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2:35:19

网络管理论文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我校计费系统网络管理整体情况

对网络的使用的度量方式有按照时间和流量两种方式。按照时间作为度量易于实现和检测。但由于网络访问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使用时间并不能准确描述用户对网络的使用量,因而使用访问产生的流量作为网络使用的度量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我校就是采用对入流量进行计费的计费策略。在我校使用根据流量进行计费的计费策略以来,网络流量成为了有价值的资源,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①计费系统流量计量的准确性问题②IP地址抢夺方式的流量盗用问题③帐号被盗后的IP地址定位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不是依靠计费系统所能解决的,需要通过网络管理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案。下面分别说明。

2网络管理计费系统流量计量的准确性

计费系统是根据每个IP包的包长进行累加的方法进行流量统计的。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是很难进行检验的,用户通常根据以前的经验值来估计每次访问所产生的流量。当用户的计算机上运行了非用户主动发起的程序(如各种系统打补丁程序或其他木马程序)而产生了非预期的网络时,计费系统所统计出的流量就会大大超过用户的经验值,用户就会产生计费系统流量统计不准的疑问,并向系统管理员提出质疑。管理员如果不能对用户的疑问进行解答,用户就会认为计费系统的流量计量有误,则使用计费系统进行流量计费的合理性就会得到校园网用户的质疑。计费系统会记录用户访问的日志,一方面这些日志不是很完备,另一方面如果仅使用计费系统自己的日志信息来验证自己流量统计的正确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具备客观性,因此需要通过独立于计费系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上能够独立的捕获用户流量的最常见的设备就是交换机。我们通过从交换机获取的用户流信息来对计费系统流量统计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在处理此类问题的实际工作中,用户还需我们帮助分析产生流量的原因,比如是访问哪些IP地址产生的,这就需要网络层和传输层的信息。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详细记录数据流的这些信息。

2.1流信息的获取来源

网络流天然的最小的单元就是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含了其所属流的传输层和网络层的完整的信息,如果能将这些信息收集并存储下来,理论上就可以完成我们所需的功能。我们在计费系统的测试阶段就是按照这个方法去进行的,数据报的获取通过交换机的端口镜像功能来实现。使用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帮助我们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也发现了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镜像口的流量需要和实际数据端口的流量一样大,当实际的数据端口超过千兆后,将很难找到合适的镜像端口。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流量测量手段。以流为单位的流量测量正以其低测量开销的方式取代以分组为单位的流量测量[1]。我校出口网络是使用Cisco公司的网络设备,因而采用Cisco公司开发的用于采集IP数据流量的网络协议Netflow。我们在连接计费系统的网络设备上启用了netflow的相关配置,并且在三层接口下使用“ipflowingress”配置使交换机吐出的netflow数据与我校只对入流量进行计费的策略相一致。Netflow数据被发送到指定的服务器上,该服务器运行我们自己编制的程序获取netflow数据,提取所需的信息然后生成访问日志文件。该程序使用winpacp获取网络数据。

2.2日志文件组成

我们采用固定大小的文本文件来存储获取到的netflow数据。Netflow协议中包含流的定义和流的信息。流的定义使用五元组(源地址、目标地址、源端口、目标端口、协议类型),流的信息包含数据包数、流量数和时间。流的定义字段对分析流量的来源都是帮助的,要保留。流的信息中的数据包数和流量数是统计流量的重要数据,必须保留。流量测量中一个很重要的输入条件是时间,因而时间信息是需要保留的。但是过多的时间信息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而流量测量对时间的精确性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将来自同一个IP的不同终端的网络流区分开就可以了。我校用户的IP地址采用DHCP方式获取,地址的租期是24小时。当计算机的IP的使用达到租期的一半时,计算机会自动重新进行地址的获取。这说明在IP地址停止使用后的至少12个小时内,该IP地址是不会分配给其他计算机的。也就是说来自同一个IP的不同终端的网络流从时间上至少相差12个小时。只要日志文件首尾两个网络流的时间间隔小于12小时,我们就可以使用首尾两个流的时间来满足上述区分网络流的要求。实践表明,当采用10M大小的文件时即使在访问量最小的凌晨每小时最少也要生成2个文件,完全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由于末尾网络流的时间和下一个文件的起始网络的时间几乎一样,因而我们只记录起始流的时间,并以此时间(准确到秒)作为文件名。Netflow日志文件中包含每条流的信息。流的信息中IP地址信息会大量重复的出现,是冗余度很高的信息。如果能够减少这些冗余信息将会减小日志文件的大小。流数据在文件的位置不影响流量测量和分析工作,因而我们采用将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相同的流连续输出,如果和上一条流记录的目标IP地址相同,则不输出本条记录的目标IP。如果源IP地址也一样,则本条记录的源IP地址也不输出。通过这种方式日志文件的大小减少了近50%。

2.3从日志文件中查询流量详细信息

为了方便日志的查询工作,编写了流量统计的程序。输入条件是校内IP和查询的起止时间。读取当天的每个日志文件,根据文件名判断是否在查询的时间段内。如果在则查找对应的校内IP的流量记录,将来自相同校外IP的流的流量进行累加。由于netflow中的流量单位是字节,长整形的长度是32位,因而如果统计时采用1个长整形,最大的流量是4G字节。为了处理总量大于4G的流量查询,我们采用两个长整形来记录流量统计结果。一个的单位是字节,一个的单位是兆字节。

3IP地址抢夺方式的流量盗用问题

计费系统部署在校园网的出口,将相同目标IP的数据包的长度进行累计,作为该IP对应的帐号的访问流量。如果抢夺已经注册了帐号的IP地址,就等于盗取了别人的流量。目前我校校园网使用以太网。以太网是一种多路访问的广播网,同一个网段内的多个网络可终端共享同一个网络介质。这样一个IP地址可以被同网段的任何终端所共享,只要能够成功“欺骗”网络设备,抢夺他人的IP是可能的。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网络安全策略来防止IP地址的抢夺。根据IP抢夺的方式不同介绍两种安全策略。3.1修改IP的抢夺方式这种方法利用默认情况下网路设备对ARP的应答不进行检查,完全信任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多数网络设备已经开发出了ARP检查的功能,即用一种可信的IP和物理地址对应表来ARP的数据包进行检测,丢弃与可信对应表不一致的ARP数据包。由于DHCP是在学校得到广泛使用的IP地址分配方式,而且通过配置可以控制DHCP应答数据包仅来自可信的服务器,因而DHCP应答数据包中包含了可信的IP和物理地址对应关系,只要能够捕获并存储这些数据,就能够得到一张可信的IP和物理地址对应表,这就是DHCP嗅探功能,也已经成为主流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将DHCP嗅探功能和ARP检测功能配合起来就可以防止修改IP的抢夺方式的攻击。3.2修改MAC的抢夺方式攻击人还可以通过修改自己终端的物理地址的方式来获取他人的IP地址。网络层的参数如IP地址和网卡地址都可以仿冒,但是难以仿冒的是交换机接口。一旦用户的上网位置确定了,交换机的接口是固定的。因而只要将物理地址和交换机端口的对应关系存储下来,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此类攻击。交换机的端口安全策略可以实现这种功能。交换机上的端口和MAC地址的对应表应该有老化时间。我校计费系统的账号的自行下线的条件是从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包后一定时间之后。当IP地址对应的账号的已经下线了,IP地址抢夺过去也就没有意义了,MAC地址就应该可以不被绑定了。因而MAC地址的老化时间也应该按照此方式处理:(1)老化时间的起点以发出最后一个数据包开始;(2)老化时间的时长等于计费系统自行下线的时长。实际应用中,我们采用的网络设备多数已满足这个需求。添加了这些配置后用户终端的移动性受到了些影响,但是由于提高了安全性还是得到了校园网用户的认可。

4IP地址的定位问题

网络账号被盗用总是难以避免的,当盗用的案件发生时,账号注册的IP的位置信息对于破案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这就需要网络能够进行IP定位。IP地址定位的需求是根据IP和时间可以确定IP对应的终端所在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位置能准确到房间就可以大大缩小嫌疑人排查的范围。目前我校的校园网综合布线的密度为每个自然间1-2个信息点,每个信息点对应一个接入层交换机的接口。因而使用接入层交换机的接口就足以描述IP地址的位置信息。IP地址的接入信息可以使用时间、IP、MAC和接口这个四元组进行描述。IP和MAC的关系存储在汇聚层交换机的ARP地址表中,MAC和接口的对应关系存储在接入层交换机的MAC地址表中。这两个数据表可以通过SNMP协议从网络设备中读取。通过对交换机上启用SNMP协议的相关配置,可定期从网络设备中读取所需的数据表信息,然后将互联接口的信息从MAC地址接入表中过滤掉,通过MAC地址将两个表格联合起来再加上执行读取操作时的时间戳就可以得到IP地址的接入信息。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就可以作为IP地址定位所需的日志。

5结论

通过上述的网络管理方面的工作,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用户IP的访问记录和接入记录。我们利用访问记录解答了校园网用户对计费系统流量计量是否准确的疑问。我们使用IP接入记录帮助相关部门处理了多起帐号被盗的案件。以上的工作改变了计费系统管理员的困境,得到了计费系统管理员的肯定。随着新的IPv6技术的出现,对IPv6流量进行计费也日益提上我们的议事日程。我们需要继续考虑如何解决IPv6计费中的同类的问题。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设备抽象层设计

考虑到需要提供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工具,那么就需要将过去分散孤立的脚本和软件提供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有功能罗列在一起,而应该是有机结合,结构清晰,设计风格统一,能够便于复用。根据对当前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管理的需求分析,设备抽象层的类大体可以分为主机、交换机、存储三大类[5-6]。再具体细分,主机类又可以根据其操作系统的不同,分为Windows,Redhat,Suse,Unix等等;交换机类根据厂商产品系列的不同可以分为Brocade,Cisco,Qlogic等等;存储也可分为EMC的Symetrics,vMax,vPlex,IBM的DS8000,XIV,SVC等[7-8]。无论封装实现的是什么设备,无论底层有多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上层集成调用,应当对上层提供一致的接口。从上层来看,无论底层封装的是什么设备,对上层无外乎两个操作,信息收集与数据录入。因此,所有的设备类都需要实现两个方法,collect与import_to_data-base[9-10]。collect方法实现从设备收集信息的逻辑,而import_to_database实现向数据库录入的逻辑。

1.2协议适配层设计

由于文中设计的是一个集中统一网络管理的工具,必须通过一些网络协议来远程操控设备。常见的网络管理协议有SSH,Telnet,Winexe等。现实中,不同设备可能共用同一种协议,同一种设备可能在不同协议之间切换的现状,也就是说,特定协议与特定类型的设备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11]。这就决定了网络协议的逻辑不能在设备抽象层内实现,而应该独立出来,单独设计一个协议适配层。设计良好的协议适配层类能够在不同设备之间轻松调换使用,提供了极大的开发灵活性[12]。对于一个网络协议,常见的用户场景就是,建立连接,发送命令并接收返回的文本,关闭连接。所以,一个协议适配层类应当实现三个方法,open,cmd,close。open方法用于建立连接;cmd方法用于发送命令并接收文本;close方法用于关闭连接。在设备抽象类的对象实例化的时候,只需要通过目标设备的对象的属性将协议对象动态传递进去即可。由于协议适配层的类具有相同的接口,更换协议对设备抽象层的类来说是完全透明的。

1.3自动识别模块设计

管理众多的设备的静态登记信息,如果只是依赖管理员的记忆力,或者是Excel表格,费时费力,结果也并不可靠[13]。首先要设计一个能够从网络当中自动抓取的活动IP,并识别出运行在该IP地址上的设备类型的模块。当活动IP地址被从一个子网中扫描出来以后,进一步识别设备的类型可以分为网络扫描和远程命令试探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网络扫描主要是为了下一步的命令试探缩小范围。无论是主机、交换机,还是存储设备,都会对外打开一些固定的网络服务,这些网络服务通常都监听特定的端口,通过扫描端口可以大致了解设备打开了哪些网络服务,进一步可以猜测设备可能对应的类型[14]。在扫描端口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发送前期锁定的几种可能的设备类型上支持的命令,再通过Perl语言内置的正则表达式搜索特征关键字。如果成功捕获到了响应的关键字,就成功地识别了设备类型。类型识别成功后,才能调用响应类型的设备抽象类,对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与管理。

2自动识别模块的具体实现

2.1网络扫描部分

在第一阶段的网络扫描中,首先由Subnet类负责活动IP的获取,之后将活动的IP地址实例化为IP类的实例,之后IP类会扫描该IP地址上的哪些端口已经被监听了。这两个类依赖于Nmap提供底层功能的支持。Nmap是一款用于网络安全审计的工具,可以列举主机,监控网络服务运行情况。Nmap不仅可以扫描单个IP地址,还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大规模扫描。同时,Nmap也是一款遵守GNU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的软件,可以免费地在文中要设计的工具中集成使用。Subnet类在获取活动IP地址的过程中需要使用Nmap提供的Ping扫描,需要执行命令如下:nmap–sn192.168.1.1/24其含义是,扫描网络IP为192.168.1.1,而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的网络中有哪些可以Ping通的IP地址。IP类在扫描单个IP地址上被监听端口过程中需使用Nmap提供的Intense扫描,需要执行命令如下:nmap–Pn192.168.2.1其含义为,扫描IP地址192.168.2.1上所有已经被监听的端口号。命令执行完后返回结果:PORTSTATESERVICE80/tcpopenhttp1900/tcpopenupnpMACAddress:14:E6:E4:8D:2B:E2(Unknown)

2.2远程命令试探部分

这部分逻辑通过一组工厂类被实现。当设备类型被检测完成后就会实例化响应类型的对象来完成后面的信息收集与数据录入工作。考虑到设备类型较多,都在一个工厂类内实现太过繁杂,可以将具体工作分解到若干个类中完成,每个工厂负责某一大类设备的识别与实例化工作,形成一个三层的工厂树。处理具体大类的工厂类可分为处理服务器的ServerFactory,处理交换机的SwitchFactory,处理存储的StorageFactory等等。首先由顶层的基本工厂类接收一个IP地址作为参数,然后将IP地址像放上流水线一样,依次交给每一个负责具体大类的工厂类处理,当流水线上的某一个工厂类成功地处理了这个IP地址时,就用识别得到的类型为该IP地址实例化一个设备对象出来;如果当前工厂类无法处理,则交给流水线上的下一个工厂类继续处理。要发送远程命令首先涉及到选用什么网络协议的问题。网络协议一般都会监听固定的端口号,这就是所谓知名端口(见表1)。通过查找知名端口表就可以知道网络设备打开了哪些网络协议的服务。通常,打开22号端口意味着设备打开了SSH协议的服务器,这是一台Linux或者Unix系列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的常见配置。这种情况下,工厂类就会调用SSH协议,发送Linux或者Unix系统上的命令,然后尝试从返回的文本捕获预期的关键字。可以看到,ServerFactory在处理的时候,首先检查22端口是否已被监听。发现22端口已被监听之后,则通过SSH协议连接目标IP地址,发送Linux和Unix系列操作系统上的uname命令,如果从返回的文本里捕获到“Linux”,表明目标服务器是一个Linux服务器,如果捕获到“AIX”,表明目标服务器已经安装了IBM的AIX操作系统。

3网络管理工具的完整运行流程

整个工具运行时的完整流程如图3所示。scan_network是整个程序的入口点,通过-n选项传递一个网络地址及其子网掩码,Subnet类会找出这个网段里的所有可用的活动的IP地址,然后为每一个IP地址调用scan_ip。在scan_ip中,BaseFactory会被调用,它会依次尝试使用StorageFactory,SwitchFactory,Server-Factory来处理这个IP地址。每个工厂类都会检查该地址上有哪些端口被打开了,然后使用命令尝试识别设备的类型。类型识别完成后,就会为该地址实例化一个设备对象,调用它的collect方法收集信息,然后调用import_into_database完成数据录入。

4结束语

文中网络管理工具基于端口扫描和工厂模式设计实现,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易学习、易配置的特点。面向对象的设计风格使其代码逻辑更为清晰,更加易于复用。一改过去管理工具功能单一、分散、成本高、维护困难的局面,可大量节省人力,使管理人员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对网络整体拓扑的关注上面,而不必过多将精力耗费在细节问题上。管理人员可以基于该工具本身数据库所包含的信息,自行开发一些分析工具,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分离也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使得该工具的适应范围更广。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基本的SNMP体系结构。

在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定义中,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简单网关监视协议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演变优化得到的,主要包含了网络管理工作站、网络、网络管理传输协议和网络管理信息库几个部分组成,在这几个部分组成的网络管理系统中,每一个部分相互之间都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网络管理工作站是由管理程序、数据库和监控网络的接口组成。管理站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连接着网络管理员和网络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具备快速分析数据、及时发现故障和将有效地将管理员要求转换为实际过程中等能力。网络是网络管理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大平台上,工作时,管理站会进行一系列的信息请求和动作请,网络者在对请求进行及时的应答时,主机、网桥、路由器及集线器等者的工作者此时便是主要的执行者,与此同时,对于发生的重要的意外事件也可进行及时准确的报告。网络管理信息库的职能是实现网络实体的MBI对信息数据的抽取,在网络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数据中,被管理对象的各种性能数据、被管理对象的静态信息、被管理对象的配置信息、网络流量、丢包率等是主要的数据。在正常的网络管理工作中,网络管理工作站都会对信息库进行查询,并且在后期,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监控等工作。

2)组成SNMP的元素。

管理信息结构、管理信息库和SNMP协议构成了SNMP。对于管理信息库而言,它是网络管理系统的基础构成部分,每一个管理对象都表示着一个资源被管理着,而将所有的管理对象集合起来,就是通过整理后的管理信息库,与此同时,SNMP只能管理MIB中的对象,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别,都有着自己独特并且唯一的MIB,表示的是网络设备中被管理资源的信息,因此,应用访问这些对象等手段,能够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对这个网络设备的正常管理。

3)SNMP的安全性。

在简单网关监控协议SNMP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问题,因此简单网关监控协议的推广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就现有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存在的安全漏洞和内容易被篡改。例如,在实际的网络工作环境中,由于协议的复杂性,网络在收到非法请求的情况时,有可能会面临着破译的危险。另一方面,SNMP协议的源地址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果收到大量的欺骗性的数据,管理工作将会出现瘫痪或者其他故障问题。

2系统设计目标的实现

基于SNMP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任何网络拓扑结构中都能够正常工作,这就意味着SNMP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对任何生产厂家的、任何型号的网络设备进行管理,对任何操作系统都能在不添加任何修改的情况下,实现跨平台的监控和有效地即时网络管理功能,与此同时,更重的是也能够对网络设备进行性能数据采集和故障的提醒。目前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界面友好、通用性、可扩展性、维护性、高效性以及网络管理的安全性。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的限制,该系统能够方便大多数人的使用,对非一般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同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和采取对应的措施。采取通用性的特点是为了能够适应对大多数网络设备的网络管理。在网络管理记录中,存储着大量的内部隐私数据,因此采用多级用户和多级权限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网络设备不因数据篡改而影响运行工作。评价系统好坏的另一个标准就是能够以最少的物力人力对网络管理进行高效的统筹管理,通过迅速的决策,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在SNMP的系统体系结构中,系统的图形用户的接口是网络管理应用,网络管理应用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网络管理的功效。第一种方式是,为了获得网络设备的即时信息或者实现网络对网络设备的远程管理,在与被管理的对象进行交互时即可实现过SNMP操作的网络管理应用。第二种是在对数据库访问的时候,便能够直接获得系统的历史信息,对网络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即时的掌握。最后是智能诊断系统的使用,它是系统的最核心的版块。目前SNMP在网络管理中具有适用范围广,可移植性好,扩展性强等特点,在与其他的许多网络管理协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前科技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网络管理的必然趋势就是智能化,因此,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需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SNMP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网络的发展道路上将会迎来很好的发展。但只有不断克服目前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解决安全漏洞和内容易被篡改等问题,让SNMP更好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将其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发挥到极致。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SNMP网络管理的学习并不像普通的系统维护那么简单,它不但要求我们的网络管理员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交换和路由设备,还要求我们能够透彻认识SNMP协议原理,所以这种管理方式在大部分中小规模局域网中的运用并不多见。但因为SNMP是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用得最广泛的网络管理协议,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连SNMP都不清楚的网络管理员就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网络管理员。本文中笔者将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地去学习SNMP网络管理,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知识、加大实践力度,将原本仿佛遥不可及的SNMP拉到大家的身边,让大家切身体会到SNMP网络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初识SNMP网络管理

SNMP的英文全称是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中文名为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管理标准。SNMP网络管理包含两个部分:网络管理站(也叫管理进程,manager)和被管的网络单元(也叫被管设备)。网络管理站通常是一台安装了网络管理软件的计算机,可以显示所有被管设备的状态,我们一般称之为网管工作站;而被管设备则种类繁多,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以及打印机等等,被管设备上的管理软件我们称之为进程,用于回答管理进程(网管工作站)的查询。图1显示了一个使用两台SNMP网管工作站进行网络管理的拓扑结构。

在图1中,两台网管工作站上面分别安装了SNMP网络管理软件,以对局域网中的所有的被管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进行管理和监控,而被管设备上面则运行着进程,因此整个网络的管理就可以集中在这两台网管工作站上面来进行了。

SNMP网络管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管理信息库MIB、管理信息结构SMI和SNMP网络管理协议。管理信息库(MIB)中存放的是被管设备的所有信息,比方说被管设备的名称、运行时间、接口速度、接口进来/发出的报文等等,当前的管理信息库版本为MIB-II;管理信息结构SMI用于定义管理信息库MIB的结构和表示符号,限制在MIB变量中允许的变量类型,指定对这些变量命名的规则以及创建定义变量类型的规则;而SNMP网络管理协议则是管理进程(位于网管工作站上)和进程(位于被管设备上)之间的通信协议。

SNMP网络管理定义了5种报文操作:

GetRequest操作:用于管理进程从进程上面提取一个或者多个MIB参数值,这些参数值均在管理信息库中被定义;

GetNextRequest操作:从进程上面提取一个或多个参数的下一个参数值;

SetRequest操作:设置进程的一个或多个MIB参数值;

GetResponse操作:进程返回一个或多个MIB参数值,它是前面三种操作中的响应操作;

Trap操作:这是进程主动向管理进程发出的报文,它标记出一个可能需要特殊注意的事件的发生,比方说重新启动可能就会触发一个Trap陷阱。

前面三个操作是管理进程向进程发出的,后面两个操作则是进程发给管理进程的,其中除了Trap操作使用UDP162端口外,其他4个操作均使用UDP161端口。通过这五种报文操作,管理进程和之间就能够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了。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用于保障铁路行车的安全,而安全问题又是铁路行业的头等大事,由于铁路与网络的联系愈加紧密,保障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安全就尤为重要。其系统网络安全主要是中心服务器安全和网络安全。另外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使用以太网来传输各种调度信息,网络内部广泛采用的协议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为实现网络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网络安全,但还存在一些安全漏洞:

a.身份认证方式的安全性较弱,口令容易被非法窃取。

b.机密信息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可能被恶意篡改或被非法窃取。

c.信息可抵赖。

例如行车路线、生产计划等电子文件一旦被一方所否认,另一方没有已签名的记录作为仲裁的依据。就以上存在的安全问题可总结出系统网络受到的危险和风险为:网络病毒的传播;地址欺骗;序列号攻击;利用端口扫描、拒绝服务攻击等恶意攻击。虽然现在网络中存在安全机制,但没有一种安全策略是十全十美的,必须制定灾难恢复计划以确保一旦硬件和软件发生故障、系统受到恶意攻击时,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将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减小损失[3]。

2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网络的维护方案与管理

实施时应将管理与技术两手抓,具体方案和措施如下:首先,管理层面应考虑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的组织及运行中的维护。系统安全不可能只从单个层面或单个环节就可解决,必须全方位多层面配合进行,建立统一的安全策略,完善管理制度,坚持运维。统一的安全策略可以规范整个系统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便于管理的组织和实施,而只有坚持运维才能够保证系统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其次,在技术层面应注意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及应用安全等方面,在使用中,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分界模糊,可以交叉实现,具体可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a.防火墙。

防火墙技术是实现子网边界安全的重要技术。可以将整合了多功能的防火墙作为核心设备在网络中取代路由的位置,这样可以有效防护来自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威胁,并且还能降低网络的复杂性。

b.网络防病毒系统。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由网络服务器、通信传输设备及车站终端机等设备组成。使用统一安全策略的集中安全管理中心对病毒进行统一管理,对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防病毒保护,并且使用云安全技术,利用大量的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及时的获取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推送到服务器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以实现系统的网络安全维护。

c.网络拓扑结构。

利用网络分段技术划分vlan,改变网络拓扑结构,以实现系统网络中生产网、办公网和广域网的隔离,确保网络资源与非法用户的隔离,是一项基本的网络防护措施和保护手段。

d.身份认证系统。

目前采用的以静态密码为主的身份认证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用户名及密码容易被窃取,安全风险很大。使用动态口令可解决此类安全隐患

e.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通过网络的数据流,防止外对内、内对外的非法访问,隔离内部网和外部网,为监视局域网安全提供便利。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从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当中收集数据信息,再通过这些收集的信息,分析有入侵特征的网络安全系统[4]。IDS不仅能检测出系统中违反系统安全规则或者威胁到系统安全的行为,还可以有效地弥补防火墙的被动防御弱点。当系统受到攻击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相关的各种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入策略集,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同类型的入侵[5]。

3结语

总之,对于列车调度指挥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来说,没有一劳永逸的措施,只能不断地对现有的防护设备进行改进、优化,才能确保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更加完善,以达到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目的。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通过对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取的用户需求说明书进行分析整理,我们将用户需求进行了模块化处理。主要划分成如下模块:项目申报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科研成果管理模块、成果获奖模块、学术交流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科研申报模块:实现校内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核、评审、立项等功能。项目管理模块:科研项目是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主要方式,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科研项目信息的录入、查询、管理(项目的暂停、中止与结题等)、数据分析与统计和科研经费管理等功能。其中科研经费管理包括科研经费的进帐、提取、支出与结转四个方面。科研成果管理模块:科研成果是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主要结果,能够反映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实现著作、论文、专利与鉴定成果等信息的录入、查询、管理与数据分析等。成果获奖模块:成果报奖与成果获奖是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成果报奖信息与成果的获奖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查询、管理、统计与分析等。学术交流模块:该模块涉及到学术会议(举办/参加)、受聘讲学(派遣/接受)、访问考察(派遣/接受)、进修学习(派遣/接受)四个方面。系统管理模块:为系统管理员及部门、科室管理员提供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的状态,包括系统相关参数、开关、用户权限的设置及系统基本信息、用户数据、系统日志及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等功能。

2数据库设计

高校科研与成果数据是高校的宝贵资源,需安全可靠地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数据库系统直接影响到科研与成果管理系统的性能,决定着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与数据的查询速度等。为满足系统各方面需求,本系统采用微软公司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SQLServer2008允许使用Mi-crosoft.NET和VisualStudio开发的自定义应用程序管理数据库,使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来运行最关键任务的应用程序[7]。同时在数据表的设计过程中,使用了SQLServer2008提供的存储过程、视图与触发器等功能,保证了数据在查询与更新过程中的完整性与一致性需求。

3关键技术

科研与成果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是系统运行的保障,先进的技术是上述非功能需求的基础。本管理系统采用基于Microsoft.NET技术的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运行,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实现科研数据的管理与维护。B/S模式具有配置简单、灵活易用的特点。服务器端只需安装.NETFramework、IIS组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进行必要的配置,客户端安装浏览器软件即可,系统的更新与维护均在服务器点进行[8]。系统的前台WEB页面采用基于.NETFramework的Microsoft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进行设计与制作。Microsoft.NET技术可保证前台页面具有较高的访问速度,具有稳定性、可靠性高的特点。后台科研与成果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8进行数据表设计与数据的存储。MicrosoftSQLServer2008可提供数据的存储、查询与并发操作、实现数据的自动备份与恢复,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一致性。

4系统技术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与设计,本系统逻辑结构采用B/S模式的三层结构设计[9]。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结合B/S模式的WEB数据库系统分层结构,该系统的整体技术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系统包括用户接口层、系统功能层与系统平台层。用户接口层提供系统各类用户的访问接口,即用户界面;系统功能层与用户接口层相对接,实现系统各模块的所有功能;系统平台层是系统三层结构的基础,为各功能模块提供数据访问的接口,提供系统运行环境及数据库服务。实现程序节选本管理系统的后台程序代码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C#是微软公司的一种运行于.NETFramework之上的安全、稳定、简单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它在继承C和C++强大功能与高运行效率的同时去掉了一些复杂特性,以其强大的操作能力、创新的语言特性和便捷的面向组件编程的支持成为.NET开发的首选语言。后台将不同功能模块的实现程序封装在不同的C#类文件中,主要的类文件有:Common.cs、DataAccess.cs、Users.cs、Projects.cs、Achievements.cs、Basic.cs等,分别封装了系统的基本信息、数据库访问、科研与成果数据管理、用户管理与系统管理等的功能模块的实现程序。本文节选了数据库访问和WEB控件数据绑定两段程序。如下程序实现了通过给定的查询语句sql,返回对应查询结果的数据表DataTable对象的功能。

5讨论

通过遵循软件工程的思想,经历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与调试的各个阶段,成功开发了一套高校科研与成果网络管理系统,并稳定可靠运行。该管理系统的投入运行,提高了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快了高校科研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也必将促使高校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当今社会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被广大患者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其中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向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直接,短期即可容易实现这种想法得以实现。国外最早关于网络医疗网站的报到始于1996年,患者可有偿地进行网络医疗咨询和开具处方。据报道,加拿大在已实施了10年的高血压教育计划(CHEP)基础上推出了CHEP资源共享的电子平台[5]。电子平台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桥梁,患者能利用平台提高自我管理行为的能力,医师通过平台对患者进行包括随访、评估、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诊疗内容。相比传统的诊疗方式,网络远程医疗系统费用低、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易于被患者接受。

2“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及设计依据

网络远程医疗系统管理模式同样可应用于社区糖尿病的管理。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糖尿病网络管理,主要还是通过网络上传检验数值,停留在信息及数据采集阶段,缺少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难以达到为病人提供随时、方便的诊疗要求,较难体现糖尿病病人应进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主、自助、互助的要求。2013年针对这些不足,结合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特点,我们自行研发了"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运作,一方面,社区糖尿病患者可随时输入血糖及相关信息,即时了解糖尿病病情及健康教育等信息,随后得到来自全科医师的病情评估与诊疗建议;另一方面,同时全科医师也可利用平台对有需求的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和随访管理,从网络层面实现了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3“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系统概述

“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系统采用微软VisualStudio为开发平台,以SQLServer为数据库管理平台,以IE浏览器为前端运行环境,在Windowsxp及以上系统均可应用,设计简明,易于操作,便于掌握及推广。系统由糖尿病门诊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和医患互动板块三部分组成,分别设立全科医师和病患两个进入端口,具有诊断、治疗方案推荐、分类分级管理、疗效评估、预约提醒、查询统计打印六大功能。

3.1糖尿病门诊系统

“糖尿病门诊系统”是为后续的“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服务的,其模拟社区糖尿病门诊流程,只需按照常规门诊流程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诉、糖尿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录入系统(如年龄、性别、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臀围等),系统可直接判断该名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类别、等级,并向全科医师提供多项辅助治疗方案。患者就诊一次系统即可自动更新为一条新的记录,并根据其相应的管理级别定期向患者短信或邮件发送复诊提醒。同时系统兼具病史打印功能,可将记录直接打印到就医手册,不影响患者日常就诊的使用。

3.2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

该平台涵盖了目前社区糖尿病管理的全部内容:包括建立患者档案、定期随访、年度评估转组和质量控制几个方面,可以借助软件轻松完成对患者的日常随访,也可计算建卡率、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血糖控制率等评价指标,对常规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完成相关统计报表,减轻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的负担,通过数据形象地进行管理评估。

3.3糖尿病医患互动板块

医患互动版块是前述两大模块服务的进一步延续,也是该平台的大胆尝试。一方面,可以利用平台的“宣教活动”开展网络健康教育:内容涵盖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常见并发症、诊治新进展及常用糖尿病药物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糖尿病防治知识。另一方面,医患交流平台的开设,意在建立以患者需求为主导的防治病意识,通过答疑解惑的方式,让社区糖尿病患者更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防治当中。

4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的应用与思考

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自2013年开始试运行,目前管理对象为201名,运行至今平台数据稳定,全科医师与患者参与积极性高,均反馈该平台操作简便,运行流畅,利于社区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平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不容忽视:首先,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传统面对面的糖尿病诊疗、随访的模式融入现代网络远程管理,汲取其信息获取便捷、反馈及时、节约时间等巨大优势,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不能经常到医院就诊的中青年患者,提供了一个居家、便捷、安全、行之有效的糖尿病医疗咨询、健康管理及教育的平台。其次,从管理的角度看,得益于平台的实用性设计,患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主导地位得以强化,全科医师参与其中,同时低成本进行随访管理。再次,平台的运行,尤其是医患互动板块的双重服务,既拓展了社区糖尿病患者获取医疗咨询的途径,又从简单的答疑解惑中缓解了糖尿病患者因不了解而对疾病产生的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综上所述,社区糖尿病网络管理平台操作简单、方便实用,可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的依从性,缩小社区糖尿病管理的盲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告警前转这项技术应用于日常的企业网络管理报警中,一旦出现规定情况中的报警信息,系统就需要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或者是Lync、微信等各种网络信息手段,将获取到的告警信息及时地传送到负责运行维护企业网络的管理人员处。通过这一形式,管理人员获取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支持,免除了现场考察的不必要麻烦,也使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简单、有效和快速,从整体上提高了故障处理的效率和系统监管的控制管理能力。在日常的企业网络管理工作中,程序编定人员往往通过提前进行短信平台和网络管理数据库的连接配置,就可以实现告警前转这一目的,采用手机短信这种通知形式也能够保证管理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故障的信息,进而方便整个网络运行系统的正常运转。

2工作模式

2.1不反转模式

这是在缺省的情况下,网元的告警反转即为不反转模式,这时候如果将端口处的告警反转进行调整,使之转换成为“使能”的状态就会转换失败。因此,在不反转的模式下,端口的告警反转状态不能被更改。使用该种工作模式时,需要进行Alm-set-invmode的命令设置,将参数设置为0,用该命令进行反转模式的查询时,可以得到返回结果:Mode1。

2.2人工恢复模式

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一定操作时,就需要将网元从不翻转的工作模式转换到可以操作的模式,人工恢复模式就属于这一种,该模式需要人工进行命令的输入和程序的编写。在人工恢复模式下,如果操作人员将端口处的告警反转状态设置为“使能”,这个时候不管端口是否处于故障报警状态,其上报的告警状态都将转变为与实际情况相反的形式,即事实上存在告警状态但系统没有发出报警,实际上没有告警状态但系统发出了报警。如果在这个时候将端口处的状态设置为禁止状态,那么系统将一直持续以上这种告警相反的工作状态。使用该种工作模式时,需要进行Alm-set-invmode的命令设置,将参数设置为1,用该命令进行反转模式的查询时,可以得到返回结果:Mode2。

2.3自动恢复模式

除了人工恢复的模式,也可以设定系统自动回复的模式,将网元设定为自动恢复的工作模式时,如果没有告警信息出现,则该模式设置失败,也就是说自动恢复模式只能在有反转告警的情况下进行设置。使用该种工作模式时需要进行Alm-set-invmode的命令设置,将参数设置为2,用该命令进行反转模式的查询时,可以得到返回结果:Mode3。

3架构研究

对于告警前转这项技术的架构设计来说,是先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之后再进行数据的转换,对于数据处理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SNMP等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在完成数据转换之后,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拓扑和IT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各项性能的具体参数;之后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研究,这一阶段在处理层进行,研究人员通过借助图形图表、三维仿真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现了局域网、广域网、服务器的连接、IT资源分布情况和基本设备配置信息等,这些都实现了IT资源运行状况的可视化展现,体现出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最后,当存在告警的信息时,告警前转将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等各种形式将告警信息发送给用户。

4应用研究

通过集成接口,告警前转可以将告警的信息传送到企业短息平台上,再通过平台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各自的运行维护工程师的手机中。短信发送的范围可以根据告警信息的实践、故障时间等级和对象范围来制定,这样保证实现工作运转的高效性。在告警前传和短信平台中间,可以通过DB的方式将告警信息编写道到息平台数据库中,通过短信的形式统一发送。通常情况下,企业网络管理采用的短息平台数据库是Oracle数据库。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基于SNMP网管系统是由管理平台与两部分组成,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管理平台中,前台界面负责提供图形用户接口,帮助用户顺利进行网络管理操作。需要Windows中的图形用户界面辅助完成此项技术,界面菜单进行设计环节时,其管理功能需要合理分类。后台负责及时控制程序,使得通信协议、数据口接口、管理功能进程等都得到其有效控制。管理功能进程主要职责是收集与处理数据。主控进程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进程调度、处理来自的各种异常事件报告、动作守护进程要对已发出的SNMP请求进行管理。网络协议由IP、UDP、SNMP组成,系统通信的通道除了它们,还由通信模板组成。应用进程的运行过程是: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VRTX之上,采用主进程启动多个线程同时运行的方法,体现网管功能的多样化。

2SDH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

2.1通信模块组成结构与实现过程

网络接口与路由协议是通信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通信模块功能包含:网元与其它网元通过DCC通道通信、网元通过本地串口与网络平台通信、告警监视单元通信、网元通过串口与告警监视单元通信。实现此模板需要对系统通信控制模块采取初始化配置;以太网、多通道串口等驱动器,完成IP协议栈的挂接;路由协议与协议栈的衔接工作完成,用SNMP的方式呈现路由信息,方便查询。路由协议是通信模板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用途很大。一般路由协议都是通过广播机制先显示出来,需要不断发现或者更新路由,共享路由表信息。它保障了网络平台通道,在网关网元和途径网元路由的帮助下,使得目标网元的网管操作顺利实现。

2.2SNMP协议流程与转移

SNMP的进程有一个过程,一般是先在完成初始化配置数据,然后了解接口参数,观察管理信息库变量,完成这些系统的初始化工作之后,程序会自动进入一个循环过程中[2]。在某端口,等待接收数据,接收的SNMP报文,系统会进行检查并作出分析报告,根据报文命令执行任务,调用其它系统操作,使得例程顺利完成,最后获得SNMP报文,将报文以UDP的形式封装好,最终通过SNMP端口发送出去。把SNMP协议代码转移到硬件平台中去,将代号MPC860的处理器与VRTX实行嵌入式系统操作,SNMP的职责是嵌入。具体操作时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熟知管理内容,将MIB变量定义清楚;翻译工作由MIB完成,自动生成本地数据结构与程序结构,帮助系统调用及编程;在MIB编译器中,直接输出程序文件,文件会与UDP等协议衔接,只需要将相应参数稍加修改,SNMP协议层到UDP协议层的胶联工作即可完成;完成MIB变量操作,支持例程代码编写;将进程进行测试。

2.3操作支持例程的实现步骤

对象一般是操作请求、存在性检查、操作类型检查、执行操作一整套操作步骤。整个过程的目的只有一个,准确判定请求对象是否在进程的MIB中,判定完毕之后,进一步验证对象访问方式,再根据对象所在位置,在规定范围内设置对象值。操作支持例程与应用进程的接口类型有三种:一种是函数,其作用是支持例程调用应用进程,利用这样的函数需要在配置管理需要较高时效性的时候;一种接口用于支持例程和应用进程两者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时的情况,两者之间对时效性要求不高,主要作用是网络进行初始化配置及性能管理;最后一种是利用进程调用支持例程的函数,需要告警方面的管理时,才会采用此种方式。

2.4应用进程实现步骤

SDH网管系统实现的核心取决于应用进程,主要靠其实现SDH所需的网管功能。主要程序运作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机初始化配置过程为:系统会自动读取设备清单,单元格需要根据设备具体情况进行配置,同时,整个过程还要将其缺省值初始化MIB以及相关数据结构进行参照[3,4]。性能管理的过程为:进行定期数据刷新时,一般都会利用参数收集模块,然后再从单元盘中收集性能参数,完成收集工作之后,就可直接在NIB中记录下来。保护切换与恢复的过程为:理解APS协议的基础之上,编应与之相关的代码。告警管理的过程为:利用应用层直接响应单元盘的中断要求,将其中的告警信息读出,利用支持例程的函数,把告警信息传达给网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SDH光传输设备已经被用户广泛使用,基于SNMP的SDH网络管理系统变得尤为重要。利用SNMP开发出来的SDH网络管理系统既方便快捷,又节约开发成本,是目前大力推出的网络管理体系,虽然其安全性能还有待改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优点会逐渐扩大,SNMP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

网络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运行制度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网络支撑能力管理等内容。其中系统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我区气象信息中心信息传输网络有三种网络结构形式:一是安全等级最高的内部局域网,各盟市台站及区局直属各单位几乎所有计算机都在该网上;二是以数字专线与有关政府机构构成的政务专网和通过不同授权等级共享的各级数据资源;三是通过宽带接入气象网站、供广大用户浏览的公众互联网。系统运行制度管理就是要提高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相应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系统业务标准,统一规范局域网络。用户信息管理就是包括IP地址和域名在内的基础运行信息,对于用户的基本信息记录,包括姓名、所属机构、职位、职责权限和邮件地址确认等方面也是网络信息管理重点。保证信息源的稳定与有效,一方面要提高信息资源的防篡改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信息的泄露和不良信息的侵入。网络支撑能力管理就是提升网络系统水平,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支撑能力,涉及到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情况与信息服务、访问状态以及负载均衡等多方面与服务器相关的信息范畴。

二、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问题

1.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需求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已成为气象业务的重要支撑,安全、快捷、高效和高度共享的省级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关键。但网络系统遭受病毒侵袭、病毒软件破坏、网络故障等现象时有发生,还会出现配置良好的终端计算机却运行很慢或无法运行等故障。因此着力增强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能力,提高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水平,建设规模适度的核心业务异地备份系统,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的能力,确保信息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已成为信息网络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

首先要从硬件上做好安全防范。建立互联网出口硬件防御装置,如硬件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系统等;局域网内部多层次防护,如网络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等;针对工作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应用程序存在漏洞及内网病毒难以防范等安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综合部署,有效避免病毒等入侵,从而保障计算机系统和局域网络等安全、可靠运行。其次要从软件上做好安全防范。周密的安全策略要求有严格制度的约束、规范的技术培训和机敏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因此制订网络安全管理守则、机房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操作规范、流程清楚、保密严格的高安全、高可靠的动态管理是安全防范体系建立的首要条件。

3.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保障

气象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扰或者窃取。因此,建立网络安全系统,对于保障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至关重要。保障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第一建立网络安全组织,从制度上明确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策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数据备份策略。第三对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加强对气象信息资源、密码系统、安全检测等系统的管理。因此,要想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信息传输中顺利应用,就必须建立网络安全系统。

三、结束语

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管理是以安全策略为核心、安全技术为支撑,安全管理为手段的综合体系。只有从信息资源组织、信息平台协调、用户权限管理和安全防范策略等方面进行多位一体的统筹协调才能使气象网络信息管理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使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得以全面提高,促进了气象信息网络传输高效优质发展。

上一篇:车辆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道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