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8 11:07:09

投资经济管理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一、匈牙利的利用外资政策

研究今日的匈牙利利用外资政策,离不开对其70年代到80年代利用外资政策的考察。匈牙利是东欧国家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国家,其利用外资政策可追溯到196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在1966年5月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就规定:"首先应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内促进国际经济和科技关系的发展,但也要力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这种关系。"

从60年代到70年代,匈牙利积极地建立或恢复了与主要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同74个国家签定了科技和文化协定。在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匈牙利的出口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最高,它的国民收入的50%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

1972年和1974年,匈牙利先后推出了《匈牙利和外国资本联合经营权限》和《国外经营企业法》规定,外国企业在匈牙利投资可占联合投资企业资产的49%,所得利润可汇回国。

70年代末,匈牙利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相当于1957年的13倍。它的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1/2销往西方国家。除苏联外,匈牙利最大的贸易伙伴是联邦德国,1978年,匈牙利对联邦德国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10.6%。再次是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法国和美国。匈牙利还在东欧国家中率先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

从1972年开始,匈牙利开始引进外资,但以间接利用外资,即吸收外国贷款为主。这种政策模式使投资风险主要在匈牙利方面。而匈牙利也恰恰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国贷款,改善产业结构,加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上70年代石油危机,使匈牙利的国际收支平衡受到影响。从1972年到1989年,外债从10亿美元发展到210亿美元。而同期匈牙利的外国直接投资只有5.7亿美元。

从1988年开始,匈牙利的利用外资政策发生了变化。1988年前社会主义工人总书记、国家总理格罗斯·卡洛伊公开表示,匈牙利准备将最大的国有企业卖给外国人,这在匈牙利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司法部长立即表示,这与当时的法律是冲突的,按照法律,国有企业不可以出售,更不能卖给外国人。于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律,为国有企业的出售创造条件。

1988年的6号法律,即《经济公司法》,宣布私人可以成立公司,并允许外国人投资。1989年的8号法律,规定了所有制改变的细则。1989年的14号法律明确了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禁止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国有化;外汇自由汇出,利润可以返回投资者所在国;可以由外国财务公司进行财务评估,等等。1989年的宪法修正案,在法律上的所有权、国家的所有制结构、企业自等方面都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宣布各种所有制结构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1990年社会制度改变以后,匈牙利的利用外资政策进一步明确为引进外资,推动私有化的加速和完成。政府在制定私有化政策时,也注意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和保护。1990年以后制定的一系列推动私有化的法律和政策都重视发挥外国投资者的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根据匈牙利法律,外国人在匈牙利不需许可证就可开办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外资企业可以依法获得不动产权,依法处置企业产权,可以从事生产、商业和外贸经营,执行匈牙利的质量管理规定。可获得贷款和筹措资金。

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还有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匈牙利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在电子、机车、通讯、车辆及零配件、节能技术等12个领域投资的外商可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对合资企业也有优惠政策:如果公司资产超过2500万福林,外资占30%以上,公司收入的一半来自企业生产、开设饭店、旅馆,公司可享受10年优惠待遇,前5年免税60%,后5年免税40%。如果公司注册资本超过5000万福林,外资占30%以上,企业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匈牙利政府规定优先发展的部门,公司在前5年可享受100%的税收优惠,后5年享受60%的税收优惠。

外国投资者对匈牙利的投资环境也是满意的。在1999年由著名的Healey&Baker国际不动产评估咨询集团组织的,由欧洲502家最有影响的公司总裁评选的欧洲"最佳办公地点"中,布达佩斯居第6位,在"最佳工业生产基地"中,匈牙利居第6位,在欧洲"重要经贸城市"中,排在罗马之后,居第25位,在东欧国家中,居第二位。

二、外国投资者在匈牙利经济中的作用

从1989年开始,外国资本进入匈牙利的速度加快了。在私有化政策出台后,随着私有化的高潮迭起,外资流入的数量也起伏不定。1995年为最高峰达到33.7亿多美元,在东、中欧国家中,包括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在内,匈牙利人均引入外国投资1268美元,居第一。据统计,到1998年,匈牙利共有外商投资企业26527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13865家。世界知名企业,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德国大众公司、日本铃木公司都加入了匈牙利的投资冒险活动。外国资本的介入,对匈牙利私有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外资的参与加速了私有化的完成。

匈牙利的私有化是以出售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为主要形式的。尽管匈牙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匈牙利人购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措施,诸如"赔偿券"购买、私有化优惠贷款、职工参与、厂长经理买断等形式,匈牙利国内的购买力终归是有限的,只能购买中小企业、小商店、小旅店、小服务业和上市公司的散股。对国家财产局和国家财产托管公司推出的私有化企业,匈牙利人基本是无力问津的,即便是问了一下,也绝对无力与腰缠万贯的外国大亨们抗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外国人将匈牙利最好的企业一家家的收购了去。

从另一方面看,没有外国资本的介入,匈牙利政府的私有化目标是难以完成的。从匈牙利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出售,到国有商业银行的出售,国家财产局和国家财产托管公司面对的谈判对手和竞买者几乎都是外国公司和财团。是他们使财产出售的计划得以顺利完成。1995年和1997年是匈牙利外国投资最多的年份,而这两个年份也是匈牙利银行私有化的高潮,1995年外资在匈牙利银行业资本所有者结构中所占比例上升了20.1个百分点,1997年比1996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60.3%。[1]

在1990年开始推行私有化政策时,匈牙利共有国家和地方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公司1858个,在实行国有资产托管期间,由国家私有化和托管公司组建和从其它所有者处接受企业和公司438个,共计2296个。经过私有化、改组和破产清算,到1998年底,国家保留所有权的公司和企业93个,可继续实现私有化的125个;全部私有化的1188个,继续实行托管的2个;破产和清偿和撤消724个;转移到其它机构和所有者手中114个。[2]经过8年的私有化,国家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已降低到20%以下,与西欧混合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似。可以说,外国资本的介入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其次,外资的流入使匈牙利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得到改善。

自80年代起,匈牙利一直处于外债的困扰之中,1989年人均1000美元的外债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陷于困境,不得不向西方国家低头的原因之一。1990年开始,经济转轨使匈牙利出现了连续4年的经济滑坡,虽然在1994年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97年,GDP也只相当于1989年的90.4%。经济如此困难,拿什么去还外债?外资的流入,尤其是大量外汇现金的流入,无疑救了匈牙利政府的急。

1990年到1997年,匈牙利国家财产托管系统的私有化收入为14437.5亿福林,其中现金收入11523.4亿福林,占79.8%,含外汇收入9005.9亿福林,占现金收入的78%。在私有化高潮的1995年,私有化收入为4810亿福林,其中95%是现金,现金中87%是外汇。[3]

大量外汇现金的流入使匈牙利的外债占GDP的比例在经济滑坡最严重的1990-1994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1997年以后,外债减少,净外债在GDP中的百分比比高峰时降低了26.38个百分点。外债的减少与1995、1997两年外国投资的大量增加有直接的关系。

再次,外资的流入,刺激了匈牙利出口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出现复苏。

出口产业在匈牙利经济中的地位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出口产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外资的流入也促进了匈牙利出口的增长,并带动了经济的复苏。

匈牙利的外国投资主要来自德国、美国、法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外资的流入也促进了匈牙利与这些主要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1990年以后,匈牙利的外贸地理方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过去与经互会国家为主,转变为与欧盟成员国为主。其中,1989-1996年间,匈牙利对德国的出口从出口总额的17%上升到33%;对奥地利的出口从6.5%上升到11%,对意大利的出口从4.7%上升到7%。出口总额从1989年的96亿美元,发展到1996年的160亿美元。1997年比1996年增长29.9%,1998年比1997年增长了22.1%。主要出口方向为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荷兰、美国、法国,与主要投资国基本一致。

与此同时,匈牙利的GDP在1995-1998年都有所增长,分别为1.5、1.3、4.6、5.1;工业生产也呈增长趋势,分别为4.8、3.4、11.1、10.6。这与1992年开始的外资的大量增加有一定的联系。

当然,外国投资者不会提供"免费的午餐",匈牙利人为大量外资的引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匈牙利的大部分生产部门和银行系统已被外国投资者所控制。从1992年到1996年,外国投资者在匈牙利采矿业总资本中的比例从15.5%上升到49.6%,在加工工业中的比例从23.4%上升到51.1%,在机械工业中的比例从0.3%上升到21.4%,在建筑业中的比例从21.3%上升到41.4%。

外资在匈牙利银行业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匈牙利银行业的私有化自1994年正式开始,自1994年至1998年,外资在匈牙利银行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5.1%上升到60.4%。在布达佩斯证券交易所外国投资基金组合也是支配大盘走向的决定力量。

仅凭这些数字并不能反映事情的全貌,因为外国资本所控制的是匈牙利各行业的优质资本,而匈牙利人手中掌握的是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上市公司的散股。

经过私有化,匈牙利的住宅、商业银行、保险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建筑业、烟草工业、啤酒工业、食品工业、旅游度假业、印刷业、造纸业、包装业、食品制造与零售业已完全或绝大部分是私营企业,或外商投资、合资企业。国家只保留了核工业、发电网、交通、广播电视发射、27个农业经济公司和国有森林的产权。

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对于经济效益好的竞争性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私有化收入,也为了增加透明度,一般采用了公开竞价出售的方式,而有影响的大企业、大公司、大银行的购买者都是外国人。后来匈牙利政府为了鼓励匈牙利人购买,推出的小投资者参股购买计划,适用范围也只是企业的51%以上的股份已由职业投资者购买的企业。参与者的条件是匈牙利永久居民,有10亿福林的资金,或者是"赔偿券"的合法持有者或法定继承人。

对资产在10亿福林以下,职工在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一部分实行了职工参股的私有化,对一部分经济效益不好,不适于公开竞价出售的,采用了厂长经理买断的私有化方式。政府推出了优惠贷款、赔偿券购买和分期付款等优惠条件,鼓励匈牙利人购买。但有很多附加条件,比如,要先支付2-25%的第一期付款,才能申请国家银行设立银行优惠贷款。"生存贷款"是专用于匈牙利居民购买出售的国有资产和企业股份,最高年限为15年,年息7%。购买500万福林的国有资产,可获得2%的"生存贷款",其余部分也可用"赔偿券"支付。小商店、小旅店、小服务业的购买者基本是匈牙利居民。

因而在私有化中,匈牙利人能够参与的实际上只有中小企业。除按照产业政策由国家保留的企业外,有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基本是控制在外国人的生中。

一个国家的主要产业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尤其是商业银行基本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长此以往将会如何,现在谁也说不清。

三、匈牙利民众对外国投资的态度

对于大量的外国投资,匈牙利人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赞成,有反对,有不置可否者。TAYLORNELSONSOFRESMODUS经济社会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一直对匈牙利居民对外国投资的态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跟踪抽样调查。[4]公司在每年的3月或11月对1000个左右的匈牙利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92年999份,1993年982份,1994年1020份,1995年1004份,1996年1002份,1997年1080份,1998年1039份。

该公司调查的结果很能反映匈牙利居民对外国投资的一般看法和思想感情。我们选取其中的几组问题和调查结果,包括匈牙利人对外国投资者的总体看法,对在外国投资企业就业的态度等,通过它可以了解匈牙利居民在最近几年对外国投资的态度及其变化。

是否同意外国人获得匈牙利企业的股份?

调查显示,持完全赞成态度的人在7年中是从多到少,由35.2%降到12.3%,在1996年只有8.4%;持反对意见的人在7年中基本是呈上升趋势,从16.2%上升到29.9%,其中,在银行私有化高潮的1995-1997年,反对的比例最高,达35%以上。这说明,在大量外资涌入,收购匈牙利企业,特别是收购匈牙利商业银行的情况下,1/3以上的匈牙利人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不安,对大量引进外资产生了疑虑,因而持反对态度。

匈牙利的企业允许外国人持股的最高限应当是多少?

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主张对外国资本在企业和公司资本中的份额不加限制的匈牙利人是少数,随着外资收购匈牙利企业的增多,这个比例还在降低。主张企业和公司的50%以上的资本掌握在匈牙利人手中的超过1/3,主张将外国资本在企业和公司中的份额控制在1/4以内的超过1/3。主张不允许外国投资者持股的比例在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在外国投资量最大的1995-1997年比例最高。但这一组数据与上一组对照,持反对态度的比例略低一些,说明有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只要严格地将外国投资的比例限制在24%以下也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而上一组数据中,认为有条件的赞成的条件是要将外资的比例控制在49%以内,最好在24%以内。

是否愿意在外国人持股的公司中工作?

这个问题不仅反映了匈牙利人对外国投资的一般看法,而且涉及到匈牙利人在这个问题上对的自己切身利益考虑。数据显示,50%以上的匈牙利人愿意到外国投资企业工作,理由自然是明摆着的,这些企业原来就是匈牙利的好企业,再注入外国资金,无论工作条件还是工资待遇都会比一般的匈牙利企业要好一些。但是,也有1/3以上的匈牙利人不愿意在外国人投资的企业工作。与上一组数据对照,大约有17%的匈牙利人,尽管理智上赞成有条件的允许外国人投资,也知道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的待遇可能好一些,但从个人感情上,还是不愿去这样的企业工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愿意在外国投资企业工作的人总的是减少的趋势,而不愿意的呈增加趋势。

是否愿意在一个顶头上司不是匈牙利人的岗位上工作?

这个问题进一步考察,如果是在一个外国投资企业里,顶头上司是不是匈牙利人,对人们的选择有什么影响。这组数据显示,40%以上的匈牙利人不愿意在一个顶头上司是外国人的岗位上工作。与上一组数据相对照,有些愿意在外国投资企业工作的人,如果顶头上司是外国人就另当别论了。说明有些匈牙利人在外国投资企业工作也是有条件的,这就是顶头上司要是匈牙利人。在最近几年的跟踪调查中,愿意的基本是逐年递减,不愿意的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外国投资最多的年份,不愿意的增加比例最高。这个问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匈牙利人在外国投资问题上的民族感情。

外国投资在最近十年匈牙利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从私有化的完成,到经济的回升,外债的减少,预算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改善,都离不开外国投资者的作用。相当一部分人为此感到骄傲,因为匈牙利在中东欧国家中吸引了最多的外国投资,经济较早走出了谷底,出现回升;匈牙利在最近十年中,通货膨胀率在东欧国家中也是最低的。然而,随着外国投资的增加,对此持保留或反对态度的人也在增加。道理也很简单,人们对靠变卖家产换来的一切感到忧虑和担心,前几年有得可卖,现在快卖光了,尤其是,作为一个国家,主要的产业和商业银行已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了,将来怎么办?

注释:

[1]盖尔盖伊·伏利安·萨博:《匈牙利银行部门--过去和展望》,《匈牙利经济》,1999年第9期,第14页。

[2]甘斯拜尔盖勒·久洛:《1998年私有化以及国家财产管理职能观念的变化》,《匈牙利政治年鉴,1999年》,民主研究匈牙利中心基金会出版,第864页。

[3]齐恰·久尔吉玛切尔·阿格什:《匈牙利私有化的十年1988-1998年》,《匈牙利十年全书》,民主研究匈牙利中心基金会出版,第127页。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投资项目投资决策

1投资项目评价常用的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

1.1净现值和净现值法

净现值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净现值是指同一个预期的基准收益率或折现率ic,分别把整个寿命期或计算期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表达式为:NPV=■(CI-CO)t(1+ic)-t(1)式中:NPV表示净现值,CI表示现金流入,CO表示现金流出,n表示寿命期或计算期,ic表示基准折现率或基准收益率。净现值法的判别基本步骤可分为如下进行:

(1)进行绝对效果检验,即考察各个方案自身的经济效果。分别按(1)式计算各个方案的净现值,剔除净现值NPV<0的方案,保留净现值NPV≥0的方案。

(2)进行相对效果检验,即考察哪方案最优,对所有净现值NPV≥0的方案进行比较其净现值,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即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1.2净年值和净年值法

净年值是以基准收益率或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等值核算的等额年值,净年值是反映项目或投资方案在计算期或寿命期内的平均获利能力的指标。其表达式为:NAV=[■(CI-CO)t(1+ic)-t]·(A/P,ic,n)(2)式中NAV表示净年值,CI、CO、ic、t、n同净现值法式中符号,(A/p,ic,n)表示资本回收等数。

净年值法判别的基本步骤为:

(1)进行绝对效果检验,即考察各个方案的经济效果,分别按(2)式计算各方案的净年值,剔除净年值小于零的方案,保留净年值NAV≥0的方案。

(2)进行相对效果检验,即考察哪方案最优,对所有净年值NAV≥0方案。

进行比较其净年值,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选择净年值最大的方案净年值因反映的项目在计算期内每期的等额超额收益,因净年值法多用于项目期不等的多方案的选优中。

1.3内部收益率和内部收益率法

内部收益率实质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或寿命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一般情况,即净现值为0的收益率,其表达式为:NPV(IRR)=■(CI-CO)t(1+IRR)-t=0式中:IRR表示内部收益率,CI,CO,t,n同上。

内部收益率法的判别步骤为:

(1)计算各投资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剔除内部收益率IRR(2)将保留的投资方案依次计算各方案间的差额内部收益率(方法同计算内部收益率相同,只是把两方案之间各年的净现金流量差额数看成一新方案进行计算内部收益率),凡差额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收益率者,即舍弃投资较小的方案而保留投资大的方案,反之,舍大保留小的。

(3)将保留的方案分别与其它方案按步骤(2)进行比较,最后保留方案为最优方案。

1.4费用现值、费用年值和最小费用法

费用现值是指同一个预期的基准收益率或折现率ic,分别把整个寿命期或计算期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中支出部分折现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其表达式为:PC=■COt(1+ic)-t费用年值是以基准收益率或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中支出部分等值核算的等额年值。其表达式为:AC=■COt(1+ic)-t·(A/P,ic,n)式中:PC表示费用现值、AC表示费用年值,CO、ic、t、n、(A/P,ic,n)同净现值法式中符号符号同前。最小费用法适用于项目所产生的收益相同,或收益难以用货币直接计量,这时计算可以省略现金流量中的收入,只计算支出,它包括费用现值法和费用年值法。费用现值法是净现值法的一种延伸,方法同净现值,只不过仅计算各方案中的费用而已,再以费用现值最低的方案为最佳方案,计算式同净现值法计算式;费用年值法通过计算各方案的等额年费用并进行比较,以年费用最低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其方法同净年值法。

1.5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在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中,一般都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通常应用较广的是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动态投资回收期法是计算从项目投资之日起,用项目各年的净收益的现值将全部投资的现值收回所需的期限,以收回全部投资所需时间长短来判断投资项目风险大小的方法。其表达式为:■(CI-CO)t(1+IRR)-t=0Pt表示为投资回收期CI,CO,t,ic同上投资回收期法是来判断项目风险大小的方法,投资回收期越长,投资者对未来所能把握的信息就越小,风险就越大,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风险越小越好,即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

2投资项目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2.1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要对项目现金流量的进行动态测算

投资项目的动态经济评价都是基于项目现金流量来测算的。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项目寿命终结一般都要经过较长的投资和收益期。项目的现金流量根据发生的时间阶段不同分为初始流量、营业流量和终结流量三部分。其中,初始流量因其发生的时间阶段比较前,一般在估测时偏差较小;终结流量虽发生的时间阶段较远,但其现金流量较小,贴现后对整个项目的影响不大;关键在于营业流量的测算。营业流量也称营业净流量,它是项目建成后在漫长的收益期内的现金流入量扣除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净额,是按计息期分期测算的。从经济分析来说,要求项目收益期的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现值能完全弥补投资额的现值,并有余额,才是可行的项目。

当然,实践中完全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企业的经营形势向着收入增加、成本降低的方向变化,使一些原来认为不可行的项目实际上却有利可图。但是,从会计学的"谨慎性"原则来说,做财务预算时应该把收入尽可能估计得保守些,而把成本费用尽可能地预算得全面充分些,以最大可能地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年度财务预算尚且如此,对于长期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来说,就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才有可能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2投资项目评价要对项目折现率进行动态估计

在采用贴现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动态经济评价时,折现率的估计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十分重要的问题。折现率的选用,实践中常用的折现率一般有三种:一是采用银行贷款平均利率作为折现率,这是投资项目获利水平的下限标准;二是以行业平均利润率为折现率,体现了本行业投资利润率的标准。若低于这一标准,即使投资项目不亏本,也会使行业平均利润水平下降;三是以企业的平均资金成本为折现率,说明项目的资金利润率若不能高于企业的资金成本,实际上是无利可图的。因此,在采用内部收益率作为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时,常用这三类利率指标作为基准指标与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进行对照比较。

2.3投资项目评价要注意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

(1)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要准确掌握企业内部真实的历史资料。企业为求发展而进行项目投资,其经济可行性评价最为根本的依据是企业的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积累又靠企业日常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改制后,决策者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基础管理的好坏决定着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历史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又直接影响投资项目能否正确决策,进而影响企业能否把握发展机遇。在这个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要求企业对以往的经营状况做出准确无误的定量描述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起码的要求。因此,狠抓基础管理,确保历史资料的真实性,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

(2)投资项目经济评价要及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经济信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利率、汇率、大宗物资指导性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段的利用和变动,都是企业无法驾驭的,却又是与企业命运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决策层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了解经济调控手段的变动规律,掌握宏观经济周期及产品寿命周期等经济知识,把握国内外相关资源价格变动和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的一般规律,更全面的掌握信息和利用信息。唯有如此,企业才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准确地选定适用的折现率进行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动态评价。

(3)投资项目评价要准确把握市场情况。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对自身环境了解程度便成为企业能否取胜的关键。我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目前对市场的了解仍然处于起步状态,中小型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要在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方面加大投入。从市场调研的范围来说,不仅要调研分析同类产品市场,还要考虑相关产品和替代产品的市场情况;从市场调研的时间来说,既要了解市场的过去和现状,更要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用动态的观念、动态的方法搜集动态的市场信息;从调研和预测的方法上说,要用科学的手段,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动态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运用。这样,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评价时,才能科学、客观、准确地测算项目未来的收入、成本、利润及现金流量,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经济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玲.投资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高俊强.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

4朱罡.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多方案比选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4(8)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一)全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一是进一步扶持企业抓订单。继续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销会,对企业参展的费用给予更大幅度资助,扩大我省企业参展规模,抢抓订单,稳定和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二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内外商务对接活动。精心组织我省企业赴西亚、非洲、东盟、印度等地区的推销团,与境外地方政府或商务机构洽谈合作;邀请境内外大型采购商、联合国采购团来我省采购商品。三是加大对我省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支持一批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兼并国外厂商、直接办厂、设立境外营销网点,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推动我省产品出口与对外产业转移联动。四是完善外贸外经服务。加强商务、海关、检验检疫、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促进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便利化,支持自主品牌出口企业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国外品牌收购等经营活动。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力度。五是抓好在全国重点城市建立浙江产品展销中心的试点,大力实施“浙江名品进名店”工程,推动我省名特优新产品更多地进入省内外超市、百货商场的采购体系。实施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大力发展网上市场,拓宽我省产品销售渠道。

(二)继续推动投资较快增长

一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三个千亿”工程)行动计划、省重点建设计划、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实施,抓好在建、开工、前期等“三个一批”项目,推动以铁路、公路、能源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按照既定的工程形象进度计划,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强化督促,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力争超额完成“三个千亿”工程投资1510亿元、重点建设投资1050亿元的目标。二是研究落实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支持我省相关企业积极参加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创新并推广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投融资模式,助推民间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着力推进企业投资。落实企业技改投入贴息奖励政策,推进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千亿产业提升工程”的实施。加大与央企和全球跨国公司的对接力度,促进我省企业与省外境外强企合作。高度关注并合理调控房地产投资,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投资。研究减免有关税费政策措施,重点抓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力争年内完成15万户农房改造,抓好一批村庄整治、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农村住房改造,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四是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积极组织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制订并实施低丘缓坡和近海滩涂重点区块开发利用规划,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农村宅基地置换,挖掘土地供应潜力。积极争取各类国家专项资金,大力做好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工作;积极探索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新途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今年再争取发行50亿元企业债券;加强银企对接,优化信贷结构,强化信贷支持,切实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要继续按照“稳定一产、主攻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思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提升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加快编制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研究出台加快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抓住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低成本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专项、种子种苗工程以及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抓住当前原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三是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深化细化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装备制造等11个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突出抓好宁波石化产业园、台州医药化工园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大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推进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试点工作,整合相应的扶持政策,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3G通信、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四是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落实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抓好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平台建设,做好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对接,着力抓好一批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实施。五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研究制定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土地、股权等税费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扶优扶强的同时,重视扶持小企业发展。六是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节能减排,下决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继续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加强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着力抓好以下改革重点工作。一是启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认真抓好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完善出台《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引导各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深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抓好县级层面扩权事项的承接和规范运作。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向扩权强镇延伸。研究出台推进扩权强镇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三是开展以“四减少”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出台行政审批“四减少”(即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政策措施,深入抓好市县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四是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订《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县、乡、村医疗机构运行管理的新机制、新体制;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这时不仅能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而且还可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

1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了高科技的优势,谁能抢先让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谁就拥有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竞争的优先权。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当前的情况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是科研开发、科技水平连年下降。据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1994年中国科技水平要素的排名为第23位,1995年为第27位,1996年为第28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产业化迟缓,科技成果的推广率低下。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每年省部级以上水平的科技成果大约有3万多项,每年产生的专利约为7万项,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和专有技术的实施率都仅为10%。例如,我国的863计划,虽然已经应用的成果占鉴定成果的38%,但真正形成商品的只占10%,有较大经济效益的只占2.5%。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如此之低,除了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以外,缺乏转化资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外科技投入的比例一般是1:10:100,即如果研究费用为1,那么转化费用则为10,生产销售费用为100,而我国的科技投入比例大约是1:0.5:100,转化费用太低。

转化费用如此之低,主要就是缺少风险投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投资也有限,而且风险投资也不能由政府来充当投资主体。国外的实践证明,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由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的风险投资,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何科技成果,只要研发人员能向风险投资公司证明你的产品质量、市场前景以及盈利能力,风险投资公司在经过有关专家的调查和咨询以后,就会通过给予研发人员一定的股份,立即进行投资开发。如果项目开发成功,研发人员和风险投资公司会获得巨额利润。如果项目开发失败,研发人员就会分文无获。而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一个项目的失败并无多大的影响,因为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不是单个项目,而是进行投资组合。一般来讲,平均投资10个项目,只要成功两个,就会获得高于其他投资的收益率。

在我国,建立这样一种风险投资机制,能使我国的科研面向市场,克服过去那种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现象。我国当前十分注重开发高新技术,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则重视不够,因此,对风险投资进行研究和探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迫在眉睫。一旦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比翼齐飞,我们就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需要,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2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迎接国际风险资本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带入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使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的时代。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市场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而在金融市场中,最具生命力的就是风险投资,这也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发端于19世纪末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风险投资在西方国家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风险投资的收益更高,获利机会更多,因此,西方风险资本纷纷进入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风险资本主要有:一是亚洲战略投资公司,成立于1993年。该投资公司管理的两个主要基金分别是1994年募集的中国汽车设备基金,金额为1.58亿美元,另一个为1994年募集的啤酒联盟基金,金额为1.3亿美元。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的投资规模通常为1000万到1500万美元。二是Bessemer亚洲控股公司,成立于1991年,在上海、香港有分支机构。该公司资金额达10亿美元,最小投资规模为500万美元,最大为1亿美元。三是CMGMAHOH中国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于1997年,管理一个募集于1998年的中国投资基金,基金金额为2000万美元。该公司最小和最大投资规模为500万美元和1200万美元。四是太平洋技术投资公司(PTV),成立于1993年,是IDG的下属公司,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分支机构。PTV中国基金募集于1994年,基金金额5000万美元。PTV的最大和最小投资规模为250万美元和10万美元。

风险投资是一个利润极高的行业。国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有利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它还控制了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知识技术。当然,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问题还不是很严重,如果一个行业的核心技术被外方控制,那么我国的企业则仅仅成为外方的打工仔,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我国风险投资的建设步伐。

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才刚刚开始起步,根本无力与外国实力庞大的风险资本进行竞争,所以,在我国风险投资的起步阶段,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

一是税收的优惠。例如美国长期资本收益所得税由1970年的49%降至1980年的20%,这一措施的实施,使美国的风险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每年46%的幅度激增。我国虽然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许多优惠措施,而对风险投资机构并没有税收优惠。因此,当前必须制定有关措施,减免风险投资的税收。

二是为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政府补助。如加拿大安大略省鼓励和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个人入股者给予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政府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无偿提供资金,一方面分担了风险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对民间投资起到了一种导向作用。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者的这种补助,几乎还是空白,需大力发展。

三是尽快建立政府担保机制。通过政府担保,国家可以运用杠杆原理,用少量的资金投入,带动大量的资金投向风险企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设立了信用担保机构,如英国于1981年开始实施信贷担保计划,银行向风险企业提供贷款,如果风险企业不能偿还贷款,贸工部将以2.5%的年息偿还债务的70%。借鉴和建立我国的信用担保制度,引导资金投向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是一项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最后,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技术创新者和风险投资者的利益。

3适应居民投资多元化的需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完善

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这些风险投资主要的仍是政府的财政资金。例如,成立于1992年的江苏省高新技术投资公司,1998年总资产约1.5亿人民币,其投资者和直属领导都是江苏省财政厅。1992年成立的广东省科技创业投资公司,1998年总资产为5.8亿人民币,其投资者和直属领导都是广东省科委。1993年成立的浙江省科技投资公司,1998年总资产约6000万人民币,浙江省科委投资58%,浙江省财政厅投资42%,直属领导是浙江省科

委。成立于1998年的深圳高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总资产约为7亿人民币,深圳市财政投资占5%,其他法人企业占50%,直属领导是深圳市科委。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国风险投资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渠道窄;二是直属政府部门管理,政府行为色彩浓厚;三是相对于国外的风险资本来讲,资金规模小,业务发展缓慢。一方面是政府财政资金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是居民的储蓄存款节节攀升。建立风险投资,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不仅有利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作为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应该是银行信贷,证券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呼应的市场。在企业的发育期,银行不愿意贷款,也不可能进行股市融资,因此需要有风险投资。当企业进入青春期以后,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当企业完全成熟以后,企业就可以进入股市,进一步壮大规模。同时,在进入股市以后,风险资本就可以功成身退,把股权转让给社会公众股东,自己则获得风险投资收益。

我国现在的金额融市场中,最苍白的就是风险投资。当然,由单个居民来参与风险投资,则是每个公民无法承受的。国外的经验是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即公众把资金交给风险投资公司,由风险投资公司来进行风险投资。我国当前也组建了不少风险投资公司,但这些政府的风险投资公司实际上没有多大的风险可言。要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当前,我们可以考虑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开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试点。在风险投资基金启动时期,为发动更广泛的资金参与,可由财政调拨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基金的部分发起资金,再挑选具有一定财力、人力和公信力较强的公司作为基金的主要发起人。为适应风险投资的特点,基金应采取私募的方式,对象可以是个人、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另外,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市场,一旦发生剧烈的波动,可赎回的开放型基金投资者会撤走资金,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一般需三至七年时间,因此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应主要采取封闭型的经营方式。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思考

1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总体目标的确定外,教材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好教材的问世意味着一门好课程的出现,也预示着一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做一思考。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材建设是院校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深入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教学建设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研究高校学科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通俗适用的原则

证券投资学起源于西方,不少概念和理论都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教材编写者对于涉及的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要尽量通俗的表述,让学生能够领会和贯通。同时,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要合理,应适应各院校确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字数规模要适应学制、学时的需要。

2.2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要完整和成系统,一般地说,证券投资学教材要至少能够涵盖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知识、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方法与交易技巧、证券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2.3新颖性原则

教材建设一定要体现编、著相结合,不断纳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的结合我国金融行业、证券行业改革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一些能上升为理论成果的东西编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创新性,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该学科知识前沿,又能够紧跟改革时代潮流,不断增进知识。

3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一经编定成型,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较快,教材建设如何与之适应,适时修订推出新版与变化了的实际相匹配,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实践、产生一些新生事物,例如优先股的重启、个股期权制度的实施等等。经济实践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需要把新兴实践提炼和上升为理论。此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轨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要吸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好的机制、制度、模式和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得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的再版修订要不间断的吐故纳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和教材建设者们,一是要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进程,必要时实地进行一些考察和调研,增进认识;二是要不断总结与思考,提炼出或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使教材不断更新,知识更加前瞻,体系更加全面。

4目前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教材编著要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总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基本面分析当然首先要完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及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次,要进行产业分析、行业分析,领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现状;再次,要进行微观基本面——公司的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分析、价值分析。目前出版的教材,有的对宏观基本面分析编著内容不够充分和深入,比如,缺乏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热点分析,有的对微观基本面诸如公司价值分析很不细致,使得教材内容体系不尽完整。

4.2证券投资学教材要精简投资模型和量化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教材中,一些诸如马科维茨选择资产组合方法、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以及量化分析交易等内容,对于金融、投资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些现资组合与分析理论。但是,对于一般经贸和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不是其专业核心课,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只是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一定的投资水平,而不是执业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大量介绍一些西方投资学中的看似高端的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这些较为复杂的投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一般不易学懂,如果学得似懂非懂,反而难以正确指导其投资理财活动。

4.3教材建设应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沪港通、深港通、熔断机制等新事物。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进一步学习借鉴香港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后于2016年1月8日暂停。熔断机制虽然目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它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功能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这些新兴知识和内容,教材应该予以介绍,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增加教材附录,通过附录加以介绍;二是在相关章节增加专栏,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适应证券市场活动的能力。

4.4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篇幅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一般可以在投资、管理实践和教学中运用。案例有真实性;典型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读性五大原则,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经验积累作用。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为了使学习者增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活动的实践能力,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学教材内容体系中,产业与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K线、均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章节以及风险防范和组合管理等章节均可以编附案例,通过案例及其分析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已近出版的教材,案例方面的内容不太多,再编时,适当增加案例篇幅很有必要。总之,在改革深入推进,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追求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地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系统、新颖的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2〕9号.

[2]曾贵,王超.应用型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学院学报,2015(2).

[3]孙兆明.非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4]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地铁建设工程;经济管理;成本控制

现代城市地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项目投资成本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项目的经济效益,因而加强项目投资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是建设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项目投资成本的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合理工期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投入,把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内,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一、决策、设计阶段的控制

现代城市地铁是一个城市大型公益性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在决策阶段应考虑到城市交通功能需求,线网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拆迁。在这一阶段还需要考虑资金的投融资成本,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已不能够满足城市地铁的发展,需要企业自筹资金,贷款利息也是建设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寻求多元化及市场化的融资方式,如信托股权融资方式筹集项目资本金、地铁建设与沿线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解决部分建设资金等,争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最终实现地铁项目市场化运作,从而控制建设成本。

加强工程设计环节的控制,建筑的“龙头”是设计,把设计抓好,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最高效益,至关重要。城市地铁中勘察设计费占总投资的2%-3%,据了解,项目决策、设计阶段影响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而项目实施阶段影响造价的可能性仅为5%-25%,因此运用这2%-3%的资金控制好设计质量,从投资概算阶段开始控制,对整个项目的投资控制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城市地铁的功能需求是影响成本的首要因素,在确定需求时,如果该市选择修建轻轨,那就比修建地铁直接节省了近一半的投资。建设单位具体编制概算过程中就要开始控制成本了。概算包括建筑工程造价、机电设备工程造价、拆迁费用、设计费用、管理费用、其它费用等分项。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单位应该积极介入设计的工作,通对设计工作的管理,做出符合实践的合理的概算。为保证概算符合实际需求,应该建立一种概算制订机制:由建设单位、设计院、政府审计部门联合工作,审计部门独立审核的机制,是防止概算虚高的一个途径。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量的实际数目要精准,降低工程变更带来的成本投入增加。整个设计质量管理控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建设成本所做的预防工作,由建设单位对设计采取如下措施进行过程管理:

(1)优选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的比选由设计院提供几种备选方案,由建设单位组织本单位专家并聘请其他有声誉实力的专家对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包括经济性分析、技术方案分析、工程方案实施性的分析,经过一系列的评审后,确定实际方案。

(2)制订设计过程工作程序

由设计院或者联合建设单位共同制订严格的设计过程工作程序,设计的出图修改、变更、质量保证等等,都要严格按照程序实施,避免人为干扰,这对保设计质量是必要的。

(3)对设计里程碑方案进行经济分析

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是控制建设成本的重要执行过程,只有进行经济分析,才可能了解到每个建设阶段的造价情况,以及随工程进展带来的费用改变况。通过对里程碑设计方案的经济分析,可以知道工程的哪个阶段费用支出比节省,哪个阶段费用支出又超过概算,并且还可以对设计质量情况进行控制。

(4)设计方案跟踪

为有效控制设计质量,必须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质量跟踪的目标是定期对设计文件进行检查、审核,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这项工作由建设单位负责,可以借助中介第三方监理的方式管理。

(5)对设计院的奖罚制度

虽然设计院有其自身的管理程序,但是由建设单位针对本轨道建设工程制合理的奖罚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靠建设单位的奖罚来约束设计院的行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2%-3%占比投资的杠杆效应,推动设计的工作,来实现控制总成本的目标。

二、工程发包与施工阶段的控制

工程发包和施工阶段,是确保工程质量优良、工期合理、降低项目投资成本的关键阶段。工程费用约占总投资的65%-70%左右,以某市地铁1号线为例,土建工程成本占总投资的35%左右,包含前期准备工程、车站区间土建工程、轨道工程等,机电设备成本占总投资的30%左右,包含通信及信号等。这一阶段的控制主要有以下环节:

1、招投标环节

招投标是这一阶段的第一步,也是造价控制的重要的一环。通过招投标活动,发包人可以选择实力强、信誉高的承包人,确保工程质量。要控制城市地铁投资成本首先要严格控制招标程序及合同的签订,建设单位通过招投标的管理以概算为依据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建设单位可以在这个环节通过选择施工工法,增大设备的国有化率,合理利用各项政策等从源头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国产化率,例如在盾构法施工中使用的盾构机,国产比进口价格低1/3以上,大力推行和组织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将对降低工程造价、节省外汇和防止技术装备充斥地铁与轻轨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地铁在运营管理中,可避免维修保养设备长期依赖于国外的局面。为顺利进行城市地铁项目的建设事业,除了立足于国内基本条件外,还应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采取“技贸结合”的方式,以扶持相应国产装备的先进技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施工工法也可以对土建工程的造价有效控制。

合理利用相关政策也可以节约投资。根据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在机电设备成本主要由设备价款和安装费用构成,设备价款占总工程费用约20%,为了便于管理建设单位一般分专业与施工单位签订总承包合同,价款中包含设备费与安装服务费。如果建设单位能把设备与安装服务分别招标,分别签订合同,设备作为甲供设备,可以节约设备这部分的税金。

总之,招投标这一环节对于对投资控制的有决定性影响,建设单位应重视对这一环节的管理。

2、财务监控

财务部门是控制城市地铁投资成本的主要部门之一,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工程发包和施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标价合理、工期短、质量优、信誉好的原则综合比较,在参与管理和控制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阐述财务部门的意见。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财务部门应规范合同管理,完善付款审批制度,深入施工现场,熟悉并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减少支付工程进度款的盲目性,有效控制资金使用,减少资金使用成本,对投资付款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向相关责任管理部门反馈投资节超情况。财务投资部门要拓宽筹款渠道,寻求金融创新融资方式,系统考虑融资模式,充分发挥主动性,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利用好政府配置资源筹集资金,强化资金管理,做好建设资金保障,以全新的应对策略迎接挑战。财务部门要负责对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方案造价进行经济性对比,对建设成本进行核算,成为控制建设成本的主要部门,履行好对成本的控制职能。

3、强化工程监理

实行工程监理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建设管理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完善的监理工作制,公平、公正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双方的权益。为了实现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建设单位首先对项目投资控制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实施工程监理工作的同时对每一项工程进度造价的控制或对每一个具体目标的控制来实现对整个投资项目的控制。工程及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运营以后的维护成本,按照工程规范提高施工质量要的,这也作为控制建设成本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质量进行控制,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杜绝出现质量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如果质量问题导致返工,当然会增加建设成本,因此在施工阶段,加强质量控制以促进建设成本控制也是必要的。

4、加强建设单位的内部管理

现代城市地铁的建设单位对整个过程的参与贯穿始终,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设单位内部的管理也是影响建设成本的因素,因此加强建设单位的内部管理对控制投资成本有重要影响。城市地铁的建设需要协调全市的力量来完成,而且专业分工多,跨行业,跨部门,并且城市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一直在付出成本,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拆迁工作,就需要市级、各区级、各局级等共同推动来完成的;再比如管线的迁移工作也是要电力、电信、供水、供气等等多部门来配合完成的。城市管理部门由于掌握着城市重要的权力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因此对地铁建设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地铁由财政支付了很大一部分的投资,城市管理部门当然对地铁的建设拥有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并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鉴于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地铁的发展,完全有必要成立一级的综合管理部门来负责协调地铁方面的事务,城市管理部门的协调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建设期进度,工期进度和建设成本之间是有影响关系的。通过对城市管理部门的协调,保证了工期进度就是对建设成本的控制。在建设期间对城市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以及城市为建设地铁支付的投资等,都涉及到了时间的素,如果时间的延长,城市自然会多付出相应的成本,多带来相应的各种问题,这也说明了保证工期进度的必要性。以某市地铁1号线为例,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费用和车辆购置费之和的2%计列。建设单位的管理力度和水平将贯穿整个地铁的建设过程,建设单位是将方案变成现实的具体执行者,如何理顺其内部管理以释放最充分的管理效应,也是影响到建设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对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及文明施工管理,严格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文明施工督查,严格执行考核管理规定,以切实保障地铁施工期间的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及工程结构的永久安全,以百倍的努力,创一流的业绩,建一流的工程。提高内部管理职能也是影响建设成本的重要环节。

三、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是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并符合合同要求后,向发包单位进行的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经审查核定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依据。工程竣工后的决算审核,是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决定了工程最终的实际造价。竣工结算过程中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结算书普遍存在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高套取费标准等提高工程造价的现象。因此做好施工阶段投资控制中各有关方面因素的归集整理工作,为顺利进行竣工结算准备完善的条件。施工期工程造价控制属于过程控制的范围,此期间各环节控制点的工程计量、签证、变更及索赔的核定在竣工结算时需重新归集汇总。处理好施工过程中各类费用的归集和整理,对于工程竣工结算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程竣工决算往往会大于施工图预算的工程造价,如何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把好决算关是关键。可采用如下项措施:

(1)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好台帐,做到对施工中的化心中有数,设计变更,工程追加、削减、修改以及隐蔽程的验收和材料代换等情况一一记录在案,有效防止虚、多报和重报等问题的发生;

(2)明确结算依据,结算工程必须要有相关的依据,没有依据的工程量增减不予认可;按图核实工程数量,认真核实单价,注意各项费用计取,防止各种计算误差。

(3)建设项目所经过的各个阶段,都应经过有资质的咨询机构提供的可研、初设、预算、结算等服务。

竣工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是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

以某市为例,地铁1号线是该市的第一条城市地铁线路,是里程碑的建设,通过对地铁1号线的建设成本进行经济分析,可先对比整个项目的总概算,然后将概算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费和其他工程费用逐一与竣工决算表中所提供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竣工项目总造价是节约还是超支,并在对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节约和超支的内容和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以后的城市地铁建设投资控制提供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分析以下内容:

(1)主要实物工作量。对于实物工作量出入比较大的情况,必须查明原因。

(2)主要材料消耗量。考核主要材料消耗量,与概算比较,查明在工程的哪个环节超出量最大,再进一步查明超耗的原因。

(3)考核建设单位管理费。与概算所列数额进行比较,确定其节约超支的数额,并查明原因。

四、结束语

现代城市地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分成了各个建设阶段,有规划、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等,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统筹协作才能完成的工程;并且城市地铁技术难度大、专业众多、结构繁杂而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有土建工程、机电设备,正是这些复杂专业有机组合才形成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做为主体,为了修建地铁其成本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还要付出其它方面的社会成本,城市地铁的成本控制需要把这两部分成本平衡控制。实行建设项目造价的全过程控制,是确保项目预定目标顺利实现,保障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方法,通过控制建设成本实现地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三方共赢的局面。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7篇

1.1人员流动比较频繁

为了保障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就需要为其配备稳定、具备才干的优秀员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经济管理工作,而当前很多企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员工流动比较频繁,这样就使得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大为下降。此外,我们通过这个现象还应该认识到,之所以出现频繁的人员流动,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低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尚属新型管理,具备这方面才能的人才欠缺,而流动于这个部门的人员往往不专业,这也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经济管理宏观性差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宏观的经济管理体系在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并未形成,企业的管理者也欠缺宏观管理的意识,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和其他部门往往会出现权利交叉、责任推诿等状况,这样就使得企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投资计划不够科学

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进行积极的投资、扩张,然而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投资计划却不是十分科学,这样就造成其缺乏可行性与实践性,往往很难达到预想的收益,为此,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来进行补救或是停止投资,无论哪种状况,都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限制企业的发展。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增强管理创新意识

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员工并未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新型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探究和学习的精神,欠缺管理创新意识,这样就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鉴于这样的状况,应该加强对经济管理的宣传力度,对企业的职工进行讲座、培训、交流等方式的知识普及、思想深化,使其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使员工的思想更好地和实际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正常运行发挥积极的作用。

2.2改善人力资源配置

人才是第一资源,无论是对企业这个整体,还是对各个部门的工作,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代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的人员流动性较强,专业性较为缺乏,为此,就需要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专业性优势,建立稳定的组织结构,这样才能奠定经济管理工作的总体格局,实现经济管理能力的大幅提升。此外,为了对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激励,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绩效考核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员工的全面、长远发展,为企业发挥更大的能量。

2.3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要更好地发挥经济管理的作用,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不但需要进行人力、物力的投资,还需要采取依据经济管理活动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模式、方法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为了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经济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时监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更好地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2.4改善管理投资计划

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往往乎倾向于进行投资、扩张,而经济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企业的投资计划并不是非常完善,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计划的制定上也比较随意,这样就使得经济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状况的把握,对市场环境、企业的优劣、投资目的、计划可行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和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管理投资计划的科学性。

3.总结

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工作是不可分离的,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价值效益,也需要通过企业的经济管理来实现,故而,提升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期加深人们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了解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提出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够对当前的状况予以改善,更好地推动现代企业的发展。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8篇

事业单位作为为社会提供具有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的机构,实施高效的经济管理将促使事业单位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其次,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纵深阶段,市场机制已经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事业单位也因此具有了较强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坚持所提品的公益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生产该产品时所投入经济成本是否得到了有效补偿。事业单位也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优化机构内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成本的收益率,提高经济管理的效能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现状

正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事业单位主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财政收入完全依靠国家拨款,其非营利性的特征更为明显,导致很多人误认为事业单位与经济管理毫无关系,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事务中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使得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度健全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仍是很多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这种不健全、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至今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在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进行,这使得多数事业单位在处理一些具体相关事务时只能沿用以往的惯例、举措、办法,致使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无章可循;二是有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但却缺乏对经济管理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使得经济管理似乎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三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给某些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及有关人员留了“空子”可钻,导致了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受行政管理习惯的惯性影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严格性,未能做到真正使用好固定资产,管好固定资产。具体表现为:一是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较低,很多固定资产都成了“压箱底”的老物件,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创造出一定社会效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二是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消耗现象,使用固定资产时不能做到高效使用、有效节约;三是固定资产的流失现象十分明显,一些固定资产如果缺失或损耗,只需要申报一下就可以了,缺少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相关责任人也不需要承担什么附属责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意识较淡薄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最大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事业单位由传统的单一式“行政管理”模式向双重的“市场管理+行政指导”模式转型。事业单位虽然仍属于全额或部分由国家、地方财政拨款的社会组织机构,同样也要接受来自外部市场环境的多种考验,这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面临一定的风险性。再加之,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仍存在过去那种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旱涝保收”的错误思想,资金拨款不足、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频繁发生,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三、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

目标,即行为所期待的及发展的方向。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是事业单位在从事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决定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行为预期与基本方向的目标。经济管理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尽快完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优化经济管理结构,提高经济管理效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的目的,首先要确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根据事业单位资金、资本的运作特点,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应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和分配管理四方面内容构成:

1.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为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事业单位大多数改变了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单纯地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面,而是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保持主动出击,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资金筹集方式有慈善捐赠、接受服务方缴纳一定的使用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收益、按照一定比例接纳投资人的投资金,等等。不同的筹集方式和来源,这些资金的使用时间、附加要求、限制条款和风险程度也存在明显不同。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的目标应当是争取更多低风险、低成本的资金,尽量降低本单位在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投入,合理规避财务风险,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2.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投资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金和固定资产开展经济投资所实施的管理行为。事业单位在投入到市场经济的主体之后,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投资权,可以开展包括购置有形或无形资产、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等在内的投资行为。目前,随着市场机制对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事业单位的投资行为更加频繁,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强。投资始终是伴随着一定风险的,事业单位进行投资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投资的收益及风险等问题,确定以较小的投资成本与较低的投资风险,取得较多的投资收益的投资管理目标。

3.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共产品生产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是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重要目标。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业务范围和外部经济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事业单位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这一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应正确分析事业活动的成本构成内容,准确计算公共产品的产出和成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4.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目标

分配管理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营利性质的组织,事业单位在经济利润分配方面与企业单位有着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分配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及单位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对各部门及单位成员进行全面公正的考核,并以此为依据来实施收入分配。绩效考评和收入分配方案都应当体现公平性,以兼顾到全体成员,又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避免因为手续繁琐、考核次数过多而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损害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四、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有效举措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是关系到事业单位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切实实现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的重要目标。

1.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制度建设也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系统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参考,使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正规化、有序化和常态化。一方面,应当健全经济管理的常规制度,使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都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能够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应建立与常规制度相配套的监督体系,使经济管理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强化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主体部分,也是经济管理的重点。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逐渐加深,传统那种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当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关注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损耗,重视单位各项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规避财务风险问题。同时,还要重视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效能。

3.加强预算核算管理

财政预算、核算工作是经济管理的开始与收尾环节。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应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尽量达到节约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管理目标,同时,在预算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严格执行,详细记录日常支出明细,对一些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反复论证,以维持事业单位经济收支平衡,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

经济管理活动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构成。事业单位虽然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公共产品生产也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经济管理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应当明确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在构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职能,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和经济效益,使事业单位的绩效达到最大化,是推动事业单位实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获得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9篇

1.1有利于夯实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基础

一个正确的决策,会促进经济管理质量的直线上升。但是,一个正确决策的产生,需要以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为基础。经济管理工作贯穿于园林工程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份正确且合适的工程造价规划,对于园林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有极大影响。绿化造价工作质量得以保障,就会让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正确。

1.2有利于园林工程决策制定与资金利用

园林工程施工的开展,需要得到投资者的支持。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支付这样的工程预算,是否觉得值得去支付这笔工程款项,直接影响了项目的决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利益的风险机制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日益突显出来,资金对于投资的控制主要发生在内部约束方面。投资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因素的变化,需要对投资者的筹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好绿化造价工作,才能让园林工程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让园林工程在经济管理体制下得到有效建设。

1.3有利于利益分配与产业结构优化

园林工程造价的高低,与施工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之间分配有着重要联系。在经济环境中,园林工程的绿化造价同样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在造价调节的过程中,园林工程的建设规模以及利益分配问题受到影响,更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园林工程的造价具有多层性,是关乎整体工程的造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绿化造价,能够促进投资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园林工程产业结构优化。

2如何加强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绿化造价工作

2.1加强工程前期造价管理

首先,在工程前期,要做好工程投资的估算工作。投资决策时期的绿化造价工作,对于工程造价工作有着指导作用。投资估算只要经过审核与批准,就会成为园林工程建设施工投资的最高限额,也就是工程造价的主要目标。因此,投资估算工作是否准确,对于园林工程的项目决策以及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合理编制园林工程的投资估算,有利于绿化造价意义的实现。其次,加强设计概算精准度的提高。将绿化造价作为园林工程设计时期造价工作的依据,需要对投资估算进行细化。工程的设计单位需要对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辩证处理,促进工程设计人员与经济管理人员的协调合作。用经济原理去指导技术工作,用技术工作去丰富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容,从而使园林工程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降低成本,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最后,加强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园林绿化工程设计要开展公平与公开的投标竞争,从而让广大设计单位在考虑工程技术与园林美观度的同时,也关注绿化造价问题,让园林工程方案更加经济。在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引入招标环境,会加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竞争机制。一个真正优秀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不仅要具有吸引人心的美观度,更要有可行性高的经济性。

2.2加强施工阶段造价管理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资金的投入量是极大的。园林工程具有自然性与艺术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的施工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投资失控出现的机率较大,如果无法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很容易让实际投资超出预算。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经济管理者要严格要求施工者根据合同要求进行建设,加强法律意识的建立,对施工相关的记录与数据进行收集,从而有利于施工单位利益的保护。除了践行合同的条款,经济管理者还应当做好工程总价管理、材料价值控制以及工程价款支付管理等工作,促进绿化造价意义的体现。在工程的结算阶段,工程量清单要进行公正与合理编制,以等级区别不同的工程,针对不同工程的不同报价进行区别化整理,从而让工程清单中的工程量与合同中的总工程量一致人,保护好施工单位的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监督与协调工程,本着实现园林工程的预定目标,对社会生产活动以及工程的施工工作进行有效地计划与组织。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关注绿化造价工作的意义,利用有效的方法开展园林工程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让工程造价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都得到优化。

投资经济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全面小康 物质经济管理 根基

[ Abstract ]: The 16th NCCPC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t i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develops in the round target. Comprehensive well-off includes material index and social index, economic management it is a key to achieve social indicators, but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indicators based. the concept and policy attention to corporeal economy manage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 Key words ]: comprehensive well-off; material founda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物质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成功不是货币制度,也不是货币主义,而是物质经济的发展。物质经济管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有效的物质经济管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一:全面小康

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小康,那我们首先应该就什么是小康,就如何达成小康应该做的努力不断的协调,不断的增进我们的知识。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二:物质经济管理的基础

1.设备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离不开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施工的进度、质量及投资。作为设备管理中的设备经济管理应从设备设计、制造、采购、维修及更新、报废等全过程每个环节的费用进行管理、控制、预测。设备经济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设备一生各个环节的费用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设备投资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投资的最佳方案;对设备的折旧,按照各类设备的经济寿命提出合理的折旧年限;对设备的维修费用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根据设备价值运动规律,按照经济原则,确定各类设备的最佳更新周期和大修费用的界限;做好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各项工作。

2.设备经济管理的目的设备经济管理是设备有关各项费用的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设备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都是同等重要的。技术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物质运动规律,其成果是设备完好率,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下运行。设备经济管理,是为了掌握设备的价值运动规律,使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好坏归结到三点就是两高一低,一高是产品成本高,另一高是投资费用高;一低是资金利用率低。这三种情况都与设备管理水平有关,更主要的还是与不重视设备经济管理有关。长期以来只重视设备技术管理,而忽视了设备的经济管理。就目前情况来说,对这个方面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根本的原因在于看不到设备管理方面的经济潜力,缺乏先进的经营观念,缺乏竞争意识。

3.设备投资方案决策设备投资是企业把某种资金固定化(购置各类机器设备),以期获得更大的盈利,由于投资又是一个长短期结合的决策,从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角度来说,短期投资方案,要衡量投资经济性的好与否,设备的投资选择和评价应利用盈利额、盈利率、终值、互斥方案等进行衡量。长期投资方案,是一年以上的投资,评价设备投资方案的优劣虽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经济性的分析应该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把各方案所发生的费用和收益组成资金流量表,或从净流量开始分析,因为投资的经济性分析是用货币额这个共同的尺度来测定投资效果波及整个时期资本的增量为主要内容的。大体上投资方案有单一方案即独立投资方案,多方案包括互斥型投资方案、混合型投资方案,可以利用净现值法、净年值法、终值法、投资利润率、差额流量、投资回收期法比较设备投资的优劣,寿命期相同和寿命期不相同的方案也可以利用上述几个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设备的优劣。

三.物质经济管理的现实意义

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设备经济管理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单元整体教学范文 下一篇:化学网络教育范文