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01:58:54

心理活动周总结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性格;情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15-01

文学即人学。文学要表现人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的某些心理特征。但小说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的果实,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在刻画人物时,中国古典小说常常是结合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与西方小说注重浓墨重彩地描摹人物的心理不同,也与中国有些现当代小说强调挖掘人物的潜意识不同。这种含而不露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特点,就使我们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实践也证明,这种心理分析对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成为一条解读小说的终南捷径。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谈心理分析在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一、心理分析在分析人物性格中的应用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生活,其中的人物也会从文字中获得生命,拥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并且这些心理活动又能影响人物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让同学们就课文内容提问题时,有位细心的同学问:“课文中提到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黛玉却答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相同的问题,黛玉的回答为什么前后自相矛盾?”这问题刚好问到我想讲的一个教学点,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就问有没有同学知道原因。 “你倒是很通人情世故嘛!”我的话立刻引起哄堂大笑。“那么,这一细节说明黛玉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又不失时机地追问。“说明黛玉多疑心细”。“说明她敏感”。“说明她自尊”。“说明她三思而行”。“说明黛玉对进贾府存有畏惧心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借助黛玉自身的语言描写,我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使同学们不仅理解了人物看似矛盾的言语,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而且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水到渠成。

二、心理分析在诠释情节设置中的应用

曲折动人的情节不但引人入胜,而且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现。小说大家无不注重情节的设置,努力使情节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其中的一个秘诀便是用人物心理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既巧妙又自然,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中国古典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小说情节设置的妙处。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学过半,我问学生:“周瑜大会群英这出戏,传统的看法认为它的作用是为周瑜酒醉和蒋干同榻而眠做准备,同时还具有强堵蒋干之口,让他无法说降的意图。联系小说的标题‘群英会蒋干中计’,如果仅仅是这样,矛盾就产生了:蒋干中计也不是在群英会上!教材编者何出此言?看来,周瑜大会群英还另有深意。同学们讨论一下:蒋干在群英会上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周瑜是否尽在掌握?”同学们讨论了几分钟,毫无结果。我又启发说:“大敌当前,自己五万人马对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周瑜却显得胸有成竹。蒋干会怎么想?劝降开口不得时,他会不会往别处动脑筋?”同学们认真思考起来,然后有同学试探着回答:“是不是蒋干在劝降未果后,开始怀疑东吴隐藏着重大军事机密。”我非常高兴但又不动声色,仍问其他同学:“你们认为呢”?“应该是。”又有几个同学说。“很好!这样,周瑜种种得意忘形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周瑜巡视军营,炫耀所谓军威,蒋干会怎么想?”有学生立刻说:“蒋干来自号称八十三万大军的曹营,必不信仓促凑起来的五万军队的军威,他只会怀疑周瑜为什么这样兴奋。”“再然后周瑜舞剑作歌,显示备受东吴信任,简直得意忘形。蒋干又会怎么想?”又有同学回答说:“东吴对破曹显得胸有成竹,定使蒋干断定暗藏玄机”。“联系到劝降不得,蒋干会怎么想?”我步步紧逼。一生答道:“蒋干想刺探东吴军事机密,来弥补劝降未果的过失”。“对!”我接着总结:“蒋干带着如此心态,偷阅逼真的书信,听着周瑜的梦话提示,窥视所谓的江北人的活动,自然深信不疑,从而使‘盗书’瓜熟蒂落。可以说,周瑜的计划严密周详,故意把得意忘形做到忘乎所以,形成破绽,诱导蒋干怀疑。只要蒋干怀疑了,按正常的思维去做事,就不能不一步步迈入其圈套。所以,正是由于蒋干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使得整个情节既环环相扣,又天衣无缝。”看到同学们一副副恍然大悟的神情,我暗自庆幸教学中使用了心理分析,没有辱没计谋集大成之《三国演义》。接着,林冲不但没有遭到陷害,反而觅得“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能寻几贯盘缠的美差。在这里,我又问同学们:“林冲也曾疑心:‘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去了,为什么?”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是李小二劝他休要疑心。”我又问:“李小二前面不是告诉林冲有人要害他吗?这里为什么又讲出自相矛盾的话?”同学们经过讨论,终于悟出。一位同学说:“李小二心生后悔,对自己的多事之言满含内疚。所以当林冲被安排到大军草料场管事时,他又极力劝林冲不要多疑,以弥补自己的过失。”他的发言马上引来同学们一阵掌声。“你有依据吗?”我问。这位同学说:“有,比如林冲寻仇第二天未果,‘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试想,李小二听恩公这样讲,心中自然不是滋味。又比如‘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折腾了恩公好几天,没有任何结果,换上我也会后悔自己的推测是多事害人。”“非常好,”我总结说:“这样,李小二的心理活动又促使气氛暂时缓和下来,其实气氛的紧张程度却在深层次继续积攒,随时可能风雨骤至、一泻千里,从而为即将到来的林冲亲闻好友陆谦的阴谋而手刃之的高潮营造氛围,可见,李小二的心理活动直接控制着小说气氛由紧张到平缓直至最后仇人相见的刀光剑影。”课后,有同学说:“原本只看到《水浒传》的打打杀杀,没想到竟也藏着许多匠心独运、令人拍案叫绝的东西”。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2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心理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而笔者所在学校在七、八年级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周课时均为一节。学生经过七年级对心理活动课的适应和八年级第一学期进一步的积累,八年级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组织为主的课堂模式,大胆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选题、合作研究,并通过心理活动课来汇报展示成果,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获得直接体验。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在积极地互动交往中培养组织协同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及包容尊重的态度。研究性学习则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拥有了互动交流的机会、释放活力的场所、施展才华和表达思想的平台。

一、实施过程

1.教师宣布课堂改革

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心理活动课,教师宣布课堂改革。由以往教师组织课堂,变为学生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班级学生自由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设计成一节心理活动课,活动时间安排在35分钟左右,剩余10分钟由教师和学生总结。

2.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建采用自由分组的办法,在教师宣布课堂改革之后,学生根据意愿在五分钟时间内完成小组组建,每一组人数控制在4~7人之间。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分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落单学生,判断原因后及时帮助其加入某一小组。同时,教师还要协调人数较多或者人数较少的小组,提醒学生学会包容和放弃等。

3.分组讨论,确定相关信息

分组完成后每组发放一张表,学生需根据表中的要求进行相关讨论并填写完整。(见表1)

表1 分组讨论表

抽签号

成员

组名 组员人数

口号

研究性学习主题

备注:

①课程按照抽签顺序(序号)依次进行。

②每一组需要准备35分钟左右的心理活动课一节,主题积极向上,有现实意义,围绕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选择和设计(例如积极品质培养、同学交往、与父母和老师相处、青春期困惑、情绪调整等),课程要紧密围绕主题进行。课前三天需向心理教师汇报教学内容和思路,需要获得指导和帮助的也要提前与心理教师沟通。

③课前需充分搜集资料(心理游戏、案例、故事、视频等),设计教学过程,可制作课件、编排情景剧等辅助教学。

④第一位成员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统筹安排以及与教师的沟通,各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⑤每组上课结束后要交一份课程活动报告,内容包括组名、分工、课程设计思路、活动总结和反思(报告中每人署名写一段个人总结)。

(1)确定组名和口号

组名要积极、响亮,有一定的内涵。例如“少年崛起”小组,象征着少年积极向上势不可当的力量;“smile girl”小组,名字里扑面而来的是阳光和朝气;“that's real me”小组,带给人一种自信的活力;“琢铖挽月”小组,将组员许卓、屠铖、陈苏婉、杨月的名字巧妙地组合起来,充满诗意。

因为供学生讨论的时间较为仓促,所以学生呈现的组名和口号应简明扼要。

(2)选择研究性学习主题

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主题。从学生的选题分析,选择人际交往主题的占50%,主要包括青春期男女生交往、同学友谊、与父母的交往等,如“过早的爱情”“兄弟姐妹好相处”“友谊最珍贵”等;学习方面的主题占20%,如“作业熊猫眼的诞生”“诚信?分数?”等;还有20%是关于情绪调整、挫折应对、认识自我等主题,如“我要我的快乐”“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触摸你的内心世界”“叛逆如我”等,另外10%是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等。

从学生的主题选择来看,八年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关注度很高,人际交往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快乐,也会带来很多的困扰,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对学生顺利而快乐地度过青春期大有益处,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学习压力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压力和应对挑战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3)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教师提前准备好签条,每组组长到教师处抽签,并将抽签号填在分组讨论表中。

4.课前准备

分组讨论表填写完毕后统一交至教师处,教师将分组研究性学习信息统计后制成班级心理活动课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安排表,并迅速发至各班教室,以备学生查看和提前准备之用。(见表2)

表2 八()班心理活动课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安排表

序号 组名 人数 组 员 口号 课题

1

2

从学生的研究开展情况看,小组合作过程中既要防止一人独揽大权,又要防止组员偷懒怠工,因此任务分配做到具体细致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小组成员先通过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向和具体内容,确定心理活动课的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然后分工搜集资料,制作幻灯片,合作整理,确定心理活动课的人员分工。

学生的备课内容必须提前三天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备课内容进行审查,防止学生出现原则性或者科学性错误,同时对学生课程设计的环节和材料的选择等进行整体的分析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课件进行审核修改,为学生成功完成心理活动课助力。

5.课程实施,撰写课程活动报告

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带给自己、同学和老师的是大大的惊喜。本来以为学生只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将主题相关的内容展示给班级其他同学,没有想到学生上课的方式多种多样,编排话剧、拍摄心理短剧、视频欣赏、互动游戏、心理测验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式)被学生生动形象地运用到了教学中。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但学生在生涩的尝试中感受着课堂上的快乐。

小组完成课程内容后需要提交课程活动报告。课程活动报告包括八个项目:①组名;②口号;③组长;④组员;⑤课题;⑥分工;⑦课程设计;⑧每个人的活动感想或总结(组内每个成员都要署名写一段话)。课程活动报告要求在课程开始前两周发放给组长,课程结束后由学生完成报告并及时提交。

二、学生的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兴趣非常浓厚,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与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品尝到新的学习方式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快乐。心理活动课堂成为一个大舞台,一个学生施展才华、分享快乐的舞台,一个学生获得知识、收获友谊的舞台,一个学生体味辛苦、获得成长的舞台。课后学生所提交的课程活动报告非常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感受,现采撷一二为例。

1.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

李诺在课程活动报告中写到:“我认为此次活动我们团队的长处和短处显而易见。我们此次的课上得比较有创意,不足的是我们的团队荣誉感稍微欠缺,没有很好地团结协作,这一点对于我们以后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李巧妍认为:“这次心理活动课的课前准备可以说是一波多折,幻灯片制作还算顺利,但排话剧时大家有许多分歧,好在最后圆满解决。这次我最大的收获是——团结与责任!”

杨冬冬说:“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和不懈的坚持的重要性,也收获了很多友情。”

2.真切地感受到个人的成长

“这次经验让我懂得了很多,胆量也变大了一点,不再那么内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味到了有朋友支持和帮助的美妙滋味,真是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隗莉如是说。

范毅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些反思:“这次活动中我缺乏集体精神,让组员有些‘分裂’,我有责任,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与大家多商量,不私自做主。”

另外,笔者通过连续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悄悄发生着改变。

三、教师的总结与反思

此次教学变革,不仅学生感触颇多、收获甚丰,作为教师的笔者,也在肯定此种尝试的基础上,努力在细节上寻求更加令人满意的突破。

1.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务必具体到位

因为是自由分组,所以不同组的学生构成情况肯定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落到实处,每组成员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一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收获,具体细致的要求非常重要。比如组长的任务,组员的任务,时间的安排,课程设计中可能涉及的问题,课堂上人员的分配,课后如何完成课程报告等,教师应注意提出全面具体的要求,否则完全指望初中学生的自觉性及细致的协调分工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2.第一小组的示范引领特别重要

由于此次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是抽签决定汇报课的顺序,上课顺序完全随机。从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第一组上课思路清晰、内容丰富的班级,后面每一组都能很好地进行;而第一组没开好头的班级,后面则可能需要好几组的摸索实施才能出现一个表现精彩的小组。第一组不仅是“第一个上课的组”那么简单,实际上,他们表现出色,对后面的小组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因此,在对第一组进行指导时,教师一定要格外细致。教师在点评时也要明确指出第一组整个准备过程及上课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这对后面的小组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3.细致的评价评比制度必不可少

笔者此次尝试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开始时只在口头上提醒各组之间要竞争,组内成员之间要注意合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并没有把竞争机制建立起来,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个别组不当回事、松懈大意、敷衍了事的情况。事后,笔者猛然醒悟:完全依靠学生的兴趣、自觉性和责任心很难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如果一开始建立细致的评价评比制度,即每节小组学习成果汇报课教师都能够认真地把上课过程做一个完整的听课笔记,通过笔记分析学生的整体表现,再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那么课堂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因此评比环节必不可少,不仅对汇报组进行考评,也应对听课的学生进行考评。评比能够发挥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听课学生的言行,让汇报的学生能够有更加精彩的表现,听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并有尽可能多的收获,一举多得。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编制活动评价手册,将每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及平时表现作为评价大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评价手册。另外,在设立等级评价的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特别奖项,如最佳课堂表现奖、最具创意奖、最有默契奖等。

4.对教师的要求更具挑战性

学生上课,教师应该轻松很多,其实不然。从课前的准备、课程的开展到课后的点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但一定要全盘掌控大局。

课前对每组学生的上课内容进行悉心指导,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各个环节设计到幻灯片制作,视频短片的选择,都要一一过目,当学生在准备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点拨。课堂上突发状况的处理,如学生幻灯片突然无法播放,教师对这样的问题都要提前考虑到。课程结束时的鼓励点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渴望老师和同学的认同,所以课程结束时教师的点评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发现学生课上的闪光点。教师还应预计到学生会因为紧张、准备不足等情况出现课堂留白,这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因此,教师在课前也要注意收集与学生上课主题相关的资料,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可能突发的各种问题。

四、总结

在初中心理活动课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式,虽然还存在诸多不成熟、欠考虑之处,但是毕竟迈出了大胆革新的一步。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发现学习的乐趣,享受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学生主载的心理活动课堂真正成为他们释放个性、展示自我、获取知识的乐园。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3篇

以《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全校师生心理健康素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心理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感悟和体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增强广大师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心理素养,健全人格品质,持续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活动主题

教师:我运动 我快乐

学生:我阳光 我快乐

四、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五、活动时间:5月21日—26日

六、活动内容

(一)准备阶段

1.召开教科室成员会议

活动目的:研究部署活动月有关事宜,研究活动内容,明确具体分工。

活动时间:5月16日第二节

活动对象:教科室小组成员

活动要求:要求教科室成员增强责任心,立足我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每一项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负责人:

2.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规划活动月活动安排,落实负责人和活动要求。

活动时间:5月16—17日

活动要求:全面、具体、科学规划。

负责人:

(二)实践活动阶段

1.教师心理瑜伽活动

活动时间:5月18日

活动对象:聘请瑜伽教练引领教师进行瑜伽活动。

活动目的:聘请瑜伽教练,根据教师群体的特点,设置一些基本动作,舒展身躯,拉伸颈部、肩部,带领老师们进行瑜伽冥想,舒缓压力,放松身心,以此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职业压力,提高幸福指数。

负责人:

2.观看电影

活动时间:5月16日

活动对象:全校教师

活动内容:观看心理电影《国王的演讲》

活动目的:通过影片观赏,活动心理感悟,增强心理认知。

负责人:

3.观看心理视频

活动时间:5月16—17日心理活动课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活动内容:心理励志视频《尼克胡哲》、《生命爬行》

活动目的:通过视频,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学会感恩等心理品质。

负责人:班主任

(三)总结阶段

时间:5月18—23日

内容:写出活动总结,整理上报心理活动周资料。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高学生 心理学教学 体验式探究教学

一、问题缘起

心理学的概念比较难懂,理论比较抽象,而职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又比较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心理活动,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尽量提供感性材料,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体验、建构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心理活动中,诸如观察、调查、实验、沟通、游戏、角色扮演、收集材料等活动中,通过实践亲历和心理亲历,感悟、探究心理活动,亲自得出心理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心理活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心理学的良好认知结构,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情感种类”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进行一个心理实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元旦放假一周”。因临近元旦,学生都很想回家,学生听到老师说的这个消息,入境,高兴得热烈鼓掌,产生激情。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的情感体验有什么特点?”启迪学生思维,学生分析归纳,得出“激情”的定义。然后进行事例分析,即教学中应如何控制消极激情,使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种体验式探究教学,使心理学各项教学目标都能比较好地落实,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因此,在职高心理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是可行和有效的。

二、实施体验式探究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的认知经验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的学习情境,如:创设真实的情境、想象情境、质疑情境、纠错情境等,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这是体验式探究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思维的过程”时,教师播放多媒体动画:很多学生在考试时,写着写着,突然被一个单词、句子或公式、定理卡住了。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那些被卡住的东西才慢慢清晰起来,但至提笔正要写时,那些东西似乎已到了笔尖,却写不出来,真叫人苦不堪言……教师趁机提问:这种“思维卡壳”是什么心理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有效调适它?今天我们学习了“思维的过程”,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这样创设学习情境,既能为学生排忧解难,加强心理指导,又能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获,认识到心理学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心理学,激发他们对心理学课的热爱之情,唤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体验、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情境创设时,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归属感,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能彻底放松心态,积极主动地思维,展开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产生自觉参与和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2)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引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引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但教师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以教学任务为基础,使学生在丰富心理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新课,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心理问题的体验: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以免学生思维混乱;④注意时机,即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以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⑤要少而精,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初步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学习的任务课题。教师通过重点讲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失调,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产生主动探索心理知识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并做出大胆猜想,在原来的认知基础上构筑新的知识结构。例如学习“记忆与遗忘”,在情景体验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学习课题:人为什么会遗忘,你想知道遗忘的规律吗?你想变成记忆超人吗?通过自由质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提供学习资源,积极感悟,体验探究。

教师借助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经历观察与操作、比较与概括、猜想与验证,积极感悟新知,体会体验的乐趣,进行心理活动的探究。例如学习“情绪和情感”,学生围绕“为了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如何摆脱不良或消极的情绪”的问题开展探究。学生搜集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自身的心理体验,通过沟通、交流,探究排解消极情绪和情感的方法。学生的看法有:当我难过的时候,我就想哭,哭完了就好了;我想找人倾诉或写日记;我想揍人;我想摔东西;我只想一个人喝的烂醉,忘记痛苦和烦恼……从而得出结论:发泄是情绪排解的重要方式。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排解痛苦的方法,请大家来想一想,这些方法我们分析归纳起来,哪些方法是可取的,哪些是误区?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以思维导图作为工具,画出下图:

教师要鼓励学生置于情境之中,借助于心理活动的载体大胆表现心理活动,去体验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把探究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3.合作探讨,共情理解,相互促进。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过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使学生积极探讨,达到共情理解,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合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心理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有重要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交流,尤其是同龄之间的交流。因而,心理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理活动交流过程,如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教学媒体的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猜想中交流,在参与心理表现的活动中交流。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相互探讨分析,揭示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规律,期望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实现学习互补,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目的,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提高,使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心理问题的共情(共感理解)能力,这是学会共同做事、共同生活的必备心理素质之一,也是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平行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记忆与遗忘”时,教师提供材料供学生合作探讨:有一位高二女生,在课上给同学写情书,老师发现后很生气,但她说是以前写的,不是上课写的,老师更加愤怒,推了她一把,她摔倒了,于是跟老师对立起来。再加上她以前经常无故旷课、逃学,在校表现不好。学校让她休学一段时间,回家深刻反省。她感觉委屈愤怒,老师对她不公平,想告老师又怕告不赢。后来,她自己厚着脸皮又回到了学校,老师对她不闻不问。她觉得这是对她很大的伤害,想忘记却无法做到,很痛苦。她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你是她,怎么才能让自己不再痛苦?

学生1:写情书、旷课、逃学等都是错误的,违反了中学的校规校纪,老师推学生有违师德规范。双方都有错误。

学生2:老师推学生,主观武断,让她休学,她感到不公平,伤心、难过,认为对她的人格是一种侮辱。

学生3:不管怎样,老师最后还是让她进教室学习,这对她也是一种宽容。

学生4质疑:为什么平时要逃学呢?高中生是不准谈恋爱的,难道不知道吗?写情书、旷课、逃学,老师当然会生气,在校表现一贯差,老师也不喜欢。老师误解了,为什么不向老师解释清楚呢?

学生5:事情的发生,两个人都有责任。如果当时她认错态度好,跟老师解释清楚,老师就不会生气和误解。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已没有机会改变过去发生的一切,只能采取正确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认知,让自己尽快地释怀,淡然处之,时间就是心灵最好的良药,会治愈一切心灵的创伤,从教训中成长。

学生6:不要再拿过去的事情折磨自己了,振作起来,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

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学生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色、观点出发,阐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体验和理解,积极主动地交流、讨论、探究,获得心理问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理解心理活动和规律,学会了共感理解,学会了平行思维,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做到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4.知识整理,实践运用,体验内化,思维创新。

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对心理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有可能各不相同,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体验心理、探究知识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心理知识产生多种理解和认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监控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中出现的难题,引导学生结合各心理学知识点及重难点进行强化和系统整理,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心理知识,同时验证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价值,教师在实践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利用网络容量大、形式生动的特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学完错觉后,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设计一些错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错觉的知识和原理,再次体验、探究,获得思维的创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遗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什么有些让人内心痛苦的事情想忘却忘不了,有人耿耿于怀,以至产生心理障碍,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5.反思总结,强化体验,意义建构,拓展延伸。

为了达到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的双丰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体验式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和评价,并通过交流促使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概括和反思的能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有效拓展学习的空间。总结要把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总结的“主题”,通过总结巩固知识,建构意义。例如学习了“情绪和情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反思:我们发泄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把我们自己的痛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更不能搞破坏。进而拓展探究:你了解的情绪和情感的障碍有哪些?如果同学有情绪和情感问题,你应如何帮助他们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回顾和总结、反思和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作出,教师只给予必要的辅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活动的变式训练,获得心的体验的进一步强化,促成心理知识的意义建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延伸、体验升华。

三、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1.重视发展学生的情商,给予成功体验。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即使只有一点点进步,也会使学生深受鼓舞,始终沉浸在好奇和成功的喜悦中,会使学生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验成功会使人们自强、自尊、自信。通过亲身经历的心理事件和事实使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到“我能行”,从而摈弃那种“我不行”的自卑感,增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敢于争取更大胜利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教学。

体验式探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尽可能地因材施教。教师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做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指导、监控、调节就是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提供合适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力争使每一个学生每次课都有提高。对心理发展比较好的,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通过课堂心理水平测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情况,增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的信心和练习的兴趣。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又能控制个别学生的非学习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监控系统进行循环监控和个别指导。

3.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启发的教学形式,通过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心理问题思考。教师则应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及时引导,不苛求统一的结论,从而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旅游活动;运用

旅游是一项特殊的综合性游览观光活动,人们为达到度假、休养、娱乐、探险、求知等目的,出游于地区、国家和洲际之间。中国是旅游大国,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正在迅猛发展,作为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该去了解、去研究旅游者的出游动机及其心理需求,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一、旅游心理学的定义

旅游心理学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旅游者和

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旅游者心理、旅游工作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旅游地居民心理和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设施建造中的心理问题等。

二、旅游心理学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掌握旅游者的心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接待服务中,由于旅游者的国籍、民族、职业、年龄、性格不同,生活习惯、风俗都有差异,所以只有在研究了解旅游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法,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才能使他们产生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形成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样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服务水平,使旅游者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有助于旅游从业者正确的了解自己、了解同事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旅游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的科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各种能力,促进企业组织成员之间的集体相容性,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前提,以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制定方案的依据。旅游者喜欢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否则没有旅游者光顾变什么也谈不上。旅游设施设备的安排也必须是在充分考虑到旅游者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成功的旅游产品在硬件建设上都十分重视旅游者的心理因素,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三、旅游心理学在旅游活动中运用的对策

(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寻找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

作为旅游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会对所学的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根据不同的接待对象采用不同的接待方法,从实践中寻找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旅游心理学就是通过对旅游者的动机、旅游者的知觉、旅游者的态度、旅游者情绪、旅游者美好体验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心理因素对旅游行为产生、选择和心理效果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剖析,从中找到规律,因为了解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利于我们科学地、正确地去了解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从而才能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

(二)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

旅游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作为旅游服务人员,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如何对旅游者的各种外部特征和表现进行鉴貌辨色,比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悔恨时捶胸顿足,惧怕时手足无措等等。所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游客的心理活动,以便使自己的服务更有针对性的进展,只有符合旅游者心理特点的服务才能使他们感到满意。

(三)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旅游服务人员一定要养成勤于总结思考的习惯,在带团过程中,发生的众多案例,比如对于老人、儿童、残疾人这些特殊群体一般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不同的旅游者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各个旅游阶段的心理活动等等,这些问题一定要汇总,思考,然后从中参悟出一些关于旅游者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这样才能使自己以后的服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善于积累和思考,并从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和规律,这些在以后的旅游过程中都会很受用,使问题迎刃而解,游刃有余。是旅游者更信赖导游员的能力,建立信任感及认同感,更容易在旅游者心中树立威信。

四、结语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旅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旅游业界视为旅游从业人员的必修课程,因为只有了解了旅游者在食、住 、行、游、购、娱方面的旅游心理活动,才能最大程度的为旅游者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相信旅游心理学的应用会使我国的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会让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心理特点,运用心理服务来提升旅游质量,对发展旅游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心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筱 旅游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甘朝有 旅游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蒋冰华 导游对游客的心理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106-107.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隐”概念;内隐心理过程;内涵演变;无意识;困惑

一、内隐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义

“内隐”(implicit)的概念最初不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概念和术语,而是指一种“不言明的、含蓄的”特征。随着认知心理学者对无意识的研究,研究者们就用它来描述一种“无觉察的、无意识”的认知心理特征。据文献记载,第一篇提到并定义了“内隐”概念的心理学论文是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Reber用“内隐学习”来说明一种无意识地学习复杂规则的现象。1985 年,Schacter 和Graf 提出了内隐记忆这一概念,用以表述在无意识情况下过去的经验或学习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内隐记忆的概念是基于其测量手段提出来的,研究者把通过词干补笔、残词补全、模糊字辨认、偏好判断等间接测验任务进行测量的记忆定义为内隐记忆。1995年,Greenwald和Banaji提出并定义了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他或她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的现象。他们把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都包括到内隐社会认知的范围之内。Greenwald等创造性地提出的基于反应时的研究范式内隐联想测量及其变式有利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发展。

二、“内隐”概念内涵的演变

1.“内隐”与无意识关系的疏离

“内隐”概念的提出与无意识密切相关,“内隐”概念的界定涵盖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随着各领域的内隐认知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内隐心理活动并非完全是无意识的,它们是可以有意识性的。在内隐学习领域,学习效果的无意识性一般是用言语报告测量的效果来说明,但言语报告的效度一直备受争议,有研究者指出不能报告并不代表没有意识。后来的许多研究发现,内隐学习效果并不是完全不能被意识到,而是人们难以用言语把它们完全报告出来而已。Dulany、Reber、郭秀艳等人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即内隐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达意识,由此也提供了内隐学习是具有意识性的证据。在社会认知领域,Fazio 和Olson通过实验结果推断内隐态度的无意识性并不是针对态度本身的,而是针对内隐态度测量而言的。B. Gawronski等提出内隐测量态度的无意识性仅仅基于其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是适用的,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个体对内隐态度的来源和内隐态度本身的无意识性。许光通过跨文化的自我视角讨论了一种不可言表的、有意识的内隐态度。他把意识分为可表意识和不可表意识。那些有损于自身利益或与社会道德价值相抵触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属于不可表意识,它们是属于个体自身的真实态度,但在基于其隐晦性,虽然人们能清楚地意识到它们,但在外显测量中是不会轻易显示出来,却能反映在内隐间接测量中,对于这种主体能清晰意识到的不可表态度应该归于内隐态度成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内隐心理具有意识性的观点。

2.从无意识到自动加工

随着内隐心理活动逐渐失去无意识这个本质特征,研究者试图从其他特征来寻找“内隐”的本质。自动化也是内隐概念出现时,与无意识一起成为了内隐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但这种自动加工的特点也很快被一些研究证否了。有研究者发现内隐学习的效果会受到次要任务的干扰,这表明内隐学习需要一定的认知资源,不完全是自动化的。也有研究发现,概念性的内隐记忆和自动加工记忆在编码阶段会受到材料加工水平和注意状态的影响,这也表明内隐记忆至少在编码阶段不完全是自动化的。但在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大部分研究者还是承认内隐心理活动具有自动加工的特点。即便如此,自动加工性还不足以完全反映内隐心理活动的本质特点。

三、“内隐”概念内涵不清的困惑

“内隐”心理领域的研究虽然在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研究越深入、范围越扩展,“内隐”的概念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确切。无意识和自动化这两个最接近“内隐”本质的特点已经不足以充分解释内隐心理过程。内隐概念有被其他更具体、更精细的概念取代的趋势,这些概念往往是一些测量手段、加工方式、精细任务或研究范式的名称,如:间接测量态度、自动加工记忆、单词辨别的长时程重复启动等。但是,“内隐”概念这种模糊化现状反映的正是内隐心理研究的昌盛局面,这个局面导致了“内隐”概念面临的困惑。

虽然“内隐”概念的内涵随着它最初的本质特点被质疑而模糊化的困境,但是这并不影响内隐心理领域的迅速发展与研究热潮,反而更激发了研究者探索这个“模糊的”未知领域的热情,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郭秀艳通过实验,深入研究了内隐学习的一些本质特征,并总结了内隐学习的特点:1)自动性;2)抽象性;3) 理解性;4) 抗干扰性;5) 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内隐记忆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已经细分出各种不同的成分,主要包括任务分离范式下的知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之分,以及加工分离范式下的材料驱动和概念驱动的自动加工记忆,其中各种不同成分又各有其纷繁复杂的特点。周爱保对内隐社会认知活动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如下归纳:1)间接性;2)直觉性;3) 不自觉性;4)自动化 。许光提出的意识的不可表性,属于内隐态度的特点。这种“不可表”的意识,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因怕对自己不利而不敢表达;2)一些专属于私人理解范畴的信息,由于他人无法理解而不愿表达;3)自己能明其意但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4)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念的思想意识羞于表达。

各个领域中内隐心理活动众多特点在不断地被发现、被证实或被质疑的过程中修正和发展,并丰富了“内隐”概念的模糊内涵。内隐概念的困惑是由各个心理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现导致的,也应该由各个领域更丰富、更精确、更完善的发现来解决。

四、总结与展望

“内隐”概念的提出至今已逾40年,它伴随内隐心理活动从基于无意识的描述定义,到基于间接测量手段的可操作性定义,再到基于自动加工方式的结构定义及各种内隐心理结构的细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内隐”概念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到各种心理过程或结构中;另一方面,各种内隐心理结构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复杂,且表现出各自丰富的、有区别的特点。作为一个独立的新生概念,“内隐”概念也像其他心理学概念一样,试图通过几个简单的概念或公式化的方式来定义是难以企及的。而需要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模型来对其加以定义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内隐”的定义和内涵也会逐渐清晰。

[参考文献]

[1]杨治良、郭力平等编著. 记忆心理学(第二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光. 跨文化的自我透视.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郭秀艳.内隐学习的回顾与展望.全球数育展望. 2004.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7篇

1、个性倾向性: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特征,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之所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行为活动的方向,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构成着人的活动的动力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任务和意义

1、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任务

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干部、战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干部、战士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一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哪些活动规律。二是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做好新时期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三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研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2、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意义

(1.理论意义揭示心理现象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具体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等哲学基本命题,使人们更具体更深入地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自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实践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心理学正是以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的知识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服务。继承和发扬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建军的那一天起,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教育干部、战士,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优势。事实表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优良传统,完全符合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表现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学习心理学,弥补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部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三、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方法

1、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加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使用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并严格控制外界条件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方法一般多适用于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过程的脑电变化等。

(2.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结合正常业务工作而进行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科学研究同正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所得材料真实可靠,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2、心理测验。它是指通过各种量表测量被试者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的方法。运用测验法可以测量被试者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意志、态度、性格、兴趣、动机等种种心理特征;还可以测量被试者的特殊才能。

3、它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的。观察后,必须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加以分析、概括,做出科学的结论。心理学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有问卷法、谈话法、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等等。在研究每一心理课题时都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或是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为辅;或是几种方法交错运用。如此,才能互相补充和取长补短,掌握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切忌主观臆测,把主观体验和客观事实相混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之所以强调客观性原则,就在于有效的防止主观唯心主义,真实地了解干部战士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

2、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是指引起干部战士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变量,也有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状态、心理水平等主观变量。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注意对客观条件的严格控制,又要注意被试主观因素对当前心理活动的影响,揭示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条件与原因,在联系和关系中探索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真正规律。

3、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生学的动态研究。既要看到它的现时特征,又要看到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特别是发展前景。防止静止地、孤立地看待干部战士心理现象。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部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为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也为我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国防军事的保障,部队思想工作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部队思想工作与心理学结合是其发展的一个必要过程,如何更好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为部队思想工作“添砖加瓦”,则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8篇

一、活动背景

2011年3月,在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发展愿景,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基础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的快乐体验。会议还提出,上海基础教育将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职业幸福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和谐、全面地终身发展,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乐园、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

在这样一种愿景下,黄浦区的中小学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作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和谐、全面地终身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积极寻找适合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教育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浦区运用校园心理剧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一些学校还将其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抓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黄浦区的中小学纷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校园心理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其中,大同中学、市南中学、向明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李惠利中学等学校在校园中开展校园心理剧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2012年5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度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通知》的精神,我们责成黄浦区教育学院德育室策划组织了主题为“心灵成长 你我相伴”的黄浦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此次活动月自5月9日启动至6月13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二、工作思路及途径

(一)工作思路

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侧重于预防性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解决心理问题,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依据这一目标,校园心理剧无论是在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在预期效果上都显得非常合适。它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真实地反映学生自我成长问题,展现校园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这种群体互助方式,对于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十分有效。

(二)工作途径

1.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理念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不少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2012年,黄浦区的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了心理剧的展演。校园心理剧不仅让参与者受益,还可以让观众受益。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甚至会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使得学生观众对演出更感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去体验角色。这时教育的痕迹就淡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学生观众的兴趣更浓厚,演员表演欲望更强烈,双方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共鸣。

例如,光明中学每学期都会组织心理活动周。在心理活动周的活动中,校园心理剧是深受学生们欢迎的节目。由于校园心理剧是反映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因此,在心理活动周中,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水平是比较高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成为了心理活动周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

2.在心理活动课上通过心理剧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心理活动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黄浦区的心理教师通过校园心理剧把理论内容转变成学生们实际生活的案例,请学生自编自演,反映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角色扮演是校园心理剧的基础。当表演的学生对自己如何表演这个角色有了觉察,那么他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展合适的行为,如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行为。心理剧剧组在讨论时,还共同商量舞台道具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人物服装的搭配等事项。通过集体讨论,可以让所有表演者深入了解所扮演角色的神态、语言、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李惠利中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心理活动课真正成为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指南针,心理学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而且让每个学生都收获了自信,体验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乐趣。

3.在班会课上通过心理剧促进班级体的发展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班会课中采用校园心理剧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正渐渐成为黄浦区班主任工作一个新的亮点。学生们的事情学生自己最清楚,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每次校园心理剧演完后,班主任就会组织全班学生与表演者一起现场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想法,拓展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效果。在学生们热烈讨论的同时,班主任可以及时地作一些正面引导,深化学生们对剧情的理解。

市南中学把校园心理剧搬到班会上,让学生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中,自己表演,自己体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领悟其中的道理。表演者有更深的体验,观看者得到启示,有助于学生心灵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校园心理剧,班主任不再需要每时每刻对学生进行说教,有些棘手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校园心理剧的编排顺利解决。而且,少了强迫,多了沟通,还能够让师生的心灵贴得更近。

4.在家校互动中通过心理剧加强家校联系

一些学校在提高家长会实效性、加强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开拓了新的思路。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活动中,将一些精心设计的、反映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的心理剧引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光明初级中学在学生心理社团活动中,积极运用校园心理剧,将家庭问题以情景剧的方法体现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感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一起走过》《心声无语》等心理剧让家长们深受感动,他们从心理剧中看到了孩子的苦恼,听到了孩子的心声,也从“如何做好一名家长”的角度进行了反思。不少家长看到动情处甚至落下了激动的热泪。

三、工作特色

(一)领导关心,多方协作

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我区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江伟鸣副局长在活动启动前就很关心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月期间还数次听取了相关活动的汇报。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知音咨询有限公司提供了专家支持,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蒋薇美更是欣然参加了于5月29日举行的“黄浦区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并作了精彩点评。

教育局提供行政支持,教育学院负责策划、组织,中心提供专家资源,向明初级中学、李惠利中学、市南中学、光明初级中学提供优质的心理剧。大家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各自发挥优势,各学校的心理教师也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本届活动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各种形式的活动穿插结合,互为补充,充实完善。不仅组织了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情故事演说等活动,还利用《心理健康小报》、宣传栏和院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其中效果最为突出的是校园心理剧,可谓整个活动月的一个亮点。学生演员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节演绎成一个个与心理知识有关的故事,贴近生活,富有意义,看得台下观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感动不已。

在排演过程中,学生们还尝试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心理剧新形式,如音乐心理剧、伙伴心理剧、内心独白式心理剧、影视心理剧等。学生们在排演中的创造性让所有教师都刮目相看。

(三)发动面广,学生参与度高

本次活动中,各校都能够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包括宣传、动员、组织、安排、落实和总结等。不少学校更是富有创新意识,能够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吸引中小学生参加活动。

我区每一所学校都在心理月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其中有二十多所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剧编写、排演、展示活动,形成比较成熟的心理剧近四十部。这些作品生动反映了中小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从正反两方面激励中小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和谐发展。

心理剧由各校伙伴心理辅导员(或心理课代表)带领部分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演出。除了部分不宜公开演出的心理剧外,大部分心理剧参加了全校性的心理周、文化广场、艺术节的演出。通过观摩心理剧,更多的学生心理受到激荡,受益面更广。

(四)专业性强,内容有深度、广度

心理剧不同于一般的校园情景剧,它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为此,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石红教授以“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的应用”为题,为全区的心理教师做了一个专题讲座。专家的讲座,对于一些刚开始尝试校园心理剧的学校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

在5月29日的“黄浦区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上,为了让与会的德育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了解心理剧的来龙去脉,以更为专业的角度欣赏心理剧,教育学院的心理教研员张俊老师用10分钟时间做了一个简短而清晰的关于校园心理剧的小讲座,受到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蒋薇美老师的高度评价,认为此举富有实效。

在活动月各项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专门召开了关于校园心理剧的总结研讨活动,对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进行了表扬,对活动中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效果显著,家长、学生、教师满意

在这次为期一个多月的心理活动月中,不少学生反映自己了解了不少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自我了解、自我调节有很大的帮助。

部分学校的心理剧展演还邀请了家长参加,甚至有的学校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以校园心理剧展演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们对这么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感到非常有趣,学生们风趣幽默的表演、真情流露的倾诉,让家长们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激动落泪。

教师们对此次心理活动月也非常认同,他们认为此举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起到了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作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校园心理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我们相信,在今后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中,它将更好地服务于黄浦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实现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发展愿景。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9篇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活动是高中日常心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以往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为主,我们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技术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一个人自我发掘和成长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探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上。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实践

刚开始从事心理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不过就是上上心理课、普及一些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些个体咨询、做一些专题讲座等,总体来说就是在学校的工作中处理一些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接触到积极心理学之后,我发现在学校面对全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活动的空间非常广阔,而且效果比单独做问题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更加明显。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我在学校做团体心理活动的一些思考和总结,还请大家指正。

(一)借助拓展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行为

在最初阶段,学校将团体心理活动开设为校本选修课,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由于学生们对于心理这个名词都感到很新鲜,而且觉得心理选修课的课业负担肯定不重,于是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80人。我原计划设定的活动主题为“团队的建立”,由于人数的超编只能改变为“心理活动课”――将8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类的心理游戏。当时的团体心理活动借用了拓展活动的形式,在很快的时间内达成了团队的组建,学生们在课上一起活动,没有压力,过得很高兴。但是除了高兴,我的团体心理活动还带给了学生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因此,我决定小范围内改进这种活动形式。

第二学期,我针对上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限制了活动人数,并对来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对心理方面感兴趣、并能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可以为自己的团体做一些牺牲。学生都有一定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完成任务,就不来报名了,这样我就筛查出真正在主观上愿意参加的学生。这期团体活动我既没有定主题,也没有针对学生做特定意义的专项辅导,只是做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常规流程,进行了“团队的组建”,每次活动间隔为一周,共活动8次。这期的成员是24个学生,我按照我所学过的和体验过的知识,将学生们打乱分为两组,从团队的破冰期开始,一直到团队的高效工作期,每次活动设计一个小专题,让两个团队在相互竞争中达成一种内在凝聚力。由于人数较少,我可以清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并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然地成长。这个团体活动的最后一次,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作梳理,并且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大家对这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

以拓展活动为形式的团体心理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感到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与社会上的团体拓展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活动的形式在初期很重要,但是越往后发展,团队中就要注入新的东西。拓展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但是持续时间往往不长,学生在团体中表现得确实热热闹闹,但活动结束之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和改变并不大。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还要追寻更深层的成长,要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中加入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东西。

(二)借助团康辅导,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团体康乐辅导(团康辅导)与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拓展活动和历奇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团康辅导更注重的是一种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而拓展与历奇活动主要是以任务的达成为目标。我觉得这种情感体验对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乌溪沙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团队的创立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如何让这个团体在情感上更融洽,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这个团队更具备凝聚力和战斗性,这是以往的拓展和历奇活动所不具备的,而且可以将这种积极的效果保持到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团康辅导程序结构解读:

1.心理历程

2.评价系统

使用过程评价、自我发展评价、终极评价及行为塑造技术。

3.不同阶段的活动介绍

(1)团队建立期(热身、互动)

带动唱:如《中国人》、《让爱发光》

初步认识:人名串串烧、组员特色介绍

加强记忆:抛狗仔、抛鸡仔(引出指导语差异、建立团队建的竞争)

队旗、队歌、队呼、展示形式、掌声的创作(在团队中建立分工,发挥每人所长,建立和谐团队)

(2)团队凝聚期

表扬前一天的优秀队伍

队旗、队歌发表 (荣誉感的增强)

突破难关:团体凝聚力的增强,以时间作为任务达成的限制,从而迫使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实施

参考活动:同心圆、迷宫、鼻触瓶、解毒圈、传递球、飞毯

(3)团队工作期

当以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所组成的团队就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大家在团队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不自觉地在团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使本团队的效率达成最高。这时,时间不再是衡量任务完成的标准,而任务的能否完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活动:过电网、罗马炮架、核辐射、寸步难行、多边形组成、变形虫……

(4)在细节处唤起积极情感体验

在进行团康辅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时,导师公布了各个队伍的得分总和,我所在的队伍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先第二名二十多分。这时,导师对我们说:“下面,我来为冠军和亚军队伍颁奖!”然后,他念到了第三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二名奖,又念到了第二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一名。我感到茫然了,左顾右盼,发现同组成员之间也很迷茫。这时我们的导师不再提这件事情了,我们觉得心里很别扭”,看着获奖组的成员们欢欣鼓舞的样子,觉得非常不公平。这时,导师突然说:“我们现在颁发特别大奖给……”当听到我们队名的时候,我们觉得异常开心!导师总结说:“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当你以为理所当然是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失去,而我们往往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收获,所以第三名的队伍和第一名的队伍,你们的感触应该是最强烈的!”我的心中触动很大,反思整个训练过程,发现像这样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是很多的。

导师指导语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团康辅导活动中指导语的准确性也非常值得思考。当团队建立之初,在开展“抛鸡仔”的活动时,一开始导师的指导语要求“小组每一位组员将玩具鸡仔抛给对面的组员,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位组员都被叫到名字之后,玩具回到最开始的组员手中,游戏结束。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大家把玩具鸡仔抛来抛去,力求尽快结束以赢得比赛,最快的小组大约用时两分钟。当进行两轮之后,导师将指导语变换了“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手都摸到玩具鸡仔,同时大声叫出对面组员的名字,完成的组高喊完成,我们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有些组没有听清导师的要求,还在将玩具抛来抛去,有一个小组认真研究了导师的话,然后所有组员摸着玩具,一起喊出对面组员的名字,他们仅仅用了两秒钟。其他组没有意识到指导语的变化,处于茫然状态,同时觉得这个组作弊了,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时导师笑了,将指导语又重复了一遍,大家恍然大悟。作为导师,这种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细细体验,思考之后的体悟会更加深刻。

(三)与德育处和年级组工作相配合,营造学校融洽的心理氛围

将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之前,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团体心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果说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那么一对一的解决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与德育处配合,找出在每个年级的集中高发问题,将它作为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如:对高一适应情况不良的学生,如果他有主动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开设了提升交往能力的团体;针对高二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激励团体;针对高三年级压力大,有时会破坏公物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合理减压团体。这些团体以海报招募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在加入团体之前首先进行座谈和量表的测试,如减压团体,我们通过SCL-90量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想加入团体的学生现阶段的压力状态,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加入到适合他的团体中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在团体里往往就能找到支持,同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做小范围的心理专题的团体活动,从上学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德育处和年级组配合,做好学校积极心理氛围的创设。如: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针对新组建班集体的凝聚力问题,我们推出了年级性质的团体活动,邀请班主任参加并作为团体一员,使师生关系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拉近。在活动中自然涌现出了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为教师选择学生干部提供了参考,同时,班级间的竞争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问题与反思

我们还在不断地努力,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学校范围内全方位地塑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大氛围下顺势而为,我们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又是对他们工作的有力补充,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切入点,让学校感到离不开心理工作,这应该是心理教师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

1.可以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欢迎。

4.可以增强心理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5.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心理学科在学校中不孤立。(稿件编号:091121002)

心理活动周总结范文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活动是高中日常心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以往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为主,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技术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一个人自我发掘和成长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探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上。本文作者在学校团体活动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实践

(一)借助拓展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行为

在最初阶段,学校将团体心理活动开设为校本选修课,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由于学生们对于心理这个名词都感到很新鲜,而且觉得心理选修课的课业负担肯定不重,于是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80人。我原计划设定的活动主题为“团队的建立”,由于人数的超编只能改变为“心理活动课”――就是将8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类的心理游戏。实话实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操场上,嗓子都喊哑了,学生还是像小鸭子一样东一堆、西一片。但是后来小组建立了,每个组有负责人了,秩序也就逐渐形成了。当时的团体心理活动借用了拓展活动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团队的组建,学生们在课上一起活动,没有压力,过得很高兴。但是除了高兴,我的团体心理活动还带给了学生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因此,我决定在小范围内改进这种活动形式。

第二学期,我针对上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限制了活动人数,并对来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对心理学感兴趣、并能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可以为自己的团体作一些贡献。学生都有一定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完成任务,就不来报名了,这样我就筛查出真正在主观意愿上愿意参加的学生。这期团体活动我既没有定主题,也没有针对学生做特定意义的专项辅导,只是做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常规流程,进行了“团队的组建”,每次活动时间间隔为一周,共活动8次。这期的成员是24个学生,我按照我所学过和体验过的知识,将学生打乱分为两组。从团队的破冰期开始,一直到团队的高效工作期,每次活动设计一个小专题,让两个团队在相互竞争中达成一种内在凝聚力。由于人数较少,我可以清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并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然地成长。在团体活动的最后一次,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作梳理,并且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大家对这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有一位学生在一开始的团体活动中在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一些退缩,不爱说话,一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手足无措并伴随有一些口吃。经过8次的活动后,他觉得自己能够比较自然地与陌生同学打招呼并能当众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了,他觉得非常高兴。

(二)借助团康辅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007年,我赴香港乌溪沙训练营参加了团康辅导导师训练营,这次活动为我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扩展了视野,丰富了思路。

在此次活动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悟,那就是团体康乐辅导(团康辅导)与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拓展活动和历奇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团康辅导更注重的是一种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而拓展与历奇活动主要是以任务的达成为目标。我觉得这种情感体验对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乌溪沙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团队的创立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如何让这个团体在情感上更融洽,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这个团队更具备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以往的拓展和历奇活动所不具备的,而且可以将这种积极的效果保持到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团康辅导程序结构解读:

1.心理历程

2.团康特色活动

3.评价系统

使用过程评价、自我发展评价、终极评价及行为塑造技术。

4.不同阶段的活动介绍

(1)团队建立期(热身、互动)

带动唱――如:《中国人》《让爱发光》。

初步认识:人名串串烧、组员特色介绍。

加强记忆:抛狗仔、抛鸡仔(引出指导语差异、建立团队间的竞争)。

队旗、队歌、队呼、展示形式、掌声的创作(在团队中建立分工,发挥每人所长,建立和谐团队)。

(2)团队凝聚期

早上绶带,表扬前一天的优秀队伍。

队旗、队歌发表 (荣誉感的增强)。

突破难关:团体凝聚力的增强,以时间作为任务完成的限制,从而迫使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实施。

参考活动:同心圆、迷宫、鼻触瓶、解毒圈、传递球、飞毯……

(3)团队工作期

当以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所组成的团队就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大家在团队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不自觉地在团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使本团队的效率达到最高。这时,时间不再是衡量任务完成的标准,而任务能否完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活动:过电网、罗马炮架、核辐射、寸步难行、多边形组成、变形虫……

此时的团队就结成为一个高效、团结的整体,活动后进行分享和情感体验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此时的分享是有感而发,团体成员间的相互批评也就更加真诚并对团体有促进性。

(4)在细节处唤起积极情感体验

在进行团康辅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深。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时,导师公布了各个队伍的得分总和,我所在的队伍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先第二名20多分。这时,导师对我们说:“下面,我来为冠军和亚军队伍颁奖!”然后,他念到了第三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二名奖,又念到了第二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一名。我感到茫然了,左顾右盼,发现同组成员之间也很迷茫。这时我们的导师不再提这件事情了,我们觉得心里很别扭,看着获奖组的成员们欢欣鼓舞的样子,觉得非常不公平。这时,导师突然说:“我们现在颁发特别大奖给……”当听到我们队名的时候,我们觉得异常开心!导师总结说:“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当你以为它理所当然是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失去,而我们往往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第三名的队伍和第一名的队伍,你们的感触应该是最强烈的!”我的心中触动很大,反思整个训练过程,发现像这样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是很多的。

导师指导语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团康辅导活动中指导语的准确性也非常值得思考。当团队建立之初,在开展“抛鸡仔”的活动时,一开始导师的指导语要求“小组每一位组员将玩具鸡仔抛给对面的组员,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位组员都被叫到名字之后,玩具回到最开始的组员手中,游戏结束。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大家把玩具鸡仔抛来抛去,力求尽快结束以赢得比赛,最快的小组大约用时两分钟。当进行两轮之后,导师将指导语变换了“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手都摸到玩具鸡仔,同时大声叫出对面组员的名字,完成的组高喊完成,我们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有些组没有听清导师的要求,还在将玩具抛来抛去,有一个小组认真研究了导师的话,然后所有组员摸着玩具,一起喊出对面组员的名字,他们仅仅用了两秒钟。其他组没有意识到指导语的变化,处于茫然状态,同时觉得这个组作弊了,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时导师笑了,将指导语又重复了一遍,大家恍然大悟。作为导师,这种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细细体验,思考之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三)与德育处和年级组工作相配合,营造学校融洽的心理氛围

将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之前,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团体心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果说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那么一对一的解决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与德育处配合,找出每个年级学生的集中高发问题,将它作为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如:对高一适应情况不良的学生,如果他有主动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开设了提升交往能力的团体;针对高二学(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激励团体;针对高三学生压力大,有时会破坏公物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合理减压团体。这些团体以海报招募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在加入团体之前首先进行座谈和量表的测试,如减压团体,我们通过SCL-90量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想加入团体的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加入到适合他的团体中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在团体里往往就能找到支持,有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做小范围的心理专题的团体活动,从上学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德育处和年级组配合,做好学校积极心理氛围的创设。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针对新组建班集体的凝聚力问题,我们推出了年级性质的团体活动,邀请班主任参加并作为团体一员,使师生关系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拉近。同时在活动中自然涌现出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为教师选择学生干部提供一些参考。班级间的竞争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问题与反思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大氛围中顺势而为,我们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又是对他们工作的有力补充,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切入点,让学校感到离不开心理工作,这时应该是心理教师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

1.可以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4.可以增强心理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5.可以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心理学科在学校中不孤立。

(稿件编号:100121005)

上一篇:科技馆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青志协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