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范文

时间:2023-03-03 08:26:28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语者》 心理治疗

《马语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感题材的美国影片。它讲述的是女孩格蕾丝骑着他心爱的马驹“朝圣者”受伤致残后,母亲安妮驱车载着她和“朝圣者”。长途跋涉到遥远的蒙大拿州,去寻求“马语者”汤姆・布克的帮助以及安妮和汤姆・布克情感经历的故事。

《马语者》虽然对汤姆・布克和安妮之间的情感着墨最多,但如果从整部影片的线索一汤姆・布克对“朝圣者”和格丽丝的治疗来看,此片却是一部优秀的心理治疗的电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而汤姆・布克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马语者”。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一、《马语者》对创伤后心理障碍的刻画

创伤后的心理障碍是以持续的痛苦体验、易激惹和回避行为等为主要特征的。格营丝和“朝圣者”受伤后的心理和行为与这些特征是吻合的。

格蕾丝面对自己残疾的身体,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和深深的绝望之中。当格蕾丝拄着拐杖,艰难地挪动步伐时,招来的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不友好的议论和嘲笑。安妮来接她回家,格蕾丝独自蜷缩在学校的角落里,面对母亲,她泪流满面,说“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回家”。在看赛马的电视节目时,当看到选手骑马轻松跨越障碍,泪水不知不觉从她的脸上滑落。面对兽医建议结束“朝圣者”生命的建议,格蕾丝却说“也许,该了结的是我自己”。包括影片的后半部分,格蕾丝痛苦地对母亲倾诉“我还有什么用?谁还会要我呢”。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格蕾丝难以摆脱灾难造成的痛苦,她对生活也丧失了信心。而受伤后,格蕾丝变得极其易怒。片中有若干她与母亲争吵的情节,特别是在去蒙大拿的路上,格蕾丝的对立态度致使母亲独自在荒原上哭泣。

原来温顺驯服的“朝圣者”也变得暴躁、疯狂,成了一匹攻击性极强的疯马。格蕾丝在车祸后第一次见探望“朝圣者”,它迎接主人的是暴跳如雷和愤怒地咆哮。在把它往车厢里驱赶和安妮载着它在公路上疾驰时,“朝圣者”不停地踢打暴跳,包括与汤姆・布克的初次接触。它始终是这样的表现。《马语者》中有多处另人叫绝的“朝圣者”眼神的特写镜头,观众可以从中读出它的怀疑、愤怒、攻击和敌视。我们不妨用人的心理障碍的标准去判断“朝圣者”的表现,因为在《马语者》中,马其实就是人的写照,对马的刻画其实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类的问题。

二、《马语者》中心理治疗的环境和特色――自然

美国西部绚丽的高山、草原和小溪构成了一幅纯美的自然画卷,汤姆・布克对格蕾丝和“朝圣者”的治疗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人和动物是大自然的孩子。他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依附,当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它的点点滴滴总能带来安全、惊喜、享受和放松。可以说,汤姆・布克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疗伤作用。

《马语者》中的心理治疗更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社会疗法。在遭遇创伤后,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支持。西部草原上的人们是淳朴的、善良的,他们对格蕾丝没有歧视,没有嘲笑,他们关心她,爱护她。在这样的气氛里生活。个体的自我修复机制更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

三、《马语者》中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1、积极主动原则在《马语者》中的体现

心理治疗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创伤者的积极主动。也就是说,创伤者寻求治疗必须是自愿的,这样他才有可能对治疗师产生信任,才有可能主动配合、接受治疗师的治疗。汤姆・布克很显然深知此原则的重要性。

初识汤姆・布克,“朝圣者”和格蕾丝都怀着一种对立的情绪。尽管汤姆・布克是一位“马语者”,能倾听马的语言和心声,但“朝圣者”面对他依旧是大声的咆哮,眼神中流露的依然是敌视和愤怒。在一次治疗中,“朝圣者”疯一样的在草原上狂奔,在寻找到“朝圣者”后,汤姆・布克远远的凝望着,等待“朝圣者”主动地走向他。从艳阳高照一直到日落西山,又到虫鸣响起,汤姆・布克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终于,“朝圣者”打消了顾虑,主动走到汤姆・布克身边。

格蕾丝对汤姆・布克的态度和“朝圣者”如出一辙。当汤姆・布克提出治疗马。马主人必须一块参与时,格营丝是那样的不屑。汤姆・布克又说“你这个样子我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你愿意合作,我就会试一试”,格营丝依旧是不屑地一笑。汤姆・布克很坚定地说“你是想或者不想”,安妮想劝说格蕾丝,汤姆・布克制止了她。“对不起,夫人,这是她的决定,不是你的”。格蕾丝无可奈何地说:“好吧,反正我也没有别的事可做”,汤姆・布克严肃地说:“这回答远远不够,我帮不了你”。在日后的长期相处中,格蕾丝才慢慢信任了汤姆・布克,主动接受了汤姆・布克的治疗。

2、《马语者》中的心理治疗体现了尊重原则

汤姆・布克和“朝圣者”接触,最为常见的动作是蹲着或半跪。在初次见到“朝圣者”时,面对“朝圣者”的愤怒,汤姆・布克半跪在“朝圣者”面前,凝望着“朝圣者”身上依然血肉模糊的硕大伤口,眼中噙满了泪水。在“朝圣者”挣脱人们的控制后,汤姆・布克没有强行围捕它,而是半跪在草丛中,远远凝望着“朝圣者”,让它享有自己的空间,静静地等待着它的归来。《马语者》通过汤姆-布克和马相处时的表情和姿势,体现了汤姆・布克对“朝圣者”这一独立生命存在的尊重。同样,这一点也体现在汤姆・布克治疗格营丝的过程中。汤姆・布克对格蕾丝从来不使用命令的口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安妮对待格蕾丝总是那样的独裁专断,她很少考虑女儿的感受,以致于母女关系十分对立。而汤姆・布克正是以尊重为先导,通过自己的智慧,治愈了格蕾丝的心理创伤。

3、《马语者》中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激励和宣泄

汤姆・布克始终试图点燃格蕾丝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当人们在农场忙碌时。汤姆・布克把格蕾丝叫到身边,手把手地帮她在小牛犊身上打烙印,并鼓励她“你干得不错”。他这是试着让格蕾丝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然后,又不失时机建议:“现在是你干点零活挣点钱的时候了”,格蕾丝欣然同意了汤姆・布克安排她在马房干零活的工作。尽管这样的工作算不上艰巨,挣得的收入也是微乎其微,但从过程和结果上一样能体现劳动者格营丝的价值,汤姆・布克实际上就是这样的用意《马语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汤姆・布克把格蕾丝叫上汽车,让从未学过驾驶的格蕾丝发动汽车,“我不行,我的腿”,格营丝紧张地想放弃,但汤姆・布克一直鼓励着她,“很好,你当然行”。另外,影片的高潮部分,格蕾丝面对汤姆・布克让她重骑“朝圣者”的建议迟疑了,“经历了这样大的灾难,自己和‘朝圣者’还和原来一样吗”?汤姆・布克依旧在一旁鼓励她,帮助她。当格蕾丝冲破心理障碍,重新和“朝圣者”一起驰骋时,她发现“朝圣者”还是和原来一样的心爱伙伴,自己在蓦然间也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快乐,她也重新体验到自己的生活犹如当时从树叶间穿透到头顶的阳光一样的灿烂。其实,当一个人缺乏勇气时,别人的鼓励作为一种外部推动力往往产生巨大的行为驱动性。

汤姆・布克驱使“朝圣者”在草原上肆意驰骋的场面在《马语者》中出现过很多次。奔跑就是马的生活,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加速“朝圣者”对新环境的良好适应,也能将创伤带来的痛苦慢慢宣泄。同时。汤姆・布克也一直在寻找、等待格蕾丝能敞开心扉,重述创伤经历的一刻。当灾难发生时,很多人都极力避免让创伤者回忆痛苦经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它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创伤者不断地压抑自己的情绪,痛苦体验会越积越多。最有效的做法是引导创伤者及时重述创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体验可以被有效地宣泄掉。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格蕾丝对汤姆・布克敞开了心扉,在那一刻,她的痛苦伴随着她的泪水一起肆意流淌出来。格蕾丝也把一直埋藏在心里对逝去好友的那份自责和内疚倾诉给汤姆・布克。“这是个意外,你没有责任”,在格营丝尽情宣泄自己泪水的时候,其错误的认知也被汤姆・布克纠正。

心理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治疗;本土化;本土心理治疗

要探讨心理治疗本土化和本土心理治疗,首先需要对两者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语法角度看,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本土心理治疗是名词性短语,两者都涉及本土,然而两个短语意思差别却很大。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国、一定区域或民族在引进或使用外来的心理语言、理论、方法、临床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时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实际特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本土心理治疗一部分的过程。本土心理治疗则主要是指治疗的内容,是将西方治疗模式的概念、理论、方法、测验、治疗操作规范等加以修订,使治疗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1]。本土心理学的关键在于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之中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而不是依赖所引入的西方概念框架和方法[2]。贾林祥、叶浩生提出本土心理学至少应符合如下条件:一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二是自主性;三是体现和反映当今社会的文化特点;四是有独到的概念体系及研究策略[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及一些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现代化,还有些没有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深入结合的,也当属本土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发展全球化的结果和产物,如果将各国的心理学理解为非线性混沌理论中由于不同的初始值而出现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话,那么混沌理论的普适性[4]决定了心理治疗可以本土化,即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心理治疗吸收了外来心理治疗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东西,因为只有外来心理治疗方法中具有普适性的东西才能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治疗需要。既然主流的心理治疗以及任何其他本土心理治疗都不能完美地适用于全体人类的心理治疗,那么本土心理治疗将会成为继续全球化的媒介[5],促进世界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一)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

心理治疗本土化并不是心理学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概念,它是在主流心理治疗向本土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临床治疗的心理工作者们不自觉地将其与本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等进行结合,吸取了对治疗有利的精华或者说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部分,去除了不适合的部分,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的、与任何其他心理治疗都不相同的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因此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自发的,这一过程首先客观存在,而后才被提出来,这也是本土心理治疗产生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两条途径

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主要有内源本土化与外源本土化。内源本土化是指理论、概念和方法从某一文化内部产生,本土性的信息被视为心理学之诞的最初来源;外源本土化是指引进某些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将其进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6]。那么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也应该是与之对应的两条途径(心理治疗内源本土化和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采用内源本土化心理治疗途径的工作者,中医心理治疗当是他们的主流。属于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的,多是有过出国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经历,或接受过西方心理学培训的人,以从事西医或西方心理治疗为主。

(三)心理治疗本土化,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地方。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在咨询动机、咨询效果、咨询关系上,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都不完全适合东方人的性格与心理问题[7]。现代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8]。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心理咨询的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关注。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尤其是文化的影响,当借助西方心理咨询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外来的理论去认识、解释、治疗,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9]。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中医心理学,可能是最典型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二、本土心理治疗

在几代中国心理工作者努力下,中国的本土心理治疗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可以从外源性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外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1. 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及其研究小组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设计的,也被国内同行称为“钟氏领悟疗法”。它主要将精神分析疗法与我国东方文化相结合,把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重点放在对临床症状与幼稚心理模式的分析上。认识领悟疗法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本质是:患者对当前现实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与心理模式密切相关,而心理模式的形成又受到早年经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既重视对当前症状的分析,又重视早年经历的影响,站在成年人立场上分析患者症状的幼稚性,使领悟达到成熟,是一种创新。认识领悟疗法主要的适应症是强迫症、社交恐惧和性变态。

2. 悟践疗法

悟践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又称悟践心理疗法,是1958年在治疗神经衰弱症病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始称为“综合快速疗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医学心理学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在“”后的复兴,李心天、郭念锋等出于对健康与疾病、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人性主义理论,并将综合快速疗法正式改名为“悟践疗法”。悟践疗法开创了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之先河。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悟践疗法将认知与行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

3. 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朱建军博士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此技术通过诱导来访者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并通过诱导新意象对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0]。目前关于意象对话技术的研究论文已有六十余篇,其中既有临床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由于此技术的特点比较鲜明,优缺点也很突出。优点在于意象对话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较高,中国人在形象思维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能对意象进行很好的想象,并且不必去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去除“文化屏蔽”,减少阻抗,揭示被治疗者掩饰或保留的心理问题。然而此技术对治疗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治疗者熟悉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对话技术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治疗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灵开放程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11]。

(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度,内源性心理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心理疏导疗法、道家认知疗法和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1. 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2],因此将其归为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且是远期效果的巩固。心理疏导疗法的治疗程序是:第一,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详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第二,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第三,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第四,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 体会)材料;第五,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第六,整个治疗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13]。

2. 道家认知疗法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由杨德森和张亚林等人经过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分五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被简称为ABCDE技术。它强调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近乎于罗杰斯的强调自我发展目标,但又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它将中国的道家文化与西方的认知疗法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符合了外来心理治疗本土化的需要,又把西方认知治疗的操作技术引入了治疗过程,使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是目前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道家认知疗法从创立就存在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否能直接拿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区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治疗? 道家疗法是否真正适用于神经症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人是否真正接受了道家思想无法验证[14]。自1995年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在全国16个省市的有关单位进行了临床实践,有关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证实了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疗法的适应症不够清楚,治疗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15]。

3. 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所谓中医创新心理治疗,就是现代中医人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或身心调节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原理或方法技术,进行改造并进行创新研究之后形成的一类中医心理疗法。其中,典型的也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当属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它是建立在低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和放松疗法进行融汇,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低阻抗状态),治疗者根据治疗需要将言语和行为信息组成的某种“思想、理念、观念”导入给被治疗者,通过暗示最终影响被治疗者的记忆和内隐认知,并达到心理治疗与康复的方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技术、核心治疗技术、对症治疗技术和相关治疗技术。TIP技术特点包括:把认知(或曰明示)与暗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太极关系;把“低阻抗状态”与“合理权威性”作为一对辩证关系来理解;把催眠心理治疗中的暗示过程设计为一种“意念导入的过程”并形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暗示化处理”;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后期涉及的人格问题进行“再成长治疗”,是一次重要的探索过程;把心理治疗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还有其技术体系中对各种具体技术独到的理解与灵活多变、整体快速的运用思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的直接体会和经验总结。该疗法本土属性明显,特色突出,优势显著,患者依从性好,操作规范,治疗靶点明确,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我国本土心理治疗中引人注目的方法之一。介绍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目前已有中英文版[16-17],有多个部级课题对TIP技术进行了临床研究,发表的理论和临床科研文章已达三十余篇[18-29]。

三、其他本土心理疗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民众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思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生于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极强的心理治疗内蕴,对中国人心理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现代心理治疗不断提供滋养,在这些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中,有的作为治疗方法被直接提出,有的则是一些身心调节技术。

(一)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当中记载着大量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整理的如情志相胜疗法、相反情志疗法、中国古代认知疗法、语言开导疗法、中国古代信仰性心理治疗、中国古代行为疗法、物证释疑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中国古代催眠疗法等。但由于从现代临床角度来看,上述疗法应用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不够,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医身心调节技术

所谓中医身心调节技术是过去所有针对精神与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点穴等,它广泛应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与调适,是我国目前应用、研究和大众接受最广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由于国内外有大量书籍和杂志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四、小结

西方心理学的学派和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本土化是各国心理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也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技术。多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从未走上真正独立发展的道路,心理治疗本土化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它牵涉和影响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进程[30]。然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心理学家和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的心理工作者在研究与交流中相互尊重,心理治疗的全球化也最终产生出了一些在各国都普遍适用,而又都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

注:本文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中美两国评估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2011DFA0960) 的研究成果之一。

[1]Adair, J.G.. 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 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Psychologie Appliquee-revue Internationale,1999,48(4):403-418.

[2]郑荣双.国外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72-478.

[3]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143-148.

[4]李桂侠,洪兰,汪卫东.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3(4).

[5]郑荣双.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4):469-474.

[6]Kirn, U.,Park, Y.S..The challenge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The role of the indigcaous psycholog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0,31(1):64.

[7]闫杰.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9):62-64.

[8]Yii-Nii, Li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002,56(1):46.

[9]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6.

[10]谭绍珍,曲琛.意象对话技术简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30-32.

[11]朱建军,孙新兰.意象对话技术[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

[12]黄爱国,沈永健,陈建国.儒道文化与心理疏导疗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8):34-36.

[13]黄爱国.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56.

[1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讨论会纪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14):291-293.

[15]曹硕,崔光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评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8):2239-2240.

[16]汪卫东.发展治疗学――基于异常发展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17]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18]吕学玉,林颖娜,洪兰,王芳,赵阳,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2,34(1):8-9.

[19]吕学玉,汪卫东,林颖娜,王芳,洪兰.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1):28-30.

[20]闵妍,张鑫,梅妍,汪卫东.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分析领悟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3):217-219.

[21]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0,32(5):55-56.

[22]洪兰,吕学玉,吕梦涵,林颖娜,王芳,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32(7):337-338.

[23]汪卫东,张静霞,马彦,林颖娜.催眠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认知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6):817-819.

[24]吕学玉,吕梦涵,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意想式脱敏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6).

[25]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情志干预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3):254-255.

[26]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 (4):349-350.

[27]李桂侠,洪兰,汪卫东.TIP技术中导入睡眠认知的信息模块设计思路补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2):143-144.

[28]汪卫东,刁倩等. TIP技术中睡眠认知信息模块设计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7):581-583.

[29]刁倩,洪兰,汪卫东等.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3):203-206.

心理治疗范文第3篇

1睡眠卫生

有针对性的宣教,帮助患者正确的理解睡眠-觉醒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卫生应包括规则的睡眠时间和舒适的睡眠空间,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床铺要整洁、舒适,室内光线、温度、噪音等都有严格控制;不在床上看书、工作、思考问题等。同时避免睡前过度兴奋,避免饮酒、喝咖啡、吸烟等,晚餐不宜过饱和太晚。

2认知治疗

失眠症患者往往会对失眠的后果持消极的态度和信念,而这种负性观念会导致患者对失眠的恐惧,从而加重焦虑情绪,恶化失眠症。认知疗法是帮助患者消除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减少患者对失眠的恐惧感,重建患者对失眠状况的正确认识,达到减轻或消除失眠的目的。其中矛盾意向性认知疗法要求患者尽力保持清醒,让自己置于最为恐惧的状态,通过这种让自己暴露于焦虑的疗法来减轻患者失眠这一操作性焦虑。

3行为治疗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人为的通过强化训练可以弃除不良行为,重建健康的行为方式。限制患者白天过多的打盹,适当增加些体育锻炼,严格遵守睡眠-觉醒时间表,上床即睡觉,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心理、生理高唤起状态,减少精神和躯体的紧张,诱导患者入眠。最常用的放松疗法是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想象等。患者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做深、慢呼吸,从头顶逐步放松至足底,或者想象一个令你愉快、平静的情境如美丽的沙滩、蓝天白云,一个使你放松的声音如大海的涛声。

5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通过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和社会康复期的训练来减轻或消除病人精神上的烦闷、苦恼。要求病人做到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这一疗法阐明了人类原有的期望、不安和情感的心理结构。做到认识精神活动及发展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接受症状,学会与生来即有的不安和冲突共存,只有主观思想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跳出思想怪圈。同时,森田疗法强调重视生活中的每一天,带着烦恼做生活中应该做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在顺其自然的态度指导下为所当为。通过治疗,患者注意力向外投射,不再沉溺于内心的痛苦和纠葛,患者焦虑水平下降,心理上产生“顿悟”,症状也就得到减轻和缓解。

参考文献

[1]刘吉龙.失眠的原因与治疗[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6):20-21.

心理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相胜疗法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ormation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psychotherapyofTCM.MethodsTherecordof122casesreceivingpsychotherapyofTCMwereobtainedfromtheliteraturesatancienttimeandcurrentmagazines,and11aspectsincludingoccurringera,gender,age,course,causativefactors,TCMdiagnosis,TCBpsychotherapy,concomitanttreatmentstrategy,currentdiagnosis,currenttherapyclassificationandwhetherbreachingethicrules,wereevaluated.ResultsThecasesoccurredfromTangDynastytocurrenttime,withagesrangefrom0to50yearsoldandcoursesfrom1daytomorethan1year,58%ofwhichgotrelievedatthefirstdayoftreatment,and68%relievedwithin1month.The59patientonsetsresultedfromemotionalstimulation,especially“YOU(Anxiety)”and“SI(Thought)”occupying10.66%and11.48%respectively.ThediagnosisofthediseasesmainlyincludedpsychosomaticdiseasesexceptpsychiatricdiseasessuchasDian,Kuang,Depressedsyndrome,etc.,occupying55.74%.Themaximumofthementaldiseaseswasdepressedsyndrome,occupying1/5.ThemostlyappliedpsychotherapiesincludedEmotionInter-resistanceTherapy,(19.67%),SuggestiveExplanationTherapy(14.75%),IntenseemotionTherapy(12.30%),PersuasionandReleaseTherapy(9.84%),SmoothingemotionanddesireTherapy(8.20%),BehavioralInductionTherapy(9.02%),etc.,and31.9%ofcaseswereaccompaniedwithdrugoracupuncturetherapy.Thecurrentdiagnosisincludedneurosis(16.39%),stress-relateddisorder(10.66%)andhysteria(8.20%).Nearlyhalfofpsychotherapiesapplied(46.72%)wereconsistentwithsometheoriesofmodernpsychotherapy,suchasSupportiveTherapy,BehavioralTherapy,CognitiveTherapy,etc.,andsometherapiessuchasEmotionInter-resistanceTherapybelongedtouniquetreatmentsofTCM.Amongallcases,22cases(18%)mightbreachtheethicrules.ConclusionPsychotherapyofTCMisaneffectiveshort-termpsychotherapy,andismainlyappliedforsomementaldisordersincludingneurosis,stress-relateddisorder,hysteria,etc.,whichhasobviousChineseculturedistinctnessandisworthyofdevelopmentandextension.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Psychotherapy;EmotionInter-resistance

中医心理治疗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治疗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心理治疗方面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历代医家根据《内经》中的原则,创立了许多心理治疗技术,留下了众多的心理治疗医案,内容丰富,构思奇巧。为了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诊治的详细情况,现将收集到的历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122例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7]徐俊冕.短程心理治疗的意义和方法[J].上海精神医学,1999,(s1)55.

[8]SvartbergM,andStilesT.ComparativeEffectsofShort-Term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AMeta-Analysis[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2,59(5):704.

心理治疗范文第5篇

TANGQiuping,DENGYunlong

HunanMedicalUniversity,Changsha

Theauthorsreviewedthe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sofdrugsonpsychotherapy.Theapplicationofdrugsbasedmainlynotonlyondiagnostictypesandsubtypes,butalsoonthegoalsandstagesinthetreatmentprocess.Psychodynamicmeaningsaboutmedicationinpsychotherapywerealsodiscussed.

Keywords:Pharmacotherapy,Psychotherapy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精神病学和其它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对药物治疗单用或结合心理治疗就存在分歧[1]。随着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经验的积累,另有一种逐渐增加的倾向则是主张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2]。本文就心理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总结药物治疗对心理治疗可能的影响,哪些情况需要用药、用药可能出现的心理动力意义等。

1药物对心理治疗的可能副作用

(1)药物导致症状减轻,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动机减弱。大多数精神药物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精神烦燥,神经症性焦虑,或其它症状,这样病人对心理治疗的动力将会大大减弱[1]。根据这一假设预测如药物太有效,病人就不再寻求心理治疗,因为他已从症状减轻中感到满意,于是停止进一步的深层次的人格特征的改变[3]。

(2)药物治疗削弱病人的防御能力。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会过早削弱一些重要防御功能,接着会发生症状替代或其它症状形成的补偿机制。有人报道心理治疗实践如催眠治疗后可能会有新症状的形成[1]。这是假设症状在冲突与防御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焦虑、抑郁、紧张过早减轻会扰乱这一平衡而且释放更深层次的冲突[1,3]。

(3)对期望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来说,药物治疗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1-4]。如病人期望心理治疗而给病人服药会有一定副作用。病人会对药物没有兴趣,对药物怕成瘾或怀疑者也可能不服从治疗或不规则用药;另一方面可能使有些病人感到失去自尊,他以把开药方当成外界的一种控制,或认为治疗者认为他已不能处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对有一定文化层次、重视心理治疗和自我实现者。对心理治疗的期望因社会地位、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而不同,在一些相信心理治疗的病人中,用药常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2药物对心理治疗可能的正性效果

2.1药物使病人易于接受心理治疗

这一假设最常用于心理和药物结合治疗的原理中。其机制认为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改善了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症状,病人的心理病理和/或情感障碍减轻,继而病人的不适感减少,此时病人能更好地在心理治疗中进行交流和获益[1,3]。一方面,有一定水平的焦虑、恐惧症状对维持心理治疗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过度的紧张、焦虑症状也常导致病人有效参与心理治疗的能力下降。

2.2药物影响自我功能而促进心理治疗

有些药物影响言语技巧、改善认知功能、改善记忆、减少分心,促进注意集中等。这些心理功能或能力是自我功能的主要成份,因为适当的自我功能是参与心理治疗的必要条件,且能增进病人从心理治疗中获益[3]。

2.3药物促进疏泄

疏泄(Cathersis)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基本技术。在癔病的研究中,一些药物特别是静注巴比妥类药物已用于促进这种效应[1]。这些药物能帮助发现记忆、降低防御、使病人防御的材料进入意识[1,4],增强自我意识感觉、情绪情感、躯体经验的感觉等,以促进心理治疗进程。

3决定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的决定,最关键的是治疗者对治疗的取向及诊断[1,3]。

3.1治疗者对治疗的取向

领悟取向的心理治疗者较少使用药物[4]。因为使用药物①使治疗者脱离了中立的观察者角色;②也表示一种主动的操纵,使治疗重点转移到对症状的解除;③药物可满足某些驱力,也使治疗关系趋向现实关系;④药物的应用掩盖了症状,增加理解上的困难;⑤应用药物后,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往往不易被激发出来。但在下述情况下可适当用药:①焦虑过强妨碍治疗进程时;②失眠过于困扰时;③创伤性神经症用药催眠进行麻醉分析时。支持性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非常普遍。

3.2诊断

决定用药或心理治疗,诊断是另一关键因素。

重性抑郁或精神分裂症病人特别是急性期,药物治疗仍是非常有价值的方法[1,5]。中度以下非精神病性抑郁病人对认知心理治疗或抗抑郁剂哪种反应好些仍无定论。一般认为结合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反应并不比单药治疗优越,但对于复发预防方面,大多数研究认为认知治疗单用或结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慢性抑郁病人对药物和心理治疗两种方法比急性抑郁者都要差。有家族抑郁史、REM潜伏期缩短者对药物反应较好[1,6]。

不少研究者将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5,7,8]。但一般认为,没有适当的药物稳定,单从心理治疗不能取得效果。也有研究提示:在药物的维持下,采用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练习、家庭作业等不失为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9],使病人在缓解精神症状的同时获得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也有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不同家庭干预计划的研究[1,10-11],这样能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复发倾向,病人的社会功能可能得到提高。

强迫障碍中不同亚型治疗选择不同。只有强迫思维无仪式动作者药物治疗为首选;有仪式行为的强迫症患者,既可用药物也可单用行为治疗;有妄想信念或合并重性抑郁等强迫症患者,往往先用药物控制某

些病态信念或症状,再合并行为治疗消除一些仪式动作。焦虑症本身具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成分。生理症状如自主神经过度活动、运动紧张可通过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得到缓解,但心理症状如不合理的恐惧、害怕、担心及人际关系困难,则要领悟取向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或行为治疗来改善。对严重源于心理冲突或同时存在人格障碍者需更深层次的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患者对心理治疗有特别的阻抗,倾向于发展破坏性的治疗性移情。鉴于此,临床医生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如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有调查认为56%的门诊此类病人接受药物治疗[1],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均有非常高的脱治率。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借药物帮助病人获得情绪气氛,病人能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反过来也可增加服药的顺从性,这种结合治疗的方式也许能使脱治率得到一些控制。

神经性厌食被认为是有多种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缺陷的一种障碍,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药物主要处理体重低、抑郁、强迫焦虑等症状,心理治疗主要处理摄食行为、社交技能缺陷、家庭交互影响、害怕成熟、独立及体象的歪曲等。

总之,药物和心理治疗的选择性涉及不同的诊断及同一诊断的不同亚型。

3.3治疗背景

药物治疗家与心理治疗家分开进行与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问卷调查显示:心理治疗家治疗的病人中79%接受了药物治疗,精神病学家治疗的病人中63%接受心理治疗[1]。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心理治疗者不能处方药物,而需要医生开药,精神科医生由于时间知识的限制,不能同时提供心理治疗,这种三角关系会使病人得到更丰富的治疗计划,但也让病人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背景感到迷惑[1,12]。国内大多数心理医生曾经从事过精神科工作,有处方权力。也有纯心理系毕业从事心理治疗不能开处方的,这样,心理医生同时可以开处方的则合并用药的机会较多,心理治疗家不能开处方的则要另外的医生开药,合并用药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不同医生进行的话,就要协调好其中的关系,避免两个医生间出现分裂的倾向[2]。

其它因素还包括治疗形式(个别、团体、家庭或婚姻治疗)、治疗会见频度和长度、治疗目标(最小花费、症状减轻、复发预防、人际改变等)、药物的种类、服药方式等[1,3]。

4心理治疗中用药可能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心理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给药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决定给药一般有几个时间可以考虑:开始治疗时或治疗早期或延迟给药。在第一次会谈就决定给药或在治疗的早期给药,这种方式在大多数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的研究中均是这样。从治疗初期就开始用药,如一组单用药物治疗,另一组除常规用药外,还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然后评价两种治疗的效果。在治疗实践中,第一次或治疗早期就决定给药者大多是重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患者。间断给药用于人格障碍特别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然而也有人提出不必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就开始给药,因为有些病人只需接受心理治疗。但治疗者需注意到在治疗过程中适当时候加药,不仅导致病人的躯体副作用,也可能逆转某些心理反应[1,2]。

延迟给药是在心理治疗中期,也有在终止期才开始用药的。一般心理治疗过程中给药会引起病人许多意识、潜意识的反应[4]。治疗者在病人愿意接受药物之前,应作些必要的处理。通常病人可能对心理治疗者及其影响力有种种神奇与万能的想法,这种想法会投射或转移到药物的使用上(药物象征性代表了治疗者)。如患者期望被爱、受对象控制,可籍药物来满足。病人如因与治疗师关系亲近而焦虑或不愿接受治疗者对症状做心理上的解释,使用药物可让病人治疗效果合理化。认为看病必须开药的病人,对开药的医生会有正性移情,他把给药看成是关心,但如医生拒绝病人服药要求,病人会感到医生在阻止他。对这种病人通常可将给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加强患者对治疗师的正面的信赖关系[1,4]。另一些病人认为医生开药是对他本人无兴趣,或认为药物对他是一种威胁,认为是医生控制的手段,或认为医生缺乏技术,这可能是移情的结果或是文化信念的不同[1,2,4]。

终止期用药,药物可能成为医生与病人分别后保持接触的象征。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介绍用药也有复杂的反移情。如医生感到无助或无能状态,害怕病人的症状反复,或其它情绪等对一些特殊病人也可能造成不公正地开处方以远离或惩罚病人[2]。

作为治疗者需要辩认这些可能的移情、反移情反应,需要坦诚的处理并全面了解这些药物对这一特殊病人的心理意义。给药前事先向病人说明考虑用药的理由,要病人思考其可能性,这也让治疗者有时间发现急性移情资料。估计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者,治疗者应事先给予小心解释。通常可在固定一个时间处理药物剂量、副作用等现实问题。如在每次会见的开始或最后几分钟谈论用药。这可避免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总涉及具体的药物问题。

5小结

治疗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关键是要对病人问题有准确的理解,需要不断重新评价哪些病人适合作心理治疗,哪些适合药物治疗,或两者结合。研究显示,单用心理治疗对大部分障碍有效,包括轻、中度抑郁、某些焦虑障碍、适应、一些人格障碍等[2]。Sarwer-Foner[2]在一篇关于心理治疗中药物应用一般原则的文章中指出:医生感到病人通过努力可以掌握一些控制症状的方法时,采用心理治疗;如病人不能掌握和处理他们的问题或症状,则要用药物治疗或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需要用药的指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症状严重到精神病性程度,病人不能在心理治疗中处理自己的问题或症状变得更复杂,需要加用药物;②抑郁、焦虑严重到影响心理治疗过程也是抗抑郁抗焦虑剂的用药指征;③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是心理治疗,然而有些病人中严重的行为问题干扰治疗关系或病人处于危险状态,低剂量药物处理可促进病人对心理治疗的接受。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关于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尚不足以提供确切的临床研究证据,但经验表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使用仍是充满希望和令人鼓舞的一大方向。

参考文献

1,BeitmanBD,KlermanGL.Integratingpharmacotherapyandpsychotherapy.Americanpsychiatricpress,Inc.1991.21-43,121-142,291-309

2,DewanMJ.Addingmedicationstoongoingpsyc

hotherapy:indicationsandpitfalls,AmericanJofPsychotherapy,1992(1):102-110

3,KarasuTB.Psychotherapyandpharmacotherapy:towardanintegrativemodel.AmJPsychiatry,1982,139(9):1102-1114

4,冯榕编著.临床实用心理治疗.台湾,1987

5,MarderSR,CronkKJ,WirshingWCetal.Schizophreniaandbehaviortraining.inBeitmanBD,KlermanGL(ed).Integratingpharmacotherapyandpsychotherapy.Americanpsychiatricpress,Inc.1991.311-328

6,BlackburnI,Bishops,GlenaIMetal.Theefficacyofcognitivetherapyindepression:atreatmenttrialusingcognitivetherapyandpharmacotherapy,eachaloneandincombinations.BrJPsychiatry,1981,139:181-189

7,TarrierN,BarrowcloughC,porcedduketal.Thecommunitymanagementofschizophrenia:acontrolledtrialofbehavioralinterventionwithfamiliestoreducerelapse.BrJPsychiatry,1988,153:532-542

8,LeffJP,BerkowitzR.Acontrolledtrialofsocialinterventioninthefamiliesofschizophreniapatients.BrJPsychiatry,1982,141:121-134

9,LibermanRp,MueserK,wallaceCJ.Socialskilltrainingforschizophreniaindividualsatriskforrelapse.AmJPsychiatry,1986,143:523-526

10,GerdaMethorst,钱铭怡.心理治疗对精神病人及家庭的帮助.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6):256-260

11,LeffJP,BerkowitzR,ShavitNetal.Atrialoffamilytherapyversusarelationsgroupforschizophrenia.BrJPsychiatry,1989,154:58-66

心理治疗范文第6篇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心理诊断及治疗详细情况。方法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结果案例年代从唐代以前至近现代时期均有,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从0~50岁,疗程从1天至1年以上。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疾病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精神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心理治疗方法中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情志相胜法(19.67%)、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和行为诱导法(9.02%)等,有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按现代诊断分别为神经症(16.39%)、应激相关障碍(10.66%)和癔症(8.20%)。有近一半(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另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治疗。共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结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

心理治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武术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7-03

当前世界上已知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四百多种,其中绝大多数起源于西方,他们对中国人完全适用吗?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借鉴,人们开始重视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同时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技艺,被誉为国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象征着勇敢、智慧和仁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中国武术,武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武术,日益发现无论是中国武术的思想、文化,还是训练方法和技术体系之中,都潜藏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原理和方法,并且武术的核心训练方法就是心理训练。“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1],王芗斋精辟地论述了拳从心出的道理,离开了心意就不叫作拳,这里的“服膺”就是“心”。中国传统武术训练的秘密就在于内功心法,而所谓的内功心法就是意念、精神的训练方法。

“善射者师弓不师羿,善学者师心不师圣”,笔者结合心理工作实践很大胆地提出了武术心理治疗这个概念,笔者的研究与领悟还很浅显,有待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武术专家携起手来,共同将中国武术的巨大心理治疗价值开发出来造福人类!

一、武术心理治疗概念的提出

1. 什么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或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

2.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心理治疗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年前,我国的《黄帝内经》认为任何疗法都应该从“治神入手”,以“治神为本”。在西方,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使用暗示疗法来治疗疾病。

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前半叶,当时仅限于精神病学领域,又由于主要沿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与方法,脱离中国文化传统,效果不理想,影响较小。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1982年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这篇文章代表着香港和台湾的心理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研究方向上的一个直觉转变,从亦步亦趋地跟在欧美研究后面跑到自觉地研究本土的、中国的心理学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心理治疗工作者李心天等对神经衰弱的心理治疗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悟践心理疗法”。我国学者钟有彬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中国式的心理分析法,称“认知领悟疗法”,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此外,湖南医科大学张亚林等在90年代提出的“道家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医学部胡佩诚提出的“漂浮治疗”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2]。

3.武术心理治疗提出的基础

中华民族把武术作为国术,武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基础。武术心理治疗的提出是心理疗法本土化发展的需要。在武术实践与应用过程中,发现武术具有防病、治病、健身、防身、调节心态、完善人格的重要价值,这是武术心理治疗提出的实践基础。

二、武术心理治疗的概念与特点

武术心理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武术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良好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这个定义强调,第一,武术心理治疗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第二,武术心理治疗是运用一切与武术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站桩、打拳、发力、推手、器械演练、套路、拳舞、武术创作、武术文化讨论、武侠文化讨论、武术游戏、武术想象、武术回忆等各种活动。第三,武术治疗过程包括武术、经过专门训练的武术治疗师和被治疗者这三个因素。武术心理治疗对于应对压力、完善人格、开发身心潜能有很好的效果。

三、武术心理治疗的主要思想

1.武术精神与心理治疗

在春秋时期以及唐朝鼎盛时代,整个社会是尚武的,文人习武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如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个武艺高强之人,其传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是箭术,御是架战车,均属于武术的范畴。孔子的弟子中,子路就善剑法。诗仙李白擅武功精剑术,在61岁高龄还投军远征,为国平叛。书法家颜真卿实际上乃一员大将,在平叛安史之乱中曾起重要作用。

在历代帝王将相中,擅长武功者非常多,如秦王嬴政、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他们的尚武精神与他们创造的一个个“盛世”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青年时期就提倡尚武精神。孙中山不但提倡武术,而且本身也学习武术,并手书“尚武精神”赠给精武体育会。总理在天津读书时也刻苦习练形意拳。[3]

总理到美国访问时,美国的小学生问总理:“你会打太极拳吗?”温总理到日本访问时,干脆早上起来就到公园里与许多日本的晨练者一起打太极拳。由此可见,武术对于中国、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尚武精神不是推崇用武力解决问题,相反真正的中国武术习练者首先学到的是武德,即要有仁爱之心。尚武精神是面对困难、竞争、挑战的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人生态度,是战胜困境的心理保障,是挖掘身心潜能的最有效的工具。

对于整个中国武术来说,技术乃其次,最重要的是精神、思想、文化。徒弟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文化、是思想、是精神。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师傅的精神气质、一言一行、文化底蕴,对徒弟人格的影响巨大。经过武术文化熏陶之后,自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王芗斋说:“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4]

由此可见,武术的重要功能在于改变气质,完善人格,培养武术精神。武术理论认为: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要重视武德修养。武术训练的根本在于培养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定义为武术精神。命名为武术精神也好尚武精神也罢,这种精神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武术心理治疗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让来访者体验、理解、获得并利用武术精神走出心理困境。

2.武术智慧与心理治疗

武术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心理治疗价值的思想智慧。学习武术除了苦练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智慧,“练拳贵在明理”。如不明白道理,光蛮练死练,最后肯定成为一介武夫。有些人将武术与生活和工作对立起来,不知道练拳为何。连目的都不明确,还谈什么拳呢?不能为了练武而练武,练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否则就失去了武术的意义。

下面就谈谈武术中的思想智慧。

当今时代、当今世界、当今社会最典型的特征是竞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竞争与合作的矛盾。竞争中有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对社会发展的好处在于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那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呢?通过研究武术的竞争取胜之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智慧。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取胜,武术研究的是取胜的智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武术拳种,其技击格斗的风格与技术差异很显著,但他们都能够达到竞争取胜的目的。比如:八卦掌通过走圈、绕圈的路线进攻对手取胜;形意拳的路线是直进直退,“硬打硬进无遮拦”;太极拳的特征是“化圆打轮、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以弱胜强”;大成拳的风格是“无招无势,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的修炼”。虽然各种拳的风格、路线不同,但是们都能够达到竞争取胜的目的,同样,在生活中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就能成功。

武术训练的过程便是体验矛盾、协调矛盾、统一矛盾的过程。武术中的矛盾包括:动静、虚实、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敛、遒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斜正、长短、大小、刚柔,方圆、奇正、曲直、攻守、上下、有无等,种种都是矛盾的矛盾,相互错综而为,这一切的一切是不能分开的,若分开则永远不能认识武术的真谛。比如:在武术训练过程别强调在无力中求有力、慢中求快、虚中求实、在平常中求非常、松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横竖撑抱互为根,打顾钻闪同时用等。

武术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武术如人生,把握了武术中的矛盾,学会了利用矛盾、平衡矛盾,就理解了人生。

3.武术心理训练与心理治疗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拳种林立,然而其训练方法却有共通之处:都重视利用心理的调控。无论是被誉为内家拳的太极、形意、八卦,还是所谓的外家拳少林等拳种,都非常重视心理的训练。太极拳始终强调“意”的训练,“练意不练力”;形意拳强调“全凭心意用工夫”;大成拳称为“意念诱导”和“精神假借”。虽然各家的说法稍异,有的拳种称为“意”,有的称为“心”,有的称为“神”,但其本质是共同的,都是心理训练。意拳(大成拳)训练的核心理论就是:人的心理意识可以调控神经系统,同时神经系统又可以调整、指挥、支配全身。虽然在武术中形意不分,但是心理训练是武术训练的核心。

心理想象的作用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人的心理意识可以调控神经系统,再通过神经系统指挥全身。轻松的、积极的心理想象可帮助解除一些身心疾病,对肌肉、关节、心率、呼吸、血压、情绪、人格等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人体是一个特别的复杂的有机体,蕴藏着极大的自我恢复潜能。心理想象能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通过心理想象能显著地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

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专门论述了武术训练中的心理想象、意念活动对技击、养生以及疾病治疗的重要作用,并论述了意念活动的一些具体内容。他提到:“设想的事物或情景,应是轻松舒适,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紧张的或不愉快的。”[5]

以下面几种为例:

(1)放松活动:一是以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方法体会整体放松;一是从头部向下体会放松,继而颈项、两肩、两臂、两腕、两手,胸背、腰腹、胯、腿、脚、一直到脚趾。如是上下循环不已地反复进行。但是这些整体的上下全体放松,初学者还不易做到,必须先从逐段放松开始,熟练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整体放松活动。

这种放松活动,可作为站桩功的基本意念活动,初学练功者,无论采取何种姿势,都必须先学会放松,然后再作其他意念活动。

(2)远听活动:一般先从近处听起,越听越远,直到细听极远方微弱的声音。听远时切忌急躁,也不应死听一个声音,而应漫无边际由近及远地细听微弱的声音。

(3)逆水浴活动:设想自己笑卧于适应本身舒适温度、上下流通的浴池中,水自头部缓缓下流,永不间断。

(4)生根活动:设想自己如千年松柏之劲立,两足稳如生根,不为飓风吹动。

(5)趟泥活动:设想自己在深没脚腕、适宜本身舒适温度的泥水中行走,虽有阻力,仍可缓缓前进。

(6)静观活动:设想自己站或卧在优美舒适的地方,若即若离地静观沧海、明月或优美的景物。心旷神怡,逐渐达到迷离忘我的境地。

四、武术心理治疗在学校中的应用举例

武术作为一种身心活动,既可以个人进行练习,提高自信心,锻炼自我,稳定心境,张扬个性,享受成功的愉悦;也可以通过多人集体演练,整齐划一的配合,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同样,武术心理治疗可以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也可以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个体心理辅导

比如: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进行武术心理辅导训练。武术的练习需要很强的坚持性,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而对抗性的练习更能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在瞬息万变的运动情境中,迅速作出应对选择。散手练习的主要目的不是战胜对手,最主要的是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临危不惧,临战不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具有很好的作用。[6]

武术心理训练要求把内部的精气神和外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形意合一。这要求在运动过程当中要对自身有意识的控制,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动作和意识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武术心理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意志和意识。

2.团体心理辅导

武术运动大多以集体习练和竞技的形式进行,这样使得学生在习练武术的同时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练习,有助于自助式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练习形式使得个体之间相互帮助,相互谅解,这样就使学生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减少隔阂,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集体武术训练把武术心理治疗和团体辅导结合起来,非常适用于学校中的学生集体。比如,集体太极拳的训练与展示活动,可以作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之,中国武术内外兼修,是中国文化通过形体动作的一种展示,其简便易行,易于开展,强度易于控制,以有氧代谢为主,是积极应对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法。学生参与这项运动有助于调节精神面貌,提升心理品质,并且随着锻炼的进行,这种效应能够继续保持或提高。(稿件编号:090914008)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芗斋.习拳一得. 选自胥荣东编著.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胡佩诚主编.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胥荣东编著.禅拳合一的中国武术:大成拳[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4]王芗斋.大成拳论.选自于永年.大成拳站桩与求物[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王芗斋.站桩功.选自李照山编著.大成拳养生真传[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6]刘红领.武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搏击.2008,11.

心理治疗范文第8篇

主人公戴夫是个循规蹈矩的小职员,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老板面前唯唯诺诺,喜欢一个女孩子很多年,就是不敢求婚。一次戴夫乘机旅行,和空姐发生冲突,被判去参加“情绪训练班”。

一个叫巴迪的怪老头主持训练班。和其他“心理大师”一样,他也有吓人的头衔,还有一大堆专著。然而和那些仪表端正、举止得体的心理大师完全不同,巴迪外表邋遢,疯疯颠颠,一会儿向陌生人竖中指,一会儿在大庭广众下嬉笑怒骂,一会儿把盘子摔到墙上。因为法官命令戴夫必须由巴迪陪同进行训练,怪老头干脆进入戴夫的生活,将他折磨得够呛,甚至要夺走他的心上人。

影片最后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心理治疗,其目的不是要让他如何克制自己的愤怒,而是教他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是戴夫的女友和巴迪设下的计谋。他们努力帮助戴夫融化掉多年形成的“壳”,帮他建立新的自我。

这部片子里所表现的心理治疗完全不同于现实。在现实中,心理治疗可以制怒、减压,却不能令人增加勇气。主人公戴夫谨小慎微,正是广大白领阶层的缩影。而他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成长的标志,竟然是敢于在老板面前拍桌子!

在好莱坞的另一部心理片《麻木》中,心理治疗专家都呆在自己的诊所里,像观察病人一样观察来访者。而《情绪训练班》中只是在开始时出现了“小组心理咨询”的场面,余下的情节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巴迪是在戴夫的生活里教他怎么改变自己。

心理治疗范文第9篇

【关键词】舞蹈 心理治疗

舞蹈心理治疗起源于美国,美国舞蹈治疗协会将舞蹈心理治疗定义为“在心理治疗中通过运用舞蹈动作,以达到促进患者情绪和身体整合的目的”①。它通过人的动作语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传达个体对生命的意识与体验,创造一个释放自我心灵、阐释自我情绪的机会,使得个体的身心重新整合,将内心的焦虑、忧郁、压抑、悲伤等负面情绪有效地释放出来。

舞蹈心理治疗作为艺术学、心理学与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产物,成为新兴的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近代意义上的舞蹈心理治疗虽然起源于美国,但是它作为一项健身的并具有医疗效果的方法其实古已有之。在我国,舞蹈和治疗的关系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

《吕氏春秋》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阳道壅塞,不行其序,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②这是古代著名的阴康氏造舞的传说,说明我国古代舞蹈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气郁抑呆滞、筋骨收缩和不舒展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巫”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甲骨卜辞中的“巫”字不仅是作为一种活动的“舞蹈”,也是进行这一活动的主体——巫(舞者)。③从我国舞蹈的起源和功能证明,巫的本领是能事无形,其手段是舞。是通过“巫”这一主体、对象用“舞”这一手段来达到通天地神灵、治病祈祷、寄托远古人们精神的作用。可见,我国古代的原始社会中,巫师们通过舞蹈沟通神灵,祈神安鬼,祛病除疾。他们集多种能力于一身,兼有舞者、医生与心理医师等身份,可以算是最早的舞蹈心理治疗师。

直至现代,舞蹈心理治疗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了科学的发展和改变。人们发现,舞蹈心理治疗,不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更不是减肥塑身,它对于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与解决心理问题,具有较好的预防与干预效果。针对舞蹈心理治疗的作用,笔者从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身心调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调整个体的心理活动

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维多克·罗恩菲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通过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日本学者德田良仁也指出,通过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调整人的心理,促使精神状态的康复。他同时也认为,艺术活动中最为珍贵的是创造性的活动。可见,艺术活动具有促进认知与调整心理活动的能力。而舞蹈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能够开拓大脑的思维能力,挖掘潜能,使其提高发挥想象力的能力,达到美育的最高境界。舞蹈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不单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培养人们对一切事物的创造力。

舞蹈心理治疗作为创造性的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医治个体的心灵,并且开发人类特有的自然治愈能力。舞蹈心理治疗可以令舞者接受一种新的创造性的观念与训练,它作为一种自我认知的方法,打开认识的屏障和精神的束缚,注重对事物的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潜能,令舞者享受创造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为其创造一个接近自我和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

美国著名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被誉为“现代舞之母”,她作为变革舞蹈艺术的先锋人物,具有先锋性的舞蹈思想观。她认为,“唤醒灵魂是舞蹈训练的第一步,一个舞蹈家在经过训练、苦修和灵感启发之后……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不过是供灵魂表现的工具……未来的舞蹈家也将是身心和谐的人,在她那里,灵魂的语言将由身体的自然动作给予表达。”④她还认为:“舞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类灵魂中最崇高也是最内在的各种情感……舞蹈必须为人生带来和谐之感,它既是炽热的又是欢腾的。”⑤

邓肯强调舞者的身心合一,强调舞蹈是一种表现真实心灵和精神灵魂的手段。其艺术宗旨始终是在创造一种“自然的”“自由的”舞蹈,这种舞蹈通过其“身心一元”的表现方式,使人与人之间能够真诚地相识与沟通。邓肯的舞蹈思想在舞蹈界引起一种革命,一种对生命的呼应与回归,她激发起人们的热情,要求人与大自然的真实之美。邓肯的舞蹈语言中对个人生命体验、个人情绪的关注,再次促进了舞蹈心理治疗的发展。

二、提升自我情绪、人际关系与生命质量

身体化的舞蹈治疗通过舞蹈语言达到提升自我情绪、人际关系、生命质量的作用。人类的身体语言包含了100多万种信息,它们在人类交往中占有55﹪的输出量,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若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⑥所以身体语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显现。

舞蹈在伴随音乐节奏的同时进行各种肢体活动,诸如抬手、聚足、跳跃、旋转、肌肉肌腱紧张、松弛,各关节曲、直、旋、拧等。这些活动重复刺激着运动者的大脑,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与运动等神经系统,并由动作激发人的审美意识,使人能在精神上和生理上感到愉悦,并使情感得到充分释放。舞蹈作为一项集体活动,当舞者与他人一起进行舞蹈时,舞者必须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与合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动作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所以,进行必要的舞蹈训练,可增强舞者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社交舞蹈正是由于它良好的疗效,才被广泛应用于具有社交恐怖症人群的治疗。

舞蹈心理治疗,其中的舞动不是以表演为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身体的舒展,而是在舞蹈心理治疗教育工作者引导下,通过体验舞蹈运动,感受舞者的内心人格世界,促使舞者整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状态,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心灵状态。其目的是用真实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我,疏导不良的心理情绪,以达到改善自我,提升自我情绪、人际关系、生命质量的作用。其手段是通过体验舞蹈动作,在动作过程中接触、即兴,将身体的探索与心理、生活做链接,达到宣泄情绪、调整身心,促进舞者整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帮助清除内心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从而确立客观认识自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促进人格的发展

通过舞蹈治疗,舞者心理、生理的矛盾冲突获得缓解进而达到协调的状态,从而对人格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舞蹈来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充实自己,并不断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人格的发展得到提升。

舞蹈是一种肢体运动,运动就会引起振动,而人体本身也是由许多振动系统所构成,如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脑波的波动等。当舞蹈产生的振动与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时,会使人体分泌一种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活动,让人更加富有活力,心态平和,面对压力时能更冷静、睿智地处理。

鲁道夫·拉班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动作分析学家以及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奠基人,他的动作分析理论,属于人体动律学,应用范围涉及医疗、娱乐、劳动、教育诸方面。其基本原理同人体运动学理论一致,就是通过协调人的身心,来达到改造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目的。拉班认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矛盾协调是否得当是社会进步与否的关键。在舞者接受训练的同时,可以缓解舞者的心理与生理的矛盾冲突,它对于人的身心发展与人格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拉班立足于科学,他曾发出呼吁:“现代化劳动习惯经常造成对心灵的损害,如果不找到补救方法,整个人类文化必定遭殃。”⑦拉班主张在一切工作领域均应艺术地创造节奏化、流畅的工作程序,从而避免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与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拉班谴责现代化的劳动习惯,并将这种损坏上升至损害人类文化的程度上,同时他指出,现代舞拥有更多的责任,并有能力去弥补这种创伤。舞蹈心理治疗随着现代舞蹈学在西方国家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由此,人类再一次认识到舞蹈在治疗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语

李璞珉曾经在《心理学与艺术》一书中谈道:“舞蹈艺术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具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既有强身健体之功效,又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舞蹈通过对身体进行专门的素质训练,如力量、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有助于各器官的全面发展,达到身体机制的提高。”⑧舞蹈从科学上论证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

舞蹈是艺术门类中利用肢体语言进行思想与情感表达的艺术。舞蹈在肢体活动中实现心理康复。这使得舞蹈应用于心理健康的治疗,它通过创造性的肢体活动,达到抒绪,与自然、他人和谐相处的效果,最终实现身心合一,达到调整心理活动,实现心理康复的目的。无论是在史前文明中,还是在现代科技世界,无论是从心理理论,还是到医学临床实践都证明舞蹈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促进作用。

注释:

①周红.舞蹈治疗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2004(18):804.

②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4.

③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2000:16.

④⑤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论舞蹈艺术[M].张本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8—59,97.

⑥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

⑦李晶,郝琦.舞蹈动作治疗——以舞蹈的名义疗伤[J].舞蹈,2012:65.

心理治疗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4-0316-03

1952年,Eysenck 提出一种论断:对于神经症来说,心理治疗并不比自然痊愈更有效[1]。此说法引起了众多学者和临床医生对心理治疗效果的争论。但随着后期更多的研究证实,心理治疗不但有效还可以保持[2-5]。此后研究者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这种效果是怎样在咨询会谈中发生的,以及哪种心理治疗在哪种情况下对哪种当事人最有效[6]。由Howard等人引入和发展的剂量效果模型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

1 剂量-效果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

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设计目前最主要的有随机化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RCT)、单个案研究设计(SingleCase Study)和剂量-效果研究(DoseEffect Studies)。一般说来,RCT虽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但因其在实验操作上的局限,使其治疗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外部效度低[7];单个案研究是指某一被试在某一变量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8]。单个案研究虽然能获得某个当事人的大量信息,但利用这些信息和结果推论其他当事人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剂量效果模型是由Howard等人进行的跨度为30年的元分析结果得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是目前针对心理治疗效果评价进行的最多的实证研究,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Howard 等人[9]在1986年将剂量效果关系引入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中,用来评价临床背景下心理治疗的效果,此后激起了学者们对治疗效果实证研究的极大兴趣。在此模型中,剂量是指会谈的次数,效果是指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疗效,对总体当事人来说是指进步或改善到正常化的当事人的百分数;对具体某个当事人来说,是指其进步或改善到正常化的可能性。

研究者们以15个样本、两千多名当事人为被试,进行了有关咨询治疗效果的概率分析,绘制出了剂量与效果关系的模型图,发现会谈次数的对数与效果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一般而言,在第八次会谈,有48%-58%的当事人有明显进步;第26次会谈后,75%的当事人有显著进步;大概一年的治疗后,有85%的当事人显著进步或恢复到正常化。通过元分析结果,最后Howard等人建议取75%的当事人有明显进步、同时也是治疗师认为当事人情况有明显改善的点,即26次是比较合理的会谈次数,当然并不代表每个当事人的治疗在这时都获得了最大收益。根据曲线的走势发现,在会谈初期治疗效果进展迅速,在会谈后期则较为缓慢,整个曲线呈减速增长趋势。研究同时表明,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会对咨询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抑郁的当事人,治疗效果进展最快,其次是焦虑,效果最慢的是有人格障碍的当事人。

2 剂量效果关系研究的发展

剂量效果关系的研究可以提供当事人咨询进展的总体信息,证明心理咨询是有效的,但不能证明对于某一特定的当事人是否产生作用,于是在剂量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Howard 等人进一步发展出了后来的阶段模型和当事人剖面图。

2.1 阶段模型(Phase Model of Outcome)

在剂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Howard 等人[10]在1993年提出了跨各个会谈期的咨询效果的阶段模型,该模型将当事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改变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当事人体验到较多的幸福感,然后症状减轻,最后社会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假设,一个人若遇到一种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困境,那么他的生活能力就会降低,若这种生活能力的降低是极度的且是持续的,那么将会引发压力继而导致情绪或心理症状出现,症状的持续又会导致幸福感的缺失,此种情况下,当事人就会倾向于寻求专业的帮助。而三阶段模型恰是此种连续顺序的逆过程,当事人幸福感的获得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最先发生并且显著增长,而二、三阶段则在后来的治疗进程中相继出现。模型中三个阶段是顺序产生的,并且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即当事人体验到幸福感是症状减轻的前提条件,而症状减轻又是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后一阶段的治疗依赖于前一阶段治疗的收效,某一特定阶段的治疗任务必须以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为先决条件,且此任务只有在此治疗阶段最易取得成效。

三阶段模型提供了一种理解咨询效果进展的图式,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在不同的治疗阶段,不同的当事人有着不同的改变过程,接受评估的效果变量也并不相同,也就使得剂量效果模型从对当事人群体的评估走向了个体评估。

2.2当事人剖面图(Patient Profiling)

以上研究可以提供当事人治疗的总体信息,但具体到特定的当事人,跨各会谈期的疗效进展模式并不是线性的[11]。于是剂量效果模型在1995年被Howard 等人又作修改,以某特定当事人的心理改善状况代替原模型中改善到正常化的当事人的百分比,重新绘制出剂量效果模型曲线。这样,就可以跨会谈期对某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12]。

1996年,Howard 等人[13]在剂量效果模型和阶段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当事人剖面图概念(Patient Profiling),并根据当事人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特点,运用层次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 )模拟出期望患者可达到的治疗进展模式。这种模式可由剂量效果模型中的对数线性函数关系及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dex,MHI)得分确定,MHI是包括上述主观幸福感、症状得分(反向计分)、生活能力三方面的总分。对于每个当事人即可得出两个参数:截距和斜率。截距代表当事人在首次会谈的MHI的期望值,当事人的每次会谈都会有一个期望的MHI得分;斜率代表每个会谈次数的对数所对应的MHI的变化率。可将实际进展情况和期望的进展情况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随时调整治疗策略。Lutz等人[14]在后期研究中证明,当事人的实际疗效进展与期望进展的匹配率在25%-94%之间,平均有75%的实际进展与期望进展是一致的。同时Lutz、Kopta等人也在2001年用不同特质样本的当事人进一步验证了剂量效果模型、阶段模型和当事人剖面图模型[15]。

当事人剖面图提供了当事人最有可能从哪种治疗方法中获益、并且实际进展是否达到治疗预期等信息。这些表述性的信息都是个人化的,即每一个当事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治疗进展过程和结果的预期。另外,当事人剖面图模型还可以鉴别哪些咨询师对哪类当事人的治疗效果较好/较差,从而为咨询师的督导和培训提供反馈信息。

3小结

对于咨询师来说,仅仅知道某种疗法是否有效或在总体上的效果如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评估哪种疗法对于特定的当事人来说最有可能使其产生进步和改善,且评估当事人在会谈过程中的进展情况似乎比评估结束会谈后的治疗效果显得更重要。

3.1 对剂量效果模型的评价

Kopta在2003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剂量效果模型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贡献和成就,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6]。Howard等人首次采用系统的数学方法提出剂量效果模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量化的评估标准。经过20多年的发展,Howard 等人的研究从剂量效果关系到阶段模型,再到当事人剖面图,使得对整个治疗过程的评价从可追踪到可预测,从提供整个当事人总体的平均信息到提供每个当事人治疗进展情况的反馈,对心理治疗效果评价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好地回答了Paul 在1967年提出的有名的患者焦点问题(patientfocused question):“哪种心理治疗在哪种情况下对哪种病人最有效”。但目前接受剂量效果模型临床检验的心理疗法还比较有限(主要是心理动力学和人际心理疗法),应用到人本主义等流派的疗效研究还很少见;另外,临床提供的数据使得当事人的分类仍过于笼统,需要将这一系统应用于更为细致的同质当事人群体,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预测。

3.2近年研究及展望

近两年,剂量效果模型在心理治疗效果评价方面得到了新的应用。如心理动力学派对智力有障碍的当事人的治疗效果研究,也支持剂量效果模型,即当事人的快速改变大部分发生在前8次治疗过程中,而后面治疗期间(8-16次,18-24次)的改变则较为平缓[17]。而对临床咨询师培训机构当事人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式咨询机构的当事人,剂量效果模型曲线则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即在第8次、26次、52次会谈之后,分别只有8%、31%、38%的当事人有明显的改变[18]。

1994年MacKenzie将剂量效果模型引入到团体辅导的效果研究中,但最近几年才出现相关的实验研究。Ghebremichael 和Hansen[19]在2006年以158名感染了艾滋病的当事人为被试,利用剂量效果的模式研究了接受不同干预时间的团体得到的效果之间的差异,这些当事人接受的是基于艾滋病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结果显示,剂量效果在个体咨询中遵循的关系在团体辅导中仍然适用。

在这些研究中,剂量效果模型已经拓宽了早年Howard等人的应用领域,开始被研究者们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体系,应用于不同的治疗团体和治疗关系中。剂量效果模型会因其本身的优点在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及提升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3.3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目前国内关于心理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国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也将会引起人们对心理治疗效果的关注。剂量模型作为一种实证研究,为西方心理治疗的评价体系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可以为国内治疗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性质和心理治疗领域发展的差异,剂量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在国内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Eysenck HJ. The effects of psychotherapy: an evaluation. J Consult Psychol, 1952,16:319-324.

2 Bergin AE,Lambert MJ. The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outcome. In: Garfield SL, Bergin AE, E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New York: Wiley, 1978: 139-190.

3 Shapiro DA,Shapiro D. Metaanalysis of comparative therapy outcome studies: A replication and replication and refinement. Psychol Bull, 1982,92:581-604.

4 Smith M L, Glass GV, Miller TI. The benefits of psychotherapy .Baltimore.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5 VandenBos GR, Pino CD. Research on outcome of psychotherapy. In: VandenBos GR. Eds. Psychotherapy: Practice, research, policy. Beverly Hills, CA:Sage, 1980: 23-69.

6 Paul GL. Outcome research in Psychotherapy. J Consult Psychol,1967,31:109-118.

7 Seligman MEP.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the Consumer Reports study. Am Psychol,1995,50:965-974.

8 夏勉,江光荣.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7-218.

9 Howard KI, Kopta SM, Krause MS, et al.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psychotherapy. Am Psychol, 1986,41:159-164.

10 Howard KI,Lueger RJ,Maling MS,et al. A phase model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Causal mediation of change.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3,61(4):678- 685.

11 吴明霞,郑涌,汤万文.心理咨询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9(2):151-156.

12 Howard KI,Orlinsky DE,Lueger RJ.

The desig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outcome research: Some consideration and an example. In: Aveline M, Shapiro MD, Eds. Research found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practice. England: Wiley. 1995: 3-47.

13 Howard KI, Moras K, Brill PL, et al. Evaluation of psychotherapy: Efficacy, effectiveness, and patient progress. Am Psychol, 1996: 51, 1059-1064.

14 Lutz W, Martinovich Z, Howard KI. Patient profiling: An application of random coefficient regression models to depicting the response of a patient to outpatient psychotherapy.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99,67: 571-577.

15 Lutz W, Lowry J, Kopta SM, et al. Prediction of doseresponse relations based o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J Clin Psychol, 2001,57: 889-900.

16 Kopta SM.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psychotherapy: A defining achievement for Dr. Kenneth Howard. J Clinl Psychol, 2003, 59:727-733.

17 Beail N,Kellett S,Newman DW.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with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J Appl Res Intellect Disabil, 2007,20(5):448-454.

18 Callahan JL , Hynan MT . Models of psychotherapy outcome: Are they application in training clinics? Psychol Serv, 2005, 2(1):65-69.

19 Ghebremichael MS, Hansen NB, Heping Z, et al.The Dose Effect of a Group Intervention for Bereaved HIVPositive Individuals. Group Dyn Theory Res Pract, 2006,10(3):167-180.

上一篇:心理疏导范文 下一篇:心理游戏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