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培训范文

时间:2023-04-06 11:18:03

心理医生培训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1篇

问:如何寻找你的心理医生?

答:当你觉得需要看心理医生时,可以通过权威专业的媒体或者网站来了解心理机构。通常这些机构的电话接线员都受过心理学培训,或本身就是心理学方面的人士,他们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推荐适合你的心理医生。

问:如何判断他是一个专业的好心理医生呢?

答:如果你已经有了候选的心理医生,那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他的资料、职业背景、执业资格、来访者反馈等等。但最重要的一点,你的感觉才是最真实的。好的、适合你的心理医生,会使你感觉到安全、舒适、被尊重、被接纳与认同,总是努力去理解你,贴近你,而不是控制你、评价你、指导你。

问:看心理医生如何收费?

答:心理咨询是按时间收费的。目前在中国从事心理咨询的机构主要有两种:国家医疗机构和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开办的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前者咨询费是每小时50~100元不等;后者收费较贵,每小时200~800元不等。一次标准的心理咨询的时间是50分钟,具体情况还得根据每一个来访者和心理医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问:出现何种症状,你该看心理医生?

答:有一些症状会提醒你,你可能需要一位心理医生的帮助:

情绪低落或情绪不稳,时间超过三周未缓解:

长期身体不适,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

过度厌食或贪食,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

人际关系出现严重问题:

自觉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过大:

长期失眠。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一定都是有了心理疾患才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你想让心态更健康,获得心灵的成长,建议每年花一些时间去看心理医生,他会帮助你更轻松地生活并面对现实。

问:看心理医生前,自己应提前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答:在看心理医生前,建议先做好几方面的了解:

心理咨询是什么?既然你选择了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自己,那么需要了解它,让它更好地为你服务。无论是网络、电视节目还是书籍,都可以帮助你走近心理咨询。

我真的相信心理咨询对自己有帮助吗?这是每个去看心理医生的人都需考虑的问题。有些咨询者根本就不相信心理咨询能帮到自己,抱着挑战心理医生的态度,辗转于无数位心理医生之间,结果除了证明他心中那句“心理咨询根本帮不了我”之外,一无所获。

时间和金钱的准备。除了金钱准备,你也需要做好时间准备。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段转变过程,不要期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自我成长是一生要做的事情,而在特殊的时期,你可以选择由心理医生陪着你一起成长。

2 在心理咨询室,你得了解的――

问:和心理医生交谈时,会涉及到我的一些隐私,他会保密吗?

答:心理咨询中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二是保密。为来访者保密是对心理医生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咨询档案的记录和保管,还是案例的督导和分享,心理咨询师最首要考虑的就是:保密、安全。当然,如果你的情况比较严重,并涉及到自身的安全(如自杀、自残、严重的抑郁等),心理医生会在必要时,通知你的亲属或监护人,并同时征求你的意见,以确保你的安全。

问:心理医生的辅导过程,有哪些形式?

答:每个心理医生由于所学流派不同,其咨询风格也会有很大差别。最常见的辅导形式便是谈话治疗。还有配合道具的方式,比如针对不善言语表达的人群,会采用沙盘疗法,还有配合仪器的生物反馈技术等。就咨询的人数而言,分为一对一的个别咨询,一对多的婚姻或家庭咨询,还有团体咨询,也就是家庭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各类活动小组等等。

问:心理医生一般有哪些治疗方法?

答:有人作过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有以下几种:

最经典也最古老的是精神分析法。它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先生。它的疗程比较长,但也是最深入的。有些成功人士会请精神分析师为自己做自我成长,以便更了解自己。

认知行为疗法。是将认知和行为结合在一起,先找到来访者的歪曲认知,再辅以行为训练,能达到很好的咨询效果。它的疗程比较短,适合青少年咨询。

情绪疗法。从来访者的深层情绪着眼,把握他的情绪模式,这个疗法比较适合婚姻咨询,咨询的稳定性也较好,但对咨询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需接受特别的训练。

家庭疗法。咨询师会接受整个家庭成员的咨询,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和他所在的家庭是分不开的。找到症结所在,利用家庭动力,来解决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

传说的电针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技术、森田疗法等等,其实在精神科领域使用的多一些。心理医生为缓解患者心理障碍,使用最多的是为患者“量身定做,”一套心理调整计划,同时还会适当地配合使用一些药物来加快和增强治疗效果。

问:心理医生哪些行为算越界呢?

答:主要有三大类。

经济牟利:利用来访者的特殊身份,获得一些行业内部消息,为自己谋求经济利益。

身体接触:利用咨询之便,与来访者发生过于亲密的行为。

产生私人情感关系:心理医生必须保持情感中立,否则会极大地影响治疗,所以看心理医生也尽量避免找熟人。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和心理医生的关系仅限于心理咨询室中,是咨询关系,不可发展任何私人关系。

问:我很关心的是,咨询过心理医生后,心理问题真的能彻底消除吗?

答: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一般心理医生会与来访者定下具体的心理咨询目标,主要从工作生活、情绪、认知、生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一般基本达到目标,就可以结束咨询了。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带着症状生活。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问题,追求彻底消除症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和心理医生探讨的主题。其实,当你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你最需要知道的是:你已经在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了――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2篇

我大有领导范儿

公司组织部门同事做集体培训,一个月时间不短,领导任命阿俊为这次培训的队长。对这个“小头目”的位置,阿俊顿时如受大命,下决心要当好这个领导。短短几天内,阿俊经常把上司布置的任务挂在嘴边,甚至还说教起来:“这次培训的目的是%*%¥……*#,我们就应该*……%¥#,别浪费机会……”

没过几天,阿俊就察觉到同事的不满了。“他们对我不理不睬,吃饭也不和我坐一起,好像故意躲着我。”阿俊很郁闷,他想不通,同事为什么这样对自己?自己这么做都是为他们好啊。阿俊认为,自己的“多嘴”是负责任的表现,毕竟领导交代了任务,不认真落实怎么行?看着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对自己冷冷淡淡,阿俊特别不好受。可拐着弯地和同事拉近关系,却一点不奏效。

没想到一个临时的领导位置,却带来了这么大的烦恼,阿俊问心理医生,自己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既不得罪同事,又能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你觉得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事,同事才不喜欢你的吗?”心理医生问阿俊,阿俊说,自己也问过几个关系好的同事,可什么也问不出。“有没有想过,同事可能是对你的领导角色排挤,排挤的是你的位置,不一定是你做了什么错事?”心理医生让阿俊回想,如果是轻松地聊天,同事的态度会不会有所变化?阿俊说,其实和同事聊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最近压力挺大的事,同事也会和自己讨论,帮自己解决一些问题,那时候相处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如果一个同事天天来命令你做事,你会怎么想?”心理医生问。阿俊说:“我可能会想,你凭什么这样对我,我们是一样的。”说着说着,阿俊也开始反省起自己平时的态度。心理医生接着说:“对,同事排挤你,也是觉得你处理事情的态度不好。”阿俊若有所思地听着,自从接手了队长一职,一直把自己摆在队长的位置上来管同事,稍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以一个领导的身份来指责同事,也难怪他们会反感。特别是这次参加培训的同事,年龄和自己相差不大,都很年轻,更加受不了他这种居高临下的目光。

“你可以稍微‘同流合污’一点。”心理医生建议阿俊,原则性的东西要遵守没错,但有些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不要太较真,“你和他们还是同事,毕竟不是高层领导嘛。”心理医生告诉阿俊,他对工作的责任感完全没问题,只是要调整自己以什么身份去看同事,即使是领导也不会总是严肃地要求自己的下属。在阿俊慢慢调整自己的“领导”心态时,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职责就是很好地传达领导的要求,但没必要为同事负全责,只要适时地提醒便已足够,感觉轻松多了。“把领导的要求转化成强行的命令,同事对你的态度不满,领导对培训的效果不满,你就真成了夹心。”心理医生半开玩笑地说。看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别太把自己往领导的角色上靠,小领导也能左右逢源。

我太没领导范儿

说起自己最近上班的心情,小平形容说,总是很不安。最近公司提升小平为项目经理,带五六个过去“平辈”的同事做项目。突然间做了领导,别说同事,就连小平自己都很不习惯。小平心虚,虽然自己能力不差,可组里有的同事业务能力绝对超过自己,按资历来排,其实轮不到自己坐这个位置,自己凭什么领导他们啊?小平越想越没底气,感觉自己的升职很有些运气的成分,和同事打交道也敏感起来,比从前客气多了。小平想,我做了领导,大家肯定会对我有意见,就连吃饭同事没有专门叫他,小平也琢磨,是不是在排挤我啊?

这么提心吊胆地工作可不好受,小平找到做心理咨询的朋友,一吐升职的烦恼。但同事是不是真的排挤自己,小平却又觉得,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倒是自己的心态占了很大比例。小平最大的心结是,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是最高,同事就一定会不服气。心理医生问小平,为什么有的医生医术很好,但多年来都干一线工作,而没有去做行政?小平说,因为他们适合做临床。心理医生又说,各行业都有优秀的人才,不见得都要做管理层、做领导,有的人专做技术,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可有的人有凝聚力,就适合做统筹。“那你觉得领导为什么提升你?”问题回到了小平身上,小平想了一会儿说,工作中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态度积极,为人老实,这是公司上下都有目共睹的。因此不论是和领导还是和同事,小平都相处得很不错,虽然业务水平不是最高,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大家都不会很排斥他来做领导。

“想想现在的位置,以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好呢?”心理医生顺水推舟地问下去,小平冷静地一分析,项目的具体业务他很熟悉,而以自己的好人缘和好脾气,要安排同事工作也并非难事,再说自己带的并不是多大的一个团队,有问题也能及时“内部消化”。看来这段时间太过紧张同事对自己升职的看法,对做领导后该做的团队统筹、磨合,却忽略了。心理医生还告诉小平,他现在正处在当上领导的适应期,虽然同事还是那些人,但他的角色变了,要带领一个新团队,磨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开始感觉不习惯,也实属正常。小平解开近来的纠结,开始正儿八经当起了他的小领导。

你是这样的人

面对“夹心”小领导的烦恼,明确下面这几个问题,是个人态度的问题可以调整,不是个人的问题,也别一味往自己身上揽。

排挤你还是排挤你的位置?

你的作风一如从前,可当了小领导,和同事合作起来气氛有些“暧昧”。这种状态其实并不陌生,从学校到办公室,有意无意地疏远从前和自己“平辈”的人,都很常见。你可以尽自己该尽的领导之责,也别忘了和同事保持昔日的良好关系,除了安排工作,偶尔也聊一些相对轻松的话题,比如一起“抱怨”一下大领导派的重活,和同事站在一条线上,气氛就活跃多了。

是不是太较真了?

认真负责的领导不一定是严肃的家长,虽然有任务在身,但经你之口传达,怎么表达就取决于你的态度。高高在上地责备同事不遵从命令,摆出“这是上面的意思,和我无关”的态度,同事也自觉距离遥远,自动疏离。

我在疏远还是别人在疏远?

看得见别人的疏远,证明自己心里也有同样的顾虑,你也许对身为领导一职信心不足,但也必然有在这个位置的理由。多从自己适合做领导的能力来考虑问题,对自己有信心,对疏远的担忧就会减弱。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3篇

该中心的具体目标是提高人们对自杀预防重要性的认识,进行科学研究并建立有效的自杀预防策略。

当记者走进该中心副主任李献云的办公室时,她正做课题研究,桌案上是厚厚的资料、书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读后的心得体会。

语速缓慢、态度温和,条分缕析的言语中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干练,这是初识李献云的第一印象。

干预:淡化自杀危机

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频发,更有甚者出现了轻生厌世的念头和行为。

为了预防和减少自杀等严重心理危机的发生,2002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李献云告诉记者,该中心主要围绕心理危机的研究、培训、服务等三方面内容开展工作。

研究方面主要针对自杀死亡案例、自杀未遂案例和社区正常人群及面向特定人群的心理干预研究工作。此外,还在农村开展加强农药控制的自杀干预项目,通过面向农户发放加锁的农药箱子以改变农村农药的管理现状。

培训方面对内的培训,以继续教育为主,包括邀请国内、外的专家讲心理干预危机的技术;对外培训,主要有心理干预热线的培训、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技术以及研究方法的培训。

服务方面面向的人群比较广泛,有些直接面对社区、大学的服务,主要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有些是面对特定人群,比如门诊和病房的病人、有自杀倾向的人以及自杀未遂者等,提供心理状况和自杀危险评估,并根据情况提供心理社会干预等。

此外,该中心还开通了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因为成功营救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百姓称为“生命线”。

虽然李献云没有直接从事电话热线的接听工作,但是她经常会和热线部的同事就热线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供案例督导,并指导工作人员作深入的研究。

自杀源于多因素互果

自杀一词在生活中一直屡见不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很多人把大学的自杀归咎于失恋、找不到工作等原因。李献云认为,自杀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失恋、找不到工作可能只是引发自杀的一个扳机点。

李献云认为,大学生自杀其实与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急性的诱发因素或者称作扳机因素,如与父母矛盾、失恋、找工作受挫、考试不及格、与同学矛盾等。还有可能同时患有失眠、抑郁、焦虑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部分个体有精神障碍或自杀行为的家族史。很多个体有自杀倾向与其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有关,比如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总是教育他看到或关注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或者从小养成不敢面对难题、回避问题的习惯,所以遇到难题就倾向于认为无法解脱。

据李献云介绍,在自杀死亡者中,63%的人在自杀当时有精神障碍,37%的没有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中大约有40%的人在自杀当时有精神障碍。

“有些人会认为,自杀或想自杀就是有精神疾病,其实上面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个说法不对。”李献云说,自杀者在自杀当时的心理相当矛盾,既想自杀又想继续活下去;思维比较僵化,只是看到自杀这个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而没有看到其它更好的方法;往往在扳机因素下冲动自杀。

自杀时每个人的心理不太一样。有些人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有些人认为,通过自杀可以报复某个人,让其心存愧疚或不安;自杀死亡可以让其他亲友活得更好;通过自杀行为可以控制别人摆脱自己不想要的结果等。其实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

自杀的原因各种各样,要想预防和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李献云说,必须把关口前移,进行及早地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助摆脱焦虑

“现在心理治疗应用比较广泛,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足够的循证依据来证实它有效;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没有研究证明它有效,就认为它是无效的。”李献云说,而认知行为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与精神分析治疗不同,它是一种通过研究证明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献云举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例子:妈妈连续给孩子打了十多个电话,孩子一直没有接听。这时,妈妈就会因此而紧张、焦虑不安。心想:孩子不接电话,会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妈妈认为孩子不接电话,是因为孩子出事情了。由于有了这个想法,才会导致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有坐立不安的行为表现。”李献云说,试想妈妈如果学会从多角度去想,不接电话,说不准是在什么地方疯玩呢,或者根本没有看到妈妈的电话。那么,她还会紧张不安吗?根本不会。

李献云说,这就说明妈妈的认知需要调整,可以通过认知治疗,引导她认清自己错误的认识,比如这个妈妈的灾难化思维(凡事总往坏的方向想),通过引导她意识到并学会逐步系统地改变她惯有的认知模式(思维惯性――灾难化思维),她那种焦虑紧张的情绪就会缓解下来。

李献云认为,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既有的不良认知行为模式,可以让有错误认知模式的人摆脱多年思维模式的束缚,变得开心一些。心理医生要充当“处理器”

作为心理医生,李献云坦言,每天都会面对形形的病人、深浅不一的痛苦遭遇和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

“一般人认为心理医生就是一个垃圾桶,用来倾听各种各样的心理垃圾”。

李献云说,把心理医生当作垃圾桶是不对的,心理医生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只是充当倾听者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充当一个处理器或转化器的角色,引导病人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化成有用的东西。

与此同时,在清理好别人心理“垃圾”的同时,心理医生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给自己清理垃圾,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同时也可以避免负面情绪的相互传染。每个人遇见问题,看待问题和处理的方式都不一样,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不一样。

其实,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承受能力远远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李献云认为,作为心理医生,需要更加耐受挫折能力,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多用正反辩证的方式理解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放松,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4篇

黄家亮,两年前辞职的无线前高层,其后转战其他电视台,因事业一直未如意,加上人届中年近期又失业,担心前景终日郁郁寡欢致患上抑郁症,最终上吊自杀。据悉,黄为人开朗,旧同事得悉其死讯皆感震惊,断想不到他会患此病。

中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全方位的,也是很突出的:

中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坚地位,既要承担工作和事业上的重担,又要肩负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重任,从而成为压力最大的人群。加上自身又正从人生的鼎盛向衰老转变,各种躯体疾病不时侵袭。由于渐感力不从心,而产生的一种大好时光即将流逝的紧迫感,自觉或不自觉的加班加点,致使原来已遭耗损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抽样调查显示:除了男性的社会压力外,中年女性的家庭压力最大,她们压力源指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子女教养/负担;住房困难/还贷压力;家人下岗/待业/失业。

中年期心理3大问题

心理压力沉重,负性情绪增加

中年人不仅要面对各种竞争,处理繁杂的各种信息,还要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心理压力很大,长年累月工作的劳累,逐渐变得固执己见、容易冲动、好发脾气、动辄训人和焦躁不安。

亲情减少、孤独感加重

长期工作压力或外出打工、创业,在事业成功的同时,很少顾及家庭,疏忽了夫妻感情的培养,有些出现婚姻危机,对子女的教育机会减少,心生内疚。有些知识分子的自尊心态,内心深处有压力也不肯轻易表露,孤独感逐渐加重,由于工作紧张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无暇与老朋友来往和结交新朋友以进行感情交往。长此以往,导致情感封闭,苦不堪言。

心力疲惫,心理承受力下降

中年期容易得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偏头痛、失眠症、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等等。特别是有同事得病,就会担心自己每况愈下的身体,产生恐惧和不安。中年人处于新旧交替的前沿地带,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会产生一种风云突变、朝不保夕的危机感,变得有点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少人对自己缺少自信,心理上有一种突然年长10岁的感觉。

心理问题祸起――

1 工作原因:工作忙碌或遇到问题;

2 情感原因:与爱情、爱人有关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3 家庭原因:家务事或家庭关系等;

4 人际原因:遭到别人不礼貌的对待;

5 个人好恶:看不惯身边的某人或某件事;

6 社会原因:社会人物、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

7 生活事件:如遭窃、丢东西、忘带钥匙……主观或客观造成的“事故”;

8 生理原因:如生病、疼痛、饥饿、热或冷等生理原因导致不悦情绪等。

9 其他原因。

中年人:应该有私人心理医生或定期去心理咨询

以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中年人,尤其是一些社会精英,他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压力都是很大的,他应该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或定期去医院心理咨询来帮助他正确宣泄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在国外,社会精英一般都有私人心理医生。这说明,在我国,求助于心理咨询的人很少的原因不光是因为缺钱,看不起心理医生,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在遇到压力、不良情绪时,还没有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以抑郁症为例,前两年北京市对5926人进行抑郁障碍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抑郁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4.6%~8.8%。但是,北京市社区中的抑郁障碍患者未治率高达62.9%,表明绝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未及时求助于医生,而就医者中到综合医院和精神病专科医院分别为31.9%和5.8%。

所以,大家需要在观念上改变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不要认为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或是“精神有毛病”。因为这种偏见,导致许多人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精神不正常。其实,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更不存在什么忌讳,心理问题就和普通感冒一样,每个正常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看医生,不要讳疾忌医。如果存在某些心理困惑的话,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长期与痛苦为伍,谁也不能剥夺你享受快乐的权利。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心理门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北京回龙观医院为例,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心理门诊就诊人次翻了三倍,为此,该院最近特意增加了心理门诊的医生和诊室。

什么情况下该去看心理医生?

1 有明显不平常地感觉和行为。例如,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

2 有心理不健康地表现。例如,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某人、害怕笔、害怕看人等等。再如,脑子里总不停地洗手、老觉得家门没关好、反复数楼层数等等;

3 有一些奇怪地疾病。例如,因为精神受刺激等原因,突然瘫痪了,失明了或是聋哑了。在医院相应地科室却查不出病来,又确实发生过的奇怪的疼痛、肠胃不适等等;

4 你身体没毛病,有由心理原因引起的障碍,或者有一些古怪的性问题;

5 情绪极差,难以自拔,一般这类常见的情况有过度抑郁或长期抑郁、神经衰弱、恐怖、紧张焦虑、老是担心自己患上重病等情绪障碍问题;

6 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

7 学习工作压力及交友与人际关系咨询;

8 睡眠不好,如失眠、做噩梦或者梦游;

9 家庭和婚姻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婚恋家庭及性心理咨询;

10 你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有一些坏习惯,多动、口吃、情绪低落,胆子太小等等;

11 人格障碍与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

请注意: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人员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绝对不会向他人透露来访人员的隐私和秘密。

“光鲜”背后如何减压?

经济越发展,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中年人的日子越不太好过。虽然有些人高薪、光鲜,但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得不创造出千奇百怪的方法以达到缓解工作压力的目的。比如网上报道的有关中国都市白领压力越来越大,减压的方法千奇百怪。比如:

白领迷上秘密网站,匿名宣泄秘密以求心理减压;

成都50名白领重返小学课堂,戴红领巾来减压;

都市白领办公室耍玩具减压;

白领扮农妇吵架“减压”折射道德扭曲;

周末“哭泣”正流行等。

这些千奇百怪的减压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排解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但是未必具有健康的意义。健康的减压方法不但有助于你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帮你更健康地认识生活的意义,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地性格。以下介绍的自我心理保健术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而给大家介绍一些健康的减压方法从而建设性地宣泄不良情绪。

自我心理保健术是一些健康的减压方法,它不但有助于你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从而接受自己。

与压力和平共处

虽然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少一些压力痛苦,多一些愉快,但我们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到,我们的压力是必不可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尤其要和那些必要的压力和平共处,接纳压力,甚至享受它!

压力经常带给我们的是一些负性情绪,但是有时也不一定如此,越有压力可能激发你的挑战性,越能带给你兴奋的感觉。对压力的认知方式,当时的心境(情绪背景)、我们的期望(预期值)也会影响压力带来的情绪体验。这就是压力的“两极性”。

压力可以给我们的行为、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即我们的行为,常常可以由压力来驱动。大家想一想,从早晨到晚上的诸多行为当中,有哪些是因为压力驱动而发生的?其实我们有很多行为是受压力左右的。例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奋斗,就因为从小受到别人的歧视,一定要争一口气。压力的程度越高,其对行为的驱动就越强,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完全失去理智,出现冲动行为。

压力产生后,常常伴有能量的蓄积,蓄积的能量需要释放出来。如果总是蓄积而不释放,就会郁积成病。所以,有了压力就要表达出来,如果总是不表达就会出毛病。

第一是向自己表达

所谓向自己表达就是向你自己的意识表达,让你自己的意识很清楚地知道你的压力以及它的来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我们东方文化是很强调理性的文化,有压力往往独自承受,我们常常不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而是用躯体来说话,比如一个人有压力而抑郁了,他可能意识不到抑郁,但却感觉到胸闷憋气;还有人一有考前压力就频繁拉肚子。“男儿有泪不轻弹”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是错误的,当男性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不妨及时发泄,大哭一场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这也是向自己表达的一种方式。

第二是向他人表达

大家可能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小杨说,临近高考压力大,怎么办呢?他找到和他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聊天,他说他压力大,那个同学说也压力大,结果这种压力带来的紧张的情绪就排解了,不再那么紧张了。所以,你可以找人聊天,找你的亲人,找你的朋友谈心,向他们去表达。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表达,那就是找心理治疗师。

第三向环境表达

当你有压力感到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去跑步,去旅游,当你站在高山之巅看苍穹,或者站在大海之边看大浪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些压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和压力,这些就是向客观环境表达。

第四是我们最提倡的,也是最健康的方式,升华的表达

所谓升华的表达,就是把我们的压力,升华为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即把压力或受挫折的不良情绪引向崇高的境界。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恋后,把失恋的重压和痛苦的情绪能量升华到文学写作中,写出了名篇《少年维特之烦恼》。

调节情绪有技巧

制怒术

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事情时,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愉悦术

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四:

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

二是多立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个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

三是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应把计划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统一起来,量力而行。

四是学会辩证思维,利弊相融,福祸相依,可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

代偿转移术

当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时,可以用满足另一种需要来代偿。这一门课没考好,可争取在另一课上取得好的成绩,也可以通过分散注意力,改变环境来转移情绪的指向。

放松术

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自上而下放松全身,或者是通过静坐、意守丹田、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进入放松入静状态,然后面带微笑,想象曾经经历过的愉快情境,从而消除不良情绪。

幽默术

常笑多幽默。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才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

助人术

学会赞赏别人,学雷锋做善事,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可使自己渐渐接纳自己的个性,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

个人爱好――“精神救生圈”

个人爱好往往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救生圈”,在遇到压力,烦恼、痛苦等不良情绪时,个人爱好会帮助你在不经意间释放压力、心情舒畅,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多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比如唱歌、绘画、书法、下棋和运动等,这些兴趣爱好能给人增添许多生活乐趣,调节生活节奏,这样你就不至于在烦恼的时候只能借酒消愁了。

同时对自己的生活也要做一些规划及时间管理,在紧张的工作时间之外一定要安排好家庭生活的时间,学会放弃一些相对不紧急的工作,共享家庭天伦之乐。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夫妻要注意共同分担家务,每月有家庭外出就餐的计划,每年有全家旅游度假的计划,有条件的可以去外地、甚至出国旅游,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以选择在城市周边郊区旅游。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心理的自我保健。

你需要哪类心理医生?

中国现在的心理医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他们是经过劳动部培训及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背景可能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律学,教育学等构成。其特点是:咨询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服务很好,预约方便,但是收费很高,一般每小时200~500元,甚至更高。在技术上的劣势:可能会对一些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患者漏诊,而耽误治疗时机。

第二类是综合医院心理科的医生,他们一般具有执业医师的背景,但是其专业的背景并不统一,多是从神经内科转过来的、有的原来是医院的保健医生,经过

培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少数是具有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学的背景。其特点是:咨询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服务一股,收费不高,一般每小时60~90元。在技术上的劣势:也可能会对一些已经发展成精神疾病的患者漏诊,而耽误治疗时机;虽然可以开处方,但是药物治疗的手段有限,可能不规范。

第三类是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都具有精神科背景,虽然今年五月执行的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规定精神利医生具有心理咨询的资格,但是并不是每位精神科医生都会做心理咨询,一股来说,精神专科医院内的心理科的医生和一些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咨询。其特点是:咨询对象全面,可以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或压力,也可以是病理性心理障碍,服务一般,收费不高,一般每小时60~90元。技术全面,可以开处方,药物治疗规范,手段全面,但是来访者出于个人羞耻感,一般不愿意去精神病院就诊。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就医的便利性来选择心理医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的心理问题引起你明显的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抑郁,或内心极度痛苦,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时,或在社会心理咨询师那久看不愈的时候,-Ⅲ定要及时去找精神专科医院内的心理医生。

如何与心理医生打交道

1、想好开头说什么。

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

2、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隐私”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要尽可能敞开心扉。但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的时候容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

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

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

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

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最好。

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

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地精力与问题地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

6、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

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主意还得你自己拿。

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

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走捷径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8、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

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比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灵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因该去找心理医生了。

9、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

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性别是无关紧要的。

小贴士

心理健康的标准:

富有自信、心境平和、经得起挫折,困难的侵扰,不易流露出焦虑、恐惧、愤怒。对自己感到满意、乐观向上。

人际关系融洽,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且能相互影响。

乐于工作有责任感,信赖他人,富有同情与爱心。

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能妥善应对处理日常问题,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谋求解决。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5篇

精神科医生在医疗领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辛勤工作,他们比一般人面对更多负面情绪,但他们的努力不逊于其它任何科室的医生。

为什么选择精神科?

答其实一开始分配到了一个部级研究单位,自己放弃了。因为对精神科临床治疗很感兴趣,自愿来到了精神专科医院工作。这也是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选择精神科的原因。

问社会上会对精神科存在偏见吗?

答精神科医生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会转移到医生身上。

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常常还会被问,与心理异常的人接触,自己会不会受影响。当然,这两年情况改善了许多,随着心理知识的普及,大众对精神疾病逐渐了解。十几岁的女生也会自己跑到门诊部,说,“大夫,我抑郁了。”

问面对病人,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很危险?

答这个风险是相对的,它不比在街上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高。所谓的风险也只比内科的风险高一点, 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危险性是存在的,有时候病人的攻击是致命性的,所以医生的压力还是挺高的。进入精神科时,会有专门的安全教育。

一个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能够做到通过看病人的表情、眼神,感觉到病人的变化,判断其是否有攻击性,做到事先预防。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女大夫,看上去比较文弱,但都能很专业地从事和喜欢自己的工作。

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

问精神科和心理咨询科的区别是在治疗疾病的程度上吗?

答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各有所长。心理医生擅长心理治疗,对轻型的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重型疾病的诊断和用药治疗的经验不如轻型疾病积累的多。国内部分心理医生未受过精神科临床培训,所以无法诊断和治疗重型疾病。相反,精神科医生主要是用药物治疗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若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的经验不如心理医生。因此,对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要以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为主,对轻型疾病的心理治疗要以心理医生的意见为主。要确定精神疾病的诊断要先找精神科医生。

问病人会对精神科抱有偏见,而优先选择心理咨询科吗?

答当前环境下,大部分病人没到很严重或病情发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先去心理咨询或者去综合医院看综合科。对精神科还是有偏见,认为大部分精神疾病还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

事实上,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疾病资格,如果怀疑有精神疾病一定要先找精神科医生确定病情,诊断出来是重型精神疾病还是轻型疾病,看它适不适合心理治疗,如果适合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再去找心理医生。患者需要有这个观念。除非心理咨询师本身是医生。

问有的人说,心理咨询师靠说,精神科医生靠药,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答心理咨询师靠说不全面,因为不是简单说的问题,它还有好多治疗的理念和系统方法。如果从不用药的角度来说还是对的。

精神科医生只用药,也不太准确,精神科医生不单是用药物治疗,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在面对重型精神病患者时,肯定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一些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精神科医生也会去利用,国内很多精神科医生本身就受过很好的心理治疗的训练,本身也可以做心理治疗。

药物的副作用大吗?

答一些传统的观念认为精神疾病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这是一个误区。比较老的精神药物副作用确实比较大,但是现在的药物发展越来越先进,副反应已经很小了,再加上医生合理用药的话,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的副作用。出现副反应的机率并不比内科用药更大。此外,副反应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耐受和消失。

问简单介绍一下精神科的治疗过程。

答首先是明确诊断,这很重要。精神科的医生不能靠依靠设备、仪器,只能靠自己的大脑,根据精神科的基本理论,通过和病人进行专业的交流去发现患者是否有精神症状,再归纳出来的症状群。这个过程专业上叫做精神检查。就相当于内科的物理检查。其后医生根据诊断标准作出疾病诊断。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半个小时,疑难病例大概需要3到4次。

然后治疗上会分为重型疾病和轻型疾病。重型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式,包括电击疗法,只能做配合治疗,不做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一个短暂的电流刺激的方式起作用,这个过程一般是安全的;对待轻型疾病,例如轻度焦虑症、抑郁症等一般是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纯粹心理因素的,以心理治疗为主。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问您对精神病患者在医院还是在家治疗是怎样建议的?

答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大部分家属都倾向于先呆在家里观察,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来说,除非病人已经严重到控制不住,伤害家人、他人或者自己,有严重暴力行为的时候才会选择住院。

我们会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建议。一种情况是病人症状比较重时,有伤害行为时,另一种情况是病人病情比较复杂,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调整药物等,因为这样的情况放在家里会有一定的风险性。比较轻的情况下,门诊治疗和家庭治疗都可以的话,我们会建议在家治疗,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家庭环境好,对病人康复要更有利一些。

问家人在护理精神病患者时,要注意些什么?

答第一,要树立科学的治疗观念。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是一种“病”,不仅仅是很多人所认为的心理问题,或者一个思想病。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大脑本身的生物基础出现异常,使病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支配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所以亲友一定要知道他们确实患病了,有了这种观念,家人就不会过分地责备、埋怨他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且知道他们是生物学疾病以后,大部分人是需要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才能痊愈,而不能仅仅通过心理治疗,家人的劝慰,甚至相信迷信。

第二,对于需要用药物干预的病人,一定要督促病人遵医嘱按时用药,这是家庭护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很多重型精神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如果因为停药使得病情复发、加重的话会增加治疗难度。

第三,加强对病人生活上的照料。很多病人由于患病或者用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不规律,需要家人帮助,并且纠正他们的作息规律。

第四,社会交往方面要适可而止,不能强制病人做他们做不到的或者非常反感的社会活动。重型精神病患者往往交往能力受损,这本身是疾病的表现。患者因为有严重的妄想而不敢出门时,若强迫他们外出,可能会加重妄想。当然,如果病人的社交能力有一定恢复,并且能够适应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安排社交活动。病人社交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可以先是亲人、朋友再到陌生人,慢慢扩大社会接触范围。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6篇

推拿针灸疗法是我国中医中两种源远流长的外治疗法,心理治疗则是现代医学中的―个年轻分支。因此,从表面现象看推拿针灸和心理治疗相差甚远。

但是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笔者查阅了近年采的文献资料,从中不难发现已经有一些推拿和针灸医生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日常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一定的疗效。如周氏和胡氏均曾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推拿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陈氏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推拿治疗神经衰弱中;冯氏将心理治疗运用于推拿治疗肠激惹综合征中;而范氏和薛氏将心理治疗运用于针推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中;还有陈氏曾将心理治疗运用于针刺推拿治疗疲劳综合征。

总结以上文献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推拿针灸结合心理治疗在那些身心相关疾病的治疗上疗效颇为显著。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日益增长,身心相关疾病的发生亦日益增多,笔者认为作为推拿针灸医生的我们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知识,同时也可以和医学心理医生合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日常医疗工作取得更好的疗效。

那么,我们又能如何做到推拿针灸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已经认识到精神心理因素(七情)对于疾病的影响,并相应地采取“告之、导之、开之”的传统治疗方法。临床心理学则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帮助病人纠正自己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以及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健全的人以便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而其中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基础性的心理治疗模式。医生通过询问倾听、分析指导和支持鼓励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通常推拿针灸科的病人相对而言就诊周期比较长,故而接诊医生对患者情况,也比较熟悉,这就为推拿针灸医生在推拿针灸治疗中有意识地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所以笔者认为推拿针灸医生在本专业的知识之外,适当地学习一定的心理治疗知识是极为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询问指导和鼓励,这样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但是推拿针灸专科医生毕竟没有心理医师执照,所以除了一些简单的谈话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还得依赖我们专业的医学心理医生。不过,笔者认为我们推拿针灸专科医生也可以和专业医学心理医生一起合作,首先,我们可以和他们―起合作一些身心疾病的治疗,在推拿针灸结合专业的心理治疗前后进行心理量表评定,以了解专业心理治疗对于推拿针灸治疗身心疾病是否能起促进作用,以探求一条更为有效地治疗身心疾病的道路。其次,我们可以对于那些接受推拿针灸治疗的病人,请专业的医学心理医生帮助进行心理量表的测定,对照患者在推拿针灸治疗前后的心理积分,以比较病人接受推拿针灸前后心理状态是否有所改善,由此从侧面可以看出推拿针灸对该患者的疾病是否有所效果,如果,推拿针灸治疗有效,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那么他的心理状况亦会随之改善;反之,则心理状况不会得到改善。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7篇

心理医生的“秘密武器”

自从笔者的文章在《食品与健康》杂志上刊登以后,不少读者对心理医生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各个大学、培训班授课期间。也经常有学员向我请教这方面的问题。大家似乎都很好奇,心理医生在和来访者咨询的时候,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出乎您的意料之外。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最重要的基本功并不是“说”,而是“听”。倾听,可以说是心理医生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您可能会说:什么?听!那谁不会啊?只要耳朵没有问题,谁不都可以听别人说话吗?亲爱的读者朋友,先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讲来。等我讲完您就会发现,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听力都没有问题,但其实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听”别人说话。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您不妨留心一下,在和别人的谈话中,您能不能做到在对方说话的时候耐心听完,不去打断对方?能不能做到在人家说话说到半截的时候,不抢先把自己猜测的结论说出来?

怎么样,不太容易做到吧?您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别人话说到一半时,想起了自己曾经看过、听过、经历过的什么,于是迫不及待地拿出来想与对方分享;或者是在别人的观点阐述了一半的时候就草草地做出了判断和结论,并且不假思索地表达出来;更有甚者,对人家谈话的方式或内容失去了兴趣,开始不耐烦了,于是干脆打断对方的叙述……

各位读者朋友,在您过去的生活中,出现过上述的情况吗?

人性的弱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性中最普遍的弱点之一就是“爱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一遇到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换句话讲,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太重视“说”而忽视了“听”。 大学的课堂上经常能够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的某个话题讲了一半,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不少同学就会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身边的人交换彼此的意见,而且往往一说起来就收不住“闸门”了,老师后面讲了什么,就根本听不到了。结果就是。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没有听到。考试的时候自然就傻眼了。

您瞧,光顾着自己说了,怎么可能还会有心思去听呢?

又或者,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有些人在面对别人的倾诉时,仅仅听了几句就把话头抢过去:“老兄,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后面紧跟着的就是一长串的大道理,讲得口若悬河、唾沫横飞,把人家搞得目瞪口呆、哭笑不得……

殊不知。在一个人真真切切的烦恼面前,任何道理其实都是苍白无力的。原因很简单,那是你的道理,不是他的道理。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不顾及对方内心的感受,只是一味用空洞的道理去打压那颗已经不堪重负的心,效果只能是雪上加霜。更何况,人根本就是不服从道理的,一吨的道理,其作用甚至都比不上一毫克的激素。而且,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等同于思想问题。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得了感冒,您给他讲什么道理能把他的感冒治好?天下最廉价的东西,莫过于道理了。

某些夫妻之间、亲子之间,这样的情况更是普遍。对方在外面遇到了些不顺心的事情,心里有烦恼,打算回家找自己的配偶、父母倾诉一下,没想到刚一开口,还没说上两句,就被不耐烦地打断了:“你心里不痛快,我在外面累了一天,我还不痛快呢!”有些家庭甚至“约法三章”:“不要把外面的事情带回家里面来!”

可是,一个人的烦恼,要是连自己的配偶、父母亲这样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倾诉,他又该怎么办呢?他只能在单位或学校与家之间,找这么一个地方,找这样一个人,让他/她来倾听自己的烦恼。如果碰巧真的有这样一个地方。而且搞不好,还有一位善解人意、擅于倾听的异性……

各位读者朋友,您估计这个故事后面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这可真的不是笔者在危言耸听,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实际上就是这样破裂的。不少青少年,也就是这样陷入了家长所谓的“早恋”。

用心去听

说得更严重一点,美国每年要发生不知多少起劫持人质事件和校园枪击事件,为什么这些人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这些犯罪者过去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他们的父母不听、老师不听、同学不听、老板不听、同事不听……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通过劫持人质迫使别人听听他们的想法,只能用枪支代替自己来“倾诉”!

正因为如此,一位优秀的警方谈判专家的主要技能并非不断“谈”话,而是认真“听”。

很多人之所以求助于心理医生。仅仅是因为在他们的身边。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对于很多咨客来说,心理医生可能是他们一生中第一个认真听他说话,真正关心他的感受的人!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倾听者。他有一句名言:“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8篇

李老师的每次讲课都深深感染着台下的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课讲得好,更因为老师的人格魅力。2011年12月,我在深圳又见到了李老师,还没等我招呼,老师就走了过来,他那双温暖而有力的手紧紧地握住我,让我受宠若惊。3年不见,李老师仍然那样健朗。他这次带着他的团队来深圳继续他的NLP。当主持人宣布下面由心理学大师李中莹演讲时,台下立刻爆发出长久的掌声。老师健步走上讲台,深深地向台下鞠了个躬:“感谢你们的到来,正是由于你们的到来,才让我感到冬日的温暖,正是你们对心理学的热爱,才叫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老师的90度鞠躬再一次震撼全场。3个小时的课程,大家意犹未尽。下课后同学们把老师紧紧围住,合影、签名,老师都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我等了近半个小时才对老师进行采访。“对不起,让你久等了!”老师的谦和让我感动。我们的谈话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心理医生》:李老师,您好,辛苦了,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心理学界都有太多的人知道您的名字。大家都很想对您有个了解,您是在怎样的机缘下进入心理学领域并取得了如此的成就?

李中莹先生:我是1946年生人,出生在香港,我对企业的管理及经营有三十几年的经验,曾在多个欧美跨国集团和上市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务,从事过生产管理、贸易、销售、统筹、人力资源、合并改组、流程改革、市场开拓和企业策划等多种性质的管理工作。七八十年代,在东南亚出任地区高层负责人。1993年,我首次接触NLP“身心语法程序学”,并且决定投身于培训工作。1995年我和朋友成立一家针对管理方面的培训公司,两年后我们自己创立了香港专业效能管理学院,这以后我就开始专注于心态、态度、情绪、思想及行为模式的研究与培技工作。1998年,我开始把NLP课程带入国内,并且在2003年为此移居大陆。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书读得不多,但我有个优点就是喜欢钻研,勤奋是我最大的财富。我已经快70岁的老人了,但我的心态还很年轻,我接受新事物很快,我很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感受他们的活力和对事物拥有一种全新的思维。

《心理医生》:所有认识您的人都知道,您除了最早把NLP完整地介绍到国内之外,同时被认为是华人世界N LP功力最高的导师之一,NLP方面的功力也是被认为是首屈一指的,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

李中莹先生:其实我没有大家说的那样好,也称不上所谓NLP之父,对于这样的头衔我还是受之有愧的。只不过我是较早地将这一知识引进到国内。1993年,我第一次接触NLP(身心语法程式学),得到徐志忠先生和Judith DeLozier的启蒙,1994年我决定去美国学府NLP Comprehensive完成NLP执行师课程。当时我就想把NLP这门学问中文化,在中国人里传播。1997年,我再去美国NLP Comprehensive完成NLP培训技巧课程,然后在1998去NLP University完成NLP高级执行师文凭课程。1997年,我开始讲授NLP课程,并且在1999年末正式开办我自己的NLP执行师文凭课程。在2000-2005年的6年里,这个课程共开办22次之多。2000年我开始讲授由我自己设计出来的演讲培训技巧课程。

《心理医生》:李老师,据我所知您不仅是NLP大师,在家庭系统排列方面也有其独到理念。是您把家庭系统排列的大宗师海宁格带到中国的,让国人开始知道了海宁格的名字。

李中莹先生:是的,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2000年,我去美国Anchor Point Institute完成临床催眠治疗师文凭课程,取得美国学会A.C.H.E,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在该课程中,由于一位同学的示范,我第一次接触了家庭系统排列这门学问。我马上意识到那也是我必须学习、掌握和在国内传播的学问。2000年底再去美国参加Victoria Sneh的工作坊训练,2001年我参加了在德国举行、每两年一次的家庭系统排列国际大会。在那里我认识了这门学问的大宗师海宁格先生,并且邀请他到香港和内地和大家一起分享他所创立的这门学说。从2002—2004年的3年间,我先后在香港、深圳、广州、上海、南京和北京,共开办了10个作坊。在这10个工作坊里,我都是在海宁格先生的身旁担任翻译的工作,加上在德国、我国台湾等地方的工作坊,和德国ZIST学院举办的深造课程,我应该是国人里受过最多训练的家庭系统排列导师:全部超过400小时,其中超过300小时是海宁格先生的亲自教导。由于我的勤奋用心,我受到2003国际家庭系统排列大会的邀请,在大会里代表中国区发言、,主持工作坊讲授操作技巧。

《心理医生》:李老师,您设计的“简快积极身心疗法”文凭系列课程受到业界人士一致好评和认同。这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中莹先生:好。我是以NLP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和临床经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具有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价值。翌年,我又精心策划了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士培训的系列课程,终于在2004年成功举办了首次系统性及全面性的以NLP为平台的临床心理治疗文凭系列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再次对这一系统课程进行总结,整合了近年来更新鲜的临床、培训和学习心得,设计出这一“简快积极身心疗法”文凭系列课程。可以说,这一课程是在前一课程基础上的又一次从理念到方法的提升,是我目前在国内开设关于“简快疗法”的最新的系统课程。

《心理医生》:李老师,在国内很多人还不损清楚NLP教练技术,它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次来深圳您主要来传授NLP教练技术,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

李中莹先生:好的,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NLP教练技术的确是走进国门不久,我这次来深圳主要是传播这项技术。

NLP教练技术是内外兼修的一个实用技术,着眼于企业管理和人生管理,是实用心理学与教练技术完美结合后的一个应用课程。NLP+教练技术,使得教练技术的效果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从信念、价值、规条方面激发人的潜藏信念群,用自身信念群推动身心合一,从而产生的能量是最大的。NLP教练技术为教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状况提供了百多种细分处理技巧,提倡挖掘内心的价值与目标的共同点,从而享受、快乐地去达成目标,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及强大的工具。NLP教练技术深入潜意识层面,从而加强了教练的深度,挖掘内心价值与目标共同点产生的潜能补足了单一教练技术运用层面的深度,令到教练的效果产生不间断的作用。

NLP教练技术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聆听、观察有针对性的问题等专业教练技巧,帮助当事人清晰目标、激发潜能、发现可能性、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以最佳状态去达成目标。

《心理医生》:NLP教练技术和传统上的企业教练有怎样的不同?

李中莹先生:NLP教练作用于人的“观念”、“需求”、“渴望”,这在人的心理“冰山”中属于深三层。企业教练侧重于人的“行为”、“应对模式”,属于表三层。表三层由深三层决定,当一个人的深三层心理得不到解决,就很难身心一致,那么潜在能力就无法发挥出来。NLP教练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心理医生》:李老师,您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最后能否给我们这些刚刚走进心理学领域的后生们一点指导?

李中莹先生:指导谈不上,我的每次讲课都能看到新的面孔,这说明大家已经开始了对心理学的重视和渴求,国家也对这一领域有了高度的重视,你们赶上了好的机会,好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的春天已经到来,大家都开始懂得了对心的呵护,这是最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大家在学习中要有针对性,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的心理咨询一定会得到普及,人们就像走进超市一样走进心理咨询室,不再为是否要做心理咨询而感到困惑和纠结。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9篇

健康人群会面对许多家庭、择业、求学、社会适应等问题,他们会期待做出理想的选择,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求得自身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寻求生活的良好质量。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中肯的发展咨询,给出相应的帮助。比如,黎明在电影《双雄》中说,“每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无法忘却的创痛。这就是打开那个人内心的门。”因此当黎上正平静地看着李文健的眼睛,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努力,但是你要接受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原谅自己,就会开心点”,身为阶下囚的心理学者似乎找到了打开警官心灵的钥匙,看着李文健顺从而麻木地帮助黎上正拿到他想要的钻石,观众为之震惊。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最软弱的一面,而催眠,正是从人的心理最脆弱的一面入手。”就像《哈利・波特》中的神奇魔咒“除你武器”,喃喃的咒语一出,敌手的武器尽失。只不过,相比之下显然是催眠的功力更大,让人丧失的是心灵的防线。还有一些影片,如《异度空间》、《无间道》和《爱德华大夫》等里面的心理医生角色都运用了一些移情、催眠的疗法帮助咨询者走出内心的困惑。

不过,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同样拥有喜怒哀乐。当他们在审视当事人的同时,还有一只眼睛在警觉地观察着自己。“如果当事人的痛苦心理咨询师也有,他就会被对方激发,自己也痛苦。心理咨询师要不停地去进行自我体验,检测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痛苦拿出来分析,看问题的视角会更加开阔。”心理咨询师会定期接受督导,宣泄一些在治疗中积累的不良情绪,进行系统脱敏。

以关怀为生计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权成人士透露,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饥荒和地震,而是更严重的自身心理问题。心理科学统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有8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人格缺陷和习惯性不良行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

洪晃在《上一代交给我的一些我不想要的东西》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关于她见心理医生的一些经历:“大夫已经不记笔记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明明是我给他说故事来了'为什么还得付他200美金?!”“我终于哭了,像小时候受了委屈要跑到我外婆身边一样,哭得特别伤心……”“我把脸擦干净,说了谢谢就出去了,大概也是哭哭啼啼,缩着背。我出了办公大楼才发现,天已经黑了,可是感觉舒服多了口”人的肌体有自我愈合的能力,医生的好态度能激发这种能力。如果一个病人接受一个医生,信赖他,病也会好得快。

“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只是一个方向或一种建议,更像是一座供人查阅资料的图书馆。而人们在分享了心理学的观点之后,如果试着运用这些观点去生活,那么有一天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很超然。”(李子勋语)心理咨询是一门创造性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科学+艺术”的工作。心理咨询师好比一把梳子,需要梳理来访者的思绪和问题脉络,重新找到适合解决来访者问题的方法。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观察、理解、学习、思维判断、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心理平衡、交往控制能力。

体现文明的标尺

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心理研究、心理咨询和心理冶疗在上个世纪早期就已出现,发展至今整个体系已经很完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美国等西方国家开设心理学课程进行规模化的教育。APA(美国心理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据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28万人。有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会不定期去心理诊所。看心理医生非常方便,平均500个美国人就有一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存在于各大医疗机构、家庭诊所和社区诊所中。心理治疗还被纳入医保体系,费用可以报销。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每年使用1亿多盒镇静药。

发达国家对心理从业人员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美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包括了对专业人员的心理专业水准的要求。想要成为一名音乐治疗师,本身必须先要经历25次治疗,都是正常付费治疗,然后是25次督导,也要花钱来完成,需要约两年时间。成为正式治疗师后,仍要定期进行督导和治疗,在欧洲一名咨询师或者心理治疗师至少是硕士,要学习5年到7年,最后一年就要投入临床实习训练。毕业后必须先去医院或者诊所做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1~2年后,才可能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工作者。

在日本,产业心理咨询,一般在企业设有专门的机构,配备有一至几名专门人员。从事产业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一批训练有素的产业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50岁,专、兼职的都有。产业心理咨询师在企业里一般身兼数职,担当着咨询师、训练者、员工福利员、顾问、组织改变者的多重角色,他们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开展职业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咨询、员工个人能力开发和自我发展等工作。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培训和资格认证。初级咨询师必须是大学心理学本科毕业,中级咨询师起点是硕士,高级咨询师是博士。非心理学本科、硕士、博士,需要很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专业的学习培训和严格考核才能上岗。

永远朝阳的行业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属于高阶层的职业,不仅体现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服务的人群方面也是如此。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发展。美国《CNN财富》杂志和网站共同评出了2006年美国十大最佳工作,心理咨询师以新兴的朝阳职业,可观的职业收入和高尚的社会层次列居第十位。在国内心理咨询师职业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我国13亿人口,国内外权威机构预测,在今后的发展中至少需要1000万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行业是新世纪具发展潜力、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事业。

在美国,心理咨询师每小时的收入可以达到150美元左右。在国内,心理咨询收费从每小时100元至1000元不等。按心理咨询师的级别高低(从一级到三级)每小时收费有所差异,平均收费200元/小时。与传统职业相比,心理咨询师更具人文关怀和发展潜质,堪称充满风险和挑战、有着广阔发展空间、较高社会地位和较高收入的职业。

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排除困扰,还能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效率,成功教育子女,处理好家庭关系。心理咨询是一种复杂而完善的技术,又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地消解现代化与理性化带给人们的困惑,以及信仰垮塌带来的巨大空虚,对中国而言,是走人更深刻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对于从业者来说。其成就感和现实的收获都是巨大的。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划分

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共分五个等级,作为高知识含量的职业,心理咨询师直接从三级开始鉴定。共分心理咨询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

报考要求

心理咨询师(三级)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心理咨询师(二级)

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

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咨询工作满3年;

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连续从事咨询工作满3年。

心理咨询师(一级)

主要进行课题进修和研究。

心理保健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心理保健师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推出的,证书属于是协会性质的,不具备国家职业资格的效力,工作范围只针对基础性的人群进行保健工作。

心理治疗师面对的对象是达到疾病程度的人群。培训只针对医疗系统内部人员,培训目前还没有部级证书。

心理医生培训范文第10篇

作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我在国内工作多年,同时又在美国多所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工作多年,我深深感觉到中美在心理学和精神学上存在差异。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科技、健康教育的头号强国,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情况如何?美国人是如何看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简单比较。

很气恼VS很高兴

一位著名的美国心理治疗专家到中国来访问,与中国的心理医生们交谈,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对青年男女初次约会,女青年准时到达约会地点,而男青年迟迟没有露面。正在女孩焦虑等待中,男孩姗姗来到。女孩很气恼,问男孩;“你看,都几点了?你干什么去了?”男孩不好意思地回答。“十分抱歉,我迟到了,因为我刚去看心理医生。原订看半小时的,未曾想被一个心理问题所困绕,直到心理医生给予了详细指导才解决问题,所以迟到了。”

这位美国心理治疗专家问中国的同行们,“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那位女孩会怎么想这位男孩?她会做什么?”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女孩会毫不犹豫地说“神经病!”然后扭头而去。

中国的心理医生们好奇地反问美国同行同样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美国会怎样?”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说:“女孩会很高兴。”“为什么呀?”望着中国同行们惊讶的目光,这位美国专家慢悠悠地说:“女孩会很高兴,主要有两点,一是女孩会认为这个男孩的个人素质不错,重视心理健康,二是这个男孩收入不错,因为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收费很高”。

近几年,众多的心理诊所和心理门诊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出现。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的现象逐步增多,然而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仍被视为“见不得人”的“丑”事,人们总是竭力掩盖,害怕被别人知道而带上“精神病”的标签而受到歧视。尤其是很多人虽然被心理和精神疾患所困绕,内心痛苦不堪,但又不愿被别人知道,甚至不愿对自己的家人述说,只能默默忍受痛苦。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不得不中断学业或停止工作。

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就像去综合医院看其他科医生一样,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就像上面的例子,美国人认为能去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没有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丑”事、甚至是耻辱的事。

1VS15

笔者所在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拥有250名左右的faculty (指的是具有博士学位的精神病学家、教授和研究员),几乎与我们国家整个精神医学领域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相当。而在美国精神医学界。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排名第四。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所拥有高学位的高端人才更多。据统计。美国精神医学界有4万多名具有医学博士学位(M.D.)的精神科医生,还有数目相当的拥有博士学位(Ph.D.)的科研人员,而我国整个精神科领域大约有1万五千名精神科医生,其中很多人还是中专和大专学历。另外专职从事精神医学研究的人员寥寥无几。据统计,美国有3亿人口,而中国有13亿人口,所以美国精神科医生的比例大约是我国的15倍左右,因此我国精神医学界还需要很多的精神科医生,笔者相信在未来的10至20年,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精神和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精神医学。

还有,在美国,精神医学是医学院中的重要科目,以笔者所在的精神医学系为例,耶鲁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大学医学院中排名一直在前104,而精神医学系在医学院中是仅次子内科的第二大系,可想而知它在医学院中的重要地位。相反,在我国知名大学医学院和医科大学中,大部分几乎没有专门的精神医学系,只是在一些省级的医学院校中有精神医学系,这可能是我国缺少受过专门训练的精神科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如首都医科大学刚刚成立了精神医学系,相信以后的若干年内,将有更多的大学成立精神医学系。

另外,在美国精神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排在医生中的前列,据说精神科医生的收入仅次于脑外科、心血管内科和肿瘤外科医生,排在第四位。

长期住院VS社区医院

精神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疾病,很多病人病情反复发作。需要终生服药治疗。实际上,在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方面中美双方差异不大。因为随着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上著名的制药公司基本上都在我国开拓市场或拥有分公司,很多在我们国家设有制药基地,因此国际上有的抗精神病药,在我国都能得到,虽然价格上有些过高。但最重要的差异在于对待精神病的观念上,在我国长期以来,精神病人一直受到歧视,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精神病人被称为“疯子”就是典型的表现,尤其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疯子”就应该被关进“疯人院”,接收长期住院治疗。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为例,医院里有许多长期住院治疗的病人,很多患者住院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以上,有的甚至从医院成立起就住在医院里了。长久以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就是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越来越多,床位逐步增加。目前仅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就有住院病人近1400人。

而在美国,在几十年前,美国也拥有大型的精神病院,病人长期住院治疗。但近年来精神病院的住院病人数和床位数逐步减少,很多精神病院仅仅有几十张床位,甚至仅有十几或二十几个住院病人,而大量的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在社区医院中接收治疗,以利于他们的精神康复。在美国,精神病人患病后。首先是到社区医院中接收通科医生的治疗。通科医生接受过精神科的专门培训,能够处理和治疗常见的精神疾病,只有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是那些病情严重、具有强烈的冲动和暴力倾向的病人,才被送到精神病院。而且病人住院的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或几周,在急性期病情缓解后,病人就被送回家,继续在社区接受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美国医学界,精神病人不再被看作是“疯子”,而是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可以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

顺便提一下,美国对于吸毒和药物成瘾者的观念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在美国吸毒和药物成瘾是很大的社会问题,人数众多,美国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付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精神科是担负药物成瘾治疗和研究的主要机构。在美国。吸毒和药物成瘾不再被认为是个人品德和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病、一种与脑功能异常有关而需要治疗的疾病,而且在治疗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吸毒和药物成瘾被认为是同其他精神疾病类似的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治疗,而且治疗也不再以让病人戒除药瘾为治疗目的和目标,因此没有强制的治疗手段。美国医学界认为,很多药物依赖病人即使通过戒毒治疗。在短期内戒除毒瘾,但从长远来看,复吸率几乎达到100%,而且戒毒治疗对药物依赖病人是个非常痛苦甚至残忍的过程。一个新的观念是,吸毒和药物成

瘾是无法戒除的终生疾病,病人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所以治疗观念是,可以用一些成瘾性较小、副反应较轻的药品来替代那些常用的,如目前逐步流行的美沙酮替代海洛因就是在这种观念下产生的治疗方法。一个逐步达成的共识是,如果病人每天服用一次那些毒瘾小、副作用低、药性持续时间长的药品来替代那些常用的。在此基础上病人能坚持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就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了。

几百万元VS上千万美元

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述,在美国拥有人数众多的精神科医生,同时还拥有同样人数的、从事精神科研究的专门科研人员。在美国医学界,精神疾病的研究是医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政府每年投入巨大的科研基金用于各种精神疾病的研究。比如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是美国的主要科研机构。类似我们国家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国立研究院下共有三十余个研究所,其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研究所就占了5所,比如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国立药物依赖研究所(NIDA),国立酒成瘾和依赖研究所(NIAAA)等,而在我们国家,尚无部级的精神疾病的专门研究机构,而且我们国家对精神疾病研究的科研投入尚不足。不过,最近2~3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注意对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科研投入,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973和863项目中,开始资助专门研究精神疾病的项目。

在我国精神疾病的专门研究机构中,也存在科研人员少、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水平低下的情况,以笔者曾经攻读博士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为例,这个研究所是我国情神医学界最好、知名度最高的科研机构之一,然而目前在研究所中只有几位能带博士的教授,而且研究室也只有十几个,每年全所的科研经费只有几百万元,而每年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只能发表几篇或十几篇英语论文,与笔者所在的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相比,差距非常大。如笔者所在的研究组,就有近20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员和教授,带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和博士们从事药物依赖研究。每年的科研经费达到上千万美元,发表几十篇英语文章。也就是说一个研究组的科研实力比我们国家最好的研究所的科研力量都强。

上一篇:税收风险管控范文 下一篇:经济贸易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