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20:40:54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CDID;移动平台;网络课程

0 引言

人类社会经历多年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电子化社会。为顺应这一潮流,我们的大学课堂也不应该将教学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网络课堂、网络课程、网络化学习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这些年,经过各界人士的探索和尝试,网络上已经出现涉及各个领域的网络课程或某课程的辅助学习网站。当我们真正进入网络,打开各种与教学相关的网站时就会发现,这些网站大多可分为2大类:①应试类网站,这类网站大多是为了学生应对考试需求,在网站上设立与该考试相关的报名时间、报名方式、历年试题等即时信息;②课程辅助网站,这类网站大多是为某门课程而设置,网站上多是教辅类资料,如PPT课件、实验安排等。

其中,课程辅助网站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经过近几年的网站建设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教学需求,发现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可以从课程网站架构的教学理念、课程网站展示平台等方面进行现有课程网站的重构或调整。

1 教学理念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民族素质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青年又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力量,因此作为培养和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质基地的高校,积极改进教育模式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同仁经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在教学理念方面已有不少成果,如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抛锚式教学等。下面笔者对教学中涉及的较为适用的几种教学理念进行简单介绍。

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而WebQuest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缩写,即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CDIO使学生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达到预想的目标:培养用于构建系统的技能,很好地掌握深厚的工程基础应用知识。

ISAS是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的缩写,即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最初是NIIT计算机高级培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采用具体任务推动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一总结一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自身个性。ISAS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检索能力、分析能力、团队精神、文档处理能力、演讲能力和计划性。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其中任务驱动是最常见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的突出特点是以任务为驱动力,依托人类完成任务的习惯动力实现学习过程;WebQuest则是一种促进学生以课程为依托展开网络搜索,培养调查能力的教学理念;ISAS的主旨在于在学生的信息查找能力基础上,通过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检索分析能力;CDIO主要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和思路出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系统化设计思路和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教育理念都可以从各自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部分能力。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并且兼修文理素质,笔者在跨学科知识学习课程网站建设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即以CDIO理念为主导,结合ISAS、WebQuest和任务驱动各自特色,以跨专业计算机类素质课程网络教学为依托,建立并健全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网站。

2 网络课程建设中的CDIO

笔者提到的网络课程建设实施平台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类素质教育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跨专业素质。针对此目标,在分析课程本身及授课对象以后,笔者认为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引入CDIO理念,正好可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及习惯。

2.1 学情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跨专业计算机类素质课程的授课对象,其授课对象是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且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学的是文科。如大家所知,由于学校对文理科生的主要培养目的不同,并且文理科有各自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导致文理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差异。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更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文科生则更擅长感性发散思维。

计算机类素质课程虽是作为素质课程开设,但其本质还是理工科类课程。理工科类课程要求学习者以理性逻辑思维方式查找资料,通过阅读及实验得出结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为文科类学生讲授计算机课程时,经常感到学生思维模式对教学有较大影响,如部分学生在脑海里对于函数及其参数内容根本没概念。因此,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引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内容。

CDIO理念的核心正是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个工程项目,掌握从初期构思到根据初步构思结合工程实际所需技术进行实际设计,进而将设计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反复调试并修改设计思路,最终得到可以投入运行的系统的工程设计实施过程,达到提高自身系统构建及实践能力的目标。

2.2 CDIO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CDIO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习惯,因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课程节点设置中考虑以CDIO理念为主导,即在设置网络课程节点时模拟工程完整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通过逐步细化子节点,引导学生按照领取任务、初步构思、系统设计、实施调整的工程设计流程完成任务,让学生通过练习多个不同知识点的任务节点,重复演练工程设计构架流程,一步步锻炼提高理性逻辑思维,从而更好地学习跨学科的理工科类素质课程。

在节点设置上,笔者除了以CDIO为主线,还考虑到CDIO的构思和设计阶段需要大量文献阅读和综述总结作为支持,因此笔者在网站设置的子节点(即构思、设计节点)处结合WebQuest和ISAS,设置子节点“资料查找”和“资料总结”,引发基于网络环境的相关资料搜索和调查,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检索能力,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逐步习惯将一篇检索到的与任务相关的资料总结成为几个要点的阅读总结方式(这也是理工生思维方式的一个缩影)。最后,学生根据阅读总结的结果进行具体任务的实验,并学习从实验中总结成败原因。

通过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类工程系统设计,学生可实际参与检索、总结构思、设计实验、实现设计并进一步总结不足。网站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理科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有更为全面的文理兼优的思维习惯。

2.3 实施案例

我们以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技术课程为平台,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在课程的网站建设中,除了保持传统课程网站的常见项目(如课程介绍、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外,特别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网站的节点设置作革新性调整,这一节点的结构如图1所示。

针对此类任务设置,我们对课程网站考核体系也作了相应调整,除了自主开发在线考试系统之外,还设置针对实践任务的分阶段考核方式。

(1)资料查找阶段:采用在线提交关键字和资料出处的方式,以关键字与任务主题的关联程度和引用资料出处的完整性、规范性作为该阶段评分标准。

(2)资料总结阶段:采用在线提交文献综述的方式,以文献综述的书写规范性、论述条理性作为该阶段评分标准。

(3)任务实施阶段:以任务的完成程度作为此阶段评价标准。

(4)任务总结阶段:以类似实验结果分析发帖的形式提交,以分析总结任务成败原因的完备性作为该阶段考核标准。

通过近几年的网络课程改革实践,笔者发现首先在这几年里文科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有了长足提高,尤其是通过完成课程的任务节点,学生逐步学会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并养成总结资料的学习习惯。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就此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参加相关的学生竞赛,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也逐年增加。

3 基于移动平台的跨平台网络课程建设

现今的网络课程建设除了应该引入先进和适用的教学理念之外,还应考虑到网络发展到现在已拥有多种形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有线网络形式。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迅速发展,使得声音以及数据传输速度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除了可以带来令人享受的无缝漫游,还可以更好地处理声音和视频流媒体信息等更受现代青年一代青睐的媒体形式。现今90后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的持有率极高,对于现有的智能手机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 Mobile、Android等),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通常是安卓(Android)-系统。这源于该操作系统是基于Linux内核开发的开源免费软件,该系统拥有诸如文本播放器、视频播放器等学生喜爱的应用软件。

顺应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现状,结合90后大学生的用网习惯,我们在进行课程网站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用移动平台上网学习的便利性。针对信息化办公课程网站中的电子教案,我们模拟网络小说的部分形式,以便于学生通过手机平台的小说阅读器在线或下载阅读;对于多媒体课件,我们则采用以iebook软件开发的更加生动美观的电子杂志的形式;对于课程网站必有的考试辅导模块,我们采用双视频教学(即教学视频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为满足手机移动平台访问需求,我们在视频格式等相关设置上作了相应调整,使其适合常规手机视频播放器在线或下载浏览。针对于90后大学生终日“挂Q”的习惯以及爱“织微博”的特性,课程网站开设了除传统讨论交流方式之外的QQ在线交流链接以及微博互动版块。

4 结语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1“网络课程”概念界定

“网络课程”不是一个学术名词,没有严格的概念,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做了不同定义与描述。2000年,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对网络课程给出如下描述:“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样,网络课程就可以简单描述为“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本文所探讨的“网络课程”也不例外,但这里仅指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高职网络课程,即网络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目前主要教学形式(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通过这一方式辅助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2高职网络课程“有效教学”内涵研究

“网络课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②从网络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分屏课程、Flash课程、网页型课程等。从网络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可分为围绕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和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两种。围绕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的网络课程强调以教学资源的建设为中心,认为学习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优化整合的网络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协作。

2.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高职网络课程”必要性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③所谓“跨界”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职业成长的规律,因此,职业教育在办学上要做到:第一,校企合作办学。即职业教育首先要关注市场、企业、行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二,工学结合办学。即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要将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职业岗位的能力,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三,关注职业及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这三点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途径。在微观层面上看,任何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则是课程。利用网络课程跨时空的优势,具有跨界特征的高职教育开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网络课程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与企业交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并借助网络课程将资源提供给学生,引导其学习使用,使学生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工作环境等,不断缩小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差距。第二,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网络课程的使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断培养其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课程学习,即经过课前预习、课堂练习与实验、实训的提交或内容总结、课后总结等学习模块,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链条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第四,通过小组学习与互动、学习论坛等方式,增进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学习兴趣。

2.2“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高职网络课程”有效教学的含义

国内学者将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归纳,笔者总结了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有代表性的解释: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目前,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主要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并且主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这些在文献1中有详细的描述。本文所讨论的“有效教学”特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而实施的网络课程的有效性,即网络课程作为课堂辅助工具如何发挥其最大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3高职网络课程“有效教学”途径研究

从网络课程类型的选择视角去看,本文认为第二种分类方式(即按照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的分类方式)下的围绕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资源的优化整合的网络课程是本文讨论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要与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院校大力实施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师徒制”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同时,在教育部倡导和支持下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更使得高职教育的实施更顺利、高职教育的质量更上一层楼。然而,笔者多年高职教育及网络课程建设及应用的实践经验表明,以堆砌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与之不同,以课程教学组织为主线而精心设计、开发、整合的教学资源,通过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能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应该丰富,而不是堆砌。课程资源应用应该好用能用,而不是华而不实。

3.1精心做好课程设计是前提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设计以企业项目为载体,以软件开发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能力为依据,以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为培养核心,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为指导与企业深度合作开设课程。课程建立了资源系统、完整、优质的立体化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共享系统向师生、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即以“校企合作,项目支撑,立体资源,学做合一,提升能力”为理念设计课程。

3.2重点做好课程建设是基础

(1)建设资源丰富、系统、结构清晰的网络课程资源。课程基本资源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支撑性网络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开发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立体化呈现,使用。教学资源系统、完整,包括基本资源及拓展资源。基本资源:开发的教学指导类资源为教学团队教师实施标准化授课提供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指南、重点难点指导、跟踪案例集、实训项目集、PPT课件、学习考核评价标准等。学生使用资源包括:“学生学习指南”,“项目任务单”,“任务引导单”(内含评价表)、作业、项目考核记录表、Java编程常见问题及解答、软件编程规范(Java版);Java常见异常、软件开发操作视频资源库、专家讲堂、习题库、在线测试等。拓展资源:开发的拓展学习资源包括案例库、考证及竞赛辅导、考证及竞赛辅导、专家讲堂、学习网站链接等。拓展资源的应用大大支持了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2)自主学习资源特色突出。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中做,做中学”、课后通过平台方式交流、沟通、总结提高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这些通过“学生使用说明”、“学习日历表”、“课前预习”、“课堂练习与总结”、“BBS”、“小组交流与协作”,“课后作业及反馈”等平台模块等来完成。

3.3以学习模式改变引领资源建设、使用是关键

在开展以网络平台为辅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首先,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仍然以课堂facetoface的学习模式为主,但要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从以课堂听课为主的学习活动转变为网上预习、网上复习、网上交作业、课后答疑、讨论、在线测验练习、在线考试、浏览相关课外资源、笔记记录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课程目标: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形成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互相牵引的互动、系统的学习模式。

4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高职网络课程有效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④一般来说,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因素:⑤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总结笔者多年来网络课程教学的经验,提出的“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高职网络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以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为理论指导依据,以达到课程目标,教学效果提升为教学目标)以承载丰富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平台为依托,实施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互相牵引为教学活动,最终通过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Java程序设计课程2009年成为我校精品课(A级),随后建立网络课程平台,被学校评为网络课程、优质课程,连续使用3届,学生访问量高,使用效果好。同时,课程团队教师按照《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等文的精神和要求,持续建设至今,不断更新和加大资源共享力度,建立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库。Java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始终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性和可应用性,其面向对象不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为教师搭建教学平台,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本着这一初衷,课程团队不断根据应用需求,建立和完善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课程连续使用三届,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得到了领导、同行老师的肯定。2012年起,我校每年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评比工作,Java程序设计课程三次获得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也在根据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完善,打造“实用、好用、有用”的网络课程应用平台。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要:本文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点与特色、人才培养效益。

关键字: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51-03

为了促进高师生转变传统落后的学习观念,引发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的变革,培养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项目组以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学习技术、典型个案,网络化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建设的新思路与新经验,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3月,该项目被列为校级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同年7月,项目被评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研究背景

1.新形势要求高师生具有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

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高师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网络化学习能力对于高师生而言尤为重要,是高师生毕业后“带得走的能力”,是关乎其终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1]

2.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现状堪忧

项目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相当比例的高师生缺乏网络化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树立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淡薄。第二,或者没有掌握支持网络化学习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ICT技能支持网络化学习,即转化为学习力。第三,只注重自主学习,没有很好地利用Web2.0技术融入学习共同体。[2]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高师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3.网络化学习方兴未艾,相关学习理论、理念和技术亟待系统梳理

项目组在多年的课题研究、教研教改和自身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化学习技巧、经验和典型个案,亟待进行系统梳理和提升。

二、研究现状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弊端:

(1)对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到位,未能厘清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和学习技术,开设的《学习论》、《学习心理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等课程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这类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课程。

(2)教学实践中,没有从系统论和课程群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课程群,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高水平学习平台和优质学习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成果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项目组确立了“理论分析—理念确立—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推广”的研究思路,在理论探讨、教改实践、学习平台与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探讨

(1)厘清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和教师新角色,建构了独特的网络化学习理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网络化学习技术、路径与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的经验技巧和典型个案。

发表相关论文9篇,其中《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提出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总结了相关经验技巧。《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从时代需要和学习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一种新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方式——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博客在网络化学习中的作用,分析了博客学习的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并提出学习者应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等层面加强修炼,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并建立博客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3]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梳理了21世纪国内外新涌现的学习理念,包括“学习是连通即网络形成与优化”(连通主义)、“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新建构主义)、“搜索就是学习”、“学习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我们—所有人—学习”(混合学习与泛在学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包括“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高效学习的六重境界”、“学习是幸福因子”、“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四个融合、四个结合”、“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等。论文提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4]

《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以禅学视角提出了网络时代学习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静止和显性化的学习;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流动和隐性化的学习;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生活化的学习。论文结合学习的三重境界讨论了容器学习观、连通学习观、显性知识的学习观、隐性知识的学习观和泛在学习理念,以增进人们对网络时代学习的多角度理解。[5]《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讨论了支持高效网络化学习的三大“平民技术”:教育博客、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程(数字故事),并总结了它们为网络化学习带来的成效:教育博客能够以低门槛构建“知识网”,以低成本编织“人际网”和以低消耗进行“知识推送”。网络公开课则能实现零投资的高质回报和零移动的全球定位。而微课程则实现了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时间与大智慧的结合。[6]

《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讨论了博客作为网络学习利器的作用,总结了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技巧。[7]《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提出了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新概念,讨论了其理论基础、意义、运行机制,并且给出了一个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案例。[8]《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梳理了七大主体隐喻及其学习观,并且指出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正逐浙成为学习理论研究的共同基础。[9]《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教师作为数字化学习时代“数字桥梁”的必然性和角色内涵,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新时期教师角色和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10]

(2)建构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总结了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学习方式转变与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11]《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初探》界定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的新概念,并且提出了六条培养对策和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准确定位课程,建设课程群;加强教学示范性,打造实践教学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能力培养;形成“三阶段、多渠道、系统化、全程式”的培养模式;以核心能力培养带动其它能力,以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12]

(3)厘清了高师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思路,总结了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ET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创新经验。

(4)厘清了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途径、对策、方法。

2.教学改革

(1)分层课程体系打下能力培养基础。项目负责人2008年、2009年在南京大学访学期间,全面考察了部级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成功经验,整理、汇集了相关教学资源。之后,项目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系统梳理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成果,面向非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师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公选课,并且改革《学习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提升为主干课程)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将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策略融入课程教学,提升了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2)“以赛代练”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项目组组织了四类大学生学习竞赛,即广西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校内选拔赛、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计信学院选拔赛。

(3)“专题讲座”引领发展方向。项目组开办了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专题讲座,例如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亚洲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参会汇报等。

(4)“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发展学习指导中心。项目组创建多个教学博客和博客圈,以实际行动倡导并引领高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项目组指导了学校计算机协会、教育技术协会、网络信息安全协会等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社团,并且评选和表彰了教育技术系年度“学习之星”,为大学生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榜样,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化学习氛围,取得显著成效。

3.学习环境建设

(1)开发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Flas制作》、《网页制作》等网络课程和系列示范性课件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

(2)搭建高效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虚拟学习社区。利用开放网络资源,打造了《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三个博客学习平台和《学习科学与技术》、《IT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博客圈,建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络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已投入使用3-6年,受到高师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3)深度参与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项目组参与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和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的设计与建设,将项目组的网络化学习新理念和相关成果融入平台建设,为项目的教改实践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环境。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建构相关课程群,使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平台与载体。项目从系统论和课程群的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师教育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群,从而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生成与发展。

第二,将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与高师生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研究网络化学习的创新探索。项目在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念重塑、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技术总结、学习资源开发、学习环境创设、学习平台打造、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理论创新方面,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并且提出了基于平民技术的网络化学习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实践创新方面,建构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

第三,项目研究关注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将学习环境的建构由教师预设的理念转变成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进而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和维持。

五、项目研究的人才培养效益

项目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项目组主持的课程教学、学科竞赛、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2][3]郑小军.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J].教育评论,2011(6):36-38.

[4]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5):22-25.

[5]张霞,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6):93-95.

[6]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163-165.

[7]黄彧,郑小军,杜英俊,陈凤.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J].中小学电教,2010(9)下:3-4.

[8]郑小军.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8):54-57.

[9]杨满福.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J].全球教育展望,2010(2):11-15.

[10]郑小军.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1):18-20.

[11]杨满福,郑小军.学习方式转变与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4).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1.1生物化学内容多,学时少

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内容不仅限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和遗传信息及传递等基础性内容,还包括该学科的研究进展以及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因此,生物化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教材的厚度也异常突出。如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共1307页。该书的精简版,即《生物化学教程》(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也有718页。因此,要在有限的80学时学完,绝非易事。

1.2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

生物化学主要讨论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生物分子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等,其中涉及的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和记忆,而且感觉枯燥和乏味。

1.3生物化学发展迅速,新内容不断出现

生物化学研究进展不断突飞猛进,使得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增加。如新发现的一类天然无结构的蛋白,这些蛋白在天然状态下没有明确的三维结构,但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这冲击了蛋白质的结构决定生物学功能的传统理论。这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在生物化学教材中体现,增加了生物化学的“教”和“学”的难度。

2生物化学4a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网络教学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共同研发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已成为全国各高校重要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课程管理系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系统,包括课程信息和课程内容两大板块。为便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我们在课程信息板块中提供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及教学活动安排等。而在课程内容板块中,我们不仅制作精美、可视性强的教学课件,更注重提供各章节的学习重点、内容小结以及相应内容的知识拓展,还提供在线作业练习及试题自测等。交互式学习是网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交互学习系统是生物化学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该系统中我们设置了答疑解惑、讨论交流和网络学习活动等板块。在网络拓展资源系统中,我们设置了经典教材、参考文献、趣味阅读材料和科学家逸闻趣事等板块,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生物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4a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将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机的整合,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网上协同教学空间,不仅创建一种利用网上资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还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1网络拓展资源提高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

尽管生物化学存在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繁杂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特点,但生物化学也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都把相应的知识点与生活实践,尤其是当前发生的与生物化学内容相关的热点现象联系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短跑运动员为了提高比赛成绩,坚持吃低糖、高蛋白的食物是否有效等。这些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促进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本身,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实践中的现象。此外,还充分利用名人事迹、逸闻趣事等网络资源,如Mullis和PCR的故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3.2利用网络平台强化自主学习、加强归纳总结

课前预习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这需学生能正确掌握预习要点。预习不仅要求学生阅读某一章节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按照教师授课的思路进行预习,有针对性的对重点及难点进行仔细研读。因此,我们将课堂授课的PPT课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板块,让每位学生下载并打印,对照平台中的“重点和难点”板块进行预习。此外,因生物化学的内容繁杂,因此,要学好生物化学就必须对繁多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善于学习的学生,也应该是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课程结束后均要求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学习活动”板块,与全班同学分享。这有效的促进和督促了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而且通过这一过程极大的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3.3利用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式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中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自主学习。如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交流”板块中尽情地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在“答疑解惑”板块对尚未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甚至分享自己学习生物化学的心得体会等。教师随时关注网络交互情况,及时回答学生提问,并及时对交互进行引导、启发、反馈与评价,形成真正的切磋交流氛围,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蛋白质一章学习了CO的中毒机制后,有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提出“为什么CO中毒死亡的小鼠的内脏器官呈现鲜红色,而亚硝酸盐中毒和窒息死亡的小鼠的内脏器官是暗红色的?”这一疑问。教师通过网络在线回复,使得包括提出问题的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获益。

总之,通过建设和完善生物化学4a网络教学平台,并充分利用该平台的网络拓展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习视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网络课程 在线

高等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一般都达到50%以上。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在建设时也需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功能。网络课程是基于Web传输的为完成某学科或领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起来的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它包括围绕特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组织的系列学习内容、为实施课程而设计的交互性学习活动,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复合体。《涂料生产》课程是贴近涂料生产实际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网络课程的受众除了在校的学生,还有涂料及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业余爱好者等,因此在建设网络课程时也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在线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功能

《涂料生产》网络课程以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建设的平台,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和实施。设置了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等与学生在线学习息息相关的栏目,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在线学习。课程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程网站中充满丰富的实践教学元素,着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材料一栏,提供了根据课程内容精心制作的演示文稿、实验实训教学指导书、实训课操作过程录像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的下载与浏览服务。只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条件,学习者就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训观摩。课程最终以学生满意为标准,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开设了课程问卷、答疑讨论、教学邮箱等栏目。通过课程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课程建设;通过答疑讨论栏目,及时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学生讨论课程相关的问题,提高效率,同时也与现阶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邮箱则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沟通渠道。此外,还设置了课程管理栏目,主要是给老师提供一个管理课程栏目、元数据和选课学生等内容的工具。通过该栏目,老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的栏目、样式,还可以统计、分析学生在线学习的各种情况,包括进入课程次数、课程讨论区发表话题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上交课程作业次数、提问次数以及阅读试卷库试卷次数等等。

二、发挥校企合作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注重校企合作。网络课程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涂料生产》网络课程就是校企共建的成果。企业技术人员在该课程建设中,在课程内容的选定与编排、教学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实训视频的制作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学校专任教师在生产实际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参与网络课程的答疑讨论,为学生解答问题,尤其是工厂生产实际的问题;回复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电子邮件等。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在涂料生产一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具说服力,对学生有着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形式和手段

《涂料生产》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策略。

1.形成性评价

针对网络学习和课程特点,本课程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

(1)平时在线作业评价:一般在线3 次作业(不含专题习作),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评价和成绩在教学平台都有系统的记录,作为总评成绩的主要参考。

(2)网上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栏目,可查看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时间和次数,学生的网上学习活动记录可作为评定总评成绩的参考之一。

(3)网络答疑和专题讨论的情况:学生参加网络答疑提交问题次数,在BBS 专题讨论区的发文数也都有详细记录,作为总评成绩的参考之一。

2.总结性评价

对于在校学生,总结性评价主要采取期末书面考试方式,学生的总评成绩由网络学习参与情况、网络作业完成情况、网络课程答疑讨论的参与情况以及书面考试成绩、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成绩等构成,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非在校学生,课程提供自测试卷进行在线考核,学习者可以通过自测结果了解本人学习的效果。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设计,培训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计划蓝图,国家电网的职工必须通过持续、高效的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培训中心降低时间、空间对培训的制约,为电网一线职工搭建实用,方便,高效的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多媒体课件学习、在线考试、技能鉴定,在线答疑,网络课堂直播、专家在线等功能,充分发挥培训中心课程,课件、管理等资源优势,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为电网的职工开辟更宽阔的培训道路。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培训与远程教育目的的不同使得培训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开始应用于培训教育的各个层面,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而与网络课程的质量有关系的不仅是其所用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许多网络课程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而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学习效果往往不明显。对于电力行业特有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培训目标旨在提高职工在其从事专业上的技术水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所以,开发的网络课程应目标明确,步骤详尽,尊重成人培训的特点.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学习潜力和工作经验、体验都将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以重视。

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开放式学习

电力行业各单位基本上都具备了网络环境。这为受训者自主学习提供了硬件环境的保证,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这种培训课程的学习是学员自定步调的学习。从2003年起,培训中心连续五年为网公司农村电工的技能比赛做赛前集训。在历时3个月以上的集训过程中,从培训模式,技能训练效果.比赛心理测试等多方面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利用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自主开发了系列培训,竞赛训练的网络平台,尤其在理论知识训练中。将整个题库封装成数据库,学员可以在机房、教室、招待所等不同地方,不同时间自主进行网络练习和自测,完成后成绩自动生成.在以后的改进版本中,加入了试卷分析,成绩排名,错题统计等功能。提高了学员理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也节约了培训的师资力量。

在2006年立项,2007年完成的网公司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体系项目开发过程中,将网络课程的优势范围进行了更广泛的延伸。网公司下属各基层单位的员工都可以通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平台,使用账号登陆学习。根据各自不同的单位、专业可以查询相关文件、资料,实现课件下载,网络考试,在线答疑,考试管理等功能模块,解决了各单位学员参加培训时间、空间对自主学习限制,降低了培训成本,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三.网络培训课程要实现经济效益

课程设计制作费用是培训成本的一部分,课程的完成周期尽可能短,人力,财力消耗尽可能少。由培训机构自己设计制作优秀理想的课程,可以节约成本、减少障碍,实现高效的培训效果。

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基本如下:

1.需求分析

电力行业涉及的专业和工种数量很大,选择性的根据需求确定项目能抛砖引玉,循序渐进,实现资源填充。需求分析要做以下调查,见表1。

近几年,我们所开发的一些网络课程,就是在长期的培训教学实践中,根据学员学习过程、效果、考核等多种反馈信息总结的经验,而开发过程本身,是对经验的整理、深化,形成封装好的模块产品,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方便。培训中心作为网公司的农村电工培训基地,长期组织对农网职工进行技能操作、安全教育、理论知识.技术考核等培训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当发现一些课程的使用率、学习人数等都很高,而且培训过程的实操性非常强的时候,从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机会,将老师上课的实操过程和结构动画,声

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做成流媒体格式文件,上传到培训的网站上供学员自主学习。

2、目标确定

3.课程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后,就要通过设计实现目标,并准备通过具体内容加以表现,填充,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根据设计结构内容的不同,确定实现本部分内容的实施方案。网络课程分为五大区域:查询系统、学习资源管理、课程学习区,考试管理、互动交流区。每一个区功能分明,组成了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学习资源库的内容应当丰富详实,例如,资源库由培训体系管理、文档管理、题库管理、视频管理、图书管理和设备管理等构成。

4.确定制作平台.着手制作课件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一个支持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它应该以网络课程为核心,在教学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系统为网络教学服务。不同类型、目标的课程应该选择相应的开发工具。现在可以使用的课件开发软件非常多,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掌握这些工具。培训机构的制作单位可以将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协作、彼此支持、各尽其责.各尽其用。只要形成顺畅的沟通和反馈渠道,就可以高效、节约的达到最佳效果。

在设计制作课程的时候,本着以上的原则,发挥专业教师和计算机教师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在《农网配电营业工培训项目》开发中,分成不同课程的专业小组,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负责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使开发工作顺利高效的完成。

5.网络课程的投入使用和评价分析

课程在投入使用时,必须及时要求反馈。从而完成系统评价。可以先圈定在小范围里,如校园网上进行局部测试,将受训者的使用情况,发现的问题整合修改。教师或管理者在实施网络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的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详细记录,获取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有成效。在课程正式投入使用后,还要进行最终效果的价值评价,即商业效益。评价方式可采用诊断性评

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即学前评价,是指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经验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它可以通过问答、前测以及摸底用的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来实现。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员学习的不同阶段检测或考核,使学员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总结性测验。近几年来,培训中心一直负责完成网公司各专业的调考工作,在考试结束后,都要为本次考试作详尽的试卷分析。利用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将这一功能放入学习自评过程。在自测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二维图表,分析参加专业测试的人员信息汇总,包括正确率、平均分值和曲线图。

结语

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过程。对于一个过程的设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反馈,修改才能达到优化和完善。在实践中反复修正和改进,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培训课程。网络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网络课程设计制作的研究也会更加受到关注。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的设计理论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课程的建构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化,更加切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在教学培训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制作更多的适合电力行业职工培训学习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魏志息,陈丽.远程域传统教育的殊途同归[JJ.开放教育研究,2006,(3).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7篇

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上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与信息基础上的学习观。网络环境下的有效学习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利用网络学习媒体工具和网络资源,通过研究、合作等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以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网络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网络学习的自主性。网络学习可以极大地实现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以及满足自身个性化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使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自由的选择学习课程和学习时间,运用各种可用的学习资源,自我控制学习进度,最有效率的完成学习目标。相比较传统学习的被动,网络学习能够起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作用,同时还能够兼顾学生的认知多样性。

2.网络学习的交互性。网络学习的交互性指的是学生与网络资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互。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差异大主要与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网络技术的依懒性、网络交互的持久性有关。网络学习的交互性会极大地影响网络学习本身和网络学习的整个过程。

3.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不安全性。网络学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拥有极大的教育资源以及各式各样的教育媒体工具。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人们可以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网络资源虽然极为丰富但又很复杂,存在很多不健康不安全的信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有时很难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网络学习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自律性差,又缺少有效的监管,一点小事情或小诱惑就能打断学习进程、媒体工具和学习平台还很难上手操作,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网络学习的学习效率。故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应对方法,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有效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准备,强化网络学习的动机。不论用何种学习方法,在学习之前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往往会半途而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用心学习的态度,往往也会前功尽弃。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一定要问一问自己对此门课程是否感兴趣。如果只是觉得这门课程对自己有用而自己对其又毫无兴趣,却仍然硬着头皮学,那么学生也必然很难学好这样的课程。

2.精心组织学习过程,提升网络学习的效率。做好学习计划,预习学习内容。事先了解一下自己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安排,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也不容易打断学习进程,并能及时寻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做到精而少。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包含很多质量不高的信息,所以学习之前要慎重选择学习资料。一旦决定,就善始善终把知识学好,不要做“芝麻没捡,西瓜已丢”的事。

适时的总结和实践。网络学习中很多知识学了不一定就能够完全理解和运用。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便是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学有所用。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遗漏点,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网络学习的兴趣。设置精品的网络课程,搭建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网络课程的设置关乎到每个学生,网络学习内容应能够适合大部分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网络学习平台是学生常驻足的地方,应该具有美观性、专业性和方便性。加强教学管理,设计系统的监管方案。网络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很灵活,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性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受监管。所以网络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技术规划系统的管理方案,使得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能够随时随地的对学生实行监管。

4.优化网络学习环境,诱发网络学习的热情。丰富海量的网络资源,建立快捷的信息搜索入口。如此多的网络信息知识应分门别类整理,并建立快捷的信息搜索入口以便学生能够寻找到所需的网络资源。净化网络环境,寻找优秀师资。健康的网络环境有益于学生平心静气地进行网络学习。拥有专业的教育从业人员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网络学习都至关重要。

5.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增进师生的网络互动。选择合适的媒体工具,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网络学习的学习过程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媒体工具的陪伴。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媒体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学生仍然可以向网络求助。

网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像传统学习那样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感交流缺失,这往往会使得学生变得封闭、冷漠。因此,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弥补师生间的情感缺失的问题。

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论用何种学习形式,学习方法都是学习的关键,而勤奋则是学习的基础。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每一个优秀者必然是勤奋的。

6.发挥教学引导职能,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有效的网络学习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教师需要对学生学前准备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帮助,每一章节学习后进行总结和检测评价,还要适时的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和创新。关注和疏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习惯及素养进行有效的、长期的培养。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网络教学平台 国际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的深入与普及、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复兴。“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创造性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现代特征。

课程是贯彻教育理念的核心基础,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有三点尤为重要:第一,要转变教师教学方式、课程学习资源的组织方式,即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课堂控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第二,学生在课堂中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外主动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即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发展方面有改进;第三,以课程为核心基础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还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改革,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学习,开展个性化教育。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大多数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对当前世界发生的重大贸易和金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应对策略。由于“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三,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与合作;第四,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教学设计。

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如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尤其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具体来说,即遵循从主体建设到平台建设、再反思总结的思路。其中:主体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反思总结主要是总结经验的阶段,最终目的在于检验改革效果并完善教学。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教学改革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进度计划表,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引入学科前沿、关注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设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规范相关要求,按要求_展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政府部门、高校、知名论坛与博客等)网址链接,完善与教材配套的题库。

第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一是按照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栏目(模块),公布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公告、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文本或视频材料(PPT、电子教案、实践要求及组织安排)、题库、案例库、与课程相关的网址链接等。二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包括在线或留言答疑、论坛主题讨论等。三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包括建设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并经常更新;通过提供链接或转载等方式,引入学科前沿和国际经济形势、热点问题;布置在线或离线作业(离线为主)并及时批改;制定和公布调查问卷、开展教学调查,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第三,总结经验。重点总结将信息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引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经验,改进实施中的不足,强化改革效果。

(二)具体实践过程

第一,教学团队分工及执行。按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教师以团队形式共建课程。并就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定期进行研讨,提高网络教学水平。

第二,建立课程网站,提供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导学(“课程导学”栏目)和教师信息(“教师队伍”模块)。其中“课程导学”模块包括课程简介(明确课程性质、地位),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及要求、重点、难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学习)。

第三,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基本文件(“课程导学”栏目),公布教学改革后的大纲、教学进度表。二是教学内容,具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及教学形式,并提供科学完整的理论教学电子课件(“教学内容”栏目)、制定实验指南(“课程实验”栏目)。三是建设完善教学材料(“课外资料”栏目),主要是三类材料――视频资料、网址链接、案例。其中视频资料部分包括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视频,例如《贸易战》、《货币》、《大国崛起》等,能辅助学生扩展课外学习、了解国际经济领域重要热点问题。网址链接部分则提供与学科前沿发展及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相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各国商务部和统计局、官方网络链接,与专业相关的学习网址(如人大经济论坛等),以及我国各种经济、贸易发展报告。案例部分则是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课程案例(“课程案例”栏目),可以供课堂教学、学生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使用。四是题库部分,提供了课程每章节的完整习题(“自我测试”栏目)。五是实验教学部分,公布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指南(“课程实验”栏目)。

第四,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公告(“课程通知”模块);二是开展教学互动,包括“课程答疑”、“课程交流”、“课程留言”三个层次的互动――通过“课程答疑”栏目、QQ群进行在线讨论、在线答疑;通过“课程交流”栏目,就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主题讨论,或者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通过“课程留言”,与学生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交流;三是进行教学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管理,即教师团队及时地维护课程网站、更新内容、通知,布置离线作业和自我测试、及时批改作业,设计问卷并利用“教学调查”模块和问卷调查等在线平台进行开展教学调查。

第五,总结评价。在学校的学生评教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三、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主要特色

第一,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科研训练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

第二,重视对学生五种能力(即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目问奔苹、内容编排、课后实践等诸方面都关注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与合作,即在课堂讲授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验教学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资源,重视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三,在教学评价方面,秉承多元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过程评价)+实验成绩(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期末成绩(结果评价)。其中平时成绩占25%,具体包括:出勤(20%)+平时作业(40%)+随堂报告及课程交流(40%)等情况的考核。实验成绩占25%,根据团队学习及小组实验报告进行评定。期末考试占50%,主要考查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加强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

(二)创新

本课程教学模式,在与没有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之前相比,具有以下创新性:

第一,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学目标的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授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除了对课程主要理论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外,注重引入学科前沿和国际经济形势、热点问题等教学内容。

第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由以往的教师课堂讲解+课后习题为主,转变为课堂讲解+课堂实践+课外实践+课外讨论+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

第四,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得以实现。

四、课程取得的效果及评价

(一)学生评价

1.基于学校教学评价系统的评价

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为92.66分,尤其对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较好:第一,教学态度和为人师表方面满意度为93.53%;第二,布置课外思考题(或实践练习),并提供阅读文献或参考书目(或通过课程网站提供学习资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这方面满意度为93.00%;第三,因材施教,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满意度为92.47%。

2.基于教学调查的评价

对教学方式的评价:第一,绝大多数同学对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或QQ群进行辅助学习持有赞成的态度(87.50%),仅少数同学认为使用与否无所谓(12.50%),其中教学资料、案例和主题讨论、自由讨论受到多数学生的喜欢;第二,绝大多数同学赞同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考核方式(87.50%),其中有两个环节受到学生较多肯定,即安排学生进行随堂报告(75.00%)和教师课堂讲解(56.25%)。

学习效果方面:第一,多数学生关注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56.25%),并且平台对学习效果有帮助(62.50%);第二,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课程学习效果一般(62.50%),部分同学认为不好(37.50%),原因主要是自己没有用功(100%),其他部分原因是不喜欢学(12.50%)、教师没讲明白(12.50%)、教材不合适(12.50%);第三,学得好的同学之所以能学好,主要原因是勤学好问(81.25%)、自学能力好(81.25%);第四,通过本课程学习,同学们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国际经济学方面的知识(68.75%)、学科领域的眼界得到扩展(50.00%)、沟通表达能力有所提高(50.00%)、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状况与经济重要事件的能力(56.25%)、团队学习与合作的能力(43.75%)、学习能力得到提高(37.50%)。

(二)自我总结

第一,经验。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对学生五种能力,即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秉承多元评价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

第二,不足。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的设计等方面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例如主题讨论多样化,在教学评价方面加强学生使用平台的权重,提高题库使用率等。结合教学调查得到的结果,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着重上述三个方面的改进。

(三)整体效果评价

本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改革目标,课程教学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具体体现为:第一,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目标方面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有所提高;第二,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水平得到提高;第三,建设完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资源(课程基本信息、基本文件、电子课件、题库、案例库、作业、实践规范及要求、网络链接等),并及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第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管理和互动较好。

参考文献:

[1]王春兰.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农业网络信息[J].2012.10.

[2]吴亚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读.教育评论[J].2005.04.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9篇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与网络化在线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为基点出发,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以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为例,探索适合该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和运用的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网络资源;环境支持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的相互结合,基于Web教学技术,依靠视频、音频、文本、图形、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交互和基于多媒体网络下的教学模式两者优势并实现互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学生认知最佳效果。笔者基于网络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两方面,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以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为案例出发,提出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一、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运用混合式教学可行性

传统类课程停留在教师讲授为主,课程实践活动在课外缺乏有效组织管理平台,学习效率较低。基于如此,高职手绘课程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的物化学习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相结合,才能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建立混合式学习模式,依靠合适的网络连接平台共享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考量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让两者相辅相成。

二、基于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1.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构成内容.

网络资源支持主要包括课程电子教材(PPT)和媒体信息网络资源等,它是教学成功实施与否的关键,通过学习的不同阶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资源大致可分为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信息资源即网络技术支持信息,例如课程网站、网络通信等媒体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例如单元视频影音资料、PPT课件、多媒体材料学习档案电子包等电子学习资源。

环境支持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课后通信环境和课程虚拟网络环境,通信设施环境即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线上交流;课程网络环境即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媒体教育环境等。它不光指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境,而是延伸到依靠网络实现的各种学习环境中,例如共享课程教学资源、讨论区、手绘作业交流展示平台、师生课后教学反馈区,以及通过微信等网络通信形式建立师生互动交流。

2.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

在网络资源和环境支持满足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基于网络信息的课程教学,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线上和线下,综合自主学习。

(1)教师课堂模块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课堂上摒弃传统的讲解,通过听取学生前期网络学习设计方案汇报、实践指导手绘图纸等,激发维持学习动机,强化知识点,深化重难点,进行测评和总结。

(2)教师在线模块

包括教师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答疑、在线讨论互动、在线教学评价、网络协作学习和在线个别指导等方式,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布置单元项目任务、组织网络协作学习小组等,教学资源,例如电子课件、微课、手绘教学视频等。在课堂和课后不同教学阶段,利用微信等网络媒体通信环境进行学生答疑和针对指导。

(3)学生课堂模块

学生根据课前“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线预习了解单元知识点和能力目标,课堂环节提出问题,展示手绘图纸设计方案汇报,参与问题讨论,动手实践,根据课堂教师有针对讲解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行学结。

(4)学生在线模块

学生在线接受教学任务,通过课程网站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微信、QQ等网络通信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完成图纸或设计方案的在线练习。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更好地巩固知识。

根据以上四个模块,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导入,即导入学习情境任务;分析总结,即根据学生网络信息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在课堂分析讨论,总结解决办法;案例实训,即教师深入示范讲解,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图纸绘制和设计的最终方案;讲评总结,即教师根据学生网络在线和课堂学习过程,给予汇总评价;能力扩展,即课后基于网络资源环境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和本课程相关的案例,结合课堂知识完成扩展。

网络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综合信息认知,项目训练,即在课堂实践训练的基础上,学生课后进行深入自我训练;网络答疑,即师生课后网络交流平台;网络资源,即基于网络的相关网站、视频、课件、行业信息等补充资源。

三、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家具与陈设》某单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以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家具与陈设》某单元为例,分别从横向和竖向层面进行设计,横向层面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信息媒体使用等方面,竖向层面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设计安排如下:

1.课前。

A教师活动

(1)视频录制:在线录制视频,内容对应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分别为:马克笔绘制家具、彩铅绘制家具、综合材料混合使用绘制家具;(2)上传资源:将制作好的3段视频上传至课程网站,并上传该单元的上课课件、手绘素材临摹资源、拓展设计训练等,建立“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B学生活动

(1)自主观看视频:在课前自主完成视频预习,针对视频中各个手绘材料的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疑点难点;(2)根据视频要求完成课前手绘实践单元练习,为课堂中实训练习做铺垫。

信息媒体包括:屏幕录像件(Screen Flow)、学习平台(课程网站和公众微信号)。

2.课中。

A教师活动

(1)抛出问题:根据课程网站课前预习,提供探讨问题:手绘材料分类、单体家具绘制步骤、家具材质表现和色彩层次感体现;(2)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课前视频预习共性问题解答,并一对一进行实践指导;(3)布置任务:布置该单元任务“手绘某套家具”,教师进行一对一实践指导,实时点评学生作品;(4)展示交流:组织展示汇报,在整个课堂中给予学生实时反馈。

B学生活动

(1)探讨问题:根据课前预习集中的问题和课中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教师讲解解决问题;(2)分组手绘:根据选取的手绘材料分组完成家具手绘作业,实践过程中寻求教师一对一实践指导;(3)汇报作品:实践手绘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相互交流提高。

信息媒体包括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工具PPT、多媒体高清图片、电子视频等。

3.课后。

A教师活动

(1)作品评价:学生课后完善作品上传网络,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自评和互评,结合最后作品进行综合点评打分;(2)反馈总结:结合总体作品情况给予总体评价,将优秀作品进行整理并在网站展示,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目录供学生查询赏析。

B学生活动

反馈教学:课后根据教师点评网络建立该单元讨论群,有效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馈单元实践信息,录制课后反馈视频。

信息媒体包括屏幕录像软件、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课程公共微信号。

参考文献:

[1] 刘明样.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空间和真是学习空间的有机结合[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4)

[2]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

[3]孙德玉.我国高师现行教学模式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4]丁兴富. 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3):56-59.

基金项目:

网络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实施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减少低层次重复开发,促进网络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网络教育的社会地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7]25 号),把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纳入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高水平网络课程。因此,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网络教育的特殊性,从网络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学习活动设计以及网络服务支持等几方面,介绍了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的建设与实践。

2针对网络教育的特殊性,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育是指远程网络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在校面授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有大块的学习时间,而是利用零散的、业余的时间学习,而且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学习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有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家庭负担等影响因素。因此,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应该是,所教授知识有充分的实用价值和可实践性,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满足远程教育对象最紧迫的工作和应用需要。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则应采用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将课程的基础性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知识相结合,优化课程知识内容体系,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导致远程学习中学与教的时空分离,这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要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整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经教育部2000年批准的1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在发展和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并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第三层次课程,2003年开始了网络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体技术,构建了多种媒体资源优势互补的、支撑网络教学的立体化资源,风格独特,特色鲜明,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在选取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建设时依据以下四个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按照业余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第二,围绕网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合远程教育对象学习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第三,紧扣时代和学科最前沿,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的原则;第四,紧扣网络教育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课程授课方式。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和自身基础的差异性,采用多种媒体(文字、音频、视频、模拟、仿真、动画等)技术的应用呈现课程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大方便。我们编写并开发了该课程的教材、实验指导书、视频、电子教案、流媒体课件、Flas、实验案例、素材库、网络课件等,形成了丰富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教学网站上供教师和学生浏览。在媒体设计上一体化,突出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除具备课程所需的课件外,还设置了诸如实时交互、网上答疑、远程网站、自学导读、电子阅览等网络教育可以实现的现代教学形式。

课程的教学平台是立体化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师主导型,引领型的价值理念,又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讨论、自我测试的平台空间,实现了教师主导引领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统一。通过导学,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网络学习的方法,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交互。同时,我们还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合理、有效地组织每个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跟踪管理,以确保应有的教学成效,培养了学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针对网络教育的特点,建设师资队伍

在网络教育中,师生分离的特征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方便、不及时,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的信息很少,相反也是如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网络教学中的师生需要建立更多同步或异步的交流途径,以弥补师生交互的缺失,而教师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习过程,组织网上教学活动等。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常由学校教师兼任,教师的学校教学和网络教学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时注意了各种不同类型人员的配备,包括了主讲教师、教学辅导教师、班主任以及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其中,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学术质量,包括: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录制课程讲解,设计考试试题等;辅导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支持,包括:课程信息,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过程,答疑讨论,布置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等;班主任则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随时在网上和学生沟通,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能及时把握学生各方面的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促进学生持续、有效的学习,降低辍学率有很大的帮助。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则全天候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维护与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确保系统平台正常运行。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在完善的网络教学制度管理下,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规范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按照开放教育的要求学习,并保证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质量。

4网络资源建设中的教学设计与学习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育中,网络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远程学习者与本科生在自身特征上存在很大不同,需要建立导学策略和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和督促其完成学业。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应该能为学生系统化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时,精心进行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内容设计:选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打破课程内容的线性章节结构,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组织结构。

(2) 教学策略设计: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使用方式,如文字呈现、教师讲解、动画演示、效果对比、模拟操作等。

(3) 动机策略设计:设计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技术的新颖性、界面的艺术性、反馈语的归因导向、学习伙伴的伴学等。

(4) 学习指导设计:设计学习指导的内容和呈现策略,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的建议等。

(5) 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策略,如自测练习、模拟考试、学习游戏等。

(6) 学习资源设计:设计并提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扩展学习资源。

同时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学习活动则设计了以下一些模块:

(1)“课程概况”,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和“参考资源”等模块,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准备性材料。

(2)“自学周历”模块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安排提供指导。

(3)“教学互动”中“主讲教师”、“课程论坛”、“小组论坛”、“语音答疑”、“留言信息”、“问题解答”等模块是学生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习的平台。

(4)“教学互动”中“学习进度”、“在线作业”等模块,帮助学员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完成学习任务。

(5) 每一章的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了“学前指导”、“内容讲解”、“总结评价”和“扩展学习”模块。“学前指导”为学生学习章的内容提供准备性的材料,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方法、重点难点等;“内容讲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由老师进行讲授;“总结评价”让学生及时地评价自己对内容的学习情况及效果;“扩展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6)“原理动画”模块将课程中比较难以掌握的学习知识点内容,以动画和具体操作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7)“概念速查”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些辅的工具。

(8)“参考资源”模块给学生以广博的辅助材料,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

上述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在课程的远程教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网络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和资源、组织学习活动,还要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不仅包括提供关于课程内容答疑、资源、实践等与学习有关的服务,而且包括提供与教学管理及其他相关的支持服务。

为了网络教育的顺利开展,在本课程在网络资源建设中,提供了包括授课、课程发送、学习辅导、学习资料提供、作业批改和意见反馈、考试实施和成绩管理,技术培训等支持服务内容。

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包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评价、综合等能力。

通过在线课程基本信息和课程导学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课程发送功能。

在学习过程中提供“语音答疑”,使学生能跟老师实时地交流学习中问题;在“主讲教师”、“小组论坛”、“班级论坛”等教学互动的模块中,可以通过发帖提问、跟帖学习的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提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友情链接”进入到与课程相关的资源网站。

完成课程学习后通过“总结评价”、“自测习题”、“模拟试题”等模块,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扩展学习”、“参考资源”等模块,帮助学生拓宽学科的视野,把握学科前景。

提供的学习资源具体包括: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教学视频、教学讲义、教学实验录像、参考书目、历年考卷、在线习题、案例讨论、在线答疑、网络课堂、课程论坛、优秀作业等等。

考试实施和成绩管理,具体包括“编制考卷、施测、评阅考卷、成绩查询”,考卷的编制,由教学办公室组织,任课教师具体完成。考试工作的开展,由学院统一组织,各教学点配合,统一按北京理工大学考试管理制度进行实施。教师阅卷后,在线登录成绩,学生可在线查询成绩。

专职技术人员全天候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北京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还设立了技术支持免费网络电话,用来提供关于网络学习、操作指南、常见问题的支持。

另外,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坚持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和实时跟踪评价。建立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媒体应用、考试管理等方面的多种评价措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则利用教学管理平台,统计学生网上资源使用情况和教师对学生开展支持学习服务的情况。

经过几年的建设,本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全部实现了网络化,极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6结论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的特性进行的。通过对“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建设,体现了一流网络教学的特点,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网络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和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到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共享的作用。“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2008年被评为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该课程所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始终开放,这些资源已经与北京理工大学该门课程的本科教学共享。课程资源网址为/2008/ public/。课程资源今后将会不断地更新维护,以保障该课程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高教厅函[2007]25 号)[EB/OL]. www.jpkcnet. com/new/ zhengce/default.asp.

[2] 教育部高教司. 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 号)[EB/OL]. www. /new/zhengce/Announces_detail.asp?Announces_ID=98.

[3] 黄勇. 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 现代教育技术,2008(2):61-69.

上一篇:公司培训学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个人工作学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