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3 06:17:48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1篇

2006年至今,我一直在初中任教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在工作过程中我常会听到个别学生说“我的心理没有问题,我不需要学这门课程。”在辅导室值班时,会听到路过的个别学生对同伴说“你的心理变态了,快进去让老师治疗一下……”由于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误会与偏见,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如何提高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的主动性呢?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出如下三点经验。

一、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端正态度

必须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提高理性认识。在每届初一新生入学时,我都会给学生上“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课,首先介绍2008年在雷州地区发生的三起校园突发事件,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注意与思考;然后讲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通过本课两个学时的学习,学生明白了“健康的心灵是一切财富与成就的基础”这一科学道理,形成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我校初一年级就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本地区的其他中小学基本上尚未开设,因此学生对这门课既好奇又排斥。为打消学生的排斥心理,我在课堂上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大量运用心理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在学期初,我给学生上了“破冰之旅”,课是这样设计的:第一环节是鼓掌欢迎在座的各位学生成为雷州二中7000多学子中的一员。首先教师提出发现的问题:鼓掌的差异很大。教师夸张性的模仿,引起学生的欢笑进而拉近彼此距离。然后一起学鼓掌:龙的呼唤,节奏——一二,一二三,一二三四,一二。分组练习竞赛,提高团结协作观念。第二环节是相互认识。教师先简单自我介绍并留下适当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个别学生:开学至今,你认识了多少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姓名、兴趣等。最后是写一写“我眼里的自己”,每人拿一张空白纸,在纸上写上:我的姓名、我最喜欢的事、我最成功的事、我最讨厌的事。写完后四人一组相互交换看一看,相互握手并说:“你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第三环节是“我信任我的集体与同学”。选定数位学生,一半人扮盲人,另一半人当向导带他们在班内走一圈,然后互换角色,最后说说在游戏中的感受。这节课以活动为主,通过几个小活动让师生、同学之间打破“坚冰”,相互认识,为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又如,我在“沟通合作”一课,通过团体康乐辅导的形式,让学生玩以脚代手猜拳、兔子舞、丢沙包认识、组名、爱在指间等游戏,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了集体观念。此外,在学习技能主题课时插入手指操、健脑操等小游戏,让学生放松情绪健康身心。

除了心理小游戏外我还注重运用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一课,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受欢迎的人与不受欢迎的人分别具有哪些特点,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写一写,比较哪一组做得最好。在“成才靠什么”一课也是采用了分组讨论与写一写的方法。

根据上课主题选用心理小游戏及分组讨论和写一写等方法,适合初一年级学生的日益独立与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讲课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课余或期中、期末时,我会通过开放性的问卷调查,让学生匿名写出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记录下代表性的问题,做好备课工作。比如在这学期初,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时间的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惑。我开设了破冰之旅、认识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初中新生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沟通合作、知识改变命运、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学会学习等十多节主题心理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体会到解除困扰后心灵成长的快乐。

又比如在这学期的期末,通过问卷调查五十多位学生,我发现了十多个焦点问题:住宿生如何管好自己、与父母吵架怎么办、世界上是否有鬼、如何控制情绪、青少年常有的坏习惯、遇到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学习与考试焦虑、平凡人如何找到幸福、爱情的困扰等,这为下学期顺利开展心理活动课提供了充分的选题依据。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科教师需要正视的问题。以上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不足之处恳请多多指正。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总之,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其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利于发挥评价的甄别、改进和激励的功能,促使这门学科朝着更加规范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本文系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年级待优生心理特征与综合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BZJKT121)的研究成果。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训练 高校

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得到深入贯彻,健康既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高校体育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及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运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这一状况,其中把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融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对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认识误区

1.质疑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效果

虽然广大教师知道心理学这门科学,但不熟悉实施心理训练的操作方法,从而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训练效果不明显,即使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效果也不会显著,只会增加教学负荷,从而忽略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与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全面性的发展。心理学知识也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普及程度不好。

2.将心理训练等同于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训练有着相似的工作方式,都需要采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因此,部分教师将心理训练看作是在做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克服消极的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调整不良的认知方式,进行行为矫正,增强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训练不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心身健康。这与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

3.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场地与仪器设备才能见成效

当前,有关心理素质训练还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有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心理训练中心,并编写了相关的书籍,但是训练效果还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所以有些人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场地和仪器才能收到训练效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训练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把高校体育与心理训练科学地融合起来,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作为大学生常规训练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生理机能,还能够有效地增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磨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合心理训练。

1.体育训练中加入以心理训练为教学目标的训练内容

(1)团队精神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把体育、心理训练的课进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性的对抗项目,从而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实,团队精神训练会给参与者的个人心理带来极大的震撼、刺激,而且还会不断地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质变。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合力。

(2)意志力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合理安排一些难度高、运动量大、时间长的训练项目,诸如3000米跑等耐力训练,并为这些项目取一个带有激励性的训练名称,如“坚持到底”“全力以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意志品质。

(3)自信心训练。教师在施训前,首先教会学生具有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艺高人才能胆大,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是在一些难度高、技巧性强和危险性较大的训练项目中。

(4)抗挫折训练。抗挫折能力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密切的关联。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较强的“抗挫”心态,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训练环节,采用阶段性体育训练总结的形式,组织学生依次讲评其他同学在体育训练中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讲评者与被批评者应遵循的原则,保证批评时气氛庄重、态度诚恳,批评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被批评者则要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真诚谦和的态度面对每一名同学的批评。

2.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训练效果。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因为其训练量大,训练条件艰苦,往往有许多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将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更加容易实现,以激励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任务的信心。当学生处于疲劳的临界点时,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马上就要胜利了”等词语,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我暗示,比如说在身体到达“极点”时,学生可以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等。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应对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活动小游戏

当完成一项体育训练内容或学生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情况时,教师可适当穿插心理活动小游戏。游戏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有极强的心理活动,可暂时让学生忘记疲劳,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精神疲劳。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同学间的默契感,增进友谊。

参考文献:

[1]王振兴.军事心理学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2]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J].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李鹤(1983— ),女,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教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4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的习惯,学会在习作中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准确描写,写真话,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提高作文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人人参与活动,借助范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处,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懂得心理活动描写就是要写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侧重指导心理活动描写,把游戏片段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难点】

学会在记事中关注心理活动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范文片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手举扑克牌):这是什么?看到老师手里拿着扑克牌,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变魔术。

师:要说完整的话。

生:看到老师手里拿着扑克牌,我心里想老师会不会变魔术。

师:老师还没有魔术师的高超技艺。

生:我心里想老师会不会教我们打扑克牌。

师:课堂上,这种游戏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

师:谁能用“我看到老师什么动作,什么样的表情,想到了什么”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生1:当我看到老师手举着扑克牌,面带微笑时,我心里想,是不是要做跟扑克有关的游戏。

生2:当我看到和蔼可亲的老师手拿着扑克牌时,我心里很纳闷,老师是要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教计算?还是要摆图形呢?

师:你思考的角度真是与众不同啊!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心扉,让心灵说话。

二、运用扑克牌进行游戏

师:看到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样子,老师告诉你们,今天我们要利用扑克牌做个小游戏――夹扑克牌。

师:怎么玩呢?游戏规则:伸出食指和中指,摆成v字形,平放在空中不动,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对方把扑克牌放在v形手指的正上方,松手,让扑克牌竖直从手指缝间自由下落,扑克落,手指夹。

师(神秘的样子):同学们猜一猜,能不能夹住?

生1:能。

生2:不能。

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请看大屏幕。(夹扑克牌播放视频)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观察到了高个子女生一连夹了三次都没有夹住扑克牌。

师:这时你心里想到了什么?讲得越具体越好。

生:视频中的高个子女孩一连三次都没有夹住扑克牌,我在想:平时,弹玻璃球、折纸、投靶,我样样都不在话下,我的手指特别灵活,夹扑克牌多简单啊,让我露一手给他们看看。

师:这位同学不仅观察仔细,还把自己的内心活动真实、具体地表达了出来。在表达时我们就应该这样。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愿意到台前挑战夹扑克牌?

师:近水楼台先得月。(师将第一排的男生请到台前)很高兴能和你一起做游戏。

师:我放,你夹。行吗?跟老师做游戏,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告诉同学们,讲得越具体越好。

生:呵,老师果真有一双火眼金睛,知道我想上台和她表演,我一定会大显身手,好让大家见识见识我的庐山真面目。

师:老师很欣赏你,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游戏前,请同学们看要求。1.仔细观察台上老师和同学的表情、动作有什么变化?2.扑克牌是怎样下落的?你心里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让我们一起倒计时,5――4――3――2――1――老师松手,扑克牌下落。

师(面向同学):你观察到了什么?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

师:你观察真仔细,抓住了这位同学的动作、神态,并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想法。这样就把夹扑克牌的过程讲清楚、讲具体、讲生动了。

师:看到他挑战失败,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说一说。心动不如行动,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信封,取出扑克牌,同桌之间开始挑战夹扑克牌吧!

(游戏后,师生交流游戏带来的快乐、遗憾。)

三、赏析作文片段,感知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师:怎样才能把游戏过程写清楚、写具体呢?老师出示你们同年级学生曾经写的片段。

我心里美滋滋的,微笑地伸出了中指和食指,摆出了一个“V”字形,对扑克牌说:“小扑克呀,我可准备好了,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成功呀!”只见小扑克牌迫不及待地从空中飞快地跳了下去,我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力一夹,两根手指紧紧合在了一起,可扑克牌还是和我开了个玩笑,从手指缝间像泥鳅一样钻了出去,我既难过又可惜。

(师生评议小片段好在哪里。)

生1:这位同学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开始时美滋滋的,信心百倍,然后是对扑克牌说:“小扑克牌呀,我可准备好了,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让我成功呀。”最后写没夹到扑克后的难过和可惜。

生2:这位同学描写出了自己要玩时的高兴劲,并且还描写了自己玩时的样子,准确使用“摆、夹、合”等动词。

生3:我认为把扑克牌比喻成泥鳅特别形象,“钻”字用得很传神。

……

师: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发现小作者把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等结合在一起综合描写,把夹扑克牌的过程具体、生动地写出来了。另外,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出了扑克牌下落时的样子。

师:要想把这个游戏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呢?(教师揭示习作要求:抓住心理描写,感情真实细腻,内容具体清楚。)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刚才的游戏,捕捉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自己的心里话,描述自己的心情,写自己最能写好的一段。写完后自己读一读。

四、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五、师生评议片段

生1:他一松手,我眼疾手快,一夹,一下子夹到了扑克牌。那一瞬间,我惊呆了,这小小的扑克,我竟然夹到了。我大声地叫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生:这位同学写出了自己夹到扑克牌时的高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非常真实。

师: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小片段写得很成功。

生2:轮到我了,我紧张得手都抖了,心想:一定要成功呀!我就不信这么小的一张扑克牌我还制服不了它。我把呈“剪子”形的手指伸了出去。同桌为我担心,鼓励说:“加油,你一定能成功。”同桌一松手,扑克牌迅速下落,通过手指缝时,我还是晚了一步,扑克牌落地了。

生:这位同学把同桌对他的鼓励写了出来,生动地描写自己紧张的心情,值得我学习。

生3:其实,夹扑克牌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并不是轻易就能成功。除了双方要配合默契,还要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快的心理反应。

生:这位同学写的是游戏后的感受,能从玩中受到启发。

……

六、拟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把这个游戏写成一篇文章的话,你打算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生1:挑战扑克牌。

生2:双指夹扑克牌。

生3:手指间的扑克牌。

生4:有趣的夹扑克牌。

七、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同学们的习作片段,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心理活动描写,还当堂写了一个小片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可以留心作品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它可以帮助你们深入地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用上心理活动描写,那样你们的作文一定会更加精彩动人。

附学生习作片段:

片段1 我和同桌陈静做起了游戏,我对陈静说:“我会夹。”陈静说:“好!”陈静拿扑克牌准备松手时,我的心像刚上岸的小鱼,扑腾、扑腾地跳着,心想:小扑克呀,你可得慢点儿落呀,一定要让我接住呀!陈静松开了手,扑克似乎也等不及了,像箭一样落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下子把两只手指夹在一起,可是没夹住,我心中十分难过,低下了头。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整合

小学英语新课标指出的课程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信息技术为我们能顺利的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让学生喜欢英语课,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感受到交流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这是我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

一、借助多媒体让孩子在课堂中感受英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孩子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到学习对象上。为此,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语境。如在教学《The seasons》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图片,以及表现温暖、热、凉爽、冷、下雨、刮风等词语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结合图片,记住单词,并能用相对应的表示季节特点的词进行说话组句。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让学生听预先录下的下雨声,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验了自我成功。

二、利用有趣的儿歌、动画使孩子在蹦蹦跳跳中将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并能运用到实际

2010年,我有幸负责了北师大在我校开展的英语实验项目----攀登英语,这套教材主要是音像教材,学习内容主要用歌曲、视频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分散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我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将攀登英语与常规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在教授四年级英语《What color is the hat?》一课时,我就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关于颜色的英文儿歌视频《Color song》,让孩子们跟着唱。我还播放了迪士尼英语中有关颜色的视频,孩子们乐于观看。并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观看,仔细倾听的好习惯。在唱歌过程中,我又根据歌曲内容让学生进行问答唱和分角色对唱,以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这样就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了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编英语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英语,感受英语“微生活”

语言的学习最终是为了交际,我们不能让孩子只会“复读机式”的重复,而不会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效地进行创编和设计游戏情景,既能复习巩固对话内容,又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与成功感。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比如在教学classroom、bedroom、washroom、lunchroom等词汇时,我就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间房子,让学生猜是什么地方,然后里面逐渐出现老师、学生、黑板、桌椅,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classroom;接着还是一间房子,让学生继续猜,画面中逐渐出现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小朋友…没等出示完就有孩子猜到是bedroom……逐个单词操练熟练以后就可以让孩子们操练重点句型:Where is…? He/She is in the classroom/bedroom/washroom/lunchroom..根据画面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语言的环境,这样的设计寓教于乐,而且真实,信息量大,学生学起来就不感到枯燥。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儿童口味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评价总结,反馈学生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愉悦感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来得到教学反馈信息,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现在,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例如,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使下一步教学决策更主动。这样便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合理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就是最好的评价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评价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许多教师都能够用心去理解评价的理念,不过部分激励性的语言又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教师的赞赏必须是真心诚意、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矫揉造作、言过其实或者空洞虚伪的。在评价实践中,真实性的表扬才具有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够给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哪怕指出孩子的一个小小的优点,他都会信心百倍地去努力争取更达的进步。比如一个平常胆怯、羞于表达的孩子。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6篇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借助一些团体咨询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在学校里,心理活动课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现笔者就心理活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活动课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需要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供学生之所需,才能体现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学习心理、良好个性与意志力的培养、青春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辅导,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而制定的,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但是我们在课后发现,我们的课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您讲的内容虽然很对,却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虽然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划归到我们所讲的内容上,但是我们所讲的内容却未必触及到他们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讲人际交往技巧时,会向他们介绍一下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也会举些例子,可是这些就真的够了吗?

记得去参加一次心理学大会的时候,看了一个老师的教学录像,他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让学生把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全班学生讨论,一一地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补充。因为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气氛很是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让学生意识到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周围会有很多人帮助我。

受其启发,在每个学期初,我都会了解学生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或者最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课的内容。此外,认真倾听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反应,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等,也能让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设计活动课的依据。

二、课堂设计要有计划、有步骤

课堂设计要从所选的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紧紧围绕所讲内容,合理确定讲课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内容和形式。

有的课堂是按一般的逻辑步骤来设计,如《我的情绪 我做主》,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绪,人类情绪的一般表现都有哪些,然后让学生知道不良情绪的危害,最后讨论情绪调节的方法,或者针对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给予指导。有的课堂设计是并列式的,如《记忆力训练》,我们需要一一向学生介绍提高记忆力的各种方法,对他们加强方法的训练。有的课堂需要按照人的一般心理规律来设计,如哀伤辅导,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设计:回忆刚听到不幸的消息或者事情刚发生时的情景――回忆死者生前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送别――展望未来――励志――结束。当然,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步骤不止这些,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形式步骤,但最重要的是设计要围绕内容进行。

另外,课堂预设也很重要,没有精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课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课堂上千变万化,会有多种突况,如果没有很好的预设,到时候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把多种情况都预设到,并想好对策,是万全之策。有一次在讲自信心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突然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太矮了,你应该很自卑。旁边的学生听了,有的责备这个学生不懂礼貌,有的在偷偷地笑。我没有生气,我让那个学生坐下,然后我问全班学生,个子矮,就应该自卑吗?身体有缺点,就应该自卑吗?很多同学说不是,他们还举了很多例子。接着我让他们讨论自信来源于什么?(这正是下面要进行的环节,这个学生的话也让我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最后课上得很成功,我的大度和宽容再一次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活动形式多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录像法、讲故事法、脑力激荡法、室外拓展训练、绘画法、音乐、心理训练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活动形式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适应性,包括对内容的适应性和对学生的适应性。有的内容适合用角色扮演法,有的内容用录像法可能会更好一些。有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用游戏法很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有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用游戏法就会显得很幼稚,学生不喜欢,不参与,效果也达不到。

游戏是心理活动课上常见的形式,笔者认为在心理活动课上应用游戏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游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玩游戏而做游戏

有的老师说:你们心理课很好上,就是带着学生玩,给学生做游戏。殊不知,我们的游戏也是精挑细选,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选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活跃气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热身小游戏,比如抓手指、猜谜语、绕口令、你说我做等;破冰我们可以选择串名字、大风吹、棒打薄情郎、松鼠大树等;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脑力激荡、设计自己的墓志铭等;培养合作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建塔、给盲人带路等。

2.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生动,贴近生活

游戏要考虑对学生的适应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贴近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活。

比如有这样一个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站成一排,两组开始报数,报错的学生要站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知道这个游戏在小学做得怎么样,至少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游戏没有丝毫的兴趣,更谈不上游戏的效果了。因为这个游戏对于较大一点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也没有新意,他们不喜欢。

有很多心理训练的游戏用得很普遍,但是并不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适用,如果想让游戏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需要去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

3.游戏要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有些游戏很平淡,学生做完以后没有任何感觉,游戏的设计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就比如上面这个游戏,学生喊一声“对不起,我错了”之后,就能有责任感了吗?报错了,说一声“我错了”,对学生来说也许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当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需要他承担责任的时候,他未必就能说得出“我错了”。这个游戏的情景设计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心理没有一定的影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没有任何涟漪。我们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精挑细选,把最好的、最有用的游戏给学生做。

4.游戏后的讨论切忌空洞,要具体可行,确实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游戏做完以后,我们一般都让学生来谈谈感受,有时候学生虽然在做游戏的时候很投入,但一谈到感受就无话可说。这可能与我们问的问题有关。当我们问请谈谈你的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觉得很模糊,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即使说出来,也是很空洞的讲道理似的说辞,并非是内心的真正感受。但如果教师问的问题很具体,比如,请你评价一下这个人的做法,或者当你扶着他走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学生很容易理解,回答起来也很容易。

5.游戏操作要正确

游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减少误差。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游戏,是讲聆听的重要性的。教师给一名学生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些图形,请这名学生描述,下面的学生来画,这就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下面的学生画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学生有没有认真聆听,还取决于描述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操作者就需要把误差减少到最低,比如可以请一个班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描述等。

四、教师把握好角色,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上课成功的保证,对于心理课来说尤其如此,试想在一节沉闷、压抑或者充满讥讽、嘲笑、火药味的课堂上,怎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怎能让学生把心中的所感所想尽情地倾诉出来,又怎能谈到心理课的效果呢?所以,在心理课上,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建是心理教师上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个性特点、言谈举止对营造温暖、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我总结了以下几条:(1)教师要有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幽默是剂良药,可以轻松地化解尴尬和矛盾,如有一位教师上课的时候,不小心在讲台上一脚踏空,摔了一个趔趄,学生们当时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红了脸,然后说,看见你们那么认真地听课,我太激动了。全班学生都被他逗笑了。教师丰富的表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度的夸张的表情可以让课堂上笑声飞扬,激起学生上课的热情。(2)笑话、幽默的教学材料,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材料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式方面多样化,可以采用视频、漫画、图片、flash等。这些都能吸引学生的兴趣。(3)教师要有和蔼亲切的表情,用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感到放松。心理教师不同于其他科任老师,心理教师对待学生要更宽容、民主,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要及时地加以纠正和引导,而不是严厉地责骂批评。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说真话,说实话。

以上是我上心理活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心理活动课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总之,心理活动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还很不成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希望心理活动课能成为学生爱学、乐学、好学并且学之有用的一门课程。(稿件编号:090212004)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7篇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在不同阶段中心理活动和发展的特性。在设计游戏规则和内容的时候,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明确游戏的目的性,体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游戏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并且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循序渐进对游戏进行设计。其次,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猜测性的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使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游戏中去,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设计英语游戏教学的时候,要从培养孩子们的预感和兴趣出发,重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幼儿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游戏法

1.要充分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首先,在游戏前要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等实物游戏品,同时也要准备卡片、录像以及板书等。其次,由于游戏对幼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知识的准备上,要充分掌握本次的教学内容,在做游戏前,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使孩子们充分地了解游戏规则,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做游戏前,可以调节游戏的气氛,尽可能地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

2.引入竞争机制,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幼儿好胜喜欢受到表扬的天性,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会受到不公平结果的严重打击,导致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为了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团队意识,为了促进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可以增加一些协作游戏。其次,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位学生,要公平客观的对待孩子们,对前后排的孩子们都要有所照顾,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发音。另外,为了帮助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孩子,教师要以孩子为中心,多给他们一些理解的时间,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照顾。

3.奖罚分明,注意纪律性

由于幼儿时期,孩子们都比较关注游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求胜心切,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情况,在游戏之前,教师就要对课堂纪律进行控制,充分的做好准备,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奖罚分明。首先,要在游戏之前就把有游戏规则具体到如何得分上,对孩子们进行详细的解释,明确奖惩制度。其次,一般情况下,游戏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要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要中途改变游戏规则。

4.合理安排游戏操作时间,增强游戏实施的多样化

首先,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时间会影响到孩子们,时间过长和过短都能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时间,充分的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其次,英语游戏和一般的游戏不同,它是把游戏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可能在玩过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阶段中,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游戏,不断的设计新的游戏。另外,在园中,很多游戏需要玩具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而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受到坚硬玩具的伤害,因此,教师要采取保护措施,每时每刻都注意孩子关注孩子,避免孩子受伤。

三、总结

游戏教学方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一种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把学习融于孩子们的嬉戏中,因此,为了促进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从而为孩子们今后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8篇

写什么呢?语文源自于生活,我们倡导体验式教育理念,引导深入到生活。以体验活动为载体,是我这几年来作文教学指导的主要方式。

一、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予以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而感知是一切心理活动开端,是认识的最初阶段,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离开了感知,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物教具等,通过小游戏、小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参与并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在玩耍的同时完成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讨论从而达到认知过程,完成一定的心理投射。经过过这样一个过程的体验,学生完成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作文。

作为语文老师应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释放学生个性,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之中,激活学生情感兴奋点,引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

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上,上课时我拿着一个礼盒,故意包装得十分精美,教室里发出了小小的“啧啧”赞美声,同学们注意力都转向我手中的礼盒。我指着手上的礼盒微笑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猜对了礼物归他。学生开始小声猜测,一会儿教室就沸腾了。面对各种答案,我并不急于揭开谜底,只是对他们提示说礼物是液体的,可以喝的!他们更来劲了:“可乐!”“牛奶!”“矿泉水!”……我再次吊学生的胃口:“同学们,到底谁猜的是正确的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揭晓答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同学们都猜了哪些东西,谁能记得最多,并能清楚地表达出来,我就让谁来揭晓答案。”一位学生边指同学边回答:他猜的是故事书,她猜的是玩具,他猜的是可乐,他猜的是水果……我对他说:“你说了那么多‘他’,我们平时可不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意思。有哪位同学能用一些连接性的词语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吗?”一位女生是这样回答的:“大家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同学猜是故事书,有的同学猜是糖果,有的同学猜是玩具,还有的同学猜是水果。当老师提示这是一样可以喝的液体时,同学们更踊跃了,有的猜是牛奶,有的猜是矿泉水,还有的猜是可乐……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

最后揭开谜底,我请这位学生打开礼物盒,真的是一瓶可乐。又在全班的掌声中把可乐送给猜对的同学。游戏猜测活动结束了,可学生的好奇心却被引向了极致,此时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点燃了学习的欲望,写作潜能被充分激发,一篇习作手到擒来,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美感体验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限,而且不少学生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喜欢认真观察生活,周围的人、事、景、物往往熟视无睹,每次的作文,很多学生都是四五行字,应付了事。问他们为什么写成这样,他们总是说不会写,没什么可写。面对这一状况,我想到了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的大自然多姿多采,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丰盛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作文情境,让他们体验美,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去呢?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方式去体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与花草树木充分接触,通过观察,在大自然中体验美、收获美,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积累写作的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春天,我组织学生来到公园找春天,让他们观察草儿怎样生长,柳絮怎样飞,蜜蜂如何采蜜,蝴蝶如何飞舞;艳阳高照的盛夏,我让学生走到郊区农村这广阔的天地感受生活的气息,看一片片黄澄澄的稻子笑弯了腰,听丰收年里农民爽朗的笑声;秋天来临之际,我又和学生们一起去爬山,让孩子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

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得到了充实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让学生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和课堂上无法比的,是在挂图、多媒体教学中无法体验的。我从学生的作文中,读到了他们的兴奋、新奇和快乐。

三、调动生活积累,强化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作文言之有物的重要来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学会细心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将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验形成文字,这样的文章才更有活力和感染力。

“感恩”是一个人能够融入生活的一个体现,一个人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感受他人施与自己的温暖,这些都是一个人情感层次的表现。如果学不会对别人给予的温暖回报以微笑,那么这个人的心一定是冰冷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人之本。

我在指导学生的话题作文课《我的父亲母亲》时,这样设计:直接切入主题,问:“看到这个话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有:“爸爸、妈妈每天接送我上下学”;“爸妈把我的双休日排得满满的,我好累”;“我想告诉爸爸别喝酒了,喝酒开车多危险,别让妈妈担心”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关心自己的情景:“每天为我辅导作业”;“生病时医生误诊,爸爸那懊悔的脸”;“困难、沮丧时父母的安慰与鼓励”……学生发言后,我顺势引导,父母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你们为父母做了什么?学生沉入思考中,此时我引生入境: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我们带来物质的保障、带来安全感、带来归属感,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后盾。父母的付出比海深、比山高。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去感恩……,接着我展示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画面的课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同身受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最后我总结:“我们应该感谢当下我们享有的一切,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生活。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美,人与人的关系是那么温暖、友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有意义。请你用手中的笔抒发出对父母的爱。”这样一堂触动心灵的课,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9篇

设计思路:少儿舞蹈教育,“情”之一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少儿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不能对舞蹈形象的外在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感染,教育在此时便要发挥作用,做到“以情动情”。

本次活动从一个表情游戏开始,老师说出高兴、失望、哭闹等描写表情的词,孩子们做出相应的表情动作,孩子们在游戏中很快进入活动主题上来,从而达到情感热身的目的。然后进入主题,以“吃西瓜”这一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让孩子们用相应的动作表情来表现出来,把看见西瓜、切西瓜、分西瓜、吃西瓜时不小心把瓜籽吞下这一系列的动作用夸张的动作以及表情表现出来,启发学生想象力,以及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孩子们通过用表情动作表现情境体验到舞蹈的动作表情都是从生活中而来,是由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各种表情,避免舞蹈动作与表情脱节,让孩子们用心去舞蹈,而不是变成舞蹈的机器。

活动目标:

(一)通过做小游戏,起到热身作用,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关节损伤,增强各关节肌肉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

(二)通过学习表情舞蹈《大西瓜》,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表情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愁、急、怕。

(三)在整个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体验表情和舞蹈表演的关系,并用不同的表情来表现不同的舞蹈情境。

活动内容:

(一)游戏:表情游戏。

(二)学习少儿表情舞蹈《大西瓜》

(三)用夸张的表情表现舞蹈情境。

活动重难点:

重点: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学会主动用情来舞蹈。

难点:不小心把瓜籽吞下时的心理活动,妈妈安慰孩子时的表情、动作,让孩子们在活动前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帮助孩子们分析讨论,师生一同完成。

活动辅导方法:引导发现辅导法、讲解示范法、练习矫正法。

准备活动:音乐资料、影像资料、卡片、CD机

活动过程:

一、热身训练

(一)游戏:《请你像我这样做》动作模仿游戏。

通过模仿游戏,使孩子们很快集中注意力,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同时达到热身目的。

(二)表情游戏:

拿出事先做好的表情卡片,要求孩子们用身体、表情表现出卡片中的情境。

二、表情舞蹈《大西瓜》

(一)导入课题:教师拿出各种人物表情的图片,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各种表情的特点,由教师表演,学生观察分析眼神的变化。

(二)情境表演:

(1)师:刚才我们表演了图片中的表情,那么现在老师说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请你们根据想像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表情来表现出来呢?

(2)说出歌词中的情境:(要求孩子们用夸张的表情表演出来)

看见一个大西瓜:引导孩子们在表情中首先突出“大”字,用手臂的动作表现出“大”字,脸上要表现出看见大西瓜后的高兴、兴奋、特别想吃的情绪。

切西瓜:这个情境的表演,更多的在肢体上表现,引导学生要用夸张的动作表现出切西瓜的动作。

分西瓜:在这个环节上,除了注重表情、肢体动作之外,还应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教育孩子们尊老爱幼,在分西瓜时应先给长辈,最后留给自己。

吃西瓜:歌词中人物在吃西瓜时因为太慌忙,吃的太快把瓜籽给吞下去。这个情境要帮孩子们分析瓜籽吞下去以后,人物内心的变化,着急、害怕,害怕头上会长出西瓜来。

(三)少儿舞蹈律动《大西瓜》合成练习:

单一动作元素训练:1.切西瓜,分西瓜的动作

2.吃西瓜被噎着了时的表情动作

3.急呀!担心头顶会长花的表情训练

合音乐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跟音乐一起做动作,引导学生要把自己设想为歌词中的小女孩,要把舞蹈中的各种情绪有内而外的表现出来。训练的过程中强调动作的连贯性。

(四)练习与指导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成圆圈,小组成员间可以互相观察动作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改正自己动作的不足。教师通过个别辅导克服学生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

三、结束部分

(一)教师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孩子们学会用心去舞蹈了,能够把人物在不同心情时的外在表现展示出来,在以后的舞蹈中能够主动去寻找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进一步提出要求和希望:希望孩子们多多观察生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并把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模仿出来。因为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多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表演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虚假、空洞。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让孩子们掌握表情舞蹈《大西瓜》。通过《大西瓜》的学习,培养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给孩子们渗透表情和舞蹈的关系,舞蹈是有舞姿、表情、节奏综合构成,舞姿是舞蹈的载体,表情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表情的舞蹈就像表演舞蹈的机器,没有生命力。

心理活动小游戏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口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62-02

朗读是一种艺术,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通过优化朗读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一、强化范读,增强感悟

为了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流畅,教师可以采用示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跟着自己读。比如,在朗读《草》《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中揣摩古典诗词的韵律和平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韵律,教师还可以选择冰心等作者创作的现代诗,使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古典诗词和现代诗词之间的差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韵律和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轻重、节奏等朗读技巧,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更能吸引学生注意的小游戏,比如,将诗词的轻重节奏用锣鼓的鼓点表示出来,让学生尝试一边用手拍节奏,一边朗读。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直观的方法,学生的朗读会更加流畅。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倡个性化朗读,不能过多地使用齐读的方法,否则,学生就容易出现有口无心、滥竽充数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对课文进行处理,通过自身感悟找准语句节奏,读出停顿。这样,每一个学生的朗读都会呈现差异性,在相互聆听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感悟,通过将对方朗读和自己朗读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异同,这对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证明,朗读技巧的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读得流利,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通过在范读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深入感悟语言的魅力,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运用情境,表情达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设置的方法,通过给学生展现课文情境的方法来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取得和文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入到文章的语境之中,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作为雨来,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想法,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所感悟,更能够让他们在思索中尝试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能力。而在学习《渔夫的故事》等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尝试揣摩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他们通过朗读来表现渔夫等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可以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将相同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然后询问学生:“同学们想想看,渔夫当时是什么心情啊?他是害怕,还是高兴呢?他的这句话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表现才更加符合渔夫的性格呢?”

除了通过循循善诱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索如何在阅读中表情达意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反映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接着为他们播放和桂林山水有关的抒情音乐,然后启发学生:“大家看到这样的山水风景,脑子里想到的是什么啊?”“这样优美的音乐,是不是能够表现课文里所描写的桂林风景啊?”“大家想想要如何让自己的语言也美起来,变得能够体现桂林的美景呢?”

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于课文中所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领悟,并且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口语来进行表达,从而展现不同的情感。

三、注重想象,强化理解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建立在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调查发现,利用朗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辨认、理解语言文字符号,并将其组合,从而促使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所谓理解性阅读,不仅要建立在理解文字意思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在理解文章结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基础上,如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那么,在朗读的时候也自然会投入更加深入的情感,在口语表达上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想象来促进其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想象现在正是七月,自己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天山之中,然后随着文字的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尝试说说自己在阅读中到底看见了一些什么,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感想。又如,在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索黄河的演变,然后在课后通过自己绘制连环画的方式来展现头脑中的黄河是如何变化的,并且在课堂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演讲。通过在想象基础上的阅读,能够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文的文字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述自己所想象到的场景,也能够让他们学会怎样总结自己的思想,学会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对于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很有好处。

四、角色扮演,活学活用

由于小学生天性比较好动,所以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小游戏让他们实现活学活用,从而更加愉快地参与到朗读之中,更好地展现自己。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教师更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将相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旁白等角色,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另外,在角色扮演的时候,教师不必拘泥于学生是否将课文中的内容一字不差地朗读出来,反而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对课文进行改编,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安排人物之间的对话。从熟读课文开始,渐渐地抛开课文,将自己假想成是作者,然后进行有创造性的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论述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境,这样的台词对于表达人物的性格、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这样,学生就从原本简单地按照课文的内容进行朗读变成了有创造性的口语锻炼,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类似的创作,可以在历史书中寻找类似的小故事,然后自己编写剧本,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促进学生的活学活用,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小文艺访问团,组织家长一起观看,让学生围绕学习过的课文内容,自己编排朗诵、演讲、辩论、小品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节目,然后表演出来。实践证明,通过形形的表演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灵活运用口语的能力,让他们更加大胆、更加自由地进行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手段让朗读不那么枯燥,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自己思考、感悟。不仅要当朗读者,更要学会当倾听者,还要学会当创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优化朗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61-62.

上一篇:工作前心理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心理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