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5 01:49:43

新闻实习报告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工作内容:协助记者进行联系、采访、拍摄、写稿、编辑等一系列新闻实操工作,并跟随记者到罗定市拍摄城市宣传片

实习报告

贯穿整一个实习过程并且暗自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似乎是一种无法遣散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并非来自可触摸的失败经历,而是来自实际表现与自我期许的反差;如另一位实习的同窗所言:从理想回归到现实,想到自己的将来,不禁心乱如麻。

上述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打击士气的嫌疑,而且对学院的付出和期望亦是一种不忠,但是这的确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观感。实习到中段的时候,王军老师来犒慰我们这些在南方电视台饱受就餐之苦的同志们,饭桌上逐一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收获。我说,在这么多实习故事之外,我并没有经历什么不平凡之处,我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独立作品;而电视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视像新闻的操作方式也使我产生了疑惑——我将来是否该从事这一行业,抑或应该去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谋求立足之地?当然,我可以找出很多现实中的很多限制因素来说明我为什么没有独立的作品,比如说电视台里有规定实习生不能操作机器而他们参与报道的新闻也不能附上他们的署名,但是,我必须承认,这更多是有关我的性情,其次则是能力和态度。

在我们正式报到之前,广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实习生已经来回穿梭于办公室间,或是手拿资料文件匆匆赶稿,或是跟随记者外出一线。频道的黄副总监带着商量的口吻对我们训导说:你们是来做贡献的,不仅仅是来学习的,你们的付出就是你们的学费。之后采访部的杨副监制则在复旦的实习生面前说:汕大的师兄们操作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以后你们多跟他们学习学习。这句话让我们暗自欢喜了一阵,但是不足以成为我放下担心的理由。在此后若干次的采访拍摄中,某摄像师看着在一旁将脚架挪来搬去的我,说:你过来,将这张文件上拍下来,我要的这些、这些、还有这些字眼的特写。我顿时一阵紧张,手忙脚乱地将那笨重的机器切到脚架上,调白、对焦、构图,忙活了好一阵,该摄像问:你以前用过这机器么?我面无表情地答道:没有,我们以前都是用小机的。他用手一挥,“行了,走开,我来吧。”我更加忐忑不安了,心想我刚才回应他时的那个表情一定让他很不高兴,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来自父母的遗传常常让我在紧张的时候就变得脸色很难看,而此后的几次临阵被撤也没能让我省悟过来——无论你天生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都好,面对你的老师的时候,都要尽量给出一个淡定的笑容来;又或者,你为什么不干脆对他说:老师,不好意思,可以多给我一次机会吗?

我曾经在我的实习申请上写下了我的缺点和劣势,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反应很慢。我承认这是一个可以逐渐得到改进的缺陷,但是,在分秒必争的新闻现场,我怎么能够以这样的理由在记者面前应付我的工作呢?有一次跟随一个跑政法线的记者去采访一条关于汽车诈骗案的新闻,在采访受害者的时候,由于来的媒体记者众多,受害人被围成一团,摄像记者则肩扛摄像机推着挤着在拍摄。意外的是该受害人讲得声泪俱下,将受骗过程的细节一一道来,摄像记者们则脸色惨淡,肩头酸痛双手发软。我站在插不进去,完了我们的女记者出来破口大骂:你怎么搞的?人家摄像在里面扛了半个钟头都不止,你却在外面闲着!别忘了你是来干什么的,你是来扛脚架的!我无言以对,照样是脸色苍白,极其不讨人喜欢。过了几秒钟,我终于鼓起勇气对摄像记者道歉说“是我的错是我的错”,但是,此事却让我再次认识到,这是一个不打无准备之战的战场,没有人会听你的解释,甚至道歉都没有用,因为错过了现场就永远不可以再挽回。

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在我未实习之前,则因为课程的缘故胆大妄为地设计过实习的报纸专刊,并且在上面发表“学而实习之”的“大论”。但是真正实习的感觉却远非如纸上谈兵那样简单。南方电视台是一个省级台,机构精简,也没有兄弟台那样的众多冗员,因此在我们新闻部的办公室里,整天可以看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上班的时间并不太早,又异于我最初的想象;但是来到之后便立即着手找选题,联系外访,或者一有突发立即赶赴新闻现场。我们这群为数大概三十人的实习生们,则早早来到办公室,尤其是那些安静沉默的女生们,早早地便守在热线电话机旁,帮他们的老师“找料”。本地的电话并不多件,反倒是东莞等工业城市的来电占了绝大多数。我每每听到有关拖欠工资不给反打人之类的投诉,只能按照接听热线的常规程序,用“中立”的态度向他们表示我们会跟进此事,如果领导审批之后需要采访我们则会立即与之联络。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除非发生重大的事故或者灾难,这些外地的新闻往往是得不到上镜的机会的,毕竟南方台是一个立足于本土化的媒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内心常常感到矛盾,既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重大,又感到自己并非是万能的救世主而无奈万分。类似的投诉每天听上几百个,耳朵渐渐地感到迷糊,而过后反省,才感慨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保持恒久的良心和责任心是何等的艰难。

我所跟随的马记者也是汕大的毕业生,但我还是称呼他为老师而代之师兄。他跑的是交通线,火车站是常去的地方,据说那里的便衣警察和小偷都已经到了可以跟他打招呼的熟悉程度。身材短小的他在办公室里经常遭领导和同事的讹揄,他却总是以嘻嘻的笑脸相对,完全没有生气的迹象;但是到了编辑室里,如果看到摄像拍的东西不符合他的要求或者不够水准的时候,他便毫不顾忌地破口大骂,骂完了之后则会告诉我哪些镜头不能那样拍等等。写稿是我们实习生应尽的义务之一,但是我写的稿件却没有给他看过,只是直接就交给了总监,想想这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因为那样就失去了一个修改和进步的机会。

实习将近结束的时候,我和秀彬跟随频道的王副总监和“台里最杰出的摄像”单记者去罗定拍摄城市宣传片,在时事新闻操作之外了解了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我们两个作场记,兼作扛机器的伙计,而当地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则尾随我们,看我们拍摄当地的建筑和民俗。每到一处,我们便受到上等的招待,而我和秀彬的实习生身份因为并没有得到“揭露”,所以也享受一样的礼遇,当地的领导甚至在工作的倒数第二天极力推荐我们去桑拿沐足,走的时候亦给我们捎上大量的当地特产,只是有没有给红包我就不得而知了。颇为讽刺的一次是我们到当地的一个镇去拍蔡廷锴先生故居,而当地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则在餐桌上跟我们大谈进行正面宣传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令陪同我们的市宣传部门领导很不好意思。在此前的采访拍摄中,我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或者说,见识到在现实中的新闻操作果然跟书上的颇有出入。

一旦工作起来,记者们通常便吃了上餐没有下餐了。一般而言,从上午九点多十点钟出去,有时候要工作到一两点,回来之后叫个外卖,一个钟头后便开始写稿,然后立即到编辑室去“霸位”上机。像经济频道的两个栏目《南方报道》和《今日一线》,截稿时间分别是下午六点和晚上八点,要是记者超出了这个时间完成,不但影响了后期配音和编辑的工作,而且严重的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播出。所以每临近截稿时间,总监和监制就会变得格外严肃和不通人情,记者们稍微动作慢的便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不过这是工作,做不好就要挨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也是有关薪水,每个人不得不兢兢业业地工作。

等到监制审批了上交的“作业”之后,记者们终于可以抽身离开了。因为新闻部里的大多数员工都在二十多岁上下,无家无室,一下班就到附近的网吧去上网打游戏了。晚餐在网吧里叫外卖解决,而晚上十点多十一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我们就住在附近,晚上也会到那里去上网,每当看到那些记者,大家都没有了客气,各自在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而已。

我们有时候会说,呆在办公室里没有一种归属感。没有一张椅子是专门为你设置的,也没有任何一张桌子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就像是一群临时工,我们的薪酬就是我们所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一切见闻;但是,我没有值得后悔的地方。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实习,为什么不把专业的基础打地坚实一点,为什么不更积极主动一点以获得更多的锻炼。

在将近四十天的实习中,我深切体会到,做一个真正的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摄像或者,也是一个细心的社会观察者和大胆的社会体验者,就像是马记者在火车站的时候对我说的:小曹,你看看哪些人最有可能是小偷或者野鸡车的团伙分子?看,那些无事打着伞的就是。我也做过类似于卧底的角色,但是我所满足的绝不仅仅是由此得来的勇气和自豪感,而是一种正当性被实现的感觉,就像在揭露火车站附近的黑公话摊点的时候,我感觉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对于实习,有过许多新鲜的体验,但是面对不久的将来就业的压力,未免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迟疑。我无法将这份实习报告写得很正式很官方,因为我的感触全部来自零散的印象,而我所要提供的所谓的经验和告诫也包含在我的文字中,无需用条条框框的方式列举出来,倒是在最后附上几则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东西,以飨读者:

第一份是公告在办公室黑板上的通知:各位司机,请勿再把杂物废弃在班车里,尤其是安全套,未用过的也不行。关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抓典型了。

第二份是有关报料热线的,我从中做了一份排名,让大家看看民生百态:

最热门报料信息:老板欠我工资还打人!

最热门报料来源:东莞市某某镇某某工业区某某厂,想采访我,对不起,还没固定电话~

最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的报料:那一条街的女人都的!

最受非议的部门:劳动局——我去年就找过他们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复?

最遭人骂的工作人员:保安。唉,比小混混的声誉还要差~

最可以令记者快速行动的报料:死人塌楼了!而且就在您楼下~

最令接线生头痛的报料:唉,你说这样下去中国的前途何在中国人们的前途何在…………

最让男接线生不好意思的报料:我被人了,想自杀,但是不能跟你说。

最让人爱莫能助的报料:我女儿患的也是地中海贫血,你能帮帮我们找个三十万出来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报料:哎呀你们的节目真是好啊我最爱看你们的节目了我现在还在看呢~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报料:……(先生您说慢一点好么?你到底想说什么呀?)

最吸引人兴趣的报料:我刚才在楼顶看到UFO啊!

最长气的报料:事情是这样的……我再跟你说清楚一点吧,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是……

最令人感叹的报料尾声:你们记者是为社会声张正义的,我就只相信你们!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一、实习导言:

MetroInternationalS.A.在全球十九个国家,包括亚洲、西欧、北欧、南美和北美洲出版免费报章。

香港版Metro以都市日报命名,于2002年4月15日创刊,逢周一至周五早上于各地铁沿线(机场站除外)及一些繁忙地点免费派发。流动免费派发点均设于商业区,而这些被挑选作派发都市日报的地区,均结集稠密的上班族,他们都不约而同是高收入及高教育程度的人士。根据香港出版销数公证会对会员之核实结果,都市日报每日发行超过32万份,为该会目前发行量第二大报章。

都市日报每天的读者人数达964,000。

64%都市日报读者年龄介乎15-44岁。

男女性读者比例为56%及44%。

32%都市日报读者拥有大学程度(而香港整体人口中拥有大学程度人士则占比例25%)。

76%都市日报读者为上班族(香港的就业人口占整体人口的54%)。

都市日报读者平均家庭收入较香港整体人口比例高15%。

《都市日报》设港闻、财富、简体、中国新闻、娱乐、国际、健康、体育等版面,因其为免费报纸及主要在地铁站派发等特点,其报道及消息一般比较简练,主要为读者提供新闻事件的大概讯息,而很少长篇大论。新闻稿多数采用各大通讯社、网站和报纸的消息,港闻、财经或重大事件等会派记者采访。

在获知可以到香港实习的机会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多关心香港近期的新闻,尽量了解多一点香港最近的社会动态。

有机会就多看香港的报纸或网站,了解在香港写新闻与内地的差异。

多看一些繁体字的书,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因为即将要天天跟这种文字打交道。

参加学院组织的关于香港的一些基本情况的学习。

多看几次02级同学的实习报告,从中了解他们在香港实习的时候遇到的困难和要注意的事项。多问曾经到香港实习的师兄师姐,他们会给很多的提示。

由于在实习前一天才知道自己的实习单位是《都市日报》,之前只是知道《都市日报》是一份免费报纸,其他就没什么了解,在实习的第一天,就尽可能多地在工作中与同事交流,从他们的口中多了解《都市日报》。

二、实习工作简介:

实习其间,我主要参加三个版面工作,分别是中国新闻(两周)、财经(一周)和港闻(一周)。

在中国新闻版,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改写新闻稿,因免费报纸比其他报纸更注重成本,其新闻来源主要是新华社、中新社、各大网站及报纸,选取国内和台湾的重大新闻及对香港有影响的信息,综合各大消息来源,摘录要点,改写为几百字的简短新闻。每天负责1﹣3条不等,至今累计改写短新闻三十余则,采写新闻5则。

在报社,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编辑会浏览各大网站及各通讯社消息,收集新闻,五点左右报社会开编辑会议,确定所有版面的内容。六点以后我们才开始改写新闻,在此之前,我一般会花一两个小时看看我们前一天的报纸,主要是比较一下出来的稿件跟自己之前写的有甚么差别,一般来说,编辑是没有时间教我应该怎样写,只有自己比较才会慢慢知道应该怎样写,其次是先浏览一下各大网站,对当天的新闻有初步的了解,改写新闻的时候也就心里有数。

因财经是香港人比较关心的话题,所以《都市日报》的财经消息除使用各大媒体消息外,也会到现场采访。作为实习记者,我先后跟随记者采访香港金融管理局「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及工作重点、长实新楼盘介绍等,增长不少见识。

实习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港闻版,一般晚上九点开始,各个报社之间就会相互checkassignment,确定第二天的采访内容,记者十点半前就会知道自己第二天的采访任务,第二天就会跟其他记者一样去采访。在香港,正式记者跟实习记者没多大区别,在任何场合都受到同等的待遇,做同样的工作。每次采访完需要打电话跟编辑“报料”,以确定这个新闻事件的价值,然后编辑就会安排这个新闻放在第几版,写多少字,回到报社就根据大概的字数去写。

在实习期间,有点特别的是每次写新闻前编辑会问我“这则新闻打算怎样写?”这让我知道动笔之前要先理清思路,抓住新闻点。从第二次采访开始,我就开始利用回来坐地铁的时间去想这个问题,回到报社就可以直接跟编辑说。

三、实习感悟:

工作篇

1、平时要多问。香港人是比较友好的,自己不懂的要多问,人家也乐意告诉你。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很多以前熟悉的都可能成为陌生,例如计算机,我发现好像是个重新开始,用的是不同系统,不同输入法,但遇到不懂就问,自己用心记下,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2、工作要主动。等,最后只会甚么也没做到,报社的工作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自己主动一点才会有事做,才会学多点,要不就白费这一个月。编辑们都很忙,没什么时间管我们这些实习生,要主动地去问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的,然后用心做好每一个工作,哪怕是小小的一些细节也要留心,慢慢地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实习生是可以帮得上忙的,有什么事也乐意找你去做。

3、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采访过程要善于和被访者及同行打好关系,特别在地产财经等行业,因为彼此打交道不只一次,和被访者及同行打好关系,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消息,这可能是香港与大陆的不同,在香港,记者采访完,同行之间还会对稿,补充和核对一下。采访时跟被访者及同行交换一张名片是非常重要的,回到报社写稿有什么需要确认的时候还有最后一招——“亡羊补牢”,在香港每天的记者招待会多不胜数,有时要同一时间赶几场招待会,难免会忽略一些信息,事后打个电话请教一下同行这是常见的事情。

4、做记者真的什么都要懂。在实习过程中以改写和采写新闻为主,深感以前所学的《新闻采写》、《新闻修辞》、《媒介英语翻译》等课程可以派上用场,但同时也注意到记者真的要是个杂家,医疗卫生、财经政治、社会民生什么都要懂一点,采访过程中很多方面内容都有可能涉及。

5、最可靠的还是自己手和口。在香港,传媒是很发达的,每个记者招待会前,都有专门的新闻公关把新闻稿发到你手上,但真的要了解多点,发现更有深度的新闻点往往要自己去问、去记,如果太依赖新闻稿就会失去一个报道的实质内容。

“培训”篇

在实习期间,我们有两次“培训”,第一个是到长实中心关于tablemanner的培训,由专门负责李嘉诚先生起居饮食的PhilipChan为我们讲解,让我们知道作为记者到一些高级餐厅酒店及舞会,礼仪和衣着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也有幸到《亚洲周刊》,参与“亚洲学堂”,与《亚洲周刊》的编辑记者一齐讨论香港与大陆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亚洲讲堂是《亚洲周刊》一个系列的“讲座”,邀请资深编辑记者或其他嘉宾围绕某一主题去共同探讨。

生活篇

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的香港比起以前间接感受的有很多不同。在工作时间方面,第一次感受下午三点半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是忙碌的,又是充实的,懂得休息的,早上不用上班,一周放两天假。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包含中西文化的地方,首先是建筑包含的中西方特色很吸引人,每天上下班匆匆经过却流连忘返。

走在香港的街头,看到的多是匆匆的脚步,第一次跟记者出去采访的时候,发现“走得快”在香港是必备的技能。

到了香港,更加意识到学好英文的重要性,在路上,公交车上,采访中,英文都不可或缺。掌握多一种语言,就可能掌握多很多的机遇。

走在香港的书店,会发现很多从未看过的书,虽然大多是英文,但真的眼界大开。有空的时候,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街头,会不禁感慨:各种肤色、各种文化的人走在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然后慢慢变得熟悉和亲切。在街头上,一个白皮肤的小女孩、一个黑皮肤和一个黄皮肤的小男孩在一起玩,顿时为我解析香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城市,血液里包含着中国文化,也能包容各种外来文化。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电视新闻台是香港有线宽频i-cable旗下的成员,作为香港最早的收费新闻电视,创办至今已有十四年历史,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

香港实习报告

第一天:“我们的出现将会引起别人的好奇”

实习报到第一天,我们一行四个实习生与有线新闻台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大家都叫他“周官”或者“校长”)见面,他是负责我们这次实习的导师。初次见面,大家都有点紧张,“周官”坦言,这是我们双方的“第一次”(我们第一次到香港实习,他们第一次接收大陆实习生),需要摸索,亦希望实习单位与实习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周官”从第一天就向我们强调:不能以正常实习生的要求标准来对待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不公平。同时,他指出我们这次实习的意义:observer(观察者),寻找学习与现实的落差。更确切来讲,这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在稍后的时间,我们参观了荃湾的新闻台总部以及位于九龙塘和中环的DC(digitalcenter)。可能是第一次去电视台实习吧,进去里面觉得什么都新鲜,不过有线新闻的办公室真的很大,而且是全开放的,一个大厅坐满了人,各个都埋头工作。

“周官”说我们的出现将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因为我们是首批来自内地的实习生。的确,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很多人都注意到我们,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那天我们四个人穿得很正式(全部人黑色西装上阵,很有黑客帝国的味道),不引人注意才怪呢,呵呵。

香港有线电视新闻网“中环DC”

第一周:“湿台”(subsdesk)工作实录

所谓“湿台”是英文subsdesk的粤语译音,负责制作外国及中国大陆的每日新闻,每天24小时工作。我把它称作一个新闻加工场,在这里同时工作的人不多,主要是翻译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稿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的电视新闻。

“湿台”的工作在别人看来是相对轻松的,因为新闻素材就摆在那里,文字与影像资料都是有限的,但对于我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首先是英文翻译,经过大二两个学期的媒介英语翻译课程后,我们都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技巧,但香港电视媒体的稿件是用口语文字和语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双重翻译,在将文字口语化的过程中还涉及很多香港俚语和惯常的说话方式。记得“湿台”编辑主任Tommy曾经跟我说过:“你平时都这样说话吗?”,在译稿时我就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提醒自己要用最简单最舒服的口语表达完整的意思。

为了保证新闻在“出街”前是最新最快,要及时查阅该则新闻的更新,完成一条新闻包括译稿,看片,定稿,剪片等工序,这样工作下来往往需要一个小时,或许该则新闻就在这段时间内有了新的进展,所以这样做是必需的。

最后需要弄清电视台里写稿的惯常用语以及写稿格式,一般情况下稿件可分为“lvo”(livevoiceover)、“sot”(soundontape)、“lr”(liveread)、“chart”等,这些都是播报新闻的不同模式,每个台都大致相同,在这里,新闻就像是加工一样产品,每样工序必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做,提高效率,这也保证了新闻的快速、新鲜。

前面说“湿台”的编辑是在有限的资料下做的,但是编辑主任与记者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而且新闻的更新速度很快,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新闻资源又可以是无限的。这里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究竟记者、编辑应选择怎样的新闻给观众呢?在我的观察来看,有线电视的“外电”新闻很强调新闻价值中的“贴近性”,关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特别是港人移民较多的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区的新闻。

以下付上一则2006年1月20日我写的稿件:

SLUG:(US)MINE

美国西佛尼亚州再次发生煤矿爆炸,最少两个人失踪,一人昏迷。

{CHART}

[CG:#H_HEADER_2-4\西佛吉尼亚州煤矿爆炸\美国]

[TAKE:CHART]

爆炸发生系当地时间星期四晚,呢次系三个星期内,西佛尼亚州第二次煤矿爆炸。系个次爆炸中,有12人死亡。

煤矿发言人话,爆炸系由坑下噶输送带引起,并未引发煤矿着火。两名失踪噶矿工仍有生存机会,救援工作正在进行。

第二周:“解读”专题新闻特辑

有线电视专题新闻组(feature)大约由十人的记者团队组成,他们不参与每日新闻的制作,每个星期都会推出两条约半小时的新闻专题片,星期三播出的是《香港刺针》(清谈节目),星期四的是《时事宽频》(专题纪录片)。

由于专题片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再到安排采访最后到后期制作等工序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需要到外地采访的话,制作周期会更长。要在几天内亲身体验制作的全过程谈何容易,更不用说参与其中了。所以我在这个星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多看,多问,多想。

多看:在feature的前半个星期,我主要就是看各个台的专题节目,包括《铿锵集》、《时事宽频》、《香港刺针》、《星期二档案》,还有记者拍回来的采访素材,制成品的文字稿等。通过观察,我发现专题组的记者们工作较为缜密,喜欢与人讨论交流,无论是自己的片子或者别人的片子,大家都会发表不同的意见,这里的工作气氛活跃,与“subs台”记者工作独立、讲求效率不同。

多问:我认为自己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subs台”的日子,由于其他人都很忙,很少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自己处于很被动的状态。但在feature就刚好相反,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会询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希望你多问。甚至有些时候他们会反过来问你一些问题,希望听到你的意见。更有趣的是,这种问问题的过程最后会变成讨论。

多想:如果纯粹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电视节目制作,你会觉得很容易,但当你以一个记者、制作人的角度去看时,你会觉得很吃力,这是我在feature组的感受,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是制作一个半小时的专题片是十分艰难的,在我看来,专题新闻片需要构建脉络,起承转合,都是一个计划、创作的过程,但同时它也是新闻,必需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记者往往是在这两者间周旋,有些计划中需要的素材偏偏没有发生,譬如被采访者说的话没有你预期的效果,或者跟你事先的设想相违背,导致片子出现真空,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计划或者寻找其他代替品了。我的看法是:如果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是不足够的,你往往需要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现,多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样就会想得更多更细,所得也更多。

剩下的日子:“对不起,我是记者”

这次实共是五周,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规律生活”后,剩下的三周我被分配到assign组,assign算是有线新闻台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每天香港的本土新闻,24小时不断更新。有线新闻台的口号?——“最快、最新”在这支团队上得到充分体现。一般情况下,一则本地新闻的采访需要3-4个人完成,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一个车长(负责接送记者和摄影师到采访地点),还有一个工程人员(如果需要现场把画面传送到总部,需要工程人员开启微波信号传送器传送)。特殊情况下,譬如突发新闻或重要的新闻事件,编辑部会派出几组采访队同时出击。

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的采访经验,在一开始的日子里觉得很茫然,跟记者出去采访的过程中,总是觉得人很兴奋,想看很多东西,想听很多东西,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得,因为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时而看看摄影师怎样拍摄,时而看看记者怎样记录,时而看看同行是怎样工作,很多事情在干扰着你。过了一周,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身为一名实习记者,我不需要每一样都去看都去学,电视新闻采访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而我的角色就是记者。

通过观察以及其他记者的指导,我大概摸索到了记者的工作模式,每当我接到一项采访工作后,第一时间就要抄下这则新闻的“slug”(新闻部给这则新闻的代号),采访时间、地点、车长跟摄影师的电话号码。如果离出发还有一段时间,我会搜集该则新闻的相关报道或者询问其他记者关于这则新闻的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编辑部是会告知记者需要采访些什么,记者根据现场情况即时汇报总部。

去到采访现场后,第一时间是帮助摄影师架设好机器,然后就可以跟记者去了解相关的情况,一般的常规新闻会有新闻稿,而且不同媒体的记者间会互通消息,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更胜于竞争。在采访过程中,我已经很少去理会摄影师的工作了,记者一般在事前就告诉摄影他需要些什么镜头,两个人商妥以后就开始各自工作。更多的时间我是在聆听,把新闻人物或被访者的一些话记录下来,有些重要的“bite”会打上记号。结束后,记者会在现场做一个“扒”(现场报道,说几句话),而我会将自己听到记到的东西整理下来,可以方便自己写稿。

回到DC后,我会跟记者一起看拍回来的素材,当选定一些画面和“bite”后,就开始把画面传送回总部(liveroom),通常称之为“feed带”,如果有工程人员,带子会在新闻现场即时传送。然后我会根据刚才选定的画面和相关资料写新闻稿,一般的新闻不会超过一分钟,多数是30-40秒。字数大概是一百字左右,写完后我会给记者看,询问他们的意见,即时改正。写稿的工序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新闻,各个台的素材都差不多,新闻的优劣就在于记者怎样编排怎样“包装”(packstory),这才是致胜的关键。在香港,电视新闻记者都会为自己做的新闻配“vo”(voiceover),由于我们四个实习生都没有经过相应的训练,所以也只能看和听了,如果能亲身做一下也蛮好玩的。

以下付上一则我练习写的新闻稿:

SLUG:KUK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噶代表,今朝到乡议局解释"禁止散养家禽条例",多名执委质疑政府立法仓促,欠缺咨询及无顾传统习俗,要求政府给予散养家禽户赔偿。

{sot}

{takesot}

乡议局执委批评:条例处罚严厉,希望政府给予宽限期同埋加强宣传教育。

{takebite}

{note:inque:"政府有责任"outque:"广泛宣传"}

{takebite}

{note:inque:"两个礼拜就话"outque:"太过仓促"}

{takebite}

{note:inque:"我就强烈要求"outque:"适当补偿"}

卫福局话,虽然立法会影响传统习俗,但最终噶目的都系为左保障市民健康,同时为左避免有人走私家禽,政府决定无会赔偿比呢类散养户。

{takebite}

{note:inque:"现时措施"outque:"受到影响"}

{takebite}

{note:inque:"但系为左保障"outque:"希望大家理解"}

年初二“长毛”梁国雄到礼宾府请愿

年初二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直播现场

年初三农历新年跑马

立法会内采访现场

《散养家禽条例》生效第一日,记者与环境卫生及食物局人员到牛头角某乡村巡查

实习经验总结:

有幸前往香港电视媒体实习,实在是受益匪浅,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的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能干什么”。看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然后寻找提升的空间。

回想这五个星期的实习经历,的确是遇到不少问题,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以后到香港电视媒体实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1、粤语、英文、普通话一样不能少。香港人基本是粤语和英文结合使用,这时你就会发现听别人说话别扭,别人听你说话也别扭。至于普通话也是必备武器,现在走在香港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普通话,内地自由行还有台湾东南亚旅客很多,采访的时候普通话就派上用场了。

2、最好学会“仓颉”或“速成”打字法。由于香港使用的是繁体中文,电脑打字多数是用“仓颉”或“速成”,不是五笔、拼音,而且一般大公司的系统是不准安装没有授权的软件,写稿的时候不会这两种输入法会很麻烦,最好是在去香港前先稍微学学吧。

3、准时是基本要求,手脚要快。新闻真的不会等人,而且人生路不熟,所以最最最好还是早点上班或者提早到达采访地。至于香港人的工作效率,本人真是深有体会,几次跟女记者出去采访时,明明刚才还是很优雅的,一旦工作起来,走路比跑步还快,而且他们的工作效率奇高,刚完成采访稿子就出来了,所以工作时一定得专心,细心,迅速。

4、学会看地图,方向弄清楚。香港最重要最方便的工具是地铁,弄清地铁线路基本就知道香港有哪些区域,我的方法是自己拿着地图到处走,不懂就问路,其实这也是很有趣的。

5、“有报天天读”。不得不赞叹香港的媒体发展,每天的免费报纸都有好几份,香港人每天忙碌的生活都是从看报纸开始的,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你缺少资讯就好像跟社会脱了节,更不用说去报道新闻了。

6、自尊、自信。这两点说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我却深有体会,当你面对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慢人半拍时,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很容易就会丧失自我,被人牵着鼻子走,在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精神胜利法”,我的想法是:我是来学习的,如果我什么都会,还需要实习吗?实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困难中成长。

实习趣事:

我不是潮汕人

很多人一听到我们是汕头大学来的,会认为我们是潮汕人,特别是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总要解释一番,到最后,介绍我老家也就成了自我介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啦。

肚子叫得很厉害

香港人的吃饭时间一般是中午一点,晚上八点,中间有个下午茶,开始的几天差点就饿晕,加上新闻采访本来就不定时,有时一整天都吃不了饭的。不过后来也就习惯了,不过我得强调的是:不吃早餐,后果很严重。

新年去马场发新年财

赌马是香港一项很受欢迎的平民活动,农历年初三香港马会会举办农历年跑马,要求很多名人政要参加,记者会在门口等官员做采访,不过还有一个任务是:“逗利是”,采访完后顺便拜年。

原来香港最高大厦的顶楼没有栏杆

记得有一次去香港国际金融大厦采访两位外国人士破爬楼梯的吉尼斯记录,可以上到目前香港最高的88层“国金”(括号里写详细的名称啦,你以为人人都知道啊)顶楼,一走出天梯,只见下面是维多利亚港还有两岸的高楼,有些地方是没有栏杆的,不知大风的时候会不会被吹下去呢?

香港迪斯尼老板哭了?

农历年间,香港迪斯尼乐园连续两天满员,导致很多买了票的游客无法进入,香港迪斯尼马上召开记者招待会解释事件,乐园老板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对很多带着孩子而没有进入乐园的家长表示抱歉,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后来从乐园公关的口中得知,他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女儿,以至于触景生情。这究竟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

我走的是“散养鸡”线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从电视台回来,依然想念一起做节目的那些同事,依然回味着那些做片的酸甜苦辣,但最重要的还是,我牢记同事在专业技术上,在为人处世对我这个将入社会的后辈的教育!这次实习让我收获很多,在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路上给了很大的启示!

新闻采编实习报告二

年假,我来到一家日报社开始了我为期两周的实习生活。

我被安排在了该报社的文体版,因为是年终,又邻近春节,所以会有很多的总结表彰会或者文艺演出活动,因而文体版的采访任务十分丰富,每一天都在马不停蹄的“赶场”。

第一次跟着“师傅”出去采访的时候,我只带了录音笔就去了,采访过程中,看着师傅边采访边记录,而我只是支着录音笔在录音,感觉很不进入角色。而在紧接下来的5分钟内,师傅就基本上把这条报道写完了。这令我十分的差异。后来才知道,最方便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就是笔录了,把要点简单的记录下来,整理一下思路,就可以回报社把新闻“敲”出来,马上发稿了。

还有一次去采访老年体协的年终总结表彰大会,进场之前拿到了一些发言材料,也就不担心来不及记录讲话内容了,只是对出席领导作了比较认真的记录。但是看到师傅还是在十分仔细的边听边对照发言材料,我也不敢掉以轻心,也在材料上勾画出一些重点,更正一些错漏之处,同时在心里组稿,想着回去应该怎么完成这篇报道。

对于还没有学过新闻采访写作的我来说,写新闻稿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新闻阅读经验,没有什么明确的章法可循,所以通常让我写上500字的新闻,我会写出七八百字甚至更多,没有字数、版面上的概念,以为我写多少就能发多少。因而师傅就常常不厌其烦的帮我改稿子,用更为精炼明确的语言代替大段大段的描述性文字,初时看着一下删掉那么多有些心疼,慢慢的,也就不会去写那些没有用的文字了。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于CUP

CUP是TOM集团旗下的出版社,发行三本杂志,分别是:月刊《CUP》和《生活百宝》,周刊《AVmagazine》。其中,CUP也出版书籍,以旅游介绍书、政论书等其他小众路线的书为主。

《CUP》的读者对象是香港的OL一族,内容广泛,其中有时尚潮流品牌、与OL有关的活动、国外旅游、电影CD、社会文化,以及一些学者的专栏等。

《生活百宝》是CUP与百佳合作的一本家庭杂志,出售于香港各百佳超市。内容为家居清洁、烹饪介绍、健康食品等,每期还有百佳的介绍。

《AVmagazine》读者对象是对影音有兴趣的人,多为男性读者。内容主要是介绍影音界最新器材、解答读者的疑问、家访、测试一款影音器材的质量、影音专家的专栏等。而更有特色的是,《AV》的编辑和记者一律是男生,而且每个都是影音高手,他们是爱好与工作分不开。

实习前奏

当知道能够去香港实习后,开始每天关注香港的新闻和一些报纸的报道方式,了解香港社会等各方面的事情。幸好学校有CUP杂志,能够大概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方向。这样心里有个底,不会什么都不知道就去实习。

实习内容

在还没到CUP前,我们只知道是跟《CUP》实习的,而实习工作主要是学采访和编辑。而当我和另一个同学第一天到了CUP时才知道,公司的三本杂志,因为要赶在新年前将2月份的杂志做好(因为印刷厂会从年三十休息到年初六,若不能赶在年三十印好杂志,那么2月份的杂志将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出街),因此,新年前的两个星期,也就是我们刚到的两个星期,公司的所有编辑都忙于“埋稿”(即编辑的最后阶段:改稿和排版)。我们多是从旁了解杂志的整个出版过程。

除了从旁学习杂志的出版过程外,我们还有机会跟出去采访,甚至单独出去采访,这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第一次单独外出采访

在要离开的前一天,《CUP》的总编辑让我和另一个同学两人单独出去采访一个关于将举行的香港漫画展的记招。这是我们实习以来,第一次单独出去,之前去过的几次都是跟着编辑出去的。由于对香港漫画历史不熟悉,也不认识香港的漫画家,所以这是一个很高难度的采访,我们也没时间去找资料准备,唯有靠问同事和临时发挥了。

到达记招,大家都会先到招待台边,与招待人员交换名片,拿相关的资料,然后和其他公司的记者联络感情,由于我们没有名片,所以在跟其他记者和公关联络时,只能说明是哪间公司的实习生。在会议过后,我们抓紧去找在场的漫画家采访,找到欧阳应霁和几个漫画家采访,在提问题的时候,我们都显得有点吃力,由于不懂香港漫画,只能抓着一些不与香港漫画历史牵涉太多的问题问了。

采访完后,我们先跟总编报告记招的大概内容,采访的内容,讨论从哪个点来写这篇消息。最后,要写稿了。把稿件写好,交给总编修改后再改。

在修改文章时,编辑让我们自己写标题。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对读者是否有兴趣看文章影响很大。我们以“公仔书要‘’”作为题目,结果被编辑打回头。她说,要吸引读者看文章,标题要够“抢”。因此不需要将“”灌上双引号,这样反而让人知道是假的,对吸引读者大打折扣。

两个人的杂志

没错,两个人负责一份杂志。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香港这个精打细算、效率高速度快的社会,很多杂志社都是一到两个人负责一份杂志。《CUP》和《生活百宝》都是由两个编辑负责,没有记者。也许可以说,编辑也是记者。两个编辑中,一个是主编辑,另一个编辑。他们的工作的主要流程是:编前会,讨论新一期杂志的主要内容——自己写稿或约稿——改稿——交给美术编辑排版——出初版——修改——完成版面。《CUP》里面的文章多是请自由撰稿人写,所以编辑的工作不大,主要是约稿和改稿。所以,他们都是在月中才开始工作。

而《生活百宝》则是一个很特别的杂志,我发现,杂志不只是对着文字那么简单。他们需要请西餐厨师回公司做西餐(公司里面有一个厨房,专门给《生活百宝》用的),编辑和摄影师就会在旁边看着厨师做,边看边记录,边摄影。弄完了,大家还可以一起品尝西餐。在《生活百宝》里,还需要出去“扫街”,就是到一些大的商场或新潮的店铺,找些关于这期家居生活介绍的用品,然后买回来或向店铺借用。我们就有机会去“扫街”,在上班时间出去逛街,既是工作,这样的工作真的不错,除了这些,我们还试过画画,还要作手工,可惜由于实习结束了,未能完成手工的制作。

两个编辑,要做记者,约稿人,有时还要当摄影师,设计版面,工作充满挑战性。

不正常的杂志社

这是CUP的同事跟我们说的,而且不止一个。虽然同事笑说,不能把这点写在报告上,不过我答应不了他们,觉得还是要写出来跟大家分享的。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自觉工作,凭着热情而工作的,这是我这个月的感觉。虽然CUP是TOM的下属公司,但管理方面却是非常自由,CUP也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在这里,我看不到打卡机,看不到墙上贴着公司的工作制度。只要做好要做的工作,就可以下班,没有硬性的规定上班时间。而且,出版社的总编辑也经常不见人,公司的每个人,从清洁阿姨,到财政总监,到总编辑,每个人都能聊到一起。

更重要的是,按《AV》总编的说法,CUP跟其他公司最大不同的就是,这里不只是每个人都只一直在各个工作位置上不变,每到一两年,《AV》就会将编辑和记者的工作作调整,让大家尝试其他的工作。这样,不但是工作,也是学习。“有时,在不正常的环境下,学到的反而更多。”这时《AV》总编跟我们谈到的。确实,我们没有明确的实习内容,而是什么都跟着看,跟着学。从各本杂志的大版面的主要内容,各人的分工,版面编辑,摄影,到杂志的初稿出现。我们都知道了整个流程,虽然不是每个流程都有份参与,但通过从旁观察也学到东西。

CUP也有出版书籍,一样是由两个编辑负责除版面设计外的全部工作。出版编辑的工作主要是:想到好的点子,约人写书,或者是有意出书的人联系他们---拿到全部稿件后,要全部看一遍以上-----语法或错字方面的修改-----找相关图片,作文字解释等-----确定稿件中资料来源正确与否-----给美术编辑排版-----初稿,修改符号,错字-----再编辑排版-----修改到符合编辑和作者的要求为止-----最后,交给印刷厂出版,出版商发行。看起来,好像工作很简单,可是,我发现她们几乎每天都是对着一大叠初稿在看,在改,或者是捧着书在看。当我问到其中一位编辑,做出版要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她说:“首先你必须是喜欢看书的,喜欢文字的,因为工作对着最多的就是字,不喜欢的会觉得这份工作很辛苦的。其次,就是要涉猎很广的知识,什么都要知道一些。因为必须要知道稿件中的每个意思,而且有时需要自己去找点子,约人写书,所以要什么都知道一点。”

我们曾参与过其中一项:修改出稿中的语法错误和错字。虽然只是十多页,但每个字,每句都要很认真地去看,真的很累。喜欢看书而对出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可以考虑的,我觉得从中真的能得到很多知识。

写在后面

由于公司要在新年前把2月份的杂志要做好,因此,在我们来之前,他们的工作已近于完成。而新一期的杂志,通常都在月中才开始进行,而这时,又是我们离开的时候。所以没有像去其他公司实习的同学一样,每天都有工作做。所以,以后去CUP实习的话,尽量避免寒假的时候去,这也是公司的同事跟我们说的,因为他们这段时间的工作量是最少的。

拔走眼中钉日本铲除丑陋建筑

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资深城市规划家伊藤茂(ShgeruItou)的报告《丑陋日本》出炉,点名日本十大最丑陋城市规划,对于日本战后盲目发展经济,罔顾品味的所作所为,这份报告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巴掌。

事缘应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邀请,伊藤茂出掌“日本美丽复兴计划”研究小组,铲清过去60年里,冒战后经济复苏政策之名,而长出来的丑陋建筑。伊藤茂表示他是按“客观标准”选出这些丑八怪,而不是他的主观喜恶,不然他必点名六本木山玻璃大楼:“那十足是一个俄罗斯老妇的屁股”。

东京日本桥居“黑名单”榜首。该桥建于17世纪,曾是江户时代五条街道的起点,促进了东京的商业发展。可惜,为了准备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竟然在桥上盖了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几乎埋葬了原先的日本桥。在这复兴计划的讨论中,小泉提出要移走这座大型高速公路,让传统的日本桥重见天日。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6篇

本人于7月8日到8月20日在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部今日一线实习。实习第一天就接到一个暗访任务,第二天早晨6点到广州火车站暗访手机诈骗。实习期间分别接受卢战、王世军、单湘石老师的新闻实战、出镜、拍摄培训。随后跟随多个记者、摄像较系统地学习了今日一线新闻的操作。懂的了dvcp机器,偷拍机,大洋新闻采编的基本操作。

新闻类型:会议、暗访、突发、投诉、封面、跑腿等。

会议——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批赖帐者名单,电视不可能把那批名单播出去,只能从中找到典型的。比如欠钱最少的一个公司只是欠了几千块,但是法院还是将它的名单公布了出来。记者等开完会还要跟法院的人聊下,可以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来解决或者缓解赖帐的问题。法院想通过媒体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建立一个诚信的信息平台,可以通过那个平台来查询个人或者公司的信用信息。在这个新闻的处理上,记者要找出与别的电视台不同的东西。

暗访——社会新闻的暗访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记者要懂得保护机器,保护自己,要有忧患意识。养成好习惯是减少错误的最好方法。取机器时要检查,到了目的地要用机器之时也要检查,特别是隐蔽采访。检查过程可以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在车内检查就要将机器低于窗口的位置。用小动作来把对方的视线转移开放置机器的地方,比如可以抽烟或者挠头等。【手机诈骗,伏击三天两夜】那个封面我在火车站等人的时候就挠了很多次头。

突发——突发事件不全部是灾难新闻,也有冲突的相关方加强冲突力度,比如暴力等。抓捕现场,还原现场很重要。关于车祸的突发,【失魂金杯车连夺三人命】由于当时事发地距南方台很远。等我们打车过去的时候,尸体已经运走,只是路上还留有血迹。在拍摄过程中我差点也给车撞了。事发在一个S形的转角处,汽车路过也不减速就在我身后擦过,现在想想都后怕。拍突发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保护自己。

投诉——有矛盾才有投诉新闻,矛盾相关方对事件的阐释,跳出事件本身。一次跟马东东老师去拍一个墙上漏水的投诉。小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强烈要求不准拍摄,我们的摄像叶剑老师就把机子放在大腿上,静坐在那里。把该拍的采访镜头都拍了下来。记者与摄像要配合默契,摄像注意看记者的暗示。【区划调整便民先行】——8月11日,早上8点半我就在办公室了。杨海涛老师问我有没有空,说要去拍一个新闻。当初也没问什么就跟着去了。到了现场才知道是原东山区矿泉水街道划归越秀区管,正在开现场咨询会。迅速摆好机位就开始拍了,心里默记从多角度拍,还要在现场抓典型人物。一个阿伯每个档口都去咨询一下,我就决定以他为重点来拍。拍了三个镜头我觉得够了,就去拍空镜。后来记者说我典型人物的镜头拍的还不够,不是三个镜头都能用的上,刚开始拍的时候就要多拍几个。

实习与学校所教的配合方面教与用

电视跟平面媒体一样都是要讲故事,只不过电视是要通过电视画面来表达。电视一定要在现场,有现场的画面。特别是要尽量塑造故事的主角,并要有故事主人公相关的画面来支持要讲的故事。

电视编辑学中的编辑思想:动接动,静接静。常理思维(比如有一段采访是记者A站左边,受访者B站在右边。如果编辑一下子就接下一个画面是A站在右边,B站在左边。给人一种视觉的错感。)主置相似衔接,在拍摄,编辑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用到这点。主体人在左边就要在他的右边留有一定的空位,做方框的时候也在他所面对的一面留空镜的框。

记者出镜,如果背后画面不能说明问题就要考虑选取正确的位置,可以通过记者的走动来说明一下现场的信息。带着编辑思想去拍摄,比如一些比较急的会议。当天的新闻非当天播不可,下午5点才拍完,晚上7点就要用稿子了。只能是不剪辑拍摄。要求非常熟练,可以采取对着通稿来拍的方式。拍到要的内容,构图倒在其次。一个字快。比如镜头起幅、落幅,重点在落幅,起幅、落幅都两秒,中间两秒匀速摇过。少用摇镜头是为了多表达信息量。一个摇镜头要6秒左右,相当于两个镜头。所有镜头都要求到最稳。

新闻是有立场,做给谁看?利益相关的选题,利益相关的镜头。与主体相关的一切有用镜头。全景交代环境,特写表达情感,中景交代事情的进展。空镜头用来衔接下个画面,不至于镜头硬接,让观众有中突兀感。

摄像

摄像,首先确保机器的安全,爱惜机器。出发前检查DVCP机器配套是否齐全,Mic电池是否有电。检查DV,偷拍机是否使用正常;调白,晴朗室外优先考虑D3、D4档,室内用C、B档,星光效果用A档;采访环境光线不足,带灯;调好水平,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用脚架。调白、水平、对焦、构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用一个镜头可以表达的内容不用摇镜头。摇动镜头,重点在落幅,中间匀速,起幅、落幅留有两到三秒。

注意多角度,使镜头画面有冲击力。全景、中景、特写为一组画面镜头。每拍完一组镜头,拍个特写或空镜。画面简洁,突出主体。选定主体,将镜头拉到最近,调好焦,再拉开构图。暗访,隐藏身份,保护机器。预制室内C档4.3k室外D档6.3k(可以根据当时天气适当调灰度片,晴朗调到D4都可以,以画面的斑马线为准。主体物体有两三条斑马线就可以了。比如主体人的脸部突出骨头部位)灯泡3.2k演播厅黄色灯光AB档。镜头推进调实,再拉开构图,面向留空。

注意景别变化:全景-中景-特写-大特写(会议:近景中间三个主要领导)多拍不同镜头画面,多景别,镜头画面尽可能多的信息。镜头画面3秒,特写2秒,中景3~4秒,全景5秒。逆光主体,B手动光圈,细节用手动光圈。低室温拍高温(比如用C档来拍室外物体)画面偏蓝。高室温拍低温(比如用D档来拍室内物体)画面偏红。

电视新闻记者的能力:画面思维能力,现场掌控力,故事讲述力

现场报道现场目的:在现场的什么位置,最终展示在电视屏幕现场。画面表达不了的,记者出镜,补充画面信息,事件以外相关信息。要求记者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状态自信,具备应付突发的能力。大型直播,混乱事件正在进展等,记者要对现场适当描述,点评,预测。这时就要靠记者平时的积累与阅历,读书多、杂,能举一反三。多角度的镜头也可以运用图表字幕,动画在一起才更有感染力。

到达现场之前要考虑好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一个跳楼事件,事件可能场景是什么?要讲怎么样故事,如何组织信息量,要有效地传达信息,并巧妙表达记者立场。讲故事开头,吸引观众眼球,在故事中塑造主角才是有特色的新闻,不是大路货。电视新闻将发生过的真实影像完全显示出来。现场掌控能力很重要,要求对围观的群众要判断能力,找到哪个群众?判断事件的事实,如车祸,就要找到目击者,死者。在现场不要被人利用,处于事件中能抽身出来。在事件之外用怀疑精神来思考。

感言

主动积极,多做笔记,多问。

如果单湘石老师的时间允许,我都请他看下我拍的新闻,请教下他镜头构图等不足之处,以后的注意事项。还有经常跟管炎子老师谈每个镜头的把握度。说出一个真实的场景或者模拟的,问管老师,假如是你会怎么样处理这样的镜头等等。

最多的时候办公室里面坐着28个实习生,如果不主动就什么机会都没了。每个实习生都有一个实习老师带。带我的记者是今日一线记者跑腿的组长,也跑南方报道的气象那条线。很多时候他不方便带我出去采访,并且他个人也忙,没空顾及到我。过了几天,他就对我说,以后有空看见哪个记者出去采访缺人的就跟去吧。以后如果是哪个记者、摄像要人手我就主动要求去帮忙。

开始的三个星期都是抬脚架,搬机子。三个星期后,杨文副监制说要我们主动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主动要求摄像让我们拍几个镜头。有时候跟着好的摄像出去,他会让我拍几个全景或者空镜,并且教我构图,拍摄中注意的细节问题。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可以保护机器,也能尽可能减少失误。

第一次完全由我用dvcp机器拍的是一次省高院的院长会议。一到省高院,摄像就让我自己调白平衡,自己移机位。结果我拍出来的东西没对实焦,画面偏暗,构图不知所言。所拍的一系列镜头全部作废,导致当晚的南方报道关于省高院会议的新闻,用的都是资料画面。记者说,还好不是很重要的会议新闻,如果是现场报道,后果不堪设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以后用dvcp机器的时候就好了很多。八月十号左右出差的记者多,实习生也走了一批。汕大的两个师兄跟王世军、单湘石老师到罗定去拍专题片了。新闻中心的杨文副监制就说现在台里缺人就把我当成正式的摄像派出去。因此第一次在派单上看到了我名字。那是跟刘彪老师出去拍一个关于天桥装电梯的投诉,随后也是跟他去拍过一个关于眼睛能吹气球的奇人的现场,还拍了一个关于抗战图片展的南方报道【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刘彪老师说构图可以了,还要再提高拍摄的速度。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关键是要拍到画面,至于构图倒在其次,速度很重要。

兴宁矿灾发生后一个星期,我在六楼的编辑房帮董杰老师编辑一个关于流浪汉的现场。杨文老师在那里说要派我出差,我刚开始一听不信是真的,还在那里笑。肖琳老师就说正经点,笑什么笑,领导派你任务呢。杨文老师说大概是明天下午3点去兴宁换回第一批特派记者。被当作特派记者派出去,当晚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8点半就到台了,早上跟杨海涛老师去拍了个南报。本来派给他的摄像是崔航,但崔航老师说下午去兴宁就早上休息了。下午等我14:10收拾好行李到新闻部的时候,记者告诉我说去兴宁的特派记者14:00提前走了。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就没了,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碰上这么大的灾难事故。我错就错在之前没有跟记者沟通好,以前每次有任务我都会提前跟记者打声招呼的,说要跟他一起去采访。那天刚好忙,晚上又兴奋的忘了。

――――――――――――――――――――

附录1、参与作品:全部参与作品名,稿件。

1、主要拍摄新闻作品:

暗访:《伏击两天一夜电话诈骗团伙落网》、《买件豆瓣酱附送三十多只蟑螂》

突发:《失魂面包车连夺三人命》

南报:《区划调整便民先行》、《勿忘历史珍惜和平》、《系统联网“老赖”将寸步难行》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7篇

一名金融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报告

17号那天,当同事为我们举行告别会时,当我逐一向同事告别时,泪意不止一次地涌上眼眶。不经意间,实习就结束了。舍不得同事,舍不得香港,但是,很庆幸自己没有带着遗憾离开。

准备

香港实习的名单公布后,得知自己有幸入选,心里兴奋之余不乏压力。香港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毕竟不同于内地,而且此前我还未有过实习经验,第一次就要面对如此大的挑战,担心自己胜任不了。因此,做好实习准备是必要的。于是,查阅关于香港媒体等相关资料成了学习空闲时的必要功课。出发前,蔡启恩老师为所有到香港实习的同学准备《香港实习求生手册》,更专门抽出时间为我们上了四堂课,讲解香港社会情况和媒体情况。

当得知我和另一名同学被安排到《茶杯》杂志实习后,我着手了解香港杂志及实习机构的情况。香港杂志多如牛毛,娱乐、摄影、宠物、时尚、影音、饮食等等,但是网上关于《茶杯》杂志的介绍很少,它没有专门的网站,也没在国内发售。幸运的是,我手里有一本朋友送的03年2月版的《茶杯》,它是我在实习前了解实习单位的唯一途径。

所谓“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做好这些准备功夫,我的心里踏实许多。

实习第一天

报到那天,因为不清楚状况,我和逸美都选择穿着比较正式的服装,还化了淡妆。去到公司才发现,同事们不这样穿。后来与同事聊天也提到这点,他们觉得我们当天的穿着太“隆重”了。不过,第一天报到,注重着装打扮是应该的,也表示了你对别人的尊重,尤其在我们这种情况下,穿得正式一点总比随意好。

报到以后,我才知道实习单位还没有给我和逸美安排具体的工作。于是,第一天的主要工作和收获是,了解实习机构:

TOM(CupMagazine)PublishingLimited(Tom出版有限公司),是TOM集团期下的书籍出版社,共有三本杂志,分别是《茶杯》(CupMagazine)、《AVMagazine》、《生活百宝》(PNSMagazine)。另外,还有不定期出版的一些杂志或丛书,由两名编辑专门负责。杂志社的规模较小,总共只有43名员工。

《茶杯》杂志于2002年创办,初为周刊,后改为月刊,到06年3月份已出版五十期。《茶杯》现在是一本文化生活杂志,以话题为主的小众刊物,杂志通常邀请著名的文化界人士撰稿,如陶桀、蔡子强、梁文道、阿里安等,而较小自己采访写稿,这本杂志只由两名编辑负责。

《AVMagazine》是一本影音周刊,逢星期五出版,到目前已出版将近200期,销量位居全港同类型杂志之首。《AV》的采编队伍仅有7人,“全男班”,通常称之为“AV七子”。

《生活百宝》是一本与“百佳”(连锁超级市场)合办的生活优惠情报志,每月第一个星期五出版,与《茶杯》一样,也是只有两名编辑负责所有的采编工作。

“来得不是时候”

由于《茶杯》是月刊,也由于将近农历新年,杂志要赶在印刷厂放假前做出来,我们来的时候,《茶杯》已经在定稿阶段,于是我们被安排跟《AV》和《生活百宝》的工作。因为对影音方面的东西了解不多,我们在《AV》周刊能够帮上忙的时候不多,所以这段时间,大多数时候是在做《生活百宝》。但是接到的任务不多,在春节假期前一周,公司里每一个人都很忙,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空闲。同事也说,“你们来得不是时候”。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想象中的实习情况与实际的落差,我有点失望,来之前做好了应付每天“忙碌”生活的心理准备,却没想到实际上是那么空闲。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宿舍,听同学聊起她们去了哪里采访、写了哪些稿,累得不得了的时候,我却只能说,我看了一天《茶杯》的杂志和书,心里是忍不住的羡慕和失落。

但是,这种情绪并没有持续下去,事实上,每个人安排到的实习机会都是平等的,能不能有所收获的关键是自己有没有争取工作。于是,当空闲下来的时候,我们会主动问遍三本杂志的编辑是否有需要帮忙。若实在是没有工作,那就向他们请教关于做杂志和编书的工序、如何拍照及处理图片、怎样排版等等。此外,《茶杯》出版的杂志和书籍以及公司的网络资源是利用不尽的资源,由此读到看到许多以往在内地无法接触到的知识。

杂志社见闻

有时候,不一定是亲自动手去做才算是有收获,观察、询问也是学习的途径。

《茶杯》的工作时间是朝十晚七,公司里早上一般都很安静,人几乎都是在中午以后才回来。在这里,记者和编辑没有明细的分工,查资料、采访、写稿、图片、版面构思都要负责好。摄影及处理图片就专门由摄影师负责,与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和实践的有所不同的是,版面设计与排版是由美工负责,即是他们所说的“砌版”,不需要编辑自己排版。通常,编辑每完成一个栏目就交给美工排版,而不是等到整一本杂志的内容都做好了才统一排版。

鉴于杂志的性质,公司里设有一间小小的影棚,用于拍摄封面及影音器材等。还有《AVMagazine》的专门试用室,用来测试最新的影音产品以更真实客观地介绍新产品的性能等。《生活百宝》则有煮食厨房,会请厨师亲自煮出杂志里介绍的食谱,并拍摄制作方法的步骤图片和成品等。实习期间,我们也几次有机会从旁观察拍摄封面和煮食。

去香港前,在老师的“恐吓”下,以为香港人很不好相处。但是,来到这里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茶杯》的同事给我的印象很好,他们友好热心,乐于与我们交流,常常告诉我们哪些地方值得去玩,我们有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们也很有耐心回答。我们走的那天,同事们还为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会。

工作实录

实习期间,三本杂志的工作我和逸美都需要参与。

《茶杯》:负责第四十九期的Calendar·cityreport和第五十期的Calendar·events两个栏目。Cityreport是关于日本最新城市规划动态的话题,而events则是报道香港从3月份开始举行的推广香港本土原创漫画的“漫画工地计划”。发表在《茶杯》的文章,客观报道事件是其次,文章注重的是观点及评价。写这两篇稿是我们最为头痛的,因为城市规划和漫画都是不熟悉的领域,所知甚少,要在事件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颇有难度。我们往往需要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增加了解才能着手写稿。编辑在看过我们的稿后给的建议是,在撰稿时扬长避短,让读者看完你的文章后发觉不了你是门外汉。

《AVMagazine》:作为女生,我们对影音确实懂得不多,所以没有参与过《AV》的采写工作,通常是帮忙打专栏撰稿人的稿件。此外,跟着《AV》的记者出席媒体讲座、新闻会等,是最大的收获。即使没有机会写稿,能够亲临现场观察,就是一种体验。

《生活百宝》:在这本杂志做的工作最多,包括翻译整理食谱、翻译介绍“百佳”产品的文章、介绍“百佳”新动态,还与逸美合力做了一个冬天换季“收纳”(把不穿的衣服收起来)的专题,介绍收纳前如何清洗衣物、不同衣物的收纳方法、省位方法、收纳工具、防虫除湿措施等等,期间外出采访香港“宜家家私”。《生活百宝》每一个大栏目前都有一页insidecover,介绍日常生活的小贴士、小窍门,我们也负责搜集资料提供选题。比较有趣的是,拍摄《生活百宝》里的照片需要用到许多“道具”,例如食谱介绍用到的碗碟、收纳工具等等,而这些都需要编辑亲自到街上看过,合适的就买回来或者借回来又或是到店里去拍摄,所以,在拍摄图片前,他们都需要外出“扫街”。期间,我们也曾两次“扫街”。另外,做这本杂志还需要懂画画,在我负责的“每月甜品”介绍,编辑就要求自己画制作方法的步骤图。

虽然是实习生,但是有什么工作安排下来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独立去完成的,几位编辑只是事先跟你讲明要求,并不干涉你的过程。他们很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写好的稿件如果有什么问题,他们会指出来然后让我们自己回去修改。

春节假期过后,我们的工作渐渐多起来,特别是实习结束的前一周,17号那天,我们工作到七点多才下班,而第二天早上我们就要离开香港回汕大了。非常可惜,当新一期的工作进入最紧张忙碌的阶段,我们却没法参与,没法亲自看着它们出版。《茶杯》的总编辑阿Ling说,暑假的时候他们收了一个实习生,他/她就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或许,以后再有到《茶杯》实习的机会,学院把它安排在暑假。

经验总结

主动争取工作机会:虽然是实习,但是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你做事,而且同事们都很忙,不能时时顾及到你。所以,不能等人给你安排工作,空闲的时候就要主动向上司争取工作的机会,主动请求记者带出去采访。像在《茶杯》遇到的情况,就更应该积极主动一点,我和逸美没事的时候都会问遍所有编辑,有时问到连自己都不好意思。

必须懂英语:以前听师兄师姐们介绍工作经验的时候就知道,学好英语很重要,但是自己没有亲自经历过是不能切身体会它的重要性的。工作时需要翻译稿件;与编辑的邮件沟通或联系采访用的是英文;香港人讲话爱夹杂英文;巴士里几岁大的小女孩用英文与母亲对话……在这个被英文包围的世界里,我知道,英文是日后学习中必须着重学习和提高的一环。

中文是优势:在帮忙校对稿件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写的中文有很多问题,如累赘、文句不通等,可是我不敢随意改动,担心那只是用语习惯不同。但是,中文确实是我们的优势,院长曾这样讲过,《茶杯》的阿Ling看过我们的文章后,也曾称赞我们的中文水平很好。

学习繁体字及“仓颉”打字法:来实习前并没有想过,打字会是实习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在香港用的是“仓颉”输入法,由于不能在公司的电脑安装软件,我们只能用附带的“微软”拼音输入法。但是香港人的写作用语通常是粤语,而且是繁体字,有很多粤语字不会用拼音念,也就打不出来。所以,学会“仓颉”打字法让你在香港实习时省去不少麻烦。但学“仓颉”必须懂繁体字,不然不会拆字。

宁愿早到也不能迟到:准时是新闻人的最基本要求。香港人生活节奏快,路上的人都是行色匆匆的。我的经验是,宁愿早到也不能迟到,尤其是在你不熟悉的地方,即使有地图在手,你也难以预计实际路程需要的时间。而且,就算你已经知道大概需要的时间,最好也提早一点出发,以防有突发状况发生。记得有一天上班,按照以往预计的时间到巴士站等车,才发现宿舍对面的一幢住宅起火了,附近的路都封起来不准车辆经过。再耽搁,没办法,只能匆匆赶往地铁站。

采访前做好准备:除了做好采访内容的资料搜集外,还要弄清时间、地点。记得有一回,跟一个同事到新闻会采访,去到采访地点才发现搞错时间,正确时间是在下周的同一时间。采访香港“漫画工地计划”的揭幕会时,地点是在湾仔“香港艺术中心”,而我们误以为是尖沙嘴“香港艺术馆”,幸好那天有摄影师同行带路,不然就闯大祸了。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我们并不知道编辑会安排我们什么工作,采访什么内容,万一你不懂就错失许多机会。比如在《生活百宝》要自己画食谱制作步骤图,比如采访香港“漫画工地计划”,如果我是个喜欢漫画懂漫画的人,那么我写稿时就不会那么痛苦。再如,《茶杯》在五十期将会继续做cityreport的城市规划话题,编辑要求我们先搜集资料再写稿,但是由于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就算搜集到资料也无从入手,于是,我们错过了做这个话题的机会。

实习感想

当初申请这次实习,是希望将我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看看自己达到什么水平。实习过后,我体会到:实习其实是一个发现自己不足然后提升自己的过程。

总的来说,经过学校里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平时的实践锻炼,是足以应付实习期间的工作。但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次实习,我接触到许多以往闻所未闻或是不熟悉的知识,因此遇到不少困难。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新闻人是一个杂家”,什么都要懂,这回我是深深地体会到了。除了学习专业外,我们更加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扩宽视野。

即使你做了万全准备,在实际中还是会有你料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然后你会看到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然后再做准备,然后……这些不断准备及碰壁的经历,就是成长的过程。五个星期的香港实习,让我成长。

附:实习期间发表的作品

已出版:《茶杯》杂志第四十九期Calendar.cityreport(P14,2006年2月出版)

拔走眼中钉?日本铲除丑陋建筑

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资深城市规划家伊藤茂(ShgeruItou)的报告《丑陋日本》出炉,点名日本十大最丑陋城市规划,对于日本战后盲目发展经济,罔顾品味的所作所为,这份报告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巴掌。

事缘应首相小泉纯一郎的邀请,伊藤茂出掌“日本美丽复兴计划”研究小组,铲清过去60年里,冒战后经济复苏政策之名,而长出来的丑陋建筑。伊藤茂表示他是按“客观标准”选出这些丑八怪,而不是他的主观喜恶,不然他必点名六本木山玻璃大楼:“那十足是一个俄罗斯老妇的屁股”。

东京日本桥居“黑名单”榜首。该桥建于17世纪,曾是江户时代五条街道的起点,促进了东京的商业发展。可惜,为了准备1964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竟然在桥上盖了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几乎埋葬了原先的日本桥。在这复兴计划的讨论中,小泉提出要移走这座大型高速公路,让传统的日本桥重见天日。

香港最近也有提出湾仔重建计划,究竟是拆掉旧楼起新楼,还是保护旧社区文化呢?官民各有意见。归根到底,还是钱和文化之间的冲突。再说远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经济,沿海城市急速追求国际化,政府大搞形象工程,重金聘礼国外知名城市建筑师出谋策划。不过,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后,把旧建筑掩在阴影里,城市文化又在哪里呢?城市规划应该顾及长远,中国总不想步日本后尘,在乱七八糟的城市规划之后,再花时间金钱去重建吧。

其他作品将会在3月份出版的《茶杯》杂志和《生活百宝》杂志中发表,由于杂志还未寄到,这里附上的是初稿,未经编辑修改:

《茶杯》杂志第五十期Calendar.Events

公仔书要

政治上的「我们就听得多,现在,本土漫画也要来凑热闹为自己「。

这个由香港艺术中心执行筹办的「计划称之为「漫画工地计划。

开幕展览《漫友引力》将汇集展示本地28位机具份量的自主漫画家的新旧作品,以及他们绘制的自画像,视为香港历史上阵容最强大的一次本土漫画展览。

艺术中心何以要替漫画「?皆因漫画向来被人看作难登大雅之堂的闲书,甚至认为荼毒青少年而遭长者挡在子女、学生的阅读行列外。故此,一班漫画爱好者高喊漫画无罪,是一种创意工业,催生此次「漫画工地计划,更邀请多位文化人如梁款、何兆基、卢子英等,力图还漫画一个公道,重新定位漫画对于本土的社会文化价值。

其实,公道自在读者心。漫画,以前叫做「公仔书,开始在香港出现时就受到大众欢迎,如《老夫子》等,发展到现在,香港各大书局、报摊随处可见售卖漫画,也有每年暑期举行的漫画节,不能说漫画受「不公待遇。正如天天见诸报端的政治漫画家尊子所说,六七十年代漫画里出现一些负面元素而给人坏印象,但自从《麦唛》等反映香港草根市民生活的漫画出现后,人们已认识到本土漫画不单止是打斗,慢慢地开始对它们改观。

不过为何香港本土漫画在近十几二十年来却是走下坡路?为何现在这一辈年轻人更多是钟情于日本漫画?为什么漫画节里大家争抢赠品多过买漫画?似乎,这才是香港漫画界同仁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香港漫画家如何藉此次「漫画工地计划?大家拭目以待。

Caption:

多位本地漫画家借此次机会,以自己的风格画下自画像,与大家见面。数数手指,算下当中你认识几多位?(答案在本版内)

伍码六

阿兴

阿高

麦家碧

大泥

草日

智海

何家超

欧阳应霁

10—林祥焜

11—何家辉

12—何鸿达

13—江康泉

14—黎达达荣

15—利志达

16—刘莉莉

17—马龙

18—国志鸣

19—杜琛

20—小克

21—苏敏怡

22—杨学德

23—梁以平

24—一木

25—尊子

26—阿平

BOX:

「漫有引力—漫画工地计划开幕展览

28位参展漫画家包括:荣念曾、麦家碧、二犬十一咪、苏敏怡、阿高、利志达、智海、江康泉、尊子、大泥、何达鸿、黎达达荣、杨学德、小克、阿兴、何家辉、马龙、草日、欧阳应齐、林祥焜、刘莉莉、国志鸣、梁以平、杜琛、阿平

日期:2006年3月10日至4月15日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四楼

时间:10am-8pm

票价:免费

3月份开始至07年10月还将会有动话工作坊、动话放映、漫画研讨会等系列节目,详情请浏览:.hk

《生活百宝》杂志第三十期(2006年3月出版)

栏目:每月甜品

整理:苏惠芳???????摄影:畲世培

大题:香浓牛油红茶蛋糕

引言:闲暇时自己动手做一个蛋糕,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比起在外购买滋味百倍。牛油红茶蛋糕做法简单,口感软滑,红茶香浓扑鼻,在蛋糕表面淋上朱古力浆,味道更好,闻到已经够诱人。

材料:(2件,大小:7cm×7cm×14cm)

牛奶60克

袋泡红茶3包

牛油(室温下软化)185克

砂糖120克

鸡蛋(拂匀)3只

面粉250克

发粉2茶匙

朱古力浆适量

做法:

牛奶煮至刚好沸腾,将红茶包放入牛奶中浸泡至少20分钟。

将牛油和砂糖搅拌至软,分数次加入鸡蛋轻手拌匀,然后拌入做法(1)内,继续拌匀。

将已筛好的面粉和发粉拌匀,然后拌入做法(2)内,制成牛油红茶蛋糕面糊。

将面糊倒入蛋糕铁模,放入已预热焗炉,用摄氏180度烤30分钟,取出后立脱模。

最后于蛋糕表面淋上朱古力浆,切件,即可食用。

栏目:“百佳”FreshCheck

微量营养素?什么来的?

健康,人人都想拥有。想从饮食中获得健康,首先就要知多些关于营养素的知识,从中选出最好的食物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在百佳,不单有各种健康食物供选择,而且还提供好多有用的tips。让百佳同你分享下有关微量营养素的知识啦。

微量营养素是?

营养素,是从食物中提取得的一种物质,能够促进身体发育,保持及修护身体组织。营养素分为两类,分别为常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常量营养素是产生如碳水化合物、脂肪与蛋白质的能量。微量营养素通常归属于矿物质(如钙,铁)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由于只需少量就够,因此称为「微量营养素。

锌是维持生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元素。人体内成千上百的蛋白质中估计有3000种含有锌元素。锌元素最充足的天然食物来源是牡蛎(蚝),虽然这类水底食腐动物会积聚有毒的金属络合物。在大部分的动物蛋白质中都可找到锌元素,如牛肉、猪肉及家禽。锌的其它食物来源包括豆类、坚果、全谷制品(如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南瓜种子及向日葵种子。全谷面包、谷类、豆类及其制品中含有的肌醇六磷酸会降低锌的吸收。也就是说相比植物蛋白质,人体较容易从动物蛋白质中吸收锌。因此,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需要多吃含锌食物。医学研究发现,锌与抗氧化剂化合,可以延缓老年斑的出现。

铁,是身体氧气输送系统中的必要元素,也是细胞正常生长与变异所需物质。铁质不足(贫血)会限制氧气输送到细胞中,导致疲劳、工作力差、免疫力降低。另一方面,铁质过多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饮食中的铁质存在于肉类中,如红肉(牛肉)、鱼、家禽肉。我们也可从豆类中吸收铁质。

维生素

维生素分两种类型: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和K)。

水溶性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贮存,需要每天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在贮藏和烹调过程中容易损坏,流失。为减少水溶性维生素丢失,应该冷藏新鲜产品,牛奶和谷类远离强光存放,用煮过蔬菜的水来褒汤。

脂溶性维生素则可以长时间贮藏在人体的肝脏和脂肪组织中,但过量摄入会产生大量毒性,引起健康问题。不同于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不会在烹调食物时流失,因此,不能从饮食或补给品里过度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维生素A也叫视黄醇,是维持正常视力的必需品。皮肤,眼睛以及口腔、鼻粘膜等都依靠维生素A保持湿润。

维生素A对人体有如此重要功能,医学证明,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和皮肤干燥、粗糙。然而,过量摄入(一般通过饮食补给品)维生素A则会引起中毒,症状包括皮肤生疥癣、痕痒,食欲不振。

让身体吸收足够维生素A的最好方法是食用多样化食物。维生素A最基本的来源当然是动物性食物,如乳制品,鱼类和动物肝脏。而一些含有β胡萝卜素(叶红素)的植物性食物可以在人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胡萝卜,南瓜和绿叶蔬菜中富含β胡萝卜素。这些新鲜食品在百佳都可买到。

维生素C

维生素C能帮助维持组织细胞聚合,愈合疮伤,巩固微血管壁,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等。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可以防止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

我们可以从哪些种类的食物中获得足量维生素C?最好的食物来源是新鲜水果(尤其是柑橘类水果如猕猴桃,橙,甜红辣椒)和蔬菜。

百佳有一队经验丰富的采购人员,质量评价专家,农场检定系统及专门的蔬果分发中心,保证你能够在百佳买到新鲜优质的蔬果。

总结

掌握一般的微量营养素的信息,我们在百佳选购食物时,就能从众多品种中找到满足营养需要的食物。

百佳店中店?一站式购物新概念

十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它意味着更新、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百佳也求新求变,以适应人们对方便快捷生活的需求。96年,百佳首次创立「超级广场概念,除售卖各类新鲜食品外,更引入自家面包店、烧味店,让你购物买餸唔使周围走。十年之后,为迎合市民的高质量生活要求,百佳斥资一千万元,实行大变身,于红勘黄埔花园家居庭店首创加入生活百货概念,在原来「百鲜墟、「Baker’sChoice基础上,再增设中高档生活用品店中店—LivingIdeas,还设置节日物品专卖区,提供一站式购物服务享受。以后,买家私、床褥不用去专门的百货公司啦,可以为你省下不少车费,又免受舟车劳顿之苦。

店中店—LivingIdeas

店中店占地7,000平方呎,是全店总面积(42,000平方呎)的1/5,从生活家居用品到文具,一应俱全。细分为家私、灯饰、小型家电、床上用品、浴室用品、毛巾、厨房用品、餐具、文具、贮物箱等十个区域,产品分类摆放,一目了然,让你购物时不用像盲头乌蝇周围乱转。

店中店产品应有尽有又时尚新潮,文具由Q版卡通到简单实用型,各式各样,大人小孩都能满足;家私、灯饰款式多样而且新潮,适合喜欢新鲜特别的顾客;还有更多生活用品供选择,紧贴潮流生活的你又怎能错过呢?店中店出售的2,500件产品中,有1,500件是全新引入的本港少见的新产品,其中包括全家家私用品——电动刷鞋柜。此鞋柜是欧洲设计于内地生产,内装有电子控制版,可控制里面的装置进行除臭及吸湿,不用另外花钱买除湿剂、除臭剂。鞋柜的最底层还设有圆筒形自动鞋擦,使用时,只需要轻踢一下鞋柜右下角的按钮,待柜门打开后将鞋伸进去,便可擦亮鞋子,一物两用,既方便又省时。

香港设计师当然是更加了解本地市民的使用需要,他们设计的产品就绝对符合你的心水,在百佳店中店就有售香港人自己设计的特色家用小电器,如奶惜机、莫加咖啡机等。

黄埔家居庭百佳店中店是首个,但不会是仅有的一个,百佳将会陆续在另外的超级广场中引入此新概念,让你进享轻松便捷的购物乐趣。

百鲜墟

百佳除了有「店中店外,别忘了还有新鲜食品区域「百鲜墟,既名为「百鲜墟,所有食物当然是新鲜的啦。

在「百鲜墟里面,有分成海鲜、河鲜及冰鲜三大区域的海产类和鲜肉类,各种新鲜肉类任你选,不用怕这里会有街市的鱼腥味与湿滑,绝对符合你的卫生要求。

饮食要均衡,买完肉食,转身就到蔬菜类。这里的蔬菜每日新鲜,由国内输入,经过质量检定,全部符合A级才能拿到百佳新鲜卫生检定证书,进入到「百鲜墟里,令你食得放心,食得健康。

每日放工回家又要下厨煮菜很麻烦,但又想省钱不出街食,有什么好介绍?「百鲜墟里还有「御小厨和「御烧味,数十款熟食小菜供你选购。现在,「御烧味推出首创的「人参烧制叉烧,甘甜的人参味渗到叉烧的每一处,你又怎能错过这款美味食物呢?

「百鲜墟里还有师傅实时弄制寿司刺身的「筑地寿司、各样豆制食品等新鲜食物,不用像在街市里买菜时左转又转。「百鲜墟环境干净宽敞,买菜要几方便有几方便。

Baker’sChoice

买完餸菜,还有明天的早餐未买?没关系,百佳开设了「Baker’sChoice,店里有独立的收银柜和入口,环境卫生舒服。「Baker’sChoice有即场烘制设备,让你实时食到新鲜热辣的面包及蛋糕,亦自创许多新款面包,高中低档款式任你选择。逛商场太久肚饿?Hightea时间又到?又或者想送美味靓蛋糕给朋友?「Baker’sChoice可以满足你所有的要求。

百佳提供的一站式购物享受,家居生活用品、餸菜一次过买齐,为你省下不少时间及金钱,精明的你,怎么会错过呢?

专题:

收纳四步骤:

选择

想想你或家人有没有两年以上没穿过的衣服还在衣柜里?快点将所有衣服搬出来,是做选择的时候了。

将所有衣服全搬出来,一件一件考虑它的去留(选择分类:1、破旧或不想要。2、自已不穿但适合送人。3、还打算穿的衣物。)

Tips:面对一堆不穿又不舍得丢掉的衣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处置它们呢?不妨将不要的衣服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再将它们缝起来,做成布帘,可用来遮衣柜,既省钱又有创意。

清洗\晾晒

收纳之前,一定要将所有衣服都清洗或晾晒(如果已经清洗过的,晾晒就可以)。现在,与你分享一下清洗与晾晒的方法:

1)羊毛被:不能水洗,只适合干洗。晾晒30分钟~1小时即可。

2)蚕丝被:不可水洗,不能晾晒,只能放在通风处阴干。

3)羽绒被:可以水洗,不能晾晒,只能阴干,但建议还是以干洗为宜。

4)棉被:不可以水洗,有黄斑出现表示已滋生细菌或虫类,最好丢弃。

5)衣服清洗:取出口袋里所有物品,若有破洞或脱落的逢线及纽扣要修补好,否则清洗后情况会更严重。并根据衣服上的洗涤标示来清洗。

洗衣Tips:

⑴羊毛、丝织品及麻等质料的衣服应送洗衣店干洗,男士西装及女士的套装最好干洗。

⑵尼龙衣料易染色,建议和其它深色衣物分开洗。

⑶刺绣及缝有珠珠、亮片等装饰的衣服,建议翻面清洗,如果要以洗衣机清洗,一定要放进洗衣网中。

⑷毛衣:用约三十摄氏度的暖水轻揉,切忌大力搓洗,切勿扭干,可用大毛巾卷起毛衣吸干水分。

羽绒:不宜水洗,若表面沾有污迹可用毛巾或牙刷蘸上清洁剂,轻刷污迹部位,然后放在通风地方吹数小时,以消除湿气,不能放在阳光下暴晒。

大褛:只适合干洗。

皮衣:不宜水洗,用湿布轻抹污垢后放在荫凉处风干,便可收进衣柜。切忌烘干或让皮衣在阳光下暴晒。

在收纳之前,要确保衣物都晒干,以防存放时潮湿发霉。除了在阳光中曝晒外,亦可把棉被撑开,用电风扇吹一吹,让棉被保持空气流通,棉被里面就不容易潮湿和发霉。湿机、烘被机、烘干机亦可以达到晒被子的效果。

收纳

step1:?分类----按个人分类,分别装箱或集中放在一起,再拿出来穿?时,较快速、方便。

按衣服的眼色及类型,将同色系、同类型、同功能的衣物(如休闲服或上班服)集中收纳。step2:?整理----挂或折迭存放

适合吊挂的衣服:大衣、西装、套装、衬衫,及亚麻、全棉等质料的?衣服。

适合折迭的衣服:所有针织衣物,如上衣、裤子、裙子和洋装等。毛衣也可折迭收藏,而且尽量放在抽屉或收纳箱的上层,避免在上面放较重的衣物。冬季的运动服、休闲裤或牛仔裤,则可以用卷寿司的方法卷起来收纳,既省空间又容易取拿。可以考虑在收纳箱贴上标签,方便找寻、拿取。

step3:装箱-----工具介绍----真空收纳袋(UNY、吉之岛)、(活动)收纳箱(IKEA、UNY)、墙架、贮物挂袋(IKEA)

step4:存放(IKEA)-----怎样才能省空间,整齐及美观,易取,怎样找空间存放

4、防湿、防虫方法

DIY-----木炭、咖啡渣/茶渣、干桔皮、报纸、旧恤衫作防尘套

木炭:木炭具有很好的防虫吸湿作用,只要将小块的木炭装在棉袋中,绑好,就成了天然的防虫吸湿剂。

咖啡渣/茶渣:泡过的茶叶渣或咖啡渣可以用来除鞋臭,晒干之后装进棉袋中,就成了天然的除臭剂。

干桔皮:具有吸湿防虫功能,将一些桔皮晒干后,用棉袋或纸包好,放进衣柜或衣物中,不但能防虫吸湿,还有桔皮的清香味,比一些清新剂要健康得多。

报纸:报纸上的油墨能够防虫吸湿,可铺在柜面上,再放上衣服。亦可塞些报纸进鞋子里,一方面吸湿气,另方面防止鞋子变形。

旧恤衫:一些胶的防尘套不易散气,容易潮湿。用大件的旧恤衫当防尘套,既可防尘,不易潮湿,最重要的是废物尽用,精打细算的你点会放过呢?

商品介绍

吸湿剂(百佳、吉之岛、UNY——“白元”:可在阳光下晒干后重复利用)

吸湿防虫活性碳(吉之岛、UNY)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8篇

在香港,探路向前走

非常荣幸能够被学院选中,成为赴港实习的幸运儿。

去年寒假曾独自到香港游览了两天。坐在车上,黑夜茫茫的天然背景更加衬托出这座不夜城的绚烂和繁华。望着窗外的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白领精英穿著高雅穿梭在红绿灯之间,我顿时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无限的向往。香港,是一个适合年轻人豁出一切,用青春汗水打拼的城市。

今年1月14号,我与同伴们一起,再一次踏上了这片活力之都的热土。眼前的一切既新鲜又熟悉,我努力呼吸,想马上从最基本的生存活动来适应这座城市流动着的气息:繁忙、紧张却又充满活力、机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时时刻刻,我感觉自己的每一个步伐都有种跳跃的冲动,恨不得加快自己的每一个节奏——在这里,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年轻。

赴港前的准备——虽穷也要做财神

去香港实习不同在大陆,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到自己户口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办理港澳通行证,并申请签证(P签),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好在证件我已有,只需叫家人帮忙办理签证即可。

第二,需填好老师给我们的申请赴港的表格,以得到香港入境处寄来的“受训签证”。

第三,准备金钱——这可是生存之本哦!这一次赴港我随身携带了四千港币,即使一个月用不上这么多,也做不时之需。当然,没有港币,也可以拿人民币去银行换,或者到香港换也行。

第四,除了物质上的准备外,学院老师也为我们开了几节“小课”,主要是谈谈香港的概况和注意的事项,并有相关资料发给我们参考。

不久,我得知自己的实习单位是博艺集团。这是一个怎样的媒体呢?下面是一些我从博艺网站上摘抄的集团简介。(有作删改)

“博艺集团(PopArtGroupLtd)成立于1987年,核心业务包括杂志出版,全面的公关推广、媒介服务、展览制作,以及互联网发展及域名发展服务。集团旗下共有4种期刊,包括《摄影杂志》、《MyPet宠物闲情》、《Baby亲子杂志》、《DCPhoto数码摄影》。

《摄影杂志》创刊于1987年,以月刊形式推出。内容以报导最新的摄影器材及介绍多种摄影技术及潮流为主,是领导香港摄影消费潮流的消闲性摄影期刊。

《MyPet宠物闲情》创刊于1991年,月刊形式出版。是本港第一份综合性的宠物杂志,内容以宠物猫狗为主,每期介绍不同品种的名犬,各种宠物的饲养及训练心得,以及宠物用品推介。

《Baby亲子杂志》创刊于1993年,月刊形式出版。读者以香港新一代教育程度及消费力较高的中产为主,专业的内容主要范围包括怀孕、安产、育婴及亲子。

《DCPhoto数码摄影》于1997年创刊,前身为《DPI数码摄影》,是全球第一本中文数码摄影月刊,于2003年正式改名为《DCPhoto数码摄影》,是香港最权威的数码摄影刊物。内容包括最专业而权威的DC测试及推介,是消费者购买DC前必然的参考刊物。”

由于没有国际流量的帐号,以上资料是我在香港实习的时候看到的。在学校,我用百度搜不到有关于博艺的资料,便把重点放在了解香港的大况上。

成行在即,收拾行李也挺头痛的。因为是寒假实习,我把厚毛衣、暖水袋、手套都带上了,整个箱子可能比我本人还重。但是,事实证明,香港的冬天简直和夏天一样热,我带的毛衣根本用不上,幸好爸爸中途来港看我,带了几件薄毛衣,否则我非热死不可。记住,成行前了解香港的天气也很重要!免得做无用功啊!

另外,老师提醒我们,去深圳最好不要坐学校的车,虽然便宜,但是说不准会兜弯路。于是我们订了市区正规的直达车(具体车站我不记得了),150大元——贵点没关系,最主要的是不可误大事。

我变成了“工作狂”

???我在博艺集团实习的时间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17号结束,逢星期天休息,过年放假5天,实际工作时间为四个星期。同学梁静和我在同一单位实习。

概括说来,一个月的实习生活非常充实,每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得满满的,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辛苦自然不用说,在社会打拼的人谁不辛苦?但是乐在其中的感觉让我不断充电,精神百倍!

我的一天

早上上班的时间是9点,由于住处在港岛,公司位于九龙,上班不仅过海,且路途遥远,坐车要半小时以上(我常笑道,好像是从中山去珠海上班似的),我不得不7点钟早早起床。大家都知道女生是比较麻烦的,早上起床的护肤就要花不少时间。起初我挺不适应,但慢慢的,我融入了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往往洗一把脸,抹个防晒油就出门。也奇怪,就算我不赶时间,脚步也会不知不觉加快,甚至跑起来——这就叫“入乡随俗”吧!

晚上下班的时间是6点,不过公司很多员工都自觉加班。赶稿忙的时候,有些同事甚至工作到晚上12点,足见香港人的“搏命”。我们作为实习生,每天也忙到晚上7、8点,然后回到住处楼下比较便宜的餐厅,开始狼吞虎咽吃晚饭——这时已经快9点了。说实话,在学校根本没有好好体味过饿的滋味,初入社会,才真切体会到能吃到一碗饭已经是最大的满足。

饭后回到住处,身心疲乏,不过还不是放松的时候!洗完澡,我还要进行总结整理,记下未来几天的工作事项,并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像阅读手头的稿件资料、写写采访大纲。这样虽然辛苦,但能节省第二天的工作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呵呵,不知不觉,我也变成“工作狂”啦!

我的日常工作

简单说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写稿。详细说来,我的工作还真多——写稿、翻译、搜集资料、校对、采访。让小女子慢慢道来吧!

我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总编辑就开门见山(看,说话直切主题,不拖泥带水——效率高!):我和梁静将会在编辑部工作。她希望我们能参与四本杂志的稿件写作,并且了解杂志的运作、出版。考虑到我们摄影知识的有限,她让我们主要参与《MyPet宠物闲情》和《Baby亲子杂志》两本杂志,并负责采写《摄影杂志》的《摄影会客室》栏目。

每天早上,我们会和总编辑、《MyPet》和《Baby》两本杂志的编辑开例会,讨论当天要做的事情。看得出来,总编辑非常看重我们,凡是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写的题目与采访,她都安排给我们完成——这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真好!同时,按她的话来说,我们每天都要有“生产力”,每天都要有一点进步。

从此,这种情况常常出现:由于要写的稿件很多,这本杂志的编辑刚刚给你讲完稿件要改进的地方,第二本杂志的编辑又接踵而至。呵呵,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在写稿的间隙中,总编辑也会召集我们,讲讲杂志是如何出版的。

我们的工作还有翻译,所以大家千万别忽视翻译课的学习。有时候,编辑会找来国外网站关于猫狗饲养知识的英文稿件,让我们翻译改写。好在我英语基础还算扎实,单词不算很难,基本能了解大概,稿件半天就能完成。

再谈谈我们所负责的《摄影杂志》的《摄影会客室》栏目。这个栏目主要是讲述一位摄影师的摄影经历和感想。专访对象不仅是在香港,世界各地凡是在摄影方面有所建树的摄影师都是我们的访问目标。一般来说,专访对象由摄影编辑部确定,然后让我们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访问。由于一次访问的周期比较长,也不是每一次约访都能成功,一个月来我共完成了两篇摄影师专访,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英国人。

搜集资料是在写稿之前进行的,而校对则是美术部的版面排好印出来后,我们要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仔细检查,在错处进行标识。而采访工作,下文会详细谈到。

总体而言,每天工作是紧张和刺激的,Ienjoythefeeling.

3.我的几次外出采访????

单独将这部分列出来,聪明人一定知道,这是我的重头戏。长这么大,也有过采访的经历,但都是以“学生”的名义进行的,但是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记者。听,同事们都叫我“新同事”,而不是“实习生”。呵呵,感觉很自豪!

我有过许多次出外采访的机会。考虑到我是新人,有些采访会有一名同事陪同前往——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

第一次是去湾仔会展中心采访苹果新计算机的产品会,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记者招待会,既紧张又兴奋。作为新人,懂得观察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故我时时刻刻注意着身边同事和其他记者的举动,以明白在记招场合记者要注意什么,做什么。

这次记招总的过程是:

1.入会场前。我们得到一份新闻通稿和电脑产品的光盘,并在记录本上签上媒体单位和记者姓名。

2.会中。整个过程都是用英语进行,而且都是电脑的专业术语,听得我头都大了。

3.会后。记者对主讲者进行采访、拍照。

在回公司的路上,同事边走边跟我总结了出席记招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我总结如下:

1.参加记招的记者都能得到一份新闻通稿,但是,一名专业的记者写稿是不会依赖这份通稿的。公司之所以派你去参加记招,希望得到的是“独家”消息,也就是你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故最好能对会上的重要人物做一个简单的采访,以获得你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会后,我发现的确有很多记者都围着发言人采访有关问题。)

2.记者如果想采访某位发言人,应首先互换名片,这不仅是访前礼节上的需要。其实,得到对方的卡片有很多好处,一是方便记者事后的补访,二是在写稿过程中准确表达对方的头衔和称呼。

3.采访别人应该以亲切、真诚的态度,但不要于去哀求——作为记者,也要有自己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

4.会前或者会后,主持人往往会给记者拍照时间——主要是主讲者或者模特手持产品让记者拍。这时,应该把握拍照的时机,因为这一秒的完美情景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没有了。

5.稿件中的专业名词和概念要做出解释,才能让广大读者明白。

第二次是和同事前往跑马地采访一名兽医,了解主人如何挑选狗粮的问题。对于狗粮的知识我了解的不多,所以必须要上网查资料,熟悉采访的题目。另外,我注意到,这位同事在出发采访的前一天打了电话给被访者,目的是再次与他确定一下采访的时间,确保万无一失。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谨慎之余,也可以让受访者提前安排好工作,以腾出时间接受访问。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和同事互相配合,及时做到了问题的followup,整个访问十分流畅。

第三次访问是和同事前往中环采访一名妇产科医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访问我有点紧张。首先是医生说话太快,且话中夹杂许多专业英语。其次是随同的同事要赶往下一个访问而事先离开,剩下我一个人力撑大局。好在医生人非常和蔼,有问必答,访问还算成功。这次的经历告诉我,速写和灵活把握问题的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灵活把握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如何将问题以“聊天”的形式传播给被访者,让整个访问做到轻松、愉快。同时,懂得如何对问题进行followup,做到访问的严谨和过渡。顺便插一句,对于专业人员的访问,要拍一张他的照片,以备不时之需。最后写好的稿件要给被访者检查,以改正文中的知识性错误,保证稿件的准确性。

随后,我还有几次出去采访的机会,例如与同事前往赤柱采访拍摄毛狮犬、去尖沙嘴海港城拍摄母婴用品、去湾仔采访小朋友参加的playgroup课程,最后一次则是前往新界粉岭采访日本殿堂级训犬大师益田晴夫。

难忘的是访问这位日本训犬师。事先,我做足功课,看过以往博艺对他的采访,并写下了访问问题。访问前,这位训犬师的好朋友兼翻译叫我自己试试用英语采访。我立刻懵了——我可从来没用英语采访过他人,何况是用英语翻译这么专业的问题?在他鼓励下,我硬着头皮用蹩脚的英语开场,问了第一个问题。哪知道他也听不懂我的“标准英语”,转头就问翻译——真让我哭笑不得。可笑的是,他说的英语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彷佛和日语没什么区别——没想到日本人的英语果真不太灵光。在此,真的要感谢这位翻译了。同时,我切实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对于记者来说的确是一门必需要掌握的语言工具,切忌暂时用不上而丢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接到一个去采访外国人的任务,如果你的英语不能应付得来,那么你就失去了这次的访问机会。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同事的“箴言”:不要害怕在外国人面前说英语。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说不好英语是正常的,就如他们说不好普通话一样,故他们并不会因此看不起你。反而你说得太好,他们才认为你“不正常”呢!这位同事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大胆开口,口语有了大大的进步。

总体而言,我觉得自己的各次访问都比较成功,总算没给自己和咱们学院丢面子。不过,成功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香港人较高的素质和修养。面对记者的访问,他们都会积极的配合,给与全面详尽的答案,并耐心的解释和重复每一个我不懂的细节。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我偷懒或者随便采访一气的理由和借口。自己还需要好好准备,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做到访问成功。

外出访问这么多次,我想再额外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

对于老生常谈的题目要以进步的眼光来看。

出外访问前要熟悉访问题目,列好访问大纲。

准时前往采访地点,最好提早去,特别是在不认识路的情况下。记住:永远做一个主动出击者。你等人总比人等你要好!

出外采访尽量用笔记,不要依赖录音笔。用笔记的话,精神会更加专注,而且会加速你的思考,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另外,访后也不必从头到尾听录音来写,这样能节省写稿时间,提高效率。简言之,录音笔只是用来核实被访者的话语,而不是记者依赖的工具。

如何保持自己的人脉关系?重要的是在访问中的表现要好,稿件要写的好,让人觉得你值得信赖、够“醒目”、够“专业”。

访问态度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给人精明干练的感觉。

访问后,一定要先写好稿件的大纲,让整篇稿件思路清晰。

在回公司的路上可以抓紧时间打腹稿,回到单位立刻就能动笔——又是节省时间的妙招。

4.杂志出版流程

一本杂志是如何出版的?以下是我大致记录的流程。

首先是稿件和版面的完成——这是编辑部的工作。每本杂志的编辑先采访、完成稿件,然后配图,画出版面的大致样式,经总编辑审过没有问题就可以将稿件发去美术部。美术部则会根据你所画的版面样式进行排版,并打印排好的版面。这时,负责此版的编辑就要对版面检查、校对,有什么改动的地方要做出标识。

每个最终确定的版面、广告页和封面封底将会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按照页码顺序排成一叠——这就是一本杂志的“雏形”。经过再次审稿没有问题后,就可以给印刷厂印刷了。

撇开每天的编辑“小”会不谈,我也旁听过一次四本杂志编辑参与的“大”会。

我本想会议都是谈杂志工作的进展,于是边听边做一些记录。没想到会议最后,还有个“本周好书推荐”和“本周开心事分享”环节。在“本周好书推荐”环节中,一位同事拿着自己喜爱的一本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推荐理由。而在“本周开心事分享”环节中,每位同事都讲述了一周以来自己认为最开心的事情,同时也顺带讲讲不高兴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感动涌上我的心头。“将快乐与他人分享,快乐将会加倍;将悲伤告知他人,悲伤将会减半”。紧张的工作让大家整天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心情。我想,这两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工作再忙,也要互相关心对方的生活和情绪,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真算是服了香港人啦——他们不时迸发的闪光点总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6.Nice的老板和同事

博艺编辑部的同事大都是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热忱。我发现,香港人都有一种特质,就是工作起来埋头苦干,工作后立马与同事谈笑风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调剂自己,放松自己。

同事们对我们两位“新来的”十分照顾。实习的一个月里,大家都成为好了好朋友。他们除了在工作上耐心的教导我们之外,在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让我们十分感动。公司老板Maggie知道我们回去没有电视看,特意叫同事开车搬了一部电视到我们的住处——从此,“宿舍”每天晚上都十分“热闹”,我也可以欣赏一下香港广告了。总编辑在开会的时候也常常问我们衣服够不够穿,被子够不够盖。在博艺,我倍感温暖——在异乡,我们并不孤独,并不寂寞。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编辑部的同事纷纷和我们拍照留念,看得出来,我们都是如此舍不得对方。这个月,我们果然是大丰收——除了收获工作的胜利果实,友谊之果也不知不觉成熟了。

感想——学习“博艺精神”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凡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把知识真正的利用和深化,故我建议师弟师妹们要好好把握学院提供的每个实习机会。

这次实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仅切身体验到新闻媒体工作的苦和乐,更从香港人身上感受到了其内在的精神。他们敬业、勤奋、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脑中想的永远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做更多的事情;他们没有架子,永远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平等友爱,上至老板、总编辑、编辑,下至打字员、公司里的清洁工,大家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他们没有钩心斗角,每个人看起来是那么真诚和可爱……

说起来也的确让人惊讶,《MyPet宠物闲情》整本杂志是一位编辑负责,《Baby亲子杂志》是两位编辑负责,而《摄影杂志》和《DCPhoto数码摄影》两本杂志则由4位编辑负责——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媒体工作结构的精简——尽最大可能发挥人的能力,而不浪费金钱请额外的人。同时,工作效率体现在——每个编辑从来不会闲着,因为他们在为今期杂志忙碌的同时,也在策划、同步进行着未来几期的杂志内容。在我心里,博艺的同事真的是“超人”!

实习归来,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要学的课程寥寥无几。剩下的时间,我将会侧重课外书的阅读和外语的学习。课外书方面,除了专业书籍,历史、心理、哲学、文学名著我都要重新拾起来。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要让肤浅糟蹋了自己。

乐在苦中

在港的日子是快乐和充实的。每天回到宿舍,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讲讲一天的感受和见闻。周末的时候,几个好朋友也会相约,一起上街逛逛。虽然在外漂泊,但年轻人四海为家,也不失是一种乐事!

实习的一个月里,最大的开支是昂贵的交通费和饮食。在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古老的电车,2块钱一程。其他的如巴士、地铁就更不用提了,何况我还要过海呢——一天来回就要花去近20元。香港饮食也不便宜,一个普通快餐就要20多块钱,吃的我真心痛!后来脆在7-11便利店买饭盒,啃了几餐。我大致算了一下,一天的花费保守估计为60元。

最难受的是没有青菜吃。不知道为啥,香港的肉比菜便宜。每个快餐端上来,只见到一两条菜可怜巴巴的躺在那儿,而肉则满碗都是。想想看,每天这么吃法,真让人感到肠胃不舒服。嘿嘿,生活还是要有调剂的,每天一个橙是我维生素和纤维的来源。也奇怪,没菜吃的日子,我的皮肤好了不少!多亏了橙子帮忙。师弟师妹,如果你在港实习愁没菜吃的话,百佳和惠康的橙子都不算太贵,一般10块钱7个。

辛苦+坚持=快乐!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打不死、累不坏、饿不扁的年轻人!

结语——回忆过去

一个月后,拖着疲惫的身子,终于回到学校,大睡了几天——太久没这么酣睡过了。

马不停蹄的开始实习,也马不停蹄的开始上课。生活又回到了以往,正常、机械。

现在,习惯每天熟睡前,先回忆一会儿香港那条熟悉的街、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彷佛一切仍在发生,历历在目。

轻声问一句:博艺的同事们,你们现在好么?

附录:实习时所发的所有稿件

《摄影杂志》两篇,均发表于《摄影会客室》版面

1.《发掘微小中的大世界——CharlieO’Shields》??2535字

2.《让影像表达自己——DavidClunas》??2908字

《MyPet宠物闲情》9篇

《孟加拉国国猫BENGAL―――野性与温驯并重》(版面:名猫档案)2435字

《新旧猫做个Friend》(版面:养猫基本法)1313字

《醒目主人拣狗粮》(版面:焦点话题/HotTalk)?3328字

《活泼温柔狗尤物荷兰毛狮犬Keeshond》(版面:特种推介)968字

《谨防狗狗饮食陷阱》(版面:宠物通胜/PetTunShing)2714字

《狗狗的美丽误区》(版面:宠物通胜/PetTunShing)2637字

《猫砂选择多而不乱》(版面:养猫基本法)2103字

《齐管鸽子防禽流》(版面:宠物快讯/MypetExpress)?1467字

《益田晴夫犬障赛属于你我他》(封面:宠物情报站/PETSTATION)2315字

《Baby亲子杂志》?5篇

1.《产后回家细致保健》(版面:坐月须知)1723字

2.《孕期产检保母婴健康》(版面:妊娠百科)2462字

3.《尿失禁可预防》??(版面:妊娠百科)1610字

4.《保存脐血考虑多》(版面:产前准备)?1469字

5.《蹦蹦跳跳皮球乐》(版面:Playgroup)2207字

网络稿件两篇:发表在博艺网站的《网上Hottalk》上

《打麻雀姿势好重要》?200字

《骨质疏松男性勿大意》?328字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9篇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实习后感:

在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采访主任请我们几个实习生聚餐。在餐上,他对我们说了一番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深刻很深刻。他说,记者这个行业就像是参加一个马拉松比赛,很艰苦,奖品再丰厚也只能到了终点才能拿。起跑的快慢并不重要,在于的是你去跑的这个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人去帮你,是不是能胜利,都是靠你自己。他曾经见过不少人,在刚起跑的时候,跑得比别人快,但是中途因为诱惑太多,而中途退出,或者是被人追上。相反,有很多一开始跑不快的选手,他们一直都在坚持着,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一直跑到终点。

我想,这段话,不单单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也是对于人生来说的。人生也就是一场马拉松,怎么跑,都在于自己。要送给自己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完全都是靠自己。

新闻实习报告范文第10篇

200*年3月至5月底三个月时间,我在招远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实习。虽然领导没有给我安排很具体的工作,但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谨慎小心。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领导,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同行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领导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

实习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

一件是当我满怀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刚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一个同事就问我:“你学什么专业的?”答曰公共事业管理。“后这个专业啊,你会写稿子吗?”看着他那一脸茫然与不屑,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我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看看。

另一件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工作中领导安排给我的写稿和改稿的任务,我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从来不敢马虎,当我将自己辛辛苦苦写的稿子一下,必恭必敬地递到领导桌前时。领导接过说了一句:“好,有时间我会看的。”便随手丢在了桌子的一角,继续他的工作了,而且事后他竟然把这事给忘了。

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三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平时我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帮忙写写稿子,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修改稿件时,我只能在自己以前的基础上努力自学尽快掌握有关新闻学的知识。平日里勤动脑、动手、好学多问。

由于住的地方离实习单位比较远,所以每天7点不到就得起床去挤公交车,那留给个人支配的时间更少。我们必须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地不想上班就不来,而在学校可以睡睡懒觉,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可以逃课,自由许多。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像我就是每天就是打扫打扫卫生,接接电话,坐着对着电脑打打字,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

上一篇:校内实习报告范文 下一篇:实习总结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