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范文

时间:2023-02-25 18:37:16

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范文第1篇

1985年是世界上传统主义盛行的一年,在建筑方面古典风格得到了发展。这种建筑古典化实际是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产物,它除了追求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之外,建筑师们还于设计中揉进了不规则线条与自己的想象力,而决不是单纯的模仿古典建筑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法律学校教学楼是20世纪后叶新的都市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它座落在罗马哥特式的校园内,周围是错落不齐的建筑物。它通过镀锌钢架、胶合板的拉毛水泥来显示校舍坚韧不拔和高贵的气质,在古典气氛中透出新意。美国的政府大楼、公共建筑,甚至动物园都在采用这种风格。

在风景点里安家

旅游住宅是一种活动住宅,也称“野外别墅”。当代旅游业十分发达。对于出门的人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交通和住宿这两件事了。国外一些专家,针对这一现状,在一般小汽车或大卡车的基础上,研制出旅游住宅,它较之旅游帐蓬和塑制拆装房屋要先进得多。这种能跑的住宅不仅设有卧具,让旅途劳累的人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而且还备有箱、橱、柜、台等,便于存放衣物和办公。有的甚至还配置有小型厨房设施,如气灶、冰箱、备餐台等,可供多人用餐。这种旅游住宅不仅对旅游者来说是理想的临时家庭居所,而且倍受野外勘测人员的青睐,大有发展前途。不久前,某国的一个旅游团来我国观光,带来了几辆这样的旅游住宅,国内的参观者都极为欣赏,认为我国生产这样的旅游住宅并不困难,国内可以自行制造。

不拘一格的造型建筑

现代一些西方建筑师常把建筑设计成某一特定的造型,以增强建筑的真实、自然感,给人亲切的感染力。美国有一幢建筑物,远看酷似一架大型的三角钢琴,不仅形象犹如钢琴,而且色彩也与钢琴一般,其造型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美国政府还曾花费十五万美元制作了一根完全按照球棒设计的钢铁雕塑,它高达三十多米,矗立在高楼大厦间,远看是一根巨大的球棒,近看是一根柱子,气魄很是雄伟。其他如人体型、动物型、轮船型等等的建筑物也不断出现,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流派,这一流派往往还揉入了雕塑艺术,使造型建筑更具有艺术性和生活情趣,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耐用结实的陶瓷住宅

传统的住宅都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日本新近利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制一种陶瓷住宅,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理想住宅。这种材料极轻,可浮于水上,但抗压力大极难破碎。它的特点有:抗火,耐久,不易腐蚀,隔音,吸音,能控制湿度。这种陶瓷住宅在空气潮湿时可以吸进水汽,空气过分干燥时又可散发水汽。制造的方法是,把矽土和石灰石混合,加水后在1800℃的高温下加热成型,生产快捷,成本低廉。

我国在用陶瓷作建筑材料上也作了尝试,现已能制造出几十种建筑用材料,并已开始远销国外。

应急住纸宅

美国世界造纸公司研制成一种纸造房屋。这种纸造房屋不仅费用低廉,而且具有容易搬迁和建筑迅速等特点,适合牧区、林区和农场使用,还可以解决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需大量提供过渡性用房之急。

这种新型房子的墙壁是由一种专门设计的带皱纹的牛皮纸制成的,经过化学处理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它的厚度为12~41厘米,纸板外面涂上树脂和玻璃纤维,其每平方厘米的抗压强度为211公斤,内壁墙面和天花板上的涂料能经受高达1000℃的高温,并可防虫害。房子除了为房顶斜度所需要的几块特别纸板外,其他所有的板块都完全相同,可以任意装配,只要稍加改动,便可装配成教室、图书室或会议室等。

方兴未艾的塑料建筑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建筑三大材料:混凝土(水泥)、钢材、木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塑料打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塑料的应用,已占塑料总量的25%以上。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它具有质轻、绝缘、耐腐蚀、美观、易加工等特点,能满足建筑材料的物理机械及其他性能要求,甚至比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更多的优点。在国内外都已有了全塑料建筑。在我国,建筑非结构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却已广泛应用塑料,从住宅的防水保温,室内外装饰到建筑结构用复合材料、轻质材料,大型构件等均已能用塑料制作。目前塑料建筑不论是充气式、拆装式、楼房式都具有实用性,可作为展览厅、体育馆、游泳池、雷达站、战地医院、飞机库、工作棚、农作物暖房等。大力开发塑料建筑,能大大缩短施工时间,减轻结构重量,提高装配化程度,便于使用现代化施工方法,改善建筑质量和耐久性,并可加强美观效果。

现代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桥;建筑中的“桥”;内涵;类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U44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30-04

1 桥的概念与本质

通常见到的工程桥梁无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从早期的独木桥,悬索桥到现今各种样式的桥,人类依靠掌握的力学原理,材料特性,构筑出各种形式的桥,用以跨越水体或是峡谷等自然天堑或是一些人工的构筑物以利通行。辞海中对室外工程桥的解释为:“供铁路,道路,渠道,管线等跨越河流,山谷或其他交通线时使用的建筑物”。

而关于桥涵盖更广的概念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其本质在于以跨越障碍和连接通行。

2 现代建筑中的“桥”

随着建筑技术与设计理论的发展,同时也由于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很多建筑中引入了原本是室外工程的桥。桥不单用于室外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如西萨・佩里所设计的吉隆坡重佩斯双塔中部联系天桥,在室内也大量的被采用,其形态构成也日益丰富――如斯蒂文-霍尔设计的名作芬兰现代艺术博物馆中设置悬空的桥体以组织展览流线。

从建筑概念来说:现代建筑中桥的实质是一种两边悬空的独立空中步廊。由于与寻常意义的工程桥有着相似的空间形态和本质,因此也可将其看成是建筑这个微型世界中的桥。与工程桥所不同的是桥下方不:是水体,而是通高的空间,所连接的不是自然山体而是建筑的两部分空间,其尺度也小得多。

一方面由于同属于桥的范畴,建筑中的桥很多设计理念和结构方式都借鉴了室外工程桥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建筑中的桥在具体用途,跨度,桥本身的尺度上都与室外工程桥有差别,而且由于与它相接的界面与工程桥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很多自身的独特之处。

3 现代建筑中桥的内涵

在建筑中设桥,除了跨越障碍连接通行这个最基本的作用之外,还有很多独特的内涵。

3.1 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桥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增加了功能空间之间更加便捷的联系方式。

3.2 从流线组织的角度来说,桥使得建筑流线便捷和有趣味,也便于在建筑中组织一些立体的交通。

3.3 从空间的角度来说,这种水平向的流动与通高空间垂直向的穿透使得空间更加丰富。桥的设置较弱地划分了空间,桥后的空间若隐若现,而非一览无余,使得整体空间更具有层次。

3.4 从人感受和体验建筑的角度来说,桥提供了人感受建筑的特殊视点,增加了人体验建筑的平台。而且,如同中国园林中的桥一般,桥既是观景的地点,同时往往也是被观察的焦点,往往有互视的乐趣。

3.5 从建成环境意义的角度来说,桥增加了建筑的人文内涵。由于桥很早就出现并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当中,如同一些能体现传统文脉的图案一样,建筑中的桥同样也给人传统意象的联想。

建筑中的桥由于呈现一种比较特殊的空间形态,往往能创造一些非常独特的空间效果。较为典型的例子如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在建筑顶部的斜切圆柱体通高空间中设置了一座通往室外平台的钢桥,增加了整个空间的层次。自然光从天窗泻下,产生极为丰富的光影变化。桥底板由于铺设了白色钢丝网而呈现半透明的效果,桥上与桥下的人互望,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对话与交流。

4 现代建筑中桥的类型

现代建筑中的桥按其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来分大致有几种类型。

4.1 建筑物室外的桥

一类是建筑入口的引桥,用于跨越自然或人工物,连接外部空间与建筑。跨越障碍的同时也增加进入建筑的空间序列。实例如:马里奥・博塔住宅前的引桥。

另一类是建筑室外用于连接两个建筑或多个建筑的廊桥,各建筑独立而用桥相联系。实例如:丹麦皇家图书馆连接两幢建筑的天桥。

还有一类是用在单体建筑室外连接建筑相邻部分的桥,往往配合建筑主体一起参与建筑形态的构成而成为建筑整体有机的一部分,如崔恺设计的外研社办公楼大楼一期中,采用的室外空中廊桥与主体形态配合形成一个巨大的景框洞,增加了空间层次的同时又使得建筑的整体感更强。

4.2 建筑室内的桥

用在建筑室内连接建筑各功能空间的桥,按数量和分布分好几种类型。

一类是建筑室内单独的桥,通高的空间中只有一座,往往成为视觉焦点,典型的例子如丹麦皇家图书馆室内中庭中的桥,将室内的两大功能区域连接了起来。

另一类是在垂直方向上有多座的桥,如皇家丹麦使馆中厅中的多座桥。

还有一类是在水平方向上多座的(其实是放大的走廊,局部挑空,由若干短桥进入功能空间),实例如北京怡海中学中庭空间中所设的桥。

当然,分类只是为了系统化和分析研究的需要,在具体的创作中只应借鉴和参考而不应受类型的限制。各种组合和变异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空间效果。如黑川纪章设计的和歌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将连接建筑物的钢桥一直延伸到建筑的室内,模糊了室内外桥的界限。

5 现代建筑中桥的建构

从建筑中的桥本身主要由受力体和围护结构组成,受力体的结构形式和维护结构的材质构造做法都会影响到桥的形态形式。受力体的支撑有些是依靠桥体下的支柱(多用于不是很高的桥),有些是依靠与桥体连接建筑部分(多用于高处跨度不是非常大的桥),跨度较大的还可以采用悬索结构或杆件悬拉来支撑,悬拉方式可以采用斜拉的(如金茂大厦裙房中采用多根钢索斜拉平面曲折的桥再现中国传统园林中曲折桥的意境),也可以是下悬的,如同济大学医学院主楼底部二层的桥就用杆件与上部建筑结构固定。受力体的结构形式可有很多的不同:可以用梁板结构,也可以用框架结构,还可以用拱结构(如旧金山现代艺术馆顶层圆柱体内的天桥)。从建筑中桥受力体所采用的材料看,跨度小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跨度较大的多采用钢材。实际设计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结构选型和材质构造。

建筑中桥可以封闭也可以开敞,室内的桥多为开敞,围护结构多为拦板和栏杆,具体做法节点细部也显示桥的个性。室外的桥多为封闭,其具体的做法也可以有很多的创新,如国外某建筑连接天桥就采用三维曲线的造型体现高科技与新结构的形式美。

在具体的桥的营造中,桥在建筑中的位置及桥所连接的两边界面的作法也影响着建筑中桥的造型形态。

6 结语

现代建筑中的桥由于其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往往成为建筑中具有特色的空间而产生戏剧性效果。在建筑中设桥解决功能需要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的空间语汇和造型语言,桥所具有的场所感也往往给人以非凡的体验。

正因为如此,在建筑中设桥成为很多建筑师喜爱的空间处理手法。当然,在建筑中设桥应该从建筑功能与空间塑造的角度出发整体考虑,也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建筑中桥在跨度较大的情况下也不利于抗震,一些结构和构造有时需要特殊的处理。

现代建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

1、全面开发的原则

应当运用更加体现出实效性的方式,运用尽可能少地材料以及资源消耗,从而得到最为理想的开发效果。在如今人类的发展与资源趋向枯竭的状况下,全民开发还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该原则还体现为建筑在空间组织之中"这就应当妥善地对现代建筑的所有面积实施充分而有效之利用。

2、集约设计的原则

如今,建筑的不断建设、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矛盾正在变成一个愈来愈显著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通过集约设计,拓展立体化开发用地所需要的空间,从而更加深入地开发城市的地上空间以及地下空间,从而更好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因此,要充分结合本地实施旧城改造的大好契机,更加积极地进行拆旧和建新,从而持续提高城市所具有的实际容量。在建筑设立的空间结果上,还要更加积极稳妥地运用具有轻和薄等特点的新型材料,做到利用尽可能小的建筑空间来实施建筑设计。在如今全世界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实施建筑设计节能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新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状况,持续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集约化程度。

3、合理设计的原则

在如今各类技术标准长期并存的新情况下,必须让现代建筑设计和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同步性。因此,要紧密结合实际,让现代建筑设计真正得融入当地发展大局之中。为此,就要实施更为合理的设计,真正做到具有实效性,这就要求必须从本地实际经济条件加以考虑,和本地具体消费状况以及市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一致。在此基础上,现代建筑设计还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状况、地形状况和地质状况等诸多因素加以联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建筑设计取得事半而功倍之成效。

二、现代建筑创新设计的条件

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时在自身的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还应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的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性是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的一条光明之路"以下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设计的条件即新思路来源"

1、创新设计心理条件

现代的建筑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创新心理是设计师投入工作中的意识和心理暗示。只有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够完成创造性的活动。在建筑的设计创造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激情也就不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创新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勇于创新,激发潜力。启动创造性的动机,将创新因素融入到整个作品中,才能确保创新设计的产生。

2、设计灵感和顿悟

现代建筑是智慧和思维的统一体,需要设计灵感,即建筑设计师在开始设计构思时能够打开思路,贯通思想灵感闪动。设计的灵感常常从生活阅历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生活体验中来。设计师会从积累的理论知识和以往经验中培养出创新的思维,在设计时会触类旁通甚至是豁然开朗。

3、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通过理性判断和直觉的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想和联想。凭借想象力,我们可以提出设想,想象力是现代建筑的出纳新的核心力。想象力的培养取决于外部条件也在于设计者对于想象力的融入是积极认同的,但要尽力排除主观臆想。建筑设计的想象力的培养包含设计者对问题的理解、观察和发现实质的训练,想象力必不可少。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策略

1、现代建筑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建筑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等对建筑设计的构思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因素等。这些因素都难以具体形象的体现,这些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想结合的,这种结合充分的体现了建筑内在的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将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并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这既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对城市规划与环境的认同的表现。

2、建筑设计人文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所呈现的作品是与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和转换。因此在设计时,建筑中的艺术应体现人文精神,应符合人们的审美,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引起共鸣。在市政项目的建设中更应体现人文精神,更需要设计师对此种因素加以运用。市政工程是为人们服务的,所呈现的建筑更是需要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所规划的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建筑的人文精神趋向是能够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这些是影响设计整体艺术形象与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更需要反映建筑设计艺术的特点,这是反应建筑美学的关键所在。

3、现代建筑智能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是在设计时,应考虑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以及现代的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设计相融合。另外,信息资源以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都能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与建筑优化进行组合,让建筑的使用投资物有所值。这种优化组合一方面能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能够符合人们居住环境高要求的表现之一。建筑设计师应将智能化运用于设计作品中,要充分考虑利用智能化设备自动调节建筑物的温度、照度以及湿度等。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环境等,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创造出节能环保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4、现代建筑数字化技术趋势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则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适用于信息存储与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应用广泛。现代建筑设计是需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现代住宅一项必备的功能,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在家中实现购物、工作、学习和休闲等,这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建筑现代化。同时数字化的住宅除了能够给人带来学习、工作的便捷以外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城市的建筑面积,减少环境的污染等。

5、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的有限致使现代建筑也要趋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需要有新型的材料、新的能源以及新技术来改变现在存在的建筑资源的浪费。新型节能型材料是建筑材料的首选,这种材料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本身关系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应趋向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但是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技术集成体涉及到很多技术的问题,而这些技术的问题如果单只靠建筑专业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建筑设计师与其他专业的工程师进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节能,加大对生态建筑的关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法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设计的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视觉的美感,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手段等。这就需要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设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全面的掌握才能不断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卢绍军.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探讨[J].江西建材,2014,15:17.

[2]李绪洋.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分析[J].价值工程,2014,28:125-126.

[3]刘存发.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71-72.

现代建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日本传统文化;创新;东京文化会馆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史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经过一百五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建筑风格从单一的传统“和风”建筑发展为多种风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贵的是,今天多样化、多极化的日本现代建筑,很多都能找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各种派别中,日本的传统艺术风格以各种方式得到体现和发展,日本传统文化依然是日本现代建筑的灵魂。虽然建筑造型与日本传统的和风建筑风格已经少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建筑空间的“简”、形体意向的“玄”、建筑细部的“奥”,日本现代建筑继承和发扬着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色彩,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与创新并存。

今日的日本建筑能在世界上站住脚,享有声誉,是几代建筑师艰苦奋斗、努力求索的结果,前川国男(1905-1986)就是一位具有领袖人物意义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前川早年毕业东京大学,曾从师勒•柯布西埃,开设前川国男建筑事务所。1959~1962年任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65~1969年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师,他的思想和活动影响了当今日本的三代建筑师。主要作品有:神奈川县立音乐堂和图书馆(1954年)、东京文化会馆(1961年)、琦玉会馆(1966年)、山梨县立美术馆(1978年)、国立音乐大学讲堂(1983年)等。前川国男早期时代,当时的日本建筑师大多忙于建筑物的“制造”,而这种建筑制造,不是单一的把日本传统风格推向极端,就是结合古典西式风格搞成各种混合物——折衷主义。在这种体制下,建筑师的设计创造是自由的,但对日本建筑的未来发展依然迷惘。在当时形势下,为了把真正的现代建筑展现给日本民众,推动日本的现代建筑运动,举办设计竞赛是最有效的方法。二战前,前川国男参加了十几项设计竞赛,获八项首奖,成绩惊人。前川国男早年参加很多日本国内竞赛并屡获佳绩,在1931年日本举办的帝国博物馆设计竞赛中,组织者在竞赛任务书中规定:“作品必须是日本样式、东方风格”,但是,前川根本无视此条件,完成了一件完全不受任务书约束的作品,以抗议竞赛组织者对这种建筑风格的严格控制措施。意料之中,他的方案落选。在之后很多设计竞赛中,他屡次表明了他与旧有风格的对立,逐步走向现代建筑道路,并受到很多设计师的追随。前川国男在追求现代建筑中表现出的对旧风格的抗争,并非是他摒弃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精髓,相反,他是在现代建筑的实践中或具象或抽象地体现着传统文化。东京文化会馆的建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是停步不前的,该建筑的建成标志着日本独自文化创造阶段的到来。东京文化会馆位于上野公园内,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相对,这里可以说是东京的“文化山”。

前川国男充分掌握了当时所拥有的建筑构造、技术方法和材料,并且利用这些手法和材料让建筑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这里,清水混凝土被大胆地直接采用,不加任何修饰和处理,甚至在有意地吸引人们去关注和品味它,正是这种材料的运用,使室内外空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得到延续和展开。观众厅墙面采用预制混凝土板,表面沾贴大理石屑,这种材料和清水混凝同运用并渗入到各个空间中,把休息厅与观众厅联系起来,构成生动、统一的建筑空间,并且从室内一直延续到室外。建筑巨大的曲面出檐可以说是日本式屋顶的象征。檐口上细部的开洞处理,简洁笔直的线条,也体现着日本传统的几何思维。但是,这极富力量感的形体组合和建筑材料处理,不难看出来自勒•柯布西耶晚年作品的影响,体现着现代建筑的粗犷野性的特点。建筑内,设计有歌剧场、小型音乐厅、展厅、会议厅、餐厅等设施,地下1层,地上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演出歌剧的大厅平面呈六边形,天花高度18米,拥有4层楼座。正方形的音乐厅舞台布置在角部。东京文化会馆完全融入了上野公园的自然环境之中,虽然体量较大,立面粗犷,但与周围环境却无违和感。入口广场的樱花树、高低错落的绿植等,更将文化会馆掩映在公园之中,体现了日本建筑的形体追求自然,从不矫揉造作的传统文化。前川国男作为现代建筑的先行者,设计的东京文化会馆,受到了柯布西耶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其作品的厚重设计感显现出他的多特风格,在这一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了大量日本传统的元素。前川在建筑的探索过程中,侧重于功能的创新,侧重于技术的创新,侧重于材料的创新,也在逐渐转变着他对现代建筑这一课题的意向,但绝非是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那样一种肤浅的形势变化,而是朝着创造扎根于自然、立足于传统文化和人类精神的真正的现代建筑。本建筑体现了在日本自然环境下为使现代建筑扎根而贡献出了非同寻常精力。这一时期,前川事务所的作品都明显带这两个特征。第一,这是对技术构成方法的探求,使之满足建筑的全部功能要求,以及对形式上技术构成方法两者辩证统一;第二,这是对“无饰面混凝土”作为一种材料所富有的表现力进行不断研究、实验的阶段,这种无饰面混凝土耐久、可塑性好,用它作为一种围护结构用在建筑的外部空间,有与面砖同样好的效果。

当时,混凝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它的可塑性、硬朗气等特质引起了前川的极大兴趣,前川对混凝土的造型特征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付诸实践,引起了不凡的反响。人们认为,这一时期是前川事务所最有生机的时代,是它对日本建筑真正有巨大影响的时代。东京文化会馆虽然使用的是清水混凝土这种现代材料,但其造型仍然使人联想到日本传统建筑。这是因为在混凝土柱、梁的处理手法中,人们看到日本传统建筑特有的直线组合,以及细部构造所形成的节奏感,使人能感到由柱、梁以及椽子等构成的格调优美的感性。建筑的发展必然以文化为根基,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内涵,而后直接作用于建筑设计的创作思维上。日本是一个有着纯粹单一民族的国度,大和民族是全体国民的民族本位,这样的民族实体在信奉对象上也表现出一致性:以自然为神,以神道教为国教,以“枯山水”为基本精神追求,以“玄奥空灵”为理想禅宗境界,建筑师在处理建筑表达上也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因此,在某一单纯的方向上往往较易将作品的日本民族精神发挥至佳。

参考文献

[1]徐锋,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2]李洁馨,基于案例分析对日本近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6

[3]李倩,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特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2

[4]陈泞,东京文化会馆,世界建筑,1981,1

现代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建筑设计创新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活动在具有价值效果的基础上,富有构思方面的首创性。”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平面及空间领域,还凸显在建筑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等方面。通常来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是一个建筑评价者,都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现代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以及创新性,即建筑的形态、建筑的技术、建筑的功能。从这三个方面,日本现代建筑也向人们诠释了其整体形象、发展历程,并从中表现日本现代建筑的创新精神。所以,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就这些需要突出这些内容。

一、侧重形态的创新设计

(1)形态的创新日本现代建筑的实体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几何特征组合方面、象征元素的运用方面以及建筑结构的优化方面。就几个特征组合方面而言,其将立方体与圆柱体这类基本几何学形态引入并还原到建筑形态当中,抑或让几何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中形成简单的组合,进而构建一个简约极致的建筑大体结构或者动态图。追求立体组合形态的创新主要源于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的演变与拓展。在现代建筑体系中,日本建筑设计师们喜欢将简约、抽象的设计理念运用于建筑体系中,他们认为这是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或者准则。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为业界所熟知,设计方案在2004年斩获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其组成体是多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如图1。据估计,这个圆柱的直径大约为113m。采用这种几何组合图形形态,可以将内部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单化、形象化,正好与简约、极致的建筑理念相融合,这正是日本现代建筑的魅力所在。就象征元素的运用而言,具体表现为将象征元素与工业文明相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建筑固有价值包含其艺术之美、价值之美及实用性。很多建筑设计师们在谈到如何设计一栋具体建筑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建筑的功能并不能涵盖建筑的全部意义,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强行把两者相融合,就会失去建筑本身的固有价值。故应该顺其自然地将建筑设计元素、建筑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法合理铺展开来,而在具体完成设计的时候,需注重强调并遵循建筑设计的原则。无论是地域要素还是自然要素,对场所的感受不应随着形体出现而发生任何改变。于1981年设计修建完成的名护市厅舍,以当地的地域条件和自然条件作为设计创新的前提条件,将屋脊和柱子托架用以对整个建筑进行支撑,放置了56只当地传统民居常置于屋脊上作辟邪之用的陶制“唐狮”。针对建筑结构的优化问题,建筑形态和建筑内部结构的优化应该是其要突出的重点,运行创新元素促使现代建筑形态更加鲜明化。譬如由渡边诚设计的都营地铁大江户线饭田桥站就可以称为这一方面的典型实例。该建筑在设计与构造过程中,在建筑蓝图设计过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地下空间的设置和车站的通风装置形态都类似于“网状”,“网状”结构的建筑形态更加自由化,其特点更加鲜明化。很多设计师自身认为这是建筑物体的本性,是在全面系统了解与掌握建筑物体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建筑本身形态和结构的探索。“非设计的设计”(Design一lessDesign)是业界赋予这种设计手法的称谓。(2)空间形态的创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讲求天人合一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体现在其建筑理念中,其在注重建筑结构和谐之美的同时更注重人与社会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之美。日本现代建筑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了创新与延展。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理论创新。在上世纪70年代,“间”空间和“灰”空间理论分别由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先后各自提出,这两种建筑理念皆以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作为基础,且在生活中数次被验证及运用。他们分别设计的东京螺旋体大厦和福冈银行本馆就是很好的典例,不仅完美诠释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化,还让各自的理论得到了恰当的应用。其二,创新自然要素。传统的建筑设计体系中,建筑的空间意识形态受到设计师们极大程度的关注。而现代建筑体系中,建筑的自然之美更为设计师们所强调。由空间要素向自然要素进行过渡,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建筑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创新性的具体体现。其三,空间体验的才创新。日本传统建筑体系里面,日本建筑结构的个性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其中的空间关系是建筑设计师们一直以来探讨的热门话题。这就为现代设计师们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创新提供了可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以鬼石多功能设施为例,该建筑由妹岛和世设计,3个曲线形态的玻璃体构成了其主体结构。具有流动性的水滴与多种立体形态的交织编织成了一个蜿蜒的“港湾”。

二、侧重功能的设计创新

(1)使用功能的创新在日本传统建筑体系中,设计师们关注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在现代建筑体系中,设计师们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特殊人群方面。比如近年,日本的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设计师们针对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站在空间角度和建筑设备角度创新老年公寓,尤其注重室内高差和安全系统对老年人群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为老年人这个群体提供居住便利的目的。站在建筑人体工程学角度,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卫生设备,都需要明确固定其设备的几何尺寸,使设备与老年人的身体特征适应性得到保障。又如安藤忠雄在丰荣图书馆设计中,都是以儿童身高作为设计依据,以便所有的桌椅板凳符合儿童的身体特征。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凸显现代建筑的实用性,还符合特殊人群的具体需求。(2)精神功能的创新日本大和民族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一点我们在其武士道精神中就可以看出。而建筑精神功能的创新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窥视:其一,环境空间与意义的协调性。现代建筑设计师们希望自己设计的建筑能够让使用者明显感受它的实用性以及建筑的协调之美。这里的协调之美是指将现代建筑的自然之美与环境要素以及其他艺术设计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从真正意义上落实现代建筑的意义。比如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图2),光线从墙面上洒下来,在地面上拖出长长的光影,让祈祷教徒能够感受教堂的光辉。一般光的照明对于建筑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在教堂中,光的照明意义就被弱化了,而是指代光所营造的一种象征意义,一种照耀人们心里的美丽梦想。其二,对天人境界的追求,建筑习惯保持“未完成”状态。譬如追求建筑系统尽可能地对社会和自然环境开放。这种还没有完成的建筑是对建筑设计本源的拓展。比如伊东丰雄设计的风之塔,其灯光效果主要视风的方向而定。这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现代建筑对建筑形式进行的创新,空气与光在这种创新之下实现了灵活转变。对此,伊东谈到:“建筑的设计理念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改变,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作为社会的一员,其完成还是未完成时都要以实物的本源为基准点和切入点。”这就是“瞬间等同于永恒”的建筑哲学思想的由来。

三、侧重技术的设计创新

(1)结构技术的创新结构技术的创新在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方面的体现最为突出。日本国土陷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位置,板块间的碰撞挤压,使日本常常爆发地震灾害。因此日本建筑尤其注重建筑的抗震能力,且规定建筑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无论是在耐震技术领域还是隔振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绩。在2005年落成的相模原市营上九泽住宅群,就开创了将隔震结构物从单体扩展到群体,以一整个街区来作为隔震结构物的先河,除了建筑抗震方面,日本建筑设计们现在愈加关注建筑“柱”的概念创新。最为典型的建筑是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图3)。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双曲线状的戳条柱构成透明度很高的管子作为主体结构,其楼板是用钢材制作而成。这种由平板与管子构成的水平空间赋予了现代建筑的有机形态。(2)材料技术的创新在日本现代建筑队材料的创新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对清水混凝土的改造。日本的创新使得这种材料去掉了以往的粗野,赋予了混凝土在建筑中一种精致而洗练的表现。此外,日本还对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日本纸、灰浆、瓦进行了创新使用,如在松崎町立伊豆矗立的长八美术馆,其由石山修武设计,对灰泥的使用完全不羁传统。再譬如清木淳在渴博物馆中对于木材运用的创新,黑川纪章在东京新国立美术馆之于玻璃运用的开拓,都独具匠心,赋予了传统建筑材料以崭新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日本现代建筑在设计创新中,要以传统设计手法作为基础,以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作为设计要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日本建筑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中,要以本国的地形地域环境和国情作为出发点,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形象鲜明化和个性化的建筑特色。建筑设计师们在创新建筑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时,要站在生活经验角度理解现代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性,从而让日本现代建筑建筑在我们独到的设计创新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现代建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国际建筑设计设计思潮现代建筑

正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强制促使日本欧化,全盘照搬欧洲国家的宪法模式、义务教育体制、义务兵役制废除武士等级制度,使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变革一样,对于完全不同于日本传统建筑的西方建筑,日本政府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和融入国际潮流之中,经历了从全盘吸收到形成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再到对世界产生影响和贡献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模仿和吸收国际社会有益的重要成果,并以创新的形式加以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主动地吸收和采用世界先进成果的态度

(1)明治维新的头20年(19世纪末期),政府就主动雇佣外国专家工作。1870年,工程部设立了建筑部门,许多欧洲建筑师应邀到日本,设计出不少新的公共建筑,其中有意大利人、美国人、英国人等。对所设计的建筑物,建筑师非常严格地运用了当时流行的折中主义方案,每建造一座建筑,都使风格服从于功能。以文艺复兴风格表现办公建筑,以中世纪风格表现教堂等。一直到20世纪初,所有法院和作为外交舞台的建筑都采用模仿西方的建筑风格。

(2)积极培养本国建筑师。1875年,工程学院开设建筑课程,并尽可能让日本学生到欧洲参观,以便使他们亲身体验西方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于是,日本本土的新一代建筑师成长起来,他们在明治维新的第30年中开始逐渐取代欧洲人,即使当时仍然延续使用同样风格。

这些表明日本是以自上而下的积极姿态迎接西方建筑的,包括折中主义建筑和后来的现代建筑。

2对建筑技术的重视使现代建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几乎彻底毁坏了东京和横滨,这迫使建筑师们仔细考虑各种建筑方法的利弊。这些紧迫的技术任务,促进了理性论点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传统,那就是重视建筑作为物的本质,重视技术、经济等因素,避免建筑设计走向流于形式和肤浅的道路。

3完善的建筑设计竞赛体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没有创新,设计就会成为历史模式的再现,失去创造的真正内涵而驻足不前。而设计竞赛是建筑设计推陈出新的催化剂,它以殊途同归的特点,促使建筑师从多个角度探索途径和预达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量,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从多种方位进行多种选择的机会。竞赛产生的作品,尽管有的不一定完善,但新鲜的思路往往在激烈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开拓了设计的新境界;有的并成为未来发展的预示,或建筑师通常在思维发展到的变革点上,运用综合分析等逻辑思维加以深化,使自觉完善和寻求突破的意识汇成新的建筑思潮,促进了设计方法的变革,推动建筑设计向新的目标发展。因而,竞争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设计思想和方法的持续演进,使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出新。

当今日本建筑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竞争机制的广泛应用息息相关,考察日本战后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建筑思潮的演变都在许多著名的设计竞赛中得到了反映。竞赛追求的目标和评选的标准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建筑设计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但是,竞赛为建筑师提供了展示新思想的机会,日本的很多老一代和青年建筑师都是通过各种大赛脱颖而出,成为某个设计流派与思潮的代表人物。竞赛是建筑设计潮流的先声,通过设计竞赛人们可以看到建筑设计发展中不可抵挡的新趋势。

日本在1948年举办的战后第一次实施性项目的公开赛——广岛和平纪念天主教堂是很多人等待已久的机会。在参赛的177个方案中,大部分作品表现了对现代建筑的向往。二等奖得主井上一典在其竞赛说明中写道:“要给建筑以直接的表现,而不是某种风格,也就是说结构和材料要与每个建筑的目的相一致。”并列二等奖的丹下健三认为: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一定能在今天产生新的宗教建筑。当代的教堂应由钢、混凝土、玻璃建成,现代技术与理性必须是宗教建筑的基础。”前川国男(三等奖获得者)表示:就像哥特结构用砖石探讨尖拱的可能性,我们将使用最激进的壳体来探讨现代的形式。”这三个现代建筑倡导者和实践者都以这次竞赛为契机,来体现现代主义的精髓,虽然评委没有选出一等奖,但后来世界和平纪念教堂按照评委村野藤吾而不是获奖方案的设计完成,这反映了当时竞赛体制在日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仍有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在美国欧洲演进的现代建筑运动向成熟迈进了一步,竞赛作为一次现代建筑的预演,为其后的就建筑走向奠定了基础。

1年之后,在广岛和平中心竞赛的110多个应征方案中,丹下健三获胜,对于丹下的获奖方案,评审主席岸田日出刀教授认为“整个设计与其周围的都市计划要素很好的协调一致”,丹下在设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底层架空和交通核体系,被形容为“开敞的柱廊”,使人们透过建筑欣赏到全园的景色,是对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的底层架空的充分运用和发展,成为后来很多设计的样板。——这座建筑是战后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和20世纪50年代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其风格和手法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影响日本的创作和发展。

其后的京都国际会议中心的竞赛可以说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富成果的竞赛之一,其中未实施的方案也很优秀,尽管菊竹其清训败给大谷幸夫,但他的设计却是一个强有力的竞赛方案,这两个方案与丹下同期作品相似,表现了现代在日本已发展成熟。大谷幸夫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构成体系,它是一系列梯形的结合,所有不同的功能全部通过的秩序相互统一为一体,并且留有增建或修改的可能,形式颇有日本风味。大谷幸夫作品建成后,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结构与空间造型的统一,结构构件与装饰的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这座具有日本传统风采的现代建筑,已成为今日京都的名胜,是日本当代建筑的佳作。

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期,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丹下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获得巨大成功,使日本建筑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1968年迎来了日本建筑竞赛的黄金时期,三个主要竞赛(国家大剧院、京都国际会馆和最高法院都是部级),竞赛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地位,并相应起草了竞赛规定和工程实施指南,使建筑设计竞赛制度走向成熟,并获得了国际性声誉。

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竞赛非常普遍,之前的赛事都是为特殊建筑而设,而80年代竞赛类型变得多样,即使很小的设计事务所也能参加;竞争为年轻一代建筑师的表现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建筑师更为关注环境问题,热衷采用新技术,强调文化的丰富性,以多变的手法著称的矶奇新担任多次大赛评委,为赛事增添了刺激和活力。

20世纪80末到9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为了提高企业声誉,扩大知名度,获得好的方案,日本举办了许多声势浩大的设计竞赛,较著名的如东京新国家剧院竞赛,吸引了屈米、霍莱因、埃森曼等人参加。通过这些竞赛,人们了解到世界最优秀的建筑师的设计观念和高超的手法,对日本建筑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大激发了日本建筑师的竞争意识。

总之,日本多年来的竞赛实践表明:合理完善的竞争机制推动了建筑设计思潮的更新,并选拔出各种流派的领导人物,带动了建筑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日本的建筑的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4注重本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日本建筑史就是一部外来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不断交织的历史,是外来建筑文化被摄取与同化的历史。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经历了引进和模仿,转化和折中,到交融和共生三个阶段,外来建筑物质层面的东西,经过日本民族特有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方式使其转变为日本特有的文化。从早期丹下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香川县厅舍、仓敷式厅舍、东京奥运会大体育馆和小体育馆,到黑川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崎玉县立博物馆,矶奇新的奈良会议中心,至今我们仍乐道的安藤,都无不致力于用最现代技术和日本文化共同诠释对建筑的深刻理解。

5成功的作品奠定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的地位

任何思潮的掀起和高涨除了适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土壤外,一批富有远见和活力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优秀作品是推动日本现代建筑设计从最初的模仿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优秀的建筑作品对新思潮、新观念、新手法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同行日本的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的建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6国外建筑师参与促进了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成熟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雇佣国外建筑专家,著名的例子就是请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还有请外国著名建筑师如屈米、埃森曼等参与国内建筑设计,留下了如关西新空港候机楼竞赛、东京国际会议中心竞赛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国外建筑师的参与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建筑师的竞争和创作热情,推动了建筑设计思潮向国际社会融合。

7对现代建筑思潮的敏感和积极吸收

日本现代建筑各个时期的发展几乎与国际社会同步,这反映了日本建筑界对国际新思维新观念新动向的敏感:广岛和平纪念馆是柯布西耶底层架空,自由平面的现代建筑原则的体现;香川县厅舍外廊透明的钢筋混凝图梁头应用了日本传统,开始了对民族风格的尝试;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高层建筑就进入了了它的大发展时期,并通过电子计算机检验高层建筑新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在能保证安全之后,撤消了1931年对于建筑高度的限制,36层的东京三井霞关大厦,47层的东京新宿京王广场旅馆,52层的东京新宿住友大厦和55层的三井大厦相继建成;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建筑和结构主义思潮引起关注,日本建筑师凭着敏锐的触角对这些新的设计观念手法进行了尝试,如矶奇新的筑波中心被公认为成功的作品。

现代建筑范文第7篇

1对传统元素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

1.1建筑设计需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立足于其中对于建筑设计而言,是艺术的一种,展现的是特定的文化内容,也就是说,建筑设计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得以体现,实现对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展现。同时,建筑设计形成的基础又是前人的经验或者成果,因此,建筑设计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中的。同时,尽管有些建筑设计看似远离传统,但是,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设计,也是在广泛吸纳传统元素、经验基础上而进行的自我创新。例如,苏州的博物馆,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吸纳了《道德经》里的空间理念,与自然进行有机融合,展现建筑的风格和美丽,实现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表现,这正是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良好传承。建筑设计中借鉴古人优秀的思想文化,能够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观赏价值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2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进行创作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其一定的基础和源泉,建设设计也不例外。通常,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都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影子。建筑设计是对艺术进行创新的结果,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建筑中,为了突破风格的限制,实现多样性,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尊重历史,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吸取经验,找到创作的基础和源泉,理解传统建筑风格的思想、理念、创作手法等,而后实现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达到对艺术的创新。例如,对于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的设计,就极大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展现十分明确。

2传统元素对现代建筑产生的重大影响

2.1从建筑布局元素方面进行探讨在古代的建筑中,其布局元素主要源于风水学的理论。对于风水学而言,它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风水学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对古代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布局的思想和风格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深远。风水学内容丰富,囊括了美学、地理、地质等多种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以自然为基础、适应地理环境的思想,这也是古代建筑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四合院建设中,体现的就是传统文化中有关“四”与“合”的布局理念,尊重和谐,布局较为严谨,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内部环境良好,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对外部不良气候的有效抵制。

2.2对人文思想元素的分析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包含了诸多思想家的思想和观点,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与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人文导向、整体意识、生态意识、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从而影响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的创新。对于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在具体的设计中,体现在内部的严谨性以及外部的和谐性,实现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正是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当代转换。另外,道家思想也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明显,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国家大剧院,展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的真谛,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既实现了建筑的整体性能,也使整个空间设计彰显自由性,这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提高和不懈追求,需要的是勇气,是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博大的佛家思想,更加关注人性的真实,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就是清新自然、淡雅。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远离世间俗念,偏重于建筑的自然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

3现代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对传统元素的传承

3.1对传统符号和标准的传承对于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集中体现在对传统符号和标志的传承,这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标志和事物标志的传承方面。因此,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工作中,要结合传统元素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将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中。符号的概念比较空泛,是各种事物的统称,如人、事物、人文思想等。在对符号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方式较多,可以是图案,也可以是建筑手法。将传统形式中的成分与现展方向相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交融,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3.2对传统材料的传承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是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元素进行传承的又一体现。在整个建筑设计项目中,建筑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手段,材料的形式决定空间的要素,在任何发展时期,其作用都不容忽视。因此,对于传统元素的传承也需要深化对建筑材料的继承和发展。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建筑的主要原料为木材,其主要特征就是给人以更加淳朴、自然的建筑感觉。在现代,虽然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为钢筋、混凝土等,处于主导的位置,但在具体建筑设计中,积极应用传统的材料风格,发挥主要优势和特征,也就是说,在使用现代建筑物料的通化市,在进行艺术创作和造型的过程中,对木质材料所具备的风格和特征进行展现,深刻体现对自然的表达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展现。日本的建筑师对建筑美学进行了特别的阐述,在1992年的世博会的日本展馆的建设中,这一思想得到认可和使用,主要运用了集成木材,对传统的木式建筑的特征进行了极好的诠释,凸显斗拱的美感。这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创新和发展的体现,也就真实反映了现代建筑对传统元素的传承。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发展迅速,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逐渐增大。但是,现阶段文化发展处于短板的状态,与整个社会和人的需要不相适应,甚至出现矛盾的情形。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具体设计中,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确定,将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积极融合,使得建筑设计风格彰显民族特点、具有异域风情。当前,科技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新的材料、技术和工艺的作用异常明显,但是,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人文特点也不容忽视,尽可能多的从传统建筑汲取经验很重要,对于推动现代建筑的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其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进行文化、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现代建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保护;文化;设想;技术;传统;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北京近现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北京古城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鉴证了城市的发展。近些年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保护文物及保护古都风貌的措施,涉及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但民国时期的建筑仅限于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建筑;而现代建筑更少,很多优秀的建筑并未包含在内;在全球化的冲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下,这使得近现代建筑处于困难的处境,经常会与城市发展发生矛盾,相应的法律依据制约不足,造成有价值建筑的消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关注近现代建筑的保护问题。

1、概述

中国近现代建筑所属的时间段原则上是按照通史划分的。按照这种划分方法近现代建筑通常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但是作为建筑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开始划线,而实际上在这个关键年代之前,中西文化交流己很频繁,这其中也包含建筑文化的交流,它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已经有着一定的影响。不过一般来说还是将近代建筑的范畴界限定为在1840~1949年问建造的建筑。这段时间,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化思潮影响中国的时期,在建筑上表现为出现了大量的西方建筑形态,如一些哥特式教堂,使馆、银行等建筑,这些建筑很多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及组织施工的,建筑形态上和西方建筑基本相同,但在一些细部处理上也有着中国建筑的元素;另一类建筑就是中国自己的设计师在汲取西方建筑的精华基础上,大胆运用到传统建筑上,建筑的结构等方面采取西方的建筑技术,外观上仍传统建筑形态。这类建筑的出现,摒弃了传统木结构的弊端,大胆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说是中国本土建筑技术的发展,这类建筑主要代表作如协和医院等;还有一类建筑是民间的建筑技术人员的大胆创新,传统砖木结构上,饰以西方建筑符号、手法等,这类建筑大多表现为外观形式混杂,处理手法杂乱无章,主要体现在如前门大街的一些老字号建筑。

在现代建筑的概念上,则以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指1949~20世纪末建造的建筑。这段时期的一类是仿照苏联建筑形式及功能,加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还有一类是继续走中国传统式建筑道路,主要建筑如老交通部办公大楼,宋庆龄故居等;还有一类是本土建筑师的大胆革新,探索中国建筑发展道路,如北京饭店等建筑,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建筑。

2、 “近现代”化的建筑文化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当中外两种异质文化的剧烈碰撞和冲突之时,具有工业文明内涵的外来资本主义文明无疑是处于相对高势能状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发挥着支配作用,而中国本土文化受到腐朽的封建主义制约,早已失去抵抗能力。伴随着武力侵略和经济掠夺而来的西方文化,以咄咄逼人的气势走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着强行移植和殖民输入。从‘交流’一词的本意而言,真正谈得上中西文化双向融合的实例实在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有表象效应的建筑更是如此。

2.1“西方化”阶段(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英国使馆正式进驻江米巷,随后大量的各国公使进驻,形成了使馆街,这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后来各国又修建了大量的银行、教堂等建筑,西方的建筑正式出现在北京的街巷里。但这个时期的建筑仅限有洋人自用,没有得到中国认的崇尚。

北京近代“西方化”时期是发生在庚子之变后,其契机不是租界而是 “新政”。1900年以后清政府自上而下政治变革的开展,使得社会风尚为之一变,标志着北京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扩大到制度层面,掀起了北京近现代建筑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从鄙视“洋化”转变为崇尚,建筑形式上的“西化”也演化为时尚,清政府的“”建筑刻意采用西洋样式,体现了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风尚的整体转变。这一阶段应该是西方建筑文化思潮在北京的早期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世界上自成体系,那就是木结构占主导地位。在西方建筑思潮以“西式”建筑的形式进入以前,本土建筑上发生的均不是本质上的、体系上的改变,仍然隶属于原有建筑体系。这一时期建筑受到外来影响时,不同地区是有多种选择的,青岛受德国的影响,东北受日本与俄国的影响,而北京受到则是“西式”的影响。尽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与当时的国际政局有关,但也存在着必然性,即老传统必然地让位于新体系。这样,北京近代建筑的第一个时期形成了。北京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欧式建筑,风格各异。民间也形成了一股崇洋心态,民居、店铺都使用了洋式建筑符号。

2.2“近代化”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近代建筑十分繁荣,租界区和华人区的建筑业先后得到发展,主要大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形成,西方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中国有了自己的钢铁厂、水泥厂,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促进了本土建筑体系开始形成。中国出现了本土建筑师,这个职业在以前的中国是没有的,以前的设计、施工均由工匠一人所担。专职设计师及专门从事设计、施工的公司的出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诞生了杨廷宝、吕彦直、梁思成等一大批本土建筑师。北京建筑的近代化阶段主要集中在建筑师这一职业群体进入之后,先是外来建筑师对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接之而来的是留学建筑师的归国,形成了北京近现代建设的另一个高潮。在这里,现代结构、现代空间与传统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也体现出现代建筑进入中国时不可避免的折衷主义倾向。尽管由于连年战争和国民政府的南迁,北京建筑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一时教会建筑的发展以及中外建筑师在京城的探索,成为近现代北京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政治至上”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解放以后,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发展变化相适应,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运动,欧美建筑思潮影响因此一度中断。1932年苏联党中央决议取消一切文艺派别,并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形式”的文艺创作原则,具有现代建筑态度的构成主义建筑遭到严厉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富有巴洛克色彩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思想又占上风。1949年随着苏联专家的入住,批判构成主义提倡民族形式的过程仍在继续,并随同援助项目一起带到中国。所以,当时中国建筑界所学习的建筑思想与当时欧洲、美国流行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建筑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浓郁的苏联风。

现代建筑范文第9篇

图/王慧明

本期将为大家介绍的是“金”在建筑摄影中的体现。现代建筑多为钢结构,金属所特有的现代感与力量感成为现代建筑的特有标志。不再方方正正循规蹈矩,让我们的摄影角度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光线所产生的不同光感,给画面赋予更多的意味……这让现代建筑摄影成为了众多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拍摄题材。代建筑是城市立体的名片,无论是以写实手法摄影,真实再现建筑的形态和建筑的结构,描写现代建筑群组的原貌,还是通过写意手法,传达摄影人的个人感悟,摆脱客观束缚,描绘韵律,色彩和空间,都需要选择合理角度进行拍摄,通过镜头定格凝固的诗篇。

面对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拍摄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平视、俯视和仰视是拍摄现代建筑的常用角度,三种不同的角度,具有各自的表现特点,适合于不同风格的拍摄,

平视角度是最接近常人视角的一种拍摄角度,平视角度拍摄作品的优势是,能真实还原被摄建筑的形体,比例和线条,避免“透视失真”现象,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对于被摄对象而言,过高或过低的拍摄地点,都会消解平视角度所产生的均衡美,因此,平视角度的最佳拍摄位置,处在相对于被摄建筑物中间的高度。

恰当的拍摄时段,同样是成功拍摄平视角度作品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拍摄时段,阳光的入射角度,光源的方向都会产生变化。在每个季节中,当阳光与建筑物之夹角程45°到90°之间的时段,是最能突出建筑物的立体感的时段。在这个时段拍摄平视角度作品,层次丰富,色彩细腻,充满表现力。

俯拍角度能表现宏大壮阔的场景,拥有较高视点的俯拍角度,最能突出现代建筑的纵深感,展现波澜壮阔的恢宏气势,是直观描绘标志性大型建筑和群体建筑的不二法门。

选择俯拍角度,应首先在被摄建筑区域周边进行“踩点”,确定拍摄位置。由于俯拍需要登高,应选择被摄对象附近的建筑物顶层或高层进行拍摄。提前与拍摄地点所在的单位,小区进行联系,是俯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在拍摄过程中,俯拍角度的构图应包括被摄主体周边的一些建筑和树木。作为参照物,周边的建筑和树,能使被摄主体的尺度和大小比例得到很好的还原,促进观者对建筑体量的正确理解,烘托宏伟壮观的俯拍场景。

此外,由于俯拍位置多位于高层的顶楼,风力较大,有些未完工的拍摄地点还存在着种种危险因素,因此,登高俯拍应在保证人身及器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对于现代建筑摄影来说,如果平拍和俯拍是对建筑物进行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段,那么,仰拍就是通过追求“透视失真”,使作品获得超强视觉冲击以及画意表现的最佳手段仰拍的特点,是从下往上拍摄,镜头中的垂线会变得倾斜,向斜上方消失,由此产生强烈的透视感这种透视感的产生,既是仰拍的“缺陷”也是仰拍的“优势”。

当镜头中的垂直线条向斜上方汇集,组成一组或几组消失线,会使画面充满无形的张力。仰拍角度构图,应创意性地使用前景,使画面产生“前后”,“大小”“远近”等强烈的空间对比。仰拍可尝试将被摄主体置于前景之后,营造富于空间感的画面,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现代建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策略

1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传统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多会运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为了突出建筑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现代建筑发展中,多会受到世界范围的影响,每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开始变得相似。为了使现代建筑能充满人情味,就需要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把建筑与历史文化向结合,表现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建筑材料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让人看到建筑物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传统建筑材料构筑现代建筑,把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够让人们有双重的视觉体验。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选择传统的建筑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省建筑的成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可以让人多接触大自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就是多以土、木为建材,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一定的韵味。在传统建筑材料中还有青瓦、红砖、石头等,这样传统建筑材料都取自于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在现代建筑中,能够传承传统建筑材料,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建筑融于自然中。传统建筑材料除了具有一定的物理属性,它还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能够联想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建筑材料包含了传统文化,让人们可以在建筑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3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传统建筑材料颜色给现代建筑增添美感

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主要分为固有色和人工色两种。传统建筑材料中的青瓦、石头都是取自于自然,这样材料具有当地的一些特色。人工色是对材料进行加工得到想要的颜色,比如红砖、在建筑上雕刻各种图画,每个朝代在建筑上的风格不同,能够体现地域色彩,把传统建筑材料的颜色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可以改现代建筑增加美感,使建筑看上去更庄重、有历史的韵味。

3.2把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把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变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建筑材料的形态指的是它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各种组合方式。传统的建筑材料讲究一定的黄金分割比,可以使建筑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形态。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自然形态,主要采取一些纯天然的建筑材料,对这些材料不进行修饰或稍加修饰,着重表现自然美。人工形态主要是通过改变建筑材料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形态。比如故宫中大殿前柱子上的浮雕。把传统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可以展现不一样的美感。比如福建土楼,用土、砖累积组成,把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组合。有很多旅游景点都是按照古代的建筑风格,把古代的建筑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比如楚河汉街,铺设青石板路,利用现代技术让人们体会到传统文化。

3.3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材料质感的结合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材料质感的结合,质感是指物质表面的材质、质量带给人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质感会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根据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有不一样的感受。材料的质感也有自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之分。传统建筑材料中大多都是自然质感,选择一些纯天然的材料进行建筑设计。比如长城,长城的台阶都是由自然的石块组成,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建成长城。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多采用人工质感的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把石头进行抛光或者在玉石上进行雕刻。材料在材质上大有不同,不同的材质可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传统建筑材料多是砖石瓦块,整体的质感是粗糙的,让人看到之后有一种亲切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现代建筑的材质是光滑的,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的。把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有质感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让现代建筑有传统建筑的韵味,让人们可以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比如北京798艺术区,就有很多现代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的物体,通过现代简约的形式,把传统建筑材料有的质感散发出来,进而引发人们的共鸣。

3.4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要对传统材料进行创新,这是当前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把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设计,把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体现在现代建筑中,摆脱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限性。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在城市建设中多是采用水泥钢筋、金属等建筑材料,利于施工。但是现代建筑材料缺乏人情味,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人们可以把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进行结合,通过融合的方式,既体现现代材料的时尚,又体现传统建筑材料的文化。以新材料为主,传统建筑材料作为辅助,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古典感。把传统材料与新工艺技术相结合,这样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把传统材料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整个质感上发生变化,使传统建筑材料旧貌换新颜。通过现代技术,弥补传统建筑材料的缺点,促进建筑的整体发展,把传统文化以建筑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把传统建筑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把传统美玉现代美进行结合,使建筑风格变得耳目一新。在应用中要保证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手法保证现代建筑中的质量,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君,余瑛.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4(14):71.

[2]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5(2):48~50.

[3]赖德霖.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J].建筑学报,2012(5):1~5.

[4]丁涤尘.传统木质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居业,2015(10):29~30.

上一篇:石油化工行业范文 下一篇:装饰装修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