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21:53:52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闻教育 改革 现实选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 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

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 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

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回避报道难度较大的题材。指导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采访能力及条件,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选择好报道题材。同时确立新闻视角,发掘新闻主题,提升题材的新闻价值。(2)要对新闻作品采写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采写过程,及时发现采写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从采访方案的确立、采访提纲的准备,到采访的实施和稿件的构思、撰写,都要全程参与,在采写过程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只是被动的等待学生交来作品,则很难发现一个静态作品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也是监督、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3)要有编辑意识、总编眼光。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转变社会角色,要把自己当成是媒体的编辑和总编,从媒体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既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检查修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还要考虑这样的作品媒体是否会刊播?哪一类媒体(甚至是哪一类栏目等)会刊播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等。只有当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一品)达到媒体刊播的要求和标准,指导教师才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放行。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国内高校对新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模糊由来已久。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掣肘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可是翻开国内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很少有高校能够明确提出是为新闻媒体培养一线的记者、编辑的。新闻工作者这一称谓往往被“新闻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取代。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变换,而是新闻学教育自身定位的基本问题。

现代新闻学教育自诞生以来,一直把培养职业记者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不同时期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记者,如何使学校培养出来的记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包括在当今美国对新闻学教育的争论,依然是围绕培养“专家型记者”还是培养“融合型记者”展开。无论怎样改革,培养职业记者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观国内,新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语焉不详、笼统模糊,方向迷失。这与没有认清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教育的联系有关。恰恰由于这种对新闻学教育_和传播学教育相勾连的认识误区,导致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出现了“培养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被培养非记者编辑的新闻教育和传播学取代”的局面。在当下学界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差异都没有理出头绪的前提下,盲目用传播取代新闻是弊大于利的,用笼统的传播人才完全代替新闻人才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社会、业界和学生都怨声裁道。

2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就本科层次的新闻学教育而言,不管是研究性大学的新闻院系,还是教学型大学的新闻院系,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合格的抑或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差别可以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区别等。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必然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在代表美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院系里,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教育中“只有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的128个学分中,新闻学课程最多只占44个学分,剩余的80多个学分中,65个学分必须修完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艺术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教育的特点是“课程设置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正如他们自己宣称的不讲理论,只讲实践。”

反观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即使像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依然是过度强化新闻类课程,新闻类课程占60%左右。通识教育中除掉政治类的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外,真正属于文、史、哲、艺术类的课程凤毛麟角。新闻类课程中又以理论讲授为主,最优秀的教师不是讲授实务型课程的,而是讲授理论的。课程设计多年一贯制,没有课程更新,课程建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中讲授概论的多,讲授实务的少。所以,媒体人士反映“很多新闻学院设置了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培养的人90%不实用”。课程体系的种种缺陷不足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要对现有的的课程体系进行伤筋动骨的梳理和调整,恐怕又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阻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中,不分学科、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建立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各个专业很难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再如新闻学专业教师自身对新闻类课程难以割舍,既不愿面对无课可带的局面,也不愿让把自家“山头”拱手相让他人等。这些都导致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多停留在研讨阶段,付诸实施者少之又少。

3实践教学脱离实践,人才培养纸上谈兵

“中国新闻教育重视实践却脱离实践”,“是学界和业界比较公认的新闻教育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系统、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谓不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一些高校实施的小实习(学年实习)、大实习(毕业实习)方案,尽管在教学时间上保证了学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到媒体实习。但是这些实习的质量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和任务?恐怕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心里都没底。这是因为在现阶段,媒体在市场化、企业化过程中,不愿承担高校学生的实习任务,多数高校实施的,各种实习都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联系的,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实习的规范化;媒体的指导教师也不愿承担指导实习生的义务和责任,如有的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发生了人生意外事故,或采写稿件出了问题,而给媒体和记者本人带来了麻烦。更主要的是高校在这些实习过程中,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不屑于指导学生实习,这些实习的任务往往由年轻教师或辅导员担当,实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再如,高校新闻专业的实验室教学、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开放、第二课堂中的实践。这和美国新闻院校“希望教师能够非常努力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同学生见面交流,阅读而且一行一行地修改他们的作品。教师是否会专心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学院对教师的要求也很特别,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改作业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问的若干倍”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些好的传统也被丢弃,如教师高校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有序流动等等。导致实践教学的边缘化和非中心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的客观原因,也要人事人力的主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这与目前国内普遍流行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导向的人事评价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普遍埋头于科研学术工作,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一所以,无论从何方面看,只要高校现行的唯科研学术是瞻的体制不变革,重视实践教学就永远是侈谈,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也只具有形式的意义。

4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急功近利的目标驱动下,各个高校人事选拔制度的门槛普遍提高,非博士者无法进入高校的师资队列中。俨然,高等教育打造的是一支学术型的师资队伍。针对这种现象,新闻教育界早有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评:“在我国很多高校中流行的招聘教师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的‘一刀切’的选拔标准和只以纯学术成果评价教师水平的管理思路,其实并不利于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是因为:学术型教师的辛要精力在“学术文章”上,不愿在教学上面花费时间精力,不愿把很多时间花在一字一句批改学生写作的报道文章上,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学术型教师没有媒体实践经验,就像没有上过战场的军事教官在指导学员如何打仗一样,这样如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工作者,从国际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看,建立一支由“实务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组成的融合编队是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这种既有学术高度又有专业高度的师资队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学”和“术”等各类知识的需要,能够担当起培养富有深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富于崇高职业理想、掌握各种媒体技术能力的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但是,限于国内高校不具有办学自、院系没有人事权、从媒体到高校的人事流动渠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充实部分优秀的“实务型”媒体人士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中来还只能是一种设想。即使这些“实务型教师”被聘请进来,如果相关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发生改变,这些“实务型教师”也会无法立足、会被早早淘汰出局。

总之,只要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性因素不发生根本的变革,新闻教育要想在微观层面上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变革,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空谈。当然,这些问题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现实选择: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

通过以上对新闻学教育微观层面问题的盘点。我们看到新闻学基本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难以克服的因素,似乎新闻学教育改革进入了死胡同。其实不尽然。从表面上看,新闻学教育的改革遇到的宏观和微观上的种种问题,矛盾处处存在,改革的掣肘和障碍重重。但是,新闻教育改革的现实性选择完全掌握在新闻院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手里。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承认不足,积极创新,完全可以做新闻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从局部的微观层面改变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硬伤和漏洞。新闻教育改革有不少现实的路径(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最先改革的应当是作为高校教学实践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设计)。

1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长期以来都被视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新闻学等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却要以写学术论文的这种方式来结束其职业训练,似乎有些滑稽。毕业论文美其名曰是考察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检验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效。但是这种考察的方式却背离了新闻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新闻学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当然,如果一些大学认为其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则另当别论。我们衡量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是什么?显然不会是新闻工作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既然如此,新闻学教育为什么会把毕业论文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后一道关口呢?这个悖论却长期存在于新闻教育之中。恐怕这笔账就不能赖在教育体制上面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闻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出了问题。

用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新闻教育界常规的做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中就要求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可以用新闻作品替代毕业论文。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学术论文符合专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媒体,就应该能够胜任媒体的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标准的记者编辑。媒体检验其是否合格,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担当起各种新闻采写任务,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完成新闻作品。表面上看,这是对学生是否掌握新闻工作所需要的“术”的检验,实质也包括了对学生是否有“学”的检验。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包含了“学”和“术”两个方面的水准。因此,是否能够采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作品自然应该成为新闻学专业检验学生的标准尺度。

以往的毕业论文只是考察了学生是否有“学”,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学”的水平和素养,不应该通过学术论文得以表现和张扬,而应该通过他所创造的新闻作品来实现和反映。因为新闻记者的终身职责就是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学毕业时的新闻作品就是其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起点。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学”和“术”的集合体,它渗透了记者的人生智慧、社会敏感、学养学识。“术”依托“学”而存在,“学”凭借“术”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毕业论文考察不了学生“学”和“术”结合的水平,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的“学”,看不到学生掌握的“术”。更何况,此“学”非彼“学”。学术论文考察的是学术之学,新闻作品考察的是智慧之学、人生之学。就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看,其拥有智慧之学、人生之学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拥有的学术之学。

2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体系

以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取代毕业论文,必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把握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审的客观性、公正性。

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是媒体的而非学院的。也就是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指导教师和评审委员会在考察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间作品)时的标准应该是媒体的标准,而不能是学院的标准。一言以蔽之,就是看被评审的新闻作品是否达到了媒体刊播的标准和要求。这项评价原则不能说太高,也没有超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本科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新闻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和社会需要、媒体需要实现“零距离”对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是准记者,走出校门就是记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即将从高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能力和学识都应该也必须达到媒体的要求,即使不是对优秀记者的要求,起码也是对合格记者的要求。因此,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原则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要素,还应当包括政治要素、受众要素、市场要素等。

对新闻作品的评价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新闻实践中对同一个新闻作品见仁见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不同于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评价既要从新闻作品的基本规范着手,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趣味性、新闻五要素、写作技巧、内容完整等;还要把选题意义、内容深度、新鲜新颖、新闻时效、标题引人瞩目、细节丰富、采访过程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新闻因媒体的差异分为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对这三种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分别建立各自不同的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不同形态,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在内容、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还要考虑它们各自的差别。如电视新闻还要把拍摄技巧、画面质量、编辑技巧等作为评价指标。

3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的工作量和责任心要远远大于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量和责任心。比如,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要比帮助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新闻作品)选题容易的多。一般指导教师在阅读一遍学生写的论文后,很快就能发现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而一般指导教师要反复观看、反复阅读后,才能发现作品的各种细节的失误和表达缺陷。因此,不要简单的认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要比指导毕业论文简单容易。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1)帮助学生选好报道题材,提炼新闻主题。新闻报道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报道内容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学生完全是在象牙塔里完成大学学业的。尽管经历的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媒体实习,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经验,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观察社会的角度还是不够成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工作学习尚未完全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总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社会生活中独立的找到好故事?

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回避报道难度较大的题材。指导教师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的采访能力及条件,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选择好报道题材。同时确立新闻视角,发掘新闻主题,提升题材的新闻价值。(2)要对新闻作品采写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学生的采写过程,及时发现采写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师从采访方案的确立、采访提纲的准备,到采访的实施和稿件的构思、撰写,都要全程参与,在采写过程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只是被动的等待学生交来作品,则很难发现一个静态作品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也是监督、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3)要有编辑意识、总编眼光。指导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转变社会角色,要把自己当成是媒体的编辑和总编,从媒体的角度和立场审视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既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检查修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还要考虑这样的作品媒体是否会刊播?哪一类媒体(甚至是哪一类栏目等)会刊播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播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等。只有当学生的毕业设计(新闻作、一品)达到媒体刊播的要求和标准,指导教师才能对毕业设计(新闻作品)放行。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设计;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0-02

一、改革的基点:毕业论文环节与广播电视专业培养目标的偏差

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鲜有动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提出论点、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对于一般专业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一次综合历练。

但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偏应用型的专业,其培养的学生除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之外,更应该成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出较好的编导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很难得到锻炼。尽管在四年的课程设置中,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如认识实习、校外实习等结合的方式,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课内实践多采取小组作业方式,课外实践多以实习单位老师一带一为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编创作品的机会较少。

2010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总的来说,该计划主要针对工科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但对于促进整个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因此,结合“卓越工程师”精神,突出本专业实践特点,为强化实践环节的贯串性和延续性,提升学生就业技能,我院编导专业实行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改革。

二、基于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毕业设计环节安排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完整的创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相对于传统教学习惯,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为:能力本位原则、自主活动原则和领域学习原则。

在课程学习阶段,编导专业充分借鉴这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项目教学法,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在《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中,将消息、深度报道、谈话节目、电视新闻杂志等不同类型设置为不同的项目,让学生实践,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策划、采访、写稿、剪片子、做后期的过程中巩固了解说词写作、采访技巧、新闻基本理论等知识,同时,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法在很多课程中已经全面展开。

基于行动导向性教学并结合其他院校的有益做法,我院决定将将毕业论文环节改为毕业设计环节,具体改革要求如下:每位学生需创作出一部作品。其中广告编导方向为一个商业广告套装(含5秒、15秒、30秒)加不低于三分钟的软广告或两个时长不少于30秒的公益广告加不低于三分钟的软广告。文艺编导方向为一部不低于10分钟的短片,体裁不限。考虑到影视工作的团队性,学生之间可自行成组,创作系列作品,但要保证每人有一部作品。同时,两个方向的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作品创作,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完成一篇导演阐述。

相对于传统毕业论文环节,老师指定题目学生写作的方法,毕业设计的安排更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广告或文艺短片的主题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充分体现学生兴趣。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从影视摄像、画面剪辑、视听语言、剧本创作(广告策划)、影视CG等一系列课程知识,在一个完整的学习领域中打破课程界限,实现融会贯通。

三、基于PDCA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探索

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校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三块,一是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文件和规范要求;二是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网,进行三级检查;三是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包括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专家评估和优秀论文(设计)的评选。

在此基础上,为真正将毕业设计的作用最大化、保证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引入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本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很多应用型专业用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上。PDCA循环所提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可以分为若干步骤,即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和制订计划、执行计划、效果检查、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院提出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PDCA管理方法。

1.计划阶段:学年作品与毕业作品对接,提前准备

PDCA循环的特点就是,质量管理体现在每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因此,毕业设计的改革提出是基于往届学生在创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根据往届编导专业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脑中有,手中却不能留的问题,在大三下学期启动学年作品计划,要求学生选择经典广告或者文艺作品,进行翻拍,从视听语言、镜头调度和技术上充分练手,建立导演思维。

最初,翻拍经典作品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很多人普遍认为太过简单,但经过大量的看片、拉片以及临摹,学生才发现,只有通过最初级的模仿和大量的积累,才能建立起技术上的惯性思维,如某同学翻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片段,重拍了三次,才真正找到跟镜头和影片的光线、色调感觉,而此前这些细节操作内容很少在课堂上体现。

同时,要求学年作品和毕业作品之间具有一定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准备,积累相关素材。如本届受到同学好评的《十二星座茶系列广告》即是作者在完成学年作品中翻拍台湾伊莎贝尔喜饼十二星座系列广告时获得的灵感和启示。此外,针对往届大四学生毕业实习、考研和毕业设计时间冲突问题,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开题和中期审核,拉长周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创作。

2.执行阶段:学生自选题与社会命题结合,产学合一

在毕业设计的创意执行阶段,采取学生自选和社会命题结合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命题的作品创作中。如广告编导方向的同学可结合大河金帆杯广告奖的命题进行中原经济区、大涧村等的广告策划创作等。

3.检查阶段:导师指导与互审老师监督结合,贯穿始终

无论是创意提出阶段、脚本创作阶段、镜头采摄阶段还是后期剪辑阶段,都贯彻导师指导和互审老师监督的制度,杜绝粗制滥造作品的出现。

4.处理阶段

根据导师和互审老师提出的意见,学生对创意、脚本或短片进行修改。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社会举行的专业竞赛,激励学生热情,并吸纳前沿发展理论和意见。

四、从毕业设计环节凸显的问题对教学质量的反思

以作品创作为主的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模拟职场训练机会,同时该环节也是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检验。

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首先是学生创作积极性的提高。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同学在思考作品选题时大胆突破,除了常见的题材,定格动画、情景喜剧等很难驾驭的类型也很多。除接受导师、评审组的指导外,很多人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土豆网、优酷网等社交网络媒体上,接受“大众评审”,更加开阔了拍摄和构思的视角。其次,校企结合、鼓励学生走出去的培养思路,使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更加社会化,受到社会认可。如学生创作的《回到过去》和《时间与爱》获得第四届山东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优秀参与奖。针对大涧村而策划创作的《心在路上》、《大涧村―企业形象开矿篇》等分别获得金帆杯广告银奖和优秀奖的荣誉。这既是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褒扬,更是对专业教学的充分肯定。

但根据PDCA循环管理模式,检查整个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更重要的是为了查出问题,处理改进。整个改革推行期间,学生的毕业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创作思路仍较狭窄。除了针对企业规定题目创作的命题作品外,大部分同学构思的主题仍落于窠臼。文艺编导方向短片主题囿于校园题材,多是青春、友谊、爱情,少见一些对于社会问题有深刻思考的作品。此外,创作形式也较为单一,以虚构类剧情片为主,纪录片、MV则较少。广告创作仍有普遍脱离实际的迹象,在创意时期,忽视基本的策划准备和广告的基本规律。第二,视听语言上,蒙太奇思维仍没有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镜头节奏把握不准,场面调度技巧单调。第三,广告创作熟练度不如短片创作。

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上,可有的放矢地实施改进。

1.加强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和把握社会动向能力的培养,根据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可在纪录片创作、电视新闻编辑等纪实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关于社会问题的相关项目,以小组形式布置纪录片或电视新闻等拍摄任务。项目命题多来源于实际的社会募集,如微博上发起的“环保题材纪录片活动”等。

同时,在实施艺术教育的同时,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培养宽口径、厚积淀的学生。在2012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提高了大传媒领域限选课程的学分比例,如舆论学、新闻摄影等。

2.在视听语言、影视艺术概论、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编辑等专业必修和限选课程中,课堂上多进行职业情境化练习、角色式教学。即把学生代入导演、摄像或记者一职,压缩每次创作的长度,增加创作次数。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动手完成任务或项目,而学生在重复尝试不同任务过程中,实现技能技巧的有效迁移,而每次技巧与能力迁移的过程又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

3.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竞赛、与社会接轨,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现象。尤其是广告方向要多与企业结合,增强实战思维。

结语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无论是毕业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只有教师端正自己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非知识灌输者的思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PDCA循环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Struts Hibernate 毕业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167-01

如果毕业设计管理工作采用手工操作,管理过程繁琐、信息交流困难、错漏情况易于发生,总体来说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而如果能采用校园网上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会为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而使学生、教师和管理部门都能够方便地利用网络完成各项毕业设计管理任务

1、总体设计

本系统使用者有三类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具体模块有,登录模块、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为教师分配学生、教师出题、题目审核、学生选题、毕业设计上传、下载、毕业设计相关新闻、优秀论文展示等模块。如图1所示:

2、系统开放环境

使用B/S(Browser/Server)结构完成本系统。本系统采用Struts框架作为开发的前台,采用Hibernate技术作为数据持久化层,采用Sql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

3、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设计一个数据库asdb,八个表,分别是:登录信息表、教师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毕业设计题目表、毕业设计相关文件表、新闻信息表、新闻信息相关文件表、优秀论文及相关文件表。

4、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Struts框架进行开发,有典型的MVC(模型-视图-控制器)架构。使用JSP作为V(视图),实现界面显示,采用Hibernate作为模型层,实现对数据库的各项操作。

主界面实现如下:

5、结语

本系统实现了毕业设计管理,使得师生能够在网上出题、选题、上传毕业设计、下载毕业设计等等,方便了师生在网上的交互,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徐博艺,姜丽红,董理.一种基于J2EE的软件架构的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2] 喻淑兰.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3(4).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专业 网络化

一、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因此,各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对日趋增多的毕业生,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和毕业论文的管理任务非常繁重。由于以往的单机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无法良好地解决导师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个问题,导师无法掌握到毕业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学生呈现给导师的只有最后的结果。学生也无法及时针对自己需要和导师沟通的方面及时地请教老师,因此基于Internet网络开发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然而,大部分学校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还在进行毕业实习阶段,导师和学生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同步,从而也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指导和文章质量。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积极性,最终让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

这样一个基于Internet网络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可以大大地提高整个管理效率,异地实习的毕业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了解导师和论文题目,也可以自主选题;而指导老师也可以清楚并快捷地得知学生信息和选题进行的情况,更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双向选题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在整个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明确自己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和进展,并能够及时准确获得导师的指导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了论文的查找和写作方向。导师也能准确及时了解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指导。这项研究还顺应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的教学改革理念,有效推进了高校的教学改革步伐。

二、系统设计

我们将该系统的执行状态大致分为五个阶段:①自主课题的申报环节;②选题前期的准备工作;③正式选题,确定老师和学生;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和各阶段目标的评价;⑤论文完成以及后续的评分和成绩录入工作。其中第四个阶段是本系统需要着重研究的阶段。在第四个阶段中可增加阶段性测评(包括学生自评和老师的评价),通过综合的测评结果(学生自评和老师的评价部分比重不同,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完成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完成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并做出相应的调节,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到了学生完成的状态。也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跟进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本系统是基于框架,用C#语言编写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便于教师及学生远程操作,实现教师论文题目申报、学生网上选题、学生阶段性目标和计划设定、对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观察与测量并记录、在线留言辅导和反馈、阶段性成绩评定等在线支持功能,为快速响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个高效、便捷、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做到有效性、高效性和实时性。在系统功能结构上则围绕三大角色进行,即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大模块。

三、功能模块划分

1.教师模块

教师用户是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执行者,同时又兼有指导、监督、管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

(1)新闻公告:查看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各环节时间以及答辩安排,查看各消息

(2)工作规定:下载关于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等资料

(3)历届课题:查看以往几届的课题信息,作为申请课题的参考

(4)课题申请: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填写各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提交等待审核。

(5)确定毕业设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各课题学生申请情况选择指导学生名单

(6)论文下载及评价:根据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要求,完成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毕业论文等资料的查阅、批改工作并给予评价及修改建议。

(7)成绩评定:将学生的成绩登记入数据库方便学生查询

2.学生模块

学生用户是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执行者,按照教务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规定的毕业设计标准与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

(1)修改密码:修改原始密码为自己认为熟悉安全的密码。

(2)课题选择:在规定选题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能力完成的课题分别定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3)文档提交:上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资料,经指导教师批阅后再按要求修改。

(4)成绩查询:查看指导教师评定的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成绩

(5)查看留言: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与指导教师交流。

3.管理员模块

管理与控制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的时间、任务、指标。

(1)公告:及时更新毕业设计的动态,新闻,方便师生查阅。

(2)上传工作规定:上传关于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等资料。

(3)学生名单导入:将应届毕业生的名单信息批量导入至数据库。

(4)课题审批:审核教师申报的课题和学生申报毕业设计题目。

(5)添加老师及课题:将学生申请的由校外导师指导的课题添加入库,并将校外导师信息添加至导师表中。

(6)历届课题导入:将以往几届的课题分组批量导入数据库。

(7)时间设置:设定申报毕业设计题目时间、审核选题时间、师生双向选题时间

(8)选题结果,学生成绩:检查学生选题结果和学生的成绩,在适当的时候将其结果到出至excel表格,供师生查看。

参考文献:

[1]郭秀娟,王春光.基于B/S模式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03):1

[2]随裕欢.基于B/S模式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9:9-63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管理系统 数据库 WEB

1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特别是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方面都普遍采用了网络化管理手段,而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则多数还在采用传统的单机管理模式,现有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毕业设计的基本信息和成绩的输入输出、相关文档的上传下载等工作,而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工作还没有被纳入到教务管理系统中。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就业求职流动频繁;一些学生根据岗位要求更改毕业设计题目;有的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等种种情况使得毕业设计的网络化、系统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来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和调控,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能够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在充分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流程的前提下,我们研发了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以质量监控体系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与监控,显著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毕业设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网络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它围绕着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评阅、答辩、评分等环节来完成相应的功能,系统基于B/S模式,使用JSP+TOMCAT技术平台搭建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了成熟和兼容性好的Microsoft SQL Server。支持4类不同权限的用户:学生、教师、审核员(教研室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在系统中拥有他定的功能模块如图1~图4所示。这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其中管理员模块具有对审核员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和学生模块的管理权限。

从图1中可以看出系统管理员模块主要完成毕业设计时间安排、权限设置、系统维护、审核员添加、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毕业设计题目管理、分类统计选题信息、分类统计下载已上传的文档、生成多种统计报表、教师答辩分组、学生答辩分组、数据备份数据输出等功能,管理员通过查看教师出题情况的统计信息及时掌握教师的出题进度;通过查看学生选题的分类统计信息及时掌握学生选题进度,对双向选题的时间段进行控制;同时上传毕业设计的相关文件和历届优秀毕业论文,及时新闻和公告。系统管理员及时生成各个阶段的统计报表以完成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监控。系统中存有近三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情况,避免重题情况的发生。

图1 系统管理员模块图

图2 审核员模块图

审核员模块主要完成审核题目、统计本教研室教师毕业设计题目情况、各种文档的提交情况、查询题目信息、导出题目信息等功能。一般来讲由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承担审核员的角色,审核员审核本教研室或本系教师所出题目信息,根据题目研究内容的难度、研究工作量等是否符合标准来决定是否允许该题目通过系统级审核,并对未通过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

图3 教师模块图

图4 学生模块图

教师模块主要完成修改个人信息、查看毕业设计时间进度安排、上传毕业设计题目、选择学生、提交任务书、接收开题报告并评分、接收论文并评分、学生答辩在线评分等功能。根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将教师泛化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组组长三种角色。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过程中从选题到论文提交的整个过程,并审阅论文,给出成绩;评阅教师主要对答辩小组所分学生的论文进行审阅并给出成绩;答辩组组长主要负责在答辩过程中给出本组学生的成绩。

学生模块主要完成修改个人信息;查看毕业设计时间进度安排;选题;接收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提交论文;浏览新闻、文件;下载历届优秀论文;查看毕业设计成绩等功能。

3 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实现

在完成了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本着安全、高效、界面友好的等原则,采用典型的三层架构模式和模块化的编程思想来完成不同层的编码和测试工作,在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服务器端开发控件,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系统编码的难度,使得系统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和便于维护。

在JSP访问WEB数据库时,使用了ADO组件,ADO是JSP内置的ActiveX服务器组件,通过在WEB服务器上设置JDBC可连接多种数据库:如SYBASE、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ACCESS等等,本系统使用的后台数据库是Microsoft SQL Server。系统重要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Conn {

private static Connection con;

private Statement stmt;

private ResultSet rs;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rivername = "com.microsoft.jdbc.sqlserver.SQLServerDriver";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url = "jdbc:microsoft:sqlserver://127.0.0.1:1433;DatabaseName=job;user=sa;password=sa";}public class Data {

private Conn con = new Conn();

private Statement stmt;

private ResultSet rs;

public int getRowCount(String strSql) {

int intCount = 0;

try {

stmt = con.getStmtread();

rs = stmt.executeQuery(strSql);

if (rs.next()) {

intCount = rs.getRow();

} else {

intCount = -1;

}

} catch (Exception e) {

intCount = -2;

System.err.println(e.getMessage());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con.close();

return intCount;

}

}

4 结语

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平台于2010年投入使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他不仅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成本、实现了毕业设计的无纸化办公、显著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事务性工作,还能随时监控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力度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邢苗条.基于.NET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0(6):143-148

[2]钟荣超.ASP技术访问Web数据库[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2):147-148

[3]张固,汪晓平.ASP网络应用系统典型模块开发实例解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注:本文受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YC2001-002

作者简介: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本科生 毕业论文 存废 发展方向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暴露出质量不高、抄袭之风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是存是废,存的话如何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为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大学扩招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为莘莘学子迈入大学大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在扩招过程中,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进而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2.就业与考研压力迫使

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多地忙于各种职业证书的考试,尤其是进入大四阶段,研究生、公务员、各类证书及应聘单位招聘考试接踵而来,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一般从每年的十月份就开始启动招聘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大四上学期末就开始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三时就忙着联系就业单位。而毕业论文恰恰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就业与完成毕业论文之间产生了冲突。学生每天疲于奔走各种招聘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做毕业论文,结果只能抄袭。

考研的学生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初试通过的学生也要在这一学期参加复试。随着各高校考研复试成绩所占分量逐年增加,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复试,只能将毕业论文的事情束之高阁。

3.能力评价体系缺失

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全面而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党员、学历高低、证书的数量及级别,或者重视实习经历,很少有用人单位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遴选人才的依据。再者,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等级的评选结果(特别是省优)往往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才确定,即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再好,也无法证明。

(二)内部因素

1.指导教师配置不足

随着连年的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在教师增长人数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的大背景下,一名教师指导十几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更何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般承担任较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一些“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还要忙于科研,工作压力本来就很繁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细心指导毕业生,有的学生甚至从开题到答辩与指导教师只见过一两次面。

2.学生思想认识扭曲

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对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没有太大影响,细心一点的学生在论文创作开始前就咨询往届毕业生学校对论文要求严不严,有无因论文不合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受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查资料,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只有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反映出当今大学生诚信与道德意识的缺失。

3.教学监控不到位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应坚持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的原则,坚持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原则,坚持学院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不少学校认为,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放低了。在具体落实中,许多所谓的检查都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即使发现了问题,整改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二、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早在200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一文,引发了有关毕业论文去留问题的大讨论;2006年3月23日,该报又发表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有些学者提出大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各校应对毕业论文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使大家对毕业论文在思想认识上有重要变化。2009年10月,《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与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校方倍感压力,表示学校不会取消,只会优化本科毕业论文。2010年5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新规:凡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部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部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此举意味着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有机会享受在本科毕业时可以不写毕业论文的特权。规定一出,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论文掺水不如取消。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创新的论文来。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最具代表的是中山大学高校研究所郑永庭教授:取消毕业论文制度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不能因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就否认这项制度的合理性。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考虑解决的办法,逐步去完善这项制度,而不是消极应对,简单地将其取消。

而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教授观点趋于中立,建议应该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毕业论文要求不一: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1]。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毕业论文存废上各家观点针锋相对。我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可以多元化发展。

三、方向探索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职业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我们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研究。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所言:“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1]

应该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毕业论文是对毕业论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尝试,只不过它在一片反对声中消逝了。而浙江工商大学出台的本科生可用科研作品代毕业论文的新规定,是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再次大胆尝试,我们认为这种尝试完全必要并且可取。

参考文献:

[1]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N].中国青年报,2006.3.23.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01.

[3]浙商大校办.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印发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的通知[Z].浙商大教〔2010〕111号.

[4]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5]本科毕业论文是“美丽摆设”?建议取消引争议[N].廉江新闻网,2004-04-09.

[6]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N].中国青年报,2004.3.29.

[7]李艳军.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与提升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3.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系统设计

我们将该系统的执行状态大致分为五个阶段:①自主课题的申报环节;②选题前期的准备工作;③正式选题,确定老师和学生;④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和各阶段目标的评价;⑤论文完成以及后续的评分和成绩录入工作。其中第四个阶段是本系统需要着重研究的阶段。在第四个阶段中可增加阶段性测评(包括学生自评和老师的评价),通过综合的测评结果(学生自评和老师的评价部分比重不同,可以得到相对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完成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完成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并做出相应的调节,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也让老师了解到了学生完成的状态。也可以提醒学生及时跟进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本系统是基于框架,用C#语言编写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便于教师及学生远程操作,实现教师论文题目申报、学生网上选题、学生阶段性目标和计划设定、对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观察与测量并记录、在线留言辅导和反馈、阶段性成绩评定等在线支持功能,为快速响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个高效、便捷、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做到有效性、高效性和实时性。在系统功能结构上则围绕三大角色进行,即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大模块。

功能模块划分

学生模块学生用户是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执行者,按照教务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规定的毕业设计标准与要求完成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1)修改密码:修改原始密码为自己认为熟悉安全的密码。(2)课题选择:在规定选题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能力完成的课题分别定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3)文档提交:上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资料,经指导教师批阅后再按要求修改。(4)成绩查询:查看指导教师评定的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成绩(5)查看留言: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与指导教师交流。3.管理员模块管理与控制毕业设计各环节工作的时间、任务、指标。(1)公告:及时更新毕业设计的动态,新闻,方便师生查阅。(2)上传工作规定:上传关于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等资料。(3)学生名单导入:将应届毕业生的名单信息批量导入至数据库。(4)课题审批:审核教师申报的课题和学生申报毕业设计题目。(5)添加老师及课题:将学生申请的由校外导师指导的课题添加入库,并将校外导师信息添加至导师表中。(6)历届课题导入:将以往几届的课题分组批量导入数据库。(7)时间设置:设定申报毕业设计题目时间、审核选题时间、师生双向选题时间(8)选题结果,学生成绩:检查学生选题结果和学生的成绩,在适当的时候将其结果到出至excel表格,供师生查看。

新闻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全程式培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革新快,[1]而实践能力是评价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病。[2]按照全程式教育理念,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多渠道搭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能有效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式培养的内涵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应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全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只是在某些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必然是碎片式的,不能融会贯通,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根据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多渠道搭建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全程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程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浅入深,从单一走向综合。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碎片化的、粗糙的。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对作业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更加成熟、丰富,成为作品,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成为产品,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中,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学校自办媒体: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程度高、制播要求高,能接收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媒介融合人才,学校先后创办了网络视频制作部、《守望报》和“择优网”三大学生实践平台,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实践教学。三大实践平台分别着眼于不同的实践领域,《守望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报纸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新闻聚焦”主要培养学生视频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等能力,让学生能与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无缝对接。“择优网”则融合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的推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媒体的运维。

(二)广电节和记者节: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举办广电文化艺术节和记者节活动,充分利用“两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两节”的所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成果充分展示出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方向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实践方向重点发展。“两节”让不同实践方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两节”提炼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作品,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三)以赛促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进器专业比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现场比赛、观摩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与其他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会受到很大的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专业比赛也有助于教师思考、定位实践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效果。

(四)以作品代替论文的毕业设计: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由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鲜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理论性过强的毕业论文缺少实际价值,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偏差。为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将微电影、新闻作品、三维动画、摄影作品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作品成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脚本。小组完成的作品,要求每个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撰写一份自己承担部分的工作思路和反思。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实践活动导师制”和“两级主体、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全天、定时、预约”三种形式向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室的三种开放形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为每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两位实践导师,即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考查、实践活动、观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黔.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90-93.

[2]戴姝英.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8):89-91.

上一篇:环境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室内设计发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