小 孕囊直径

2.2.4孕产次 有分娩史和流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无分娩史及流产史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多,药物流产失败率增高,见表2。

2.2.5子宫位置 后倾位子宫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子宫及水平子宫,见表3。

3讨论

3.1年龄 35岁者,药物进行流产的失败率高于年龄

3.2孕龄 停经41~49 d者,选择药物进行流产导致失败的几率高于停经35~40 d。停经时间越长,失败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妊娠时间越久,孕妇体内的孕酮水平就越高,米非司酮难以跟其进行拮抗,所以,一旦确诊宫内早孕,应该进行尽快给药。

3.3孕囊直径在20~25 mm的药物进行流产失败的几率明显低于孕囊直径>25~30 mm者,孕囊的大小决定了胚胎的发育,孕囊越大,说明蜕膜组织越多,在孕囊排出时,常有蜕膜组织残留,阴道流血时间长,导致流产失败。因此孕囊直径>25~30 mm者,药物流产出现异常时应给予清宫处理。

3.4孕产次 有分娩史者及流产史者,使用药物进行流产失败的几率较未产妇要高出许多。药物流产导致失败的几率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升高。流产次数多,子宫内膜感染机会多,胎盘发生粘连的可能性越大,再次怀孕时,采用药物进行流产时,蜕膜组织不易彻底剥脱,造成流产不完全,因此建议有多次流产史者在选择药物进行流产的时候要密切观察阴道流血的情况,出现阴道流血量多时,要及时给予清宫处理。

3.5子宫位置 从表3可以看出,后倾位子宫与后倾后屈位子宫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子宫及水平位子宫,其原因在于子宫后倾位及子宫后倾后屈位时,子宫收缩时胚胎组织不易顺利排出。

综上所述,通过对导致药物流产失败的原因分析,提示首先要加强育龄妇女避孕意识,同时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药物流产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若出现阴道大量流血时,应及时行清宫术,目前清宫术仍是药物流产失败的唯一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4-375.

药物分析范文第9篇

目的: 探讨影响药物流产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妇科门诊780例药流病例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影响药流效果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 780例患者,完全流产670例,成功率85.9%;药流不全82例,占10.5%;药流失败28例,占3.6%。瘢痕子宫,重复药流,子宫位置异常(明显后倾后屈)患者药流不全发生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药物流产; 药流失败; 药流不全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38-02

米非司酮(Ru486)与米索前列醇(PGE)配伍终止早孕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的痛苦和并发症,减少人工流产手术对女性生殖器官的损伤,减轻患者对人流术的恐惧感。为了更好掌握药物流产临床效果,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年龄20-40岁,停经≤49天,B超提示宫内孕,孕囊三经线平均直径≤25mm,无药物流产禁忌症。

1.2 服药方法:第一天、第二天下午各服米非司酮75mg,第三天晨起服米索前列醇600ug,服药前后两小时禁食,温水送服。

1.3 流产效果:参照《中华妇产科学》评定标准[1]:(1)完全流产 用药后胚囊自行完整排出或未完整排出,B超未见妊娠图像,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月经自然来潮;(2)不完全流产 用药后胚囊自然排出,但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延长而行清宫术;(3)失败 至用药第8天未见胚囊排出,经B超证实胚囊继续增长,胎心搏动存在,或胚囊停止发育,最终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780例药流患者完全流产率85.9%;不全流产率10.5%;失败率3.6%。见表1

2.2 瘢痕子宫、重复药流、子宫位置后倾后屈药流不全率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肯定药物流产的临床应用(成功率85.9%),但我院门诊药流不全及药流失败比率有所上升,分析表明这与孕妇本身合并有瘢痕子宫、重复药流、多次人流及子宫位置明显异常有关。

3.1 孕妇既往分娩方式为剖腹产,术后子宫有瘢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节律性收缩,致使胚囊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合并剖腹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

3.2 重复药流及多次人流者,药物流产效果不好。原因是流产次数越多,子宫内膜损伤越重,术后易引起子宫内膜炎,使胚胎组织粘连不宜排出[2]。一旦选择药物流产,要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必要时及时清宫,并抗炎缩宫素治疗。

3.3 子宫位置明显后倾后屈的,使宫腔最低点低于宫颈内口水平,给胚囊排出造成障碍,导致不全流产及失败,应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

4 处理措施

4.1 分析患者具体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是否瘢痕子宫、流产次数、子宫位置异常等影响药物流产的结局[3]。

4.2 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药物流产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要求药物流产患者必须按医嘱服药,并详细交待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妇科炎症等并发症明确告知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尽量避免药流后出血量多、出血时间长及宫腔内感染等情况发生。

4.3 药物流产期间应严密观察,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出血,并给予相应处理。

4.4 加强药物流产及流产后管理。做好流产后的随访工作,告之患者药物流产后按时复诊的意义和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药流失败或不全,及时处理,以免给患者造成重大损害[4]。

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作为计划外妊娠的补救措施,疗效肯定,但仍有相当比例药流不全及失败病例,且阴道出血时间较长,增加盆腔感染机会。为了提高药流效果,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外,应综合考虑上述影响药流效果的相关因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不采取药物流产。对选择药流的患者,药流期间应严密观察,特别是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出血,及时清宫,并抗炎促宫缩治疗。同时做好药流后的随访工作,告知患者随诊的重要性,定期复诊[4],并且做好宣教与避孕,以免再行流产。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5-2591。

[2] 郑或.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1(12):29-30。

[3] 田大彤,武昕.影响药物流产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24:149-151。

药物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过敏性皮疹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b)-116-02

Analysis of 102 case report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U Wen-bo

(Department of Pharmacy, Linyi Tumor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Linyi27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dependable basis for reasonable safety using medicine. Methods: The clinical materials of 102 patients involved with ADR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7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59 kinds of drug develope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102 cases involved with ADR, the occurrence of anti-infective agents was the most (48.04%), anticancer agents was secondary to anti-infective agents (10.78%); majority of ADR was caus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 It request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ward staff and rational drug use, the incidence of ADR may be reduced.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Rational drug use; Allergic eruption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死亡5 200万人,其中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患者中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制度在我国逐渐开展,ADR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减少医疗纠纷,确保医疗安全。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上报的ADR共10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上报的102例ADR报告表,采用ADR因果关系并结合评分评价的描述性研究方法[1],分别对102例ADR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ADR强度依据WHO的ADR程度分级标准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进行分级。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02例ADR中,男性52例,女性50例;年龄2~83岁,平均(32.76±17.86)岁。其中,0~19岁8例,20~39岁29例,49~59岁57例,60岁及60岁以上8例。家族过敏史3例,有过敏史者12例,其余过敏史不详。因果关系判断根据ADR因果关系判断方法进行评价[1],评定为肯定的32例,很可能的51例,可能的21例。ADR强度分级[2]分布结果为:I级10例;Ⅱ级22例;Ⅲ级53例;Ⅳ级17例。

2.2 ADR事件涉及药物情况

102例ADR事件共涉及59种药品,按药物的类别和报告例次进行分类统计(表1),其中抗感染药物所致的ADR居多49例,占48.04%,这与国内报道[3]一致;其次为中药制剂11例(10.78%);单独使用一种药物17例(16.67%),合并用药86例(84.31%);静脉注射给药62例(60.78%),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肌肉注射给药28例(27.45%),口服给药8例(7.84%),外用药4例(3.92%)。

2.3 临床表现

102例ADR中,过敏性皮疹65例(63.73%),是ADR最常累及的部位,表现为红斑疹、斑丘疹、荨麻疹、固定型药疹、水疱疹、无汗;胃肠系统损害11例(10.78%),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口干等;泌尿系统损害9例(8.82%),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急性肾衰竭等;药物热6例,表现为寒战、高热等;神经系统损害3例,表现为头昏、头痛、嗜睡、眩晕、抽搐、震颤等;过敏性休克2例。

2.4 ADR的转归

102例患者中有61例接受了对症治疗,31例未经特殊处理而ADR自行消失,其中致严重ADR的10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死亡及遗留严重后遗症的病例。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及频率见表1。

3 讨论

根据本文ADR与药物种类及频率关系分析显示,抗菌药物无论是药品种类还是ADR发生率均位于首位,这固然与抗菌药物品种多、作用强、临床使用范围广及使用频率高有关,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是ADR发生率逐年增高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抗菌药物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率为60%~80%,而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ADR,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的滥用[4]。因此,医疗机构应严格制订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细菌感染性疾病要重视细菌学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药物,加强对二、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减少ADR的发生。本文中药制剂发生ADR 11例,占10.78%,仅次于抗生素。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是天然药品,无毒副作用。实际不然,中药虽是天然的,但其成分复杂,易受酸碱等条件影响,常有变色、沉淀等现象发生。随着中药药理和中药剂型改革研究的深入,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而其导致ADR的比率也有所上升。中药制剂成分比较复杂,不易提纯,原材料加工、炮制、贮藏、制备及添加的辅料等因素均可影响其成品质量,理化性质易变化,尤其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相互作用时有发生,都可能引起ADR。因此,应规范中药制剂的使用。

从给药方式看,102例ADR中,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占60.78%,提示给药方法是引起ADR的又一因素,静脉给药涉及药物不溶性微粒数量以及血细胞破坏、抗原滴度、内生致热原释放以及给药的浓度和速度[5]等因素,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体内,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作用及ADR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而口服给药由于药效、不良反应较轻,ADR出现缓慢,停药后症状大多自行缓解。故建议临床能口服给药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另外,合并用药增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ADR发生率,本文合并用药发生ADR 86例,占84.31%,临床医师处方时要有针对性和阶段性,防止药物相互作用而导致ADR。

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精髓,其生物医学标准是[6]: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价格对患者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⑤用药对象适宜;⑥调配无误;⑦患者依从性好。由本院102例ADR报告分析可知,如何发现、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是医药学界的一大任务,这需要不断完善ADR监测报告制度,加强ADR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ADR的防范知识,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做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周元瑶.药物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62-168.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7号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04-03-02.

[3]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4-775.

[4]郭冬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9):528.

[5]Kelly WN. Potentioal risk and prevention [J]. Am J Health-Syst Pharm,2001,58:1317-1324.

[6]陈燕,张爱琴.处方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4):244.

上一篇:篮球运动员范文 下一篇:运动手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