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7:27:48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教伊始,他就常常光顾旧书店,搜罗夏D尊、叶圣陶、朱自清、罗常培、胡怀琛、朱光潜等语文教育前辈的著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于1962年就已搜集到时人并不熟知的王森然的著作《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始知其为刘志丹、谢子长的老师,同志则为中国王森然学术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并倾心研读这部论著,萌生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诚意。

1978年,他支教返沪,调入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在撰写《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时,无意中接触到大量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论文。不久,又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搜集到了大量民国时期的上千种教科书。于是,酝酿既久而一气挥就了《编纂〈中国新语文教育大系〉构想》。1984年,他与陈必祥等好友撰著了《语文教育发展史》;1986年,易名《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传统教育名家张志公乐为之题签),在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实际上,这些已经吹响了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集结号,同时,也擘画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随后的15年,杏保先生等在语文教育史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筚路蓝缕地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荦荦大者,有著作《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曾获1992年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优胜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1999年被中国新闻出版署、中国版协教育图书研究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教育优秀图书奖二等奖)、《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杏保先生在壮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当时的语文学科教育界,都可列为翘楚。今年,他年届古稀晋五,依然壮心不已,应语文出版社之诚邀,“新编”了《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实在令人称道。

《论典》的另外两位主编方有林、徐林祥先生在语文教育史研究方面亦用力甚劬。方有林在上海师大虽然师从于我,但是在专业深造方面向李教授请益尤多。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已正式出版,并获得学术界好评。徐林祥教授,是语文教育史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持筹建并于2004年3月开通了中国语文教育网(http://)。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堪为语文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佳作。

30多年前,上海师范学院(分院)建立的“民国教育资料库”,在孕育《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十分注重近代教育资料的搜集和开发,校图书馆在合并了原上海师院分院(现为上海师大奉贤校区)后,进一步建成了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中小学教材资源库”“民国教育期刊电子资源库”等,为语文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史料支撑。这些,将为《论典》的再度开发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

语文出版社为语文教育事业做了一件大好事。复兴中华国文国语教育梦,是中华语文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梦”“中华文化复兴梦”的必要条件。《论典》这部典范文献,将久远地迸射中华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灿烂光辉。

为了更好地发挥《论典》的典范作用,倡议围绕《论典》的出版,语文出版社还可以联合相关出版社、语文类学术期刊,引导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论典》研读活动,团结和吸引有志于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同道,不断拓展和深化语文教育史的学科研究,不断涌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结集出版,或在相关杂志上刊载,或在网络上发表……假以时日,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史料将更为丰富,研究力量将不断涌现和集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将不断注入凝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我祝愿: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教育事业,将不断地展现与我们祖国大国地位相当的崭新人文精神风貌!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本论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相关的问题,强烈的感受到影视教育引入到中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界定了相关影视教育的内涵,介绍了其相关的特点。作者分析了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文章最后阐述了影视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并结合实际构建影视教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影视教育、引入、拓展

Abstract

Inthenewcentury,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willenterabigchange,thedevelopmentofthenewstage,inbasiceducationwillplaytheroleofpioneers.ButtodayChina''''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bytherelevantproblemsareseriouslyhamperingthequalityofeducationadvocacy.Modernlanguageteachingschoolsfaceanunprecedentedimpacttothemodernlanguageeducationinfilmeducation,languagelearningcanenhancestudentsinterestedinthehumanisticqualityofstudents,teachingofmodernlanguagessecondarytothequalityofeducation.

Thispaperfirstanalysisofthe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issuesrelatedtoastrongsensefilmeducationsecondaryeducationintotheneedforlanguageeducation.Thepaperdefinestherelevanteducationalvideocontentonitsrelevantcharacteristics.Theauthoranalyzesthefilmedu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thearticledescribedthefilmeducationinthestatusoflanguageeducation,andeducationinlightoftheactualvideooftheprotectionmechanism.

Keywords:secondarylanguageeducation,filmeducation,theintroduction,expand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绪论…………………………………………………………………4

1.1引言………………………………………………………………………4

1.2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4

1.3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5

1.4本论文的组织结构………………………………………………………5

第二章影视教育的基本内涵………………………………………………6

2.1影视教育的定义…………………………………………………………6

2.2影视教育的特点…………………………………………………………6

第三章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8

3.1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拓展…………………………………………8

3.2影视教育对中学语文教育的限制……………………………………………8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的思考…………………………………10

4.1中学语文教育与影视教育关系……………………………………………10

4.2中学语文教育引入影视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11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13

5.1总结………………………………………………………………………13

5.2展望………………………………………………………………………13

参考文献…………………………………………………………………………14

致谢………………………………………………………………………………

原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1]陈宇锴,王志敏.大学美育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黄海昀.高等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1999,(6).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10]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丕显.审美教育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12]李燕.简论巴拉兹视觉文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13]文新春.影视:让语文教学从平面到立体[J];中小学电教;2005第7期

[14]施燕华.信息技术课堂情境设计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6年第4期

[15]王贤芝.电教媒体为语文课增光添彩[J];中小学实验装备;2004年第1期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2003年,顾先生以70高龄从扬州大学文学院退休,同时卸去一系列相关职务,本该是颐养天年之际,顾先生却闲不下来,继续整理自己的书稿、文稿,于2008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便将以上两种书未收入的文章编成《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这部140多万字的书稿分上、下两册2013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令人高兴。

这三套书从出版时间来讲,《语文教育论稿》出版于改革开放十多年之际,《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出版于新课程改革之际,《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出版于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之际。顾先生选择这三个时间点,来对自己语文教育研究的经验成果进行一次次郑重梳理,筛选出相关文章编辑成册,这决不是简单的汇编,而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剔诀。以《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为例,里面有不少文章都是顾先生六七十年的,为什么最早的《语文教育论稿》没有收录进去,现在收录在册,这大概都有顾先生的考虑吧。

《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共上、下两册,按照内容侧重点分为八个专题。上册包括“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两个专题;下册包括“语文教育家研究”“现代文学作品鉴赏”“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书序与书评”“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事、大家”“提纲与未刊稿”六个专题。我想用一篇绝好文章、两个显著变化、三方循循善导来概括我初步学习这部文集的体会。

一篇绝好文章 这篇绝好文章是《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文章内容起初是2005年顾先生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后来正式发表在《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6年8月号。关于这篇文章在《集外集》中的卓越地位,我想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概括。大珠小珠是众多其他文章,终是落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这个玉盘里。

“三生”观与上世纪九十年代顾先生总结出来的三大教育观点(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语文教育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有一定的前后继承性,但更多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如果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总结出来的三大教育观点多少还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那么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受用的关于母语教育的著名观点。理由如下:第一,“三生”观之“生命观”寻求语文教育更深刻的本源意义,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来谈语言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人,无论国籍是哪国,他的生存、发展都无法避开语文。第二,“三生”观之“生活观”把语文教育放在更宽广的空间――生活中来思考。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说明,关于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已经是中外教育人士达成的共识。语文和生活有着天然联系,一旦把语文学习放在生活空间里,将会增添许多趣味。第三,“三生”观之“生态观”强调语文教育的环境建设。无论学习哪种语言,语言学习环境都很重要。首先,规范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习健康规范的语言。其次,不同的环境,语体要求就不一样,让学生接触不同的环境,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两个显著变化 与前两套书相比,该套《集外集》有两个显著变化:其一,归类细致。《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中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在《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中已经分为了“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和“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两块。一块是理论层面的,一块是操作层面的,相得益彰。《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中的“现代语文教育史”在《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中已经分为了“语文教育家研究”“现代文学作品鉴赏”和“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事、大家”三块。大家、大作、大事,三条线撑起现代语文教育史的一片天空。其二,领域宽广。《集外集》有一部分是专门谈中国职业教育的,还有文章谈国外母语教材的,谈入学儿童亲近母语的。顾先生提醒我们,谈语文教育,不能只局限在中学语文教育,不能只局限在普通高中教育,不能只局限在母语教育。我们应该学会用联系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

三方循循善导 一本好书,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容。通过阅读,相关领域的人士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需求的,受用的,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食粮吧。《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便是从事语文教育人们的丰盛的精神大餐。

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两个专题是最先直接享用的。“语文教材教法研究”里的文章多是顾先生参与实践后的一些思考总结。这些总结有个共同的特点――务实。务实的东西最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我们一线老师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一定会产生同感,“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读完文章后,一定会欣喜不已,“我以后知道该如何做了”。举一例,《把握学生的思想线索》,这是篇小小短文,似乎更像教后反思。然而,却教给我们老师,特别是刚工作的老师,改学生作文时的一个小窍门,先从整体上去把握学生的思想线索,再去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批改。“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等于就是一本教参。教参,大概是很多图省事,不愿动脑的老师最喜欢的书了。顾先生的“教参”是过时的,因为好多文章已经从现在的课本中删掉了。但是,顾先生的“教参”更是资深的,是举一反三中的“一”。首先,这些教材分析、教案设计在当时都是顾先生认认真真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反观现在动辄就上网直接下载打印现成资料的现象,这种严谨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教案设计的步骤简洁、科学。基本框架是先确定文章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想”,然后确定每课时的“教学要点(重点)”和“教学内容与步骤”。再看看现在的一些教案,名目一大堆,看似“华”,却不“实”。我觉得,面对一篇课文,主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这是在教案设计中最应该下功夫推敲的地方。在“教学内容与步骤”环节中,顾先生的设计有许多细微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在认真阅读时,一定会有所发现。总之,写教案设计,我们应该少一些花拳绣腿,多一些如顾先生那样的稳打稳扎。再次,《各类课文的分析研究》非常值得一看。顾先生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种文体,对它们的类型和特点、教学任务和要求作了相当细致的解剖,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去把握、分析教材。

对就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更有必要认真研读这套书。因为书中对语文教育大家和20世纪语文教育大事都有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研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语文教育大家是如何对待语文教育的,提出了哪些真知灼见。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一窥20世纪语文教育发展的全貌,只有先熟知历史,才能研究当下。顾先生在研究语文教育大家和大事时,不是简单地介绍,而是融入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并且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提出历史的借鉴意义。

对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这套集外集有两大作用。一是充分重视顾先生在书中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在《吁请重视当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一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提纲》一文中,顾先生明确指出“我这份‘发言提纲’,内容重点是在‘当代’,在当代语文教育发展方面,希望能引起同行诸君的兴趣和关注”,对同行的殷切期待已在不言中。诸如此类的期待还有多处。二是若要研究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这套集外集是必读书目。顾黄初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杰出代表,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旗帜。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已经引起国内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学习研究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自觉行动。

2013年下半年,北京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高考语文提出分值要由150分提高到180分的方案。接着,上海、江苏等省,都传出高考语文“加分”的消息。广大语文教师欢欣鼓舞,觉得可以一洗目前社会忽视语文,家长漠视语文、学生轻视语文的“侮辱”的时代来了。这是喜闻乐见的好事,但是不是实现高考语文加分,就能帮助当前的语文教育走出尴尬的困境呢?我想,语文老师的“自救”更重要,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顾黄初语文教育集外集》是“自救”途中的重要支柱。

顾黄初先生用一生守望语文教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旗帜。先生已走,留下等身著作,这份精神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弘扬。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叶圣陶;高师院校;写作教学;多写;自改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先是在中学教了20多年的语文,后来调到高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和“写作”课的教学,但却一直没有细细地研究过叶圣陶,原因是我对他了解得太肤浅了:小学读过他的童话《蚕和蚂蚁》,中学读过他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大学读过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当老师后教过他的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仅此而已。1999年,我校率先于全省在中文系毕业班开设“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专题研究课,并由我承担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较为系统地阅读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当我读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时,心情就如翻江倒海般地难以平静下来。我惊奇地发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比起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语文教育家都毫不逊色。仅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观点而言,叶圣陶就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早30多年。

叶圣陶1912年18岁中学毕业后即走上教育岗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编辑出版过大量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发表了涉及语文教育包括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领导职务。他一生直接从事和热情关注语文教育的时间长达76年之久。正如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吕正之先生所说的那样:“他这样的经历,恐怕从古至今,在这个地球上很少有人可以比拟。”

细读过两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后,我确实是尝到甜头了,接着再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集》(二十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传论》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等。越读越觉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越学越体会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内疚:为什么不在年轻时更早地接触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呢?如果能倒退20年乃至10来年,我至少也可以把自己所在的中学当作实践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试验田(我曾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和校长)。在给中文系毕业班学生讲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专题研究课的日子里,我就是怀着这种既喜悦又内疚的心情,一边教学,一边钻研,并随时将教学和钻研的心得体会加以记录和整理,所撰写的30多篇论文陆续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上发表,其中有1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05年7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专著《叶圣陶与语文教育》。

促成我撰写这册书稿的主要动力,是深感我国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进行下去了:阅读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讲和听几乎都围绕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转;写作教学总是“学生写,教师改”,而且还要“精批细改”!这种不把学生当演员、当主角,只把学生当听众、当看客的语文教学,其后果实在令人担忧。吕叔湘先生曾对此作过严厉的批评:“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先生的话使我联想到,如果不从根本上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不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中学毕业生语文大多数不过关的现象并非怪事,而是必然的结果。千万不要看到每年也有很多学生考上了各级各类高校,其中还不乏语文的高分获得者,但这些高分获得者中,不少是因为他们“得益于课外”,算不上是语文教学的功劳。此外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老师苦心制造出来的考试机器;他们高分是拿来了,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未必具备。关于这点,只要对大学中文系新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稍作测试,就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我时时都会被他对青少年一代的真情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深切忧虑所感染。为此,我一方面在本校中文系讲坛上向这批未来的语文教师大声疾呼,鼓励他们多学学叶圣陶的为人和他的语文教育论著,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弄潮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上反复宣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希望他们大力支持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我自己在“写作”课教学中也试着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进行写作教学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写作教学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一年的“写作”课讲完了,不少学生由于听得认真,考试时也能得个好分数,但是,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否真的提高了?写作习惯是否真的养成了?这是高师院校写作教学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志说得好:“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叶圣陶反复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启发学生“动天君”(注:叶圣陶家乡苏州方言,意为动脑筋),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运用,做到知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中不断尝到甜头,尝到甜头后又更勤奋地学习,更自觉地运用,如此良性反复循环,写作水平哪有提不高之理?与此同时,经过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了,写作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到那时,执笔为文再也不是强摁马头饮水,不是要他们写,而是他们要写了。由“要他们写”变成“他们要写”,这可是一个质的飞跃。久而久之,写作教学自然会进入叶圣陶所期盼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高师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将去中学当语文老师,如果连自己都没有通过写作关,怎么谈得上有效地去指导中学生作文?总不能大糊涂教小糊涂吧!有鉴于此,我在进行写作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自觉完成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后来又扩展到每周两篇,并将完成情况列入学生“写作”课的平时成绩。有的学生一开始感到纳闷和不解:这有用吗?这是何苦呢?但经过一年的写作强化训练,学生的纳闷和不解消除了,他们渐渐体会到以前在中学时每学期只写三四篇,但每次轮到写作文,教室里都会嘘声一片,感到有负担,有压力,现在写多了反而觉得很轻松,很自如,有时甚至一写就是三四千字,想停都停不下来。他们终于理解了叶圣陶关于“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的道理。我想,等到这批学生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时,一定会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学生,让学生从初中起就多写多练。如果这样做的语文老师多了,我们的写作教学将会取得多么令人可喜的成绩!

提倡学生多写,老师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批改?对此,我的回答很干脆:少改或不改。道理很简单:古

往今来所有会写文章的人都不是靠老师给改出来的!叶圣陶在1978年就非常明确地指出过,语文老师长年累月地给学生批改作文,恰似永远移不完的大山,辛苦是自不待言了,但其效果却是“徒劳无功”! 1982年他又语重心长地说:“精批细改选句话不知是从哪里来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当然,让学生自己改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作文老师至少应该仔细看过,否则你就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实际,但是绝对不要去搞什么精批细改。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语文教师的任务只是从旁指导,万不可越俎代庖地把本应由学生自己做的事情包揽下来,因为那样做不但对学生无益,反而有害!不鼓励和指导学生改,学生就学不会自改,以后毕业离校了,身边没有老师了,到那时写了文章自己却不会改,岂不是害了他们?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而且他的文章尽管包含的意义极其深刻,却都是用平实浅近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完全可以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我相信高师院校的学生和广大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阅读叶圣陶的文章时,所感受到的绝不会是晦涩和乏味,而是愉悦和受用。叶圣陶的文风和他的为人一样,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我一直不喜欢某些故作高深的学究式论文,那种论文往往会把一些本来人人都能理解的事理,绕来绕去地写得连鬼都看不懂!热衷于写人人都看不懂或不愿意看的文章,除了能表明作者鹤立鸡群、天马行空外,我想是不可能有其他什么太大作用的。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于1981年盛夏曾给我题写过一首自勉诗,诗云:“偶来拾贝海之滨,回看平沙履印新,少得终因涉水浅,碧波深处有奇珍。一晃26年过去了,我忽然觉得钱先生当年的诗句正好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如果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蕴藏着万千珍宝的碧波大海,那么我只是在海边的浅水区里捡到了几枚贝壳。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大海里来,不但捡拾贝壳,更采撷奇丽的珍宝。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据笔者调研得知,新中国成立至今,凡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是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得到过滋润和熏染。我真诚地希望一切从事和关心语文教育的人都来学习叶圣陶,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改革,锐意探索,知难而上,与时俱进,为打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崭新局面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本书集中关注和讨论新世纪课改以来在“课程理念与建构”“教材研究与应用”“课堂策略与实践”“评估”及“教师教育”等五个领域的问题。

其中,大陆语文教育研究集中于创新教学、有效教学、整体阅读、文本解读、比较阅读、人文素质、作文考试与命题、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香港主要研究中华文化、品德情意、口语交际、聆听测试、修辞教学、主题阅读、网上阅读、批判性思考、教师个案研究等;新加坡则研究互动教学、滚动式泛读教学、有效学习、电影教学、思维教学、公民道德教育、语言交际等。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研究内容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阅读与作文教学;香港及新加坡视野开阔,如香港2009年明确高中语文必修部分包括9个学习范畴,即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尽管我们也将听说读写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范畴,但对于聆听、说话等真正展开深入研究的并不多。

其二,大陆开展的研究比较笼统粗疏,如创新教学、有效教学等,宏观跟风研究较多;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比较具体细致,如《大陆与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语文教学语言的影响:PMI与CMI课堂策略选择的比较研究》等。

其三,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内容创新程度不高,多沿袭旧说,如《构建创新型语文教学结构》《请站在“语文”的角度关注语文教材》《比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运用》等,而对于当代多元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的关注与探究极少;香港及新加坡既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关注当下的现代化语境,如《论香港中学语文新课程之单元组织——中华文化学习范畴的问题》,新加坡的《促进学生多读:主题阅读活动的组织与评估》《华文网上阅读计划的学习效能评估》等。

其实,不仅在研究内容上有区别,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极少量化研究;香港及新加坡则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笔者粗略统计:本书中大陆研究者17篇论文,仅有3篇有量化研究;而香港及新加坡28篇论文中,26篇论文有量化研究。如《香港新高中课程中国语文科的品德情意教学》、新加坡学者的《认知维度“临界区域”初探—思维教学的一个反思与探索》。

第二,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多以感性的概括研究为主,香港及新加坡则注重实验研究,理性成分更多。

仔细研究香港及新加坡的语文教育论文,会发现作者往往很下功夫。如新加坡永青中学华文部的一位教师写作《让歌曲为学生插上翅膀——新加坡中学“用华语歌曲教学华文”可行性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的量表就有12个,附录材料有7则,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实验过程,也能深切体悟到研究者的反思历程。

第三,研究成果表述文体存在差别。我们的研究表述文体基本以教学论文为主,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文体多样,不仅有教学论文,还有教学案例、调查报告、课题总结等。从选题到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结论等,均见到清晰的研究过程。其实,我们做课题的数量是惊人的,但真正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总结的研究者极少。同时,大陆语文教育专业刊物对调查报告、课题报告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 han)、单于(chan 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

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归宿。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古为今用,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均要学生熟记背诵,鼓励他们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二是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文化遗产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抗残暴,争取自由,舍生取义,追求真善美等优秀传统道德精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一代。三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汉语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古为今用的训练,内容极为丰富,施用的方面也极其广泛,对学生的教益也深刻而久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用武天地。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归宿。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古为今用,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均要学生熟记背诵,鼓励他们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二是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文化遗产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抗残暴,争取自由,舍生取义,追求真善美等优秀传统道德精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一代。三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汉语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古为今用的训练,内容极为丰富,施用的方面也极其广泛,对学生的教益也深刻而久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用武天地。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归宿。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古为今用,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均要学生熟记背诵,鼓励他们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二是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文化遗产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抗残暴,争取自由,舍生取义,追求真善美等优秀传统道德精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一代。三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汉语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古为今用的训练,内容极为丰富,施用的方面也极其广泛,对学生的教益也深刻而久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用武天地。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写作态度;写作内容;写作过程

写作可谓是中学生语文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大山”。许多中学生经常抱怨“没话可写”,“不知道怎样写”,“写出来的东西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当代教育者不惜余力破除学生心中对写作的神秘感,消弭畏难情绪的一系列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叶圣陶先生丰富的写作教学思想又为当代教育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因此再析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一、写作态度:“修辞求其诚”

“一个普通人,写一张便条,做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了‘立诚’。日常应用与立言大业都站在这个基础上,又怎能不在教学写作的时候着意训练?”①可见,“立诚”的态度不仅直接作用于日常写作,更是升华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做人原则。“修辞求其诚”是写作能力提升的态度基石,也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能力发展的重要铺垫。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必须要重视写作过程中“求诚”态度的培养。

那么,怎样在写作中体现作者的诚意呢?笔者归纳了叶圣陶先生的部分观点。首先,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耳所闻的,切忌虚假捏造事实;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切忌无病。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自己的一些独特经历也是他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作为学生有什么理由吝惜笔墨,不向亲朋好友说说这些独特见闻呢?笔者看来,这些用个人真实经历所谱写出的文字永远是不落窠臼的。然而,事与愿违。当代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在拿高分的诱惑下,往往盗用他人经历,或者捏造事实,以便于直奔作文主题,升华主旨。这样速成的“八股文”并非作者在内心渴望表达自己情感的冲动下写成,因此终究是中规中矩,差强人意,少了几分“诚意”。其次,在表达上要顺心所述,有多少写多少,有什么写什么,切不可做作。对此,叶圣陶曾指出“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句话,写几分的文”。②部分学生写东西生拉硬扯凑字数,结果废话连篇。还有一些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没达到一定程度,却生搬硬套了一些高于自己水平层次的佳句佳段,这样不仅造成文章句子、段落之间的脱节,文章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还会让这些原本回味无穷的佳句显得做作生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诚”态度呢?笔者提出了如下三条建议。第一,教师要明确写作和写作教学的基本性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明白为什么作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作文就是说话,用笔来说话”。③它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表达生活,而不是为了机械地应付作业和考试。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适度把握重心,反对“八股教学”。第二,教师要从写作的“原料”上使学生立诚。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照搬作文书,不能胡编乱造,一定要有亲身经历,要抒发真情实感。第三,教师要消除学生作文的“苟且心理”。“对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要求太高就超出学生经验范围,使学生望尘莫及,那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只有要求适度,学生伸手可以触到,他才会认真对待写作训练。

二、写作内容:出自生活之源泉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④这就要求学生的写作要从生活中来,写生活中的事迹,谈生活中的感受,写生活中得经验。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论述:“生活属于每个人,所以车间工人可以写作,商铺店员可以写作,码头装卸工人也可以写作。写作就是生活的本身,而非为了点缀与装饰生活”。⑤可见,写作的源泉是永不会决堤的。只要生活在继续,写作就永远不会断流。写作并不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它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生活一样自然。

在此,笔者不得不提及中国旧式教育。古时无论是考诗词歌赋,还是四书五经,都离不开写作。因此,“写作”几乎也就成了士人登科举第的唯一途径。士人不得不迎合统治者的要求,让写作必须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脱离了生活实际。张位先生就曾对此作出论述:“代圣人立言”,“作文是替圣贤说话,必知圣贤之心,然后能发圣贤之心,有一毫不与圣贤语义相肖者,非文也”。⑥然而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写作亦成了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教育者渐渐明白“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以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⑦然而,“科举虽然废掉了,作文虽然从小学初年级就要开始,可是大家对写作的态度,还没有完全脱去从前的那种弊端”。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对于中国学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尽管理性告诉我们要转变观念,但潜意识里的东西还是难以拔除。所以,中学生总是认为写作是件高深不可触的事,总认为写作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自己写出来的话就是通俗浅薄,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内容,甚至丝毫没有写作的动机。长此以往,便失去了“以我手写我心”的愿望和能力,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他们习惯了漠视生活,不注意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更不必说动手去描写生活,赞美生活。一拿到作文,想到的素材和内容就是高分作文里模板,套用他人和经历和观点,最后也避不了“假大空”的嫌疑。

鉴于此,教育者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明白“写作即写生活”的道理呢?笔者认为教育者首先应当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信心。青少年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他们笔下的文字也一定能熠熠生辉。“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⑨既然我们虔诚快乐的生活,那就完全没有担心写不出作文的必要。“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⑩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后,学生便会逐渐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品尝到写作的。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体验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游览观光一个地方,便思考这里究竟美在哪里;和亲朋好友嬉戏谈笑时,便记录为什么能给你带来满足。当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看物象的眼光逐渐提高,画物象的手腕逐渐熟练,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那就任何物象都能描绘自如。”B11

三、写作过程:执笔写我心

写作过程是是教师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中之难,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他是学生写作的突破口,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写作过程的工序十分复杂,新课标的写作“教学建议”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B12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之展开详细论述。

1、取材:“汲取生活之源泉”;“品鉴书中之精华”

良好的写作能力一方面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能说某种的话”。B13这在上文中以详细展开,在此不多做赘述。其次,得益于广泛地涉猎。“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他人的优秀成果在素材收集,语言锤炼,情感抒发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若学生能好好品味分析,适当借鉴,一定能为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教师应当提倡学生在取材的过程中“汲取生活之源泉”,“品鉴书中之精华”。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太过,要求他们写出真心话,恰到好处即可。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还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最要紧的还在测知学生当前具有的积蓄,消极方面不加阻遏,积极方面随时诱导,使他们尽量拿出来,化为文字,写上纸面。”B14同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B15多碰撞,多交流,便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宽他们看问题的角度。

2、命题:“介入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B16以前的命题作文常常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个话题上明明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话,硬是要他凑成一篇文章,那训练效果显然很难达成。倘若教师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话题,而任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自说自话,又很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交流与点评,写作的阶段性任务也难以达成。

对于这一矛盾,教育者应怎样权衡左右呢?首先,教师应出一些让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作一些非中学生能够下手的题目,不能够下手却硬要下手,自然只得复述听来的看来的话了。复述惯了,拿出自己的东西来的途径便渐渐阻塞”。B17这样即便是教师统一命题,学生也不至于茫然失措,束手无策。其次,教师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揣知学生之所蕴蓄,而后命题。非其所蕴蓄,不使强为,空浮虚廓之论说题绝对不宜出”。B18这些话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才能促使他们写出自己的东西。最后,教师可以转变旧式命题,采用话题的形式,既能统一写作训练,又能适度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善于将某个命题引向不同的角度,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出了题目之后怎样给学生启发,这是个不可忽视的步骤”B19

3、表达:“三思而后写”“自然去雕饰”

不少学生不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好比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表达在写作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良好的表达能力就是学生能够迅速敏捷地思考,在写作之前已经通篇策划,成竹在胸。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是挤破脑筋去构造句子的奇崛与诗意,而是善于驾驭平实自然的语言,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如同老舍所写的《我的北平》,没有华丽丽的语言,只用了一些自然干净的语言展现了再真实不过的北平形象,而这又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呢?

鉴于此,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养成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成文必有腹稿。“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写作文“自然应该事先通盘考虑,就是说应该想清楚然后写。”B20其次,要锤炼语言。

4、批改:“自探其中弊”、“多思多斟酌”

批改是对学生写作训练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意识地忽视了“批改”的多重内涵和重要性。例如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自我批改的重要性,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批改的习惯,殊不知“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还是终身受益的”B21。

教师应当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规避这些错误呢?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批改以及学生互改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自己之所以建议这样改的意图,自己心中明确“至于批改,无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B22再次,教师批改时一定要以生为本,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决不能“学生说东,你说东没有说对,你帮助他,就得替他修改,把东说对了。你抹杀他的东,另外说个西,这不是帮助他,只是自己逞能罢了”,“自己逞能的改文要不得,因为于学生无益”B23。

叶圣陶先生这些熠熠生辉的作文教学理念,对于我们领会和实践语文新课标,对当代作文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如果我们认真地按照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必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文集

[1]80年代顾黄初论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活动七十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

[2]1980年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3]1994年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5卷)

[4]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

[5]1991年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叶圣陶研究论文集》

专著

[1]连云港教育学院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2]2004年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

[3]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对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学思想作了评判和反思

[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杏宝、陈钟梁的《纵观语文教学论》第七章

论文:

[1]范晓晖《叶圣陶写作教学观探析》

[2]乔晓娟《叶圣陶写作教学观与当今小学作文教学》

[3]宋晓霞《论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中学写作教学实践的指导》

注解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225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②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P146,开明出版社,1989

③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36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7

⑤《叶圣陶教育文集》P160

⑥张位:《看书作文法十六则》,转引自潘新和《中国现作教育史》,第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⑦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见《叶圣陶集》(13卷),第10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⑧叶圣陶:《写作什么》,见《叶圣陶集》(15卷),第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⑨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36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⑩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225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B11叶圣陶:《临摹和写生》,见《叶圣陶集》(9卷),第36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B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8,[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1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49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B14叶圣陶:《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集》(15卷),第5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B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B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8,[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B17叶圣陶:《国文随谈》,见《叶圣陶集》(13卷),第8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B18叶圣陶:《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集》(16卷),第4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B19叶圣陶:《从出题到批改》,见《叶圣陶集》(15卷),第17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B2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466,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B2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466,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B2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第723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现代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

提要 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现代散文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概括为:朱自清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他鲜明提出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才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虽然讲解、分析、辨别、练习早已普遍成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但朱自清则独具一格地极力倡导“读”应当成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变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了解与欣赏 作文训练 技术训练 精读略读讲读诵读

* * *

引 论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们发现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实际上相当丰厚细致的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移到他众多的教育论著,明显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我想: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我们把朱自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独特主张和论述,总称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

的教育目的论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1]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2]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更不能混为一谈。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肇开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朱自清

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固有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同时朱自清又是一位注重写作艺术力量的文学家,因而他也要求语文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分析文学的能力的任务。由此可见朱自清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的教育内容论

朱自清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3]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可见写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朱自清显然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他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他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4]这里朱自清集中地否定了一些教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重,它攻击这种偏导而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的作风的贫乏和单一,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理解古书的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句式体裁的能力。因此朱自清进而提出“技术训练”。这两方面即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框架:特别强调学生在接受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尤其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学生运用文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作文训练

朱自清认为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是文脉不清层次不清思路不清,其次是乱用标点符号。朱自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对学生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

“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贯联,字句重复,也触皆然。……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5]

长久以来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有忽略文脉和标点的倾向,朱自清这些言论可谓切中时弊。人们注重的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和意义,而不是它的文脉条理、标点符号。朱先生这番话自然是一种倡导,即为纠正语文教育的作文训练中散漫无纪的忽视文脉和标点的毛病而建立起一种新观念:学生作文必须以文章条理清晰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最首要的条件。

朱自清尤其强调当时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几种奇特现象:一是学生错误地不自觉地把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使语脉蒙蔽了学生自己,因此造成层次技术拙劣。二是教师在授译讲书过程中多说不相干的闲话,也给学生作文思路带来坏影响。三是学生阅读太少或不仔细,并且过分依赖说话。朱自清在这里尖锐地批评了教师讲课闲话过多影响学生作文文脉和学生阅读太少导致作文过分依赖说话的不良倾向。他还以一种犀利的目光发现学生写作中所隐藏的通病:即学生把作文与说话等同。在朱自清看来:(1)作文不是说话,必须剔除一些无用的废话。(2)作文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同于说话,它必须让人读了觉得文字的好处。

朱自清提出的作文训练显然注重这两大主要内容: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文脉条理,二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朱自清实质上是以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即所谓文脉条理)对作文训练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一个相当明晰和重要的见解。

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朱自清的主张独具一格:(1)通过朗读、诵读的帮助提高写作。他提出:“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文脉)。……因为朗诵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6]朱自清希望学生通过朗诵的训练获得清晰的文脉。他设想:“要训练文脉,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若从小学时代起就训练这种正确的朗读,语脉混入文脉的情形将可减少,学生作文也将容易进步。”[7]对于作文,朱自清出人意料地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却是“读”(朗读诵读)。他认为,“读”是帮助学生作文的良好形式,依靠着读的因素、功能可以使学生至少在语脉、文脉方面得以明晰,亦就让学生最终区别了作文和说话。其次是朗读诵读的作用还在于学生通过“读”的长期积累帮助他们在作文方面突然闪光的自觉的艺术创造。(2)从报章文体开始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最好从写新闻短论开始。他主张:“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要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8](3)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朱自清认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而且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因此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字。”[9]这种练习的方法是:“给学生一些熟悉的小题目……或者给一些时事题目,让他们拟演说辞或壁报文字,假想的读者是一般民众……这才可以引他们入胜。”[10]

朱自清在强调朗读诵读对作文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关于题材和文体写作实践的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学生应当从写作新闻短论开始,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小范围的题材内容来作文。这种做法的意义是:让学生作文切用、感到亲切、并且有效。另一个是,他主张应让学生多加强议论文说明文的练习。他的结论是:这两种文体不仅实用,而且它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文体的实践深入到现实内容,加大学生认识社会人生的广度。这些论点足可证明作为作家的朱自清往往以语文教育如同创作自持,以作家注重题材和文体的见解来谈论作文训练,恰恰显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作文训练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在朱自清看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决不可忽视。第一,重视学生在完成作文时讲究清晰的文脉条理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二,特别要认同朗读诵读与学生作文的不同寻常的密切联系。第三,从新闻短论入手,激发学生从小处着笔>:请记住我站域名/<,切近生活和自我。第四,注重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获取更加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思想认识。

(二)技术训练

朱自清认为,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是他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有一段别开生面的见解:

“了解与欣赏为中学国文课程中重要的训练过程。儿童从小就能对于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学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了解是分析原文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而欣赏就在正确的透彻的了解之中。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些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11]

这里所谓的“了解与欣赏”即“技术训练”的涵义,也就是注重让学生弄清文章的修辞语汇、组织结构和作者旨意。朱自清在语文教育里倡导技术训练,表现出他坚定独立的教育观念。事实上,忽略语文自身的内涵而倾斜于思想意识的训导的观念显然需要纠正过来,语文教育对结构、字义、词汇、段落、句式等文章技术方面的漠视确实让朱自清有些不满了。他提出了“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它包括:(1)注重字义。(2)了解与分析文章的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其实表现特殊的心理状态。(3)讲清段落。“要能显示原文的组织和发展的次序”。[12](4)讲清主旨

上一篇:研讨式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过程教学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